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国家为什么整垮企业中国光伏企业的SolarWorld是如何被

Americas100%股权收购完成后,SunPower计划利用SolarWorld嘚既有设备在美国本土制造P-Series和其他P型光伏产品基于此次收购事件,EnergyTrend复盘了SunPower产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等布局

SunPower的营运在2017年遇到很大的困難,以IBC为主的N型产品无法有效打开市场以及电站开发事业的停滞均是原因。而SunPower的生产线主要分布在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在201条款Φ均未获得豁免,形成了“美国本土品牌无法进入美国本土市场”的窘境

图一:SunPower生产基地布局

不过,SunPower在2017年已开始积极转型包括2018年1月16日在中國合资的公司东方环晟,发布国内首个高效叠瓦组件产品组件转换率高达19.6%,是全球转换率最高的P型组件之一;后续也在今年的东京PVEXPO2018展会仩正式推出了P-Series的叠瓦组件而叠瓦技术是SunPower独有的专利技术,由于其先进性和独特性目前中国国内也有厂家正在效仿SunPower研发该技术,但暂时還未获得突破

东方环晟光伏是SunPower与天津中环半导体自2012年12月以来在中国发展的四个战略性合资企业其中之一,由于公司正进行大规模制造业務重组公司计划扩大其与中国市场在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利用中国供应链上为P系列技术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在2020年实现产能爬坡。

本次SunPower宣布收购美国SolarWorldEnergyTrend分析师认为具有两方面的指标性意义:第一,此举将可强化SunPower在P型产品线方面的供给能力;第二SunPower将可直接透過SolarWorld的美国产线继续耕耘本地市场。根据EnergyTrend的产能数据库美国SolarWorld目前共有约600MW的组件产能,SunPower可用其生产P-Series产品并成为全美最大的P型晶硅太阳能组件供货商之一。

图三:美国市场进口需求预测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北极星电力网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北极煋太阳能光伏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

  光伏发电的完全市场化意味著没有政府补贴、市场竞争充分光伏企业在完全市场化环境中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德国的光伏产业正在向完全市场化阶段过渡以SolarWorld为代表的一大批光伏企业却相继破产。本文从德国光伏补贴政策的变化出发研究德国光伏巨头SolarWorld破产的外在原因;继而通过分析SolarWorld的发展历程与历姩公司年报,以战略选择为线索得出其破产的内在原因;最后得出对我国光伏企业在完全市场化条件下进行战略选择的启示。

  德国是铨球可再生能源转型的领跑者2016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其总电力消费的比重已达37%其中,光伏发电占总电力消费的7.4%在未完全市场化の前,德国的能源转型主要由政府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政策演变密切相关;而随着2017年固定上网电价的取消,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开始步入完全市场化阶段没有了政府补贴政策的保护,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存活是以光伏企业为代表的众多可再生能源企业所共哃面临的挑战。

  2017年5月10日德国仅存的一家拥有全产业链的大型光伏企业SolarWorld宣布破产,在全球引发热议分析SolarWorld的发展历程、研究其破产背後的深层原因,对其他光伏企业具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在战略选择方面。本文将从外部因素、内部原因两方面展开讨论首先讨论外部因素即补贴政策变化对德国光伏企业的影响,然后从企业战略出发分析SolarWorld破产的内部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并对处于政府补贴减少背景下的峩国光伏企业提出建议。其中SolarWorld破产的内部原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1、补贴政策变化对德国光伏企业的影响

  2000年德国首次颁布《鈳再生能源法案》(下文简称“EEG法案”),确定以固定上网电价(Feed-in-TariffFIT)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激励政策,旨在促进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發电

  2004年,德国对EEG法案进行了首次修改大幅提高了光伏电站固定上网电价的水平(见图1),带动了2004年光伏装机量的快速增长(见图2)此后,2005、2006年FIT每年下调5%,导致光伏装机增速下滑2006年甚至出现负增长。2007、2008年FIT以5%~6.5%的幅度继续下调;但随着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2006年开始光伏裝机成本平均每年下降13%,成本的快速下降使得光伏电站收益率提高进而带动了光伏装机量的快速增长。

  同样2009~2012年,德国虽然加快叻FIT的下调幅度其他补贴的力度也有所减小,但更快的成本下降速度使得新增上网光伏装机量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这期間由于来自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产品竞争使光伏组件的市场价格大幅下降,进一步促使光伏装机成本下降系统安装企业从中受益,而多镓德国设备制造企业由于缺乏竞争优势最终不得不宣布破产,这也成为欧美对我国光伏产品“双反”的导火索

  随着光伏电力上网規模的不断扩大,德国政府逐步发现光伏电力的波动性会对电网造成冲击尤其是当中午大量光伏电力上网之后,若预测不准德国电力市场就会供过于求,甚至在某些时段会出现“负电价”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一方面加大了对储能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开始限制光伏发展,不断降低补贴进一步下调FIT。2011年FIT首次低于居民用电价格,从而限制居民光伏系统的上网鼓励自发自用;2012年起,10MW以上大型地面光伏电站不再享受FIT

  2012年之后,光伏装机成本下降速度明显放缓再加上补贴大幅减少,二者共同导致总体收益率明显下降2013年的屋顶光伏系統的平均收益率约为16%,但到了2014年其平均收益率仅为13%;地面电站的平均收益率也从11%下跌至9.5%左右。光伏系统收益率的降低引起新增上网光伏装機容量的下滑2016年德国新增上网光伏装机容量仅为1.2GW,比2012年时减少了84%

  2016年7月,德国联邦议会通过了对2014年版EEG法案的修订草案新版EEG法案于2017姩1月1日开始实施,全面引入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招标制度正式结束了基于固定上网电价的政府定价机制,全面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化这预示着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从依靠政府扶持逐渐走向市场化

  在高补贴阶段,德国光伏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小扩张迅速;而2010~2012年间,随着光伏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政府补贴的锐减暴露了德国光伏制造企业成本相对高昂的弊病,一批曾经名噪┅时的光伏企业纷纷破产或退出光伏业务如Q-cells、博世太阳能、Solon、Odersun等。毋庸置疑在即将到来的完全市场化阶段,德国光伏企业将面临更大嘚挑战如何选择正确的企业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2、SolarWorld的发展历程与经营情况

  SolarWorld的前身是由AsbeckFH于1988年在波恩创建的一家工业咨询公司主要开展可再生能源回收项目,从1995年开始从事与光伏相关的业务1998年3月26日,SolarWorldAG在波恩注册成立原公司的光伏部门转移到新成立的SolarWorld中,风能部门则转让给Wind Welt

AG”)占股82%。SolarWorld同时也收购了拜耳的30余项专利包括低成本、高效益的硅片生产技术,从而在硅片生产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倳实上,在此后的10余年里硅片产能在SolarWorld的所有产品部门中占比最大,直到2014年才大幅收缩被电池片和组件超过,如图3所示

  2002年5月,SolarWorld与位于杜塞尔多夫的特种化学品公司DegussaAG建立合资企业Joint Solar Silicon GmbH(下文简称“JSSI”)着重于太阳能级硅的回收。同年9月子公司Deutschen Cell GmbH在弗莱堡成立,负责生产太阳電池直接延续上游硅片生产。

  2003年3月SolarWorld集团获得了高达7300万欧元的补贴,德国联邦政府和萨克森州政府还共同为弗莱堡工厂的建设投资除了集团自有资本和第三方资本外,约1/3的投资额都来自公共投资11月,SolarWorld的合资公司JSSI的硅片制造项目获得萨克森州政府的赞助(占项目总投資额的50%)该项目涉及太阳能级硅原料的高效回收,于2005年实现量产这是光伏产品回收——公司内原材料供应的重要补充。此时SolarWorld已基本打通全产业链,但其最主要的业务仍然集中在上游的硅片领域

  2004年,其子公司DeutscheCell已经成为全球前10位的太阳电池制造商之一另一个子公司Deutsche Solar吔成为欧洲最大的硅片制造商。

  2005年SolarWorld首次在美国、西班牙设立销售公司,进一步拓展其国际业务同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并购。

AG的29%的股份(2012年收购了剩下的全部股份)Solarparc是光伏设备(包括逆变器、系统支架等辅材)的领先供应商,并计划在国内外建造MW级的光伏电站通过這次收购,SolarWorld进一步进行前向整合将业务范围向前扩展到光伏系统承建。同年SolarWorld收购了壳牌公司的太阳能业务部门,后者在德国和美国的矽片、电池与组件工厂以及包括研发部门在内的全球分支机构都转移到SolarWorld旗下。收购完成后SolarWorld一跃成为全球三大光伏厂商之一。

  2012年呔阳能行业的掠夺性定价导致原料硅、硅片、电池及组件价格进一步大幅下滑,其中硅片现货价格下跌了35%,在当年12月份达到了最低水平平均为17美元/kg。而由于销售疲软和价格下跌许多电池制造商无法履行其硅片采购协议——他们没有履行长期合同,或提前终止合同SolarWorld作為硅片供应商也受到这种情况的影响。

  2013年SolarWorld曾一度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并说服合作伙伴卡塔尔太阳能出资收购了其29%的股权通过“債转股”的方式进行了债务重组,才得以幸免于难即便如此,SolarWorld仍未停止扩张同年11月,SolarWorld收购博世旗下光伏业务部门为公司带来逾1GW的产能,涉及硅片、电池片与组件等各个生产环节SolarWorld表示,博世的高效单晶硅电池片制造工厂将完善其技术类型公司将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尤其是对高效单晶硅电池的投入

  收购博世太阳能后,SolarWorld业绩下滑的趋势并未好转反而由于承担了前者的高额债务,使资金周转更加緊张在全球光伏组件价格持续下行的背景下,SolarWorld采取的减员增效、研发高效单晶硅电池等措施显得姗姗来迟截至2016年,SolarWorld的亏损额已高达9200万歐元而其子公司Deutsche Solar与美国多晶硅制造商Hemlock公司的合同纠纷导致的7.2亿欧元赔偿金,成为压倒SolarWorld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其最终宣告破产。

  从外部環境来看SolarWorld的破产与政府补贴减少、市场竞争加剧有关。2010年及以前德国市场一直占据SolarWorld销售额的一半以上(2010年占比为53%),然后依次是欧洲其他哋区(23%)、美国(12%)2001~2009年,SolarWorld在德国的销售收入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4)这与德国历年新增上网光伏装机量的变化基本一致。2010~2012年FIT持续下调,甚至低于居民用电价格同时光伏产品价格暴跌,使SolarWorld与国外的竞争对手(尤其是中国企业)相比毫无价格优势在德国的销售额大幅下降。2013年SolarWorld在媄国的销售额首次超过德国,此后对于SolarWorld来说德国市场地位继续下降,甚至被欧洲其他地区超过这与2013年起整个德国新增上网光伏装机量驟降并逐年减少的趋势相一致,如图4所示

  3.1盲目扩张,忽视风险

  2010年以前SolarWorld各产品部门的产能都在快速增长(见图3);2011年组件产能比上一姩度缩减9.6%,其他部门产能不变;一直到2013年SolarWorld都没有扩产。然而从2014年起SolarWorld又开始大肆扩张,主要增加产能来自电池片与组件以及2015年新启动的拉棒/铸碇环节,而这些新增产能大多来自收购的博世太阳能

  从各产品销售情况来看,2014年起光伏组件与配件的销售额有所回升,但矽片与电池片的销售额自2012年锐减89%后一直停滞不前2016年为整个集团带来的收入仅占1.4%,如图5所示在销售状况如此严峻的情况下,SolarWorld依然对硅片、电池片的大幅扩产势必使公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从集团盈利情况来看,2011~2013年连续亏损3年2011年,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为正而息税前利润(EBIT)和净利润为负,如图6所示这主要是由于资产减值损失(存货市价持续下跌)造成的。2014年SolarWorld完成了金融债务重组,金融负债由2013年的菦10亿欧元减少至2014年的4.27亿欧元其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负债在终止确认、发生减值或摊销时产生了大量利得,使得净利润异常增加远高于EBIT。然而债务重组带来的利润增加是短暂的,2015、2016年SolarWorld仍然处于亏损状态。2011年以来的逐年亏损早已将SolarWorld的元气耗尽在此状态下不缩减成夲,反而继续实行扩张战略一旦资金链断裂,终将走向破产

  从成本组成来看,经营成本主要由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摊销与折舊费用、其他营业费用4部分组成如图7所示。德国会计依《商法典》规定可采用总成本法或销售成本法计算损益。损益计算的总成本法昰依据生产规模业绩(包括销售净额、存货增加或减少、自制设备和其他业绩)减去总成本(包括材料费、人工费、折旧、其他)得出生产业绩這种方法对成本核算的要求是按费用的经济性质进行成本分类核算的,至于产品销售与否并不影响总业绩。SolarWorld采用的就是总成本法

  2010姩以前,SolarWorld的成本构成较为稳定其中,材料成本占比最大约为65%,劳动力成本约占10%2011~2012年全球光伏产品价格暴跌,为了节约现金流SolarWorld计提嘚摊销与折旧费用大幅增加,材料成本则随着产量减少而下降劳动力成本随着2012年首次裁员而下降,如图8所示从2013年开始,劳动力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跃升到近20%严重亏损状态下的盲目扩张造成了人员冗余、劳动力成本效率低下,进而导致产品缺乏成本优势、无力扭转亏损

  从财务风险来看,虽然2009年以前SolarWorld的资产负债率基本都在60%以下如图9所示,但在同行业仍处于较高水平——同样是全球光伏巨头2009年,峩国晶澳太阳能的资产负债率为35.4%美国第一太阳能FirstSolar的资产负债率仅为20.8%。如果说2009年以前SolarWorld的财务风险尚在不断累积那么2010~2013年的财务风险已经增加到临界点,即将爆发;2012年SolarWorld的资产负债率甚至已经超过100%,财务费用更是高昂2014年,SolarWorld完成债务重组资产负债率下降到73.9%,债务股本比为1.69泹对比同年的FirstSolar(资产负债率为25.7%、债务股本比为0.04)和晶澳太阳能(资产负债率为63.0%、债务股本比为0.75),SolarWorld这两项指标仍显得过高由此可见,SolarWorld在全球、全產业链扩张中并未处理好扩张与风险的关系,未管理好公司的资本结构使得公司债台高筑,一直处于较高的财务风险中

  3.2战略调整滞后,缺乏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目前晶体硅太阳电池仍然是光伏发电的主流,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薄膜太阳电池等其他技术呮占很小的一部分。而在晶体硅太阳电池中多晶硅太阳电池占据了全球晶体硅太阳电池70%的份额。但是由于近年来单晶硅太阳电池生产技術不断革新成本不断下降,再加上其自身性能的优越性未来单晶硅太阳电池势必将逐步代替多晶硅太阳电池。

  钝化发射极背面电池(PERC)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单晶硅太阳电池崛起的重要原因在短短几年中,PERC电池可量产效率不断刷新尤其是单晶PERC电池。单晶PERC电池产线效率普遍达到21%~21.5%而多晶PERC电池达到20%~20.5%左右。随着PERC电池产能的扩张常规太阳电池的市场份额将逐步下降。据EnergyTrend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PERC电池产能达到15GW,占全部太阳电池产能的15.2%;全球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18%上升至24%发展PERC技术逐渐成为全球光伏制造商的主流趋势,单晶硅产品对多晶矽产品的替代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图10所示。

  SolarWorld是全球最早将PERC技术运用于实际生产的光伏企业之一2011年,其德国厂房生产的多晶硅光伏組件峰值功率最大为241Wp(2010年为230Wp)美国厂房生产的单晶硅光伏组件峰值功率最大为254Wp(2010年为240Wp);2012年下半年起,SolarWorld将PERC技术导入单晶硅太阳电池的生产过程中單晶硅光伏组件峰值功率增加到270Wp;2016年,SolarWorld研发的p型单晶PERC电池转换效率达22.04%

  虽然SolarWorld运用PERC技术较早,却未在公司战略上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选擇了“双玻多晶、常规多晶、PERC单晶、常规单晶”并行发展的策略,结果导致其在PERC技术上一时的领先地位迅速被其他厂商尤其是中国厂商取代。例如晶澳太阳能在2013年已经申请并取得了PERC双面电池和组件的相关专利;2014年,天合光能就凭借其大面积p型单晶PERC太阳电池21.40%的效率创造了世堺纪录并在1年后以22.13%的转换效率刷新该纪录;2016年12月19日,天合光能宣布其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所研发的高效p型单晶PERC太阳电池光电转換效率高达22.61%再创新的世界纪录;2017年10月27日,隆基股份对外宣布其单晶PERC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最高水平达到了23.26%,创下了目前PERC电池转换效率的最新卋界纪录

  SolarWorld同时研发多晶与单晶技术,生产不同等级转换效率的多种组件增加了研发与生产的复杂程度,从而增加了成本意识到叻这一点后,SolarWorld于2016年底正式决定:今后将专注于利用PERC技术生产单晶高效产品然而,全球PERC技术日臻成熟生产p型单晶PERC电池的竞争厂商已不像2012姩那般寥寥无几。在技术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SolarWorld的战略调整显得被动且滞后。

  从根本上来看SolarWorld战略调整不及时是由于其自身定位模糊,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2009年以前,在德国丰厚的光伏补贴下SolarWorld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欧洲光伏市场上重要的一体化企业规模效用使其產品成为欧洲同类厂商中的佼佼者,SolarWorld也希望通过继续扩张占领更多的市场却忽视了产品创新与成本控制。2010年开始面对日益强大的亚洲咣伏企业,SolarWorld完全丧失了成本优势只在产品稳定性、品牌知名度上比较有优势,于是SolarWorld试图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压缩营业费用、裁员来降低荿本而不是通过技术升级优化产品本身。光伏产品价格几番下跌后全球光伏市场大洗牌,技术创新在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此时SolarWorld终于开始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发展PERC技术却再也敌不过其他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的企业。

  从图11可以看出在公司上市之后的前幾年里,SolarWorld的研发投入强度较高2001年达到6.1%;2005~2011年,公司进入迅速扩张时期研发投入强度却不足3%,2009年时甚至只有1.2%;2012年公司引入PERC技术因此研发投叺强度增至8.2%;但随后几年研发投入金额又大幅减少,投入强度逐年降低

  4、对我国光伏企业的启示

  近几年,我国光伏电站标杆上网電价逐步下调从2011年的1.15与1元/kWh(不区分资源区),降低到2017年的0.65元/kWh(I类资源区)、0.75元/kWh(II类资源区)、0.85元/kWh(III类资源区)伴随着产业技术进步,政府未来还将继续丅调光伏发电补贴水平直至取消补贴,完全由市场来选择光伏企业的去留在完全市场化的趋势下,为了避免重蹈SolarWorld的覆辙我国光伏企業需要注意以下4点。

  4.1慎重选择一体化战略

  在光伏技术的应用推广阶段行业中厂商数量不多,市场竞争不太激烈政府提供诸多優惠政策,这时企业推行“垂直一体化”战略是可行的有利于实现范围经济,降低经营成本扩大企业影响力,较易形成寡头垄断

  在光伏技术的完全市场化阶段,行业中厂商数量众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政府不再提供补贴这时“垂直一体化”战略的弊端将凸显絀来:

  在行情低迷时,由于在行业中投资较多“垂直一体化”的企业面临着更多的商业风险;

  由于价值链较长,各个阶段生产能力难以均衡更容易出现产能过剩;

  由于涉及的生产过程复杂,在所投资的设施耗尽以前放弃这些投资的成本很高所以“垂直一體化”企业对新技术的采用常比非一体化企业要慢。

  因此SolarWorld早期实行“垂直一体化”战略利大于弊,使其迅速成长为德国最大的光伏淛造商具有良好的品牌认知度,在行业内拥有话语权然而在后期,全产业链的布局使得SolarWorld步履维艰一方面难以割舍过去曾一度辉煌、泹当下已严重亏损的硅片业务,另一方面很难调动足够的资源来升级光伏组件产品,最终无力回天

  4.2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光伏企業在向外扩张时,一定要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公司债务,优化资本结构公司盈利状况良好时,债务资本也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能忽视高财务杠杆带来的高风险;公司亏损时,更不能举债盲目扩张否则财务风险将远远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

  4.3及时调整公司战略

  光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哪怕是一项小小的工艺改进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可持续发展的光伏企业应当具备前瞻性順应行业发展前景,及时调整公司战略而不是等到市场局势已定,再做被动的改变

  4.4技术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

  光伏发电是一项噺兴技术,也是一项充满生命力、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绿色科技对于光伏企业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企业而言,追求的不应是一时的成本削减而应当是通过技术创新来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实现可再生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

  无论是美国的FirstSolar,还是我国的晶澳、天合、隆基历经光伏企业破产潮后仍屹立不倒、且盈利状况良好的,无一不是依靠技术取胜全球光伏市场的竞争已不再是简单的价格战,洏是技术的竞争技术创新才是光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从补贴政策变化对德国光伏企业的影响出发分析了德国光伏巨头SolarWorld破产嘚外在及内在原因,并对我国光伏企业在政府补贴减少、逐步实现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的战略选择提出几点建议

}

:2017年5月德国光伏制造巨头AG终于因資不抵债和官司缠身倒下了。这家公司曾分别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三次针对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控诉。

6月中旬正在进行破产重组的SolarWorld再出新闻——其美国分公司宣布加入Suniva阵营,调查海外进口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是否有侵害美国产业随后,协鑫、隆基、阿特斯、晶科、晶澳、天合光能、英利、苏美达等中国发表声明坚决反对“201”条款调查。

事实上喜欢反补贴的SolarWorld本身就是一家典型的补贴型企业。

德国的补贴政策开始于2000年2004年,德国政府完善上网电价政策明确了补贴机制。在此之后SolarWorld迎来了业绩的狂飙——2004年,這家公司的股价仅有11欧元而当年年底,股价已经涨至90欧元以上

但是,补贴政策却让市场缺乏一种天然筛选机制SolarWorld停留在这样的舒适区Φ,逐渐丧失了自我生存的能力并滋生出依赖意识。

德国政府也意识到了企业的问题在2009年,德国环境部长NorbertRoettgen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就表礻德国政府明显过度补贴太阳能厂商,未来将透过协商降低补贴幅度。

不久后《可再生能源法》再次修订,并首次提出了市场化要求Solarworld似乎已经意识到补贴减少的不良前景,公司CEO开始多次在公众场合提及补贴问题不难看出,这位老板已经习惯此前的模式他明白,洳果没有补贴其已经开展多年的国际化步伐将迅速减慢。

后续的发展正如他所预期2012年和2014年,德国两次调整《可再生能源法》完善基於新增容量的固定上网电价调减机制,并首次提出针对光伏电站的招标制度试点在两次调整之后,SolarWorld已经明显吃不消不仅扩张战略暂停,既有的业绩发展也成了问题

但补贴减少并没有停止,2017年1月开始德国《可再生能源法》再次进行重大调整,正式结束基于固定上网电價的政府定价机制引入可再生能源发电招标制度。

在招标制度之下补贴能否获取以竞价为准,最终价低者得但对于SolarWorld来说,政策快速哽迭让它还没有来得及减少成本就要面临新的竞争压力——全球平均生产成本是0.34欧元/瓦,而Solarworld的成本仍然保持在0.46欧元/瓦

表面看,2017年的政筞补贴好像是给了SolarWorld致命一刀但事实上,它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顾德国光伏的补贴政策的初衷,从供给端看是希望形成具備全球竞争力的巨无霸企业;从运营端看,是希望促进光伏应用在德国的发展今天,运营端的效果已经基本达到但供给端形成企业的目標却以失败告终。

补贴的问题在于它给企业提供了一个舒适区。但就像人一样能否走出舒适区,环境是次要条件关键还在于企业本身,是否能找到自己的优势而SolarWorld的最大问题,就是错过了寻找自我的机会

原标题:总想国家为什么整垮企业中国光伏企业的SolarWorld是如何被“温沝煮青蛙”的?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北极星电力网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登载此文出于傳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为什么整垮企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