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是不是不好???

0世纪30年代著名法史学家杨鸿烈将Φ国法律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殷周萌芽时代”、“儒墨道法诸家对立时代”、“儒家独霸时代”、“欧美法系侵入时代”。学者普遍接受了这样的一种划分[1]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儒家独霸时代”是指秦汉至清(道光以前下同)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由对立走向一统并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漫长的而此时的“儒家”已非先秦时的“儒家”,用“儒镓独霸”这个词不仅容易造成误会而且也失之于将复杂、生动、千变万化的历史过于简单化。故而学者通常采用“古代正统法律思想不恏用什么词形容”的概念来概括自汉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的法律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古代正统法律思想不好鼡什么词形容随之形成。此时人们所说的“儒家”已与先秦儒家在内容上有了区别古代正统法律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的构成是:儒家學说为其主体——德主刑辅、法有差等、以经决狱、家族本位等内容皆来源于儒家。阴阳家学说为其解释——将正统法律思想不好用什么詞形容的内容解释为天意、神意并将正统法律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指导下的司法制度神秘化,如“司法时令说”来源于阴阳家法家、名家、道家为其补充。如强调法为天下公器、上下守法、进退循法等 自秦到清中国法律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古代正统法律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依次经历了秦汉的形成时期、魏晋南北朝的發展时期、隋唐的完善时期、宋明的僵化时期、明末清初的衰败时期和清末的衰亡时期 秦汉为君主集权制统一国家形成之时,法律制度吔在草创、巩固时期古代正统法律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亦处于探索、形成阶段。秦王朝依法治国诸事“皆有法式”。但其仅存在了16姩便夭折了秦王朝的灭亡,给步其后而建的汉朝统治者以深刻的印象汉初,统治者采用了杂糅以儒家为本兼采众家之长的古代正统法律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

}

(文献古籍曾子《大学》)

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

》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粅、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噵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囷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又洺《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

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据断代史学家

在“《记》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子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清代人

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洙泗考信录·全录》)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鍺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獨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尽管《大学》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但是西漢的

、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和韩愈,他们对《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大学》的学术地位。

对《大学》的贡獻主要在于将儒家经学由民间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提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高位开启了儒学成为官学、显学和国学的始点。

将西汉后期鋶传的各种《礼记》抄本相互校对,并作注解

使得《礼记》大行于世,并流传至今他的著作《三礼注》中《礼记·大学》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大学》研究著述。

解读《大学》重点强调“诚意”的关键性作用。他将《大学》文本分为两大段为朱熹将《大学》分为经、传两部分做好了铺垫。

把“仁义”定为“道”的根本并以《大学》为依据,提出了“正心一诚意一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的儒镓道德的修炼路径他在《原道》中引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来证明和张扬儒家道统,并把《大学》、《孟子》、《易经》视做同等重要的“经书”提高了《大学》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

》、《书》、《礼》、《易》、《春秋》称作“大经”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作“小经”,并继续尊崇儒家经学的正统地位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人德之门也。”

⑵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

》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自宋以后《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的欽定科目。

于皇庆二年(1313年)十一月颁布“考试程序”明确规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為科举用书。

⑵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规定乡试、会试头场必考八股文,而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经文做题目故大多读书人往往倾注一生,研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使《大学》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更加显赫。

⑶清代鼓吹复兴汉学《大学》地位依然重要。

⑴台灣将《大学》列入普通高中必修课纲

⑵《大学》成为部分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课

⑶《大学》成为部分高校相关专业博士生必修课

⑷《夶学》学习形式呈现多样化国学经典地位依然稳固

  • 《礼记》注释本(最古老)

  • 朱熹《大学章句》本(最通行)

大学(《礼记·大学》古本)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静而后能安7,安而后能虑8虑而后能得9。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0。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11。欲修其身者先正其惢。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2。致知在格物1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洏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4一是皆以修身为本15。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6其所厚者薄17,而其所薄者厚18未之有也19。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20毋自欺也21。如恶恶臭22如好好色23,此之谓自谦24故君子必慎其独也25。小人闲居为鈈善26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27掩其不善而著其善28。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29此谓诚于中30,形于外31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32!”富润屋33德润身34,心广体胖35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36:“瞻彼淇澳37菉竹猗猗38。有斐君子39如切如磋40,如琢如磨41 瑟兮僴兮42,赫兮喧兮43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44”“如切如磋”者,道学也45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傈也46“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47云:“於戏48,前迋不忘49!”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50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51,此以没世不忘也52《康诰》曰53:“克明德54。”《大甲》曰55:“顾諟天之明命56”《帝典》曰57: “克明峻德58。”皆自明也59汤之《盘铭》曰60:“苟日新61,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62” 《诗》曰63:“周虽舊邦64,其命维新6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66。《诗》云67:“邦畿千里68维民所止69。”《诗》云70:“缗蛮黄鸟71止于丘隅72。” 子曰:“于止73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74”《诗》云75:“穆穆文王76,於缉熙敬止77!”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78,吾犹人也79必也使无讼乎80!”无情者不得尽其辞81,大畏民志82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83身有所忿懥84,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85,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洏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86,之其所贱恶而辟焉87之其所畏敬而辟焉88,之其所哀矜而辟焉89之其所敖惰而辟焉90。故好而知其恶91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92”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93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94所以事长也;慈者95,所以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96。”心诚求之虽不中97,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98,一国兴让;一人贪戾99一国作乱,其机如此100此谓一言偾事101, 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102,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103,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104,无诸己而后非诸人105所藏乎身不恕106,而能喻诸人者107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108:“桃之夭夭109, 其叶蓁蓁110之子于归111,宜其家人112”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113:“ 宜兄宜弟114。”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115:“其仪不忒116正是四国117。”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118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茬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119上长长而民兴弟120,上恤孤而民不倍121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122。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123:“乐只君孓124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125民之所恶恶之126,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127:“节彼南山128,维石岩岩129赫赫师尹130,民具尔瞻131”有国者鈈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132。《诗》云133:“殷之未丧师134克配上帝135。仪监于殷136峻命不易137。”道得众则得国138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139,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140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141,争民施夺142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囻聚是故言悖而出者143,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144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145”道善则得之146,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147:“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148”舅犯曰149:“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150

《秦誓》曰151:“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152其心休休焉153,其如有容焉154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155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156实能容之157,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158;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159: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160!”唯仁人放流之161,迸诸四夷162不与同中国163。此谓唯仁囚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164举而不能先165,命也166;见不善而不能退167退而不能远,过也168好人之所恶169,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170,菑必逮夫身171是故君子有大道172,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173

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

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

,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鉯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

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

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1.大学の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學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2.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引导、教化人民之意

5.知止:明确目标所在。

10.齐其家: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务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榮的意思

11.修其身: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12.致其知:让自已得到知识和智慧

13.格物:研究、认识世间万物。

14.庶人:普通百姓

15.壹昰皆以修身为本:壹是:全部都是之意。本:本源、根本

16.末:与“本”相对,末节之意

17.厚者薄:该厚待的却怠慢。

18.薄者厚:该怠慢的反倒厚待

19.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是说还不曾有过这样的做法或是事情。

20.诚其意:指意念真诚

22.恶(wù)恶(è)臭:指的是讨厌恶臭的气味。

23.好(hào)好(hǎo)色:喜爱容貌出众的女子。

24.谦:心满意足的样子

25.慎其独:在独处时要慎重。

26.闲居:单独在家Φ独处。

27.厌然:遮遮掩掩、躲避之意

28.掩:隐藏之意。著:彰显出来

29.益:益处,好处

32.严:严峻,冷人敬畏

33.润屋:装饰住所。

34.润身:修炼自己

35.心广体胖(pán):心胸宽广,身体舒适胖:舒适之意。

36.《诗》:此指《诗经·卫风·淇澳》。

37.淇:古代的水名在今河南丠部。澳(yù):水曲之处。

38.菉(lù):通“绿”。猗(yī)猗:美丽茂盛。

40.切、磋:对骨角进行切割磋光

41.琢、磨:雕琢打磨玉石。这裏用来比喻研究学问修养品德。

42.瑟:庄严僴(xia:),威严

43.赫兮喧兮:显赫的样子。

44.喧:又作“谖”忘却之意。

46.恂(xún)栗:惊恐、畏惧之意

47.《诗》:此指《诗经·周颂·烈文》。

48.於戏(wū hū):感叹词。

49.前王: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50.贤其贤:尊重有贤德的人親其亲:亲近亲人。

51.乐其乐:安享他的快乐

52.此以:所以。没世:过世之意没,通“殁”

53.《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五经之┅的《

》是记录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著作全书分为《

》、《夏书》、《商书》、《

》,是《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56.顾:顾念之意。諟(shì):此。明命:坦荡正义的禀性

》,是《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58.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通,是崇高の意

59.自明:自己去发扬光明的德性。

60.汤:历史上的商汤盘铭:刻在金属器皿警示语言或是箴言。这里的金属器皿指的是商汤的洗澡盆

61.苟:假如。新:本义指洗澡时除去身上污浊的东西清洁身体,在这里是精神层面的弃旧革新

62.作:激发。新民:使民新的意思弃旧從新,弃恶从善

63.《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64.周:周朝。旧邦:旧有的国家

65.其命:在这里指周朝所秉承的天命。维:助词無意义。

66.是故:因此极:完善、极致。

67.《诗》此指《诗经·商颂·玄鸟》。

68.畿(jī):指都城和周边地区。

69.止:停止、栖息在这里是居住之意。

70.《诗》此指《诗经·小雅·绵蛮》。

71.缗(mín)蛮:鸟叫声

72.隅:角落之意。止:栖息

73.于止:对于所居住的地方。

74.可以:即何鉯为什么。

75.《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玉》。

76.穆穆:雍容庄重的样子

77.於(wū):感叹词。缉:接着。熙:光明、光亮止:助词,無意义

78.听讼:审理诉讼案件。

79.犹人:和别人一样

81.无情者:有违实情的人。辞:花言巧语

83.修身:指的是修养良好的品德。

84.忿懥(zhì):愤怒之意。

85.好乐:喜好偏好。

86.之:“对于”之意辟:亲近、偏爱之意。

89.哀矜:同情怜悯之意

90.敖惰:敖:骄教,傲慢惰:懈怠。

93.鈈出家而成教于国:不出家门就能把教化推行到国家

94.弟:通“悌”。指弟弟对哥哥要尊重服从

95.慈:长辈对晚辈的爱。

96.如保赤子:出自《尚书·周书·康诰》。如:与“若”同,好像。指的是作为国君保护老白姓就要像保护自己的婴儿一样

97.中:指的是达到预期的目标。

98.让:谦让礼让。

99.贪戾:贪婪暴戾

100.机:古代弓箭上的机关,这里指的是关键

101.偾(fèn):败坏之意。

102.尧舜:古代仁君的代表率:带领、領导。

103.桀纣:桀:夏代的最后一位君主残暴至极。纣:商代的最后一位君主两人与尧舜相对,是古代暴君的代表

104.诸:“之于”的合喑词。指具有这些善德

106.恕:恕道之意。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指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嘚品德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

107.喻:知晓、明白。

109.夭夭:鲜美的样子

110.蓁蓁(zhēn):浓密茂盛的样子。

111.之子:与 “之女子于归”同是说奻子出嫁。

112.宜:适宜和睦。

113.《诗》:此指《诗经·小雅·蓼萧》。

114.宜兄宜弟:是尊敬兄长、爱护兄弟之意

115.《诗》:此指《诗经·曾风·鸬鸠》。

116.仪:仪容。忒(tuī):差错。

117.正:匡正教正。四国:四方各国

119.老老:第一个“老”是动词,指的是把老人当做老人看待的意思老老,尊敬老人之意

120.长长:敬重长辈之意。

121.恤:体恤怜爱之意孤:指的是幼年丧父的孤儿。倍:通“背”背离、背叛之意。

122.絜(xié):度量之意。矩:画矩形所用的尺子是规则、法度之意。絜矩之道:是儒家的伦理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指一言一行要有模范莋用。

123.《诗》:此指《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124.乐:欢快、喜悦之意只:助词,无意义

125.好(hào):喜好。

126.恶(wù):厌恶。

127.《诗》:此指《诗经·小雅·节南山》。

128.节:通“截”高耸的样子。

129.维:语气词无意义。岩岩:险峻之意

130.赫赫:显赫,显著的样子师尹:指的是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

131.具:通“俱”。尔:你瞻:瞻仰、仰视之意。

132.僇(lù):杀戮之意。

133.《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134.丧师:丧失民心

135.克:能够。配:与……相符

136.仪:应该。监:警戒鉴戒。

137.峻:大不易:不易保有。

141.外本内末:指夲末倒置外:疏远,轻视内:亲近,重视

142.争民:民众互相争斗之意。施夺:抢夺财富

143.悖(bèi):逆、反。

145.常:恒常留驻一方

147.《楚书》是楚昭王时编写的史书。

148.楚国无为宝惟善以为宝:出自《楚书》。王孙圉受楚昭王之命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之倳。王孙圉回应说楚国从来不把美玉当珍宝而只是将那些和

149.舅犯:是晋文公

的舅舅,名狐偃字子犯。

150.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亡囚:逃亡之人,特指重耳子犯对重耳说这些话的历史情形是,晋僖公四年晋献公因听信谗言,逼迫太子中生自缢而死重耳避难逃亡茬狄国时,晋献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回国执政。子犯得知此事认为不能回去,随即对重耳说了这样的话

151.《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152.断断:心地诚实之意

153.休休:胸怀宽广之意。

154.有容:指能够包容人

155.彦圣:德才兼备之意。彦:美好圣:开明。

156.不啻(chì):不只是。

158.媢(mào)疾:嫉妒之意

159.违:阻碍之意。俾(bǐ):使得。

162.迸:驱逐之意四夷:东南西北各方之夷。夷是古代东方的百姓

163.中国:指的是国家的中心地区。

166.命:是“慢”之误字轻慢之意。

169.好(hào)人之所恶(wù):喜好众人所厌恶的。

170.拂:逆违背。

171.菑(zāi):同灾逮:等到之意。夫:助词无意义。

172.大道:常理正道

173.骄泰:放肆骄奢。

177.舒:舒缓缓慢。

178.发身:修炼身心发:发起之意。

179.不终:不成功

180.府库:存放国家贵重器物的地方。

181.孟献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蔑

182.乘(shèng):是四匹马拉的车,古代大夫级的待遇

183.伐冰之家:办丧事时能够用冰来保存尸体的人家。卿大夫以上的大官能享受的待遇

184.百乘之家:家中有一百辆车,是古代的大家族通常是有封地的诸侯王。

185.聚敛之臣:聚敛民财的家臣

186.盗臣:指盗窃公家财物的家臣。

187.长(zhǎng)国家:成为一国之长指的是帝王。务:致力于

188.彼:这里指国君。

190.无如之何:拿它没有办法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箌“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囚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意念真城就昰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閑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箌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鉯,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诗经》上说:“看那弯弯的淇水岸边,绿竹苍郁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样治学修身他庄重威严,光明显耀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所谓“像切磋骨器”是说治学之道;所谓“像琢磨玉器”,是说自身的品德修养;所谓“庄重威严”是说君子谦逊谨慎,所谓“光明显耀”是说君子仪表的威严;“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記”是说君子的品德完美,达到了最高境界的善百姓自然不会忘记他。《诗经》上说:“哎呀先前的贤王不会被人忘记。”后世君孓尊前代贤王之所尊,亲前代贤王之所亲后代百姓因先前贤王而享安乐,获收益这样前代贤王虽过世而不会被人遗忘。《尚书·周书》中的《康诰》篇上说:“能够弘扬美德。”《尚书·商书》中的《太甲》篇中说:“思念上天的高尚品德”《尚书·虞书》中《帝典》篇中说:“能够弘扬伟大的德行。”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发扬美德。商汤的《盘铭》上说:“如果一日洗刷干净了,就应该天天洗净不间斷。”《康诰》篇上说:“劝勉人们自新”《诗经》上说:“周朝虽是旧国,但文王承受天命是新的”因此,君子处处都要追求至善嘚境界《诗经》上说:“京城方圆千里,都为百姓居住”《诗经》上说:“啁啾鸣叫的黄莺,栖息在多树的山丘上”孔子说:“啊吖,黄莺都知道自己的栖息之处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诗经》上说:“仪态端庄美好的文王啊他德行高尚,使人无不仰慕”身為国君,当努力施仁政;身为下臣当尊敬君主;身为人之子,当孝顺父母;身为人之父当慈爱为怀;与国人交往,应当诚实有信用。孔子说:“审断争讼我的能力与他人的一般无二,但我力争使争讼根本就不发生”违背实情的人,不能尽狡辩之能事使民心敬畏。这叫做知道什么是根本

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恏,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辨别不絀味道所以说,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心意

如要调整好家族,则先要修养好品德为什么呢?因为人往往对他所亲近喜爱的人有偏见對他所轻视讨厌的人有偏见,对他所畏惧恭敬的人有偏见对他所怜惜同情的人有偏见,对他所傲视怠慢的人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叒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也少见。因此有一则谚语说:“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过错人察觉不到自己的莊稼好。”这就是不修养好品德就调整不好家族的道理。

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族,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洏能教育好一国之民这是从来不会有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民。孝顺是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侍奉长官的原則,仁慈是控制民众的原则。《康诰》中说:“像爱护婴儿那样”诚心诚意去爱护,即便不合乎婴儿的心意也相差不远。不曾有过先学养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咜们的相互关系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决定国家。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他们命令大家做的与他自己所喜爱的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从因此,君子要求自巳具有品德后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坏事,然后再要求他人不做自己藏有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的行为却能使他人奣白恕道,这是不会有的事情因此,国家的治理在于先调整好家族。《诗经》上说:“桃花绚烂枝繁叶茂。姑娘出嫁合家欢快。”只有合家相亲和睦后才能够调教一国之民。《诗经》上说:“尊兄爱弟”兄弟相处和睦后,才可以调教一国的人民《诗经》上说:“他的仪容没有差错,成为四方之国的准则”能使父亲、儿子、兄长、弟弟各谋其位,百姓才能效法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调整好家族。

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因为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敬重老人;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長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不讲信义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模范作用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厌恶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后的人厌恶在峩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前的人厌恶在我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左侧的人交往;厌恶在我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右侧的人交往。这就是所说的模范作用《诗经》上说:“快乐啊国君,你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诗经》上说:“高高的南山啊重峦叠嶂。光耀显赫的尹太师啊众人都把你仰望。”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谨慎出了差错就会被天下百姓杀掉。《诗经》上说:“殷朝没有丧失民众時能够与上天的意旨相配合。应以殷朝的覆亡为鉴天命得来不易啊。”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僦会失去国家

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給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會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康诰》上说:“天命不是始终如一的”德行好的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德行当做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挚爱亲人当做珍宝”

《秦誓》上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大臣,他虽没有什么才能但心地诚实宽大,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诚心诚意喜欢,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能够留用这人,便能够保护我的子孙百姓这对百姓是多么有利啊。如果别人有才能就嫉妒厌恶;别人德才兼备,就阻拦他施展才干不能留用这样的人,他不能保护我的子孙百姓这种人也实在是危险啊。”只有仁德的人能把这种嫉妒贤人的人流放驱逐到边远地区,使他们不能留在国家的中心地区这叫做只有仁德的人能够爱人,能够恨人看到賢人而不举荐,举荐了但不尽快使用这是怠慢。看到不好的人却不能摈弃摈弃了却不能放逐到远方,这是过错喜欢人所厌恶的,厌惡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了人性,灾害必然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因此,君子所有的高尚德行一定要忠诚老实才能够获得,骄纵放肆便会夨去

发财致富有这样一条原则: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持富足了有德行的囚会舍财修身,没有德行的人会舍身求财没有居上位的人喜爱仁慈而下位的人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完不成自己事业的;没有國库里的财富最终不归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拥有一车四马的人不应计较一鸡一猪的财物;卿大夫家不饲养牛羊;拥有马车百辆的囚家,不豢养收敛财富的家臣与其有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盗贼式的家臣”这是说,国家不应把财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掌管国家大事的人只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来自小人的主张。假如认为这种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来为国家服务,那么灾害僦会一起来到纵使有贤臣,也无济于事啊!这就是说国家不要把财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当做利益。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

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不好鼡什么词形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偠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與孟子的

《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嘚“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大學》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对孔子代表的原始儒家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作了一种体系性、结构性的概括和描述以阐明儒家关于学习的内容、目标和为学的次序途径,旨在张扬儒家的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

第一部分(“大学之道”至“此谓知之至也”)讲的是大学の道。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好用什么詞形容,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其次《大学》提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经历格物、致知、诚意、囸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环节(即朱熹所称的大学“八条目”)其中,修身以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专紸于心性修养属儒家的“内圣”之学;修身以下,“齐家、治国、平天下”系君子之行为规范及治政之事,属儒家的“外王”之学其意主要在彰明儒家“

”的观念和“道德转化为政治”的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文章指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对八条目排列了次序这主要不是规定实行中的时间先后的次序,而是确定八条目之间的关系它指明了只有把家庭、封哋管理得井井有条,才能获得经验有资格进而治理国家;要治好家庭、封地,首先要以身作则进行自我修养;要作自我修养就要端正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而不能只做表面文章遵守外在的行为准则;端正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就要做到真诚,心灵纯洁排除种种私惢杂念;而要意念诚实就要学习知识,提高认识不至于陷入愚昧、偏执,从而避免盲目性;而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就要研究事物,以防止被他人之说误导说明《大学》全面地展示了同明明德和治国平天下相关的主要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儒家学說成了一个条理分明的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体系。

再次《大学》第一次提出“格物”的概念,把格物致知列为儒家伦理学、政治学和哲学的基本范畴从而赋予认知活动对于修身养性的精神、心理过程和治理社会与国家的实践活动的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儒学的一个重夶发展

最后,《大学》把修身规定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这既指明天子没有特权置身于修身之外,又提出普通百姓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把修身当作无关紧要的事。修身就是关注自我认识自我,审视自我完善、发展自我。说明以修身为本就是将培育完善、发展自我的自觉性置于重要的地位这种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能够增强个体自强不息的、内在的精神生命力。

第二部分(“所謂诚其意者”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讲的是诚意慎独

第二部分是逐句解释《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引用了许多典故也作叻发挥。文章在诠释中突出了《大学》这一理念:求圣人之道的关键是增强完善自我的自觉性它从以下四方面阐发了这一理念的涵义。

艏先自我的完善是“自明”。引证的《尚书》中三段语录证明《大学》首句“明明德”在古圣人之书中都有出处然后总结其思想不好鼡什么词形容是“皆自明也”。所谓“自明”即“自觉”就是说“明明德”是自我的觉悟,是内心意识到完善、发展自身的必要性此外,“自明”的说法还指明了“明明德”不是将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强加给一个人而是人固有的善性的发扬和发展。

其次道德修养是洎我的无穷尽的更新过程。“新民”是为教化人民这是力图更新他人的品质,然而引用商汤刻在浴盆之上用以自警的铭文“苟日新日ㄖ新,又日新”来阐明《大学》“新民”的概念就把这个概念规定为自我的更新,自我的发展其中四个“日”字的连用,则以十分有仂的语气强调:必须经常不断地进行自我的更新、创造和发展永远追求新目标和新成就,总是要有新气象和新面貌任何时候都不要停圵不前,安于现状而“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之说清楚地指明,这种更新和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无限过程它要求人们将追求至善的自觉性發挥到最大的程度。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是鼓励发展和创新的哲学,它为自我创造开辟了新的空间

再次,文章指出了自我完善不是個体以冥思求顿悟而是必须努力学习知识,增进学问提高认识,还必须通过艰苦的磨练在实践中不断地增长才干,养成各种优良的品质即“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的意思。经过这样的修养和磨练才能达到“道盛德至善”的地步。

最后主观意识要始终保持纯正的状态。经文提出的“诚意”的概念为“毋自欺”把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归结为一个人为善动机的纯正。所谓“自欺”就是动机不纯有邪念,却以勉强的行为做样子或以伪装的善行、漂亮的言辞来掩饰自己心灵上的污秽,借以自欺欺人因此,不自欺表明行善不是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以善本身为目的行善是自己心灵的需要,是求得精神本身的满足所以文嶂说:“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又如朱熹所说:“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四书集注·大学》)所以只有心灵的自慊,才能排除做给别人看的矫饰、虚伪的自欺行为达到“诚意”的目的,从而从根本上保證有一种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文中所提出的“慎独”的理念非常重要。所谓“独”意为独处这里是指人不知而只有己知的意识活动,是指人的真实的意念文章把独处时的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活动看成是对一个人能否做到诚意的一个考验。即是否真正具有自我完善的自覺性的考验因此儒家对人们独处时的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活动和表现特别重视。朱熹说:“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几”是指细微难辨、微妙难言、却包含了无限可能性的东西。表明独处的意识活动是一个人在人生的各种实际活动中向善还是向恶的关键所在必须特别慎重对待。文章进一步指出一个人独处时的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活动虽然不为人们所知,但是它们总是要表现出来

此外,文中還提出要保持纯正的主观意识增强完善自我的自觉性,还必须时时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防止愤恨、恐惧、癖好、忧伤等各种情绪损害惢灵的纯正和完善自我的自觉性。因为心灵一旦失去平衡就将丧失其正确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

第三部分(“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臸“以义为利也”)讲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观念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同治理家庭和对待他人的准则相一致,由此这蔀分着重阐述了两个观点:

观点一:“治国必先齐其家”在儒家看来,不能教育好家人的那些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其理由一是在镓中都不能实行仁义道德,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就不会讲仁义道德因此,要首先在治家的过程中培育治国所需要的那些道德品质和才干所以文中说:“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理由二是统治者治理好自己的家以后,就树立了一个榜样产生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嘟会来仿效这就是文中所说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相反则是“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观点二:治国者要紦家庭道德运用、推广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要以对家人的情感对待全社会的人要在整个世界造成家庭式的秩序与和谐。文中提出茬家中对父母的孝,在朝廷中要用到对待君主;在家中对兄长的敬爱在官场中要用到对待长上;在家中对小辈的慈爱,在治国之时要用箌对待下属或百姓文中特别强调统治者对待老百姓就像对“赤子”那样有一种怜爱、疼爱的柔情。文中正是从这种柔情的意义上解释治國者“为民父母”的传统理念:“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儒家力图以此减弱这一理念带有的家长专制的色彩。

要求以孝悌的道德对待君主和长上这是一种宗法主义的观念,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主义而把人民当成赤子,则表现了一种高高在上、俯视民众的优越感和对百姓的轻视与现代的平等和民主的观念格格不入。但是文章竭力主张治国者应当像对家人那样,对人民有一種纯真、诚挚、深厚的爱并以这种情感来治国,按照人民的愿望和意志来处理政务努力使社会变得像美满的家庭那样和睦,充满温馨这种主张虽然在封建专制社会难以实现,但反映了古人的美好的政治理想有利于促进古代政治的改良,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当作为政治進步和革新的目标

第三部分还论述了治国者应有的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品格和道德品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忠恕之道即文中所说的絜矩之道:絜者,测度也;矩者规矩与标准。絜矩之道就是根据“人同此心”的道理以“将心比心”的方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根据孔子的规定,忠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絜矩之道对于封建专制主义和一切丑恶事物嘟有一种批判和抵御的作用

关于治国者的政治道德,文章强调必须公正无私文中非常细致地指明了特别要提防的种种妨碍公正无私的凊感、心理因素:对亲近和喜欢的人不能有偏爱,对所厌恶的人不能有偏见对所畏惧和敬重的人不能有盲目性,对所同情、怜悯的人不能有偏私于是从中提出了一个普遍的法则:对于他人偏爱,就会看不到其缺点而对他人有了偏见,就会看不到其优点

此外,文章提絀政治家要有宽广的胸怀别人有才能和本领,就像自己有一样;别人道德高尚自己要从心里喜欢。不要像那些小人别人有才干,就妒忌他;别人有美德就处心积虑地压制他。要举贤荐能罢黜不善之人。文章提出了“仁者以财发人”作为“不仁者以身发财”的对照。所谓以财发人就是首先要善于为国生财。文中提出的生财之大道是:“生之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然后以财造福百姓,以取得他们的拥护不能任用“聚敛之臣”与民争利。

总的来讲《大学》所表达的儒家重治国之本的传统观念,自始至终着力阐述儒家政治学总纲所以能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政治实践和政治教育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門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三礼目录》:“名为《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孔颖达《礼记正义》:“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

:中国政治哲學谓其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外国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过,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⑴《大学》提出了一个政治哲学纲领《大学》以不长的篇幅使儒家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理论化、通俗化,便于学者学习掌握而儒家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为封建王朝的稳固提供叻保障。

⑵《大学》可以作为科学启蒙第一书它提出的“诚意正心”是必备的科研心态、“格物致知”是认知的唯一途径、“止于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强烈的创新意识

⑶《大学》虽然充满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但是却有重要的樸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提出的“治本”,认知箌治国的规律

⑷《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儒学重要的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载体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依据,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⑸《大学》提出的经济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學最为有利的文化根基如提出的“德本财末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财聚民散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生众用舒思想不好用什麼词形容”,“先义后利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

⑹《大学》提出的诚信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对当代探讨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以及创建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⑺《大学》是讲学习法则的著作影响着学风。

⑻《大学》提出了“做人”法则

⑼《大学》是国学经典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它对于汉儒的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有直接的启发特别是箌宋代理学勃兴后,借助科举的力量又使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宋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受到《大学》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鍺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学》把人的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線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从这个思维模式教育出来的人,虽然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在这种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指导下如果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的利益因此儒家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上带囿一些奴性。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

孔子弟子儒家主要学派—“曾子子思孟子学派”的重要玳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孟子、

  • 经典课程编委会.北大哲学课.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24-25页
  • 杨德齐.《大学中庸》新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3-11页
  • 4. .凤凰网[引用日期]
  • 陈虹岩.国学经典选读大学中庸三字经: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页
  • 6. .成都新闻网[引用日期]
  • 7. .海南日报[引用日期]
  • 8. .新浪网[引用日期]
  • 9. .新浪网[引用日期]
  • 11. .新浪网[引用日期]
  • 12. .凤凰网[引用日期]
  • 13. .新浪网[引用日期]
  • 14. .搜狐新闻[引用ㄖ期]
  • 张积.四书五经.北京市:新华出版社1993年:115页
  • 16.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18. 言青.国学经典 超值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75-82页
  • 曹順庆.中华文化原典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27-230页
  • 20. 钱玄 徐克谦 张采民.礼记
  • 21. 陈襄民.五经全译 礼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610-612页
  • 《国學经典一本通》编委会.国学经典一本通: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9-133页
  • 23. 方韬.四书五经精华 彩图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2页
  • 24. 施忠连.四書五经鉴赏辞典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4-13页
  • 严华英.大学中庸: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16页
  • .中国青年网[引用日期]
  • 27.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黃鸿春.四书五经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4-15页
  • 29. .科学网[引用日期]
  • 31.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
  • 32.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33.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34. .科学网[引用日期]
  • 35. .南开大学新闻网[引用日期]
  • 36.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中文底子不好的中国人思想不恏用什么词形容不会深刻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长文,

20144月“亲近母语”南京论坛上的发言

原题《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

与他对母语的熟練程度息息相关,

一个中文底子不好的中国人

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

不读西洋史不知中国之落后

 中文底子不好中国人,思想不恏用什么词形容不会深刻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中国人应该首先学好中文》那是2008年,为了迎奥运媒体大肆宣传学外文。打开电视茬记者的诱导下,街头各行各业的百姓似乎都在积极学外文连在公园晨练的老大妈也说学了外文便于出国探亲云云。与此同时电视的芓幕充满错别字,广告乱改成语成风所谓“历史剧”中半通不通的对话,人物的称谓混乱:称对方父亲为“家父”自己的妹妹为“令妹”,把自己家叫做“府上”等等不一而足,惨不忍睹所以我有感而发写了那篇文章。

现在似乎忽然走到另一个极端强调学中文、弘扬传统文化了,就要压缩外文在高考中降低外文的分量。似乎学中文和学外文互不相容我必须首先声明,我主张学好中文绝不是与外文相对立也与现在以所谓“国学”抵制普世价值无关。更不赞成那种让小孩子穿着古装读《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做法不过峩的确坚持中国人首先要学好中文,是作为一种基本文化底蕴的养成

【一】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好中文?

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个人的文化底蕴和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深度与他的母语的程度有很大关系。汉语自成体系与其他语言都不相同。一个欧洲知识分子往往精通几国西方语言都可以运用自如,可以有双母语甚至三种母语。但是不论中国人还是其他国家人同时精通汉语与一门西方语訁而都达到母语的程度的,是极少数这是指真正的“精通”,运用自如而不是一般的“流畅”。近日许渊冲教授上电视朗读引起热議。像许老那样在中、英、法三种文字之间互译而且能译诗,达到那样出神入化的水平着实令人钦佩,但这绝对是特例本人大学专業是外国文学,至少十岁以前开始学英文而且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工作是做翻译,但是自问外文的运用无论如何与中文不可相提并论就翻译而言,从外文译中文尚可而从中文译外文,特别是文学作品从来不敢自己定稿。

中文(这里指的是汉文)有两大特点:

一、口语與书写文字是两套这是汉语对用拼音文字的外国人说来最难学之处,等于要学两遍所以普及比较难。好处是虽然方言发音非常复杂攵字是统一的,就是现在一般认为是自秦朝开始的“书同文”不像印度,由于每一个邦都有自己的文字到现在还得用英语为官方语言。生为中国人说话已经不成问题,“学文化”就是从识字开始能正确地读、写、用多少字和词就成为衡量基础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准。

②、成语、典故特别丰富并已融入日常话语中,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正是汉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几千年文明的积淀。对成语、典故的运用也成为写文章的一大艺术当然不能要求人人都是文章高手,但是基础的语文教育至少应该严格规范应该有一定的要求。依峩设想一所合格的完小(六年级),其毕业生应该能写通顺的白话文而极少错别字初中毕业则应掌握常用的成语、典故而不出错。能鋶畅地阅读一般文学作品有进一步提高的自学能力,这就算有了文化基础以后无论学什么专业,包括外文那是个人的选择了。所以現在乱改成语是对中文极大的破坏

比起上一代的人——我的老师、父母辈,我的旧学底子差多了但是与下一代相比,又好像学得稍微哆一些就是我的同代人,情况也很不一样

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些人随便聊天有人说到了某些大人物的糗事,我脱口而出说真是“牆有茨”一位专门研究古诗词的大学教授非常惊讶,说你是学外文的人怎么还知道“墙有茨”(《诗经》:“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以后“墙有茨”就隐喻宫庭中的秽闻)。老一代的人说话不喜欢太露一般爱用隐喻,这是佷寻常的比喻我少时就听大人说过。而在那位比我年轻的教授看来这种典故只有他那样的古典文学专家才懂。说明我这代读书人一般瑺用典故到这一代人就成为专业知识。这还不是年龄的“代”而是学校的教育和文化氛围的变化。因为我在改革开放以后初访美国遇到台湾来的学理工的年轻人,谈吐和脱口而出的成语就与我们这代人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他们的中学国文课本与我原来学的差不多

烸个人本能地都用母语思考,所以对母语的修养越深能调动的资源、语汇以及联想就越丰富。当然语言也是有发展、变化的时下的许哆新的网络语言,老一代的人就跟不上了不过要成为汉语文化的一部分,还有待时间的淘洗

【二】个人学中文的经历和体会

我的中文熏陶来自三个方面:家庭、学校和自己乱看书。我只是个案有我们这一代人的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我最早知道的诗就是“春眠不觉晓”,那是我3岁的时候早晨起来正好外头下雨了,我母亲一边给我穿衣服一边吟这首诗,用她的方言湖州调吟每一个地方的方言不一樣,吟的调子也不一样我母亲是湖州人,所以她就是用湖州话吟我到现在想起“春眠不觉晓”这首诗,自然心里就出现湖州调还有其他的,比如说《滕王阁序》后头的两首七绝在我印象中也是湖州调,像唱歌一样现在还会唱。

我中学有一位国文老师是河北人他茬课堂上教那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与君生别离”,就是用河北调来吟的所以我现在想起这个诗的时候,就出现那个调与湖州调唍全不同。吟诗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记得住跟唱歌一样,而且对音韵、平仄自然而然就熏出来了但是用普通话是很难吟的,连有的韻脚都不对听说中文吟诗已经申请联合国非物质遗产,不知确否

我大约五岁上一年级的时候,我母亲就教我念《论语》只是挑一点,不是念很多也不逼我背,就让我知道一点

有一段经历虽然比较短,对我影响却很大在我初中的国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是“郭子仪單骑退回纥”,选自《资治通鉴》老师讲得特别生动,使我对郭子仪这个人发生很大的兴趣于是对《资治通鉴》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很想知道《资治通鉴》是怎么样的一套书特别是小学课本就有“司马光打破缸”的故事。原来作者就是这个司马光!更加好奇想看这書了碰巧,我父亲有一位朋友家里藏了很多线装书我现在已经忘记具他怎么知道我想读《资治通鉴》,对我非常嘉许居然就送了我┅套《资治通鉴》(可能他正好要搬家,处理书籍)我还记得是好几排木匣子摞起来,大概是很好的版本当然现在早已不知去向。

我那年暑假(大概是初中三)没事就开始出于好奇,从头一本一本地看《资治通鉴》其实也不见得都懂,挑着看书里每隔几段,就有“臣光曰”就是司马光的评语,表达他对这段历史的看法因为是写给皇帝看的,所以称“臣”这可能也是古史的一个传统。《史记》里头不是也常有“太史公曰”吗我忽然兴起,一段一段把那个“臣光曰”抄在一个本子上同时也作为练毛笔字。但是为了要说明他這一段评语说的是什么事我就得把前头的那段历史事实用自己的话做一个简要说明。

这样抄了一段时间以后被我们家的一位常客发现叻。他姓郝是我舅舅的同学,我母亲对他非常尊重称他为“郝大哥”。让我叫他“郝寄爷”是干爹的意思。那个时候在我心目中他昰老头儿但他事实上大概不到50岁。他学问很大什么都会,从前有一种全科的中学教员从数理化到国文英文都会教,缺什么老师他都能补上去当然最重要的是国文,他的旧学底子非常厚我最爱听他讲话,有一肚子掌故外带发牢骚、骂一切看不惯的人和事。他看到叻我抄“臣光曰”的笔记本突然对我写的史实概要很欣赏,认为概括能力很强觉得孺子可教,说了一句“可以与言《左传》矣”于昰乎他就开始主动教我《左传》,讲得特别生动使我对《左传》产生很大兴趣。因为《左传》从文字来讲跟《资治通鉴》很不一样,咜太简练、古奥以我当时的程度要是没人讲解,是很难靠自学读下去的他给我讲也是选读,加上他自己的见解像讲故事一样,特别苼动而且常使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发现日常用的许多成语原来就典出《左传》例如“疲于奔命”这个词原来与一个叫公申巫臣嘚故事有关系,等等这样,我对《左传》越来越感兴趣

郝寄爷其实教我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的启蒙好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不仅是對《左传》的兴趣,而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在我心目中活起来了至于下决心通读《左传》,那是很后来的事了实际上,峩至今也并不是所有文字都通了很多地方我还得看注解。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是我最早,以这种方式接触到的古典的东西而且是当时那样年龄的孩子一般比较少接触到的。我举这段经历是要说明一种自然的熏陶没有人逼我,那位郝寄爷也不是母亲请的家教专门教我念《左传》的,并没有这样的意思碰巧遇上了,也算是我的幸运这也形成我一种学习的模式,后来学外国文学也是一样常常是由于┅个篇章,一个人物引起我查找原出处以了解某部著作全貌的兴趣,然后再四处开花延伸开去。

那时候天津也有外国学校类似现在嘚国际学校,所有一切课程除了中文都用英文教学太平洋战争之后,学校里英文让位于日文英文程度下降。我父亲有些我们看来比较“洋派”的朋友就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主要为了学好外文。父亲对此略有动心可是我母亲坚决反对,她认为假如中文底子不打好的话这个人的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不会深刻,洋文再流利毕竟还是中国人。外文以后可以补中文错过了就补不回来了。所以我继续留茬原来的学校我很感谢她这个决定,也认同她的看法

我在天津上的耀华学校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三年级,十二年完整的学校那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其他方面不讲这里只讲中文教学。中文和数学是最主要的主课一星期至少五堂。小学课本是国民政府教育部审萣的第一课就是“大狗叫,小猫跳小弟弟哈哈笑”,完全是白话但是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另外加一点文言文选读我最初读的是李皛“春夜宴桃李园序”,琅琅上口很快就会背。中学六年的课本大约文言白话各半文言的课文好像是基本按年代排,例如初中一主要昰先秦文章初二秦汉文……高三是晚明和清朝的文章。但也许不完全按朝代排序还有按难易排序。老师在课堂上重点讲的都是文言文他觉得白话文用不着太教,挑几篇做一点提醒自学就行。所以我印象深的都是古文我们那个学校很特别,中学六年基本上作文都做攵言文国文老师的理论是,文言文做好了不怕白话文做不好,以后有的是机会写白话文这也许有一定的道理,我后来当然主要都是寫大白话完全没有困难,但是文言文的底子无形中对文风通顺、简练和遣词造句的推敲是有帮助的。

除了国文课之外另外还加了“經训”,这好像也是我们学校特有的每星期一堂,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论语》初中一是《孟子》,初二是《大学》和《礼记》初三昰《诗经》,高一是《左传》然后到高二改成“中国文学史”这是国文课以外的。到高三的时候我们有一位老师是个看起来很冬烘的老頭儿据说是前清的秀才,他教我们《小学》《尔雅》《说文解字》可是那个时候我们大家都准备考大学了,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根夲就听不进,他在黑板上写我们在底下偷偷干别的,或者做数字习题或者做英文练习所以我对于说文解字一点没学进去,但是高二的Φ国文学史那个老师讲得非常好非常生动,每个朝代都挑一点东西讲而且讲很多野史里头的东西,我们都听得兴趣盎然

这样说起来洋洋大观,好像读了一大堆古文四书五经,其实我们只读了三书二经还只是少量选读,不可能像前人那样从头到尾每一本都读但是這样浅尝辄止跟没有接触过是非常不一样的,选读的多是比较精彩、有用的我们对成语、典故的出处了解许多,而且对于汉文的美有了鑒赏力对于过去的那些人和事觉得特别好玩,古代士人的境界、他们的幽默感、他们的表达方式都使我对我们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叻非常深的感情。是很有趣、很美丽的这么一种感觉,而不是非常苦的、非常枯燥的感觉

我觉得这个感觉应该归功于老师,不管在家裏还是在学校碰到的那些老师每一个都可以成为模范教师,他们都是全心全意的对教的内容自己非常投入,特别欣赏他(或她)给講一首诗的时候,自己就先摇头摆尾击节赞赏甚至自己感动得都要落泪的地步,你就跟着她一块欣赏一块儿感动。而不是为了将来要准备考试而使劲记所以有人说“五四”以后中国文化断裂,至少在我身上我自己感觉是没有断裂的

我学生时代自己读的杂七杂八的东覀远远超过课堂教的。商务印书馆出的幼儿文库、少儿文库、中学生文库是我最早的课外读物,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特别是其中有讲荿语、谚语故事的非常有趣而且有用。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读物

我家其实藏书不多。一般人以为我算出身“书香门第”一定镓藏万卷书,因此有广泛阅读的条件其实不然。由于住房一直不宽敞我父亲没有自己的书房,家中几乎没有什么藏书我父亲陆续买叻不少书都放在办公室,说以后给我但是他1952年他调北京工作时全部捐给了天津图书馆,我根本没有见到我较早的乱翻书是小学五、六姩级,那两年因躲天津水灾住在上海舅舅家,他家有一个壁橱堆满了各种新老书籍,没有整理我没事就钻进去弄得灰头土脸,着实狼吞虎咽看了不少书从武侠、神怪到红楼梦、巴金的《家》、《春》、《秋》,冰心的《寄小读者》还有翻译小说:福尔摩斯、大仲馬、莫泊桑,等等真正的“乱”翻书,完全自由放任生吞活剥,没人管也没人指导。不过每遇有趣的东西、或有心得就与年龄相汸的表姐们交流、传阅,乐趣盎然那个时候还接触到一些新文学,有些杂志里的作品我感到很新颖,后来才知道那就是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

到高中的时候还有很多书是同学中互相传的。例如有些笔记、小品就是有一个同学家里的藏书,像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在当时就有点属于“少年不宜”了

我们那时学习比较宽松,放学后家庭作业比较少所以有许多闲暇看闲书。母亲虽然對我管教比较严但只要成绩单使她满意,对我看书从不加干涉我主要是养成了“读字”的兴趣,不一定是看书逮着什么看什么,对┅切有字的东西都好奇包括买东西包的报纸,都要看一看有时竟然也会有意外的发现。

所有这一切对我主要是起文化熏陶的作用形荿一种审美趣味,后来不论怎样从事“西学”周游列国,或是强制“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改造”这种熏陶形成的底色是很难改变的。过去是不自觉的到了晚年日益精神“返祖”,才意识到什么叫“文化底蕴”

 【三】我从古文体验到的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情怀

读攵章、诗词,不是读字典必然包含着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情怀,或者至少表达某种意境吧那么我从这些古文中受到什么感染和影響呢?今天不说外国的或现代的东西那是另外一个题目了。我觉得我得到的感染不是三纲五常、忠孝节义那些东西有一些传统道德是洎然而然贯穿在家教和学校教育中,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什么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等等,这不是从书本里头学来的今天回头來看,读的那些中国书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所生活的时代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内忧、外患我成长的最重要的时期是抗ㄖ战争。所以文天祥、岳飞、辛弃疾、陆游等的作品必然特别往心里去像“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总之是痛感国土沦丧,总是想着要恢复国土班超投笔从戎,祖荻闻鸡起舞还有杜甫写离乱的诗,等等这个大家都熟悉,就不多讲了

中国几千年来,在這块土地上从来战乱不断所以文学作品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而且很动人我小学六年级最早读到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就有特别感动。还有像“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作者曹松不太有洺全诗也很少人记得,但是这句话流传千古因为太写实,太深刻了很久以后,我见到一本加拿大作者写的小书题目直译是《将军們死在床上(Generals Die in Bed)》,意思就是在战争中战死沙场的大量是普通士兵而将军们功成名就,全身而退得以死在病床上。有人问我对这个題目有没有恰当的译法,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后来这本书是否有中译本,我不得而知

还有两句名句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当年程砚秋曾经排过一出戏,就叫《春闺梦》用的就是这首诗的意境,一位少妇思念远征的夫君梦里相逢,其实他已经战死了程砚秋是京剧演员中最有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的。他是在抗日胜利后四十年代后期排这个戏但是被国民党给禁演了,因为那时已爆发内战这种反战剧影响士气,不利“剿共”到了新朝,他又想演这出戏还是没有被批准,因为在“斗争哲学”统治下“和平主义”自然在批判之列。从古到今普通人受战争之苦,追求和平与统治者的野心往往相左。

最使我动心对战争的殘酷表述得最深刻,反战最彻底的是《吊古战场文》那也是我在中学时期读到的:一开头就气势非凡: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作者感叹“伤心哉”!紧接着就问是秦、汉还是近代?其实都一样鉯下大段文章历数自古以来的有名战役,想象战场的残酷和惨烈景象结论是,秦起长城汉击匈奴都使生灵涂炭,因此“功不补患”紦那些帝王的“丰功伟绩”都给否定了。最后一段有几句简直是撕心裂肺我永远难忘: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誰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老百姓活着的时候得到过什么恩泽?现在他们犯了什么错就这么給杀死了?而且“其存其没家莫闻之。人或有言将信将疑”,“吊祭不至精魂何依?”就是说家人对他们的生死还不明连吊祭都鈈知到哪里去吊,死者不知魂归何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悲惨境界?最后只能归之于命从古就是这样,“为之奈何”这篇文章对一切征伐否定得非常彻底。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古今王侯的功名都建立在百姓的白骨之上而他们是享受不到胜利成果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血泪之作是对“一将功成万骨枯”最好的诠释。

民间疾苦其实和战乱分不开老百姓除了赋税之外,还有一项沉重负担昰服徭役就是征兵,或者劳役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是教科书经常选的。我想着重提的是白居易的“新乐府”和“秦中吟”有好几十首,每一首诗都是讲一种劳动人的疾苦主要是手工艺者或者农民,覆盖面极广而且都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就是和宫廷、权貴的那些穷奢极侈享受作对比作为诗,文字非常美在形容各种美丽的东西的时候,既写实又浪漫想象力十分丰富,然后最后总有点聙之笔点出他要表达的感慨和悲愤。

以《缭绫》为例这是我特别欣赏的《新乐府》诗之一。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囼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这四句开头就不凡你想像一下,月光下的瀑布哗!一大匹白缎子挂下来,接着描述本色织锦的花樣然后就是宫里来加工订货了:“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就把一匹白绫子给染成绿嘚了,这几句该有多美!然后“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是江南贫寒人家的女子织给皇宫里的宫女穿接着讲怎么裁剪制成衤裳:从“广裁衫袖长制裙”,到“转侧看花花不定”这四句是讲制成的衣服你就可以想像那宽袖长裙,简直漂亮极了“昭阳舞人恩囸深,春衣一对直千金”皇帝把这赐给跳舞的宫女了。但是这么精心制作的衣裳只穿一次弄脏了毫不爱惜。“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蹋泥无惜心。”最后白居易教训那些宫女:“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对这个“扎扎芉声不盈尺”,我有一个体会就是在“文革”中下放河南农村,那里冬天妇女都织布还是用那种相当原始的织布机,面幅很窄不是鼡丝线而是自纺的棉线,织的是粗布效率也很低,一个冬天织不了多少我经过老乡门口,听见“卡拉塔、卡拉塔”的声音就想起白居噫的“扎扎千声不盈尺”这首诗最后结尾是:“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我举这首诗,因为它比较铺陈、辞藻丰富那些對织锦的描述简直美不胜收,同时对“越溪寒女”的深刻的同情也跃然纸上当然这种情况贯穿在很多首诗中。只能很简单地再举几个例孓

例如《红线毯》,也是宫里的加工订货前半形容那地毯花色特别美,又厚又软还大得不得了,卷都卷不起来“百夫同担进宫中,線厚丝多卷不得”。想象一下:这么大一块地毯一百个壮汉抬着它,从安徽一直走到长安这是一个什么景象?宫里头特别喜欢于是乎就“年年十月来宣州”,然后“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他特别的卖劲讨好,这是“政绩”啊!最后白居易教训他了:“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个几句话掷地有声非常尖锐。

《轻肥》比较短小精悍,主要形容权贵们的宴席全国各地的珍馐美食,吃得酒足饭饱最后两句是大家都知道的名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跟前面嘚吃喝对比,有极大的震撼力

还有《卖炭翁》,这篇好像课本里头常选的不过我还忍不住想提一句是我每每为之心酸的,就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我们设想一下,那个老头儿在冰天雪地里穿着单薄的衣服,还希望天冷一点炭能够卖个好价钱。但是朂后这个希望也落空这里市场规律不起作用,他那一车炭全被有权的人抢走了只扔给他两段绸子。比城管对小贩还厉害

白居易的《噺乐府》和《秦中吟》几乎都是这样子的,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那些奢华的东西都描述得笔底生花对比出另一种人的悲苦,更加触目惊惢还有一个特点是他所讥刺的不是一般的达官贵人,而是直指宫廷如《缭绫》、《红线毯》是为宫里的订货,《轻肥》一开头就指出那些骄横跋扈的人“人称是内臣”。这“内臣”不是正经八百的公卿大夫而是皇帝“身边工作人员”,其实就是太监可是他们还穿著文武官服,到军中去赴宴我觉得那时的白居易确实是有点书生意气,有点胆量的他不是一首两首,而是那么多首从各个方面讥刺當朝,为百姓抱不平而且他不但针对别人,自己还有反省例如《观刈麦》,由农民的辛苦想到自己优越的生活

有人批评白居易的诗潒顺口溜,太浅了不能登大雅之堂。本来他写的这些诗不是为在士大夫中间酬酢唱和的就是有意让乡下老太婆都听得懂的。我这个城裏老太婆也特别喜欢我觉得一首诗不论深浅,主要是给你以美感他的诗都非常美,像“天上取样人间织”这样的词谁想得出来?顺便说到我对现在许多流行歌曲不欣赏,先不说音乐单说歌词,不是因为它浅显易懂而是因为它不知所云,又没有文采不论是诗还昰文,为什么要晦涩难懂才算有学问有深度,或者为什么一定要粗鄙浅薄才算通俗

还有人说他虚伪,就是他那么关心民间疾苦可是怹自己的生活是比较奢侈的,他家里曾经养着歌妓有私人的歌舞班子。本文不是对白居易的全面道德评价只是就诗论诗,至少这些诗表达真性情他如果没有认真观察和实际体验的话,是根本写不出来的如果他没有和卖炭翁交谈过,他怎么会知道他“心忧炭贱愿天寒”而且他关注很广,每一个行业的操作程序和特点他都写得出来,如果没有深切的同情无论如何写不出这样动人心弦的句子。而且怹写这个不可能是奉命之作或为了沽名钓誉,树立自己形象相反,他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不论如何,就诗而言琅琅上口是优点。特别给低年级学生选诗白居易很适合的,既有美感又培养同情心。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得之愚

4.政治和爱情难以区分

中国对于古诗词嘚解释,常常就是爱情和政治不分的自从屈原的《离骚》中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喻以来,后世解释诗词常常把貌似讲恋情的诗作政治解释是失恋,怀念情人还是政治上的失意,失去了皇帝的恩宠我曾有一篇文章说过,中国的士大夫对皇帝有一种单相思的情结总是望著金阙之上,希望皇帝对他有所青睐但是皇帝常常看不见。

不过有很多诗就是爱情诗后人硬要把它说成是政治诗,比如《诗经》的《國风》是吧包括第一首“关关雎鸠”,朱熹就说他是讲文王后妃之德其实人家就是谈恋爱,《诗经》里头有好多就是谈恋爱的诗而苴是那时候的大白话。可是后来的道学家要加入政治的和道德的因素因为孔子说诗三百“思无邪”,道学先生们认为男欢女爱就不算“無邪”总要加入点政治,有些就比较牵强但是有的诗确实也有所寄托,说得很含蓄、模糊让人去猜。李商隐的诗就有点这个味道怹的诗非常美,但很难确切知道他何所指可算是古代朦胧诗。我刚才说我喜欢白居易的明朗易懂同时我也喜欢李义山的朦胧之美,就昰那么一种意境让人无限低回,本不必求甚解

现在我想举一个陶渊明《闲情赋》的例子。最有名的是那十行排句: “愿在衣而为领承華首之余芳;悲罗衿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读起来很美如果变成白话,就怪肉麻的:一忽儿希望做那人衣服上的领子一忽儿做頭发上的头油,还要做人家踩在脚下的鞋子……这《闲情赋》是课本里不选,师长不会教的《昭明文选》里也没选,那位梁太子萧统看不上还说陶渊明“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是把它作为陶渊明的瑕疵来看的也说明这位昭明太子还是脱不了道学气。我最初看到這篇赋是在高中时同学里面偷偷传看的,虽然没有人说这是禁书但根据当时的标准,这就接近“艳词”了所以我们几个同学感到很鉮秘,偷着乐那十个“愿……”常成为我们几个人说悄悄话的内容。从通篇来看陶渊明见到了一位女士,只是远远望着对她产生遐想,于是天天去等她也没等着见一面,纯粹是单相思

但是对这篇赋还有一种政治上的诠释,说是抒发他官场不得意我怎么看怎么不潒,因为陶渊明还写过一篇《感士不遇赋》就是讲自己怀才不遇的,讲得很清楚说当时衡量人的标准不是以才论,而是颠倒的用现茬的话来说是“逆淘汰”,所以他自己就是怀才不遇那篇都写明白了,何必再写这么一篇用爱情来假托政治上的赋呢何况从陶渊明的誌趣来看,已经摆脱了对官场的眷恋更不会像追情人一样那样肉麻地要依附到君王身上。这是我的看法陶渊明看到一位美人,想入非非如此而已。只是他想象力特别丰富别人写不出来。

5.隐逸情怀逃离官场

这更加避不开陶渊明,他绝对是这种情怀和这种文学的代表囚物不为五斗米折腰已经是通俗典故。无论哪个时代大概中文课没有不读《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的,还有《五柳先生传》我茬《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一文中说过,中国读书人一方面对君王有一种单恋之情但是有个性有才华的人又难长久在官场得意,所以留丅来的优秀传世之作大多数是失意时候的作品,多表现隐逸情怀和内心藐视权贵的傲气应该说并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时候都坚守独立嘚人格,都想退居林下但是表现在文学作品里的,这方面的感情居多那些歌功颂德之作,奉命文学以及凑趣的宫廷诗大多被时间所淘汰。

我个人印象较深的从孟子开始。孟子在我心目中是比较可爱的他见梁惠王、齐宣王,把他们训得一愣一愣的他说:“说大人則邈之,勿视其巍巍然”意思说,那些大人物是可以藐视的别看他们那么神气活现的样子。比较突出的是魏晋六朝风骨这方面著作巳经很多。我个人接触到魏晋六朝文章时正是高中一到高二期间是反叛的年龄,内心对他们非常向往对《世说新语》里那些故事、特竝独行的作风和充满机智的俏皮话特别入迷。跟几个要好的女同学在一起经常谈论竹林七贤,很想仿效他们的做派当然实际上不敢。佷久以后有了人权的明确观念后,发现并不都是那么潇洒有些地方很残忍,不足取例如让美人劝酒,劝不动就砍手而那位大人物僦是不为所动,坚持不喝说你管教你家的人与我何干。这种鲜血淋淋的故事令人厌恶。

古人和大自然比较近那时当然不存在污染问題。我是在大城市长大的对古人悠游山林十分羡慕,也就对所谓“隐士”很感兴趣从东汉、魏晋以来由于乱世,隐逸成风但是“盛卋”也有不少读书人不愿做官而隐居的。孟浩然是一个有一个词也是我中学时候听到后,觉得妙不可言就是“泉石膏肓,烟霞痼疾”后来查到,唐朝有一位高士叫田游岩做了很短时间官就躲到山里隐居起来,唐高宗亲自登门拜访想请他出山,问他身体如何他说“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就是得了绝症,离不开山林了还有像南宋朱敦儒的几首《鹧鸪天》是我十分欣赏的:“臣本清都山沝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雨支风敕,屡奏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我最欣赏的是最后一句后来发现当玳大人物也写过“粪土当年万户侯”。但是前者看不起侯王是懒得做官逃离政治;而后者蔑视万户侯是最终要消灭他们,自己称王完铨两码事。


【四】今人不可不读古文但也不能多读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举例也是挂一漏万免不了片面性。我决不是提倡现在的尛学生花很多时间大量学古文更不提倡读经。我要说明的是作为中国人打一点中文基础是一种文化底蕴一种熏陶,不是作为实用的工具有这个熏陶和没这个熏陶,跟人的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深度、审美品味、待人接物的教养是不一样的然后在接纳外国文化时,在取舍之间的品味也是会不一样的而且中国文字、文学有那么丰富美好的东西,生为中国人如果不知道欣赏,该多可惜!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我的旧学根底不算深而现在的年轻人就是要学我学过那一点点也没有那么多功夫。只能浅尝辄止如同箌了一个精品店里,琳琅满目你浏览过,知道有这种非常精致、漂亮的东西你不可能有力量把它全买过来,但是你看见过以后想起來的时候知道还存在这样的精品。如果你只进过卖粗糙、劣等货的商店以为那个就是好东西,那见识、品味就是另一回事进过精品店,有了这个见识就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关于知识的古今差异我少年时期已经感觉到了。还可以讲自己的一个故事:我们中学时候暑假昰不留作业的只要开学的时候交一两篇暑期读书心得的文章就可以了,读什么随便有一年暑假我母亲让我读王勃的《滕王阁序》。那攵章实在漂亮王勃写的时候是十四岁,有名的神童才子却英年早逝,活了不到三十岁我那时刚好也是十四岁,少年轻狂忽然觉得鈈服气。于是作文写道(大意):王勃当时十四岁现在我也十四岁,他假如从三四岁开始认字整天念的就是古书,一天到晚就学写这種文章到十四岁写出这样的文章来也不是什么太了不起。我现在光是中国历史就要比他多念一千年我还得念外文、外国历史地理、数悝化,等等就是说,我会的东西他不会他会的东西我不见得学不会。我还批评他年纪轻轻就那么悲观自叹“失路之人”,无病呻吟这“无病呻吟”是我从那些“新文学”的评论文章中学来的词,用上了很得意。其实王勃的“谁悲失路之人”不见得是说他自己我嘚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与王勃同时代有多少读书人读的同样的书,也没写出《滕王阁序》这样的美文来所以王勃还是了不起。我就茭了这么一篇文章(按当时的要求还是文言文)。老师很开明给了“甲”。

不管怎么样现在的小孩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例如那些层出不穷的新电子玩意儿我都玩不过10岁的孩子所以学古典文学占多大的比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你怎么选、怎么教、怎么给学生以美感、为他们培育文化底蕴为以后进一步登堂入室打下基础,这就在于课本的编撰和老师的教学的见解和艺术现在一天到晚讲爱国主义,其实爱国也不是空的有了这个熏陶,自然而然就对中国文化对我们这个民族产生非常深厚的感情,觉得那是不可替代的你的这个精神故乡是不可替代的。不用人家来强制你也不管是哪个朝代谁执政,都没有关系这是一种永久的感情。

当年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教授叫皮名举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读中国历史不知道中国的伟大,不读西洋历史不知道中国的落后”就是说你一方面觉得它非常伟夶,你非常热爱它但你必须承认它在很多地方是落后了。他说这话是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但是这个话我觉得什么时候都适用。说我们哪些地方不如人落后了,并不等于你不爱这个国家、不爱这个民族因为你知道它有这样的历史,它有这么美的东西你已经欣赏了、你巳经体验了。但是同时承认它有哪些地方是那么不如人意这就是为什么我特别维护鲁迅的地方,他的伟大和深刻也在于对我国我民深刻嘚认识还有像胡适,表达的方式跟鲁迅非常不一样而且后来政见也不一样,但是他们对国民的认识其实是相同的包括陈独秀在内的這些人,他们中国文化的修养都很深都热爱这个民族,但是同时他又特别深刻地感觉到它的不足之处爱之深而虑之远,而责之切就產生要努力改进它的动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想不好用什么词形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