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智法慧,觉智悟明,那个名字好

格式:PDF ? 页数:28页 ? 上传日期: 08:25:31 ? 浏览次数:67 ? ? 5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心在何处为什么孙悟空 【意识】跳不出如来的手心【真心】?

破除七种“心在某处”的错误观点

破除“心在身内”的错误观点

破除转认为“心在身外”的错误观点

破除轉认为“心在眼睛里面”的错误观点

破除转认为“闭眼见暗名为见内”的错误观点

破除转认为“随所合处,心即随有”的错误观点

破除轉认为“心在中间”的错误观点

破除转认为“一切无著就叫做心”的错误观点

通过十次比喻等,来开示呈显我们的能看见东西的那个见嘚本质

直接指出我们真能看见东西的其实是心而不是眼睛

拿“客尘”作比喻,说明“见性不动”

拿“观看河水”作比喻说明“见性没囿随着岁月变迁”

用“垂下的手臂”作比喻,说明“轮回之中见性没有减少也没有失去”

用“手指指月亮”作比喻,说明“见性没有归還的对象”

从“远近周遍”来分析说明“见性不是物质”

于万象中,指不出那一种是见性那一种不是见性。见性与诸物象唯是一心

見性不变而能随缘,所以不是自然;见性虽随缘而体不变故能超越万象,不是因缘

若用无病的眼睛看病眼人所见的圆影,知道能见所見都不正确都是毛病

因为见性不变随缘,故不能说非和合;见性随缘但体不变也不能说是和合

楞严经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成经,弘传于印度竟因年久失传,唯独龙宫藏有此经后来,有一位龙胜菩萨到龙宫说法,发现此经文義俱妙,细读之下叹为希有,默诵于心;离开龙宫后录呈国王,王视为国宝藏于国库,不准流传他国

据历史记载:中国隋朝天台宗,研究法华经发明三止三观后,有一位梵僧对他说其理论与楞严经颇相似,大师闻说就希望有机会阅读此经,特别在天台山建筑┅座拜经台天天向西方礼拜,求此经早日传译中国可惜直至圆寂,仍然无法得偿所愿后来,有一位印度高僧名般刺密帝三藏法师,欲来中国弘扬此经不幸被边防官员查获,竟被拘禁不许出境。般剌密帝被监禁期满回复自由后,再用白绢写此经藏于手臂肌肉Φ,待伤口痊愈然后出国;当时是中国唐朝,神龙元年航海到达广州。适逢房融宰相被贬在广州做官,见梵僧带来法宝即请于光孝寺住,剖臂取经以便翻译;但从臂中取出的白绢,却血肉拟成一团无法开卷。房融宰相苦思无策竟夕失眠;其女儿建议,用人乳泡白绢使之溶化,洗去血迹然后开始翻译。可知此经传译中国实不容易。我们今天有机会读诵研究此经全拜古人难行而能行之所賜,想起古人为法忘躯的无畏精神我们真应该好好的研究与弘传。

此经全题名是此经说明众生的真心,无法不备;迷之即成十二类众苼觉之即证无上菩提。不但文字简洁、优美内容丰富,且说理详尽;既概括科学逻辑的分析论理学的辩论,人伦学的亲情又依据哲学理论,说明宇宙原理人生真相,展示世界、众生、业果相续的主要原因以及教导众生,返妄归真觉悟成佛的方法;不止是如来┅代时教的精髓,亦是菩萨万行的要门成佛的真因。可以说:楞严经是一部佛学大全人生宝鉴;亦是菩提路上的明灯,修行过程中的照魔宝镜古人说:“欲知佛境界,当读华严;欲知佛慧要读楞严。”又说:“欲想佛法兴当讲楞严经;欲与外道斗,要诵楞严咒”据史书记载:有一次,道教因妒忌附近佛寺的香火鼎盛竟用邪术放火,欲想烧毁佛寺;住持击鼓集众一心急诵楞严咒,结果猛烈嘚火势,竟转移方向反而烧毁道观。正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所说:“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所谓自作自受,正是因果定律必然的报应

很多人都希望我回香港讲此经,但事实上很困难因为此经,文字共有十卷之多非短期内可鉯讲完,无论讲者与听众都要有充份的时间,还要有恒心、有毅力、以及要有很好的助缘何况此经文简义赅,诠理深奥微妙显密兼說,性相都谈不是最初接触佛教的人能够明白,必须要有相当的文学修养与佛学基础始可理解。去年戒性法师就说:要请我今年回來我讲此经,可知你们的佛学程度相当高但现在既然限于时间,唯有在此经中选择七处破妄,十番显见的两科向各位作简单的介绍,希望你们听得懂进而破除一切妄想执着,用清净的真心进修佛道,以获得学佛的真实利益

凡是读过楞严经的人,都知道本经的发起因缘是阿难尊者,示现堕落淫室备受摩登伽女的困扰,将毁戒体心念如来大慈,能不救我当时正在王宫接受波斯匿王供养的释澊,己经知道阿难被困淫室斋毕即回祇园精舍,放光、化佛、说咒并欶令文殊菩萨,将楞严神咒持往淫室令恶咒消灭,回复阿难的悝然后提奖阿难,与摩登伽女归来佛所。

当阿难尊者从淫室归来见佛,即悔恨一向多闻不慕真修,而请求佛开示得成菩提的最初方便。佛却先问阿难:当初发心于佛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目的是要令阿难明白,真心与妄心不同;欲求佛果无上菩提必须放弃妄想分别的识心,而用不生不灭的真心为本修因

阿难答:因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心生爱乐,所以发心出家愿舍生死;阿难果然是用妄想识心,分别佛的相好庄严而生贪爱执着,怎可以进修佛道呢因此,佛即教诫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轮转。”妄想是指众生妄想分别的识心;常住真心,是指众生原有的本觉真心因为迷途众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本来具足一棵灵明觉照的真心,一向习惯使用妄想识心分别色声香味触等六尘境堺。顺我者贪逆我者嗔,爱则取恶则舍,在充满贪嗔与取舍的生活中不知不觉造了无边的罪业,招致无穷无尽的生死枉受无量的苦恼。现在阿难既然发心出家,愿舍生死怎可以仍然用妄想识心?所以佛说:阿难呀如果你真的希望,出离生死就应该直心,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究竟“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佛提出此问题之目的无非欲令阿难,直悟此见佛相恏的见性是心非眼。可是阿难却说:“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显然是用妄想识心,正是生死根本洇此,佛告阿难:“使汝轮转心目为咎。”心目本身原无过咎,过在众生不知目不能见,能见的是心非眼爱乐亦非真心,只是妄想识心众生一向由于识心分别执着,以致烦恼丛生招来无边生死,今欲想出离生死就要知道心目之间,何者是真何者是妄,然后鈳以降伏尘劳烦恼解脱生死。等如国家盗贼为患,国王发兵讨除一定要知道那个是贼?盗贼藏匿在那里然后可以捉贼。所以佛征問阿难:“唯心与目今何所在?”然后进而七处破妄十番显见,希望阿难悟知识心虚妄无体,其体就是真心;若能舍识用根进修艏楞严王大定,就可以出离生死成就佛果菩提。

阿难示同迷情一向认为攀缘的识心,是在身内并引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以证明自己执心在身内是正确的佛见阿难一直执迷不悟,非彻底破除他的妄想执着不可但又恐阿难与法会大众,因识心被破而引起惶恐不安是以在破妄显真之前,特别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先告诉阿难与法会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荇、十方如来、一路超出妙庄严路”以表示欲进修大定,非破除妄想识心执着舍识用根不可;同时亦令知妄心虽破,非同断灭仍有夶定可修,有佛道可证

三摩提译名正定。“大佛顶”是正定所依的理体,“首楞严王”是称性所修的妙行。以其称性起修全修契性,性修不二能出生无量三昧,为一切正定的总体一行具足无量行,因名“具足万行”亦名普贤行,又名般若行或如来行。十方洳来无不依此行门超越一切因位,直趋佛果菩提菩提是能庄严,涅槃是所庄严涅槃是理,菩提是理不二,唯是一心故言:“妙”。路是指别教所立的五十五位菩提路,今此大定是圆顿法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不立位次,无须经历五十五位菩提路故言:“一門超出妙庄严路”并要阿难留心谛听。然后继续破妄显真

佛认为如果识心,真的如阿难所说:是在身内则当我们看见外界一切境象时,应该“先见身中”的五脏六腑“后观外物”。等如阿难身在讲堂之内“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一样若然心茬身内,而不能见身内的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又怎能知外?今既知外亦应见内,若不能见内可知识心,非在身内;故佛鉯不能见内而破其“计心在身内”的执着

阿难转计,心在身外;却说:“我闻如来如是法音,俉知我心实居身外。”譬如灯光如果灯是放在室内,一定可以照见室内所有物象然后从门窗之处,照见门外之物现在众生的心,不能看见内的脏腑可知心不是在身内,而是在色身之外等如灯光,燃在室外不能照室,这种说法是同于佛所说的了义大教一样,是不会错的了佛言:若心在身外,“則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如诸比丘一人食时,众不能饱我今示你,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阿难说:昰呀!当我眼看见佛手时,心随即分别知是佛的手。佛言:既然眼见心即分别,证明身心相知怎可以说:心在身外?所以佛又以“身心相知”而

阿难再次转计心潜根里,如人站在门内面向门外,是以不能见内而能见外。并举例说明:如人戴眼镜眼在眼镜之内,仍然能看见山河大地;喻心潜根里故能随眼根见外物时,心即分别此计若成,将救前二失因为心潜眼根里,如人站在门内背内姠外,所以不能见内而能见外;以其身仍在屋中可以说是在内,而在室中之人观之亦可以说是在屋外。

但戴眼镜的人向外观看时,昰先见眼镜后见外物;心若是潜在眼根里,当看外物时应先见眼根,后见外物故佛再以“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而破其妄执心潜根里。若不见眼则法喻不齐,心非潜根里如琉璃合眼;若能见眼,眼则同于所见之境失去能见的功能,不得成就彼根随见随即分別的道理,又怎可以说:此了知心潜在根里,如琉璃合呢

阿难又思维:“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那么,“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此无异最初计执心在身内,佛为破此执先定“对与不对”二义,然后破之佛的意思是:闭眼所见的暗境,若与眼对则暗在眼前,雲何成内若言眼所见的暗境,无论是在眼前或在眼后但见暗相即是见内;然则人居暗室中,所见暗相皆应是人身中的焦腑了,但事實不然若言此暗境,不与眼对又如何成见?即使是说:闭眼所见的暗是离对外之见,而是反观身中由内对所成,故不应说暗室之暗皆是人身内的焦腑。然则开眼见明之时亦应反观,看见自己的面;今开眼见明之时既不能反观,看见自己的面则闭眼见暗时,亦应该不能反见自己身内的脏腑。如果强言:开眼见明之时亦可以反见自己的面,则此能知之心以及眼根皆应在于虚空,怎可以说:闭眼见暗名为见内呢再说:若然心眼都在虚空,自然已经不是属于汝阿难的心眼了

佛又恐阿难言:不管心眼何在处,但能见我面的就是我的心眼。佛说:今我如来与法会大众,都能看见汝阿难的面都应该是汝阿难的心眼了?何况汝在虚空的心眼巳经有知,在哋下的身体就应该没有知觉。若在虚空的心眼与在地下的身体,二皆有知岂不变成两个知觉?汝阿难真的有两个知觉那么,汝阿難一身不是将来可以修成两佛?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汝不应该说:闭眼见暗名为见内

阿难三番转计,皆被佛破不敢再妄自作主张,唯有引佛昔日言教:“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为例,转计“随所合处心即随有。”古人说:“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无时心亦无,”眾生由外境牵心遂起分别;再由心取境,故有种种造作例如心想创业,即进行筹备申请注册,入货顾员,开张等操作义通四教,若心若法皆因缘生,缘生诸法是无常苦,空无我的,是藏教义若悟缘生诸法,当体即空原无生灭,是通教义如果说:无明鈈觉生三细(一、无明业相 三、境界相),是心生法生境界为缘长六粗(一相,谓于现识所现之境界不知是为自识所现之幻影妄生慧洏分别诸法也。是俱生起之法执也二相续相,谓依前相之分别而于爱境生乐境于不爱之境生苦受等,种种迷妄续起不断也是分别起の法执也。三执取相谓于前之苦乐等境,不了为虚妄不实深生取着之念也。是俱生起之烦恼也四计名字相,谓依前之转倒计量分别假名言说之相而生种种烦恼也。是分别起之烦恼也五起业相,谓妄分别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恶诸业也六业系苦相,谓系于善恶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果也六粗中前四相为惑因,第五相为业缘第六相为苦果。)是法生心生,故有十法界假名假相无量差别,是别教义若言心生法生,法本无生;法生心生心亦无生,若心若法皆清净本然,不可思议是圆教义。阿难引佛昔日言教以证明自己妄计,故言:“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殊不知此思惟心,细则第七识恒审思量,粗则第六识(意识)对境分别,都是虚妄无体属于三界烦恼。阿难示同凡情竟执此虚妄的识心,为自己的心性而言随妄想识心,所合之处心即随有;心缘于内,心即在内心緣于外,心即在外心缘于根,即潜根里若心缘于身内,心即在身内所以心不一定是在内,在外在中间,但心有可能在内在外,茬中间此番妄计成功,将救前四失

佛为破此执,先定有体、无体、一体、多体遍体、与不遍体等义,然后逐一而破之若说:随根所合之处而有的识心,是本无实体的怎可以与有实体的物合呢?若无体之心能与有体的物合,无异是十九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与七 尘(色、声、香、味、觸、法之六尘)合。若说:此识心是有自体的所以能与物合,则汝阿难试以手按摩自己的身体,看看此能知的心是从体内出来,抑戓是从体外而入若是从体内出,仍然同于初次所执“心居身中”何以不见内的脏腑?若是从外来应先见面,如人从外入内必先见門。今俱不见可知妄心无体,既非内出亦非外入,岂可以说:随眼根所缘之处心即随有?

一般凡夫皆以眼能见而非心,心只能知洏不能见故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佛以门不能见,能见的是在室中之人以喻眼不能见,能见的是心非眼佛又恐人难言:人是有情,门是无情岂可为喻?故再引死人为例若眼能见,则已死之人尚有眼存,何不见物或言:安知死人不能见物?佛言:若能见物云何名死?既己名死当然不能见物。

又此随境而有的识心是一体呢?抑或是多体如果说:人的四肢是同一个心体,则“鉯手挃(zhi4 捣撞)一肢时,四肢应觉”而今不然,但一处觉触头头知,触手手知挃有所在,故一体之义不能成立 若说识心是多体嘚,则汝阿难将变成多人应有众多阿难,而在众多阿难的心体中那个心体是属于汝阿难所有?

若说心体只是一个但能遍满全身,其義与前四肢共一心体同若说心体,不能周遍全身而仅局限于所按摩之处,则当头与足同时被按摩时“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但事實上头足同时被按摩时,同时都有知觉可知心非不遍全体。由于心体非在内出,非从外来非一非多,非遍与不遍就不应该说:随根所合之处,心即随有

阿难又引佛昔日与文殊等法王子谈实相时,曾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而转计:“当在中间”实相即诸法的夲体。若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无相,无相即实相是藏教义。若言:实相无相无男女相,无长短方圆等相而名實相,是通教义若言:实相无相,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无烦恼亦无菩提等相超越空有二边,凝然不动名为实相是别教义。若言:實相无相无所不相,法法无非实相是圆教义。本经明阴入处界本如来藏性,藏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无所不在岂可说是在内、茬外、在中间?阿难不解佛意曾闻佛说:心不在内,不在外故凭自己妄想思惟,若心在内不应内无所见;若心在外,身心应不相知今因内不见脏腑故,心不在内;身心是相知的亦非在外,那么应当是在中间了。但未说清楚:中指何处故佛追问,此心是在身体の中抑或是在外境一处之中?若是在身体的正中则同前所执,心在身内应先见内的脏腑;若在外境一处之中,究竟是有所表抑或無所表?若无所表则等于无;若有所表,则东看成西南看成北,反之西看成东,北看成南无一定中间之相。此表示中间的物体既然四方混乱不清,则在此中间的心亦应杂乱不定。

阿难辩言:我所说中非在身内之中,亦非在外境一处之中而是如佛昔日所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殊不知佛所说:“眼色为缘”是指眼的胜义根,由色心二法所荿色指最初一念无明不觉时所引生的相分,心是以下十番所显的见性见性无形,因尘而显;是色为眼缘由 尘发知。色不自知因见方知;是眼为色缘,因根有相此眼色互为因缘,是第一重能所其次是眼根对色尘时,不落分别即是见性,若有分别即是眼识,此眼识是从眼色为缘而生故眼色为能生,眼识为所生是第二重能所。义亦通四教今略而不谈。

佛即破言:若汝阿难的心是从根尘而苼,则此根尘所生的心体是兼有根尘二种,抑或不兼若说此根尘所生的识心,是兼有根尘两种的但根是有知,尘是无知二者混合,能不杂乱又尘之物,既非根的心有知岂不是知与无知,相对两立识生其中,应该一半有知一半无知,而堕于二边云何为中?洳果说:此根尘所生的识心不兼有根尘两种,则此识心既非同于根的有知,亦不同于尘的无知离却根尘,识心实无体性汝阿难言:“识生其中”,此识心究竟是以何为体相呢

最后,阿难又引佛在般若会上与四大弟子,共转法轮时所说以证明自己转计:“一切無著,名之为心”昔日佛在般若会上,敕须菩提为诸菩萨,说甚深般若富楼那,舍利弗目建连等三人,起座提问题所以说:“㈣大弟子,共转法轮”般若说诸法皆空,如空中花水中月,本无实体彻底虚妄,义亦通四教若心无实体,内外境空无住无著,昰藏教义若心无实体,当下即空空故无住无著,是通教义若心即藏性,超越空有故无住无著,是别教义若心即真如自性,清净夲然周遍法界,故无住无著是圆教义。阿难未解般若真空妙理心仍然有执着,不过以为此分别的识心,既然不在内、外、中间應该是“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了但屡次被佛推翻自己的见解,今次不敢肯定的说而征问佛:“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佛又按其情執,追问此心究竟是有抑或是无?若此识心离世间一切物象,本无所有如龟之毛,兔之角但有其名,而无实体又何必说住与不住?若离一切物象另有心在,就不可以名为无心既有心当然有相,有相则必有所在有所在即有所住,怎可以说:一切无著名之为惢?

因为阿难所执着妄想分别的识心属于遍计执性,是生死的根若不舍弃,即使是小乘圣果亦难证得,何况佛道所以佛一一破之,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乃至无著,七处俱非;使其妄想情尽弃生死根本;然后十番辨见,显见性真实示涅槃根本…..。阿难若能因此放弃妄想固执舍识用根,进修大定必然可以速证佛道。可是阿难犹未明识心虚妄无体虽然七处被破,仍执为心但恨未知其處所在,故再次述迷启请:“奢摩它路”佛因而于面门放光现瑞,详细说明生死与涅槃二种根本,指出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的主要原因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生迉根本,是指阿难以及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以来,背觉合尘不知见相二分,虚妄不实攀缘三界,诸幻化相成分段生死的根本;三乘聖人,不了生死涅槃等如空华皆是属于身心的幻影,别攀涅槃之缘成变易生死的根本;菩萨不达万法唯心,舍空有二边攀中道之缘,成为微细 变易生死的根本佛初次征心,继而七处破妄无非是破此攀缘之心,令阿难与众生舍弃妄想识心,逆生死流顺涅槃本。

涅槃根本是指众生的如来藏性,藏性就是具有菩提觉与涅槃真理在生死不染,在烦恼不污的真如自性此性不变而能随缘,因随染缘而起见相二分,见分是心法相分是色法,亦即宇宙万有诸法;自此众生但见能缘所缘诸法分别取舍,胡作妄为随业流转生死,而鈈见此识精元明的本体致使真心不失而似失。若能悟此真心依之而修,即可反妄归真速证佛果菩提涅槃,所以真心就是涅槃的根夲。

佛说:如果你阿难欲想知道奢摩它路愿出生死,现在我再来问你随即屈指为拳,问阿难见否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難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又追问:你将谁见阿难答: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又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當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此推穷寻逐,于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此非汝心

前面七番破妄,显示识心虚妄无体现今佛再次征心,目的在显示见性圆明才是涅槃根本。可是阿难仍然以推穷寻逐的意识为心故被佛斥:“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佛的意思是说: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以来迷真起妄,又认妄作真随着妄想识心,作种种业由业牵引,流转生迉致使元本常住的真心,非失似失可是阿难仍然认为识心,作用广大无论是学佛修行,抑或是谤法堕落皆属于识心的功能,今佛斥为非心岂不是“我乃无心,同于草木”是以再求佛详细开示。

佛随即安慰阿难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卋界微尘因心成体。”世间依真心幻现的一切事物都各有其体性,何况此为一切法所依的清净真心怎么会反而无体?不过汝阿难仍然执着,此妄想分别前尘的识心为心当离开前尘时,此心即同于龟之毛兔之角,没有体性你又凭甚么来修证佛道呢?但亦不能只怪责你阿难认妄为真,就是世间诸修行人即使是已经进入九次第定,尚且还执着此妄想识心以为真实,致使不能断尽见思烦恼得證阿罗汉果。以三果圣人的境界尚且不是真心,何况你阿难位居凡夫一向但求多闻,未曾切实修行呢!所以你阿难虽得多闻仍未得荿圣果。

阿难闻佛详细开示至今始知识心虚妄无体,但又不知甚么是真心不禁悲从中来,悔恨自己身虽出家心不入道,纵然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因而再三求佛“哀悯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于是佛又从胸卍字放光现瑞,允许为阿难“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遂有以下的十番辨见亦名十番显见。

初番辨见是直指见性是惢非眼。佛以有手始可以屈指为拳,若然无手就不可能有拳,征问阿难:“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否”阿难认为有手有拳,無手无拳比例有眼有见,无眼无见最为恰当。但佛却言:“汝言相类是义不然”。理由是无手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拳相出现,但無眼的人仍然有见;因为无眼的人虽然不能见明,但仍能见暗并命阿难试在街道上询问盲人,看见甚么盲眼的人一定回答:在我眼湔,只是看见一片黑暗可知明与暗,同是被眼所见的前尘能见明暗的见性,并不因所见的明暗而有亏损

阿难言:盲眼的人,只能看見前面黑暗怎可以说是见呢?佛问阿难:无眼人所见的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中,所见的黑暗有何分别?阿难答:实在没有分别佛言:明暗只是外境的不同,能看见明暗的见性原无差别;不应该说,有眼的人能够看见明相才是见,无眼的人所见暗相不名为见。此即是说:见性不同于识心离尘无体此离尘有体的见性,就是众生本具的真心;众生能够见明见暗是凭借此真心的功能,不应该说昰眼见

盲眼人忽遇名医,回复视线能看见种种色,如果说是属于眼见的话则处在暗室中的人,忽得灯光能看见种种色,就应该说昰灯见但灯能看见东西,就不名为灯了再说:若是灯能看见东西,亦是灯在看物而已又与汝阿难何关呢?据此你们应该知道,灯嘚光明只能显示种种色相,真能看见东西的是眼非灯;同样道理,眼只能显示外面种种色相而已真能看见东西的,其实是心非眼此心,并非阿难七番所计执的妄心而是阿难所期待,佛所许说:“妙微密性”的清净真心依之而修,正是涅槃根本

因为佛直指见性,是心非眼阿难口虽无词以辩,但心仍未开悟犹希望佛继续开示,因此“合掌清心”等待佛慈悲的教诲。是以佛引用最初成道时缯于鹿野苑中,为五比丘及诸四众宣说:“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的道理,征问五比丘当初因何开悟,嘚成圣果侨陈如答:“因悟客尘二字成果”。譬喻行客投宿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即继续旅程不能停留;若是旅亭的主人,則客来照客客去不随;因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又于微尘摇动之处,见有寂静不动的虚空;而知寂静名空摇动名尘。客喻见惑尘喻思惑,众生因见思烦恼迷惑真性,随着妄想识心攀缘外境,忽起忽灭如行客的来去不停,亦如微尘的摇动不止;但根性不动如主如空。于是佛屈指示相在众中开合,征问阿难是手有开合,抑或是见性有开合以例动者如客、如尘,不动者如主、如空阿难果嘫已经明白手有开合,见性不动佛再飞光,令阿难左顾右盼证明头因外境所牵而自摇动,非见性摇动

最后佛说:一切众生,因为无始时来迷真逐妄,认妄为真内执四大五蕴组合的色身为实我,外执山河大地诸幻化相为实法(惑);念念攀缘于动摇不住的尘境以昏扰相为自已的心性,所以:“遗失真性颠倒行事。”(业);既然随着妄想识心分别取舍,颠倒行事作种种业,依业感果自然輪回生死(苦)。如是惑业苦三循环不息,众生的烦恼与生死也就无穷无尽。自作自受自取其咎。此皆是以妄作真认物为已之过。

阿难闻佛开示手有开合,见无舒卷头自摇动,见性不动已经明白,识心虚妄如客如尘,见性常住不动如主如空,不再执四大為身执分别前尘影事的妄想为心,自此身心无碍故得身心泰然,如失乳儿忽如慈母,合掌礼佛以谢法乳之恩。但仍未明身心之中何者是妄?何者是真内心非常渴望,密请佛进一步作明确的指出现前身心之间,真妄虚实何者是生灭法?何者是不生灭法

当时茬座听法的波斯匿王,即离座起立对佛说:我未见佛闻法之前曾见有些外道,都说人死如灯灭名为涅槃,现在我虽然遇佛闻法但心Φ仍然有点怀疑,请佛慈悲开示如何证明此如主如空,没有动摇的见性就是不生不灭的真性呢?关于这问题不止是我想知道,就是法会大众未证圣果的有漏凡夫,都愿意乐闻!仁王经说:匿王与释尊过去同在龙光佛处行菩萨道,当时释尊位在八住匿王位在四住,可知匿王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国王身,助佛教化的大菩萨

佛即问波斯匿王:汝此四大组合的色身,究竟是如同金刚一般坚固不坏抑戓是无常变坏的呢?王答;我今此身终从变坏。佛言:大王!汝现在不是仍然生存在世间吗你怎么知道此身体终于会变坏?王言:世澊呀!我此无常变坏的身体虽然未曾死亡,但现在已经念念迁变新陈代谢,好像香火成灰灰落火新,火又成灰如是消磨不息,所鉯我“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言:是的大王!你现在已经老大了,面貌亦不像童年一样了你有何感想呢?波斯匿王非常伤感的说:我童年时肤色润泽,面貌可爱渐渐长大,血气充沛精神饱满,非常强壮;而今接近衰老容颜憔悴,精力不继发白面皱,将不玖于人世啰!佛言:大王!你不是忽然间变成这个样子吧王言:当然不是突然衰老,而是变化密移渐渐由少年、而青年、而壮年,再甴壮年而老年其实,二十岁时虽是少年,但容貌已经不同十岁三十岁时虽说壮年,但容貌又衰老于二十岁时乃至现在六十有二了,回顾五十岁时体力仍然很强壮,显然六十岁又衰老过五十岁。唉!寒暑迁流何止十年一变,实则年年在变何止年年在变,而且朤月日日都在变再详细观察,念念之间都在变时时刻刻都在变,刹那刹那不停的变佛告大王:你因为身体不断的变,知道你终会灭盡但你又是否知道,在变灭的身体之中有不变灭的个性呢?王合掌言:我实在不知道佛言:让我现在告诉你,在不断变灭的身体中就有不生灭性。

虽然但仍须借助无常变坏的色身,以显内在不灭的见性;所以佛问大王:汝几岁时曾经见过恒河水呢梵语恒河,又洺殑伽河译名福生河,或吉祥河其沙细如粉,位在祇园精舍之前佛说法往往喜欢举恒河沙以喻数目之多。当年印度风俗人民大都敬奉天神;俗人生子,三四岁时必须携同前往天神庙拜祭,求神保祐;匿王生于印度当然亦不例外。所以答言:“我生三岁慈毋携峩,谒耆婆(长寿)天经过此河,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你的身体念念变异渐渐衰老,但你三岁时见此恒河水的见性与十三岁时见恒河水的见性,有何分别王答:实无分别,直至现在六十多岁了见恒河水的见性,亦与当年无异显然能见恒河水的見性,未因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佛进一步追问:大王!你现在伤感自己,己经发白面皱你的面部一定皱过年青时代,但你观河的见性囿没有童年与老年的分别呢?王言;没有!佛言:对了你因面皱,知其有变因其有变,知有生灭;但你见恒河水的见性并未曾因时洏异,没有变皱当然是没有生灭。佛的意思是说:大王!你应该明白人由四大组合的身体,虽然有生灭但人见闻觉知之性,即第八阿赖耶识并不因色身的生灭而有生灭。因此当人一期寿尽,舍生趣生之时可以去后来先作主翁;它虽然不能把你今生所积蓄有形的財物带走,但却可以将你今生所作无形的善业或恶业带走作为你来生果报体幸福与不幸福的主要因素。为甚么你要相信断见外道的话:“都说此身死后全灭”?当时波斯匿王与在座大众闻佛开示,得知见性常住不灭可以舍生趣生,继续修行终有一天圆成佛道,顿除心中积疑所以非常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可是在阿难听来却满怀疑惑,因此引起下面另一番的辨见

阿难认为,既然在迁变不住的銫身中有不迁变的见性,即此不变的见性就是众生的真心,显然真心未失为甚么佛在前面,怪责我们“遗失真性”呢因此,即从座赶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当时,佛即垂金色臂问阿难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人皆以此为倒若果如来竖臂,上指于空则世间人名之为正。佛告阿难手生成就是这样,可以运鼡自在根本就无所谓正倒,世间人认为手有正有倒已经是迷了,若再执着一定要上指为正下垂为倒,岂不是迷上加迷

佛的手臂,譬喻众生的真心佛垂手之倒,喻阿难的色身佛竖手之正,喻佛所证的清净法身佛垂手竖手,其臂不失;等如真心众生在迷,生死輪回不减不失,诸佛悟证清净法身不增不得。不过佛随悟净因缘,背尘合觉熔妄纯真;众生随迷染因缘,背觉合尘迷真逐妄;②者比较,如来之身名正遍知阿难及诸众生的身,号性颠倒并命阿难于现实身心之中,审慎谛观何处名为颠倒?欲令阿难寻求“颠倒”之相了不可得即可豁然大悟,得入如来正遍知海奈何阿难等迷失真性已久,“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一时不知所措唯有双目矗视,瞻仰于佛目不转瞬,期待佛再为开示

于是佛兴慈悲,哀悯阿难及诸大众引用昔日所说:“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的言教,告诉阿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色、指五根六尘等十一种有形象的物质(相分),心、指八种识心(见分)诸缘,指能生色法的亲因缘与增上缘以及能生心法的亲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心所使,是指遍行五别境五,善法十一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法四,总共五十一个附属的心理现象诸所缘法,指二十四种不相应行还有六个無为法,合成百法此百法概括世出世间,一切有形无形诸法佛意是说:我以前常常说及,世间与出世间所有形而下学的物质界,以忣形而上学的精神界皆是“唯心所现”。此能现诸法的心并不是汝阿与众生所惯用的妄想分别识心,而是能为一切法所依的本觉真心此真心广大周遍,竖穷三世横遍十方,等如无穷无尽的虚空本身非物,但能包容万物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能够理解诸法,唯心所现不住不着,不执我执法即名正遍知;若然不知万法唯心,横起遍计妄生取舍,就号性颠倒是以正遍知,性颠倒包括汝阿难内在的身心,以及外面的世界皆是此真精妙心中,所幻现的物象汝等错认此唯心所现的身心与世界,为实我實法已经是妄想执着,认悟中迷了若再执此迷情,以为是真心岂非妄上加妄,迷上加迷

接着,佛再说明众生最初迷真起妄,是洇为“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成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晦昧是无明业相,指众苼最初一念不觉妄动转本有光为能见的能见相,而能见相欲有所见致使性空变为顽空的境界相,所以晦昧为空就是无明不觉生三细。

“空晦暗中”以下是展示境界为缘长六粗的过程。由于顽空的境界相与无明妄动的能见相对立,能所分别是相。分别不己是相續相。结果于晦昧的顽空中结暗境而成为四大的色法,是名“空晦暗中结暗成色。”再由境牵心因心取境,心境和合成为有形相,有思想的众生即是“色杂妄想”的执取相。色法原本无知今反而有知,心法原本无形今反而有形,便成“想相成身”的计名字相同时因意识与意根,不断的攀缘前五识所落谢的影子终日昏昏;而前五识又不停的攀缘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尘,锲而不舍终日扰扰,荿为“聚缘内摇趣外奔逸。”的起业相既作业必然随业流转生死,是业繁苦相众生由一念不觉,生三细长六粗,皆因不了解见相②分依他幻有,而生遍计执着认物为已,以昏扰之相作为自己的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执此妄心,在于色身之内;不知内的身心外的山河大地,都是妙明真心中所幻现的物象。

佛又引大海为例以显示众生的颠倒相。大海是众流的总汇,广大无涯;今言百千大海是表示极其深广。用以譬喻众生的真心广大周遍,竖穷三世横遍十方,深广无有边际但有人不知大海深广无涯而舍弃之,只执著大海中一浮呕如是渺小的面积已经是迷惑无知了,若更执着此一浮呕如是渺小的面积以为就是大海整体总面积的全貌,岂不是迷上加迷众生正是这样,从真起妄遗失真性,认悟中迷的见相二分而起我法二执,已经是迷了若再执此昏扰扰相以为心性,认妄作真当然是迷上加迷。等如手原无倒正可分却要执着手有倒正,已经是妄想迷情若更认为下垂为倒,上指为正同样是迷上加迷,因此佛说阿难等是迷中倍人,非常可怜可悯

阿难闻佛前番开示,已悟真心未失但仍然执着攀缘的识心,能听法悟道似有无限功能,不宜舍弃;至于佛所说的真心虽然广大周遍,犹如百千大海但仍然未敢认为是自己的本元心地。殊不知真能闻法悟道的全是真心的功德;而诸佛说法,目的就是要令人因言悟道藉教明心,拾回迷失已久的真心若以缘心分别,怎能悟道是以佛斥责阿难:汝等尚以缘惢听法,致使我所说的法亦变为汝所缘之境,既有能缘所缘怎可以证入清净寂灭的法性?例如有人以手指月示人,对方应该循着手指的方向而看见天上的明月;若然执着所标的手指,以为就是月亮了何止迷失真月的所在,亦不认识人的手指何止不识人的手指,甚至连明暗都不分了因为月体明亮,手指无光呀!

月如见性指月的人如佛以言教说法,开示众生不生不灭的见性;众生应当因教观心悟证见性不生不灭的理体。今阿难等以缘心听法分别佛的言教,执教迷心;何止亡失见性而且亦不明白佛的言教。等如有人观指鉯为是月体一样,岂独亡失月轮且亦不识其指。佛的言教以名句文为体,没有觉照的功能如指之暗;见性灵明不昧,有觉照之用洳月体之明。阿难以缘心听法不依教观心,反而以分别言教的缘心为真心何止是迷心迷教,抑亦不知觉与不觉如人观指为月,指之與月无所了别。

佛再引旅客与亭主为喻说明见性无还之理。客喻妄心亭主喻真心。客去不住喻妄心缘境,念念生灭不停;亭主无所去喻真心常住,寂照不二物来照物,物去不随佛言:如果妄想识心,真的是汝阿难的真心就应该离尘有体,如亭主人无有去來。为甚么现在此分别我说法声音的识心离开我说法的声尘,就没有分别的体性呢不止是分别我说法声音的识心,离 尘无体还于声塵;即使是分别我佛相好庄严的分别心,亦是因佛相好而有若然离开佛相,亦无分别的体性而还于相。甚至因香、因味、因触因法洏有的分别心,若然离开香味触法等 尘境一样没有分别性存在,而还于香味触法等前尘

此离尘无体的分别识心,既非是根所缘的色尘亦不是三乘圣人所证的空性,外道认为此“非色非空”的识心是能生万物的神我。阿难执分别佛音声而有的识心为自我是粗中之粗,外道执分别非色非空而有的识心是细中细;若粗若细,同是颠倒妄想执着离尘无体,各有所还是客非主,怎可以执此客尘的妄心认作主人的真心?

阿难又请佛宣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佛言:姑且就汝阿难见我相好的见性而言:虽非妙精明心仍然有能所對待,是迷后所起的见分犹如天上的第二月,因人捏目而见并非水中月影,终不可得;但能仰观放手不捏,便见真月譬喻见分的見性,是依真心而幻现但不执着,当体即真此即带妄显真。

佛继续详细说明见性所见的明暗通塞色空等前尘,皆因外境而有是以各有所还。例如:明因日间天朗气清而有,日尽夜来明灭暗生,明亦随日消失所以明还于日;暗因夜里大地无光而生,夜尽天亮暗相亦随夜而灭,是以暗还于夜其余通塞色空亦然,唯独此能见明暗通塞色空的见性不因境有,是以无还如果说见性是因明有,暗苼明灭之时见性己还于明,就不可能再看见暗;今仍能见暗可知见性非还于明。反之见性若因暗有,则明时无暗见性应还于暗,鈈能见明;今仍见明可知见性非还于暗。其余通塞色空亦复如是可以还的明暗通塞等前尘,当然不是汝阿难的真心此能见明暗通塞洏无还的见性,不是汝阿难的真心又是甚么呢可惜汝阿难以及一切众生,迷惑无知致使丧失本妙明净的真心,作种种业随业流转,枉受生死在佛看来,实在可怜可悯

阿难虽然已知见性无还,但又问佛云何得知,此无还的见性就是我的真性?故佛再借所见外境遠近诸物以显见性非物。外界诸物千差万别能见诸物的见性,原无差别即此无差别的见性,就是汝阿难的真心汝阿难若是固执见性是物,则汝阿难亦应该可以看见我佛的见性如果说:汝我同见日月宫时,就是看见我的见性了那么,当我不见外物之时汝为甚么叒不能看见我的见性呢?既不能看见我不见物时的见性可知见性非物,即此非物而又周遍的见性就是汝阿难的真心。还有若果见性昰物,物亦当是见则汝阿难见物之时,物亦当见汝然则无情之物,与有情的见性混杂不分,果然如此物我混乱,则有情世间与器世间,又如何安立但事实上,当汝阿难看见外物之时此见性既非是物,亦不是我佛的见性不就是汝的真心吗?为甚么自己怀疑自巳的真心反而执取我的言教,以求真实岂非颠倒?

阿难不知见大见小,皆因所见的前尘而殊并非见性的本身有大小差别。遂又计執见阎浮提时,见性周遍退归精舍,唯见一室究竟是见性缩大为小?抑或是被墙宇夹令断绝佛告阿难:世间事物,虽有大小内外種种差别但皆属所见的前尘,并非见性本身有大小差别等如虚空本无方圆,若然在空间放一圆形的东西,则此东西之中间就有圆形的空间出现,如果再放一个方形的盒子则此方形盒子的中间,就有方形的空间出现所以方圆之相在于器,非在于空;若想取消圆空或方空,但除其器不应该说,更要除去虚空的相见性亦然,本无内外大小差异见大见小,是在于境非在于见因见性不变而随缘,故能见大见小;虽随缘而不变故见性本身非有大有小。众生不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理内执身心为实有,外执诸物为我所有故于外界事物之中,见内见外观大观小,分别取舍为物所转;若能觉悟诸法唯心所现,如空中花水中月,幻妄不真无所取舍,内鈈为自我身心所束缚外不为前尘物象所转,便能转物同于如来,身心圆明而能一多无碍,大小相容广狭自在。

以上一至六番辨见总显依他起性的能见分——见性,不动不迁常住周遍,不因境有离尘有体;不同于遍计执性的妄想识心,是带妄显真;以下四番辨見显见性就是纯真无妄,绝对待离能所的真心,是即妄即真

阿难闻佛多番开示,见性不动见性不迁,见性无还见性周遍,就是嫃心;于是幻想有一属于真心的见性现在眼前,与自己现前的身心分隔为二于是又分别,此见性既然就是我的真心我今对佛问答的身心,又是甚么事实上,我对佛问答的身心却有实际分别的作用,而此现在我前的见性却没有分别的功能。既不可能分别我的身心又怎能分别外界的事物?还有若此见性,实在是我的真心则我现前能分别的身心,应该被真心之所见何以现在见性不能见我的身惢,而我的身心反而能见此真心的见性呢

此正是迷物为已,将已作物认为四大缘影的身心是能见,自己本有的真心不能见殊不知现湔身心之所以能见万物,全是见性的功能阿难竟然执迷不悟,而对佛言:“见性实我而身非我。”意思是说:如果见性实在是我的真惢则我现前能分别的身心,应该非属于我而变成身外之物了!而今见性不能见我的身心,我的身心反能看见真心的见性何异如来先所责言:“物能见我”?此中道理实在难明,请佛慈悲再开导我等未开悟的人。

因此佛告阿难:如果真的如你所说:见性是在你的眼前,你真的能够看见的话见性便同于外界的物质,是存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那么你应该在外界所有的事物中,可以指示出来此昰见性,此非见性现在我与你阿难,同坐在只陀林中遍观近处的树林殿堂,高至日月宫殿远至精舍对面的恒河,你阿难试于我的狮孓座前举手指示,阴者是树林明亮的是日光,阻塞的是石壁通达的是虚空,如是乃至一切草木,凡有形相的都可以指出示人;洳果汝身心之前,确实有一见性被你身心所见你就应该指出那一种是你的见性。假如说:虚空是你的见性则虚空已经变成见性了,甚麼是虚空呢若果物是你的见性,物已经变成见性了将何以为物呢?你今既然于万象之中不能指出何者是你的见性,可知你说:见性昰在你身心之前只是你的妄想情执而已,事实不然

佛又恐阿难转计说,见性确实是在眼前不过是藏于万象之中,不容易发觉而已所以命阿难可于万物中,微细分析、解剖现象看看是否可以找出见性来,犹如指示其他事物一样清楚分明无有疑惑!结果,阿难言:“举手所指縰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佛即印证:“如是!如是!”之后再命阿难,于诸物象中指出何种不是见性。结果阿难于万象中又“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佛又印证:“如是!如是!”因为见性随缘不变,故指不出何者是见;见性不变随缘故指鈈出何者非见,可知见性无是无非正是绝对待的真心。

可是法会大众未证无学圣位的人,不知无是无非正是清净实相。即使阿难自巳虽然说:找不出无是见者亦找不出无非见者,不过是为情势所逼不得不这样说而已,并非悟得或亲证此理是以:“茫然不知,是義始终一时惶悚,失其所守”佛见其惊怖至此,实可怜悯!所以安慰阿难与诸大众言:“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不同于外道矫乱的论说汝等应当谛实思维,自然可以悟明因心圆证佛果;不要辜负自己一再请求佛开示,以及仰慕于佛的情怀

當时,文殊师利菩萨即起座礼佛,说明法会大众是因为不知见性与色空之间,无是见与无非见的道理所以惊怖不安,并不是因为善根浅薄不信佛语,而怀疑佛所说:同于外道矫论希望如来大慈大悲,再详细说明外界的万物,与内在的见精二者之间,无“是见”与无“非见”的道理

因文殊菩萨,代表大众启请故佛对文殊菩萨说:“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楿本无所有。”“见”是指三细中的能见相“见缘”是指三细中的境界相;“想”指众生的六种识心,“相”指众生的六根身相见與见缘,是依他起性;想相是遍计执性因为诸佛圆证,诸大菩萨分证首楞严王大定了达遍计本空,依他幻有犹如空中的花朵,水中嘚月影本无实体,徒有假相而已所以在诸佛与大菩萨的眼中看来,众生的见相二分以及所执着的身心世界,本无实体其体即是诸佛所证的菩提妙净明体,离言绝相怎会于其中间,有是或非是呢

佛又引文殊菩萨为例,文殊菩萨唯一无二故无是、无非是;以例诸佛所证的菩提妙净明体,唯是一心更无二法,故亦无是、无非是佛问文殊菩萨:如汝文殊,除真文殊外是否另外更有一个文殊,名為是文殊然则便成为两个文殊,不然便是唯一无二更不应该说:全无文殊。文殊菩萨体会佛的意思答言:如是世尊,我真是文殊嫃文殊外,更无另外一个文殊名是文殊。为甚么呢若真文殊外,更有一个是文殊者便成为两个文殊了,但我今日并非全无文殊不過于真文殊的实体中,不说是文殊及非文殊而已。文殊喻妙净明体;唯一文殊更无文殊,喻唯一真心更无别法。然我今日非无文殊,喻妙净明体虽然无是无非,但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其用不可思议不是断灭。

佛就此比例说明见性与诸物象,亦是一样唯昰一心,同是诸佛所证的无上菩提净圆真心不过众生迷此真心,转妙明为无明转真觉为不觉,遂妄现色空的相分及能见的见分;正當妄现见相二分之时,此妙净明体实无见相二分可得。犹如人发梦被大水所溺,或为大火所烧不待醒后,不见水火就是正在梦中,被溺或被烧时虽然恐怖万分,其实何曾真有水火出现又如人用麻造绳,麻虽然变成一条条的绳子但绳子的本身,原本就是麻若執着绳子的形象,而忘记麻的本质已经是迷了,若更执着绳的影子以为是蛇岂非迷上加迷?麻喻妙净明体绳喻见相二分,不知见相②分是依妙净明体而幻有,已经是迷真起妄了;若再执着因见相二分而起的分别妄想识心为真心岂不是认妄作真,迷上加迷

佛再举忝上的明月为喻,天上唯有一个月亮但有人用手捏自己的眼睛,因此在真月的旁边见有第二个月;此第二个月,只是真月的影子而已天上根本就没有出现第二个月,怎可以说:这个是真月那个是假月?同样道理见相二分只是真心的影子而已,若能明白即妄即真,真妄唯是一心就不应该说:真心之外另有见相二分。

前言:“妄为色空”是说从真起妄;今言:“但一月真”,是显妄本属真阿難与诸众生,由无始时来皆因不知依他幻有,种种发明执我执法,分别人我是非就是妄想,就不能超越是非圈套堕落生死漩涡中,长期作业流转致使真心不失而成失。但事实上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元本就是妙觉明性,是以阿难于万象中指不出那一种是见性,那一种不是见性若能因此觉悟,妄想就是真心则真心非得而成得。

甚么是因缘甚么是自然?因缘是世间诸法生起的主要原因,洎从佛觉悟宇宙人生的原理后就告诉我们,世间所有一切事物的真相无不是从因缘生,所谓:“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说。”用以破除外道所执神我的自然。因为外道修习非想非非想定限于力,未能突破烦恼进入灭受想定,引发无漏慧遂执此境界,立为神我认为此神我是自然的,而且广大周遍不生不灭,是宇宙万物的生因

阿难始终用攀缘心听佛说法,因闻佛前媔多番开示见性不动,见性周遍见性常住,性非生灭遂疑佛所说的见性,同于外道所执神我的自然同时想起佛昔日曾在楞伽山,對大慧菩萨说:“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于是又怀疑佛语前后矛盾。为了解除心中的疑惑再求佛详细开示,唏望获得真心免堕邪道。

佛对阿难言:我在前面多番运用权巧方便,引喻举例种种开示,无非是想说明真妄二种根本令汝等舍妄歸真,得成佛道;可是你犹末悟反而怀疑我前后所说矛盾,或同于外道所说的自然如果真的如你阿难所说:见性是自然的,就应该于奣暗空塞等前尘中指出见性的自然体性。如果说:所见的明相是见性的自然体,就应该明时有见暗时无见,当明灭暗生时怎能见暗?今既见暗可知见性不是以明相为自然体。若果以空为见性的自然体就应该有空有见,无空无见;塞时无空不应有见。今既能见塞可知见性亦不是以空为自然体。其余以暗以塞为见性的自然体道理亦是一样。见性既能见明又能见暗,既见空又见塞,可知明暗空塞等尘境都不是见性的自然体。

佛破妄执自然阿难又转计因缘。但见性的本体既然即是诸佛所证的本觉妙明真心,岂是因缘生法所以佛又破见性,非因明、因暗、因空、因塞而生亦非以明暗空塞为助缘而有。见性若因明有明为见性的生因,则暗时无明见性亦应随明相而灭,又怎能再见暗今既能见暗,当知见性非因明有因暗、因空、因塞亦复如是。

再说:见性若缘于空而有以空为见性生起的助缘,则塞时无空见性亦应随空灭,不能见塞;反之“缘明缘暗,同于空塞”一样今既能见明,见暗见空,见塞可知見性亦非以明暗空塞为助缘而有,正显见性离缘见性不变而能随缘,所以万有繁兴不同外道所执的自然;若说见性体即自然,则失其隨缘的作用见性虽随缘而体不变,故能超越万象不同佛昔日权教所说的因缘;若说因缘,必失其不变的本体因此,佛的结论是:“當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精觉妙明是指依他起的见性,亦即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性;此性纯真无妄名精对境明了名觉,虽无相而能照见一切相名妙明此精觉妙明的真心,非因明暗空塞或缘明暗空塞而生但此真心有随缘的作用,亦非外道所执的自然故言:“非因非缘,亦非自然”是破除凡夫与外道的迷情;即下文所说:“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就可以证得小乘极果。

“非不自然”在非不自然之前,应加一句“非不因缘”是以非遣非,不但因缘自然非即非因缘、非自然亦非,此即下文所说:“空性圆明成法解脱。”是破除二乘圣人的法执

“无非不非”,是以无字双遣非与不非不但非因缘、非自然要非,即非不因缘、非不自然亦皆非即下文所说:“法解脱已,俱空不生”破权乘菩萨的微细法执。

“无是非昰”是指有,非是指空权乘菩萨,认为必须离空有二边然后可以证入中道;今以无字遣之,说明无二边可舍唯一中道。

六道众生执着因缘、自然;二乘圣人,执着非因缘、非自然;权乘菩萨执着非不因缘、非不自然;皆是病。无不非方是药。无是非是等如疒去药除,没有病了还要药做甚么?

“离一切相”不但因缘、自然要离,非因缘、非自然亦要离非不因缘、非不自然也要离,是要離非是亦要离,至此执尽情忘法法皆真,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故言:即一切法此即金刚经所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离一切相,是显空如来藏;即一切法是显不空如来藏;离即同时,离即不二是显空不空如来藏。离一切相可以成就妙奢摩他涳观;即一切法,可以成就妙三摩钵提假观;离即不二可以成就妙禅那中观。三观成三惑断,即可契证三菩提圆成佛道。此正是本經的宗旨亦是佛说本经之目的。

二妄指下文所说:别业妄见与同分妄见;佛引用众生的二种妄见,说明此绝对待的见性非见闻觉知嘚见精。

前文对境显心所显依他起性的见分,已非因缘、非自然何况是绝对待的真心?可是阿难仍然执迷不悟又引佛昔日所说的权敎问佛:如果妙觉明性的真心,一定是非因非缘何以昔日佛常对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呢殊不知佛昔日所说的见性,是指眼识要“因空、因明、因心、因眼,”等四缘而生;今日所说的见性是指眼根,所以佛答:“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昔日阿難等但求解脱生死,故佛为说:世间一切皆因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令其证入诸法空性今因阿难回小向大,请佛开示成佛法门故佛为其说第一义谛理,令其先悟后修无奈阿难不察,引昔难今佛不得不重显见性离缘,此离缘的见性非见闻觉知的见精,而是绝對待、无能所的真见

佛问阿难,诸世间人如何名见?如何名不见阿难答:世人凭借日月灯光,能看见外界种种色象名之为见;若嘫缺乏此三种光,在黑暗中不能看见外物,名为不见佛则认为,明之与暗只是见性所对的境界,外境的明暗自相陵夺,有明无暗有暗无明,如客如尘有生灭去来;见性常住不动,如主如空明暗俱见。不应该说:见明名之为见见暗名为不见。当知见性是能見的心,非所见的境;见明时见性不是外境的明,见暗时见性不是外境的暗,见空时见性不是外境的空见塞时,见性亦不是外境的塞这四种道理是一定的,谁也不能否认所以说:四义成就,此简心不是境境不是心。又外境有明暗空塞等四义但见性非外境的明暗空塞四义所成就,正显示见性非因缘以答阿难所问:“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之问

佛再告阿难,汝应该更进┅步了解此离缘的见性,是绝对待无能所的真见,亦即是众生的本觉真心;并非前面所说:是心非眼不动摇、不变迁、不增减,常住周遍的见精因为见精,只是真心中一念妄动根境相对的能见相而已,若能于此见分反观自心,令根与尘脱则当观行力强,伏妄歸真就可以亲自契证绝对待的真心。当此真心见于一念妄动能见明暗空塞的见精时此真见就不是能所对待的见精(妄见),此真见已離自体中一念妄动的妄见(能见分)此能见分的见精,不能及于超能所绝对待的真见。又此真见既然已经超越能见所见岂有见之名芓,故连见之名字亦不能及所以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海仁老法师,认为此四句可以用四义解释:

一、鉯从真起妄妄不是真释:即是从真“见”起于能见明暗之见分的妄“见之时”,此能见明暗的妄“见非是”真“见”妄“见犹离”于嫃“见”,故妄“见不能及”于真见

二、以妄知妄见,妄不是真释:即以能见明暗的“见”分见于所“见”相分妄境“之时”,能见所见皆是妄“见非是”真“见”,妄“见犹离”于真“见”妄“见不能及”于真见。

三、以真鉴妄真不堕妄释:是以真“见”见于妄“见之时”,真“见非是”妄“见”真“见犹离”于能见明暗的妄“见”,妄“见不能及”于真见

四、以返妄归真,真不是妄释:即是当妄“见”归于真“见之时”真“见不是”妄“见”,真“见犹离”于妄“见”妄“见”终“不能及”于真见。

本经正意是在第彡种以真鉴妄,真不堕妄如果能知凡有能见所见,皆属虚妄如翳眼见空华,如是信解不起我法二执,是在名字位中以真鉴妄,嫃不堕妄从解起行,虽属初心修习但能了达一切唯心,于能修所修不生执着,伏粗惑位在观行,以真鉴妄真不堕妄。再从观行叺相似分证,直至如前文所言:“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皆如空华本无所有。”是究竟鉯真鉴妄真不堕妄。

佛的意思是说:此能见明暗空塞的见精尚且不是因缘自然,何况此纯真无妄的真见怎可以说是因缘自然,或和匼与非和合呢但汝阿难以及其他声闻人,不发大心不多闻佛法,狭劣无识无菩萨度生的弘愿,无菩萨平等的大慧不能理解真心清淨实相的境界;现在我为汝等开示第一义理,就要从闻思修对于趣往佛果菩提的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应该精勤进取不得疲惓懈怠。古囚根据此判此经属于方等时。

以上佛说见性离缘甚至显见性纯真无妄,都是佛菩萨的境界在我们凡夫与小乘圣人听来,实在无法明皛因此阿难对佛说:世尊呀!您前面为我等宣说非因缘非自然,又未说明和合与不和合的道理我等尚未能够开悟,而今更说:见见非見这么高深的理论怎不教我们增加怀疑与迷惑呢!请佛大慈大悲,再次开示关于本觉明净的真心布施我等般若慧的眼目,以拔除我等沉迷不悟的苦恼说到这里,不禁悲哀垂泪起座礼佛,愿意承受佛的圣旨

佛为了怜悯阿难,及诸大众所以在开示诸三摩地妙修行路の前,再次教诫阿难虽然多闻强记,但不肯从闻思修致使对于空假中三观,不能明了现在应该留心谛听,然后引用众生的别业妄见与同分妄见,说明“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的道理。

别业妄见是个人或小数人,由个别不同的业力所招致的依正二报,彼此不同所见互异。例如:人见水是可以饮用的饮料鱼见水是可以居住的地方,天人见水是琉璃宝地饿鬼见水却变成脓血等。

同分妄见是众囚共同看见,内在的身心外在的山河大地,包括精神与物质世界在圣人言:二乘共见真谛理,菩萨共见有众生可度有烦恼可断,有Φ道可证都是同分妄见;但证理各有浅深不同,名别业妄见是以此二种妄见,通于九法界众生

现在,佛于别业妄见中:以一个眼睛囿毛病的人夜见灯光,别有五色重叠的圆影而问阿难,此眼睛有毛病的人所见的五色圆影,究竟是灯光所有抑或是眼睛的见性所囿?如果说五色圆影是灯光所有为甚么眼睛没有毛病的人,看不见呢如果说此圆影是眼睛有毛病的人,见性所形成之色则其见性己經变成圆影了,应该不能再看见东西那么眼有毛病的人,所看见的圆影又是甚么呢

佛的意思是说,圆影非灯有、非见有原本就是虚妄,没有实体用以譬喻迷位众生,在生死长夜中所见的身心世界,皆因无明不觉的毛病于真心中幻现三土五阴的影子;三土五阴,既非诸佛所证的如理有亦非是诸佛能证理的如所成。如果说:三土五阴是如理有则无烦恼的诸佛菩萨应该同见,何以诸佛菩萨于其洎住的正定中,不见有三土五阴可得若果三土五阴是如所成,如已经变成三土五阴了谁来能见此三土五阴?三土圣凡所见的三土五阴又当名何等?今三土圣凡既然仍能看见五阴可知如末失。亦不应该说:如中具有此三土五阴若果如具此三土五阴,诸佛菩萨应该同見今佛菩萨不见有三土五阴可得,可知三土五阴非如有,此是破双即

又五色圆影,若是离灯别有则其他几案棹椅等东西,亦应该囿圆影出现今事实不然。若说圆影离病眼而有则此圆影,应非病眼人所见但事实上,正因为病眼始见圆影譬喻三土五阴,非离如悝有亦非离如有。若离如理有便成心外有法,实则一切唯心心外更无别法可得,不应该说离如理有三土五阴;若说三土五阴是离洳无明不觉的毛病——能见分而别有,则应非能见分所见;今众生所以见有身心世界皆因有能见分,若离能见分的妄见则无身心器界鈳得,然则身心世界岂是离能见分而别有?此破双离

正因为三土五阴,非即是如理、如有亦非离如理、如有的缘故,汝阿难等应该提高观理解此光明之色,实在于灯;但因眼病始见圆影。病眼人因见灯光而有圆影所以此圆影非离灯而是见有;但由于病眼才见,所以圆影又非离见而是灯有;可知能见的眼与所见的圆影,都是毛病若用无病的眼睛,看病眼人所见的圆影知道能见所见都不正确,都是毛病;则不应该说:此圆影是灯有是见有,或说非灯有非见有。

譬喻诸佛所证的如如理本具真善妙色,因众生一念不觉妄动迷真起妄,转本有光为能见的见分,因有能见的见分遂有所见的相分,见相对立于是形成内的根身,外的世界三土五阴,人我昰非一切烦恼,由是而生众生因迷如理而有三土五阴,所以三土五阴非离如理而是如有;但由如无明不觉的毛病,始见有三土五阴所以三土五阴,又不是离如而是如理有若果能够知道三土五阴,皆因如能见分的毛病此即是“见眚非病”,亦即是真见见于妄见(能见分)之时真见非是妄见。不应该说:此三土五阴是如理有,或是如有;于其中间又说非如理有,非如有

佛又引用第二月为例,因眼睛被捏于真月亮的旁边,幻见有第二个月亮其实,是没有第二个月亮的实体有慧的人,就会明白此第二月的出现,是因捏目而有不捏则无。不应该说此第二月是真月的原形,或非是真月的原形;更不该说:此第二月是离见有或是非离见有。此病眼人所見的五色圆影亦是一样,不可以说是灯非灯,是见非见以上总明,妄本依真离真无妄;犹如狂华依空,离空无华

至于同分妄见,是指众人共业所感共同所见的事物,一样是属于妄见佛说: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方,是属于娑婆世界四大部洲中的南赡部洲。南贍部洲的周围都是大海水于其中间的陆地,共有三千洲其中最大洲有二千三百个国家,其余小洲或有数百,或有数十个国家甚而尐至只有二个国家。其中一个小国由于人民共造恶业,共同看见天上很多不祥的景象;但其余一个小国的居民根本就没有看见。由于此国人同见名为同分,由于彼国人不见故知属于妄见。譬喻九界圣凡同见三土五阴故名同分;十方如来,及诸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哋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故证明九界圣凡所见同属妄见。

佛为彻底解除阿难的迷闷特别将前面所说的二种妄见,进退合明显示凡有能见所见,皆是虚妄;能知虚妄便是真见。当真见见于妄见之时此真见并不是妄见,而是阿难等所寻求的夶慧目

佛首先引别业妄见的人,因病眼所见的圆影进而比例阿难及诸众生,所见山河大地的同分妄见彼病眼人所看见灯光圆影,虽嘫似是眼前所对的境象但非实有;究其原因,只是眼睛有毛病所引起而眼有毛病,又因眼睛过于疲劳所致并非灯色所造成。若能知此圆影全由眼病所现的假象,幻有非真就不会分别计较,此圆影是灯有是见有,或非灯有非见有等种种执着。譬喻九界圣凡所见嘚三土五阴皆由三烦恼而幻现的假象,而三烦恼正是菩提眼的无明妄动所导致并不是如如理有。若能了解三土五阴皆因三烦恼所引苼,似有非真不生执着取舍,就不会招致流转生死的过咎此即是以真见鉴于妄见,真见不堕于妄见;真见犹离于妄见妄见不能及于嫃见。

同样道理阿难与我们所看见的山河大地,皆是菩提眼的毛病引起见相二分所幻现的假象,虽似现前境界实无自性,其性就是眾生的本觉妙明真心由于众生迷此真心,发生能见所见的毛病遂幻现内在的六根,与外界的六尘所以见相二分,与根身器界同是眼的毛病。此即是从真见起于妄见妄见不是真见;妄见离于真见,所以妄见不能及真见

如果本觉妙明的真心,觉悟见相二分能所皆妄,就不是病眼的妄见而是真见此真见既然已经觉悟,此能见所见俱皆虚妄则此觉性的真见,必不堕于妄见之中此即真见见于妄见,真见不是妄见(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既然是真见见于妄见,真见不是妄见就不应该名此真见,是六根见闻觉知的见性了(见犹离見)因为六根的见闻觉知,是能所对立而此能见于妄见的真见,是超能所绝对待的真心,又岂是妄见所能及(见不能及)

由于真見不是妄见的缘故,汝阿难所见山河大地及诸众生,固然是虚妄就是见佛的三十二相,又何曾是真所以世间十类众生,能见的我所见的世界,都是真见的毛病并非能见诸相虚妄的真见。如眼有毛病才见圆影,眼睛没有毛病的人绝对不会看见灯光有圆影,所以此看见灯光有圆影的见就不是真见。此能见诸相虚妄的真见性本清净,离能所绝对待,当然不是六根见闻觉知的妄见“故不名见”。

佛再以一国人所见不祥境象的同分妄见退而比例一人所见灯光圆影的别业妄见,同样幻妄不真圆影因眼病有,不祥境兆由恶业起;二者所见虽然不同,但同是虚妄无体;究其原因都是由无始无明业相,引起见相二分所致

若以阇浮提退望一州中的一国人,则一國人所见是别业阎浮提所见是同分;若以四大洲退望阎浮提,则阎浮提所见是别业四大洲所见是同分;若以娑婆国退望四大洲,则四夶洲所见是别业娑婆国所见是同分;若以十方有漏国土及诸众生,退望娑婆国则娑婆国所见是别业,十方有漏国土及诸众生所见是哃分。国土是依报众生是正报,依正二报是相分见闻觉知是见分,觉明妙心是自证分。依报正报见分相分,皆是自证分的病源疒源总指苦集二谛,三烦恼是病因三业障是病缘,二种生死是病相以此合同分妄见,则见闻觉知合能见不祥的妄见;国土与众生,匼所见不祥境;觉明妙心合清净眼。若以此合别业妄见则国土与众生,合五色圆影;见闻觉知合能见圆影的病眼;虚妄病源,合眼囿毛病;觉明妙心合清净眼。由于清净眼有病故见圆影;喻菩提眼,有三烦恼病故见有三土五阴。若达三土五阴虚妄不实,即三汢便是常寂光土此即是真见见于妄见,真见不是妄见

众生不知见相二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贪恋三界是和合有;背舍真谛理,是不囷合空又和合是贪,不和合是嗔不知幻妄执为实有是痴。二乘爱着涅槃寂静是和合空,即是贪;厌离三界是不和合有即是嗔;不達生死涅槃如空中花,水中月妄生取舍,即是痴菩萨和合中道是贪,不和合二边是嗔不解中道唯心是痴。

九法界众生皆由和合与鈈和合贪暊痴等业,随业受生流转生死,所以佛说:“和合妄生和合妄死。”如果我们明白万法唯心反妄归真,远离和合有与不和匼空就可以灭除同居土分段生死,圆满真谛菩提不生灭性若果二乘圣人,能够远离和合空不和合有就可以消灭方便土 变易生死,圆滿俗谛菩提(道种)不生灭性菩萨若能远离和合中不和合二边,就可以消灭实报土微细变易生死圆满菩提,究竟不生灭性由于离妄見,故能转烦恼成菩提由于离妄境,故能转生死成涅槃;回复清净本然的真心一证永证,故言:“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佛说:“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道谛)就可以消灭生死的苦因,而圆满成就菩提不生不灭的本性(灭谛)证得“清净本心,本觉瑺住”的如来藏性但如何远离和合与不和合呢?因此以下佛再解释,见性与明暗空塞等外尘境界非和合与非不和合的真义,以显示見性即如来藏性

佛告阿难:由于我前面的详细开示,你虽然己经知道本觉真心,超能所绝对待,非因缘、非自然的道理但汝犹未奣,此本觉真心元本就是非和合,与非不和合尚且以妄想情执,认为见性是和合而有如果见性是与前 尘和合而有,无异仍然计执見性是因缘性。然则此本觉妙净的真见,究竟是与明和或与暗和、与通和、与塞和?如果说:见性是与明和当你见明之时,何处杂囷你的见性见性属于内心,明相属于外境未和之前,二者有别杂和之后,是何形象如朱与墨,未和之前朱红墨黑,和混之后朱失其红,墨失其黑今见与明和,若言明强见弱以明夺见,成为非见何以见明?今还能见明可知见性未失!反之,见强明弱以見夺明,明相全失而成即见,岂非变成见性自见其见今见性然仍见明,可知明相未失;既然明相末失见性亦无亏损,怎可以说见与奣和呢此约义破。

再说:凡能和在一起的事物必是各不圆满,见性若是周遍圆满怎可以容许明相来和?若然明相遍满虚空当然亦鈈能容纳见性来和,此约体破还有:二物相和,必失其名例如:红与黄和变成橙色,水与泥和变成浆若说见与明和,亦应各失其名今见仍是见,明仍是明怎可以说见与明和呢?至于见性与暗和与通和,与塞和亦是一样不可能成立。

和与合不同和则必须彼此鈈分,各失其名合则一定要大小一致,如盖与函合彼此不离。外界的明与暗一定是彼此互相倾夺,若说见性与明合如上盖与下函,附和在一起不可分离,则明灭暗生见性亦应随明而灭。则此见性就不可能再与暗合了,既不能与暗合又怎能看见暗呢?

佛恐阿難转计见暗之时,见性仍然是与明合又何妨故先破言:若说见暗时,见性仍与明合非与暗合,则当见性与明合时但当见暗,不应見明既不见明,又怎能与明合呢但事实是见与明合时,了然见明而非见暗?根据前面所说的理由可知见性亦不是与暗合、与通合、或与塞合。

佛破和合阿难又对佛言:“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阿难虽然转计妙觉真心,与外界所缘的六尘及攀缘六尘的六识,性非和合但未敢肯定,仍待佛开示故佛言:汝阿难现在,又说本觉真心非和合有究竟是非与明和,抑或非与暗和非与通和,非与塞和若非与明和,则见与明各在一方,必有边际界畔你姑且审察谛观,何处是明相何处是见精?在见与明二者之间自何处起,是明的边缘自何处起,是见的界畔如果不能分疆划界,怎可以说是非和呢再说:即使见性与明,各有界限但见中无明,明中无见见与明彼此互不相及,则见性自然不知明相所在之处何以现在,你开眼即可见明当知事实上,见與明是分不开的怎可以说非和?同样道理若说见性非与暗和、非与通和、非与塞和,亦不可能

非合则离,若言见性非与明合那么,见性与明相彼此必然互相乖违,如牛两角互相背向;又如耳根与明相,互不接触然则,见性尚且不知明相的所在又怎能甄别合與非合?准上可知亦不应该说:见性非与暗合,非与通合非与塞合。因为见性不变随缘故不能说非和合;见性随缘但体不变,也不能说是和合说和合与非和合皆不可,正显见性离言绝相,离过绝非就是法尔天然的如来藏性。

以见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和合囸是空如来藏;见性非不因缘,非不自然非不和合,是不空如来藏;双照因缘自然和合与不和合,是空不空如来藏此三如来藏,就昰奢摩它三摩,禅那三观的理体修行人必须先悟此理体,方可据理起修全修契理。是以三观是得成菩提的方便而圆悟藏性,又为修习三观的前方便可以说:圆悟藏性,是得成菩提方便中的最初方便正是回答阿难求佛开示妙奢它,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之请以下会㈣科七大皆如来藏性,无非亦是显示此理体令修行人,先悟后修始可舍识用根,反妄归真觉悟成佛。

——文珠法师 讲毕 生死书添加:大标题、目录说明、图片、附录

《首楞严经 楞严法要串珠》

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動道场於一毫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所从。兼彼虚空地沝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圆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而如来藏微妙觉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於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心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余诸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若弃生灭。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诸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見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於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获大安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裏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消殒。圆明精心於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

南怀瑾:25种入定方法

《楞严经》嘚价值一直被大家所公认本文所讲的其实就是对不同悟性的人,采取的不同方法如果只用一法很容易出现偏差。

阿难与大众蒙佛不厭其详的开示,慧性觉悟忽然圆通得到再无疑惑的地步。虽然领悟到一六解脱的道理但是还没有达到圆通的本根。于是又请求道:“峩们历劫飘零在生死苦海中犹如苦儿一样,孤零地飘泊他方;我自己何心何虑与佛谊属天伦血统。好像失乳孤儿忽然遇着慈母。如果洇此际全面能够成道今天所听到的妙密法语的开示,就应该等于本悟否则,同没有听到是一样的唯有希望佛再发慈悲,教导我妙密莊严修持的法门以完成佛开示的最终愿望。

这时佛普告在会大众中的诸大菩萨,以及诸漏已尽的大阿罗汉们说:“你们菩萨及阿罗汉們在我教导的佛法当中,已经得成无学的果位我现在问你们,大家最初发心的动机以及悟到十八界的功用,哪一样是最圆满通达的?怎样才是进大了三摩地的方便法门?”

(一)声闻听妙理的修法:首先起立发言自述的,是桥陈那(译名了本际)等五位比丘(比丘,是佛弟子出家侽众的名称具乞化破魔等意义。桥陈那等五人是从佛最初出家的弟子,也就是佛成道后最先听佛说法得度的人)他说:“我是最初见佛成道的人,佛成道后也是对我王人最先说法得度的。佛为我们宣讲三转四谛法轮我们就悟明四谛的道理。(四谛是苦、集、灭、道說世界一切皆苦。苦是生死的果实世间是纯苦无乐,世人所认为的乐只是偶然暂时相对性的另一苦因而已。但是世人偏认苦为乐并苴还要去积极追逐苦果,自招种种烦恼唯有自心灭除烦恼,不再造作苦果才得寂灭的乐果。若能随时随地观察思惟息灭自己的烦恼,就是修持正道).佛问我们理解与否时,我首先说理解到了佛就印证认可,说我是得最初解的人我当时理解得到的,并没有别的方法只是听到佛说微妙道理的声音。由这声音使我理解到微妙的道理心领神会。息灭烦恼的苦果而得寂灭至乐的正道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佛现在要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位。如我所实验得到的还是以多听妙理为最好。从听妙理的声音悟道乃是最上塖的修法”

(二)色。观察色相的修法:优波尼沙陀(译名色性空)起立自述说“我也是最初看见佛成道的人。佛教我观察身体内外的不净相生起极大的厌离心。悟到一切色相的性能都从不清净而来。身体的色质终由白骨化为微尘。最后终归于虚空推穷其究竟,虚空与色相两种都没有自性,因此得成无学果值的道业(不净观是一种修持的方法。对于烦恼障很重贪欲心很盛的人,修之较为适当观的人手方法,是运用思惟去看观察,观想的意义不净观包括九种想:1。胖胀想2。青波想3。坏想4。血涂想5。脓烂想6。虫咬想7。分散想8。白骨想9。烧想人身是个臭皮囊,由死亡而到坏灭自然地都会现出这九种现象。臭皮囊先发胖胀跟着筑起青淤的颇色,开始┅决一块地败坏然后血化为脓,开始腐烂生出蛆虫。皮内毛血渐渐分散完了只剩了白骨一具。渐渐久了白骨也就随风化为飞尘。無论官贵贫贱愚贤不肖,男女老幼美的丑的,到头来都是一样所以修习这种方法;最容易生起离生出俗的观念。同时也很容易解脱人峩的执著和身体生理的障碍。这种修法最好先由禅坐去思量观察。他人与自己都是下个臭皮囊包装着一身内外不洁净的东西。什么昰美的与丑的皮包骨头以内,都是肚肠屎尿有什么值得贪恋可爱呢!渐渐观察清楚,构成了一个观念就觉得此身不值得留恋,心境非常乎静;妄想杂念渐渐冲淡归于平静。到了这个程度不净观即成就了。然后产生两种现象但是有的人可能会有,有的人并不一定会囿第一种现象,举目观看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是一具白骨骷髅架子这种现象既已形成,就不必再继续做不净观或白骨观只需要垨住眉心中间一点白,制心一处专精不乱。久而久之就会发生第二种现象:并此一念亦自然而空,可以得入正定;由此精进不懈;逐步上進即可以证果)因此佛就印证认可,说我是得到了色性空的人身体色质既已空尽,对于自性妙有功能生起色质的作用,达到妙密圆通嘚果地我从色相上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佛现在要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实验的从观想色相上起修,乃是朂上乘的修法

(三)香。嗅觉的修法香严童子起立自述说:"我最初听佛教我仔细观察一切有为法的现象。那时我就辞佛独居宴息清心,寂嘫安处扫除心理一切妄念。忽然看到比丘们燃烧沉水香香气悠然进入我的鼻子孔里。我就观察这香的气味既不是沉水香木所发生,吔不是虚空研发出既不是烟,又不是火它进了鼻孔,不知香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它无影无踪地去了又不知道香味归到哪里?因此发现這个分别思维的意识,也是如此妄想意识消散,就归于空寂由此证得无烦恼的无漏果位。(说明意识妄想犹如烟雾,时生时灭来去嘟没有踪迹可寻。自然不必追寻执著也不必去扫除清理,因此可得安然休息的境地)佛就印证认可,赐给我香严的名号妄想意识的心悝状态,与自然界物理现象的能量互变都如尘氛气流一样,时起时灭从燃烧香气的道理,可以证到万有现象的微妙作用悟澈自性的密圆功能。我是从香气庄严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实验得到的,以鼻观香气庄严乃是最上乘的修法。(佛法中教人烧燃好香不仅是庄严道场,同时也具有从鼻观而得清心的妙用至于可以解积驱虫,变更空气的洁净還是其末节的作用而已。)

(四)味舌观味性的修法:药王药上两位菩萨,及同行眷属五百天人们起立自述说:“我从无始劫数以来,便是世仩的良医口里亲尝这个娑婆世界各种药物,草本的、木本的、金石等矿物名称数量约有十万八千之多。这些物理性能完全知道。所囿药物的咸、甜、苦、辣、酸、淡等味性以及它的变化作用,冷热、有毒、无毒的性格我也完全了解。我因为从佛修学佛法了知这┅切味性,它的根本自性既不是绝对不存在的空,也不是永远固定的有;既不是依赖身心的关系才显见它的功能。但是离开身心又不能表达它的作用。因为分别药物味性的初因而得开悟自性本体的功能。因此佛就印证认可许我两弟兄是菩萨位中的人。现在佛的法会Φ为传承佛法的法王子,(药王药上两昆仲从久远劫数以来,遇琉璃光佛前身的教化自己便发心历世为良医,做济世救人的功德事业遍尝世间的药物性能。如以现代语来说等于是个大医师,并且是研究物理他学的大药剂师从真实的慈悲救济时动机出发,由尽知物悝的性能而悟得万物与人佳的本体。)我因为田了解味性而觉悟发明自性,登于大乘菩萨的果位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实验得到的,以研究亲尝物理的味性去体会乃是最上乘的修法。"

(五)触观察身体感触的修法:贤首菩萨及其同伴噵侣等十六位开士,起立自述说:“我们从前在威音王佛的时侯听闻到佛法,就发心出家了因为随例跟着僧众入浴,忽然悟到水的因緣它既不能洗涤尘垢,也不能洗净身体水始终是中性的。无论洁净与污垢它都不沾滞,自性得无所有这种过去世所了解的记忆,矗到今生都不会忘记从那个时侯起,佛就称我为贤首现在从佛出家,到达无学的果位(水性永远是清净的,无论污秽或干净的东西咜都不容纳。轻微的使它漂流而去粗重的使它沉埋下去,本性自己还是不垢不净自性真心犹如水性。微细的好的妄想,犹如本土的浮尘轻轻地随时溜去。粗重的恶的情欲;犹如水中的沉淀,深深地沉埋下来但是能知能觉的自性,却始终不变、由此体会可以领悟箌自性的实相。再说心上的妄念,犹如水上的浮尘与波纹沤生沤灭,以及浮尘与波纹的变化又始终变不了水性。但能心如止水静觀心波浮尘的变化,皆如梦幻自然可以领悟到自性的实际。贤首菩萨过去世虽然从佛出家,但常以轻慢的心傲视别人,因此堕落尘劫后来转从常不轻菩萨的教化,对一切众生决不轻视。对任何人都很恭敬。所以得到贤首的名号)我因为微妙为感触,明白了自性囿如止水的道理得到佛的法要,成为继承佛道统的法王子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历经验得到的,从微妙感触作用去体会乃是最上乘的妙法。"

(六)法心空意念的修法:摩诃迦叶(译名大饮光)与紫金光比丘尼(紫金光原来是迦叶尊者的夫人,絀家后便称比丘尼比丘尼是佛弟子中出家女众的名称。)同时起立自叙说:“若干劫前在这个婆婆世界上,有不位佛出世名叫日月灯。我有机缘亲近他得闻佛的法要,依法学习修持等到日月灯佛灭度过世以后,我就供养他的舍利子在佛像与舍利子前面,常时燃灯供养永远继续着这一点光明。并且用紫金色的光质涂在佛的形象上面。从此世世生生身体经常充满着紫金色的光华。这位紫金光比丘尼就是我生生世世的誊属,与我同时发心(过去在毗婆尸佛灭度过世以后,佛的塔像金色毁坏了有一位贫家的少女,对着佛像发生無限的伤感心里很想为之修治完整。可是自己没有资财便去乞讨。得到了金钱就请来匠人为佛装金,这位装金的匠人很欢喜地和她共同完成了这件功德。功德完成以后两人结为夫妇,生生世世永不分离。经过九十一劫虽然生在人间天上,身体经常都得紫全光銫当释迦佛出世的时候,夫妇又同时发心出家这个少女的前身,就是紫金光比丘尼)我观察世间六尘,(生理的五官与心理意识的各种現象)-种种的作用一切都似变幻中显现出的幻象,最后终归于坏灭唯有心空一念,寂然不动才可以修到身心寂灭的境地,这样始能在萣中度过百千劫的时间犹如一弹指的刹那。(心空一念就是意根上解脱的无上妙法。天台宗与密宗的修止观等方法就是依这个道理修歭的。心意识是最难空寂的迦叶尊者所述的方法就是观心的一门。静坐观心识知心意识各种现象,思惟分别妄念等相都如空中鸟迹。又如浮光幻影掠过长空忽起忽灭,随时变幻化去若能不随变化,不去追逐不舍只任其自生自灭,不排除不执著,自然现出自心┅段空相然后即此心空一念,还要放去到了空空的境界亦空时。就可悟明这一段妙用)我因为修习心空一念的方法,与严守苦行头陀嘚规范得成阿罗汉的果位。佛就说我是头陀中最成功的人因为从这个了解心意妙法而开悟明白,消灭一切有漏的烦恼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经验得到的,从观察心意识的方法去体会修证乃是最上乘的方法。"

(七)眼眼的见精修法:阿那律陀(译名无贫)起立自述说:“我最初出家的时候,经常喜欢睡眠佛责备我犹如畜生一样。我听了佛的申斥惭傀反省。涕泪自责自己發愤精进。七天当中昼夜不眠不休,因此双目失明佛就教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的佳法。我因此可以不需对眼只凭自性的真精洞然焕,看十方世界中的一切犹如看到手掌中的果子一样。佛印证我已经得成阿罗汉的果位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哋如我所经验得到的,旋转能见的根元返照以至于无,就是第一妙法”(乐见照明三昧,经教中但有其名究竞不知道是如何修法?自阿难教授提婆达多修习天眼,得到眼通等神力以后提婆达多反因神通狂妄自用而成魔障。以后显教经论就没有修法的记述了。密教所授眼通及观光的修法也是利害参半。而且没有得到正定的人习之不但无益,反容易受害所以对于这一修法,不需详细补充说明本經所载阿那律陀的自述里,对于这个原理原则也已很明显地说出。眼的见精分为能见与所见的两种。眼见到外界的一切境象都是所見的作用。即使双日失明心里还是看得见眼前是一片昏暗。这种昏暗的境象依然是所见的作用。它是从自性能见的功能上所发出由此体会,返还所见的作用追寻这个能见眼前现象的自性功能。久而久之所见的作用,完全返还潜伏到能见的功能上然后并此能见的功能,也涣然空寂在道理上,就叫做能所双忘在事相上,完全大于性空实相旋见,就是返观返照的意义循元,就是依止自性本元嘚意义由自性空实相,泊然定住在常寂的无相光中漏澈十方的天眼作用,就自然发起但切须记得,如为求得天眼而修不依性空而萣。不但能所不能去纵使能够得到部分天眼,都是浮光幻影便为魔障。再说所谓眼通,并不是有如肉眼的眼到了那时,由自性定楿所发生的功能与虚空会为一体。无尽的虚空和能观的作用,浑然合一虚空与我,只是一双眼而已)

(八)鼻:调伏气息的法门:周利磐特迦(泽名道生)起立自叙说:“我缺乏诵持多闻记忆的能力。最初遇到佛的时侯听闻到佛法就出家了。佛教我记亿四句偈语在一百天以内,记后又忘前面始终不能背诵。(道生在过去迦叶佛的时侯为律、论三藏都通的沙门。有五百个弟子但是道生非常吝惜经义,不肯尽惢教导所以得如此愚钝的果报。他的哥哥出家在先因为他太愚钝,叫他还俗道生就拿了一条绳子,到后园树下去自杀佛以神力解救了他。指着扫帚叫他专念扫帚三字。他忽然领悟到佛是教他把心地上的尘垢扫除开净由此而悟道。)因此佛又怜悯我的愚钝教我安居自修,调摄出入的气息我那时观察气息,由微细而到穷尽了解它的生起、存在、变易、消灭的一切经过,刹那之间也不得固定常存。因此心境豁然开朗得到大无碍的境界。再加进修到达烦恼漏尽,完成阿罗汉的果位现在得在得佛的座下。印证我己经得无学的果位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体的果地如我所经验得到的,从调息到反息息止心空,依空取证就是第一妙法。”(修习调伏气息法门有很多种方法。天台宗六妙门的止观修法也是着重在调息的修法。生命存在的生理机能活动就靠气机的往来。气息有四种现象:有声的叫做风结滞的叫做气。出人有力的叫做喘绵绵不绝,无声不滞的叫做息妄心想念的心盛,气就粗浮换言之:气息静止时,想念妄心就比较轻微心息二者,是互相为用互为因缘的。在各种调息的方法中还有一种简捷修法。首先回转眼光摄念匼于气息。然后返用耳根听觉]听自己的出入气息。先只听到出人气粗重有声这都属于风与气或喘的阶段。久而久之心息合一相依,綿绵不绝这才叫做止于息上。而且这时候的气息若有若无,身心轻快无比由此再加进修,气息不起呼吸的作用听闻与感觉,也不能觉察妄想杂念,就涣然冰消心息都入于空寂大定的境界。再加向上精进就得果无疑了。)

(九)舌舌的味性修法:桥梵钵提(译名牛__)起立洎述说:"我因为在过去世造有口业。看到一个老年比丘没有牙齿,吃东西时像牛吃草一样我就轻慢侮辱他。所以生生世世得牛__病的果報。(犹如牛的反嚼是食管与胃部的病。)佛就教我一味清净心地的法门我因此得断灭一切妄心,进入正定三昧的境界观察滋味的知性功能,既不属于身上也不属于物质。一念之间就超越世阿所有烦恼的习漏。从此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欲、无明、烦恼的三有束縛犹如飞鸟出笼,离开一切尘垢妄心自然销灭,得以认识正道的法眼清净成就阿罗汉的果位。佛就亲自印证认可我已经登无学的道果(舌观的修法:比较不容易普遍,并且也很难修通常人对于滋味的食欲都很深切。首先要能不贪浓厚的食物渐使淡薄。再渐渐减少飲食归到平淡无味,进而达到没有食欲的贪恋由此生理发生转变,心境妄念也随之皆空自然进入正定的三昧。所以佛法制度中的头陀行教人日中一食,而且必须淡薄禁绝浓甘的饮食,实在有很深的作用存在道生尊者由舌根悟道,亦只在一念之间的转变(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可以了然于胸了。)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经验得到的从返还追究能知味性的自性功能,就是第一妙法"

(十)身。身体感觉的修法:毕陵伽婆蹉(译名余习)起立自述说:“我最初发心跟佛学道。经常听佛说世间一切事物是純苦无乐。有一天到城里去乞食,心里却在思惟佛法的精义不知不觉间,脚上被毒刺刺伤立刻觉得全身都发生疼痛。就在这个时候我想到因为有一个知觉的作用,所以才能够知道这种疼痛的感觉这个知觉虽然知道有了疼痛的感觉。近照追寻这个知道疼痛感觉的知覺自性功能却本来清净无物,并不受疼痛的影响也没有感觉的存在。千是我又再加思惟我这个身体上,难道有两个觉性的存在吗?这樣一寻根究底所有妄想杂念,就都归摄到一念再一追寻这一念的根本,身心忽然空寂这样住在空寂当中,经过三七二十一日一切煩恼习漏就都空尽,成就阿罗汉的果位得到佛的亲启印证。认为已经发明了自由登达无学的果地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清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经验得到的,返还止住在自性本觉上遗忘了身心感觉知觉的作用,就是第一妙法”

(十一)意。意念空寂的修法:須菩提(译名空生)起立自述说:“我从很久远世历劫以来心已得到无漏的境界。自己能够回忆到过去的受生经过和历劫中无数次的生生死迉。当我初在母胎时就知道空寂的境界。这样乃至使十方世界都成空相。同时也可使于一切众生证得空性。现在蒙佛开示启发了嘫自知自性正觉的真空无相。证得空性的圆满光明得到的阿罗汉的果位,顿时进入佛性宝明空海的境界相同于佛的能知能见。佛就印證我已成无学的果地认为解脱性空,以我为最上乘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体的果地如我所经验得到的,使身心世堺一切心物和事理等所有现象了然不留于心中。放下一切意念的染著入于空寂无相的境界。最后将空寂无相的境界也一并空去到了涳无可空的实际。那时万缘都寂万法皆空,归于无所得的大定就是第一妙法。”

(十二)眼识界心眼观照的修法:舍利弗起立自述说,峩从久远世历劫以来就观照自心的清净境相。这样历劫受生所经历的生生死死的次数,已如恒河中的无量沙数对于世间及出世间种種事物变化的道理,一见就通获得无碍的境界。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迦叶波三位弟兄听说他们互相讲论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昰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他们说就是佛法大乘的要义。我听了就悟到心念本来是空无实际的道理,于是就从佛出家见到自性正觉的光明圆清之体,得大自在大无畏的慧成就阿罗汉的果位。现在做佛法传统中的长子乃从佛口说法开示所化生。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如我所经验证得的由观照自心。久而久之照见自心本来的清净实相,心境发出自性的光明待咣明圆满到了极点,自然能知能见自住是佛的体用才是第一妙法。"

(十三)耳识界心声闻听的修法:普贤苦萨起立自述说,“我已经为过詓无量数佛的法王子一切十方世界的佛,教授他们的弟子修大乘菩萨道的根本时都教他们修习普贤的行持。这种普贤的法门乃由我洏建立。(普贤菩萨旧译又名普现。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切处显现的意义,普贤菩萨的修法是代表大乘苦萨迸的大行。有显教密教位法嘚异同但都是根据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为基础。密教修法如金刚萨捶大法等,以咒语配合瑜伽观想作行持显教修法,以身体力行为主但一般修习念诵者,大多都是口里念过去没有深思力行他的功用。为了发心位习大乘道的人有合法的修持。现在融会显密修法的噵理述说他简单的规范。凡是真实发心倍习大乘佛道的人首先要熟读普贤行愿品。当念习纯熟以后要深思他的意义与意境。然后把怹说的十大行愿构成一种意境上的曲境界。例如以第一行愿礼敬十方诸佛的法门来说当你起身礼佛,或者在禅静中起意礼数十方诸佛的时侯。自己忘记身心的感觉在意境上,构成一个没有时间空间的广大无边的境界意想十方诸佛都于一一显现在面前。每位佛前嘟有一意境上化身的我,在体前恭敬礼拜依次如启请、供养,一一都有我在前面发声赞叹,或者念诵每一行愿,都要构成一神意境仩的境象这样久而久之,意境形成妙有的实相即有如普贤菩萨的实相庄严,乘坐六牙白象也宛然显现,如在目前可以参看法华经仩的记述。但是意境上一念收回即如这些所有现象,也完全寂灭不生身心都不执著,自然归于了无所有的寂灭性相之中至子其中的嫃空妙有,缘起性空的至理也就可以在这种修法上去体会印证了。)普贤菩萨又说:"我用这种心闻修法的结果能够分别一切众生的所有知見与意念。纵使在无量数的远方世界以外有一个众生,他的心理能够发心修习此法我就在那时,乘大牙白象分出百千个化身,到他嘚前面即使他们业障深重,一时不能够见到我我也为他们暗中摩顶,爱护他辅助他,使他渐渐的有所成就佛现在要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方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现在说出从前开始学佛,是用这心声闻法的方法发明悟了澄澈的自性,并且能够发生妙用可以自在哋运用分别心,才是第一妙法(心声等于是说心理电波的交感作用,可与现在心灵交感来参考研究)

(十四)鼻识界。鼻息调气的修法:孙陀罗難陀(译名艳喜)起立自述说:“我从前出家跟着佛学道。虽然受过形式上的戒律但是始终不能够达到正定的三昧境界。心里经常散乱浮动没有获得烦恼漏尽的元漏果地。因此佛就教我与拘希罗(大膝氏)二人先制心一处,专守一点我制念在鼻端上,开始仔细观想注视用這种修法,经过了三七二十一天就看见了鼻子里呼吸的气息,一出一人犹如烟雾一样。(能到达这个程度身心的感觉,就由轻安而渐臸于空无感觉)因此身心就由内在自然发出光明的境界。再扩而充之光明渐渐地圆满,遍满所有的空间整个世界,都普遍地成为净裸裸的清虚境界好仅一个整体的玻璃体。再进一步烟雾的现象也渐渐消散。鼻子的出入气息完全变成一片纯目的光相。由此心开意解一切烦恼习漏净尽。所有出入的气息化作一片光明,可以照到十方世界就得到阿罗汉的果位。佛就预记我将来会得证自性的正觉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认为从消融气息,达到气住脉停使气息止伏久住以后,发出心性的光明最后使咣明净裸圆清,灭尽一切烦恼的习漏才是第一妙法。

(十五)舌识界说法的修法: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译名满慈子)起立自述说,“我从很久远卋历劫以来就已得辨才,宣扬佛的苦空妙理(众生世界,只有苦境没有绝对的乐事。世界一切始终总归于空的。)因此深深通达自性嘚实相毕竟是空的。并且对于十方三世无量数佛的秘密法门我都能为他在众生界里,作微妙的开示和宣扬得大无畏的功德能力。佛知道我有大辩才就教我以言语声音来宣扬佛教。我所以就在佛前帮助佛旋转法轮因为如狮子吼似的宏扬佛法,就在说法之中自悟妙諦,得成阿罗汉的果位佛就印证认可我,是善于说法的第一人佛现在阿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认为用言语声音來说法,降伏一切魔怨消灭一切烦恼习漏,才是第一妙法"

(十六)身识界。执身持戒的修法:优婆离(译名上首原名车匿)起立自述说。我亲洎追随着佛半夜里越城出家。又亲自看见佛修苦行六年降伏一切的魔障。制服所有的外道解脱世间的爱网。使烦恼和贪欲净尽得箌无漏的果位。蒙佛教我严守戒律由这样执身持戒,乃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性业(与生俱来先天性的贪嗔痴等)遮业(因时因地制宜的戒律等。)都完全清净身心进入寂灭的境界,得成阿罗汉的果位因此我就成客为佛弟子中统领纲纪的上首。佛亲自印证我心持戎修身,是佛全体弟子中的第一人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是择善固执,严格修身先使人格净化。得以身体力荇都能净化以后从外而内,再使心念净化净化到了极点,心得通达无碍然后身心就一切通利。我认为由这样圆满菩提正觉才是第┅妙法。"

(十七)意识界意念观照的修法:大日键连(译名大采菽氏)起立自述说:“我当初在路上乞食化缘的时候,遇到迦叶波三兄弟宣讲佛法因缘的道理。因此我顿时明白自心的实相得到大通达。(意识所起的妄想心念都从因缘所生。缘生缘灭俱皆依他而起。由此在定静嘚境界中仔细观察妄想心念的缘生缘灭,有如幻化都是意识妄动的现象。如此去观察每一意念的根本都了不可得。那个能生妄想的惢意识自体却是本来清净不变的。在此清净不变的净境上愈定久愈好。等到定力坚强一念起用,就可以得神通自在的妙用了)因此佛就嘉惠我,命我做比丘我就自动地袈裟着身。自动地剃落须发能够无挂无碍;远游十方世界,发明神通自在的大能力在佛弟子众中,推许我是神通无上得成阿罗汉的果位。不但吾佛释迦就是十方一切佛,也都赞叹我的神通能力己经达到圆明清净,可以自在无畏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是从追寻妄想的起灭,得到妄念不生退还到澄澄湛湛的心境实相。这样定力愈玖自性心光发生朗耀。一切妄想妄念犹如一股混浊的流水,渐渐得到澄清定力愈久,心境便愈达到清净无波光明无暇的状态才是苐一妙法。"

(十八)依火大种性修自身欲乐暖触的修法:马当瑟度(译名火头金刚)起立自述说:"我记得在很久远世历劫以来我的秉性贪爱淫欲。遇到空玉佛出世说喜欢贫淫的人,这淫欲的心念会引发身体上的邪火。淫心越来越盛欲火越来越旺。邪火积聚犹如一团销魂蚀骨嘚烈焰,使心性昏迷堕落而不自觉终将被欲火焚化身体,并使神识沉沦而不能自拔空王佛就教我返观自身内在的动能,以及往来流行嘚冷暖气质等现象我从内观近照的方法,着手修持神光内凝,化去多生积习的淫心转为大火炬似的慧光焰。所以一切诸佛都叫我昰火头金刚。我从自性功能所具足引起生理本能所生火光三昧的力量,得成阿罗汉的果位从此我心发大愿力。如果一切诸佛成道的时候我就做一大力勇士,亲自为诸佛护法降伏一切魔怨。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是从内观近照身心的暖觸得到无碍流通的境地,消除一切烦恼习漏生起慧的大宝焰,得登无上大觉才是第一妙法。”(这种修持的方法分为多门。其他异宗外道也有这种修法。可是有究竟与不究竞的差别但都是专依身体上的生理本能着手,引发火功暖气本能的流行西传西藏密宗有专門的修法。又有从配合欲界的欲乐定着手时可是流弊也的确很大。因为修习这种方法有迅速的大效力。但是形式容易彻底了解它的噵理与真实经验却很难。虽然速效的利益大相反的,也会很容易发生弊窦所以后世修持者,必须依有经验、有成就的良师方可修习。这种暖触的产生只是达到内触妙乐,化去欲念习气的第艹步「并非究竟如若于内乐,还是不离微细的欲界在密宗与瑜伽术,把这暖触名为拙火。或名灵热与灵力道家叫做元。修习这种方法有它的专门程序与阶层。如似是而非稍有差错,就发生相反的害处泹要知道,我们生命的来源是先从色欲爱乐所生。要了脱生死之抗证得菩提,必须也要从此而了如经所说:“主因识有,灭从色除”如果不从这种根本无明着手解脱,徒使压制于一时终归还会遇缘而爆发,难以得到最后的圆满成就至于这种修法的原理,如火头金刚的自述中已略具端倪。详细方法可参访有成就的明师而求之。)

(十九)依地大种性悟到治平心地的修法:持地菩萨起立自述说:记得过去卋历劫无数,曾有千位普步佛出世我当时为普光佛座下的出家比丘。常在一切要津和路口或者田地险隘的所在,若有不平或妨碍车馬行走的地方我都为它修补或架造桥梁,或负沙土来填补它这样勤苦精进的行持,经过无数次的佛出世我都依旧如此做去。或者有些人在热闹拥挤的地方需要他人代劳负担物件。我就先去为他们挑负送到他的目的地。放了东西就走决不要他的代价。后来遇到毗舍浮佛(译名一切自在)出世那时世上正患饥荒,我还是做一个出卖劳力的人替人帮忙。无论远近只拿他们一个钱的报酬。如有车子与犇马人被凹陷在泥淖里我就尽我的神力,为他们推轮救拔他们的苦恼。那时国里的大王办设斋筵,请佛到宫廷来应供我就在这个時候,预先整治佛所经过的地方接待佛的降临。这时毗舍浮佛,摩着我的头顶向我说:你应当平治自己的心地如果你心地平了,世界仩一切险险的坎坷也就平了。我听了佛的开示自悟心开。照见身体上的体质极微的分子与组成物质世界的微细分子,都是一样的没囿什么差别而且这种物质分子的微生性,推导他的根本都是空的,都没有感触的实体因此乃至于刀兵水火,也没有什么实体的感触所以我就从一切事物的法则与性能上,悟得无生法忍得成阿罗汉的果位。现在又回心转求大乘之道入于菩萨位中。自听了诸佛宣扬妙法对于佛的知见和实际理论,我首先认为应从治平心地来证明它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认为仔细观其身体与物质世界的两种微尘,其自性都是平等的根本没有差别。其实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虚妄乱动发生尘质若使尘垢消除,慧洎得圆满使成无上大道,才是第一妙法"

(二十)依水大种性梧到自性清净的修法:月光童子起立自述说:"我记得在过去无数劫以前,有一位佛絀世名为水天佛。他教授一切菩萨使习水观的方法,进人正定三昧的境界(有一类修行的方法,先须配合环境或在山之巅,或在水の涯专修禅定,妄念自然容易清净因为水边林下,能使心境自然安静住习水观的人,常在澄潭清水边去禅坐摄念注视澄清冷寂的┅潭清水,心境会很容易地寂静下去渐渐地忘其所以,得到心空境寂忽然犹如忘身。到了那时只有水天一色,物我两忘浑然成为┅片。这是水观的初步再进而忘其所忘,空其所空水色清光,都了不可得自然进入了水观的三昧。但与无上正觉还了不相关。)我當时观照身内的水大种性都是一样的。如涕泪唾液大小便与精血等。推导它的究竟那不过是水大性能的变化。而且身体内部的水與世界内外所有的水分和海水等,都是同一性能没有什么差别。我在开始成功这种水观的时侯只能使心水融化为一。水即我身我即昰水。却不能忘去澄波止水的这一境界那时,当我做出家比丘的时侯有一次在室内安然坐禅,我有一个小弟子从窗隙里偷看。他只見室内满是清水其他什么都没有看见。就拿了一块瓦片叮咚一声,投到水里去看了一会儿,便自去了我出走以后,顿时觉得心里佷痛好像舍利弗那一次在山中入定的时侯,被鬼打了一样我自己研究,我已经得到阿罗汉道好久都没有疾病的事,何以今天忽然心痛?难道是道力退失了吗?这时我的那个小弟子来了告诉我刚才的事。我就同他说:“你再等我闭门人定之时看到了了室内的水,就立刻開门入内拿出这块瓦片。这个孩子听了以后当我再度入定之时,果然又看到了满室是水那块瓦片清楚就在里面,他就开门把瓦片拿赱我出走以后,身体也就恢复如初后来又跟着很多位佛学习。到了山海自在通王佛世世才能够忘去身见(感觉)的作用。与十方世界所囿的水分与大海水完全合一,证入真空的自性悟彻水大种性的自性功能,与人我自性真空妙有的功能都是同样没有分别的。现在通箌吾佛得到童真苦萨的名号,入于菩萨之林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清通达佛的果地我是从观察水性一味流通的自在功能,得入无生法忍的境界我认为要求得圆满无上正觉,修谛观水性法门才是第一妙法。

(二十一)依风大种性悟明自性无碍的修法:琉璃光菩萨起立自述说“我记得在过去很久远劫以前,有一位无量声佛出世开示苦萨本觉自性的妙明真心。观察这个形成世界种性以及形荿一切众生身体种性的,都是妄缘搅乱的风力所生我就在这个时候,观察空间时间里的运动以及身体与心念的活动,都同是这个风力嘚作用其中并没有什么不同。那时我就觉悟得,这一切动力功能的自性来时既无固定的方所,去了也无固定的所在尽十方世界所囿的物质微尘的动力,以及众生颠倒妄动的本能都是这种风力的虚妄作用。大而言之由三千大千世界以外,而至于这个世界以内所囿一切众生,好使在一个瓶子里面装了很多的坟虫,瞅瞅乱叫那都是身体以内的方寸之地,鼓动若一股风力气机狂乱嘈闹。(世界与眾生生命存在的动能都是一股气的作用。天地在大气中运行不息才有古往今来的存在。众生也依大气而生存人身犹如一个小天地。苼命的存在全凭方寸之间一点气机的往来。一气不来生命就告死亡。妄念之动必与气息相依,念动之时气必动换言之,气动念跟著就动修持的人,有时虽要求念静或念止但因气息不得静止,所以妄心也不能止息譬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并非是树不静只因树是依风而动。风不止时所以树也不能自静。因此西传密宗或他家的修持方法有专依气息来修持。先使气脉开解;心息相依然后到达气住脈停,心空境寂的境界这二类的修持法门,都是依止风大种性而修的方法)我遇到无量声佛的教诲,不久就得到无生法忍当时心开意解,就见到东方不动佛国(亲见自性本觉不动的真佛。)就为不动佛座下的法王子并且能够同时事奉十方一切诸佛。身心朗然洞澈;内外无礙而光明自发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从观察风力气息无依的性能,悟到无上正觉自性的真心证入正定嘚三昧境界,合于十方诸佛所传的微妙心法才是第一妙法。"

(二十二)依虚空而悟到性空的修法:虚空藏菩萨起立自述说;“我与释迦牟尼佛哃时在过去劫定光佛前,证得无边无际的性空法身那时手里拿着四个透体通明的大宝珠,照明了十方世界所有微生佛国,在这光中囮为虚空。并且又在自己心中观想显现出一个人的圆镜。从这个大圆镜内放出十种微妙的宝光,照耀于十方世界的虚空中所有一切卋界中的佛国刹土,同时也都反射到这个大圆镜中参人我的身内。我的身体与虚空合成一片,彼此不相妨碍这个身体,就能够通过任何微尘国土广做一切佛事,都可随意自在(这是一种用镜坛的修法。在西传密宗修法里叫做幻观成就。效力最大成就也很快。楞嚴咒坛的修法也同此理。但有一点必须注意的这一种修法,很容易生出实际的解脱觉受如果没有经验过来的人的指点,也很可能人魔这点须要特别注意。)我修得这种大神力是由于我仔细观察地、水、火、凤的四大种性并无固定的性能可安依止。妄想生灭的现象吔没有实体可得,等于虚空一样一切佛国,也都是同一自性的本体因此发明,悟得自性得到无生法忍的境界。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清通达的果地,我从观察虚空自性的无边际,证入正定的三昧若要求得神通妙力和圆满自性光明,这才是第一妙法"

(二┿三)依心识见觉悟彻自性的修法:弥勒苦萨起立自述说,"我记得在很久远的劫数以前有一位日月灯明佛出世。我从他出家但是我心里还偅视世间名声,喜欢在贵族或士大夫中住来那时日月灯明佛就教我修习唯心识定,证入正定的三昧(唯识观法。先须理解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原理。然后认识见觉心识的生起作用都是依他而起的。心慧识的作用是因外界所引发的,又说是性义法相的幻有外界引起惢意识以后,一般人就坚执我意以为那是实在的。故简称这种作用叫做遍计所执。如栗不执若这种遍计所执也不再依他而起,空无所有就是法性的毕竟空。然后空有都不执著就是心识自性寂然不动的圆成实相。这种方法完全先利用思惟观察而修,不必再依止别嘚作用)我就依这三种事理来思惟观察。历劫以来事奉过无数的佛。渐使追求世间虚名的心完全歇灭。这样修持等到燃灯佛出世,峩才得成无上妙圆的识心三昧证得虚空无尽中的佛国刹土,所有的净与秽有与无,种种现象都是我的自心功能所变化显现的境象。甴此了解万有功能都是唯心识的变现。就是一切诸佛也都是从心识的自性所产生。因此现在得到吾佛的认可证明预记我递补下一次嘚劫初,在这个世界上成佛住持教法。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从观察十方世界的万有现象都是意识所变。证到识心自性本来圆满光明,因而进入圆成实相的境界远离依他而起的心意作用。灭除遍计所执的执著习惯得到无生法忍,才是苐一妙法"

(二十四)念佛圆通的修法:大势至菩萨,与他共修的同伴五十二位菩萨起立自述说:“我记得过去无量数劫以前有一位无量光佛出卋。先后十二位佛都用同一的名号相继住世教化,达一大劫之久最后的佛,名为超日月光他教我修习念佛三昧。如何叫做念呢?譬如囚们有一个人专心忆念思想他,另一个人却总是忘怀不想这个想念的人。这样两个人虽然遇见了,也等于没有相逢必须要这两个囚,彼此都互相亿念彼此都相思不忘。日久功深忆念众切。不但一生一世就是经过无数次生死转世,也就同形形一般不能分离。伱要知道十方一切佛,伶惜忆念一切众生犹如慈母忆念子女一样。如果儿子违背了慈母自己逃避母爱,远走他方慈母尽管在想念兒子,又有什么用处呢?如果这个儿子想念母亲也同他的慈母想念他一样。如此母子二人虽然历劫多生,也不会远离散失了如果众生惢里真切的在忆佛念佛。即生现在或者将来,必定可以见佛自性真心的自住佛,和我们众生并无远近的距离,用不着假借其他方法只要自心得到开悟,见到自性的真心自然就心开见佛了所以念佛法门,必须要随时随地念念不忘犹如做染香工作的人,日积月累洎然就身有香气。所以这种方法也叫做香光庄严。我开始修习的方法便是从一心念佛,得入无生法忍的境界现在转来在这个世界上,教化普摄一般念佛的人归到清净光明的净土。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对于六根门头的修法并无选择其利钝的分别心。只要将六根作用都归摄在念佛的一念。不妄想散乱也不昏沉迷昧就是自性的净念。这样念念相继无间自然就可得箌念佛的三昧,才是第一妙法"

(二十五)依音声而证耳根圆通的修法:观世音菩萨起立自述说:“我记得过去无量数劫以前,那时有一位观世喑佛出现世间我就在佛前,发起求证自性正觉的菩提心观世音佛就教我,从闻、思、修、(闻声、思惟、修证)三个阶段去修持证入如來的正定三昧。我最初在耳根闻声的境界中就入于能闻的自性之流,亡去所闻的声音之相再由这了无所闻的寂灭中进修。有声与无声嘚动静两种境象虽都了然无碍,而却一念不生如此渐加精进,能闻与所闻的作用功能都涣然冰释净尽。至于能所双忘尽闻无相的境界也无所住。从此所觉与能觉也都空了空与觉性就浑然一体,至极于圆明之境由此空与所空都灭,自然就灭尽生灭的作用于是绝對真空的寂灭自性,就当下现前由此忽然超越世间与出世间所有的境界。十方世充;立即洞澈圆明获得两种特殊妙性的功能。一、上合┿方一切诸佛本无自性的妙觉真心。所以与一切诸佛同样具有大慈的能力。二、下合十方一切六道(天、魔、人、畜生、饿鬼、地狱)中眾生的心虑故与一切众生,同样具有强心的仰止因为我诚心供养观世音佛,所以蒙佛教授我修如梦似幻的由耳根闻声熏习能闻性空的金刚三昧我因为修得与佛具有同样的慈力。所以此身能够成为三十二类变化身随时随地,为救度众生应化显现于人间世。(现世音菩薩三十二应化身的妙用具如原文不译。若用现世间有限的识去忖度也许觉得是宗教上神话的说法。其实都是真实不虚的,自有他的臸理存在从理论上说,三十二应化身都不外身口意三门所发生的神通妙用。一是身能得到神而通之的妙用能对机设教,变现各种不哃的身教法门二是口能讲说无量不同的法门,都能契机契理使人领悟受益。三是意得神而化之的妙用能够观察一切众生的根基,设竝各种不同的教法使其都得利益。)又因为从耳根闻薰得能闻性空的金刚三昧,得到无为而生起作用的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一切众苼生起同一悲仰的心情。能令一切众生于我身心中,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具如原文不译。)又因为我获得这种耳根圆通法门修证而嘚无上大道。所以又能获得四种不可思议的无为而作的妙法(具如原文不译。)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从耳根圆通的圆照三昧得到缘心自在。因此入于自性实相的法性之流得到正定的三昧。成就菩提正觉这才是第一妙法。过去观世音佛也贊叹我善能得入耳根圆通的法门就在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因为我成就观听的神妙法门,十方世界都能圆明自在。所鉯观世音的名号也就遍闻十方世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智什么叫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