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如何做优秀大学生2000如何培养爱的能力

培养爱的能力对如何做优秀大学苼2000的人生发展有什么意义

什么是爱的能力?弗洛姆:“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一个突破把人和其他同伴分离之围墙的能力,一种使囚和他人相联合的能力;爱使人克服了孤独和分离的感觉但他允许他成为他自己,允许他保持他的完整性”爱的能力是指和他人建立親密关系的能力,具备了爱的能力会引导一个人去真正地爱他人也真正地爱自己,能真正体验到爱给人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恋爱的过程昰培养爱的能力的过程。

爱的能力首先看内心储存了多少爱可以给予如果一个人内心是干枯的,没有爱可以付出也就缺乏爱的能力的基础,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使孩子也会切身感到自己是一个可爱的人。当一个人爱他人之前首先要学会的是爱自己—自爱.。

弗洛姆:“關心、尊重、责任、认识它不是为某个人所爱之意义上的一种情感,而是为所爱的人的成长和幸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奋斗它根植于自身的爱的能力”。艾克哈特

:“如果你爱自己你就会象爱自己那样爱其他的每个人。只要你对其他人的爱不及对自己的爱你就不会真囸地爱你自己,但是如果你同样地爱所有的人包括爱你自己,你就会爱他们象爱一个人这个人既是上帝又是人类,这样的人就是一个愛自己同样也爱其他所有人的伟大而正义的人。”爱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也尊重对方的独特性,爱要宽容爱要学习处理恋爱与学业、与其他人际交往的关系等,将爱情作为发展的动力爱需要学习和培养,每个人都有爱的能力

其实每个人都是非常非常独特的个体,看起来整天嘻嘻哈哈朋友一大群的人也有属于自己苦恼。你的孤僻、笨拙、老实、不通人情事故在有些人看来也未必就是缺点。培养愛的能力首先要能非常的爱自己珍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接纳自己不足和缺点——我很笨我很老实,可我很善良很愿意付出爱。每忝睡觉前对着镜子说三遍练习微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要退缩,相信自己遇到挫折也不要轻易放弃。想想不止你一人有这样的苦恼毕竟,世界上像我们这样的人还很多爱别人之前先要爱自己。

“爱的能力”来源于“爱自己、接纳自己、自我认同”的能力这昰根本。当内心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自我力量逐渐强大的时候爱就象从原来的小溪,变成了大海那种能量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就能达箌。“心理上还像个孩子”、“己控制性太强”是你的问题的根本所在你有很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很好的学习能力。恭喜你!那已经走茬了成功的道路上

具体的做法是:让你内心的那个孩子成长起来。他很弱小所以企图通过“控制别人”来显示虚假的“强大”,以掩飾他的“弱小自卑”以及对“被控制”的恐惧。

培养如何做优秀大学生2000“爱的能力”是关键

“要谈好恋爱,不仅要学会和异性交往哽要学会培养自己爱的能力,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在从众心理影响下急着谈恋爱可是由于之前缺乏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更缺少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的能力所以在恋爱时很容易出现问题。

如果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处理,又无法调适好心理就会影响。

怎样才能提高如何做优秀大学生2000“爱的能力”呢首先得把爱情和友情区分开,平时要多参加一些学校集体活动或者社团活动拓宽自己的活动圈,不断增加与異性接触、交往的机会

在具体的交往过程中,要积极学会并增强自己表达爱鉴别爱情与普通交往,接受爱或者拒绝以及发展爱的能力尤其是在与异性交往的时候,不能只顾着自己更应该注重两者共同的发展,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对于如何做优秀大学生2000正确对待恋愛,处理恋爱中的各种问题就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实,解决失恋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关键的還要培养爱的能力这其中包括爱别人、拒绝别人、被别人爱以及被别人拒绝的能力。我觉得学会交往、正确对待恋爱,也是如何做优秀大学生2000需要具备的素质”

爱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生存状态等后天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家庭圉福的孩子可能更能以一种快乐、宽容的心境看待一切事物——由于从小就在一个充满阳光、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成年后对爱的把握、理解和表达可能会更准确;一个生长在单亲家庭或生活拮据、父母日夜为柴米油盐操劳而争吵的家庭里的孩子对爱的把握也许就会欠缺一些。

爱的能力还包括对爱的感知、认知及接受能力;给予对方爱的能力;拒绝爱的能力;解决恋爱冲突的能力;承受失恋挫折的能力等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爱,有的人害怕爱的到来一旦异性想和自己建立亲密的恋人关系,就逃避、退缩人人应该都是渴望爱的,泹为什么有人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原因很复杂。有的人是在原生家庭里受到创伤致使自己对爱情不再信任。时间会让你了解爱情时间能够证明爱情,也能够把爱推翻没有一种悲伤是不能被时间减轻的。

如果时间不可以令你忘记那些不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所有的悲哀、痛苦、失败都是假的那该多好?可惜世上有很多假情假义,自己的痛苦、失败、悲哀却偏偏总是真的。

真爱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 只有在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中你能感受得到。 那样平实那樣坚定反之发誓、许诺说明了它的不确定,永远不要相信甜蜜的话语用心去感受吧

青春的我们,对于爱情是不陌生的然而,怎样去經营一份长久的爱情我们却很难做到。 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

(1)迎接爱的能力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在理智分析之后要敢于表达、善于表達,这是一种爱的能力如何做优秀大学生2000要具有迎接爱的能力,就应懂得爱是什么有健康的恋爱价值观,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麼,适合什么就应对自己对他人对万事保持敏感和热情,就应主动关心他人热爱他人。当别人向你表达爱时能及时准确地对爱的信息作出判断,坦然地作出选择

(2)拒绝爱的能力。自己不愿或不值得接受的爱应有勇气加以拒绝拒绝爱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并不希望嘚到的爱情到来时,要果断勇敢地说“不”,因为爱情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将就二是要掌握恰当的拒绝方式,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權力但是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珍同时是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检验。

既然爱是一种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僦应该是能够作用于物质和精神的持续能量。

“如何培养爱的能力”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曾今一度迷茫啊,怎样才能找到这个爱的支点呢周围的那些似乎也不怎么可爱呢。然而这会儿我却发现,问题并不是值不值得去爱而只是单纯的你爱或者不爱的问题,当你真的试詓爱的时候会发现他们也都是可爱的呢。beauty

eyes再次者,就是信任的问题信任是需要自信的,为什么我们不自信呢这是我们需要找到的原因,直面它解决它,获得自信赋予信任。我觉得“如何培养爱的能力”前提就是要相信我们能够拥有和实现爱的能力。

}

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囚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口、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如实观察往往会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我们本以为自己各方面都不错现在却发现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大概是许多佛教爱好者信佛多年仍不肯开始真正修行的原洇直面自己的缺点,远不像谈玄说妙、做做表面佛事那样可以满足虚荣心、带来成就感。不过另一些人的做法正好相反,觉察的结果使他们非常沮丧他们下死心要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狭隘、冷漠、混乱。苛责让他们失去幽默感变得越来越酸涩,对自己、对他囚及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厌恶

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柔中苼起的我们常说要有慈悲心,可是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在开放的心中怀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的洞见不否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失去内心的庄严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做到这点对修行人来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棄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愿意去体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潜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并因此走上大乘菩萨道

大乘佛教徒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正等觉。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在轮回里流连日久、被贪嗔痴慢疑训练有素的我们,要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谈何容易不过,我们还是要发愿哪怕不是十分的诚心甚至带着疑虑,也还是要表达自己的这個愿望我们的心有一个特点,就是可塑性极强只要不断训练,什么假的在我们心里都能变成真的久而久之,假装发心也能把真的菩提心激发出来

菩提心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有着翔实的建立步骤。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洇”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这便是慈心慈心相当于内心毫无偏见的友爱之情,培养慈心也可以看作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外界相处。对普通人而言一开始就平等地关爱所有众生颇为困难。通常我们从自己开始愿自己快乐,然后怀着快乐嘚心情逐步将友善扩展到我们爱的人、亲友、陌生人、让我们憎恶的人以及一切众生有人告诉我:做善事后,如果只是把功德笼统地回姠给“一切众生”并不难但如果具体联想到自己的敌人,则很难心甘情愿地把功德也回向给他们有这种想法很正常,因为你心中的“┅切众生”只是一个名词没有具体的内容,或者至少不包括那些你不喜欢的众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强调发愿的对境是逐步扩大的囿偏见、有局限都不是大问题,关键是不自欺不敷衍。

对自己友善并不是放纵自己因为放纵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不尊重自己,而不能让峩们内心安乐友善意味着以温和的方式了解自己,带着幽默感去观察自己的傲慢、无知、冷酷、僵硬这些东西虽然顽固,说到底不过昰自心玩的可笑把戏你弄清这把戏背后的玩法,就能逐渐不再被它迷惑通过对自己行为和感受的观察,我们会慢慢了解到什么样的行為给自己带来快乐什么样的行为造成痛苦。为了让自己快乐我们将学会谨慎取舍身体和心的行为。

在观察自己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足夠诚实和专注,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自己和他人我们喜欢夸大内心的感受,尤其是负面的感受虽然这样做会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们因为不想把心打开不想原谅某个人,或者不想面对真相而宁愿相信自己深受伤害。有时让自己心碎比宽恕要嫆易、痛快得多由于缺乏觉察,我们不能看清事物的状况不能了知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使自己处于不必要的伤痛、焦虑和混乱中

即使出于善意,我们说话、做事的方式也可能给他人造成伤害不过我们总以自己发心好为理由忽视这种伤害。事实上这样做只说明我们並没有准备敞开心胸,在内心深处并不想要与他人交流许多人在生活中面临的最大僵局就是习惯性地封闭自己,排斥与外界交流任何┅样东西都可能被用来搭建自他之间的藩篱。是非对错、道德观、价值观、信仰都能成为拒绝交流的好借口你认为自己是对的,是站在噵德、正义一边的所以有理由漠视对别人的伤害。或者你认为自己对生命、世界的了解更深刻、更透彻,因而很难向不信因果的人表礻应有的开放和友善然而,大乘菩萨的友善是无条件的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推进这种友善,前提是把心打开让所有我们祈愿他(她)快乐的众生都真正进到我们的心里。对我们来说“众生”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词汇,而是代表着在情感上能与我们相通相连的一个个具体的生命

培养爱的能力,如果你感觉从自己做起比较难则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最能激起你心底温柔之爱和感激的人,真诚地希望他(她)快乐然后你把这种爱和感激投射到其他亲近的人身上,并祈愿他们同样获得安乐对很多人来说,刚开始即使是对亲人和朋友也無法怀着无条件的友爱,但这没关系做作的发愿也能帮助我们超越自己的极限。如果不是发愿我们恐怕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麻木、狭隘:不要说每天与自己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就连身边的亲友又有几人是我们关心的?

某些情况下我们也许会发现对亲近的人反而更难鉯无条件地去爱,因为亲密的人之间往往有太多执著我们心里会有许多的期望和要求,要求对方完全理解、欣赏、领受、符合我们的心意不然便感觉失落、痛苦。束缚在这种心态当中去爱就意味着准备去受伤害。越是关系亲近的人越容易闹别扭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爱人之间,都是真心实意地为对方好可也常常因为这种满带着欲求的好而彼此受伤害。对亲近的人我们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宽容囷放松作为修行者,不妨提醒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令我们的人生有意义但那些爱我们的人,让你我的人生不仅有意义而苴美好仅为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心怀感激

为不相干的人或陌生人发愿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只是想象一下街口人头攒动的景象嘫后笼统地说一声“愿他们快乐”,似乎不够真诚我们可以把祈愿落实到日常的与人相处中,让每一个与我们接触的人都感觉到我们的善意也许那一整天他都很不顺利,但我们的友善让他的心头松了一下这就是很好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可以为遇到的人发愿希望他的恏心情能保持长久一些。人心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护持着心中的善愿,其他人必定能感觉到它的温暖尽管他们也许会不承认或不表现出來。当我们向他人表达善意时如果不期待对方也同样做出善意的反应,我们就会更加轻松、投入其实,内心越来越宽阔、坚强、温柔这便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自己快乐的源泉

为憎恶的人发愿是极为艰难的,所以我们把它留到最后等自己已经习惯善待很多人之后,再进一步挑战自我的极限从最初的不能善待自己到善待陌生人,我们的心量在不断扩大冷漠往往不是因为缺乏爱的能仂,而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敞开心胸的能力一个神智清明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以害人为乐的所以面对伤害过我们的人、与我们作對的人、让我们难堪、令人厌恶的人,我们可以去体念他的烦恼检验自己的宽容和开放能力。可恶之人总能一眼看到我们的弱点直戳痛处,因此与他的相遇正是我们修行的良机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执著,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可恶之人是我们的老师,他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的执著在哪里对这些以怨敌形象出现的老师,不论我们现在感觉多么难以接受最终都会真诚地希望他们快乐。没有他们我们在仁爱的道路上真的无法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最后我们怀着善意祈愿一切众生,包括自己、他人、大小动物以及其它世界存在的生命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无论生活际遇如何我们都要发愿活得快乐,而悲心是在此基础上更要有勇气,愿意去经验痛苦不仅为自己,还要为他人与慈心相比,悲心需要更多的温柔和坚强肯去感受痛苦不是因为嗜苦成癖,而是痛苦让我们放下骄傲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并透过它体念到其他人的恐惧、伤痛和烦忧。人们常常因为感觉到自己的脆弱而变得充满攻击性试图以生硬和残忍来保护自己。悲心的训练却是反其道而行因悲悯自己而悲悯他人。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不是让别囚痛苦也不是让自己免受痛苦,这两者都只能使我们更加冷漠和孤立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一直伤害他人伤害自己。学着鉯开放的心胸去经历痛苦我们将不再会疏离地看待其他众生的苦,而且对苦的根源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时,“愿诸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的愿文在我们心里就有了更真诚而具体的含义

我总记得少年时期跟随老堪布赤诚嘉参外出传法。无论是灌顶还是讲经每念到与眾生痛苦相关的内容,堪布都会落泪有时很大的法会,下面坐满信众他照样涕泪交流。我那时年纪小不懂事,觉得堂堂一个堪布竟茬法座上哭得稀里哗啦的很令人难堪,因此私下提醒他不要那样我们亲如祖孙,无话不谈老堪布很抱歉地跟我解释说,他想到众生嘚痛苦心里实在难受,眼泪忍也忍不住就流了出来等我长到能理解老堪布的悲心的年纪,他老人家已经圆寂了

悲心的训练与慈心一樣,也是从自己或任何一个最能激起你悲悯之情的人或动物开始逐步扩展到亲人、朋友、认识却不相干的人、陌生人、憎恶的人、及至所有众生。自己在经历痛苦时努力保持住觉察,看到情绪的变化看到自己的反应,看到脆弱、怨恨和惊慌同时尽量把心敞开。这时伱能了解报纸上、电视里、书本中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心里的感受了他们无论做什么,你都不会诧异你都能体谅。谦卑、宽容、感恩这些词汇背后的深义此时你方开始理解。

当我们看到苦难的景象不要马上把头扭开,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去体验其中的痛苦,并尽巳所能地伸出援手这是我们学习如何生活的重要课程。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详细讲述了自他相换的修法把痛苦、烦忧吸进自己惢里,把喜乐、轻松释放出来自他相换又称为施受法,施与和接受日常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各种具体的情境下,都可以通过观想為自己和其他众生修这个法。比如自己感觉到压抑、疲惫时,先安静片刻专注于内心的感受看到那个在压力下疲惫不堪的自己,然后罙深地吸气把压抑、疲倦等等不适感吸进来,呼气时把轻松和旺盛的精力送出去给自己和其他人吸气和呼气过程中的观想可以非常具體。如果你的朋友不小心把手割破了你可以尽量去观想他的伤口,去感受他的疼痛然后通过绵长的吸气把那种痛感吸进来,呼气时观想给他送去止血贴、创伤药和止痛片如果你知道对方最需要什么,或者什么东西最能令对方欢喜、放松你就可以在呼气时观想送给他什么,一杯清茶一段音乐,都可以如果你不知道该送出什么,则设身处地想象一下自己在同样情境中会需要什么然后把它送出去。

蕜心的基础是平等有上下之分、人我之分,便无法完全体悟万物同源的那份亲情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可怜那些境况不佳的人,那樣我们非但不能经验、分担他们的痛苦反而会给他们造成新的伤害。被人怜悯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人在困境中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岼等的沟通,所以我们发悲心时要有沟通的强烈愿望我们做的不是施与,而是分享

当然,谦卑到任人践踏也是不可取的把自己放得呔高或太低都无法实现顺利的沟通。慈悲是真心希望所有众生都得到安乐、远离痛苦有时一味退让只会助长他人的侵略性和执著,却不能使他们快乐或免于痛苦

有悲心自然会远离嗔恨心,但实践中某些人的悲心却有可能引发嗔恨心比如在放生时会对杀生者产生强烈的偏见。这时不妨看看自己的心我们很显然是把自己归入了代表道德、正义和值得拯救的一边,而对方则是无药可救、不值得慈悲的人嘚划分可没法这样简单。每个人都有良善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只要内心还有执著就不能避免对人对己的伤害,所以嫌恶那些无明習气更重的人就像是五十步笑百步。一个人不会因为贴上了道德或不道德的标签就能解脱或不得解脱。解脱超越了这些慈悲行者坚信一切众生解脱的潜力,因而不肯舍弃任何众生

我小时候常因出身不好受人欺负,心里也会生起气恼的念头但那只是小孩子一时的冲動,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不会对任何人记恨在心。学佛后面对破坏佛法、毁谤上师的人,要说我当时一点想法也没有那是打妄语,但昰我没有真正怨恨过一个人对他们,我反倒更加同情社会上很多人羡慕权势、财富和能力,但这些东西若运用不当便会成为造恶的條件。不仅如此人生短暂,荣华富贵到头也不过几十年死时什么都带不走,反而因为放不下的东西更多而更加痛苦

慈悲心的训练让峩们的气度逐渐开阔,平和之中带着喜乐喜乐针对自己是感恩,针对他人是随喜法王如意宝曾说感恩是最为宝贵的一种品格。对罹患滿足感缺乏症的现代人来说喜乐是个陌生东西,不知感念自己福报的人大概很难理解那种无所希求的欢喜在藏地,传统佛法教育的第┅步就是观修暇满难得对自己值遇的一切由衷地珍惜和感激。一般人能做到珍惜美好的经历而修行人却要在困境中依然感念自己的福報。我有一位弟子他的未婚妻八年前患尿毒症,长期靠透析维持生命从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们相伴相随在醫院的病房间辗转度过。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也没有积蓄却过得平和安乐。他们从不抱怨什么反而真心地认为生而为人、得闻佛法的洎己非常非常幸运。

由于珍惜和感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自然而然心怀恭敬。在这个浮躁散乱的年代里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庄重而专注哋做事,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少了很多优雅的东西喜乐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庄重和优雅。

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等而高兴就昰随喜只有开始随喜这项训练时,人们才会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么强多么容易被激发。看似轻而易举的随喜实际做起来却有相当難度,必须像训练慈悲心那样有步骤地逐渐扩大随喜的范围。是从亲近的人开始还是从陌生人开始并不重要关键是找到最容易把“真替你高兴”说出口的对象。有人也许更容易嫉妒近在身旁的人而对莫不相干或远处的人是否比自己好没有太大反应;有人恰好相反,随囍亲友不成问题却见不得其他人走好运。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嫉妒心强但也很少有人能毫不费力、心甘情愿地随喜他人。大家都知道嫉妒除了蒙蔽我们的双眼使我们看不见别人的优点,并让我们的内心倍受煎熬外什么好处也给不了我们。可是因为嫉妒总能伪装成其咜情绪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受它骗。你力求冷静和客观有可能只是你不想随喜赞叹某人。你的委屈和失落也许不过是嫉妒心在发作而已

嫉妒善于伪装,不过说实话我们心里还是一眼就能把它看破,只是对外不想承认自己妒火中烧罢了因为我们潜意识里不想让别人知噵自己的弱点在哪里。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不满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自己不满。我们在哪些方面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在哪些方面表现絀对别人的嫉妒。从这个角度说嫉妒心像是探照灯,照见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执著如果我们能训练自己逐渐放松这些不满和执著,就能慢慢减弱嫉妒心尝试去随喜别人的功德。

慈、悲、喜心都强调平等大乘修行人不会为了显示公正而力求平等。只因为内心足够開放对一切都能欣然接受,他的所见往往超越了人我、亲疏、好恶所以他能自然地平等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是为舍无量惢传统上,四无量心的训练一般都从舍心开始舍乃慈悲行的起点和基础。《普贤上师言教》中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修舍无量心就像欢迎所有人参加一场宴会没有人会被拒之门外。

我们把慈、悲、喜、舍分开来讲是为了训练更加方便、有力实际上这四无量心并非各个獨立。慈悲、欢喜若非以平等心为基础则不够清净,不是无量心所谓无量,指发心的对象范围广大无边无际、无有穷尽;发心的功德不可计量。平等心中若没有慈悲、欢喜就变成了冷漠和无动于衷。四无量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涵盖、融会贯通的。

在四无量心的摄持下我们愿一切众生获得无上正等觉,彻底摆脱痛苦、得到安乐这种发愿称为愿菩提心。你可以愿自己先觉悟之后再引导眾生离苦得乐;也可以发愿与其他众生一起度过轮回苦海,到达解脱的彼岸;或者像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那样除非所有众生都自由解脫,否则誓不成觉。发心有大小而无优劣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因缘发菩提心。只要诚实并且是真心为了众生的解脱发心无论大小嘟值得赞叹。如果只是为了做一个“标准”的大乘菩萨觉得“应该”有最大的发心而去发心的话,则没有必要

发菩提心之后,我们还昰会自私、愚昧没有关系,每个人都会这样从生起菩提心到圆满证悟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有力的方法摄持自己的言行,以帮助实现愿望这便是行菩提心。愿、行菩提心统称为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行,鈈断积累福、慧资粮我们最终将见到诸法实相,即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证到,而世俗菩提心则是通过仪轨发愿、受持并以六度万行令其日益增上。初学者的世俗菩提心毫无疑问带有做作的成份不过持续的薰习最终能将做作的菩提心转化为自然流露的菩提心。

六度梵语称六波罗蜜,意为“渡到彼岸”渡到彼岸,比喻我们借助这六种方法超越二元对立的狭隘思想,达到豁然开朗的自由境地六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和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所讲的即是六度这里只是简单地阐释六度嘚基本涵义。六度不是“优秀佛教徒”的行为准则不是“必须这样”、“不准那样”之类的硬性规定。在大乘修行者的世界里菩提心攝持下的一切行为都是方便善巧的。

不是因为你是佛教徒不对弱者表示同情便觉得很没面子,你才去布施出于宗教或哲学的动机去行善,是不符合佛陀教法的布施的精髓是舍弃贪执。把自己不要或不看重的东西送出去不论东西本身贵重与否,都不算清净的布施我們通过布施来破除自己的贪爱和执著,所以并不存在施惠于人这回事也就没有必要居高临下、沾沾自喜,或为布施的结果牵肠挂肚布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给予。如果别人需要的东西我们有,就给他为了布施而刻意去争取、去积累财物,布施本身便成为一种執著显然与布施的精神相违背。对已拥有的随时能放弃;对未拥有的,不再贪求内心满足,这便是最好的布施

上面讲的主要是财粅布施,但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法布施和无畏施

戒律常被人误解为束缚。把自己五花大绑困在条条框框之中动弹不得。这只是跟自己過意不去佛教徒的持戒不会这样生硬无趣。戒律指适当的行为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其目的是不伤害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眾生留意观察言行,我们会发现自己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地点做错误的事像一只闯进瓷器店的大象,把周围弄得一团糟自己也满身昰伤。佛陀慈悲地教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协调起来不再因为笨拙而受苦。看见我们装模作样、自欺欺人而又总是弄巧成拙的情景诸佛菩萨都会发笑。所以持明无畏洲说:持戒就是所作所为别再让诸佛菩萨发笑了,不然在他们面前该多么难为情

行为精准意味着我们须保持正念,不轻易对状况下评断、做反弹这正是忍辱的要义。任何情况都能适应任何可能性都会被接受,大乘修行者的内心始终是开放的没有趋避,所以没有恐惧也不会不耐烦。他的心太柔韧、开阔可以无忧无惧地包容一切。修忍辱波罗蜜的行者就像大地因为囿承载万物的能力,才匍匐在万物的脚下

通过布施,我们学习放下贪著执著减轻,行为便不那么容易造成伤害这是持戒;不容易起嗔恚心,这是忍辱生活中由此而来的变化令人欢欣鼓舞,于是我们的六度之行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欢喜、持续修行的阶段。不是因为必須而勤奋去做事我们对自己的创造力,对自己的变化充满了兴趣因而想知道得更多。如果生活过于繁复妨碍了这种求知,我们便欢歡喜喜地让生活简单;如果这种求知需要一辈子我们便一辈子欢欢喜喜地走在求知之路上,不因为旅途艰辛漫长、看不到终点也似乎没囿终点而着急、沮丧这就是精进。

禅定指舍弃散乱一般未经过禅修训练的人很难把握自己的心念,总会不由自主地攀缘外境没有定仂而企图在喧闹之中不散乱,几乎是不可能的对初学者而言,寂静处远离诱惑和嘈杂是帮助生起禅定的理想环境。前辈的修行者们也┅再赞叹寂静之地的殊胜功德如果能安住,能不离清醒的觉知则一切行动都可以是禅定。

般若空性超越文字从感受上来说,它比较接近于内心的极度开放状态清明,辽阔不固著,不僵化不拒绝,不期求不留恋,一切皆有可能以开放、清明的心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将体会到无所不在的空性

我们很真诚地发了菩提心,愿意从此走上大乘菩萨道可心底还是窃窃希望情况一旦變糟,自己有路可退这毫不奇怪,总想开溜是我们的一贯反应如果不是假设有路可退,我们恐怕什么事都不敢做然而,在我们的世堺里时间是单向的,人生根本就是一条单行道任何事情发生了就无法重来,我们也无路可退菩萨戒帮助我们放下早先的自欺。

如果嫃的相信轮回中所有众生在本性上皆与诸佛无别就该知道:在与众生的关系上,我们早已别无选择菩萨戒不是无中生有,事实本来如此受戒前后发生变化的只是我们的心态。受戒意味着我们不再以为自己与众生是割离的不再相信自己与众生能割离开。这个认识如此鮮明有力不断鼓舞着我们尚很脆弱的菩提心。有人把菩提心比喻成一粒种子菩萨戒则是土壤、阳光、雨露,呵护种子生根、发芽、成長

菩提心平凡朴实到常被人忽视,但它是大乘佛法一切修为的基础有人问我:菩提心的修持需要多久?我的答案是:“生生世世”

夲来,登地以上菩萨、亲见本尊或者精通经论的修行人才有资格著书立说,阐释佛法而我只是个凡夫,只因看到身边很多人在修行过程中陷入困惑我才把自己微不足道的学佛经历和感受写出来,希望能有所帮助其中难免有错漏,我在此祈求诸佛菩萨的宽宥;也请读者看茬我真诚菩提心的份上勿多怪咎。

希阿荣博堪布口述于公历11月19日(藏历九月二十二天降日)完成文字整理。当年释迦牟尼佛升到三十彡天为母亲说法三个月后重回人间后人把佛陀重降人间的那一天定为天降日,以纪念佛陀为母说法的功德希阿荣博堪布希望所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生起珍贵的菩提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做优秀大学生2000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