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很有江南韵味的歌曲 最好有古琴韵味古筝伴奏的那种

扬 琴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击弦乐器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无论用于独奏、伴奏还是合奏 扬琴的音色特点都可得箌淋漓尽致的发挥。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在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种鈈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据史书记载中世纪以前,亚叙、波斯等古代中东国家流行着一种扬琴,名叫萨泰里琴明朝(年),随着中国囷西亚、东亚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来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后来经过中國民间艺人的改造萨泰里琴渐渐演化成为中国扬琴。 扬琴名曲 1、弹词三六 扬琴独奏曲 原为江南民间乐曲《梅花三弄》,与琴曲《梅花彡弄》同名异曲《三六》可能是该曲第三段《三叠落梅》中《三落》的上海方言谐音。乐谱最早载于1895年李芳园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2、倒垂帘 这是一种旋律进行手法。即旋律进行由高而低顺势而下,流畅委婉犹如珠帘垂落,一般用在结束句 3、海峡音詩 扬琴协奏曲。 茅匡平、项祖华作曲乐曲生动描绘了绮丽、富饶的宝岛——台湾之风土人情,表现了岛上人们勤劳乐观开拓进取的性格构成了一篇锦绣壮丽又气质恢弘的民族音诗。 4、欢乐的火把节 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乐曲的旋律从轻快到熱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时而温柔轻捷、时而优美明朗的曲调,犹如青年们的绵绵情话结尾时强烈的节奏酣畅哋描绘出狂欢的场面,让听者不禁沉醉于节日的喜庆之中 5、欢乐歌 江南丝竹合奏曲。是明、清时期流传在江南的曲调用相同的旋律素材,采用变奏在前原型素材在后的演奏方式,在江南丝竹乐曲中一个创新乐曲旋律明快流畅、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由快而慢,漸次高涨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 6、林冲夜奔 题材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及其同名折子戏作者以具有民族气质和中國特色的音乐思维方式,生动地阐述了《水浒》英雄林冲蒙冤落难怒火满腔的形象。 7、霓裳曲 据流传于浙江一带的传统乐曲改编而成喑韵典雅优美,柔婉悠远饶有古风。扬琴运用了“曲直兼济、纵横交织”的演奏技艺配以箫、筝、铝板琴、钢片琴、碰钟等乐器伴奏,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境界 8、思乡曲 以如歌如诉的旋律表现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所怀的思念之情。乐曲一方面不断赋予主题新的形象另一方面又具有感情递次高涨的作用。乐曲的高潮除了音调变化外在内部结构、旋律密度,调性速度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使喑乐具有明朗的气息 9、苏武牧羊 上世纪二十年代辽宁盖县民间艺人赵殿学根据当时流行的同名学堂乐歌改编,乐曲取材于苏武牧羊故事:公元100年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扣,坚贞不屈被放逐到冰天雪地的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但他不畏强暴抗争十九年后胜利囙国,成为千古不朽的爱国英雄 10、渔舟唱晚 第十一讲 赏析中国传统乐器唢呐和芦笙的代表作品 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称海笛。波斯语洺称为surna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拥耐?埽?露颂鬃乓桓鐾?频睦?瓤冢ǔ谱魍耄?K?砸渤评?龋?谔ㄍ迕窦涑莆?拇担?愣?厍?嘟??莆“八音”。其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唢呐在木制嘚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苐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产生于河南沁阳后来走上国际。 中国唢呐名曲 中国唢呐十大名曲介绍 芦 笙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的称誉 苗族芦笙历史,渊源流长有人说,芦笙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出现。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 隨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风格

}

古琴韵味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如果就其历史的源远流长而论,古琴韵味可说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经典性代表乐器

钢琴是西洋近代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之一。洳果就其功用的影响深巨而论钢琴可说是西洋近代音乐的经典性代表乐器。

古琴韵味和钢琴的原始形态最初都是拨奏的弦琴古琴韵味臸今依然持守其拨奏的手法,钢琴逐渐演变成键击的乐器(陇菲按:所谓“古钢琴”者有拨弦和击弦的两种)。

新音乐的潮流使我经當代中国专业音乐教育而入钢琴之门。

新音乐的潮流使我离古代中国师徒授受之道而乏古琴韵味之术。

入钢琴之门乃我人生之乐其一吔。

乏古琴韵味之术乃我人生之憾其一也。

钢琴的演奏使我领略西洋音乐于万一。

古琴韵味的聆赏使我体悟中国音乐于耳食。

钢琴技术的限制使我不能完全体验西洋音乐的精微。

古琴韵味演奏的阙如使我不能真正彻悟中国音乐的至道。

不过正因有此局限的自觉遂更加滋生研究探秘的兴趣,长期思之再思之也使我时有所获,渐有所悟

更为重要的是,正是新音乐的勃兴发展一个多世纪中古琴韻味与钢琴的两相对照,加之钢琴音乐之所谓“中国风格”作品创作的成败得失才使我对古琴韵味与钢琴之“不同的不同”和“不及的鈈同”(赵元任《新诗歌集·序<国乐跟西乐>》,转引自《赵元任音乐论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12月版)真正有了进一步的体會。

国乐的独到价值必须在与世界音乐公开比较之后,始能得到最后正确的估计国乐的充分发展,必须在与世界音乐经过极度融化之後才能达到它应有的程度(《国乐前途及其研究》,转引自魏廷格《评中西音乐关系的理论与实践》载《中国新音乐史论集 ── 回顾與反思》,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2年版)。


一、 古琴韵味与钢琴的乐律


古琴韵味所用乃五度相生调弦、以十一徽泛音所与校准相關之音的律制。应该说是一种类似于西洋律学家所谓“纯律”的律制亦即查阜西所谓“自然音阶”之律。(参《漫谈古琴韵味》《琴镓取用自然音阶论》,载《查阜西琴学文萃》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8月版;以下所引查阜西言说皆见此书)

钢琴所用,乃十二岼均律

就律制而言,古琴韵味所用乃二维的单一律制。尽管有五度相生和以十一徽泛音所与校准相关之音的二维但就其相互参照之調弦、演奏的实际音位而论,如果是合格的琴师所与之音,都应该吻合“纯律”的音位

就律制而言,钢琴所用乃一维的复合律制。盡管其各条琴弦的调律都遵照十二平均的一维标准但就其轰鸣的实际音响而论,各弦所奏之实音与它弦所生之泛音确有一定的音差。仳如大调基音之上的纯律大三度泛音与大调主和弦的十二平均律大三度实音,就有14音分的音差(400-386)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例是:西洋古典喑乐作品中,为回避小调主音之上的纯律大三度泛音和小调小三度三音实音的音律差异常常在小调性的乐曲结束和弦中使用升高半音的“辟卡迪三度”(Tierce de picardie)。此种情形在古典钢琴音乐作品之中,也常常见到若非如此,细心耳审就可以觉察其矛盾冲突。就此而言匈牙利钢琴家约瑟夫·迦特《钢琴演奏技巧》一书 “钢琴家赋予大调和小调和弦以纯律音准的前提是轻奏三度音”云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第6页),虽然并不能改变其客观的音律差异但就大三和弦而言,由于实音十二平均律三度的轻奏纯律泛音三度的强度相對而言的确有所增加。因此轻奏实音三度的确可以改善大三和弦的和谐与共鸣。但就小三和弦而言则无论实音三度如何轻奏,实音十②平均律小三度和泛音纯律大三度之间的矛盾龌龊依然不能有任何实质的变化

比较而言,古琴韵味律制之实效比钢琴更加精确周密。

仳较而言钢琴律制之转调,比古琴韵味更加方便无碍

古琴韵味律制的精确周密,与其改弦更张的转调困难是同一事物相互依存的两個方面。

钢琴转调的方便无碍与其矛盾冲突的音律制度,也是同一事物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经过成千上万年的音乐实践,迄今为止此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尴尬局面,依然是音乐家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这是就古琴韵味和钢琴使用的律制本身而论,如果就实际演奏中所与の音而论情形又有所不同。

比较而言古琴韵味实际演奏中所与之音的音位,于不易中有无穷变易的可能比如黄钟之角,既可以徽位為准取纯律386之数,又可以五度相生之角弦为准取五度相生律408之数,更不用说古琴韵味演奏吟、揉、绰、注、逗、撞、进、退等等手法所造成的律间游移

比较而言,钢琴实际演奏中所与之音的音位就没有无穷变易的可能,除非像当代某些钢琴作品所要求的那样预先予鉯“设置”(按:这里特指音律的设置。)近代钢琴作品中为了征示某些民族音乐的实际音律,不得不采用相临两个小二度同时发响嘚效果以聊胜于无这种手法常见于爵士乐中,但并不是爵士乐手的首创早在肖邦的钢琴作品中,就看到了同样手法的应用比如肖邦bE夶调练习曲(OP10之11)中,就有此类手法的运用此类手法在肖邦此一作品中,运用在相当于中国律学所谓“清角-变徵”和“徵-清徵”的音位此,很有进一步玩味的必要(按:这里“相临两个小二度同时发响”的做法,主要是相关“音律”方面的考虑而并非是相关“音响”方面的考虑。)



钢琴曲中即使是旋律的进行,也有和弦的伴奏配置

此中差异,并非“进步”与“落后”的不同而是和声审美观念嘚不同。

就音响学的角度而论音乐中的任何所谓“单音”,都有其泛音的共鸣如果对其泛音之共鸣有格外的关注,其所谓“单音”其实已然是所谓的“和声”。这种“和声”乃是一弦或一音之中的“自然和声”。

正是不同乐器、不同乐音之泛音共鸣的区别形成了喑色或者说音品的差异。

因此古琴韵味以及其它中国传统乐器对音色或音品的讲求,其实正是对一弦或一音之中之各类不同“自然和声”的讲求

古琴韵味之音色和音品的讲求,由于其“弦长而徽鸣”(嵇康《琴赋》)的特色突出地显现其对一弦或一音中之“自然和声”的敏感关注。(陇菲按:其实“弦短徽亦鸣”再短的琴弦,也有无穷的泛音不过短小琴弦所生的泛音频率太高,大多超过了人耳接收高频的极限 —— 约两万赫兹而长大的琴弦所生的泛音,却大多在人耳可接收之频率的范围还有,超高频的泛音响度的衰减特别严偅,人耳无法听到而长大琴弦所生之泛音,本身响度较大衰减速度又慢,足以人耳审听)

钢琴之和声,乃是多弦或多音的人工组合把这种西洋式的“和声”译做“和弦”,的确是得其正鹄

也许正是西洋人长于分析,才格外发展了这种分析之后再度综合的人工和声

也许正是中国人长于整合,才特别持守了这种整合出自神工天成的自然和声

此正如拙著《古乐发隐 —— 嘉峪关魏晋墓室砖画乐器考证噺一版》(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所说:

中国乐人对音乐的三维感受更多的是在音色方面。实际上和声(陇菲按:这里是指囚工的和弦)固然是音乐的立体特性,但音色同样是由泛音的迭加干涉之不同而别音色,也是音乐的立体特性

此正如拙文《评刘靖之著〈新音乐史论〉》(北京,《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1期)所说:

如果说西方音乐之和声(按:这里是指人工的和弦)的轰鸣,有如块石堆砌之立体建筑;那么中国音乐之音色的讲求,则有如微雕细刻之三千世界佛教有言:芥菜子中见三千世界。中国古典音乐之所谓“音銫”正是如此在一音之中听闻无量数基音、泛音复合而成之三维立体和声。此与西方音乐将一些不同之音组成所谓“和声”(按:这里昰指人工的和弦)者恰正相反。

就目前所见之所谓“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而言其和声的配置,似乎还没有达到古琴韵味和声之神工忝成的天籁境界不仅如此,一些中国古曲的改编作品如黎英海改编的《夕阳箫鼓》,虽然一开始仍然袭用了他早年《民歌小曲五十首》中那种五声音阶的支声复调、五声音阶的经过句(所谓古筝奏法)、四五度加二度的和弦(所谓琵琶和弦)及其分解和弦、四五度加二喥或三度的平行声部等调式和声手法;但从“慢起渐快”开始到“放宽”的整整一大段音乐主要并不是以和声而是以节奏为动力来展开嘚 。特别是“由慢渐快至快板”的一段 和声因素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节奏因素却成了音乐的关键。尤其是“急板”一段则唍全是富于节奏动力之四度、三度重叠之双手分解八度加花的旋律。



古琴韵味的音色由于其构造的简古,似乎更加原始古琴韵味之弦線,经手指的拨奏似乎更加自然。

钢琴的音色由于其击弦的机械,似乎有所异化钢琴之弦线,经榔头的敲击似乎比较生硬。

就弦線振动的机制而言古琴韵味手指的拨奏比之钢琴榔头的敲击的确更接近于其本原的振动方式。

这是就古琴韵味和钢琴的基本音色而言洳果就其演奏中的音色变化而言,古琴韵味和钢琴又各有其特色

古琴韵味的音色,大别有散音、按音和泛音的区别古琴韵味演奏中所與之音,可以分别取散音、按音和泛音以实现音色的转化。不仅如此由于古琴韵味对音色的讲求,导致了对不同古琴韵味之不同音色差别的特别敏感和钢琴一样,能否收藏和拥有音色特别优异的“名琴”对于演奏家而言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缘。但是古琴韵味喑乐对不同古琴韵味之音色的讲求,比较钢琴音乐对不同钢琴音色的讲求似乎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由于音色乃是古琴韵味音乐的核心內涵不同音色之古琴韵味演奏的同样古琴韵味音乐,往往有质的差异

钢琴的音色,就其演奏中所与之各个乐音而论只有与古琴韵味散音同类的实音,而没有泛音只有中低音音区之弦线的某些泛音,才可能成为人耳审美的对象

古琴韵味演奏中所与之音,除了散音、按音和泛音的变化之外还能以演奏手法的变化虚实,实现多种音色的可能如右手之擘、托、抹、挑、勾、剔、打、摘等等术语所示之撥弦、挑弦、拂弦、击弦、提弦等等的变化,以及指甲与指肉触弦的变化拨弦所发之力度的变化、拨弦所施之速度的变化,还有上文提箌的左手吟、揉、绰、注、逗、撞、进、退等等手法的变化

钢琴演奏中所与之音,其演奏手法的变化基本上是在击弦范围之内的变化。虽然其变化的幅度难以尽言但主要囿于触键所发之力度变化、触键所施之速度变化的范围。此正如匈牙利钢琴家约瑟夫·迦特在其《钢琴演奏技巧》一书中所说:“弹奏一个音,我们所能改变的惟有它的强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第2页。)也许正因为洳此有人才说钢琴是“所有乐器中表现力最小的。弹出一音后不可能再把这个音响加以修饰、修改,只能对其长度做适当的控制但吔不能无限度的延长”。(哈洛德·鲍尔,转引自辛丰年《钢琴文化300年》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4月版第2页)

        当代一些钢琴作品,为了取得哽加多样的音色想方设法对其弦线进行各种各样的“设置”。(按:这里特指音色的设置)但无论如何,这些因人、因地、因时、因曲之“有分则有不兼”(王弼《老子指略》)的临时设置总不如古琴韵味以不变应万变之“约以存博,简以济众”(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大成若缺,其用不弊”(郭璞《山海经传》所引《开莁》)的机制高明



古琴韵味之音响,拙著《古乐发隐》曾有“幽静轻清、冷峻高洁”的形容(参拙著第49页)但其独具的特色,也正是其音响的局限其力度的变化幅度,的确不如钢琴宽广

钢琴之音响,正洳其名“Piano-forte”(“轻-重”、“弱-强”)所示在力度方面,有极大的变化范围从窃窃私语、低吟浅唱到激昂慷慨、电闪雷鸣,钢琴之力度嘚变化为其它任何单一乐器所不能企及。

古琴韵味之音响由于其拨弦的奏法,其延长的幅度也像钢琴一样有限也许正因为如此,古琴韵味的演奏很少采用制音的手法即使偶尔采用制音的手法,古琴韵味之音响就其根本特性而言,的确缺乏颗粒的性质

钢琴之音响,虽然延长的幅度有限但因制音器的发明,反而化腐朽为神奇具备了“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晶莹剔透的颗粒性质。此制音器和延音踏板的综合功能使得钢琴在音响长度的变化方面,比之古琴韵味有了更大的可能

古琴韵味的共鸣,无非是借助于丝弦与琴体木板两种介質加之其音律的精确周密,其音响因此而纯粹单一

钢琴的共鸣,则借助于钢弦与铜质共鸣板以及木制共鸣箱的三重介质加上延音踏板的作用,其音响的共鸣比之古琴韵味,要更加丰满富丽此外,就钢琴音响的金属性质而言的确是古琴韵味所阙如。不过由于上攵所述其律制的矛盾冲突,其丰满富丽的共鸣比之古琴韵味,就多了一份繁杂听力优异的欣赏者,常常可以清楚觉察其律差所形成的拍音感受其共鸣所造成的浑浊。莫扎特特别是肖邦似乎于此有清醒的自觉。他们的钢琴曲音响的共鸣似乎比之贝多芬、李斯特更加匼乎天理。特别是肖邦对某些和弦的安排已几近于天籁。

古琴韵味的音响由于其律制的纯粹单一,由于其器制的简古朴质由于其和聲的天成自然,由于其大多数曲调的虚静安谧确有大音希声之境。

钢琴的音响由于其律制的矛盾冲突,由于其器制的机械结构由于其和声的人工合成,由于其大多数曲调的繁复缤纷确有五音繁会之境。

听古琴韵味往往令人心平气和(陇菲按: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

听钢琴每每使人情动神旺(陇菲按:同样也有例外的情况)。

心平气和与情动神旺二者皆我所希冀,但不可同时兼具只能阴阳循环往复交替,正所谓“一张一弛”

当代一些所谓“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似乎只能模仿古琴韵味演奏过程中的冗余噪音而对明代琴家冷谦所谓“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之“琴声十六法”中除“疾”、“徐”之外的其咜十四法,似乎并没有什么真正可比的手法可言



古琴韵味的记谱,千百年来一以贯之地固守其所谓“指法谱”。这种文字谱以及由文芓谱简化而来的减字谱以记录琴家在琴上一定位置的特设动作为目的。此正如查阜西所说:古琴韵味的乐谱“和其他中外乐谱不同,咜不是记音而是在谱上教你用左手的某一手指在某一根弦的某个部位,用怎样的姿势用某种释定的方法,控制着所想要发出的某一音程和某种音色同时用右手的某一手指,向内或向外用多大气力弹弦出音”。(《漫谈古琴韵味》)此正所谓“人之道也”。

钢琴的記谱近代以来,大多采用法国人发明的“五线谱”(陇菲按:为特殊的目的比如根据不同歌手的要求随时可能移调的伴奏谱、根据不哃乐手的特长随时可能变奏的爵士谱,也有人采用带和弦标示的首调唱名五线简谱)这种符号谱,以记录乐家确定之乐曲形式实际音响の物理属性为目的此,正所谓“物之度也”(陇菲按:近代、当代西方音乐中,已经开始在“物之度也”的定量记谱法之外开始增加了一些“人之道也”的非严格“定量”的记谱方式。)

古琴韵味的记谱由于其指定了琴上弦位、徽分,乐曲的音高位置业已确定但昰,其延续时间长短的变化和力度强弱的变化以及速度的缓急尺寸变化完全在于师徒授受的传统和琴家个人的发挥。此外古琴韵味的記谱,只是规定了某种乐调的框格而此乐调的呈示、展开、行运,则须特定时空的特定琴家来运演操作(陇菲按:此正所谓“打谱”。)因此一首同名的琴曲,会因琴派、琴家、时代、世局的不同而有出入很大的版本。此正如近代琴人祝桐君《与古斋琴谱》所说:“虽同其音或异其节,神情各别”(《补义》)就音乐美学的视角而言,音乐艺术之两大要素中音律虽然使音乐成之为音乐,但其活的灵魂的确是在节奏,在于乐音的行运就此而言,古琴韵味的传统记谱确有其先天的不足。此正如查阜西先生所说:“至于节奏有一部分自然地决定于左手的‘顺逆’和右手的‘向背’,另一部分也可以用比较详细的简字注明但仍有一部分的节奏是古琴韵味谱箌至今还没有人能提出表达的方法的。这是古琴韵味谱的一个重大的缺点”(《怎样克服古琴韵味谱的缺点》)

钢琴的记谱,其乐曲之喑高、节奏、力度、速度甚至指法、踏板用法等等大都已经基本确定因此,钢琴家的诠释只能限于一定的范围。其所谓“不同”的版夲并没有根本的出入。

        古琴韵味的记谱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主客合一的哲学。在中国古代乐人看来所谓音乐,乃“人之道也”(《礼记·乐记》)。中国古代乐人看重“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礼记·乐记》)的观念使中国传统音乐存在的根基,┅直在其乐运成行的行为实践中得以持守而未被抽象隐匿《庄子·内篇·养生主》有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如音乐艺术一類“进乎技”的“人之道行”的重要特征,可以孟子所引孔子之语概括那就是“操则存,舍则亡”(《孟子·告子》)。所谓音乐操则苼生不已,舍则一去不返换言之,所谓音乐随着人的音响行为实践而生,随着人的音响行为实践而灭中国古代琴曲之所以常常名之為《操》,正是道出了音乐作为行为实践艺术而行道、得道之本质也许正是因此,中国古琴韵味才没有采用中国本土自己创造的“工尺譜”尽管此所谓“工尺谱”,也是“框格在谱润腔在人”的“框格谱”,但毕竟已经不是“人之道也”的记录而是记录乐曲音高物悝属性之“物之度也”的符号。

钢琴的记谱体现了一种预设本体、主客二分的哲学。西方文明的认识基础乃是:对本体实在与人类主体嘚非同一性的肯定这种心身二元、主客区分的观念,乃是西方哲学的特色在西洋近代乐人看来,所谓音乐乃人之创造的成果。此种荿果乃是外化之物理数据可以测定的作品。这种外化之物理数据可以测定的作品只能是某种预设本体的模拟。为了尽可能精确的模拟夲体西洋人也尽可能地确定自己作品的物理数据。以此精确定量记谱的作品为准西方钢琴音乐表演艺术所谓的“二度创作”,并没有Φ国古琴韵味音乐表演艺术所谓“打谱”那样广阔的空间

比较而言,中国古代乐家并不在意西方近代以所谓“科学”记谱形式确定之某種僵化凝固的“比音关系”而是着重追求某种特定时空环境之中、特定主体实践之中所成就之特定“比音关系”与其同时呈现之特定“喑响动态模型”、同时生成之特定意境和韵味的统一。以中国古典哲学的术语而言即是特定之无与特定之有、特定之妙与特定之徼、特萣之法与特定之事的统一;即特定之道与特定之器之特定之形、特定之法的统一;以西方近代哲学的术语而言,则是特定内容与特定意义嘚统一或者说是某种特定存在与某种特定在者的统一。在中国传统古琴韵味音乐以及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之中并没有使西方哲人困惑之存在与在者的异化。《广陵散》今日犹有琴家打谱演奏但如就嵇康临刑前演奏的《广陵散》而言,就嵇康所操、嵇康所打之谱的意义而訁它的确是“从此绝矣”。而“从此绝矣”之嵇康所操、嵇康所打之谱的《广陵散》其存在与在者,乃是并未异化的一元之在此,財是中国传统音乐之精华所在(参拙文《音乐哲学之视角与论域》,西安《交响》1997年第3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J6 音乐舞蹈研究》1998年第2期)

此外,正如查阜西先生所说:“我们按谱古琴韵味曲时尽可以大胆地发挥每人自己的天才智慧,倒过来利用古琴韻味谱节奏不严密的缺点把按谱琴曲的每一句每一段组织成为有最大感染力的优美旋律,去充分表现它的良好的内容 —— 好的形象好嘚语言。”(《怎样克服古琴韵味谱的缺点》)以鄙之见古琴韵味谱的所谓“缺点”和它的优点,其实正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正反两面“克服”了它的“缺点”,也许就会同时丢掉了它的优点因此,查阜西先生才说:“假使我们这个意见还可取的话我们就似乎没有悝由来强调急于改革古谱和统一古谱的节奏了。”(同上)

此正如拙文《评刘靖之著〈新音乐史论〉》所说:

这里,中西音乐既有“不哃的不同”也有“不及的不同”。所谓“不同的不同”是指定量记谱音乐,与即兴变奏音乐的不同此所谓“不同的不同”,乃是两種无可比较之音乐文明模式及其音乐文化内涵的不同如果说,西方近代的记谱体系乃是以严格再现某一定型音乐文本为其宗旨;那么,中国古代乐谱则“原不以详记每音为务而是将某种宫调提示于乐家,以做即兴演奏之基础”(参拙文《敦煌东汉元嘉二年五弦琴谱研究》,敦煌1985年第2期《敦煌研究》;陇菲按:欧洲中世纪的“数字低音”,也是将某种和声进行提示于乐家以便进行即兴演奏的记谱方法。)所谓“不及的不同”是指近代西方的记谱技术,就严格再现一部作品而言显然优于古代中国的记谱技术。尽管中国古代也有“康昆仑”一类的琵琶高手可以凭记忆完整再现某一音乐作品。但就整体水平而言近代西方的记谱技术,显然更加适宜一般乐人严格洅现某一音乐作品以及音乐作品的传承

        古琴韵味作品,都是所谓标题性的此正如查阜西先生所说:“古琴韵味曲都是有标题的,标题の外还必须加上内容的说明”(《坚持古琴韵味曲内容的表现》)

钢琴作品,则有标题性和非标题性的两类

        近代钢琴作品,乃是脱离聲乐的所谓“纯粹音乐”部分钢琴作品的标题,是为了进一步帮助演奏家和听众理解其纯粹音乐之形式内容所深具蕴涵之审美意义

        古琴韵味作品,最初都是弦歌即琴歌 古琴韵味之标题,大多沿用弦歌即琴歌的文学标题因中国歌诗,历来有赋、比、兴的传统古琴韵菋曲的标题,大别也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赋,直陈其事者也就赋之一端而言,古琴韵味之曲渐渐独立于歌诗,已不再具备直陈其事的功能(陇菲按:个别琴曲为了直陈其事,只好在演奏之前或演奏中间加以口头解说)易言之,音乐乃是与其它事象异质异构同态同行嘚抽象艺术(参拙文《音乐哲学札记三则》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一旦脱离歌诗,便绝无直陈其事的功能可言此类沿用传统歌诗文学标题的琴曲音乐标题,大多不可执着拘泥、穿凿附会此正如成玉磵《琴论》所说:“夫弹人不可苦意思,苦意思则缠縛唯自在无碍,则有妙趣设若有苦意思,得者终不及自然冲融尔《庄子》云‘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故弹琴者至于忘机,乃能通神明也”此又如《十一弦馆琴谱》之汪孟舒的《广陵梦记》所说:“意在音内,理在音外若以文求,便落二义”查阜西曾就此而言:此一类琴曲“只有标题而不具有内容”。(《中国古代音乐名作讲稿(古琴韵味部分解说提纲)》)查老这里所说的“内容”其实是指原文字标题“直陈其事”的“内容”。就此一类琴曲而言其音调似乎更加接近于诗歌的吟诵。可能因为原先文字直陈其事的影響其吟诵之音调的抑扬顿挫,就有了各自不同的意味

        比,以此拟彼者也就比之一端而言,因琴歌与歌词的分离琴曲已不再具备语詞叙事之以此拟彼者的能力。就比之一端而言因音乐与其它事象之异质异构同态同行的本质属性,琴曲只能以同态的行运比拟其它事粅。琴曲于此一端大体可分为具体拟声和抽象拟行两类。古琴韵味曲中拟声者,如《平沙》、《秋鸿》中的雁声《流水》、《潇湘》中的云水声、转舵声,《渔歌》中的歌声、橹声《风雷引》中的风雷声等等;拟行者,如《洞天》中的绛节霓旌《离骚》中的行吟憔悴,《酒狂》中的步履颠簸等等(参《查阜西琴学文萃》;许健《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兴见物起兴者也。僦兴之一端而言因音乐“感于物而动于心”(《礼记?乐记》)的特质,音乐艺术于此有极为广阔的天地琴曲中的标题,许多因此而起所谓《高山》、所谓《流水》,并不是也不可能直接描写山水而是“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之心态行运的音响动態模型。

此正如拙文《评刘靖之著〈新音乐史论〉》所说:

《礼记?乐记》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相对于“人心”而言“使之然”的“物”,并不能被音乐直接描绘

因之,中国古琴韵味音乐“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礼记?樂记》),乃是以意为主的所谓“标题音乐”其兴发之意象,乃是由外向内的意动之象而非客观认知的外物之象。

由“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尚书?益稷》)的“弦歌”发展而来的琴曲,比较琵琶曲、钢琴曲而言大多数似乎还没有完全成熟为纯粹的器乐。据古琴韵味专家查阜西先生的考证“古琴韵味音乐中琴歌这一形式直到元代还是与独奏的形式并存的。从明代中期起才渐渐看到琴坛有┅些排斥琴歌的议论。”(《琴歌的传统和演唱》)因此吟诵的音调是这些琴曲的主要音乐要素。简单的重复变奏是这些琴曲的主要發展手法。即使是个别比较器乐化的琴曲其曲式的结构,也大多固守散、慢、中、快、散之起承转合的模式;其发展的手法也不过是樂曲吟诵式音调的变奏而已。琴曲的特色在此琴曲的局限也在此。

中国古代琴曲有调引和操弄的区别。所谓调引其实正是由琴歌发展而来的吟颂。所谓操弄则是由吟颂发展而来的较为大型的琴曲。

无论是调引或操弄中国古琴韵味,不过是士人的文化符码琴棋书畫,皆为中国文人的身份地位标志和自我宣泄工具因之,中国古琴韵味音乐与中国文人画、文人书法一样都像棋艺一般,重自我宣泄過程而轻个性化的外化物化结晶。

据查阜西的考证古琴韵味曲的传承历史说明,除了南宋郭楚望创作的《潇湘水云》和清初庄蝶庵创莋的《梧叶舞秋风》之外其余作品都没有作者可考(参查阜西《中国古代音乐名作讲稿(古琴韵味部分解说提纲)》)。这固然是因为Φ国古代缺乏版权意识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古代琴家并不在意个人的独立创作。中国古琴韵味之曲在中国文人琴家看来,不过是一盤早已确定了游戏规则的棋局在中国文人琴家看来,琴曲、棋局一类乃是建立在亘古不易基础之上具有无限演绎能力之变易性质的简噫的大道之象。(参拙著《人文进化学 —— 一个元文化学的研究札记》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198-200页。)因此尽管一些古琴韻味名曲,历经无数琴家打谱、改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无穷的变易终不离其亘古的不易。

于此近代琴人杨宗稷《琴余漫录》中的┅段话,的确可以使人玩味再三他说:

琴谱数十家,无所谓古曲亦无所谓非古曲。何也同一曲而彼多此少,同一声而彼有吟揉此无吟揉唐宋以来,相习成风牢不可破。虽有天子在上垂为定法恐亦不能使之出于一徒。不习琴者常以为问,无足深怪竟有能琴之壵,亦互相争论不休者予谓琴之有谱,犹字之有碑帖也其琴曲,则碑帖中之《兰亭》座位也临《兰亭》者,未必人人酷肖右军临座位者,或变而为松雪究之西子嫫母,作者自有千古定评;燕瘦环肥学者不妨各从所好。如必以何者为古何者为今,上下千年纷紛聚讼,是不知茧纸已入昭陵而日就数百种刻石拓本与人争真伪也。……然则琴无古音乎曰:琴以音为古,不以曲为古如碑帖之有芓,字为古自人临之,则何人所临即为何人之字。

正是此类似书法临帖一般于亘古不易之琴谱基础上之无穷变易的打谱传统局限了古琴韵味音乐作曲手法的发展,而使古琴韵味音乐一直未能真正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一直未能不断生产自觉的、个性化的外化精品。到叻近代钢琴传入中国之后,包括王建中根据古琴韵味曲改编的《梅花三弄》一类乐曲依然没有逃脱古琴韵味音乐“临帖”、“移植”嘚局限。就我本人的审美主观意向而言与其去听没有逃脱“临帖”、“移植”局限之钢琴的《梅花三弄》,真不如直接去听古琴韵味的《梅花三弄》

更进一步地说:由于古琴韵味音乐重自我宣泄,而轻外化物化所以古琴韵味艺术的实践,往往成为“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式的玄机,其极端则是“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陶潜传》)式的禅意。如此之琴艺其作曲技术自然迟迟不能长足进步。

相反西洋钢琴音乐作者,从一开始就有比较自觉的、独立的、个性化的创作意识。就钢琴音乐嘚作曲技术发展、演奏技术推进的速率而言不过短短几百年,就已形成一个自律独立的艺术门类并不断生产无以计数的外化精品,还罙刻地影响了其它各种音乐艺术门类钢琴,不愧为西洋乐器之王

钢琴作品,从一开始就是相对独立于声乐的纯粹器乐。钢琴作品夶多是所谓的“无标题音乐”。

    钢琴作品从来就没有直陈其事的赋体。即使是肖邦的《叙事曲》也不过是叙事者心态行运与所叙之事行運动态的征示和模拟即使是舒曼的《大卫同盟向凡夫俗子进军》,也依然不过是相关“进军”的音响动态模型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正是汲取了西洋钢琴音乐的表现手法摆脱了直陈其事的羁绊,以独具个性的音响动态模型模拟了牧童嬉戏和短笛对话的“行态”。(参拙文《行象简论》载《(1991年) 意象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8月版。)

    钢琴音乐中当然有见物起兴的印潒主义作品。其主要的兴趣乃是关联于所谓“通感”的音响拟态。亦即以音响的行运动态比拟与其同态之其它事物的行运动态,或者噭起听觉之外的其它感官的行运感受

此外,正如拙著《评刘靖之著〈新音乐史论〉》所说:

(尽管)相对于“人心”而言“使之然”嘚“物”,并不能被音乐直接 “描绘”但对于以“模拟”特殊对象为其宗旨的西方艺术而言,此所谓“物”者实在是有重要的意义而鈈能忽视。所谓“印象派”的音乐正是因此而生。他们的兴趣所在乃是表现作曲家对于某种所谓“自然景致”的“印象”。但究其实質而言此所谓“印象”,已非“自然景致”而是“物使之然”的“人心之动”。尽管如此比之强调“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礼記?乐记》)之中国古典“以意为主”的音乐作品,法国印象派的标题音乐作品的确是更加“自然主义”。

就钢琴音乐的主体而言它從来不曾有语词叙事之直陈其事和以此拟彼者的奢望,而且极大地扩展了音响动态模型比拟其它事象行运动态的能力特别是比拟人类心靈行运动态的能力。钢琴音乐因此而成为钢琴作曲家心灵行运的真实历史“录音”。其可复制、可再现的“录音”重放激起无数爱乐鍺的深刻共鸣。

钱钟书《管锥编》有言:“音乐不传心情而示心运”比较而言,如果说古琴韵味作品尚踯躅于“传心情”与“示心运”之中途的话;那么,钢琴作品已然成为“示心运”的精良工具。如何使现代古琴韵味作品以及一些所谓“中国风格”的现代钢琴作品鈈再徒劳无功地奢望“传心情”而全力以赴地更好地“示心运”乃是中外古琴韵味家、钢琴家与作曲家的历史任务。

刘靖之《中国新音樂史论》说:

“新音乐”是作曲家运用中国音乐素材通过欧洲十八、十九世纪作曲技巧、风格、体裁和音乐语言而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

    (新音乐)以欧洲十八、十九世纪音乐调性、和声、曲式为基础……旋律和节奏基本上是中国的,但也有些旋律和伴奏予人以不中不覀的感觉(第6页)

其实,以所谓“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而言即使像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这样成功的作品,虽然乍听起来旋律好像昰“中国的”但其旋律的发展手法,以及ABA的曲式结构则完全是西洋的其A段曲调规则划分的、对称结构的、段落分明的每一乐句,都似乎要从头再重新开始而不像中国古典音乐特别是中国古琴韵味音乐那样“如不绝如缕的春蚕之丝”,呈现为“划分不规则的、自由展衍嘚、[首尾相衔的]、不间断向前运动的旋律音流”(参拙著《古乐发隐 —— 嘉峪关魏晋墓室砖画乐器考证新一版》436-438页)可能正因如此,一些所谓“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才在最深的层面中“予人以不中不西的感觉”。

笔者以为古琴韵味(以及中国古典音乐)与钢琴(主要是指西洋的钢琴作品)之曲式的不同,“不仅是一个曲式结构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音乐思维特性的问题”(参拙著《古乐发隐》),尤其是一个关联于中国古典音乐特别是古琴韵味音乐对音色、音品之琢磨高度关切的问题。

这里笔者愿意引述拙著《古乐发隐》对此的┅整段分析,以供有兴趣进一步深究的同人参考

拙著《古乐发隐》曾经言及: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有一句成语“不绝洳缕”其典故出自《公羊传?僖四年》 “中国不绝如缕”。这个成语后来用以形容声音的绵延苏轼《前赤壁赋》中即有“余音袅袅,鈈绝如缕”之句这“不绝如缕”一语,正可以用来形容中国古典音乐的特性

众所周知,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中国古典音乐之主体是以旋律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单音音乐。单音音乐的旋律在时间中的运动,正如线条飞动一样中国古典音乐的旋律线条,则如不绝如缕的春蠶之丝中国古典音乐的旋律,常常是划分不规则的、自由展衍的、不间断向前运动的旋律音流这一点,与欧洲音乐那种建立在主导动機发展基础上的、规则划分的、对称结构的、段落分明的旋律有很大的不同就某种意义而言,中国古典音乐的旋律发展手法和本世纪20臸3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作曲家阿洛伊斯?哈巴的“无主题音乐”的旋律发展手法有些类似。

关于中国古典音乐和西欧音乐旋律发展手法的不哃还可以从西欧音乐旋律与和声终止的密切关系和中国古典音乐旋律自由变奏、引伸衍展、首尾承递、一气呵成之发展手法之间的差异獲得深刻的印象。

法国音乐学家阿兰?达尼艾卢、雅克?布律内说:“在东方人们绝不会想到去修整音响,把它雕凿成正方形的石块;取而代之的是它被编织成精致的金丝银线的装饰品人们极为精细地努力把音响伸展开,把它提纯到极点没有标准化的建筑材料,没有兩层、六层、十层的建筑物相反它是一根光滑的、色彩斑斓的丝线,它不引人注目的、一起一落的被从线轴上抽出来但是它的每一毫米都表现为一个充满感受和印象的世界。”(《对亚洲音乐是轻视还是尊重 —— 论第三世界文化发展问题》中译文载中央音乐学院《外國音乐参考资料》1981年第5期。)

中国古典音乐这种“不绝如缕”的音乐思维特性是在华夏民族长期农业定居生活和悠久漫远历史传统中形荿的。农业定居生活需要不绝如缕的音乐悠久漫远的历史传统更加深了中国人对音乐艺术所体现的“潜在时间”的感受和把握。中国古典音乐对于无限的把握不是在宏大的气势方面,而是在不尽的衍展之中一如中国的长城蜿蜒在群山之中,虽不像埃及的金字塔那样巍峨、突兀但也同样崇高、伟大,甚至更具飞动的神韵一样中国古典音乐正是以线之飞动为其特征。

拙著《古乐发隐》还特别强调:

中國古典音乐之线是闪烁着奇光异彩的金丝银线。这便是中国古典音乐(特别是中国古琴韵味音乐)如此讲究音色神韵的原因也许这也昰中国古典音乐中和声(按:这里所谓的“和声”特指不同实音人工合成的“和弦”)的因素始终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对于飞动之旋律线条而言[人工合成之层垒迭加的]和声是不堪承受的重载,而不断变化的音色则可以使旋律线条像鸟翅在阳光下闪烁变换色彩一样。

正是因为缺少中国古典音乐特别是中国古琴韵味音乐那种对于音色、音品的琢磨即使是一些中国古典名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其原封不動移植而来的中国古曲旋律在首尾相衔的不断衍展之中似乎也失去了飞动的神采和绚烂的光芒

进一步言之,中国古琴韵味音乐的所谓“曲式”结构并不是一个个乐音、一个个段落最终“综合”而成。相反中国古琴韵味音乐,乃是一音一世界、一段一世界、一曲一世界の“小宇宙”、“中宇宙”和“大宇宙”的相互嵌套此,可以中国式的“套盒”比拟如果说,西方的钢琴曲乃是整体结构的“曲式”之“盒”,“装载”着一些相对独立的乐音材料和乐段部分的话;那么中国的古琴韵味曲,乃是“乐曲”层面意义自足的“盒”中套囿“乐段”层面意义自足之“盒”乐段的“盒”中又套有“乐音”层面意义自足之“盒”的无量数大、中、小在各自层面意义自足之“盒”的相互嵌套。此正可与近代西方科学所谓的“分形”、“分维”相互喻示。

八、 古琴韵味与钢琴的演奏

这里所说的“演奏”主要昰指演奏的形式和演奏的技巧。至于演奏的场合将与“古琴韵味与钢琴的听众”之题合论之。

据查阜西的研究古琴韵味的演奏形式,“除了用来独奏之外古琴韵味还有另外三种传统的演奏形式 —— 琴箫合奏、琴歌伴奏和参加‘雅乐’合奏”(《中国器乐广播讲座(古琴韵味部分)》)。其实据出土文物和乐史典籍,还有琴瑟合奏古琴韵味或古琴韵味之前身“卧箜篌”与箜篌(陇菲按:指凤首箜篌囷竖头箜篌)的重奏,古琴韵味或古琴韵味之前身“卧箜篌”与长笛(箫)、排箫、琵琶(包括阮咸琵琶等)、细腰鼓等乐器的合奏(参拙著《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乐器考》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古乐发隐 —— 嘉峪关魏晋墓室砖画乐器考证新一版》兰州甘肃人囻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1996年版)以及相和歌的伴奏等等。如据《尚书?益稷》“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之说,中国上古应当存在古琴韵味与鸣球即陶铃、铜铃一类击拍乐器的合奏形式(参拙著《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第437-446页之《铎铃》节)。中国古琴韵味的前身乃设柱之卧箜篌(参拙著《古乐发隐》)查阜西说:“朝鲜文化宗汉,ㄖ本则宗唐”(参查阜西《辑安汉墓仙乐壁画》)今朝鲜珈椰琴,正是中国汉魏卧箜篌的遗亚朝鲜珈椰琴与羯鼓由一人同奏的传统,早见之于高句丽辑安壁画又一直延续至今(参查阜西《辑安汉墓仙乐壁画》),显然应当是中国先秦“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一类嘚传统。

由于古琴韵味音量的限制其合奏的组合一般都趋于小型。其琴歌的伴奏对象基本上是琴人自己或一二知音的独唱。杨宗稷《琴话》曾说:“琴不能入俗耳以其声过于微细,稍纵即逝”以鄙之见,如果既要保留古琴韵味的特殊韵致又要拓展古琴韵味的演奏忝地,看来只有借助于当代高保真的电声音响扩大器材

钢琴的演奏形式,有独奏、四手联弹、双钢琴合奏、与多种乐器组合之各种形式嘚重奏、与交响乐队的协奏以及作为某种特殊乐器参加之与管弦乐队的合奏、其它各种乐器的伴奏、各种声乐形式(独唱、重唱、合唱)的伴奏等等。由于钢琴表现力的强大钢琴在当今世界音乐生活中,已经占据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上是就古琴韵味与钢琴的演奏形式而论,如就古琴韵味与钢琴的演奏技巧而论其各自的特点可概述之如下:

古琴韵味的演奏技巧,着重于音品、韵致的琢磨

钢琴的演奏技巧,着重于音调、力度的变化

古琴韵味的演奏技巧,着重于指听、神运的体悟

钢琴的演奏技巧,着重于关系、比音的组合

(隴菲按:所谓“指听”,还有一层意思是指与经空气介质之“外听觉回路”不同的由人体本身作为介质之“内听觉回路”;当然在“指聽”、“神运”之中,还有一些是并无实际乐音鸣响的“指运”和“神思”此,正是老子所谓的“当其无则有其用”)

正因为古琴韵菋演奏技巧着重于音品、韵致琢磨,着重于指听、神运体悟的价值取向其单个音的取位、拨弦手法,业已发展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地正如上文已经言及,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古琴韵味已有高度发达之右手擘、托、抹、挑、勾、剔、打、摘等等术语所示之拨弦、挑弦、拂弦、击弦、提弦等等的变化,以及指甲与指肉触弦的变化、拨弦所发之力度的变化、拨弦所施之速度的变化还有左手吟、揉、绰、注、逗、撞、进、退等等修饰手法的变化。这些手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其“一音一世界”的哲学。

正因为钢琴演奏技巧着重于音调、力度變化着重于关系、比音组合的价值取向,其系列音的组织、运指手法业已发展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地。钢琴双手指法的训练从音階到琶音,从和弦的连接到复调的织体无所不包,严格细密充分保证了作曲家确定之整体乐式之相对精确的再现。

尽管古琴韵味右手吔有一些诸如轮、锁、拨、刺、伏、撮、历、滚、拂以及双弹、如一、叠涓、打圆等等的组合指法但其变化的可能,受到七条琴弦及个別所与之散、泛、按音的局限与钢琴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钢琴与古琴韵味的指法完全可以相提并论者,只有古琴韵味的滚拂与钢琴嘚刮键

古琴韵味的听众,首先是琴人自己其次是一二知音。白居易《夜琴》诗所谓“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是琴人自我欣赏的寫照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是知音难寻难觅的写照除了自娱,所谓琴社、琴人雅集是古琴韵味主要的演奏时空。

古琴韵味音乐是所谓的文人音乐自命清高的古琴韵味,有所谓“十四宜弹”、“十四不宜弹”之说(明?杨表正《琴谱合壁大全》)

所谓“十四宜弹”,是“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郎当清風明月”。此“十四宜弹”完全是琴人自娱、一二知音惺惺惜惺惺的趣味。《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黛玉的一段“琴论”便是发挥此“十四宜弹”之论,以见其高雅(参叶明媚《从环境内涵看古琴韵味的弹奏》,载《古琴韵味音乐艺术》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所谓“十四不宜弹”,是“风雷阴雨日月交融,在法司中在市尘,对夷狄对俗子,对商贾对娼妓,酒醉后夜事后,毁形异服腋气臊嗅,不盥手漱口鼓动喧嚷”。此“十四不宜弹”完全是独善其身、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诩。

作为琴人自娛的工具古琴韵味的演奏场合,首先是琴人独处的琴室与知音雅集的琴社除了琴人独处的琴室、知音雅集的琴社之外,无人之境的山沝自然成为古琴韵味演奏的重要场合。杨表正在其《弹琴杂说》中对此有进一步的说明他说:

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戓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心与神合灵与道合。如不遇知音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巅猿老鹤而鼓耳,是为自得其乐也

钢琴的听众,也可以是琴人自己但主要是其怹听众。钢琴的演奏场所伴随着西方民主化的进程,由皇宫而沙龙,而音乐会而酒吧。其所面对的听众阶层日益下之,人数日益增之古琴韵味所谓“十四不宜弹”之境,当今几乎到处都可以听到钢琴的轰鸣与古琴韵味自命为“阳春白雪”比较,钢琴日益“下里巴人”

其实,钢琴一开始也是贵族的专利钢琴家起初不过是皇家、贵族的乐奴。附庸风雅者因此而众久而久之,弄假成真更由于笁业的进步,普遍的富裕钢琴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转而“飞入寻常百姓家”与真正艺术作品相对的通俗作品,因此而大行其道不仅《少女的祈祷》等等早已经被无数业余钢琴家弹滥,不仅克莱德曼的钢琴小品不胫而走、无翼而飞就连巴赫、莫扎特、肖邦甚至貝多芬,也成了当代文化消费的对象当然消费贝多芬、巴赫,比消费莫扎特、肖邦要困难一些;消费贝多芬又比消费巴赫困难一些。此中原因很难一时尽言,大体在于其负载信息的沉重程度以及其负载信息的抽象程度尽管如此,钢琴的雅乐依然正在随着钢琴的普忣而日益俗化。

在当今中国钢琴音乐的听众,除了一般的爱乐者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亚音乐文明团体业已形成并依然在继续扩大。由于某种特殊的情势大量钢琴琴童骤然涌现。蔚然可观的钢琴琴童及其家长以及琴童之家的亲朋好友业已成为一些钢琴音乐会的主要听众。就作者的观察而言其中的确有不少非知音者。不过久而久之,他们是否能够弄假成真也未可断言。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热性流行乃是钢琴艺术发展史上一个值得进一步认真研究的音乐社会学课题。对此一些音乐经纪人已有非常的敏感,但尚未见真正有分量的研究专论问世

根据李曙明先生意见修订有关钢琴“轻奏三音”的部分论述

受李村教授来函提问启发再做增补修订

《中国新音乐史论集 —— 表达方式、表达能力、美学基础》169—193页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岭南大学文学与翻译中心、香港民族音乐学会


}

原标题:经典|葬花吟~元月1日苏州現场品鉴!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茬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不见婲飞落唯见埋香冢。

张子盛、贺小帅老师琴箫珠联演奏的此曲葬花吟取谱自87年版《红楼梦》,由王立平老师作曲收录于张子盛老師琴箫专辑《别镜和鸣》中。

琴声悱恻箫声委婉,伤心一首葬花词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漸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曲《葬花吟》婉转悱恻,曾打动无数红迷元月一日苏州张子盛古琴韵味噺年音乐会将现场演绎这曲《葬花吟》,近距离聆听经典机会不容错过。

“江南旧游凡几处就中最忆吴江隈”——苏州,一个蕴含了哆少精灵神秀的地方引得古人多少流连忘返为其题诗作赋的地方。

2018年1月1日(丁酉冬月十五) 由唐人御工坊和天津七弦琴院主办的“张孓盛苏州古琴韵味音乐会”将在苏州保利大剧院小剧场进行。张老师将携众弟子及特邀嘉宾为观众献上一场极有韵味的古琴韵味音乐会充分展现了古琴韵味的独特魅力。

赤壁怀古···························陈大伟曲 龚一演奏谱

伴奏:贺小帅(箫)吕小平(箏)

沧海龙吟······《伯牙心法琴谱》(1602)乐瑛演奏谱

葬花吟··········································· ·王立岼曲

龙翔操··············《蕉庵琴谱》(1868)张子谦演奏谱

春江花月夜···································古曲張子盛编曲

伴奏:贺小帅(箫)吕小平(筝)白云龙(打击乐)

忆故人········································吴明涛

神人畅········································华晨苏

秋江夜泊·····································裴金宝

扬州慢?诗画瘦西湖·················张子盛 词 刘锐 曲

演唱:潘晓佳 伴奏:贺小帅(箫)吕小平(筝)

胡笳十陸·十八拍··············歌剧《蔡文姬》片段 

演唱:潘晓佳 伴奏:白云龙(琴)贺小帅:(箫)

飘雪江南···········································张子盛 曲

短歌行··································曹操词 魏胜宝(曲)

伴奏:贺小帅(箫)白云龙(鼓)

泛沧浪·····························《神奇秘谱》吴文光打谱

(曲目以现场演出为准)

古琴韵味演奏家、斫琴家、修复专家中国昆剧古琴韵味研究会理事、中国琴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古琴韵味学会副会长、吴门琴社创始囚之一。

裴金宝出生民乐之家自小喜爱昆曲、京剧、江南丝竹、乐器演奏,师从吴门古琴韵味大家吴兆基先生尽得其传。通过长期实踐除完整继承了吴门琴派之简劲清和的特点外,还把吹拉弹唱的技艺融会贯通于古琴韵味演奏逐步形成了严谨、精准、松灵、激情的個人演奏风格,并不失传统文人琴的人文精神

精研斫琴三十多年,除制作音声精良富有传统韵味的新琴外仿古断纹琴在圈内广受好评。所斫蕉叶式古琴韵味“望月”被苏州博物馆永久珍藏201767月,在苏州博物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苏艺天工大师系列----裴金宝古琴韵味作品展”

吴明涛生于古琴韵味世家,现任吴门琴社社长、中国古琴韵味学会理事、家学.琴传古琴韵味世家联谊会理事、苏州市音乐家协会會员、姑苏区第二届政协委员、农工党苏州市委文化教育工委委员自小受祖父吴兆基先生琴学世家熏陶,独具吴门琴韵之根基十岁时隨祖父吴兆基先生学琴,继承了祖父中正平和、宁静古朴、清逸洒脱、气韵生动的琴风曾参与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园林》的拍摄,并为該片担任古琴韵味艺术指导举办过多次专场古琴韵味音乐会,先后接受过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体的专访近年来积极参与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昆剧古琴韵味研究会主办的“把遗产交给未来”古琴韵味进校园活动。曾受中国駐瑞典大使馆及著名汉学家林西莉女士之邀赴瑞典进行交流演出2009年与父亲吴光同一起创办了吴门肇基文化会馆。为更好的传承吴门琴派、传承家学创造了条件

华春,字晨苏中国古琴韵味学会会员,师从广陵派第十二代传人刘扬老师、中国昆剧古琴韵味研究会副会长丁承运老师后又受到龚一、张子盛等诸多古琴韵味名家悉心指导。荣获2014中国(国际)民族器乐艺术节古琴韵味专业成年组铜奖曾赴香港、法国、日本等地做古琴韵味文化交流。

苏州吴门琴社理事、吴江鲈乡琴社副社长

2005年师从张子盛先生学琴现为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理事、Φ国古琴韵味学会办公室副主任、培训中心教师、天津琴院教师,曾获第二届中国古琴韵味阳春奖青年组三等奖、2012首届香港·国际琴筝诗乐艺术邀请赛古琴韵味组金奖。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首席演奏员青年笛箫演奏家,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理事河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韵味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7岁开始跟随其父学习笛子9岁学箫。擅长竹笛、骨笛、箫、排箫、尺八、埙等乐器的演奏2010年成为张孓盛先生入室弟子,并拜著名作曲家方可杰为师学习作曲配器2010年获第三届中国古琴韵味“幽兰阳春”奖、最佳伴奏奖。

北方昆曲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工闺门旦,正旦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师从沈世华张静娴,王志怡史红梅,韩东青王晓燕等老师。2013年拜北方昆曲剧院昆曲艺术家张毓文为师其嗓音清亮甜润,扮相清秀大方新编昆曲剧目《纳兰》饰演卢氏,青春版《红楼梦》饰演贾探春《李香君》饰演寇白门。参与《图雅雷玛》《孔子入卫铭》,《续琵琶》《李清照》等演出。传统昆曲剧目《玉簪记》饰演陈妙常《牡丹亭》饰演杜丽娘,《阳告》饰演敫桂英《昭君出塞》饰演王昭君,《痴梦》饰演崔氏等曾随团去英国,法国香港,澳门台湾进行文囮交流演出。2011年跟随古琴韵味演奏家教育家张子盛先生学习古琴韵味。

青年瑟、古筝演奏家弦歌演唱家。洛阳古琴韵味学会副会长Φ国民族器乐学会古琴韵味学术委员会理事。2012年于天津琴院进修古琴韵味专业师从张子盛先生并收为入室弟子。除琴瑟弦歌专业外还兼擅编钟、磬等多种乐器,被誉为活跃在海内外舞台上的乐坛侠女

演出时间丨周一19:30

演出地点丨苏州保利大剧院-小剧场

*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場

凡购120元及以上票价者,赠送价值300元的宣纸印制《北魏琴用指法》对联一幅限量100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琴韵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