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内容付费平台台都有哪些内容,帮我举些例子?

摘要:谈到“知识付费”十点讀书旗下的十点课堂也许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个领域人们更熟悉的还是得到、喜马拉雅、知乎以及在行等。而和以上这些以音頻类知识服务为主的平台相比十点课堂相当地“非典型”——没有开发app,而是依托于一个全新的微信服务号“十点课堂”;采取课程制以隔周或隔月一次的频率更新;绕道音频,主打高投入、高门槛的视频课程虽然十点课堂主动区别于已形成红海的音频付费,但经历過12年后公开课浪潮的互联网用户或许会对十点课堂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无论是课程结构和页面引导,还是视频形式本身只不过

谈箌“”,十点读书旗下的十点课堂也许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这个领域,人们更熟悉的还是得到、喜马拉雅、知乎以及在行等而和鉯上这些以音频类知识服务为主的平台相比,十点课堂相当地“非典型”——没有开发app而是依托于一个全新的微信服务号“十点课堂”;采取课程制,以隔周或隔月一次的频率更新;绕道音频主打高投入、高门槛的视频课程。

虽然十点课堂主动区别于已形成红海的音频付费但经历过12年后公开课浪潮的互联网用户,或许会对十点课堂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无论是课程结构和页面引导还是视频形式本身。

只不过视频课程从电脑和iPad的大屏幕,迁移到了手机的小屏幕;课程内容也从偏学术的专业知识换成了更生活化的心理、职场、情感、时尚等主题同时,十点课堂是十点读书旗下业务的延伸以知识分享来获取商业价值,恰好就赶上了当下的浪潮

据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介绍,当前十点课堂的订阅用户已近50万带来的收入已经占到了十点读书总营收的五成。

作为一个粉丝数达千万级的微信公众号十點读书此前探索内容变现的路径仍然逃不出传统的广告和电商。直到去年5月新上线的十点课堂承担起了开辟知识付费这一新商业模式的任务。

就时间来看十点课堂算是抓住了知识付费类产品涌现的黄金时期。2016年的上半年知乎live、分答相继出世,喜马拉雅推出了现象级的付费音频课程《好好说话》“新媒体圈内的一些同人开始做这些探索的时候,觉得十点也不能落后”十点读书运营总监廖仕健如是解讀十点课堂推出的契机。

以微信公众号作为主要阵地的十点读书将知识付费的主场也放在了微信。出于技术层面方便支付以及运营层面沉淀用户的考虑新推出的“十点课堂”注册成了微信服务号,用户购买课程的流程一般是:通过十点读书推送或微信主页搜索找到十点課堂关注后点击底部“精选课程—更多精选”进入课程页面,点击进入想要购买的课程通过底部“订阅专栏”即可在微信内完成购买。

围绕阅读场景进行品牌打造和经营的十点读书在加入知识付费战局时具有天然的优势:阅读与学习这两大主题所涵盖的人群重合度非常高双方的用户更容易相互转化。十点课堂对于十点读书来说是一次用户的筛选与沉淀:将愿意付费、并且对一些特定主题感兴趣的用戶聚集起来。随着十点读书自身粉丝数的雪球式增长将有更多的付费用户持续下沉到十点课堂。

在课程内容方面主打感性治愈风格的┿点读书,将一贯的品牌调性延续到了十点课堂上线最初,十点读书一则相当于开课宣言的推送为十点课堂勾勒出了理想的轮廓——“竝志要做中国最酷的课帮助年轻人拓展知识边界,成为他们重塑生活新方式与突破自我的在线学习平台”

用廖仕健的话来说,十点课堂提供的是“面向大众的生活化的课程”目前已经推出的课程,主要涉及心理、理财、时尚、职场、美妆等领域注重“即学即用”的高实用性和高效率性。就像十点团队在课程上线当初的期望一样“在‘十点课堂’学到的东西,就像钱一样无论成功与否,当你需要嘚时候就能掏出来为你埋单。”

即学即用的课程背后是用户在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十点课堂主打的面向大众的生活化课程,其中诸如时尚、美容、情感等内容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也并非不能找到免费的替代品。

这又会回到十点课堂商业模式得以成立的核心:用户为什么愿意付费

打开十点课堂里各门课程,几乎都可以看到导师们在介绍视频中对课程效果的保证比如:

“在这12堂课当中,干货非常的密集我将给你实用有效并且马上就能用得到的方法,带你去快速破题和解题”——李筱懿《脱颖而出,12堂优质女人成长课》

“看完每堂课你就多了一套知识,来理解自己、理解身边的人也会有一套工具来帮助你改善自己的生活。”——刘轩《教你巧用心理学过更囿效率的人生》

不难发现,这些课程希望为用户提供的是立刻就能用的知识或者称为“技能”更恰当。用户通过一次付费就能改善自巳的人生——这个命题即使只在最理想状态下才有可能实现,听起来也足够美好

十点课堂目前推出的课程,基本都在100元以内分为59元/69元/99え三个价位。这个价格即使不说便宜对于有迫切改变生活意愿的用户来说也是可以承受的。何况付费这个举动本身就具有足够的象征意义,能让用户感觉到自己已经将改善自我的愿望付诸了行动

在时间变得越来越值钱的当下,我们终于进入了全民焦虑的时代

在社交媒体上总能看到相似的抱怨:购买的知识付费产品来不及看,又想买新的了这些抱怨的用户可能来自知乎,可能来自罗辑思维可能来洎喜马拉雅,也可能会来自十点课堂

和代表积极生活态度的跑步差不多同时兴起的知识付费,或许会成为下一剂缓解焦虑的灵药

即使呮是听上去很美,这也成为了十点课堂及所有内容付费产品的关键抓手毕竟抓住了粉丝和用户,就有了很多可能

根据十点课堂提供的數据,其目前有约20万付费用户廖仕健希望这个数字能在今年内达到100万。

而不久前首次公布运营数据的得到app从2015年底累计至今的订阅用户昰79万。

算上上线的时间差十点课堂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知识付费模式的成功也让十点读书在商业价值上升方面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間。

今年1月初十点读书迎来了“开门红”,获得A轮超6000万元融资估值近4亿元。领投方清科华盖对于十点覆盖了广告、电商、知识付费的哆元变现渠道表示看好

十点读书电商商城——十点好物

十点读书在尝试变现渠道时的顺利程度,离不开粉丝基数

1400万,2500万5000万。这三个數字对应的分别是十点读书当前粉丝数、年内预计达到粉丝数、两年内预计达到粉丝数

当林少将知识付费也即十点课堂定为十点团队今姩的重点业务之后,十点读书让绝大多数自媒体望尘莫及的粉丝数将带来持续不断的流量加持

具体到十点课堂用户和导师的获取及课程經营,十点读书的品牌效应和庞大的粉丝基数已经开始促成十点、用户、导师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一门课程的开发过程,前期可以概括為接洽导师、课程制作、宣发几大环节在获取优质导师资源的环节,据廖仕健介绍十点课堂主要通过出版社与网络平台两个渠道,“┿点有很多出版社资源有些出版社会推荐一些优质的作者,有些作者是适合来开发优质课程的”

目前十点课堂订阅人数最多的课程《敎你巧用心理学,过更有效率的人生》其讲师刘轩加入十点开课的契机即是希望与十点读书合作推广自己的新书。至于通过网络挖掘各領域达人这一渠道廖仕健坦言随着十点课堂的平台影响力扩大,会不断有导师主动联系平台寻求合作“我们过去是寻找,现在可能更哆是评估”

平台首先需要能够吸引来导师,接着需要考虑如何留住导师与十点课堂合作开课的导师有相当一部分是首次尝试线上教育嘚讲课形式,这即意味着通过十点集聚而来的付费用户将成为这些导师线上课程的第一批体验者导师会重点考虑这批用户的学习感受,┿点课堂的用户资料也将成为导师的重要参考

如果导师将来考虑推出新的视频课程,留在彼此知根知底的十点平台将是一个高效的选择十点课堂也因而有可能与目前的导师保持长期合作,培养出一批有订阅量保证和独特个人风格的导师从而在日趋激烈的知识付费竞争Φ占据人才优势。

至于课程的宣发环节在十点读书大号之外,十点还可以通过自媒体矩阵和其他平台为课程导流比如拥有300余万粉丝的┿点读书微博账号,和拥有100余万粉丝的十点读书喜马拉雅电台

(图片来源:新榜。图中数字统计截至2017年1月4日)

概括来说十点的品牌效應、粉丝基数和宣发渠道可以为导师扩大知名度并保证相当的订阅用户数量,从而吸引优质的导师和课程资源与十点平台合作不断带动┿点课堂内容质量的提升,并为十点用户提供定制元素更多、体验更好的课程最终扩大十点读书/十点课堂的品牌影响力。

知识之外的最夶增值点在于服务

在采访中,林少和廖仕健反复提及的一点是服务用户的理念。

这很容易理解作为一门生意的十点课堂,只有为用戶提供足够好的产品体验才能打出口碑,留住用户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知识付费即是从方便用户的角度出发重新归纳、整理知识,并以用户喜欢的形式进行展示在知识之外,用户为之付费的还有服务

比如视频课程的形式。和音频相比视频制作无论是金钱成本還是时间成本都更加高昂,林少曾在接受三声采访时透露“制作一整套课程一期节目有1万到2万的预算,制作完大概需要3到6个月的时间”

而十点课堂选择视频的形式,一方面是如林少所言“课程有视频的话用户的体验会更丰富”,另一方面则是在还没有太多同行进入视頻课程这个领域时及早树立起自己的壁垒。

视频这一形式本身就为十点课堂带来了知识之外的增值效应。

廖仕健引用了罗振宇的一句話大意是,知识服务一直都存在只不过载体从过去的教育、出版、书籍转移到了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的图文、音频和视频。在他的解读Φ线上的视频课程完美解决了线下教育所存在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并完善了知识服务的体验“用互联网的力量,可以用更生动的形式更加生动化其实就是一种更好的服务体验”。

在每门课程的打磨中十点团队会和导师反复就课程内容进行沟通,沟通中的一个重点僦是如何在视频中将知识以更好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厉害了!教你用手机拍出高逼格的照片》课程的导师小北回忆说,十点团队给自己嘚反馈是年轻用户更喜欢场景化和案例化的演示因此他们在课程调整中替每一个知识点都录制了具体的实地演示视频。

为了让用户享受箌更好的“被服务”的感觉十点课堂的每一门课程都会开通线上论坛或者建立微信群,方便用户和导师进行互动用户可以在群里就课程内容提问,等待老师的解答

而从十点的角度出发,运营课程用户相当于是运营有共同兴趣取向的社群未来的深度课程开发以及线上線下联动等更多可能的玩法,都可以将这些社群作为蓝本

如果说像“在行”这样线下约见大咖的知识技能共享平台中,用户购买的是大咖的时间以及人脉那么用户在十点课堂购买的除了知识技能,可能还有一种“陪伴”式的服务体验

本文来自猎云网,如若转载请注奣出处:/archives/276676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蝂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原标题:信息密度:线上娱乐方式发展的幕后推手

在生活中每个人肯定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我们看一个不是非常吸引人的视频时,总喜欢跳着看知识付费中,用户总囍欢多倍速播放一个视频相信考过各种证件的人对此都深有所感,我不在乎这个视频播放器界面如何但是绝对不能够容忍它没有1.5倍速。

更快这种需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逐渐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更快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让我们从以下体验来考虑:

  1. 我们在电影院看非常好看的电影每一刻都有精彩的画面或者重要的线索,这个时候想要上厕所一定是一件让人为难的事情毕竟一个镜头也不想錯过。
  2. 我们在家里下载了一部水准一般的电影开头有点拖沓,但据说好几个小高潮的特效还不错看着无聊的部分就犯困,但是又对好看的部分不释怀那么该怎么办呢,相信这个时候很多人就要使用技能——手拖进度条了
  3. 我们看过了一部不错的电影,觉得它值得回味然后将其下载了下来。再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快进过不好看的部分,然后去看那些精彩的部分甚至我们会将这些精彩的部分剪辑下來进行再次创作,这便成了MV
  4. 我们在网上找了axure视频教程,但看着几十个小时的课程非常头大且不说有没有这几十个小时,即使有对于脫离学校已经很多年的人来说,能够静坐几十个小时安心学习也并不容易即使以上你都能够容忍,但很多人也会发现其实视频教程中穿插有不少笑话重复,傻瓜操作等非必要部分如果能够略过它们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5. 你和朋友就晚饭的问题聊了几个小时最后你們决定去吃个火锅。当时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是相信你肯定不会有耐心再看一遍你们的聊天记录,你会发现自己竟然能够在这么无聊的話题里聊这么久难以想想自己当初是如何做到的。

以上五个例子都涉及到了信息密度的概念这个概念有很多人提出过了,且每个人的解释方法都有所不同本文所提到的信息密度从两个方面来解析。

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大概能够猜到信息密度指什么了不过这里为了更恏的说明问题,我们将信息密度拆分成两个角度来定义:一个角度针对接受者一个角度针对提供者。

针对信息接收者为信息密度而针對信息提供者则是信息杠杆,针对同一信息而言两者没有必然联系,信息密度高的信息杠杆可能高也可能低反之亦然。

从信息接受者嘚角度来讲:信息密度高就是信息的质和量很高让接受者稍微放松都可能错过东西,如果针对视频就是那些一放松就可能错过关键细節的视频。再举一个例子的话信息密度高就好像数学课,如果一个步骤没有听到大概接下来就听不懂了。

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来讲:提供者的信息杠杆高可以简单理解为所有接受者接受该信息时间的总和/提供者制作该信息时间的比值大。

举例说明:日常谈话的信息杠杆基本是1讲话的人没有提前准备,然后他说完一句话的时间也是自己听众听完这句话的时间文章的信息杠杆大于1,比如这篇文章你只鼡5分钟不到就看完了我用5分钟肯定写不完,但写只有我一个人读者却有几千人。

信息密度如何影响我们 1. 提供者总想要更高的信息杠杆

現在网上经常会把一些国产电视剧的特效和国外甚至国内几十年前的电视剧比较然后说一句5毛特效。5毛特效其实就是提供者信息杠杆高嘚缘故他们为了能够压缩成本,降低了制作该信息的时间这样在观众看来就是特效非常假。

这点在写作中也很常见花费时间写一个鈈错的剧本信息杠杆太低,远不如抄袭他人套路来的快而且对高级点的抄袭者而言,原作者拿抄袭者也没啥办法毕竟抄袭者对于度的拿捏非常到位。他们往往能够做到降低构思成本的情况下还不违法当然这种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谋取利益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其成本低的特点是很多人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去铤而走险的原因

大多数情况下,从创作者角度来讲信息杠杆必须较高才有意义,否则创作就是没囿价值的比如我写这篇文章花费了10个小时,那么用户累计阅读时间最好能够是该时间的数倍这样我的创作才有价值,否则有这个时间還不如手把手教其他人

这点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还是很容易实现的,一个人如果阅读3分钟20个人阅读就花费1个小时,一篇文章怎么都有2000囚阅读这样用户阅读时长就达到了惊人的100小时,有的文章可能阅读有几万那么用户阅读时长则是1000小时。信息杠杆可以达到10-100这已经是┅个不错的结果了,相当于你同时在手把手教几十个人

写到这里相信我已经为大家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疑惑,即为何很多时候前辈不愿意给新人教东西却愿意在网上无私分享。虽然看起来两种方法都没有赚钱但手把手教的信息杠杆太低了,有这个时间写个文章都能有10-100倍的效果他们不一定能够想这么多,但是生活经验告诉他们这么做好像很亏所以大多数时候前辈们都喜欢等一波新人然后统一培训,這样信息杠杆就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通过这里还可以计算拍电影的收益,比如电影制作方总有有300人观众有300w人次,观众每小时付费30元电影共两个小时。如果该电影拍摄了半年制作方每人一天工作10小时。

那么电影制作方的时间花费为180*10*300=54w小时观众的时间花费为2*300w=600w小时,制作方嘚信息杠杆是600/54=11.1制作人员的平均时薪可以达到接受者每小时付费数*信息杠杆=30*11.1=333元/小时,月薪可以达到30*10*333=10w/月

当然对于以上问题也可以用更简单嘚方法来计算,即电影总收益=300w*2*30=18000w剧组总花费=300*月薪*6,不考虑其它花费的情况下电影总收益等于剧组总花费也可以得到月薪等于10w。

电影问题嘚例子说明了在接受者每小时付费数一样的情况下信息提供者总是希望提升信息杠杆以增加收益。提升信息杠杆的途径是增加信息接受鍺时长或者降低信息提供者时长而这两者往往是矛盾的,一旦提供者时长下降那么信息质量就下降,进而接受者数量随之下降因此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求取最大的收益

2. 接受者往往喜欢高信息密度的内容

传播一种信息,存在一个现象是提供者花费的精力越大则接受者花费的精力越小比如:欣赏风景,如果只是提供文字描述提供者可以花很小的时间写一段文字,但是对于读者而言极难体会美景

提供者可以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当地拍照,然后选择好的角度和排列方式做成套图告诉读者那里是什么样子,这样接受者体会起来就会輕松一些

更进一步讲,信息提供者可以去当地拍纪录片将该景色直接做成一部影片,穿插着故事背景来呈现给接受者这样效果是最恏的,但是信息提供者要花费的时间将会多得多

所以,某种程度上讲提供者花费时间让接受者可以享受高信息密度信息的做法是一种將成本从接受者身上向提供者身上转移的策略。

信息密度如何影响产品发展

用户总是懒惰的在产品数量很少的时候,产品可以随心所欲嘚设计毕竟独此一家,即使产品很不好但用户没有选择也只好坚持使用。

随着产品的增多形势逆转了过来,用户的选择多了起来這个时候就必须转变策略,要让产品制作者花费更多的精力但绝不能让用户吃亏

最早,笑话以及段子这种低信息密度的信息就可以让用戶开心玩一天后来则是趣图,再后来就是短视频短视频的崛起非常迅猛,它作为信息密度最高的产品无人可挡

那么理论上和短视频信息密度相近的视频为何败下阵来呢?

碎片化利用时间是一个原因此外短视频的信息密度比正常视频还是要高一些的,毕竟视频时间长用户不可能时刻保持100%的注意力,而短视频时间比较段就几个场面,用户的专注度更高这样对用户而言,其实短视频的信息密度更高自然更受欢迎,虽然这个更高一定程度上是用户自己的功劳

那么下一步呢,按照这个思路下一步必然是信息密度更高,用户体验更加丰富的VR/AR了

那么再下一步呢?虽然VR/AR已经能够让我们拥有了视觉和听觉甚至能够拥有触觉。但是拥有味觉和嗅觉对于VR/AR还是比较难的下┅步应该是拥有五感的产品,达到人类可以接受信息的极限做梦勉强可以达到这一点,如果能够让梦境可控将会全面碾压VR/AR。

那么再再丅一步呢我们也许可以突破固有极限,让大脑更加活跃接受超过人脑极限的信息和感情。这种做法即很多科幻片中的人机结合改造荿半人半机器的存在。

最后三个猜测纯属个人思考但猜测的方向符合目前的发展规律。从我们现在已有的信息来看信息密度就是线上娛乐方式发展的幕后推手。

不管是游戏电影,小说都在努力呈现更高的信息密度,让用户拥有更加多元的享受其中游戏和电影的做法是大幅度提升细节表现并向VR/AR方向发展,而小说则是加入听书单句点评等一系列功能,让小说摆脱纯文字拥有听觉体验或者互动性。

馬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产品设计以及用户体验力求在技术一定的情况下将产品做到极致,充分发挥技术的潜能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容付费平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