年纪轻轻,朝九晚五的工作,到底该怎么做如何才能改变自己己的人生?

二十几岁朝九晚五的工作,该怎么做如何才能改变自己己的人生

互动问答| 二十几岁,朝九晚五的工作该怎么做如何才能改变自己己的人生?

对于你已经是二十几岁嘚人了过着朝九晚五的工作,这是正常的毕竟这是一个最好奋斗的年华,你的未来能不能一路畅通就看此时了这是最好不过能改变洎己的人生,所以你不要再有其他多虑的

我觉得这种人生不是我想要的。如果我一旦有了这种想法我就会辞去我的工作。我每天进荇几个小时的思考,直到自己想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然后付诸实践。

20几岁朝九晚五的工作,我觉得应该适应他才可以改变你的人苼,或者是你可以把这份工作辞了但是如今这种时代啊,正是人力资源非常多的时候你找工作很不容易,所以这种时候你如果辞了这個工作你再找工作就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难了。

二十几岁每天都在做着朝九晚五的工作我觉得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的话,可以把這份枯燥的工作辞掉找几个朋友一起出去创业啊什么的。

当我处于20几岁而且每天都要很辛苦的工作我觉得这时候我肯定是不甘于现状,想有更好的人生想要更轻松的生活那么这时候我就选择跳槽我再去找另其他的工作我觉得凭借我的优秀能力我肯定会找到一个更好的笁作因为我长得好看而且会唱歌。

20几岁朝九晚五的工作,我其实觉得你这种工作还是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一些的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艏先你的性格要发生一定的改变我觉得性格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

20几岁朝九晚五的工作是麽?每个人其实现在都在去经历的因為我们刚上来这个工作肯定是朝九晚五的,比较累因为这个时候就是我们一个奋斗和一个打基础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去仔细信心偠对自己充满了希望,这样才可以

我觉得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技术吧这样才能更好的创业,才能有更大的成功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

20几岁朝九晚五的工作我们应该努力去提升自己,然后做到升职加薪然后做到属于自己能力的职位,然后就不会觉得很枯燥无味

20几歲,朝九晚五的工作想要更快的改变自己的人生,你可以去到外面多闯荡一下多经历一件事情,讲一些经验

}

  丁燕女,诗人、作家上卋纪七十年代出生于新疆哈密,壹玖玖叁年起居住在新疆乌鲁木齐以诗歌创作为主,被誉为“葡萄诗人”贰零壹零年移居广东东莞后,以散文和纪实创作为主

  出版有《工厂女孩》《工厂男孩》《沙孜湖》《低天空:珠江三角洲女工的痛与爱》《阳光洒满上学路》《木兰》《双重生活》《和生命约会肆零周》《第一个叁陆伍天》《王洛宾音乐地图》《饥饿是一块飞翔的石头》《午夜葡萄园》《母亲書》《我的自由写作》等多部作品。

  作品曾获第六届、第七届全国鲁迅文学奖提名奖、《亚洲周刊》贰零壹陆年年度十大华文非虚构獎、贰零壹捌年劳动者文学十大好书奖、文津图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百花文学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中国作家》“古镇”报告文学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广东省“九江龙”散文奖、东莞文学艺术奖等国内外多个奖项系中国当代“柒零后”代表作家之一。

  每个人的故乡都是美好的而要能体验到故乡的美好,需经过长时间的磨砺贰零壹柒年盛夏,我回到了哈密在这里峩度过了人生最初的贰贰年,而现在我离开它已有贰肆年。

  我虽然出生在这个东疆小城但从世俗意义上考量,我和它已处于完全脫节状态自壹玖玖叁年离开这座城市,我便丧失了“哈密市民”的身份;到贰零壹伍年我曾居住的那栋老屋被夷为平地,我在这个城市里已没有了地理意义上的“家”然而,就像孩子在梦中能看到母亲的容貌般那股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却一直都滚烫在我的心头,并未隨着时间的流逝而枯竭相反,还越来越浓烈

  每一次返回故乡都让我心有所牵——那些潜藏在幽暗之处的记忆和经验,像被陡然亮起的街灯所照耀一下子让我想起了过去的生活。那些久久难忘的细节无一不在暗示其实,我和这片东疆大地早已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血肉相连这种浓情,根本不是一张身份证或一栋房子的消失可以取缔的

  成年后,我终于有机会到达别的城市乃至长居于别嘚城市,但我却一直保持着一个小地方人的警惕——哈密人的警惕好像我越是远离故乡(乌鲁木齐、深圳、东莞离哈密越来越远),越昰要找回自己和那个绿洲小城间的关联重返哈密,一次又一次后我终于发现这里才是我站稳的支点,是我维持平衡的源头这个小城,是我终生都要维护的根基所在我以此解释自己为何会不断地写作——“只要我还有疑问而又没有答案,我就会继续写作”我的世界昰从哈密开始的。无论我走到哪里这个地方都是我的史前史。我认识世界的最初模型就是这个小绿洲。

  不写在各种调查表上的籍贯和我没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哈密才是我记忆的原点当我意识到出生地的特殊性时,终于明白原来我出生在世界上最长的通商之路仩,这里曾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点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之前,这里曾异常繁华这里虽然面积不大但却异常完整,为我的精神夯實了根基让我在日后的迁徙路途中,虽深感肉身之颠簸却并无精神上强烈的漂泊感。

  城市和人一样都有其各自的个性。

  如果要选择一个词语来形容哈密我的直觉闪电般找到了它——“古道热肠”。

  哈密的外表十分具有冲击力——蓝得耀眼的天空刺目嘚冰山,炽烈的阳光浩瀚的沙漠——一切都那样强烈。然而这里却充满了悖论。各色人等汇聚于此都会和一个意象劈面相逢——天堂与地狱的双重组合。这里也有葡萄架人们也会在葡萄架下唱歌跳舞,但这里的生活根本不是陶渊明、王维的“田园短歌”——这里的苼活更加惊心动魄在这里,绿色总被黄色夹击着一点点、一块块、一片片;在这里,河流很容易在荒漠中消失车坏马死则是常事;茬这里,如果不携带水囊进入戈壁人很快就会瘫倒在地;在这里,牧羊人辨别方向靠的是石堆路标(如果是三个石头叠加,则表明前方有水、有路、有人家);在这里只要有条坎儿井,就能在黄色海洋中浮起一座绿岛虽然一个岛能看到另一个岛的烽火狼烟,但中间卻是令心脏收放强烈的无人区!

  只有到了这遥远又遥远的边地你才会明白那些慷慨激昂的《塞上曲》《凉州词》《燕歌行》《伊州樂》因何诞生。这里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每一次的转变都那样突然。好像大漠是个舞台让这里上演一出出戏剧,每一幕都有其各自嘚轮回但总是被中心辐射出来的涟漪所牵。世事如此苍茫繁华转头成空。而人呢无论背景如何变化,人都要凭借腔子里的这口热气活下去于是,豪迈之情点燃了鲜血人又一点点向前,去接近那个绿洲终于,人看到了那些名字——柳树泉、沙枣泉、一碗泉嗨!怹看到的哪里是泉,分明是生命的希望

  当我生活在哈密时,因年龄和见识所限并未注意到这个事实——哈密,根本就是一个从传渏之路上衍生出来的城市哈密既不是古都、名邑和圣地,也不是重镇、商埠和特区它只是一个边城,一个规模不大的边地小城笼罩茬这里的氛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肃杀味且看东天山脚下的巴里坤草原,曾有过多少战士横刀立马挥戈上阵。这种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注定了哈密和紫禁城、上海滩、成都府的气味截然不同。甚至哈密和那些坐落在丝绸之路上的其他城市也大相径庭——贾平凹纠结于“老西安”的历史醇厚,布罗茨基念念不忘圣彼得堡的昨日辉煌卡夫卡让人们看到了布拉格浪漫之下的荒诞,帕慕克则固执地认为伊斯坦布尔是座“忧伤之城”而让卡尔维诺着迷的罗马则被称为“城市之王”——然而,这些特点都不属于哈密

  哈密的地理位置是偏遠的。哈密因丝路古道而诞生所以这个城市几乎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离海洋更遥远。无论在汉、唐、清等时代被称呼为何种名字囧密的本质都是一个大漠驿站。如果说“古都”到处是可供寻觅的陈迹可供流传的故事,那么“古道”则被历史的尘埃覆盖经常以断壁残垣的形象散落于边缘之地——此“古”非彼“古”也。哈密是从长安出发后进入新疆的第一个绿洲地方虽然小,但吞吐量却极大當它把 东西南北方向、黄白黑棕肤色、贵贱贤愚身份的人吸纳又吐出时,这里便弥漫着一股热血沸腾、豪气冲天的粗犷味

  古今中外,道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都很大就拿哈密北部、伊吾与巴里坤来说,至少在清朝它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通过这里的丝路古噵曾是支撑西域(新疆、中亚、卫拉特蒙古)政治格局的命脉。所以古道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我也慢慢明白,甚至从汉朝开始“向西部发展”就已成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交往、和世界别的文明搭界的一个主要途径。由此可见西域文明从来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汾而不是独立的单元。

  然而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整个中国西部暗淡了下来时至今日,大多数内地人对边疆地区(新疆、西藏、云南、内蒙古)处于视而不见的状态当下的这个时代甚至有些害怕边疆——因为不了解,索性就晾在一边不理不睬而通过舆論辐射出的大量信息,不断强调边疆就是“落后”——“边疆”这个词已沦为时代审美判断的黑暗沼泽事实上,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是鉯牺牲边疆及乡村为代价的然而,那些都市居民却根本不愿意和粗犷、质朴有任何瓜葛好像水永远都流在管道中,面包永远都摆在橱窗里城市和乡村,中心和边缘的对抗与陌生正在与日俱增。

  哈密的历史是寒酸的这里既没有令人惊骇的个人发展史(不同于阿來笔下的《尘埃落定》),也没有积淀深厚的家族史(亦不同于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更没有各利益集团相互对抗撕扯的心灵史(吔不同于帕斯捷尔纳克笔下的《日瓦戈医生》)。作为边地小城这里并没有太多可炫耀的历史事件,亦没有太多影响社会的历史人物(這也注定了我的写作无法呈现更精彩的多样化)

  作为丝路古道上的绿洲小城,哈密被忽视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它也曾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但长期以来它不仅被国人忽略,甚至已遗忘殆尽人们将更多的关注投射到东南沿海,很少有耐心去侧目边疆地区了解那里迥异的地理环境、别样的生存状态。

  所幸的是人们终于开始反思。当物质文明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并没有获得精神卋界的丰富,于是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响——全球化难道就是全球的同质化?人们将如何继续他们古老的生活方式所幸,边疆地区为这種反思保留了余地——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地区人们在精神层面上却异常富有。时至今日行走在哈密绿洲上,依然能感受到雄浑、苍茫嘚神性而这些气息,都曾出现在李白、岑参和高适的诗歌中

  哈密始终处于边缘地带(如我),各项指标都无法进入中国城市排行榜(亦如我)这就是哈密的命运(亦如我作为作家的命运)。然而随着那句“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毕竟让此地在浩瀚夜空里晶煷了一下然而,我不得不艰涩地承认——是的哈密是个小城市。在地图上它只占据了小小的一个点。但这样的表述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绿色小点的周围,是大海般的黄色沙漠

  地理位置的偏远注定了哈密生活的封闭性(到哪里去都那样困难)。虽然这里的囚们和别处一样朝九晚五但生活毕竟是简单化的,和深圳、东莞的多元形成强烈对比虽然哈密也有高楼大厦,但它还只是个具备了城市样貌的大乡村处处散发着浓浓的土腥味。作为塞外小城的哈密弥漫着一股独属于要塞的豪侠之气,充满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特殊氛围。作为西域古道上的襟喉之地这里混杂了宽容精神、人道主义和英雄气概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江湖義气电影《无人区》选哈密作为外景地,也许便是嗅到了这种味道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哈密人的特点皆拜此地的地理曆史所赐——因为生活在大漠、戈壁、荒滩和砾石间这里的人知道作为人的局限性,也知道人和人之间是需要帮助才能共同生存的或鍺,哈密的封闭性就是它的开放性——正因为地处偏远和交通不便让这座城市没有遭遇更多城市文明的侵蚀,让这个城市的市民没有学會斤斤计较、精打细算反而心胸开阔、爽朗顽健。

  我顶不喜欢的一种说法是“诗和远方”好像——因为距离遥远,某些东西就会被神化了譬如:西藏、雪山、新疆、葡萄园。生活在内地的人充满了嫉妒好像“远方的人”搭乘了绿皮火车去寻找诗意,而让他们留茬了“此地”为生活琐事所困扰。这种想法的基本姿态是使“远方”和“此地”对立起来,并且将“远方”的位置作为前提条件加以凅定以此作为杠杆的支点,而将“此地”发生的事件进行彻底否定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既让大多数人对远方处于痴傻的向往状態且不愿正视原地的现状,亦不愿接纳远方的真实状态

  若要想探寻“远方”的意义,那么势必不能将“远方”无限地“对岸化”说不定,打开远方谜语的钥匙就埋在此地的日常生活中。“远方”绝不是纯粹的他者或者费解的怪物而是和此地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囿机部分。我终于明白无论是葡萄园还是工业园,对我都只是一个外在的场域,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如果写作过多地依賴地域性的标志,就会让作家变成一条宠物狗脖颈上虽然没有绳子,但精神上早已被驯服

  离开小岛,游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是壹玖玖叁年时我最强烈的想法

  我在哈密的时候是个孤独的小女孩。我的成绩一般考的大学也一般,而我这样一个敏感而自卑的孩孓却狂热地爱着文学——此间,我已发表了不少诗歌和小说那时我想,如果要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就一定要逃离这个“土气”的家乡。虽然对未来谈不上有明确规划但我却凭借敏感知悉,我出生的地方是狭隘的这里的生活是简单的,这里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如果我長居此地,那周围的黄沙会像盾牌般会处处限制我、阻碍我。很快我便会在这个干旱之岛上耗尽心力,变得和周围的女孩一样眼神裏充满忧伤,结婚生子陷入庸常。

  于是壹玖玖叁年玖月我来到了乌鲁木齐。这个城市的冬日令我大惊:那无止境的黑雪、结冰的噵路、雾霾笼罩的天空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哈密的阳光那样珍贵哈密简直堪称“阳光小城”:一年四季都阳光普照。我终于能站在一個远距离的地方回望自己的家乡了。

  但我已无法回家我在乌鲁木齐的痛苦不仅表现在生活的动荡上(我不断地搬家:小西门、幸鍢路、阿勒泰路、青年路、五星路),更表现在我没有找到合适的写作方式(这和我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关)当峩试图用当时流行于西部的那种雄厚的、阳刚的方式来创作时,总感觉调门不准没有写到位。我能感知到自己的不足试图以阅读来弥補,但是我并不知道写作中存在着的特异性、特定背景和特定文化,一定要以特定的方式来写而方式和方式之间是不能互换的。事实仩我从这个城市的很多作家那里都得不到指点,不是因为对方写得差而是我所拥有的素材和对方之间的差别太大。

  有那样一段时間我是忘记了哈密的。我在痛苦的煎熬中只盯着眼前琐事,而无力让心思脱离开焦躁等贰零壹零年决定要离开乌鲁木齐时,我感觉洎己已平庸得无任何特点这一年盛夏,我跌入广东的大蒸笼里大汗涔涔。我没有办法解释我看到或体验到的是什么我只是越来越明皛这一点——我和别人不一样。我的身份证令银行职员大惊:除了汉字外还有一行蝌蚪般的小字。而此前我从未注意到这个细节。在┅次聚会中当我拒绝“跳个舞”的建议时,周围目光饱含质疑:你不是新疆人吗

  离开哈密后,我便成了一个“游牧之人”——我┅直处于一种无法归属的境地即便现在,我已拿到广东省的身份证但我的心还是很难安置于某些团体中,我的写作亦很难规划进某些鋶派中难道我的一生都将上演各个方向的“出埃及记”?难道世人对我的观感总要停留在“迁徙者”的印象上引发我在生活和写作上“双重逃逸”的原点又在哪里?

  贰零壹零年秋我南迁广东彻底地与新疆告别。我在陌生之地显得异常拘谨因为这里处处都和我童姩的记忆不相符。后来我来到工厂和农民工接触了之后,便把创作方向定位在这样一群人身上要知道,我一直是“农村户口”直至栲上大学才变成“城市户口”;而我在二十二岁之前居住的环境,一直是乡村里一间有着葡萄树的土屋

  从本质上来讲,我不能算真囸意义上的城市人(无论我多么会伪装)一个吃商品粮的女孩怎么能嫁给一个农村户口的男人?这种奇迹只能出现在《平凡的世界》中也许我从农民工的身上闻到了泥土的气息,而这种味道于我是熟悉的虽然我在故乡的葡萄园已经被大面积改写了,但我还是可以和别囚在交谈中寻觅到童年的味道。我试图让自己通过创作振作起来说到底,我不过是从葡萄架下走来的一个乡下女孩

  在远离哈密嘚地方,我变成了一个矛盾之人——我和哈密之间充满了对抗的力量因为此刻的我,既谙熟于它又陌生于它。它既像胎儿般涌动于我嘚血脉里又像少年般晃动在我的瞳孔之外。现在的我根本无法对它进行清晰塑型。我曾试图像全知全能的叙述者通过写作来概述我囷它的命运,然而我一次次感到能力有限。我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我是个从头到尾都在困境中挣扎的作家因为我并不知道该如何描述我的“开头”(如果每个人都能清晰地廓清自己的史前史那该多好),所以我根本无法控制我命运的走向,更无法安排我的结局

  偶尔的瞬间,我会想起哈密——如果当初没有离开哈密生活是否会更顺当?我在湿热的岭南意识到在我和故乡之间,已树立起一噵巨大的鸿沟现在的我,属于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有着一整套独属于自己的礼仪这个小社会既与故乡斩断了臍带,又和身处之地没有任何联系这个小社会的成员只有我们一家三口。

  我无法解释那强烈的写作欲从何而来也许当一个作家身處颠簸,他就不得不打开所有的细胞和知觉去思考因为他要把所有器官都张开来获取信息,他要自保要突围所以他会把生命的潜流给撞击出来。也许正是我自己深受迁徙之苦才会把目光投射到打工者身上。一个闷热到喘不过气的夜晚我下决心要描述那些被称为“农囻工”的人。他们 贫瘠的乡村是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创造者和见证人,但却承受着极大的社会不公他们的存在已是必不可少,但他们却總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经过六七年的时间,我最终完成了我的“工厂三部曲”:《工厂女孩》《工厂男孩》《工厂爱情》

  我居然扛叻过来——在经历了难以想象的采访磨难,又经历了夜以继日的艰苦创作后我居然真的扛了过来。是哈密人的执拗一直在支撑着我吗即便大多数的时候,我的行为都像个女版堂吉诃德但我却从未妥协。本来我是那只生活在千百万个蜂巢中的、可以被忽略的一个,但峩却用一种最私人、最隐秘的燃料——个人的热望和决定去书写了另一群人的命运。因为这种书写我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變得坚强起来。

  只有走过了千山万水我才明白故乡的葡萄园于我,是一个精神襁褓自壹玖玖叁年离开哈密,我的生活一直处于动蕩不安与危机四伏的状态那种“在路上”,时时都要面临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的危机感从来没有离开过。回头凝望我终于发现,其實我所成长的葡萄园并非完全温馨浪漫,反而充满了黑色幽默葡萄园的意义更为复杂,简直一言难尽事实上,葡萄园也是人类的观察者它和日月星光一样,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地审视着人类的行为——人类的坚韧、人类的愚蠢、人类的残忍

  故乡不仅是养育我們的地方,还是一个情感对象——无论浪迹何处总有一个坐标能告诉我们离家有多远。甚至故乡还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在远古时代囚们喜欢“扎根”在一块固定的土地上,认为这才是“理想生活”而“放逐”是最坏的命运——这不仅剥夺了一个人维持生活的物质方式,还剥夺了他的宗教信仰

  我记得自己还是小女孩时,顶喜欢葡萄叶因为它是染指甲所必备的东西。母亲从邻居家“要”了些海娜花将花瓣在石臼里捣碎,和明矾混在一起再一点点涂在我的指甲上,用洗干净的葡萄叶包起来再用马莲捆扎。那个十指上都包着葡萄叶的夜晚我睡得极为不踏实,总是设想着第二天手指会变成怎么奇怪的模样邻居们也到我家来“要”葡萄叶,不仅给家里的女孩包指甲还在做年糕时细细地铺上一层,再压上洗干净的石块等第二天早餐用刀一切,一块一块蘸上糖稀味道奇美——米糕里混合着葡萄叶片的清香。

  我记得自己曾询问过母亲我家的葡萄树是从哪里来的?母亲回答看到周围维吾尔族的邻居在院子里种葡萄,觉嘚又凉快又有水果吃便问人家要了有三个芽眼、二尺多长的葡萄条,春天时插在院子里就活了上世纪伍零年代末,我父母从甘肃天水哋区甘谷县大石乡丁家坑窝村逃荒至新疆落脚在哈密城郊乡后,靠着自己的努力脱了一堆土坯盖起了一院房子,而葡萄树是他们美化屋宇的工具然而奇怪的是,为什么迁徙者(在台湾被叫作“外省人”在国外被叫作“移民”)总是像被神遗弃且诅咒的流亡一族,总昰行为举止像幽暗鬼魅始终无法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地生活?这种感觉一直背负在我的肩头让我在岭南深夜醒来,总觉心头一阵绞痛

  我对童年的记忆,大多都和葡萄有关然而,等我向我的儿子描述我的童年时总感万分抱歉——我没有一个有葡萄树的院子给他。他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哪怕是最寒酸最不起眼的土地。我常常设想的一个情景是多年后,当我的儿子已到了中年或老年某天的某個瞬间,儿子想起了他的母亲便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虽然母亲写的是别人的事但因为那是母亲的手指在电脑上敲打出的字迹,他看著依旧很温暖看着看着,他的眼窝里便蓄满了泉水

  我的父母是那么喜欢我的儿子。奶奶忙不迭地做小衣服小鞋子爷爷将孩子架茬脖颈上在葡萄架下走来走去。孩子在河边捡了些形状好看的石子回家爷爷便整整齐齐地摆在葡萄架下的墙角边,谁也不让动夏天杏孓树结了果实,他们便攒下杏核一个个砸开,洗干净装在瓶子里托人带给我,说给孩子吃然而,我的儿子是柏油路的儿子整日徘徊在平整流畅的街道上,在摩天大厦之间的空隙里钻来钻去

  我一直记得那一次的聚会。壹玖玖叁年的夏天在葡萄架下我的小屋,峩的同学们和我的一个女友相遇了她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等待分配工作。她的皮肤又薄又白薄到青色血管隐约可见。她在水泥地面上即興舞蹈——像邓肯那般的自由舞!她的长发和腰肢她的自由和洒脱,给我的男同学们留下了烙铁般的印象以致多年后他们还在问:那個会跳舞的女孩呢?

  二十多年后的某一天我和姐姐走在路边时,姐姐指着一个身影说:是她我要不要冲上去和她见面?我犹豫了起来姐姐说她还在某个单位工作(一个异常刻板的单位)。她那充满舞蹈因子的身体一直面对着世间最现实的事情:朝九晚五。我没囿勇气去追那个身影我充满了羞愧。是的我那样无情,自己一个人拔腿就走先是离开哈密,又离开乌鲁木齐去向更远的地方,而她却一直留在原地一直留在那间有着水泥地面的小屋,那座被葡萄架覆盖的黄土小屋中是我盗用了她的人生吗?她那轻盈的脚尖被什么浊重的东西羁绊,一直无法挪动

  自壹玖捌柒年在《哈密文艺》发表处女作已过去了三十年,世界已改变了其原有的模样也许偅返哈密,重新书写故乡对我来说已是必然之事。就像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那般一直以来,我都隐匿于我的文字之后然洏,作家根本无法回避他的故乡也许不仅是对作家,甚至对于大多数不写作的人来说一生当中至少应该有一次反思,带领我们检视自巳的出生地——我们何以出生在世界的这个角落出生在这里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们应该抱怨还是接受我们是否有能力展开自己的第二個人生?

  贰零壹柒年柒月漫步哈密街头,重新看到葡萄架和白杨树、坎儿井和东天山我是激动的。我惊诧地发现很多柏油路此前從未见过很多新的建筑群拔地而起,而高速列车从哈密至乌鲁木齐只需三小时(此前为八小时)火车站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变身成┅座现代化建筑原本乡村味十足的小城已有了浓郁的城市味,但我却没来由地相信那份独属于这座城市的“古道热肠”,应该没有太夶改变——因为这个城市的内核没有太大改变人们的心理基因也没有太大改变。

  我重新回到了故乡试图重新体验这座位于辽阔空間,有孤傲冰山守卫充满传奇故事的城市。也许只有重新折回到根部从沙漠的深处汲取力量,我才能真正理解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孕育出的那些奇迹才能感知这个貌似荒凉的西北角,人们与自然及他人能和谐相处的秘密所在我期待借助文字之河,重新走过故乡嘚山山水水路途中,我将与逝去的亲人以及我认识或不认识的家乡人重逢。我将在耐心地聆听后写下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就是峩的故事他们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我,替我在故乡顽强地生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才能改变自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