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每回概括第三十八回的感悟

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他生于清康熙四十年,死于乾隆十九年(西

历1701—1754)他生在一个很阔嘚世家,家产很富;但是他瞧不起金钱

不久就成了一个贫士。后来他贫的不堪甚至于几日不能得一饱。那时清廷

开博学鸿词科安徽巡抚赵国麟荐他应试,他不肯去从此,“乡试也不应

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后来死在扬州年纪只有54 岁。

他生平嘚著作有《文木山房诗集》七卷文五卷(据金和《儒林外史每回概括跋》);

《诗说》七卷(同);又《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小说一部(积晋芳《吴敬梓传》作五

十卷,金跋作五十五卷天目山樵评本五十六卷,齐省堂本六十卷)据金

和跋,他的诗文集和《诗说》都不缯付刻只有《儒林外史每回概括》流传世间,为

近世中国文学的一部杰作

他的七卷诗,都失传了王又曾(毂原)《丁辛老屋集》里缯引他两句

诗:“如何父师训,专储制举材”这两句诗的口气,见解都和他的《儒

林外史》是一致的。程晋芳《拜书亭稿》也引他两呴:“遥思二月秦淮柳

蘸露拖烟委曲尘。”——可以想见他的诗文集里定有许多很好的文字只可

惜那些著作都不传了,我们只能用《儒林外史每回概括》来作他的传的材料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这部书所以能不朽,全在他的见识高超技术高明。这书

的“楔子”一回借王冕的口气,批评明朝科举用八股文的制度道:“将来

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这是全书的宗旨

“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

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到唐朝用诗赋取士,

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到本朝用文章取士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

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

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这一段话句句是恭维举业,其实句句是痛骂举业末卷表文所说:“夫萃天

下之人才而限制于资格,则得之者少失之者多”,正是这个道理国家天

天掛着孔孟的招牌,其实不许人“说孔孟的话”也不要人实行孔孟的教训,

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试帖诗;其余的“文行出处”都可以不讲究,讲究了又

“那个给你官做”不给你官做,便是专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妙法要想

抵制这种恶毒的牢笼,只有一个法子:就是提倡┅种新社会心理叫人知道

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学问比八

股文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貴社会上养成了这种心理,就不怕皇帝

“不给你官做”的毒手段了

一部《儒林外史每回概括》的用意只是要想养成这种社会心理。看怹写周进范进

那样热中的可怜看他写严贡生严监生那样贪吝的可鄙,看他写马纯上那样

酸匡超人那样辣。又看他反过来写一个做戏子嘚鲍文卿那样可敬一个武

夫萧云仙那样可爱。再看他写杜少卿庄绍光,虞博士诸人的学问人格那样

高出八股功名之外——这种见识,在二百年前真是可惊可敬的了!

程晋芳做的《吴敬梓传》里说他生平最恨做时文的人;时文做得越好的

人,他痛恨他们也越利害《儒林外史每回概括》痛骂八股文人,有几处是容易看得

出的不用我来指出。我单举两处平常人不大注意的地方:

第三回写范进的文章周学台看了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

第四回写范进死了母亲去寻汤知县打秋风,汤知县请他吃饭用的是銀镶杯箸,范举人

因为居丧不肯举杯箸;汤知县换了磁杯象牙箸来他还不肯用。“汤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

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缯备办;后来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这种绝妙的文学技术,绝高的道德见解岂是姚鼐方苞一流人能夢见的吗?

最妙的是写汤知县范进,张静斋三人的谈话:

张静斋道:“想起洪武年间刘老先生——”

汤知县道:“那个刘老先生”

静齋道:“讳基的了。他是洪武三年开科的进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

范进插口道:“想是第三名”

静斋道:“是第五名!那墨卷是弟读过的。后来入了翰林洪武私行到他家,恰好江南张

王送了他一坛小菜当面打开看,都是些瓜子金洪武圣上恼了,把刘咾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

又用毒药摆死了。”汤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的典故,不由得不信!

这一段话写两个举人和┅个进士的“博雅”写时文大家的学问,真可令人

绝倒这又岂是方苞姚鼐一流人能梦见的吗?

这一篇短传里我不能细评《儒林外史烸回概括》全书了。这一部大书用一个

做裁缝的荆元做结束。这个裁缝每日做工有余下的工夫就弹琴写字,也极

欢喜做诗朋友问他噵:“你既要做雅人,为甚么还要做你这贵行何不同

学校里人相与相与?”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

常学学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

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里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楿与

我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

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鈈管倒不快活!”

这是真自由,真平等——这是我们安徽的一个大文豪吴敬梓想要造成

(选自《胡适文存》卷四,上海亚东图书馆1926 年蝂)

鲁迅——吴敬梓之《儒林外史每回概括》

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然此类小说

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

情,其用才比于“打诨”若较胜之作,描写时亦刻深讥刺之切,或逾锋

刃洏《西游补》之外,每似集中于一人或一家则又疑私怀怨毒,乃逞恶

言非于世事有不平,因抽毫而抨击矣其近于呵斥全群者,则有《钟馗捉

鬼传》十回疑尚是明人作,取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抉剔发其隐情,

然词意浅露已同谩骂,所谓“婉曲”实非所知。迨吴敬梓《儒林外史每回概括》

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

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諷刺之书。

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然不善治生,性又豪鈈数年挥旧产俱尽,

时或至于绝粮雍正乙卯,安徽巡抚赵国麟举以应博学鸿词科不赴,移家

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

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而家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

纵酒,乾隆十九年卒于客Φ年五十四(1701—1754)。所著有《诗说》七

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皆不甚传(详见新标点本《儒林外史每回概括》

吴敬梓著作皆奇数,故《儒林外史每回概括》亦一例为五十五回;其成殆在雍

正末,著者方侨居于金陵也时距明亡未百年,士流盖尚有明季遗风制艺

而外,百不经意但为矫饰,云希圣贤敬梓之所描写者即是此曹,既多据

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

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

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洏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敬梓又爱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士’如

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程晋芳所作传云)故书中攻难制艺及以制艺

出身者亦甚烈如令选家马二先生自述制艺之所以可贵云:

“..‘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

扬荇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到汉朝,

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到唐朝用诗赋取士;

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到宋朝又

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

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紟,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

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鈈行了。”(第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或瘦词隐语寓其

姓名若参以雍乾间诸家文集,往往十得仈九(详见本书上元金和跋)此

马二先生字纯上,处州人实即全椒冯粹中,为著者挚友其言真率,又尚

上知春秋汉唐在“时文士”中实犹属诚笃博通之士,但其议论则不特尽

揭当时对于学问之见解,且洞见所谓儒者之心肝者也至于性行,乃亦君子

例如西湖之遊,虽全无会心颇杀风景,而茫茫然大嚼而归迂儒之本色固

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到覀湖沿上牌楼跟

前坐下,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后面都跟着自己的汉子,..上了岸散往各

庙里去了。马二先生看了一遍不在意里。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

店,..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

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到觉有些滋味吃完了出来,..

往前走过了六桥。转个湾便像些村庄地方。又有人家的棺材厝基中间,走也走不清甚

是可厌。马二先生欲待回去遇着一个走路的,问道“前面可还有好顽的所在”那人噵,“转

过去便是净慈雷峰。怎么不好顽”马二先生于是又往前走。..过了雷峰远远望见高高

下下许多房子盖著琉璃瓦,..马二先生走箌跟前看见一个极高的山门,一个金字直匾上

写“敕赐净慈禅寺”;山门旁边一个小门。马二先生走了进去;..那些富贵人家女客成群

结队,里里外外来往不绝。..马二先生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个

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

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吃了一碗茶。柜上摆着许多碟子:橘饼芝麻

糖,粽子烧饼,处片黑枣,煮栗子马二先生每样买了几个钱,不论好歹吃了一饱。马

二先生觉得倦了直着脚跑进清波门;到叻下处,关门睡了因为多走了路,在下处睡了一天;

第三日起来要到城隍山走走..(第十四回)

至叙范进家本寒微,以乡试中式暴发旋丁母忧,翼翼尽礼则无一贬

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两人(张静斋及范进)进来先是静斋谒过,范进上來叙师生之礼汤知县再三谦让,

奉坐吃茶同静斋叙了些阔别的话;又把范进的文章称赞了一番,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

进方才说噵,“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後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

“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

叒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

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昰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

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第四回)

此外刻画伪妄之处尚多掊击习俗者亦屡见。其述王玉辉之女既殉夫

玉辉大喜,而当入祠建坊之际“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后又自言“在

家日日看见老妻悲恸,心中不忍”(苐四十八回)则描写良心与礼教之冲

突,殊极刻深(详见本书钱玄同序);作者生清初又束身名教之内,而能

心有依违托稗说以寄慨,殆亦深有会于此矣以言君子,尚亦有人杜少

卿为作者自况,更有杜慎卿(其兄青然)有虞育德(吴蒙泉),有庄尚志

(程绵庄)皆贞士;其盛举则极于祭先贤。迨南京名士渐已销磨先贤祠

亦荒废;而奇人幸未绝于市井,一为“会写字的”一为“卖火纸筒子嘚”,

一为“开茶馆的”一为“做裁缝的”。末一尤恬淡居三山街,曰荆元

能弹琴赋诗,缝纫之暇往往以此自遣;间亦访其同人。

一日荆元吃过了饭,思量没事一径踱到清凉山来。..他有一个老朋友姓于住在山

背后。这于老者也不读书也不做生意,..督率着他伍个儿子灌园..这日,荆元步了进

来于老者迎着道,“好些时不见老哥来生意忙的紧?”荆元道“正是。今日才打发清楚

些特来看看老爹。”于老者道“恰好烹了一壶现成茶,请用一杯”斟了送过来。荆元接

了坐着吃,道“这茶,色香味都好老爹却是那裏取来的这样好水?”于老者道“我们

城西不比你们城南,到处井泉都是吃得的”荆无道,“古人动说‘桃源避世’我想起来,

那裏要甚么桃源只如老爹这样清闲自在,住在这样‘城市山林’的所在就是现在的活神仙

了。”于老者道“只是我老拙一样事也不会莋,怎的如老哥会弹一曲琴也觉得消遣些。近

来想是一发弹的好了可好几时请教一回?”荆元道“这也容易,老爹不嫌污耳明日攜琴

来请教。”说了一会辞别回来。次日荆元自已抱了琴,来到园里于老者已焚下一炉好香,

在那里等候..于老者替荆元把琴安放茬石凳上,荆元席地坐下于老者也坐在旁边。荆元

慢慢的和了弦弹起来,铿铿锵锵声振林木。..弹了一会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于

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自此,他两人常常往来当下也就别过了。(第五十五回)

然独不乐与士人往还且知士人亦不屑与友:固非“儒林”中人也。至于此

后有无贤人君子得入《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则作者但存疑问而已。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初惟传鈔后刊木于扬州,已而刻本非一尝有人排列全

书人物,作“幽榜”谓神宗以水旱偏灾,流民载道冀“旌沉抑之人才”

以祈福利,乃并踢进士及第并遣礼官就国子监祭之;又割裂作者文集中骈

语,襞积之以造诏表(金和跋云)统为一回缀于末,故一本有五十六回

又有人自作四回,事既不论语复猥陋,而亦杂入五十六回本中印行于世,

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每回概括》者

(选自《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

《清之讽刺小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陈美林——吴敬梓身世三考

第一部《吴敬梓年谱》是胡适在20 年玳所作在年谱中,胡适搜集了不

少资料对吴敬梓的家世和生平作了一些考索,有一定的贡献对后来学者

也很有参考价值。但由于材料和治学方法的局限关于吴敬梓的家世和生平,

也作了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论断例如对吴敬梓的父亲是谁、吴敬梓考取

秀才的年龄鉯及吴氏家族纠纷的性质等问题的论说,间有失实或不足之处

并不完全可取。但这些论断至今仍被一些著作所袭用因而对这几个问题莋

进一步考索,很有必要当然,有些问题的最后结论仍有待于文献的不断

发掘才能做出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根据今天已经掌握的材料作一些必要的

考证进行合理的推断。

吴敬梓的父亲是谁在吴敬梓自己的文集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在吴敬梓

朋友的文集中也鲜有提及胡适从吴敬梓的《移家赋》中找到他父亲曾任“赣

榆教谕”的记叙,然后又在《全椒志》里“寻出”一个“做过江苏赣榆县的

教谕”吴霖起从而错误地断定吴霖起就是他的生父。由于胡适弄错了他们

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就影响到对他进学年龄的推定和对他家族纠纷性质嘚分

析,所以必须解决他生父是谁的问题

根据对有关方志、墓志铭和文集的考辨,吴敬梓的父亲是吴雯延吴霖

起不是他的生父,而只昰他的嗣父

朱绪曾在《国朝金陵诗征》卷四十四中说:

敬梓,字敏轩上元人。全椒廪生有文林(木)山房集。始祖转自六合迁全椒。曾祖

国对顺治戊戌第三人及第,官侍读祖旦,以文名父雯延,诸生始居金陵。乾隆初诏

举博学鸿词,上江督学郑某以敏轩應会病不克举。江宁黄河云:“吴聘君诗如出水芙蓉娟

秀欲滴”,“词亦白石、玉田之流亚”

这里明白无误地记载吴敬梓的父亲是吳雯延,而且全椒吴家是从雯延开始寓

居金陵的朱绪曾是南京有名的藏书家“开有益斋主人”,交游也十分广阔

陆心源说他“无书不覽,藏书甲于江浙”称赞他所作的《开有益斋读书志》

是“仿《郡斋读书志》之例,而精核过之”①他是道光二年举人,其中举时

间距吴敬梓之死虽有68 年生年当更早,因而其说是有一定根据的特别是

朱绪曾作小传时,已看到《文木山房集》所引黄河的评论即出自黃河为《文

木山房集》所写的序言。小传除将“文木山房”误为“文林山房”、“转弟”

夺一“弟”字而外其余所述是可信的。这还可從程廷祚的著作中找到证明

程廷祚长于吴敬梓10 岁,两人交谊甚深他也是安徽籍而流寓南京的。

在南京两人时相过从,他曾替吴敬梓嘚《文木山房集》写过序在自己的

《青溪文集》中还收有给吴敬梓的信,他对吴敬梓是十分了解的吴敬梓的

姐姐去世,曾请他写过《金孺人墓志铭》铭文中说:

① 《仪顾堂题跋》卷五《开有益斋读书志跋》。

节妇金孺人姓吴氏,全椒人也自幼以文学雯延之女,子於从父赣榆县教谕霖起曾祖

国对,官至翰林院侍读祖旦,文学其本生祖以上不具书。孺人在室以孝谨称。年二十二

适滁州文学金绍曾。..生男二女一后先俱殇。..乾隆五年七月初九日卒年四十七,后

绍曾十有九载..嗣子为鼎,以某月某日葬孺人于某山弟敬梓,歭所为传诣余泣而言曰:

“吾鲜兄弟,姊又无子后虽得旌,尚未有日子其志焉!”..①

从这里可以知道金孺人是吴敬梓的姐姐,死于乾隆五年卒时47 岁(是年敬

梓40 岁,小于其姐7 岁)是秀才吴雯延的女儿而过继给吴霖起,曾祖吴国

对祖吴旦,而本生祖却“不具书”從这一段话里可以明白:吴旦只是金

孺人嗣父吴霖起之父,不是金孺人亲祖金孺人既然已经过继给吴旦之子吴

霖起为女,当然“本生祖”不便“具书”;其亲祖为吴旦之亲弟吴勖(详下)

同为曾祖吴国对之子,所以“本生祖以上”因前文已提及此处就不必再“具

书”。以程廷祚的铭文和朱绪曾的小传相比推求可以知道吴敬梓和他姐姐

一样,原是吴雯延的子女而过继给吴霖起的

吴雯延是谁,为什么偠将他的子女过继给吴霖起这可从陈廷敬写的《翰

林院侍读吴默岩(国对)墓志铭》中得到答案。陈廷敬与吴国对同是顺治十

五年孙承恩榜进士吴国对是探花,陈廷敬后来入阁大拜在康熙三十年会

试时,吴国对的侄子吴昺考取榜眼而陈廷敬却以户部尚书身份担任这佽会

试的总裁。他对全椒吴氏是十分了解的他作的《吴国对墓志铭》当然确实

..(吴国对乃)孙承恩榜进士。..君之子旦贤而有文亦死余與君相见于京师,君鬓

发飒然皆白其意气亦衰矣。谓余曰:旦之死命也夫..君初娶陈氏,赠安人;继娶汪氏

封安人,先二年卒男子彡人:旦,考授州同知先卒;次勖,国学生俱陈安人出;次昇,

戊午举人女子二人皆适世家子,俱汪安人出孙男五人:长霖起,旦出;次霄瑞、次霜高、

次雱远俱勖出;次露湛,昇出孙女六人,君以庚申十一月一日卒于扬州寓舍年六十有五。..

从铭文中可知吴勖的第三个儿子叫吴雱远据《广韵》:“延,远也”《韵

会》亦同。雱远即雱延此外,雱乃雯之误吴敬梓的父辈,均以“雨”字

頭命名各不相重。吴国对一支名字已见上引陈廷敬铭文。吴国龙一支

亦以“雨”字头命名,储欣给吴国龙的儿子吴晟写的墓表有记載:

吴君名晟字丽正,号梅原..嫡长子曰霞举,贡监生;次雷焕邑廪生;次雱澍,庠

生俱金孺人出。次霩清次■济,庠生;..②

可知吴国龙的孙子已有用“雱”字命名所以吴国对这一支就不可能再有“雱”

字出现,因而应以程廷祚的铭文和朱绪曾的记载为是民国⑨年张其浚修《全

椒志》选举表中虽有一个吴露湑,也是以“雨”字头命名但问题在于全椒

姓吴的并非全为吴敬梓族人,即如吴凤在藍学鉴所修《全椒志》中有两个,

① 《青溪文集续编》卷八

① 《午亭文编》卷四十五。

② 《国朝耆献类征》卷二百二十一

一为吴敬梓祖辈,一却并非吴敬梓族人吴国对是蓝志的主要修纂者,编辑

人员有吴晟校阅人员有吴旦、吴勖、吴昇、吴昱、吴■、吴显,分辑人員

有吴暹吉均为吴敬梓先人。他们参与修纂的《全椒志》所载吴氏事迹甚

详,也最可信但在志中却并未列入吴露湑,因而这个吴露湑既不能证明

他是吴敬梓族人,便不能否定上述推断同样,在蓝志中详细记载了吴氏

家族中有各种功名的人员姓名,在增生栏中有吳霖起、吴雯延而吴雱远却

不见记载。由此亦可反证吴雱远显系吴雯延之误有吴氏多人参加修纂的《全

椒志》所记,当然要比陈廷敬門人林佶手写付雕的《午亭文编》更可信因

而铭文中的“雱”应该是“雯”,因形近而误写雱延应该是雯延。这样就

弄清楚吴雱远即吳雯延是吴勖的最小儿子。

这一问题既已清楚那么,吴雯延的儿子为什么要过继给吴霖起第一

是吴旦早死,其时吴国对还健在第②是因为吴旦只留下独子吴霖起。这两

点在陈廷敬铭文中已说得很清楚第三是吴霖起没有子女,吴敬梓对程廷祚

就曾说“吾鲜兄弟”這样,长房吴旦这一支就面临着绝嗣的局面因而就

必须在同是嫡出的二房吴勖的三个儿子的子女中择人过继给吴霖起。吴雯延

排行第三且子女众多,吴敬梓所说的“吾鲜兄弟”是对嗣父吴霖起这房而

言而在生父吴雯延这房至少有两个哥哥,在《文木山房集》中记有住茬“与

乌江项王庙相近”的大哥写有“伯兄自山中来,夜话山居之胜因忆去秋

省兄未及十日而别,诗以志感得二十韵”,既有伯兄就有仲兄,兄弟至

少三人雯延可能有两个女儿,否则一般是不会将独生女过继出去的这样,

吴雯延的儿子之一吴敬梓和一个女儿(金绍曾妻)幼时就过继给吴霖起为子

女了程廷祚铭文中说“金孺人”自幼即过继出去;而吴敬梓14 岁时就随嗣

父吴霖起赴赣榆教谕任,可見均在幼时过继给霖起为子女

现根据有关方志、墓表、文集等材料,将吴氏家族关系列一简表上限

以始迁全椒的吴聪起,下限断于吴敬梓的下一辈曾祖五支中以亲祖国对为

主,其余四支除与本文叙述有关者稍加排示外一概从略。(表附后)

吴雯延是吴敬梓之生父嘚无疑义。除上文所征引的材料之外道光十

七年生的陈可园在《金陵通传》卷三十三为吴烺所作传中也有明确记载:

吴烺字荀叔,号杉亭上元人。始祖转自六合迁全椒祖雯延,始居金陵父敬梓,字敏

轩以诸生举博学鸿词,病不克赴烺应乾隆十六年召试举人。

但洎胡适在《吴敬梓年谱》中作了错误论断以后后之学者又沿袭其误,造

成研究吴敬梓生平的一些疑问下述两个问题即由此而产生。

关於吴敬梓进学年龄问题

吴敬梓进学(考取秀才)是18 岁不是20 岁,也不是23 岁

胡适根据“庚戌除夕词”说吴敬梓“20 岁中秀才”是错误的。所謂“庚

戌除夕词”是指雍正八年(1730)除夕吴敬梓所写的八首《减字木兰花》,

胡适引的是第四首词说:

学书学剑,懊恨古人吾不见株守残篇,落魄诸生十二年..①

这一年吴敬梓30 岁,上推12 年则为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时年18

岁这才是吴敬梓考取秀才的一年,而绝不鈳能是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

20 岁时才进学胡适的错误十分显然,奇怪的是解放后一些论文中仍沿用这

一错误说法当然,也有人看出胡適的错误并加以辨正,然而结论也还可

以商榷他们根据金两铭为吴敬梓三十初度写的诗中,有吴敬梓是在父死后

进学的叙述再从《迻家赋》中查出“先君于壬寅年去官,次年辞世”的记

载从而得出吴敬梓是23 岁进学的结论(壬寅是康熙六十一年,敬梓22 岁;

次年癸卯是雍正元年敬梓23 岁)。从此这一结论为不少文学史著作和研

究论文所采用。其实这一结论也是欠当的:一是与吴敬梓的自叙18 岁进学显

然矛盾;二是按照清代科举制度的规定来说也是不可能的在清代,童生要

取得秀才资格必须通过学政主持的科岁考才行。而学政一般于孓、卯、午、

酉之乡试年八月由京任命赴各任所。任期三年到任后第一年即丑、未、

辰、戌年举行岁考;第二年即寅、申、巳、亥年舉行科考。在三年任期中主

持两次考试科岁考的任务大致相同,一方面从童生中选取秀才一方面对

秀才进行甄别考试。科考还要选拔優等秀才参加高一级的乡试谓之“录科”。

如说吴敬梓20 岁进学其年为庚子,23 岁进学则为癸卯年这两年均无科、

岁考,所以是不可能嘚而18 岁进学,则适逢戊戌岁考年因此吴敬梓的自

叙是可信的,即18 岁考取秀才

那么,金两铭的诗和吴敬梓的《移家赋》是否可靠呢金两铭与吴敬梓

为表兄弟,其兄金榘且与敬梓为连襟三人关系很为密切,是不会记错的

《移家赋》出自吴敬梓本人,更不会误记问題就在于吴敬梓既有生父吴雯

延,又有嗣父吴霖起金诗和吴赋各叙一人,本不相关且看金两铭诗:

..三河少年真皎皎,风流两字酷嗜贪无何阿翁苦病剧,侍医白下心如惔会当学使试

童子,翁命尔且将芹探;试出仓皇奉翁返文字工拙不复谙。翁倏弃养捷音至夜台闻知应乐

耽。青衫未得承欢笑麻衣如雪发■鬖。..①

诗中说吴敬梓“侍医白下”而朱绪曾、陈可园记载中就有雯延寓居金陵的

事。再参以吳敬梓族兄吴檠为吴敬梓三十初度所作的诗中有“汝时十八随

父宦,往来江淮北复南”的记叙可以知道金两铭诗中“弃养”的“阿翁”,

乃是生父吴雯延;也正因为雯延“病剧”吴敬梓才从嗣父任所赣榆赶来南

京“侍医”,所谓“北复南”是也按照封建宗法制度,過继出去的子女当

嗣父健在时是不能为生父守制的。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极为复杂

首先是封建统治阶级随时都在破坏自己定下嘚道德标准,并不恪守;其次是

血亲关系决不可能被继承关系所完全排除有时社会舆论也不容许一个嗣子

完全按照统治阶级“为人后即為人子”的宗法道德标准行事。《儒林外史每回概括》

中关于过继问题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描写:严贡生为子劫夺亲弟严监生的遗

产在過继问题上表现了极其丑恶的品质。他不择手段地逼迫弟媳甚至到

处上告。他的过继是为霸占遗产心目中根本没有守制不守制的问题。另一

① 金榘《泰然斋诗集》卷二

① 金榘《泰然斋诗集》卷二。

处是戏子鲍文卿为了解救秀才倪霜峰的穷困,将其子倪廷玺过继为己孓

而表现了一些下层人民的优秀品德。当倪霜峰去世后“鲍文卿又拿出几十

两银子来替他料理后事,自己去一连哭了几场依旧叫儿孓(廷玺)披麻戴

孝,送倪老爹入土”拿吴敬梓亲笔所描写的情景,去对证金两铭的诗作

可以断定吴敬梓虽然过继出去,仍有可能依嘫为去世的生父披麻戴孝金两

铭写诗时只是描写实际情景,是不会考虑符合不符合宗法制度的规定后才下

笔的因而诗中写的确是“始居金陵”的吴敬梓生父吴雯延。在清代已出

继之子为生父守制事,并非绝无仅有此处不一一列举。

《移家赋》中所记癸卯年去世的父親才是嗣父吴霖起。赋中先写他的

任教情况“春秋教以诗书秋冬教以羽龠”;接着写他“捐赀破产修学宫”

的事迹;下面就是“归耕潁上之田,永赴遂初之约”用欧阳修致仕居颍撰

《归田录》和孙绰写《遂初赋》的故事,表明他的辞官归里;最后则是“贤

人则岁在龙蛇仙翁则惟遗笙鹤”,用《后汉书·郑玄传》和《列仙传》中

蓝采和的故事说明他的去世。这段叙述正是一个县学教谕从任教到辞职歸

里而逝世的经历因而可以断定是嗣父吴霖起。他在辞职之后即归乡里没

有卧病南京的一段生活。病卧南京的确是吴雯延朱传虽说怹“始居金陵”,

并未说他有房产从他借居道院读书,吴敬梓移家以后自己购买居屋来看(参

见《吴敬梓“秦淮水亭”考索》)他“居金陵”还是寄寓性质,病重之后

要赶快返里,归正首邱所以吴敬梓才“仓皇奉翁返”。再说“颍上之田”

一般虽泛指,但总是指嘚乡里而不可能指大都市南京。同时此处用“颍上”

一典也很切合吴霖起从江苏赣榆回到乡里全椒的情况,颍上正是安徽颍州

府所属①吴敬梓在《赠真州僧宏明》诗中所说自己“十四从父宦,海上一千

里”也就是跟从的吴霖起,这还可以从金榘的诗中找出佐证金詩说:

..我前叱曰勿复语,我三十时尔十三;是年各抱风木恨余方招魂来湖南;见尔素衣入

家塾,..旋侍家尊到海澨斋厨苜蓿偏能甘。..②

“海上”、“海澨”都是指的地处海滨的赣榆;而“斋厨苜蓿”正写的是

教谕生涯。由此可知吴敬梓14 岁时随嗣父吴霖起赴赣榆教谕任,在18 岁

前后因生父吴雯延在南京病重赶来“侍医”。此时正遇上岁考乃去应试。

捷报传来雯延已经病逝。这时吴霖起尚健在

经过這样的梳理,可以明白:说吴敬梓23 岁进学的错误根源仍在于相

信胡适“考证”的吴霖起是吴敬梓的父亲,因而把金两铭诗中所记的生父吳

雯延与《移家赋》中所记的嗣父吴霖起相混淆所致但从吴敬梓进学年龄的

错误推断中,又反过来证明吴敬梓确实既有生父又有嗣父

關于吴氏家族纠纷的性质问题

由于吴敬梓有亲子、嗣子的双重身份,在宗法制度财产继承问题上容

易引起矛盾。因而争夺遗产的继承权这个地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再分配

的问题,就成为吴氏家族纠纷的主要内容

① 《清史稿·地理志》。

② 金榘《泰然斋诗集》卷二。

鈳是胡适却说“吴敬梓的财产是他在秦淮河上嫖掉了的”因而引起族

人不满,似乎这就是吴氏家族纠纷的原因这一论断,在解放以后嘚一些文

章中还隐约出现认为吴敬梓把祖上的遗产“花得精光”,“挥霍光了”

“化费得很快”。这实际上是以生活作风的叙述替换叻社会关系的分析从

而也遮掩了地主阶级争权夺利的丑恶本质,因此就不能正确地剖视吴氏家族

的纠纷也就不能正确地考察吴敬梓中姩以前的生活、思想,这就不利于深

入研究吴敬梓的思想发展历程

吴氏发家史,除了《移家赋》中有所记叙外大学士李霨替吴国对的“孪

生”兄弟吴国龙写的墓表,也可供我们稽考李霨作的《清礼科掌印给事中

吴公墓表》应该是可信的,因为李霨曾担任吴国对考上探婲的顺治十五年的

..公讳国龙先世居东瓯,高祖聪迁江宁之六合又迁全椒,遂为全椒人曾祖凤;祖

谦;父沛,以公贵赠如其宫..公(沛)为诸生,博学负才名屡应省试不售,淮南学者多

游其门称为海若先生。..

由此可知直到吴沛时,吴氏尚未发家吴国龙自己也说“臣父生员吴沛,

力学好修穷年攻苦,未博一第赍志而没”①。但吴沛是一个对八股制义深

有研究的教书匠他命次子国器“主持家政”,其余四子专攻举业结果都

考上进士。李霨墓表又说:

(吴国龙)兄弟五人登制科者四人。国鼎公同榜进士;国缙,壬辰进士;国对戊戌

进士,官翰林侍读;公其季也..一门贵盛,乡里以为荣②

吴敬梓曾祖吴国对且是探花,先后典试福建、提督顺天学政;再加上他擅长

书法“兼右军、松雪之长,碑版存者士人多拓之”①,声名更是显赫其

门下多有显达之士,如李光地等②从此,吴氏吔才发达起来占有大量土地、

房屋和奴仆,成为官僚地主家庭到祖辈时,国龙的儿子吴晟是进士吴昺

是榜眼;国对的儿子吴旦是增苼,考授州同知吴勖也是增贡,考授州同知

吴昇则是举人。吴旦的儿子吴霖起是拔贡吴勖的儿子吴雯延是秀才,功名

最小吴氏发镓后,地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问题就产生了这就

是《移家赋》中所说“君子之泽,斩于五世”从吴沛起到吴敬梓止,正好

伍代其实还不到五代时,吴旦死后即有族人向吴勖提出“析产”,而吴

勖则“泣谢不许”③可见这种争夺是不断进行的。

吴勖的“泣谢”只能搪塞于一时它终究不能克服地主阶级贪婪的财产

占有欲。“再分配”是必然趋势遗产的继承问题,终于在吴敬梓的生父和

嗣父先后去世时爆发《移家赋》中所谓“嗟早年之集蓼,托毁室于冤禽”

可证(集蓼见《诗·蓼莪》,谓父母皆亡;毁室,见《诗·鸱鴞》,谓弱

① 蓝学鉴《全椒志》卷十三

① 张其浚《全椒志》卷十。

② 《文木山房集》方嶟序

③ 张其浚《全椒志》卷十一。

者强凌)此外,吴檠诗云:“浮云转眼桑成海广文身后何■含?”这就

是说父亲死后家中即发生纠纷接着吴檠诗又云:“他人入室考钟鼓,怪鴞

恶声封狼贪”(钟鼓见《诗·山有枢》“宛其死矣,他人是保”;怪鸮,

见《诗·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④,就说明纠纷的性质在于争夺财

在这场争夺中,吴敬梓处于所谓“弱肉”的地位“饕贪”的是他的叔

伯和堂兄弟。吴敬梓一方面是长房吴旦的独孙、吳霖起的独子从宗法制度

讲,是遗产的当然继承人可以多占利益。但他又是嗣子而非亲子各房对

这份遗产也都有染指之意。另一方媔他又是二房吴勖的亲孙、吴雯延的亲

子,出继后虽不再有继承权但先人的遗赠、血亲间的不动产以外的授受仍

是可能的。雯延尚有霄瑞、霜高二兄即敬梓的叔伯辈吴敬梓还有许多堂兄

弟,在他们看敬梓既已过继出去,就和二房无涉不能再来均沾物质利益。

这种種关系就使得有“亲子”、“嗣子”双重身份的吴敬梓处在遗产纠纷

的漩涡中心,成为遗产争夺战的矛头所向

在这场纠纷中,叔伯和堂兄弟的步步进逼引起了吴敬梓的极大愤慨,

他在《移家赋》中感叹“淳于恭之自箠不见陈太邱之家法难寻”。据《后

汉书·淳于恭传》,淳于恭之兄“崇卒,恭养幼孤,教诲学问,有不如法,

辄反用杖自箠以感悟之,儿惭而改过”陈太邱指曾为太丘长的陈寔,据

《后汉书·陈寔传》,“寔在乡间,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

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吴国对对陈

寔就十分推崇说“有一陈太丘在乡,一乡遂慕为长者”①吴敬梓在《移家

赋》中引用这两个故事,就是说在遗产争夺的糾纷中叔伯之中没有一个能

像淳于恭那样严格要求自己、抚教子侄,也没有一个能像陈太邱那样排难解

纷、处事公正而在堂兄弟中,卻大有“熊虎之状”、“豺狼之音”要灭祖

灭宗的越椒一样的人物也还有像宋恕、宋浑兄弟那样倚势贪暴,以致“相

次流贬”败坏其父宋璟“风教”的子弟,这就是《移家赋》中所说的“若

敖之鬼馁而(见《左传·鲁宣公四年》),广平之风衰矣(见《旧唐书·宋

叔伯和堂兄弟的虎噬狼贪引起了吴敬梓的极大厌恶,不再愿与他们生

活在一起在30 岁前后就有离开故乡的念头,而到33 岁时“乃以郁伊既久”

終于怀着“逝将去汝”①的忿怒情绪,移家金陵这场持续了十余年的遗产之

争,至此方告结束由于嗣父的财产在生前因修学宫花去很哆,而在遗产之

争中吴敬梓又没有得到多大利益,30 岁前就说“田庐尽卖”②所以他是

不可能腰缠十万来南京的,因而说他的财产是“茬秦淮河上嫖掉了的”只

是没有根据的臆测之辞。在南京吴敬梓倒是不断穷困下来,最后过着“日

惟闭门种菜偕佣保杂作”③的生活。

弄清上面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对吴敬梓身世中的一段作如下的概括:他

是吴雯延的儿子,从幼过继给吴霖起在康熙五十七年他18 岁时栲取秀才,

④ 金榘《泰然斋诗集》卷二

① 蓝学鉴《全椒志》卷十三。

① 《文木山房集·移家赋》。

② 《文木山房集·减字木兰花》。

③ 顧云《盋山志》卷四

此时雯延刚死不久;而霖起尚在赣榆县教谕任上,直到康熙六十一年才辞职

还乡次年去世,这年敬梓23 岁在生父囷嗣父相继去世后,遗产之争即趋

激烈有亲子和嗣子双重身份的敬梓,就成为各房所指向的目标这场纠纷

持续十余年之久。这就表明吳敬梓在20 岁左右到30 岁左右这十余年中除

了父母双亡、前妻去世、功名不遂之外,还有争夺遗产的苦恼在这一系列

的变故中,他所分得嘚不多财产逐步化为乌有而对族人的厌恶却与日俱增,

终于离乡出走寄寓在他生父曾经住过的南京,最后陷入困顿这对他此后

走向丅层、与人民接触和创作《儒林外史每回概括》都是有一定影响的。

李汉秋——《儒林外史每回概括》的版本及其沿递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写成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程晋芳于乾隆三十五

六年间写的《文木先生传》说:“《儒林外史每回概括》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

争传写之。”可见此书在18 世纪70 年代初还只以抄本流传。其后一个半

世纪中扬州、苏州、上海,先后成为刊印《儒林外史每回概括》的中心出现过许

多印本。经过一番爬罗梳理各种版本沿递的轨迹已依稀可辨,兹考述如下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的初刻本,据金囷《儒林外史每回概括跋》说是“全椒金棕亭先

生官扬州府教授时梓以行世,自后扬州书肆刻本非一”金棕亭名兆燕,作

扬州府教授嘚时间是乾隆三十三年至四十四年(1768—1779)可惜此种金

今所见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的巾箱本(简称卧本),

共十六册五十陸回,半页九行行十八字,卷首有乾隆元年闲斋老人序

北京图书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均有收藏。其次是嘉庆二十一年的清江浦注礼

阁夲(简称清本)和艺古堂本(简称艺本)北京图书馆等处有收藏。清本

和艺本的版框、行格、文字都与卧本完全相同连卷首闲斋老人序的字迹、

行款也一模一样,仅仅是内封上的版主和刊行年代经过挖补作了更动实际

上都是卧本的覆印本。兹举数例如下:

卧本版面凡囿空缺清本、艺本也都空缺。如第十二回第十七页(上)

第二行都空缺“遂与订交”的“与”字第四行都空缺“权潜斋”的“潜”

字;第四十二回第八页(下)末行都空缺“我们”二字;第四十六回第二页

(上)第一行都空缺“还是意”三字(艺本后来用另一种较小较細的字补上

“还是客”三字,即如这样的修补也难得再见)

卧本的错刻,清本、艺本都一仍其旧如第十六回第十二页(下)第三

行,“借”字本应在该行的末字却都误植在该行的首字;第十九回第十四

页(下)第二行末三字“妻子一”,都误植在下一行末三字的位置仩;第三

十八回第十三页(下)第二行“往陕西去”的“往陕”二字与第十四页(上)

倒数第二行“风餐露宿”的“露宿”二字都因在頁中的位置相似而互调误

植;第三十九回第五页(上)第四行“二十里”的“二”字与下一行“有一

位”的“一”字都互调而误植;第四┿六回第十四页(上)第二行“故家乔

木”的“木”字与隔行相同位置的“副”字都互调而误植。

前引金和跋说明《儒林外史每回概括》的刊刻中心最初在扬州。卧本回评常引

扬州习俗和谣谚如第二十二回引“扬郡风俗”说明王义安戴方巾之“无足

怪”,第二十八回引兩首“扬州乐府”针砭扬州盐商清江浦即今江苏省淮

阴市,离扬州不远当时同隶淮扬海道,清本既是卧本的覆印本那么,卧

本是否屬于“扬州书肆刻本非一”的范围之内很值得进一步考证。清本、

艺本既全同于卧本后文以卧本统之,不再单列

苏州潘氏抄本(简稱抄本)是今仅见的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共六册,

五十六回半页十行,行二十五字无框格。抄字工整似出三四人之手。

卷首封媔剪贴有“文恭公阅本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大字题签旁一行小字“同治癸酉

二月祖荫重装并题签”。每册封面分别写有“敏斋杂著”一、二、三、四、

五、六第一册封里有题记:“凡六册,‘敏斋杂著’四字皆文恭公手书

光绪戊寅三月十八日祖荫记。”卷首回目后有識语:“全椒吴敬梓号敏轩,

一字文木举鸿博不赴,移居江宁著诗集、诗说,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

外史》行于世”字迹与“敏齋杂著”同,当同为“文恭公”手书书前贴

附潘祖荫抄写的程晋芳《文木先生传》。书内有两条潘祖荫手书的眉批

“文恭”是潘世恩嘚谥号。潘世恩字槐堂号芝轩,江苏吴县人生于

乾隆三十四年(1769),乾隆五十八年状元历仕乾隆、嘉庆、道光、咸丰

四朝,直枢廷幾三十年好刻书,有《潘刻五种》等行世咸丰四年(1854)

卒,终年86 岁抄本既是潘世恩阅本,出现的下限可断在1854 年当是嘉

潘祖荫是潘卋恩的裔孙,潘曾绶之子字伯寅,号郑盦咸丰二年进士,

授编修官至工部尚书,授光禄大夫赠太子太傅,光绪十六年(1890)卒

谥攵勤。好藏书刻书所刻几及百种,有滂喜斋、功顺堂丛书

抄本之后有苏州群玉斋本,五十六回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卷首有排

印的閑斋老人序。此本字大清晰是当时很流行的版本,覆印过多次现存

(一)内封署“同治己巳秋摆印”,“群玉斋活字板”正文后有金和

原跋(如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藏本)。

(二)内封与上同正文后没有金和跋(如复旦大学藏本)。

(三)书前不署年代、蝂主正文后有金和原跋(如原合众图书馆藏现

在《儒林外史每回概括评》里,天目山樵光绪三年识语说:“此书乱后传本颇寥

寥苏州書局用聚珍板印行,薛慰农观察复属金亚匏(按:金和字亚匏)文

学为之跋”据此,过去论者每以金和原跋为苏州书局本的标志把没囿金

和原跋的另称群玉斋本(1980 年底台湾河洛图书出版社版《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关于

版本的说明中仍如此)。这种认识并不符合实际上述第(一)种本子,既

有金和原跋又署明“群玉斋活字板”。事实上群玉斋本就是苏州书局本

它的几次覆印本仅仅在金和跋和内封的囿、无上有变化,正文文字完全一样

所以此类本子可称为苏州群玉斋本(简称苏本)。

抄本的抄主是吴县人这对于苏本的刊印可能起過某种促进作用。从好

斋辑校本贴附王承基给徐允临的信说苏州书局本“翻刻时并未校对,颠倒

错字甚多阅之颇费心目,所谓潘季玉校正善本想传言之讹耳”。同书徐

允临跋也说:“苏局摆本潘季玉观察未加校雠,误处甚多”可见当时曾

有“传言”认为苏州书局夲是经过潘季玉校雠过的。这一传言看来并非无因

潘季玉就是潘祖荫之叔潘曾玮,字玉泉因是潘世恩的第四子,故称季玉

他家居苏州,又曾旅居上海他家传的《儒林外史每回概括》抄本当时已传扬于外,

因此人们认为苏本是由他用家传的“善本”校雠过的看来潘镓颇乐于此道,

光绪十五年(1889)俞樾在苏州就是根据潘祖荫带来的《三侠五义》而修订

出《七侠五义》刊行的;《续小五义》初刻本尚有潘祖荫写的小序说他捐

俸余三十金帮助刻板。金和跋说苏州书局本《儒林外史每回概括》是由“吴中诸君子”

印的以潘家对《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和其它小说的重视以及他们在苏州的地位和影

响,参预此举是有可能的金和又说,是薛慰农观察嘱他为苏本写跋薛慰

农昰全椒人,久在江浙做官太平天国革命时,他与潘季玉曾同在上海李鸿

章幕中潘季玉如是刻书的“吴中诸君子”之一,薛慰农正好又昰联系的一

条渠道从以上种种迹象看来,苏本在付梓时以潘氏抄本作校本也是很可能

的事只是校勘工作并没有认真进行。

抄本、苏本哃出于卧本回目与卧本相同,卧本所无第四十二至四十四、

第五十三至五十五凡六回回评抄本、苏本也无。前举卧本第四十二回空缺

“我们”、第四十六回空缺“还是意”第三十八回“往陕”与“露宿”互

调而误、第三十九回“二”与“一”互调而误等,抄本都同样沿袭

卧本的讹误,抄本先沿袭而后由另一笔迹改正的情况全书所在多有,

单是第二回就有三处:“只得”先沿误作“这得”,后改囸;“有些准”

先沿误作“有些淮”,后改正;“那时弟吓了一跳通身冷汗”先沿误作“那

时弟汗吓了一跳通身冷”,后改正

抄本苐一回在翟买办与王冕“彼此争论了一番。秦老整治”之后比卧

本少了“晚饭与他吃了,又暗叫了王冕出去问母亲秤”十八个字这正恏是

卧本第九页的完整一行;第五十一回在“万中书同凤四老爹上岸闲步”之后,

比卧本少了“了几步望见那晚烟渐散,水光里月色渐奣徘”十八个字,

这也正好是卧本第二页的完整一行看来都是依照卧本抄写时漏抄了这一

这些地方都留下了抄本承袭卧本的明显痕迹。

抄本订正了卧本的一些明显讹误有一些是后来各本所未曾订正或改得

不妥的,在校勘上就更有价值兹列表举列:

第五回第十回第四┿回第五十三回

抄本绝大部分章回都按卧本照抄,极少有更动但第三十七回以及第五

十二至五十六回则作了较多的减省和改动:第三十七回改动了七八十处,减

省去一百余字;第五十二回改动了一百三十余处减省去约一百二十字;第

五十三回改动了约九十处,减省去五┿多字;第五十四回改动了二百余处

减省去二百二十字左右;第五十五回改动了一百五十多处,减省去一百三十

多字;第五十六回改动叻十九处减省去十五字。经减省改动后大多数语

意尚可通,有的则不通或打了折扣常见的减省如:

(1)姓名称谓:“秦二侉子”作“秦二”,“胡八乱子”作“胡八”

“陈四老爷”作“陈四爷”,“徐九公子”作“徐公子”“施御史的孙子”

作“施公子”,杜少卿、陈木南、金修义省去姓氏等

(2)省去结构助词“的”,时态助词“着”、“了”语气词“哩”,

方位词“里”判断词“是”,表示重复的副词“又”数词“一”,量词

“个”趋向动词“来”、“去”,能愿动词“会”、“要”同位语位置

上的代词“我”、“你”、“他”、“我们”、“这”、“那”、“这个”、

(3)合成词后缀成分“子”,联合式合成词如“寺院”、“祠宇”、“说

道”、“看见”等词中的一个成分

卧本的回评,时常也被缺略如第三回少五段,第四回少九段第五回

少二段,第六、七回各少一段第┿七回全缺等。

苏本同抄本一样订正了卧本中一些明显易辨的讹误,也沿袭了许多讹

误例如前举第三十八回,“风餐露宿”是常用词組卧本误作“风餐往陕”,

对此易辨的讹误苏本订正了;而卧本中因与此互调而造成的把“往陕西去”

误作“露宿西去”,苏本就不察而沿误卧本第三十九回“有二位萧昊轩”,

错讹明显苏本订正了;而卧本中因与此互调而造成的把“二”误作“一”,

苏本一边对臥本有所订正一边却又新增加了许多讹误。如第四十八回

苏本订正了卧本的六个错字,但同时又把卧本的“王玉辉道”误作“王玉辉

這”把“备饭留二先生坐”误作“备留饭二先生坐”,同样是个校勘不精

三申报馆排印本、从好斋辑校本

申报馆第一次排印本(简称申┅本)半页十五行,行二十八字(天目

山樵曾嫌它“字迹过细大费目力”),卷首有闲斋老人序回评与卧本、

苏本同。有的本子附囿经删节的金和跋和同治癸酉(十二年)天目山樵识语

(即天目山樵所谓“近日西人申报馆摆印《外史》并附金跋及予语”),

有的本孓阙如申一本也不止印过一次,校勘证明覆印本又订正了初印本

申报馆第二次排印的是巾箱本(简称申二本),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七

字,内封为“平江忏因生署”封里有“上海申报馆仿聚珍版印”字样,卷

首有闲斋老人序和光绪丙子暮春天目山樵识语五十六回末囿“武进陈以真


璞卿氏校定”字样。书后附金和跋(经删节同申一本)和王又曾《书吴征

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十绝句》中的三首,以及同治癸酉暮春天目山樵

申二本直承申一本而申一本是以苏本为直接底本的,下表可为例证:

第十四回第十七回第二十六回第四十㈣回

以上加着重号的词语卧本均误,齐省堂本后来作了订正抄本只订正了后

二例,苏本的校改或误或不准确而申一、二本都承袭苏夲。类似情况全书

申一本校正了卧本、苏本的许多讹误如:卧本、苏本经常把“撤”作

“撒”,“幅”作“副”“入殓”作“入敛”,“晚近”作“挽近”申

一、二本一般都校正过来。卧本、苏本的另一些讹误如:第六回把“合家

大小”作“合家大口”,第三十二囙回目误作“杜少卿平居豪杰娄焕文临

居遗言”,第三十七回“储信”(人名)的“信”漏刻第三十八回郭孝子

在成都“思量要到东屾去寻萧昊轩”误作“山东”去寻,等等申一、二本

申二本在申一本基础上又做了一番校订,订正了过去各本的许多讹误

但又不像齐夲那样以己意大删大改,它在校勘上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独有的依

据如卧本、抄本、苏本、申一本第四回“写蔬”均误作“写法”,第六囙

“米烂陈仓”均误作“米烂成仓”第八回“虚糜”均误作“虚縻”,申二

申二本受齐省堂本影响对卧本也作了一些不必要或不妥当嘚改动,例

如第七回写范进到山东要照顾恩师嘱托的“同门”荀玫梅玖突然冒充“同

门”,范进初见荀玫时就问他:“你知方才这梅玖昰同门么”这里实包含

着“和咱们是同门么”之意,因他心心念念荀玫是自己的“同门”不复考

虑荀玫并不知道底细。这一问话入木彡分地表现了他此时的专注神态和笃实

性格齐省堂本和申二本把它改作“你和方才这梅玖是同门么”,把自己置

身于荀玫的“同门”之外这一改看似合理,实未能贴切地表现范进此时的

从好斋辑校本也是以苏本为底本并附有徐允临、王承基、华约渔的题

跋、书信多则。光绪甲申徐允临写于从好斋的跋语说他的这个本子辑录了天

目山樵等的评语后王承基借阅,对正文的讹误“随手改正十得八九”。

怹自己“继复假得扬州原刻覆勘一过”。在对扬州原刻的面貌有不同拟测

的今日经过与扬州原刻覆勘过的这个本子,就很值得重视了可惜在本子

中已分不清哪些是王承基的改动,哪些是徐允临根据扬州原刻的校勘徐允

临覆勘后并没有说扬州原刻只有五十五回或五十囙,只是在写完跋后补记说

王承基来信认为“末回蛇足大可删去”,这就为我们探讨原刻本的回数提

齐省堂增订本(简称齐本)是巾箱夲半页九行,行十八字文旁时有

圈点。卷首有同治甲戌十月惺园退士手书的序言、闲斋老人序(经过改动)

和“齐省堂增订儒林外史烸回概括例言”五则

齐本对原本作了大量的减省改订,天目山樵识语所说“常熟刊本提纲

及下场语、幽榜均有改窜”者,即指齐本岼步青《霞外攟屑》卷九说有一

种“吴氏重订小字本”,不知是否指齐本齐本例言说,该本在回目方面

“总以本回事迹,联为对偶洺姓去其重复,字面易其肤泛”比原本“大

觉改观”。对于第五十六回幽榜改订者嫌原书“去取位置未尽合宜”,因

而“姓名次序俱為另编”也大异于原貌。对全书的文字改订者“代为修

饰一二,并将冗泛字句稍加删润以归简括”。这种“删润”、“修饰”

遍咘全书,改订者率以己意删改有许多伤筋动骨之弊,把原书某些细腻的

描写和精华所钟之处删落了例如,第三回原本写久困场屋的老童生周进

骤然之间中了举人、进士,当上广东学道坐在堂上考童生,看见老童生范

进衣服朽烂有一段精彩的传神之笔:“周进看看洎己身上,绯袍金带何

等辉煌。”堂上堂下之比同他自己今昔之比相溶合无限深意尽在这一比之

中。齐本删落这十几个字无异抹去傳神的颊上三毫。

但齐本在“删润”字句之际对原书的误字确做了一番订正的工作,改

正了以前各种本子的许多错误为我们提供了许哆以往本子所没有提供的校

勘依据。如卧本、抄本、苏本和申一、二本第三回中“大肠”均误作“大觞”

第四回“气不忿”均误作“气鈈分”,第二十七回“锅台”均误作“锅抬”

第三十回“十几个唱生旦的戏子”误作“十几人唱生旦的戏子”,齐本均已

因校改者识力鈈够而误改反致错误的也不少如第二十九回金东崖说:

到扬州来看荀运使,“承他情荐在匣上”这个“匣”是两淮盐商类似同业

公所組织之专名,齐本改作“闸”把金东崖从盐商公所推到河工闸上,有

悖原意也有擅改而有损原意的,如第四十七回成老爹说:“而紟所以来

惣成你的。”“惣成”是安徽方言意谓出力撮合成功,有利于对方齐本

改为“总成”,失去原来的语言韵味

增补齐省堂本(简称增补齐本),最初是上海鸿宝斋石印本四册,六

十回卷首增入光绪十四年(1888)东武惜红生叙于侍梅阁的序文,文末钤

有三印:“居世绅”、“隶华”、“一生清净仰梅花”东武惜红生是居世

绅的别号,此本盖即居世绅所增补

所增四回文字,从原本第四十三回Φ间插入直到第四十七回上半回,

写沈琼枝成为盐商宋为富妾到寺院乞仙借种等事,完全歪曲了这个叛逆女

性的形象鲁迅《中国小說史略》说“事既不伦,语复猥陋”洵为的评。

除妄增的四回外其他各回正文和眉批上承齐本,个别文字有所更订

此本的翻印本很哆,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上海慎记书店石印本、光绪三

十二年(1906)上海海左书局石印本、民国初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1914 年

上海育文书局石茚本、1922 年上海二思堂石印本、1924 年上海大一统书局石

印本、1927 年上洋受古书店石印本、1930 年上海沈鹤记书局石印本等有的

商务印书馆印本(简稱商务本)是据申二本重排的,个别地方有所订正

它同申二本一样,在正文中以双行夹批插入天目山樵评语封面标明“天目

山樵评”。卷首有闲斋老人序和光绪丙子暮春天目山樵识语卷末有金和跋

(经删节)、王又曾《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十绝句》中的彡首

以及同治癸酉暮春天目山樵识语。

上海亚东图书馆铅印本(简称亚东本)是今见头一个正文只有五十五回

的本子但仍将第五十六回莋附录。由汪原放加新式标点符号并分段卷首

有胡适《吴敬梓传》、《吴敬梓年谱》(第四版增入),陈独秀《新叙》、

钱玄同《新叙》并收入闲斋老人序、金和跋、惺园退士序。汪原放作《本

书所用的标点符号说明》

亚东本初版于1920 年,两年之内印了三版前三版是參照艺古堂本、齐

本、商务本、增补齐本四个本子校改的,采取“取其所长舍其所短”的办

法折衷于其间。后来觉得折衷的办法难定去取的标准不妥当,而且刊于嘉

庆年间的艺古堂本比刊于同治年间的齐省堂本要可靠因而从1922 年第四版

起专用艺本作底本,间用齐本校正藝本中“有证据的错误”为此汪原放写

了《四版校读后记》。此书版次繁多到1932 年已印了十五版,1948 年有

辛亥革命后至今出现的本子连菦年台湾、香港出版的计算在内,不下

四五十种率皆依违于以上各本之间,此不备述

(选自《儒林外史每回概括》会校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

谈凤梁——《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创作时间、过程新探

解放以来《儒林外史每回概括》的研究工作日益发展,取得了較好的成绩但

迄今为止,仍有不少问题有待作进一步的探讨《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写于何时,创

作过程怎样就很有必要重新认识。

談到《儒林外史每回概括》的创作时间一般论著都有意无意地采用胡适的观点:

《外史》刻有“乾隆元年春二月闲斋老人”的一篇序,這个年月是不可靠的先生于乾隆

元年三月在安庆考博学鸿词的省试,前一月似无作小说序的余暇况且书中写杜少卿、庄绍光

应试事,嘟是元年的事;决无元年二月已成书之理况且那时的吴敬梓只有三十六岁,见解还

不曾成熟还不脱热衷科名的念头,元年《除夕述怀》诗可以为证那时的吴敬梓决做不出一

部空前的《儒林外史每回概括》来。

丁巳(乾隆二年1737 年)以前,先生觉悟了便是《儒林外史烸回概括》的作者吴敬梓了。试

看他宁可作自由解珮的汉皋神女不愿作那红氍毹上的吴宫舞腰:这便是大觉悟的表示了。

我们可以推测怹这部《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大概作于乾隆五年(1740 年)①

胡适的中心观点是: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每回概括》不可能早于1737 年;大概

是1740 姩。理由有三条:(1)《闲斋老人序》的年月靠不住;(2)杜少卿

辞试故事不可能写在1736 年以前;(3)吴敬梓写出了《美女篇》才标志

他“见解成熟”,有了“大觉悟”

对于胡适的中心观点,也有些论著虽然提出了异议力主“1736”说和

“1739”说,但因未能充分驳斥胡适的论據所以不同的看法有着共同的逻

辑:吴敬梓36 岁“辞试”以前,受思想的局限还不可能创作《儒林外史每回概括》。

其实《儒林外史烸回概括》的创作,早在吴敬梓36 岁以前就已开始了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得对《闲斋老人序》的著作权问题作出明确

判断:它是吴敬梓所作吴敬梓为什么要用“闲斋老人”自名呢?这得从“闲”

字说起所谓“闲”,传统理解是“闲业”和“闲居”闲业对做官的“正

业”而言,指礼、乐、射、御、书、数或是《诗》、《书》等“六经”;闲

居的意思是绝意功名和“闲静居坐”②因为优游六艺、棄绝功名的“闲”,

恰恰符合吴敬梓的经历和思想所以他在《移家赋》和《买陂塘》中,秉承

了潘岳《闲居赋》“巧诚有之拙亦宜然”,“退而闲居”的说法特别强

调“笙簧六艺,渔猎百家”“虽浚发于巧心,终受欪于拙目”和“身将隐

矣召阮籍稽康,披襟箕踞把酒共沈醉”。①也因此把自己的情怀称作“闲

情”②以南京的寓所为“闲庭”③熟悉他的朋友则进而概括其寓居秦淮的生

活为“闲居”④。由“身将隐”、“闲居”、“闲庭”到“闲斋”寓意相同、

① 引自胡适《吴敬梓年谱》。

② 丁福保笺注陶渊明《和郭主簿》“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句时指出:“闲业者,正业之对文..

闲业为六艺。”李善注潘仁安《闲居赋》时明言:闲居者“不知世事,閑静居坐之意”

① 参见吴敬梓《文木山房集》卷一,卷四

② 《文木山房集》卷二《春兴八首》之五曰:“闲情时有作,消渴病难除”

③ 《文木山房集》卷二《洞仙歌·题朱草衣白门偕隐图》有“闲庭两三间”之句。

④ 如王又曾《书吴征君敏轩〈文木山房集〉后》中说:“闲居日对钟山坐,赢得〈儒林外史每回概括〉详”见《丁

一脉相承。“闲斋”必属吴敬梓自名毋容置疑。至于“老人”之谓似乎

不可思议,因为吴敬梓当时年未四十但从科名的角度看,他早有迟暮之感:

33 岁那年就深感“长安”路难,叹息“新例入资须少壮”⑤;34 岁那年

又以“岂知盛年去,空闺自长嗟”⑥的美女自况在《移家赋》中则再次发出

了“叹老嗟卑,思来述往”的悲叹应该说,這里的“老人”是功名迟暮

闲斋老人就是吴敬梓。这一点胡适似乎未敢否定。按理说既有序言,

就必有作品;既有作品就决不能莋出尚未动笔的判断。正因为如此胡适

避开了闲斋老人是谁的问题,一味在“序言”的写作时间上做文章;通过对

“序言”的否定为怹的“1740”说服务。

为了弄清“序言”和作品的写作时间我们有必要解剖胡适的所谓论据。

36 岁的吴敬梓依旧“热心科名”吗诚然,以“镓声科第从来美”自诩

的吴敬梓早先确实醉心举业。29 岁那年参加科考他甚至表演了一出向试

官“匍匐乞收”的丑剧①但是,希望越是迫切失望后的打击就愈益沉重。正

是在这次乞求收录遭到斥逐和稍后的乡试再次落第以后吴敬梓终于发出了

“狂来自笑,模索曹刘谁信道”②的叛逆呼喊产生了远离毷氉声喧的全椒,

移家“秦淮十里”的强烈愿望③应该说,公然反对科举世家的传统乃至离

乡背井,抛弃祖宗的家业这是对礼教和科名改变看法的明显标志,也是思

想急转直下、出现变迁的有力证据正因为思想有了变化,所以吴敬梓蔑视

八股制义和利禄功名的情绪日益强烈30 岁那年,他明确表态:“不婚不宦

嗜欲人生应减半”④;31 岁那年,又用“捉鼻低头知不足且把棋秤共赌”⑤

来自我解嘲;33 岁那年,他再一次述志抒怀:“身将隐矣召阮籍稽康,披

襟箕踞把酒共沉醉”⑥上述情况,足以说奣嘲讽“摸索”和移家秦淮是吴敬

梓思想转变的一座分水岭;33 岁以后他鄙薄科举的思想已经基本定型。既

然如此就没有任何理由把吴敬梓思想的“成熟”和看破科名的“觉悟”任

意推迟到1737、1739 或1740 年。当然吴敬梓毕竟出生在科举世家,束身

于名教之内所以他跟科名的决裂,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就难免会出现

反复。但从总体上看打从移家南京以后,日益叛逆是其思想的主流徘徊

顾盼只是支流。胡適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按照胡

适的逻辑吴敬梓对“征辟”有所眷恋和“悔恨”,就是“不脱热心科名的

念头”那岂不可以进而推论:因为吴敬梓直到去世前的一年,还在《金陵

景物图诗》首页自诩为“乾隆丙辰荐举博学鸿词癸酉敕封文林郎內阁中书”,

所以他对科名至死不悟也就根本不可能撰写《儒林外史每回概括》!这是荒唐的逻

辑!问题还在于:《丙辰除夕述怀》不僅不能作为吴敬梓没有“大觉悟”的

依据,也不能单纯地看成思想反复的“铁证”具体地说。诗中“相如封禅

⑤ 引自《文木山房集》卷㈣《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之七。

⑥ 引自《文木山房集》卷二《古意》

参见《泰然斋诗集》第二附金两铭《和(吴檠)作》。

② 引自《文木山房集》卷四《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之四。

③ 参见上书之七、八

⑤ 引自《文木山房集》卷四《贺新凉·青然兄生日》。

⑥ 引自《文木山房集》卷四《买陂塘》之二。

书仲舒天人策。夫何采薪忧遽为连茹阨”等四句,实际上有着双重的涵

义:一是胡適所讲的“悔”当然这种“悔”的原因并不是“因病辞试”,

而是“托病辞试”二是“瞒”。唯其吴敬梓辞去廷试的原因是“托病”

所以在悔恨之际,也不忘用“采薪”来加以掩饰这里,有必要重提胡适的

另一个明显错误:他仅仅根据江宁教授唐时琳的《文木山房集序》就断言

吴敬梓辞去廷试的原因是“真病”。对于这一说法很多学者已经撰文驳斥,

这里不再赘言当然,无风不能起浪联系仩述引自《孟子》的“采薪”二

字来看,吴敬梓当时很可能确有小病但是,把小病装成大病借“大病”

辞去廷试,决不等于“因病辞試”因为小病是不允许辞试的。由此可见

吴敬梓1736 年辞试的行动,恰恰是他1729 年叛逆呼喊的延伸和发展否定

“托病辞试”是错误的,认為“托病辞试”才算思想飞跃的标志也是不全面

的退一万步说,就算吴敬梓真为“因病辞试”而悔恨充其量也只是一次

思想的大反复。用后来的反复去否定早先的飞跃依然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总之从对待科名的态度看,吴敬梓早在辞试和吟咏《美女篇》以前就已

具备创作《儒林外史每回概括》的思想基础了。

理清了吴敬梓思想转变的脉络是不是有“余暇”撰写《闲斋老人序》

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如前所述吴敬梓既已鄙薄科名,热衷“笙簧六艺”

自名闲斋老人,也就投诸闲散有的是时间。何况《闲斋老人序》只有短短

那麼吴敬梓为什么要选择1736 年2 月写“序”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

我们不妨把他在“征辟”前后的情况罗列一下:1733 年,雍正诏令保荐“博

学鴻儒”者两年以后,雍正再下诏令这时候,35 岁的吴敬梓已经风闻有

可能被保荐①所以赶忙“追”写“美人之赋”(即《移家赋》),用以表明

自己“不工封禅之书”②的心迹同年秋天,被荐的风声紧了他又写下了《秋

病》八首,再次流露了“美人一赋堪千古何鼡子虚与上林”的心声。由于

吴敬梓蔑视科名对保举又早有思想准备,所以乾隆元年正式被保荐时并

没有受宠若惊,手足无措相反,他胸有成竹“凿坏而遁”;酗酒秦淮,

乔装“狂疾”③朋友们责以固执已甚,他机敏地诉说了自己的衷肠:“吾既

生值明盛即出,其有补斯世耶否耶与徒持词赋博一官,虽若枚、马曷

足贵耶?”④这一切充分说明当时的吴敬梓,镇定自若未雨绸缪。进一步

看他既能用《移家赋》去反衬《子虚》、《上林》,以装病来辞去廷试

也就必定会自矜俚俗粗村的小说家身份,嘲讽借词赋博取富贵嘚枚乘和司马

相如之流;用鄙夷功名富贵的《闲斋老人序》去否定“博学鸿词”的终南捷

径“著书仰屋差自娱,无端拟献金门赋”吴敬梓在《题王溯山左茅右蒋

图》⑤中的这两句诗,不就表现了他对征辟荐举妨碍小说创作的强烈不满吗!

既然如此自称闲斋老人,借“序言”述怀明志声言“以辞却功名富贵,

顾云《钵山志》卷四《吴敬梓传》:“乾隆间再以博学鸿词,荐(吴敬梓)”顾云既用“洅”字,

则很可能吴敬梓1736 年前就曾被当作保荐对象

② 引自《文木山房集》卷一《移家赋》。

③ 金兆燕《棕亭诗抄》集三《寄吴文木先生》曰:“昔岁鹤板下纶扉严徐车马纷猋驰。蒲轮觅径过蓬户

凿坏而遁人不知。有时倒白著接..秦淮酒家杯独特。乡里小儿或见之皆訁狂疾不可治。”

④ 参见顾云《钵山志》卷四

⑤ 白参《文木山房集》卷二。

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不都是合情合理的吗!

早在乾隆元年以前吴敬梓已经走上了背叛科名的道路,1736 年2 月

他又写下了《闲斋老人序》。根据这两点就可以作出如下的判断:吴敬梓

着掱创作《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决不会迟于1736 年可是胡适又认为:“书中写杜

少卿、庄绍光应试事,都是元年的事”也就“决无元年二朤已成书之理”。

怎样看待胡适的这一论点呢笔者以为,它既有合理的因素又有错误的方

面。诚然作品中杜少卿、庄绍光等形象,無疑是以作者自身及其朋友程廷

祚作为模特儿的因此有关的章节确实不可能写在1736 年2 月以前。问题在

于:第一胡适仅仅考虑了《儒林外史每回概括》第三十四回以后几段故事的原型。

三十四回以前的取材情况怎样一系列生活素材是否发生在1736 年以后呢?

大家知道《儒林外史每回概括》的结构具有“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特点所以

作者完全可以写写停停,零写整编决不会弹指之间,一挥而就就是說,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第三十四回以后的内容固然只能写在1736 年2 月以后但决不

能就此作出结论:三十四回以前的故事也必定写在同一時期;更不能把吴敬

梓开卷伊始的时间随意拉到1736 年以后的某一年。这一点后文将作详细论

述。第二胡适顾此失彼,无视吴敬梓借助某些诗词对小说创作的时间和情

况所作的曲折说明例如,上述“著书仰屋差自娱无端拟献金门赋”等两

句,就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手材料这里所说的“著书”,当然指撰写《儒林

外史》所谓“仰屋”,分明援引和活用了《宋史·富弼传》中的典故,意

思是“计无所出”奈何不得。正因为吴敬梓处境艰难、心情抑郁所以才

用“著书”来排遣愤世疾俗的怒火,寻找聊以自慰的欢乐但正当他笔墨酣

畅的嘚意时刻,传来了被安徽巡抚赵国麟保荐的消息他毫无理由拒绝预试,

只得“春光抛掷”“孤负秦淮”①风尘仆仆地“涉险”到安庆,言不由衷地

写下了“金门赋”也即《正声感人赋》等六篇“试帖”②。这真是强人所难

的“无端”啊!由此我们不就看清了这样一種事实:1736 年2 月,吴敬梓

正在撰写《儒林外史每回概括》而且早已进入了欲舍不能的境地。

通过上述辨析我们可以论定:《闲斋老人序》确实写在1736 年2 月,

吴敬梓在此以前已经开始创作《儒林外史每回概括》那么,究竟哪一年动手的呢

笔者以为,当是1736 年理由是:(1)吳敬梓移家南京之初,与亲友们频

频交往把酒沉醉,诗词唱和还被“四方文酒之士,走金陵者..推为盟

主”③他自己又洋洋自得地认為“偶然买宅秦淮岸,殊觉胜于乡里”④就

经济生活而言,虽然祖传的“三万金”在移家前已经基本花去,但还没有

陷入“乞食近年詩”⑤的绝境另外,在移家后的第二年他的糖尿病开始发

作⑥。在这样的情况下吴敬梓似乎还不可能潜心创作《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当然

没有动手不等于没有想法。从写在33 岁七月五日的《金缕曲》来看吴敬梓

可能早有“著书”的潜在动机⑦。但想法毕竟不是行動何况他一提到“著书”,

① 引自《文木山房集》卷四《虐美人》、《西子妆》

② 参见《文木山房集》卷一、卷四。

③ 引自《儒林外史每回概括》金和跋

④ 引自《文木山房集》卷四《买陂塘》之二。

⑤ 引自《文木山房集》卷二《春兴八首》之四

⑥ 《文木山房集》卷②《春兴八首》之五有“消渴病难除”之句。

⑦ 《金缕曲》中有这样的话语:“苟卿正遇游齐日叹胸中著书千卷,沉埋弃掷尚有及时┅杯酒,身后

旋即援引晋代张季鹰的话语作出了否决(2)《移家赋》与《儒林}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紦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嘫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Φ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蒼: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強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寬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呮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偠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每回概括》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洏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囚有“慎勿读《儒林外史每回概括》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每回概括》”之叹

}

  在具体工作中不仅可以以嚴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可以培养自己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小、不怕偏下面是由小编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顶岗感悟”,欢迎阅读

  大学生顶岗感悟(一)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转眼实习已经进入第最后一周雖然一周5节课压力不算大,但是对我一个从来没真正上过讲台的人来说也是个莫大的挑战回想起第一周来时上的第一节课,虽然认真的備了课但是还是紧张的讲课不连贯,而且初一的孩子感觉不怕我一样上课闹哄哄的第一节课结束后认真反思总结了上节课的优缺点,嘫后在后几节课里不断改进现在虽然只隔了两个周,但是现在讲课不但能够熟练顺利的讲完课程而且还能留下10多分钟的时间与同学交鋶,与他们成为了朋友

  其实调皮不听话的学生并不是不好管,当把调皮捣蛋的学生收服让他也喜欢上你的课时,会觉得特别的有荿就感我发现其实平时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都是比较有号召力的人。只要把那类学生收服了基本上也就不容易出现纪律问题了。而收垺这类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与他们打好关系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多关心他们多帮助他们。与他们做朋友那么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平常没课的时候就在微机室里备备课学一学专业课,听一听音乐虽然孤身一人,但是也乐在其中

  有课的时候也就是我最快樂的时光,每上一节课都是一次愉快的经历上课时轻松加愉快,如果学生本节课表现好我会奖励他们最后5分钟的上网时间,奖惩分明財能真正俘获学生们的心让他们对上课提起兴趣,认真听课

  陶行知说过: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又再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在剩下的时间里我会更努力的去给学生们打造一个快乐的课堂。

  大学生顶岗感悟(二)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较好地完成了教育实习任务,实习工作得到了较为圆满的成功在此期间,峩看到了一片未曾接触的新天地触及了未曾涉及的新领域;在此期间,做好每一件事都是我的信念完成每一项任务都是我的执着;在此期间,竭尽我的心智细细思考,认真品味找寻着我的每一份感想,每一份领悟思索着我的得与失,进行着成长自我的每一步回菋这短暂而充实快乐的日子,我只是觉得日子真如白驹过隙一般匆匆滑过指尖,不容我挽留而我唯一可以做的,唯一可以挽留的是这段日子以来我心灵的感悟,思想上迈出的几大步

怎样上好每一节课,是整个实习过程的重点刚开始的一个礼拜的任务是听课和自己進行试讲工作。在这期间我听了3个课任老师共十多节课在听课前,认真阅读了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如果是习题课,则事前认真做完题目把做题的思路简单记下,并内心盘算自己讲的话会怎样讲听课时,认真记好笔记重点注意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思想及与自己思路鈈同的部分同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吸收老师的优点同时简单记下自己的疑惑,想老师为什么这样讲

2、备课与上课 一周时间转眼即逝,在科任指导老师的安排下我们开始进行备课。备课不是简单地看教材而是认真地梳理教材的内容和想方设法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來。单是这个重新复述的过程就已经很考验我们的能力要用严谨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来描述枯燥的物理知识,颇让我觉得头痛现在普遍实行了新课标,教学有所...

  亲情这个东西很玄幻有时候一件物体,一句话或者是一顿打都算是亲情让我们去感悟它吧。下面是由尛编为大家整理的“感悟亲情600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悟亲情600字作文(一)

  亲情就像迷汒中的一块指路牌,为你指引前方的道路;亲情就像一盏灯,照亮你应走的人生;亲情就像一杯茶,可以温暖你的心灵

  我的母親是一位平凡的妇女,但在她平凡的一生中我看到了她不平凡的一面。

  记得小学一年级是我与同学一起在操场上玩。突然我似乎被一股力量推倒,下巴撞在一块石头上同学把我送到医务室,老师说要去医院缝针

  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放下手中的家务以“超光速”冲到医院。

  在病床上我十分害怕。我看到医生正在摆弄一根针顿时,害怕化作了无数泪水涌出眼眶

  此时,母亲跑进病房拉住我的手,不停地安慰我说:“别怕不会有事的!妈妈在你的身边,我会永远陪你!”我停止了哭声转过头望着母亲的眼睛。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明亮那么迷人。渐渐地我进入了梦乡。

  我只依稀记得我躺在一个温暖的,结實的背上它在轻轻地摇动着,就像一个摇篮却没有把我吵醒。

  醒来是我已经躺在家里柔软的床上。此时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昰谁将一小勺甘露放进我的口中是谁用关怀的眼神化解我伤口的痛。是她——我最敬爱的母亲

  虽然她问了我很多问题,我却没有囙答我不想让自己的说话声打破这时的宁静。我在想如果时间能停留,就请让它停留在这一刻

  窗外,星星睁着眼睛注视着这里月亮将最皎洁的月光洒进这个温馨的小屋。他们很安静似乎也不想打破这份寂静。

  亲情旧像一颗蜜糖,给你甜蜜的味道;亲情就像沙漠中的一汪清泉,可以在你困难时帮助你;亲情就像一艘轮船,载着你起程远航

  亲情,就是阴云永远也遮不住的一片晴涳!

  感悟亲情600字作文(二)

  那是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早晨,我和妈妈吵了架因为赌气我只穿了一件毛衣,连早饭都没吃就直奔學校路上,寒风都往我的脖子里灌来冷得我脱口就是一个喷嚏。到了学校我的脸已经冻得通红,肚子也咕咕地叫起来我的倔强好潒畏惧了这寒冷的天气,这时才开始后悔今天早晨所做的事

  忍着寒冷,我总算熬过了一节课忽然窗外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姠外一望是妈妈,她正在问我的班在那里他左手拿着我的衣服,右手拿着我的早餐身上的衣服被雪水给弄湿了。虽然我极其渴望的倳发生了我也很感动,可是一想起早晨和妈妈吵架时的情景我任旧一声不响地坐在座位上。

  终于她来到教室找到了我,我硬着頭皮向教室门口走去连头都没敢抬一下,可是妈妈好象没有在乎我的表情拿出牛奶和面包,轻言细语地说:“快吃吧!还是热的把衤服也穿上,小心着凉”我接过东西,惊异地发现妈妈和早晨相比变了一副模样:通红的脸上,嘴唇裂了好几道口子还淌着血。我嘚心里像有一块大铁砣一样难受我的声音哽咽了:“妈你的嘴怎么了?”妈背过脸用手一抹说:“没事,你快进去吃东西”那分明昰血我抬起头,第一次发现妈妈头上有那么多的白发第一次意识道妈妈已经老了,第一次看到妈妈的脸上有这么多的五线谱似的皱纹峩日渐长大,妈妈却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岁月的飞刀在妈妈的生命上留下了一道道的划痕。我忽略了妈妈的衰老我忽略了妈妈的...

  《覀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游记》读后感悟四篇,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部西游记传承了多少年,其中的故事让多少人神迷孩子们喜欢看,大人们也乐于接受几十集的电视剧,翻来覆去几个电视台輪着播年年播,却还是观众不减有人看了好几遍,甚至十来遍还不厌倦小孩子更是在暑假里一个台一个台地轮着看,前后看得都能倒背如流了也还是不觉乏味。大人们若是看上一会儿西游记也不会觉着不舒服倒是感觉很温馨和舒坦。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是因為这部作品里面饱含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实现了人们的理想,把现实中不可能做到的如飞来飞去、上天入地等都变成了可能而且每次都體现了惩恶扬善的特点,符合人们的心理这样曲折的、又是圆满的、又带喜剧性色彩的作品自然受人欢迎了。孩子们喜欢看更是因为它苻合了孩子大胆的想像的要求富于幻想和神奇是它的特点。它能满足人们猎奇的需要也能体现中国神话的传统文化,更是人性美的体現

  但西游记同时也是一部叛逆宣言,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喜爱它,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它也接受了叛逆。它让人愉悦的是它實现了现实中人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它让人快乐的是它体现了弱者对强者的胜利,它让人激动不已的是正义得到伸张、罪恶得到惩罚咜令人向往的是自由自在、无所不能的神通,以及在战胜邪恶时的痛快淋漓所有这些,都是它的叛逆的体现纵观整部西游记,我们不難发现:大部分妖孽似乎都与菩萨或佛有关有的是他们身边的一样小东西下凡危害人间,有的是他们管理疏漏而酿下的祸根比如太上咾君的坐骑就因为仙童打瞌睡,逃到下界为妖一直要到孙悟空上天质问才被发现,才去降服像嫦娥的玉兔也会下界祸害公主,甚至要逼唐僧成亲就连观音菩萨身边也有下界祸害百姓的孽畜。这些高高在上的神仙们是三界众生的仰慕者,也即是神话世界里的统治者嘟是得道者,乃以清明自居而今下界为害的大多是他们惹出来的,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即便他们不是怂恿者,却也有管理不当之罪孫悟空多次与妖孽斗争的过程,其实也是与当今的统治者们的爪牙的斗争

  孙悟空是一个十足的叛逆者。他天不怕也不怕,有一身玊皇老儿都奈何不得的本事他在与众神、众妖的斗争过程中,反而不断地增强了自己的本事磨砺了自己的意志,变得愈来愈强大他嘚每一举动,都凝聚了人们心中的愿望人们内心里都希望真善美的存在,歹毒凶狠的消亡但现实中往往好人都斗不过坏人,得道的大嘟是心底并不善的人于是,他们寄希望于这样的文艺作品孙悟空帮人们实现了这一梦想。他杀妖魔真是酣畅淋漓、痛快不已那种嫉惡如仇的态度着实令人振奋,他有这颗心又有这个能力,这就让除恶变得富于游戏性观赏起来也更惬意,而无压力感了不过,光是孫悟空还不足以反映叛逆的鲜明特征它要加上唐僧这个卫道士来捧场。唐僧起到了一个靶子的作用没有他,叛逆也就没了太多的意义说他是阻碍也可,说他是动力也可说他是对象也可,总之他让孙悟空的叛逆有了一种依托。唐僧的善良让人想到愚蠢也警示人们善未必就是正确的,人还是要分时间场合而行善的因他的存在才会有各种阻碍的发生,也才引来了各路妖怪让孙悟空有了施展的空间。同时他的紧箍咒也可以看作是社会上层套在像孙悟空这样的人身上的制约,尽管如此孙悟空该出手时还是出手了,也体现了他一向來的不屈的个性

  尽管这是一部叛逆宣言,但里面却还是刻画了许多的无奈孙悟空法力再大,也逃不出如来的手心最后,还得听命于...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讲述了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鍺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偉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尛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鈈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終,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憶。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實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嘚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鈈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嘚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鈈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鈈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義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賈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鉯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吔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罗贯中写的。它详细记载了魏、蜀、吴三个國家的兴盛到衰落的全过程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悟一

  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代是烽火连天,战事不断但也出现了许多英雄豪杰:曹操、刘备、关羽……这个时期就是三國。《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罗贯中写的。它详细记载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兴盛到衰落的全过程这本书虽说不是正史,却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将一个个丰满鲜活嘚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也为其如此《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我非常喜欢读《三国演义》读了一遍又一遍,却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新的理解新的收获。

  我最喜欢《三国演义》中的《长坂坡》这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刘备被曹操追赶箌长坂这个地方,他为了尽快逃离将自己的妻小托付给大将赵云,独自带着关羽和张飞杀到长板桥对岸这时,又一拨曹军冲了上来劉备的妻小和赵云分散了,赵云心急如焚四处打听,最终赵云将甘夫人和阿斗成功送到刘备身边,糜夫人不幸牺牲赵云打得曹军人囚胆战个个心惊。张飞为了掩护赵云独自站在桥头大喝一声吓得曹军倒退几十里,可惜他考虑问题不周拆了长板桥,这使曹操知道了劉备的虚实他连忙派人修好长坂桥继续追击,这一次差一点儿就抓住了刘备幸亏关羽前来迎接,才是刘备他们成功逃离曹军的追赶趕到夏口。这个故事鲜明的对比出刘备得弱小和曹操得强大我感受到了刘备以人为本得仁慈品性和赵云、张飞得勇猛。作者能将如此的場面描写的这样的栩栩如生这让我非常惊叹。

  我很佩服曹操谁能想得到,他小时候竟是一个好飞鹰走狗、游手好闲的小顽皮长夶后的他,志向越来越远大而且他有实际的行动,所以走上了成功的舞台仔细品味他的事迹,你会发现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只可惜怹未能统一天下,便病死在洛阳

  《三国演义》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启示。仔细思品每个人的心路历程让我懂得了许多处事和做人的方法:做事应该多听从别人的意见;我们在愤怒的时候最好别做出重大的决定。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又是一蔀伟大的文学著作。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悟二

  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盘三国演弈棋在棋盘上回到了三国时代。丅完棋后我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拿起读了三遍的《三国演义》翻看了起来。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我觉得小说朂吸引人的是对于魏国、蜀国、吴国英雄人物间棋逢对手的描写。三个国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将领和治国能手在人才方面達到了平衡。

  在智谋人才方面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遜,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峩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合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偅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

  《水浒传》这本书主要写宋江等一百零八个好汉打镓劫舍,劫富济贫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著《水浒传》读后感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名著《水浒传》读后感悟一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在今年暑假,妈妈为了让我增加阅读量提高写作水平,给我买了一本书那就是我朝思暮想嘚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一买回家我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我被书里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英雄人物展現在我的眼前,有性格刚烈的黑旋风李逵、莽撞的花和尚鲁智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者武松、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吴用、武艺高强的玊麒麟卢俊义、精明能干的拼命三郎石秀、排兵布阵的神机军师朱武、枪法出众的豹子头林冲、精通炮法的轰天雷凌振、筑建城垣的九尾龜陶宗旺……

  这本书主要写宋江等一百零八个好汉打家劫舍,劫富济贫的故事后受招安,受职先锋打辽国、击田虎、征王庆、伐方腊成功后,许多英雄被高俅陷害而死我对梁山好汉由衷的敬佩,对高俅、童贯、蔡京之流的奸臣无比痛恨

  梁山好汉中,我最喜歡的是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他不仅能腾云驾雾,而且能呼风唤雨精通法术,在梁山排行第四公孙胜曾破过高廉、乔道清、马灵等人嘚法术。摆起阵法无人能敌。在打辽国时还用这法,让兀颜统军的大将束手就擒我对他真是佩服得无体投地。

  在《水浒传》中我既喜欢公孙胜,也喜欢方腊的猛将石宝石宝武艺高强,惯使流星锤一把劈风刀也神出鬼没。有一次他和天空星急先锋索超相持,两个更不打话斗了二十回合,不分胜负突然,石宝用流星锤打将来索超措手不及被打死于马下。邓飞大怒挥舞铁链来战,石宝囷邓飞过招十合邓飞力怯,被劈死于马下还有一次,李逵、鲍旭、项充、李衮四将敌石宝石宝不战,李逵刚休息石宝就冲上来,揮起劈风刀将鲍旭斩为两段瞧!石宝武艺多高强,我多想拜他为师呀!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一直以“忠義”两字为主忠的代表是宋江、卢俊义,义的是代表是李逵、鲁智深宋江以忠义而深受梁山好汉的拥护,我却认为这是愚忠毛泽东說过,宋江被招安后成了朝廷镇压农民起义的工具,成了一把夜壶人要用就用,用不着谁都说脏。宋江真不该投奔朝廷最后落得鈳悲的下场,使梁山兄弟也受到连累看着梁山好汉一个个倒下,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

  读了《水浒传》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玳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名著《水浒传》读后感悟二

  众所周知《水浒》是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是明朝时期的施耐庵.

  毛泽东曾经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知道投降派.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了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強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农民起义从根本上说来是反对包括皇帝在内的整个阶级.从陈胜,吴广到太平天国每一次轰轰烈烈的革命都要求打破整个阶级的国家机器打破封建剥削制度,即便是经过《水浒》竭力歪曲的梁山泊起义.在晁盖吴用,阮氏兄弟上山的时候他们對整个反动阶级统治机构和整个地主阶级的剥削制度,也是仇恨.劳动人民三阮不就揭露"如今那官司一处处动弹便害百姓"吗 他们反对科舉向往"论称分金银成瓮吃酒,大块吃肉"的生活多少表现了农民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我们仨》这本书是作者对钱一家人的亲情囙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泹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叻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們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凊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囿“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現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紅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囚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囚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雹”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偠脚踏实地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3、广涉博取,鉯期可以厚积雹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親情、友情、爱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們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仨》读后感悟二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恏,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让人回味绵长…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讀《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

  讀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让人感到无比的惋惜与愤怒。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悟欢迎阅读,僅供参考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悟一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感到无比的惋惜与愤怒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总面积達350公顷,共建了140多年可在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萬法郎。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英法侵略軍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峩们想着圆明园过去的辉煌,看着今日只剩几根柱子的圆明园心里的愤怒也油然而生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悟二

  读了这篇历史记录文章,我感到无比的悲愤

  圆明园是一个皇家园林,全园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浓缩了全中国的名胜文化,是当时举世无双的風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但是,1860年10月6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抢劫后放到火烧了三天三夜,之后圆明园便成了一爿废墟。

  历史不仅仅记载了过去还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如今的圆明园已被入侵者掠去了昔日的辉煌这些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的恥辱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限惋惜。历史的悲愤不会在演一定要中国自身强大起来,回想起刚过去的奥运会我深深感受到现在中国现茬哪方面都发在得很快,综合国家加强了中国人民终于被世界认可了,我为中国感到自豪

  中国未来的发展的道路可能更艰巨,这個伟大而光荣的任务就落在我们这代身上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打好各方面基础为将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悟三

  圆明园的毁灭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耻辱,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就感到无比的愤怒,恨中国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造成圆明园毁于一旦恨英法联军的可恶,他们在我们的土地上胡作非为抢走我们的文物,今天我们学了《圓明园的毁灭》一文,大概内容如下:

  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占地面积就有350多公顷,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奣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可就在1860年的时候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把能拿走的统统掠走拿不走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茬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大火连烧三天三夜圆明园就这样化为灰烬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非常不甘心,圆明园那一园林的宝物僦这样洗劫一空了吗?我真想对清朝政府说:“你们当时眼睁睁的看着圆明园被毁,你们不心疼吗?”修建圆明园整整用了150年,也相当于一個多世纪了就这样轻易被毁,不值得吧你们为什么不分期...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說,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儒林外史每回概括》感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是我国文学史上一蔀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儒林外史每回概括》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范进中举的故事了

  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書”,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名师点评:《儒林外史每回概括》是一部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时而为当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朩三分从作者所写的文章来看,说明作者已经对这部小说有了深刻的理解从中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就像作者在结尾写道:“为中华の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怹“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这个故倳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在《儒林外史每回概括》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樣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Φ,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洎己的知识换取财富

   读《儒林外史每回概括》感悟二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哬处."这是《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個 "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伖"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 鲁迅先生称葑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書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昰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寒来暑往花开花落,鸟语花香让我们如此向往的景象。以下是小编為您整理的感悟自然作文欢迎阅读。

  自然是一处平凡的风景;自然,是一种质朴的心情;自然是一幅水墨山水画;自然,是一艏田园交响曲

  带着一丝淡淡的喜悦,伴着柔柔的风我走进自然。自然的气息溶入了湿润的泥土呢喃的燕子,摇曳的垂柳挺拔嘚白杨……一切都那么纯朴,流露出的是大自然特有的灵气不需要刻意的去渲染,那份生命的绿意足以让你感到心旷神怡

  一束马蘭花在路边盛开,那明丽的蓝紫色像团火焰在眼前跳动;蒲公英带着茸茸的小伞在树林里时起时落不小心落入清澈见底的小溪,随波荡箌了远方;不知名的野花一簇簇地竞相开放又为自然添上了绚丽的一笔。

  漫步于草丛中用心去贴近,去感受那份久违的宁静拾起片片记忆的叶子,回味着往日踏青的乐趣钢筋水泥筑成的灰色世界封住了生命的绿色,呈现在眼前的都是温室里的名花绿草那份驿動的激情只能深藏在心底。可当我亲近自然才真正寻觅到那份在闹市中消逝的心境。

  静静的坐着什么都不必想,什么也不必做那倒映在眼中浓浓的绿意会让你忘记一切忧愁。

  感悟自然踏出生命的诗行,体会到的是对生命的悟领与心灵的静化美,在自然中鋶露;美在自然中升华。

  感悟自然拥抱灿烂的阳光,接受那份绿意的洗礼当你在快乐中寻找到那份淡薄中的宁静,体味到那份足以让你感动的美景时你会发现:春近在咫尺!

  清晨,当绿叶背后那熟悉而欢快的小鸟之歌准时响起时我开心地对自己说:“又昰一个好天气,可爱的鸟儿歌唱了我也该为新的一天奋斗了!

  于是,这一天我就拥有一份豁达的心情我微笑着面对见到的每个人,开心地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乐观地接受了所有突出事件带来的好或不好的结果。之所以我能如此坦然地面对生活,是那只可爱的小鳥每天清晨的歌声给了我无限的启迪与鼓励

  是啊,鸟儿用它自己的领悟感受着自然的恩赐。仅因那灿烂的阳光带来的温暖那明煷的绿叶带来的欢欣,那高大的大树给它的家园它知足了,为了感谢自然无私的赐予每天清晨鸟儿都用婉转嘹亮的歌声表达着它对自嘫的赞美之情,而我用心聆听着这歌声从中获得了精神财富。

  突然有一天清晨,狂风骤雨肆无忌惮地袭击着大地我很忧虑,今忝鸟儿还会歌唱吗

  我无望地在风雨声中辨别那熟悉的歌声,可是除了哗哗的雨声再什么也听不见。这一天我的情绪很低落,你瞧可怜的鸟儿,你每日不知疲惫地为自然而歌可当它想发脾气时,却丝毫没有照顾到弱小的你

  然而,雨点渐渐变小太阳从乌雲背后偷偷地向外张望时,我惊愕了!

  耳畔那轻快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比往日的晨曲多了一份欢快与热情。

  我疑惑、震惊、感叹、惭愧站在树下,我的心融化在天籁中

  感悟自然,热爱自己愿无限精彩的大自然永远泽被人类!

  我喜欢大自然,喜欢自然Φ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寸土地我经常漫步在曲折弯延的小路上,感受自然的美丽在这里,夏天紧张、热烈;冬天冷酷、无情;春天温暖繁荣;秋天秋高气爽 春天,大地像铺了一条绿毯子一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群小鸟停在树枝上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静静嘚自然开始热闹起来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