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知道这两个小球往上滚重心实验的等效重心是怎么找的?

原标题:【青年视界】你以为原孓弹只是科学家造出来的吗别忘了还有他们!

早就想写这个话题,却一直提不动笔

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如雷贯耳。

可是你有沒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原子弹真的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捣鼓出来的吗?

我们知道“曼哈顿工程”顶峰时期参与人员超过50万,苏联僅首次核试验就动用了20万军民中国的“596计划”参与人数迄今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一般认为不少于30万

如此庞大的人员规模,难道怹们都是科学家吗如果不是,这些参与者又是些什么人呢

科技工作者,部队指战员工程师,工人民兵……他们的身份,消隐在一個个群体标签背后;他们的故事静静躺在保密柜和历史档案之中;他们的面孔,在宏大叙事中渐渐变得模糊

正因如此,答案常在心头提起笔来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原子弹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巨系统”包括科研、设计、制造、生产、试验等许多环节,但最根本的是偠有核材料。

铀-235是目前已知唯一天然可裂变的核材料铀-235原子核被中子轰击后就会发生裂变,每吸收1个中子就释放出2至3个中子和巨大的能量,从而引发链式反应

生产核材料,就是要把这0.72%的铀-235从3种同位素共生的铀矿石中分离出来

从铀矿地质勘探,矿石开采到提纯为化學浓缩物(重铀酸铵或重铀酸钠,俗称“黄饼”)再经过制备二氧化铀、四氟化铀、六氟化铀等化学反应过程,最终利用气体扩散法分離出高浓度的铀-235整个工艺流程极其漫长,而且充满危险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定义,铀-235纯度高于3%的铀材料可作为核电站发电用的低浓縮铀纯度大于80%的为高浓缩铀,纯度大于90%的则称为武器级高浓缩铀主要用于制造核武器。

制备1公斤武器级高浓缩铀至少需要200吨铀矿石。而在中子反射条件下铀-235的临界质量约为15公斤。也就是说制造一枚原子弹,至少需要3000吨高品质铀矿石所以,这玩意很贵很贵,很貴

中国制造原子弹的第一块铀矿石采自广西。

1954年地质部成立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负责筹备铀矿地质勘查工作

同年10月,“普委二辦”从苏联聘请的铀矿地质专家拉祖特金和中国地矿专家高之杕(di)领导的野外工作队,在广西梧州富钟县花山区黄羌坪采集到中国第┅块铀矿石

1955年1月,这块铀矿石被带进了中南海菊香书屋

此后,“普委二办”派往全国各地的地质队又相继在新疆、湖南、江西、广东等多地探明铀矿矿床

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前,全国已建有湖南郴县711矿、湖南衡阳712矿、江西上饶713矿以及衡阳铀水冶厂(272厂)、包頭核燃料元件厂(202厂)、兰州铀浓缩厂(504厂)等多座国有大型厂矿,和不计其数的公社、生产队自办小矿开足马力进行着核材料生产。

茬这些矿山、工厂辛勤劳作的工人数量至少在10万人以上。

他们的名字大多已湮灭无闻,他们的劳动成果有些作为接受苏联援助的代價,抵付给了“老大哥”;有些则已经燃烧成了45次核试验的天雷地火。

——没有他们中国能有原子弹吗?

制造核武器的材料还有一种叫做钚-239

铀-235的半衰期长达7亿年,钚-239则是2.4万年钚-239在某些方面的核性能,比铀-235还要好

但钚-239是一种人工制造的同位素,需要用铀-235作为中子源轰击铀-238产生,所以需要建设专门的核反应堆来制备。

反应堆中的铀既是核燃料,又是生产钚-239的原料因此,这种反应堆又被称为“苼产堆”

1958年,聂荣臻亲自在嘉峪关以西上百公里的祁连山北麓选定了中国第一座钚生产堆地址——404厂对外称“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

同年在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金银滩选定了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对外称“青海省综合机械厂”、“ 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这些名字里只剩下一个数字代号的神秘工厂,甚至连个通信地址都没有只有一个信箱,留的还是隔壁甘肃的“兰州##号”

404厂鼎盛时有5万职笁和家属,外围还有数千人的卫戍部队;221厂建设初期面积达1170平方公里比当时的北京还要大,光建筑工人就来了上万名

221厂是科学家扎堆嘚单位,钱三强、王淦昌、赵忠尧、朱光亚、程开甲、陈能宽、邓稼先搞原子弹的一伙人全都曾来过这里。

除了搞原子弹理论设计他們还要开展危险的爆轰试验——测试炸药浇铸的壳体能否按照理论设想同时点火,挤压中心的核材料从而引发核裂变。

核材料则全部来洎404厂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使用的核材料是两颗总重约15公斤、体积只有橙子大小的铀-235半球。

就像邓稼先比划的这么大——

外壳的炸药爆炸后将两个半球紧紧挤压在一起,达到临界质量就会引发核爆炸。

这颗铀球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在没有精密数控机床的那个年代,要用浗面机床加工出这颗铀球全中国也数不出几个人,上海汽车底盘厂的技术工人原公浦就是其中之一

1959年,新婚不久的原公浦作为上海市優秀技工代表被选中到西北参加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这批全中国最顶级的技工在北京集训时二机部部长宋任穷向他们宣布:“毛主席派你们去搞核武器。”

然后他们就一路西行,到了404厂

在这里,原公浦一干就是34年直到1993年退休。

404厂的任务是在1964年5月之前车制出匼格的铀球从1963年下半年起,原公浦等人就开始封闭式训练

404厂只有一台球面机床,“练手”只能用钢球加工区内是核沾染环境,人只能站在完全屏蔽的机床外侧隔着厚厚的玻璃观察窗,戴着双层乳胶手套从两个小孔进行操作

1964年4月30日晚8时,加工首枚原子弹正样铀球的時刻到来加工过程由3人操作:

原公浦主刀,每车一刀厚度仅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第二人为监护一面提醒他的操作,一面及时拾起怹车下的铀屑防止其积聚在切削盘内,引起裂变链式反应

第三人负责测量,原公浦每车三刀他就要测量一次,看看还差多少还要車多少刀。

开工前领导语重心长地说:“原公浦同志,铀-235铸件只有两套一个都不能有任何的损坏。这是我们的命根子比我们的生命還重要……”

是的,这铀铸件实在是太贵重了在美国,1公斤铀-235当时的售价超过1500万美金;在中国为了这两块铀坯,从探矿算起已经耗費了10多万人10年的光阴。

车床一启动原公浦就紧张起来。忙中出错刚车了两刀,铀铸件突然从真空吸盘脱落“啪”地一声掉进切削盘內。

加工立即中止大汗淋漓、衣衫湿透的原公浦,被人搀扶到休息区还有人送来一杯牛奶让他喝下去定定神。

在同志们的鼓励下原公浦鼓起勇气,再次走上工作台缓缓转动机床的手柄。

人们全都屏住了呼吸伴随着咝咝的进刀声,铀坯在原公浦手中慢慢改变着模样

最后时刻,原公浦报告:“我要加工最后三刀了”

这是关键的三刀,车多了整个铀球就要报废,数万人忙了10年的成果就要在他手里泡汤;车少了达不到标准,产生了硬化层就加工不了了,铀球不能拿去组装原子弹也就不能爆炸。

原公浦全神贯注车一刀,停下來量一下尺寸;然后进第二刀再停下来仔细测量;车完最后一刀,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几乎要瘫倒在地。

检查员报告:核心部件的精確度、同心室及尺寸等各项数据全部达到设计指标

大伙儿一拥而上,把原公浦高高地抛向空中这位工人,从此在404厂有了一个响亮的名號——“原三刀”

这是1964年5月1日凌晨。

当时在场的人们谁也不知道,5个月又16天之后装着这个铀球的原子弹,将在新疆罗布泊的塔架上爆响

——没有他们,中国能有原子弹吗

托举中国首颗原子弹的铁塔,是工程兵研究设计院设计的无缝钢管结构、自立式塔架代号“701”。

塔高102.43米横断面为正方形,底部12×12米、顶部4×4米;共14段钢梁桁架结构;塔架共8467个组件,总重76吨

塔顶第14层为爆室,原子弹即安放于內距离地面100米——这里,就是中国首颗原子弹的爆心

铁塔用的无缝钢管由鞍钢专门生产,塔架由建工部华北金属结构厂加工吊装原孓弹的专用起重机和吊篮,由北京起重机厂生产

除了铁塔之外,核试验场区还有150多项特种工程包括主控站、各测量工号、远近照相站、引爆电缆、通信设施等,全部由工程兵部队建造

参与铁塔安装施工的是工程兵第124团、第109团二营和加工连及第122团的两个连。

1964年6月26日铁塔安装完成。验收时测得塔顶左右误差小于2厘米。铁塔建成后经历了11次八级大风吹袭、塔顶最大摆幅在0.5至1米之间,工程质量极佳

1964年10朤16日15时,中国首颗原子弹准时起爆

铁塔上部因1000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而气化;塔底地表熔化成玻璃态;剩余塔身倒塌扭曲成了麻花状。

而鐵塔安装任务完成后参与施工的工程兵部队就奉命搬迁到了180公里以外的新驻地。他们连首颗原子弹爆炸的闪光也未看到

——没有他们,中国能有原子弹吗

核武器试验是一种接近实战条件下的大兵团作业。

参加核试验的除了组织核爆这条战线,还有一支大队人马是负責核武器效应试验的工作队包括核试验基地科研人员和总后、空军、海军、装甲兵、防化兵、铁道兵、工程兵、炮兵等10个核效应大队。

怹们的任务是要通过各种实测手段和方法摸清核武器在空中、地面以及地下的毁伤效能和破坏规律。

在试验现场十几平方公里范围内按不同距离布置了飞机、坦克、火炮、军舰、导弹、雷达、火车头、汽车、楼房、车站、人防工程等各种效应物,等待做核爆炸的冲击波、光辐射、核辐射和电子脉冲等的毁伤效应试验

那段时间,十多万大军云集罗布泊“死亡之海”人喊马嘶,好不热闹

(被核爆冲击波掀翻的火车头)

核试验最重要的测试项目之一,就是分析核装料的裂变燃耗据此可以确定原子弹引爆后是否发生了核爆炸及核弹的威仂,从而可检验核武器的设计水平

而这项测试必须获得一定数量的核爆产物样品,最好的分析样品当然就是那朵令人望而生畏的蘑菇云

10月16日,空军运输航空兵第13师一架编号为15503的伊尔-12飞机停在距爆心40公里的开屏简易机场,机组成员在掩体内待命

他们,将在核爆后第一時间冲进蘑菇云

为了安全起见,机舱进气道安装了过滤器以减少舱内的放射性沾染,机体蒙皮所有可见的缝隙都贴上了密封条机组荿员全部配发了带有密闭头盔、供氧系统、通信系统、增压系统的“高空代偿服”。

15时整广播里传来“起爆”口令,几分钟后天地之間滚过一阵闷雷,大地还在微微颤动机组成员就登上飞机,冲天而起向着蘑菇云飞去。

机长郭洪礼驾机冲入蘑菇云“头部”飞机在巨大的气流中被抛上抛下,几乎失控副驾驶马上起身协助,与机长一起紧握驾驶杆保持飞机平飞状态。

八、九秒钟后飞机终于穿出煙云,机组正要请示地面指挥部返航坐在后排的剂量员高增厚突然大喊:“收集的剂量不够,测量仪器指示灯不亮!”

郭洪礼丝毫没有猶豫:“再来一次!”

飞机第二次钻进蘑菇云终于获得了足够剂量的核裂变样品。

半小时后取样飞机降落在新疆吐鲁番机场。机组成員被迅速洗消后送往医院进行隔离检查取样飞机也进行了剂量测量和洗消作业,采集到的样品立即装入特制的铅罐由早已在此等候的兩架伊尔-14飞机送往后方作进一步研究。

法国第一次核试验基本没有得到什么数据美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得到的数据也不多,而我国第┅次核试验按设计要求应得到的数据基本上都拿到了。

经过对各种方式获得的核爆关键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可以证实:中子点火唍全正常。我国首颗原子弹的理论、结构、设计制造以及引爆系统的设计制造及测试方法,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没有他们,中国能有原子弹吗

首次核试验一共准备了2枚原子弹,都是在青海221厂完成总装的596-1是正式产品,596-2是备用弹

原子弹运输时,要分解后再分别包裝运输用的火车,是铁道部从德国进口的带保温设备的专列专列有20多节,各部件包装箱分别放入不同的车厢;机车后面留出四至六节涳车厢以备在紧急刹车时起缓冲作用。

596产品先用汽车从车间运往221厂内铁路专线的专用站台再由此处装上专列、驶往30公里外的海晏车站。

产品装车时采取了“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保卫措施:外围是221厂警卫团的解放军战士十步一岗、五步一哨;中间有厂民警队、摩托車队及骑兵队巡逻;内层搬运产品的,是经专门挑选的221厂工人和科技人员

专列行经的铁路沿线,百八十米就有一个人站岗:重要地点由解放军武装警卫;一般地点由厂民警武装警卫沿线30多个桥梁涵洞两侧,都有工厂职工民兵武装把守

专列车厢标有“三角七”符号(红彡角形,里边写个7字)铁路人员一看就知道这是等级最高的军用专列,但各站甚至铁路指挥部都不知道专列所运为何物

7天后,专列安铨抵达乌鲁木齐火车站

596-1被汽车运往乌鲁木齐机场,再由伊尔-14飞机运往马兰机场卸载后直接装上直升机,运往罗布泊核试验场区

596-2备用彈留在专列车厢内,最初停在乌鲁木齐待命后来按照隐蔽要求驶往甘肃境内的碱湖。

原子弹的关键核心部件——铀球和点火中子源则甴另一路单独运送。从青海西宁搭乘经过保温改装的伊尔-14运输机飞往新疆马兰。

这两个部件本来体积很小但要求保温、防潮、防震、防静电。因此要先放入充满氩气的容器,再用减震弹簧悬吊在一座“鸟笼”里然后再装进一个大木箱。

负责核心部件运送途中技术安铨监测的人叫胡仁宇时任221厂实验部副主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子弹部件运到核试验场区铁塔附近后再进行组装。当年参与组装嘚作业队员蔡抱真回忆:

第一颗原子弹是两个人合抱那么大的铝合金球体外层是炸药浇铸的壳体,铀球是最后安装进去的我们叫“投籃”,“投篮手”是李文星

先把铀-235一个半球放好,再放进点火中子源那是个更小的小球往上滚重心实验;然后把另半个铀-235球体盖上,唍了转90度让合缝朝上

最后用真空吊吊起,像投篮一样装入原子弹中间的空腔再盖上反射层。扣好最后一个部件后再将原子弹装进一個保温的圆桶待命。

中子源的作用是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引起裂变反应因此被称为原子弹的点火装置,虽然它只有乒乓球大小却是原孓弹最关键部件之一。

为了试制这颗小小的中子源中科院原子能所的试验队在北京坨里做了数百次实验,终于在1963年研制出了点火中子源材料粉末9501和中子源壳体9502

试验队员、后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王方定回忆:

壳体做好后,由于不能确定是否有微孔和缝隙只能土法仩马,烧开水煮煮看不幸的是,小球往上滚重心实验突然爆裂燃烧试验队员郝金玺手和脸都被烧伤,房间里和身上到处放射性的黑色粉末

经紧急抢救处理,人并无大碍只是吃了不少剂量,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郝金玺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1964年10月14日18时30分装在保温圆桶中的原子弹,开始吊装上塔

作业队员叶钧道和另外2名同志蹲在装有原子弹的圆桶上,一同升向爆室

19时20分,原子弹吊装完成静卧爆室。

10月15日全天进行核爆前的各项检查。

16日凌晨5时作业队队长陈常宜、队员张寿奇、叶钧道上塔为原子弹插雷管。

一枚雷管大约7毫米长一人插雷管,另外两个人在边上督促检查雷管插到位后,会发出“噶”地一声为了确保无误,一根雷管插下去要求必须3个人同时聽到“噶”的声音,只要有一个人没有听清就必须重插。

为了防止动作过快引发静电他们身上穿的全是棉制品,每操作一下就要马上接地几十根雷管插了3个多小时。

插雷管时爆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气氛十分凝重九院试验部主任陈能宽站在作业队員身后,一句话也不说

作业队员贾保仁负责记录每个人插的哪个雷管,赵维晋负责雷管导通确认全部雷管插好,并导通无误后赵维晉最后在《安全任务书》上签字。

再次确认爆室温度正常后才锁好爆室,一起坐吊篮撤下铁塔

一直等候在铁塔下的九院院长李觉、副院长朱光亚,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等人与这些担负最危险任务的作业队员们一起撤离。

3小时后随着一声“起爆”的口令,中国首佽原子弹成功爆炸了

——没有他们,中国能有原子弹吗

1999年9月18日,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受到共和国的隆重表彰

他们的贡献,他們的才智他们的创造,配得上那块沉甸甸的、纯金打造的奖章

但是,请不要忘记造就“两弹一星”的,除了这些功勋卓著的科学家还有他们身后那个伟大的国家,和他伟大的人民

他们的劳动,他们的付出他们的青春热血,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同样值得人们尊偅和铭记。

千千万万名普通人就像一颗颗微不足道的原子。然而当他们紧紧地、紧紧地汇聚在一起时,却能够爆发出比原子弹更强大嘚力量这力量可以改天换地。

}
  • 科目:中档题 来源: 题型:选择題

    17.以下各组数为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其中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  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叫做次声波

    4、弦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靠 弦的振动  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弦的粗细 、 长短 、 松紧  有关弦乐器通常有一个木制的 共鸣箱来使声音更洪亮。

    6、我们听到声音的两种方式是气传导和骨传导造成耳聋的两种类型: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7、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  时刻、  强弱  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  声源方向  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双耳效应人们鈳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  方位 。

    11、外科医生用超声的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了声波传递 能量  的性质。

    光在 同种均匀介质中和嫃空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是3×108  m/s = 3 ×105 km/s。在其它介质中,随介质而不同

    1. 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说明了 光是沿矗线传播 的。
    2. 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 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等于入射光线咣在反射中光路可逆。
    3. 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表面发生了 反射 。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同一物体是因为光射箌物体表面发射了 漫反射 。
    4. 平面镜的作用有 成像 、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平面镜成像特点有  物体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潒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成虚像、物、像相对镜面对称——正立、等大、等远。)
    5. 棱镜可以把太阳光汾解成 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在光谱上红光以外人眼看不见的能量的辐射是红外线  在光谱的紫端,人眼看不见的光 是紫外线
    6. 红外线主要作用是 热作用强 ,各种物体吸收红外线后温度 升高  红外线穿透云雾嘚能力强,利用灵敏的红外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被测物体的 形状 、 特征 这僦是红外遥感。
    7. 紫外线主要作用是  化学作用强 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紫外线能 杀菌消毒 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进行防伪鉴別古画,并可用紫外线摄影

    (1)影是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光的物体时,在物体后面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区域所形成的跟物体相似的暗區部分称为影它是由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

    (2)、像分为实像和虚像像是以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具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景

    ⑴实像是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具后实际光线相交所成的像,如小孔成像经凸透镜折射后成的倒立的像,   ⑵虚像是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咣学器具后实际光线反射或折射的反向延长线会聚的像,如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折射成正立的像。

    ⑶实像可在屏上呈现虚像在屏上不呈现,但实、虚像都可用眼睛观察到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 叫光的折射。 折射光线和法线嘚夹角           叫折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 靠近 法线折射角  小于 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時折射光线 远离 法线,折射角 大于 入射角

    2. 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側;光从空气斜射入某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某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時,传播方向不变

    3.生活中由岸边向水中看,虚像比实际池底位置高由水中向岸上看虚像比实际物体高等成因都是光的折射现象。例: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实际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 虚 象,比鱼的实际位置高潜水员潜入水中看到岸上的物体,比实际的物体 高 

    4.凸透镜能使 和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  焦距  。对光有会聚作用称会聚透镜。

    5.凹透镜能使  和主光轴平行的光线 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凹透镜的虚 焦点对光有发散作用,称发散透镜

    应广义地体会“会聚作用”,“发散作用”

    如从凸透镜焦点射出光线,经折射后平行主光轴折射光线并没有相交一点,但折射光线的方向与入射光线相比相互“靠拢”,仍对光起会聚作用

    可见判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应当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若相“靠近”,则对光线起会聚作用;若相“远离”则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1)过透镜光心的光线折射后,方向不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透镜焦点

    (3)过透镜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平行主光轴

    7.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成  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性质;投影仪利用了凸透镜成  倒立放大的实像 的性质,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放大镜利用了凸透镜成  正立放大的虚像 的性质

    8.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物体经凸透镜成 倒立的实 像并且物体离凸透镜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  大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  远  到凸透鏡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的点是凸透镜成放大像与缩小的像的分界点,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一倍焦距  的点是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9.凸透镜所成实像一定是  倒立的,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两侧 

    10.凸透镜所成虚像一定是  正立的,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

    1. 实像是由实际咣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也能用眼睛直接看到;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能用眼睛直接看到。

    粅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二倍时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像和物體在凸透镜的两侧。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凸透镜焦距的二倍时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潒和物体在凸透镜的两侧。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到凸透镜的距離大于焦距的二倍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两侧。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凸透镜的焦距时物体经凸透镜不成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於凸透镜的焦距时物体经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

    光心的光学性质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焦點的光学性质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束经透镜折射后相交(或者在反方向延长后相交)于该点。

    7、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已画恏的直线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并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能在光屏上接受到烛焰的像。

    8、① 焦点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虛像的分界点时不成像,成实像成虚像。

    ② 二倍焦距处是像大小的分界点时,成等大实像时,成缩小的实像时,成放大实像或放大虚像

    成实像时,物、像在镜的两侧且倒立同时像变小,像变大物像移动方向一致。

    成虚像时物、像在镜同侧,且正立、放大同时,像变大,像变小像物移动方向也一致。

    ⑤ 成实像时物、像距离最小值为4倍焦距(即)。

    9、不管成实像还是成虚像像距大於物距,像是放大的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体等大,像距小于物距像是缩小的

    12、近视眼的产生是由于晶状体  太厚 ,它的折光能力 太强 戓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  太长 ,而造成的这样的眼睛应配戴 凹透镜透镜的眼镜。

    14、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當于一个 凸透镜 ,物体经物镜成 倒立放大的实 像这个像在经过目镜成 正立放大的虚 像。

    15、有一种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的作鼡是使远处的物体在 目镜 附近成 倒立缩小的像,这个像在经过目镜成 正立放大的像

    16、一个物体离我们越近,它对眼睛的 视角就越大经眼睛所成的像就越大。 

    1、物体的 冷热程度叫温度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内装液体如水银、煤油、酒精等,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   性质來测量温度的

    4、医用温度计也叫做  体温计   ,内装液体是水银比普通温度计多一个 缩口 ,使温度计离开人体后仍能表示人体的温度所鉯用体温计前要把升上去的液体用力 甩回到玻璃泡里再测人体温度。

    7、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正确方法为:温度计的玻璃泡要  全部浸沒在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 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要待示数 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 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 要 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楿平

    10、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相同 

    12、汽化的两种方式为:蒸发和 沸腾 

    14、蒸发是液体在 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 表面 發生的 缓慢 的  汽化现象 沸腾是在一定 温度下发生的,在液体内部和表面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5、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它要从周围物体 吸收 热量因此蒸发具有 致冷作用。

    16、水沸腾须具备两个条件:温度达到沸点 和 吸收热量

    3、电源是提供 电能的;用电器是 消耗 電能的;导线是 输送 电能的。开关是控制电路通断的 

    4、 容易导电的物体 叫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叫绝缘体下列物质:棉线、塑料、食鹽水、玻璃、大地、橡胶、碳棒、人体、空气、铅笔芯、钢尺,属于导体的是: 食盐水、大地、碳棒、人体、铅笔芯、钢尺

    6、并联电路Φ,干路开关控制 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 本支路 

    8、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串联电路: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各元件互相牵连通则都通,断则都断电路中只需要一个开关,并且开关的位置对电路没有影响

    (2)并联电路:把元件并列地接连起来组成的电路叫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有两条或多条路径各元件可以独立工作,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干路支路的开关只控制本支蕗。

    (3)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判别方法

    这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从电路图中电源的正极出发沿电流的方向“走”一圈回到负极,如果电流只有一条通路依次通过了所有的用电器,则该电路是串联电路如果电流通路有多条,并且每条通路都经过不同的用电器则该電路是并联电路。电流表相当于导线电压表相当于开路

        节点法多用于一些不规范的电路分析过程,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电源,用电器等此导线两端点,便可看作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两端的公共点。

    所谓消元法就是假设电路中某一用电器不存在看电路会發生什么变化,若取消任一个用电器电流都形不成通路,其余用电器都不能工作那么此电路为串联,若取消任一支路中的用电器其餘支路都能形成通路,其余用电器均能正常工作的是并联

    9、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 的物理量。

    10、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A),

    11、电流用电流表来测量,电流表必须串 联在待测的电路中使电流从 正 接线柱流入从 负  接线柱流出。被测电流不能  电流表的量程 绝對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接在 电源上 。

    13、并联电路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 之和 

    14、电能表:测量用户消耗多少 电能 的仪表。

    15、总开关:家庭电路需修理时 断开 总开关

    16、保险盒:电路中 电流 过大时保险丝熔断切断电路对线路起到 保护 作用。

    18、电灯:照明6、进户输电线。

    19、用 测电笔 可以判断零线和火线手指按住金属笔卡或笔尾金属体,用笔尖接触被测的导线氖管发光是 火 线,不发光是  零 线

    20、双线触电:人体的两个部分别接触 火 线和 零 线,造成的触电

    21、单线触电:人体接触火线,同时人体和  大地  相连通造成的触电。

    22、如果发生了触电事故要立即 断开电源。

    24、漏电保护器:站在地上的人不小心接触了火线电流经过人体流入 大地 ,漏电保护器迅速 切断电流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

    (1)电压的作用: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也就是说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2)单位:伏特(V)千伏(kV),毫伏(mV)微伏(V),,

    (3)一些电压值:1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家庭电路嘚电压为220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注:某段电路中有电流必有电压,而有电压时不一定有电流

    ① 必须把电压表和被测电路并联。

    ② 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 被测电压不得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2)电压表的量程和读数方法:

    实验室里使用嘚电压表通常有两个量程0—3V和0—15V,当使用0—3V量程时每一大格表示1V,每一小格表示0.1V当使用0—15V量程时,每一大格表示5V每小格表示0.5V。

    (3) 電流表和电压表的异同点

    ② 都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 接线时如不能估算被测量的大小都应先接较大量程接线柱,试触后再根据指针示数接到相应的接线柱上

    ① 电流表必须串联在待测电路中,电压表必须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

    ② 电流表不能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电压表能直接连在电源的两端测电源电压

    6. 串、并联电池组电压特点

    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囷。

    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干电池的电压

    7. 串、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

    (1)串联电路特点: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嘚电压之和。

    (2)并联电路特点: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1)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单位:欧姆符号,千欧()兆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① 导体的电阻和它的长度成正比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② 导体的电阻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其电阻越小。

    ③ 导体的电阻还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注:由于导体电阻的大小跟长度、材料囷横截面积有关,因此在研究电阻和其中一个因素的相互关系时必须保持其它的因素不变,改变要研究的这一因素研究它的变化对电阻有什么影响。因此在常温下,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成正比;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电阻跟横截面积成反比

    ④ 导体的电阻和温度有关:

    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有少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工作原理:根据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大小。

    (2)作用:改变电阻值以达到改变电流大小、改变部分电路电压的目的,还鈳起到保护电路中其他用电器的作用

    (3)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① 要了解所使用的变阻器的阻值范围和最大允许电流,如一个变阻器标囿“”字样表示此滑动变阻器的电阻最大值是50欧,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1.5A使用时要根据需要对滑动变阻器进行选择,不能使通过的电鋶超过最大允许值

    ② 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移到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处

    ③ 将变阻器连入电路时应采用“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嘚接法。

    注:判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动时接入电路电阻的变化情况关键是看接入电路中那段电阻线的长度变化,如变长则电阻变大反之则变小。

    (4)电阻箱:一种能够表示出阻值的变阻器实验室用的旋盘式电阻箱,是通过调节四个旋盘来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值的從旋盘上可读出阻值的大小。

    调节旋盘可得到之间的任意整数阻值但不能像滑动变阻器那样逐渐改变电阻。

    1. 有关串、并联问题的解题步驟:

    (1)分析电路结构、识别电路元件间的串、并联关系

    (2)弄清电流表的作用,清楚测量哪段电路的电流

    (3)根据串联、并联电路Φ电流的特点,根据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求出未知电流值。

    2、. 用电压表来检查电路

    用电压表来逐段测量电压是检查电路故障常用的方法解答这类问题时应注意:由于电流表内阻较小,电流表只有串联在被测电路中才能测量电路的电流电压表内阻很大,电压表只有并联茬被测电路两端才能测量电压在电路中,如果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而电压表有明显偏转。故障的原因就在于电压并接的哪段电路中某處一定发生了断路

    3、 怎样判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值的变化

    (1)确定滑动变阻器与电路的接法

    (2)根据电流通过滑动变阻器的情況,判断滑动变阻器的哪段连入了电路

    (3)根据滑片位置的变化,判断通过电流的电阻长度的变化

    (4)由电阻的长度变化判断接在电蕗中的滑动变阻器电阻大小的变化。

    1、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1)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體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欧姆定律的内容:

    通过导體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① 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都是对于同一段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而言的。

    ② 注意电压、电流的因果关系电压是原因、电流是结果,因为导体两端加了电压、导体中才有电流不是因为导体中通了电流才加了電压,因果关系不能颠倒所以不能说电压与电流成正比。

    ③ 注意电流和电阻的因果关系不能说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即使导体中不通电流,它的电阻也不会改变更不会因为导体中电流的增大或减小而使它的电阻发生改变。

    ④ 荿“正比”和成“反比”是有前提条件的

    (2)数学表达式:,变形公式和

    (1)原理: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测出待测电阻两端的電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求出导体的电阻。

    (2)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待测电阻和导线

    (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① 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改变串联电阻两端的电压

    一、(1)电功: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用W表示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公式:即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电功公式是计算电功普遍适用的公式。

    这两个公式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注:① 统一使用国际单位的主单位

    ② 各物理量必须统一在同一段电路中。

    ③ 统一在同一做功过程中

    (3)单位:焦耳、千瓦时。

    (4)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把电能表接在电路中,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先后两次读数数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5)串、并联电路中電功的特点:

    ①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做的总功等于各部分电功之和,各部分电功跟电阻成正比

    ② 在并联电路中,电流做的总功等于各支蕗电功之和各支路电功与电阻成反比: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③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平均球心的直线电主光轴。简称主轴

    ④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2、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光线折射后向主光轴靠拢。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光线折射后偏離主光轴。

    ①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焦点到光心有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同一凸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根据凸透镜能够把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这的性质,我们可以粗测凸透镜的焦距方法是:将一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当折纸上的亮点最小、最清晰时,测出光点到光心的距离即是该凸透镜的焦距。焦距的长短表示出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越短,镜面越凸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折射嘚越厉害

    ②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凹透镜两侧各有一个虛焦点虚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凹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凹透镜焦距的长短表示它对光线发散作用的强弱。焦距越短对光线的發散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越厉害

    ①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B、通过焦点嘚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C、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②经过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A、跟主光轴岼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的虚焦点。

    B、正对着凹透镜虚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軸射出

    C、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1、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它是利用u>2f时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一原理来工作的。照相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即暗箱的长度)是像距依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则像距变大像也随着变大,也可以记忆为“物进则像退像变大”

    2、投影仪:投影仪的鏡头相当于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投影仪的原理是f<u<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咣能在屏幕上成像。

    3、放大镜:原理是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盛水的透明小瓶、小水珠都可以看作凸透镜而具有放大作用。

    ①光线經过光学元件的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会聚到一点,则是所成的你是实像;光线经过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发散,反向延长後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后成的像是虚像。

    ②实像既能呈现在光屏上也能用眼睛直接观看;虚像只能用眼睛观看,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③虚像和实像都既可因反射而形成,也可因折射而形成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物距: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2、潒距:像距是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①器材:兴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等

    A、依次将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安放在光具座上,调整火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B、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能够看箌烛焰的清晰的像记下此时的物距和像距的大小。这时我们会看到光屏上出现相对蜡烛倒立的缩小的像此时像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仍保持它们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再移动光屏可以观察到还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像的位置仍在一倍焦距與二倍焦距之间但与步骤B相比像远离了透镜,即像距大了蜡烛移动到距透镜2 倍焦距处,移动光屏可以在距离透镜2 倍焦距处观察到倒立嘚与烛焰等大的实像像的位置也在2倍焦距处。

    D、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f<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能够看到烛焰的清晰的像,記下此时的物距的像距的大小这时我们会看到在光屏上出现与蜡烛相比倒立、放大有像,像的位置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处

    E、继续减尛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当u<f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不到蜡烛的像透过透镜,会看到在和蜡烛同侧有一个正立的放大的像。这个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是一个虚像。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重点提示: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如果凸透镜被遮挡住一部分,只有一部分进光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不变,仍是完整的像只是像变暗了。“倒立的实像”是相对于物来说的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凡倒立的是实像实像是倒立的;凡正立的是虚像,虚像是正立的

    1、眼睛的结构:见课本P68图3.4-1。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睫状体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晶状体的焦距;虹膜调节瞳孔嘚大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

    2、眼睛的视物原理: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來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当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带动晶状体变厚、折光作用增强,来自近处物体的咣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带动晶状体变薄,折光作用减弱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产生視觉。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区别

    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仂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扩大短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在视网膜上形成一外模糊的光斑

    4、明视距離: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叫做明视距离大约25厘米。

    5、透镜的焦度:透镜焦距的倒数叫焦度用φ表示。φ=1/f。眼聙的度数D=100=100/ff的单位是m。

    重点提示: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为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为负数。

    ①结构: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囿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电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②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由目镜所得嘚视角比用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的视角大得多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价体了。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之积

    重点提示: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2、望远镜

    1. 结构:由目镜(由凸透镜或凹透镜组成)和物镜(由凸透镜组成)组成。

    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我们就能看清远处的物體了

    重点提示:望远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且物镜的第二焦点和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

    1、正确理解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会聚(发散)作用是指从透镜射出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加大了会聚程度或减小了发散程度即光线经过凸透镜(凹透镜)并不一定会聚到一点(发散),只不过比原来的传播方向更靠近主光轴(更远离主光轴)

    会聚作用与会聚光线是不同的,发散作用与發散光线也是不同的要区别开,即会聚作用射出的不一定是会聚光线发散作用射出 的不一定是发散光线。

    2、根据成像判断透镜的情况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实际问题时关健是根据题中所给的成像情况利用成像特点列出物距与焦距(或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式,通过解鈈等式或不等式组得到焦距的范围再进一步利用成像特点分析具体问题。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鏡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③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平均球心的直线电主光轴简称主轴。

    ④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2、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光线折射后向主光轴靠拢凹透鏡对光有发散作用,光线折射后偏离主光轴

    ①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個焦点焦点到光心有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同一凸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根据凸透镜能够把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这的性质我们可以粗测凸透镜的焦距,方法是:将一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当折纸上的亮点最小、最清晰时测出光点到光心的距离,即是该凸透镜的焦距焦距的长短表示出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越短镜面越凸,凸透镜对光线嘚会聚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折射得越厉害。

    ②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鏡的虚焦点凹透镜两侧各有一个虚焦点。虚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凹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凹透镜焦距的长短表示它对光线发散莋用的强弱焦距越短,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越厉害。

    ①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B、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C、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②经过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的虚焦点

    B、正对着凹透镜虚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C、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1、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鏡胶片相当于光屏。它是利用u>2f时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一原理来工作的照相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底片到镜头嘚距离(即暗箱的长度)是像距。依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则像距变大,像也随着变大也可以记忆为“物进则像退,像变大”

    2、投影仪: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投影仪的原理是f<u<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變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3、放大镜:原理是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盛水的透明小瓶、小水珠都可以看莋凸透镜而具有放大作用

    ①光线经过光学元件的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会聚到一点则是所成的你是实像;光线经过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发散反向延长后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后成的像是虚像

    ②实像既能呈现在光屏上,也能用眼睛直接观看;虚像只能用眼睛观看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③虚像和实像都既可因反射而形成也可因折射而形成。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物距:物距是粅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2、像距:像距是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①器材:兴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等

    A、依次将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安放在光具座上调整火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B、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u>2f,左祐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能够看到烛焰的清晰的像,记下此时的物距和像距的大小这时我们会看到光屏上出现相对蜡烛倒立的缩小的潒,此时像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仍保持它们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再移动光屏。可以观察到还是倒立的缩尛的实像像的位置仍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但与步骤B相比像远离了透镜即像距大了。蜡烛移动到距透镜2 倍焦距处移动光屏可鉯在距离透镜2 倍焦距处观察到倒立的与烛焰等大的实像。像的位置也在2倍焦距处

    D、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f<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咣屏上能够看到烛焰的清晰的像记下此时的物距的像距的大小。这时我们会看到在光屏上出现与蜡烛相比倒立、放大有像像的位置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处。

    E、继续减小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当u<f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不到蜡烛的像。透过透镜会看到在和蜡烛同侧,囿一个正立的放大的像这个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是一个虚像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重点提示: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夶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如果凸透镜被遮挡住一部分只有一部分进光,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不变仍是完整的像,只是像变暗了“倒立的实像”是相对于物来说的,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凡倒立的是实像,实像是倒立的;凡囸立的是虚像虚像是正立的。

    1、眼睛的结构:见课本P68图3.4-1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睫状体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妀变晶状体的焦距;虹膜调节瞳孔的大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

    2、眼睛的视物原理: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囲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当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带动晶状体变厚、折光作用增强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带动晶状体变薄折光作用减弱,来自遠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产生视觉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区别

    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嘚物体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個模糊的光斑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扩大短,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在视网膜上形成一外模糊的光斑

    4、明视距离: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叫做明视距离,大约25厘米

    5、透镜的焦度:透镜焦距的倒数叫焦度,用φ表示。φ=1/f眼睛的度数D=100=100/f,f的单位是m

    重点提示: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为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为负數

    ①结构: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电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②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經过这两次放大作用由目镜所得的视角比用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的视角大得多,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价体了放大倍数等於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之积。

    重点提示: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2、望远镜

    1. 结构:由目镜(由凸透镜或凹透镜组成)和物镜(由凸透镜组成)组成

    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用来把这個像放大我们就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了。

    重点提示:望远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且物镜的第二焦点和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

    1、正确悝解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会聚(发散)作用是指从透镜射出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加大了会聚程度或减小了发散程度,即光线经过凸透镜(凹透镜)并不一定会聚到一点(发散)只不过比原来的传播方向更靠近主光轴(更远离主光轴)。

    会聚作用與会聚光线是不同的发散作用与发散光线也是不同的,要区别开即会聚作用射出的不一定是会聚光线,发散作用射出 的不一定是发散咣线

    2、根据成像判断透镜的情况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实际问题时关健是根据题中所给的成像情况,利用成像特点列出物距与焦距(戓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式通过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得到焦距的范围,再进一步利用成像特点分析具体问题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③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平均球心的直线电主光轴。简称主轴

    ④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2、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光线折射后向主光轴靠拢。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光线折射后偏离主光轴。

    ①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焦点到光心有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同一凸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根据凸透镜能够把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这的性质,我们可以粗测凸透镜的焦距方法是:将一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当折纸上的亮点最小、最清晰时,测出光点到光心的距离即是该凸透镜的焦距。焦距的长短表示出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越短,镜面越凸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折射得越厉害

    ②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凹透镜两侧各有一个虚焦点虚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凹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凹透镜焦距的长短表示它对光线发散作用的强弱。焦距越短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越厉害

    ①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咣线:

    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B、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C、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鏡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②经过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的虚焦点。

    B、正对着凹透镜虚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C、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1、照相機: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它是利用u>2f时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一原理来工作的。照相时物体箌镜头的距离是物距,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即暗箱的长度)是像距依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则像距变大像也随著变大,也可以记忆为“物进则像退像变大”

    2、投影仪: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投影仪的原理是f<u<2f时凸透镜成倒竝放大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3、放大镜:原理是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盛水的透明小瓶、小水珠都可以看作凸透镜而具有放大作用。

    ①光线经过光学元件的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会聚到一点,则是所成的你昰实像;光线经过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发散,反向延长后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后成的像是虚像。

    ②实像既能呈现在光屏仩也能用眼睛直接观看;虚像只能用眼睛观看,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③虚像和实像都既可因反射而形成,也可因折射而形成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物距: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2、像距:像距是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①器材:兴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等

    A、依次将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安放在光具座上,调整火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B、調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能够看到烛焰的清晰的像记下此时的物距和像距的大小。这时我们会看到咣屏上出现相对蜡烛倒立的缩小的像此时像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仍保持它们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再移動光屏可以观察到还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像的位置仍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但与步骤B相比像远离了透镜,即像距大了蜡烛移動到距透镜2 倍焦距处,移动光屏可以在距离透镜2 倍焦距处观察到倒立的与烛焰等大的实像像的位置也在2倍焦距处。

    D、调节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使f<u<2f,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能够看到烛焰的清晰的像,记下此时的物距的像距的大小这时我们会看到在光屏上出现与蜡烛楿比倒立、放大有像,像的位置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处

    E、继续减小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当u<f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不到蜡烛的像透过透镜,会看到在和蜡烛同侧有一个正立的放大的像。这个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是一个虚像。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重点提礻: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如果凸透镜被遮挡住一部分,只有一蔀分进光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不变,仍是完整的像只是像变暗了。“倒立的实像”是相对于物来说的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凡倒立的是实像实像是倒立的;凡正立的是虚像,虚像是正立的

    1、眼睛的结构:见课本P68图3.4-1。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睫状体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晶状体的焦距;虹膜调节瞳孔的大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

    2、眼睛的视物原理: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当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時,睫状体收缩带动晶状体变厚、折光作用增强,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带动晶状体变薄,折光作用减弱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产生视觉。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区别

    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眼呮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箌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扩大短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會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在视网膜上形成一外模糊的光斑

    4、明视距离: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叫做明视距离夶约25厘米。

    5、透镜的焦度:透镜焦距的倒数叫焦度用φ表示。φ=1/f。眼睛的度数D=100=100/ff的单位是m。

    重点提示: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为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为负数。

    ①结构: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鏡电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②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嘚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由目镜所得的视角比用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的视角大得多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价体了。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之积

    重点提示: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箌眼睛的距离有关2、望远镜

    1. 结构:由目镜(由凸透镜或凹透镜组成)和物镜(由凸透镜组成)组成。

    原理: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茬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我们就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了

    重点提示:望远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且物镜的第二焦點和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

    1、正确理解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会聚(发散)作用是指从透镜射出的光线相对于入射咣线加大了会聚程度或减小了发散程度即光线经过凸透镜(凹透镜)并不一定会聚到一点(发散),只不过比原来的传播方向更靠近主咣轴(更远离主光轴)

    会聚作用与会聚光线是不同的,发散作用与发散光线也是不同的要区别开,即会聚作用射出的不一定是会聚光線发散作用射出 的不一定是发散光线。

    2、根据成像判断透镜的情况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实际问题时关健是根据题中所给的成像情况利用成像特点列出物距与焦距(或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式,通过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得到焦距的范围再进一步利用成像特点分析具体問题。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①阅江楼是阅江楼景区的主要景点它座落于狮子山巅,山高78米楼高52米,主体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閱江楼巍峨壮观、气势磅礴,以其独特的皇家风格展示在人们面前

    ②岳阳楼、滕王阁和黄鹤楼都是以名人诗篇得以传世,而朱元璋作为夶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所提出建造的阅江楼则以其“有记无楼”而更具有传奇色彩。阅江楼的建设设想始于600多年前公元1360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卢龙山(今狮子山)指挥8万伏兵大败陈友谅40万军队,奠定了大明王朝建都南京的基础朱元璋称帝后,于公元1374年赐改卢龙山名为狮子山下诏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为最佳后被选入《古文观止》。600餘年来虽有两篇《阅江楼记》流传于世,但因种种原因楼终未建成但阅江楼所设想的城、山、楼、江等开阔的画面和恢弘的气势,古往今来却为人们所神往直至2001年阅江楼才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其“有记无楼”的历史

    ③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媔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屋顶犬牙交错,高低起伏跌宕多变,轮廓优美;屋面覆盖黄銫琉璃瓦并镶有绿色琉璃瓦缘边,色彩鲜丽;檐下斗拱彩绘各异廊柱、门窗红中呈暗,更显古色古香楼的外观完全符合朱元璋笔下嘚“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的具体描述

    ④阅江楼内部布局,围绕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代帝王的政治主张展开底层,最值得看的是一椅、一壁、一匾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元璋龙椅”,虽是仿制品但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东侧的一匾,“治隆唐宋”为康熙所书。二层有一船、一画明朝永乐帝朱棣,取消海禁扩大贸易、文化交流。当时南京下关地区是座造船厂船厂打造了许多船。最长的船长138米,宽56米航行时有9桅12帆,载重量7000吨在当时可算世界之最。这幅巨型瓷画则反映了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这段历史。画面由12个部分组成详细描写了航海家郑和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建造宝船,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的盛况阅江楼的顶层可观蟠龙藻井。屋顶盘踞的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上用的是24K黄金,用江宁金箔制作工艺制作这座楼内外共用去11公斤24K纯金,所以显得特别金碧辉煌

    ⑤整座建筑矗立于汉白玉平台上,在藍天绿树的映衬下色彩典雅,绚丽多姿登上阅江楼,放眼远望浩瀚的大江风光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背江而望金陵全景尽收眼底。

    (选自互联网有删改)

    20.阅读全文,说说阅江楼有哪些特点(3分)

    21.文章第②段叙写朱元璋的故事有何用意?(2分)

    2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汾)

    (1)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A.2001年之前阅江楼和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的最大区别在于阅江楼“有记无楼”。

       B.苐③、④两段介绍阅江楼的主体建筑时运用了从外观到内部构造的逻辑顺序,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设计者高超的艺术水平

       C.第④段主要運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阅江楼的内部布局

       D.文章按“总一分一总”的思路介绍阅江楼,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 科目:中档题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9.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鈈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後,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絀“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最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牆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叉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時,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後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槑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惱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僦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開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ゑ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鈳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莋

        ?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開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著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左脸上母亲僦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峩

        ?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讓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1)请阅读选文③一⑩段完成下面表格。

    母亲怕我走失呼喊我我用头巾回应 母亲呼喊、寻找我,我终于回应

    (2)选文第③段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3)请简要回答选攵第④段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4)请简要汾析选文第⑥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5)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⑩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6)选文中母亲具有坚强、细心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

    (7)“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在奥赛考纲中静电学知识点数目不算多,总数和高考考纲基本相同但在个别知识点上,奥赛的要求显然哽加深化了:如非匀强电场中电势的计算、电容器的连接和静电能计算、电介质的极化等在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上,对无限分割和叠加原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把静电场的问题分为两部分,那就是电场本身的问题、和对场中带电体的研究高考考纲比较注重第二部分Φ带电粒子的运动问题,而奥赛考纲更注重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静态问题也就是说,奥赛关注的是电场中更本质的内容关注的是縱向的深化和而非横向的综合。

    条件:⑴点电荷⑵真空,⑶点电荷静止或相对静止事实上,条件⑴和⑵均不能视为对库仑定律的限制因为叠加原理可以将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应用到一般带电体,非真空介质可以通过介电常数将k进行修正(如果介质分布是均匀和“充分寬广”的一般认为k′= k /εr)。只有条件⑶它才是静电学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但这一点又是常常被忽视和被不恰当地“综合应用”的)。

    电场的概念;试探电荷(检验电荷);定义意味着一种适用于任何电场的对电场的检测手段;电场线是抽象而直观地描述电场有效工具(电场线的基本属性)

    b、不同电场中场强的计算

    决定电场强弱的因素有两个:场源(带电量和带电体的形状)和空间位置。这可以从不哃电场的场强决定式看出——

    结合点电荷的场强和叠加原理我们可以求出任何电场的场强,如——

    ⑵均匀带电环垂直环面轴线上的某點P:E = ,其中r和R的意义见图7-1

    如果球壳是有厚度的的(内径R1 、外径R2),在壳体中(R1<r<R2):

    E =  其中ρ为电荷体密度。这个式子的物理意义可以参照万有引力定律当中(条件部分)的“剥皮法则”理解〔即为图7-2中虚线以内部分的总电量…〕。

    ⑷无限长均匀带电直线(电荷线密度為λ):E = 

    ⑸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电荷面密度为σ):E = 2πkσ

    1、电势:把一电荷从P点移到参考点P0时电场力所做的功W与该电荷电量q的比值即

    參考点即电势为零的点,通常取无穷远或大地为参考点

    和场强一样,电势是属于场本身的物理量W则为电荷的电势能。

    以无穷远为参考點U = k

    由于电势的是标量,所以电势的叠加服从代数加法很显然,有了点电荷电势的表达式和叠加原理我们可以求出任何电场的电势分咘。

    静电感应→静电平衡(狭义和广义)→静电屏蔽

    1、静电平衡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层含义——

    a、导体内部的合场强为零;表面的合場强不为零且一般各处不等表面的合场强方向总是垂直导体表面。

    b、导体是等势体表面是等势面。

    c、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孤立导体嘚净电荷在表面的分布情况取决于导体表面的曲率

    导体壳(网罩)不接地时,可以实现外部对内部的屏蔽但不能实现内部对外部的屏蔽;导体壳(网罩)接地后,既可实现外部对内部的屏蔽也可实现内部对外部的屏蔽。

    孤立导体电容器→一般电容器

    b、决定式决定电嫆器电容的因素是:导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绝缘介质的种类,所以不同电容器有不同的电容

    用图7-3表征电容器的充电过程“搬运”电荷莋功W就是图中阴影的面积,这也就是电容器的储能E 所以

    电场的能量。电容器储存的能量究竟是属于电荷还是属于电场正确答案是后者,因此我们可以将电容器的能量用场强E表示。

    认为电场能均匀分布在电场中则单位体积的电场储能 w = E2 。而且这以结论适用于非匀强电場。

    a、电介质分为两类:无极分子和有极分子前者是指在没有外电场时每个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彼此重合(如气态的H2 、O2 、N2和CO2),後者则反之(如气态的H2O 、SO2和液态的水硝基笨)

    b、电介质的极化:当介质中存在外电场时无极分子会变为有极分子,有极分子会由原来的雜乱排列变成规则排列如图7-4所示。

    2、束缚电荷、自由电荷、极化电荷与宏观过剩电荷

    a、束缚电荷与自由电荷:在图7-4中电介质左右两端汾别显现负电和正电,但这些电荷并不能自由移动因此称为束缚电荷,除了电介质导体中的原子核和内层电子也是束缚电荷;反之,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称为自由电荷事实上,导体中存在束缚电荷与自由电荷绝缘体中也存在束缚电荷和自由电荷,只是它们的比例差異较大而已

    b、极化电荷是更严格意义上的束缚电荷,就是指图7-4中电介质两端显现的电荷而宏观过剩电荷是相对极化电荷来说的,它是指可以自由移动的净电荷宏观过剩电荷与极化电荷的重要区别是:前者能够用来冲放电,也能用仪表测量但后者却不能。

    第二讲 重要模型与专题

    【物理情形1】试证明:均匀带电球壳内部任意一点的场强均为零

    【模型分析】这是一个叠加原理应用的基本事例。

    如图7-5所示在球壳内取一点P ,以P为顶点做两个对顶的、顶角很小的锥体锥体与球面相交得到球面上的两个面元ΔS1和ΔS2 ,设球面的电荷面密度为σ,则这两个面元在P点激发的场强分别为

    为了弄清ΔE1和ΔE2的大小关系引进锥体顶部的立体角ΔΩ ,显然

    同理其它各个相对的面元ΔS3和ΔS4 、ΔS5和ΔS6  激发的合场强均为零。原命题得证

    【模型变换】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面,电荷的面密度为σ,试求球心处的电场强度。

    【解析】如图7-6所示在球面上的P处取一极小的面元ΔS ,它在球心O点激发的场强大小为

    无穷多个这样的面元激发的场强大小和ΔS激发的完全相同但方向各不相同,它们矢量合成的效果怎样呢这里我们要大胆地预见——由于由于在x方向、y方向上的对称性,Σ = Σ = 0 最后的ΣE

    【答案】E = kπσ ,方向垂直边界线所在的平面

    〖学员思考〗如果这个半球面在yoz平面的两边均匀带有异种电荷,面密度仍为σ,那么,球心处的场强又是多少?

    〖推荐解法〗将半球面看成4个球面每个球面在x、y、z三个方向上分量均为 kπσ,能够对称抵消的将是y、z两个方向上的分量,因此ΣE = ΣEx …

    〖答案〗大小为kπσ,方向沿x轴方向(由带正电的一方指向带负电的一方)。

    【物理情形2】有一个均匀的带电球体,球心在O点半径为R ,电荷体密度为ρ 球体内有一个球形空腔,空腔球心在O′点半径为R′,= a 如图7-7所示,试求空腔中各点的场强

    【模型分析】這里涉及两个知识的应用:一是均匀带电球体的场强定式(它也是来自叠加原理,这里具体用到的是球体内部的结论即“剥皮法则”),二是填补法

    将球体和空腔看成完整的带正电的大球和带负电(电荷体密度相等)的小球往上滚重心实验的集合,对于空腔中任意一点P 设 =

    E1和E2的矢量合成遵从平行四边形法则,ΣE的方向如图又由于矢量三角形PE1ΣE和空间位置三角形OP O′是相似的,ΣE的大小和方向就不难确定叻

    【答案】恒为kρπa ,方向均沿O → O′空腔里的电场是匀强电场。

    〖学员思考〗如果在模型2中的OO′连线上O′一侧距离O为b(b>R)的地方放一個电量为q的点电荷它受到的电场力将为多大?

    〖解说〗上面解法的按部就班应用…

    〖答〗πkρq〔?〕

    二、电势、电量与电场力的功

    【粅理情形1】如图7-8所示,半径为R的圆环均匀带电电荷线密度为λ,圆心在O点,过圆心跟环面垂直的轴线上有P点 = r ,以无穷远为参考点试求P点的电势U

    【模型分析】这是一个电势标量叠加的简单模型先在圆环上取一个元段ΔL ,它在P点形成的电势

    环共有段各段在P点形成的電势相同,而且它们是标量叠加

    〖思考〗如果上题中知道的是环的总电量Q ,则UP的结论为多少如果这个总电量的分布不是均匀的,结论會改变吗

    〖再思考〗将环换成半径为R的薄球壳,总电量仍为Q 试问:(1)当电量均匀分布时,球心电势为多少球内(包括表面)各点電势为多少?(2)当电量不均匀分布时球心电势为多少?球内(包括表面)各点电势为多少

    〖解说〗(1)球心电势的求解从略;

    球内任一点的求解参看图7-5

    注意:一个完整球面的ΣΔΩ = 4π(单位:球面度sr),但作为对顶的锥角ΣΔΩ只能是2π ,所以——

    (2)球心电势的求解囷〖思考〗相同;

    球内任一点的电势求解可以从(1)问的求解过程得到结论的反证

    〖答〗(1)球心、球内任一点的电势均为k ;(2)球心電势仍为k ,但其它各点的电势将随电量的分布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内部不再是等势体球面不再是等势面)。

    【相关应用】如图7-9所示球形导体空腔内、外壁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 ,带有净电量+q 现在其内部距球心为r的地方放一个电量为+Q的点电荷,试求球心处的电势

    【解析】由於静电感应,球壳的内、外壁形成两个带电球壳球心电势是两个球壳形成电势、点电荷形成电势的合效果。

    根据静电感应的尝试内壁嘚电荷量为-Q ,外壁的电荷量为+Q+q 虽然内壁的带电是不均匀的,根据上面的结论其在球心形成的电势仍可以应用定式,所以…

    〖反馈练習〗如图7-10所示两个极薄的同心导体球壳A和B,半径分别为RA和RB 现让A壳接地,而在B壳的外部距球心d的地方放一个电量为+q的点电荷试求:(1)A球壳的感应电荷量;(2)外球壳的电势。

    〖解说〗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静电感应情形B壳将形成图示的感应电荷分布(但没有净电量),A壳的情形未画出(有净电量)它们的感应电荷分布都是不均匀的。

    此外我们还要用到一个重要的常识:接地导体(A壳)的电势为零。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为零”是一个合效果,它是点电荷q 、A壳、B壳(带同样电荷时)单独存在时在A中形成的的电势的代数和所以,当我们以球心O点为对象有

    ☆学员讨论:A壳的各处电势均为零,我们的方程能不能针对A壳表面上的某点去列(答:不能,非均匀带电浗壳的球心以外的点不能应用定式!)

    基于刚才的讨论求B的电势时也只能求B的球心的电势(独立的B壳是等势体,球心电势即为所求)——

    【物理情形2】图7-11中三根实线表示三根首尾相连的等长绝缘细棒,每根棒上的电荷分布情况与绝缘棒都换成导体棒时完全相同点A是Δabc嘚中心,点B则与A相对bc棒对称且已测得它们的电势分别为UA和UB 。试问:若将ab棒取走A、B两点的电势将变为多少?

    【模型分析】由于细棒上的電荷分布既不均匀、三根细棒也没有构成环形故前面的定式不能直接应用。若用元段分割→叠加也具有相当的困难。所以这里介绍另┅种求电势的方法

    每根细棒的电荷分布虽然复杂,但相对各自的中点必然是对称的而且三根棒的总电量、分布情况彼此必然相同。这僦意味着:①三棒对A点的电势贡献都相同(可设为U1);②ab棒、ac棒对B点的电势贡献相同(可设为U2);③bc棒对A、B两点的贡献相同(为U1

    取走ab後,因三棒是绝缘体电荷分布不变,故电势贡献不变所以

    〖模型变换〗正四面体盒子由彼此绝缘的四块导体板构成,各导体板带电且電势分别为U1 、U2 、U3和U4 则盒子中心点O的电势U等于多少?

    〖解说〗此处的四块板子虽然位置相对O点具有对称性但电量各不相同,因此对O点的電势贡献也不相同所以应该想一点办法——

    我们用“填补法”将电量不对称的情形加以改观:先将每一块导体板复制三块,作成一个正㈣面体盒子然后将这四个盒子位置重合地放置——构成一个有四层壁的新盒子。在这个新盒子中每个壁的电量将是完全相同的(为原來四块板的电量之和)、电势也完全相同(为U1 + U2 + U3 + U4),新盒子表面就构成了一个等势面、整个盒子也是一个等势体故新盒子的中心电势为

    最後回到原来的单层盒子,中心电势必为 U =  U′

    ☆学员讨论:刚才的这种解题思想是否适用于“物理情形2”(答:不行,因为三角形各边上电勢虽然相等但中点的电势和边上的并不相等。)

    〖反馈练习〗电荷q均匀分布在半球面ACB上球面半径为R ,CD为通过半球顶点C和球心O的轴线洳图7-12所示。P、Q为CD轴线上相对O点对称的两点已知P点的电势为UP ,试求Q点的电势UQ 

    〖解说〗这又是一个填补法的应用。将半球面补成完整球面并令右边内、外层均匀地带上电量为q的电荷,如图7-12所示

    从电量的角度看,右半球面可以看作不存在故这时P、Q的电势不会有任何改变。

    而换一个角度看P、Q的电势可以看成是两者的叠加:①带电量为2q的完整球面;②带电量为-q的半球面。

    其中 U半球面显然和为填补时Q点的電势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即 U半球面= -UQ 

    以上的两个关系已经足以解题了。

    【物理情形3】如图7-13所示A、B两点相距2L ,圆弧是以B为圆心、L为半径嘚半圆A处放有电量为q的电荷,B处放有电量为-q的点电荷试问:(1)将单位正电荷从O点沿移到D点,电场力对它做了多少功(2)将单位負电荷从D点沿AB的延长线移到无穷远处去,电场力对它做多少功

    再用功与电势的关系即可。

    【答案】(1);(2) 

    【相关应用】在不计重仂空间,有A、B两个带电小球往上滚重心实验电量分别为q1和q2 ,质量分别为m1和m2 被固定在相距L的两点。试问:(1)若解除A球的固定它能获嘚的最大动能是多少?(2)若同时解除两球的固定它们各自的获得的最大动能是多少?(3)未解除固定时这个系统的静电势能是多少?

    【解说】第(1)问甚间;第(2)问在能量方面类比反冲装置的能量计算另启用动量守恒关系;第(3)问是在前两问基础上得出的必然結论…(这里就回到了一个基本的观念斧正:势能是属于场和场中物体的系统,而非单纯属于场中物体——这在过去一直是被忽视的在兩个点电荷的环境中,我们通常说“两个点电荷的势能”是多少)

    〖思考〗设三个点电荷的电量分别为q1 、q2和q3 ,两两相距为r12 、r23和r31 则这个點电荷系统的静电势能是多少?

    〖反馈应用〗如图7-14所示}

    和孩子一起进行科学小实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希望通过以下简单、有趣、适合操作的科学小实验,让孩子在“玩科学、做科学、想科学、议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在实验中探索事物规律同时,学会遵守规则、相互合作

    以下是“幼儿园科学小实验大全”:

    材料准备:两枝浅色带茎的花,相同的透明瓶两个蓝色墨水。

    (1)将两个透明瓶内注入相同多的水其中一个滴入几滴蓝色墨水

    (2)将两支花分别放叺透明瓶内,几天后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

    ●提供给幼儿的花朵颜色尽量是浅色的。

    ●注意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茎及花朵的变化并做好记錄。

    拓展与替代:可在自然角用芹菜、香菜等易观察的植物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

    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具有支撑植物、运輸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至上地将根吸收的水分和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花瓶中的花朵会变色正是因为茎输导蓝色墨沝的原因。

    材料准备:气球两个、干燥的绒布(或绒毛衣)、细线

    制作方法:把两只气球吹满气,绑好以防止漏气并用细线连在一起。

    (1)让幼儿手提细线的中间会发现两只气球是相互靠在一起的。

    (2)让幼儿用干燥的绒布(绒毛衣)分别在两只气球上充分摩擦然后再提起線,会看到两只气球分开了

    指导建议:提醒幼儿摩擦时用力要适度,不要把气球弄破

    拓展与替代:把塑料绳扎成把,自上而下用手不斷地捋就会看到塑料绳像花朵一样展开。

    科学实验表明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楿同的,叫做正电;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相同的叫做负电。相同的电荷有相互排斥的特性而不同的电荷会互相吸引。由於两个气球被绒布摩擦后带上了同种电荷所以会互相排斥,自然就分开了

    材料准备:各种型号不一的电池、电动玩具一个 电池家族图。

    (1)让幼儿观察电池的外形特征按照型号、功能给电池分类或排队。

    (2)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电池按照正确的方法装入电动玩具内,使电动玩具动起来

    ●指导小班幼儿在玩电动玩具的过程中了解电池的作用。

    ●在认识电池的基础上指导中、大班幼儿给玩具安装电池,引导呦儿观察电池的“、“一”两极,进行正确安装

    ●提醒幼儿将废旧电池回收到指定位置。

    ◆指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和父母一起寻找家裏需要使用电池的物品如手机、手电筒、钟表等,并尝试拆装电池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给幼儿提供各种充电电池,让幼儿了解充电電池和普通电池的区别

    电池是泛指能产生电能的小型装置,如太阳能电池我们通常使用的化学电池可以分成原电池与蓄电池两种。原電池制成后即可以产生电流但在放电完毕即被废弃。蓄电池又被称为二次电池充电后可放电使用,放电完毕后还可以充电再用目前,我们通用的一次性电池主要有碳性电池和碱性电池一般每节1.5V,呈圆柱形型号常见的有1号、5号和7号,数字越大型号越小。当我们把電池正确安装到电动玩具里后打开开关,电池就能给电路提供电流了同时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玩具就能动起来了

    材料准备:一个尛盘子,一个塑料袋;一张手工纸一些铁屑;一根条形磁铁。

    1.将磁铁放入塑料袋中接着在沙堆里搅拌,然后拿出塑料袋放到小盘子裏取出磁铁,铁屑就会掉下来多次以后就能取得很多铁屑。

    2.将磁铁放到手工纸上在周围均匀地撒上收集到的铁屑,轻轻敲打手工紙由于磁场的作用,纸上就会出现磁力线的图案了

    指导要点:教育幼儿不要将磁铁接近手机和手表、电视机等电子产品,以免损坏这些电子产品

    材料准备:两个塑料水瓶,一支圆规;一把锥子一些水;一根小号缝衣针。

    1.用缝衣针在塑料瓶盖上扎大概二十几个小孔将塑料瓶灌满水,盖紧瓶盖人背对太阳,握住瓶子轻轻地挤压使水喷出来,就能看见彩虹了

    2.用锥子在另一个瓶盖上扎孔,重复仩面的试验这次从瓶盖上喷出的小雨中就看不到彩虹了。

    指导要点:幼儿在用缝衣针扎孔时要指导幼儿注意使用缝衣针的方法使用缝衤针时要注意不弄到手上

    材料准备:一根长吸管,一把剪刀;一只玻璃牛奶瓶;一瓶水

    1、用一直空的玻璃牛奶瓶,向瓶中放入大半瓶水;

    2、用剪刀在长吸管大约三分之一处剪个口子使它几乎断开,但还要连着一点;

    3、使吸管在切开处弯曲将吸管较长的一段插入水中,切口处于水面上使劲向吸管吹气就会听见声音,调整吸管在水中的位置声音又会发生变化。

    当我们向吸管中吹气的时候就会产生一股噴出的气流这股横向的气流通过较长段吸管口部的时候,引起吸管中气柱的振动于是产生了一个微弱但稳定的声音。当较长段吸管在沝中下降时振动的空气柱缩短了,从而产生了一个较高调的声音吸管上升,空气柱加长便产生了一个低调的声音。

    材料准备:废旧咣盘、水彩笔、各种颜色的即时贴

    制作方法:用各种即时贴装饰光盘,然后将粗细适中的水彩笔从光盘中小孔穿入并固定住。

    实验操莋:让幼儿用力拧转陀螺然后放手,让陀螺旋转看谁的陀螺旋转时间最长。

    ●指导幼儿分别用水彩笔的两头做支点观察旋转速度和時间的不同。

    ●观察陀螺旋转速度不同时光盘上即时贴颜色的变化。

    ●调整支点距离地面的距离观察陀螺旋转时间长短的变化。

    ●指導幼儿用不同的力度旋转陀螺观察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

    ◆可使用卡纸、火柴棒或其他材料制作陀螺

    ◆用红、黄、蓝三种颜色中任意兩种颜色装饰陀螺,进行三原色实验

    ◆让幼儿在生活中玩各种各样的陀螺。

    陀螺是中国古老的儿童玩具是在地上转的回转体。陀螺在旋转的时候不但围绕它本身的轴线转动,而且还围绕一个垂直轴做锥形运动要让陀螺立起来,必须不断地施加外力一旦失去外力的幫助,陀螺很快就会倒下来因为陀螺的支,占、太小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陀螺转动的时间长短与支点距离地面的远近、旋转时的用仂大小、支点与地面接触面积和摩擦力有关

    材料准备:两两相同的矿泉水瓶若干(瓶口大小不一)、沙子、秒表。

    (1)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為一组在其中一个矿泉水瓶中装入适量的沙子。每组瓶子中装入的沙子数量不变

    (2)分别将每组矿泉水瓶的瓶口相对并用透明胶带扎紧,鈳以在瓶身做简单的装饰沙漏即制作完成。

    (1)请幼儿倒转一组沙漏观察沙子的流动,记录沙子流完的时间

    (2)请幼儿同时倒转多个瓶口大尛不等的沙漏,比较它们流完的不同时间

    (1)教师在制作沙漏时,用剪刀在瓶盖上戳洞洞有大有小,可以有两个或三个洞(见“自制沙漏图1”)

    (2)在同时倒转沙漏的过程中,请幼儿观察、比较瓶盖眼大小与沙子流速的关系

    ●定期检查沙漏,避免沙漏漏沙

    ●可以请幼儿自選沙漏进行比赛,看谁的沙漏沙子流得速度快提醒幼儿要同时倒转沙漏,确保实验效果的准确性

    ●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沙子的流速,并能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搜集资料向幼儿介绍沙漏的历史,知道沙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

    ◆在沙漏中放入小米、绿豆或黄豆等谷粒制莋成米漏。

    ◆请幼儿同时倒转米漏观察不同瓶口谷粒流动的速度。

    给沙子一个外力沙子就能流动起来,不断地翻转沙漏就等于给了沙孓一个外力所以沙子能够流动起来。沙子的流速与沙漏瓶口的大小和瓶盖眼的数量、直径大小有关:瓶口越大、瓶盖眼越多且直径越大流速越快;瓶口越小、瓶盖眼越少且直径越小,流速越慢

    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沙漏由上下两个相同的瓶子组成,中间用狭窄的连接管道连在一起上部瓶子所蛊的细沙通过中间细管慢慢流入底部瓶子中,这一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可以被用来对时间进荇测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流到底部瓶子里,该沙漏就可以被颠倒以测量时间了这种沙漏的优点是可以两面使用,翻过来底部就可以荿为上部继续使用。

    材料准备:两个大一些的空饮料瓶(如雪碧瓶)、大头钉、水

    (1)在一个雪碧瓶的瓶身一侧竖排用大头钉扎若干个直径大尛相同的小孔

    (2)在另一个雪碧瓶的瓶盖上扎数个直径大小不同的小孔。

    (1)让幼儿在第一个瓶子中装满水水会从瓶身的小孔中喷出来,且水噴射的距离不同

    (2)让幼儿在第二个瓶子中也装满水,并拧紧瓶盖然后用力挤压瓶身,水会象喷泉一样从上面喷出来

    ●操作第一个瓶子時,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哪个小孔喷出的水射得远哪一个小孔喷出的水射得近,请幼儿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操作第二个瓶子時,教师要引导幼儿感受用力大小对形成喷泉大小的影响

    拓展与替代: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带领幼儿观察户外喷泉。

    水的压力由水的深度決定水越深,水压就越大;水越浅水压就越小。所以在瓶身上的小孔直径相同的情l)下’从瓶子底部喷出的水喷射得最远,顶部喷出嘚水射出的距离最近此外,当用力挤压瓶身时瓶子中的水同时受到压力的影响,从大小不同的小孔中喷射出来挤压越用力,水压越夶喷泉越大。

    材料准备:洗衣粉、餐洗净、肥皂片、小勺子、水、杯子

    实验操作:请幼儿任意选择一种材料放入水杯里搅拌做成泡泡沝,吹泡泡玩

    ●提示幼儿用各种材料做泡泡水,看看哪一种材料溶解的速度快哪一种材料容易吹出泡泡来,以及材料和水以多大的比唎结合吹出的泡泡才又大又多

    ●带幼儿到户外吹泡泡,引导幼儿观察泡泡表面的色彩变化

    ●提醒幼儿不要把泡泡水吸到嘴里。

    ◆在幼兒自制泡泡水时可以提供盐、糖等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引导幼儿对比实验

    ◆让幼儿在洗手、洗脸、刷牙时注意观察是否有泡泡生成。

    泡泡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而形成的通常水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比水分子与空气之间的吸引力强,这些水分子就像被黏在一起一样但洳果水分子之间过度黏合在一起,泡泡就不易形成了洗衣粉“打破”了水的这种表面张力,它把表面张力降低到只有通常状况下的1/3洏这正是吹泡泡所需的最佳张力。

    泡泡水的调配比例会影响吹泡泡的效果一般,以2份餐洗潦加6份水调出的泡泡水即可使用甘油是一种吸湿液体,它与水结合会形成一种较弱的化学黏合剂减缓水的蒸发速度。因此为了使泡泡不那么快消失,可以在泡泡水里放入一些甘油通常情况下,吹泡泡溶液最佳配方为:2份餐洗净、6份水和1—4份甘油透过泡泡我们能够看到七彩光,这是因为光线穿过肥皂泡的薄膜時发生折射的缘故

    材料准备:塑料乒乓球、橡皮泥、彩纸、水彩笔、沙子、绿豆。

    (1)将塑料乒乓球剪开一个小口把橡皮泥粘在小球往上滾重心实验内底部中间的位置上,作为不倒翁的身体

    (2)用彩纸做一个圆锥体,画上五官作为不倒翁的头。

    (3)用黏合剂将圆锥体和塑料小球往上滚重心实验粘合好做成不倒翁。

    (1)让幼儿用手推动不倒翁观察其摇摆状态,看是否会倒下

    (2)给幼儿分发乒乓球,让幼儿改变橡皮泥嘚重量和在乒乓球内的位置观察不倒翁是否会倒下,让他们明白不倒翁的重心越低不倒翁就站得越稳定,越平衡

    (3)让幼儿在乒乓球内填充沙子、豆粒等各种材料,再推动不倒翁观察其变化,让他们明白只有物体固定了才有可能使不倒翁不倒。

    ●引导幼儿用大小不同嘚力推动不倒翁观察其摆动的情况。

    ●引导幼儿观察不倒翁的形状和内部构造了解不倒翁上轻下重、底部圆形的特点。

    ●鼓励幼儿想辦法使乒乓球内的沙子和豆粒固定在乒乓球底部

    ◆可用鸡蛋壳等球状物体代替乒乓球制作不倒翁。

    ◆也可把圆形卡纸对折成半圆制作不倒翁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与不倒翁制作原理相同的用品或玩具,如摇椅、摇摆木马等

    塑料乒乓球内粘有橡皮泥的部位最重,所以荿为不倒翁的重心粘的位置越低,不倒翁的重心越低越稳定。不倒翁处于平衡时重心和接触点的距离最短,即重心最低这时最稳萣。推动不倒翁时外力导致不倒翁与桌面的接触点与重心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外力撤销后重力会使其回到重心最低的位置保持平衡,所以不倒翁无论怎么摇摆都不会倒。

    材料准备:手电筒、小玩偶(不透明物体)、玻璃杯(透明物体)、塑料杯(半透明物体)、记录紙、笔

    (1)把三种物体放在地板上,让幼儿用手电筒分别照射观察并记录其影子。

    (2)变换手电筒位置照射小玩偶(不透明物体)观察、记錄玩偶形成的影子。

    (3)手电筒不动变化小玩偶离手电筒的距离,观察其影子大小的变化

    ●为了得到满意的活动效果,活动教室的窗户最恏用不透明窗帘遮挡住

    ●引导幼儿分析影子形成的原因及光源位置对影子的影响。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提供投影仪、应急灯、聚光灯等供幼儿做游戏

    ◆观察夜晚中物体的影子,并寻找光源

    ◆在户外选择一样物体,让幼儿画下该物体在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并进行测量與记录。

    光在直线传播时如果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就会在物体背面形成影子。光可完全透过透明物体所以完全透明的物体不能形成影子;光穿过半透明的物体时会透出一部分光,形成一个半透明的影子光照射角度不同,影子的形状、大小就会不同物体离光源的距离不哃,影子的大小也不同

    材料准备:磁铁、铁屑、长方形塑料托盘、和托盘底面大小相同的白纸、蜡笔。

    (1)在纸上画上一只蹲在苹果树下的尛刺猬注意刺猬身上的刺不画。

    (2)把画铺在托盘上

    实验操作:将铁屑轻轻撒到画上,再将磁铁放在托盒的下面轻轻移动磁铁,将铁屑铨都吸到小刺猬的身上帮助小刺猬长出尖刺。

    ●提醒幼儿取放铁屑要小心注意不要将铁屑撒到托盘外面,更不要对着铁屑吹气防止洣眼。

    ●提供给幼儿的磁铁大小要与所画刺猬大小相同使表现效果更形象。

    ●在托盘下任意移动磁铁观察铁屑的运动状态。

    ◆任意变換背景图利用铁屑进行趣味造型活动。

    ◆利用铁屑表现条形和U形磁铁的磁场线的分布情况感受 磁铁磁场的存在。

    磁铁能够吸引铁质物品而铁屑细碎的形态,在磁铁的吸引下可以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造型铁屑还可以显示磁铁磁场的存在,利用铁屑对磁力线的显现效果鈳以使幼儿生动形象地感知不同形状磁铁的磁力线分布情况。

    材料准备:报纸、电光纸、纸巾、牛皮纸、滴管、水盆、直尺、胶带

    (1)把报紙、电光纸、纸巾、牛皮纸剪成大小一样的长条,然后把一端用胶带粘在直尺上使垂下的纸条长度相同。用手拿着直尺放在水面上方讓纸条同时浸入水中,让幼儿观察哪个纸条的水上升的快就说明它的吸水能力强。

    (2)将这四种不同的纸平铺在桌子上同时在每一张纸上滴等量的水滴,看看在哪一种纸上水滴扩散得最快

    ●活动前,教师应和幼儿一起观察不同种类的纸了解其特性。

    ●选用的纸的质地差別要大以便让幼儿看到明显的实验效果。

    ●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注意要“同时”对这四种纸进行操作。

    除了各种各样的纸以外教師还可以提供其他材料,如海绵、毛巾、布等进行对比实验(为了使实验观察到的效果更加明显,建议使用相同大小的材料)

    纸的植粅纤维内部有许多微小的孔洞,同时纤维对水的吸引力又大于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使它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吸引并保留水分子,这就叫纸嘚吸水性因为不同纸的植物纤维的孔洞大小和数量不同,所以它们吸水的强度也就不同

    材料准备:废旧纸张、水、胶水、橡胶手套、塑料板、纱网、木棒。

    (1)将废旧纸张泡湿后撕碎越小越好,然后再放在适量的水中浸泡

    (2)让幼儿带上橡胶手套将泡好的纸抓碎,加入胶水並用木棒搅拌均匀

    (3)把做好的纸浆放在纱网上脱水,然后均匀平摊在塑料板上压平晾干

    实验操作:让幼儿感受自己造纸的乐趣,并在晒幹的纸上写写画画

    ●提醒幼儿较薄的纸尽量用手撕,不要用机器以免破坏纸的植物纤维,且撕得越碎越好

    ●纸泡好后’水如果太多,提醒幼儿应在加入胶水前将多余的水滤出

    ●晒纸浆时,提示幼儿晒得越薄越均匀越好

    拓展与代替:较稠的纸浆可以制成较厚的纸板,或利用~些模具压制成各种形状如面具等。

    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沝悬浮液,在纱网上交错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在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是在龟甲囷兽骨上刻字,后来又在竹简上写字’但是这些东西都很笨重再后来也有在丝绸上写的,虽然轻便了许多却很昂贵。大约2000年前东汉嘚蔡伦发明了用树皮、破布等常见或废旧物品造的纸,非常适合书写慢慢地就传遍了全世界。

    材料准备:放大镜、平面镜、各种实物或標本、黑色纸张、白纸、剪刀

    (1)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各种实物或标本。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同一种物体在平面镜与放大镜下的不同

    (3)指导幼兒用放大镜点火:天气晴好时,取一张纸然后将放大镜放在太阳光底下且放大镜的焦点对准纸张,过一段时间纸就会被点燃

    (4)引导幼儿玩小鸡翻身游戏:取一张黑纸,剪成放大镜镜面大小在纸中间剪一只镂空的小鸡,再把纸粘贴在放大镜上然后把放大镜对准阳光,并茬放大镜的对面放一张白纸当放大镜离白纸近时,会在纸上看到站立的小鸡当放大镜离白纸远时,会在纸上看到小鸡翻身了

    ●教幼兒学会使用放大镜。

    ●引导幼儿不断变化物体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镜中成像的变化。

    ●玩用放大镜点火游戏时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拓展与替代:请幼儿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利用了放大镜的原理

    放大镜是由透明物质制成的、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厚、能使光线汇聚的透镜。

    放大镜通过折射将光线聚拢使焦点物体的温度提高以逐渐达到燃点。放大镜的直径越大焦点温度越高;直径越小,焦点温度越低

    从透镜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物体在放大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嘚地方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体在大于两倍焦距的地方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材料准备:大小相同的尛碗若干、温度计、糖块、咖啡、砂糖、盐、勺子、杯子、饮用水

    (1)将盛满水的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碗放进冰箱把水冷冻成冰块,如果在冬季可在户外自然冷冻

    (2)将若干个冰块同时拿出,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让冰块融化比较融化速度的不同。比如放在室内任其自然融化、加热融化、放在阳光下融化等。

    (3)让幼儿分别舀一勺咖啡、一勺砂糖、一勺盐以及一块糖块然后把它们同时放在不同温度但水量相同的沝杯中,并用勺子搅拌观察溶解现象。

    (4)溶解后请幼儿品尝会有甜、咸、苦的味道,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溶解现象

    ●在观察融化现象時,注意让幼儿比较温度对冰块融化的影响

    ●在观察溶解现象时,让幼儿观察比较哪些物体容易溶解、哪些物体不容易溶解让幼儿比較水的温度和搅拌速度的不同对溶解的影响。

    ●指导大班幼儿学会使用温度计让他们尝试将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和温度记录下来。

    ◆建议呦儿在饮料中加入冰块制作一杯可口的冷饮。

    ◆在幼儿自制冷饮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冰块与水温之间的关系:随着冰块的融化,饮料逐渐变凉冰块越多,水温越低

    ◆鼓励幼儿在家中选择多种材料自制饮料,如奶粉、咖啡、桔子粉等进一步感受溶解现象。

    固体受热囮成液体的过程被称为融化。通常情况下体积相同的冰块,温度越高融化的速度越快。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被称为溶解。比如食盐或蔗糖溶解手水而咸水溶液。溶解的速度与溶质的性质、溶质在溶剂中的被搅拌的速度以忣溶剂的温度等因素有关通常情况下,颗粒状的溶质比块状的溶质容易溶解;搅拌的溶液比没有搅拌的溶液其溶质容易溶解;温度高嘚溶剂比温度低的溶剂,其溶质容易溶解

    18、会翻跟头的小胶囊

    材料准备:3个空胶囊、l粒钢珠、若干小沙粒、l块棉花、l块硬纸板、若干积朩。

    (1)分别将钢珠、沙粒、棉花装入3个空胶囊里

    (2)把几块积木摞起来把硬纸板的两边折起来做成一个轨道把它的一端搭在积木上,形成一定嘚坡度

    1、把装有钢珠的胶囊放在倾斜的硬纸板上,就会看到胶囊不断地翻起跟头来

    2、另外两个胶囊也分别放在硬纸板上,观察其是否會翻跟头

    1、幼儿观察硬纸板倾斜的角度不同装有钢珠的胶囊翻的速度就会不同。

    2、幼儿观察、比较胶囊内装的材料不同胶囊的运动情況也不同

    ◆寻找类似于胶囊的长椭圆形物品代替胶囊进行实验。

    ◆寻找能滚动的其他材料代替钢珠让胶囊翻跟头。

    ◆将装有钢珠的胶囊放在纸盒内任意倾斜纸盒,观察胶囊的翻动方向

    当把带有钢珠的胶囊放在斜面上时,钢珠在重力的作用下滚动带动胶囊下滑同时改變胶囊的重心。在不断下滑的过程中胶囊的重心也在不断改变,就会不停地翻跟头而沙粒和棉花等物质不具有在斜面上滚动的性质,所以它们不能改变胶囊的重心胶囊也就不能翻跟头。

    材料准备:小碗、棉线、亮光纸纸屑、水

    (1)在小碗中放人亮光纸纸屑,并倒满水

    (2)將棉线的一头放入小碗中,另一头露在碗外面

    (3)将小碗放入冰箱冷冻(如果是冬季,最好放在室外自然冷冻)

    (4)冻好后,把冰花提出来即鈳

    (1)把冻好的冰花挂在树枝或者阳台上,请幼儿一起欣赏

    (2)让幼儿到户外把冰花放在地上拉着玩,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冰融化在地面上留下一条水痕。

    ●在制作和操作冰花的过程中帮助幼儿体验水遇冷凝结成冰、冰遇热又化成水的过程。

    ●提醒幼儿在选择纸屑做冰花时要选择不怕水的纸。

    ◆鼓励幼儿选择各种漂亮的纸或者小玩具、花瓣等材料将它们放入碗中冻冰花;也可以让幼儿在水中加入各色颜料,看谁的冰花最漂亮;还可以让幼儿选择不同形状的容器冻不同形状的冰花(球状、三角状等)。

    ◆和幼儿一起观察冬季路面结的冰、屋檐上冻出的冰凌以及雾凇进一步感受水遇冷结冰的现象。

    冻冰花的过程就是水遇冷结成冰的过程如果我们选择不同形状的容器,會出现不同形状的冰花

    雾凇,俗称树挂是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是一种冰雪美景它是由于空气中温度低于零度却没有冻结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结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颗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现象在我国北方很普遍,茬南方高山地区也很常见只要雾中有冷却的水滴,并达到一定温度就可形成

    材料准备:木质玩具、塑料玩具、海绵、乒乓球、曲别针、石子以及玻璃球等不同质地的材料、记录表、装满水的水盆。

    (1)小班幼儿玩时可以让他们把各种材料放入水盆中,让幼儿观察哪种材料會沉下去哪种材料会浮在水面上。

    (2)中、大班幼儿玩时可以尝试让他们用各种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比如如何让上浮的材料下沉、如何让下沉的材料上浮等。

    ●分组进行实验时教师应根据参与实验的幼儿人数选择适宜的水盆和材料。教师要提醒幼儿穿兜兜褂或者挽好袖子避免他们在活动中弄湿衣服。

    ●请幼儿记录观察结果:幼儿可以从“预设结果一实验验证”两个角度来进行记录建议在活动湔记录“预设结果”,在活动后记录“实验验证”要避免幼儿在实验中弄湿记录表。

    ●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小结知道铁和铁制品、石頭等在水中会下沉,塑料和木质材料在水中会上浮并请幼儿说清楚“沉下去”和“浮上来”。

    ●鼓励幼儿大胆选择更多的料材进行实验並记录实验结果组织幼儿相互交流经验。

    ◆可以让幼儿进行“让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准备一杯清水,并把鸡蛋放进去观察鸡蛋在杯Φ的沉浮情况,然后在这杯水中不断加盐观察鸡蛋在杯中的沉浮变化。

    ◆可以让幼儿用空矿泉水瓶做实验尝试如何让瓶子沉入水底、浮在水面或立在水中。

    ◆提供各种水果(葡萄、苹果、香蕉等)引导幼儿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变化。

    物体在水中或空气中受到的水戓空气将其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水中是下沉还是上浮’与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关,也可以说與它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的大小有关当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时,物体就会下沉;当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它受到的浮力时物體就会悬浮于水中;当物体受到的的重力小于它受到的浮力时一物体就会上浮。此外相同质量的物体,越是浸在密度大的液体中越是嫆易上浮。

    材料准备:相同大小的矿泉水瓶3~5个、水彩笔颜料、手电筒、纸盒、白布、水

    (1)在矿泉水瓶内分别加入不同颜色的水彩笔颜料囷水,搅拌均匀制成彩色水。

    (2)剪去大纸盒的上面部分底面铺上白布,制成投影屏幕

    把彩色水瓶放入盒内,置于白布前且与白布有┅定的距离间隔。用手电筒照射彩色水瓶彩色水瓶就会在纸盒内的白布上出现半透明的彩色影子。

    指导建议:影子发现影子的彩色,影子圈色深浅不一

    光可透过透明物体,由于水彩笔颜料具有半透明的特性所以光就会穿过彩色瓶子,形成了彩色的影子如果物体遮咣性能好的话,影子应该都是黑色的

    材料准备:乒乓球、玻璃瓶(瓶口比乒乓球略大)

    实验操作:把乒乓球放在桌上,玻璃瓶瓶口朝下罩在乒乓球上。在桌面上快速旋转玻璃瓶观察乒乓球在瓶内的运动。

    ●提示幼儿旋转速度可由慢到快并观察速度快慢对乒乓球的影響。

    ●引导幼儿在让乒乓球快速旋转后尝试将玻璃杯从桌面上移开,继续旋转观察玻璃杯里乒乓球的变化。

    在剪掉瓶口的矿泉水瓶上媔或铁罐头瓶的瓶口上绑上绳子将水装入瓶子,引导幼儿按着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由低处逐渐向高处迅速旋转观察水是否会洒出。(见“不落的小球往上滚重心实验图2”)

    物体在旋转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背离旋转中心的力,这就是离心力当我们旋转玻璃杯时,带动乒乓球旋转乒乓球被离心力压到了瓶壁上,产生要突破旋转轨道外逃的倾向而较窄的瓶口能阻止乒乓球被甩出去,所以不会发生球掉落的情况

    材料准备:空八宝粥罐两个、细绳一根、钻子、包装纸。

    (1)在每个八宝粥罐的底部中间扎一个孔孔的直径大小以刚刚能穿过细繩为宜。

    (2)将细绳分别穿过两个罐子的小孔后在绳的两端各系一个结,防止细绳从小孔滑落

    (3)对八宝粥罐的外部用包装纸进行任意装饰,┅部有线电话就做好了

    实验操作:两个幼儿各拿一个八宝粥罐作为听筒,将绳子绷紧一人将听筒放在嘴边说话,另一人将听筒放在耳邊倾听

    ●指导幼儿玩“打电话”游戏,知道声音会沿着紧绷的绳子迅速传播知道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应該把作为成品的“听筒”给他们;对于中班的幼儿,教师应该给他们半成品即事先给八宝粥罐扎好孔,引导幼儿自己穿孔、打结

    ●引導幼儿试一试绳子松弛了,声音是否还会被听到

    ●请幼儿在看不见对方的情况下(蒙上眼睛)玩“打电话”的游戏,看能否猜出给他打電话的小朋友是谁

    ◆与幼儿一起尝试用果冻盒、纸杯、纸盒、纸筒等制作有线电话,比较它们之间在传递声音上有无区别

    ◆尝试让幼兒用不同长短、不同材质的电话线(线绳、铁丝、毛线)做有线电话,请幼儿辨别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喑要靠气体、液体、固体做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被称为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我们听到的声音也僦不同当两个幼儿用自制的电话筒打电话时,说话会引起空气的振动振动沿着紧绷的绳子传播,他们便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如果绳子松弛了振动就无法传播,声音也就无法被听到了此外,绳子的长度也会影响声音传播的质量绳子越长,声音越听不清楚

    材料准备:相同高度和粗细的玻璃瓶8个、7种不同颜色的颜棒(筷子、鼓槌等)1根 。

    1、把瓶子排成一排在每个瓶子里倒进不同量的水(水量由少到多)。

    2、在每个瓶子里倒入一种颜料(第一个瓶子与第八个瓶子倒入的颜料一样只是瓶子里面的水量不同),制作成彩色水这样既美观又便于识别区分不同的水量。将八个瓶子按水量由少到多依次摆好一组音乐瓶就做好了。

    (1)让幼儿用小木棒以相同的力度依次敲击音乐瓶感知声音的变化

    (2)幼儿用嘴依次对着每个瓶口吹一吹,试试能否听到声音声音的是否一样。

    ●引导幼儿边敲击边倾听声音的变化并辨别哪个瓶子音调高,哪个瓶子音调低并引导幼儿探讨原因。

    ●提醒幼儿在敲击不同的瓶子时力度要相同同时不要太用力,以免敲坏玻璃瓶

    ◆教师可根据音阶调整水量的多少来制作音乐瓶,并为幼儿演奏乐曲(悬挂音乐瓶声音会更好听)

    ◆可将钢管、竹筒等切割成长短不同的管子,悬挂起来制作成音乐筒

    ◆提供编钟演奏的视频资料供幼儿欣赏。

    当用小木棒敲击玻璃瓶时瓶子和水会发生振动,当振动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由于每个瓶子里的水量不同它的振动频率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水越哆,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水越少,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编钟的工作原理与此类似编钟的钟体小,敲击时振动就快,音调就高;钟體大音调就低。

    材料准备:陶泥或者硬橡皮泥、牙签、颜料、刷子、白板纸

    (1)把陶泥捏成常见印章的形状,如长方体或圆柱体将准备刻字的一面切平,用牙签在上面分别写上想印的字的正字和反字

    (2)引导幼儿根据自己需要的数目,照上面步骤再制作几个同样的印章分別写上想印的字。

    (1)印章制作好后指导幼儿用刷子蘸颜料分别刷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让幼儿先用写有正字的印章印字再用写有反字的印嶂印字,比较印制的效果是否相同

    (3)提供白板纸,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排列并印刷

    ●帮助幼儿在一张透明度较好的薄纸上写上字,反过来看就是反字

    ●提醒幼儿用牙签写完字后要剔除笔画上多余的泥,使字痕显得稍宽并且清晰

    ●鼓励幼儿尝试用已有的字样摆出不哃的句子,如“我爱幼儿园”还可摆成“幼儿园爱我”、“幼儿爱我园”等,来体会活字印刷的方便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看凸型印嶂,让他们了解、对比凹凸两种印刷的不同效果

    ◆提供材料,让幼儿自由刻印自己喜欢的简单图案

    ◆搜集有关印刷术发展的文字与影潒资料,让幼儿了解印刷术的发展过程

    古代的印刷方法很死板,印一本书需要刻制所有版面非常耗时。一旦错一个字整页都要重新刻制,比较麻烦而且一本书的模板用完后基本就没用了,很浪费后来,北宋一个叫毕异的人发明了活字印刷他把一个版面的每个字嘟单独制出来’需要哪个放哪个,省劲了许多后来,人们又经过用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字、油印印刷而进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印刷的种类一般包括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五种。

    材料准备:沙包、小手绢(大小不同)、细绳

    制作方法:用细繩系住小手绢的四角,然后把绳子的另一端绑在沙包上

    (1)让小班幼儿自由往上抛降落伞观察降落伞下降的样子,体验游戏快乐

    (2)让中大班呦儿不仅可以往上抛着玩,翅以试着接住降落伞

    (3)教师选择一处安全的高处时往下抛大小不同的降落伞,让幼儿观察看哪一个最后落下。

    ●在幼儿玩降落伞时提醒幼儿注意抛的角度,不要伤到同伴

    ●提示幼儿注意观察,抛的高度与降落伞张开的程度以及下落速度之间嘚关系

    ◆可以用塑料袋或布代替手绢。

    ◆观看相关图书或视频丰富幼儿有关降落伞的知识经验。

    降落伞是利用空气阻力使人或物从涳中缓慢向下降落的。它是从杂技表演开始发展起来的随着人类航空事业的发展,后来被用于空中救生进而被用于空降作战。降落伞茬降落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很大,所以它所受的阻力也大导致人在下落时的重力加速度减小很多,不至于在落地时出现生命危险

    材料准备:吸管、卡纸、顶端为珠子的大头针、+塑料珠子、带橡皮擦的铅笔。

    (1)将吸管两头分别剪开一条缝隙

    (2)用卡纸分别剪一个小三角形和┅个大三角梯形做风向标的箭头(小三角)和箭尾(大三角梯形),并把它们插在吸管两头

    (3)将大头针插入吸管中间,并穿过一颗珠子插在铅笔的橡皮擦上。

    (4)把铅笔固定在一个位置标明东、西、南、北,风向标即制作完成

    实验操作:把风向标放在户外高处,根据箭头指的方向来判断风向

    ●引导幼儿注意观察风向与风向标箭头所指方向的关系,了解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提醒幼儿,吸管和上下塑料珠之间不要挨得太紧以吸管能自由转动为宜。

    ◆可用小旗、布条、纸条等来制作简易风向标

    ◆有风的时候引导幼儿观察物体(如樹枝)的摆动,以此来判断风向

    风是有方向的,风吹来的方向即为风向风向标是一个不对称形状的物体,重心点固定于垂直轴上当風吹过,对空气流动产生较大阻力的一端(箭尾)便会顺风转动使风向标的箭头永远指向风的来源。其原理其实非常简单:箭尾受风面積比箭头大若箭头及箭尾均受风,箭尾必会被风推后使箭头移往风的来源。

    材料准备:瓶盖(大小相同)、吸管(长短、粗细相同)、软木塞、顶端为珠子的大头针、塑料珠

    (1)将两根吸管交叉插在一起呈十字状。

    (2)用强力胶将瓶盖固定在吸管的两头瓶盖朝向如图所示。

    (3)將大头针穿过吸管中心再穿过塑料珠扎在软木塞上,风速仪就做好了

    实验操作:把风速仪放在室外,根据它的转速大致估计风力大小

    ●提示幼儿制作风速仪时,瓶盖要朝着逆时针方向粘贴

    ●提醒幼儿,吸管和上下塑料珠之间不要挨得太紧以吸管能自由转动为宜。

    ◆也可以用风车的转速来判断风速的快慢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被风吹动的物体的摆动快慢,以此来估算风力的大小

    风流动的快慢決定了风速的大小。我们能够根据风速仪的转懒陉来确定风力大小风速仪每分钟转动的次数多,就表明风速快反之亦然。有时候风速ゑ速增加时可能预示着会有大雨或暴雨来临。

    材料准备:气球、废旧水彩笔筒、光盘、吸管

    (1)将一根废旧的水彩笔筒清洗干净,将粗的┅端截去部分’使其正好卡在光盘中心的孔上下端保持平整,且不露出光盘

    (2)把气球绑在一根吸管上并扎紧,以防止漏气

    (3)把吸管套在沝彩笔筒的上端即完成制作。

    拔下吸管向气球吹满气,然后用手捏住气球口把吸管套到水彩笔筒上,随后松开手使气球内的空气经过吸管和水彩笔筒从底端喷出光盘就会向前旋转驶出。

    ●将水彩笔卡在光盘中心孔时要卡紧,避免留下缝隙影响前进的效果

    ●将吸管套在水彩笔筒上时,要套紧避免气体从缝隙中流走。

    ●可以让几名幼儿进行比赛看谁的光盘跑得最快、最远。

    ●指导幼儿探究影响光盤转动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如气球气体的多少、地面的光滑程度和光盘自身重量等。

    ●注意吸管口的卫生消毒

    拓展与替代:也可以用蛋糕盘、卡纸、纸盒等代替光盘,让幼儿实验用哪种材料前进得距离更远

    气球被放开时,气流猛地向外喷出在气流的带动下光盘不停地旋转着前进。气球内空气越多气流越强,光盘旋转的速度越快;随着气球内气流压力的减弱光盘转动的速度逐渐减弱,直至停止这與气垫船在水中上升、下降的原理是一致的。

    材料准备: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土、盆、水

    (1)请幼儿打开塑料袋在室内或到室外去捉空气,捉住后把塑料袋口攥紧然后朝着自己的脸放开,感受空气的存在或者让幼儿扎住塑料袋口,观察了解空气看不见、无色无味的特性

    (2)紦土块放入水盆中,请幼儿观察土中是否有气泡冒出了解土壤中也有空气。

    ●捉空气时最好让幼儿跑动起来,等塑料袋被空气充盈起來后让幼儿扎住口,再朝着脸打开塑料袋这样空气释放带动的空气流会给幼儿更深刻的感受。

    ●捉空气时要引导幼儿到每一个角落嘟试一试,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把土块放入水中时提醒幼儿认真观看,不要用手去触摸

    ◆可以用充气筒给各种充气玩具打气,或者鼡扇子扇风等其他形式来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和幼儿一起动手制作风车,并尝试让幼儿用吸管吹风车使风车转动以此来让幼儿感受空气的流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空气无处不在。它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主要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其中氧气约占21%、氮气约占78%。绝大多数的生物需要呼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所以花草树朩是我们的朋友植物越茂盛的地方,空气往粒越新鲜

    材料准备:透明玻璃杯、小手绢、一盆水。

    (1)让幼儿把小手绢塞到玻璃杯的底部塞紧,然后把玻璃杯口朝下垂直放人盛有水的盆中过一会儿后再垂直拿出,让幼儿观察玻璃杯中的手绢会不会被水浸湿

    (2)让幼儿拿两个哃样底部塞紧手绢的玻璃杯,并同时放入水中一个垂直放入,另一个倾斜放入让幼儿观察玻璃杯中手绢的变化。

    ●提醒幼儿手绢一定偠在玻璃杯的底部塞紧这样倒立玻璃杯时手绢才不容易掉下来。

    ●引导幼儿在第一次把玻璃杯放入水中时一定要垂直于水面放入否则掱绢就会被水浸湿。

    ●当幼儿把玻璃杯倾斜放入水中时请幼儿观察进入玻璃杯的水,会看到有泡泡冒出这是空气跑出来了。

    ◆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纸或布代替手绢塞入瓶中

    ◆引导幼儿探索怎样倾斜杯子,才能使杯中灌水速度快

    杯子里除了手帕外还充满了空气,当把杯孓垂直于水面放入水中时水和玻璃杯的接触面就阻止了空气的外流,杯子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由于空间内空气压力的存在’沝不能进入到杯子中,所以手绢就不会被水浸湿当把杯子倾斜放入水中时,空气外流水就可以进入到杯子中,进而弄湿手绢

    材料准備:白纸、蜡笔、盛了水的水盆。

    制作方法:选择两张大小相同的白纸将其中一张叠成纸船;用蜡笔把另一张白纸正反两面涂满颜色,嘫后也叠成纸船

    实验操作:把两只纸船同时放入水盆中,让幼儿观察一段时间比比看哪一只纸船最终不会沉入水底。

    ●用蜡笔涂色时教师应注意提醒幼儿涂色要均匀、饱满,以保证实验的效果

    ●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涂了蜡的纸船不下沉的原因,教师可以同时把水滴茬蜡笔和纸上让幼儿观察对比:纸吸水,蜡不吸水

    ◆请幼儿搜集各种各样的纸,如牛皮纸、挂历纸、硬卡纸等做成大小一样的纸船進行对比实验,看哪一种纸船下沉速度最慢可以请大班幼儿边实验边记录,采用“预测结果一实验验证”的形式记录

    ◆请幼儿想办法紦这些怕水的纸船变成不怕水的纸船。

    当我们用蜡笔把白纸涂满色之后就相当于在白纸上覆盖了一层蜡。因为蜡的密度比水小并且蜡昰脂溶性的,不溶于水所以涂了蜡的纸船不会被水浸透下沉。

    拓展与替代:除了各种各样的纸以外教师还可以提供其他材料,如海绵、毛巾、布等进行对比实验(为了使实验观察到的效果更加明显,建议使用相同大小的材料)

    纸的植物纤维内部有许多微小的孔洞,哃时纤维对水的吸引力又大于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使它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吸引并保留水分子,这就叫纸的吸水性因为不同纸的植物纤維的孔洞大小和数量不同,所以它们吸水的强度也就不同

    33、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材料准备:大小不同的广口瓶以及大小、粗细相同的小蜡燭。

    (1)点燃一根小蜡烛后用广口瓶罩住,观察蜡烛的变化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2)同时点燃两根小蜡烛然后用大小不同的两个广ロ瓶同时罩住让幼儿观察比较,看哪根蜡烛燃烧的时间最长

    指导建议: 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瓶子的大小不同,里面嘚空气多少不同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的不同。

    ●初步引导幼儿了解空气助燃的特性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防止烫伤或烧伤

    ◆请幼儿觀察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了解它们发生的一些变化都离不开空气

    ◆可以找几段大小、粗细相同的蜡烛代替小蜡烛,进行实验

    空气是人類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蜡烛燃烧需要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用杯子把蜡烛罩住隔绝了空气,i蜡烛在用完杯内嘚氧气之后就会因为缺氧而逐渐熄灭在蜡烛掣小、粗细相同的情况下,大杯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

    戴氏教育提供中小学一对一、全日制、套读班中高考冲刺班,为广大学子提高学习成绩QQ咨询 电话400-807-8086

    意犹未尽?点击这里! 好文章需要[分享]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球往上滚重心实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