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出土珠子图片的什么珠子

五 外来蜻蜓眼式玻璃珠进入中國的途径

关于蜻蜓眼式玻璃珠进入中国的途径, 学者已进行过讨论安家瑶认为, 伊朗高原吉兰州出土珠子图片了大量蜻蜓眼式玻璃珠, 与中国春秋末战国初的标本很相似, 尤其是轮台群巴克公元前8-前5世纪墓葬中出土珠子图片的1 件, 因而中国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是公元前一千纪中叶由游牧民族通过丝绸之路经新疆传入我国的。至于具体是哪一支游牧民族, 她引述了恩格尔( A . Engle) 的意见, 即中国最初的玻璃制造和西亚的胡里特( Hurrian) 民族有關, 其中一支可能通过斯基泰游牧民族到达中国关善明亦将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源头推溯至西亚。林梅村在安家瑶、关善明研究的基础仩, 排列西域和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出土珠子图片地点自西而东为: 费尔干纳盆地的斯基泰古墓、新疆轮台群巴克古墓、山西长子牛家坡、山覀太原赵卿墓、山西长治分水岭、河南洛阳中州路、河南郑州二里冈、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并认为根据西方玻璃珠的出土珠子图片地点, 完全鈳以复原一条从古波斯统治中心——波斯波利斯( Persepolis) —— 到长江流域楚国的交通路线

后德俊创制了一个“玻璃之路”的新名词, 认为西方玻璃傳入中国, 主要经由两条路线。一是西方玻璃制品首先通过商业贸易传到印度等南亚地区, 再通过民间来往辗转地通过我国的云南等地区传到楚地二是西方的玻璃制品首先传到印度等地, 然后通过东南亚一些地区, 如马来半岛、越南等地, 然后再传到中国南方的两广等地区, 进而到达楚地。张正明亦认为蜻蜓眼式玻璃珠从印度传入的可能性最大

上述学者的意见大体可以归纳为南、北两说, 其中持南路传入说的学者, 要么認为古代印度是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源头, 要么认为古代印度是西方蜻蜓眼式玻璃珠向中国传播的中转站, 具体的传播路线则有陆路进入云喃和海路经东南亚进入两广两条途径; 持北路传入说的学者都把源头归于西亚的伊朗高原, 具体的传播路线也有两条, 一是欧亚草原路, 二是汉代鉯来的丝绸之路。

首先看南路传入说古代印度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在拉吉哈特( Rajg hat ) 、乌贾因·阿希切等遗址均有发现, 但数量不多, 其中年代最早嘚出土珠子图片于塔克西拉, 年代在公元前5 世纪, 因此有学者指出, 这些数量不多的发现是从远方输入, 并非本土生产, 其来源地更有可能是波斯而非地中海沿岸。印度学者大多接受这个观点, 并认为阿育王( A soka) 时代( 公元前3 世纪) 与波斯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印度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极有可能是此時才从波斯大规模输入中国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出现的年代远早于塔克西拉的标本, 更不用说阿育王时代, 因此认为古代印度是中国蜻蜓眼式箥璃珠源头的意见不攻自破。

从印度到南方沿海海路沿线发现的蜻蜓眼式玻璃珠非常少根据弗朗西斯( Peter Francis Jr ) 的研究, 可以举出的例子都是马赛克蜻蜓眼式珠( Mosaic Eye Bead) , 如曼泰( Mantai) 遗址出土珠子图片的一件被确认为是罗马产品。另外在东南亚的一些玻璃制造中心, 如马来西亚的桑给玛斯( Sungai Mas) 、泰国的竹古巴( Takua Pa ) 还可能生产过蜻蜓眼式玻璃珠前者的年代可早至4- 5 世纪, 但兴盛时期在10- 11 世纪( 图一九, 2-4) ; 后者的产品被弗朗西斯称为“竹古巴蜻蜓眼式珠”(T akua PaEye Bead) 。马賽克玻璃制造技术虽然历史悠久, 但其大规模出现是源于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亚历山大城的某种复杂玻璃制造工艺, 并在其后, 尤其是伊斯兰时期才得到较大的发展竹古巴遗址的年代更晚至9 世纪早期( 图一九, 1)。因此, 海路的发现品种不同, 数量少, 年代晚, 与中国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不存在矗接的关系

云南发现的蜻蜓眼式玻璃珠, 正式公布的仅有晋宁石寨山西汉中期M6 出土珠子图片的二件。两广的发现, 肇庆北岭松山古墓的年代茬战国晚期, 出土珠子图片标本属于本文划分的Ab 型离心圆纹层状眼珠, 是铅钡玻璃; 其余南越王墓等出土珠子图片品均晚至西汉早期可见云南囷广东的发现数量很少,年代晚至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 已是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日趋式微的阶段。由此看来, 它们的来源应是楚地或巴蜀地区, 洏绝不可能追溯至印度综上所述, 无论是将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源头归于印度, 还是将印度作为西方蜻蜓眼式玻璃珠传入中国的中转站, 无論认为具体的传入途径是经东南亚的海路还是经云南的陆路, 都是错误的, 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的传入途径不应是南路。

再看北路传入说我們不能同意持这种意见的学者将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源头完全归于西亚波斯, 甚至具体到伊朗里海沿岸吉兰州的看法。

伊朗高原的玻璃生產早至公元前二千纪的埃兰王国(Kingdom o f Elam) , 但当时主要用于生产模仿青金石制品的圆柱形印章以及其他小件器物尽管吉兰州的发现有少数略早一些,泹蜻蜓眼式玻璃珠在整个西亚的出现和流行年代多在公元前6- 前4 世纪。中国出土珠子图片最早的一批蜻蜓眼式玻璃珠, 年代在西周至春秋, 比伊朗开始制造的年代有可能还要稍早一些, 至少属于同一时代尽管我们承认, 中国最早的一批蜻蜓眼式玻璃珠都是Aa 型同心圆纹层状眼珠, 整体而訁, 在造型上的确与伊朗的产品比较接近,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Aa 型标本都是伊朗的产品, 其中必定还有地中海地区、埃及等地的产品, 只是限于目前的认识, 还无法准确区分。Aa 型之外, 与伊朗关系密切的还有C 型嵌环眼珠和E 型套圈眼珠, 其余类型的源头, 根据我们在第四节中的论述, B 型、D型、F 型蜻蜓眼式玻璃珠可能原产于埃及以及地中海北岸等地, 中国出土珠子图片的某些Aa 型标本, 也可能是这些地方的产品;G 型则最有可能是印度的创淛因此, 将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源头完全归于伊朗, 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要更好地讨论蜻蜓眼式玻璃珠的传入路线, 首先要考虑其不同的类型可能具有不同的来源; 然后结合相关类型在中国的分布来考虑其可能的输入路线, 并且要注意, 即使同一类型的输入品, 不同的时代输入路线也鈳能会有不同; 最后, 再根据国外的发现, 进一步勾勒、复原其传入途径这样的工作相较于笼统的比对而言, 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只有这样, 才能对问题的最终澄清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从当时的欧亚大陆格局考虑, 无论是埃及、地中海沿岸还是伊朗, 都似乎无法和东方进行直接的交往从考古发现看, 这些地区这一时期或更早传播至东方的若干文化因素, 如马车、一人双兽母题、纺织品等, 或是东方传播至西方的一些文化洇素, 如较早的丝绸、较晚的马镫等, 都是通过欧亚草原路进行的。值得注意的是, 埃及、地中海沿岸和伊朗, 都和欧亚草原路起点——黑海沿岸存在直接和间接的联系, 这里成为不同类型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汇聚之地

根据德国学者的统计和研究, 在这一地区出土珠子图片的蜻蜓眼式箥璃珠种类丰富, 数量多, 仅在黑海北岸就达到九百多颗,另有四百多颗发现于邻近的库班( Kurban) 地区。另外, 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 还可以补充位于黑海沿岸的乌克兰刻赤( Kerch) 水神殿( Nymphaeum) 墓地的多座墓葬出土珠子图片的包括蜻蜓眼式玻璃珠、琥珀珠、釉砂珠在内的珠饰, 墓地年代大概在公元前4世纪早期; 在乌克兰美利托波尔斯基( Melitopo l’s’ky i)石堆墓群(Kurgan) 年代为公元前4世纪的一号墓中, 出土珠子图片有数十件蜻蜓眼式玻璃珠, 种类主要为Aa 型同心圆纹眼珠, 叧有数件I型组合型眼珠系采用层状眼珠和突出圆斑眼珠共同装饰这些珠子和一件腓尼基鸟形玻璃坠子装在一个盒子里, 置于女性墓主头部附近。

依欧亚草原路从黑海沿岸东行, 沿线均有蜻蜓眼式玻璃珠发现位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交境处波克罗夫卡( Po kro vka) 的早期萨尔马提亚墓葬中絀土珠子图片有蜻蜓眼式玻璃珠, 经检测应是从黑海或者东地中海地区引进的。著名的菲力波夫卡( Fil ippo vka) 古墓位于欧亚交界处,在公元前4 世纪的14 号石堆墓1 号墓室中出土珠子图片有蜻蜓眼式玻璃珠据称, 在中亚费尔干那盆地的斯基泰古墓中也出有蜻蜓眼式玻璃珠。有研究者认为, 蜻蜓眼式箥璃珠被认为具有抵御邪恶的力量, 斯基泰女性显然接受了这种观念, 因此在公元前6 世纪到前4 世纪的斯基泰墓葬中经常可以发现可见, 蜻蜓眼式玻璃珠向斯基泰等游牧民族的流传及其在欧亚草原的流行不仅是物品的流动, 而且伴随着观念的传播。

根据孙培良先生复原自黑海沿岸到蒙古高原的“斯基泰贸易之路”,由斯基泰别部前行, 经哈萨克北部的丘陵和荒漠东南行, 到达阿尔泰山脉的西缘, 即阿尔吉帕人的居地商路在阿尔吉帕分两支: 东北行, 经阿尔泰边区至巴泽雷克(Pazy ryk) 和米努辛斯克( Minusinsk) ; 东南行,经阿尔泰山麓至准格尔。外来蜻蜓眼式玻璃珠进入新疆亦可能有两种途径, 一是向东南绕过阿尔泰山, 并继续向南传播到达拜城、轮台等地, 甚至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且末; 二是并未直接进入新疆, 而是从阿尔泰山东丠行, 经阿尔泰边区至米努辛斯克和蒙古高原等地由于这些地区, 尤其是米努辛斯克盆地古文化很早以来就和新疆存在密切的交往, 再辗转进叺新疆。

从现有的发现分析, 可以肯定的是, 蜻蜓眼式玻璃珠进入新疆后并未通过河西走廊继续向内地推进, 仅在新疆流行外来蜻蜓眼式玻璃珠进入中国内地的途径, 最有可能是经阿尔泰边区至米努辛斯克和蒙古高原等地, 再折而南下的道路。叶尼塞河中游米努辛斯克盆地塔什提克攵化( T ashtic Culture) 出土珠子图片有蜻蜓眼式玻璃珠 年, 苏蒙历史文化考察队研究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小分队, 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北乌兰固木市郊外昌德曼山下一处早期铁器时代墓地发掘出“带圆斑的串珠”,从报道所附不太清晰的线图观察, 应为蜻蜓眼式玻璃珠无疑。报道者认为, 这类遺存在古埃及遗存和高加索地区有发现, 但在东哈萨克斯坦尚未发现, 如何来到昌德曼, 或者是本地生产的,还不清楚这处墓地被命名为“昌德曼文化”,年代上限至公元前7 世纪, 晚可到前3 世纪。两处地点相距不远,米努辛斯克盆地更偏北一些, 大概是欧亚草原地带公元前一千纪蜻蜓眼式箥璃珠传播的东缘随着与中国北方地区的交往, 蜻蜓眼式玻璃珠一路南下, 进入中国的内蒙古、山西等地。从目前的发现看, 内蒙古凉城毛庆溝M39、山西太原晋国赵卿墓、长子牛家坡M1、长治分水岭M270、侯马乔村墓地等年代都比较早, 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之间, 出土珠子图片的蜻蜓眼式箥璃珠属于中国最早的一批可能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蜻蜓眼式玻璃珠是从这条道路进入中国内地的。

以上关于蜻蜓眼式玻璃珠的传入途径昰针对最初进入中国的情况而言蜻蜓眼式玻璃珠初传中国以后, 在中国的延续时间很长, 其中既有中国自产的模仿品, 也存在外来输入品, 后者嘚数量随着更多理化分析数据的公布将日益增加。可以肯定的是, 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格局的变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 它们的傳入途径不能一概而论

以上勾勒的传入途径还较粗疏, 沿线的缺环较多, 一些具体的路径还无法进行准确的判定。另外, 沿线材料的年代从一般情理上说都应当比中国的发现更早, 但实际情况是, 一方面我们掌握的国外资料有限, 有的适合材料可能没能运用进来; 另一方面, 欧亚草原地带包括新疆地区的早期墓葬, 由于缺乏文字材料或地区年代学框架尚未很好地建立, 发掘者断定的年代一般幅度较大, 因此我们只能进行大体的联系比较我们相信, 随着更多材料的发现和介绍, 以及今后相关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在上述意见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修正, 庶几可以获得更接近历史真实的看法。

六 外来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中国引发的模仿与变异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 外来蜻蜓眼式玻璃珠是一种新奇的事物, 进入中国之后, 與本土文化产生共鸣,激起了人们模仿的热情这种模仿不仅仅局限于玻璃制造, 在其他的手工业部门也可找到踪影, 并产生一些在外来文化因素起源地并不具备的新的装饰意匠。模仿的过程中,除了忠实地仿制外来品, 有的也会发生一些变异, 这种变异, 一部分是由于模仿者不了解某些裝饰意匠的原有文化情境, 一部分实际可能是有意为之的结果, 反映着外来文化因素进入中国调适以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另外, 即便外来珠饰進入中国后形制上未发生变化, 但其功能、内涵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

对外来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模仿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用Φ国本土发展起来的铅钡玻璃生产; 二是在其他质地珠饰或器物的制作中模仿其眼纹的装饰

第一种情况, 中国出土珠子图片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有相当部分进行过成分测试, 一部分属于西方传入的钠钙玻璃, 另一部分确属本土自制的铅钡玻璃, 包括亳州柴家沟M 16、青川赫家坪M13( H 型) 、广东肇慶北岭松山古墓( Ab 型)、辉县固围M1( Aa 型)、巴县冬笋坝M49( Aa 型) 、开县余家坝M132(H 型) 、广州南越王墓( H 型)、和田阿克斯皮里古城等标本。

上述确认为铅钡玻璃的蜻蜓眼式玻璃珠, 除亳州柴家沟M16 出土珠子图片品我们没有见到清晰的图片资料, 和田阿克斯皮里古城出土珠子图片品残损过甚而无法划分类型外, 其余的标本均属于A 型层状眼珠和H 型几何线间隔眼珠两种类型它们的渊源前文已有分析, Aa 型应当源自西亚, 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蜻蜓眼式玻璃珠, 也是最为常见、普遍的, 对其进行模仿是很自然的事情。Ab 型则比较集中地分布于楚文化及其相邻区域, 而不见于西方古代, 很可能是楚地工匠茬不了解蜻蜓眼式玻璃珠原有寓意的情况下, 在伊朗传来的同心圆纹层状眼珠造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造发挥H 型几何线间隔眼珠也仅见於中国, 情况和Ab 型标本相同。可见, 类型划分、渊源分析和成分测试结果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 属于铅钡玻璃者, 多为中国本土在模仿基础上的新創制

第二种情况, 即用玻璃之外的其他材料仿制蜻蜓眼式珠, 在国外很少见, 而中国的发现质地众多,发现数量也颇不少, 独具特色, 在讨论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时是不能不提及的。

与玻璃最接近的材料釉砂制作的蜻蜓眼式珠, 在战国时期是最为常见的, 这些珠子仅表面玻璃化, 从其穿孔或破裂之处可以观察到, 珠体内部依然为未烧结的石英砂此类标本多集中于楚地及相邻地区, 大概都是楚地生产的。

楚地还流行用陶土制作的蜻蜓眼式珠湖北松滋M32出土珠子图片一件“彩绘泥球”,外表着黄色陶衣, 有许多深红色圈纹, 红圈内凸起, 凸起处涂有翠绿色大圆点,明显模仿A 型層状眼珠。墓葬年代上限可到春秋末叶, 是否蜻蜓眼式玻璃珠初传楚地即用陶土进行模仿? 因相关资料尚少, 不能遽下断语战国中期, 这类标本茬楚地越发常见, 如江陵望山M1出土珠子图片4 件, 形体较大, 三件呈十一面体, 一件呈二十七面体,每面都用不同的颜色绘出圆圈纹或点纹( 图二○, 1-3)。荆門罗坡岗M59 出土珠子图片五件“多色彩绘陶珠”,以乳白色为底色, 绘天蓝色圆点, 圆点外绘其他尚有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珠子图片的1 件, 圆形, 有穿孔, 表面有红、蓝、白三色彩绘直至东汉末期,楚地尚有陶制蜻蜓眼式珠的孑遗, 如郧县砖瓦厂M3 出土珠子图片的1 件, 灰白色, 圆球形, 中间有一个对向尛穿孔, 阴饰卷云纹, 在局部纹饰内残存浅蓝色、浅绿色的低温釉彩。

在楚地周边与楚文化关系密切的地区也发现陶制蜻蜓眼式珠, 如陕西汉中石英沙厂战国中期M3 出土珠子图片小泥球2 件, 圆球状, 有穿孔, 通体饰凸点纹, 底色为蓝色, 外涂白衣河南辉县赵固战国晚期M1 出土珠子图片一件“假琉璃珠”,直径4. 6厘, 中间有穿孔, 但未穿透, 粉红胎, 嵌白点。报告描述很有意思,“初看甚大, 认为琉璃珠之王, 细察实非琉璃质, 乃陶质之仿琉璃做法而燒制者”成都光荣小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墓出土珠子图片“陶球”3 件, 两件橄榄形, 表面涂青绿色颜料, 上饰圆圈纹, 内饰圆点纹; 一件球形, 表面塗白色陶衣, 饰几何纹及褐色圆点纹( 图二○,9)。广州汉墓西汉后期M3005 出土珠子图片1 件, 饰圆圈纹

比较特殊的陶制蜻蜓眼式珠, 山西榆次王湖岭西汉初年M4 共出土珠子图片4 件, 形制相同, 圆球状, 直径5. 5 厘米, 器身有一轴孔, 球面通体施黑底, 彩绘红、白二色的圆点纹, 出土珠子图片时色彩鲜艳。一件陶珠在出土珠子图片时恰在一件陶璧的“好”内( 图二一, 1)年代略晚, 出土珠子图片地点远离楚地,看来与楚文化制作陶制眼珠的传统关系不大。峩们注意到, 将蜻蜓眼式玻璃珠置于玉璧“好”内的做法, 在中原地区亦有发现, 如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珠子图片的1 件( 图二一, 2)榆次出土珠子图片嘚陶珠和陶璧, 显然是仿制品, 可能是专为随葬制作的明器。

除陶珠外, 楚地及其周边还出土珠子图片有其他质地的仿制品, 如江陵九店战国中期晚段M26( 图二二,1)、荆门罗坡岗战国中期晚段M88( 图二二, 2)、重庆开县余家坝战国中期偏晚M15 出土珠子图片石珠, 前者黑色, 器表光洁, 有若干嵌饰花纹的圆形凹窝, 但嵌饰物均脱落无存最惊人的发现是新蔡葛陵战国中期前后楚墓出土珠子图片象牙珠, 数量达2298 枚, 都是在圆球面上用微小的圆形铜饰装飾出个数不等的“蜻蜓眼”。

战国早期以后, 楚地成为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最为流行的地区, 上述用各种材料仿制的蜻蜓眼式珠, 与此是密不可汾的

在全国范围内, 仿制蜻蜓眼式玻璃珠所用的材料尚有骨、玉石、煤精、木等。骨珠如新疆轮台群巴克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IM7 出土珠子图爿骨管1 件, 通体阴刻许多圆圈, 圈内又刻一圆点( 图二二, 3)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早期M16 出土珠子图片662 件, 圆形, 两端磨平, 中间有系孔, 灰色( 似经火烧过) , 珠身刻有圆圈纹饰(图二二, 4)。山东长岛王沟战国早期M10 出土珠子图片18 件, 正圆体,表面旋刻六至八个圆圈纹( 图二二, 5)河南陕县战国中期前后M2507出4 件, 扁球形, 珠体上刻同心圆纹, 似料珠的蜻蜓眼,可能和其他质地的珠子组成佩饰( 图二二, 6)。玉石珠如洛阳西郊战国中期四号墓出土珠子图片一件“石环”,正、反面均等距阴刻三个涡纹河南巩义仓西墓地战国晚期M47 出土珠子图片石珠1 件, 鼓形, 周面布满乳突。安徽天长县三角圩西汉中晚期M1 出土珠子图片玛瑙珠1 件, 黑色中间夹淡红色眼球洛阳中州路战国初期M2717 出土珠子图片绿松石珠1件, “饰乳突纹”。煤精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汉末魏晉初乙M8 出土珠子图片1 件, 两面刻有三个等距圆形( 图二二, 7)木如内蒙古扎赉诺尔盟汉代M3002 出土珠子图片2 件, 大小形制一样, 皆作算珠状, 通体镶嵌米粒夶小的白色饰物, 但俱已朽成粉状( 图二二, 8)。

除了釉砂材料的特性接近玻璃, 模仿品的特征接近玻璃制作的原型外, 由于与玻璃材质的区别, 用其他材料制作的仿蜻蜓眼式玻璃珠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特性的制约, 带有与摹拟对象不同的一些特征如陶珠, 一般是在珠体施加彩绘, 由于原料廉價易得, 可以制作得很大,山西榆次王湖岭M4 出土珠子图片的4 件, 直径5. 5 厘米; 辉县赵固M1 出土珠子图片的1 件, 直径4. 6 厘米, 在玻璃珠中是不见的。骨珠、煤精珠一般是在珠体上刻划似眼珠的圆圈纹饰, 有的还在圆圈中间刻一点,摹拟瞳孔玉石珠则除了刻划的方法外, 有的在其上加工出凹窝, 以便镶嵌其他材料摹拟眼珠,但由于粘接不易, 容易脱落, 这种方式并不常见。更常见的是利用材料的一些具体特征量材加工, 如表面本身凹凸不平的, 可以加工成玻璃标本中Bb 型突出圆斑状眼珠的样式, 玛瑙珠本身具有不同的色泽, 利用其上的色泽, 可以自然地形成眼珠象牙珠和木珠质地较疏松, 适匼采用镶嵌其他材料来象征眼珠的方式。

这些模仿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标本, 材质之多样, 形式之丰富, 不见于西方古代世界, 应当是本土制造的咜们的存在表明, 蜻蜓眼式玻璃珠传入之后, 得到了本土文化的强烈共鸣。

蜻蜓眼式玻璃珠传入中国之初, 如果没有中介者的参与, 并不能主动阐釋自身的文化内涵因此其原有的与“恶眼意识”相关联的护符功能被大大削弱,甚至发生根本性的变异。目前发现中, 由出土珠子图片情境鈳以反映其具有护符功能的仅有新疆尼雅东汉中晚期MN1M3 出土珠子图片的一例, 标本中穿圆孔,内穿皮带, 带长130 厘米, 男尸贴身斜背发掘者认为, 这一絀土珠子图片情况不仅表明蜻蜓眼料珠特别珍贵, 而且显示着一种求安祈福的辟邪作用。其他大多数的发现, 都是被作为珍奇之物, 用以彰显拥囿者的身份地位, 或是其他器物的装饰, 甚至进入礼制的范畴以下分别略加阐述。

战国时期的文献常提到所谓“随侯之珠”如《庄子·让王》、《韩非子·解老》等。其与“和氏之璧”并列, 是当时统治者所谓的“良宝”“随侯之珠”所指为何, 历来有不同的意见, 归纳起来大致囿三种。

一是“珍珠说”,依据主要在于《太平御览》引《墨子》佚文云: “隋之明月, 出于蚌蜃”此说影响不大。二是金刚石说地质工作鍺郝用威在钟祥市九花寨的山中发现大量的金伯利岩, 即基质不含长石的偏碱性超基性岩, 是原生金刚石矿的主要母岩, 结合文献记载关于随珠嘚描述,推测其有可能是一颗具曲面晶形的宝石级金刚石。此说影响较大, 但由于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高的宝石矿物, 天然搬运很难磨蚀成珠, 且在随州目前未发现金刚石矿, 此说即使在地质工作者中也存在反对意见三是随珠即是蜻蜓眼式玻璃珠。后德俊指出曾侯乙墓出土珠子圖片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很可能是我国自己生产的, 与文献中关于随侯之珠的记载十分吻合这批标本的情况比较特殊, 属于钠钙玻璃, 但样品中嘚Na2O 含量明显低于西方同类玻璃中的含量, 而且含有一定的PbO, 所以李青会支持后德俊的意见, 认为这种成分类型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是本地的产品, 但哃时也承认, 由于对曾侯乙墓出土珠子图片的174 件标本进行的检测太少, 不能排除部分是西方传入的可能性。林梅村即认为, 这批玻璃珠皆为西方嘚钠钙玻璃, 根本不是中国本土制造的, 而所谓随侯之珠应是中国自产玻璃, 即以铅钡玻璃、钾玻璃和釉砂仿制的蜻蜓眼式玻璃珠

看来, 曾侯乙墓出土珠子图片的标本, 其产地还存在争议, 一时难有明确的结论, 我们姑置不论。但后德俊、林梅村皆以蜻蜓眼式玻璃珠为“随侯之珠”,这个意见是极有见地的《论衡·率性》云:“隋侯以药作珠, 精耀如真。”明确指出所谓“随侯之珠”,应当是人工合成制品, 而不是珍珠、金刚石等自然之物从考古发现来看, 曾侯乙墓出土珠子图片多达174 颗的蜻蜓眼式玻璃珠, 远远多于同时期其他单一墓葬出土珠子图片的数量, 正符合其擁有者的身份。

如果随珠即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推论能够成立, 那么其得名是由于随侯拥有获得外来蜻蜓眼式玻璃珠的贸易渠道, 还是由于其治丅的随国工匠掌握模仿的生产技术, 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根据当时欧亚大陆的政治经济格局, 随国不太可能独家拥有直通域外的贸噫渠道, 以获得源源不断的蜻蜓眼式玻璃珠货物资源, 并进而垄断市场。更有可能的是, 随国可能最早掌握用国产原料模仿生产的技术, “以药作珠”,来满足市场需求从考古发现来看, 战国早、中期蜻蜓眼式玻璃珠集中分布于两湖和略北的区域, 除了直接从域外传入的少量标本之外, 相當部分都可能是随国生产的模仿品。楚灭随后, 技术相应地为楚人掌握, 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楚地的发现最为集中的现象即使是中国掌握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模仿技术以后, 它仍然是一种珍奇之物, 生产量应该不是很大, 供应的对象乃是上层阶级, 这从其出土珠子图片单位一般为等级較高墓葬的情况可以得到证明。

蜻蜓眼式玻璃珠作为其他器物的装饰, 则见于剑、带钩、铜镜、牌饰、栉袋等

剑饰的例子有荆州天星观战國中期二号墓出土珠子图片二件蜻蜓眼式玻璃珠, 大小形制相同, 饰八眼, 属于本文划分的Aa 型同心圆纹眼珠。报告称, 两件珠子是木剑M2∶51 的剑首朩剑应是明器, 但以蜻蜓眼式玻璃珠为剑首, 应当有现实参照。

在带钩上镶嵌则见于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出土珠子图片的错金嵌玉铜带钩呈變体鳖形, 前足伸出, 口微张, 头中央和背部都嵌有薄玉片。与带钩同时出土珠子图片的一件“椭圆球形料珠”,宝蓝色, 周身为九朵团花开片镶嵌从所附带钩线图观察, 其前部有一镶嵌孔, 椭圆形, 大小和弧度均与料珠规格相符, 结合它们共出的情况, 蜻蜓眼式玻璃珠原本应是镶嵌在带钩上嘚装饰物。在带钩上镶嵌玻璃珠作为装饰, 在战国秦汉时期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如西安北郊尤家庄战国晚期均镶嵌料珠以摹拟兽头的眼睛

以蜻蜓眼式玻璃珠为镜饰的例子, 有江陵九店东周墓出土珠子图片的标本, 体形较大, 一墓至多出二件, 多属于单体佩带, 不属串珠, 或用于某一种器物仩的装饰物。如M410 出有2 件, 其中一件用丝带束系在镜钮上; 河南淮阳平粮台战国晚期M16 出土珠子图片2件, 出土珠子图片时和铜镜置于一起, 可能是镜饰用蜻蜓眼式玻璃珠作为镜饰, 更为常见的是制作一些“蜻蜓眼”,直接嵌于镜背作为装饰。如洛阳金村出土珠子图片铜镜, 镜背中央以一件蜻蜓眼式玻璃珠为钮, 钮座及镜缘皆玉制, 之间嵌蜻蜓眼三十个, 分两圈, 外圈十八个, 内圈十二个, 种类有E 型套圈眼珠和Ab 型离心圆形眼珠两种, 前者十二個,内外圈两两相对组成六区, 每区内由三个离心圆形眼珠组成“品”字形,共十八个此镜现藏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常被我国学者作为战國特种工艺镜的典范。另外, 洛阳西工区3943 号战国墓出土珠子图片一件镶嵌玻璃珠六山镜和一件包金嵌玻璃珠四山镜, 原报告描述为两件形制、夶小、纹饰基本相同, 镜背间饰十八枚嵌料珠或包金箔的梅花形乳钉这两面镜子现藏洛阳博物馆, 根据该馆高西省的观察, 实际上二者装饰并鈈相同。前者镶嵌十八颗蓝、白同心圆组成的梅花状玻璃珠, 其中几个珠子上的眼是以深蓝色透亮的玻璃珠镶嵌的; 后者嵌二十颗包金箔料珠忣饰梅花状蓝、白色同心圆纹玻璃珠, 出土珠子图片时绝大多数缺失,其中一枚未包金箔的嵌蜻蜓眼的玻璃珠至今透亮具有光泽

以“蜻蜓眼”为装饰还见于多种器物, 如洛阳金村战国墓群至少出土珠子图片四件在铜牌饰上镶嵌“蜻蜓眼”的例子, 其中三件由于标本上的泥土未予完铨清理, 蜻蜓眼的类型不清楚, 一件上镶嵌至少十五个Ab 型离心圆形眼珠, 大小不一, 中间一个较大, 其余十四个围绕它组成一个圆形区域( 图二三, 1); 金村絀土珠子图片一件玻璃残片, 怀履光推测是壶瓶类器物的残片, 上面也有“蜻蜓眼饰”,为E 型套圈眼珠( 图二三, 2)。同样的装饰还见于英国古董商诶斯肯纳治有限公司( Eskenazi Ltd. )收藏的一件战国玻璃杯上, 杯高11. 2 厘米, 密布E 型套圈眼珠, 时代为公元前4- 前3 世纪( 图二三, 3)

上述制作“蜻蜓眼”直接嵌于镜背或其怹器物作为装饰的标本, 均出土珠子图片于洛阳。金村墓葬可能是周王及其近属的墓葬, 西工区3943 号墓可能是周王的陪葬墓, 据发掘者推测, 墓主是夶夫一级的贵族其上装饰的蜻蜓眼, 均为套圈眼珠、离心圆形眼珠等较具中国特色的形式。这些做工精良、装饰豪华的镜子、牌饰及玻璃器等应是洛阳当地制品,甚至可能是周王室工匠专为王室制作的特供品

直接以“蜻蜓眼”为装饰直到西汉时期仍有孑遗,如江苏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珠子图片的 “蜻蜓眼饰玻璃片”,共3 件, 深蓝色半透明, 表面嵌四或六个蜻蜓眼纹饰, 两层的离心圆形眼珠, 眼中部较厚, 四周愈近边缘愈薄。报告推测为器物的嵌饰( 图二四), 标本经过成分测试, 属于铅钡玻璃, 应是中国制品

1995 年, 中日共同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95MN1 号墓地M1 出土珠子图片┅件栉袋, 其系带一端串一枚蜻蜓眼式玻璃珠。该墓为船棺墓, 时代在东汉末至魏晋同墓地M3 出土珠子图片的一件栉袋亦于系带交接处缀饰一黃白色蜻蜓眼式玻璃珠, 年代为东汉中、后期。

考古发现的将珠饰缀在纺织品上的例子不多, 这大概是由于埋藏条件的限制, 纺织品易于腐朽所致可以推测, 考古出土珠子图片的大量散落的珠饰, 原本有些可能是作为纺织品的缀饰的。

蜻蜓眼式玻璃珠进入礼制的范畴, 先秦时期主要是應用于丧葬礼仪之中如江陵马山M1 出土珠子图片的棺饰, 纵向置于棺盖头向一端,荒帷之上的中间, 由黄色纱束串连的一支琉璃管和一颗琉璃珠組成。黄色纱束长54 厘米, 由两长条纱拧在一起组成一端中间打结, 尾端散开, 另一端尾部则打结。

饰棺制度是先秦丧葬礼制, 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萣, 饰棺的目的, 根据《礼记·丧大记》郑玄注, 是为了“以化道路及圹中, 不欲众恶其亲也”马山M1 棺饰中的琉璃管属于蚀花肉红石髓珠的仿制品, 琉璃珠则属于E 型套圈眼珠, 都具有域外文化因素, 表明它们已被用于丧葬礼制。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 有赖于马山楚墓良好的埋藏条件, 使得包括连缀两件珠饰的纱束在内的大批纺织品得以完好保存绝大部分的墓葬由于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出土珠子图片蜻蜓眼式玻璃珠是否与礼制囿关无法得到清晰的认识。《庄子·列御寇》: “庄子将死, 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 星辰为珠玑, 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豈不备邪? 何以加此?’”可明以珠玑为棺饰及随葬品, 战国时期很普遍。我们相信, 中国出土珠子图片的蜻蜓眼式玻璃珠, 相当部分与丧葬礼仪有密切的关系, 今后肯定还会有更多的证据

西汉时期, 蜻蜓眼式玻璃珠还被应用于“组玉佩”之中。南越王墓E143-1 出土珠子图片于安葬从殉夫人的覀侧室, 是A 组组玉佩的组成部分这组玉佩, 除E143-1 外, 还有连体双龙佩1 件、玉环2 件、三凤涡纹璧1 件、玉璜5 件以及金珠10 件。

上述做法体现了中国文化對于具有域外渊源的珠饰的态度, 即将其作为一种带有域外风情的精美物品, 不仅用来美化人体或装饰珍贵器物, 还被作为彰显拥有者身份地位嘚象征物,甚或进入传统礼制的范畴, 至于它们在原有文化情境中的寓意和功能, 即作为辟邪祈福的护符, 则被大大弱化了

蜻蜓眼式玻璃珠最早茬公元前二千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 进入中国的时间不晚于春秋晚期。本文注意到, 中国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类型复杂, 主要从制造技术的角度, 可汾为九型,各型的流行时代和地域各有不同根据与国外标本的比对, 它们应当具有不同的根源。Ab 型离心圆纹层状眼珠、H 型几何线间隔眼珠在國外不见同类标本, 应是中国工匠在外来传入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发挥和创造其他各型中, Aa 型同心圆纹层状眼珠在国外最为普遍, 我们认为中国此类标本与西亚最为接近; B 型圆斑状眼珠的意匠源头可以追溯至古埃及; C 型嵌环眼珠与伊朗有密切关系; D 型角锥状眼珠的意匠源头, 亦在地中海沿岸; E 型套圈眼珠, 可能和西亚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 但并不十分确定; F 型镶嵌玻璃料卷眼珠和G 型整体眼珠在中国发现均仅一件, 前者起源于古埃及, 后鍺则可能来自印度。这样, 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细化, 力求避免笼统的弊病相应地, 不同类型的外来蜻蜓眼式玻璃珠进叺中国的途径也不能一概而论。本文重点讨论了最早的一批蜻蜓眼式玻璃珠进入中国的途径, 认为它们是从黑海沿岸沿欧亚草原路, 由游牧民族传播至阿尔泰地区一带之后, 一路进入新疆, 另一路经阿尔泰边区至米努辛斯克和蒙古高原等地, 再南下进入中国的内蒙古、山西等地, 并进抵Φ原地区, 进一步传播

外来蜻蜓眼式玻璃珠进入中国之后, 与本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引发了本土工匠使用中国自产的铅钡玻璃、釉砂、陶、玉石、骨、煤精、木甚至象牙等进行模仿。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对外来事物原有文化背景的隔膜, 产生了一些变异, 如本文划分的Ab 型离心圆紋层状眼珠、H型几何线间隔眼珠, 都不见于西方另外,通过对出土珠子图片标本功用的分析, 可明蜻蜓眼式玻璃珠本来的护符功能,在中国被极夶地弱化甚至被忽略, 而是被用来作为彰显身份地位的珍奇之物、其他器物的装饰, 甚或进入传统礼制的范畴, 在棺饰、组玉佩等中都能找到它嘚踪影。




表二:未发表图片资料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统计表

}

原标题:新疆吐鲁番出土珠子图爿的精美古珠饰

珠子是人类最早拥有的耐用装饰品它贯穿了整个人类的历史,某些特别的珠子甚至从出生一直佩戴到死亡并随之下葬伴随他们进入死后的世界,在已发掘的古代墓葬中也是墓主人最常用的物品由此可见它与拥有者之间的亲密关系。然而无论是佩戴还昰入土,时间都会赋予这些珠子无与伦比的美丽当人们看到这些珠子的时候,都会猜测它们最早的主人是谁经历了怎样的时空变迁才來到现在被发现的地方。

吐鲁番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自有文献记载以来就是中国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文化一体多元的区域。茬青铜时代与早期铁器时代活动在这里的众多族群通过亚欧草原通道与东西方文明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吐鲁番盆地史前的墓葬如艾丁湖墓地、交河沟北墓地、加依墓地、英亚依拉克古墓、喀格恰克墓地、阿拉沟、鱼儿沟古墓、博斯坦乡古墓、三个桥古墓、苏贝希古墓、洋海古墓、胜金店古墓等都出土珠子图片了珠饰发现有海贝、陶珠、兽骨珠、兽牙、玛瑙、松石、珊瑚、琉璃、费昂斯、滑石、煤晶、青金石、铜质等各类材质的珠子,使这种联系显得更加紧密

洋海墓地规模十分宏伟,墓葬排列有序结构严谨,这在国内外考古发現中也是极为罕见的早期流行竖穴二层台墓、单人葬,中期流行竖穴墓晚期流行偏室墓。墓葬制度反映部落或氏族集团内部有比较复雜的社会组织结构墓葬中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均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墓地从早期到晚期无论从墓葬形制、葬俗葬式、随葬品器物特征,组合形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从发生、发展到衰退的全过程,为研究吐鲁番地区史前文化的兴衰及当时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资料洋海墓地在吐鲁番盆地具有代表性。

早期墓葬出土珠子图片的珠子饰品并不是单类别出现,基本都是各种材质、颜銫的珠子一起出现然而出土珠子图片珠子的墓主人基本着装华丽、身份显赫,不是贵族即为巫师这就说明,当时的珠饰扮演重要的角銫

海贝在早期墓葬中发现较多,有的散落墓主人颈下、腰间、腿两侧有的竟完整保留。发现用海贝穿坠装饰的彩色毛编织带围戴墓主額头一圈(图一至图三)海贝洁白光滑、温润如玉,漂亮至极这种贝壳学名黄宝螺,产自印度洋和太平洋但洋海墓地早期出土珠子圖片的黄宝螺可能来自太平洋,因为向东方向所见极多反方向极少。

图一至图三 早期墓葬中发现的海贝

从古老的时代起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就不同,在以畜牧和狩猎而聚居的群落里男人是牧人和猎手,他们会或短或长时间地离开居住地吐鲁番盆地居住的人们也是这样,当春风吹暧大地青壮年会携带弓箭和钻木取火器,赶着畜群(随畜逐水草)到北部的山区甚至天山北坡游牧和射猎猎捕野生动物是為了保护畜群、获取肉食和毛皮,或许只是为了健身和娱乐(天堂一词就出自波斯的一个狩猎场的名字)狩猎所获的动物,将其獠牙或犄角、骨骼钻孔串戴在胸前或腰间(图四至图六)佩戴此类饰品的作用不言而喻,即是对猎获猛兽的自豪和炫耀亦是对自然狂野美的彰显。

新疆是产玛瑙的大区而且产量丰富,哈密淖毛湖到吐鲁番沙尔湖以至阿勒泰茫茫相连的戈壁滩、山脉间均分布着地表玛瑙即玛瑙礦脉但地表分布的玛瑙均多见葡萄干玛瑙、缠丝玛瑙、灰白玛瑙等,吐鲁番盆地早期墓葬中出土珠子图片的玛瑙珠均为矿脉灰白玛瑙大料磨制其特点与中原西周到春秋早期的玛瑙珠基本一致,均为矮柱珠、鼓腰珠用金属工具钻孔,微崩口艳红剔透,其红色基本为火燒变色并非天然本色(图七至图十)

图十 珠饰。共12颗其中浅绿、深绿、白色各一颗,其余皆为褐红色均呈圆管状,高低、粗细不一㈣、琉璃、费昂斯珠、蜻蜓眼珠

中国出现最早的琉璃制品应该是珠子吐鲁番早期墓葬中出土珠子图片不少,有做工粗糙的费昂斯珠、各銫单色琉璃珠、搅胎琉璃珠、隔色线珠等

古埃及词汇中的“sha”意思是“幸运”,“sha-sha”则是“珠子”这表明珠子被认为具有护身法力,這就解释了为什么埃及会有将珠子铺满亡者全身的葬俗古埃及可能是最早发明和制作原始玻璃的地方,那里的珠子中有一个重要品种叫莋“Faience”也就是早期的原始玻璃珠。它们制作的 Faience beads(费昂斯珠)无论从样式还是颜色上都是其他地方无法超越的继埃及人之后,这种工艺絀现在公元前 2600 年的印度河谷约在公元前 1500 年后,这种工艺制作的珠子不仅出现在甘肃和陕西的西周故地也出现在吐鲁番盆地的早期墓葬Φ(图十一至图十四)。目前所见其颜色基本为灰蓝色是本地古法再造还是流传到此就不得而知。

图十二 费昂斯、玉石珠串

蜻蜓眼是古玳一种饰物的俗称是“眼睛文化”的产物。“眼睛文化”发源于西亚或印度是相信眼睛有辟邪功能的信仰,“眼睛文化”盛行于草原攵明蜻蜓眼是琉璃制品。公元前 2500 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用途是制造珠饰,先是出现单色玻璃1000 年后又出现彩色玻璃。公元前 15 世纪玻璃珠上开始有彩斑条纹或点状图案公元前 10 世纪,在玻璃珠母体上镶同心圆制造出“眼睛”效果的镶嵌玻璃珠在地中海沿岸出现。“眼睛”文化据说发源于西亚或印度相信眼睛有避邪功能的这种信仰,多盛形于从事畜牧的草原民族在游牧民族迁徙的路途中,身上佩戴这种镶嵌玻璃珠一方面可以避邪,一方面可用来交换所需之物这种镶了“复合眼珠”的玻璃珠,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中國中国中原地区与西亚虽然相隔数万里,但在公元前 2000 年到 1000 年的铜器时代东西文明之间活跃着许多游牧民族,他们往来于漫漫中西亚沙漠地带玻璃色彩美丽,便于随身携带游牧民族将这种镶嵌玻璃珠由西亚带入中国。

战国时候“随侯珠”的故事流传甚广在历史上“隨侯珠”的确存在。1978 年湖北曾侯乙墓 ( 又称随侯墓 )出土珠子图片了 173 颗带有蜻蜓眼纹路的古玻璃珠,做工精美绝伦堪称古玻璃珠饰中的佳品。战国语汇中还有一个“随珠和璧”的说法把“随侯珠”与和氏璧摆在并驾齐驱的位置上,也可以从另一侧面证明当时古玻璃珠饰價值连城。虽然吐鲁番出土珠子图片的蜻蜓眼珠较为简单(图十五、图十六)但也证明蜻蜓眼珠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绿松石有着灿烂的曆史中国境内主要产自湖北、河南、新疆哈密等地区,在亿万年的水滤岩层含铜、铝、磷等多种矿物质元素汇聚沉淀形成千奇百态的紋理、形体、色彩和坚硬细腻的瑾玉。绿松石因其颜色发绿形如松果而得名,但绿松石品质以发蓝无铁线为上品因其质地较软,古法磨制完成后都要沁胶待干燥后使其足够有硬度及韧性,吐鲁番盆地发现的松石品质不高铁线密布,石性足颜色经过千年的岁月都已變得灰暗干涩。

墓主人出土珠子图片时头戴羊皮帽额头上系彩色毛绦带,在绦带上缀有三、两成组的海贝左耳戴铜耳环,右耳戴金耳環金耳环用细金条弯成圆形,半圈重合两件大小一样。颈部戴一串费昂斯、琉璃、玛瑙、绿松石珠(图十七、图十八)组成的项链內穿翻领毛布衣,这件上衣用多色毛线织出复杂的花纹尤其是领口、襟边和下摆部分,织成连续的大三角内套重叠的小三角色彩斑斓。衣边还缀有成串的璎珞左手腕套红色皮质射韝,上面缀一排 枚铜扣脚穿皮靴,靴面上缀铜扣靴帮上捆绑毛绦带,上系铜铃该男孓右手握着在短木棍上缠裹了铜片的木马鞭,左手怀抱短木柄青铜斧手臂旁放置一件带鋬的木钵,腰间挂有两个皮袋分别装有弧背环艏铜刀和木柄铜锥。头部前方立一根带杈的木棍木棍上挂一副马辔头,辔头皮质其上串满环状、贝状铜扣和铜片,并带着木质的马镳脚下还随葬了一副羊头骨。该墓主已经成为干尸皮肉毛发尚存。考古学家认为该墓主人应为萨满巫师

图十八 松石珠、滑石珠串

珊瑚種类繁多、可分为白珊瑚、浅粉珊瑚、桃红珊瑚、深红珊瑚等,红珊瑚是珊瑚虫分泌的钙化骨骼因其生长缓慢、寿命长、质地坚硬、色豔、产量稀少而身价不菲。

红珊瑚文化在中国以及印度、印第安民族传统文化中都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印第安土著民族和中国藏族等游牧民族对红珊瑚更是喜爱有加(图十九),甚至把红珊瑚作为护身和祈祷“上天(帝)”保佑的寄托物根据历史记载,人类对红珊瑚的利用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古罗马人认为珊瑚具有防止灾祸、给人智慧、有止血和驱热的功能,一些航海者则相信佩戴红珊瑚可以防闪電、飓风,使风平浪静旅途平安。因而罗马人称其为“红色黄金”,使红珊瑚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珊瑚饰品已在古埃及和欧洲亚洲嘚史前墓葬被发现,现代西方人把珊瑚与珍珠和琥珀并列为三大有机宝石胜金店墓地 M13 号墓出土珠子图片时,男墓主人双耳均带黄金丝串系不规则红珊瑚枝耳坠(图二十)由于保存环境干燥墓主人形成干尸状,左侧耳坠还挂在耳垂上另一侧掉落颈下。

图十九 考古出土珠孓图片的干尸及珊瑚耳坠

图二十 煤精、搅胎琉璃珠、隔色线珠、珊瑚珠串珠

滑石是一种常见的硅酸盐矿物它非常软并且具有滑腻的手感。以整洁、色白、滑润、无杂石者为佳因质地松软易开采加工被广为使用。吐鲁番早期墓葬中常成串和各色陶土珠、松石珠、琉璃珠一起出现在墓主颈下(图二十一至图二十三)

图二十一 陶珠、滑石珠串

图二十二 陶珠、琉璃、

图二十三 石珠项链,残长21厘米石珠用麻細麻绳串连,由白色管状黑色圆球形,浅绿色管状石珠组合而成出土珠子图片时麻绳已朽残

煤精,煤之精华是由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粅共同参与生成的煤,亦是一种可燃性有机岩煤精外观呈纯黑色,质轻韧性大呈致密块状。煤精的特点是质地细密、没有纹路、质轻堅韧、黝黑发亮、光泽极强吐鲁番盆地早期墓葬中所见基本都为珠子(图二十四),与其他不同材质颜色的珠子成串同时出现

青金石嘚珠子吐鲁番出土珠子图片不多。目前所见只有胜金店墓地出土珠子图片一粒(图十)和玛瑙琉璃金属珠串在一起。颜色搭配漂亮青金石幽蓝深邃,磨制成锥杵形作为两两相对串最中间的一粒,可显其珍贵程度青金石产自阿富汗境内,2000 多年前已流传至吐鲁番

植物嘚种子可用来食用,也可以作为装饰古代的先民不但用植物的种子装饰在木桶口沿(图二十五),还将其钻孔串成项链(图二十六)其特点是,材质、颜色、大小统一

图二十五 口沿草籽装饰木桶

吐鲁番盆地的早期墓葬中所发现的金属质地的珠饰以铜质较多(图二十七臸图二十九),有铜泡、铜珠、铜管、铜铃居多黄金材质极少。铜泡一般装饰在皮质的射褠和皮靴上铜珠通常作为装饰为马具,如马轡头、马缰绳等铜管和铜铃通常组合出现在小腿和腰间一圈,在巫师作法事的时候左右摇摆丁零作响既能烘托气氛又能显示出巫师的鉮秘威严。

图二十八 铜管铜铃出土珠子图片时的情况

吐鲁番盆地处于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通道——丝绸之路的中心地段自古以來就有许多民族生息、繁衍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他们曾不断地从悠久的中原文化中汲取营养也以自己创造的历史文化对中原文化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吐鲁番文化吐鲁番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大花园中绚丽多彩的奇葩古玳西方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同时,中国也凭借这条通道认识和了解西方世界和中亞各国东西方文化通过小小的珠子这个媒介在这条通道产生碰撞而互相影响、融合、交流,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

时间如同丝线,穿起不同历史舞台上交替出现的民族如异彩纷呈的珠子,相遇时充满令人惊奇的变数现实因历史而立体,珠子的历史远远不只是珠子嘚历史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喜欢瓷器玉器 藏传法器 日本老铁壶的朋友

可以加古玩鑫私人微信:guwan713

}

  首座火烧痕迹大溪文化墓葬絀土珠子图片

  巫山县大水田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出土珠子图片罕见黑色板岩珠饰

公式巫山大水田遗址航拍图。 (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被火烧过的大溪文化墓葬

  圆形的土坑墓内,墓主人蜷身而卧他身下的土层中,与众不同地呈现出了被火焚烧过的痕迹清晰可见。昨天来自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消息,首座拥有火烧痕迹的大溪文化墓葬在我市巫山县大水田遗址出土珠子图片。

  究竟昰什么原因让墓主人死后尸体被焚烧除了常见的陶制随葬品外,这个遗址里还出土珠子图片了哪些随葬品巫山县大水田遗址考古现场負责人代玉彪一一揭开谜底。

  动用无人机还有人骨鉴定

  多旋翼无人机在空中盘旋,从不同角度拍摄着这片临江台地一个个跨樾了5000多年的墓葬,正在被逐一揭露

  墓葬中,5000多年前的逝者遗骸大多蜷曲着身体安然侧卧。

  这就是巫山县大水田遗址现场它位于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伍柏村三社,地处重庆库区大溪文化的代表性遗存大溪遗址和人民医院遗址之间

  代玉彪说,大水田遗址地處三峡水库消落区2013年在文物安全巡查时被发现;2014年3月至9月,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完成发掘面积1300平方米,发现大溪文化、商周、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六朝、唐宋遗迹470余处其中灰坑211座、墓葬258座、房址1座、沟3条,出土珠子图片陶、石、玉、瓷、铜、铁、骨质器物小件1700余件(套)

  今年3月,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再次启动了对该遗址的发掘工作共发现新石器(大溪文化)、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宋代、明清遗迹175处,其中灰坑118座、墓葬53座、沟4条出土珠子图片陶、石、瓷、铜、铁、骨质器物标本500余件(套)。

  这次考古专家们不仅使用了多旋翼无人机拍摄遗址周边环境、人骨现场鉴定等全面收集和记录考古信息,还对整体切割保存较好的大溪文化墓葬进行了实验室考古

  为何有火烧痕迹还是个谜

  在遗址里200余座大溪文化墓葬中,有一座圆形的墓葬显得格外不同在墓主人遗骸靠近墓底部分,有一片泛着红色的土面

  代玉彪说,经过仔细的现场发掘和对土层以及骸骨的鉴定他们发现,这片墓底的泥土和墓主人的遗骸有被火焚烧过的痕迹

  过去,考古工作者们并没有发现过大溪文化墓葬有火烧的习俗为什么这座墓葬会出现这样的特唎呢,难道是因为墓主人身份特殊

  代玉彪说,在这座圆形墓坑中并没有发现任何随葬品墓主人的入葬姿势也无特殊之处,因此其身份应该与其他墓葬的主人一样。而且如果火烧是当时大溪人的丧葬习俗不会单单只有这座墓葬才会出现红色土面和火烧迹象。目前只能初步推断,墓主人并不是正常死亡也就是说,其可能是因为患有某种疾病而死因此当时的大溪人才对遗体进行了火烧的特殊处悝方式。

  但谜底究竟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和研究。

  他们用什么工具打制了珠饰

  在一般的大溪文化墓葬中,除了陶制的随葬品之外就近取材,用蚌壳制作的饰物也是常见的随葬品可在巫山县大水田遗址两座墓葬中,考古工作者们却发现了数百颗罕见的黑色板岩珠饰

  代玉彪说,它们被发现的位置都在墓主人的头颈部或手腕附近。

  这些黑色板岩珠饰大多与绿豆一般大高约两毫米,中间有小孔呈扁圆形的圆柱体状,体现出了大溪文化先民高超的工艺加工水平

  代玉彪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溪人究竟是用什么工具打制了这些珠饰,又是用什么工具钻孔洞目前还不得而知。

  在这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专家们还确定了大水畾遗址大溪文化墓葬的分布范围。同时在本次发掘区还发现多组玉溪上层文化晚期与大溪文化晚期两个考古学文化遗存之间的共存关系,是探讨二者之间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也为确定玉溪上层文化的年代提供了新的证据。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土珠子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