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打醒了中国:美国公众舆论如何成为战争同谋

自改开以来,“罗斯福新政”的国家用基本建设投资拉动经济,似乎被奉为“金典”。可事实证明,这是个弥天大谎,学“罗斯福新政”造成的产能过剩十分严重,解决起来更十分棘手。有一类知识的传承,在制度化的长期化灌输中,谎言都变成了完美的神话,它的标志就是人们不再追问为什么,而是变成了一种迷信。“罗斯福新政”在改开中,就这样被抬上了没有疑问的圣殿!

——看看谎言如何变成了完美的神话

  自改开以来,“罗斯福新政”的国家用基本建设投资拉动经济,似乎被奉为“金典”。可事实证明,这是个弥天大谎,学“罗斯福新政”造成的产能过剩十分严重,解决起来更十分棘手。

  以致习近平就任总书记数月,就于2013年4月25日的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积极推进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坚决遏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同年7月25日,工信部公布了当年首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同年10月15日《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发布,文中对产能过剩造成的后果,明确指出已超出经济领域范围,“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还明确指出已是“根源性”矛盾,“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并将去产能作为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首狠抓不放,并先后几十次在开会、学习、调研中反复强调去产能。

  在去产能中求发展,就成了新时期中国的一道亮色。为汲取前车之鉴,对罗斯福新政的被推销,也很有必要做个梳理。

  一、“罗斯福新政”是个什么玩意

  如果相互政治立场对立的人说“罗斯福新政”不是个东西,这往往会被对方认为是意识形态在作怪,那么,看看被公知精英们认同和膜拜的国民党时期的教科书和美国学者如何“妄议”“罗斯福新政”!

  1、何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指1933年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令》、《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社会保障法案》等法案,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核心为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也称“三R新政”。

  “罗斯福新政”在当时都说不上新,很多措施都是前任胡弗总统搞过的,只是他改了一个名称,变本加厉罢了。罗斯福搞的那个《国家工业复兴法》,主要就是各大企业联合起来,垄断价格,消灭竞争,保证工资水平。搞的那个《农业调整法》,给农民发补贴,让他们拿了补贴在家玩,不种地或少种地。新政的核心是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突出国家投资大规模掀起基本建设高潮。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无非是加强中央集权,加大计划经济成分。在美国这样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居然搞得起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罗斯福新政”为什么强化国家干预经济,要搞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因为,与罗斯福新政时代的美国饿殍遍地,民不聊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经济在世界范围一枝独秀,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显示出计划经济的体制性优势。1925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只相当美国的5%左右,到了1937年工业产量翻了近三番。1935年到1936年,苏联取消了所有票证,实现统一低价敞开供应。正是由于苏联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使得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巨大的红色热潮,那个时代真是社会主义的黄金时代,也使罗斯福推行的“新政”,不得不借鉴苏联的经验。

  2、旧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那么,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旧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普遍认为:并未挽救美国的经济危机,事实上是失败了。例如,1935年的《初中复习丛书外国史》中写道:“自罗斯福总统登台,虽极力提倡蓝鹰运动,劝人民及时购买,并实行通货膨胀,解除酒禁等,其于恢复经济繁荣,仍无甚大效果。”再如,1946年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下册)》直言:新总统罗斯福当选后“实行其复兴政策。……美国各地工潮之汹涌,足为罗氏复兴政策失败之显明表现。”旧中国的教科书,国民党为维护美国的“光辉形象”,评价“罗斯福新政”仅仅写到1935年,强调罗斯福新政实行两年多,并没有什么变化,带有“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实际到了1937年至1938年,美国经济更加恶化。从1937年8月到12月,纽约时报的股指从110猛跌到85。三个月内钢设备利用率从80%下降到19%,从9月到12月,有200万人失去工作。到1938年头几个月,美国的失业者增加400多万,大批美国人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因救济金发放一空,芝加哥等大城市关闭全部救济站。工程振兴局局长霍普金斯报告:南方的17个州,每个州都有人挨饿。伯纳德?德沃托声称:“罗斯福时代的萧条要比胡佛时代严重得多”。

  美国之所以能够摆脱危机,主要是战争的作用,而非体制的优势。从经济动因上说,恰恰是1937年美国经济全面恶化传染给日本,促使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1937年到1938年开始,美国输往日本的军用物资数量大大增加,大发战争横财,这不仅支持了日本侵华战争的顺利进行,也促使美国国内经济走出危机。到1941年美国又与日本开战,美国经济便走向全面繁荣。

  2、美国学者如何著书立说评价“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历史学家伯顿·W.福尔索姆出版了一本《罗斯福新政的谎言》,在这本令人震惊的著作中,揭露了富兰克林·D.罗斯福新政那史诗般神话的实质。福尔索姆认为,罗斯福的道德品质很成问题。他对企业界精英充满仇恨,他所开创的新政,具有缺乏计划性、浪费性支出严重和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的特点。并明确指出:罗斯福的一系列政策,未能实现经济的复苏。他操纵公众舆论,使得美国公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停滞的同谋。

  罗斯福时期的所得税率居然达到79%,对企业未分配的利润还要征税90%,除此之外还对消费品如汽油、口红征收大量的消费税。企业和人民在如此重负之下,经济怎么可能复苏。1931年美国失业率是15.9%(大萧条之前是3%左右),到1939年仍停留在17.2%。大萧条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私人投资率的萎缩,而新政时期私人投资的恢复也很有限:1929年私人投资占GDP的16%,到1941年也就恢复到14%。就人均GDP来说,1939年美国的人均GDP仍低于1929年。

  二、谁在改开中恶意推销“罗斯福新政”

  就这样的一个“罗斯福新政”,在改开中却被妆扮成一种发展经济的经典模式。那么,都是那些群体控制话语权,在极力推销“罗斯福新政”?

  1、一群道貌岸然的公知精英,蓄意做着夸张。以茅于轼为代表的,包括原本一个普通中学历史老师的袁腾飞等公知精英,甚至是被美国拿钱豢养的,一群脑门贴满教授、专家、著名学者等标签的公知精英,他们纠集在一起,蓄意夸张的推销“罗斯福新政”,甚至不惜造谣的鼓吹“罗斯福新政”。茅于轼在《生活中的经济学》:大肆吹嘘什么,罗斯福新政以后出现了公路建设高潮,这个高潮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如何的振兴了美国经济。查查各大学的学报中,在相当一个时期,宣扬“罗斯福新政”的论文成为时髦。甚至中央和国务院的研究机构里,包括一些学者型的官员,也都在积极推销“罗斯福新政”。以至在一个时期内,似乎不讲点“罗斯福新政”,那都是落伍。

  2、主流媒体和教科书联手,大力进行推销。官方的媒体大力宣传,如,央视《世界历史》第84集,集中宣扬罗斯福新政;MBA智库百科、360百科词等词条,积极定义罗斯福新政:“新政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缓解了大萧条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列为教科书的重要内容进行灌输,人民版高一年级《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课件、“罗斯福怎样使美国获得新生和繁荣”《罗斯福新政(人民版必修2)》、人教版历史教科书选修、《2017届高考历史专题考点练习: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等等。

  3、在制度化的灌输中,被抬上圣殿!改开以来,无论来自哪方面的鼓吹“罗斯福新政”,无论产生的主客观效果,都居心不良地指向了一个人,就是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制度。按形成绝对主流话语的评价,“罗斯福新政”拯救了美国经济,毛泽东把中国经济搞到濒临崩溃的边缘,给国家造成巨大灾难和损失;把罗斯福说成是完美无缺的救世主,把毛泽东说成是犯有严重错误的人;把美国的体制描绘的那么自由和充满活力,把“文革”描绘成不堪的“浩劫”。这样一来,几乎所有学习过历史课本的人,都认为毛泽东不如华盛顿,新中国的新政不如罗斯福新政,中国的社会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不如美国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的体制。

  有一类知识的传承,在制度化的长期化灌输中,谎言都变成了完美的神话,它的标志就是人们不再追问为什么,而是变成了一种迷信。“罗斯福新政”在改开中,就这样被抬上了没有疑问的圣殿!

}

  2003年11月2日,随着一架CH-47直升机被伊拉克抵抗力量击落,美国遭受了伊拉克战争开始以来“最阴暗的一天”。而与此同时,美国公众舆论关于伊拉克战争的辩论也被进一步激化。由美国广播公司和《华盛顿邮报》公布的最新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人对伊拉克局势表示不满,60%以上的人无法接受美军的伤亡状况。但回想战争开始后,美国主流媒体对伊拉克战争几乎众口一词的支持,大多数战前持严厉批评态度的公众也一步步靠近政府。公众舆论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们是否实践了新闻自由的价值,对政府的政策进行了有效的监督?

一个“合理”的解释很重要

2002年的时候,美国对伊拉克已是杀机渐露。对于美国在伊拉克的激进政策,美国内外压倒性的声音是对美国政策的强烈的质疑。很少有人认为,应该使用战争这种激烈的手段,对付一个已经遭受十多年制裁而民不聊生的国家。

  美国对外崇尚武力、霸权和对内坚持自由、民主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矛盾。战后美国参与的历次对外战争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一直是对执政者的重大挑战。对美国而言,许多重大的外交决策的合法性,并非来自国际,而是来自国内。“9·11”之后突然激化的伊拉克问题中同样包含着这样的矛盾。布什总统也许可以忽略外部的反应,但是他却不得不对国内公众作出一个足够合理的解释。

  这一次,布什和鹰派人物牢牢盯住恐怖主义与伊拉克的武器核查。

  在龃龉数月之后,2002年10月,白宫成功说服美国公众与国会,授权布什“在必要时”使用武力摧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同年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美国提案,也将关注点锁定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上。

  在整个公关与决策过程中,美国政府使公众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主义”与“萨达姆的独裁、暴政”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战争在消灭恐怖主义对人类的威胁的旗帜下展开,在推翻萨达姆的进军中,间或伴随着美军在沙漠中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行动。

  2003年4月,在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战斗基本结束之后,美军更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武器搜寻上。然而,经过了将近半年的努力,美国负责在伊拉克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专家大卫·凯被迫得出结论,在伊拉克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英、澳等国参与武器核查的专家都私下承认:伊拉克从未有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萨达姆政权也没有积极筹划发展核武器。

  战后步履维艰的重建工作打击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的乐观,他们开始检讨这场战争,检讨公众舆论是如何被政府的对外政策所左右的。

美国人不再奉行孤立主义,不再对本国以外的事情漠然视之,公众舆论普遍支持美国担任世界的改造者和领导者。这种重大转变始于二战,美国式的“国际主义”成为美国政府此后推行外交政策的基石。

  全球主义兴起、冷战揭幕加上公众整体上对国际事务一知半解、漠不关心,造就了一个政策主导舆论的时代。对待国际事件,舆论往往是一致对外,决策者因此掌握了极大的主动权,他们经常按照既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公众舆论,“先斩后奏”——编造某种理由或设计某种骗局——的手段一般说来都能如愿以偿。

  例如,在美国政府决定全面介入越南战争之前,大约有2/3以上的美国公众几乎不关心越战问题。由白宫、国防部和美国驻联合国机构精心策划的东京湾事件很轻松地赢得了国内的信任,约翰逊政府“顺利”地滑向越战泥潭。许久之后,人们才发现约翰逊在他执政时期的一盘录像带上亲口告诉他的国防部长:“我们认为,也许他们(北越)根本就没有发射鱼雷。”

  越战的后果是,美国几乎每一次重大的对外决策都会遭到公众舆论强烈质疑。1990年美军在海湾集结,引起了舆论反战情绪的高涨。当年10月20日,纽约、洛杉矶等19个城市举行了反战示威游行。为了应对舆论,在美国众议院人权委员会会议上,一名十几岁的科威特女孩作证说亲眼看到伊拉克士兵在一所医院将15名婴儿扔出保育箱,后者无一幸存,美国民众的反伊情绪立刻被这一事件调动起来。但战争结束后,《纽约时报》披露该女孩是科威特驻美大使的女儿,这是一场由科威特政府资助、希尔·诺顿公司策划,旨在赢得舆论支持的宣传运动。老布什政府的“理由”平息了公众的反战情绪。

  “9·11”事件以来美国社会再次形成了“言论一律”的舆论氛围。

  民众“谈恐色变”的心理为布什政府挑起反伊情绪、推行单边政策提供了有利的国内环境。

  必须承认,舆论的自由与多样化对美国政府制定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政府掌握重要信息来源的权力明显削弱了舆论对外交政策的制衡。

公众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他们切身的安全感直接相关,美国政府的战争政策也以安全利益为重点追求目标。美国人在冷战中丧失了二战中赢得的安全感,导致世界范围的军事部署,而“9·11”事件使公众舆论更关心美国本土安全。

  越战时代对共产主义的恐惧、海湾战争时期对萨达姆专制集权的憎恨、伊拉克战争前夕对恐怖主义的恐慌比任何宣传都更能激起公众对安全感的迫切需要。无论战前美国国内舆论的分歧有多严重,战火一旦燃起,多数人都会把自身利益置于道德利益之上,舆论高度统一,总统支持率骤升,即使部分铁杆的反战者也站到了政府一边,反对的声音遭到压制,全国团结对外。

  大量的民意调查显示,截至伊拉克战争前夕,一直有超过半数的人反对战争,但是战争打响后,赞同不经联合国授权就攻击伊拉克的美国人却达到60%左右,而布什本人战争期间的支持率一度高达90%。

  对安全感的追求使公众甘愿牺牲一些民主、自由,政府则利用民众的这种心理,在强调国家安全的名义下推行强硬政策。伊拉克战争前夕,布什政府先发制人战略、加大军事打击力度、对内加强新闻管制、阻止媒体泄露军事秘密,甚至改变司法制度的政策,都赢得了相当高的支持率。

  公众成为战争的“同谋”

  公众对战争畏惧和求胜的复杂心态往往使公众成为战争的“同谋者”。舆论对战争的支持或反对都掺杂着这种复杂的心态,在战争进行期间表现的最为明显。

  此次美国是背负着沉重的舆论压力走上伊拉克战场的,但是战争一旦打起,求胜便成为举国上下压倒一切的目标,大多数反战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军事层面,而他们曾经坚守的道德与人权却被抛在了一边。

  这是因为公众对伤亡的承受力从来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越战摧毁了舆论对政府以武力解决政治问题的信念,但随后一连串的军事胜利不仅淡化了舆论对使用武力的戒备心理,而且治愈了几代美国人的“越战恐惧症”。

  当然,公众对战争的期望值很高,战争伤亡一旦突破公众心理承受力,舆论态度便会突转。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越战后期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实际上就受到狭隘的爱国主义驱使。反战运动和媒体倒戈更多的是对政府深陷泥潭、失败不可避免所作的应激性反应,而不是无法忍受美国在越南造成的军事灾难。

  战争结束后,除少数人公开质疑这场战争的道德与正义外,绝大多数政治领袖和新闻媒体反思的是战争的失败:“我们的努力成功了吗?我们是否陷得太深了?我们是否太注重军事手段了?”

  今天,公众以及新闻媒体对伊拉克局势的反思仍沿袭了这一思维定式。这就是为什么当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克莱德·普列斯多维兹在其新著中剥下美国对外政策的堂皇外衣,指出动辄给别国贴上“无赖国家”、“邪恶轴心”的美国才是最大的无赖国家时,会引起美国舆论的震动。

  政府高扬的理想主义常常能够激起美国式的爱国主义。舆论一般都非常支持政府推翻专制政权、传播民主的做法。美国在伊拉克的两次战争中获得盟国的支持逐渐减少,却更加强调战争所具有的合法性和正义性。

  布什父子两度出兵伊拉克的理由惊人的相似:萨达姆·侯赛因专制独裁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美国只是被迫作出反应,充当救世主。英国学者彼得·高恩一针见血指出,“西方盟国利用伊拉克国家的独裁形式,以便把它们攫取帝国主义利益的行动体现为一场争取自由主义、要求尊重人的主张和政治压迫之间的斗争。”

  自由主义的种子将跟随美国的旗帜在世界各地扎根,这种价值观使公众感情的天平不断向政府倾斜,“天定命运”、“民主优越感”在战争中不断深入人心,全球主义观念日益强烈。可以说,除了美国自身实力强大增强了美国人的自信心外,战争作为最有力的刺激因素,把全球主义观念推向了一个新的方向:为了传播自由民主,全球参与是必要的,全球干涉是理所应当的。公众舆论的“双刃”作用从总体上说,官方与媒体在对外行动中通常相互取悦,立场基本一致,从而争取更多公众舆论支持。越战是第一场得到电视实况转播的战争,新闻媒介,尤其是电视新闻对帮助美国公众了解越战,激起他们的反战、厌战情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直到越战后期,媒体一直纵容、包庇政府的越南政策和军事行动。比如,新闻媒体从未公布美国以巨额费用暗中支持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也没有质疑美国在越南扶植的右翼专制政权,而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隐瞒或缩小战争升级的后果。除个别记者外,多数记者与军方基本上是合作的关系,新闻报道对美军许多罪行几乎只字不提。民众获得的真正震撼性的信息实际上多是从一些民间反战组织、地下报刊和大学的讲座中获得的。

  直到越战后期,《纽约时报》著名新闻人索兹伯里才深入越战现场,以真实的报道驳斥了政府散布的轰炸成功的谎言。但这场媒体与政府进行的“另一场越战”同样是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后越战时代,媒体成长为直接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力量,公众已经习惯通过电视接受战争信息。海湾危机、伊拉克战争,媒体制造了大量丑化敌人的假新闻,以挑起公众的痛恨和反感,达到舆论支持出兵远征的目的。除了假新闻,电台和报纸更多的是报道一边倒或倾向性很强的消息,低调处理伊拉克遭受的战争灾难。

  处于国家利益和新闻自由夹缝中的新闻媒体,像一把双刃剑,提供给公众的信息不可避免地夹杂着有限、歪曲甚至错误的信息,从而把民意推向了政府一边。

  舆论虽然在美国对外政策和行为中一直发挥着制约和监督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受到政府足够重视,但舆论分化、态度多变成为监督和制约政府政策的致命弱点。现在,公众舆论在美国就伊拉克问题展开的大讨论,这是否有助于把一个真实的伊拉克呈现在美国人面前,从而扭转公众舆论对政府的盲从呢?世界在拭目以待。(编辑:祝乃娟)

(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号截图/图) 原标题:舆论与司法良性互动提升公平正义获得感 连日来,南方周末的报道<刺死辱母者>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舆论在平衡法理情.彰显法律温度上,形成了最广泛的共识.这种共识,在当今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弥足珍贵. 客观而言,于欢案只是一个个案.中国每年审结大量案件,从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裁判文书看,绝大多数的判决是经得起专业与舆论双重检验的.这一点,从今年全国两会"两高"报告创历史的高得票率即可看出.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易发,公安干警

[社会把脉]历史果真无趣吗 作者: 张耕华 23:14:04 来源:南方周末 历史教师如能适当地使用"由古及今"."由远至近"的教考方法,学生怎会无兴趣.不爱听呢 小孩读到高中阶段,如果数理化的成绩不佳,教师.家长都会劝他转向文科.这样的转向通常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所以书读得很苦.其实,文史课程也可以学得很有趣.民国年间(1932年),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拟的国文考卷,有"对对子"的题目,有一题出句为"孙行

日本学习西方比较早,对西方新闻媒体等规则比较熟悉.舆论战中,先发制人容易获得"先入为主"的认知优势. "舆论战不是靠花钱,去买广告.买时段.搞专访,而是要与日本主流人群进行面对面的争论和交锋,这样西方社会才会倾听中国的声音." "逢十必交恶",这几成中日关系的周期律:每逢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纪念,中日关系大都会跌入低谷. 吵架上升到国家层面,便是舆论战. 2014年年初,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在英国主流报纸<每日电讯报>上刊文,痛斥日本军国

首页>>评论 [社会把脉]日本地震后的舆论怪象作者: 卞乐 11:13:43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旭日阳刚被招安的命运谁说厕所不重要[社会把脉]“随手拍”并非公民行动标签日本地震舆论已有评论78条发表评论收藏推荐给打印字体:大 中 小如此近邻,理当知己知彼,灾难来临则互相救援,可是这里的主调却是借机去认识和发现他们3月11日,日本发生惨烈的大地震,并因此引发伤亡巨大的海啸,以及至今悬在头顶的核威胁.这是人类的大悲剧,作为人类共同体成员,我们理当对其表达同情.予以抚慰并

中岛作为日本人的人生,从16岁才起步.他努力学习日语,试图融入社会,成为一个标准的日本人,但他又给自己取名"中岛思华",在给梁志杰老师的明信片里,中岛写道:"我爱人民公社,我爱新中国." 中岛幼八的普通话略带东北口音.1942年,他生于东京,一岁时就随全家移居中国东北,抗战结束后由中国养父母抚养长大,1958年回国.1966年中岛进入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总部事务局,主要从事翻译工作,并致力于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活动. 70岁,他开始撰写回忆录<何有此生>,书

2008年之后,周鸿祎和雷军的关系开始有些小摩擦,主要是因为金山和360的业务竞争.进入到2010年,两人关系开始恶化--2010年,雷军创办小米手机:几个月后,周鸿祎和马化腾爆发3Q大战,周鸿祎认定雷军扮演了向马化腾煽风点火的角色.2011年,腾讯战略入股金山软件,雷军接替退休的求伯君重新担任金山软件董事长.周雷二人彻底交恶.   必有一战? 此次口水战的起因是,周鸿祎跟雷军一样要做智能手机.2012年5月初,周鸿祎宣布360公司要做智能手机.具体做法是"轻资产"模式:由华为等手机厂

仇恨纠结50年 直击车臣:这不是恐怖主义是战争(图) 南方周末 编者按:莫斯科地铁连环爆炸.俄罗斯反恐体制何以连连失效?中国应当吸取哪些教训?而更重要的是,恐怖主义何以愈演愈烈,如何治本?本报特约撰稿走访车臣,为您提供第一手观察.  “2002年轴承厂文化宫事件只是一个文化宫,2004年别斯兰一所学校而已,我们有那么多的学校和剧院被摧毁.”一些车臣人这么说.  “所有男人下车!”  边境哨卡,全副武装的士兵检查了公共中巴车上所有男性的证件,他身后,黑洞洞的枪口对着来往的车辆.  遍布的警察提醒着

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作者: 王明珂(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 19:42:27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徐友渔:今日台湾 标签父亲 战争 国共内战 已有评论4条 发表评论 收藏 推荐给 打印 字体:大 中 小 自己当了兵后,曾站在金门古宁头眺望大陆,曾在营地里捡拾古宁头战役中被同胞就地掩埋的共产党军人枯骨,曾陪着那些归不得家的老兵喝酒高唱“我的家在山的 那一边”,我这时才能体会父亲那一代人在台湾的挫折与对故乡的想念.他们从来没有 离 开 那 战场--即使现实的战场已化

“苏南模式”的另一面是严重的工业污染.无锡,这个太湖之滨的“苏南模式”代表,在与污染战斗十年之后,再次站到了治污的起点.这一次,在环保.土地.产业升级的三重压力之下,基层政府从阻力变成了动力 每天早上,68岁的吴寿鑫都会风雨无阻地推开窗户,观察下面一条名为“冷渎港”的河道,然后在一个笔记本上记录下河面情况,这个工作他已经做了7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拉克战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