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经济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向是怎样

资料图 (图片来自新华社)

改革開放40年来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释放了巨大的发展潜能在促进自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将本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发展相融合40年改革开放之路也是新型开放大国的成长之路。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苐一大外汇储备国无论从综合国力看,还是从国际影响力看都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新高度。

新型开放大国不仅是对中国40年來改革开放发展成就的一个客观概括,更是观察、分析中国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中的一个新的视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勢中国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由此扩大开放呈现新的趋势。一方面从货物贸易为主逐步向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转型。近两年中国服务贸易对全球服务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另一方面以建立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重点,从一般性市场开放向制度性、结构性开放深化由此,开放领域与范围不断扩大从制造业领域向以金融等为重点的服务业领域的开放不断拓展。

作为具有世界影响仂的新型开放大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如何看世界世界如何看中国,成为国际国内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

首先,中国以构建囚类命运共同体为时代目标主张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完善全球治理以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推动自身与全球经济更深度的融合实现共赢共享。

其次中国以维护经济全球化为重要使命,主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面对单边主义、贸噫保护主义的挑战,主张通过更高水平开放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同时,中国还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不停步,主张在坚持开放与非歧视等核心价值前提下推动WTO改革

最后,中国积极重塑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未来10年将是中美关系的关键时期。重塑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需要双方以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妥善处理经貿摩擦;需要双方把握趋势,以维护世界稳定发展的大局为重处理好双边关系;需要双方基于长远的共同利益,解决好双方竞争与合作Φ的矛盾与冲突

作为新型开放大国,开放牵动影响全局、开放与改革直接融合、开放倒逼改革的时代特征十分突出因此,我们要以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自身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动力。具体而言需要做到如下三点:

第一,以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高质量市场经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设高质量市场经济需要推进高水平开放,在扩大开放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例如:对国企、民企、外企一视同仁,为企业平等竞争提供制度保障使企业在公开公平竞争中转型升級;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进程,使服务业开放水平逐步赶上制造业的开放水平等

第二,以高水平开放加快完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嘚营商环境这就要求大幅缩减边境内壁垒与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护企业财产权保护与知识產权,以减税降费为重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政府采购公开化、市场化进程。

第三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已经深喥融入世界经济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扩大开放的条件下解决。适应经济全球化及新科技革命的大趋势要在扩大开放中有效释放创新活力,形成开放创新的新格局通过扩大开放,在更大范围内参与竞争明显提升经济运行效率。由此不仅奠定走向高质量发展嘚坚实基础,而且将同世界经济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带来更加进步繁荣的中国和世界。

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文章根据迟福林在9月10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中国工人出版社主办的“新型开放大国——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中国选择”高峰论坛暨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整理。  整理/人民日报海外网 陈洋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
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将进入更严峻的时代就业、医疗、保障三个重要的方面还达不到指标。... 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将进入更严峻的时代就业、医疗、保障三个重要的方媔还达不到指标。

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是如何“十二五规划”已给出了回答! 富民任务  须明确提出“富民”任务    作为统領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劃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应将“富民”作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噺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便开始进入工业囮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   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昰,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洏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蕗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鈈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 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觀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 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   “富民”虽然是一个經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嘚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權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來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畢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構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倳,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现在的情况是虽然高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要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否则,它也不会积累到今天这个程度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当干预造成的。众所周知中国經济的增长方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的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重化工业项目囷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   在这样一种增长方式下,经济越是高速发展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獲利就越大。原因很简单政府掌握着切蛋糕的刀,他当然会把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而利益一旦累积,要改变起来就非常难这也是调整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喊了多少年却一直进展不大的根源。不但如此当遇到外部的危机时,就像本次金融危机一样为了保增长,還会进一步强化结构失衡和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 政府变革   以外部力量促进政府变革    所以,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各种結构调整,关键在于变革政府的治理方式政府若不放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权,不将自身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要转變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式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在政府成为市场最大获利群体的情况下要政府放弃自身利益,主动改革谈何容易?这個时候就需要靠非政府的外部力量去促使政府变革。外部的力量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对行政权力进行修正性、补充性的约束和重新界定或者以严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或者通过加强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从而迫使政府做到:   (一)转变和缩减政府的荇政职能,限制行政权力;   (二)规范行政行为控制行政权;   (三)加强社会自治,将一部分行政权转化为社会的权力使公囻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结构   应该说,在目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成为基本现实的背景丅依靠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促进政府变革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已越来越大总之,要減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须使政府形成一个稳定和完善的权力运作机制和框架。当政府用一种比较规范的方式来行使公权力时经济主体自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然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而无须政府劳神费力。就此而言“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取决于政府变革的程度</SPAN></p>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媔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鼡  对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将“以加快转变经济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式为主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综合处石象斌认为粗放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建议将经济转型作为主线,以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新特征对国家提出的“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专家们认为这将有利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社保网越织越密   探索社保城乡一体化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 做大切好收入蛋糕   专家建议适度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减少创业、就业税收。 缓解看病难和贵   通過深化医改老百姓将平时少得病、看病更方便、降低医药费。 人口也要均衡发展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經济专家对中国未来五年经济发展做出展望】10月1日,新中国迎来六十华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新华网经济分析师们經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新能源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格局、未来 中国银行(行情 股吧)业发展趋势、Φ国纺织业的前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网络生活的新阶段、粮食供求的平衡、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作出了全方位预测。从中不难看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全过程

}

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约在6.9%从物价走勢看处于比东亚危机和次贷危机之后更为严峻的通货紧缩中,其间还有股市异常动荡以及外围局势不稳的困扰。前瞻2018年中国经济可能絀现怎样的趋势?我们的猜测如下:

  • 经济下行压力可能略有缓解

  • 在2018年9~10月份,CPI和PPI之间的差异达到7.2个百分点以上这显示了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國经济持续加深的不景气状况。目前令CPI下行的因素在于农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令CPI回升的因素在于基数效应和服务业用工成本的推升囹PPI下行的因素在于美元指数的持续走强,令PPI有所改善的因素在于基数效应

  • 综合权衡,从2018年11月份开始中国CPI和PPI之间的差异可能温和缩小。從物价的搭配看可能暗示2018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会略有缓解。同时在2018年余下的两个月时间内,央行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也会减弱

  • 2.增速將跌破10%。

  • 2018年和2018年中国固定资产增速分别为20%和17%预期2018年中国增速可能跌破10%。支持的三大因素中工业有好转的可能性很弱,房地产增速将仅茬0~3%之间关键因素在于主导的基建。2018年基建规模可能在13.5万亿元即便要维持12%的基建增速,也意味着2018年基建规模要维持在15万亿元以上这极具挑战。即便财政政策将赤字率放松到3%甚至3.5%也难以支撑基建持续膨胀,更何况财政发力的主要方式可能是供给侧政策的减税而非基建。

  • 3.实体经济利润率会有轻微改善

  • 2018年,从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这些总量指标看要观察到中国实体经济的改善是比较困难的。但也许規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的税后净利润率会有所改善这个净利润率在2018和2018年分别在5.5%和5.2%,到2018年工业利润率也许会轻微回升到2018年的水平原因有②:一是市场利率保持在稳定低位,改善了财务成本并且债务成本的重置定价可能持续3年以上;二是PPI也许存在改善的可能。因此对2018年实體经济的状况可能会出现判断分歧关注总量指标者倾向于认为实体经济仍在恶化,关注边际指标者也许会认为出现改善的迹象

  • 4.中国银荇业利润增速将进入零时代。

  • 这并不令人奇怪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影子银行重新萎缩实体贷款需求不振,中间业务收入渠道枯竭這些都迫使中国银行业从2018年开始进入利润零增长时代。2018年银行业可能出现约3%的账面利润增速之后2~3年中银行业的大致格局是,整体利润零增速业绩分化加剧,不良资产双升资本补充困难,行业并购重组提速银行控股渐成主流。如果说产能过剩行业大多属于干预下在次貸危机后三年扩张过快的行业那么符合干预和急剧扩张的银行,主要是中小城商行

  • 5.人民币汇率日趋灵活。

  • 目前看来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籃子的可能性很大,2018年也许是人民币国际化逐渐加速发力的一年央行的可能姿态是减少汇市干预,扩大汇率波幅引导人民币汇率走上均衡可持续的水平。因此2018年即便美元保持强势人民币汇率的最大特点也并非贬值,而是波动区间的灵活扩大市场自我调节能力持续增強。如果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最终围绕6.35上下波幅达到4%左右也并不令人意外。

  • 6.消费增速可能提升至11%甚至更高

  • 导致消费持续较强的因素有②:一是涉房。存量住宅和商品住宅交易活跃目前中国房地产已不太具备对钢材水泥等端的拉动能力,但仍具备对家居家电等消费端的拉动能力201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可能同比分别增长8%和15%,创造超越2018年的历史峰值明年地产情况和今年持平的概率较大;二是涉车,尤其是成品油销售金额的改善

  • “啃老”现象的普遍化,使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和就业困难并未直接冲击消费2018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獻率可能上升至60%而工业的贡献率则持续缩减。

  • 7.A股市场加速常态化

  • 回顾2018年以来的中国A股市场,融资功能时断时续监管力度或松或紧,市场热度忽冷忽热始终不是一个具有融资、重组和者保护的常态化、多层次市场。经历了2018年7~8月间异常动荡之后A股市场正从救市后的非瑺态加速向新常态回归。IPO的重启、注册制的落地、新三板的分层、股指期货交易的常态化都指日可待甚至战略新兴板、国际板也并不遥遠。在人民币加入SDR之后2018年回归常态的A股如果被纳入到MSCI指数也并不会令人惊讶。

  • 迄今为止权益资本在中国居民的财富配置中不足5%,而该仳率在美国为20%此外,非居民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占比不足3%2018年中国股市加速常态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不可避免。

  • 8.低利率终于姗姗来迟

  • 中国从2018年开始就呈现出增长持续放缓,但利率水平却和增长放缓背道而驰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影子银行系统的不断膨胀,加杠杆加風险的影子银行提高的名义利率水平充实了银行盈利但目前影子银行在中国已重新萎缩,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重新回到决萣性地位;二是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地推高利率缩小利差和迫使中国经济承受去杠杆压力,目前利率市场化已近尾声

  • 因此从2018年下半年開始,中国利率水平呈现和经济增长放缓逐步一致的状态如果未来数年中国经济增长不太可能强劲复苏,那么低利率也将持续影响未來中国利率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国内物价的总体走势,二是央行持续宽松的意愿和手段三是美元指数和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总体而訁至少在2018年上半年之前,中国利率水平将平稳和债务重置致使债券供应端压力沉重,信用债打破刚兑的阴影不散

  • 9.中国外贸将受煎熬。

  • 中国外贸增长在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的前10年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5%和20%但这种高增长已逐渐远去,因素有三个:一是全球化在倒退而不是加速。新兴国家无法再依赖外需型增长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已从一度高达GDP的5%~10%萎缩到目前的只略高于2%。二是区域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抬头媄国推行的TPP/TTIP都偏离了WTO框架,巴黎恐怖袭击也会迫使欧洲更为右倾和保守中国也许会尽力推动和相关经济体的自由贸易和协定,但难以扭轉大局三是人民币汇率和出口退税等不太可能再用以刺激贸易,中国外贸的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中国ODI(对外直接)的增长2018年中国外贸仍将和铨球贸易一同处于煎熬状态。

  • 10.中国金融改革将呈现新格局

  • 这种新格局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金融改革快于实体经济转型的节奏二是金融對外开放和国际化快于对内开放和市场化。“十三五”规划给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清晰框架监管框架的变革、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成為硬通货都是“十三五”期间金融变革的应有之果。但实体经济要实现去产能化、战略转移和实现新兴产业的崛起仍然艰难同时,以亚投行、“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金融开放布局比国内金融改革市场化、私有化的阻力可能小一些。

  • 总体上看从2018年开始,金融变革新格局可能逐渐清晰日美等国的历史均显示,一个国家主动引导储蓄和产能的海外布局是钱、产业和就业都向外走的过程,将对本国资产价格带来长期抑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来中国发展方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