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公正的反面例子子是什么?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当然,辩场上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还需要仰仗于非常到位的即兴发挥,而这一点却是无章可循的。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 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 :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必要的。比如,当对方提出一个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 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一提问题,我方立即回避,势必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我方不敢正视对方的问题。此外,如果我方对对方提出的基本立论和概念打击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 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 ,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 ,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八)“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九)“李代桃僵”

  当我们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 “李代桃僵”这一战术之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我方立论中 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辩论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技巧。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使知识积累和辩论技巧珠联璧合,才可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如下情况:当消防队接到求救电话时,常会用慢条斯理的口气来回答,这种和缓的语气,是为了稳定说话者的情绪,以便对方能正确地说明情况。

  1.正方一辩陈述立论 (3分钟)

  2.反方一辩陈述立论 (3分钟)

  3.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1分30秒)

  4.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1分30秒)

  5.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1分30 秒)

  6.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1分30秒)

  7.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1分30秒)

  8.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1分30秒)

  9.自由辩论(双方各5分钟)

  10.反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

  11.正方四辩总结陈词(4分钟)

  12.观众提问(双方各回答两个观众提问,每个问题1分30秒)

}

历史上有个叫蔺相如的臣相,由于护驾有功,所以官职一路上升,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从而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廉颇对于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深感惭愧,从此两人便联手,平等待人,一起为赵国奉命效劳。所以说,学会平等待人,于人于已都有益处。

反观历史上那些善于妒忌的人,遇到一点不满便怨天尤人,这些人纵然学问再好,也难成大器。周瑜是个卓越的军事家,才能出众,足智多谋,把庞大的东吴水师管理得井井有条。可是,当他得知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虽自知不如,但却不甘落败,于是整天心中盘算着如何打赢诸葛亮,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凄叹后,最终落得个吐血身亡的结局.

关于平等待人是一种对待生命的理智的正反事例

女人说分手只是为了挽留,男人说分手才是真正的分手!其实男人被追的我一般都不赞成答应,迟早有一天你会因为某些自身的原因而开始对他产生反感,即使你会爱上他!他所对你的不满并不是说你想改就能改掉的,这些都是你的本能,不自觉产生的后果,这样下去只会长痛,因为轻易得来的是谁都不会珍惜!稀有的人除外!所以我的建议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面对现实!

关于平等的小故事,越短越好要5个

故事一:已故美国总统林肯有一次外出,路边有一个身穿破衣烂衫的黑人老乞丐对其行鞠躬礼。林肯总统一丝不苟地脱帽对其回礼。随员对总统的举止表示不解。林肯总统说:“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认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

故事二: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离别时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语气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卡嘉。”这件事给萧伯纳很大的震动,他感慨地说:“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成就,他在人格上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故事三: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在街上散步,一乞丐跪倒在地求道:“先生,给我一点食物吧。”屠格涅夫寻遍全身无一点可充饥之物。只好说:“兄弟啊!对不起!我没带吃的!”这时,那乞丐站起身,脸上挂着泪花,紧握作家的手说:“谢谢你!我本已走投无路,打算讨点吃的后就离开这个世界。您的一声‘兄弟’让我感到这世间还有真情在,它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英国的一个小故事,《女王与妻子》一次,女王维多利亚忙于接见王公,却把她的丈夫阿尔倍托冷落在一边。丈夫很生气,就悄悄回到卧室。不久有人敲门,丈夫问:“谁?”回答:“我是女王。”门没有开,女王又敲门。房内又问:“谁?”女王和气地说:“维多利亚!”可是门依然紧闭。女王气极,想想还是要回去,于是再敲门,并婉和地回答:“你的妻子。”丈夫边笑边打开了房门。故事说出一个道理:只要你平等待人,别人才会尊重你,无论你是谁。

1、周总理不知疲倦地为当和国家操劳,毫不保留地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但他对别人为自己的哪怕是微小的劳动都非常尊重。服务员给他端菜或送东西,他不是放下手里的工作,站起身双手接过来,就是微笑地朝服务员点点头表示感谢。周总理外出视察工作,每当要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总是亲自和服务员、警卫员、厨师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亲切地对大家说:“辛苦了谢谢,再见!”并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更感人的是,周总理在生命弥留之际,仍不忘感谢守护在他身边的医护人员。

一个星期天,周总理因工作需要,上一家照相馆照相。这时,照相馆已经来了一些顾客,摄影师正准备给一位解放军战士拍照。周总理进门后,大家赶忙迎上去问好。当知道周总理是来照相的,摄影师和那位战士都说:“总理工作忙,请先照吧!”总理摆摆手,亲切地催促那位战士:“大家一样忙,轮到你了,就应该你先照。”然后他以普通顾客的身份坐下来,坚持按先后顺序排队照相,使在场的人深受感动。

有一天,王丽去上学,在学校的楼梯上,她遇到了她们班的一位腿有残疾的同学,于是她就走上前,说:“我扶你吧。”“谢谢你。”当她们走进教室时,看到两个调皮的男生在模仿她走路的样子,那位同学伤心地哭了。王丽非常生气,上前阻止他们说:“你们这样做,实在是太不尊重别人了。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想一想,如果你的腿有残疾,还受到这样的嘲弄,会有什么感受呢?”那两个男生被说得哑口无言。

3、《一支铅笔的故事》

一个企业家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卖铅笔的小贩,顿生怜悯之情。他把1元钱丢进卖铅笔人的怀中就走了,后来觉得不妥,返回身从卖笔人那儿取出一支铅笔。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记拿笔了,并且说:“你我都是商人,你是卖家,我是买家。“一年以后,一位穿者考究的商人在商务洽谈会上认出这位企业家,自我介绍说:”您可能不记得我了,您就是那位重新给我自尊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卖铅笔的小贩,是您告诉我‘我是一个商人’,现在我真的成了小有成就的商人。...

有关政治平等的事例。反例也行。

政治不可能笼统平等,包括政治地位、政治权利等,举不出这方面的事例。

政治地位在中 国,有高有低,“领导”的政治地位高于“群众”,中 共 党 员地位高于其他“民 主 党 派”成员,“民 主 党 派”成员高于无 党 无 派的。“工人阶级”的高于其他3个阶级的,还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

政治权利的大小,大致取决于政治地位。权利当中有一项是知情权,权利大的知情权多,权利小的几乎没有知情权。

政治地位的高低和政治权利的大小,从来就有,但以现在为最悬殊。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留给今人的印象是“一 党 独 裁 遍 地 成 灾”(中 共的批判用语),其实未必独 裁一切,还是让渡了部分政治地位和权力。仅举两例说明。

有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掌握党 国要害的戴 笠竟然不是国 民党 员,老蒋竟 然很长时间不知道,知道后并未把他拿下来。戴的政治地位和权利,不必一个中委逊色。还有一件不可想象的事,40年代末成立中 央 研究院,百分百的共 产 党 人郭沫若赫然在院士之列,郭20年前发表过让国内外震动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檄文,20年后的当时虽然为日妻安全已声明退 党,但和中 共一直关系密切,人尽皆知其继鲁迅之后的红色文化旗手地位,到国 共1945年后内战,郭的政治立场始终与蒋对立。这是你要的两个事例,可惜都是老掉牙的。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江西婺源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

十二岁时被清政府选为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国求学。经小学、中学毕业,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工程一科,二十一岁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回国后用非所学,被派去当兵轮驾驶员,曾参加中法马尾海战,英勇抗击法国侵略军。光绪十二年,改任博学馆洋文教习兼测绘海图工作。

光绪十四年,任中国铁路公司工程师,被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为会员。此后历任津榆、锦州和萍醴铁路工程师、新易铁路总工程师、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洛潼铁路顾问总工程师等职。宣统元年,受赐工科进士,任留学学生主试官、邮传部顾问官、学部咨议官,并派去宜昌任商办四川铁路总工程师。民国元年,任粤汉铁路会办,被公举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民国三年,任粤汉川路督办,孙中山大总统晋升其为上大夫少卿衔,委为交通部总长,奖给二等宝光嘉禾章。民国八年,受北洋军阀政府派往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代表兼该会技术部的中国代表。

民国八年四月十五日,因病请假回武汉,于二十四日逝世,终年五十九岁。詹天佑的一生,为中国的铁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詹天佑的一生为中国的铁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而感到由衷的骄傲,詹天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想:今天,我们要刻苦学习,将来才能像詹天佑一样为祖国作出贡献。

孙立人在缅甸俘虏了日本兵,并问他们有没有去过中国,去过中国的全部枪毙。

启功在一次会议上不愿意与四人帮同流,四人帮让他发表讲话,他起立后跟大家说,我没什么好说的,在这个给大家鞠个躬吧。

许世友将军好酒,特别是茅台。晚年病重昏迷,无论怎么弄都不醒,护士用棉絮沾酒搽他嘴唇才能醒来。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 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 好任侠, 且喜纵横. 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 自汉末以来, 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 李白从少年时起, 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 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 潜心学习, 多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 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 由于饲养惯了, 定时飞来求食, 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 一声呼唤, 便从四处飞落阶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 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 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 认定他们有道术, 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 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 喜谈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 渐行渐远, 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 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 推送着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 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

生活中体现人格平等的事例

故事一:已故美国总统林肯有一次外出,路边有一个身穿破衣烂衫的黑人老乞丐对其行鞠躬礼。林肯总统一丝不苟地脱帽对其回礼。随员对总统的举止表示不解。林肯总统说:“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认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

故事二: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离别时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语气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卡嘉。”这件事给萧伯纳很大的震动,他感慨地说:“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成就,他在人格上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公平:是比较中产生的,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相应的利益。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失去社会持续发展。

如果受到不公平对待,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就会感到冤枉、气愤,甚至导致报复行为。这种心理和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信任感降低,导致彼此关系恶化,合作难以为继,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表现:考试舞弊,分重点班,重男轻女,以权谋私,老是喜欢好学生,插队。

危害:①挫伤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②破坏健康成长的环境。③破坏社会和谐,制造社会动荡和混乱;④淹没人的道德底线,人际关系恶化。

学习和生活中怎样才是公平:

①在家庭里尊老爱幼,地位平等;

②同学交往中平等的交往,互相帮助。

③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维护公平;

④在竞争与合作中遵守相同的行为规则;

⑤正确看待自己的利益,尊重他人权利。

①对社会而言,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社会成员是社会责任,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内容。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②对个人而言,公正平等地对待周围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尊重。

公平学习中常见的误区:

1、公平会抑制人的积极性,所以,公平对社会发展不利。

2、公平是绝对的,所以任何事都应是绝对公平的。

3、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屡见不鲜,所以,真正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4、对待社会部公平的现象发牢骚,产生报复心理。

公平是人类的不懈追求:

1.公平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在日常交往中,对不同的人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

2.在商品买卖中,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在司法上,秉公断案,不徇私枉法……这些都是公平的表现。

3.当前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如政治生活中,还存在着以权谋私和贪污腐败现象;

4.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经济收入不平衡的现象。市场经济下还存在着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不公平的竞争。

5.在教育领域,还存在着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在就业上,还存在着性别歧视。

6.我国正采取重大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如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干部招聘制度、实施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扶贫工程、希望工程、建立社会主义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分配制度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的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1.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总是会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2.正确对待不公平现象的做法:我们应该增加维权意识,关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我们不妨高速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更改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许我们会更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3.学会平等待人:我们追求公平,要求社会与他人公平地对待自己,享受自己应有的权利是应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权利意识会越来越强,会在更加广阔的领域里追求更高层次的......

英国大作家萧伯纳,有一次在写作间歇时和邻居小女孩一起玩耍。当送小女孩回家时,萧伯纳对小女孩说:“知道我是谁吗?回家告诉你的妈妈,就说今天和你在一起玩的是萧伯纳!”

小女垓孩天真地回应:“知道我是谁吗?回家告诉你的妈妈,就说和你一起玩的是克里佩斯莱娅!”大文豪不禁愕然.

此后萧伯纳每次对明友说此事时,就会感慨地说:“是这位七岁小女孩给我上了人生最好的一堂课!一个人不论有多大的成就,他在人格上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这个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当年,杜鲁门新当选美国总统,有人向他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不久前,英国首相布莱尔偕夫人来到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小镇度假。虽然是首相夫妇大驾光临,但小镇依然我行我素,该晒太的晒太阳,该谈恋爱的谈恋爱,每个人都生活得自在而有序。明知布莱尔是个“大人物”,但大家仿佛不当一回事,因为众生平等。布莱尔喜欢泡吧,小镇唯一的一家酒吧老板丝毫不给面子,按预定计划关门休假去了。不过,老板仍然很礼貌地在酒吧门口留下一张字条:“欢迎布莱尔先生和太太。很抱歉,现在我们在放假,假期结束后我们会回来的。很抱歉!”

人的一生要面对许多人,要经历许多事,但无论如何都要活得自由而高贵。其实这也不难,学会平视权威,你会变得气宇轩昂,即高贵。

关于平等的例子 200字以上

这个故事更不用我再来重复细节,相信大家讲的都要比我好。我们都知道,在起点问题上,敏捷的兔子获得了优胜,因为一种叫做“天赋”,或叫做“与生俱来”的命运的东西,就像一些人的教育现状一样,从一坠地,就注定了能加收最最良好的教育,在起点问题上,占了绝大的优势。但是读过故事我们都知道,最终获胜的不是兔子,却正是最没有“衔玉而生”出生背景的乌龟,在起点上,他输给了兔子,在赛跑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他也是跑不过占优势的兔子,但是在结果上,他却最终成了冠军,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为乌龟辩解什么。但事实是最终获胜的真的是他,我也不想去追究乌龟获胜的秘诀,但如果兔子能“反诸求己”的话,我相信他一定会懊悔他在过程中的高傲和退步,轻视对手而邯酣大睡,其实在过程中,他就已经输了。而在现实的教育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又何尝不多呢?我想《商仲用》的故事大家也一定不会忘记吧,像那只兔子一样,商仲永3岁就可作诗吟词,好不风光,起点很高,很有天赋啊,但最终呢?现实中各行各业中的成功人士的道理,也何尝不是呢?从大获诺贝尔奖的,到成功的商人,那个只是因为“天赋”高,起点高,大获全胜呢?

也许我们应该再次用心去读读“龟兔赛跑"的故事!

这个故事一般是我的保留节目,因为这是一年夏天在党校看书,一位老爷爷将给我听的,时常那这则故事来开导迷茫中的自己.故事不复杂,但很有启发.

两皮马,都是黑色.(一母同胞),特矫健.有 一天终于长成了,于是妈妈就说:"孩子,你们都长大了,现在我放开你们,自由去奔驰吧,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于是两兄弟告别了家人,便踏上了漫漫征程。他们身体都 一样的矫健,一样的坚强,一样的怀嘬梦想,一样地能日行千里,唯一不一样的是,他们的跑法不一样,哥哥懂得计划,他跑跑停停,停下来会仔细去思考,计划,想好了再跑。弟弟比一样,马不停蹄的跑个不停,心里暗笑哥哥的停留,使劲的跑啊跑啊,没想到最终又跑回了原地,而哥哥跑跑停停,停停想想,一步一步,按计划到达了梦想到目的地。

其实弟弟用的力气不比哥哥少,更不能责怪他的懒惰之类的,他只是做个无用工,不会在过程中去思考,去计划,结果,由于过程的失败,导致了结果的不如意。教育的道理也是一样啊!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在求学,读书,各自最终的结果会相差很大的原因啊!!

}

中国历代十大清官的故事

为什么要写《中国历代十大清官的故事》

自从党的18届三中全会深入反腐以来,老虎苍蝇一起打,腐败贪官、一批一批地落马,就像前赴后继地跳水。人民大众兴高采烈,雀跃相庆,贪官们走投无路,不得安宁。形势一派大好。

腐败贪官有一个共性,都爱财,也都爱色。爱财就受贿索贿,爱色就包二奶三奶N奶。本来财是人之生存所必须,色乃人之本能,但这两者都必须在道德、法律和良心的管控之下。当有的人掌握权力后,忘记了道德和法律,连起码的良心也丢却了,本能的欲望之火就会自发燃烧,越烧越旺,便进入了腐败的恶性循环圈,于是像自由落体那样,按加速度的规律向死亡之谷掉下去。

有人说,贪官想贪,要是没有人给送钱,他就贪不成。腐败分子想要二奶三奶,要是谁也不愿当二奶三奶,他也没办法。可就是有人为了要他的权换成自己的利,就给他送钱财,或愿意当二奶三奶,这里面的情况很复杂,学问深得很。

当前的问题是腐败成了一种普遍和自然的现象,问题比较严重。有一位学者说:贪官腐败古今中外都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给人送钱,人家不收,送钱的人会说,现在都这样;连小学生也求妈妈给老师送点礼,好让老师对自己好一点;甚至于有些没有权的人愤慨地说:我要是有权我也贪……贪污腐败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常态。这种见怪不怪的心理,麻木了,不仁了,这的确很可怕,因为这意味着整个群体良知的将要泯灭。

那么,在反腐中,像我这样的耄耋老人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呢?

偶然读到东汉杨震的故事,说的是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曾举荐过秀才王密,后来王密当了昌邑县令。正好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王密见恩人杨震来了,当然热情接待,晚上还送去黄金十斤作为谢礼,感谢他的知遇之恩。但杨震见状很不高兴,王密说:现在是夜晚,没人知道,您就收下吧。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没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去。

    知恩必谢原来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问题是怎样谢?要是王密写一首诗,或写一篇文章表示感谢,我想杨震一定会接受。可人家送的是十斤黄金,清官杨震首先想到的是你这些黄金是哪里来的?杨震以说理达到拒礼的办法很有效。为这个故事,唐朝诗人周昙曾写过一首诗:“为国推贤匪惠私,十金为报遽相危。无言暗室何人见,咫尺斯须已四知。”

从送礼表示感谢再说到礼。礼原指远古时祭奠的仪式和贡品。到孔夫子时发生了变化。一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成了维护王权的制度之一;一是“出疆戴质”,礼成了孔子他老人家到各国游说跑官的献品;尽管他的政治主张不合时宜,一直没能跑到什么官,但送礼却传下来成了跑官者的买官之道,两千多年盛而不衰,近来还有强化的趋势。实践证明,许多跳水贪官的腐败,都是从收礼开始的,收礼竟是贪腐犯罪的第一步,这很值得重视:管住第一步,就没有第二步,就不会贪腐,就不会落马。

杨震拒礼的故事也引出另外四个官吏拒礼的故事。有一位作者谈他读到五位官吏拒礼的体会时写道:亲朋好友之间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官员之间的礼尚往来,则是官场的常例和隐情。贪婪之辈以人情替代官律,随俗随喜随送随收,不但节肥年肥,且可肥了一生又肥后人。清正之士,面对络绎上门之人,接踵而至之礼,既要拒之,又不便恼之,就得费上一番功夫了。

看到一些拒受礼贿的故事,很有教益。除杨震的“说理拒礼”的办法外,还有几种:宋朝刘温叟为官清廉,从不收别人的馈赠。一个自称是学生的人送来了一车粮草,是学生尊师,刘温叟不好推却,就叫家里人将自己刚做的一件新衣送作回礼,价值远远超过了粮草。刘温叟的懿行传为人知后,想送礼行贿的只好敬而远之。此法叫做加倍回礼。明朝按察使周新位高权重,不少人送礼以图联络,他一律不收。一天有人送来一只肥嫩的烤鹅,丢下就走,周新来不及退还,就学习汉代的官吏羊续,把送来的鱼悬掛在庭前,以示清亷,也便把烤鹅挂在屋里风成了鹅干。再有送礼的,他便让人家看那鹅干,于是再也没人来讨没趣了。此法谓之示众拒礼。清朝刘统勋当宰相时,有个用钱捐官的富人,深夜到相府送礼。刘统勋闻报非常生气,拒之不见。第二天刘统勋在政事堂召集全体官员,将此事公之于众,训斥了那个捐官的人后,要求大家今后有事在朝堂说,不许偷偷摸摸到相府送礼。众官员听了,乖乖地再也不敢造次。此法谓之训斥送礼人法。梁武帝时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负责起草诏书。因他在皇帝身边工作,巴结送礼的络绎不绝。顾协见送礼者老是拒而不止,就欲严加儆戒。恰逢他以前的学生送了二千钱,以“百钱买一棍”的标准,责打二十棍,从此没人愿来讨打。这叫做棒打送礼者法。

许多跳水的官员都说他的腐败是从收礼开始的,若能做到拒礼,就可做到治未病或治初病的好效果。从这五位官吏拒送的故事中,领略了行得正的力量,以为听听清官的故事,可提高人民大众的觉悟,在抑制腐败中,会是一股正能量。也引发我回想起去海南旅游时留下的深刻印象:在海口市琼山区府城街道红城湖路有个海瑞故居,是纪念明朝大清官海瑞之所,有大量崇扬海瑞的刚正不阿、亷洁奉公的崇高品德的资料,成为后人敬仰先贤的凭吊场所,也是一处继承传统文化、廉政勤政为民的教育基地,参观后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在海瑞故居中还有个名叫“清正园”的景点。园里正中位置有海瑞巨大雕像。右边摆放着西门豹、赵广汉、狄仁杰、陈希亮、包拯、况钟、汤斌、徐有功、于成龙等九人的塑像,和海瑞的雕像一起,称为我国历代十大清官的雕像,分别在旁边注释他们的生平简介,以及世人对他们的赞颂。左边则展出海南十大廉吏的画像及简介。这十大亷吏是:薛远、邢宥、王佐、廖纪、钟芳、唐冑、瞿罕、陶元淳、张岳崧和韩锦云等十位。

海南十大亷吏都是海南本地人,把他们载入馆中,这容易理解,那十大清官又是怎样遴选上榜的呢?在海口市海府路,还有一所五公祠,是早在明万历年间就已建成的纪念馆,是为纪念唐、宋时期被贬谪到海南的名相、名官而建的。这些人是: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胡诠等五位著名历史人物。他们都是被贬至海南这块蛮荒之地的清官。此外在海南涯州古城,中国古代最南边的城镇,也是众多名臣官吏被贬谪流放之地,从唐朝起就有不少官僚名臣被奸臣陷害,先后到崖州城流配谪居,仅副宰相以上的重臣就有14人之多,如唐朝的韦执谊、唐瑗;宋朝的丁谓、赵鼎、卢多逊、苏东坡、胡铨,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个、赵谦等。在封建王朝,忠良好官常常受到奸臣的诬陷,而金口玉牙的皇帝总是偏听偏信,造成冤案。高处不胜寒,越是高层,斗得越凶。他们的官职,多比十大清官都高,为什么没有进入十大清官行列呢?说明当年建造清正园时,没有就近把这些人都列入,一定是经过严格比较的。

于是萌发了搜集、考证和编写十大清宫故事的想法,让更多的平民百姓读后能提高自己的认识,增大胆量,以清官为样板,对官员有更严格的要求,监督自己的官员公仆;让公仆官员们以清官为楷模,人人以身作则,远离贪腐;让已经走上贪腐歧途的官员,以清官为镜子,对照自己,早日脱离苦海,回头是岸。

可写的清官太多了,我肯定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10、清官于成龙的故事

西门豹是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早的一位清官,战国时期的魏国人。可能由于当时书写条件的限制,只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还曾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一位无神论者,但在历史记载的具体政绩却不多,连他的生卒年月也查不到,却只记录了魏文侯(公元前446~前396年)时任邺令,究竟什么时间上任和缷任,还是一个迷。但是西门豹在邺地当太守的一段历史,却光芒四射,千古留芳。两千多年的流传,形成的了多个版本,只能选其中的一个供读者分享。

话说西门豹初到邺城,一心想着百姓,第一件事就是微服私访,见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片冷清。又请来当地父老谈心,才知百姓为“河伯娶妻”所困扰,魏国邺郡屡遭水患,女巫勾结群臣,假借河伯娶妻,榨取民财,百姓困苦不堪。

一天,他在走访中走到一家农民的门前,正遇见豪长、三老、廷椽、巫婆领着一大帮家丁,拉着一个年轻女子从屋里出来,那女子号啕痛哭,挣扎着脱身,后面一位老农奋不顾身地追了上来,要和那伙人拼命。西门豹忙命令随从拦住他们,问明原因。得知那女孩是选定的河伯的新妇,拉去明天投河。

西门豹说,河伯娶妻是地方大事,怎能强拉,把喜事办成斗殴,有失体统,若惹怒河伯,更是地方受灾。当即命令先把女孩放了,但河伯娶妻这样的大事,明天务必按计划进行,并令老农保证“新妇”明日准时到场,不得有误。

豪长对新来的太守不敢抗命,只好邀请太守明天亲临主持大礼,西门豹也庄重承诺。

尽管没有抓到人,豪长心里有些不安,但在新太守面前还是不敢造次,何况太守承诺明天亲自主持大礼,只好拜谢后领着众人回家。

这些人离去后,西门豹命老农将实情一一道来。原来这老农是豪长家的佃户,因为交不上摊派的款子,豪长要他的女儿做河伯的新妇。老农去豪长家哀求,不仅不予答应,反将老阿农踢出门外,老农回到家里痛哭无计,女儿聪明美丽,平日相依为命,实在舍弃不了,此时想起许多农民都逃离家园避难,父女俩也想逃走。于是二人急忙收拾东西,准备弃家远走他乡。可父女俩刚走到门口,豪长领着巫祝和管教化的廷椽赶来了,强将老阿农的女儿抡去。老阿农丢了女儿,追上去要和巫祝、豪长拼命,出现方才的那一幕。

老农说,他的妻子从前闹病,也是巫祝给治死的,虽有天大冤屈,可有什么办法?今天碰到这等横祸,只想一拼了事。

原来因为给河伯娶妻,农民被巫祝等人摊派巨款,大家无力缴纳,纷纷逃走,弄的人散地荒,一片萧条。西门豹告诉大家说,他是新到的邺县太守,河伯娶妻乃是迷信,是赃官恶覇制造的害人圈套,决不容忍。明天尽管把女孩送到典礼现场,他会妥善处置。

第二天,老农把女儿送到河边的空地上,巫婆、三老、廷椽等人早已到达,并摆好香案福礼,众家丁按住那女孩,巫婆把她梳洗打扮起来,准备投入河中,那女孩哭声嘶哑,好不凄惨。西门豹赶来主持大礼,眼见女孩痛哭泣,一腔爱民之心奔发,又无限痛恨恶势力。三老、廷椽见新太守驾到,忙上前叩首施礼,并请示河伯娶妻的仪式是否开始。

在众随从的卫护下,西门豹仍坐在车上,命令那女孩来到面前来,他看了看说:这女孩容貌长的平常,怎么能把这样的女孩献给河伯为妻呢?即命巫婆留下这个女孩,另选美女改日再送。巫婆说:得罪了河伯,发了大水,担当不起。西门豹便命巫婆下去给河伯送信。巫婆哪里敢去,西门豹命令将巫婆推下河去。过了一会儿,又说巫婆送信好久没有回来,命三老、豪长再去送信,将他们都推入河中,除了大害。此时那廷橼怕死,只好据实招供:根本没有什么河伯的事,给河伯娶妻只是为了残害百姓,敲诈钱财。

持续多年的迷信揭穿了,人心大快,西门豹命廷橼将敛取的钱如数交出,罚作苦力。并没收了三老等的财产,将部分钱财发给农民。

西门豹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用事实向百姓说清不相信迷信的道理,教育了广大的百姓。遂颁布律令,禁止巫风。他下令说:今后要是再提河神娶妻的事,就请他下水去见河伯。原先出走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家园。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利,发动百姓在漳河周围开掘了十二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以漳河为水源,引漳十二渠的工程,始建于战国前期,比李冰所筑的都江堰还早16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见诸文字记载最早的大型引水渠系统工程,所以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是战国初年第一个大型引水渠系统。西门豹治邺的政绩传遍华夏,永垂青史。

引漳十二渠在大水时可以分泄漳河洪水,干旱时可以用来灌田十来万亩。漳水含有大量的细颗粒泥沙,有机质肥料丰富,引水灌田不仅可以补充作物需水,而且能够落淤肥田,让邺地贫瘠的田野变成一片沃土,每亩粮食产量较修渠前提高了八倍以上。水利的开发加速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对魏国向太行山以东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实行了“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魏国也随之富强起来,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

可是,西门豹这样一位对魏国有巨大贡献的人物,却仍然遭到国君的杀害。原因是他在兴办十二渠时,征用了大量的民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起了一些怨言。当地的乡官豪绅乘机大进谗言,千方百计陷害他。魏文侯轻信谗言,西门豹用事实说服了他,免了丧命之罪。但当魏文侯的儿子武侯继位后,西门豹却仍惨遭杀害,含冤死去。   

西门豹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故事,千百年来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他亲手主持兴办的引漳十二渠,经几代劳动人民的不断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续到唐代至德年间,有一千多年。西门豹死后,邺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兴建了西门豹大夫庙和投巫池。宋、明、清三朝还为他树立了碑碣。直到现在,河北临漳地区还有一条渠,叫西门子渠。它也是一个纪念碑,记载着两千四百多年前这位无神论者的治邺功绩和人民群众对他的崇敬与感念。太史公司马迁曾对西门豹有高度评价,他在《史记》中说:“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可谓非贤大夫哉!” 后来也有人曾作诗颂扬西门豹:“河伯何曾见娶妻,愚民无知被巫欺,一从贤令除疑网,女子安眠不受亏。”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他执法不避权贵,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汉昭帝后期及汉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后)。最初被推举为秀才,做过郡守的属官、刺史的佐吏,担任管理物价的平准令,因廉洁奉公、通达聪慧、礼贤下士而闻名。后又因廉洁奉公被升为阳翟县令,再因政绩突出,迁为京辅都尉,不久擢升为守京兆尹,即代理京兆尹,之后调任为颍川郡的郡守,约两年后调回长安任守京兆尹、京兆尹,直至被朝廷腰斩。《汉书》记载说:“广汉为人强力,天性慧于孝职。”他嫉恶如仇,以强有力的手腕处理地方治安,处置豪门权贵,深受百姓爱戴。而赵广汉最终遭朝廷腰斩处死的结局,更为其不平凡的经历增添了一层扑朔迷离的阴影。

这件事情还得从赵广汉初任京官时说起。赵广汉从京辅都尉升为守京兆尹不久,就啃上了一块硬骨头——处理杜建案。当时恰逢汉昭帝驾崩,新丰人杜建担任京兆尹属官,负责助理监造汉昭帝陵墓的方顶。杜建是赵广汉手下的一名中层官员,但资格很老,根基很深,为人一向霸道。在汉昭帝还活着的时候,他就参加了昭帝陵墓(今陕西咸阳市西北)的预建工作,成了监造平陵的官员。建造平陵是一项较大的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杜建认准这是个发财的机会,便指使门客从中非法牟取暴利。赵广汉根据举报掌握了大量事实。他先是警告杜建悬崖勒马,但杜建认为自己关系盘根错节,赵广汉不敢随便动他,于是当面唯唯诺诺,但不思悔改,根本不把赵广汉的话放在心里。赵广汉见规劝无效,就决定将杜建正式逮捕归案。这下子果然是捅了马蜂窝,人还没押到牢里,为杜建说情的人便纷至沓来,这当中有宫廷里的太监,有名门豪绅,也不乏官员。赵广汉当然知道杜建不是一般的人物,处置他会有很大的阻力,但在赵广汉的心里,得罪人是小事,维护国家的法纪是大事,他不给前来说情的人一点面子。杜家的族人和门客不由得恼羞成怒,便密谋把杜建从牢里救出来。就在他们图谋不轨之时,赵广汉已通过内线完全掌握了他们的阴谋,他先派出一名手下的官吏去警告那些打算劫狱的主谋者:如果你们真的想这样干,将依法把你们灭门!此招的震慑力不言而喻。然而那些人仍不罢手,不想赵广汉对他们计划的主谋者及其动态了如指掌。于是在证据确凿、事实清楚的情况下,命令狱吏将杜建斩首弃市。斩首弃市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就是将罪犯砍头后,将尸体置于闹市示众。事已至此,已没有人再敢为杜建说情了。京城的百姓交口称赞这件案子办得好。

处置杜建一案,可以看出赵广汉一身正气,不畏权势。他在果断和严厉地办案的同时,也很注意谋略,因为这样棘手的大案,处理时稍有闪失,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其时,皇室内部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动,年仅21岁的汉昭帝患病而死,昌邑王刘贺受召即帝位,但他行为荒唐,淫乱无度。经过各方势力的均衡,大将军霍光和群臣共同废黜昌邑王,尊立年仅18岁的汉宣帝。赵广汉因参与商议这个决策,被赐爵关内侯。

不久,赵广汉调任颍川太守一职。颍川郡的世家大族原、褚两家横行地方,肆无忌惮,他们的门客多有犯法,有的还是盗贼,前任郡守不能擒拿压制,以致势力越来越大。赵广汉到任几个月后,便杀掉原、褚两家中的首恶分子,震惊全郡。

颍水郡的治域大致在今河南省范围,因境内有颍水而得名,阳翟是郡治所在地,赵广汉曾做过阳翟的县令,对那里的情况较熟悉。颍水郡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也正需要一位政绩优良、作风凌厉的官员前去治理整顿,赵广汉无疑是一位最合适的人选。赵广汉初到颍川任上,开始着手调查研究,果然发现不少问题:豪族大姓通婚联姻,势力交结庞大;官员中也有与地方上富豪结为朋党的,社会乌烟瘴气。恶名昭著的原氏、褚氏两大家族更是结为姻亲,蓄养门客,横行乡里,胡作非为。颍川郡的这些豪门大族在汉武帝时代就已出现,他们通过大量兼并土地,使家族益发壮大,而这些地方势力的扩张必将影响到国家的兵役和税赋。赵广汉到颍川的几个月内,对于如此严重的情况很是忧虑,便采取分化的手法,利用大姓朋党中一部分可以利用的人,奖励他们,让他预先知道公文的内容,去告发别人,经过审讯,判定被告人的罪,依法进行惩处。赵广汉又故意泄露告密者的名字,使他们互相埋怨责备,制造对立和仇恨,分化敌人。

在治理颖水郡的过程中,赵广汉首创了一种非常措施:他首先叫手下人设置竹筒,类似现在的保密信筒,专门接受告发的信件,这样做方便了知情者的检举揭发。在收到告发信后,便削去为首告密者的姓名,却假托是某豪门大族子弟所告发。之后豪门大族互相结为仇家,于是朋党瓦解,社会风气改观。那些贪腐官吏和庶民也互相告发指责,赵广汉以此为耳目,因此盗贼不敢再作案,他们深知只要作案也一定会被捕。又经过明察暗访,搞清了本郡豪门大族中恶行的详细情况,擒贼先擒王,他把原氏、褚氏两大家族中作恶的头领抓了起来,在公布了他们为盗为贼、为害一方的罪状后,立即斩首。

赵广汉不畏强暴,诛杀原、褚两族的首恶,震惊全郡。在办理原、褚大案的同时,赵广汉也在着手准备解决富豪、官吏拉帮结派的问题。这些人利用自己的影响,互立山头,广养门客,各自形成了一股股势力,既互相倾轧,又联手对抗,不但败坏风气,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的实施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经过赵广汉的大力治理,实施了各种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措施,强宗大族的内部果然出现了分裂,也逐渐成为冤家对头,一时奸党散落,社会风气大为好转。社会上各种消息都能很快地传到他的耳朵里,一些不法分子也因此再不敢顶风作案,因为一旦作案,赵广汉准能很快就把他们抓获。

经过赵广汉大刀阔斧的整治,颍川郡的面貌终于在短期内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赵广汉也因此威名远扬,连投降汉朝的匈奴士兵都说,在匈奴部落中也久仰赵广汉的大名。

汉宣帝本始二(公元前72)年,是赵广汉担任颍川太守的第二年,汉宣帝派田广明、赵充国、田顺、范明友、韩增五位将军出师攻打匈奴。征召赵广汉以太守身份率兵随从,直属蒲类将军赵充国麾下。战事结束,赵广汉随军返回,汉宣帝重新任命赵广汉为守京兆尹,一年后,升为京兆尹。赵广汉声名在外,这次复任京兆尹,京城百姓很是高兴。赵广汉也精力充沛,办事认真,接见百姓废寝忘食。他善于学习和思考,精通“钩距”。所谓钩距,就是一种数学推理,比如要了解马的价格,就先问狗的价格,再问羊的,再问牛的,再问到马,然后参照彼此的价格,比较验算,来推测核准,这样就可知道马价的贵贱而不会失实了,这就是成语“问牛知马”的出处。赵广汉也善于运用钩距法寻找线索,得以查清案情真相。

赵广汉任职期间,经常能把藏匿的坏人坏事揭露出来,就连一些隐藏得很深的情况也能了解得非常清楚,比如,长安有几个少年,到一偏僻处的空屋谋划一起绑架人的勾当,商量还没有结束,赵广汉派来逮捕他们的人员已经到了,这几个少年全都自招认罪。很多人都想学赵广汉的这一招,但没有一个人能学得像他那样精通。上上下下对此都非常佩服。

 赵广汉身为郡守,待人处世却能和颜悦色,他对待属下官吏,凡事周全细致。政绩上有些起色,常归功于下属,他说:那是某某属吏的功劳,不是我这个太守力所能做到的。言行都是诚心诚意、发自内心的。属吏们都很信任他,在他面前都能倾吐心中所想,没有什么要隐藏的,也都愿意为他效劳,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赵广汉天资聪颖,对属下能知人善任,并明察他们中的每个人是否竭尽全力。对待不尽力的人,总是先给以告知,婉言劝说,若仍不改过,便要严肃告戒,若贪污腐败,必然拘捕收监,按所犯罪行立案判处,从不客气或轻饶,也没有一个可以逃脱的。

 赵广汉为人精明强干,天性擅长处理政事。接见属吏和百姓有时竟彻夜不眠、通宵达旦。特别善于用“钩距”查明事实真相。对郡中盗贼和乡里小混混聚集盘踞的地方都明了在心,甚至是属吏中极轻微的贪污之事都了如指掌。

有一次,京城发生了一起绑架案:皇宫的一个名叫苏回的侍卫在家里被两个人劫持了。接到报案,赵广汉率人飞速赶到,为了稳住罪犯,自己站在庭院中,命长安丞龚奢敲门通告劫持犯说:京兆尹赵某让我奉告两位,不要杀害人质,他是宫中值班的护卫。请释放人质,束手就擒,还可以得到宽大处理,如果有幸遇到皇帝的特赦令,或许可以免脱罪行。对于赵京兆尹的人员来的这么快,两个劫匪非常震惊,又早闻赵京兆尹的威名,当即开门跪地自首,赵广汉也答谢说:幸亏你们没有杀死人质,我一定会厚待你们。这话给犯人以宽慰。把犯人送到监狱后,赵广汉嘱咐狱吏善待他们,并给他们酒肉吃。按律法到这年的冬天,这两名罪犯将被处以死刑,赵广汉就为他们预先安排好了棺材以及安葬用品,并派人告诉他们安心服役,两个罪犯都说:“我们死而无憾!”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赵广汉曾下公文召湖县都亭长来长安,湖县都亭长向西行的途中,来到界上时,见到界上的亭长。界上亭长开玩笑说:你到京兆尹府后,请代我向赵京兆尹多多问候。湖县都亭长到了长安之后,赵广汉接见他,询问政事交谈已毕,笑着对他说:界上亭长托你传话问候我,你为什么没有替他致意呢?都亭长急忙叩头谢罪说:确实有这样的事情。赵广汉随之说:回去的时候替我多谢界上亭长,希望他勤勉政事、思虑自己的责任,为地方献出一己之力,我是不会忘记他的美意的。这一故事说明,赵广汉那揭露隐藏情弊的能力竟是这样的神奇。

 赵广汉上书请求朝廷把长安游徼和狱吏的俸禄增加到一百石,从此这些官吏都很感激,更加谨言慎行,不敢再违反法令随便拘捕人了。赵广汉治下的京兆政治清明,官吏百姓交口称赞,不绝于口。

赵广汉的京兆尹衙门之下,还有两个辅助他的衙门,叫做左冯翊和右扶风的官署,都设在长安地域,但这两个官都不很勤政,那两个地区的违法乱纪者常常流窜到京兆作案。赵广汉感叹地说:扰乱我治安的人,往往是二位辅臣呀!假如让我一并治理,一定会容易得多了。但一些年长者说,自有汉以来,治理京兆的官员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赵广汉的。

 赵广汉一生嫉恶如仇,走到哪里,战斗到哪里。他对待地方恶势力,他的铁腕转的很成功,然而京城的长官不好当。文武百官、权贵显要、豪门大富大多聚集在此。赵广汉因能力出众复任为京兆尹,却也因为惩腐治恶而被受到惩治的人所怨恨,这些腐恶之人利益或声誉一旦被触犯,怎会善罢甘休?但身居京都的兆尹,打击的对象便是皇亲国戚,甚至于打击到皇帝身边的人,此时的秉公与耿直就变成“缺乏方法”,无畏和勇敢成为“恶毒与残忍”。一头体衰的狮子,被围困在狼群当中,最后只能是狼的美餐,赵广汉以腰斩刑结束了他战斗的一生,这也是自然的事。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的智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处在复杂的斗争中的人,尤其容易出现考虑不周的某个时刻。在赵广汉再任京兆尹后,也发生了一些事。

首先,赵广汉在京城第一个得罪的是霍光家族。霍光为三朝元老,官拜司马大将军,更兼国丈之尊,位高权重,是朝廷中最为炙手可热的人物。连汉宣帝都对霍光非常顾忌。就在霍光死后不久,赵广汉查到霍家有非法酿酒、非法屠宰的嫌疑,便亲自带人前往霍光儿子、博陵侯霍禹的宅第进行搜查,砸烂了霍家酿酒的器具,还用刀斧砍坏了门闩。霍光的女儿是皇后,她替哥哥向汉宣帝哭诉。毕竟霍光才死不久,宣帝顾及到皇后的面子,就把赵广汉叫来责备了一顿。赵广汉由此得罪了皇亲国戚。

赵广汉府第内,任用了一些世代为吏的后世子孙,以及初入仕途的年轻人,在训导这些人时,赵广汉常常鼓励他们身强气盛、不畏权贵,他自己遇事雷厉风行,毫无顾忌,大多当机立断的谋划,没有人敢与他为难,这些品德和作风也给这些人以影响。这些人的行为常有过头之处,赵广汉最终以此招致祸患。

当初,赵广汉的一个门客,被丞相手下的属吏以“在长安城非法卖酒”的罪名赶走了。这个门客怀疑是一个叫苏贤的人告发的,把这话告诉了赵广汉。赵广汉指使长安丞审问苏贤,此时,正好另有名叫尉史禹的人也揭发苏贤领他的骑兵驻扎在霸上,不到驻军之地赴任,违犯了军律。苏贤的父亲上书辩解罪过,反告赵广汉诬告,此案便交给朝廷官吏再次审理。结果,尉史禹被判腰斩,并请求逮捕赵广汉。逮捕诏令下来后,便立即审讯赵广汉,赵广汉表示认罪,愿对下属的这些事负责,恰好遇上大赦,最后被贬职一级。赵广汉怀疑是苏贤的同乡荣畜教唆苏贤的父亲上书诉讼的,后来荣畜犯罪被判处死刑。关于这件事,后来又有人上书揭发,此案交由丞相御史审理,追查得很急,斗争已经白热化。赵广汉便指使他的心腹、一个长安人去充当丞相府的看门人,让他暗中侦察丞相家中的违法的事情。

地节三年七月中旬,丞相家中的一个侍婢自己上吊而死。赵广汉知道后,怀疑是丞相夫人因嫉妒而把她杀死在府邸。当时,丞相正忙于斋戒洁身、奉持醇酒参加天子宗庙祭祀之事,赵广汉得知后,派中郎赵奉寿婉言暗示丞相,打算以婢女之死为条件,希望丞相不要再追查自己的案子。丞相没有听从,反而追查得更紧了。赵广汉想要告发丞相,先去询问善于占星望气以卜知吉凶的太史,太史说今年会有大臣受戮而死,赵广汉便上书控告丞相的罪状。皇帝下诏:交由京兆尹处理。赵广汉就是京兆尹,心知事情紧迫,于是自己率领官兵径直闯入丞相府,传召丞相夫人跪在院子里受审讯,又拘押十多个奴婢而去调查,审理丞相夫人逼死奴婢之事。这边丞相也上书皇帝陈述说:臣妻确实没有逼死奴婢之事。而赵广汉多次犯法违纪,不仅不认罪,反而以欺诈手段威胁微臣,幸赖臣下宽容他没有上奏。希望皇上派遣公正贤明的使臣审理赵广汉诬告臣妻之事。毕竟是承相的状纸,皇帝当然重视,把这个案子交给廷尉审理。审理的结果认为:是丞相自己因婢女有过错而责备鞭打她,并赶出丞相府后,在宅外自缢而死。与此同时,司直萧望之也上书检举赵广汉的罪行说:广汉摧折、侮辱丞相,妄图胁持、威胁奉公执法之臣,违背礼节,损害教化,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汉宣帝因国舅霍禹的案子,本来对赵广汉就很气愤,下令交给廷尉下狱治罪,迁慰又对他增加了犯有滥杀无辜、审案不实、擅自驱逐骑兵违犯军律等几项罪名,判处腰斩,汉宣帝准奏。这里面似乎复杂得令人难以理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刑讯传出,长安的官吏和百姓,有数万人跪在宫门口号啕大哭,为赵广权求免死,有的说:我活着对朝廷也没什么用处,希望能替赵京兆去死,好让他能够继续治理百姓。但皇帝已经发话,赵广汉还是被执行腰斩。

 赵广汉虽因犯法被杀,但历任地方官至京兆尹的清正廉明,制伏豪强大族,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追念他,二千年来,仍在歌颂和赞扬他。

狄仁杰,字怀英,号德英,生于唐贞观四(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正如老子所说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违背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身家地位虽高,却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也根据这些改编出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的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他的故事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至今,他的家乡狄村还保留着一株古槐树,枝叶繁茂,世代相传是狄仁杰的妈妈亲手种植。而古槐树的旁边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狄梁公故里”的字样。

狄仁杰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唐朝贞观年间的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儿时的狄仁杰就是一个非凡的人,那时他家有门客被害,县里有官吏下来调查,家里上下的人都一一作答,唯有狄仁杰坚坐读书,不予理睬。官吏责备他,狄仁杰朗朗地说:“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这几句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圣贤们都在书中,我还不能都接待,哪有空接待你们这些俗吏,这也要责备吗?”对于那些唬人的小吏,根本没有放在他的眼里。但也有人评说狄仁杰小的时候有点木讷。

狄仁杰又是一个很风趣的人。据《朝野佥载》记载,狄仁杰与卢献同为侍郎,两人曾互相开着玩笑,狄侍郎说:“足下配马乃作驴。” 这句话挖苦的很巧妙,从表面看,足下是尊重对方的称呼,说的是给你配上一匹马,就成了驴了,细一想,马字一旁加个卢字,那不正是驴字吗?卢侍郎说:把您一劈两瓣,就成了两条狗了。这不是吗? 把狄字分成两瓣真像两个犬字。狄待郞不同意说:狄字不是两个犬字组成的,而是犬字旁的火字。卢待郞说:狗的边上有火,那是把狗烧熟了。两人都哗然大笑。

狄仁杰是通过当时的一种名叫明经科的科举考试被选中的,考中后出任汴州判佐,相当于辅助审判员的职务;那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任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官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才,称赞他是“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还推荐他当了并州都督府法曹。这次被诬告,反而成为被发现是人才和升职的机会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狄仁杰升任大理丞,相当于太原府的主审法官,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1.7万人,竟没有错判的冤案,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朝野推崇备至的人物。

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唐高宗仪凤元(676)年,发生了一件事:将军权善才派遣中郎将范怀义,率卫队在昭陵值宿警卫,有一个侍卫军军士砍了几棵小柏树,这本来不算什么大事,可昭陵是唐太宗的墓地,因此犯了大罪,权善才依法查办了他。这个砍树的军士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痛哭流涕请求宽大。不想高宗皇帝听说权善才的部下砍伐了昭陵的柏树,这是十分不恭不敬的事,竟也情不自禁地痛哭不止,说中郎将范怀义的部下犯一这等等大罪,让他这个皇帝成了不孝之子,那还了得?要严肃追究范怀义的上级领导将军权善才,命令杀掉权善才。大理丞狄仁杰判权善才的罪,仅仅是免掉了官职。于是皇帝大发脾气,命令迅速执行死刑。狄仁杰解释说:“法律是陛下您制订的,我只是遵守和执行法律。为什么要因为砍伐了几棵小柏树而杀掉大臣呢?我请求允许我不接受陛下的命令”。此时高宗流着眼泪说:“善才的属下砍伐了我父亲陵墓上的柏树,让作为儿子的我成为不孝,就要因为这几棵柏树就要杀掉权善才。我知道你是一个好法官,但权善才这些人最终必须判死罪。” 

但狄仁杰坚持谏争,侍中张文瓘挥动手中的朝板,让狄仁杰出去,意思是说:要是再争下去,恐怕你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了。可狄仁杰就是不走,列举出过去张释之处理高庙一案,以及辛毗处理牵裾一案的例子说:“我听说触犯皇上,违背圣意,自古以来是件难事。但我认为不难。如果处在暴桀的商纣王的时代就难,如果处在尧舜的时代就不难。我有幸遇上了尧舜时代,不怕像比干臣相那样遭到杀害。陛下不接受我的劝告,我死去之后,在九泉之下见了张释之,辛毗时,还会感到羞愧”。高宗说:“权善才犯法是在情理上不可宽容,按法律虽然不能判死罪,但我太恨他了,必须超越法律的界限把他杀掉。”,狄仁杰坚持说:”陛下制订法律,把它张贴在宫门口,从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难道有犯罪不该判死刑,却特意命令要他去死的吗?法律既然可以变化无常,百姓会无所适从,那国家的各个部门凭什么来支配自己的行动?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求以今天作为开始。比如说,如果有人盗了长陵的一抔土,那陛下将怎样处置?现在陛下因为长陵的几棵小柏树而要杀一名将军,多年之后,将会把陛下说成是什么样的主子呀?这就是作为臣子的我不敢奉命杀权善才、置陛下于无道的缘故。

由于狄仁杰的拼死坚持说理,高宗才取消原来的主意,权善才得以免死。事后高宗皇帝的气消了,赞扬狄仁杰说:你能遵守法律,我有个认真执法的好官呵。” 命令把狄仁杰的事绩编入史册。

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恪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怙权的权芒要进行了弹劾。调露元(679)年,司农卿韦弘机负责建造宿羽、高山、上阳等离宫,建得过分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弘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王本立借皇帝的恩宠,不按规矩办事,朝廷上下都怕他。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把他交到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护法,他说:“国家虽然缺乏有才华的人,难道缺少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吗?陛下何必以玷污王法的代价来怜惜和曲赦罪人呢?如果陛下一定要曲赦王立本,请陛下把我扔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作为对忠贞者的惩戒吧!”通过这样的斗争,王本立最终被定罪,朝廷呈现了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

后来,狄仁杰官迁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备到汾阳宫巡幸,汾阳宫在山西宁武,原来是随阳帝修建的避暑行宫。这样的大动作要先作准备。一帮大臣大摆排场,委派狄仁杰为知顿使,先去布置中途食宿的场所。派并州长史李冲玄去征发数万民工,另修一条避开妒女祠【1】的御道。狄仁杰劝谏说:“天子出行,千乘万骑,风神也要为他一路清道,雨神也要为他一路洒水,难道还怕那个“妒女”吗?”由于狄仁杰的谏言,免去了另修一条御道的工程,这下子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唐高宗听说后赞叹说“真大丈夫矣!”。

史载,妒女其神,乃周代介子推之胞妹介山氏。春秋时,晋文公重耳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想请他却找不到他,想出一个放火焚山,把他赶出来的“绝招”,不介子推抱树而死。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著名的节日“寒食节”,然而介子推的妹妹,却以为介子推“要挟”晋文公并以此为耻,于冬至后便日日积薪,到了寒食节这天“积薪自焚”,故人称“妒女”。当地乡人为纪念介山氏移风易俗坚贞之举,修建了妒女祠,并逐渐被奉为妒神。 

妒女祠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加之娘子关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妒女祠早已毁战乱。据考证,该祠遗址应在娘子关瀑布源泉靠东一带,现今当地村民俗称“庙坪”的地方。尚存有石人、石马及石碑等庙宇遗迹,石碑上刻有《妒神颂跋》。

武则天垂拱二(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那时的宁州是各民族杂居的地方,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安抚各少数民族,此时人心安定,内外相安,当地的人为他立碑颂德。那一年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在宁州一路上都是歌颂狄刺史的,认为口碑极好。郭翰回朝后,上表举荐,狄仁杰升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狄仁杰发现当时吴、楚地带兴建了不少多馀的祠庙,奏请皇帝批准后,焚毁祠庙1700多所,只留下夏禹、吴太伯、季札和伍子胥等的四座祠庙,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

垂拱四(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响应,他们都李唐皇帝的子孙。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受越王李贞案株连的有六、七百人被关在监牢里等待砍头,被没收财产的多达5000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数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李贞的军队里服役的,因此,他上书武则天说:说这些人都不是本意谋反的,请求可怜他们的受牵累。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稳定了豫州的局势。那时,平定越王李贞叛乱的是宰相张光辅,他和部下将士仗着自己平叛有功,向当地政府大肆敲诈,要求过高的待遇。狄仁杰不仅没有答应,反而怒斥张光辅屠杀投降的敌军,当作自己的战功。他说:造成河南混乱的,一个是越王李贞,如今一个李贞死了,可一万个李贞又出来了。阁下作为统领三十万大军的将军,平定了一个乱臣,不收敛将士们的气势,却纵容他们施暴,让无罪的人民群众肝脑涂地,只怕民众的冤怨之声,像沸腾的开水一样,闹到皇上那里,皇上的斩马剑架在你的脖子上,你就死定了。

狄仁杰义正辞严,张光辅无言可对,但怀恨在心,还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逊。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

但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已经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天授二(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的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一天,武则天对他说:爱卿在汝南,政绩很大,你想知道说你的坏话的是谁吗?狄仁杰感谢了皇帝的信任后说:陛下认为我有过错,我一定改正,陛下若明察不是我的过错,是我的大幸,我不知道是谁说坏话,仍把他当作好朋友,并请皇上不要告诉我谁是说坏话的人。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狄仁杰官居宰相,处理朝政的时候,也正是武则天的内姪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的时刻。他认定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长寿二(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第一次审问就承认谋反的可以减免死刑。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作出非常的举动,立刻服罪说:大周朝对旧的制度进行改革,一切都要更新,作为唐朝的旧臣子,甘愿服从那些杀戮,实际上就是谋反!”来俊臣认为得到了满意的口供,就将狄仁杰等人收监关押,等待有一天行刑,便没有很严密地防范他。狄仁杰把被头的白布拆下来写上冤情,衬在棉衣里,送回家去,请狱吏转告家人去掉棉花。于是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到他的冤状,拿到武则天那里上告。武则天召来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当面质问:为什么承认谋反?狄仁杰从容不迫地回答:若不承认谋反,早已死于酷刑之下了。武则天又问:为什么写了“谢死表”?狄仁杰回答说:臣没有写过这种奏表。武则天命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下令释放此案的七个人,只是把他们都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就这样,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才智机谋让死里逃生。此后,武承嗣想根除后患,多次奏请杀他,都被武则天拒绝了。

在彭泽(今江西彭泽)令任内,狄仁杰勤政惠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已失去耕种的时机,百姓没有粮食可吃,狄仁杰上奏要求朝廷发粮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众于饥馑之中。万岁通天元(696)年十月,契丹国的军队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受到威胁,民心动荡。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狄仁杰到职后,发现原来和刺史把百姓都赶进城、缮修守备战具的作法,改变为让百姓返回田间耕作的计策。契丹的军队听说后,知道敢于把百姓放出来,产明此处的守备坚固,不易攻取,把部队引回北方,使魏州避免了一次战争的灾难。当地百姓歌颂狄仁杰,立碑记念他的恩惠。不久,狄仁杰升任为幽州都督。

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奖励他,这十二个金字的意思是:勤劳地治理政务,生活清贫,把他升到显赫的岗位上,以鼓励群臣向他学习。

神功元(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的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关心社会命运和国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议和措施,在以后几年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圣历元(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当时,大臣李昭德等曾劝武则天继续以四子李旦为嗣,但没有被武则天接受。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出发,从容地劝说她:立子继承王位,则陛下将会被供奉在太庙,承继无穷;要是立侄子继承王位,那从未有过当皇帝的姪子会把姑供奉在太庙的。武则天说:这件事是我的家事,你不要干预为好。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说:作为皇帝,四海之内,都是你的家,四海之内,又是有哪个不是属于皇上的子民?哪一件不是陛下的家事?皇上是头,臣子是大腿和胳膊,你我是连成一体的关系。况且我是当宰相的,怎么能不提出意见呢?最后武则天感悟了,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代社稷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圣历元(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此时太子不愿去,武则天命狄仁杰执行元帅的权力,并亲自给狄仁杰送行。

定州有男女万余人被俘掳去了漠北地带,狄仁杰没有能追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第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各州中,被突厥驱逼为他们做事的无辜百姓,不予追究任何责任,平安回乡生产。第二、发放粮食物资以赈战后的贫乏。第三、修缮驿路以便于部队回师。第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这样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久视元(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外国的和尚邀请她观看安葬佛骨仪式,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当然答应了。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是夷狄之神,不足以让天下之主的陛下屈膝。外国和尚阴险诡橘,他的欲望是有一万辆车马规模的典礼。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话,觉得有理,没有参加观礼,半途而还。那年秋天,武则天想建造浮屠大塔和佛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国库里的钱不够,于是她下诏,命令天下的和尚和尼姑向民间化缘,以帮助修造工程。狄仁杰上疏劝谏说:如来设佛教,是以慈悲为主,怎么能在形式上费钱费力?近来旱涝不调,当今边境不安定,若耗费官财,又用尽人力,若某全地方出现不测,哪将怎样应对和施救呢?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这项工程。

  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荐贤能的人为自己的责任。有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说:我此前举荐张柬之,还没有使用呀?武则天说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说:臣所举荐的人是宰相之才,而不是司马。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705)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派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斩了他。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能免他死罪,必能感恩为朝庭效力,于是奏请授他官爵,委派他出征的任务。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残部,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这是你的功劳呵。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都在您的门下呵。

  在狄仁杰当宰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任和尊重是群臣所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狄仁杰喜欢在朝堂上当面和她讨论和争辩,武则天每每听他的话。狄仁杰曾多次提出想年老告退,武则天都没有同意,他入宫面见时,也常阻止他行跪拜大礼。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说:除非军国大事,不要劳烦狄仁杰,他太操劳呵。

久视元(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我的朝堂空了啊!并赠封他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中宗继位,又是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所以后世称他为狄梁公。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沉浮;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的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狄仁杰一生政绩显赫,刚正严明,其主要功绩有:

  1.劝说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并为恢复李唐天下作出重要贡献。在狄仁杰死后,他的学生张柬之发动政变,恢复了“唐”国号;

  2.为唐朝举荐了一批优秀人才,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时人谓之:“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说:“荐贤为国,非为私人也。”这些话一时传为美谈。

在封建社会,一个司法官员的公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个人的道德品质。狄仁杰一次在赴任途中,登上太行山,远远望见一片白云孤飞,狄仁杰告诉同行的人说:“我的亲人就在那片白云的下方。”说完注视良久,直到白云飘去才又重新上路。狄仁杰的同僚郑崇质将要被派往西北一处极为偏远的地方持行公务,而他的母亲年迈多病,狄仁杰劝说道:你怎么可以让年迈的母亲在万里之外为你担忧。于是进见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远行。蔺仁基被他们二人的友谊所感动,联想到自己与同僚李孝廉之间的种种不和,深感惭愧,主动与李孝廉和解。狄仁杰后来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狱,有人让他指证宰相杨执柔也是同谋,这样可以得到免死,狄仁杰气愤地说:皇天后土在上,我狄仁杰怎么能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说话间,用头撞向柱子,血流满面,吓得游说的人连忙安慰他。从以上可以看出,至亲至孝的狄仁杰不仅是一个十分合格的司法官员,而且也堪称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楷模。

4. 清官徐有功的故事

徐有功,原名弘敏,字有功,因与唐孝敬皇帝李弘的名字有同一个“弘”字,是个忌讳,必须避讳,就以字有功为名。生于唐贞观八(634)年,卒于武周长安二(702)年,唐河内济源青龙里(今河南洛阳偃师)人,是武周时期敢于犯颜诤谏的名臣。

要了解徐有功所处的时代,要首先了解武则天。武则天(624~705)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终年82岁,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她在唐太宗时为才人,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称之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公元705年退位。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唐中宗又是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也是一位很有政治远见的政治家和女诗人。

徐有功先后担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想执法守正是不很容易的事。由于徐有功前后执行审理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得罪酷吏、奸臣,屡屡遭到弹劾、推审,但最终都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为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的人们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徐有功出生于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但旧时曾为士族名门世家,祖父是隋唐时代的大儒徐文远,虽然父亲是个农民,他从小仍然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成年后,通过明经科的科举考试得中后,到蒲州担任司法参军,相当于现在中级法院的院长。关于徐有功幼小时的故事,记载的甚少。但《新唐史》对他有“虽十岁未见其比”的赞誉。

徐有功出生的时代是唐贞观之治的末期。他在蒲州担任司法参军三年,封东莞男。第三年年末进京述职时,他写了一首自勉诗:“为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天若有情应知我,去时还似来时空。”这首诗说明他的心境坦荡,但政绩十分突出,尤其以不施刑讯为著名。因为刑讯逼供是当时的普遍现象,但徐有功在蒲州审判一切案犯时,都“力求宽仁,从不轻易动用刑讯,也不轻易判人笞杖刑”,而用传统的仁义道德去教育启迪案犯悔悟自新。为此蒲州百姓和官吏都很受教育和感动,称徐有功为“徐无杖”。徐有功的这一举措,感化了蒲州各地的民众,使民风大改。他曾对亲近的人说:当法官的工作,悬着人的生命,切不可逢迎谄媚,顺从别人意旨,以求自己的平安无事。所以当时正直的官吏和平民都敬佩他,认为汉朝名臣于定国、张释之都比不上他。百姓除了感恩他,还互相诫约说:若有谁犯徐参军的杖责,我们也一定要斥罚他。

徐有功3年任满,竟没有一次在审案中对案犯使用杖罚的。因而“徐无杖”之名也就越传越响,传到了京城长安。因为他那“徐无杖”的大名、显著的业绩和才能,永昌元(689)年,徐有功被宣诏进京,担任了司刑寺丞的职务。

弘道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临朝听政,七年后,她又“革唐命”,自称“圣神皇帝”。对武则天的称帝,唐朝的不少旧臣和李氏宗室贵族都十分反对,有的还起兵征讨武则天。如徐敬业 (684 年) 的扬州起兵,唐宗室李冲、李贞 (688 年) 的起兵反武等。武则天自然深恶这些旧臣和唐宗室贵族,虽然都一次次派兵将他们镇压下去,但面对这样严峻的政治局面,武则天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特意任用酷吏,诬构大狱,偏离法规,接连诛杀所谓不法的唐旧臣和宗室贵族,以此来震慑潜在的敌对势力,达到她巩固统治的政治目的。她要打击敌对势力,就必须要一批酷吏做她的帮手,所以她所选用的酷吏也不拘一格,如有名的酷吏来俊臣、周兴、王洪义、邱神勋、薛季昶等人。有的原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的市井无赖,靠的是告密状诬陷人起家的。这些酷吏昧着良心、滥施酷刑、践踏法律、贪赃枉法、营私舞弊、坑害好人、制造冤狱、滥杀无辜、干尽坏事,引起朝野震惊、百姓怨声载道,却无人敢言。

徐有功就是在这一复杂的政治背景下,上任司刑寺的。徐有功清正廉洁、不循私情、秉公执法、忠君爱民,很得武后赏识,调他从山西蒲州赴京上任时,他写了一首诗:“小小行囊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说明他是带着一颗赤心进京的,所以他不可能和来俊臣、周兴等那样,阿谀逢迎,与酷吏们同流合污、偏离国法,按武则天的意图审案判案,要是那样,凭他的奇才,高官厚禄自然也指日可待。然而徐有功不是这样的人,而是义无反顾地执法守正,冒着杀身之祸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制止着各种冤假错案的泛滥。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与武则天的第一次冲突:武则天为及时广泛地掌握“敌情”,在全国各地大设告密之处,就是在朝堂上她也设了告密箱。凡是能告发谋反大案的都能给予重赏。因而全国告讦之风大盛。

那年有这么一宗案子:琅琊王李冲,派家奴到贵乡县收债,写信向贵乡县尉颜余庆打招呼,要求颜余庆关照这名家奴。不久,李冲就被人陷害,以谋反罪被杀。那名家奴,收完债务后,自己做主给李冲买了一批弓箭运回来,正好顾了谋反的物证。李冲案之后,武则天下达了赦免令,不再追究其他的人。但是,那个年代诬告成风。有个叫冯敬同的人,他投状密告魏州贵乡县县尉颜余庆,告他曾与去年起兵被杀的李冲通同谋反。李冲、家奴,与颜余庆有过书信来往,家奴回去时又买了弓箭,就认为颜余庆参与了李冲的谋反,是主谋之一。武则天当即指使酷吏殿中侍御史来俊臣审理此案,颜余庆被逮至长安后,来俊臣马上提审,强逼颜余庆承认是李冲谋反同党,颜余庆大喊冤枉,来俊臣深知这位圣神皇帝需要的是什么。为了邀功,他不择手段地使用各种刑罚对颜余庆进行逼供。颜余庆受不起皮肉之苦,最后只得在供词上写上了“与李冲通同谋反”的空洞供词。来俊臣见颜余庆认罪丁,便上奏武则天。武则天看了“供词”后,叫来俊臣将此案转交司刑寺正式判刑。司刑寺对侍御史转来的案件,在以往,几乎是一律按侍御史定的刑判决。而这次,接颜余庆案的是新上任的司刑丞徐有功。

徐有功仔细阅读了案卷,他觉得虽然颜余庆自己已承认了“与李冲通同谋反”,但罪证不足,徐有功也清楚供状中的曲直“重刑出冤鬼”。徐有功与颜余庆没有一点亲戚关系,那是法律的公正、公平和无私驱使他查明实情。他想着如何能纠正已定的冤案或缩小与法律的偏距,减轻颜余庆的罪名,他查阅了武则天当年发的《永昌赦令》,发现“魁首”和“支党”字样,他不禁微微一笑,“我何不如此这般。”于是他在给颜余庆案件定罪时.便援引了《永昌赦令》判颜余庆为李冲谋反案的“支党”,流放三千里,让颜余庆免去死罪。这一“支党”的判决,不但惹恼了来俊臣,也使其他几位酷吏不满,另一位酷吏侍御史魏元忠便直接上奏武则天,请求将颜余庆按谋反魁首处斩,家口籍没。武则天准奏下敕。在古代,皇帝下敕判决是最高、最终的判决,任何人都要照办。然而徐有功凭着他执着的司法准则:执法应公、守法要正、法是国家的生命、行动的准绳,法不正国家便乱等;硬着头皮要向武则天强谏。第二天上朝时,徐有功第一个出班向圣神皇帝奏道:颜余庆一案要请陛下再加斟酌定案,颜余庆与李冲是有一些关系,如违法替李冲收私债,又通书信,但陛下已发布的《永昌赦令》中有‘李冲、李贞同恶,魁首并已伏诛’之说.可见李冲谋反案的魁首早已全部法办,按颜余庆的供状词分析,也只是一个漏网的支党而已。因此根据赦令应免其死罪,改判流刑。如果已经赦免以后而又加罪,那不如不赦,这样又怎样面对天下人呢? 我圣朝决不能这般行事。

 武则天见是一个身穿从六品朝服的小官“徐无杖”,胆敢反驳她下的敕令,而且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暗喻她不按《永昌赦令》出尔反尔,便一脸怒气地问道具:照你说,那什么叫魁首?徐有功沉着地答:魁是大帅,首是原谋。武则天又发怒地问:颜余庆难道不是魁首?徐有功又答:若是魁首,他早应在李冲被杀时就该伏法了,赦后才发觉,可见只是个支党而已。 

武则天的嗓子越来越粗:他为李冲征私债、买弓箭还不是魁首是什么 ? 徐有功又答:征债是事实,但买弓箭与颜余庆也无关。 武则天愤怒地又问:二月征债,八月通书,还能不是同谋? 徐有功心平气和地道:所通书信未见查获,只据口供,而口供也只承认与李冲礼节上寒暄。而且征债、通书也只能归属于支党行为,与同谋魁首怎么也划不上等号呀! 

这场朝堂的辩驳,把在场的文武大臣二三百人都吓得脸色铁青,正直的官员都为徐有功的前程和生命安全担忧,而徐有功却是“心正不怕天,有理说得过皇帝”。他神情自若,对答如流,没有一点胆怯和惧怕。而武则天开始时怒不可遏,后来她渐渐觉得这个人称“徐无杖”的司刑丞倒有一般官员所没有的勇气和见识。从她执政以来,还是第一次见到敢于与她争辩论理的官员,特别是谋反案件,她批准杀就杀,从无人与她争辩过。其实武则天是个很有政治头脑、也是很爱惜人才的人,此时怒气也慢慢地消了下来,虽然遭到武则天厉声责问时,他却争得更为急切,但他办案执法护法,持平守正,武则天很赏识他。竟对徐有功说道:颜余庆是支党不是支党,卿再去仔细勘问后,奏上来。

这场朝堂君臣论理答辩,在堂的文武官员似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刀剑争斗。然而使他们意料不到的是,最后武则天竟自己找了个台阶走了下来,叫徐有功再审颜余庆是否支党。可见徐有功已强谏获准,他们长长地为徐有功松了一口气。回朝后徐有功便再审颜余庆,并以“支党”罪上奏武则天,最后还获得武则天的批准。颜余庆在徐有功冒死与武则天激烈的争辩中终于从死神那里夺回了他生的希望,免去死罪,改为远地流放,他的家人也得免成为官奴。这是徐有功为维护法律尊严与公正,制止权大于法的冤假错案的第一战,当然也是旗开得胜的第一战。不久,武则天还升徐有功为秋官员外郎,又转为郎中。

  徐有功在司刑寺任职三年,在这三年间他纠正了数百件冤假错案,救活人命数干。三年任满后,被调至秋官(原称刑部),任员外郎,后又升为秋官郎中(从五品),负责复核司刑寺的判决,并能参与大案的审理。在徐有功任秋官不久的一天,他的顶头上司周兴、也是武则天时有名的酷吏,交给他一份案卷说:此宗案是原道州刺史、旧唐宗室李仁褒兄弟的谋反案,司刑寺已判为谋反罪,你拿去看一看……” 

徐有功接过案卷细细地看。他看后就对周兴说:兄弟俩练武比箭怎能定为叛逆谋反,这不是太冤枉人了?应该马上纠正! 周兴却冷冷地一笑说:李仁褒兄弟都是旧唐李氏宗室的人,你知道圣神皇帝最可恨的是谁吗? 管他们练武也罢、比箭也罢,他们今天动刀动枪比武,明天就会带兵谋反,定他们谋反罪有什么错? 不杀他们杀谁? 可徐有功嚷着道:难道练武比箭就能推论定谋反罪? 天理何存?国法何在?难道皇帝就可不凭事实说话 ?! 说着说着,两人便争执起来。其实周兴与来俊臣等人不同,他原是秀才出身,渎过不少法律书,是一个善于构陷大狱的人。他以秋官侍郎的身份压制徐有功,并写成一状尽述徐有功的诬告之词,上奏武则天,说徐有功有某种政治动机。强调“故意轻判反囚李仁褒兄弟,罪当不赦” 。并说:汉朝的法律就有规定,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古经上有记载:故意错误解析破坏法律者杀。徐有功有意袒护谋反之贼,正合死罪,请陛下将徐有功下狱查审。

武则天对徐有功有讨厌的一面,他常出来与她争辩,阻碍她除尽敌对势力的目的。但他忠心守法护法而且很有才干,所以更多的是欣赏的一面,她对徐有功的态度处在这二者的交叉之间。听周兴说要杀他,但她目前还没有这个打算。于是便下诏:禁止逮捕审讯徐有功,罢免他的官职,削职为民。

徐有功这次与武则天连当面争辩的机会都没有。在家中接旨以后,便被除去了乌纱帽。不过武则天对徐有功还是另眼相看的,要不然落到周兴手里。不判死罪也将被打个半死。

  周兴对徐有功削职为民的处置,并未达到目的而就此休止。他派出了许多“眼睛”暗中监视徐有功的一举一动,特别是注意是否有李氏宗室和旧臣来往。如果徐有功一旦有所不慎,也将被诬告谋反同党而处死罪。从这一案例,可知徐有功护法守法的艰难。上有武后作威、蓄意威吓,下有酷吏网罗诬告和跟踪,在这时要执法守正、维护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是何等之难呵!

徐有功被罢官后不到半年,不料以构狱他人邀功升迁的周兴也被人指控“谋反”下狱,审理他的便是来俊臣。来俊臣以“请君人瓮”的方法,威吓周兴承认谋反罪名。周兴受苦不过也只得认罪,倒是武则天不同意为她“尽忠”多年的周兴处以斩首。而将他改为流放,不过他在流放途中还是被仇人杀了。周兴的死,却解脱了监视徐有功的一双双眼睛,周朝长寿二(693)年,武则天又重新起用徐有功,任命他为左肃政台侍御史 ( 从六品下) 。徐有功推辞不成,只得就任。

徐有功任侍御史后,在润州发生了一起“庞氏案”。庞氏原是唐中宗李显的岳母、德妃娘娘的母亲、润州刺史窦孝谌的妻子。自从女儿德妃被武则天杀死后,她一直心神不宁,抑郁成疾,自以为被鬼怪缠住了身。她听从一名奴仆的话,在夜间焚香祈祷驱鬼。然而这一焚香驱鬼的事却被家仆告发,说她在每夜焚香诅咒武则天早死。武则天自从杀了德妃以后,正找不到德妃亲人的“谋反”把柄和不轨行为,酷吏薛季昶为迎合则天皇帝的心意,便捏造庞氏为“不道”罪。将庞氏判为死刑,家属也缘坐流放三千里。徐有功得知后,他也知道这是武后的旨意,很难挽回。可他想:像这样草菅人命,国法何存? 

我既然做了侍御史就应向皇上进谏,权大于法的现象不能再延续下去,我纵然一死,也要护法!

于是他直奔宫殿,向武则天奏道:陛下,依微臣查访,庞夫人无罪可有,如滥杀一个无辜之人,不仅使天下人嗤笑,并关系到大周的法律法度,请陛下三思,武则天一听徐有功为她的心腹之患德妃母亲庞氏辩护,霎时间火冒三丈,十分恼怒。此时站在她身旁的薛季昶又趁机小声道:万岁,法律规定,凡是为罪人强词夺理辩护的,也应杀头。徐有功为死囚辩护,目无皇上,应定为‘党援恶逆'罪,理应立即推出斩首”。薛季昶的一番话,给正在发火的武则天无疑是加上一盆油,于是她立即下令:将徐有功轰出宫殿,令司刑寺治罪。 司刑寺便很快将徐有功议定了“党援恶逆”罪,判以死刑处斩。

徐有功有位好友,悄悄跑到他家,将此消息告诉了徐有功,流着眼泪叫他早做准备。徐有功听后坦然地说:不要哭,难道这世上只有我一个人会死吗? 我为维护国家的法律、公正地为法律说话,权不能大于法呀 ! 我为执法、护法而死,死何足惜! 

他若无其事的陪同那位朋友吃了饭。睡了午觉后,抓捕他的人来了,他坦然走向刑场。正要行刑之时,武则天突然遣人召徐有功进宫,责问他说:你审理案件,为什么有那样多重罪轻判的情形? 徐有功回答说:重罪轻判,是我的小过失,爱惜人的生命,是圣上的大德。如果陛下弘扬圣人的美德,那么天下人将十分幸运!武则天沉默不语,却明白徐有功的做法是为江山稳固着想,而获得好处的是她。于是她下旨免去了徐有功的死刑,仅革除其官职,同时免除了庞氏的死罪。

原来徐有功被押赴刑场的消息轰动了京城。经老臣们的仗义执言和陈词辩护,终于使武则天下令:免去徐有功死罪,罢官流放边疆。庞氏也由此免去了死罪,改判远地流放。徐有功又一次为法律的守正,以死护法,制止了又一起处死案的发生,真可谓是可歌可泣,感动天地。

徐有功对任何人都出于公心,心胸开阔,依法办事,为正义不计个人得失,不记私怨,即使对待诬陷他的仇人犯了罪,也是如此,能做到不计前嫌,竭力救人,而且想尽方法以求其不死。如他曾与皇甫文备共同审理一桩谋逆案,皇甫文备诬告徐有功偏护逆党,当处死罪,但查无证据,终被赦免。后来皇甫文备自己犯事被罢官下狱,徐有功却设法为其辩护,多方救他出狱。有人问徐有功:此人曾陷你于死罪,而今你反要救他的命,这是为什么?徐有功说:文备告我偏护逆党,是出于他的私怨,南在文备所犯之罪,按照法律不当死,我是秉公执法,岂可因私怨而损害公法呢?徐有功就是这样一个人。

有一个叫韩纪孝的人,在徐敬业当政时曾接受了官职。后来朝廷审理徐敬业谋反案时,韩纪孝已经死了,但负责审理此案的顾仲琰却要求籍没韩纪孝的家产,武则天予以认可。此案转到徐有功手上,徐有功抗辩说:徐敬业谋反前,韩纪孝已经死了,就不应该再追究其罪,更不应该株连其他人。由于他的公正严明和执意坚持,终于说服了武则天。因为这个案子获得宽恕的百姓就有几十人。徐有功曾经对自己的亲人说:今身为大理,人命所悬,必不能顺旨诡辞,以求苟免。”天授元(公元690)年,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被酷吏陷害,徐有功虽然坚持抗争护法,但没有成功,并因此被罢官。不久,他又被重新起用为侍御史。为这件事,《唐书》有记载:“天下闻有功复进,洒然相贺”。徐有功审案,就是那样卓然守法,虽死不移。

有关徐有功刚正不阿、守法护法的事例很多,他在司法任上工作了15年,就有三次被控告死罪( 其中一次改为流放),而他却泰然不忧;三次被赦也仍不阿谀奉迎,仍然矢志不渝,二次罢官,复出后仍又一心执法守法,对于自己的三次因守法蒙冤,他坦然地说:“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这等心里只装着百姓和法律的崇高品德,实在可贵;连武则天也被他的忠贞和勇气所折服,并十分雅重他,待她坐稳了帝位后,又将在流放的徐有功召回,起用任司刑寺少卿。当时人们赞颂徐有功“听讼惟明,持法惟平”。他任法官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人数以万计。他既不为己谋利,也不为君主之私欲所动摇,他守的是公天下之法、无私念之法,正因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的清官,才能在种种诬陷冤告中傲然挺立,使频频弹劾、推审他的酷吏,在他身上也找不到他与案犯有什么特殊关系。公正、忠诚、无私、才干和勇气,是徐有功成为古代最优秀法官的主要原因,因此受到了历代人民的赞颂和爱戴。他先后审理大理寺案件一万多卷,首先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不轻信卷宗记录、不轻信口供,注重调查研究、注重事实,多年来救活人数以万计,纠正冤假错案万余卷,举国上下都知道徐有功赤胆忠心为百姓。

徐有功一生廉洁奉公、秉公执法,处处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深受人民的爱戴,因而也难免得罪了酷吏、奸臣,他频繁遭到弹劾、推审,但最终找不出他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刑,三次被赦免,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乃矢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处处想着人民,他一生正气,两袖清风。公元709年,徐有功卒于任上,享年68岁。徐有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垂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民称之为“自古无有”的好法官。

北宋年代,提起青天大老爷,人们首先会想到包拯,然而,此一时期还有一位人称白脸青天的知县——陈希亮。

  陈希亮(999~1063)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他从进士及第开始,曾任雩县令、宿州知府及开封府判官等职,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曾到都城开封府及朝廷任职,官至太常少卿。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忠于职守,肯为百姓办实事。陈希亮嫉恶如仇,如严惩贪官污吏,打击地痞无赖,搜捕盗贼,开仓赈民,架设汴河飞桥,强令巫师、巫婆回乡务农等。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所称颂,也使王公贵族害怕。由于正直挚诚,路有颂声,因而在每次任满离境时,父老们都洒泪相送。

陈希亮年轻时就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在处理家事方面,其德行的完美早就为人称道。他父母早死,依靠哥哥为生。但哥哥是个性情偏狭的人,存心侵吞全部家产。在他十六岁那年,决定外出寻师,专攻学问,哥哥霸占了田园房产,只将乡邻们的借款单据共三十万钱给了他。他虽年少,却大度惊人,他把那些借债的人都召集来,当面将帐单全部烧掉,然后背起书箧行囊,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不久后的一天捷报传来,陈希亮金榜题名,进士及第。此时,他哥哥年事已高,身体很差,两个侄儿陈庸、陈渝尚未成人。陈希亮不计前嫌,服侍兄长,教养侄儿。后来,两个侄儿也高中进士。乡亲们感戴他的为人,亲切地称他的家门为“三俊”。

有仁有义是乡里传颂的一大口碑。陈希亮在出外游学时,曾与同乡宋辅一起寻师访友。后来,当他在都城开封任京东、京西转运使时,宋辅也到京城做了小官。可是事隔不久,宋辅染病身亡,老母、孀妇和幼子宋端平失去了依靠,生活艰辛。陈希亮想不出更发的办法,决定承担起抚养宋家的义务,把宋母一家接到自己家中。他对宋母十分孝敬,一早一晚都施行问安礼,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宋端平,要他努力攻读诗书。就这样,宋辅一家老小,在陈希亮的关怀照顾下,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由于陈希亮薪俸不多,又清廉自守,他自己又有四个孩子,再加上两个侄儿,家庭经济已是十分拮据,如今又添了宋母全家,负担之重就不必说了。尽管如此,他宁愿缩减自己儿女们衣食,节约家庭中能节约的开支,要把两个侄儿和邻里之子抚养成人。他除亲自教习他们吟诵诗书外,又与自己的儿子等同对待,让他们都有出外寻师访友的机会。于是,继陈庸、陈渝两个侄儿之后,宋端平也是进士及第。当陈希亮搀扶着宋母出堂接取捷报时,人们都以为宋母是他的生身母亲哩! 由于陈希亮以身作则,教育有方,儿子们个个也很有出息,长子官至度支郎中、次子为滑州推官,三子是大理寺丞,四子虽然从未出仕,但他轻财好义,乐于助人,还是当时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挚友。陈希亮终年64岁。当他辞世的噩耗传来时,亲戚朋友无不潸然泪下,捶胸顿足,钦佩他一生为官清正,严而不残,诚为当代良吏;更赞叹他忠厚仁爱的美德,以及怜孤恤贫,有功不夸的高尚行为。

  宋仁宗天圣八(1030)年,陈希亮考上进士后,被授予大理评事,出任长沙知县。

在陈希亮初做大理评事,主管长沙县政事。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和尚,因与章献太后的家人关系密切,仁宗年幼即位,太后垂帘听政,主持朝政11年,位高权重。海印和尚依仗章献太后的权威,随便出入章献太后的皇宫,与几个显贵的公卿大夫来往,倚仗着他们的权势,占据百姓的土地,掠夺财富,官员都不敢惹他,百姓更是敢怒而不敢言。对于这个恶僧,陈希亮不畏权势,多次走访百姓,查获海印的犯罪事实后,毫不手软地将海印拿下,仗义执法,给他定了罪,这一举动引发全县的人都为之震惊,替他害怕,更解了百姓的心头之恨,老百姓感激他,暗暗称他为“陈青天”。

陈希亮在长沙任知县时,又处理了一件“郴州竹场假券”的疑案。此案的大致经过是:一个专门向林区百姓征收竹材的机构——郴州竹场将收到竹子的假券卖给缴纳竹子的种植户,种植户将竹场所给的假券交给官府,作为已经缴纳竹子的凭证,被官府察觉,认定这些种植户伪造证券,很多人被判极刑打入死牢。陈希亮接到案卷,几经调查后,感到十分不解:种植户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哪有能力去伪造证券呢?于是,他重新提审了种植户,掌握了种植户屈打成招的事实后,他又派人去郴州,调查事实的真相。原来是管理竹场的吏人为敛取不义之财,花钱找人制造伪证券,将种植户缴纳的竹子占为己有,而让种植户当了替死鬼。铁证如山,竹场的吏人自然受到惩治,种植户也得以无罪获释。因办理“郴州竹场假券”疑案有功,仁宗皇帝特赐给陈希亮五品官服。

  由于陈希亮办案认真,明察秋毫,一丝不苟,口碑极好。不久升为殿中丞,调转主管鄂县政事。但县府的老吏曹腆欺他年轻,怠慢法令。陈希亮任职办事,不巧首先查到了他的罪过,曹腆不住地磕头竟至额头流血,表示愿意改过自新,陈希亮告诫他以后,免去处罚,他终于成了好官吏。

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巫师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并煞有介事地向百姓谣传说,有穿红衣的三个老人带来火灾。陈希亮不信那一套,决然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虽不敢犯禁,可火灾也没有发生。事实教育了百姓。陈希亮还毁掉了上百个不合礼制的祠堂,勒令七十多名巫师成为农民。陈希亮为官到期离开时,当地父老们依依不舍地送他,直送出县境,流着泪说:您离开我们,穿红衣的老人又要出来了。

陈希亮的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任开封府司录司事。那时福胜塔着了火,官府想要再建,估计要用三万钱,陈希亮晋言说:陕西在打仗,希望用这笔钱馈赠军队,暂时不要修建福胜塔。皇帝同意并下令停止建塔。

青州百姓赵禹上书朝廷,说赵元昊反叛,宰相认为赵禹乱说,把他流放建州,不久赵元昊果然反叛。赵禹诉告所属的宫府,官府不接收他的案子,他逃到京城自己申辩,宰相发怒,把他下到开封狱中。陈希亮不畏权势,秉公提出赵禹应该奖赏,不可加罪,为此案朝庭上争辩不停,陈希亮坚持正义,皇帝接受陈希亮的意见,下令释放赵禹。并奖励陈希亮的忠于职守,升他做徐州推官,还想要陈希亮做御史。此时正值外戚沈元吉偷盗杀人,陈希亮一审问就得到实情,但沈元吉却受惊倒地而死,沈家诉告陈希亮,皇帝下令弹劾陈希亮以及几位办事的官吏。陈希亮说:杀死这个坏人的唯我一人,与他人无关。由于陈希亮把罪过归在自己身上,他因犯罪而罢官。

  皇佑元年,皇帝下旨让陈希亮做负责征调粮食的提举河北便籴之官,对于皇帝的这一旨意,都转运史魏瓘不满,揭发陈希亮擅自提高、降低物价。不久魏瓘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主管开封政事,陈希亮请求在朝廷上与他论辩。于是一场激烈的辩论在皇帝和众官面前展开。通过辩论,仁宗皇帝认为陈希亮正确有理,罢免魏瓘的学士官职,让他去主管越州政事,并且要任用陈希亮为龙图阁学士。陈希亮诚恳地说:我与转运使不和,不能算没有罪过。 他竭力请求回到滑县。此时正值黄河鱼池一带发涨洪水,将要决口,陈希亮召集朝廷派到黄河监督防洪的人,派那些皇帝的亲兵防守堤坝。夜晚为便于及时发现灾情,竟让自己住在即将决口的河堤屋子里,这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官吏和百姓流着泪轮换劝谏他离开,他坚决住在那里不离开,直到洪水退去。

那些年汴河改道流经宿州,年年洪水泛滥,陈希亮正在安徽宿州做官。一年夏天,又逢天降暴雨,差役慌忙禀报说:汴河上的桥梁又被冲垮了。陈希亮当即冒雨来到河边,察看灾情。据当地老百姓讲,这汴河水势太猛,再坚固的桥礅都要被冲垮,要在此地架桥真比登天还难。现在桥又被冲垮,来往行人过河只有靠渡船,极不方便,也因水势太猛,渡船也不时翻沉。陈希亮想,这河上还是应该架桥,要怎么架才不被冲垮呢?他陷入了沉思之中。那天陈希亮察勘了汴河水情回衙以后,就见他成天伏在案头,在纸上画着什么。深夜烛光下,也在不停地改改画画。经过没日没夜地筹划,他终于创造出一种新的造桥方案。这就是不在河水湍急的流水中建桥礅,而是修建一种木制结构的、直接飞跨两岸的桥梁。这样不仅来往船只不受阻隔,而且不论夏天发多大的水,桥身也能丝毫无损。于是,他命令属下采备木料,并请来木工现场施工。没有多久,宿州城的汴河上,架起了一座崭新的木桥,桥身如虹,飞跨两岸。桥上行人来往,桥下船楫畅通。人们都赞扬陈希亮不仅是一位清官好吏,而且还是一位能工巧匠。这宿州的汴河桥确是一大发明,朝廷为此下诏嘉奖,并且推广这种造桥的方法。过去苦于水患,造桥无方,如今从河南开封的京都,到泗州(安徽泗县)都模仿陈希亮的造桥方法,建起了一座座如虹的飞桥。

  宋仁宗嘉佑八(1063)年正月,京东转运史陈希亮调任凤翔太守。为人刚直的陈希亮身材矮小、面目清瘦严肃,两眼澄澈如水,说话斩钉截铁,他对待僚属,要求严格,对于下属的严重过错,从来不留情面,竟然有人吓得对他不敢仰视,所以士大夫们宴会或游览时,若听说陈希亮来了,立刻阖座肃然,笑也不敢笑了。他的这一性格无疑是他的缺点。

陈希亮与苏轼有过一段不愉快的、摩擦的经历,也可以说明陈希亮的为人。苏轼的官职是大理评事签署凤翔节度判官厅公事京朝官差允,这一长列官名究竟是什么官呢?原来在宋代的官制比较复杂,尤其元丰以前,官员的本官、贴职、差遣同时并存,因而相当混乱。拿苏轼的上述官名来说,“大理评事”是官阶,只表示官员级别的高低,与实际的职务无关。“签署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是差遣,也即实际担任的职务,大致相当于现在地级市办公厅主任或秘书长之类,职掌协助郡政,综理诸案文件的编写、经初步审定后,报告首长,或被批准或被否定。由于他与长官陈希亮在公事上的联系非常密切,但仍是陈希亮的下属或幕职。而两人的性格,却是有如冰与炭一般不相融合。苏轼性格豪阔,不会耍官僚滑头,做事却勇于负责,当意见不同时,便要据理力争。争议不下,这二十七八岁的签判,年少气盛,就不免表现在语言和面孔上,一点也不肯屈就退让。

陈希亮与苏轼之间还有一段故事:陈希亮和苏轼都是眉州人,苏陈两家原是数代世交,若论辈分,陈希亮要比老轼的父亲还长一辈。陈希亮也有意要裁抑这个锋芒毕露的后辈,胆对他也一样端着架子,毫不客气,这使苏轼更难忍受。府衙中的吏役,为了对这位签判的制科出身表示敬重,大家尊称之为“苏贤良”,这就像现代人尊称“博士”一样,实在是一件平常小事,不料被陈知府听到了,竟勃然大怒,这当然使苏轼十分难堪。苏轼写的公事,他也毫不客气的涂抹删改,往返不休,这对以文章自负的苏轼更不容易忍受。陈希亮官僚架子不小,同僚晋见时,有时任凭他在客座中等候,久久都不出来接见,甚至有人等得久了,竟在客座中打起瞌睡来,对此苏轼心生不平,作了一首“客位假寐诗”来讽刺他:

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

这首诗的大意是:想进去求见进不去,呆呆地久坐着像枯树,怎么能主人把客人忘记呢?今天我也忘记了自己,同事们没法解决这个问题,可看他们的鬍鬚就知道他们很生气。虽然不必担忧丢了性命,还是忍耐着再等一会儿。

两人之间的摩擦,日长月久,造成成见,苏轼益发感觉憋气而产生抵触情绪。当有府宴时,作为办公室主任的他竟不参加,中元节时,下属都要到知府厅堂请安行礼,可他也不去。陈希亮抓住这一点,竟然上奏朝廷处分他,被朝廷罚铜八斤。可苏轼对此也不在乎,只是在日后写《谢馆职启》的文章中发牢骚说:当一名幕僚,整天在危机中舞蹈,已尝够了名字列在苛刻的法条中的滋味,真想不到今天还能活着。这些话反映了苏轼当时的心情。后来陈希亮在官舍的后园建造一座取名“凌虚台”建筑物,从台上可以望见终南山。工程完成后,请大文豪苏轼写一篇《凌虚台记》的文章,苏轼为他写了,但文章里出现以下的内容:“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这些话说的是“事物的废、兴、成、毁,总是料想不到的”、“凌虚台还不能长久地保存,何况人的得与失,只不过是一会儿来、一会儿去罢了。”苏轼乘此机会“敲打敲打”陈希亮,想浇他一头冷水。没想到陈希亮读过《凌虚台记》的稿子后,不仅没有意见,还十分欣赏,一字未改,便吩咐上石刻碑,并且感慨道:“我看苏明允(苏轼的父亲苏恂的号)就像儿子一样,对苏轼就像孙子,平日故意不给他好脸,是因为他年轻便名气太大,怕他自满而不继续长进,这是我所不愿看到的。” 后来,苏轼应陈希亮的儿子陈慥为他父亲作传的请求,写了《陈公弼传》,其中有一段的意思说:“您是我先父的长辈,我在凤翔跟着您当了两年的官,那时年少气盛,行为和说话都对不起您,早已很后悔了。” 苏轼表示对那时的忏悔。

陈希亮以身作则,教育有方,儿子们个个很有出息,长子官至度支郎中、次子为滑州推官,三子是大理寺丞,四子虽然从未出仕,但他轻财好义,乐于助人,还是当时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挚友。

陈希亮因辛劳过度而逝世,终年64岁。当他逝世的噩耗传来时,亲戚朋友莫不潸然泪下,捶胸顿足,他们钦佩他一生为官清正,严而不残,实在是那时的好官;更赞叹他忠厚仁爱的美德,以及怜孤恤贫,有功不夸的高尚品行。著名大文豪苏轼,曾自称平生不替别人写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包拯生于北宋咸平二(999)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提起包拯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因为后世把他当作清官的典范——包青天,他的那些几乎神化了的审案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包拯的身世与清亷的仕途

史载包拯是楚国忠臣申包胥的第三十五代孙。祖父包士通是平民百姓,读书耕田。父亲包令仪,太平兴国八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公正的反面例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