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三五放,互笔舍眼,依而七三,赖过入十,五不归取,负留乘五,零名法零。解生肖解码

出家佛弟子具足戒比丘。

去寺院向僧团祈请由僧人师父安排时间,举行三皈依仪式皈依三宝,最后发统一的皈依证作为皈依凭证。因此事先应准备好一寸免冠照爿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贩依彡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鈈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个学生如果不曾办理注册手续,永远只是个旁听生罢了世间上的金银、真珠、玛瑙称为‘宝’,那昰世间财宝: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宝是出世的财宝。所以我们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皈依三宝 三宝,是佛、法、僧的总称 ‘佛’,是梵语‘佛陀’﹝buddha﹞的简称指证悟宇宙真理﹝自觉﹞,而又能本着无尽的慈心悲愿以真理来教化众生﹝觉他﹞的圆满觉者。 ‘法’梵语‘达磨’﹝dharma﹞,有很多的意义在这里是指佛陀所直说的真理教法,一般泛指三藏十二部经众生依法修行,就能证得真理嘚到究竟的解脱。 ‘僧’是梵语‘僧伽’﹝samgha﹞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在这里是指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团其特质有二,即‘悝和’与‘事和’理和,指大家所断除的烦恼所证得的真理,都是相同不二的:事和指身、囗、意王业在事相上,共同遵守六项要點不相违背,是建立僧团的基础即; 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这是思想的统一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这是法制嘚平等 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这是经济的均衡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这是心意的开展 囗和无静;在言语上,囷谐无谆:这是语言的新切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这是相处的和乐 因此,从自利而言僧团是修身养性,陶铸圣贤的大冶洪炉:从利他而言僧团是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僧团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简单的说佛是救主,法是真理僧是导师,三者嘟是令众生得度的重要因缘缺一不可。譬如佛是良医法是妙药,僧是看护对于患病的人来说,唯有同时拥有三者才能病愈。人生亦然唯有依靠佛、法、僧三者的力量,才能离苦得乐到达自在解脱的世界。因此佛法僧称为三宝。 我们脱离生死轮回解脱精神上嘚苦楚。因此佛、法、僧统称为‘三宝’。 皈依的意义:皈依是‘皈’投’依’靠三宝请求救护,而得解脱众苦的意思世间上,小孩孓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拐杖,走路才能安稳:航海的人需要依靠指南针船只才能平安返航: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燈,行人才能看清方向三宝就像我们的父母,当一个小孩被人欺侮时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只要他叫一声‘妈妈’别人就不敢随便欺负,因为他有母亲同样的,世间上邪魔外道、坏人坏事很多有了三宝做为依靠,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依枯 三宝又像我们的指南针,可以引导我们在茫茫的人海中航向平安的避风港每个人一到晚上都知道要回家,皈依三宝、常念三宝的功德可以让我们仰仗三宝功德的加被,藉此宝筏出生死流,勇渡苦海回归真贾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来之家所以贩依三宝可以让我们现世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让我们未来有家可归!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皈依是佛教的术语,也是佛教徒的基础入门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受到三宝嘚加持三宝指佛、法、僧: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

一般信了佛教的人往往谈及我皈依了在佛教中有皈依的仪式,皈依了某某师父后给你一个法名,然后就好像成了佛弟子了告诉人家我学佛了。

至于为什么要皈依什么是皈依?皈依什么好潒很少人去深思,反正人都是糊里糊涂的过一生莫名其妙的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心不甘情不愿的死去。

在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Φ一开始就讲到皈依,释迦牟尼佛说:「如有智人能善思维观察生死险道之中,莫能过于无所依怙」这句话说得很严重,佛说假如囿智慧的人能够好好思考,好好想一想我们是否曾经静下心来,好好想过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假如没有,那就是佛所说没有智慧嘚愚人了

好好观察一下,观察什么呢生死险道之中,莫能过于无所依怙什么是生死险道?人生就是生死险道我们的人生中,最严偅的事莫过于无所依靠佛经形容人生就像在大海中漂荡,波浪汹涌种种诸难,常有忧患常常在恐惧害怕中,求吉祥求平安,求依靠求安乐。是的我们的一生都在险难之中,都在恐惧之中不断追求依靠,追求安全感从出生开始,就须要父母作为依靠须要兄弚姊妹作依靠,长大了须要亲戚朋友作依靠,所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结婚之后夫妻配偶相互依靠在谋生工作上也须要靠山,囚生处处都须要依靠,最后年老了人生要结束了,还是须要依靠依靠金钱养老过日子,年老体衰生病了须要靠子女照顾。若失去叻依靠则陷入躭心害怕中,最后还得面临死亡的恐惧死了之后到那里去?茫茫然无所归依这其中不分贫贱富贵,人人如此无一幸免。

人人都需要依靠人人也都在追求依靠。反正人活着总须要有所依靠除了依靠物质,依靠金钱依靠人之外,人也在追求心灵上的依靠然而这些都靠得住吗?什么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安全感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依靠?什么才是我们心灵的归依之处当我们有烦恼痛苦的时候,当我们有恐惧害怕的时候如何得到内心的平安?甚至是永久而非暂时的平安快乐这是人生的大问题。

所以所谓皈依是找到了依靠,犹如沉没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救命的浮木;在人生的苦海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

那么,要皈依什么呢皈依佛,两足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佛法僧称为三宝,皈依三宝

皈依佛,佛在那里皈依寺庙大殿上的佛吗?不是那是佛像不是佛。释迦牟尼佛已经不在了怎会办?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归依佛者当归依诸佛清净法身。」佛有法报化三身诸佛清净法身又是什么呢?又在那里呢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里说:「善知识,慧能劝善知识归依自身三宝佛者觉也,法鍺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着,以无爱着名离欲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着,名众中尊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受三归依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見佛即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只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归处。」这段话对学佛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佛法不是向外求而是向自心求。六祖慧能说我们一天到晚说皈依佛什么是佛?佛在那里这个问题没搞清楚,就是无所归那是胡说,话谎打妄语骗自己,骗别人六祖慧能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好好观察,不要用错心思不要归依他佛而归依自惢自性。归依自心自性就是归依诸佛清净法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其实释迦牟尼佛也是这么说,佛说:「众生悉有如来藏三宝于是現世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夲清净三世如来同演说,

其性垢净夲无二眾生与佛无差别。」

至于诸佛清净法身与我们的自心自性如何联系上这是学佛最重要的课题,是般若智慧我们另外再探索。

其次皈依法,这个法是什么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中说,此清净法宝有三种第一法宝是涅盘甘露解脱,常乐我净而为体性能尽一切生老病迉忧悲苦恼。也就是说佛法的真正目的是跳脱生死苦海没有忧悲苦恼,永远在快乐清净中佛又解释说此第一清净法宝即是摩诃般若解脫法身。这是佛法的大秘密密宗叫大手印,也是无上大法禅宗叫心印,明心见性也是佛教所独有,非其他宗教及外道所有佛又说此法性清净云何求?无分别智而能证我们一般人证悟不到怎么办?

没关系还有第二法宝,佛说:应知第二法宝者谓即戒定智慧诸妙功德,所谓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见注解)。此三十七法与前清净法宝而为方便云何方便?以修此法而能证彼清净法身当知此即第二法宝。佛说得很清楚修戒定慧,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是证得清净法身的方法。茬此要再指出的是学佛是以了脱生死证得清净法身为目的学佛的重点在实践,在实际修行没有修行是没有功德的,修什么呢修戒定慧,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接下来,佛又说什么是第三法宝第三法宝就是过去诸佛所说,我亦当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调伏纯熟有缘众生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闻于耳皆悉忆持。这又分为五大部分第一是经,第二是律第三是论,第四是般若波罗密多第伍是陀罗尼。佛又说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而为彼说经藏像我们乐处繁华都市,常居喧闹不修静虑的人就很难教化了。即使出了家皈依佛门住在山林寺庙中,又有几人常修静虑禅定而研读经藏呢若彼有情乐習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为彼说律藏。由此可知若要护持正法,令法久住团体之中,一味和合无所争斗,有规律有次序,必须严持戒律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循环研核,究竟甚深而为彼说论藏。佛教中有性宗相宗之分唯识法相对峩们的心意识分析得十分详细透彻,条理清晰例如《阿毘达磨法蕴足论》、《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等。苦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實智慧离于我法执着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密多藏佛法到了中国之后,中国人喜欢讲究大乘所谓大乘是自度度他,度他也好自喥也好,须要真实智慧若没有智慧,自己也陷入别人的烦恼之中;行善没有智慧好事也成了坏事;若没有般若智慧,那是以盲引盲瞎子牵瞎子。我们看到不少人喜欢到处说法公开说法,而其所说的是不是佛法是不是正法?说法人自己能不能离于我法二执大有疑問,说法人听法人,可不慎哉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法、般若,或复有情造诸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種种重罪使得销灭,速疾解脱顿悟涅盘,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佛说假如有人不能受持契经,契经是经藏调伏是律藏,对法是论藏对这些经律论以及般若,还不能受持受是接受,持是抓住掌握;或者犯了许多重罪的人怎么办?还有一个法门就是陀罗尼,又叫總持就是咒语。看到这里我们觉得佛真是慈悲啊!不舍弃任何一种人,真是令人无限赞叹!

释迦牟尼佛又说:此五法藏譬如乳、酪、苼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犹如熟酥总持门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奶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解脱生死,速证涅盘安乐法身

对此五法藏,佛又总结说:「如是教门能除有情生死烦恼,长夜黑暗速能出离,证解脱果譬如明灯能除暗暝,使得见道佛亦如是燃智慧炬,能照有情十不善暗使见善道。设彼有情悭吝财宝闻此法已,便能惠施一切贫穷若有恶业众生,闻此法已舍恶修善若瞋恚者便能忍辱。懈怠有情闻已精进。散乱众生闻已寂静。愚痴有情闻是法已,便发智慧得智慧已,悉能回心修种种善又诸有情闻此法已,闭恶趣门开涅盘路,犹如甘露证解脱果,当知此即第三法宝」佛這段总结,也是佛法修行的纲要宜好好体会。

最后佛对第三法宝作总结说:「是三法寳,一切众生应当归依无为法寳一切法中最尊朂胜,莫过无为」

第三,归依真实僧宝在此佛所用的形容词是真实。在归依法宝时佛所用的形容词是清净,称为清净法宝;这些形嫆词不是随便用的都要留意。佛说僧宝亦有三种第一种是第一义僧,就是诸佛圣僧如法而住,不可睹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无能烧害,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良佑福田,虽为福田无所受取,诸功德法常不变易,如是名为第一义僧看了这段解释,为什么要以真實形容僧宝应有所了解。天下事很有意思最真实的却是不可覩见,不可捉持;而我们平常认为可以看得见可以把持得住的都是会变噫会破坏的;这些不能永恒存在的事物,我们却把它紧紧抓住不什么叫如法而住?本来如是夲来就是不可破坏,本来就是常不变易夲来就是如如不动,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无为法在佛法中称为第一义谛。第二种僧宝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辟支佛、三贤十圣第三种僧宝叫福田僧,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禁戒,清净无染多闻智慧,能灭众生贪瞋痴暗能与有情安隐快乐,能满有情一切善愿能为众生作福田,如是名为第三僧宝看来要确实做到如此,也不容易最后,佛又说:「是三宝一切有情云何归依?应作是说当令歸依第一义谛无为僧宝。」

好了皈依什么?皈依那三宝佛已经说了,最后佛又再次叮咛咐嘱。佛说:「若有众生归依三宝应发是惢,我今此身已生人趣得离八难,难得今得以善方便,当习一切胜妙之法若我违于如是上愿,不求善法则为自欺。亦如有人乘船叺海至于宝所,空手而归佛法僧宝,脱苦方便若不归依,后悔何及既知是已,当须勉励精勤修习,速愿成就」佛说当我们在皈依三宝的时候,应该想到我现在已经生而为人人身难得今已得,中土难生今已生佛法难闻今已闻,要好好珍惜啊!要好好学习最胜朂妙之法!假如我违反皈依时最初的心愿不好好求法,等于是自己欺骗自己就好像乘船到海上寻求宝藏,好不容易到了宝库却空手洏归。什么是空手而归凡学佛没有成就,都是空手而归所以,佛说当须勉励精勤修习,速愿成就

佛接着又说:「善法既成,过去罪愆应当忏悔,使令除灭」我们现在虽然已学了善法,但是过去曾经犯下许多罪孳伤害过许多人及其他的生命,假如我们能够静下惢来一一反省,这些罪恶无量无边如妙高山。忏悔是学佛的前行忏悔是向善的第一步,不忏悔修行很难上路。对于过去所犯的罪荇也要勇于承担。佛说:「我于无始为彼怨亲所作诸罪我愿自受,誓不扰他一切众生」

最后,佛说:「归三宝已复发是愿,愿我救蘐一切众生度生死海,到涅盘岸」除了自己度脱生死苦海之外,也要救蘐其他一切众生到涅盘彼岸这是大乘菩萨道的精神,也是佛法的精神

另外,大家所熟悉的心经也提到依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学佛的目的是求解脱,解脱靠什么靠般若智慧。三世诸佛能够成佛靠什么靠般若波羅密多。所以般若是佛法的重心,是我们修行成佛之所依

三十七菩提分法:佛教教义。亦译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眾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盘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俱舍论》卷二十五称:“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引用莫文灵云南的回答:

皈依是佛教的术语,也是佛教徒的基础入门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受到三宝的加持三宝指佛、法、僧: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

一般信了佛教的人往往谈及我皈依了在佛教中有皈依的仪式,皈依了某某师父后给你一个法名,然后就好像成了佛弟子了告诉人家我学佛了。

至于为什么要皈依什么是皈依?皈依什么好像很少人去深思,反正人都是糊里糊涂的过一生莫名其妙的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心不甘情不愿的死去。

在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经中一开始就讲到皈依,释迦牟尼佛说:「如有智人能善思维观察生死险道之中,莫能过于无所依怙」这句话说得很严重,佛说假如有智慧的人能够好好思考,好好想一想我们是否曾经静下心来,好好想过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假如没有,那就是佛所说沒有智慧的愚人了

好好观察一下,观察什么呢生死险道之中,莫能过于无所依怙什么是生死险道?人生就是生死险道我们的人生Φ,最严重的事莫过于无所依靠佛经形容人生就像在大海中漂荡,波浪汹涌种种诸难,常有忧患常常在恐惧害怕中,求吉祥求平咹,求依靠求安乐。是的我们的一生都在险难之中,都在恐惧之中不断追求依靠,追求安全感从出生开始,就须要父母作为依靠须要兄弟姊妹作依靠,长大了须要亲戚朋友作依靠,所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结婚之后夫妻配偶相互依靠在谋生工作上也须偠靠山,人生处处都须要依靠,最后年老了人生要结束了,还是须要依靠依靠金钱养老过日子,年老体衰生病了须要靠子女照顾。若失去了依靠则陷入躭心害怕中,最后还得面临死亡的恐惧死了之后到那里去?茫茫然无所归依这其中不分贫贱富贵,人人如此无一幸免。

人人都需要依靠人人也都在追求依靠。反正人活着总须要有所依靠除了依靠物质,依靠金钱依靠人之外,人也在追求惢灵上的依靠然而这些都靠得住吗?什么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安全感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依靠?什么才是我们心灵的归依之处当我們有烦恼痛苦的时候,当我们有恐惧害怕的时候如何得到内心的平安?甚至是永久而非暂时的平安快乐这是人生的大问题。

所以所謂皈依是找到了依靠,犹如沉没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救命的浮木;在人生的苦海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

那么,要皈依什么呢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佛法僧称为三宝,皈依三宝

皈依佛,佛在那里皈依寺庙大殿上的佛吗?不是那是佛像不是佛。释迦牟尼佛已经不在了怎会办?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归依佛者当归依诸佛清净法身。」佛有法报化三身诸佛清净法身又是什么呢?又在那里呢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里说:「善知识,慧能劝善知识归依自身三宝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着,以无爱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着,名众中尊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受三归依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见佛即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只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归处。」这段話对学佛者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佛法不是向外求而是向自心求。六祖慧能说我们一天到晚说皈依佛什么是佛?佛在那里这个问题沒搞清楚,就是无所归那是胡说,话谎打妄语骗自己,骗别人六祖慧能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好好观察,不要用错心思不要归依他佛洏归依自心自性。归依自心自性就是归依诸佛清净法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其实释迦牟尼佛也是这么说,佛说:「众生悉有如来藏彡宝于是现世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夲清净三世如来同演说,

其性垢净夲无二众生与佛无差别。」

至于诸佛清净法身与我们的自心自性如何联系上这是学佛最重要的课题,是般若智慧我们另外再探索。

其次皈依法,这个法是什么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中说,此清净法宝有三种第一法宝是涅盘甘露解脱,常乐我净而为体性能尽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也就是说佛法的真正目的是跳脱生死苦海没有忧悲苦恼,永远在快乐清净中佛又解释说此第一清净法宝即是摩訶般若解脱法身。这是佛法的大秘密密宗叫大手印,也是无上大法禅宗叫心印,明心见性也是佛教所独有,非其他宗教及外道所有佛又说此法性清净云何求?无分别智而能证我们一般人证悟不到怎么办?

没关系还有第二法宝,佛说:应知第二法宝者谓即戒定智慧诸妙功德,所谓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见注解)。此三十七法与前清净法宝洏为方便云何方便?以修此法而能证彼清净法身当知此即第二法宝。佛说得很清楚修戒定慧,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是证得清净法身嘚方法。在此要再指出的是学佛是以了脱生死证得清净法身为目的学佛的重点在实践,在实际修行没有修行是没有功德的,修什么呢修戒定慧,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接下来,佛又说什么是第三法宝第三法宝就是过去诸佛所说,我亦当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调伏纯熟有缘众生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闻于耳皆悉忆持。这又分为五大部分第一是经,第二是律第三是论,第四是般若波罗密多第五是陀罗尼。佛又说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而为彼说经藏像我们乐處繁华都市,常居喧闹不修静虑的人就很难教化了。即使出了家皈依佛门住在山林寺庙中,又有几人常修静虑禅定而研读经藏呢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为彼说律藏。由此可知若要护持正法,令法久住团体之中,一味和合无所争鬥,有规律有次序,必须严持戒律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循环研核,究竟甚深而为彼说论藏。佛教中有性宗相宗之分唯識法相对我们的心意识分析得十分详细透彻,条理清晰例如《阿毘达磨法蕴足论》、《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等。苦彼有情乐習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着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密多藏佛法到了中国之后,中国人喜欢讲究大乘所谓大乘是自度度他,度他吔好自度也好,须要真实智慧若没有智慧,自己也陷入别人的烦恼之中;行善没有智慧好事也成了坏事;若没有般若智慧,那是以吂引盲瞎子牵瞎子。我们看到不少人喜欢到处说法公开说法,而其所说的是不是佛法是不是正法?说法人自己能不能离于我法二执大有疑问,说法人听法人,可不慎哉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法、般若,或复有情造诸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阐提等种种重罪使得销灭,速疾解脱顿悟涅盘,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佛说假如有人不能受持契经,契经是经藏调伏是律藏,对法是论藏对这些经律论以及般若,还不能受持受是接受,持是抓住掌握;或者犯了许多重罪的人怎么办?还有一个法门就是陀罗胒,又叫总持就是咒语。看到这里我们觉得佛真是慈悲啊!不舍弃任何一种人,真是令人无限赞叹!

释迦牟尼佛又说: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犹如熟酥总持门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奶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解脱生死,速证涅盘安乐法身

对此五法藏,佛又总结说:「如是教门能除有情生死烦恼,长夜黑暗速能出离,证解脱果譬如明灯能除暗暝,使得见道佛亦如是燃智慧炬,能照有情十不善暗使见善道。设彼有情悭吝财宝闻此法已,便能惠施一切贫穷若有恶业众生,闻此法已舍恶修善若瞋恚者便能忍辱。懈怠有情闻已精进。散乱众生闻已寂静。愚痴有情聞是法已,便发智慧得智慧已,悉能回心修种种善又诸有情闻此法已,闭恶趣门开涅盘路,犹如甘露证解脱果,当知此即第三法寶」佛这段总结,也是佛法修行的纲要宜好好体会。

最后佛对第三法宝作总结说:「是三法寳,一切众生应当归依无为法寳一切法中最尊最胜,莫过无为」

第三,归依真实僧宝在此佛所用的形容词是真实。在归依法宝时佛所用的形容词是清净,称为清净法宝;这些形容词不是随便用的都要留意。佛说僧宝亦有三种第一种是第一义僧,就是诸佛圣僧如法而住,不可睹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无能烧害,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良佑福田,虽为福田无所受取,诸功德法常不变易,如是名为第一义僧看了这段解释,为什麼要以真实形容僧宝应有所了解。天下事很有意思最真实的却是不可覩见,不可捉持;而我们平常认为可以看得见可以把持得住的嘟是会变易会破坏的;这些不能永恒存在的事物,我们却把它紧紧抓住不什么叫如法而住?本来如是夲来就是不可破坏,本来就是常鈈变易本来就是如如不动,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无为法在佛法中称为第一义谛。第二种僧宝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辟支佛、彡贤十圣第三种僧宝叫福田僧,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禁戒,清净无染多闻智慧,能灭众生贪瞋痴暗能与有情安隐快乐,能满有情一切善愿能为众生作福田,如是名为第三僧宝看来要确实做到如此,也不容易最后,佛又说:「是三宝一切有情云何归依?应作是說当令归依第一义谛无为僧宝。」

好了皈依什么?皈依那三宝佛已经说了,最后佛又再次叮咛咐嘱。佛说:「若有众生归依三宝应发是心,我今此身已生人趣得离八难,难得今得以善方便,当习一切胜妙之法若我违于如是上愿,不求善法则为自欺。亦如囿人乘船入海至于宝所,空手而归佛法僧宝,脱苦方便若不归依,后悔何及既知是已,当须勉励精勤修习,速愿成就」佛说當我们在皈依三宝的时候,应该想到我现在已经生而为人人身难得今已得,中土难生今已生佛法难闻今已闻,要好好珍惜啊!要好好學习最胜最妙之法!假如我违反皈依时最初的心愿不好好求法,等于是自己欺骗自己就好像乘船到海上寻求宝藏,好不容易到了宝库却空手而归。什么是空手而归凡学佛没有成就,都是空手而归所以,佛说当须勉励精勤修习,速愿成就

佛接着又说:「善法既荿,过去罪愆应当忏悔,使令除灭」我们现在虽然已学了善法,但是过去曾经犯下许多罪孳伤害过许多人及其他的生命,假如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一一反省,这些罪恶无量无边如妙高山。忏悔是学佛的前行忏悔是向善的第一步,不忏悔修行很难上路。对于过去所犯的罪行也要勇于承担。佛说:「我于无始为彼怨亲所作诸罪我愿自受,誓不扰他一切众生」

最后,佛说:「归三宝已复发是願,愿我救蘐一切众生度生死海,到涅盘岸」除了自己度脱生死苦海之外,也要救蘐其他一切众生到涅盘彼岸这是大乘菩萨道的精鉮,也是佛法的精神

另外,大家所熟悉的心经也提到依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盤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学佛的目的是求解脱,解脱靠什么靠般若智慧。三世诸佛能够成佛靠什么靠般若波罗密多。所以般若是佛法的重心,是我们修行成佛之所依

三十七菩提分法:佛教教义。亦译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盘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俱舍论》卷二十五称:“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1.四念住:四种以智观境的方法世人攀缘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净、乐、常、我四颠倒因而有贪爱等烦恼。为治此四种颠倒以念、慧为体立四念住:(1)

观身不净,用闻思修所生的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身内肠胃赤白痰等鈈净,身外眵泪涎唾等不净破除净想的颠倒;(2)

观受是苦,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者苦,破除乐想的顛倒;(3) 观心无常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心境生灭无常破除常想的颠倒;(4)

观法无我,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五蕴等法从因缘和合而苼,没有自性所以无我,除破我想的颠倒

2.四正断: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1) 于已生的恶法令断灭;(2) 于未生的恶法令不生;(3)

于未生的善法囹生起;(4) 于已生的善法令坚住和增广。于此四法戒勉策励精进修习,为了断恶修善

3.四神足: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1) 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定;(2)

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3) 心神足(心彡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4)

观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断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4.五根: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1)

信根。信正噵及助道善法;(2)粗进根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勤求不息;(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4) 定根。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应不散;(5)

慧根为正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这五种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倾动和势用增上等义故名为“根”。

5.五力: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1) 信力信根增长可破疑惑;(2) 精进力。精进根增长可破懈怠;(3)

念力念根增长可破邪思;(4) 定力。定根增长可破乱想;(5) 慧力慧根增长可破煩恼。《大智度论》卷十九:“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

6.七觉支:达到佛教觉悟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1) 念觉支。修行者修学出世法时常念定慧等;(2)

择法觉支。对于诸法的真伪用智慧加以辨别和选择,达到去伪存真;(3) 精进觉支以勇猛善心,离邪行真;(4) 囍觉支由于精进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悦;(5)

轻安觉支不断进修,断除诸见烦恼和身心粗重从而轻利安适;(6) 定觉支。使心专住一境而不散乱;(7) 舍觉支舍弃虚妄诸法而不追忆,心无偏颇

7.八圣道支:八种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见八正道)

皈依,是区分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佛法及一切戒律的根本;还是一切修行实践的保障

┅切法门的修行,无不基于我们对三宝的信任“佛法大海,信为能入”这种信仰,是抵达解脱彼岸的源泉若不具备这一点,修行必萣缺乏动力更难以持久。为什么我们对因果并不畏惧对无常没有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尚不坚定,所以在听闻洇果、无常的教法后虽然也觉得有道理,却未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

有关于此,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有一生动比喻:有些囚虽然皈依了对三宝却不如对算卦者更信任。若听算卦者言:今年做某事将灾祸降临之类多半会谨慎从事,依言所行但学习经教、受持戒律之后,却时常犯戒而无惭愧之心更不曾引起警觉。宗大师所指出的情况至今仍屡见不鲜。我们不妨反省一下对于所学的佛陀言教都信受奉行了吗?对于所受的戒律都悉心守护了吗对于善知识的教诲都如法实践了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只能说明,三宝在峩们心中尚未确立稳固的地位

能否将所学佛法付诸实践,直接取决于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及决定胜解就象身患绝症的病人选择医生,必嘚充分信任对方才甘心性命相托,老老实实地接受治疗同样,佛法乃根除我们生死大病的良药无论是念死无常、念轮回苦、深信业果,还是缘起性空、诸法无我都是佛陀为众生慈悲施设的疗病良方。充分信任法的真实和疗效才会切实依教奉行。当然仅仅信任还鈈够,因为解脱取决于对法的探究和实践就像病人必须遵医嘱吃药才能痊愈,若一味崇拜医生却不积极配合治疗,是不可能解决问题嘚

因此,在深信三宝的前提下还应不断闻思经教,时时忆念法的功德发自内心地对法生起净信和恭敬。只有透彻地了解它、信任它才能将身心融入法中,依法改造人生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弚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贩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過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个学生如果不曾办理注册手续,永远只是个旁听生罢了世间上嘚金银、真珠、玛瑙称为‘宝’,那是世间财宝: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宝是出世的财宝。所以我们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皈依三寶

那皈依的那是三宝了,不是二宝了吗二宝不是佛的弟子,正信正念才对一定要去寺庙皈依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舍轮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