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生活如此糟糕不会停止糟糕,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出自电影几分几秒?

目 录 非常班级—贪吃虫碰上告状鬼 非常班级—瓜子脸女霸王 非常班级—Super star 同桌 非常班级— 男生都是挨整的命 非常班级—女生领地的捣蛋鬼 非常班级—考试的十种悲惨结果 2 非瑺班级—贪吃虫碰上告状鬼 3 4 5 非常班级—贪吃虫碰上告状鬼 目 录 第一章 “母老虎” 同桌 “母老虎” 同桌 第一回合:脚下大战 第二回合:“彡八线”战役 第三回合:和平战 同桌你可以GO 了 母老虎 整人玩具 依依不舍的战役 上集:第一场战役 中集:横眉冷对千“妇”指 下集:战役停止,依依不舍 同桌“鸡翅”悲惨记录 悲惨记录一 悲惨记录二 第二章 长翅膀的猪 宝贝同桌 破车 甘为卡折腰 挑战书 6 同桌“翅膀” “翅膀”囷“凯猪” “翅膀”的梦游 我的眼泪 “翅膀”的礼物 长翅膀的猪 初中第一天 冤家路窄 欲哭无泪 天使猪 “无聊”的新同桌 大头同桌 遭殃的作業本 上课讲笑话 震住老妈 南柯梦 被拆散的同桌 第三章 “猪猪”的进化史 倒霉又风趣的同桌 “王公子” 同桌 书呆子 餐巾纸 乒乓球 笑 “猪猪”的进化史 一 猪猪诞生 二 升级“猪妖” 7 三 成为“玉环” 四 摇身一变为“剑人” 五 回归“原始天尊” 六 果然是“猪猪” 七 竟嘫考了第一 八 终极封号 小眼睛同桌姚俊 胆小同桌 同桌ZP 我的“骑士” 同桌 四大“骑士”之首 胆大包天 搞笑到极点 可爱胖同桌 第四章 贪吃蟲碰上告状

}

内容很长非常详细的叙述了从叺门禅修到四禅八定所有境界的显著特征和注意事项,值得借鉴和学习学佛修禅者不得不看,收藏起来参考努力精进学习。

我们具备叻二十五方便之后就可以进入正修行了,进入正修行前我们要先学习正修行的一些方便法也就是禅定方便法。我们知道永嘉大师早姩先修学的是天台宗止观法门,“止观”就是禅修的方便法先要修止,然后再修观所以我们今天学习永嘉禅,也按照永嘉大师的修学佽第先学习天台的修止法门。

止就是定修止,就是把心停止在某处这是一个定的要门。禅定法门中我们想发定心的时候:静细心Φ,善巧运用取舍不失其宜,因此必证深禅定故名方便。禅定的方便法就是我们心静下来的时候,要善巧应用这个非常微细的心念善巧运用就是很巧妙地把自己的心运作起来,这种运作带有主观、能动的力量让心处在非常自如的状态,取舍不失其宜心变得肯听話,随境的起用都很恰当不会贪、也不会厌,心听话后因此必证深禅定,就能得到禅定

我们平常烦恼太多,就是因为心不听话才會让世俗的价值观念,左右我们的想法和做法导致经常事与愿违。比如上台演讲时你会不断告诉自己“心要稳定,不着急、不混乱”结果心不肯听话,一会儿在意别人的看法一会儿担心自己的学识,还有穿着体不体面等等心里很乱、毫无主张,反而更加紧张一仩台,就双腿发抖说话结巴,所以我们的心常常是很不听话的会不断随着外境变化。而修学禅定就是先让这颗心静下来不让它再随波逐流,然后去善巧地运用它最终学会在任何一种状态下,都能恰到好处地去把握它让心能够主动地动起来,主动地静下来动静得宜,不再混乱无主

因此我们在修学禅定的过程中,就先要让心变得听话起来不能入定了就高兴,没入定就痛苦要知道这颗心是可以叺定,也可以出定的这才是正常的心。无论入定不入定都不能产生厌离自己的情绪,而禅定肯定有一个入定出定的过程对于这个过程,我们通过学习和不断训练就可以掌握它

我们先介绍一下止门的分类,再介绍修止的方法

止门有两种:一种是从行为上来说,就是修禅定的方法;第二是从义理上来说佛法的修止观、修禅定不只是告诉我们修一些气功、气感之类的反应,它真正目的是让我们增长智慧回归到生命的真相,然后这一切附带功德都会产生

行为上通过打坐修止称为行门,天台止观法门的行门主要有三种止

第一种是系緣止。系是动词,固定的意思;缘是名词,就是外缘、境界让心捆绑在一个固定的境界中,停在那里不动就叫系缘止。

第二种是淛心止就是把心制伏。平常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四处奔逸修止的时候呢,我们就要通过一种觉照的力量看住这个心,猴子一跑就把咜拉回来、制伏住不让它乱动。猴子因为习气的缘故会四处找空子向外钻,我们的智慧觉照就像一把锤子猴头冒出来了就马上把它敲下去,强制性地告诉它“停在那里不要动”这就是制心止。

第三种叫体真止理解体真止是需要一定教理基础的,所以我们要多讲一些真,就是指一真法界的本体——我们心的真相平常大家所感受到的这个心是一种散乱、无序、苦乐纷呈的状态,这叫妄想心并非峩们的真心。通过学习教理和修行我们就可以明白真心本来是寂然不动的,然后用心去体会这种不动的感觉这叫体真止,体真不是已證到真心而是去体会真心的状态。

比如我们学习看天文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在天底下,直接观察哪颗星在哪个位置、是什么样子、叫什麼名字等等那就非常清楚了。但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看不到真的天空时,我们就可以看标着星星的天空模型也一样能掌握天文知识,有机会再到真实的夜空下一对照就可以了体真就如同看天空的模型,因此凡夫可以依此修止那么什么是真?这就需要闻思经教的智慧了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讲到。

从理论上入手修止也有三种方法:

第一是随缘止,随缘止是系心止的一个理论支持缘是外境,随是随便随便找一个外境,把心停在那里让心平静下来,不再东想西想了就这么简单。除了佛法以外气功、道教也各有专注的境界。西藏佛教正式修法之前中乘的修瑜珈、修相应、修事业、行部和瑜珈部,特别是修瑜珈部的时候心要非常专注,包括对上师形象需要集中很强大的心力去观想。《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净土法门念佛,也同样要把心专注在某个境界上比如专注观想西边落山时的太阳,像一个大圆鼓很圆满、亮丽、鲜红。这样观想念佛自然会把世间的痛苦消灭掉而且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整个身心专注在这种惢态里就进入禅定了。另外可以专注观想早上升起的太阳红红的、圆圆的,如果能观得起来这一生肯定会得到大智慧、大解脱以及佷大的世间福报。还有一些观想的外境比如专注于自己脑后的一片虚空,并找到一片空间点然后观想虚空,或把心停驻在这个虚空上等等这些方法,都是系缘止的修行方法

第二是入定止。入定止通过行门里的制心止,把心制伏了不再奔逸、捣乱了,心自然就容噫进入这种不昏沉、不虚浮的入定止状态

第三是真性止。真性止是我们修体真止的整个理论支持释迦佛开悟时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个智慧德相就是真性,也就是大乘佛法讲的清净法身佛小乘佛法讲的阿罗汉证得的涅槃世界,也是我们本有的本有就是本来就有,不需要修证的

但我们不修证又体会不到涅槃本体,因为它完全被散乱心、欲望和各种价值观念覆盖了其实各种各样的观念都是围绕着我执展开的,所以我执就是覆盖真心佛性的罪魁祸首如果把我执的观念打破,契入的就是真性因此真性止是以解脱为基础的,这是佛教与其它世间宗教的不共之处也是佛法和其它法门的不共之处。前面的两种修止的方法其它宗教、甚至气功也都有,但佛教的宗旨不在于气功而在于明见自性,开发无漏的智慧这一点我们要有所了解。

了解了修止法门的分类後我们接下来介绍正式修止的方法,也就是每个法门如何去修有什么要求等等,这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多讲一点。

行门的這三种方法系缘止、制心止和体真止,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一种如法修学,都可以得到受用但刚开始修时不能随便换,今忝用这个方法修修明天用那个修修,这样就不容易有效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三种法门各适合不同基础的人哪种比较容易适应自己,做起来比较舒服、比较自然我们就可以选择哪种起修,虽然入手处不同但任何一法都可以让我们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待修行一个法门有了受用以后我们才可以换一个法门再试试,看这个法门进入禅定的路怎么走否则就不要随意更换。一般学习一种法门能够进叺禅定就行了,如果三种都想学习方法就要学的准确,这点非常重要

第一种系缘止。有五个可以让我们把心捆缚住、止住的地方:一系心顶上二系心发际,三系心鼻柱四系心脐间,五系心在地轮因此称为五门禅法。国外有一位金齿(唐代称傣族为金齿)三藏说:忝台止观法门的五门禅实际上就是印度的五门禅于魏晋南北朝之前传入中国,属于禅数之学南北朝以后,大乘佛法开始兴盛特别是達摩祖师来到中国弘扬禅宗顿悟法门以后,佛教界渐渐认识到四禅八定的局限性四禅八定属于世间禅定,虽然容易修证也非常高妙,泹终究是凡夫境界不能解脱,不是解脱道与佛教了生脱死的修行目的不相干。偏离了这个宗旨的法门在大乘佛法看来,就是心外求法的邪魔外道所以如果你在禅堂里讲四禅八定,禅师就会拿着棍子、香板打你、甚至骂你是邪魔外道把你赶出去,所以大乘佛教并不倡扬四禅八定

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使佛教逐渐放弃了四禅八定的修行我们以后进入禅定就会知道,禅定中身心会产生一种微妙的、深刻的喜悦这就是禅悦,这种感觉在平常是体会不到的凡夫对快乐的感觉都非常执着,所以一旦禅悦生起来凡夫很难放弃。其实禅悦距离开发无漏智慧还远着呢我们却呆在里面停滞不前,乐不思蜀不想解脱了,那就失去了破除我执的机会也违背了修学夶乘禅法的目的,走入了修行的歧途这就是世间禅定的副作用,所以大乘佛教就不再修学四禅八定了

其实我们了解了佛法的终极目的,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以后再来用这些禅定法门修学禅定,就不会产生走入歧途的副作用了因为四禅八定虽然是心外求法,也只是一種入门的方便比如系心止,让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这个境不是心的本身,是心外的一个方便处通过这样的训练使我们的心念稳定下來,时间久了便会得到受用

我们之所以提倡永嘉禅,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理论支撑有实际观想的方法可以入门,使凡夫也能得到一些受用比如四禅八定的受用。按佛经的说法即使只证得初禅的觉受,就不会再怀疑佛法了就会知道佛法的奥妙所在,它与世间法是不囲的、是可以修证的这样就会破除对佛法的迷信,比如只把佛法当宗教来信仰和崇拜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等等,同时也会增加信心在具足信心的基础上再去修行大乘佛法,进步就非常快所以我们要了解世间禅定的利弊得失,吸取好的方面同时也注意不要让坏的方面绊住脚。

那为什么只有这五个地方可以系缘其它地方就不行呢?此五处于用心为便余处非安定所。若胁肋等处皆偏故不说。如頭圆法天足方法地,脐是气海鼻是风门,发际是修骨观之所故以为门。因为这五处都很安定因此方便我们用心,其它地方都不是咹定的地方比如观想两肋、或观想肩膀,这些都是身体不正的部位不正就不能令心安定,所以我们要观身体端正的地方比如头是圆嘚,可以观想头顶像天空一样开阔心如太虚一样空灵;脚是方的,可以观想脚如同大地一样开阔方正;脐是气海气海就是丹田,在肚臍下面一点是我们真正的呼吸起源;鼻是风门,呼吸实际上是从鼻子进来的;发际处是修白骨观的人观修的地方因此观想这些地方,嘟可以令心安定进入禅定之门,下面我们依次介绍如何通过这五门修止

第一、令系心顶上者,为心沉惛多睡故在上安心,若久久即令人浮风,乍如风病或似得通欲飞,有此等过不可恒用。

如果易昏沉多睡的人可以采用系心头顶这种观法,但不能长期使用否則会有副作用出现,比如觉得身体轻飘飘的甚至感觉会飞起来。印度瑜珈就有这个方法坐好了以后,身体会离地中国佛学院的传印咾法师去印度的时候,看到练瑜珈的人能离地七寸气功算是练得很好了,因为很专注地想着头顶上的虚空时身体就会被这个气拽起来,但用久了气聚在头上散不掉就容易得精神病,所以不可恒用

这种观想头顶的具体方法是,身心调好以后心观想头顶最中间,紧贴著头皮又离开头皮一层膜的地方,把念头停在那里就容易入定了。这个地方要掌握好不能在头皮内,也不能高出头皮太多只离开┅点点,那个感觉就像皮肤外边还有一层保护膜灯光照过去还有点反光,有一层小小的薄雾一样的透明的东西就观住这个地方。

有些囚修这个法时坐在那里头一直摇来摇去,这样就进不了初禅的定境但他可以进欲界定。因为欲界定比较专注身心由身心的专注力量會产生一种反应,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如果对于禅定法门和身心状态不了解的人,看到你头晃来晃去的会说你是神经病,你心里一不恏受就容易走火入魔。所以走火入魔的人除了方法以外用心很重要,无论在禅修中出现什么问题都是生命本身正常的反应,我们都偠平淡对待不要紧张,就不会走火入魔;否则越想越紧张既兴奋又害怕,那麻烦就大了

第二、若系心发际,此处发黑肉白心则易住。或可发本骨观久则过生。

观想发际也就是头发根这个黑白分明的地方,心容易安住发际是指头发的根,不是头皮在发根这个哋方,观想到头发根插到头皮里面这个法如果观想得好,人的气色会很好因为头发是黑的,它的根插到肉里的发根部分会有一层淡淡的白白的感觉。但时间久了也会有问题眼睛会往上看,翻白眼那就麻烦了。因为总想着头顶发际处眼睛老往上看,或者会见到黄銫红色各种颜色令自己情欲颠倒,没有办法对治最后情绪会受不了,精神就会出问题

所以以上两个系心头顶和发际的止法,虽然对於初修禅定的人可以起到调节昏沉、嗜睡的作用,令心胸开阔、头脑清醒起来但因为气长久地聚在头顶会引发很多问题,都不宜久修

第三、若系心鼻柱者,鼻是风门觉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无常,亦以扶本安般之习心静能发禅定。

系心鼻柱是五禅门最重要的┅门修止的方法在南传佛教或其它禅修方法中也都很常用,都是教我们通过修鼻息观来进入禅定气息都从鼻子出出入入,如同我们的惢念念不住一样了解了呼吸的这种状态,容易悟到世间法以及生命的无常所以当我们用这个法门进行观想时,很清晰的体会到鼻子的氣息出去进来、出去进来,你会发现生命就在一呼一息之间人生其实就是这么一口气。一口气不来就会死亡财色名利还有什么可留戀的呢?这样就很容易把心静下来不再去计较利益得失了,所以系心鼻柱很容易入禅定

那么系心鼻柱是观想哪里呢?鼻柱不是指鼻梁柱也不是指鼻孔里面,而是鼻孔下面一厘米之处也就是鼻尖之下,距离鼻尖约半指(半厘米)距离鼻孔口大约一指(一厘米)的地方,再讲的明确一点就是从鼻尖到人中处画一个圆弧,鼻柱就在圆弧的中间气息就是从这里被吸入鼻孔里面,所以这个地方会有凉、熱的感觉呼吸经过这个地方的气体,呈现淡白色形状如绿豆大小,就把心安定在这里感觉它的出息、入息,小小的白点就像过滤器┅样净化我们的心灵心念想到这里的时候,这颗心就住在这里了白色代表洁净,观想它是白色的心就会很快得到净化。闭上眼睛全身心去感受睁开眼睛的时候,还能感觉到这一小白点这就是系心鼻柱的方法。

第四、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亦曰中宫系心在脐,能除众病或时内见三十六物,发特胜等禅

第四可以观想脐下的气海。气海在肚脐下一寸肚皮内一寸到一寸五的这个地方,这里也叫Φ宫、下丹田是人体很重要的穴位。任脉是气之海就是从这里贯穿上来,气脉明点打通的时候也是从这个地方打开的。所以用心观想这里时可以对打通全身经脉起到重要作用,经脉一通百病皆除,所以系心脐下能除众病,或者能内观到体内五脏六腑等等妙处

峩们观想脐下时,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要采用腹式呼吸也就是感觉吸气、呼气都是通过气海、而不是通过肺部完成的,每次的呼吸都佷清楚有些人没有学会这个方法时,气息调整不好吸到肺部时气就下不去了,而一般意志比较坚强的人比较容易体会到。禅坐时我們专注观想丹田这个地方不再有其它杂念,只知道若存若亡的气息从丹田进来再从丹田出去。

这个方法很容易让心安静下来尤其在惢很乱的时候,观想脐下是很好的调制方法但这个方法也有些负面作用,如果淫欲的宿习很重系心脐下时容易诱发淫欲,甚至修的越哆淫欲心越重很难抵挡。所以在欲界修定时淫欲心重的人不要修系心脐下的止观法,系心鼻柱就比较稳妥了待你进入禅定,体会到禪悦之后欲界的这些欲望就不会再影响你了。

第五、系心在地轮是气随心下。我们呼吸时气一直往下吸到地轮处,则四大调和亦鉯扶本,就能使四大调和巩固人体的根本,地轮就是人体的根本系心在地轮有两种修法:一个是在打坐时,地轮就是指人体的会阴吔就是大便道和小便道的中间位置,这里是人体的中心轴线垂直下去的最下面打坐时我们用心观想住地轮,气息从地轮进来也从地轮絀去,自然就感觉很清凉这是一个打坐的禅定法。

另一个是我们在站立修法时可以观想脚底心是地轮,气从脚底心进来也从脚底心呼出去,这是站着修止的方法如果我们平常上火了,就可以采用系心在地轮的方法来降火比如找一个空气好的树林,双臂张开围着大樹像是拥抱的姿势,然后观想把树木发出来的氧气从脚底心吸进来身上的二氧化碳等废气又从脚底心排出去。这样的观想对身体的健康很有帮助所以很多气功都有这样的练法,系心在地轮既不会上火也不会有其它副作用。

学完系缘止的五个禅门后我们就知道,最嫆易入定的方法应该是第三种系心鼻柱,那么系心鼻柱如何去修呢就是要用我们前面讲过的入定出定的方法去修,从三个方面注意:苐一是坐下来以后整个身心很清晰感受到环境的存在;第二是感受到身体的存在;第三是感受呼吸的存在。系心鼻柱时感受呼吸存在于鼻柱处每次进气出气都很清晰,不快不慢自然而然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呼吸进来以后要能清晰地体会到全部身心的感受,有没有動摇哪里痛,哪里不舒服等等心要一直清楚地专注在鼻柱处。这三个条件也就是所处的环境、身体的姿势、呼吸和心的浮沉,从粗箌细地都了解了、都掌握了气息就开始清楚地进来、出去,一点杂乱、散动都没有了这就进入禅定了。

出定时还是要慢慢从这里出詓。首先不再系心鼻柱了不去感受呼吸了;其次对身体的感觉也开始放松;最后也不去注意环境了,这样再由细到粗慢慢地出定出定囷入定的步骤一定要认真掌握,经常训练以便我们能很自如地出入禅定了,心变得听话不再散乱。

刚开始修系心止的时候我们专注嘚力量还很弱,观想呼吸时还可以配合数数比如安般数息观或者六妙门就是这么修的。从一数到十但不能超过十,这样更容易专注;吔不能既数呼气又数吸气数吸就不能数呼,数呼就不能数吸数完一次后,要待一呼一吸的整个呼吸都完成之后再数第二次而且每次呼吸都要很清楚,从一到十再从一到十……,不能十一、十二地数下去因为数越多心越散乱。数息是初步用功时比较容易得定的方法开始时可能只能观想十次,到第二个十次就散乱了所以要多锻炼,随着用功定力加深可以专注半个小时以上了,就不需要再数了

苐二个修止的方法是制心止,“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就是只要有念头起来了就要告诉自己“不要打妄想了”,凝是凝固心如同冻住了一样。这个修法说起来比较简单做起来有点困难了。因为凡夫心一直是动态的凡夫觉得心里想来想去很有意思,你让他所有的念頭和想法都凝固、停止在那里那是很难受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很强的意志力所以制心止其实很不容易做到。

第三个方法是体真圵理解体真止需要一定的教理基础。以正智慧体一切阴、入、界、三毒、九十八使,及十二因缘等三界因果诸法,悉皆空寂阴是伍阴,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三毒是贪嗔痴九十八使就是各种见惑、思惑,所有这一切就组成了三界因果诸法而这些法的本质却嘟是空寂的,这是般若法门非常重要的观点

体会到了空性,才能理解体真止的修法当知阴入等一切诸法,不从内因有亦不从外缘有,亦不因缘合故有亦不无因缘有。若非有即是空,若于无所有空中计有者当知但是无明颠倒,妄计为有若了知颠倒所计之法,一切悉皆虚诳犹如梦幻。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亦不可得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毕竟空寂,犹如虚空若行者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鍺无取无舍,无依无倚无住无着,若心无取舍依倚住着则一切妄想颠倒,生死业行悉皆止息。这是般若经典里讲述的诸法缘起性涳的道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能感觉到的这个身心世界的存在,都是无明妄想的虚妄世界本体全部都是空的。

这个空不是虚空的空也鈈是把物质消灭了以后,不存在了才是空而是万法的当下就是空,也就是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或者以空为自性的意思犹如梦幻,只有洺字符号没有一法可得。言语道断是无法言说心行处灭是起心动念都没有了。空性不可思议心行处灭为不可思、言语道断为不可议,这是讲万法真实的本体毕竟空寂的意思本体不执着在任何境上,也没有取、没有舍这样一切法、一切境界、一切妄想颠倒全部都会停止。

因此无为无欲无念无行,无造无作无示无说,无诤无竞泯然清净。如大涅槃是名真止此则止无所止,无止之止名体真止。我们在讲解永嘉大师的《证道歌》时会详细解释这个空性的真体,《证道歌》里说“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么得”取也取不嘚,舍也舍不得也不取、也不舍,一切都不可得的时候泯然清净,如大涅槃是名真止,身心湛然无住这就是最好的禅定,也就是嫃止止无所止,体会到真心本来就没有住在任何境上所以也不需要止,这种修禅定的方法就是体真止

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惢达本源,故号为沙门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没有主宰的,沙门是专指出家人能把一切取舍之心、能所之心,全部停息下来让自己嘚心处在静虑的状态,去体会生命真正本源的人才是真正的沙门。

这种体真止的修法如果大家体会不了就可以先按四禅八定的系缘鼻柱法体会一下世间的止,慢慢再深入地去了解佛法的深奥处修学四禅八定主要是锻炼我们的专注力,我们要知道心的专注力越强,禅萣就越深禅定的快乐也越强烈,如果专注力弱可能就进不了禅定,因此坐禅有了受用后心力就会增强,身心会变得智慧、稳定这無论对于我们的世间生活或者出世间的修行,都是非常有利益的大家以后就能体会到。

按照上一章讲的修止方法我们只要能用心得当,不停地去练习和模仿或早或晚都会进入禅定之门的。随着对心的散乱、烦恼的逐步调整我们的心境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变化,也就是會出现很多境界境界的出现是有层次的,是从粗到细、从浅入深、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很多人修行时不注重境界,只注重心态这昰有失偏颇的,因为佛法的核心是围绕着人的心性一切都要从内心中去印证。印证了以后自然会有相应的境界出现,所以佛法是非常科学的从世间法到出世间法,每一步都能够修证——也就是身证亲身去证悟佛法的真实不虚。

永嘉禅也是一样从《止观入门》、《詠嘉禅宗集》到《永嘉证道歌》的境界,都是永嘉大师一步一步亲自印证过的乃至诸佛菩萨也是如此修行证悟过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認真修学这个稀有难得的大乘禅法从天台止观入手,先让这颗平常散乱无章的、烦恼痛苦的心通过禅定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去调整,使咜逐步趋向于稳定、安详在修学四禅八定正式得到禅定之前,我们也会得到一些和平常心态不太一样的境界先是欲界定,从粗心住、細心住、持身住再到未到定,未到定之后就是初禅然后依次是四禅八定。为了让大家入门后能更好地抓住禅修的觉受我们依次讲解┅下欲界定以及四禅八定的境界特点和修证要点,以及我们进入各个禅定后的身心状态

禅定是由梵文音译过来的,全称为禅那意思是靜虑,就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所以也叫思维修。就是将心专注一个所观的境上不散乱,这就是定观呢,就是作种种的观想这个观昰第六意识,就是佛教里所说的妄想因为现实中的很多境界和想法都不是我们自己愿意承受的,比如怨恨别人的情绪会使自己很痛苦峩们不想如此痛苦,内心就很想摆脱或者逃避这种怨恨;或者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们承受不了时,也会感到痛苦;或者身体的疾病和伤痛引起的痛苦等等这一切身心上的负面感受,都是我们不想要的我们平时的妄想是杂乱无序、无法把握的,而且痛苦往往多于欢乐因為心不听话,我们做不了心的主没有去调适内心,让它稳定、协调、安详的能力面对内心的痛苦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受制于它因此很多人都感觉人生很无奈。

禅定就是摆脱这些痛苦无奈的解药通过坐禅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妄想)变得有序、稳定、容易管理。任何禅定都离不了止和观如果心无法专注在某一个境界上,就不能得定力也就没有力量管束自己;如果不能起观,就开不了智慧所鉯观就是让自己能够管理好妄想,并让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习惯了以后,这颗禅定的心就会变得听话、自然、不会焦虑和烦恼我们人苼的态度也会变得解脱自在起来。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心我们就先要能够把它提起来、抓住,否则心很乱七上八下的没有规律,抓都抓鈈住如何去管呢?因此观之前要修止就是把念头停止在某一个境界上,心稳定了才能提起这个心。止的境界的优劣对情绪的稳定与否很有关系如果境界不好,就会引发更深的烦恼比如一个人很贪心,因为贪心的缘故妄想很多停不下来,如果再教他修因缘观那僦会越观越贪心,就觉得贪心好;如果一个人嗔心很重却教他修不净观,他看到身心不净之后火气就更大了,越观越嗔恨这叫“法鈈对机”,越修越难入定方法是不是对机,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如果修法时,感觉身心很舒服、自然心开始回归、安住,不再散乱不再流浪,这就是对机的好方法否则就不是。

佛法的根本是戒定慧三学修止不修观的人,只有定力不会有智慧而且可能会偏姠外道。佛经里曾用蜡烛灯比作我们的心来说明止观双运的重要性,比如一盏蜡烛灯点在屋里如果它左右摇晃,那么灯光照到周围的景物上都不会清楚;如果灯光停在那里不动摇周围的一切就会被照得很清楚,这就是止和观、定和慧的关系如果把蜡烛换作一条木棍,虽然一动也不动也没有任何光明,那就是没有智慧的死定周围的一切也就无法看清楚。

佛法是用来对照身心的能够生起觉观,就昰智慧让心静下来,感受一下宁静的心与杂乱的心哪个更好?我们自然会选择宁静的感觉这个选择就是智慧。很多修行人会假设一個境界或目标让自己去努力比如先让自己不打妄想,强制自己把心停下来这种强制偏于止的方面,不起用就体现不出智慧;同时也有些人认为强制比较麻烦不要去强制,管它想什么只要读懂理论就行了,这就像哲学家、思想家不停地读书、不停地思考得到的只是卋间的聪明,因为无法让心安定下来开发不了真正的智慧,所以这两种做法都有失偏颇小乘佛法要定慧等持,大乘佛法更是要定慧等歭如果有偏颇就不是正定、正慧。

智慧是一种抉择的能力许多人喜欢求神问卦,就是对生活没有抉择能力不知道何去何从。有智慧嘚人能够观察到一切事物的前因后果,就没必要去问卦了知道一切法都有因果,那么有好的境界我们就去快乐地接受不贪着;不好嘚我们就以妥善的方法去解决,也不厌烦心不随境动,这就是最好的智慧也是修定力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修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禅萣的定,用一个方法专注比如数息观,让自己专注在这个境界上并很清楚这个状态,这样通过打坐产生定力另外一种,就是定慧等歭的定比如当我们念佛念到不念而念,与佛陀的功德融为一片的时候生活中吃饭穿衣、待人接物也不受干扰,身心非常清净对所处嘚环境也明白清晰,不会表现出修行人的特殊模样这是定慧等持的大定,不是一般的定力是大乘佛法在生活中的起用。我们现在修止觀是从禅定的定开始修,禅定的定是让心有所造作,专注在某个境界上通过对这颗不安的、不听话的心进行强制训练,训练到它能夠听话为止并能在生活中自然起用。

凡夫的世界分为六道中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分为九地,欲界叫五趣杂居地五趣僦是天、人、地狱、饿鬼、畜生等,欲界众生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力,导致心态杂乱非常不稳定,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同时具有人、天、地狱、饿鬼、畜生等五趣的心理状态变化无常,杂乱无序所以我们要想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比较困难,甚至连自己是好人、坏囚都很难判断比如有时我们会做好事不但不求回报,甚至连做好事的感觉都没有;有时报复心生起来时却又无法控制自己的恶念和报複行为……所以地狱、天堂都在自己心中随时轮回、流转,因此造下了无边的轮回之因这就称为五趣杂居地,是欲界凡夫安住的地方

洳果我们在欲界做了好事,但没有修行没有禅定、没有定力,那么死后的善报也只能生到欲界的天上欲界有六层天,最高只能生到第陸层天无法进入色界和无色界,色界和无色界依靠定力才能进入也就是我们在欲界修善法、做好事,同时还要有禅定才能生到色界天仩去色界从第七层色界的初禅天开始,总共有十八层天分别与四禅的境界相对应;最后无色界还有四层天,分别与四空定的境界相对應所以三界总共二十八层天,禅定功夫越深生得越高

我们在欲界时要通过止观打坐来修习禅定,比如打坐数息称为坐禅。坐禅先要經历两种定也就是欲界定和未来禅定,然后才能进入初禅若想进入四禅八定,除了坐禅以外还有很多其它法门,因为行住坐卧都是禪比如走路的步行禅,其方法就是关注自己的脚底心或者其它禅门都可以观想。把自己的环境、身体、呼吸、心态这些感觉都观察清楚了,然后全身心去感受双脚踩到地上的那个感觉穿布鞋感觉会更敏锐些,左脚踩下去知道是左脚,右脚踩下去知道是右脚就这樣左——右——左——右,每一次脚跟着地的感觉都很清楚这种心的专注就是止;同时又很清楚自己的动作和念头,就是观在家里或其它空旷的地方,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让自己的身心放松,融入禅定

禅法的受用是从浅入深的,需要不断地、有条理地训练才有受用如果我们想超越自我的生命状态,就要在做好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禅定。虽然即使达到禅定的最高境界后也出不了三界轮回,但囿了四禅八定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大乘佛法,就会信心具足进步快速,比如有了四禅八定的功夫后再修净土宗定中念佛的功德就非瑺大,可以直接了生死所以一开始我们不要期望过高,平常心乱的时候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心态,就是一种进步但修行绝对不能间断,因为凡夫的心无量劫以来已经奔逸、涣散、三心二意惯了如果我们不能每天定时打坐,除非是功夫成片的登地菩萨随念就能转回来,凡夫想偶尔坐一下就把它收回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得到禅定的受用打坐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一定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荇

建议大家每天至少要坐半个小时以上,不能间断这已经是很宽松的要求了,其实应该至少要一个小时以上否则对于初学者来说,效果就很少最多只是树立起信仰,种点善根而已禅定的受用就谈不上了。所以初机修行的人一定要坚持定时打坐,有了一些禅定受鼡永嘉禅法后面的学习才可以跟得上,起码在感受中能够相似地去模拟和体会如果没有坐禅的实际训练,连模拟都谈不上只凭想象昰无法体悟禅定的境界的,更难以对永嘉禅法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我们既然学习了禅法,就要在欲界中让自己进入禅定也就是离开欲堺而进入四禅八定的境界,并慢慢加深禅定直到进入最后的第二十八层非想非非想处天后,不能留在这个定境里面要有觉照地生活,鈈住在禅定里面随时出来继续往前走。等到修成了灭尽定就出离了三界,实现了生命的解脱这是修学禅定基本的一个纵向路子。

那麼修欲界定就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依据心态的不同分几个步骤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四个步骤,也就是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和未来禅粗心住和细心住,是从散乱心进入到禅定之间的一个心的调试过程这个过程是让我们的心变得调和、听话、没有棱角,然后慢慢习惯于这种身心的宁静如果继续坐禅,就能进入欲界定这三种觉受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因为这彡种觉受只要通过坐禅,或者练气功都会得到练太极拳的人如果懂得太极的内在精神,也会出现这种状态如果再学一些佛法,就可以住在这种状态中

我们的心总有一个怪现象,既希望自己宁静、智慧、明亮对事物了如指掌,能静静的感受生命的存在又非常浮躁、鈈习惯于这种宁静,所以就需要粗心和细心这两种方法、两个阶段慢慢调整自己去习惯这种宁静安住的生命状态。粗心住和细心住之所鉯叫住不叫定,是因为它是不稳定的、暂时性的、随机的也就是不能把握自己的心什么时候能粗心住,什么时候能细心住只有功夫樾来越精细的时候,它偶然出现让你感受一下接下来会不会再出现就没有把握了。如果是定就可以把握住今天进了禅定,明天想继续就还可以从这条路进来。我们依次来学习这四种状态:

粗心就是比较粗的心,粗到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粗心住的关键是在“住”上,也就是心能停留在一个境上平时,我们的心总要抓住一些东西才感觉踏实总喜欢往清净心里边装满东西,让自己无事瞎忙乎否则就会失落、无聊,其实没有东西的心是最清净、最开阔的佛陀告诉我们的这些禅修方法,就是让我们学会把心里的东西都放下让惢很专注、空灵,并由此调节身心呼吸变得渐渐顺畅,心念也越来越微细这种定就叫粗心住。

进入粗心住以后杂念减少了,但杂念尐并不等于是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而已,心念还在六根门头跑来跑去一般人专注地坐了几天就会有这个感觉,强制自己的念头不要动几下子还可以,但是一会儿就跑掉了然后把心收回来,再强制再收回,再强制……在周而复始的强制过程中终于感受到可以定上┅会儿了,这个“定上一会儿”就是粗心住。

我们平常的粗心是住不了的念头像洪水一样冲过来,不由自主地随着环境业力去流转,生生世世都如此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习打坐时,心会非常散乱越坐杂念越多,身体也腰酸背痛歪来歪去的,无法安定这是我们平ㄖ里身心习惯于放逸的结果。什么叫放逸没有规矩、随随便便就是放逸,只要感觉怎样好、怎样舒服身心就会晃动,比如有件衣服很漂亮哪个地方很舒服等等,就赶紧凑过去这在佛教里称为心随境转,放逸的身心散乱惯了就很难控制

所以平常我们也很少主动去控淛自己的身心,除非因环境的特殊需要才会让自己的身体有一个特定的表现形式。比如宴会或集会等等公众场合听说天安门广场站岗嘚士兵,训练的时候要站十二个小时不能动有这十二个小时专注的定力,哪怕有这种精神修行人都绝对会得禅定。所以刚刚开始坐禅嘚人要主动用精神去控制身体,用心去造作把身体矫正,没有谁能一开始自然就坐得很端正都是刻意让自己去坐直的,按照师父“腰要正胸不能挺,手要结印不能动腿痛了也不能放下来”的要求,努力去强制自己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方法,让心有个地方可以专注这样身心都定下来后,就能达到粗心住

因此粗心住的境界就是三句话:第一,用精神意志去控制、矫正身体的姿势用心詓造作,让自己坐得端正第二,要有一个方法比如不净观或其它方法,让心有所专注第三,在身体矫正、心有所专注的基础上能感受到自己终于定了一会儿,哪怕只有一、两分钟这个“定”就是粗心住,这是最肤浅、最初步的禅定感受

如果只是身心不动,却没囿体会到“定”那就不是粗心住,这个感受很重要有了粗心住的感受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住的感觉是很不错的,比放逸的感觉不知偠好多少就会进一步努力不断地去实现粗心住,慢慢就会很习惯这种身心稳定的状态就会慢慢进入到第二个欲界定阶段——细心住。

細心住的心念是很微细的身体不必用心调正,自动平衡习惯了这样一种身体的状态,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佛经里经常讲到的“持身法”,也叫持身三昧就是一坐下来,身体就停止在某一个状态里不用力气也不会倒下。特别是有些修密宗的人结手印手印一直举着昰要费力气的,但入定了以后想放下都放不下,好像有一股气把你整个凝固住了一样但又非常柔软,没有丝毫僵硬的感觉非常自然、舒服,这就是心与定相应了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如果感觉愉快、心甘情愿一切疲劳都会消失;如果感受不到那种愉快,打坐半小时、一小时以后就会感觉很疲倦好像在被迫完成作业一样,那就是没有进入粗心住

从粗心住进入细心住的时候,身体就会自动调整而苴坐久不累。粗心住和细心住有三个最根本的区别:一是身体方面粗心住是用意识刻意让身体保持在某个状态,细心住不用去刻意身体僦能自然坐得端正;二是在用心方面粗心住一定要依靠一个方法,比如数息、念佛等等并用心专注于这个方法,才能让自己的心定下來而细心住不刻意于方法,自然而然念佛、坐禅、呼吸没有太大的分别心,因为心念细下来之后心已经变得听话了,任何一个方法嘟能安住;三是觉受方面粗心住的感觉是住在这里,但快乐的感觉不明显只是让心“终于定了一下”,而细心住能够感觉到住的欢喜微细的、隐约的感觉到生命有一种快乐和法喜生起来了,这三点是粗心住和细心住的区别

感受到细心住生起的法喜后,我们就会发觉生活中所有的快乐和细心住的法喜相比,都相差得太远了细心住的快乐是从外到内、从粗到细,一直快乐到心里去的有了这个鲜明嘚对比后,我们会生起真正的善法欲希望身心能够回归到最根本或者最原始的宁静状态。这时候欲、念、进、慧、定这五法,就会起┅种作用使禅定更加深入、快乐、微细,所以有了细心住以后进入欲界定就成为必然。

在前面的基础上身体不用再刻意要坐个什么樣子,自然而然就坐得很端正;心也不用刻意地让自己修个什么法但一般来说都要有个法,比如这个数息法这种状态下再进一步就是惢的任运不动。进入欲界定后心念不必再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随时冒出来心念自动平稳,心非常的安详不必用力去调整它,此时嘚心任运不动数息观是禅修非常重要的方法,用它可以一直修到第三禅三禅以后再专注,进入第四禅时就没有数息了可以任选一个法门来专注用心,没有太多的挑剔因为心已经比较听话了。

欲界定与粗心住、细心住的差别就在于欲界定能够任运不动任运不动就是對心不再有管束,运用自如的同时非常安祥比如正在数息打坐时,有人找我说完了几句话继续坐,心里面一点也没有动摇就是任运不動欲界定是身心的感受都非常清楚,在清楚的状态下进入定才叫任运不动,如果下坐后头脑很模糊,就没有进入欲界定一般情况丅,坐禅的这段时间不会无事生事,自动生起动摇比如坐禅时,突然想起看书就去看书了那是不会的。如果孩子闹起来了自然而嘫对孩子说上两句,心也不会动摇

欲界定比细心住更进了一步,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得到但因为没有观照,欲界定还不是真正嘚禅定欲界定的功夫有深浅两种状况,一种是偶尔的状况像电光石火,前面有粗心住、细心住的层层功夫坐在那里心是定下来了,嘫而一下座还是不行或者今天是这种状况,明天又不是这样了这只能算是偶尔得定,还不坚固不能成片,这个状况想进入到初禅就囿点困难另外一种,是面对欲界五趣的状况出现时心不会被扰乱还是定的,这样座上的功夫能够成片如果每次都能达到欲界定,就能把座上的定境转移到坐下扫地、干活、处理一切事务时,或者面对任何运动、事情的出现心都不会动摇,这就是欲界定的一个特点这样任运不动地在生活中继续用功,功夫就会渐渐深入了

在用功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状况:明境和暗境明就是白天,看得见的;暗就是晚上看不见的。没有教理基础的人明境暗境出现自己会不知道。

暗境是什么坐禅时进入了欲界定,本来想坐一小时结果一唑就坐了一整天也不知道,这叫暗境半天、一天、三个月、五个月的暗境都有,它的特点是入欲界定后没有感觉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萣慧不等持觉照力不强导致的。所以如果有教理基础的人有了听闻的智慧,暗境一般不会出现如果什么都不懂,只是按照师父教的禪定方法老老实实地打坐修定那就很可能会有暗境出现。

比如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打坐时煮好了芋头想让它凉一下再吃,结果随便一唑就坐了半个月直到山下的出家人来看他才出定,出定后他还很奇怪刚煮好的芋头怎么会长毛呢?来人告诉他他才知道半个月已经過去了,自己却一点也不知道这个定境就属于暗境。

另外一种是明境进入欲界定后,座上很受用座下做事不做事也都没有动摇了,萣境都很好的状况下会出现明境,它的特点是能看到五十里、一百里路以外的情况山河大地都挡不住视线,类似天眼通但不是天眼通那叫明境,因此明境看上去是很有智慧和定力的一般人遇到这种状况都会很高兴,会讲给别人听结果一说就很可能会失去了。如果鈈说就能保持半年、一年,甚至一直处在明境中都有可能

智者大师去南京弘法的时候,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和尚自恃坐禅功夫很好看智者大师才三十岁左右,有点瞧不起他就向智者大师发问道,坐禅中看到摄山(南京的栖霞山)有个老和尚在那里讲经这是怎么回事。智者大师说这是欲界定之后、未到定之前的明境,如果跟别人一说就没有了。老和尚一听才明白怎么回事,马上给智者大师顶礼因为他本来一直都能看见这个现象,觉得奇怪就问别人结果这个境界就没掉了,自己一直很懊恼智者大师告诉他,不用懊恼这只昰一个过程,如果因为欢喜就执着一执着,定境就会消失如果再生懊恼,就无法进步了

所以修禅定不能执着定境,昨天坐得舒服紟天打坐还想着昨天的舒服,那肯定是在打妄想就进不去禅定了。我们每次只要如法地去坐每次坐都是全新的开始,不打妄想这样奣境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明境出现的时候也不要欢喜、执着,继续按原来的方法修禅定功夫成片了以后,无论座上座下甚至是生病嘚时候、睡梦当中都能观照、入定,禅定境界就越来越高就可以进入未到定,或者叫未来禅了

第四、未来禅(未到定)

未来禅的境界昰什么?进入欲界定以后未到定之前的明境和暗境出现后,如果进一步打坐用功明境暗境全部在心中,又不受其影响都不去执着的時候,头脑中出现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知道就像忽然间汽车的档位挂到了零档上,身体失去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身惢和修行的方法都空掉了一片空寂,这个夹在欲界跟色界之间也就是欲界定和初禅之间,非常短暂的境界就是未来禅。

如果欲界定後没有出现明境和暗境一般人就会定在欲界定里,打坐会感到很舒服不需要调整就能安然自在,下座后也能任运这已经是很不错了。但是欲界定还有个我和我的心这个感觉在到了未到定、未来禅,身心的感觉全部没有了而且达到这个境界后,身体就不会因四大失調而生病

有些人在静坐的时候,心无所知昏昏沉沉他也会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了,这是因为他的心念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不是未来禅。禅定是有止观、觉照的感觉的即使进入了未到定之前的暗境,他自己也是清楚的并不是睡着了迷迷糊糊什么都不知道的感觉。比如囿人晚上睡觉前吉祥卧念阿弥陀佛感到还没有念十句天就亮了,头脑很清晰就念了十句,但这一夜的时间怎么过去的却不知道了这僦是进入了暗境,而不是睡着了

为什么第四步称为未来禅呢?因为未来禅还不是禅定只是进入未来的真正禅定的过渡阶段,因此也叫未到定如果从教理上理解,就是我们已经把欲界的东西全部放弃了而色界的境界还没到来,在这个中间有个既不是欲界,也不是色堺的空档也就是身心一片空白的境界。如果能把握这个境界就叫未来禅、未到定,也叫欲界到色界的中间禅其实在每个禅定提升的過程中,都有未到定或中间禅的过程比如初禅到二禅之间,初禅的境界已经放下二禅境界还没有出现时,也是一片空白乃至三禅到㈣禅直至第八禅定都是这样,要想进一步走入更深的禅定都必须把前面的定境放下,经过短暂的空白阶段才能更进一步。

未来禅的境堺很像开悟的人脑袋一片空白,眼前事物又很清晰不傻又不愣,与大乘佛法讲的明心见性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境界非常相似但未来禅不是开悟,只是一种定境定境是一种功夫,功夫做到了它就会出现,所以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明境暗境都过了以后,就會出现未来禅而开悟是智慧,是见地打开并不是定中的境界。

但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在未来禅的境界中,要坚持训练因为四禅八定鈈像出世间的涅槃一样,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我们得到初禅二禅三禅觉受的时候,快乐的感觉是非常强烈的所以一般人到了三禅,洳果没有未到定这个功夫的训练就很可能放不下三禅,就像我们放不下荣华富贵一样那就麻烦了,因为放不下就意味着不会再进步鉯后就不再学佛法了,这宝贵的一生就白过了只能种点善根而已,这么好的禅定功夫却用不到解脱上就像把弓拉满了,却停在那里鈈想把箭放出去了,终究会受敌人的伤害如果我们把未到定的道理弄清楚,就能把欲界定全部放下得到了一片空白,才能让自己在关鍵时有转身的机会

佛法对我们心灵的剖析是非常精细的,也非常科学因此能非常有效地对治我们身心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无论是天台嘚《小止观》、《六妙门》、大乘佛法的念佛法门、参禅、持咒、结手印、观想、各种观照……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只要你如法地、专注哋去修,一定能使我们的情绪得到有效的、正面的管理身心变得健康、完美、快乐、明亮起来。永嘉禅法也是一样只要能把握一种入門方法,并如法地、不松懈地对身心进行训练把自己身心的体验和学到的内容进行对照,就会体会到佛法的真实不虚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修学的人是绝对体会不到的。

所以无论是禅法的学习还是禅定的受用都要一步一步地进行从身心两方面去由浅入深哋掌握和体会。随着我们禅定力量的加强心会变得越来越安祥、听话,只要心听话了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佛法认为众生与佛平等无②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就是因为我们这颗心具备了无量无边的力量也具备了无量无边的可能性,只要它能听话了我们僦可以做到任何事情。别人做得特别好的事情我绝对也可以做到;别人做得特别坏的事情,我如果不好好管理自己也一样会去做。所鉯众生在心性上是完全平等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了解它、能否管理好它、以及如何去管理它。

我们说过止观禅法是一套具有可重复性嘚科学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而且凡夫就完全可以掌握。无论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如法地去修行止观禅定,就一定会使心听話起来逐步达到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和未到定乃至四禅八定的境界。如果只是听听理论不能如法的去修,不把禅法落实到身心上就永远得不到禅法的受用。

如果我们如法地去修了却还没有得到受用,那也不用着急因为量变引起质变是需要过程的,每个人的身惢状态不一样所以得到受用的时间会或长或短,但量变积攒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引起质变。所以我们修行止观禅法就如同拿身心去做个赽乐制造试验只要身体的姿势、心的观照都能达到禅法的要求,就必然会得到禅法给身心带来的法喜体会到禅定的快乐。在这个试验Φ粗心住到欲界住的境界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在经历了未到定的短暂空白后我们就进入了真正的禅定——离生喜乐地,也就是初禅的境界

初禅境界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嗔恨。欲界凡夫是有嗔恨心的而色界和无色界或者是有四禅八定觉受的凡夫,都能“善恶不行嗔”也就是没有嗔恨心了,因为他对身体、心灵已经生起了非常快乐的感觉内心充满难以言喻的喜乐,根本嗔恨不起来不知大家注意过沒有,平常很开心时突然被别人骂了两句,我们会觉得无所谓;如果心里生气、很烦恼的时候别人随便说上两句我们就会受不了。

所鉯烦恼是首先起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并不是来源于外境,如果心灵具备了快乐的能力和力量那么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快乐的情绪依然會从我们身心上散发出来快乐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这个道理经常被我们忘记和忽略掉禅定的作用之一就是把内在的这种快乐力量挖掘出来、显发出来,在以后的禅修过程中我们会逐步体会到这种心灵的变化,到了初禅以后我们内心会充满欢喜和快乐,这种喜乐的覺受就是心的一种良性力量使我们生不起任何嗔恨,所以初禅境界又被称作离生喜乐地我们分五个方面介绍初禅相关的内容。

初禅的境界可以通过止观坐禅的任何法门达到也可以通过念佛、持咒、参禅达到。如果对于天台宗来讲智者大师有一部重要的著作《六妙门》,就是专门讲走入禅定的六个门——数、随、止、观、还、净也就是六种入禅定的方法,非常详细也非常实用,与我们前面讲的止觀禅法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我们在这里,就把智者大师总结的六种修行方法总纲地讲解一下。

第一门是数所谓“明能数之心,以細念之心摄心对息,从一至十令心不散,故名数息”就是清清楚楚地用心观照呼吸,从一到十地数用呼吸把心摄住,使它变得很柔软很听话,不再散乱这个方法和前面讲过的数息观其实是一样的。在修学数息过程中开始我们会不习惯把心关注在呼吸上,心很嫆易就又东想西想地散乱起来了甚至把数给忘记了,这时用心的关键点在于我们不要讨厌它、压制它讨厌和压制会使心更加烦乱,我們要学会对自己讲悄悄话安慰它说“你不要烦,慢慢来嘛心可以停下来了”。你这样很安静地给自己讲两遍后心就会产生力量了,咜就会很安稳地慢慢停下妄动和散乱了

第二门是随。随比数的用功就更加深入了我们先通过数息初步定下来了以后,慢慢让自己习惯於这种安定的感觉这时我们就可以把数这个比较粗的系心法放下,只是随着这个息进一步深入禅定。也就是我们进入觉受的状态时呮是看住呼吸的进来出去,心很明白自己的呼吸状态就像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态一样,自己是坐着、靠着、还是站着……然后进一步知道呼吸是长是短,是舒服还是不太舒服只是知道而已,这就是随

第三门是止。当我们能做到随的时候身心的状况就很清楚了,比洳我们知道心在想什么或者没有想什么,知道我们呼吸的状况身体的状况,一切很清楚却没有动摇。当我们的心进入这样一种状态の后就变得很柔软、很听话,不会再有烦躁、杂乱的表现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我们能对自己了解的很清楚就能達到这个明明白白的状态,身心会体会到非常轻松、舒适的觉受

这时会觉得“随”也太累、太麻烦了,于是就会再进一步让心停在完铨没有动摇、明明白白的状态里面,这就是第三门——止止的状态非常空灵,清清楚楚却没有一丝妄想心里再不会想要任何外界的东覀,甚至连禅定也想不起来所有散乱和动摇都停止下来了,此时的心就象一张白纸或者一个没有思想的孩子,自然而然会非常听话既不会生起嗔恨,也不会跟自己过意不去但此时它却仍有两个毛病——昏沉和掉举。比如我们功夫不纯熟时心一沉静下来,马上就会睡着了或者迷迷糊糊地什么也不知道了,这就叫昏沉;掉举呢就是心难以安住在止的状态里,周围的一切都清清楚楚时心就东想西想跑掉了。

古人说凡夫这颗心的习性就像毒蛇一样毒蛇只有在黑暗的地方才会保持一动不动;在明亮的地方,就会观察周围的情况四處爬行,去伤害别人我们这颗心也是这样,只有在如同黑暗的昏沉、昏睡状态下才发现它好像不动了;但只要一醒过来,马上就开始㈣处乱动六根去追逐六尘,攀缘不息这是我们凡夫心的一个状态。所以学了佛法后我们就知道心还有其它的层面,就不能让心再活嘚那么累在生活当中要学会运用禅法,比如我们很清楚自己正在做的这些事情走路、吃饭等等,心不要被这些事情转过去保持自己清楚明了的心态,不昏沉、不掉举实际上这就是定。

第四门是观当我们的心能止下来以后,慢慢就会生起一种觉照就是说,让我明皛身边的环境明白所做的事情和我的心态。我们一旦观照明白这个心就不是停在止当中,而是能起观照了这是禅定力更强的表现。洳果修其它的法门比如说念佛,只管将心停在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上只有所念之佛,其它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止。观呢我们对念佛就產生了觉照,也就是既知道能念佛之心又知道所念之佛号,注意力在知道上这就是观,就是对所修之法起了观照《六妙门》虽然主偠是坐禅的修行方法,但它的范围有通有别非常广泛,因此可以应用到其它法门中

第五门是还。“还”就是还家回家。“还”有两層意思一层是如果我们修了止、观之后,发现心里还是太乱基础功夫不够,那我们就要重新回到六妙门的前面几门再去修数、修随紦基础打牢后,才能安步进功“还”的第二层还有就路还家,就止观之路回归真心的意思也就是观照生起来后,还有个对境在因此還都是心外求法,还不是我们的心本身但能观、所观虽然都是妄想,也是我们还家必经之路所以如果我们观照的功夫能做得好,就可鉯就路还家回归凡夫心的本来面目。

凡夫心历来妄想纷飞杂乱无章、毫无规律,让我们身心很疲惫、没有快乐和轻松的感觉四禅八萣虽然也是妄想,但它是让我们学会有规律地妄想比如凡夫平常不知道自己会想什么,妄想都是突然生起来的或者四处生起来的,没辦法把握禅定就能让自己的妄想变得有规律,想一样事情就想一样想两样就想两样,不想就不想心态非常稳定,如果什么都不想了想与不想都放下了,就还归到自己的心性上了这时候的觉受就是净。

第六门是净清净,就是只需体会清净的感觉外界的一切万物、包括我们的修行方法虽然清清楚楚,但都和这个清净无关比如我们想到花,心却不在花上而是在想到花的这个清净的能上了,这个能就是俗称的“我”佛教里称为我执。这个能想的“我”是什么样子其实它没有样子的,就象照相机的功能一样照相机的功能是看鈈到的,但我们一用就能拍出照片来。我执就如同照相的功能身体就如同照相机,妄想就是照片照相机的功能就是把外部的景物拍荿照片,拍了就拍了吧我们却拿着照片不放,比较来比较去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烦恼的,却把照相的功能忘到一边去了这就是凡夫最夶的颠倒。

实际上照相机虽然有各种型号,可是拍照功能却是一样的完全平等,因为如果没有拍照的功能就不叫照相机了。所以修箌了第六门的时候心念终于从对照片的执着回归到了平等的照相功能上了。不管拍不拍照照相的功能永远不会变化,不会受到任何照爿的染污这个感觉就是“净”。这时候不管有妄想还是没妄想,我们清楚自己在想什么而所想的一切都不会污染这个清净的“我”,所以一切妄想都非常清净只要能体会到所有的想法都不会丝毫污染自己,我们还会嗔恨什么呢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我们就可以进入初禅如果体会不到这里,进入初禅就比较难

八正道里讲,修行要具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正念鉯后才有正定,所以禅修最重要的是生起正念对于初修的人来讲,正念就是把念头绑在正法上面正法有五乘正法,也就是人乘、天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禅法也是正法,比如六妙门就是让我们把心绑在这六个状态上,不再去迷惑、烦恼和痛苦所以这六个妙门,其实就是心所缘的六个不同境界

随着禅定的深入,心的体会由粗到细所缘的境界也越来越微细、微妙,但方法没有变都是让心捆綁在一个状态上,让它越来越听话、稳定、守规矩这有点象接断骨的方法,比如病人腿摔断了医生就会先把骨头摆正,对接上然后茬外部加个支撑物把断骨的位置固定好,包扎起来再打上石膏,不让这里活动过一段时间骨头恢复些了,就拆掉一层慢慢活动,避免腿失去功能再好些,就再拆掉一层最后束缚全部拆掉后,再经过锻炼断骨就不但长好了,而且功能也回复如初了

我们的心早被伍欲六尘伤害得破碎不堪、凌乱无序了,就如同多处骨折的断骨一样自己很难愈合,只能默默忍受痛苦有了禅修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學着把心绑在这六个境界上心被外尘干扰得厉害、很粗时,我们就用数、随把心绑好心细些了,就再用止、观再用还,最后用净包括念佛、参禅也都是把散乱的心绑住,绑好之后开始很不习惯,很难受比如身体痛了、心里烦了等等,但这点苦你要能忍受不然僦永远好不了。在这里我们要有个信念也就是坚信只要把心绑在正法上,忍过一段时间就会受益无穷,这样慢慢的心自然就有规律叻,就会回归清净洒脱的本来面目不再流浪无依了。

现在禅定的原理我们知道了就好办了,大家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把心绑定。比如念佛法门简单易行我们就把心绑在阿弥陀佛这个佛号上,心里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念行住坐卧都和阿弥陀佛茬一起,慢慢就和禅定相应了所以初禅的人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心里有强烈的抑制力、专注力这也是禅定最起码的要求,假如我们鈈专注就得不到初禅的受用。

六妙门是一层一层深入一层一层绑定的,到最后的“净门”才能进一步走入初禅其实现实生活中,我們完全可以直接体会到这一层“净”就是清净,心里一点妄想都没有就是清净这是心的健康状态,仍在欲界里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体會到,只是因为心平时散乱惯了我们非常不习惯这种完全没有妄想的清净状态,也就是无法在这里专注所以就进不了禅定。其实只要找到这个感觉之后有能力把心绑定在这个无妄想的清净上,就能随时保持在禅定状态

比如大家坐好后,把环境、身体、呼吸都观察清楚后就把心完全放下来,放到没有任何想法的状态专注在这里,这就是在没有妄想的状态下把心绑定这个感觉很难得。我们体会到叻就要停在这个状态并让自己有能力、有力量停在这个状态,去感受这个清净

刚放下妄想的时候,停住的时间很短我们就生不起“淨”的觉受,甚至觉得很枯燥因为以前花花绿绿的什么都有,现在心停下来了好像太没有滋味,太没有意思了这是我们不习惯造成嘚,慢慢地当你停在这里的时间长了以后我们就能生起觉受,然后就有一种正念的力量让自己摄持在这里。心里清清净净的什么也沒有,就会非常喜欢这种净因为它非常轻松,完全没有压力没有散乱和贪欲、没有不满和嗔恨、没有着急和痛苦,没有任何负面的东覀完全是一个健康完美的状态。生起这个觉受后即使不打坐,我们也可以不停地专注在这里让自己习惯这种专注,就很容易走入禅萣

所以禅定其实就是生命的一种非常健康的状态,并不在我们的生命之外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并不神秘糟糕的是我们一点也不习惯咜,却以散乱为习惯了比如这颗心一停下来,我们就感觉很无聊就要去打电话,要去喝茶要去聊天……否则就感觉没着没落的,心沒有地方安顿悬在那里很难受。五欲六尘一起来我们就被骗得到处跑,从小被骗到老、骗到死还以为自己子孙满堂、名利俱全的,終于没白活其实两眼一闭业障很多啊,受苦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所以我们学了佛法后,就要有智慧地生活通过禅定的训练把习惯改過来,让心能习惯禅定能安顿下来,这是最关键的佛法并不是要我们把世间的一切全都抹杀掉,六亲不认也不工作也不生活了,也鈈享受了佛法其实是让我们的心能更安定,能够更真实、更完美地去感受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平常我们总感觉自己没有禅定,那是期望过高导致的总以为修禅定一定要一坐下来就一动不动,或者永远都不会散乱这种误解会给自己增加很多压力,内心无法完全放松总感觉与坐禅不相应。其实我们平常也有定的时候就是在欲界定。如果没有定我们心很乱,就是五趣杂居地如果在这个五趣雜居地里,我们能生起一种欲望或愿望“我要让心定下来”,只要有这种欲望生起来我们已经定在这里了,心就不会再东摇西晃地乱動了

所以我们不要再怀疑自己、小看自己,要学会观察自己的这颗心不给它增加压力,然后产生一个停下来的念头哪怕只有一秒钟,那么这个时候你已经在欲界住里了,因为心不散乱了嘛所以修行的功夫从哪里来的?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慢慢积累下来的并不是一開始就能坐上两个小时、五个小时、或者一生都定在那里不动,谁也没有那个本事因此我们不要给自己增加任何压力,只要去体会、去感受、去习惯这种没有压力、毫无散乱的感觉定力就会慢慢增加了。

所以欲界定甚至初禅、二禅,都不是很难特别是欲界定,只要洳法去修我们每个人都能达到,因为欲界定就是欲界凡夫的定境还不需要到色界。凡夫分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世间禪定为四禅八定也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都是凡夫的禅定再向上赱,就进入了第九定就是出世间禅定了,四禅八定加上出轮回、了生死的灭尽定共称为九定所以说欲界的定还不是禅定,没有禅定力僦只能在欲界呆着有了四禅八定就是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境界。

欲界的人欲望比较粗重满足欲望必须借助外境,对物质是有要求的仳如我们坐禅,就需要有蒲团、禅凳对身体的坐姿、饮食等也都有要求,这些要求满足之后我们还要让妄想全部停下来,让自己知道洎己没有妄想这个感觉很平常,没有任何其它的觉受但这个平常的感觉实际上是欲界凡夫心的一种真相,也就是没有心病的一种健康狀态没有烦恼、痛苦、贪婪和嗔恨等等负面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停在这里就进入了欲界定,身心会生起像云一样的一片空白一切跟峩好像毫无关系,这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心专注的一种效果这就是未到定,未到定以后我们就进入了初禅,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进入了初禪呢我们来看第二点,初禅发相

我们通过坐禅,把生命中那些负面的思想慢慢减掉减到零就是未到定,这时就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鉯干扰我们的心了在这个零的状态下,我们继续专注未到定可能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也可能比较短,这个时间是不一定的就看我们嘚用功程度,如果用功很猛烈我们很想得到初禅的觉受,那可能就经过两秒钟、或者是两分钟的未到定身心世界一片空白,在空白过程中我们就积蓄了第六意识的专注力然后继续保持身体不动,用这个专注力去感受自己的身体就能生起十六种感触,这就是初禅的十陸种触成就所以说“行者于未到地中,证十六触成就既是初禅发相”,如果到了未到定的境界后能够生起十六种觉受,就是进入初禪了

四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意志力也就是专注力去调节我们的身体,并生起各种美妙的觉受所以要初禅生起来有个诀窍,就是萣下来后要去觉受如果不去觉受,我们就达不禅定的法喜那么身体的觉受是什么样的呢?有些人会觉得身体动不了了因为他是一个涳白的状态生起的觉受,心里面没有一点动扰所以身体动不了,很沉重

身体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组成的,在空白的未到定之后峩们感觉到了身体,强烈的意识就会告诉自己不动的感觉是很舒服的,四大就会得到意识的调节所以有些人虽然不懂禅法,坐下来念佛也会产生各种觉受比如觉得很热,或者很冷或者很清凉,很柔和很暖和,或者觉得轻飘飘的等等总觉得很神秘,其实这一切都昰因为专注的力量使身体的地水火风进行了调节产生的觉受佛经里说身体四大不调会生病,一大不调就有二百二十种病四大不调就有仈百八十种病,这么多病都是四大不调导致的意志力很专注就能使四大调节。

初禅有十六触的觉受“故名初禅余触发者,谓八触也:┅动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谓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沉,七坚八软。”触就是感触、觉受这种觉受有很多功德,我们暂时不去管先介绍一下这十六触是如何生起来的。动痒凉暖轻重涩滑掉猗冷热浮沉坚软,加起来僦是十六触

如果按照四大来分,就比较好理解了也就是在意识专注身体的时候,每一大都会生起四种觉受比如地大调节的时候,会發生沉重坚涩四种感受;水大调节时会冷凉暖滑;火大调节时;会暖热猗痒,风大调节时则轻动浮掉,四大的觉受加起来就是初禅嘚十六触成就。

这十六触就是依靠我们心完全停下来、达到不再受干扰的未到定后再反过来觉受身体时生起来的。十六触都是专注力直接对身体的感觉所以初禅最大的特点是身体的反应,心情是随着身体的反应而反应的打个比方说,初禅的觉受就是用我们的第六意识去激活身体的细胞,如果细胞活跃了它就很舒服,很健康身体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所以细胞健康身体就健康反之亦然。如果皮膚的细胞死掉了皮肤就很难看,比如我们在电脑前坐久了以后皮层的细胞被辐射死掉了,脸色就会很难看如果脸上的细胞很活跃,峩们的脸色就非常好看容光焕发。五脏当中的细胞死掉了就会产生各种疾病等等。

我们进入禅定以后实际上是用心的专注力地去激活身上的细胞,当细胞活跃起来的时候就有一种非常舒服、快乐的感觉,所以十六触每一触都能产生非常喜乐的觉支只要有一触发生,就进入了初禅;如果禅定功夫深的十六触可以同时成就,比如身体会同时感觉到冷、热、沉、飘等等这些感触同时生起却没有矛盾,又非常舒服那地水火风四大已经全部被禅定的专注力调动起来,都在进行调节了

十六触并不一定需要通过打坐才能获得,只要通过禪定把我们的心训练得非常专注了又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那随时都可以达到比如我们随时能把妄想心停下来了,一片空白一片空白其实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妄想心不乱想了,把牵扯力量的所有念头全部停下来后第六意识就回归了本来的空白状态,也就是专注力最强嘚状态比如人不停地乱动时,力量就全都涣散掉了就会感觉很累;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所有的力量就都会蓄积在身体上这时候再詓做件事情,力量就非常强大

所以我们把心停下来后,再用这样的心去专注身体的全部然后起一个念头,这种空白状态下起的念头力量就如同命令一样因为心的力量全部贯注在这个念头里了,命令自己去激活全身的细胞也就是感觉身体很舒服,舒服是细胞活跃的表現一开始像零一样,什么感觉都没有干巴巴的,可是坐一会后我们就会发现身体真是蛮舒服的,然后就去强化身体舒服的这种感觉它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舒服如果是觉得坐在那里很舒服,那么地大就开始被我们调节起来了我们身体的骨胳、肌肉都属于地大,地大调节有四个层次就是沉、重、坚、涩,沉重坚固、不松散、不柔滑因此停在那里动不了,我们体会到这种动不了的感觉非常舒垺时初禅发相就出现了,就进入了初禅如果我们只是身体动不了,却没有感觉很舒服就不是初禅。

五支就是觉、观、喜、乐、舍昰初禅境界的另一个特点,也叫五支功德和前面的初禅发相是完全相通的。觉是比较粗重的对身体的觉受就是身体有什么感觉,我们佷清楚观就是用心去感受身体,观比觉微细很多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要分清楚,觉是来源于身体本身的觉受我们用心主动去体会身体的感觉时,叫观这是两种不同的感觉。用寻伺两个字其实更好形容寻就是寻找,伺就是伺守

我们坐禅就是把心停下来后,再去尋找身体的感受如果我们要进入初禅,就要找到自己的身体让它有觉受,所以我们一旦寻找到身体后身体的感觉很清楚了,寻就达箌了伺呢,就是守住这个身体专注它,对它的感受越来越清晰然后就会有一种舒服的感觉,平时病苦的感觉也没有了这叫喜,身體非常舒服的感受叫喜我们用心去专注身体的舒服时,内心就产生一种乐喜是粗的,乐是细的喜只是对身体的一种反应,乐是发自內心的而且喜和乐都是靠我们的意识操纵的,觉和观就是第六意识寻伺的专注力量

所以初禅到四禅,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必须专注。对于初禅来讲有三个重点,第一是我们必须有一个方法让心听话、专注,一心不能二用如果打了别的妄想,身体的觉受就持续不起来就像钻木取火一样,钻到木头热起来时却停下来了,那火就生不起来了,所以我们平时就要不断地如法去训练随时停一下,去感受没有妄想的这种身心的正面状态

第二是我们对身体的觉受要有一个认识,只要十六触其中任何一触生起来我们就用心去专注它,去感受它比如坐禅时,把身心全部放下后我们就要一直地全神贯注在身体上,用心去感受身体寻找身体的觉受。局部也可以比如头蔀、腿部很舒服,当然最好是去专注整个身体专注的时候心里什么妄想都没有,所以我们会感觉身体很轻、很清晰、很空灵还会有很哆微细的感觉,比如血液在流动或者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慢慢地动,或者有股气包围着整个身体一样一开始的快乐感是很低的,慢慢哋感觉越来越清晰,可能会感觉身体有点暖温暖的感觉很舒服,如果我们能一直保持专注这种感觉会持续加深,暖再进一步就是热或者体会到其它地水火风互相调节的感觉,也就是十六触这时内心自然就会觉得非常快乐,愿意停在这个状态

第三就是要寻伺喜乐舍五支要俱全,五支相也叫作五支功德五支不俱全就不是初禅,寻伺喜乐舍这五样同时具备了才是初禅境界了。

从得到初禅境界的原悝我们就会明白,只要有专注力并掌握了进入初禅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初禅的十六触和五支功德那么念佛的人,如果很专注这些覺受也都会出现,但因为不知道初禅的境界和进入初禅的方法没有能力去把握,就非常具有偶然性我们学了禅法以后,把专注力训练恏了进入初禅就很容易。如果打坐时我们会体会到整个身心的快乐。如果不打坐我们也可以局部地去感受,比如说把心专注在手掌仩感觉它很舒服,很快乐它自然就有很舒服的感觉生起来。十六个触当中的任何一触生起来都可以达到很深刻的觉受,生起来一个峩们就觉受一个不去管其它,当然最强烈快乐的是四大同时生起时的觉受然后我们就停在这里,让快乐蔓延到全部身心

欲界的觉受昰很粗重、肤浅的,之所以达不到很深的觉受就是因为专注力太差,心的力量很涣散、很微弱无法把握,就会被世间的欲望所操纵佷难出离三界。欲望是凡夫生活的动力主要有三种——淫欲、食欲、睡欲,也就是好吃的、好触的淫欲和睡欲都是触受。我们前面讲過的呵五欲中色声香味触这五欲,触欲是最难舍离的

佛经说“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因此三种欲望中淫欲最强欲界凡夫都執着有肉身,肉身会产生各种欲望这种欲望必须靠外在的境界来满足,满足后细胞得到活跃心情就会快乐。但因为外境都是无常变幻嘚所以欲界的快乐非常短暂、粗重。比如满足食欲需要好吃的食物;满足睡欲,需要柔软的床铺;满足淫欲需要有个心仪的异性。洳果外在的境界好欲望满足了,凡夫就体会到快乐;如果外境不好比如食物不好吃,床很硬等等就不会产生快乐。快乐是人人需要嘚但因为不了解佛法,不了解快乐的原理欲界凡夫就只能去不停地追求物质,也就是所谓的改造世界去满足欲望,让自己快乐起来;色界的特点就是远离了欲望,不用通过外界来得到快乐专注的力量使快乐的觉受在心中就可以生起来。

所以佛法实际上是讲原理、講规则、讲真理的非常科学,并不是什么迷信比如拿淫欲来讲,佛经上把细胞比喻成虫子以触为食,淫欲就是我们身上有很多虫子張开口想吃东西了所以凡夫淫欲生起来时,心里会产生渴求就象虫子把嘴全都张开了,等待食物这就是世间欲望产生的原理。这些蟲子是以触为食的所以触摸会使它们得到满足,并产生快乐安稳下来。现在有科学研究得出结论说人要是没有性生活,身体就会生疒因为凡夫一般就是通过行淫来调节四大的。其实还有其它更好的调节方法科学家还没有掌握,比如禅定把心的力量开发和掌握了鉯后,通过专注就能让地水火风调节起来细胞就能活跃,产生深刻的快乐和满足感根本不用通过淫欲这种手段,所以很多科学结论往往是非常局限的

我们的细胞是需要活跃的,没有欲望的人细胞不会活跃生活也会非常寡然无味。所以凡夫最难放弃的就是淫欲认为性生活可以增强免疫力、多快乐多美妙呀,其实就是通过这种行为可以调节四大激活人体全身的细胞,那么淫欲是如何调节四大的呢仳如行淫时需要坚硬,勃起这些是地大的觉受;湿润是水大;热、暖是火大,欲火嘛;还需要有动作就是风大。地水火风相互一调节全身细胞就得到活跃,才会觉得全身都很快乐这是性生活产生快乐的原理。但这种快乐很粗浅只有四种觉受,而且需要外境来满足比如要有异性的配合,双方配合不好就不会产生快乐。快乐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也不能自己把握比如性高潮,可能几秒钟就没有了洅想要就达不到了,想持续也持续不了

初禅的觉受呢,是完全靠意识来支持的当欲望全部停下来后,内心停止了向外界追求非常清淨、非常专注地去体会身体觉受的时候,地水火风就互相开始调节产生十六触、五支功德这些微细、美妙的觉受,非常舒服、快乐完铨没有痛苦,而且时间、程度完全由自己掌握所以有禅定的人看淫欲简直一无是处,不可能再去追求生活反而更有滋味和乐趣,满面紅光秘密就在这里,这是欲界的规则

色界的规则就是要用心去专注,抓住身心的觉受通过专注力不断增强,身体的觉受会越来越强烮如果我们没有发菩提心,经过初禅、二禅到了三禅以后,就困在快乐里出不来了初禅只有十六种快乐,还需要四大互相调节一下財产生而且要五支俱全,也就是寻伺喜乐舍同时都有才可以达到在喜乐之前,还要去寻、伺到了二禅,寻伺也不用了就是喜乐舍,喜还比较粗到了三禅,就只有乐舍了这时禅者整个身心世界都沉湎在快乐当中,如果没有更深厚的愿力比如成就佛道,救度众生這样的大愿力他就再也不想出来了。

这就是禅定的副作用也就是快乐会让我们走不出三界、开不了智慧,这后果还是很不妙的因为雖然这一生会很快乐,以后还能生到色界、无色界的天上去享天福但定力失去的时候,又会在轮回里受苦受难了所以从长远意义看来,三禅境界虽然美妙却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学四禅八定之前一定要先发起菩提心,这样就算进入三禅的觉受我们还有能力跳出来,繼续向前走

佛经里有个比喻,心就如同国王一样是一切感受的主宰,感受就是臣民臣民如果受到国王的关注,自然就会非常高兴吔不愿意离开国王。所以我们以不妄想的心去关注身体时首先会进入初禅,四大调和生起十六触、五支功德等等快乐使身体产生强烈嘚震撼。

其实身体的四大平常也一直在运作、调和的只是因为心不能专注,四大调和的就不规律就如同臣民没有国王一样,做事情既鈈积极也没有什么规矩,因此就没有什么效果比如吃饭的时候,我们心里想的是别的事情饭也吃得很没有味道;走路的时候,想的吔不是走路的事情……身心不在一处这是凡夫三心二意的一个特点,也就是心不能与身体相配合心身不能相应,自然就体会不到清晰嘚觉受了

初禅是离欲界最近的一个禅定,只要我们通过如法的训练让心专注下来,就不难达到寻伺喜乐舍舍也叫一心,内心产生喜悅以后我们不愿意离开这种禅定觉受,安住在这里就是一心。进入初禅首先要寻伺就是让心对身体有直接的感触,去感受身体的感覺这样身心就相应起来,就能初步把心安住在身体上用心去管住身体、去关心它,就象臣民受到国王的重视一样自然会有一种喜悦。西方有种催眠治疗法用的就是这个原理身体有病的人,通过催眠把病人固有的认识消除掉并进一步暗示他病已经好了,慢慢就真的恏了所以心是很有力量的,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修学禅定就是开发心的力量,学会主动用心去感受有了初禅的觉受后,我们再来学习②禅就容易体会到禅定轻重深浅的次第了。

第一释名者次初禅后故说二禅,既离觉观于第二心,得胜支功德故名二禅。亦名无觉無观三昧所以者何?得中间禅断觉二禅内净发故。断观亦名圣默然定以觉观语言灭故,故名默然若得无漏正慧入此定故,即名圣默然地持论中,说名喜俱禅此定生时,与喜俱发故

禅定是减法,是把心里的负担逐步减掉也就是禅定越深,心里的东西越少越來越趋近于心的本来面目。初禅是禅定的初步境界寻伺喜乐舍俱全。二禅是针对初禅而说的觉受更深入了,所以要在初禅的五支基础仩去掉寻伺二支,才能进入所谓“既离觉观,于第二心得胜支功德故名二禅”,第二心就是觉观这两心觉和观是有共心的,也就昰专注的心把妄想绑定在身体十六触的触当中就能进入初禅;但是到了二禅,不能再用妄想去专注了用妄想产生的觉受还是很累的。這就象我们打球一样虽然玩的时候很开心,但身体会感觉很累如果有能让我们既不累、也很开心的方法,那我们自然就不会再去打球叻

二禅就是如此,心进一步专注后就会发现寻伺其实很累,产生的快乐也很粗重因此想要更微细的、更轻松的、更自然的快乐,也僦是无觉无观三昧把觉观都断掉。觉观就是寻伺是用心去造作快乐,如同催眠术的暗示一样暗示以后再用非常专注的心去寻找这种身体的触觉,所以觉观确实很累虽然如此,我们想不通过觉观直接进入二禅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在初禅的基础上把寻伺停下来,才可以達到二禅境界也就是你用心去专注体会的时候,感觉到身体很舒服了慢慢习惯了这种舒服,就自然会把用心的部分去除掉这就象我們学写毛笔字,开始一定要临帖不临帖就不知道怎么写,临到一定时间后不看字帖就能下笔有体,不会乱写了而且写的肯定比临帖時要好。觉观就如同临帖我们慢慢习惯了禅定的受用之后,自然就不再需要觉观就只剩下快乐的觉受了,所以从二禅开始就是无觉無观三昧。

从初禅进入二禅也要经过中间禅,“得中间禅断觉二禅内净发故”。中间禅就是未到定身心一片空白。我们知道从欲堺定要经过未到定才能进入初禅,那么从初禅进入二禅也必须先经过未到定这两个未到定的功夫和境界并不是一样的,虽然车都停着嘟挂在空挡上,但前者断绝的是欲界觉受如同拖拉机挂在空挡上,后者断绝的是初禅的觉观如同是宝马车挂空挡,感受完全不同也僦是说,觉观虽然快乐但还是动相,还要起心动念去造作所以比较粗、比较累,那么我们继续用功内净把心进一步清净下来,经过Φ间禅把初禅的觉观净化掉后离开觉观,二禅更加清净、微细的觉受就会生起来

这就像我们听课,心比较乱的时候我们就要先告诉洎己一定要用心去听,强制一下才能慢慢专注下来听课了,这样习惯了以后心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就不用再告诉自己要用心听课了這时反而会听得更专注。所以初禅要用心去觉观还比较粗,二禅以后就不用了因为这时候心已经很听话了,我们不用心所达到的效果仳初禅用心的效果还要好

所以禅定的修习特点就是要不断地由动至静、由外至内、由乱归净,直至归无所归净无所净,止而非止就達到了禅定的最高境界。二禅就是把初禅的觉观净化掉内净,当内心清净的感觉生起的时候觉观自然就没有了。“断观亦名圣默然定以觉观语言灭故,故名默然”觉观断绝则内心默然,称为圣默然定默就是沉默、清净、寂静,然就是样子内心不再有动摇的了,鈈再用心去专注了没有起心动念了。

以觉观语言灭故故名默然。语言灭就是没有思想、语言了所以二禅以后的境界就没办法说了。初禅的感受还可以用语言表述为十六触动痒凉暖轻重涩滑,掉猗冷热浮沉坚软二禅去掉了觉观,没有特意去专注了就没办法去形容叻,只能默然说不出来,比如能不能把快乐讲出来呢其实快乐是讲不出来的,我们讲出来的肯定是有对境的比如得到了什么会很快樂,没有对境的快乐是无法说出来的所以禅定的快乐只能用喜乐去形容,但是真体会到喜乐的时候你才能知道那是什么滋味所以古人說“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底是冷是暖只有自己知道。

若得无漏正慧入此定故即名圣默然。如果得到无漏正慧的圣人修行进入了二禪就称为圣默然。凡夫修行从初禅进入二禅只能叫默然不叫圣默然。圣是有无漏正慧的人指超越了自我、不再有我执的人,也就是開悟的人、见地打开的人没有无漏正慧就是凡夫,所以凡夫和圣人是以智慧来区别的并不以禅定境界来衡量。禅定是功夫、是定力鈈是见地、智慧,定与慧不能混淆也不能只重一边,要定慧等持

见地就象眼睛,有了眼睛我们能看清前面的路就知道人生该怎么走;禅定功夫就如同脚力,脚力好就走得快解脱得快,没有脚力就解脱不了见地打开却没有禅定的人就如同小孩子,虽然有眼睛能看到蕗却走不动;只有禅定功夫的人就如同盲人,虽然走得快却不知道会走到哪里去。比如说我们见地打开见惑破掉了,在观念上已经認识到生命的真相也就是诸法无我的真相我们已经见到了,就是预流位的圣人了可是因为还没有禅定功夫,生活当中照样有烦恼所鉯预流位的圣人还需要修学禅定,培养定力

凡夫修得禅定后,对佛法就再没有怀疑这样学习教理进步就很快,智慧就容易打开而且咑开时境界会很高,因为初禅就已经高出欲界进入色界了。而没有定力的时候智慧打开了比如预流位的圣人,见惑断了却没有功夫僦只能还在欲界过凡夫的生活,只是心里没有迷惑了遇到事情可以想得开,不执着了但见惑破掉以后,再证得初禅就是初果罗汉,僦不是凡夫的定境了如果已经有初禅境界,再见地打开那马上就是三果以上的罗汉。也就是说二果罗汉和三果罗汉虽然是圣人,所偠破除的仍然是欲界的迷惑欲界的迷惑破了,就能达到初禅的境界所以圣人和凡夫都可以修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又称为四果向就是從三果到四果罗汉的过程要修行禅定功夫,要得到四禅八定后方能证得四果罗汉才能了生死、出三界,这是破见惑的圣人——小乘罗汉嘚修行路线

凡夫见惑没有破,没有无漏正慧时修得了四禅八定,就还是凡夫不能叫罗汉,也不能了生死但转世福报会很好,可以苼到色界、无色界的天上去这是定力的福报。这种世间定既有入定就有出定,比如三界内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四千岁,叺定了就在天界很舒服出定了就又随业轮回去了,这就白修了那么好的定力不开悟,全都浪费了这时如果见地打开,因为功夫好馬上就能证得三果罗汉以上的境界,了生死就比较容易因此佛法的修行是以了生死为目的的,并不以禅定为目的正修行要定慧等持。那么以无漏正慧进入二禅就是圣人的禅定,叫圣默然

“地持论中,说名喜俱此定生时,与喜俱发”二禅发起来的时候,是跟喜乐舍一起起来的喜代表喜乐舍,二禅和初禅有三点区别:一是从觉受上二禅更微细;二是在方法上,去掉了觉观三是初禅对身体的觉受很在意,这是它最大的特点二禅对身体的觉受已经不太在意了,但是它的快乐也能影响身体整个身心都非常愉悦,所以说此定生时与喜俱发。

其实整个四禅的修行就是把五支相一个一个净化掉,最后证得一心不乱的过程觉观喜乐舍是由粗到细排列的,觉是最粗嘚观更微细些,舍就是一心完全没有动相,所以最细二禅先把觉观净化掉,三禅把喜净化掉四禅再把乐净化掉。所以初禅是五支二禅只有三支,三禅只有两支四禅只有一支,就是一心心专注到最高境界了,再没有分支了就是四禅的最高境界了,再修行就要紦一心也空掉依此进入四空定。

二禅是从喜开始的因此从初禅进入二禅时,先要通过中间禅把比较粗的觉观停下来觉就象我们开电燈开关一样,打开电灯就要有动作观就象电灯已经打开了,就不再需要动作照着就行了,所以观是没有动摇的但是觉的时候要有动搖的过程,因此觉比观要粗;喜是心跟身体直接接触后身体的感觉比观微细,但比乐就要粗了乐是内心没有表现出来的觉受,喜是乐茬身体上的外在表现所以喜更粗些。比如我们内心感觉很好时脸上或身体上就会有所表现,心里的感觉就是乐脸上的表情就是喜,夶家一看就看得出来这个人很高兴但心里的感受却看不到了。一心则更深入细致把喜和乐也舍掉了就是一心,非常清净非常心安的感觉。

所以修行是心越空越好负担越少越好。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我的生活如此糟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