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提高演奏水平街头画像的水平 如果想要提高演奏水平街头画像的技术 该怎么办呢就是我现在一张画只能收20元

   任何行为都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活动。人生的三要素——动力、能力和方法决定着行为,客观条件制约着行为,实际效果反馈于人们进而修正行为。
   作为一种系统事物,行为同样符合两加七的分化法则。不过,相对单纯的行为具有清晰的演化层次,而复杂的行为具有模糊的演化层次和多个分化系统,实际行为则存在许多异化。
   在人生行为中,人们要采用大量方法。在上篇中,我们探讨了方法,不过是从本身系统来观察。在这里,方法局限于一定行为,或者涉及一个固定群体,或者涉及一种经常现象,因此方法就固定些,具体表现为一种状态,而非七种状态。不过,这不可绝对化,我们不可能探讨绝对具体的事情。因此,这里列举的方法形成一种原则,仅仅是原则。
   第一章 综合力量决定成败
   现在流行许多口号,说这个决定成败,那个决定成败,无非哗众取宠而已。事实上,成败属于系统结果,许多因素都具有必要性。任何单个因素都无法促成成功,任何必要因素的缺乏都导致失败。
   人生行为属于主体和客体的互动过程。二者可以称谓内在事物和外在事物,构成行为的分化系统:
   超强内在——极强内在--高度内在--中和--高度外在--极强外在——超强外在
   对于高度内在的行为,人们用低度努力就能成功。例如,每天的吃饭、睡觉。对于超强内在的极端行为,例如个人调控自己思维的神经过程,任何人都无法办到。对于超强外在的极端行为,例如调控太阳的运转轨迹,整个人类在一百年内无法办到。这好象还会引发人类自身的毁灭,因为人类是太阳系的子系统。
   总之,在多数情况下,事在人为,主体决定成败;在少数情况下,成事在天,客体制约成败。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实,人和不如自我。
   首先,行为通常由人们主动开启。人们会事先计划和评价,以选择适当的行为,很少选择自己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情。这就天然地保证事情成功了多半。
   其次,自然事物对人类的反应几乎是机械的。人类如何作用,自然就如何反应。
   同时,他人虽然具有自己的意志,但是其反应主要取决于主体作用。你对他人好,他人就对你好,反之亦然,很少出现反例。于是也可以说,主体如何作用,他人就如何反应。
   最后,即使个人不能立即解决问题,但是可以凭借自己长达几十年的生命力量,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去攻克之。所谓水滴石穿,众志成城。
   因此,有史以来,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不断地发展社会,取得一系列成功。
   在行动之前,人们首先要清楚行为的条件,要辩证地了解各种事物情况的分化状态。既要了解主观情况,又要了解客观情况。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任何行为都是主体策划和完成的。主体是行为的主动和启动力量,占据核心地位,拥有动力、能力和方法等因素。
   客观因素分为同类、异类和目标。
   所谓同类,是指和主体立场一致、能够帮助主体的他人,诸如亲人、朋友、同事。
   所谓异类,是指阻挡主体前进的他人,例如坏人、对手、敌人等。
   所谓中类,是指没有立场倾向的自然环境因素或者他人,例如时间、地域、气候等。环境有时候帮助主体,有时候破坏主体。当年红军过草地的时候吃了许多苦头,但是正是这个草地阻挡了追兵。
   目标这个条件很特殊,应该属于中类条件吧。它既存在于主体之外,属于客体,又具有主体需要的内容,驱使主体拥有之。目标不会主动的投怀送抱,反而阻挡主体追求,花费主体力量。
   行为具有以下公式:
   结果=主体力量+客体力量-目标力量
   =动力x能力x方法+同类+中类-异类-目标
   当结果〉0,表明成功;当结果<0,表明失败;当结果=0,表明同归于尽,占有目标的同时自己也无力生存发展。
   [经典述评]--盖茨成功的秘密
   微软主席比尔&#8226;盖茨给人们留下一段长久的记忆。从一个哈佛大学的退学生成长为一代全球软件巨子,他是如何开创微软的辉煌历史?以下就是他在退休之前,对BBC袒露的微软成功秘诀。
   他表示,微软的成功不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而是因为竞争对手没做什么;开始时多数竞争对手运营的很差,他们不知道如何引进具有商业才能和技术才能的职员,也不知道如何将这些人组织到一起,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世界保持同步。
   软件行业一直对微软的商业手段存在异议,一方面竞争对手、各国政府和法庭都认为该公司从垄断中获益,另一方面,盖茨和他的同事们坚持认为,他们的唯一目标是生产“伟大的软件”,如果客户不喜欢就不会选择微软的产品。
   盖茨在采访中还给这种争议增加了新的外延,他表示,多数竞争对手都只是关注某一项产品,但从不继续改进;他们不知道软件有如此广阔的前景,没有思考过工具或效率问题;因此他们可以开发一项新产品,但不会进行创新并一代一代地开发下去。
   ——看来,质量永远是商业成功的最大砝码。这具有深刻的人性背景。人本性自利,自然追求最好的东西。掌握了产品的高质量,就掌握了打败对手的利器。
   相对来说,主观比客观——动力比能力——能力比方法更决定成败。
   动力充当人生行为的第一因素,属于行为的起点和终点,决定行为推进的方向和目标。缺乏欲求和目的的行为,如同无头苍蝇,到处乱转。当没有动力时,能力就不会转化为力量。有些人天资聪慧,却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如同废物。
   但是,过分迷信动力的作用同样失败。诚如俗语所言: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
现在还流行信心决定成败的观念。所谓信心,是人对于事情成败的预测态度。如果信心强,会充分发挥自己力量,反之会影响发挥。但是,信心不是象某些宣传所说的那样,只是一个态度问题,想树立信心就能树立信心。信心的形成,受到个人实力大小、性格强弱、经验好坏和目标高低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如果自己实力大,良好经验多,就会信心暴涨;如果实力小,失败次数多,就会丧失信心;如果性格坚强,就永远保持信心,勇往直前;如果客观阻力小,信心就大,或者蜕变为狂妄大意。
   [经典述评1]--李斯和老鼠
秦朝开国丞相李斯年轻时只做小官。在李斯办公处附近的厕所里,常有一些老鼠跑来跑去,这些老鼠又脏又臭,每天吃脏东西,见到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到惊吓赶忙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仓库里的老鼠,吃得是囤积的粮食,住在大屋子里,不怕风雨,不用担心人或狗的惊扰,养得又肥又大。李斯见到同是老鼠,却是两种境遇,一种又臭又脏,很狼狈,一种又肥又大,很舒坦。李斯由老鼠想到了人,想到了自己,于是叹息道:“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李斯对老鼠的感叹,可称“老鼠哲学”。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李斯向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学帝王之术”,后来他帮助秦始皇一统天下。
   ——有志者事竟成。
   [经典述评2]--邮票打孔机
   1848年的一天,英国人阿切尔到伦敦一家小酒馆喝酒。一位先生左手拿着一大张邮票,右手在身上翻着什么。他摸遍身上所有的衣袋,也没有找到小刀。那个人想了想,从西服领带上取下一枚别针,在每枚邮票的连接处都刺上小孔,邮票便很容易地撕开了,而且撕得很整齐。
   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他想:要是有一台机器能给邮票打孔,不是很好吗?阿切尔开始了研究工作。很快,邮票打空机造出来了。英国邮政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
   ——发明有时候很容易,很意外,关键是有心。
   被人们称为“全球第一CEO”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宫杰克&#8226;韦尔奇曾有句名言:“所有的管理都是围绕‘自信’展开的。”凭着这种自信,在担任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的20年中,韦尔奇显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韦尔奇的自信自重,与他所受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韦尔奇的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培养他的自信心。
   韦尔奇从小就患有口吃症。说话口齿不清,因此经常闹笑话。韦尔奇的母亲想方设法将儿子这个缺陷转变为一种激励。她常对韦尔奇说:“这是因为你太聪明,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舌头可以跟得上你这样聪明的脑袋。”于是从小到大,韦尔奇从未对自己的口吃有过丝毫的忧虑。因为他从心底相信母亲的话:他的大脑比别人的舌头转得快。
   在母亲的鼓励下,口吃的毛病并没有阻碍韦尔奇学业与事业的发展。而且注意到他这个弱点的人大都对他产生了某种敬意,因为他竟能克服这个缺陷,在商界出类拔萃。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部总裁迈克尔就对韦尔奇十敬佩,他甚至开玩笑说:“杰克真有力量,真有效率,我恨不得自己也口吃。”
   ——有自信,然后才能有一切。
   能力也很重要,决定行为推进的程度。如果能力缺乏,行为就无法展开或完成,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的尴尬。
   我们中国人似乎非常重视计谋,有些轻视能力。其实,按照次序关系,能力蕴涵方法,比方法重要的多。任何方法都是在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否则成为空中楼阁。例如,在拳击运动中,那些高大健壮的运动员常常容易地击倒那些有技术无力量的。
   现在流行性格决定成败的论调。在当代,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都能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思维等能力。另外,客观环境越来越公平。这时候,基本天生的性格往往成为决定成败的力量。大量事实也表明,任何成功都是曲折的,其中必然依赖主体性格的坚强;如果性格懦弱,注定一事无成。
   [经典述评1]--坚守你的高贵
   三百多年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8226;莱伊恩受命设计了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依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跟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但是一年以后,在进行工程验收时,市政府的权威人士对次提出了质疑,并要求莱伊恩一定要再多加几根柱子。
   莱伊恩对自己的设计很有自信,因此他非常苦恼;坚持自己的主张吧,他们肯定会另找人修改设计;不坚持吧,又有违自己为人的准则。矛盾了很长时间,莱伊恩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但它们并未与天花板连接,只不过是装装样子,糊弄那些自以为是的家伙。
   三百多年过去了,这个秘密始终没有被发现。直到前年两市政府准备修缮天花板时,才发现莱伊恩当年的“弄虚作假”。
   ——正所谓:艺高人胆大。
   [经典述评2]--木桶
   一位老国王给他的两个儿子一些长短不同的木板,让他们各做一个木桶,并向他们承诺,谁做出的木桶能够装下最多的水,谁就可以继承他的王位。
   大儿子尽量把自己的木桶做大,做到桶壁最后一条挡板时没有木材了;而小儿子平均地使用了这些木板,做出了一个看上去桶壁并不很高的木桶。
   老国王让两人用自己的桶去装水,结果反而是小儿子并不起眼的木桶装水最多,最终得到了王位。
   ——好多时候,我们的发展恰恰取决于那块“短木板”,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取长补短,把劣势转变为优势。不过,特殊时候,短处不妨碍。装水的时候,倾斜着装,短处妨碍就不大;用木桶装石块,一个短木板甚至有个大窟窿,都不碍事。
   我们知道,根据复杂的客观条件和适中的主观追求,行为方法应该遵循相对律。这个唯一的原则,可以变相表达为“不择手段”。
   传统认为,某些人为了自己利益会施展一切手段,不惜侵犯他人利益。因此,传统道德抨击“不择手段”这个手段。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也认同之。
   从字面来理解,不择手段即选择一切手段,这是必要和有利的。诚如伟人小平所说: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任何行为,如果事先设置各种方法框架,这个不行,那个不妥,必然束缚思维,折扣效果。
   只有目的是永恒的,手段可随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所要遵循的是,首先罗列各种手段,其次进行比较,不要让轻小目的影响重大目的,不要让次、小、短价值危害主、大、长价值,最后抉择最佳。当然,一般条件需要一般方法,特殊条件需要特殊方法,胡乱搭配注定错误。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考察了工业社会的本质特征,非常敬佩那些在19世纪下半叶控制美国企业的工业家,认为他们非比寻常。但是,他感叹到“只是他们用以获得财富的技术手段已经改变了”,任何人企图模仿都是徒劳无益的。
   一言概之,唯欲是图,不择手段;考虑一切,抉择最佳。
   于是,所有成功者属于内方外圆者,顽固目标而灵活手段;属于综合人,象百变金刚一样具备综合力量,到时候该用什么就拿出什么。他们既具有发达的智商,又具有高超的情商;既有真本事,也有人脉关系;既善于进退,又懂得取舍。毛主席曾经说过:他身上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以虎为主。
   其实,任何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人,回过头来想一想,你已经运用、尝试、计划、梦想过一切方法。每个方法都有失败和成功的经历。
   在人群中,实力强大的人总是偏爱正常方法,而实力弱小的人热中反常方法,做不了狮子就做狐狸。
   [经典述评1]--悲情吴起
   吴起是一代名将,但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吴起很早的时候就梦想当大官,就到处去游说贿赂,把家境搞垮掉了。后来遭到乡亲就嘲笑,他干脆提把刀,一口气杀了30多人,然后潜逃了。临走时告别他的母亲说:“不为卿相,不复人卫。”就是说要是我不当大官的话,就再也不回祖国了。过了不久,母亲死了,他也懒得回家去奔丧。
   吴起到鲁国做官后,一次齐国来攻打。因为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鲁王对于吴起很是忌惮,不肯重用吴起。吴起当时狠下决心,做了一件很是混蛋的事,把老婆杀死以证明自己的忠心。吴起统帅军队后,命令士兵中的父子不可一起出征,兄弟留下一人,结果士气高涨,又使用计谋,打败齐军。
   尽管在鲁国取得了不朽的功绩,但是鲁国是周公的后裔,是出了孔子的国度,是最讲究仁义道德的国家,吴起这样的虎狼之辈,自然是不可能坐得什么高位的了。所以吴起毅然别鲁而去,这时候的吴起已经不愁没人要了。
    吴起听说魏文侯很贤明,就去毛遂自荐了。文侯问大臣李悝说:“吴起为人如何?”李悝回答:“吴起贪荣名而好色,但是,他用兵连从前的名将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他。”魏国很实际,不像鲁国这样老朽,没有过多纠缠道德人品问题,这样魏文侯就任命吴起为将。
    吴起对老婆不好,但是对士兵却很好。他清楚地知道,老婆不能为自己带来功名利禄,但士兵能。一将功成万骨枯,自己的名声,是建立在无数士兵舍生忘死在战场场拼命的基础上的。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跟士兵们同甘共苦。
    传说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吴起创建了“武卒”,类似今天的特种兵,战力极其强悍。他在魏国为将,多次打败强大的秦国。
   后来,吴起受到魏国大臣的诬陷,说他有夺权之心。吴起逃亡到了楚国。楚悼王任命吴起为国相,进行改革。吴起行政六年,确实使楚国慢慢变得强盛,也触及了王公贵族的切身利益。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贵族作乱,追杀吴起。身中数箭的吴起眼看就不行了,他不甘心自己这样无代价地死去,心生一计,踉踉跄跄地跑到停放着楚王尸体的大殿里,一下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按照楚国法律规定:有谁伤了王尸,要灭杀三族。丧心病狂的旧贵族们全然不顾了,他们嚎叫着,朝着吴起,一阵箭雨。一代英才吴起被活活射死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太子楚肃王即位后,命令诛杀所有射杀吴起并射中悼王尸体的旧楚贵族,总共七十余家。
   ——吴起的确遵循不择手段、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原则,但属于过分。他聪明过火,手段只针对目前正面的事情,忽略以后广泛的恶果,常常导致周围人士的厌恶和仇恨,最后身败名裂。
   [经典述评2]--和尚背女人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普通的戒律禁止和尚接触女人,但是根本的教义督促和尚帮助女人,接触是帮助的手段。古语又说“嫂溺,叔可以援。”意思是嫂子落水了,小叔子可以不管男女授受不亲,下手去救。
   [经典述评3]--哥伦布竖鸡蛋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海上回来,他成了西班牙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国王和王后也把他当作上宾,封他做海军上将。可是有些贵族瞧不起他,他们用鼻子一哼,说:“哼,这有什么希罕?只要坐船出海,谁都会到那块陆地的。”
    在一次宴会上,哥伦布又听见有人在讥笑他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不是就创造了海西边的那块陆地了吗?发现,哼,又算得了什么!”哥伦布听了,沉默了好一会儿,忽然从盘子里拿个鸡蛋,站了起来,提出一个古怪的问题:“女士们,先生们,谁能把这个鸡蛋竖起来?”
    鸡蛋从这个人手上传到那个人手上,大家都把鸡蛋扶直了,可是一放手,鸡蛋立刻倒了。最后,鸡蛋回到哥伦布手上,满屋子鸦雀无声,大家都要看他怎样把鸡蛋竖起来。
    哥伦布不慌不忙,把鸡蛋的一头在桌上轻轻一敲,敲破了一点儿壳,鸡蛋就稳稳地直立在桌子上了。
    “这有什么希罕?”宾客们又讥笑起哥伦布来了。
    “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希罕的,”哥伦布说,“可是你们为什么做不到呢?”
    宾客们一个个强词夺理:“鸡蛋都破了,那算什么呢?”
    哥伦布却继续保持不以为然的态度:“我在刚开始定条件时,曾有说过不允许把鸡蛋敲破?”
    宾客们哑口无言。
   ——是啊,面对谜底大家都被正常思维蒙蔽,等谜底揭开的时候谁都认为容易。
   [经典述评4]--“三十六计”
   军事战争因为是关系性命,所以使用各种手段,不受一般道德的约束,展现了无比的卑鄙和狡猾。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三十六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这些军事方法是否可以应用到生活工作中呢?当然可以。例如,根据借刀杀人的策略,当自己缺乏力量整垮竞争对手时,可以借助其他人的力量;根据擒贼擒王的策略,工作中要抓重点;根据美人计,企业公关部成员多为美女,外形要漂亮,气质要迷人。
   许多时候,当我们用正规方法无法成功时,逆向思维,利用相反方法,也许反败为胜,化险为夷。当然,反常方法必须放到特殊条件下少量运用,无法普遍。
   [经典述评1]--田忌赛马
   田忌常与齐王赛马赌胜,但常常失败。孙膑知道后对田忌说:“将军这次押上重金,我能让将军得胜。”田忌非常信任他,便押上千金,等到开赛前,孙膑说:“您用自己的下等马和齐威王的上等马赛,用自己的上等马和他的中等马赛,用自己的中等马和他的下等马赛。”结果一负两胜,赢了齐威王一大笔钱。
   齐威王对田忌突然赢了自己感到奇怪,就问他用的是什么办法。田忌借机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询问兵法,发现他果然是一位奇才,就拜他为军师。
   ——成败要从全局考虑,不可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可以打破常规。
   [经典述评2]--李广神勇
   有一次,皇帝派了一位宦官跟李广熟悉与匈奴战事。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把俘虏捆绑上马之后,却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
李广的百名骑兵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
   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
   ——李广神勇也!
   [经典述评3]--刘伯温妙计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义军纷起。朱元璋称王的时候,西面有陈友谅的部队,东面有张士诚的部队,二人还想联合消灭朱元璋。为自我生存和统一天下,朱元璋必须彻底剿灭陈友谅、张士诚的势力。
   军中对东张西陈两个战略方向,持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将领主张先易后难,即先打张士诚。刘基的主张则相反,他认为张士诚生性怯弱,胸无大志,只求自保,不足为虑。陈友谅野心勃勃,力量也强,据长江上游,威胁最大。若先打张士诚,陈友谅肯定会乘虚进攻;可是如果先伐陈友谅,张士诚不一定敢轻举妄动,所以应该先打陈友谅。朱元璋采纳刘基之计获得成功,在全面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通常的做法是先易后难,有时候反其道而行之最好。
  [经典述评4]--辩论
  当年,苏格拉底和学生辩论什么是善行。
  学生问: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反问: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苏反问: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答: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反问: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苏反问: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答:这是善行。
   ——这充分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适中变成偏颇。这牵扯三个问题。
   第一,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仅仅有善良的目的是不够的,还需要合适的手段。两者结合,才可能形成善行。
   第二,条件和手段的关系。只有当手段和条件相互适应,才能形成善良的效果。
   第三,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一般来说是恶行,少数条件下是善行。
  [经典述评5]--俗语里的辩证法
   我们中国有许多俗语,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对立统一。有些自身就矛盾:
  1,聪明反被聪明误
  2,失败乃成功之母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塞翁失马,因祸得福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6,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淤泥而不染
  2,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箭双雕
  3,大行不拘小节(小不忍则乱大谋)——千里长堤,溃于蚁穴
  4,兵贵神速——欲速则不达
  5,礼多人不怪——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6,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8,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人心不足蛇吞象
  10,小不忍则乱大谋——是可忍,孰不可忍
  11,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2,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瘦死骆驼比马大
  1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不见棺材不掉泪,不见黄河不死心
   ——我们有时用这些俗语来勉励和劝解,以后要懂得其适用范围,不能随便运用。
   现在流行所谓二八法则,其实反映了状态的分化存在关系。
   我们知道,事物状态分化为三类本质和七种层次,极限-极端强大者的次数很少,对外影响却很巨大,接近或发生质变;而高度-一般层次存在的次数巨大,但力量相对微小。因此,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种类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对于员工来说,只有20%的业务需要你特别关注,这些容易出问题,容易被领导检查,其他虽然耗费许多精力,但影响不大。因此,做事情要抓重点,不能平均用力。
领导者要注重,一是“二八管理定律”。企业主要抓好20%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员工,以提高企业效率。二是“二八决策定律”。抓住企业普遍问题中的最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决策,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应。三是“二八融资定律”。管理者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营的重点项目,以此不断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是“二八营销定律”。经营者要抓住20%的重点商品与重点用户,渗透营销,牵一发而动全身。
   总之,“二八定律”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抓关键人员、关键环节、关键用户、关键项目、关键岗位。
   [经典述评1]--彭城之战
   谈起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巨鹿之战,井陉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等。其实,最经典战争是楚汉时期的彭城之战。
   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乘楚攻齐之际,率诸侯兵56万东向攻占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得知彭城失陷,立即率领精锐3万骑兵由鲁(今山东曲阜)迅速南下,占领萧县,切断联军退路,随后,由西向东反攻。
   项羽在战术的选择上直接攻击刘邦指挥中枢,造成刘邦联军指挥系统瘫痪!这样联军就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然后项羽死死咬住刘邦的主力进行攻击,不给刘邦喘气的机会。而且利用驱赶的方法把他们逼到河流边上,使他们因为拥挤掉进河中淹死或自相残杀!
   联军自相践踏,被楚军斩杀10余万人,余部向西南山地溃退。楚军追至灵壁(今安徽濉溪西南)的睢水再歼联军10余万人。时风沙骤起,刘邦乘机率数十骑突出重围,逃奔下邑(今安徽砀山),途中数次将儿女推下车,又数次被夏侯婴抱回车,其父及妻吕雉走小路,却被楚军俘获。
   ——俗话说得好,“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攻击敌人首领可以打击整个部队。项羽不愧为中国第一战神。
   [经典述评2]--奇特的遗嘱
   有一个富翁得了重病,已经无药可救,而唯一的独生子此刻又远在异乡。他知道自己死期将近,但又害怕贪婪的仆人侵占财产,便立下了一份令人不解的遗嘱:“我的儿子仅可从财产中先选择一项,其余的皆送给我的仆人。”富翁死后,仆人便欢欢喜喜地拿着遗嘱去寻找主人的儿子。
    富翁的儿子看完了遗嘱,想了一想,就对仆人说:“我决定选择一样,就是你。”这聪明儿子立刻得到了父亲所有的财产。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提了粽子的绳头可以拎起一长串的粽子。把握住得胜的关键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处理危机的关键在于破解病因的源头。在从事任何事情之前,先想一想事情的原委,你可以更加地轻省。
   7 莫以成败论英雄
   人们习惯以成败论英雄,这不可绝对化。成功者多数是英雄,失败者多数非英雄,但的确有少数属于英雄。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形象地说明,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类行为;当主观力量发挥到极值,客观因素就相对成为决定条件,左右行为的目标、过程和结果。许多人最后之所以失败,并非本人缺乏力量,而是因为运气不好。还有人确实是英雄,可惜碰上了更大的英雄。
   无数失败者,论力量,仍然是英雄,比无数普通人强大。世界上只有庸人不会犯错误,因为他没有表现。
   [经典述评1]--救亲人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
   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的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不能死而复活。
   记者听了人们的议论,也感到疑惑难决:如果只能救活一人,究竟应该救妻子呢,还是救孩子?
   于是,记者去拜访那个农民,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他答道: 我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在我身过,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游。当我返回时,孩子已经被洪水冲走了。
   ——所谓人生的抉择不少便是如此,由客观条件决定。
   [经典述评2]--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门客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
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你处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
   ——如果无用武之地,英雄也枉然。
   [经典述评3]--大器晚成
   有些人虽然具有出众才华,但是受到客观局限,只有到以后才能展示。有些人具备潜质,需要长期磨练,才能脱颖而出。
   齐白石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直到三十多岁,齐白石才开始学画,但是被当时美术界歧视贬抑。
57岁时,齐白石来到北京,仍然受到冷落。在一次画展上,齐白石作品受到冷落,被挤在一个角落里。徐悲鸿来到展厅,看到齐白石的立轴《虾趣》大为惊讶,画上的虾体若透明,形态逼真,如同在水中游动。然而此画标价仅8元。徐悲鸿当即找来展厅负责人,将齐白石的这幅立轴放在展厅正中,与自己的《奔马》并列,并亲自将标价8元改为80元。而自己的那幅《奔马》则为70元。还在齐白石的《虾趣》说明栏注明“徐悲鸿标价”。此举引起展厅轰动,人们争相传颂,一时在京都美术界传为佳话。
齐白石先生性情中人,有一件趣闻。他成名之后曾经贴出告示公布画价:“白石画虾,十两一只”。尽管价钱昂贵,登门求虾者仍然不少。一位富人见了画价,心中盘算一翻,于是,以白银35两向画家购画,他洋洋自得,以为必有赚头,已付纹银35两,总得画四只虾吧?次日,画家作品已成,富人展卷一瞧:“画上只有三只虾?不对呀,那多余的5两白银岂不白送了!”富人正待开言,仔细一看,发现还有半只虾隐身于水草之中,只见一截虾尾。
   ——齐白石比起那些死后成名的画家如凡高太幸运了!
   [经典述评4]--东山再起
   19世纪初,英国一位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一家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沮丧,茫然中,看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拉丝织网,尽管丝一次次被风吹断,蜘蛛又一次次重新吐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将网织成。将军深受激励,重振旗鼓,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艰难,途中往往经历多次失败。此时的英雄有时候被他人蔑视。但是他们自强不息,东山再起,直至成功,令以往的羞辱者颜面扫地,无地自容。
   [经典述评5]-- 虽败犹荣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的50万大军进攻希腊。斯巴达国王莱奥尼达率盟军在温泉关挡住了波斯人的去路。经过两天的血战,波斯人无法通过。但一个当地居民背叛希腊,带领波斯人沿着山间小道前出到希腊军队的后方。莱奥尼达获悉这一情况后,命令各盟军队伍向雅典撤退,本人则和300名斯巴达人一起留守山口。斯巴达人四面受敌,英勇厮杀,在白刃格斗中全部阵亡,而2万波斯人丧生。
   据说,波斯人在打扫战场时只找到了298具斯巴达人的尸体。原来,有两个斯巴达人没有参加战斗。一个是因为害眼病,一个是因为奉命外出。战后,他俩回到斯巴达时,家乡的人都非常鄙视他们,谁也不理他们。其中一个人受不了这种屈辱,自杀了。另一个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但斯巴达人还是拒绝把他安葬在光荣战死者的墓地中。
   ——一些人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因为面对更强大的对手,或者极端的环境。就其自身才能和勇气而言,他们远远超越普通人,仍然为英雄。他人实在没有资格嘲笑之。成王败寇不知道诋毁了多少英雄好汉。
   [经典述评6]--泰坦尼克号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邮轮泰坦尼克号被认为是一个技术成就的顶点作品。它更津津乐道的是安全性。当时的人们再也设想不出更糟糕的情况了,所以称泰坦尼克号为“永不沉没的船”。一个船员对一女乘客西尔维亚&#8226;考德威尔说:“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它的第一次处女航、也是唯一的一次航行。4月14日,它在大西洋撞上冰山沉没。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
   ——泰坦尼克号是人类的美好梦想达到顶峰时的产物,反映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强大自信心。她的沉没,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运的不可预测。泰坦尼克号将永远让人们牢记人类的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价。
   [经典述评7]--打翻的牛奶
   卡耐基的事业刚起步时,在密苏里州举办了一个成年人教育班,并且陆续在各大城市开设了分部。他花了很多钱在广告宣传上,同时房租、日常办公等开销也很大,尽管收入不少,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连一分钱都没有赚到。
    卡耐基很是苦恼,不断地抱怨自己的疏忽大意。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整日里闷闷不乐,神情恍惚,无法将刚开始的事业继续下去。
    最后卡耐基去找中学时的生理老师乔治&#8226;约翰逊。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聪明人一点就透,老师的这一句话如同醍醐灌顶,卡耐基的苦恼顿时消失,精神也振作起来。
    “是的,牛奶被打翻了,漏光了,怎么办?是看着被打翻的牛奶哭泣,还是去做点别的。记住,被打翻的牛奶已成事实,不可能被重新装回瓶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出教训,然后忘掉这些不愉快。”这段话,卡耐基经常说给学生,也说给自己。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无法改变的事,忘掉它;有机会去补救的,抓住最后的机会。后悔、埋怨、消沉不但于往事无补,反而会阻碍新的前进步伐。
   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在各个方面都会碰到各种问题,阻挡着前进。我们要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七纵两横结构如下所示:
   发现(确定--放弃)——探因(主观--客观)--对策(制约-消除)--实施(执行-检验)--进展(保持-变化)--结局(完成-确认)——后果(总结--预防)
   问题间或具有以下表现:
   1,一件事情表现出与自己的传统观念不相符的形式,具有反常的特征。
   2,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
   3,某件事情让自己付出很大代价,感觉不舒服。
   4,直觉某件事情不对劲。
   5,有些问题以前就存在,当时无力解决而搁置,现在能够解决而重新确定。
   发现问题时,人们要分析,既要定性,也要定量。问题的种类是工作还是家务?是工作状态还是人事关系?问题的程度是小还是大?是急还是缓?
   根据问题的表现,再衡量自己的解决力量。如果盘算自己能够解决之,就作为问题确定下来,下定决心解决它。
   人们不能把所有事情都当作问题来对待,也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当作必要问题来处理。放弃问题也属于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需要放弃的问题有如下表现:
   1,有些事情尽管反常,但并不见得成为问题,可以不予理会。
   2,有些问题的确属于问题,但属于微小问题,几乎没有影响,可以不予理会。
   3,有些问题应该解决,但是现在缺乏条件,可以延后处理。
   [经典述评1]--吊灯和钟表
   1582 年的一个星期天,十八岁的伽利略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漫不经心地走进比萨的一座圆顶天主教堂。教堂里响起了和谐悦耳的管风琴乐曲,人们开始做礼拜了。
   心不在焉的伽利略,抬头仰望着天花板,目不转睛地盯住悬挂着的铜吊灯。微风一吹,吊灯来回摆动。他惊异地发现,无论吊灯摆动的幅度多大,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总是大致相同的。伽利略又用右手按着左手的脉搏,进行测验,嘴唇不时微微动弹,确认果真如此。这位科学奇才,从吊灯摆动的奥秘中,发现了摆的运动规律。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原理,荷兰的惠更斯制造了第一个机械摆钟。
   ——问题蕴涵机遇。
   [经典述评2]--杞人忧天
   从前有个小国家叫杞。杞国有一个人,整天胡思乱想,疑神疑鬼。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崩塌下来,砸扁了脑袋;一会儿担心地会陷落下去,埋住了全身。他越想越害怕,整天忧心忡忡,白天吃不下饭,夜里不敢睡觉,成为全国的笑料。
   ——在历史上,这个成语是完全作为讽刺和否定使用的。现在,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后,国人不忧天,却忧地了。但是,我们要清楚,重大地质灾难的发生次数极其稀少。如果发现某些征兆,我们的确应该忧虑,做出防范。但是,在平时我们绝对不可以忧心忡忡,忧愁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显然没有一点效果,既然没效果就听天由命吧。正如俗话所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当决定问题存在时,接下来就要分析其中的原因。原因就是问题的病根。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原因的种类分化为主观和客观,前者通常主要。
   关于主观方面,是缺乏志向还是能力?是缺乏责任还是信心?是缺乏专业技术还是从业经验?
   关于客观方面,是他人还是物品有问题?是时间还是空间?
   中和原因属于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是搭配结构不合理还是磨合时间短?
   因为中和属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接,虽然不典型,但是很普遍。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际矛盾都是由于磨和不够造成的。两个死敌之间可能没有品德差别和利益矛盾,如果磨和好就会成为好朋友。
   [经典述评1]--心算大师的失算
   哈特从小就在父亲的教导下练习心算,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他终于成为一名出色的心算大师。
   这一次,正所谓“艺高人胆大”,他同样信心十足地站到了台前进行心算表演。上台出题的人们尽可能地出一些运算更为复杂、数字更为庞大的题目,但是他们都没有难倒他。哈特心里非常得意。
   此时,又有一位女士走上台来,缓缓说出了要出的题目内容:
    “有一列火车要开往某一个地方,在始发站上一共有6 089人上车,在经过第一个车站时下车22人,上车84人;下一个车站又下了13人,上了61人。”
   听到这里,哈特不由得在心中轻笑了一下,“如此简单的加减运算题,真是幼稚得很。”
    女士依然在不紧不慢地说着自己的题目,“下一站又下了48人,上了39人;再下一站下了64人,上了76人;再下一站下了94人,上了77人;再下一站下了59人,上了162人;再下一站下了195人,上了67人。”说到这里女士停了一下,哈特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但是他愿意装作谦虚大度地对女士说:“您还可以接着提问的,请问还有吗?”
    女士仍旧是一副不慌不忙的严肃样子,她说,“当然有,火车一直向前行驶,到下一站又下去295人,上来24人;再下一站下去82人,上来35人,再下一站下去673人,上来15人。”
    女士又停了下来,哈特对这位女士说,“如果题目到此为止的话,我想我现在就可以说出火车上剩下多少人了。请问您的题说完了吗?”女士看了看哈特说,“只剩下最后一句了”,然后她大声地说:“我要问的是这列火车沿途一共经过了多少站,而不是火车上还剩下多少人。”
   听到女士最后的这一句话,哈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为什么大风大浪都已顺利走过,小小阴沟里却经常翻船?其中的原因不在于环境本身,而在于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面对大风大浪人们会集中精力、全神贯注,而对于小小阴沟却少了几分小心,多了一些大意。
   [经典述评2]--杰弗逊大厦
   美国华盛顿广场有一座杰弗逊纪念馆大厦。这座大厦历经风雨沧桑,表面斑驳陈旧。政府派专家调查原因。
   最初以为侵蚀建筑物的是酸雨,但后来的研究表明,酸雨不至于造成那么大的危害。最后才发现原来是冲洗墙壁的清洁剂有强烈的腐蚀作用,而该大厦墙壁每日被冲洗的次数大大多于其他建筑。
问题是为什么每天清洗呢?因为大厦被大量的鸟粪弄得很脏。为什么有那么多鸟粪?因为大厦周围聚集了很多燕子。为什么燕子专爱聚集在这里?因为有燕子爱吃的蜘蛛。为什么这里的蜘蛛特别多?因为墙上有蜘蛛最喜欢吃的飞虫。为什么这里的飞虫这么多?因为飞虫在这里繁殖特别快。为什么飞虫在这里繁殖特别快?因为这里的尘埃最适宜飞虫繁殖。为什么这里的尘埃最适宜飞虫繁殖?其原因并不在尘埃,而是尘埃在从窗子照射进来的强光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刺激致使飞虫繁殖加快,因而有大量的飞虫聚集在此,以超常的激情繁殖,于是给蜘蛛提供了丰盛的大餐。蜘蛛超常的聚集又吸引了成群结队的燕子流连忘返。燕子吃饱了,自然就地方便,给大厦留下了大量粪便……
   因此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是:拉上窗帘。杰弗逊大厦至今完好。
   ——可见,有些问题并不像我们看起来的那样复杂,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简单办法。
   [经典述评3]--向前跨一步
   二战期间,一位美国将军在给部下布置任务,几个下级在他面前排成一列。他说:“这个任务很艰巨,也很重要。谁愿意接受任务,就向前跨一步。”
   说完话的同时,电话铃响了,将军转身接电话。之后再转身,发现几个下级还是排成一列。将军勃然大怒。部下委屈地辩解:我们每个人都向前跨了一步。
   ——在那种条件下,我们很难说是将军缺乏观察能力,没有水平,也很难说是将军犯下错误。是双方关系给大家开了玩笑。这提醒我们,有些客观情况是瞬间发生了变化,主观的认识难以跟随,就造成脱节误事。
   原因确定后,就对症下药。对策分化为两类,一种是制约,一种是消除。
   当问题不严重,或者自己力量暂时不够之时,适用于制约对策。制约是阻止问题的进一步扩大,或者把问题掩盖起来。
   消除对策适用于问题严重到无法承受的地步,或者自己力量巨大,有可能彻底解决问题。
   消除的方法可以分化为七种:
   挑拨——静止--消极--中和--积极--尽力——胡乱
   某些问题发生时,的确令我们着急。不过,采取极限右倾的方法,以静制动,无所作为,反而将危机消除得无影无踪。例如,面对流言飞语,不做解释,沉默对待,反而化解。甚至,采取极端右倾的方法,把潜在问题变成现实问题,把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挑拨是非,反而能够彻底解决问题。例如,当狼被猎人的夹子夹住一只腿后,会扩大问题,把这只腿咬断,最终保全生命。
   当某些问题发生时,我们束手无策,又不能束手待毙,只好胡乱动作,把死马当活马医。结果也许正好,问题本身需要的恰是这种力量,所谓歪打正着,反之就是乱上添乱。
   [经典述评1]--画像
   以前有一位国王,他独眼缺手断脚。他却很爱面子,很想将他那副尊容画下来,留给后代子孙瞻仰,于是请来全国最好的画家。一个画家将国王画得很逼真,栩栩如生,很传神。但是,国王看了之后很难过,说:“我这么一副残缺像,怎么传得下去!”于是就把这位画家给宰了。
   他又请来第二位画家。这位因有前车之鉴,不敢据实作画,就把国王画得圆满无缺。把缺的手补上去,把断的腿补上去,国王看了之后更难过,说:“这个不是我,你在讽刺我。”又把他给宰了。
   第三位画家怎么办呢?写实派的给宰了,完美派的也给宰了。想了很久,急中生智,画了一幅国王一手持手枪单腿跪下闭住一只眼瞄准射击的肖像画,把国王的缺点全部掩盖。结果国王大大的奖赏了他。
   ——掩盖是艺术也是智慧。
   [经典述评2]--寻找金表
   一个农场主不慎将一只名贵的金表遗失在谷仓里,他遍寻不获,便要人们帮忙,悬赏100美元。人们无不卖力地四处翻找,无奈谷仓内谷粒成山,还有成捆成捆的稻草,要想在其中找寻一块金表如同大海捞针。人们忙到太阳下山仍没有找到金表,他们不是抱怨金表太小,就是抱怨谷仓太大、稻草太多,他们一个个放弃了。
   只有一个小孩在众人离开之后仍不死心,努力寻找,但是他并没有象大人那样到处翻动,而是静听。突然,小孩听到一切喧闹静下来后有一个奇特的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地响着。小孩顿时停止走动。谷仓内更加安静,滴答声响十分清晰。小孩循声找到了金表,最终得到了100美元。
   ——以静制动,守株待兔,在特殊条件下就是最好的办法。
   [经典述评3]--偷袭珍珠港的谜团
   据今天很多专家掌握的史料来看,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已经知道了这个情报,也发现了日本要偷袭珍珠港的迹象。但是很奇怪,美国人居然没有提醒太平洋舰队可能要遭到偷袭。
   为什么?这就是罗斯福的“瞒天过海”。他最希望的就是美国人参战,但当时美国国内舆论是坚决反对战争的。怎么办呢?罗斯福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日本人来进攻,只要日本进攻美国,美国就有理由参战,而且美国的老百姓也会迅速地团结起来。事实正是像罗斯福希望的那样,他把这些情报隐瞒了下来,然后珍珠港事件发生了。罗斯福第二天就向美国人宣布,美国遭到了侵害,美国要宣战。
   ——美国投入了二次大战,成了二次大战的最大赢家。美国本土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战争,通过战争把大量的武器卖给了各国,还俘获了大量的德国人才,控制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秩序。美国在二战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制定对策后,就进入实施阶段。人们既要执行对策,同时检验效果,作出必要修正。
   人们争取目标实施行为的过程是漫长和复杂的,表现为许多阶段。目的和目标经常在意志中发生递进转换。本阶段的目标成为成为下阶段的目的,下阶段的目的又组成新的目标,如此循环递进。久而久之,主体可能混淆真正的目的和目标,把目标当作目的,不把结果对照目的进行分析,这个时候,人们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时刻反思自己的目的和目标之间关系,不要陷入把目标当目的的陷阱。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把培养孩子能力作为目的,把孩子服从自己安排作为目标。但在实际过程中,往往把管制孩子作为目的,只要孩子服从自己的安排就行,而不仔细考察孩子的能力是否真正和全面发展,结果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人们的目的都渴望出人头地,渴望成功。许多人把考上名牌大学作为一种阶段目标。结果,进入大学后不思进取,荒废学业,毕业后“泯然众人矣”。
   检验是对执行的反制。有些人只注意干活,不注意效果,这非常愚蠢。有些人认为检验占用了一些资源,不值得。这非常错误。对于关键的事情,人们应该随时检验,防止偏差;对于一般的事情,人们可以定期和放松检查。
   [经典述评1]--卞和献璧
   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献给厉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又断其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卞和以功封为零阳侯。
   后来,和氏璧流落到赵国,《史记》所说的 “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数十年后,秦灭赵而得到和氏璧。秦始皇顺天意统一六国,用和氏壁雕刻成传国玉玺,上写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形同龙凤鸟之状,玺文由丞相李斯书写,著名玉匠孙寿镌刻。从此千多年成为帝王的象征,代代相传,称为“传国玺”。
   ——卞和残废得令人惋惜!
   [经典述评2]--圆珠笔
   圆珠笔开始发明以后,很受大众欢迎。但它有个毛病,书写到大约2万字,圆珠和笔管的缝隙扩大,就容易漏油。圆珠笔厂为了解决此问题,要找到一种新型圆珠材料,既不易磨损,又很顺滑,造价还得便宜。他们做了很多试验都找不到满意的物质。
   后来,有个日本人把制造新圆珠的目标去掉,追溯本来的书写目的,制定出新目标:把油墨只注入到写2万字的水平,写完更换新笔。这个人因此申请专利,成为富翁。
   ——有时候发明在于转换一点脑筋。
   行为总要持续一段时间。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会发现新情况乃至新问题,就要对比既定策略,考虑既定方法是否合适?
   当行为进展情况同客观条件和主观目的相适应时,人们就要保持既定计划和方式。如果条件只发生细微变化,不足以改变大局,人们就要坚定原来的信念。
   当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后,人们必须及时地修正措施,要么改变方法,要么改善能力。如果无法修正,只能废止行为,防止浪费力量。
   有些人思想僵硬,认为制定了计划就绝对执行,根本不顾及条件的虚实和变化,这种保持就会带来失败。
   [经典述评1]--懦弱的鲨鱼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耐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
   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实验结束了,实验人员讥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鱼。
   ——人们有时候也犯下同样的“错误”。当曾经的坏条件改善了,也视而不见,还以为是原来样子。
   [经典述评2]--“爬蚤”
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科学家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跳蚤变成“爬蚤”,并非它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最可悲之处就在于,实际上的玻璃罩已经不存在,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其实,人们有时也成为“爬蚤”。要想成为永远的跳蚤,必须永远奋斗。
   [经典述评3]--“准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
   在著名的辽沈会战中,林彪的原意是兵分两路攻城阻援,一路主力进攻锦州;另一路阻击廖耀湘的西进兵团。没想到蒋介石又调来大军从葫芦岛登陆增援锦州;因为“准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所以林彪萌发了放弃进攻锦州,改打长春的计划的念头。
   如果按照林彪的思路先打长春,而放弃进攻锦州的话,中国革命那将是另外的一番局面!后来在毛泽东强烈不满电文的威慑下,以及罗荣桓的坚持下,林彪才坚定了打锦州,虎口拔牙的决心。之后,中国革命进入共产党主导的轨道。
   ——其实,客人虽然分两拨到,但总数还属于一桌。
   结局分化为两种状况。一种是自然结局,一种是主观结局。前者分为两种典型,一是超额解决了问题。二是欠缺,没有或者部分解决了问题。对此也要辩证看待。如果一个不重要的问题,需要你拼命解决,就不如保留欠缺。
   主观确认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行为自然停止后,人们必须进行主观鉴定。只有鉴定结束,整个行为才算告一段落。因为事情的内在动力在于人们的需要。如果是领导专门交代的重要任务,那么就要请领导确认,这样整个工作才算圆满。
   [经典述评1]--参加奥运会的中国第一人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市举行。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沦亡的关头,国民党政府怕日本帝国主义竟以时间仓促和准备不足为由,决定不派运动员参加第十届奥运会。然而,就在这时,已经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的日本侵略者,正企图把它一手泡制的傀儡“满洲国”推上国际舞台,突然在伪满各报上宣称:东北大学学生、全国短跑纪录的保持者刘长春,“将代表满洲帝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以此为伪满政权骗取国际承认的资本。这一丧权辱国的消息立即引起各界爱国人士的强列反对。
当时正流亡北京的刘长春,他满怀民族义愤,不愿当亡国奴,不怕威胁利诱地在《大公报》上郑重声明:“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作牛马。”后经爱国志士团结斗争和多方奔走,热心体育的爱国将军张学良解囊相助8000元差旅费,刘长春才得以作为中国的代表,远涉重洋孤身一人参加了第十届洛杉矾奥运会的田径比赛。由于长途颠簸,困顿劳乏,刘长春没有跑出他在国内最好的成绩,在预赛中就被淘汰了。
   ——刘长春作为炎黄子孙的唯一代表首次前往参加,尽管理他没能在比赛中取胜,但是,他参加第十届奥运会本身就是中国的一大胜利,就为中国人民出了一口气。
   [经典述评2]--漏掉的敌人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地区全歼了国民党军“王牌中的王牌”、全部美械装备的整编74师,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孟良崮上枪声停止的这个傍晚,我军甚至连战场都顾不上打扫就匆匆撤出,因为外围有大量国民党军队。
   当大概的战果统计数字报上来后,心细的粟裕发现连死带抓只有25000人。他居然派出一支部队重返战场,从山沟里搜出了因为弹药殆尽而隐藏不露的7000国军,这才凑齐了张灵甫麾下的32000人。
   ——粟裕敢于如此冒险,是因为外围的诸多国民党军听到孟良崮方向已无枪声,多被74师这样的王牌师被共军全歼的事实所震慑,个个原地不动,生怕那山上还有共军在等着自己。他们哪知,把那7000人救出来而避免74师全军覆灭的最后一个机会,就这样,随着他们那已经萎靡的意志,流到沂蒙山的溪流里去了。
   当问题实际解决后,人们要进行总结和预防。这个阶段处于极端层次,看上去与前面没有多大关系,实质上属于解决问题的升华阶段,为以后类似问题的解决寻找最佳途径。
   人们往往会盘算:我的方法是否妥善?有什么新的发现和补充?花费的代价和取得的效果是多少?效益如何?
   根据分化适中的法则,我们不仅注意种类和性质,还要注意数量和程度;要追求全面和适度,防止片面和偏颇。一切行为,无论成败,都涉及共同原因,都是推力和阻力之间的搏弈,形成四个问题:
   第一,所有推力因素的种类是否齐全?
   第二,每种推力因素的容量是否充足?
   第三,各种推力因素的搭配是否协调?
   第四,一切客观阻力的总和是否可控?
   以上四者,凡是肯定者,必然成功;凡是否定者,必然失败;凡是或然者,可能成功或失败。
   俗话说得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根据经验教训,人们要进行预防。因为,事物主要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做。当特定条件产生后,问题必然形成和发作。我们早早地把问题发生的条件控制住,未雨绸缪,就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经典述评1]--刘邦的总结
刘邦胜利之后,有一天问左右臣子:“你们直说,我为什么能打败项羽?”这些臣子只是说些拍马奉承的话,刘邦听后摇头说:“我所以能打败项羽,主要靠三位人才。”接着他又说:“出谋划策,研究正确作战方针,保证打胜仗,我不如张良;制订典章法令,管理政务,筹集军费粮草,我不如萧何;身临第一线带兵打仗,做到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为人中豪杰,均能为我所用,这是我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也不能用,所以他注定要灭亡。
   [经典述评2]--刘邦的预防
   西汉的陆贾以门客身分跟随刘邦平定天下。刘邦当上皇帝后,他经常在刘邦面前提到《诗经》和《尚书》,并讲述商、周的历史。
   刘邦认为陆贾虽然懂得不少,但过于迂腐,十分生气地对他说:“我靠骑马驰骋疆场,夺取了天下,哪里用得着读书诵经!” 陆贾回答说:“骑马打天下成功了,难道还能靠骑马纵横来治理天下吗?从前的商汤王和周武王算是贤明能干的人了,他们虽然以诸侯身分用武力夺 取了王位,但称帝后却能息武功,推行文治之道。文武并用,打下的江山才 会保持长久。如果秦国统一天下后,能够大力推行仁政,向从前的圣贤学习, 陛下怎么可能消灭秦国夺取天下?”
   原来,周武王推翻商朝后,为了巩固政权,大力推行仁治德政,以安抚商朝百姓。他起用了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封给他领地,让他继续统治京城的商朝遣民。周武王打开监狱,大赦囚犯,使自由民得到了解放。他把宫廷聚集的财物和粮食分发给无衣无食的贫民,解决了他们的温饱,并将被殷纣王剖心杀死的比干的坟墓重新修整,以表示对这位忠义正直之士的崇敬。这一系列措施得到了被征服的商朝人民的拥护,都乐意归顺武王的统治。后来,辅佐周成王的周公继续推行这样的仁治德政,并制定礼乐,逐步稳定了社会,使政治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刘邦听了陆贾这番话后,内心里感到惭愧,决心效法前贤。他请陆贾写文章,探讨秦国失败、刘邦获得成功的原因,总结历史上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治国的参考。  
   陆贾据此撰写了《新语》一书,用十二篇文章探讨了治国成败之道。刘邦对这本书大加赞赏,采纳书中的建议,清除秦国的暴政,推行仁治,让人民得到休养生息。这样,西汉初期的社会秩序逐步稳定下来,经济开始复苏。
   ——许多人认为刘邦乃小人一个,不该得天下。从上面两个故事看,刘邦具有大智慧。许多人钟情项羽,请看韩信拜将后,对刘邦谈论项羽的话: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碍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想要提高演奏水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