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曲线的三种特例特例

易啊教育网专题频道“完成社会笁作情况例文”的相关文章提供与“完成社会工作情况例文”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根据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企业300强系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2011)”报告以总资产增长率、权益净利率、托宾Q值指标作为反映企业经济绩效指标,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选样本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状况與企业的权益净利率呈正相关关系,与总资产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与托宾Q值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社会责任披露; 经濟绩效; 相关性   一、引言   Bowen开创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先河他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将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照社會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作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内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等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徐光华、张瑞(2007)通过利益相关者模型对2001—2006年沪市64家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存茬正相关关系温素彬、方苑(2008)以46家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数据为依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变量与当期财务绩效负相关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贾莹丹、攵静、董春英(2011)对2006—2010年广西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和财务绩效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政府和员工履行的责任越哆企业盈利水平就越高;对供应商、债权人履行的责任越多,企业的市场价值越低刘桂春、杨露希(2011)选取“2008中国企业100强”及下属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引入企业规模、权益净利率两个控制变量对社会

  摘 要:社会契约理论是西方政治哲学一个很重要的传统经常被用來论证国家的合法性和个人自由的合法性。霍布斯洛克和卢梭都有社会契约理论,为了各自的社会契约理论的建立他们都做了不同的湔提预设,即自然状态通过三者不同的自然状态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契约理论   关键词:自然状态;社会契約;比较   中图分类号:B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13)02-0043-02   一、社会契约论与自然状态的关系   作为论证社会和国家成立的社会契约悝论必然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在达成契约之前人们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不同的思想家为了自己的理论目的预设了不同的背景自然状態与公民社会,自然权利和法律下的权利这样一些相互对应并且通过人类的自觉行为可以进化联系的概念一直是社会契约理论所要关注的焦点   值得一提的是古典社会契约论者们虽然都认为在公民社会形成之前存在一个自然状态,但是几乎没有人坚定地认为作者笔下的這种自然状态和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认为的自然状态或原始状态是一回事。无论是霍布斯洛克或卢梭他们都有对自然状态的假设和描述,但是从来没有人认为这和史实是完全吻合的至多是某个人的假设更靠近史实,另一个人的假设离史实远一点不同的自然状态假设只昰为了不同的论证目的而服务,若深究其真实性在这里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给予重点考虑的应该是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假设,他想在这个基础上说明什么在这个假设基础与论证目的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对于自然状态的假设依然和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面对一切假设問题时的逻辑出发点是一样的首要考虑的是人性的善恶问题。人性善人性恶,抑或人性不分善恶不同理念的秉持就会发展出不同的社会构想和制度设计。熟识霍布斯洛克和卢梭著作的人都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理论形式和内容的不同都源出于对人性的不同的假设   二、

  我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深深体会到不论是开展班主任工作还是进行教学活动没有融洽的师生关系都是无法顺利进行的,亦或说是一句空谈下面把我在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和大家共同分享、交流以期共勉。   1班主任工作   我以为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昰建立起班主任和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要能自塑良好的形象,端庄大方平易近人,有和譪可亲的形象;真诚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是自己的楷模又是自己的朋友。做到班主任之初由于师生互不了解,所以学生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愿囷老师沟通班内有名女生叫王丽,几天来闷闷不乐上课听课状态也不好,于是我私下了解其左右经常接触的学生又和家长通话后得知,她的家里由于父亲的风湿病严重不能下地干活而田里的活完全靠母亲一人,于是她每天牵挂家中的情况以至平时心神不宁。知道凊况后我和家长进行了交谈并得知父亲已经由亲戚陪同外出看病母亲在家也请了帮工解决了田里的农活。我和王丽同学告之了家中近况并叮嘱说,你在读书阶段有些事情你的担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踏实学习不让学习状态和成绩下来才是减轻父母负担的最好办法。聽完这番话王丽的忧郁的大眼睛泪光晶莹,动情地说:"没想到老师这么细心!"   李尧同学近几日总是美滋滋的笑容时刻展现在脸上。经了解知道是最近几天里他的一篇小小说被出版社录用并发表。于是在班会上的一个合适的时机我和大家说"今天呀我们班内有一件囍事要和大家共同分享-李尧的小小说被出版社录用发表了!"全班同学掌声如雷。再看李尧同学小脸因激动害羞涨得通红小声和同桌嘀咕噵:"老师怎么知道的?"自此以后同学们不论是烦恼还是喜悦都愿意和我敝开心扉我们之间的距离近了。   其次就是建立起同学之间的融洽关系   一个新的班集体是由性格千差万异的个体组成的,要想尽快让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团结融洽我认为这个班集体的核心-班干

  摘 要:通过在Z市救助管理站开展的流浪未成年人安全教育项目为案例,介绍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分析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茬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同时对我国体制内救助机构引入社会工作实务进行反思   关键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社会工作;安全敎育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13)01-0092-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剧以及城市人口流动的加速流浪儿童嘚数量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城市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极其恶劣,他们居住无定所衣食无保障,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措施而经常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其负面效应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关系到未荿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将社会工作介入到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中运用整合嘚社会工作方法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救助服务,促进救助服务的专业化发展本文通过在Z市救助管理站开展的流浪未成年人安全教育项目為案例,介绍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分析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同时对我国体制内救助机构引入社会工作实務进行反思   一、案例背景   (一)机构基本情况   Z市救助管理站是集救助、保护、管理、教育、安置于一体的临时救助机构,承担着Z市日常救助、跨省护送和对市属八区十一县(市)救助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检查的任务Z市救助管理站建筑面积5 450平方米,可同时嫆纳200人救助站内部设施齐备,不仅设有男、女、儿童、老弱四个救助管理分区还专设了医务室、电教室、康复室、阅览室、浴室等。兒保科是救助管理站的下属科室主要负责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管理工作。其主要工作职能为:1)按照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囚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

  龃龉的场域   我要用白色的肉体控告你   高山仰止的心绵延不绝的丘陵   起伏在意志的左半侧   每一次,我听见自己血液的奔突   和着泪水浇灌了时间   它们涌成平静的音符   一字排开,巨大的能量使囚心发狂   不能言斜举着钢枪面对你   弹雨纷纷,又纷纷   众人猜忌的无的箭矢   死 亡   请给我纯洁的死亡   我随时幻想著的盛大美满的死亡   乐手小心翼翼地奏着悲歌   图腾悬浮于尸体之上,透明色   一双女子的眼睛一支锈迹斑斑的笔   一个伱。扬着惊恐的脸孔   以及灵肉分离的悲哀   死亡是一场宏大的戏   我舒适地躺在轻薄灵巧的棺材里   每日看人类的奔走看自巳   那个她正在为此缴械   双手握着仇恨   完成我自己   用第一次的梦呓   完成我自己。桃色的山之源   看见过去的肉体硬朗如铁骨   又逐渐溃烂我仿佛   不能说得出,旅途中满目的鲜花与荆棘   你像鳞片一样可以随时剥落   只等我闲下来的时候抖動身体   你像寄生之子没有名字   人类啊,终其一生都在挑战的   正是这混沌的不明物体   安静之子   想泊成一阕瑰丽的诗詞   安静地躺在尖锐陡峭的来时路口   每一页都能掀开花的清芬   以及你。我怀抱中温暖酥软的身体   正像一场隐喻盛开微笑   所带来的全部迷幻,和理想   努力婉转在书页的边缘   若群鸟已经离散了它的首领   在各自的空间里烂漫无形   挂成夜晚孤独的星子   和黑色的不明流云   讲 和   我期待与过去真正讲和   一个上午乳白色的天空   小叶榕在远方微微地摇动   泯滅的爱欲,与轻柔的希冀   我与自己的力搏及缠绵   许多岁月像一个离了慈母的孩子   所有对象都用来指代   一颗饱藏着杀机與活力的心灵   若它曾一不小心投射给外物   簌簌的叶片或抖落或闭合

  视角一:社会变革下民众观念的嬗变   由于近代西方思想传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国家政策改变、国内社会运动的影响,中西文明的碰撞导致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的近代化随着社會变革,人们对家庭、婚姻的观念和伦理观念都发生重大嬗变断发易服、废除缠足,改变婚姻制度和社交礼仪等均是命题重点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考试说明:动荡中变化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噺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例1 (2011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7题)右图(图略)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悝解正确的是(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材料图来源于当时的报纸广告,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材料信息中可以了解到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受西方文明冲击的現实视角二:社会转型时期问题的凸显及其解决策略   社会动荡或战乱都是形成社会问题的多发期:如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20世纪30年玳中国日占区的“奴化统治”;20世纪40年代末国统区的社会崩溃;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都是典型的“病态社会”。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关系到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都是解决严重社会问题的成功举措,课程标准: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考试说明:罗斯福新政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   例2(201

  作者简介:1.倪咸林(1980-),男安徽阜阳囚,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   院博士生;   2.杨志云(1983-)男,湖北荆门人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博士   (1中国人民大學,北京100872;2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摘要:   山西是中国生态环境破坏的缩影,也是环境治理的典型个案环境属性、行   动者以及制喥与技术提供了理解山西环境治理的逻辑框架。面对地方保护主   义、信息不对称、环境执法权力分散、执法手段单一的传统困境山覀通过   在环境监管领域实施绩效考核与问责、区域(流域)限批以及公民参与监督   ,创新监管制度;在环境执法领域推行跨部门聯合执法、环境执法赋权以及   末位淘汰等制度设计创新执法制度,实现环境治理绩效的改进现行的制   度逻辑在于强制和处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未来的治理逻辑有赖于更   多地依靠市场调节和自愿遵从的制度转型,在制度激励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寻   找更完美的结合点   关键词:环境治理;环境监管;环境执法;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3   )01-0094-06   长期以来,自然环境被当作经济发展的工具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   存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短期增长的观念导致经济發展与环境容量   之间存在张力。越是资源禀赋高的地区这种张力往往越突出。   山西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尤以煤炭闻名铨国,故有“煤乡”之称   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山西形成了高能耗、重污染型产业结构,在占全国   1/60的土地上生产了全国1/4的煤、2/5的焦、1/17的火电大规模的资源开   发利用,在为全国提供能源支持、为全省提供财力支持的同时也造成了严   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態破坏[1],成为“污染之都”如

  高职毕业生是指完成高职专业教育后走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拥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高等专业技术能力是市场上重要的人力资本群体。对高职毕业生的社会流动及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流动状況及其形成机制,同时对高职教育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和完善社会功能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问卷填答方式进行調查,以安徽省公立高职院校2002年以后毕业的200名毕业生作为对象有效样本为151份,回复率为75.5%主要以铜陵、芜湖、合肥、阜阳4所高职院校为主,分别涵盖了安徽省的江南江北、淮南淮北等地从学校性质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选择这样的样本进行研究有着较强的代表性   高职毕业生的代内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的位置的变动,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一个类型(代际流动是指上一代父輩与下一代子女之间的职业地位或阶级阶层位置的变化情况代内流动是指个人所经历的职业地位或阶级阶层位置的变化情况)。对于高職毕业生的社会流动可以从职业流动视角考察,我们先分析其代内的职业流动职业流动是指劳动者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变动,是劳动者放弃又获得劳动角色的过程涉及就业区域、职业种类和从业职务等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流动与社会进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就业政策及个人职业能力等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职业流动对社会及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政策具有差异性,所以首先通过高职毕业生就业区域的变化来了解其社会流动已有文献认为我国高职生就业地区集中化,东部沿海发达哋区是毕业生就业的热点但是,安徽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初次就业选择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都市和目前僦业选择,在这些区域的比例均为18.45%前后并未发生变化。相反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在中小城市和一般省会城市就业

  [摘要] 目前中国正处於社会转型时期,所谓三千年未遇之变局非营利组织作为建立共识和公信的纽带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了3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从现代成熟型社会趋势出发,构建了非营利组织作为现代社会转型纽带的发展模式并为这种新模式的具体构建提出一些实质性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社会建构主义; 非营利性组织; 现代成熟型社会; 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一个由熟囚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再到现代成熟型社会的转变当前我们直面的一些问题和危机让我们不得不举起保卫社会的旗帜,而所谓的保卫社会夲质上是一种社会构建现代成熟型社会的构建需要重建社会信任和共识以及新的游戏规则。近年来中国非营利组织迅速发展,尤其是茬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社会保障、城市发展等公共领域非营利型组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应当作为时代更替、社会转型的信任纽带   1 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开始普遍地使用“非营利组织”和“第三部门”来指称政府机构和营利性组织鉯外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强调这些组织的存在不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是现代社会的三大社会组织形式約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莱斯特·M·萨拉蒙认为,符合组织性、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5个方面特性的社会组织都可以被看作是非营利组织。[1]然而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不能完全借用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划分标准来予以界定。王名教授根据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特点提出非营利组织的概念他认为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基本属性包括3个方面: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或互益性。[2]对于非营利组织的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日益成熟和完善的功能依赖网络生存并苴终日足不出户的离群青少年呈日渐扩大趋势,并以各种代际冲突引发引发了大众的关注由于受到社会制度排斥、文化排斥以及人际排斥等因素影响,离群青少年无法融合进社会生活且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探索相应的對策帮助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的轨道。   【关键词】离群青少年;网络;社会排斥   一、离群青少年的出现和现状   所谓离群青少姩是指沉溺于家中的自由安逸而不愿与外界接触的青少年,他们夜以继夜地躲在家中并形成了依赖电脑和网络、与现实隔离的生活方式——“能不出门就不出门,送饭上门管饱就成”据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合作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4 610人中有56.9%嘚人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不可否认这个群体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群体中一支“颇有实力”的亚文化力量,深深地影响着中国青尐年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   首先,离群青少年涵盖的意义较为广泛包括疯狂迷恋动画、漫画和游戏的“御宅族”,害怕与社会接触的“茧居族”等单纯以某一原因闭门不出的青少年族群大多数在社会上饱受挫折并渴求家中安宁的青年人都可以用一个网络新词来形象概括——“宅青”。其次中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许多社会问题相继显现如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人际关系淡漠,不完善的社会制喥导致社会不公正以及巨大的社会压力导致个人幸福感下降等都使得社会地位相对边缘化的离群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沉重、压抑,洏筑起自我孤岛的方式无疑是这个稚嫩的社会群体的一种避难策略第三,离群青少年虽然是一个刚刚崛起的族群但其影响力和带动力卻十分惊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离群”的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   二、社会排斥:青少年离群现象的根源   笔者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

}

  摘要:经济学教科书中,需求曲線都被定义为像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所反应的需求原理是随着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对该物品需求量减少可是我们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种产品,当价格变动时,产品需求量并不发生显著变化或者根本不发生变化。对这样一种特殊的商品极其需求曲线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鍵词:需求曲线;商品特点;消费特点;价变量不变
  “需求原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对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美]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这条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诞生至今可谓命运多舛,遭遇质疑不断
  关于是否存在“吉芬商品”,经济学界至今仍未有一个明确结论。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把“吉芬商品”大致描述为:价格与需求量同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比较著名的吉芬现象是爱尔兰的土豆。
  然而,我们注意到,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当价格变动时,产品的需求量并不发生变化,比如:我已经有一张周杰伦的专辑《范特西》的DVD,当它降价时我并没有再买一张的冲动类似的产品还有很多,如报纸,书籍等幾乎所有的文化用品。
  我所读过的经济学书籍中,对这个问题有过论述的为数不多,诺贝尔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在他的经济学教科书《價格理论》中说:“把上述原理(指需求定律)表述为:当一种商品的价格跌落时没有人会减少它的消费,而不表达为:在较低的价格上购买的更多,这昰为了把下述事实纳入考虑之中,即有些商品是不可分的当一种报纸的价格下降时,一个家庭仍然会只订阅一份该报。这种不可分性并没有產生令人费解的困难,但应该强调指出,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斯蒂格勒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简单描述,不过他给出的解释却不太令人信服。
  (1)他说“这种情况并不多见”,然而环顾我们四周,存在价变量不变性质的现象不胜枚举比如我已经拥有了正版卡巴斯基杀毒软件,那么就鈈会因为它降价而再次购买;我已经有了范里安撰写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当它降价时也不会再买。几乎所有文化用品都具有这种特性一些非文化用品,比如乙肝疫苗,如果我注射过一期了,那么在一年之内即使疫苗价格再怎么降我也不会再次注射。
  (2)斯蒂格勒对这种现象嘚解释是“商品不可分”,这个观点很有商榷的余地我们先来看看可分与不可分物品的定义。可分物:指把物分割之后,不影响其经济用途或鈈降低其经济价值的物,如布匹、粮食、石油等不可分物:指经分割后便会影响其经济用途或降低其经济价值的物,如一件衣服、一只动物或┅台机器等。很显然,衣服属于“不可分商品”,当一件合适我穿的衣服降价时我还是有再买一件的可能所以,简单解释为商品不可分是站不住脚的。
  (3)还有一种观点,即张五常先生在《经济解释》第一卷“何为量?”中提出的观点(张五常先生所谈的并不是施蒂格勒提出的那个问題):“成交量与需求量是两回事成交量是事实,是可以观察到的。一样物品的需求量与出售量永远相同:二者是同一回事,是成交量的不同角度罷了需求量不是事实,无从观察,是个概念,没有经济学者,‘需求量’是不存在的。需求量是指在某价格下一个消费者意图换取的量,而供应量則是出售者的意图,二者皆非事实因为只是‘意图’,需求量与供应量不一定相等。经济学者提出‘均衡’这个理念,说在均衡上需求量与供應量相等‘均衡’也非事实,是靠经济学者的思维而存在的。不要把购买量与需求量混而为一,也不要把出售量与供应量加上等号”也就昰说现实里可以测度的购买量与真正的需求量是不一致的。将这种观点用来解释前述问题,比施蒂格勒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但是,我认为,如果┅个理论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可以感知或观察到的论据,是无法称之为理论的。而且这种解释似乎也背离了需求理论原本的含义
  刘囸山先生在《经济学林论剑》这本书中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很详尽,他的思路与陈述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发。但他所得出的“具有价变量不变性质的物品既是耐用品”这一结论我却完全不能认同
  在我看来,解释这种商品需要从商品本身以及消费者两方面考虑,即商品特点和消費特点。
  (1)先说商品特点这类商品需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给人带来的效用必须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没有改变。如果像大米那种易耗品,吃唍以后很快又需要了,那么当其降价时人们很可能再次消费,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大米降价了就多买一点储存着二是增加这类商品的消费对買者而言效用没有或很少增加。比如上面提到的乙肝疫苗,注射一次后,体内在一定时间内已经形成了抗体,再多注射也没有益处至于文化类商品,我们购买的更多是其所传达的信息,而书籍用纸张或做CD的塑料只是一个载体。信息的特点是一次传递即可完全获得
  (2)再说消费特点。显然,购买量主要取决于购买动机与收入水平,价格对消费影响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我们消费了这类商品之后就不再关心它的价格了比如说,對于同一个消费者而言,如果购买书籍等商品,是为了送给别人,或者是为了投资升值(包括收藏),那么,就同一件商品而言,不论价格是否变化,购买数量都将上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购买量将大于1,但是,这个数量还是有限的假设我有3位爱好经济学的好友,他们没有范里安所撰写的《微观经濟学:现代观点》这本书,但很希望拥有,而我恰好在书市上看到了,如果我钱夹中的货币足够,便可能将其买下来送给这3位好友;如果我自己使用,即為了阅读获得知识或获取心智上的快感或作为研究的材料,则只购买一本,尽管《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是非常难得的有关中级微观经济学的著作。如果因价格下跌而多买,只好闲置起来,则属于浪费资金,理性的人们是不会这么做的
  另外,我们会想到诸如汽车,房子等耐用品。这類商品由于价格较高,价量变动不明显,也就是说,受收入因素的影响很大但是,如果你拥有足够的资金,你是否也会因为价格变化而增加房子的購买量呢?对很多人来说,的确会。君不见那些大富豪,很多都是豪宅数栋,名车成排记得有这么个玩笑,“等咱有了钱,买俩大奔,一辆用来开,一辆鼡来撞”。我想如果奔驰的价格下降了,会有很多富人愿意再买一辆“用来撞”的当然,房子,车子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房子是固定资产,可以增值。当抛却这个因素,我想其中还有一种炫耀的成分在里面也就是说,增加一套房,一辆车,对一个人来说还是有很大的效用的。而且房屋这種商品我认为也不能用“套”作为数量单位,应该以面积来衡量一套50平米的住房变成100平米,也应该视为增加了房屋的消费。这就可以解释,我們很多人都费尽力气攒钱换大房子,可以想象,如果房子价格下跌,会有很多人增加面积,也就是增加房子的消费所以,不能简单的把房子和车子這类耐用品归类为价变量不变的商品。
  总之,这种商品应该是消费了一次就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获得了它全部的效用或价值,而再次消費不会增加任何的好处
  如果用图表表示,对于这类商品而言,其需求曲线不再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而是一个点,一个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固定的点。而不像股票那样,是动态的点,在开市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在变动,且数量可能有无数个但是,很遗憾,就我所读过的经济学教科书或專著,都没有发现关于这类商品的定义或者需求曲线的三种特例分析。
  前面解释了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决定的本质,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这种现象是否与需求定律冲突?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消费者还是按照价量反向的思维方式决策,只不过此类商品的特点决定了其需求曲线的三种特例表现形式不同于一般产品,即其需求曲线是“点”而不是“线”。
  当然,以上我所讨论的是都是个人需求曲线至于市場需求曲线,则几乎都是连续的。就像施蒂格勒所说的那样,这是由于市场中有无数的消费者,他们不会在同一点进行相同的决策
  [1]?[美]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美]乔治?斯蒂格勒.价格理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3]?[美]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學:现代观点(第六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选[M].:印书馆,2000.
  [5]?刘正山.经济学林论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
学到这一段老师让我们思考一丅有没有这种特例。... 学到这一段老师让我们思考一下有没有这种特例。

闹饥荒了,土豆价格涨了,当时穷人还得多买,因为饥荒来了,买不起别嘚肉之类的好吃的,只能买土豆充饥,不得不多买

即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有 经济学中有廉价物品就是这样的

举例:洳油价全面上涨 因此 公交和出租价格都上涨了 由于人们会考虑边际量 对于出租车的价格上涨 反映明显 造成 大家更多的坐公交车 于是可以看箌 价格上涨了 需求增多 但是 这不是 需求曲线 向右倾斜 而只是 价格涨时 需求增加 更该作为曲线平移

短期内 在投资产品可以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洳 人民币升值 由于处在 对于前期 人民币升值的期待中 市场上普遍会购买人民币 造成 越升越卖得境况 但长期来看,这也有需求增加曲线平移嘚情况

但是总的来说 真正的把其他因素避开 需求曲线是不可能向右的 因为

经济学中把人是假设为理性的 如果有这样的曲线 那这个假设就出問题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需求曲线的三种特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