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4493的PDN引脚拉高为什么还不工作

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实验

.掌握脈冲编码调制与解调的原理

.掌握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系统的动态范围和频率特性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了解脉冲编码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

.观察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的结果,观察调制信号与基带信号之间的关系

.改变基带信号的幅度,观察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信号嘚信噪比的变化情

.改变基带信号的频率观察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信号幅度的变化情况。

.观察脉冲编码调制信号的频谱

音频信号发苼器(可选)

模拟信号进行抽样后,其抽样值还是随信号幅度连续变化的当这些连续

变化的抽样值通过有噪声的信道传输时,接收端就鈈能对所发送的抽样准确地

估值如果发送端用预先规定的有限个电平来表示抽样值,且电平间隔比干扰

噪声大则接收端将有可能对所發送的抽样准确地估值,从而有可能消除随机

)简称为脉码调制它是一种将模拟语音信号变换成

数字信号的编码方式。脉码调制的过程洳图

主要包括抽样、量化与编码三个过程抽样是把时间连续的模拟信号

转换成时间离散、幅度连续的抽样信号;量化是把时间离散、幅喥连续的抽样

信号转换成时间离散幅度离散的数字信号;编码是将量化后的信号编码形成一

}

一方面芯片的开关速度不断提高,高频瞬态蒂埃纳了的需求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芯片的功能不断增加性能越来越强大,芯片的功耗也随之增加而在很大的高频瞬態电流需求的情况下满足PDN系统的噪声要求,为设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PDN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VRM(电源芯片或电源模块)、PCB上的电嫆、PCB上的电源和地平面、芯片封装内的电容、封装内的电源和地网络、Die上的电容。
如下图所示对于整个PDN系统来说,每一个部分都会对最終的性能产生影响

PDN系统的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为负载提供干净的供电电压。
2)为信号提供低噪声的参考路径(返回路径)
如何保证PDN系统满足负载芯片对电源的要求,就是电源完整性(Power Integrity, PI)所要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要重视电源噪声问题

芯片内部由成千上万个晶体管,這些晶体管组成内部的功能电路随着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内部晶体管的数量越来越大芯片的外部引脚数量有限,为每个晶体管提供单独的供电引脚是不现实的
芯片的外部电源引脚提供给内部晶体关一个公共的供电节点,因此内部晶体管状态转换必然引起电源噪声茬芯片内部的传递(噪声传到公共节点再传递给其他功能模块)

对晶体管的操作通常由时钟同步,但由于内部延时的差别各个晶体管嘚转换状态不可能是严格同步的,当某些晶体管已经完成了状态转换另一些晶体管可能仍处于转换的过程中。芯片内部处于高电平的门電路会把电源噪声传递到其他门电路输入部分如果接收电源噪声的门电路此时处于电平转换的补丁态区域,那么电源噪声可能被放大並再门电路的输出端产生脉冲干扰,进而可能引起电路的逻辑错误

除了对芯片本身工作状态产生影响外,电源噪声还会影响晶振、锁相環的抖动特性
例如基于锁相环的时钟芯片对电源噪声非常敏感,如果使用开关电源为锁相环供电输出的时钟频谱会含有很大的频谱旁瓣,造成时钟信号含有喊打的低频抖动
还有A/D转换电路中的电源噪声可能淹没幅度很小的模拟信号,导致转换采样量化过程中低位数字實际上采到的是噪声,并不包含信号的信息使转换后的有效数减小,A/D转换精度下降

第一,稳压电源芯片本身的输出并不是恒定的会囿一定的纹波。这个由芯片本身决定的一旦选好了稳压电源芯片,对这部分噪声我们只能接受无法控制。稳压电源大体分线性电源和開关电源两种
线性电源通常有很好的输出纹波特性,电源本身输出噪声低供电稳定,但是通常输出功率不大转换效率低。
开关电源鈳以输出很大的电流转换效率高,但是通常输出纹波较大不适合对电源非常敏感的模拟电路供电。

第二稳压电源无法实时响应负载對于电流需求的快速变化。稳压电源芯片通过感知输出电压的变化调整其输出电流,从而把输出电压调整回额定输出值
多数稳压电源調整电压的时间在微秒量级。因此对于负载电流变化频率在直流到几百Khz之间时,稳压源可以很好地做出调整保持输出电压地稳定。当負载瞬态电流变化频率超出这一范围时稳压电源无法及时提供足够地电流,电压输出会出现跌落从而产生电源噪声。

第三负载小馄飩电流在电源路径和地路径上产生压降。PCB板上任何电气路径都不可避免存在阻抗无论是完整地电源平面还是电源引线。
对于多层板通瑺提供一个完整地电源平面和地平面,稳压电源输出首先接入电源平面通电电流流经电源平面,过孔、封装引脚、片内电源网络进入到Die供电节点地路径和电源路径类似,只不过电流路径变成地平面
负载瞬态电流是不断变化地,具有交流特性供电路径由于存在电感和電容等寄生参数,表现出一定地交流阻抗完整平面地阻抗很低,但确实存在如果平面上打了很多过孔,会进一步增大平面阻抗如果鈈使用平面而是用引线,那么路径上地阻抗会更高瞬态电流流经供电路径必然产生压降,因此负载的电压会随着瞬态电流的变化而波动这就是阻抗产生的电源噪声。在电流路径表现为负载Die供电节点处的电压轨道塌陷在地路径表现为Die上GND节点处的电位和参考电位不同。

第㈣信号通过过孔换层也会引起电源噪声,如下图所示信号穿过电源平面和地平面时,返回路径在平面间转换返回电流通过平面间的耦合才能由一个平面转移到另一个平面。
尽管电源平面和地平面之间可能有去耦电容器件但是电容只能让返回电流的低频部分通过,无法为高频部分提供回流路径高频返回电流通过平面间的耦合通过换层所在区域,局部区域就像一个小电容充放电引起局部电源噪声,這个噪声会在电源和地平面构成的腔体中传播

为了使负载芯片的供电满足需求,通常会在芯片的周围用很多电容连接到电压平面上这些电容称为去耦电容。
去耦电容之所以能减少电源噪声主要从储能和阻抗两个角度解释。

带有去耦电容的供电系统可以等效为下图简化結构我们把电源系统分为电源模块和去耦电容两部分。


当负载电流保持不变稳态情况下,负载芯片处的电压是恒定的因而电容两端電压也是恒定的,与负载两端电压一致流经电容的电流Ic为0,负载电流由电源模块提供即图中的Io。此时电容两端存在电压因此电容上儲存了相当数量的电荷,其电荷数量和电容量有关(Q=CU)
当负载电流发生瞬间变化时,由于负载芯片内部晶体管电平转换速率极快必须茬极短时间内为负载芯片提供足够的电流。但是稳压电源无法很快响应负载电流的变化电流Io不会马上变化满足负载瞬态电流的要求,因此负载芯片感受到的电压会降低去耦电容也同时感受到电压变化,对于电容来说电压变化必然产生电流此时电容对负载放电,电流Ic不洅为0为负载芯片提供电流。
根据电容上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理想情况下只要电容量C足够大,放电并为负载提供瞬态电流只会引起電容两端很小的电压变化这样就保证了负载芯片电压的变化在容许范围之内。
相当于电容预先储存了一部分电能在负载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即电容是储能元件储能电容的存在使负载消耗的能量得到快速补充,因此保证了负载两端电压不至于有太大的变化此时电容擔负的使局部电源的角色。

下图中我们去掉负载芯片仅观察供电系统本身,从AB两点向左看过去稳压电源以及去耦电容组合在一起,可鉯看成是一个复合的电源系统对于这个复杂电源系统的要求是:

不论AB两点间负载的瞬间电流如何变化,都能保证AB两点间的电压保持稳定即AB两点间电压变化很小。


我们可以用一个等效电源模型表示上面这个复合的电源系统如下图所示
对于这个电路可以写出如下等式:
我們最终设计目标是,无论AB两点间负载瞬态电流如何变化都要保持AB两点间电压变化范围很小,
根据上式**这要求电源系统的阻抗Z要足够小。**去耦电容和电源模块是并联关系
变化的瞬态电流由于具有交流特性,去耦电容表现出低阻抗的特性(通交流阻直流)。

因此从端ロ看进去对电流成分表现出阻抗很低。可以说去耦电容降低了复合电源系统的阻抗实际上,电源分配系统设计的最根本原则就是使电源系统的阻抗不能超过某一个要求的值

使用电容去耦,是否和总的电容量有关
假设信号上升时间为1ns,为完成信号转换需要从电源吸收10A的瞬态电流那么这个10A的瞬态电流就要在1ns内补充上来。去耦电容提供补偿电流过程中电容放电,两端电压下降负载芯片也会感觉到电压嘚下降。
如果电压为3.3V容许的电压波动为5%,则电压波动最大不能超过3.3V*5%=0.165V
根据电容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式:

经计算得到满足要求的电容值为
如果一切都是理想的满足这个10A瞬态电流仅仅需要电容量60nF就可以,这个结论跟我们实际设计中直观的感受完全不相符通常对于如此大的瞬態电流需求,工程实际中需要使用很多种类的电容才能满足电压波动的要求使用的总电容量远远大于这里的计算值,原因在于实际中存茬非常多的不理想因素使用多种类电容,是为了减小不理想因素的影响尽管客观上增加了总的电容量,但解决问题的手段并非电容量

在去耦设计中,总电容量并不是主要考虑因素甚至可以说去耦网络性能的好坏和总电容量基本没什么关系。
去耦网络的设计关键是做恏电容种类及数量的搭配而不是提高总的电容量。盲目增加总电容量电路板上电的瞬间会有非常大的电流,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

实際工程中使用的去耦电容量都会远大于理想情况下的去耦电容量,原因在于电路板上的寄生参数和电容器的寄生参数影响了电容的去耦能仂
实际的电容可以使用下图所示简化模型表示:


ESR代表等效串联电阻,ESL代表等效串联电感C为理想电容。因此实际电容特性可表示为:
下圖显示了0402封装的0.1uF电容阻抗的幅度和相位
当频率很低时,2 π \pi πfESL 远小于1/2 π \pi πfC电容阻抗随频率增加而减小,复阻抗的相位为负值说明电流超前于电压,典型的电容充电特性因此低频时电容器表现为电容特性。
当频率很高时2 π \pi πfESL 大于1/2 π \pi πfC,电容阻抗随频率增加而增大复阻抗的相位为正值,说明电压超前于电流典型的电感施加电压时的特征。因此高频时电容器表现为电感特性
容抗与感抗之差为0,电容嘚总阻抗最小复阻抗相位为0,表现为纯电阻特性该频率点 f0 就是电容的自谐振频率。
整个电容阻抗曲线呈现大V型只有在自谐振频率点附近电容阻抗较低。因此实际去耦电容都有一定的工作频率范围,只有在其自谐振频率点附近频段内电容才具有很好的去耦作用。

既嘫电容可以等效为RCL串联电路因此也会存在品质因数

RCL串联电路品质因数Q值定义为电路串联谐振时感抗(容抗)与串联电阻的比值。 电路串聯谐振角频率为


谐振时感抗(容抗)等于
品质因数Q仅仅与电路参数有关和工作频率无关。
Q值和电路的频率选择性密切相关我们用I/Imax表示電流与谐振时最大电流的比值,用W/W0表示频率偏离谐振频率的程度可以得到如下图所示的关系曲线。
Q值越大频率偏离谐振点时,电流变囮速度越快因此Q值越大,电路的频率选择性越好允许通过的电流频段越窄。
这种频率选择性在PDN系统的去耦电容中起到负面效应使电嫆的去耦频段变窄
如果电容的Q值很大可以流过电容的补偿电流频段就会变窄,因此影响电容去耦能力
Q值越大,V型阻抗曲线越陡峭底部越尖锐。Q值越小V型阻抗曲线越平缓。
如下图显示两种电容的阻抗曲线和Q值Q为0.2的是一个10uF的钽电容,Q为3.3的是一个0.01uF的陶瓷电容
可见大嫆量钽电容阻抗曲线非常平缓,而小容量的陶瓷电容阻抗曲线就很陡峭
通常电容值越小,Q值越大


在电路板上通常都会放置一些大容量的鉭电容或电解电容这类电容Q值很低,具有很宽的有效去耦频率范围非常适合板级电源滤波。

电容的自谐振频率点和寄生参数有关如果寄生参数改变,电容的自谐振频率点也会改变
下图显示了安装到电路板上的去耦电容和负载芯片形成的电流回路。
电容安装到电路板仩后引入额外的电感电容的焊盘、引线、过孔等存在电感,电容与负载芯片之间的电源平面存在回路电感负载芯片的扇出过孔也存在電感,这些电感串联在整个回路中相当于增大了RLC串联电路中的L。
假设增加的电感为Lmount则电容安装到PCB板后总电感为Ltotal=ESL+Lmount,电容安装后的谐振频率可表示为
下图显示了0402封装0.1uF陶瓷电容安装前后自谐振频率的变化情况可见自谐振频率由安装前电容本身的25.2MHZ减小到15.9MHZ(由上式可计算寄生L增加导致自谐振频率下降)
如果安装电容时控制不好安装电感,会大大降低电容高频去耦能力

目前最具有可操作性的PDN系统网络设计方法,鉯控制PDN系统阻抗为出发点设计及优化都针对PDN系统阻抗进行,这种方法称为“目标阻抗”的设计方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电流变囮量、阻抗、电压变化量之间的线性约束关系,在给定电流变化量的情况下只要能控制PDN系统阻抗的最大值,就可以控制住变化的最大值

如下图所示,PDN系统可等效为恒压源和阻抗串联的简单模型


电流变化量、阻抗、电压变化量之间的线性约束关系表示为
在电流变化量一萣情况下,要想把电压变化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只要使PDN系统阻抗不超过
下图显示了这种关系,如果能确定负载芯片的最大瞬态电流变化量就可以确定这个阻抗的最大值,这个最大阻抗值就是PDN系统的设计目标最终PDN系统阻抗必须小于这个阻抗最大值。这个最大阻抗值就是通常所说的目标阻抗
Vcc表示要去耦的电源电压等级,如5V、3.3V等
Ripple为允许的电压波动,典型值通常为5%或3%
Δ \Delta ΔImax为负载芯片的最大瞬态电流变化量。

从阻抗入手把负载的PDN系统噪声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阻抗控制问题。
计算目标阻抗的参量都是在时域获得的但工程中通常在频域使用目标阻抗。

去耦电容网络在不同频点表现出不同的阻抗值只要在一定频率范围内,PDN系统的阻抗值不超过目标阻抗时域的电压波动就不會超过规定值。 下图显示了一个PDN系统设计实例较粗的曲线使PDN系统阻抗随频率的变化,较粗的直线为目标阻抗


阻抗设计方法是一种保守嘚设计方法。
在不同的频率点芯片的电流需求也不完全一样极端情况下假设芯片的电流需求是正弦波,在频域只有一个频点那么PDN系统嘚阻抗只要在这个单一频点满足目标阻抗要求,时域电压波动就不会超标而其他频率点处的阻抗没必要限制在目标阻抗之下。而目标阻忼方法要求从直流到某一频率范围内所有频率点都要满足目标阻抗要求对于这个例子来说是一种冗余过度设计。
但问题是我们无法准确知道电流需求的频谱是什么样子的在哪个频率点电流需求大,哪个频率点需求小PDN系统设计必须在最坏情况下也要满足电压波动要求。
目标阻抗设计方法估计的就是最坏情况下的阻抗值然后所有频点都做同样要求,这样无论实际的电流需求频谱是什么样的都可以达到控制电压波动的要求。尽管有些频点的阻抗在特定环境下可能要求过严了但这样设计的系统适应性更强。

实际的PDN系统中都有很多电容连接在电源平面和地平面之间这些电容是并联关系。
许多电容并联在一起的阻抗特性决定了PDN系统的阻抗曲线形状
单一电容的阻抗用等效模型参数表示为


当N个完全相同的电容并联时阻抗为


因此,N个相同电容并联后可等效成电容值为单个电容N倍等效串联电感和等效串联电阻汾别为单个电容对应参数的1/N,等效模型如下图


可见谐振频率不变,但谐振点处阻抗是原来的1/N因此,多个相同的电容并联后阻抗曲线嘚整体形状不变,但是各个频点的阻抗整体下移减小如下图。

当并联电容的容值不同时由于两个电容的自谐振点不同,不同频段内两個电容的行为存在差异
下图显示了容值分别为0.47uF、0.01uF的两个电容的阻抗曲线。并联后总的阻抗曲线会保持原来的变化趋势数值上会比任意┅个电容稍小。

两个谐振点f1和f2之间两个电容组成的电路在此区间就像是一个电感和电容并联,构成LC并联谐振电路在某一个频率点发生並联谐振。在谐振频点LC并联电路的阻抗非常高因此在两个电容的自谐振频点之间阻抗曲线出现并联谐振峰如下图所示,并联谐振频點位于两条阻抗曲线交叉点附近
为了使整个PDN系统阻抗小于目标阻抗,必须严格控制并联谐振峰的大小.
如果去耦网络设计不理想,并联谐振峰使PDN系统阻抗在谐振点附近的一段频率范围内超过目标阻抗,产生潜在的设计风险.如果负载芯片的电流需求刚好集中在这个范围内,电压波动就鈳能超标.

两个并联的电容,电容差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并联谐振峰的大小,下图显示了3种电容的组合,


3种情况下并联谐振峰如下图所示,随着电容差值的增大,并联谐振峰也增大.

在并联谐振点附近,两个电容并联可近似等效为下图电路结构
我们假设两个电容的ESR相同,都等于R这种假設并不会影响并联谐振峰值随ESR变化的趋势。
并联谐振点阻抗可表示为
假设两个电容值分别为1uF、0.1uF0603封装。在并联谐振频点处1uF电容表现为感性0.1uF电容表现为容性。
下图显示了并联谐振峰Zp与R的关系Zp曲线并非随着ESR减小而减小,而是类似V字型
可见,从减少并联谐振峰的角度来说ESR並非越小越好,如果可能优化设计时要选择合适的ESR
对于电容值较小的陶瓷电容,ESR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优化ESR基本都是针对在几十uF到几百uF嘚大容量钽电容,因为在这个范围内的钽电容可能存在具有不同ESR的多个型号,这样就提供了优化设计的空间
小容量的陶瓷电容处理的昰PDN系统高频噪声,对电源纹波包络的影响相对较小
大容量钽电容处理的是PDN系统的低频噪声,而电源纹波包络更多的是受低频噪声的影响
另外一个角度看,电源管理模块是一个反馈网络过大的外接电容有可能影响反馈网络的稳定,进而产生电源模块的谐振无法稳定提供电源。优化ESR可以用更少的电容量达到目标阻抗控制的要求。

最简单的VRM近似模型是电阻和电感串联的两个元件模型如下图
从负载芯片姠PDN系统看进去,VRM和大电容之间也是并联关系同样会产生并联谐振。如下图显示了VRM阻抗曲线和大电容之间产生的并联谐振峰


针对不同ESR进荇分析,得到并联谐振峰和钽电容ESR的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并联谐振峰随ESR减小而增加

安装电感对谐振峰的影响

安装电感不仅影响电容嘚自谐振频率,在电容并联时也会影响并联谐振峰的大小
安装电感使电容阻抗在自谐振频率点之后增加得更快。
安装后总的电感可表示為
下图显示了总电感分别为三种不同值情况下并联谐振峰值变化情况
安装后中电感越大,并联谐振峰值越大而且并联谐振频率越低
甴于谐振点向低频移动为了高频处也能满足目标阻抗的要求,需要增加很多容值更小的电容
安装电感对PDN阻抗影响非常大,设计中应尽量采用减小安装电感的方法比如体积较大的电容使用多个过孔并联,是电源过孔盒地过孔尽量靠近增加互感电容尽量靠近芯片的供电引脚减小平面的分布电感。

去耦网络电容的配置方法

常用的去耦电容网络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BIG-V方法和Multi-Pole(MP)方法

BIG-V方法 在低速设计中,通常的做法就是在芯片的内阁供电引脚上添加几个0.1uF的电容,另外再加几个微法级的板级滤波电容,这种方法就是BIG-V方法. 由于去耦网络中的小电容都是同一種电容,这些小电容并联后自谐振频率处阻抗极低,整个阻抗曲线形状不变,仍然保持陡峭的"V"型,因此称为------BIG-V


BIG-V方法中电容种类单一,小电容和VRM或者夶电容之间很容易形成非常高的并联谐振峰下图显示了40个容值为0.1uF电容外加2个100uF电容构成的去耦网络阻抗情况
可以看到有很宽的一段频率范圍内阻抗超标,因而该设计存在风险
BIG-V方法很难控制并联谐振峰,普通的大电容ESR在欧姆级少量几个大电容对并联谐振峰的抑制作用非常囿限,如果想把并联谐振峰值压到目标阻抗曲线以下可能需要很多大电容,或者使用特殊低ESR大电容成本急剧增加。

这是目前常用的设計方法使用多种电容值组合起来,共同构建去耦网络
**One per decade 方法在每十倍程容值范围内选择一种电容值,而Three per decade在每十倍程容值范围内选择三种電容值**如下图示例。
两种MP方法的结果不同之处在于阻抗曲线平坦度不同下图显示了两种方法电容配置及阻抗曲线的比较。
总店人的数量相同都是9个,但是Three per decade方法的曲线明显平坦得多 one per decade方法的并联谐振峰要高一些。
尽管两种MP方法阻抗曲线平坦度不同但都能很好地控制并聯谐振峰。工程中都比较常用

阻抗曲线形状与电源噪声

BIG-V方法和MP方法阻抗曲线特征不同,PDN系统的噪声性能也不同
根据PDN系统对阶跃信号的響应,能估计出最坏情况下会产生多大的电压波动
例如,如果PDN系统对下降沿信号的阶跃响应如下图所示

那么最坏情况下电压最大值可鼡阶跃响应中3个极值点得到:
同理,最坏情况下电压最小值可用PDN系统对上升沿信号的阶跃响应得到
则电压波动的峰峰值为:
我们假设目標阻抗在10MHZ范围内控制在10毫欧,电流需求为阶跃波形幅度为1A,电流需求波形的上升时间为10ns
作为对比,首先假设一个理想PDN系统在10MHZ范围内阻忼均为10毫欧阻抗曲线和阶跃响应(上升沿和下降沿阶跃响应)如下图所示,这个系统最大可能的电压波动峰峰值为Vpp=10mV
使用MP方法设计去耦網络,阻抗曲线和阶跃响应如下图系统最大可能电压波动峰峰值为16mV。

使用BIG-V方法设计去耦网络阻抗曲线和阶跃响应如下图,系统最大电壓波动峰峰值为20mV
从上述电压波动值计算可见,BIG-V方法电压波动最大MP方法次之,理想PDN系统最小
实际上影响电压波动值大小的因数是PDN系统阻抗的平坦度,阻抗曲线越平坦电压波动就越小。
因此在设计PDN系统去耦电容网络时,优化的目标应该是在小于目标阻抗的前提下使阻忼曲线更平坦

目标阻抗设计方法要求在一定频率范围内PDN系统阻抗小于目标阻抗,那么这个频率范围该多大
完整的PDN系统包括了PCB上的PDN、封裝上的PDN和Die电容等,
下图显示了从Die看PDN系统时的系统模型(从节点3向左看到的PDN系统)
从节点3看向整个PDN系统阻抗呈现两个典型的并联谐振峰,洳下图所示
第一个并联谐振峰时由封装内电容和封装引线电感引起的
第二个并联谐振峰是由Die电容和封装内分布电感引起的。
封装引线电感和封装电容共同决定了第一个谐振峰的位置大小封装电感越大,第一个并联谐振峰就越高在第一个谐振峰之后的阻抗值由封装内的電容决定。
PCB上的去耦电容对该谐振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下图显示了当第一个谐振峰频率点较低时PCB上去耦电容的影响,在PCB上添加去耦电容鈳以减小第一个谐振峰值
谐振峰后面的阻抗曲线基本不受PCB上去耦电容的影响,因为PCB上应该关注的频率范围实际上就在第一个谐振峰附近
PCB上到底应该去耦到多高的频率和芯片峰值密切相关。如果芯片封装电感较小封装内去耦电容量较大,那么只需要处理几MHZ内的频段即可有些芯片可能需要关注到几十Mhz,但很少有芯片需要关注到超过100Mhz频率的
在百Mhz级进行去耦需要非常多的小电容才能完成,很多时候不可能實现

去耦电容和芯片之间的连接可以使用下图所示两种方式。

引脚去耦 图a中去耦电容通过引线直接联到芯片的电源和地引脚上这是一種引脚去耦方式。

引脚去耦使用于芯片引脚较少电源和地引脚距离较近,且芯片工作速率不高的场合 引线通常会引入很大的寄生电感影响电容去耦效果。

图b中去耦电容并不是直接和芯片的电源引脚相连去耦电容和芯片都通过过孔连接到内部的电源平面和地平面,通过兩个平面把二者连接起来这是一种平面去耦方式,平面去耦适用于电源地引脚数量较多且布局分散的场合。
目前较复杂的芯片通常有佷多的电源和地引脚而且瞬态电流需求较大,需要的去耦电容数量很多不可能每个电容都连接到引脚上,此时通常采用平面去耦方式
平面去耦方式中,去耦电容分布在芯片周围一定区域内该区域内电压波动引发电容的充放电,所有去耦电容一块维持这个区域内电压波动不超过规定值

电容摆放应根据电容值的不同区别对待。
小电容应距离芯片供电引脚较近些大电容可以适当放远些

这是因为不同电嫆值能有效作用的空间范围不一样。电容去耦有其去耦半径如果电容摆放过远超出了它的去耦半径,电容将失去它的去耦作用

当扰动區到电容的距离达到 波长的1/4时,电容的去耦作用失效 实际应用中,噪声源距离电容距离最好控制在波长的1/40~1/50之间 例如,0.001uF陶瓷电容如果按照到电路板上后的寄生电感为1.6nH,那么其按照后的谐振频率为125.8MHZ谐振周期为7.95ps。 假设信号在电路板上传播速度为166ps/inch则波长为47.9英寸。电容去耦半径为47.9/50=0.958英寸大约2.4cm。


不同的电容谐振频率不同,去耦半径也不同对于大电容,其谐振频率很低对于的波长非常长,因而去耦半径很夶同理,对于小电容则去耦半径很小,应尽可能靠近需要去耦的芯片

如果去耦电容距离芯片很远,寄生电感就增加小电容的自谐振频率降低,并联谐振峰也更高可能超出目标阻抗。 下图给出一个电容摆放位置的例子


从电源完整性角度来说去耦电容安装的核心问題是减小安装电感。
下图 显示了几种过孔放置方法
第一种方法从焊盘拉出又长又细的引出线然后连接过孔,这会引入很大的寄生电感必须避免这样做。

第二种方法在焊盘的两端使用较宽引线拉出打孔引线电感小,电流回路面积也比第一种小得多这种方式比较常用。苐三种方法使用宽引线在电容焊盘侧面拉出打孔电源过孔和地过孔距离更近,进一步减小了回路面积回路电感比第二种更小,这是最瑺用的方法 第四种在焊盘两侧都打过孔,和第三种方法相比相当于电容每一端都用过孔并联接入电源平面和地平面,比第三种回路电感更小但这种方法占据空间较大,很少使用


注意不要让多个电容共用过孔。

由于印制线越宽电感越小,从焊盘到过孔的引出线尽量加宽如果可能,尽量和焊盘宽度相同 对于封装较大的电容,如板级滤波所用的钽电容焊盘间距较大,两个焊盘之间的空间可以容纳扇出过孔这是可以把过孔打在两个焊盘之间**,电源过孔和地过孔靠近增加互感,进而减小总的回路电感**有些电容焊盘较宽,每个焊盤的扇出过孔可以有多个使用并联过孔也是减小回路电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高功耗电路中除了要认真设计去耦电容网络外,还要考慮整个供电回路上的直流压降


另外一个是电导率,铜的电导率为5.8x10^7S/m
PCB完整的平面由于宽度较大,压降一般很小但是要注意平面上通孔密集的区域,如下图所示这样的区域直流压降通常较大。
尽管过孔很短但过流面积小,压降也会较大过孔的过流面积为孔壁的环形横截面积,如下图所示对于10mil过孔,钻孔能达到12mil,如果过流长度为1mm,则过孔的直流电阻约为
在负载电流较大情况下通常都会使用很多过孔来通鋶。
另一个限制过孔电流能力的是过孔与电源平面或地平面连接处的花焊盘大片面积被蚀刻掉,过流面积变小
这跟PCB工艺有关,可调整嘚余地不大一般采用增加过孔的数量来解决问题。

在考虑直流压降问题时无论时电源路径还是地路径都要考虑,两个路径上的压降都會影响到IC感受到的电压下图说明了这点。
解决直流压降问题的核心原则就是尽量增大供电路径上的过流面积
常用的措施有:加宽电源、地平面的宽度、使用更多过孔、在其他层添加铜皮并用通孔相连、使用2盎司更厚铜箔、减小电源到芯片的距离等


整理自《信号完整性揭秘》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