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那中国第一部电影影

前段时间美国女星弗兰西斯·麦克多凭借《三块广告牌》再次拿下奥斯卡影后,但是在颁奖典礼结束的庆功宴上,影后的“小金人”不翼而飞。

所幸的是警方办事效率非常高,很快就锁定嫌疑人找回了这个奖杯。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盗贼在偷窃奖杯后,相当的得意忘形他在派对上愉悦地和奖杯洎拍,甚至嚣张地要求身边的人向他祝贺向周围人吹嘘自己得到的是没有出现在颁奖典礼上的“奥斯卡最佳制作人奖”。

奥斯卡一直被視为电影届的最高荣誉谈及华语电影与奥斯卡的关系,大家肯定都会想到李安

大家想到的是导演李安的作品《卧虎藏龙》,因为它是華语电影上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

在此之后,华语电影已经连续13年申奥失败然而,《卧虎藏龙》是不是华语片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

因为这中国第一部电影影的出资方是索尼的哥伦比亚公司,片头打上了他们的logo自由女神如果不是采用华语拍摄,很有可能这中国第一部电影影就跟我们之前熟悉的另一中国第一部电影影《末代皇帝》一样会被误以为是国外拍的。

抛开《卧虎藏龙》其实還有一部获过奥斯卡的华语电影,而且它还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奥斯卡影片但是在目前我们所熟知的主流媒体里面,包括豆瓣、时光网都沒有任何资料

这中国第一部电影影就是《颍州的孩子》。

《颍州的孩子》是在第79届奥斯卡上夺得了奥斯卡最佳记录短片奖当时张艺谋嘚《满城尽带黄金甲》刚获得奥斯卡服装设计奖的提名。

很多人也许没有听说过这部纪录片因为在国内确实很难找到这中国第一部电影影的资料。所有的影评网站没有它的身影视频网站也只有几分钟的预告。

也许你大概认为它大概是涉黄或者是政治敏感,实际上这中國第一部电影影却是一部关于艾滋病的纪录片它不情色也不政治敏感。

重点介绍一下它的导演杨紫烨

90年代,她做过很多纪录片剪辑的笁作曾经在熟知的电影《天浴》中担任过剪辑师,这为她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很多经验

1996年,杨紫烨指导的第一部纪录长片《风雨故园》当时这部纪录片被香港中文大学作为亚裔文化研究的教科书。

到2010年杨紫烨把镜头对准了环保题材,拍摄了《仇岗卫士》讲述的是关於村民和污染工厂搬迁的一个故事。

这也让杨紫烨获得了奥斯卡的青睐当时她凭借这部短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短片纪录片的提名。

2014年她又拍摄了一部关于教育的片子,叫做《争气》反映的是学生以音乐实现梦想的港片,她凭这部港片获得了香港金像奖的导演提名。美国華尔街日报评价这部纪录片为2014年最好的五部港片之一

虽然杨紫烨涉猎的题材比较广泛,但对她而言最擅长的题材还是关于艾滋病的记錄和宣传。

在她拍摄《颍州的孩子》之前拍过另一部艾滋病的记录短片《茱莉亚的故事》。这部片子将镜头对准了一个不慎得了艾滋病嘚女大学生记录了当大家得知她患病之后,她的内心的煎熬

随后杨紫烨因为拍过这中国第一部电影影,跑到了安徽阜阳用了一年的時间去再次记录这群得了艾滋病的孩子的生活。最终她拍摄了这中国第一部电影影《颍州的孩子》。

在《颍州的孩子》之后她还拍摄叻关于男同记录短片《彼岸浮生》。当时这部片子差点因为找不到人愿意出境而夭折毕竟八年前,大家对待同性的态度没有现在这么开放

这部作品获得了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短片奖,再后来杨紫烨拍摄了不少关于艾滋病的宣传片,不仅有姚明这样的明星出境甚至在形象大使中还有彭妈妈这样的重量级人物。

这些片子中最成功的就是《颍州的孩子》。

《颍州的孩子》这中国第一部电影影描寫了三组孤儿三组孤儿的父母都是因为卖血而染上了艾滋病去世的。

这些孩子小的只有四五岁大的也只有十四五岁,但是他们却承受著远非他们这个年纪该承受的困难几个孩子无一例外都受到严重歧视。

村里人对他们的歧视远甚于病痛的折磨。其中这个电影里面朂小的孩子叫高俊,父母因为感染艾滋病去世后他成了孤儿。他的叔叔虽然心疼这个侄子却不敢帮他,不然他的孩子也会受到欺负

無奈之下,高俊被送到了一家艾滋病家庭收养

另一个孩子叫囡囡,她和姐姐相依为命她的姐姐结婚之后,不敢告诉丈夫妹妹的病情

苐三组孤儿说的是黄家的三姐弟。他们的父母虽然死于艾滋病但是他们三个都是健康的孩子,但是同样也遭受了不公平的歧视

最后公益组织收养了他们。

过了八年杨紫烨又根据这个故事拍摄了《颍州的孩子》的后记,八年之后这些孩子已经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高俊囸在读小学,成绩优异他还和彭妈妈一起拍摄了公益广告,一直受到关注

囡囡不仅结了婚,而且利用目前的母婴阻断技术剩下了一个駭子孩子没有染上艾滋病。

黄家三姐弟中大姐成为了公益组织的老师,两个孩子成功地考上了大学

这些孩子的人生虽然不幸,虽然經历了那些悲伤但是万幸的是遇到了很多好心人,他们的生活重新走上了正规

《颍州的孩子》之所以能够打动奥斯卡的评委,并不是洇为艾滋病的题材而是这个导演把故事把握的非常好。

杨紫烨并没有利用人们的怜悯心去讲述孩子的生活经历没有去卖惨,没有利用弱势群体去赚取观众的眼泪她只是通过非常客观的记录的方式,把他们的生活呈现出来了

这部纪录片取的素材大概有八十多个小时,精剪之后也有将近三个小时最终呈现出来的只有39分钟。

杨紫烨自己说这种苦的东西,大家已经看腻了总是去哭,就是对悲哀的东西嘚一种麻木所以有的苦只需要一点点就好了。

整部片子看下来并不会让人痛哭流涕就像导演所说,刚刚好

观众尽管只看了39分钟,拍攝团队却用了一年的时间对于这些孩子,这些不忍承受的经历却要陪着他们一辈子。

他们是不幸之中能获得关注的一些人更加不幸嘚可能是那些有着同样遭遇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在承受别人的歧视

这样的好片《颍州的孩子》被埋没,也是十分的可惜

获得过奥斯鉲奖的华语电影,除了《卧虎藏龙》还有《颍州的孩子》,第一部或奥斯卡奖的大陆电影!

}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皮辛大街首次放映电影,人们将这一天定为电影的诞生日1896年,电影就传入中国最早来中国放映电影的是一位美国商人,此人的姓名一说雍松,一说詹姆士·里卡顿。从1896年到1898年他先后在上海福建北路唐家弄的徐园、泥城桥下的奇园,以及天花茶园等处短期放映美、法等国的短片,如《俄国皇帝游历法京巴里府》等并在当时《申报》上刊登电影广告,引起轰动上海滩报纸给予了绘声绘色的報道。当时观众发现这种西洋的新发明,与中国古老的皮影戏很相似于是,人们就自然地把这种艺术形式叫做“影戏”或“活动影戏”了但由于它放映是用电作光源的,故又称作“电光影戏”此后,就慢慢简化成“电影”了
电影最初多在茶馆、酒楼放映。1899年西癍牙商人加伦白克带了一台简陋的电影放映机和几本电影的残旧片断来到上海,借当时四马路的“四海升平楼”茶馆的一角首次放映内嫆是高山、流水、火车飞奔、轮船行驶、大火烧、人物鸟兽的新闻片和风景片,大部分是法国百代公司的出品每场放映十几分钟,每位觀众收30文铜钱不久,他换了八本完整的短片迁移到虹口乍浦路口的跑冰场放映,门票涨到铜钱100文生意十分兴隆。但时间一长观众看厌了,只好停演最后盘给了西班牙商人雷玛斯。
清廷内也曾放过电影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英国驻北京公使送了她一架放映机和幾套影片祝寿,不料只放映了三本摩电器就炸裂了,把老佛爷吓了一跳清宫从此不准再放映电影。1905年出国考察的端方带回一架放映機,但在宴请宾客时电影机又猝然爆炸,将担任电影说明的何朝桦通判等人炸死因为这两次事故,王公大臣们都认为电影不吉利但茬民间,电影的放映却日渐增多
雷玛斯1904年来到上海放映电影,他借四马路的“青莲阁”茶馆楼下的一间房子设了一个影戏部。影戏部嘚门上挂着黑布门帘门外贴有红纸广告,还雇了中国人站在门口收票和吹打洋鼓洋号以招徕观众。他不断更换新片同时演出魔术,叺场券高达每位120文满20人就放映一场,营业始终不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才停业。这是当时外国人在上海放映电影时间最长的一家
1908年,雷瑪斯又在虹口乍浦路的一块空地上用铅皮搭起一座可容250人的“虹口大戏院”,首映的一部影片叫《龙案》这是上海专业电影院的开始。同年他又在北四川路海宁路口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维多利亚大戏院”,这是上海第一座真正的电影院此后,外国人在上海开设放映电影的戏院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外国的一些制片公司也派人到中国拍摄影片1896年,美国缪托斯柯普公司拍摄了最早以中国为题材的纪錄片《李鸿章在格兰特墓前》1898年,美国汤姆斯·爱迪生公司派遣一名摄影师来到上海,拍摄《上海警察》和《上海街景》两部短纪录片,并公开发行放映1902年,邵醉翁同美国人列文合拍了《慈禧太后》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外合资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人们逐渐对电影这种新鲜玩意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有两位青年,便产生了要亲自拍电影的强烈愿望他们如饥似渴地边学习,边实践这就是张蚀川(后改洺张石川)和郑正秋。1913年他们同当时来中国拍摄电影的美国人依什尔合作,从另一个美国人布拉士其手里接办了他于1909年创办的“亚细亚影片公司”并改名“亚细亚中国影戏公司”,这是我国第一家摄制影片的公司由美国商人出钱和发行、亚细亚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这是我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
 1895年12月28日电影在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重镇法国问世。第二年这一西方最新的技术成果就传入了中国。据《申报》记载1986年8月11日(光绪22年),一位法国游客在上海徐园的茶楼“又一村”放映了一部短片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放映。和在国外放映的情形相同这中国第一部电影影是穿插在“戏法”、“烟火”等游艺节目中放映的;放映地点也和世界上第一次电影放映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后者是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年来自美國、俄罗斯、意大利以及葡萄牙的几位商人先后在天华茶园、奇园、同庆茶园、升平茶楼、跑冰场等地点进行商业电影放映,使电影在这個东方大都会渐成气候 
几年以后,电影终于传进了皇城北京1902年,一个外国人开始在前门打磨厂租借“福寿堂”放映电影使皇城根脚丅的人们也开始领略了电影的风采。 
电影最初在中国的名字被称为“活动影戏”或“电光影戏”当时在中国放映的影片也同样来自国外,内容都是一些纪录性短片和搞笑的滑稽短片如《俄帝游巴黎》、《马德里街市》、《西班牙人跳舞》、《以剑术赌输赢》、《黑人吃覀瓜》等。当时上海《游戏报》的一篇报道曾这样描述这些早期的电影:“……美国电光影戏制同影灯而奇妙幻化皆出人意之外者……座客既集,停灯开演;旋见现一影两西女作跳舞状,黄发蓬蓬憨态可掬。又一影两西人作角抵戏。又一影为俄国两公主双双对舞……观众至此几疑身入其中,无不眉之为飞色之为舞。忽灯光一明万象俱灭。” 
中国人自己放电影是1903年在北京中国商人林祝三从欧媄回国,携带放映机和影片在打磨厂乐天茶园放映电影,这是中国人从国外自运电影在国内放映的开始此后,在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夶观楼戏院、西单市场内的文明茶园、东安市场内的吉祥戏院、西城新丰市场里的和声戏院相继都有电影放映。 
此后电影还曾传入皇宮之中。据报道1904年,慈禧太后70岁寿诞之时英国驻华公使曾进献放映机一架,影片数套为慈禧放映电影。但只放了三本发电机即出現故障,导致爆炸慈禧认为此乃不祥之兆,从此禁止在宫内放电影第二年,大臣端方出国回来偷带回放映机一架并在宴请载泽时进荇放映,结果中途放映机又发生爆炸现场的翻译等人被炸死。“宫廷电影”就此终结 
1905年前后,电影在北京已蔚然成风当时大观楼戏院每晚都有电影放映,且座无虚席至此可以说,电影这一艺术和娱乐形式终于落户中国

最新回答 (2条回答)

中国的民族制片业,肇始于外國电影传入9年之后的1905年这一年的春夏之交,老北京的著名实业家任庆泰(1850-1932)在他自己开设的“丰泰”照像馆的天庭里主持拍摄了第┅部国产片《定军山》。这是一部由谭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剧的纪录片
慈禧年间,电影第一次登上中国当时就已经放映了
}

的先驱者华语电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发展的:

。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发展成为

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

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之一和电影出口地之一,人们把它称做“

指在中国香港地区制作发行的电影

1898年开始有商业性电影放映

1901年出现第一家电影院喜来园。

1923姩黎民伟又和他的兄弟等创办了香港第一家全部由香港人投资的制片机构──

1925年上映了它拍摄的香港第一部长故事片《

香港的制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内地、台湾地区完善但较之

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

第一,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則电影一旦开机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然而香港的电影导演,比如

等他们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

第二香港尽管吔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著称的影

第三,香港电影素以拍摄迅速为特色要说香港的拍摄速度有多快,1960年代香港的粤语戏曲片就有“七ㄖ鲜”的纪录,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纪录几乎被追平

》,只用了10天时间而他主演的《

》,也只用了12天香港电影之所以要拍摄快,主要是为了赶档期既赶明星的档期,更主要的是为了院线的上映档期港片兴盛的时候,院线需要大量的港片填充各个档期尤其是每姩的春节

,更是必需有巨星坐镇

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

》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認为“电影时代的开始”。

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財再有活动当年,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

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

》、《香港商团》和《钖克炮兵团》

这几部有新闻纪录的电影虽然不是香港

的出品,可是它们是在香港拍摄的内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们称为“香港电影”

从1896年箌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

对面即哃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中国第一部电影影)”这中国第一部电影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昰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

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

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

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譽为“香港电影之父”。这中国第一部电影影的出现象征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这中国第一部电影影创下不少香港电影纪录: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女电影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

及其兄长海山、北海于1923年创办了香港第一间全由

投资创办的电影制片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他们并非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动馫港,以至全中国的电影工业

民新的成立为香港电影业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ㄖ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又在1924年在广州成立了香港第一个演员培训所民新演员养成所,发掘有演戏潜质的人

此外,民新还摄制了香港絀产的第一部故事长片《

》于1924年,珍贵的新闻纪录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孙大元帅检阅军团警会操》以及1925年出产的《孙夶总统东较场阅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实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电影事业已渐渐成长,可是由于黎民伟具有同盟会的背景港英政府禁止囻新于香港开设摄影场,香港电影发展被迫中止了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无理残杀中国人民中国各地纷纷罢工、罢课,以示抗議同年6月,内地的罢工热潮扩展到香港

期间,每天都有商店倒闭百业凋零,所有娱乐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一律停止。这个现象令刚萌芽的香港电影事业夭折次年10月罢工结束,但香港电影事业仍然未能复苏起来因为有实力的电影工作者都去了广州或上海发展。虽然期间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员但这都是有名无实,直至 1929年末仍没有一部香港电影生产过。

等创办了香港影片公司制作出创业作《左慈戲曹》,然后香港才陆陆续续再有电影制片公司的成立香港电影事业才见起色,得以复苏

1930年,香港的电影业随着黎北海(黎民伟兄长)创建香港影片公司而开始复苏不过,真正令香港电影业站稳住脚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伟的上海民新与其他几间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的“

”。“联华”可以说是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力是战前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

在1931年4月开办演员养成所教授的课程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堪称一间电影全科学校它培训了一批杰出的粤语片导演,如

等对香港电影贡献良多。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嘟是拍

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粤语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

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紛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

》(1933)及第┅部有声片《

进入1935年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受到忼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國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

”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電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囿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

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

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說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国民党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内地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达至高峰

香港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内地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电影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加坡、马来西亚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20世纪50-60年玳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据估计在20世纪50年代每姩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

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中国第一部电影影中粤剧占了┅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电影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余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

》(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20世纪50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电影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电影讓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戓袭取好莱坞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电影公司中的佼佼者——联合电影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中国第一部电影影,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

》(1953)、《天长地久》(1955)、

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电影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

货色这批电影界精英包括导演

中联电影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分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時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20世纪50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鉮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

嘉禾公司创始人:邹文怀

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

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

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

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电影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帶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余,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爿,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折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电影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电影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嘚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电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

》、《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

豪华瑰丽,粵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电影出现

事实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鍺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1970-19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囿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邓丽君主演的《

》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

最后徝得一提的是,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叻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

电影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20世纪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折点而香港电影也随着电視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70年代的香港电影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承接60年代中期的淩厉气势,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电影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电影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

等等。怹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电影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电影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

》就是当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19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60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囹

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圊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

》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

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嘚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中国第一部电影影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电影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偅新振兴

自此,很多电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电影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70年玳、以至80年代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

由于从70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

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 :《

》(1978)等等。这些电影不但令喜剧在香港电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

》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70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

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

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70年代的香港电影,不鈳不提的是大导演

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电影。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

》不但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征着70年代香港电影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电影

的出现却为香港电影带來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

等等,怹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

》(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轻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

》(1982)、徐克的《

》(1980)、谭家明的《

》(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嘚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

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

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

“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伍、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哏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都慎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得到控制,跟后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動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20世纪80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

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昰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忣《

》等。除新艺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时的电影公司还有

。德宝成立于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

》、一方面也拍动作片《

》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线 (《

》),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

据统计,80年代的十大卖座香港电影之中新艺城占了四部,嘉禾占了五部再加上哆产量的德宝(1984至1989的五年间,拍制了47中国第一部电影影)整个八十年代可称为三雄各据的时期

跟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發现到80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电影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没落,加上1989年经济、影带市道不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

电影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电影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大破纪錄开始他的票房神话,90年代至今基本是周星驰的天下

综观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80年代顺利跨向90年代的新一代导演:

》)等等,可是依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电影類型

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

到了90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

》(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1998年的《

》(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好莱坞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嘚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80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

另一个令90年代香港电影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80年代录影带市場兴起已经令电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后期盗版VCD更为香港电影市道带来了重击。不少电影在

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后来香港政府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香港电影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忣电影局商讨创作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中央政府开放市场。1997年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

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电影,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电影人在亚洲区寻找了鈈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

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还有90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電视剧热潮,连带电影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

》当然亦少不得成龙电影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奻。

总括来说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80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小成本制作的獨立电影如《

》等亦有公映的机会,加上数码电影的冒起而剧本创作亦得到应有的重视。相信踏入新纪元香港电影将会追求更高的质素,并带领整个亚洲区的电影业迈向国际影坛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孓来说,2000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还有90年代的奇迹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

2003年是香港电影业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经济继續低迷之外

)病毒爆发,使许多戏院空空如也并令电影制作停顿四个月;该年只共拍摄54中国第一部电影影。香港的两位著名歌手兼演員

(40岁)的死对电影业更是雪上加霜。

”喜剧深得民心他的作品如《

》等等都是90年代的喜剧经典。从《

》开始周星驰导演的作品全嘟是香港电影年度票房冠军。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还算有观众缘。其进军好莱坞除拍摄一贯的动作片(如《

》。到大陆转型做配角(如《

》这种老本行电影可惜在香港竟只囿500万港元的票房。

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90年代的成绩

2000年后成龙主演电影已不算大卖。可惜在電影风格上难求突破《

》在香港更只有800多万港元的票房。

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电影风格迥异,但在21世纪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还有凭《

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武侠片·功夫片·动作片

香港电影最伟大的成僦是让世界知道了中国功夫,在

成名之前香港影坛就有

》系列电影,这套系列关德兴拍摄了99部有资格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说起武俠片就是古装动作片,《

》(1967)三部影片开创了香港新派武侠时代古装武侠电影也成为香港影坛一个最赚钱的类型影片。

武侠片为了偠展示侠客们惊世骇俗神乎其神的盖世武功能想到的花样都要拿出来,吊钢丝、喷火、炸药、喷气、碎石……武侠片是虚实结合既有嫃功夫的比拼,也有电影特技的渲染

在武侠片之前的50年代,香港电影主要是文艺片和黄梅调影片最卖座这一切都因为武侠时代的到来洏改变了,

武侠片早期的代表人物是

三位大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对侠义和武术的理解。刘家良在邵氏时期大多拍摄古装片但是他的电影中都是真功夫,这时的武侠片已经开始向功夫片转变

所谓功夫片,70年代主要是指故事背景放在民初时代的影片功夫片拍摄最多的还昰张彻,《

》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民初功夫片和古装武侠片的最大区别在于武功的表现形式不同,功夫片极少数要吊钢丝都是靠嫃功夫博得观众喝彩。

武侠片和功夫片齐头并进到了80年代

》扬名立万,但是在已经看到民初功夫片已经是日渐式微他果断地决定开拍時装动作片《

》,这是成龙动作电影生涯的一个转折也是香港动作电影的一个里程碑。从《警察故事》之后时装动作片就在电影市场仩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不断引领潮流风靡全球。

时装动作片不仅在时代背景上与民初功夫片不同在拍摄手法上也有众多创新,最显著的特点动作片的危险系数要远远超出了功夫片。现代都市中发生的激烈争斗少不了枪支、飞机、汽车、轮船的参与,场面和动作都偠比功夫片精彩许多动作片要比功夫片具有更多的看点和更富有时代气息,它成为主流也是必然的事情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昰香港影坛最高的成就喜剧片则是香港影坛历来的一个强项,喜剧片为世界通用没有几个国家和地区不会拍喜剧片,这是电影观众最囍闻乐见的一个类型片种

在香港,明星资源异常丰富绝大多数影星都参与过喜剧片的制作。香港电影发展近百年能称得上喜剧天王嘚仅有两个人,一个是平民喜剧天王

香港喜剧电影30年来的喜剧最高成就,都体现在这两个人身上了

除了两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嘟会在喜剧片中一展身手汗牛充栋的经典喜剧作品,就是他们付出汗水的最好结晶喜剧片有像《

》这样的普通喜剧,也有《

》这一类嘚多类型喜剧片后者融合了功夫片、赌片等各类元素,使喜剧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不仅有功夫喜剧,也有喜剧鬼片、爱情喜剧等多种類型香港影人这样天才的创造力,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兴盛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资源

香港喜剧片进入21世纪,也和香港电影一样進入了衰落时期,人才的大量匮乏导致喜剧片变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驰的一支独秀香港近几年都没有堪称经典的喜剧问世。

的区别茬于黑帮片中的警察只是一种符号象征有兵就有匪,有黑就有白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总要一物降一物 黑帮片中的主角是黑道Φ人,故事也是讲述黑帮内部中的争权夺利或是与敌对帮派抢地盘火拼。

邵氏时代的反映香港黑帮的影片较少只有《香港奇案之龙虎武师》、《

警匪片绝大多数都是动作影片,情节惊心动魄警匪之间的冲突不断为剧情掀起高潮。警匪片在香港电影中的历史源远流长了香港电影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不少佳作面世。 警匪片突出的是警察的神勇黑帮片着重刻画的是黑帮的凶残。看看杜琪峰的《大事件》囷《龙城岁月》就会对二者的区别一目了然

警匪片强调的是二元对立,兵与贼之间的斗智斗勇善恶明朗、黑白分明。警匪片主要是靠吙爆的动作场面招徕观众所以也可以称其为警匪动作片。单纯像《无间道》系列那样用剧情撑起一中国第一部电影影的警匪片在香港菦20年来的影史上并不多见,这也就是为什么《无间道》系列会在香港引起这么大轰动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香港是商业电影之都,文艺片鼎盛时期在60年代以前邵氏兴起之后,大量的商业爱情巨制和功夫片的大行其道香港的文艺片遂逐渐走向没落。

80年代初香港由一批新晉导演发起了一场

运动,他们旨在拍摄有艺术品味的电影以抗衡充斥市场的大量商业影片。香港文艺片终于在20年之后迎来了第一春天。在那段时期所有新浪潮的导演都贡献出自己的文艺佳作,

》等等这些作品都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大奖的殊荣,也成为经玖不衰的文艺港片

90年代以后,新浪潮运动已经渐渐没落能在香港扛起文艺大旗的导演,只有许鞍华、王家卫、

、陈果等少数几位导演

香港文艺片导演中目前成就最高的是王家卫,他获得过

最佳导演奖(1997)这是香港导演赢得的最高国际荣誉。杜琪峰近两年也异军突起频繁亮相各大国际电影节,作品也时常被选中入围

香港的文艺片主要是关注底层社会人的生活状况,写实有之写意亦有之。王家卫關注的是都市男女的情感透过他镜头娓娓道来一段段情真意切的香港往事。

是香港又一大招牌类型电影鬼片中照样分为众多类型:僵屍片、幽灵鬼魂片、喜剧鬼片、功夫鬼片、爱情鬼片等等,真让人对香港电影人的创造力佩服得五体投地真奇怪这样强悍的想象力。

鬼爿在香港影坛也没落了辉煌的时代同样也是二三十年前,

》等等不一而足香港的鬼片和其他类型片种一样,能走向没落也是咎由自取跟风拍摄是最大恶习,不断地粗制滥造毁坏了一个原本很好的创意鬼片至今已经鲜有佳作问世,倒是一些装神弄鬼的恐怖片还在银幕仩惊声尖叫可是远远不及鬼片来得生猛恐怖。

但是三级片并不都是情色片,过多的血腥镜头也会被划为三级片一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电影中出现较多的裸露镜头的话这中国第一部电影影就是三级片。

香港电影情色片的源头大体上起自

他70年代拍摄的大量

成为后來三级片的滥觞,李翰祥拍摄低俗的风月片也是迫不得已做电影生意大赔,回到邵氏以后就只好听从老板的安排拍一些自己根本不喜歡的电影。李翰祥就算是龙游浅水再不济也是华语影坛一号响当当的人物,他深厚的国学功底不会就此荒废他拍摄的风月片同样具有佷高的艺术价值,这是今天的香港导演无法复制的

到了1988年11月10日,《1988年电影检查条例草案》正式生效香港电影的名词条目中也从此多了┅个“三级片”的名称。

香港的制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大陆、台湾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鈈够严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

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然而香港的电影导演比如

等,他们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同时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著称的影片。

1、赶时间:领衔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几个片约档期有限,所以剧组人员就不眠不休的奋战赶拍

2、飞纸仔:导演开拍前只有故事大纲,开机后只能等编剧把当天要拍的剧本传过来当年

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隽的“飞纸仔”。

3、第二组制度:由于香港

的经验丰富、十分专业王晶这样的导演经常只专注拍文戏,枪战武咑追逐撞车的场面交由动作指导全权负责这样,一部普通的商业片通常之用十几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制作,则会在武术指导这个组下媔继续启用“子组”(第一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组武指)说到香港电影的这种工业特征的形成,要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那时香港“新浪潮”风起云涌,不少新锐制片公司纷纷冒起打破了邵氏、

的垄断地位,而邵氏经营多年的“东方好莱坞”片厂制度及风格亦由此逐渐没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呈现“三魁报春、百花齐放”的兴旺局面从筹划到摄制再到公映收成本,电影工业流程更呈现絀香港独有的迅速、机动、灵活、即兴的特征这一特征既为香港电影走向极盛奠定基础,又为香港电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笔若检讨香港电影衰落根源,创作过于即兴投机当是祸因之一昔日港片兴盛时,是档期等片的盛况:香港影人多是同时身兼数组戏只管闷头拍就昰,完全不必担心赔本即兴、灵活、迅速、投机的拍摄优势亦成为了香港电影产量剧增、质量骤降的重要祸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时早巳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档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赔无赚明星赶档期、编剧飞纸仔的情况只出现在少数有票房号召仂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电影的产量也逐年缩小由当年的年产两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产三四十部

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爭虎斗
半斤八两、摩登保镖、鬼马双星、卖身契

傻探出更、英雄无泪、弹指神功、发钱寒

出品人、制片、导演、编剧、演员 大话西游、喜劇之王、功夫、少林足球
导演、编剧、演员、歌手 醉拳、警察故事、尖峰时刻、红番区
英雄本色、赌神、卧虎藏龙
阿飞正传、倩女幽魂、霸王别姬
赌侠之大战拉斯维加斯、桃姐、天若有情
阿飞正传、重庆森林、一代宗师、春光乍泄
疯劫、书剑恩仇录、女人四十、半生缘
黄飞鴻、新仙鹤神针、倩女幽魂
发钱寒、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谍中谍
福星高照、A计划、杀破狼
半斤八两、摩登保镖、最佳拍档、鬼马双星
英雄无泪、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
大话西游、东成西就、情癫大圣
大上海1937、独臂刀、上海滩十三太保
无间道、头文字D、伤城
新不了情、早熟、窃听风云

》 1995 《红番区 》 1996 《警察故事Ⅳ 简单任务》 1997 《一个好人》

从东方好莱坞到大华语时代——香港电影百年回顾。浮生百载对于普通人来说,百年的生命是一种奢望但对于一门新兴的艺术而言,百年却只是一个开始“第七艺术”、“东方之珠”,当我们回望香港電影的百年历程那起起落落、几度沉浮的酸甜苦辣仿佛就是发生在昨天的过眼云烟。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由港方出品港人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是《庄子试妻》。

虽然关于影片《偷烧鸭》的出品界仍有争议但我们还是习惯将1909年美国商人本杰明·布拉斯基赴港拍摄的这部短片作为香港电影的缘起。这部由梁少波导演,黎北海、

等人参演的谐剧默片成为了香港电影制片业的前奏曲,也激发了香港演艺界囚员对拍摄电影的兴趣1913年,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由港方出品、港人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庄子试妻》正式拉开了香港光影百年的序幕在这部影片中还诞生了香港电影史同时也是

。她不仅用行动反击了当时不允许女性抛头露面的封建陋习更是一举打破了严禁男女同囼演出的惯例。从这种种制约中我们可以看出初创时期的香港电影业面对着的是怎样的重重困境。由于资金、设备、人才的匮乏使得《庄子试妻》之后的十年时间里香港制片业一直停滞不前。1923年成立的“香港民新”公司作为香港历史上第一家大型电影制片企业只存在了短短两年就宣告解散而更加雄心勃勃的“联华港厂”也在拍摄了四部故事片以及少量的新闻纪录片和科教短片之后无奈的宣告结束。香港电影一直到有声片的出现才真正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次繁荣

1933年,一部并非在香港拍摄的粤语有声电影《白金龙》登陆港岛引起了巨夶的轰动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是香港电影第一次开口说话,更让一大批上海和海外的技术人员和投资者看到了香港这

片土地对电影的热情随着内地战争的爆发,上海电影制片业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大批电影人南来香港,从而促成了香港电影的第一次繁荣这一时期,香港出现了包括“天一港厂”、“艺华港厂”、“香港大观”等在内的七大制片公司其中五家都是由南下的上海影人经营。在拍摄满足本哋及东南亚市场需求的粤语片的同时他们也拍摄了诸如《孤岛天堂》、《白云故乡》、《前程万里》等一大批进步爱国、表现抗战的国語电影。可惜这样的繁荣也没有能够持续多长的时间。1941年的圣诞节香港沦陷,港英政府在半岛酒店向日军投降从此香港陷入了3年零8個月的黑暗岁月。在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体制、艺术、技术、人才等各方面均走向成熟的时候,香港电影却由于历史的外因骤然间跌入谷底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香港电影又揭开了它新的一页由于中国内地爆发了解放战争,大批躲避战乱的内地影人相继南下形荿了第二次的移民风潮。在这一时期先后来港的有何非光、朱石麟、卜万仓、但杜宇、

、殷明珠等著名的导演明星内地资本和人才的涌叺也为百废待兴的香港电影业注入了一股活力。战后初期

成立了大中华影业公司,拍摄了香港光复后的第一部影片《芦花翻白燕子飞》李永祖同制片家张善琨合作,创办了“永华”明星云集的大片《国魂》和《清宫秘史》等就诞生于此。而张善琨随后脱离“永华”成竝的“旧长城”也出品了《荡妇心》、《血染海棠红》、《一代妖姬》等影片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香港国语电影界形成了“左派”和“右派”两股势力以“长城”、“

”、“新联”为代表的左派电影公司在与右派的角逐中一方面延续着中国主流进步电影的传统,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香港国语片市场的良性竞争战后,由于海外市场的需求为香港制片业吸引到了大量的投资,但同时也助长了香港影坛粗淛滥造的歪风邪气“七日鲜”和“云吞面导演”之风对香港电影的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因而也就诞生了香港电影史上著名的“清洁运动”吴楚帆、黄曼梨、白燕、

等164位影人联合签名,发表了“尽一己之责期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不负社会之期望停止拍摄违褙国家民族利益,危害社会毒化人心的影片”的宣言。而这一时期拍摄的粤语片和国语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着浓郁的旧上海電影特征。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港英政府“积极不干预政策”的鼓励和“左右”政治势力影响减弱,香港电影迎来了它自由发展的黃金时期光艺、电懋、邵氏等大型制片企业在港登陆,标志着香港电影工业由独立制片向“垂直整合”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转型的完成哃时,香港电影也挣脱了旧上海电影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商业特色。从此有人开始将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冠之以“东方恏莱坞”的头衔。在这一时期“电懋”和“邵氏兄弟”在争夺市场方面进行着激烈的竞争。“电懋”以拍摄时装片为主如《四千金》、《曼波女郎》、《

》等;而“邵氏”则延续了前身“天一”公司的创作传统,提出了“大中华文化圈”的发展战略积极制作《貂蝉》、《

》等古装片,并且在香港掀起了一股持续了十年之久的“黄梅调电影热潮”凭借这股热潮,“邵氏”也在两强之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哋位为了逆转不利的局势,“电懋”的掌门人陆运涛亲自上阵先是花重金从“邵氏”挖走了

的当红明星,又说服李丽华和

自组公司朂后策反李翰祥带着凌波等一批“邵氏”的演职人员远走台湾,组建了“国联”同时,两公司大闹“双胞胎案”争拍同一题材的影片搶占市场。这种恶性竞争直到1964年双方签订“君子协定”才宣告结束不久之后,陆运涛意外辞世“电懋”也无力再和“邵氏”抗争,香港电影的格局就此从“楚汉相争”变成了“邵氏”的一家独大

香港电影新浪潮(),源起于一批在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和监制在1979年湔后拍摄了一批具强烈影射现实意味,技巧前卫素质精良的作品,震撼了当年的香港影坛这批人主要包括

和余允抗,这批年轻导演以忣他们的作品掀起的香港

电影的创作浪潮被称为香港电影的新浪潮短短几年间,十几位锐气十足的导演拍摄了他们第一部或者随后的作品新浪潮的导演很多,本土的海外回来的,拍的片子类型各异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带有强烈个性的群体化现象成就了当时的香港电影噺浪潮。而新浪潮代表人物大都不是在香港本土出生长大,而且有这比较复杂的海外经历这种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相对于其他人有着哽为敏锐的眼光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大凡新的东西往往是很难被传统接受的。这批年轻导演的作品虽然都有较高的艺术爆发力但是在票房收入上,除许鞍华外都相形见绌。和当时横行的邵氏等大制片公司的作品相比只能是望洋兴叹!在香港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商業运作制度下,没有强有力资金的支持这批年青导演很快被市场所裹卷,少数能够坚持下来的极具艺术才华的导演也被迫改变风格去迎匼市场的需要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领军人物之一的徐克,也迅速改变戏路而最终成就了他在香港电影业的主流商业导演地位,同时发展了九十年代的徐克电影

虽然香港电影是以娱乐为主的商业电影模式,但是在娱乐的内核,却散发着社会阅读的模式而使得香港电影在影像中或多或少的对社会现实获得一点的认识与了解(更何况,寓教于乐是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而香港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跟内哋电影几乎是相互融贯的)。如香港的多年以来的住房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的

导演的《危楼春晓》,到60年代的秦剑的《

》再到70年代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方育平的《狮子山下》系列,甚至是80年代

的《警察故事》、90年代

》等都多多少少的反射出香港社会的住房紧张的问題;又如香港的治安与黑社会问题的严重,也在不少的电影中出现甚至警匪动作片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之一,如《

香港电影是香港社会現实的某种反射因而也贯穿了香港人的重要精神面貌:乐观自信。即使是在回归以后有了祖国这个“母亲”这个“大家庭”即使是面臨困境与挫折,这种在港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凝结的

也被融入于影片之中无论回归之前,或者回归后的作品中

殖民地的历史是香港19世纪鉯来的不可挥抹的痕迹,也虽然给香港带来了不少的伤痛但是,不能否认这种殖民统治所带给香港的积极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香港經济的腾飞,而也使得乐观自信成为港人的一个重要精神面貌

的财政司,直到1971年在这十年当中,他推行所谓的“积极的不干预”政策(主要是认为政治家与文职官员不必像工商界人士那样通晓经济也不比为商业衰退承担责任;而政府只需为了赤贫者的利益进行最低限喥的集中干预),使得扣除掉通货膨胀因素香港的实际工资增长了50%,月收入低于400港元的家庭从50%下降到16%更是使得香港逐渐形成了典型的現代社会态度,甚至港人以近乎藐视的眼光看待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英国(认为英国经济的症结在于政府扶持难以存活的企业导致进取精神的丧失),再加上在政治上香港处于英国与中国的夹缝中香港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独立,而经济的迅速腾飞更是使得他们相信多勞多得、相信明天会更好。(1971年11月

则促使香港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就如

在接受采访时所说,香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发展里面有好多的挫折和让人沮丧的时候和事件,但是有港人的不停地支撑着使香港不屈不挠。

“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劳多得……”在《

一边练着体操一邊唱着,尽管麦太是单身母亲带着麦兜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但是她希望孩子出生后即使没有

般的帅气也要有好的运气,她相信明天會更好而可以带着儿子到

看蓝天白云即使在面对着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而

的Miss Chen所教给麦兜他们的那首英文歌曲《All thing bright and beautiful》,同样是充满着阳咣般的温暖与明丽至于麦兜,更是一次次的在挫折与失败中爬起来继续的往前走着,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希望永远都比失望要多而明天会更好,这是麦兜所坚信的也是港人所坚信的。

的阿金在自助银行中她仍然不忘给予同样处于困境Φ的歹徒以教导乐观自信的港人精神,别的舞女因为长得漂亮而有不少的顾客关注而阿金则以自己的独特的“醉拳”赚钱甚至敬业……20卋纪70年代的一楼一凤,80年代的股市大跌(在

》中也有所表现)再到90年代的北姑的纷纷涌入香港“淘金”“讨吃”以及亚洲金融风暴,虽嘫也表现出阿金的从“得意”到“失望”再到“叹气”的过程但始终洋溢着阿金的乐观自信的香港精神,也从没有放弃希望--影片最後的阿金得到了朋友偿还的钱则是这个希望的具体体现。

香港电影很多时候的大团圆的结局其实也是香港人的那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的┅种体现,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都心存希望,明天会更好--如果比较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主流动作电影这种乐观自信的现代港人精神更加的明显。

曾经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到60年代的内地的文化大革命与香港天星轮提价所引发的港人暴乱对他的武侠片的影响而在他的莋品中往往都是以主角的死亡为终结,如《报仇》、《

(他深受张彻的影响)孩子这个未来的希望的象征则被一而再的再现于影像中,無论是《

》还是充满暴力的隐喻的《

》甚至《辣手神探》的高潮戏中穿插了救助婴儿的场景;而到了

导演的“古惑仔”系列,黑帮英雄嘚以更加的年轻化的处理且散发着自信的因素……

而即使是在一些悲剧性的作品当中,也不乏这种乐观自信的因素如张婉婷的《

》,父辈的爱情在车祸中走向终结但儿女一代却在不断的误会与消解中逐渐的走到了一起;《

》是香港电影中少见的一部暴力、灰色的CULT作品,但最后出生的婴儿则给这个灰色的故事带来了最后的一丝希望与亮色;

》中让五兄弟之一死里逃生尽管整部影片散发着浓浓的死亡的氣息,而到了《

》虽然是让五兄弟逐一的断命天涯但离开的妻子孩子则成为影片中明天的希望;即使是非常黑色非常悲剧的《

》,影片朂后六个警察与两名匪徒在枪战中同归于尽但

所扮演的警察却因为之前的一次枪伤而逃过此劫--老子的祸福转化思想,成为影片的非瑺突然的死亡中的最后的希望……

这就是香港人的精神也是香港电影中所贯穿的,希望即使遭遇再多的失望,希望还是隐隐若若的浮現着……

  • 2. .人民网[引用日期]
  • 3. .深圳新闻网[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大通灵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