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玉舍国家湿地公园公园

原标题:凉都头条|劳动最光荣!看看我市这些劳动者的故事~

我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道寿丽

24年如一日坚守在临床一线,她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满满,个人先后荣获六盘水市妇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作者,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光荣称号。

今年,她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她,就是市妇幼保健院妇一科主任医师道寿丽。

道寿丽(中)在和患者交流

自1994年从业以来,道寿丽一直坚持学习和创新,将医德放在首位,注重科研工作,吸取国内外新科研成果并应用于临床,带领团队在市内率先引进了腹腔镜、宫腔镜、超声聚焦治疗等技术,为无数患者减轻痛苦,同时也让我市妇科治疗水平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每天早上7:40,道寿丽换好工作服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她的团队从晨会、交接班、查房、会诊开始,一切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虽然繁忙,却井然有序。

“今天早上交班,我们有三个化疗病人,一般这类病人的心理负担比较重,而且心情不是太好,医生和护理人员在观察时就要多鼓励她们,另外对患者的饮食、大小便,特别是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更应该仔细观察和询问。”指导和安排完一天的大致工作,等着道寿丽的就是一台高强度聚焦超声手术。

高强度聚焦超声是我国近几年在妇科治疗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之一,它主要是将超声波聚焦于幸巴区组织,通过超声波的热效应、机械效应、空化效应等消融肌瘤组织。市妇幼保健院自去年10月引进高强度聚焦超声以来,已经完成了40多台手术,尺寸在10公分以下的子宫肌瘤都可以使用它来治疗。

在工作之余,道寿丽还是温暖阳光爱心社的一名志愿者。很多年前,其他志愿者在水城县开展公益活动时发现了一名50多岁的独居老人付某腹部肿胀很大,无法下床,情况危机,他们联系了道寿丽,并将付某送往市妇幼保健院。经检查,付某患有卵巢肿瘤,并且病情高危,必须立即手术。道寿丽立即为付某进行手术,8个小时的手术时间、10余天的良好照顾,付某终于康复出院。出院时,付某握着道寿丽的手,满眼泪水地说:“多亏了志愿者,多亏了你,当时无助躺在家里的我,真以为要死了,是你们救了我啊!”

从业24年,道寿丽始终坚持工作在一线,在完成繁重临床工作的同时没有放松科研、总结,她带领的妇一科团队多次获得全市科技进步奖,2016年,团队申请到一项省级科研及两项市级科研立项,出版高水平论文15篇。同时,她作为妇一科的主任,也专注于人才培养,通过梯队式的人才培养,道寿丽带教、指导了73名妇产科医师,目前已有2名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2名研究生,6人任科室主任、副主任。

同事们在聊起道寿丽时,无不竖起大拇指。“道主任经常在技术上指导我们,她无私奉献、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很多手术技能。现在,我基本上可以承担妇科的一些常规手术了,比在三甲医院的同期同学更有优势。”妇一科主治医师刘春华说。

通过道寿丽和团队的努力,市妇幼保健院的妇科疾病治疗水平一直处于全市前列,在全省也是先进水平。病人在这里,不仅疾病得到有效治疗。更多了一份来自医护人员的关怀,许多患者慕名前来,排队要找道寿丽为她们做手术。

“道主任这种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她对工作的付出患者和职工都有目共睹,能在她带领的团队里工作很开心,每天都感觉朝气蓬勃,工作也是规范有序,有一个专业并良好的工作环境很重要。”妇一科护士长史开艳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医生,良好的医德是道寿丽一直坚守的职业道德;作为学科带头人,道寿丽认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才能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你只有把所学所懂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妇产科医生。同时,利用更多新引进的技术,让我市的妇科医疗水平跟全国乃至世界接轨,这样才能为更多的妇女同胞服务。”道寿丽说。

每天工作12小时,每年上班350天以上,这是道寿丽工作的常态,也是我市医护人员的一个缩影。因为有了这些兢兢业业、不辞辛苦的医护人员,病人才能在365天都能得到及时治疗;因为有了他们刻苦钻研、不断学习的精神,我市的医疗水平才能不断进步。

——记“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万斌

在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炼钢厂有这样一位炼钢工人——他是2017350万吨钢攻坚战中的攻坚能手,是大家口中的“金点子王”。27年来,他领衔参与的40余个项目,在首钢水钢公司、六盘水市乃至贵州省屡屡获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今年,他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他,就是炼钢厂连铸车间工段长王万斌。

每天早上7点钟,在炼钢生产现场,人们准能看到王万斌的身影——设备的点巡检、现场的清洁清扫、准备工作的检查确认,每天按部就班地进行,多年如一日,在他的带领下,准备工段7点上班已经成为不成文的规矩。

为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工作效率,王万斌组织开展了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金点子”活动,投入到实际生产中效果显著,其中部分项目获水钢公司“金点子”荣誉称号及厂部嘉奖。

烘烤器是炼钢生产中的重要设备,但使用过程中煤气用量大,浪费严重,于是王万斌自己动手制作了烘烤器盖子,此举大大提高了烘烤效果,缩短了烘烤时间,减少了能源消耗;某些生产设备在高温区域运行,其冷却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但由于设备冷却设施设计布局不合理、老化等原因,造成了设备不同程度的损坏,使设备性能得不到正常发挥从而影响生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万斌找来设计图纸,充分研究冷却水管道的走向、水压等因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点。他将单一的冷却直喷方式,改变为集中控制喷雾冷却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设备均匀冷却的问题,设备使用寿命从原来的一个多月提高到半年以上,为生产提速奠定了基础。

20153月,王万斌还组织8名操作能手成立了“王万斌工作室”。工作室向书本学、向老师傅学,在班组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在他的带领下,岗位“操检合一”,跨岗、跨界作业的风气悄然形成,工作室成员也扩大到18人,承担了连铸车间50%以上的维检工作。

2016年,王万斌提出以“化整为零”的方法,带领班组职工在连铸机不停产的条件下,利用多次定修机会,对1#和3#连铸机进行160方坯断面的改造,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水钢公司重点技改工程设备的安装,一次性热负荷试车取得成功。同时,为做好降本增效工作,王万斌带领班组职工,对连铸机关键设备拉矫机、振动台、火焰切割机等,进行功能修复,每月完成的修旧利废创效达60万元,年创效达500万元以上。

在今年2月的一次检修中,设备水管阀门爆了,水又停不了,在-4℃的严寒中,王万斌顶着冰冷刺骨的大水更换了阀门。同事把当时的情景用照片的形式发到单位微信群里后,全厂职工分分点赞:“斌哥,好样的!”

“很多人觉得这个岗位苦,但我不觉得,哪怕能帮单位解决一个小问题,我都觉得很有成就感。”王万斌说。工作多年来,他就是这样以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在生产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他伴随乌蒙大草原一起成长

——记“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韩信

40出头的韩信带着一班人,通过近4年的努力,员工从公司成立之初的十几号人增加到了百余号人,创造了了不得的财富,还带富了一帮乡亲。2016年,乌蒙大草原景区被评为贵州省级旅游度假区,2017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同时被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2015年,我们只有15万游客,公司也只有300来万收入;2017年,景区游客达70多万,公司收入达1300多万。”韩信说:“今年我们的势头更加看好,游客预计在100万左右,旅游收入预计突破2000万。”由于业绩突出,今年,他荣膺“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9月,盘州市成立贵州乌蒙大草原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时任盘州市乌蒙镇副镇长的韩信,被组织安排到乌蒙大草原景区任总经理。“上任之初,乌蒙大草原还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未对外营运,没有固定办公地点,没有任何配套设施,甚至连景区大门都没有,平常开会安排工作,也只能借用当地的农家院坝。”韩信说。

如何把百余平方公里的景区规划好、建设好、经营好、管理好?对韩信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尝试,最关键的是,没有启动资金,公司账上也没有一分钱。面对现状,韩信没有退步,他坚信,在省市大力发展旅游、助推产业转型的大好政策下,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不可复制的气候条件和当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乌蒙大草原必将迎来旅游蓬勃发展的春天。

没有运转资金,韩信就在家人的支持下,把家里不多的积蓄垫上,并毫不犹豫地以个人名义向银行申请了100万元贷款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公司新建了游客接待中心、功能大门和标识标牌等基础配套设施。2015年1月,公司正式挂牌营运。

为了进一步完善景区配套功能,在争取上级配套资金的同时,他积极组织对外招商引资,先后投入资金12亿元,引进多家公司进行合作,通过三年的努力,新修柏油路26公里,迎宾大道1.4公里,彩色油路1公里,健身木栈道12公里,公共卫生间16个,餐饮区小木屋17栋,木屋酒店50间,集装箱酒店45间,帐篷酒店9间,房车酒店67辆辆,停机坪50亩,滑雪场20万平米。在此基础上,新建水库2座;占地1200亩的办公大楼、接待中心、商铺、酒店、停车场、湿地公园等一体化的新服务区综合体建设已初具雏形;景区3条环线公路也已打包运作。基础设施和各种配套功能的完善,为景区实现旅游“井喷式”增长夯实了基础。

开展“走出去、迎进来”,组织人员到昆明、长沙、南宁、广州、福州等省会城市以及越南、泰国、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开展旅游宣传推介,让国内外更多的旅行社关注景区,组团前来观光旅游。正是因为韩信和他带领的公司团队,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采取得力营销措施,使得乌蒙大草原这个千百年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景区,迅速崭露头角被外界知晓。

韩信带领员工结合实际编制了景区短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倾力打造一个国内知名、贵州一流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域旅游示范景区。合理布置旅游项目并按规划实施,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更能体验当地与众不同的文化休闲、旅游休闲和体育休闲,真正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韩信说:“我们要做,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提高景区的满意度、认可度和知度。”

去年,盘州市忙于脱贫攻坚,韩信组织员工加入脱贫攻坚的队伍,鼓励周边贫困户在游客接待中心和景区游客聚集区按规范摆摊设点,售卖小吃、小商品增收;引导贫困户开农家旅馆、农家乐,通过旅游辐射多渠道增收;通过组织培训马帮200余户从事骑乘经营,实现贫困户就业增收;出资6万元帮助乌蒙镇房格村贫困户改善人居环境,加快了该村的脱贫进程。

——记“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肖钧

从扎根基层、辛勤耕耘到潜心科研、技术创新,市农委农科院副院长肖钧三十多年始终奋战在农业第一线,用实际行动为农村发展、百姓增收默默奉献。工作至今,肖钧先后获得“全省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市第13次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届市管专家”等殊荣。今年,他又成为“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肖钧(右)在基层指导农户种植农作物

1983年,年仅21岁的肖钧从贵州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作为一名基层农技员,看到当时的农村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偏低,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引导乡亲们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

2006年至2012年,是肖钧工作以来感触最深的几年。那时他和一位前辈被派下乡指导农民种植马铃薯,开展了“脱毒马铃薯稻草全程覆盖免耕栽培”新技术的引进试验,他每天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抓示范,晚上搞培训,在技术操作上从严把关,使全市马铃薯从2005年的84.59万亩、平均亩产1000.7公斤,发展到2013年的206.426万亩、平均亩产1178公斤,总产鲜薯243.3283万吨,产业发展排名全省第二。

有了经验,才能推广。在不断总结中,肖钧参与完成《贵州省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主笔编写了《六盘水马铃薯产业发展技术手册》、编制制作《马铃薯栽培技术》等下发到基层,供大家学习。他还承担了省科技厅和六盘水市马铃薯科技合作重大科技攻关课题部分子项目、马铃薯生产与贵州西部生态气候适应性研究项目、全国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六盘水市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特性,不是什么赚钱就种什么,一定要因地制宜。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调查研究让乡镇更加精准地选择产业,不走‘冤枉路’。”肖钧说。

从2015年调到市农科院工作以来,肖钧紧紧围绕以科研工作为中心,引进了猕猴桃、李子、樱桃等9个树种、28个特色经果进行试验。

“我们在很多乡镇都有科研点,农业这种东西急不来,没个三五年,你看不到成果,因此在类别的选择上,我们自己就要很慎重。”他带领市农科院与省农科院果树所、贵州大学等单位合作,组成猕猴桃品种选育小组,开展红阳猕猴桃变异株的筛选及野生资源调查工作,先后对猕猴桃果实、土壤、水进行取样,经过不断研究、筛选、培育,才有了我市现在发展良好的猕猴桃产业。

长期的基层工作,使肖钧累积了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和宝贵的科技推广经验,他坚持边工作边学习,注重不断掌握最新农业知识和信息。多年来,他被多次邀请到乡村讲授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旱地分带轮作技术、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等,受到广大农户欢迎。

“农业工作者不仅要走得、饿得还要累得,离开土地和农民,我就一事无成。”肖钧说,能够为自己喜爱的事业奉献一生,他已经是一个幸运的人,今后,他将尽自己所学,成为一名更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者,为全市农村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记“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加红

4月15日凌晨3点钟,正在熟睡的李加红被电话吵醒,原来是炒茶车间的毕龙家里有事,但是炒茶的工作不能耽误,想请他替班。 “哪家没有急事嘛,你尽管去,我替你去炒茶。”李加红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匆匆穿上衣服赶往炒茶车间干活。

“早已经习惯了,只要公司需要我,工友需要我,我决不推辞。”李加红说。

深夜临时拉去顶岗,对李加红来说是家常便饭,尤其是明前茶采摘的繁忙期间,常常深夜十一二点、凌晨两三点去加班。为了方便工作,他在工厂里住了一个多月,没有回过家。

45岁的李加红是六枝特区落别乡人,初中毕业后就回到家里务农,但是他并没有“原地踏步”,而是学习电焊、水电安装、防盗门制作等技术。1999年,李加红自主创业,租了一个门面,开始接活做防盗门、搞电焊。2012年,周围类似的店越来越多,生意越发不景气,他索性把店关了另谋出路。2013年1月,李加红进入了六枝特区朝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茶叶包装技术员。

由于包装车间是公司的主力生产车间,生产比较忙,机械操作人员更是责任重大。为能保证高效、安全、圆满的完成车间生产任务,李加红成为了“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践行者,加班加点、随叫随到,没日没夜地坚守在生产线上。

别看他是包装技术人员,对茶叶也有研究,不在生产线上时,他就去茶山,指导工人们采摘符合标准的茶叶,以保证茶的质量。就是这样的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让他赢得了公司和大家的认可。2016年,他被评选为公司技术标兵;2017年,他被评选为公司先进个人。

“只有我们努力工作了,公司才会有效益,公司有了效益,才能给我们发工资,保住我们的饭碗。”李加红说,不要想着是给别人打工,要把活儿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干,就不会有怨言了。

为了巩固提升自己的技能,李加红不断地加强学习,从书本上和实践中汲取知识营养,并把掌握到的业务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来提高自身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有一次,他陪孩子去书店买辅导书时,看到了几本关于电路和机器操作的书,翻看后发现自己欠缺的知识太多了。从那时起,他每年都要去书店买两三本书,仔细琢磨之后,运用到工作中去。

“这些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2016年,我自学电工技术后去技校参加培训,一次就考过了电工证。”李加红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今年3月,他还跟着炒茶师傅学习炒茶技术,一个月的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其中的门道。当炒茶车间人手不够或者忙不过来时,他就自告奋勇地顶上去。

工作上勤勤恳恳,生活中的李加红也是十足的热心人。“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有缘才相聚到一起,互相帮忙是应该的。”平时无论谁家里有事,只要一个电话,无论多忙,他都会尽可能地去帮忙。包装车间的机器多、运转快,为了保证生产的安全,李加红在自己带头遵守操作规程,从事操作以来从未发生过安全生产事故。而且他一有空就不厌其烦地给工友们普及安全操作的知识,以及违规操作带来的危害等等,为包装车间的安全生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公司就像家一样,我们工人都是家人,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与同事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才能将这个家经营得越来越好。”五年的时间,李加红就这样以一个普通工人的身份,以这样的态度收获公司的认可和同事们的赞许。

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扎扎实实。对于李加红而言,他想做的,就是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三尺讲台写春秋 二十余载终不悔

——记“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石艳

4月19日,记者来到水城县玉舍镇玉舍小学,见到了今年全市教育系统唯一一个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的优秀基层教师石艳,她身穿藏青色的外套,白色的衬衣,朴实的外表,脸上始终挂着浅浅的笑,勤劳善良的她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同事眼中的好大姐,说起自己的教学生涯,她眼里包含了无限深情。

今年38岁的石艳在水城县玉舍镇玉舍小学任教已经12年了,1999年毕业于六盘水市师范学校,与丈夫一同扎根山乡。在20年的教师生涯中,她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班主任老师。

“她兢兢业业、尽心尽职,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多次受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2012年荣获县级小学语文教师技能大赛三等奖、县级优秀教师称号,2013年9月获六盘水市“凉都优秀教师”称号,2014荣获年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5年分别荣获市级师德标兵和省级师德标兵称号,2016年7月获贵州省小学语文乡村名师称号,2017年9月获水城县优秀教师称号,2018年2月被认定为贵州省骨干教师。

“在学校,石艳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思想政治学习,严格按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三者’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副校长邓莲告诉记者,石艳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县级培训。工作中态度端正,不管是不是她该做的工作,她都积极参与,无怨无悔。

石艳的徒弟,90后特岗教师宋烛告诉记者,石艳教会她如何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和孩子们沟通,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她说,石艳在课前会深入钻研教材教法,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课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后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课后辅导工作。

“近五年来,石艳所任班级学生在全县统一测评中的均分和及格率在全镇均名列前茅,2017年度两次期末测试中,均分89.22 、82.88 都在全县乡镇学校排名第五。”邓莲说。

石艳说,“争做一名科研型教师”,是自己的从教目标之一,并为之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油、施压。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她参与研究的课题《小学古诗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2016年顺利结题,2017年2月荣获市级二等奖。所撰写的论文《低年级识字教学初探》《小学古诗文教学有效策略三部曲》分别荣获省级二、三等奖,教学设计《回乡偶书》荣获省级二等奖,微课《怎样区别比喻句与拟人句》荣获市级二等奖,《司马光救友》获2017年省级优课二等奖,论文《探析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等论文发表在国家、省级刊物上。

在丈夫眼中石艳是一个勤奋的人,在儿子眼中她是一位知心朋友,在领导同事眼中她又是负责任的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她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她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关心每一个学生,注重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在班上建立图书角,组建“经典诵读”团队,带领孩子们一起阅读,成为孩子的智慧引路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6年9月至今,石艳承担贵州省乡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工作以来,为乡村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一年来组织了许多次读书交流、观课议课、送教送培、优质课评选等活动。“通过打磨,工作室学员李波、杨春凤、李盼等在片区、县、市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石艳说。

石艳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是高尚的职业,是这一生都无怨无悔追寻的事业。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山村孩子走出大山,带领更多的乡村教师教好语文,成为扎根山乡的磐石。

把水城农民画做成大产业

——记“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承贵

“一天不画画,我就觉得空虚。”徐承贵今年54岁,每天一丝不苟地沉浸在水城农民画的创作里。对他而言,画画不仅是事业,更是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徐承贵对绘画艺术的喜欢,源于小时候对连环画的沉迷,一有空就对照连环画在空地上、墙上、废纸上画着。当时学校有个老师喜欢美术,经常在操场边画学生打篮球的场景,徐承贵发现后,就去找他拜师学习素描。

“纯粹是业余爱好,没想把它当成事业。”1979年初中毕业后,徐承贵就回家务农去了。闲来拿个小本子,带着儿子徐源去田间地头、民族村寨写生。

与水城农民画结缘,是在1983年。水城县举办第一期水城农民画创作班,喜欢绘画的人都可报名参加。“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徐承贵报了名,与多名少数民族朋友加入水城农民画创作队伍。他们认真钻研,创作的作品多次参加中国民间绘画展览并获奖。1989年,徐承贵创作的《秋收》获得全国精品农民画邀请展一等奖,为水城农民画摘下首枚一等奖奖牌。当时,全国有5个一等奖,贵州有2个。

水城农民画一次次的亮相并获奖,引起了国家文化部的重视,1988年,国家文化部把水城县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2008年,水城县又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绘画)之乡”的称号。

1995年,徐承贵带领家人创立了代表水城文化特色的民营作坊“山艺斋”,经营水城农民画、根雕等。受父亲影响,徐源也对农民画有着浓厚的兴趣。2011年,学美术的徐源毕业,提出要成立一个品牌企业,把水城农民画做成文化创意产业。

“当年一期培训的十几个人,大都因为生活才放弃了农民画,能坚持的就两个,我怕徐源走这条路没有前途。”徐承贵很犹豫。经过多次沟通,他发现儿子对文化产业理解很深,也有很强的文化产业发展谋划能力,才决定支持徐源创立“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并担任艺术总监,专门从事农民画的研究与创作。公司多次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水城农民画元素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欢,更坚定了徐承贵做大水城农民画产业的信心,并吸引一批批年轻人加入其中。

“一直希望农民画能发扬光大,成为一个富民产业,带动更多的人致富。有人想学,我都愿意教。”2003年,市文化馆创办水城农民画培训班,徐承贵受邀参加,他毫无保留地将所学所得倾囊相授。培训班培育了一大批水城农民画核心画家,创作的水城农民画远销国内外,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同时也为水城农民画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年,徐承贵专注于研究水城农民画文化传承,不断地培育输出水城农民画作者。2017年,“夜郎风工匠场”揭牌,如今已有农民画专家5人,直接培养水城农民画作者36人,间接培养水城农民画作者28人,为六盘水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培养出一批民间工匠人才。他也时常受邀给小学生培训,耐心指导、悉心教授,将水城农民画传承的希望寄托于年轻一代。

“我钻研水城农民画34年,靠的是对它的热爱。”徐承贵说,农民画要展示少数民族生活场景,除了美术功底,还要亲身去观察。农民画复杂的要琢磨6、7天,最简单的也要1天,要有足够的耐心精雕细琢,才能画出有味道、接地气、有价值的作品。为了寻找灵感,他和徐源走村串户收集少数民族服饰、刺绣等手工艺品,将其中的民族元素、符号作为创作源泉。如今,他们已收集整理六盘水特色的民族符号127个并注册备案。

34年,徐承贵怀着对水城农民画的热爱,创作水城农民画360余幅,获得全国一等奖4个,8个徒弟都已出师成为专业的水城农民画画家。

“把‘夜郎风’打造成区域性品牌符号是我的梦想。希望让这些少数民族能工巧匠,用六盘水独特的民族符号、民族创意和手工技能,进一步扩大农民画的影响力,展示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徐承贵决定一直与儿子一起,为发扬、传承水城农民画的事业奋斗,致力于建设贵州特色的农民画文化+扶贫的产业平台,希望传承、带动、帮扶更多的农民画作者和民间艺术专家,以水城农民画为载体,用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工匠精神,讲好贵州故事。

——记“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开兰

80版的陈开兰是六枝特区新干线连锁超市有限公司瑞兴便民店副店长,11年来,她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在服务中树立“一切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 ”,她将自己的责任、热情、智慧和心血奉献于工作中,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由于成绩突出,工作出色,今年,她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陈开兰是2007年年底进入六枝特区新干线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工作的。她从一线员工干起,经过不断的努力,现在担任瑞兴便民店副店长,工作中她身先士卒,把自己的认识和管理经验向员工言传身教,通过沟通,互相学习,让自己与柜员在服务意识上达到共识,使超市的服务理念得到提升。

“工作之余她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爱岗敬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热情待人,营建和谐的工作氛围;用心服务,送货上门;加强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拓宽超市新的经营和服务模式。”她的同事这样评价她。

注重知识的更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坚持每天阅读各类报刊杂志,学习领会和及时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陈开兰多年来的习惯,这种学习习惯让她不断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对客观事物的洞察力,增强思想的前瞻性、眼光的敏锐性和工作的创造性。 她不怕苦不怕累,平时很少休息,一心扑在工作上,陈开兰认为只有各方面的业务能力过硬,才能在管理上以能力服人。为了保证超市正常营业,她每天提前1个小时出门。由于超市的工作性质,她平常对于家人的陪伴很少,但却无任何怨言,为了超市的发展,她默默地奉献着。

有人认为,超市是自选式的,服务似乎不太重要,而陈开兰却不同意,她把超市当作一个实现人生梦想的大舞台,凭借一份对工作的热爱,凭借一份对顾客的热诚,努力使这个舞台变得绚丽多彩,散发无穷的魅力。她在接待顾客的过程中,牢记“视顾客为朋友”的服务理念,特别在旺季到来时,尽管大小生意忙不停,她依然能耐心为顾客介绍每一种商品,千方百计让顾客买得舒心、称心、放心。真正做到把顾客当亲人,通过一买一卖,一言一行,对顾客处处充满情感,把真情传递到每一位顾客的心上,消费者切实地感到超市良好的服务,充分维护了超市的形象,得到了顾客的赞誉。

陈开兰还会根据顾客的需求,亲自带领超市员工为部分顾客送货上门,并将送货上门当作宣传超市形象的一个平台。特别是一些购物不太方便的老、弱、病、残、孕等顾客,只要一通电话,她与员工就登记好商品信息按顾客所需及时送货上门,仅这项服务就为超市赢得了许多“回头客,”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陈开兰看来,超市作为公众服务场所,人员流动性大,每有新进员工,都要手把手的把超市管理及服务讲给她们听。她认为,作为一线员工,是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超市的形象和信誉。正是秉承着“一切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几年来,她主动亲切的问候每一个顾客,周到的服务,专业化的商品介绍,百问不烦的态度,已成为消费者称赞的服务特色。

陈开兰,一名超市员工、商业零售的管理人员,一个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工作的平常人。

六盘水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庆琳 李熙妍 惠泽梦 邹芳 报道

编辑制作:六盘水日报社 热线:

}
    • 3.梅花山索道旅游景区
    • 6.六盘水梅花山国际度
    • 7.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
    • 8.明湖湿地公园一线天
}

可以的,玉舍滑雪场的服务项目相对来说还是很全面的。每天的时间是 10:00-22:00,祝您玩的愉快,

可以的,玉舍滑雪场的服务项目相对来说还是很全面的。每天的时间是 10:00-22:00,祝您玩的愉快, 显示全部

可以的,玉舍滑雪场的服务项目相对来说还是很全面的。每天的时间是 10:00-22:00,祝您玩的愉快,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舍国家湿地公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