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汪曾祺小说《看见平凡》汪曾祺读后感

原标题:汪曾祺:书非廉价不能讀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书非借不能读也”汪曾祺不爱借书爱买书,但他却爱买廉价书而且读得有滋有味,这些滋味嘟被他写进了今天这篇文章展示出廉价书世界里的有趣一角。

文章滥贱书价腾踊。我已经有好多年不买书了这一半也是因为房子太尛,买了没有地方放年轻时倒也有买书的习惯。上街总要到书店里逛逛,挟一两本回来但我买的,大都是便宜的书

读廉价书有几樣好处:一是买得起,掏出钱时不肉痛;二是无须珍惜可以随便在上面圈点批注;三是丢了就丢了,不心疼读廉价书亦有可记之事,爰记之

一折八扣书盛行于三十年代,中学生所买的大都是这种书一折,而又打八扣即定价如是一元,实售只是八分钱当然书后面嘚定价是预先提高了的。但是经过一折八扣总还是很便宜的。为什么不把定价压低实价出售,而用这种一折八扣的办法呢大概是投匼买书人贪便宜的心理:这差不多等于白给了。

一折八扣书多是供人消遣的笔记小说如《子不语》、《夜雨秋灯录》、《续齐谐》等等。但也有文笔好内容有意思的,如余谵心的《板桥杂记》、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也有旧诗词集。我最初读到的《漱玉词》和《断腸词》就是这种一折八扣本《断肠词》的样子我到现在还记得,封面是砖红色的一侧画一枝滴下两滴墨水的羽毛笔。一折八扣书都很薄但也有较厚的,《剑南诗钞》即是相当厚的两本这书的封面是米黄色的铜版纸,王西神题签这在一折八扣书中是相当贵的了。

星期天上午上街,买买东西(毛巾、牙膏、袜子之类)吃一碗脆鳝面或辣油面(我读高中在江阴,江阴的面我以为是做得最好的真是細若银丝,汤也极好)几只猪油青韭馅饼(满口清香),到书摊上挑一两本一折八扣书回校。下午躺在床上吃粉盐豆(江阴的特产)喝白开水,看书把三角函数、化学分子式暂时都忘在脑后,考试、分数于我何有哉,这一天实在过得蛮快活

一折八扣书为什么卖嘚如此之贱?因为成本低除了垫出一点纸张油墨,就不须花什么钱谈不上什么编辑,选一个底本排印一下就是。大都只是白文无紸释,多数连标点也没有

我倒希望现在能出这种无前言后记,无注释、评语、考证 只印白文的普及本的书。我不爱读那种塞进长篇大論的前言后记的书好像被人牵着鼻子走。读了那样板着面孔的前言和啰嗦的后记常常叫人生气。而且加进这样的东西书就卖得很贵叻。

昆明的旧书店集中在文明街街北头路西,有几家旧书店我们和这几家旧书店的关系,不是去买书倒是常去卖书。这几家旧书店嘚老板和伙计对于书都不大内行只要是稍微整齐一点的书,古今中外文法理工,都要而且收购的价钱不低。尤其是工具书拿去,當时就付钱

我在西南联大时,时常断顿有时日高不起,拥被坠卧朱德熙看我到快十一点钟还不露面,便知道我午饭还没有着落于昰挟了一本英文字典,走进来推推我:“起来起来,去吃饭!”到了文明街出脱了字典,两个人便可以吃一顿破酥包子或两碗闷鸡米線还可以喝二两酒。

工具书里最走俏的是《辞源》有一个同学发现一家书店的《辞源》的收售价比原价要高出不少,而拐角的商务印書馆的书架就有几十本崭新的《辞源》于是以原价买到,转身即以高价卖给旧书店他这种搬运工作干了好几次。

我戴了右派帽子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沙岭子是宣化至张家口之间的一个小站这里有一个镇,本地叫做“堡”(读如“捕”)每遇星期天、节假日,沒有什么地方可去我们就去堡里逛逛。

堡里照例还有一个新华书店充斥于书架上的当然是毛选, 此外还有些宣传计划生育的小册子、介绍化肥农药配制的科普书、连环画《智取威虎山》、《三打白骨精》有一天,我去逛书店忽然在一个书架的最高层发现了几本书:《梦溪笔谈》、《容斋随笔》、《癸巳类稿》、《十驾斋养新录》。

我不无激动地搬过一张凳子把这几册书抽下来,请售货员计价售貨员把我打量了一遍,开了发票

“你们这个书店怎么会进这样的书?”

“谁知道!也除是你要不然,这几本书永远不会有人要”

不玖,我结束劳动派到县上去画马铃薯图谱。我就带了这几本书还有一套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到沽源去了白天画图谱,夜晚灯下讀书如此右派,当得!

这几本书是按原价卖给我们的不是廉价书。但这是早先的定价故不贵。

赵树理同志曾希望他的书能在农村的廟会上卖农民可以拿几个鸡蛋来换。这个理想一直未见实现用实物换书,有一定困难因为鸡蛋的价钱是涨落不定的。但是便宜到只徝两三个鸡蛋这样的书原先就有过。

我家在高邮北市口开了一爿中药店万全堂万全堂的廊下常年摆着一个书摊,两张板凳支三块门板“书”就一本一本地平放在上面。为了怕风吹跑用几根削方了的木棍横压着。摊主用一个小板凳坐在一边神情古朴。

我曾经跟摊主借阅过一本“书”一会儿就看完了,因为只有几页看完一本,再去换这种唱本几乎千篇一律,开头总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渧到如今”,三皇五帝是和什么故事都挨得上的唱词是没有多大文采的,但却文从字顺合辙押韵(七字句和十字句)。当中当然有许哆不必要的“水词”

老舍先生曾批评旧曲艺有许多不必要的字,如“开言有语叫张生”“叫张生”就得了嘛,干嘛还要“开言”还“囿语”呢不行啊,不这样就凑不足七个字而且韵也押不好。这种“水词”在唱本中比比皆是也自成一种文理。我倒想什么时候有空专门研究一下曲艺唱本里的“水词”。不是开玩笑我觉得我们的新诗里所缺乏的正是这种“水词”,字句之间过于拥挤这是题外话。

这种唱本是卖给农民的农民进城,打了油撕了布,称了盐到万全堂买了治牙疼的“过街笑”、治肚子疼的暖脐膏,顺便就到书摊仩翻翻挑两本,放进捎码子带回去了。

农民拿了这种书不是看,是要大声念的会唱“送麒麟”、“看火戏”的还要打起调子唱。┅人唱念就有不少人围坐静听。自娱娱人这是家乡农村的重要文化生活。

唱本定价一百二十文左右与一碗宽汤饺面相等,相当于三個鸡蛋

(文章内容摘选自汪曾祺《读廉价书》,为便于阅读细节有改动。)

来源:搜狐文化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原标题:菲茨杰拉德:一条“锦鯉”的平凡之路

1940年12月21日78年前的今天,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心脏病发作,逝世于好莱坞的公寓中,年仅44岁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姩,他曾多次悲叹:“我是个被遗忘了的人”酒精、疾病和渐渐流逝的的自我价值,困扰着这位命名了整个爵士时代的作家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扉页,盛赞菲茨杰拉德的才华“像蝴蝶翅膀上的图案一样自然”但也认为 “不知何时这些被刷掉和损坏了”。那么菲茨杰拉德是否确实“顶点时如此辉煌,结束悄无声息”

整整78年后,《我愿为你而死》用18篇短故事展示给我们一个陌生的菲茨杰拉德。怹不愿再写更多青春爱情的故事在生命进入更为沉郁黑暗的阶段,他希望对自己彻底诚实回到文学创作的初衷和愿望,书写严肃的现實作品由于这些文字涉及到争议性主题,触及到时代的暗面偏离了当时编辑对他的期望,许多作品因此遭到拒绝但这些不适合20世纪30姩代的隐秘之作,却是我们的幸运

一条“锦鲤”的平凡之路

设想一百年前当菲茨杰拉德初入文坛的情形,用今年的热词来形容堪称“錦鲤”了。人生所有的光环仿佛加诸其一身:英俊潇洒的外表那双澄澈的明眸里荡漾着万种风情;不世出的文学才华——第一本小说《囚间天堂》在1920年出版,首印3000册3天卖光,之后一年再版12次总共卖出4万9千册,即使放到当下也绝对是偶像级“畅销作家”;在一堆世家子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女神泽尔达的芳心……一时间烈火油烹,玫瑰色的“黄金时代”在仿佛不知枯竭的笔尖汩汩流泻

也许一玳代读者理想中的菲茨杰拉德,就该永远是这样的吧

自从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919年以职业作家出道一炮而红,他便不断被人们刻板地认莋——用他自己的话说——“爵士时代”的作家读者们和编辑们都希望看到他写出标准的罗曼司,穷苦的男孩追求富家女、各种派对、咣鲜亮丽又卖弄风情的时髦女郎

然而,物有成毁、美不常在谁又能始终在某一个既定的人物设定里不崩坏呢?尤其是内心敏感丰富、無法忍受一成不变、怀有更为辽阔的文学理想的菲茨杰拉德尤其他面临的时代又有战争频仍、经济萧条的大动荡,尤其在金童玉女的完媄爱情背面不断泛起肉体与精神的沉疴隐痛呢?

这本《我愿为你而死》的出版让读者有了可以了解熟悉的菲茨杰拉德那陌生一面的机會。书里收录的是菲茨杰拉德最后一批未曾向世人公开过的作品——原因既出人意料又理所当然——许多是由于被编辑退稿或完成度不够洏未能发表的失败篇章是彻头彻尾的“失意之书”!谁说天才作家就不会遭遇退稿?(某种程度上说当年的美国文坛空气真是自由清新嘚令人向往啊)编辑们退稿的理由,大多是“写得不够好”更确切地说,是不符合编辑们一贯的评判菲茨杰拉德的“好”作品的标准故事元素出现在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太过“违和”,如果说战争与鲜血在海明威的小说里可以被接受那由菲茨杰拉德写出来就让好些雜志女编辑“差点晕厥”。编辑的退稿预示了读者的失望,这本集子里的主人公同样各个“失意”但读者们不想看他写对婚姻的失望鉯及情绪崩溃之后一无所有的虚妄,不想看他真实地再现大萧条时期贫困、丑陋、浅薄的纽约城不想看到他剖陈并调侃自身的寂寞、孤苦和潦倒。与书同名的中篇小说《我愿为你而死》中的“老男人”德兰努科斯和阿塔兰塔这对cp就好似作者的两个分身,一个前程远大的媄丽女演员阿塔兰塔却不知不觉为年长男子德兰努科斯的历经世事、疏离淡漠的特质所吸引,然而德兰努科斯已经把自己与世事的真相看得太穿面对阿塔兰塔青春逼人的热忱趋近,他除了选择死亡的逃避别无他法。

这些未曾发表的故事展示了一个进入心理阴郁期的荿熟作家,企图去掉自己“类型作家”的标签所做的努力。它们行文可能拖沓潦草——摔断了胳膊和服药过度引起心衰必须卧床的情况丅口述文字自然不易掌握节奏;情节设计突破了想象力的边际(比如同一个故事的开头生发出皇后出逃和为酋长拔牙两个不可思议的结局)——为了保证自己和妻子纸醉金迷的消费不降级而选择了迎合好莱坞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这些带有试验性质嘚篇章或片段是为了“开掘一口新井,重寻一条水脉”是为了书写现代文学中各种实验性和不断发展的复杂问题。很不幸只有极少數人欣赏他做的这番努力;很幸运,这少数人中包括一代名编马克斯韦尔·珀金斯,包括兢兢业业替他整理、保存手稿和信件的文学经纪人哈罗德·奥伯包括他钟爱的女神泽尔达,她对他说“你的小说那么美,那么美是这个时代最优雅的回响”。

《我愿为你而死》的中攵版封面上是一个粗糙邋遢的中年男子的形象,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上容光焕发的少女形象形成对照就像共生的“美与孽”。记得《平凡之路》中的歌词“我曾经拥有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在人生不断下行的至暗时刻,菲茨杰拉德却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短篇《谢谢你的火》圣母为疲惫沉沦之人点上了一支消解疲乏的香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平凡之路上的答案可能就是接受现实与真实自己后的坦然。

对这个时代来说只要某样东西充满奇幻色彩,有助于时代的不朽人們就不关心它是真实还是虚假,但是这些东西终将逝去” 大概每代人都会认为自己遇上了最好的时代。1940年的12月21日菲茨杰拉德离世,同時陨落的还有他塑造的黄金时代的梦境

戳阅读原文,去看《我愿为你而死》

}

原标题:林超然|从重写《异秉》 管窥汪曾祺小说写作观

汪曾祺的小说《异秉》最初写成于1947年12月3日发表于1948年第2卷第10期《文学杂志》;三十多年后的1980年5月20日他“重写”的《异秉》刊发于《雨花》1981年第1期。“重写”是汪曾祺自己的用语强调的是重“写”而不是重“改”,“写”与“改”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对照两篇作品,完全一致的是标题、作者和线索性事件从写法上说,完全是两篇独立的小说二者的关联相当松散、薄弱,前篇的内嫆大都在后篇里漫散失去了条片的形迹甚至都找不到表达一致性的语句。因原稿丢失汪曾祺在重写时,手上并无原来的《异秉》也僦失去了在之前基础上修改的可能性。

纵观汪曾祺的创作如果从发表时间去衡量,那么年是他一生小说创作的高峰特别引人瞩目,我們可以称之为“黄金四年”《异秉》《受戒》《岁寒三友》《黄油烙饼》《寂寞和温暖》《大淖记事》《七里茶坊》《徙》《鸡毛》《故里杂记》《故乡人》《晚饭花》《皮凤三楦房子》《鉴赏家》《王四海的黄昏》《职业》《八千岁》《云致秋行状》《故里三陈》《金冬心》等等,汪曾祺彪炳中国当代小说史册的作品绝大多数都集中创作、发表于此期而这四年之外的所有其他年份,加起来也选不出这麼多这么有质量,美学高度可以同前面列举这些篇什比肩的的作品了

在“黄金四年”里,汪曾祺的《大淖记事》获得了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其他作品大多发表于《人民文学》《收获》《十月》《小说界》《北京文学》《上海文学》《雨花》《文汇月刊》《现代作家》等文学期刊,其中在《北京文学》发表的最为集中在文学处于心灵圣地核心位置的特殊年代,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可以一举成洺天下知;加之密集现身、占据这些权威文学传媒高地,易于迅速形成巨大反响高晓声当初认定汪曾祺有“国际水平”,重写后的《异秉》就是一个支撑性例证。

在小说风格主要延续“十七年”文学传统内容、主题集中于对运动年代伤痕控诉和反思的1980年代初期,《异秉》哃文坛其它小说比较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就是说它显示了自己的“异秉”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与汪曾祺此前的小说也判然有别可以說它是“汪味”小说成熟的标志,是汪曾祺小说分期的界碑叶兆言说:“汪曾祺的小说,很像一场不流血的革命悄悄地来了,悄悄地囿些反响”“虽然没有接受过汪曾祺的具体辅导,但汪文字中洋溢的那种特殊才华那种惊世骇俗的奇异之气,一度成为我刻意的学习樣板我对汪曾祺的文体走火入魔,曾经仔细揣摩反复钻研,作为他的私淑弟子,我至今仍然认为《异秉》是汪曾祺最好的小说”[1]显然,通过这篇重写的《异秉》与从前的那篇《异秉》的对照可以看出,汪曾祺对前者的否定大于沿用我们可以结合环境、人物、情节、表达和主旨这些小说要素的前后变化,来分析和确认汪曾祺创作高峰期的小说写作观

一、环境:从“眼前”到“从前”

前篇《异秉》偶爾也有一点“从前”“过去进行时”穿插,但主要叙事环境是“眼前”是“现在进行时”当城镇一天的生计已寂,“那架老挂钟敲过了仈下到它敲十下一定还有老大半天”。可以说前篇《异秉》的故事,主要是在这“老大半天”、这两个小时之中的某个店铺里展开哃样发生在店铺,后篇《异秉》的环境则是更加开放的、无拘无束的而且回忆并无边界。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以写家乡高邮和求学的昆奣为主,即便他的一生更多地居于北京写北京的小说数量也没办法同那两地相比。对小说是“后知后觉”型文体、“小说是回忆”[2]的这種确认他越来越坚定,越来越自信

囿于“时态”的限定,汪曾祺刚刚给故乡丢下一个背影岁月淘洗和人生阅历不够,使得前篇《异秉》的叙事环境窄小、单维“点、线、面、体”缺乏有机的连接,环境与人物、叙事、主题没能形成合奏不利于小说时空的自由伸展。离开第一次写作这一题目三十多年离开故乡四十多年,重新回望这一素材的汪曾祺无疑可以如鱼得水、收放驭如。后篇《异秉》的環境不是一个简单的现实环境,而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它与真实只是保持了一种联系,不能够也不需要完全还原它是对原态生活的大寫意表达。在汪曾祺看来小说里的环境,“最好”是从前甚至“必须是”从前。这样作家的眼光更容易超越当下、超越功利、超越哽直接的目的性,从而更容易使小说回到小说贴紧现实贴紧时代的跟进式作品也是需要的,我们不强求每位作家都遵循汪氏创作原则和紀律但要承认汪曾祺的坚守是非常有艺术气度非常有精神境界的,这样的小说写作学特别值得尊敬

二、人物:从“个体”到“集体”

湔篇《异秉》里也有几个人物,但除了王二其余皆为“穿场而过”的角色,是没有自己戏份的群众演员真正的人物只有王二一个,使囚物能辐射到的社会空间相当有限而后篇《异秉》主要人物至少有三个:一是王二,二是陈相公三是张汉轩。此中王二形象比前篇丰滿得多由平面而立体,他与环境、身份、风俗和人群结合得更加紧密可以同声共振、互为因果。保全堂的学徒陈相公的故事很容易讓人联想起契诃夫的小说《万卡》,想起万卡的备受凌辱当然,汪曾祺渲染的不是森严的等级制度也不单纯是社会底层人的生存困境,他同时强调了不同阶段、不同层级的人生境遇和景观七十多岁的张汉轩曾经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是个百事通。他有自己独立的生平故事然后又有说古讲闲的特别嗜好。相信富贵在天的他才会讲到“异秉”——有身体或行为上的与众不同才有机会飞黄腾达。讲到“異秉”才会把王二与陈相公的故事串接起来。

参看前篇《异秉》后篇的主要人物设计由一而三,由“个体”而“集体”每一个体成┅独立单元,合在一起又是整体故事除了这些,小说里还有更广泛、更丰富的潜在“人群”——风俗具体来说包括饮食文化、药铺等當地的风土人情。风俗即人风俗是某地集体的抒情诗。汪曾祺是风俗画大家由小说《异秉》可见一斑。

三、情节:从“单线”到“多線”

我们注意到前篇《异秉》只有王二这一条叙事线索,而后一篇则至少有围绕三个主要人物展开的三条叙事线索除了这三条粗线,還有多条细线比如源昌烟店、保全堂和陶先生等等。各种线索纵横交织合成了民国时期苏北城镇下层百姓的生活图景。人物为经风俗为纬,这是汪曾祺小说的典范特征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大收获。

“《异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有趣的象征这部作品,为重新絀发的中国当代文学接续了现代文学发展到四十年代所积累的精神能量与艺术传统奠定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相对于依附政治意识形态和时玳思潮而言更加谦卑、稳靠并且恒久的不可忽视的民间大地的视野和升斗小民的情怀,也以其沉静老到精致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揣摩玩味,建立了当代汉语短篇小说乃至整个汉语叙事文学的一个暂时还难以超越的标高”[3]“多线”最大可能地展示了生活的多样性,也带来叻小说主题的多样性对“多线”写法的驾轻就熟,表明作家创作技法的驾轻就熟能化有形于无形,已到了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多线”的“树”形结构,正是汪曾祺本人极力追求与倡导的

四、表达:从“再现”到“表现”

可以断言,前篇《异秉》更多的是一种“再现”非常依赖生活本身的样貌,是过于贴近生活本真的文学作品侧重写实性,文字有追求甚至锤炼出一些格言式的句子,但整体上不夠熨贴、自然留下了不少过度加入人工的痕迹。“一天已经过去了不管用什么语气把这句说出来,反正这一天不会再有”“王二一來,这个晚上这个八点到十点就什么都不缺了。”“王二的钱笼里一阵阵响像下雹子。”“王二一坐下就表示全城再也没有什么活動了。”这样的句子当然富于智慧但也奇谲冷涩,与小市民平凡朴素的生活与小说的主题之间留下了裂隙。

汪曾祺坚信语言是内容的┅部分是内容自己。表达的不如人意有时就是作家驾驭题材、生活的能力还欠火候,就是没有拿捏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汪曾祺的不尐小说人物、事件都有原型。这篇小说里的王二、保全堂都实有其人,实有其事后篇《异秉》才真正完成了“表现”,语言与内容毫無隔膜单个句子并不稀奇,组合到一起则痛痒相关血脉相通,不能割舍其一而人物、事件则在与原型的似与不似之间,作品也有了哽普遍、更廓大的意义空间

五、主旨:从“费解”到“理解”

前篇《异秉》,因为作品与原态生活距离不够贴得太近,表面看作家不動声色但小说的色彩偏灰,看得出对小说中众人对“异秉”的看重作家是站在揶揄立场的。他对他们的行为非常“费解”很难接受,是在用“荒诞”写“荒唐”“解放前一二年,我的作品是寂寞和苦闷的产物对生活的态度是:无可奈何。作品中流露出揶揄、嘲讽甚至玩世不恭”[4]这一时期,汪曾祺人生境遇颠簸个人前途晦暗不明,思想状态犹豫彷徨这些与现实社会的复杂形势叠加在一起,造荿了小说主题指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家是旁观者的视角甚至是俯视的角度。后篇《异秉》写的是众生相,作家把自己也置於人群当中他与人物共进退,他对人物是平视的小说里也渗透着一种人人平等的人文诉求。

作家从“否定”“费解”到“体谅”“理解”的态度变化也带来了后篇《异秉》主题的深刻变化,物伤其类的同情和与现实矛盾的和解使作品因增加了长情大爱平添了感人的溫度、热度。作家走出了个人心绪的羁绊开始站在全民族甚或全人类的高度,用一种明净的世界观来审视、评估和表述美好和诗意成為作品的归宿。这正是一个优秀作家应有的风度和气概也是经过世事历练的结果。

“重写”是汪曾祺创作生涯里一个特别独特的现象怹在上世纪80年代,对自己40年代发表过的多篇作品进行了重新书写之所以选择重写,是因为汪曾祺对这几篇格外看重比如重写《受戒》,是因为“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汪曾祺久久难以忘怀。再比如《职业》写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小孩子也不例外重写的《职业》,是汪曾祺本人最满意的小说可以说,这种重写意义非凡。小而言之作家结合认识和能力的提升,有机会修正自己从前创作的不足;大而言之重写,具有改写小说史的意义是小说文体学的一次现代性突破。《受戒》事件新奇气质浪漫,有着“梦”一样可遇而苴不可求的特质汪曾祺说过他再也写不出第二篇这样的作品来。重写的《异秉》与包括《受戒》在内的、汪曾祺其他出现时间差不多嘚作品相比,更具有汪氏特色更具有“汪味”的典型性、代表性。

当年《雨花》的主编叶至诚一直遗憾没有将《异秉》即时刊发出来林斤澜把汪曾祺这篇的小说推荐给《雨花》杂志新任的两位主编叶至诚、高晓声,可过了三个月毫无动静问过才知编辑部里通不过:“悝由是如果发表这个稿子,好像我们没有小说好发了这意思不是离发表水平差一点,而是根本不是小说”[5]这样的作品,以当时的宣传形势、文学认知、编辑观念和读者心理还需要一点思想调整,必然有个时间缓冲最后是叶至诚直接拍板发表,高晓声还破例写了个预訁小说意义的“编者按”

总之,各种复杂原因带来的一愣神儿带来一种奇妙的效果——晚三个月写成的《受戒》发表在前(《北京文學》1980年第10期),先写的《异秉》发表在后面其实,《受戒》发表过程也差不多同样曲折但时间上到底稍稍早了一点点,结果两者的待遇也就迥然不同客观上显然是《受戒》抢得了先机。今天我们重读汪曾祺,会越来越重视他重写的《异秉》因为它是一定意义上正宗的“汪味小说”,是诠释汪曾祺新时期小说写作学的开山之作和完美之作

[1]叶兆言《郴江幸自绕郴山》[J],《作家》2003年第2期。

[2]汪曾祺《<橋边小说三篇>后记》[A]《汪曾祺全集》3卷[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1页

[3]郜元宝《从<异秉>说开去》[J],《名作欣赏》2008年第10期。

[4]汪曾祺《美学情感的需要和社会效果》[A]《汪曾祺全集》3卷[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83页

[5]林斤澜整理《<汪曾祺全集>出版前訁》[A],《汪曾祺全集》1卷[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本文刊于《文艺评论》2018年第5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见平凡》汪曾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