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身体像什么密度是多少?

⒈甲、乙两金属块,甲的密度是乙嘚2/5,乙的质量是甲的2倍,则甲的体积是乙的体积的( )
⒉蓝鲸体长30m,体重190t,相当于33头大象或300多头黄牛的体重,它的一条舌头就有4t,是地球上有史以来出現过最大的动物(提示:鲸能在水中自由地浮沉,表明鲸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近),其体积约为( )
呃……第二题到底选哪个?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卓贤等人的攵章《从城镇化到都市圈化》利用街道人口和地理信息数据,比较了北京、上海、东京和纽约内部的人口空间结构他们的研究发现,丠京和上海人口分布呈现“内极密外极疏”的时空失衡特征即中心城区拥挤效应较高,居间和外围区域集聚效应不足昼夜人口差异大,在整体人口密度不太高的情况下产生较为严重的城市病。基于一个“公共资源隐性补贴”的土地竞租框架他们认为土地、教育、医療等公共资源的空间错配是超大城市功能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新型城镇化应从单中心城市化转向多中心都市圈化,关键要以公共資源的空间再配置来引导产业和人口疏解通过公共服务网、轨道交通网和信息通信网将地理邻近的大中小城市(镇)整合为高效的城市網络,以“大城”辐射“小市”以“小市”疏解“大城”。本文原载《比较》94辑全文共计4919字,阅读需要8-10分钟

全球人口向超大城市集聚的趋势颇为引人注目:1950年全球20个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均值为500万,2015年前20大城市人口平均规模已上升到1859万但人口集聚并不一定孕育繁荣,茬全球人口超过1000万的前29个超大城市中来自非洲、亚洲、拉美的发展中国家就占据22席。中国大陆有32座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承载了总人口嘚18.6%,产生41.7%的经济总量对这些特大和超大城市规模的讨论,一直是新型城镇化的焦点问题

本文利用街道人口和地理信息数据,比较了北京、上海、东京和纽约内部的人口空间结构研究发现北京和上海人口分布呈现“内极密外极疏”的时空失衡特征,即中心城区拥挤效应高于东京和纽约居间和外围区域集聚效应不足,昼夜人口差异大在整体人口密度不太高的情况下,产生较为严重的城市病基于一个“公共资源隐性补贴”的土地竞租框架,我们认为土地、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空间错配是超大城市功能失衡的重要原因应以公共资源的空间再配置来引导产业和人口疏解。

本文设计了“中心-半径”的标准化统计方法运用地理信息软件ArcGIS分别确定天安门广场、上海市政府、银座、帝国大厦为四个都市圈的中心,测算半径0至50公里范围内各圈层的人口规模和密度本文将半径0-10km的区域定义为中心城区,半径10-30km范圍为居间区域半径30-50km范围为外围区域。此空间统计框架克服了不规则行政区的不可比性可按相同口径比较各城市人口分布。

在中心城区北京和上海常住人口密度远高于东京和纽约。在0-10km的半径范围北京和上海人口密度为2.07万人/km2和2.56万人/km2,每平方公里分别高出东京7421和1.24万人、高絀纽约7539和1.25万人其中,在0-5km最核心区域内上海常住人口密度高达3.67万人/km2,比纽约(2.66万人/km2)高出10041人/km2;北京(2.02万人/km2)虽低于纽约但仍接近东京(1.08万人/km2)的两倍。在总人口增长较快的背景下年北京和上海0-5km半径范围的常住人口略有下降,显示出中心城区密度已达峰值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承载力出现饱和。

在居间区域北京和上海常住人口密度出现剧降。在半径10-30km的居间区域四大都市圈的常住人口密度都出现一萣幅度下降,但北京和上海的下降幅度远甚于东京和纽约与半径5-10km相比,北京和上海在半径10-20km圈层的常住人口密度均下降1万人/km 2以上东京和紐约只分别下降1734人/km2和3272人/km2,东京人口密度从中心城区的末位跃居此圈层第一反超北京和上海56%和63%。到半径20-30km圈层北京和上海人口密度已下降為东京的30%和42%,尤其是北京比郊区化蔓延的纽约还要低432人/km2。四大都市圈中东京居间区域人口密度的下降最为平缓。从动态来看2000—2015年,丠京和上海的居间区域常住人口分别增长458万人和491万人是人口增长主要来源(分别占总新增人口60%和64%),但目前其集聚程度仍明显偏低

在外围区域,北京和上海都市圈常住人口密度继续明显下降在半径30-50km外围区域,除东京外其他三大都市圈人口密度均低于2000人/km2,东京(2781人/ km2)汾别是上海(1516人/ km2)、北京(840人/ km2)和纽约(867人/ km2)的1.8倍、3.3倍和3.2倍相比中心城区和居间区域,东京30-50公里的外围区域人口增长速度更快在东京夶都市圈1200万就业人口中,有900万工作岗位在东京都23区之外的郊区相比之下,2000—2015年北京和上海外围区域人口分别增长了134万人和43万人,仅占總新增人口的18%和6%对疏解中心城区人口的贡献不大。

对四大都市圈常住人口的分析实际上考察的是“夜间人口”。我们根据以下三部分估算一个地区的白天人口:(1)就业人口包括本地就业人口和跨区就业人口;(2)就学人口,包括就近入学人口和跨区入学人口;(3)居家人口包括学龄前儿童、退休老人和失业人口。相比夜间人口北京和上海白天人口的空间分布更加失衡,“内极密外极疏”的特征哽为明显职住分离问题较为突出。

在中心城区北京和上海的白天人口密度远高于其常住人口密度,与东京和纽约中心城区相当在0—10km嘚半径范围,北京和上海的白天人口分别为538万人和765万人比各自夜间常住人口高出136万人和197万人。在0—5km的最核心区域内上海白天人口密度達到3.91万人/km2,不但比其夜间常住人口密度高出1.66万人/km2也比东京(3.65万人/km2)和纽约(3.65万人/km2)都高出约2500人/km2;北京(3.22万人/km2)虽低于东京和纽约,但比洎身夜间人口密度仍高出约1万人/km2在5-10km的半径范围,上海和北京的白天人口密度降为1.94万人/km2和1.21万人/km2虽低于东京(2.12万人/km2),但都明显高于纽约(0.94万人/km2)

在居间区域,北京和上海白天人口密度剧烈下降四大都市圈居间区域的白天人口密度都出现明显下降,但北京和上海下降得哽为剧烈在10-20km半径范围,东京和纽约白天人口密度分别下降到1.0万人/km2和0.70万人/km2北京下降到0.64万人/km2,而上海(0.52万人/km2)从中心城区密度最高下降到此圈层末尾到了20-30km半径范围,北京和上海白天人口密度进一步下降到0.22万人/km2和0.27万人/km2虽比纽约(0.15万人/km2)高一些,但只是东京(0.52万人/km2)一半左祐的水平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依托东京中心城区的企业总部职能东京企业的日常事务管理职能部门逐渐向新城市开发区集聚。但北京和仩海在居间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明显不足吸纳较多人就业的“服务业次中心”尚未形成。

在外围区域北京和上海白天人口密度進一步下降,且明显低于夜间常住人口在30-50km半径范围,北京和上海白天人口密度分别下降到874人/km2和1278人/km2比其夜间人口少了60万人和55万人,形成叻较为明显的“睡城区”东京外围区域的白天人口密度(2419人/km2)远高于北京和上海,这归因于过去几十年日本电子企业成品的大规模生产轉向都市圈外围区域而在美国,便捷的物流网络使得工业去中心化成为可能最为工业化的地区是乡村和小城市。因此纽约都市圈外围區域的人口密度(739人/km2)虽不及北京和上海但其白天人口反而高于夜间人口,就业和居住实现相对平衡

上海和北京都表现出较高的昼夜囚口比,上海职住分离情况超过纽约在中心城区(半径0-10km),各都市圈昼夜人口比都较高北京(1.34)和上海(1.35)接近于纽约(1.44)的水平,洏东京的昼夜人口比(1.87)高得惊人在居间区域(半径10-30km),北京昼夜人口比(1.01)接近于1与纽约(1.04)类似;上海昼夜人口比迅速下降为0.87,夶量人口不在本圈层就业其人口时空分布比以“痛勤”著称的东京(0.90)更不平衡。在外围区域(半径30-50km)纽约的昼夜人口比(1.02)仍略高於1,显示出职住平衡的特点北京(0.88)、上海(0.9)和东京(0.91)则明显小于1,每天有大量通勤人口从外围区域跨区域就业或就学

为综合评判四大都市圈的职住分离程度,我们设计了“加权的昼夜人口偏离度”根据该指标,东京都市圈职住分离程度(0.27)最严重上海(0.20)超過纽约(0.19),北京由于居间区域昼夜人口较为平衡其职住分离程度(0.14)在四大都市圈中相对较低。根据测算在50km半径范围内,即便是职住分离程度相对较轻的北京每天也有约300万人为了就业和就学需要跨圈层奔波,而上海每日跨圈层移动的人口更是达到了485万

昼夜人口差異和职住分离程度的提高,不仅加剧交通拥堵和汽车尾气排放在某种意义上也不利于城市创新功能的发挥。如果职住一体化程度较高夲地通勤者下班后有更多时间从事社交活动,有利于激发信息分享和交流互动;与此相反远距离跨圈层通勤者下班后参加社交活动的概率下降,其社会网络的潜在信息节点活跃度不高不利于知识的溢出。

公共资源空间错配与都市圈功能失衡

在现有城市管理体制下行政資源和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过度集中在传统主城区,以“隐性补贴”的方式扭曲了市场要素的配置机制引导各类市场资源向中心城区不断集聚,两者相互强化、彼此促进最终导致了中心城区人口过度密集与居间及外围区域聚集程度不足并存。

四大都市圈人口分布的最大差異出现在居间区域(10-30km半径)这与我国大城市工业用地比重过高有很大的关系。纽约和东京工业用地比重都在5%-6%之间而北京和上海则分别高达18%和25%;而纽约和东京住宅用地比重分别高达42%和87%,北京和上海只有29%和36%尤其在居间区域,从2008年到2016年北京居间六区(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通州、大兴)新增工业用地占所有新增用地比重为36%,上海居间四区(浦东、闵行、宝山、嘉定)该比重更是达到49%

之所以出现工業用地比重过高,与城市政府压低工业用地价格所形成的“隐性补贴”有关以2016年为例,北京居间六区和上海居间四区工业地价分别是住宅地价的1/24和1/13一方面,工业用地挤占住宅用地导致北京和上海居间区域常住人口密度偏低。另一方面工业用地挤占就业弹性更高的服務业的发展空间,将本可集聚在居间区域的一般服务业企业推向中心城区进一步导致北京和上海居间区域的白天人口密度下降。

我们还鼡“公共资源比重/地区人口比重” 衡量公共资源配置的平衡度该指标大于1说明公共资源配置向该地区倾斜,小于1则说明公共资源在该地區配置不足

在教育资源方面,北京和上海最核心区域(0-5km半径范围)“中小学教职工数比重/常住人口比重”分别高达1.78和1.5教育资源过度向傳统老城区集中。同时北京和上海的居间和外围区域的教育资源与常住人口不匹配,居间区域尤为严重——每万人拥有教师数量分别为54囚和39人比各自最核心区域都少了51%。以上还只是量上的差别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心城区倾斜的特征更加明显。例如北京三环以内的重点尛学占到所有重点小学的70% 左右,但2010 年三环内常住人口占比只有约30%(郑思齐等2016)。

医疗资源的不平衡程度更甚于教育资源北京最核心区域(半径0-5km)每万人医疗床位数121张,是外围区域的3倍;上海最核心区域更是外围区域的4倍从平衡度来看,北京和上海最核心区域“床位比偅/常住人口比重”分别达到2.33和2.83而在居间区域和外围区域,北京分别骤降到0.83和0.82上海则为0.76和0.62。类似于教育资源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在空間上也非常集中。仍以北京为例在全市51所三甲医院中,位于三环以内的三甲医院就占了65%

优化我国超大城市空间结构,关键在于重新配置政府公共资源的空间分布必须首先用行政力量这只“看得见的手”消除中心城区“隐性补贴”,再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驱动各主体在城市空间合理配置资源

首先,平衡公共服务资源在城市空间中的布局要注重以公共服务资源的疏解和分散为先导,吸引人口、產业、商业等资源在多中心实现平衡配置改革公共资源根据各行政区财力大小配置的方式,控制中心城区内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业發展规模加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大都市圈居间和外围区域转移的力度,缩小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域在医疗、教育等服务的规模和质量差距在都市圈内形成多个公共服务功能完整且相对独立的区域。

第二调整跨行政区的城市管理体制以高效共享公共资源。在京津冀、长彡角和珠三角等地区试点成立大都市圈规划办公室制订大都市圈经济发展规划,解决都市圈内部政府治理碎片化问题在都市圈内部要咑破等级化的城市管理体系,改变土地、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按行政级别层层分配的方式由大都市圈规划办公室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公共服务资源和街道(镇区)新增人口挂钩”的机制引导人口由极高密度的中心城区向居间和外围区域流动。

第三平衡土地用途结构以提高都市圈空间效率。一是增加都市圈居间区域住宅用地规模控制新增工业用地规模,通过工业用地更新计划来提高存量工业鼡地的使用效率二是完善工业用地的招投标制度,取消对工业用地的价格优惠通过合理的价格信号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土地利鼡规划应鼓励沿交通走廊和关键节点的密集开发提高大容量公共交通线路周边的住宅和产业用地利用强度,在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建立集各种城市功能为一体的“车站城市”并以此综合开发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第四实施公共交通导向的都市圈开发模式以提高公共资源的可得性。在大都市圈范围内时间距离的意义远大于空间距离。应建立高密度的公共交通体系特别是轨道交通体系通过缩短时间距離来降低思想交流成本。打破城市交通分区管理的藩篱实施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开发模式,以提高居间和外围地区对中心城区公共垺务的可得性增加前者对人口和产业的吸引力,并通过提高外围区域人口密度来支撑轨道交通的融资


}

  我原来是支持方先生的对韓寒之前的盛气凌人有反感。

  但现在却发现真理通常是摇摆不定的所以我变卦了。

  必须要承认方先生的质疑技术绝对是一流嘚,一直抓住韩家父子的口径不一大做文章搞得现在手稿都是抄写的,家书都是手撕的证人都是要回避的。更可怕的是还有人奚落,韩寒就是承认有人代笔还是可以转型做演员的嘛。逻辑强盗已经到第二层去搞颠覆了。

  方先生为什么如此强悍呢

  我去找來他的书来读了。

  第一篇文章叫《为什么大象一身毛》这也是方先生最近一本书名。

  打假是用常识逻辑认清事实

  方先生茬文章中摆事实:“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必须把体温维持在一个特定的温度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比如大象的体温必须维持在大约36攝氏度,……如果气温低于体温那么就要防止体热散失,这是毛发的主要功能;而如果气温高于体温则要想办法尽量把体热散掉。”

  方先生由此推论了:大象不长毛是为了散热需要因为大象体积大啊,同样生活在热带的大家伙犀牛啊,河马啊也都是没有毛的這都是要散热啊。

  大家可以不服气狮子也在热带,为什么那么毛茸茸的

  这是个好问题,恭喜你已经进入了方先生的逻辑陷阱叻方先生立刻做了一个物理计算:“假如你吹一个气球,让其半径增大1倍这时候气球的体积是原来的8倍,而表面积仅仅是原来的4倍”“大象的体积大约是狮子的30倍,即产生的体热大约是狮子的30倍但是大象皮肤总面积大约只是狮子的10倍,还有20倍的热量需要设法散掉”

  你服了吧?不长毛是为了散热那么大的家伙,不散热怎么能行

  我很八卦地追问一句:为什么方先生的头发比较稀呢?

  當然是因为要散热了方先生很忙的,每天要收集大量证据思考问题,他的脑细胞更新速度一定比一般人快得多他的神经元放电一定仳一般人强烈得多,由这么巨大的超乎常人的热量需要散掉因为我们人类,要恒定体温在37.2度的方先生家里当然有空调,但空调提供的昰一个外在环境解决不了方先生肉体内部的温度不恒定,尤其是头部这样情况想,方先生的热量从头皮散发当然会烧死毛囊了,所鉯方先生头发比较不富裕了

  所以,方先生的头发稀不是因为荷尔蒙旺盛不是因为睾酮和还原酶抑制毛乳头的生长发育,他头发稀唍全只是因为工作太忙脑袋太热需要散发而已。

  更无聊一点我还可以问,彭晓芸女士为什么你接受采访的时候戴了一顶帽子呢?

  Ok我刻薄了一点,事实上我也是一个脱发患者我完全知道脱发的原因有多少种情况。作为一个秃子去推理人家头发稀疏,这真嘚很不道德SORRY啊,方先生

  一切都是为了逻辑的需要。

  恒温动物包括哺乳类温血类,禽鸟类等大象体温在35.5度,较低;人类37.2度中等;鸽子42.8度,较高

  动物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体内化学反应,即新陈代谢以及肌肉运动。在地球转悠这几十亿年当中活下来嘚都积累了适合自己的调温技术。有钻洞的有筑巢的,有穿衣服的有下河洗澡的。

  大象不长毛可以是为了散热需要,但这个进囮过程一定需要一系列的概率认定比如大象体型太大,在树林中穿梭毛太多容易被干枯的树皮挂着,疼比如皮脂过厚,营养供给系統没有跟进影响到了毛囊的存活?

  方先生的科普工作就是把一个有利的要素无限放大,用霸道的逻辑否定其他可能性这叫科学嗎?

  事实上方先生说:“大象的体积大约是狮子的30倍,即产生的体热大约是狮子的30倍”是极为不科学,不靠谱不负责的。

  請问方先生姚明产生的热量是郭敬明的多少倍?

  (这里我要露怯了因为不是理科生,懒得去找具体数据以下只做假设。)

  囿云的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方先生在另一篇文章《大象老鼠who大who小》中说:“一头成年大象每天要吃100~200公斤的植物。”

  一头大潒的体重等于10000只老鼠体重。(一头大象的体重约3-7吨,按5吨计算老鼠种类繁多,体重20-900克按500克计算。)

  请问10000只老鼠一天能吃掉哆少东西?也是100~200公斤吗

  百度百科说,一只老鼠一年吃掉9000克粮食10000只一天吃掉246575克粮食。这显然比一头大象吃得多吧

  这里面有个“分形”维的计算方法,我在BBC的某个数学纪录片里看到过有具体的大象和老鼠的比值。片子里还讲一平方公里苔藓植物的造氧量和一岼方公里灌木林的造氧量之比,肯定不是体积之比

  同理:“大象皮肤总面积大约只是狮子的10倍,还有20倍的热量需要设法散掉”这裏散热,还要去计算一下大象和狮子毛孔的密度比例再做判断吧

  总之,这是方先生这篇文章的硬伤他随便编造的比例,完全之为證明他的预设逻辑这算什么鸟科普?

  因此“大象体积是狮子30倍,热量也是30倍”和“大象皮肤总面积大约只是狮子的10倍还有20倍的熱量需要设法散掉。”的说法完全是信口开河绝对不是一个生物博士说的话。所以我怀疑《为什么大象不长毛》不是方先生亲自写的,有人代笔

  方先生肯定早就知道这么“多少倍的说”是不科学的,他需要的只是个普通的比喻用来证明散热的需要而已。在方先苼的工作里科普不就是把科学用普通的方式来比喻嘛。

  比喻当然要抓住机会把众信徒带到教主的逻辑当中来了。

  最后大象其实有毛,在背部比较稀疏。

  还有我是亲戚朋友们,谁别买这种号称科普书籍的东西给你们的孩子看了任性,伤不起以后这駭子长大了,肯定不听话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象的身体像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