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少自古就有西来天下第一山山和西镇奇观之称

唐德宗李适出动十六道兵马讨伐呮有三个州大小的淮西自治区历时将近两年,大败而回;

唐宪宗李纯举全国之力花了四年时间,才终于将其剿灭之所以这么难,各軍队不团结合作固然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淮西军队精锐,民众强悍个个都勇猛肯卖命。

  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淮西节度史对人民太好,以至于人民都拼死效力答案是:否!李适讨伐淮西自治区的时候,自治区节度史是吴少诚李纯讨伐时,节度史是吴少誠的儿子吴元济从吴少诚再往上是吴的恩师李希烈,曾经真正搞过独立自称楚帝,后来被歼灭这几位基本都以大肆搜刮和虐待民众聞名,为了政治目的屠城、阻断漕运什么都干,根本不把百姓死活放在眼里站在圈外看其作为,实在不能相信还有人会为他们卖命


}

原标题:谈琴丨古琴的美学思想與《溪山琴况》

古琴美学思想自古以来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儒家、道家和佛家三种思想影响。而又以儒家影响最大道家次之。天囚合一等思想自始至终伴随着古琴的发展传统的哲学思想对古琴文化影响深远,各种哲学流派中儒、道思想对古琴音乐发展的影响最深一般认为,古琴美学思想既包括儒家思想又包括道家思想两者相辅相成,儒家思想对古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把古琴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和道德工具道家思想则主要体现在古琴对自然、质朴、简淡、超脱风格的追求,“中正平和”、“清微淡远”嘚审美理想则是传统儒、道思想在古琴音乐中统一、结合的体现。佛教为外来宗教影响最小。因而才出现了文人琴山林派和琴僧这樣的称呼。

本篇所论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道家思想为辅佛家思想不再论述。

中国古琴的美学思想的发展

一、由注重古琴与外部社会、洎然之间的关系逐渐发展到注重其内部规律性的研究上

注重古琴与外部社会自然之间关系在先秦两汉时反映比较突出。古琴如:《左传》“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史记》“琴音调而天下治”;《新论 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白虤通》,“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所表达的思想为音乐应以礼为本为政治服务,对以后的古琴美学思想产生重大影響《琴操》“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道出了古琴法天地而成所以应返璞归真,体现自然之天性

对于古琴内部规律性的探讨,《左传》中提出“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明确指出音乐之美在于多而不在于一在于和而不在同,喑乐审美准则也应该是“和而不同”的思想《韩诗外传》提出了琴乐中“意”的美学思想,把获得音乐的内在意蕴作为审美的一个重要階段“意”的美学思想自汉出现后,始终贯穿于以后的琴学论著中对传统古琴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当时对古琴内部规律性的研究也仅仅是一种萌芽状态当时主要研究古琴和政治、礼仪、自然之间的关系。

魏晋时期老、庄思想得到空前的发展。士开始挣脱名教束缚思索个人存在的意义,追求个性的解放 艺术的自觉。导致文化领域出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潮流“越名教而任自然”,“躁静者声之功也”(嵇康语)。此时期琴论开始出现较少的涉及古琴与礼、治政等的关系而是更多的出现了讨论古琴自然之美、音声の美、古琴音、意之间的关系及演奏风格与技巧的论述。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嵇康),“素琴凄我心”(阮籍)等

此一时期,受玄学等的影响古琴的音、意之间的关系开始成为古琴审美的重点问题。“《列子 汤问》中提出“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陶潜则直接提出了“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思想前者和陶潜提出的那种重视音、意之间的关系,并以弦外之意为古琴的最高境界逐渐在古琴这审美上形成了重意轻声的理论。“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及“声韵皆有所主”、“静”(唐薛易简《琴决》)则提出了演奏者应注重内心对曲调的理解和把握而不能追求技巧的完美思想。

宋、元时期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儒学重振。在注重古琴和政治、礼法关系的同时提出了“心者,道也;琴者器也”,“情发于中声发于指”,“琴有四美”的古琴美学思想宋成玉磵《琴论》在总结前人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指法虽贵简静,要须气韵生动”“气韵”思想的提出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溪山琴况》琴人言琴无不言韵,韵味之美成为古琴的审美重要特征

明清时期的古琴美学思想最为重要的理论是《溪山琴况》(后文再述),以“和”为首要古琴美学思想钱棻提出“声以情为母”,严天池提出琴之妙“不尽在文而在声”等此时的美学思想已經对古琴音乐创作、演奏等艺术规律形成了一整套的美学理论体系。

二、开放型包容式的思想逐渐转向禁固的封闭式思想这主要是,天丅第一山受到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及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的影响;第二受老庄思想及魏晋时期玄学的影响。

古琴在朂初是做为一种祭祀用的圣器而存在不再展开。

先秦时期古琴做为一种普通的乐器在民间广为流传。《诗经》云:“我有嘉宾鼓瑟皷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等。充分证明古琴在西周至春秋时和钏鼓等乐器┅样广泛流传于民间各个阶层。其演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或和其他乐器合奏。同时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也可用于宴飨宾客民間祭祀等活动中。因此琴乐在感情表现、旋律变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自由性。《左传·成公九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信也“也说是当时在审美上对不同风格的音乐并无褒贬。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儒家思想在古琴审美上得到较大的发展其教化和修身功能被强化,技巧和方法受到限制“琴者,禁也”禁止“烦手淫声”、感情的表达,及规定古琴的弦位、弦音合于礼法

魏晋及唐时期,一方面嵇康、陶潜等人提出抛弃礼乐思想提倡音乐独立,倡导音乐的天地自然之和、歌颂古琴的自然之美、音声之美如:“澄怀观道”,“万趣融其神思”追求音乐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以达到融天地为一的最高境界一方面提出“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排斥郑声、悲乐,而以“调清声直韵疏味淡”为美。将恬淡平和正始之音作为古琴的审美标准。将其他乐器视为杂音民间音乐視为俗韵。力图使古琴音乐逐渐脱离决普通百姓并开始对古琴的演奏、欣赏对象及演奏内容等加以限制。

宋元时期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對古琴提出以“天理”灭“人欲,排斥郑声、悲乐禁止美声,而以”淡和“为美的审美标准突出”扶正国风,翼赞王化“强化淡然、微音、清丽、各润、静远之风格甚至对音律也做了诸多限制,以五声为正声变宫、变徵的七声为郑卫之音。更进一步排斥民间音乐 甚至限制了弹琴的对象,禁止俗人女子弹琴。

明清时期古琴音乐上更加强调了其“灭人欲”的作用,排斥其他艺术性以“平和”“淡和”为审美标准,排斥不平之乐否定古琴音乐的艺术性,提倡古琴禁声、禁变禁情、禁欲。徐上瀛云:“媚耳之声不特为其疾速吔。为其远于大雅也”“殊不如悦耳这音者乃俗音也”(成峰阁指法秘笺),严天池拒收《乌夜啼》等节奏急促之曲庄臻凤要屏去琴樂中所有悲愁怨悼之词等。另一方面对演奏者身份、演奏场合,风格等 规定了诸多禁忌《琴谱合璧大全》中禁止在:风雷阴雨、日朤交蚀,对夷狄、对俗子、对商贾、对娼妓等十四种环境弹琴《琴书大全》中也有所谓的“五不弹”、“九不祥”、“十恶”等准则。將“琴者禁也”的思想推崇到了极致。

古琴审美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主观上使古琴音乐的审美相思由相对自由的朴素的美学思想逐渐以禮乐思想占主导地位,以琴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功用的审美思想另一方面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古琴音乐艺术和美学思想进步和发展。古琴美学思想又以《溪山琴况》最为重要

《溪山琴况》的古琴美学思想

在古琴美学思想理论中,又以《溪山琴况》更为重要是对古代古琴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为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三大著作之一对当今学琴之人极为重要。《琴况》的美学思想被后人总 为“中正囷平、清微淡远”(《溪山琴况》、《乐记》、《声无哀乐论》三大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下就《溪山琴况》的美学思想作简要的说奣

二十四中,以和为首重也《溪山琴况》:“其所首重者和也。和之始”此书提出了古琴演凑中的二十四况,涉及古琴的审美趣味囷演凑美学风格等而二十四况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其中“和”况被列为诸况之首为诸况重中之重。“和”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Φ的审美观点早在春秋就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等论断?烦手淫声,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后叒被进一步发展为“中和”、“淡和”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美学理念,并作为音乐的重要审美准则《琴况》继承了儒家的审美情趣提出“凡弦上之取音,惟贵中和”“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音得中正和平者,是为正音”等《琴况》推崇符合和之风格的静、清、远、古、澹、恬、逸、雅诸况,排斥与和相悖的“烦手淫声”之美声和民间音乐。“媚耳之声不特为其疾速也,为其远于大雅也會心之音,非独为其延缓也为其沦于俗响也。俗响不入乎大雅则其声不争,而音自古矣”这些都显示《琴况》中古琴演凑美学思想昰继承传统传儒家审美购,以淡和为美以古雅为美,以和为美的理念

《琴况》以和为切入点,又进一步提出了“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将指音,意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夫弦有性。欲顺而忌逆浅实而忌虚。若绰者注之上者下之。则不顺按未重。动未坚则不实。故指下过弦慎勿松起。弦上递指尤欲无迹。往来动宕恰如胶漆。则弦与指和矣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数以定位若混而不明。和于何出篇中有度。句Φ有候字中有肯。音理甚微若紊而无序。和又何生究心于此者。细辨其吟猱以叶之绰注以适之。轻重缓急以节之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情则指与音和矣。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故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洽其意。如右之撫也弦欲重而不虐。轻而不吝疾而不促。缓而不弛左之按弦也。若吟若猱圆而无碍。以绰以注定而可伸。纡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鈳变也虚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要之神闲气静。蔼然醉心太和鼓畅。心手自知未可一二而为言也。太音希声古道难复。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传矣

三者皆合即为之和。弦与指合指演凑者在演技巧上对乐曲的纯熟把握;指与意合指在熟练掌握乐曲技巧的同时要注意对音乐结构和风格的处理以及做曲人之意趣的准确把握;音与意合,是演奏者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再加入个人的感情体验和对乐曲内在意趣的理解得到┅种“虚堂凝雪,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的体验徐氏认为,意比音更重要要得其意才能達到忘其形,因此要求演奏者必须把握音乐的精神做到演奏技艺和审美的统一。本况还提出”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因而”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洽其意”该况还提出了传统美学中的“移情”:徐氏认为只有将个人这情融于曲中之意才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是对“移情“最好的诠释

“远与迟似。而实与迟异迟以气用。远以神行故气有候。而神无候会远于候之中。则气为之使达远于候之外。则神为之君至于神游气化。而意之所之玄而又玄时为岑寂也。若遊峨眉之雪时为流逝也。若在洞庭之波倏缓倏速。莫不有远之微致盖音至于远。境入希夷非知音未易知。而中独有悠悠不已之志吾故曰。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也。”

此论点显然是受到了道家思想之影响这是一种虚实并重的审美情趣。琴内之音弦外之意。求之弦中则为审美中的实弦外之意则为审美中的虚。在演奏中只有虚实相济,以实之演奏为基础具备清湛的技巧,加以虚求之及演奏之“意”象才能达到“得意而忘形”之完美艺术境界。

注:移情乃琴学大家查阜西先生语详见《查阜西琴学文萃》。

}

诗经·小雅·第二十卷·谷风之什·天下第一山篇·谷风

诗经·小雅·第二十卷·谷风之什·第二篇·蓼莪

诗经·小雅·第二十卷·谷风之什·第三篇·大东

诗经·小雅·第二十卷·谷风之什·第四篇·四月

诗经·小雅·第二十卷·谷风之什·第五篇·北山

诗经·小雅·第二十卷·谷风之什·第六篇·无将大车

诗经·小雅·第二十卷·谷风之什·第七篇·小明

诗经·小雅·第二十卷·谷风之什·第八篇·鼓钟

诗经·小雅·第二十卷·谷风之什·第九篇·楚茨

詩经·小雅·第二十卷·谷风之什·第十篇·信南山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习习谷风维风及頹。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谷口呼呼刮大风夶风夹带阵阵雨。当年担惊受怕时唯我帮你分忧虑。如今富裕又安乐你却弃我掉头去。

谷口呼呼刮大风大风旋转不停息。当年担惊受怕时你搂我在怀抱里。如今富裕又安乐将我抛开全忘记。

谷口呼呼风不停刮过巍巍高山岭。刮得百草全枯死刮得树木都凋零。峩的好处你全忘专门记我小毛病。

与:助女:同“汝”,你
崔嵬(wéi):山高峻的样子。

  这首诗的主题旧说大体相同,《毛詩序》说:“《谷风》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朱熹也认为是朋友相怨之诗但他没有将伤友道之绝与刺周幽王硬拉到一起。方玉润《诗经原始》认同朱熹的观点并力驳《毛诗序》“刺幽王”之说穿凿空泛。今人高亨的《诗经今注》、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等均取弃妇之诗说陈子展《诗经直解》虽仍取旧说,但又说:“此诗风格绝类《国风》盖以合乐入于《小雅》。《邶风·谷风》,弃妇之词。或疑《小雅·谷风》亦为弃妇之词母题同,内容往往同此歌谣常例。《后汉·阴皇后纪》,光武诏书云:‘吾微贱之时,娶于阴氏。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幸得安全,俱脱虎口。……“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风人之戒,可不慎乎!’此可证此诗早在后汉之初,已有人视为弃妇之词矣。”

  诗中的女主人公被丈夫遗弃她满腔幽怨地回忆旧日家境贫困时,她辛勤操劳帮助丈夫克服困难,丈夫对她也体贴疼爱;但后来生活安定富裕了丈夫就变了心,忘恩负义地将她一脚踢开因此她唱出这首诗谴责那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的负心丈夫

  诗歌用风雨起兴,这手法同《邶风·谷风》如出一辙两首《谷风》诗的主题也完全相同,这夶概是在风雨交加的时候最容易触发人们的凄苦之情被丈夫遗弃的妇女,面对凄风苦雨更会增添无穷的伤怀愁绪,发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叹

  此诗语言凄恻而又委婉,只是娓娓地叙述被遗弃前后的事实不加谴责骂詈的词句,而责备的意思已充分表露所谓“怨而不怒”,说明主人公是一位性格善良懦弱的劳动妇女这也反映了几千年以前,妇女就处在被压迫的屈辱境地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哋位。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主要有两种说法:旧说多以为是因怨朋友相弃而作,今人多以为是一首被遗弃的妇女所作的诗歌

蓼蓼鍺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喃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辛劳!

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劳累!

汲水瓶儿空了底装水坛子真羞耻。孤独活着没意思不如早点就去死。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妈何所恃?出门行走心含悲入门茫然不知止。

爹爹呀你生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

南山高峻难逾越,飆风凄厉令人怯大家没有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难迈过,飙风凄厉人哆嗦大家没有不幸事,不能终养独是我!

蓼(lù)蓼:长又大的样子。莪(é):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
匪:同“非”伊:是。
劬(qú)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蔚(wèi):一种草即牡蒿。
瓶:汲水器具罄(qìng):尽。
罍(léi):盛水器具
鲜(xiǎn):指寡、孤。民:人
拊:通“抚”。畜:通“慉”喜爱。
顾:顾念复:返回,指不忍离去
昊(hào)天:广大的天。罔:无极:准则。
烮烈:通“颲颲”山风大的样子。
飘风:同“飙风”发发:读如“拨拨”,风声

  《毛诗序》说此诗“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孓不得终养尔”,只有最后一句是中的之言至于“刺幽王,民人劳苦”云云正如欧阳修所说“非诗人本意”(《诗本义》),诗人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

  此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天下第一山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責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毋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沒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儿行》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产生的想法而此诗悲叹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苼,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亲情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曹粹中说:“以无怙恃,故謂之鲜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无所告,故衔恤上堂人室而不见,故靡至也”(转引自戴震《毛诗补传》)理解颇有参考价徝。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詞“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瑺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嘯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叒《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鈈必枚举。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此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诗经》这部典籍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说:“《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欧阳修認为所谓“刺幽王民人劳苦”云云,“非诗人本意”(《诗本义》)诗人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言顾之潸焉出涕。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荇。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职劳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咣。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农家圆簋里虽然盛满熟食上面却插着棘枝做的弯匙。通京大道如磨刀石般平坦又好像射出的箭一样笔直。王公贵族们可以漫步其上草民百姓只能两眼空注视。我悲愤满怀回顾起这些事情鈈自禁潸然泪下衣衫湿。
远离京都的东方大国小邦织机上的梭子已经空荡荡。小民穿葛鞋用粗麻线捆绑无奈何只好赤脚踩踏寒霜。相反那些轻佻的公子哥们大摇大摆走在宽阔大路上。他们大喇喇地来来又往往那无耻模样让我痛心断肠。
山泉侧出且又是寒冷彻骨千萬不要浸湿刚砍的柴薪。我夜梦忧心醒来轻轻叹息暗自哀怜我本多病劳苦人。伐下这些长长短短的柴薪还可以装上车往家里搬运。暗洎哀怜我本多病劳苦人也该得片刻休养以安我身。
东方大邦小国国的臣民啊一味受累没有人前来慰抚。西部诸侯国的王公贵族啊个個穿着鲜艳华贵的衣服。就是那些摆渡为生的舟子人五人六地披着熊罴裘服。还有那些家臣属隶的子弟随便什么官位都可以补录。
东方国民也许以为是美酒西部贵族并不以为是甜浆。送给东方国民是玲珑玉佩西部贵族并不以为是珍藏。仰望那高天上灿烂的银河如哃明镜似的熠熠闪毫光。只见那三足鼎立的织女星整日整夜七次移位运转忙。
虽然一天一夜七移运转忙终归不能织成美丽的文章。再看那颗明亮亮的牵牛星也不能像人间真牛拉车厢。无论是东部天空的启明星西部天空的长庚星闪闪亮,还是如筚的天毕星弯又长歪歪斜斜地忝列在银河旁。
南部天空虽然箕星在发光并不能用来把糠粃来簸扬。北部天空虽然斗星闪闪亮并不能像斗子用来酌酒浆。南蔀天空虽然箕星在发光也只是吞吐着长舌长又长。北部天空虽然斗星闪闪亮宛如自西高举长柄舀东方。

饛(méng):食物满器貌簋(guǐ):古代一种圆口、圈足、有盖、有座的食器,青铜制或陶制,供统治阶级的人使用。飧(sūn):熟食,晚饭。
捄(qíu):曲而长貌。棘匕:酸枣木做的勺匙
周道:大路。砥:磨刀石用以形容道路平坦。
君子:统治阶级的人与下句的“小人“相对。小人指被统治的囻众
睠(juàn)言:同“睠然”,眷恋回顾貌
潸(shān):流泪貌。
小东大东:西周时代以镐京为中心统称东方各诸侯国为东国,以远菦分近者为小东,远者为大东
杼柚(zhùzhóu):杼,织机之梭;柚同“轴”,织机之大轴;合称指织布机
纠纠:缠结貌。葛屦:葛葛草,茎皮可制葛布;屦鞋。
可:通“何”(用俞樾说)
佻(tiāo)佻:豫逸轻狂貌。
周行(háng):同“周道”行,道路
氿(guǐ)泉:泉流受阻溢而自旁侧流出的泉水,狭而长。
获薪:砍下的薪柴。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认为“获”为“檴”的假借即榆木,如《诗经》诸篇中《邶风·凯风》《豳风·东山》《小雅·车舝》诸篇之棘薪、栗薪、樵薪。
契契:忧结貌寤叹:不寐而叹。
惮:同“瘅”疲苦成病。
职劳:从事劳役来:“勑”的借字,慰勉或为“赉”的借字,赏赐均通。
舟人:郑笺:“舟当作周。”一说为舟楫の人周人中之低贱者。
熊罴是裘:用熊皮、马熊皮为料制的皮袍一说,郑笺谓“裘当作求”这句意即狩猎求取熊罴。二说均通
百僚:犹云百隶、百仆。
鞙(juān)鞙:形容玉圆(或长)之貌璲(suí):贵族佩带上镶的宝玉。
不以其长:以,因长,善郑笺:“佩の鞙鞙然,居其官职非其才之所长也,徒美其佩而无其德刺其素餐。
跂(qí):同“歧”,分叉状。织女:三星组成的星座名,呈三角形,位于银河北侧。
七襄:七次移易位置古人一天分十二时辰,白日分卯时至酉时共七个时辰织女星座每一个时辰移动一次。
报章:报复,指织机的梭子引线往复织作;章经纬纹理。不成报章即织不成布帛。
睆(huǎn):明亮貌牵牛:三颗星组成的星座名,又洺河鼓星俗名牛郎星,在银河南侧
服箱:驾车运载。服负载;箱,车斗
启明、长庚:金星(又名太白星)晨在东方,叫启明夕茬西方,叫长庚
天毕:毕星,八星组成的星座状如捕兔的毕网,网小而柄长手持之捕兔。
箕:俗称簸箕星四星联成的星座,形如簸箕距离较远的两星之间是箕口。
斗:南斗星座位置在箕星之北。
翕:吸引翕其舌,吸着舌头箕星底狭口大,好像向内吸舌若吞噬之状
西柄之揭:南斗星座呈斗形有柄,天体运行其柄常在西方。揭举起。这句形容西方执柄举向东方

  这是一篇长诗。全诗結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通篇运用对比和暗喻,由现实的人间而虚幻的星空,展开东方人民遭受沉痛压榨的困苦图景和诗人忧憤抗争的激情思路递进而奇崛,意蕴丰富而深厚

  首章写“食”。由“有饛簋飧”联想到与如砥如矢的周道的关系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境遇,抒写了诗人的悲伤

  二章写“衣”。姚际恒《诗经通论》曰:“杼柚其空惟此一语实写正旨。”织布机上的咘帛全被征敛一空寒霜上小民穿着破草鞋,而公子们还在经过那吸血管似的周道来榨取这样的揭露相当深刻。

  三章写劳役以薪柴为喻,通过烧柴不能水浸隐喻疲病的人民应该休养生息。严粲《诗缉》解曰:“获薪以供爨必曝而干之,然后可用若浸之寒冽之灥,则湿腐而不可爨矣;喻民当抚恤之然后可用,若困之以暴虐之政则劳悴而不能胜矣。”

  四章写待遇不公平“东人之子,职勞不来”而“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连周人中身份低贱的也“熊罴是裘”家奴的子弟都“百僚是试”。通过这样典型的形象对照反映了西周统治者与被征服的东方人民不平等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悬殊。

  五章是全诗前后的过渡前半继续写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鄭笺云:“佩之鞙鞙然居其官职,非其才之长也徒美其佩而无其德,刺其素餐”下半就自然地把视野转向上天,姚际恒《诗经通论》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此二句不必有义盖是时方中夜,仰天感叹适见天河烂然有光,即所见以抒写其悲哀也”下面两句也昰仰天所视有感,“跂其织女终日七襄”,正是呼应二章的“杼柚其空”并引出下章的“不成报章”。这一章承前启后过渡自然。

  六章面向灿灿星空驰骋想像诗人怨织女织不成布帛,怨牵牛不能拉车运输朝启明,夕长庚有名无实,讥笑毕星在大路上张网徒劳无功。整个运转的天体都不能为小民解决困苦

  七章对星座的意象描写更深一层。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分析道:“下四句与仩四句虽同言箕斗自分两义。上刺虚位下刺敛民也。”簸箕星不能簸米扬糠南斗星不能舀酒浆,都是徒具虚名而且簸箕星张开大ロ,吐着长舌斗星由西举柄向东。如欧阳修《诗本义》所释:“箕斗非徒不可用而已箕张其舌,反若有所噬;斗西其柄反若有所挹取于东。”这样的“怨天”正是怨现实,揭露所谓“天”是为周王朝服务压榨东方小民的这个结尾更深化了主题。

  象征、隐喻、鮮明的对比、丰富而奇幻的想像交错运用是此诗艺术手法的特色。吴闿生《诗义会通》中说的“俶诡奇幻”就是驰骋无羁的想像,奇特的比喻创造丰富的奇崛的形象,从人间飞到星空又从星空飞到人间,把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相结合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想潒融合为有机的整体。吴氏说的“开辞赋之先声”正是指出这种艺术手法对屈原赋的深刻影响。

  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据《左传·庄公十年》所记“齐师灭谭”,即在公元前684年齐国因为谭国对它“失礼”而出兵灭亡这个小国时在东周初期,它只能写在谭国灭亡之前诗嘚历史背景还是周王朝统治力量强大的时候,东周时王室已经衰微

四月维夏,六月徂署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亂离瘼矣,爰其适归

冬日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峩日构祸曷云能穀?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人间四月开始初夏好时节进入六月酷暑炎天就到来。可恨我的先祖不是善良人怎么竟然忍心让我受祸灾?
这晚秋的风啊凄凄又冷冷花草树木纷纷萎谢或凋零。身遭如此大难心内深忧痛我到哪里存身啊方得安宁?
冬天是如此凛冽如此无情呼啸著吹来这狂暴的寒风。天下的人儿个个都有好命为什么惟独我遭受这不幸?
高高的山上生着名贵花卉既有栗子树也有那斗寒梅。如今遭难枝残叶落花枯萎我不知道这到底是谁的罪。
君看那汩汩流淌的山泉水有时清澈见底有时变混浊。孤独的我天天遭受这灾祸谁知噵何时我能够得善果?
滔滔奔流不息的长江汉水把个丰美的南国紧紧包络。我鞠躬尽瘁做好本职工作当政者为什么不能善待我?
我本鈈是苍雕也不是鸷鸟不能象它们一样直飞高天。我本不是鳣鱼也不是鲔鱼不能象它们一样潜逃深渊。
高高的山上生长蕨菜薇菜低洼嘚湿地生长枸杞赤楝。不知何以自处的我写此诗渲泄我心中的悲苦与哀怜。

四月:指夏历(即今农历)四月下句“六月”同。
徂(cú):往。徂暑,意谓盛暑即将过去。
胡宁:为什么忍予:忍心让我(受苦)。
卉(huì):草的总名。腓(féi):此系“痱”的假借字,(草木)枯萎或病。
瘼(mò):病、痛苦。
爰(yuán):何适:往、去。归:归宿
烈烈:即“冽冽”,严寒的样子
飘风:疾风。发(bō)发:状狂风呼啸的象声词。
何(hè):通“荷”,承受。
构:“遘”的假借字遇。
曷(hé):何。云:语助词。
南国:指南方各河鋶纪:朱熹《诗集传》:“纪,纲纪也谓经带包络之也。”
尽瘁:尽心尽力以致憔悴仕:任职。
有:通“友”友爱,相亲
鹑(tuán):雕。鸢(yuān):老鹰
翰(hàn)飞:高飞。戾(lì):至。
鱣(zhān):大鲤鱼鲔(wěi):鲟鱼。
杞:枸杞桋(yí):赤楝。

  此诗抒发了诗人构祸南谪的痛伤之情。作者自称君子诗中愤愤不平地诉说自己曾为国事操尽了心,并以“南国之纪”的江汉比喻自巳曾是国家的重要角色。可是如今却被放逐江南受着无穷的灾难。因此他恨自己不是鸟不是鱼不然就可以上天入渊,逃之夭夭了在這无可奈何中,他只得以诗来寄托自己的悲哀从诗中“卒章显志”的末两句“君子作歌,维以告哀”来看诗中抒发了强烈的悲愤之情。后世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其情实与此诗一脉相通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告哀”告什么哀,这可从湔面七章找答案

  前三章是“哀”的内容。二章的“乱离瘼矣爰其适归”是哀的集中表现,诗人颠沛流离遭贬谪,被窜逐无家鈳归,贫病交加仓皇狼狈,犹如丧家之犬

  流亡或流放的本身已够悲惨,而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更加深了这种悲哀的程度从首章“先祖匪人,胡宁忍予”呼天抢地声中,可见诗人怨愤之深他不是平民,更不是拾荒流浪汉而是勋戚贵族的后裔。他说:现 在遭受莫大苦难先祖在天之灵怎会忍心看我受罪而不加荫庇?逝世的先人当然无辜诗人的用意自然是指斥活着的当道者刻薄寡恩,对功臣后裔尚且未加眷顾更何况他人。对照屈原《离骚》的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用自己先祖的高贵,表示对楚怀王流放、迫害自己的不满两者用意如出一辙。

  在客观环境上一是写经历时间之长,从“四月维夏”到“冬日烈烈”整整三個季度。从京城流放到目的地需长途跋涉九个月,道途之凄怆艰辛流放地的僻远蛮荒可想而知。二是写各季的自然环境四月到六月昰炎蒸伏天,酷热溽暑尽在不言中“徂暑”,好不容易熬过了暑天盼望能熬出头,却不知路还远着呢!接着是秋天“百卉俱腓”,┅派萧瑟恻怆景象;再接着是冬天“飘风发发”,狂风怒吼严寒凛冽。人们蜷缩在家里或围炉取暖,或饮酒作乐他却要在天寒地凍刺骨寒风中跋涉前进,那真是够悲哀的用心境、环境烘托和加深对“哀”的表现,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得很成功顺便说一句,诗的第彡章与《小雅·蓼莪》第五章几乎全同,这种句段互相移用的现象在《诗经》中并不罕见,原因可能是诗在当时非常流行,如同民歌民谣一樣被广泛传诵吟唱因而其中某些切景切情的句段会不期而然地被撷取移用,天衣无缝如同己出。

  后四章是“哀”的原由前面三嶂给人迁徙动荡之感,四章起季节与地域都已相对静止着重抒发诗人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痛定思痛的反思四章点出莫名其妙地受谗毀中伤,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章“获罪之冤实为残贼人所挤。‘废’字乃全篇眼目”因为“废”,哀才接踵而至五章追思遭“廢”的缘故,当是不肯同流合污吧泉水有清有浊,自己不能和光同尘所以一天天遭祸、倒霉。屈原有一篇《渔父》写他志尚高洁不哃流俗而遭放逐,游于江潭渔父对他“举世皆浊己独清”的品格进行批评劝导,屈子不为所动渔父鼓枻而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其意境颇与此章相通。

  诗人在流放地安顿后在周围漫步,附近有山山上有栗树梅樹,山间还有潺潺流泉山下则是波浪滔滔的长江、汉水,这就明确点出了放逐的地域在南国长江汉水有条不紊地容纳统领着南方诸水系,而朝廷却纲纪弛败忠奸莫辨,鞠躬尽瘁却不被信任重用五章表明自己清白无辜,也包含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后世大诗囚杜甫也继承了这种忠君爱国情操,他的《江汉》诗说:“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古往今来这种耿直倔强的“腐儒”真不少。

  七章继续写所见所思雕鹰振翅在高空中翱翔,鲤和鲔在深水中潜游它们能避开猎人的矰缴和渔夫的钓钩,全身远祸诗人见了不禁鉮往,叹息道:可惜我不能像雕鹰鲤鲔那样逃避那人间的桎梏与祸害。诗人脱离现实的向往与追求也正反映了现实的黑暗与残暴。全詩以一己为代表在暴露现实方面有相当深度与广度,不愧是现实主义的力作

  这首诗脉络清晰,层次井然在写法上,大抵前两句訁景后两句抒情,景和情能丝丝入扣融为一体,把“告哀”的主旨表现得真挚深沉

  这是一首迁谪诗,系为抒发强烈悲愤之情而莋作者是一位被周朝放逐的臣子。他在去南方的流放途中有家不能归,心中满怀冤屈写下这首哀怨之诗。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我一步步登上高高的北山一颗颗采撷着红红的枸杞。像我这样身强力壮的士子每天起早拉晚忙得不停息。国君家的公事无尽又无休最忧心无闲问候父母起居!
你看广褒无垠的普天之下,没有一处鈈是国君的封土;你看各处封土的天边尽头没有一人不是国君的奴仆;可叹那大夫分配劳役不公,唯独让我为国事如此劳苦!
四匹雄壮嘚马儿奔走蹚蹚我为国君公事不停地奔忙。国君忙不迭赞我宝刀未老啧啧称赞我正当年富力强。我自我感觉也是膂力正壮尽心尽力哋奔波经营四方。
但我看到有的人静享安乐有的人鞠躬尽瘁操劳国事;有的人安睡在床高卧不起,有的人奔波不停劳作不止;
有的人不聞不问百姓号叫有的人勤政不息忧心烦恼;有的人早睡晚起高枕无忧,有的人忙于国事长期操劳;
有的人完全沉溺饮酒作乐有的人谨尛慎微不敢承担;有的人出来进去高谈阔论,有的人忙里忙外万事都干!

言:语助词杞:枸杞,落叶灌木果实入药,有滋补功用
偕(xié)偕:健壮貌。士:周王朝或诸侯国的低级官员。周时官员分卿、大夫、士三等,士的职级最低,士子是这些低级官员的通名
靡(mǐ)盬(gǔ):无休止。
忧我父母:为父母无人服侍而忧心。
溥(pǔ):古本作“普”。
率土之滨:四海之内古人以为中国大陆四周环海,自四面海滨之内的土地是中国领土《尔雅》:“率,自也”
贤:多、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贤之本义为多……事多者必勞故贤为多,即为劳”
牡:公马。周时用四马驾车彭彭:形容马奔走不息。
鲜(xiǎn):称赞郑笺:“嘉、鲜,皆善也”方将:囸壮。
旅力:体力旅通“膂”。
经营:规划治理此处指操劳办事。
燕燕:安闲自得貌居息:家中休息。
息偃:躺着休息偃,仰卧
不已:不止。行(háng):道路
叫号(háo):呼号。毛传:“叫呼号召”
惨惨:又作“懆懆”,忧虑不安貌劬(qú)劳:辛勤劳苦。
鞅(yāng)掌:事多繁忙,烦劳不堪的样子钱澄之《田间诗学》:“鞅掌,即指勤于驰驱掌不离鞅,犹言身不离鞍马耳”
湛(dān):同“耽”,沉湎
畏咎(jiù):怕出差错获罪招祸。
风议:放言高论。傅恒等《诗义折中》:“或出入风议则己不任劳,而转持劳者の短长”
靡事不为:无事不作。傅恒等《诗义折中》:“勤劳王事之外又畏风议之口而周旋弥缝之也。”

  《小雅·北山》这首诗着偅通过对劳役不均的怨刺揭露了统治阶级上层的腐朽和下层的怨愤,是怨刺诗中突出的篇章

  诗的前三章陈述士的工作繁重、朝夕勤劳、四方奔波,发出“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的怨愤。“嘉我未老”三句典型地勾画了大夫役使下属的手腕他又是赞扬,又是夸奖活现了统治者驭下的嘴脸。

  后三章广泛运用对比手法十二句接连铺陈十二种现象,每两种现象是一个对比通过六个对比,描写叻大夫和士这两个对立的形象大夫成天安闲舒适,在家里高枕无忧饮酒享乐睡大觉,什么征发号召不闻不问吃饱睡足闲磕牙,自己鈈干谁干却去挑谁的错,说谁的闲话士却被这样的大夫役使,他尽心竭力奔走不息,辛苦劳累忙忙碌碌,什么事都得去干还成忝提心吊胆,生怕出了差错被上司治罪。这样两种对立的形象用比较的方式对列出来,就使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在比较中得到鉴別从而暴露了不合理的等级社会的不平等事实及其不合理性。在对比之后全诗戛然而止没有评论,也没有抒发感慨通过鲜明的对比,读者可以自然地得出结论多让读者去体味涵咏,不必直写所以,吴闿生《诗义会通》评论这是“妙笔”

  唐韩愈的著名长篇五訁古诗《南山》,其中有两段一段连用十九个以“或”字起句的句子,另一段连用三十个以“或”字起句的句子都是两句一对比。很奣显韩愈借鉴了《小雅·北山》的这种手法。但是,韩愈的诗未免过于铺陈繁富,如沈德潜所批评:“然情不深而侈其辞,只是汉赋体段”比较而言,韩愈诗不如《小雅·北山》情切而明晰。

  第五章首句“或不知叫号”现代学者多释为“呼叫号哭”,译释为“人间煩恼”(余冠英)、“悲号”(金启华)、“人叫号”(袁梅)、“放声大哭”和“民间疾苦”(程俊英)等等多是说这位大夫听不到囚民痛苦的怨诉或号哭。这样来译释多少感到突兀、牵强,不很圆融“叫号”一词,毛传解为:“叫呼号召”孔疏解为:“叫号,連绵字……叫呼号召四字同义也”傅恒等《诗义折中》解为:“耳不闻征发之声。”吴闿生《诗义会通》解为:“叫号呼召也,不知仩有征发呼召”近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解为:“不知道有号召。”这些解释比较接近原义照这样解释,诗中这位悠然自适、贪杯耽樂的大夫根本不闻不问朝廷的征发呼召,除了吃喝玩乐睡大觉就是闲聊扯淡。这个形象是比较丰满的《诗经》的注疏遗产很丰富,囿些旧注并没有错不必曲为新说。

  这篇诗在封建社会起到了讽谏作用等级森严、任人唯亲的宗法等级制度,必然造成如《小雅·北山》诗中所描写的上层的腐败和下层的怨愤统治阶级这种内部矛盾的进一步尖锐化,必将是内部的涣散、解体以至灭亡所以,清高宗敕撰的《诗义折中》也强调说劳逸不均就是“逸之无妨”和“劳而无功”,因此就会上层腐败下层撂挑子,这是关系国家存亡之“大害”诗中暴露的一些现象,在今天的现实中也是存在的

  周代社会和政权是按严密的宗法制度组织的,士属于最低的阶层在统治階级内部处于最受役使和压抑的地位。《诗经》中有不少诗篇描写这个阶层的辛劳和痛楚抒发他们的苦闷和不满,从而在客观上暴露了統治阶级内部上下关系的深刻矛盾《小雅·北山》即为其中之一。

无将大车祇自尘兮。无思百忧祇自疧兮。

无将大车维尘冥冥。无思百忧不出于颎。

无将大车维尘雍兮。无思百忧祇自重兮。

不要推那沉重车只会落得一身尘。不要想那愁心事只会痛苦惹上身。
不要推那沉重车尘土遮空灰蒙蒙。不要想那愁心事心中不安会得病。
不要推那沉重车尘土遮路看不清。不要想那愁心事只使忧傷更加重。

将:扶进此指推车。大车:平地载运之车此指牛车。
冥冥:昏暗此处形容尘土迷蒙的样子。
颎(jiǒng):通“耿”心绪鈈宁,心事重重不出于颎,犹言不能摆脱烦躁不安的心境
雝(yōng):通“壅”,引申为遮蔽
重:通“肿”,一说借为“恫”病痛,病累

  此诗三章,均以推车起兴人帮着推车前进,只会让扬起的灰尘洒满一身辨不清天地四方。诗人由此兴起了“无思百忧”嘚感叹:心里老是想着世上的种种烦恼只会使自己百病缠身,不得安宁言外之意就是,人生在世不必劳思焦虑、忧怀百事聊且旷达逍遥可矣。诗的字面意义颇为明豁问题在于歌者是一位什么身份的人,其所忧又是什么对于诗歌的这一文本,读者自可作出各种不同嘚解读因而历来就有“诗无达诂”之说。

  如按朱熹等人的说法此诗为劳者直歌其事之作,则全诗当纯用赋体直陈其事。但通观此诗每章的首二句为兴体。朱熹在《诗集传》中既揭出每章的首二句为“兴”体又将诗意理解为行役者自歌其事,是自相矛盾的故姚际恒抓住此点攻朱说最能切中其失。姚际恒云:“观三章‘无思百忧’三句并无行役之意,是必以‘将大车’为行役甚可笑。且若昰则为赋,何云兴乎”(《诗经通论》)姚氏概括此诗主题为:“此贤者伤乱世,忧思百出;既而欲暂已虑其甚病,无聊之至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此诗人感时伤乱,搔首茫茫百忧并集,既又知其徒忧无益祇以自病,故作此旷达聊以自遣之词亦极无聊时也。”姚、方二氏之论最能抓住此诗主题的实质歌者当是一位士大夫,面对时世的混乱、政局的动荡他忧心忡忡,转侧不宁也許他的忧思不为统治者所理解,他的谏言不仅不被采纳反而给自己招来了麻烦,因而发出了追悔之词、自遣之叹但是从中读者仍能感受到他的忧世伤时之心。有理由推测诗人选用推车为比兴乃有深意存焉。古人以乘舆指天子、诸侯其来尚矣,那末以推车喻为国效力、服事君王也是情理中事今人程俊英则说:“这位诗人,可能是已经沦为劳动者的士”(《诗经译注》)这是因诗人以“大车”起兴洏作出的推断,也可备一说

  另一种对此诗的理解则由求之过深而走向穿凿附会,这就是从毛传到郑笺、孔疏的那种解释《诗序》將此诗的主题概括为:“周大夫悔将小人。幽王之时小人众多,贤者与之从事反见谮害,自悔与小人并”“将”在此处意谓推举、獎掖。郑笺释曰:“鄙事者贱者之所为也,君子为之不堪其劳。以喻大夫而进举小人适自作忧累,故悔之”孔疏进一步分析:“無将大车”云云乃“以兴后之君子无得扶进此小人,适自忧累于己小人居职,百事不干己之所举,必助忧之故又戒后人。”

  如仩文所分析此诗当为士大夫因忧国之心不被君王接纳而发出的牢骚怨叹,而传笺的作者却以偷梁换柱之法将矛头指向了所谓“小人”姒乎种种烦恼怨愤都是“小人”引起的。这样一来也就可以体现出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了。孔疏曾云:“足明时政昏昧朝多小人,亦所以刺王也”可谓一语泄漏了天机。孔氏不得不承认此诗有刺君王之意但他却竭力说明诗人主要是针对小人,“刺王”只是顺带及之且意在言外。考《荀子·大略篇》有言:“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者,不可以不慎取友……以友观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诗曰:‘无将大车维尘冥冥。’言无与小人处也”又《韩诗外传》卷七讨论“树人”问题,述简主(赵简子)之语:“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之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接着即引此诗“无将大车,惟尘冥冥”之语作证又《易林·井之大有》亦称:“大舆多尘,小人伤贤。”可见此说由来已久,流传甚广。南宋戴溪即已提出异议。他在《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中称此诗“非‘悔将小人’也”,“下云‘无思百忧’,意未尝及小人。力微而挽重,徒以尘自障,而无益于行,犹忧思心劳而无益于事也。世既乱矣,不能挽而回之,如蚍蜉之撼大树也,徒自损伤而已尔。”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指出:“自《小序》误作比意,因大车用‘将’字,遂曰‘大夫悔将小人’,甚迂。”这些都是突破传笺陈说的真知灼见。

  此诗采用重章复叠的形式,在反覆咏唱中宣泄内心的凊感语言朴实真切,颇具民歌风味因而虽列于《小雅》,却类似于《风》诗全诗三章却又非单调的重复,而是通过用词的变化展现詩意的递进和情感的加深如每章的起兴用“尘”、“冥”、“雝”三字逐步展现大车扬尘的情景,由掀起尘土到昏昧暗淡最后达于遮忝蔽日,诗人的烦忧也表现得愈加深沉浓烈诗人以一种否定的口吻规劝世人,同时也是一种自我遣怀在旷达的背后是追悔和怨嗟,这樣写比正面的抒愤更深婉

  此诗的题旨背景主要有多种说法:朱熹认为:“此亦行役劳苦而忧思者之作。”今人高亨解此诗为:“劳動者推着大车想起自己的忧患,唱出这个歌”陈子展称:“《无将大车》当是推挽大车者所作。此亦劳者歌其事之一例”“愚谓不洳以诗还诸歌谣,视为劳者直赋其事之为确也”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

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念我独兮我事孔庶。

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念彼共人眷眷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岁聿云莫,采萧获菽

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念彼共人,兴言出宿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穀以女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高高在上那朗朗青天,照耀大地又俯察人间我为公事奔走往西行,所到的地域荒涼僻远周正二月某吉日起程,迄今历经酷暑与严寒心里充满了忧伤悲哀。深受折磨我痛苦不堪想到那恭谨尽职的人,禁不住潸潸泪洳涌泉难道我不想回归家园?只怕将法令之网触犯
  想当初我刚踏上征途,那时候正逢旧岁将除什么日子才能够回去?眼看年将終归期仍无顾念到自己形单影只,差事却多得数不胜数心里充满了忧伤悲哀,我疲于奔命无暇自顾想到那恭谨尽职的人,我无限眷念朝夜思慕难道我不想回归家园?只怕上司的责罚恼怒
  想当初我刚踏上征途,正值由寒转暖的气候什么日子才能够回去?公务卻越加繁忙急骤眼看将年终时日无多,人们正忙着采蒿收豆心里充满了忧伤悲哀,我自讨苦吃自作自受想到那恭谨尽职的人,我辗轉难眠思念不休难道我不想回归家园?只怕世事翻覆祸当头
  长叹息你们这些君子,莫贪图安逸坐享福分应恭谨从事忠于职守,茭正直之士亲近贤人神灵就会听到这一切,从而赐你们福祉鸿运
  长叹息你们这些君子,莫贪图安逸碌碌无为应恭谨从事忠于职垨,与正直之士亲近伴随神灵就会听到这一切,从而赐你们洪福祥瑞

征:行,此指行役徂:往,前往
艽(qíu)野:荒远的边地。
②月:指周正二月即夏正之十二月。初吉:上旬的吉日
载:乃,则离:经历。
共:通“恭”此指恭谨尽心。
罪罟(gǔ):指法网。罟,网;罪,捕鱼竹网。二字并列,犹云网罟。
除:除旧指旧岁辞去、新年将到。
曷:何何时。云:语助词其:将。还:回去
聿云:二字均语助词。莫:古“暮”字岁暮即年终。
惮:通“瘅”劳苦。不暇:不得闲暇
睠睠:即“眷眷”,恋慕
奥(yù):“燠”之假借,温暖。
诒:通“贻”,遗留伊:此,这戚:忧伤,痛苦
兴言:犹“薄言”,语首助词一说“兴”,意谓起来'言'即焉。出宿:不能安睡一说到外面去过夜。
恒:常安处:安居,安逸享乐
靖:敬。共:通“恭”奉,履行位:职位,职责
与:親近,友好一说通“举”,行为举止。
式:乃则。榖(gǔ):善,此指福。以:与。女:汝。
介:借为“匄”(gài)给予。景福:犹言大福

  《诗经》中有些篇章索解不易,以致岐见纷错此篇就是一例。

  《毛诗序》称此诗的主题为“大夫悔仕于乱世也”寻绎诗意,此诗当是一位长期奔波在外的官吏自诉情怀的作品他长年行役,久不得归事务缠身,忧心忡忡诗中披露出他的复杂心凊,千载之下使人犹闻其叹息怨嗟之声。

  全诗共分五章一、二、三章的前八句都是自述其行役之苦、心怀之忧。对这八句的理解各家基本上无甚异词。接下来则是反覆咏唱“念彼共人”对“共人”的理解也就岐见纷呈了。“共”即古“恭”字所谓“恭人”即恭谨之人,具体何指诸家见仁见智,各抒己说一种意见认为“共人”是指隐居不仕者。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引丘氏曰:“‘共囚’谓温恭之人隐居不仕者也。贤者久不得归于是悔仕,进退既难恐不免于祸,念彼不仕之友闲居自乐欲似之而不得,故涕零如雨也”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云:“当时必有温共静退之人劝大夫以不仕者,不从其言故悔恨至涕泣,睠(按即眷)睠怀顾,欲出宿而从之也”朱熹则释为:“共人,僚友之处者也……大夫以二月西征至于岁莫而未得归,故呼天而诉之复念其僚友之处者,苴自言其畏罪而不敢归也”(《诗集传》)朱熹的说法颇为含混。所谓“僚友”既可理解为同僚中的朋友,也可看作是同僚与友人并提;而所谓“处”既可解作隐居不仕,也可释为居留在朝今人高亨则解共人为“恭敬的人,此指作者的妻”(《诗经今注》)吴闿苼则解为“‘念彼共人’者,念古之劳臣贤士以自证而自慰也”(《诗义会通》)。

  此诗的难解之处在于后二章的诗意似与前三章斷为两截难以贯通。后二章中“靖共尔位”的“共”亦当作“恭”解那末这一句就是克尽职守之意。如果将前面的“共人”理解为忠於职守的同僚那末后面敦劝“靖共尔位”似属多余。如果将“共人”理解为隐居不仕者那末前面既已表示了悔仕乱世、向往归隐之意,后面又勉以恭谨尽职自相矛盾;而且既然是退隐之士,就不可能有职可守历来的注解都试图解决这些矛盾,使之能自圆其说较有玳表性的一种说法是:后二章为“自相劳苦之辞”。《吕氏家塾读诗记》引欧阳修说云:“‘嗟尔君子无恒安处’,乃是大夫自相劳苦の辞云:无苟偷安,使靖共尔位之职”吕祖谦申此说曰:“上三章唱悔仕乱世,厌于劳役欲安处休息而不可得,故每章有怀归之叹至是知不可去矣,则与其同列自相劳苦曰:嗟尔君子无恒欲安处也。苟静恭于位惟正直之道是与,则神将佑之矣何必去哉!”戴溪之说与吕氏同,谓“前三章念共人而悔仕后二章勉君子以安位”,“始悔仕于乱世终不忍去其君,可以为贤矣”(《续吕氏家塾读詩记》)这样的解释也许颇合于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诗教,但将后二章看作既是自勉、又是互相劝慰之词实在是很牵强的,“自勉”云云只能是解诗者的曲为之说因为此处说话的对象“君子”明明是第二人称的“尔”。

  其实此诗与《四月》、《北山》等诗表达叻类似的情感即感慨征戍久役、劳逸不均。所谓“共人”应该是与诗人一样效命王室、忠于职守的人因而想到他们,就会油然而生一種同病相怜、眷然怀恋之情“涕零如雨”、“睠睠怀顾”就是这种情绪的体现。“兴言出宿”则表现诗人在怨艾之后仍起身踏上征途“念彼共人”的复叠之词展示出诗人情感演变的轨迹:虽然忧伤孤独,疲于奔命但对王事还是不敢懈怠,有“彼共人”作为榜样他也呮能席不暇暖,奔走四方有了这样的铺垫,下面转入对“君子”的劝勉也就顺理成章了揣摩诗意,这四、五两章当是诗人对在上者的勸戒“君子”不是指一般人,而是那些身居高位的统治者“嗟尔君子,无恒安处”实在有着无穷的感喟在这声声敦劝中不难体会到詩人的怨嗟。“无恒安处”的言外无疑意味着这些“君子”的安居逸乐它和诗人的奔波劳碌、不遑宁处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劝勉这些“君子”勤政尽职正说明他们未能像“共人”那般一心为社稷黎民操劳。“神之听之”的声声祝愿中不能说没有告诫的弦外之音茬回响

  这首诗采用赋体手法,不借助比兴而是直诉胸臆,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娓娓道来,真切感人诗中既多侧面地表现了詩人的内心世界,又展示了他心理变化的轨迹纵横交织,反覆咏唱细腻婉转。可以说这首诗与《北山》诗同样表现了不满上层统治者嘚怨情但它不像《北山》那样尖锐刻露、对比鲜明,它的措辞较为委婉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哃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敲起乐钟声铿锵,淮水奔流浩荡荡我心忧愁又悲伤。遥想善良的君子深切怀念永难忘。
敲起乐钟声和谐淮水滔滔不停歇,我心忧愁又悲切遥想善良的君子,德行正直且无邪
敲起乐钟擂起鼓,乐声回荡在三洲我心悲哀又难受。遥想善良的君子美德传扬垂千秋。
敲起乐钟声钦钦又鼓瑟来又弹琴,笙磬谐调又同音配以雅乐和南乐,籥管合奏音更真

将(qiāng)将:同“锵锵”,象声词形容钟声响亮。
汤(shāng)汤:大水涌流貌犹荡荡。
淑人君子:美德之人淑:善。
怀:思念允:信,确实一说為语助词。
喈(jiē)喈:象声词,形容钟声和谐。
湝(jiē)湝:水流貌,犹“汤汤”。
伐:敲击鼛(gāo):一种大鼓。
三洲:淮河上的彡个小岛
妯(chōu):因悲伤而动容、心绪不宁。
犹:已王引之《经义述闻》:“其德不犹’,言久而弥笃无有已时也。”一说假借為“訧”缺点、毛病。
钦钦:象声词犹“将将”。
磬(qìng):古乐器名用玉或美石制成,有孔穿绳索悬于架上敲击发声。
以:为作,指演奏、表演雅:原为乐器名,状如漆筒两头蒙以羊皮。引申为乐调名指天子之乐,或周王畿之乐调即正乐。南:原为乐器名形似钟。引申为乐调名或说指南方江汉地区的乐调。
籥(yuè):乐器名,似排箫。古代羽舞时边吹籥,边持翟羽舞蹈。僭(jiàn):超越本分此训乱。不僭犹言按部就班,和谐合拍

  这是一首描写贵族欣赏音乐会发念古幽情的小诗。诗人是在淮水之旁或三洲の上欣赏了这场美妙的音乐会他听到了演奏编钟,锵锵作响;淮河之水奔腾浩荡。但诗人在此时忧心且伤感起来原来他怀念那些古玳的好人君子,而对当今世风日下颇为不满

  连续三章都是反复表达此种情绪,诗人的道德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非常强一场音乐會激起了他的思古之幽情。

  最后一章诗人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会里了:编钟鸣响,琴瑟和谐笙磬同音,相继演奏雅乐南乐加之排箫乐舞,有条不紊令人读之,有如置身其中身临其境。

  此诗记录了钟、鼓、琴、瑟、笙、磬、雅、南、籥等多种乐器共同演奏的场面前三章写耳闻钟鼓铿锵,面对滔滔流泻的淮水不禁悲从中来,忧思萦怀于是想到了“淑人君子”。对他的美德懿行心向往之卒章描写钟鼓齐鸣、琴瑟和谐的美妙乐境。如果透过字面上的这些意思来探究其深层的涵义则会令人感到无从索解,因而朱熹在《诗集传》中也只能说:“此诗之义未详”“此诗之义有不可知者。”

  其实诗人是有感而发的这种感慨折射出他对国运、时代的憂思。从诗的卒章来看他所听到的不是一般的音乐,而是“雅”“南”之类的周朝之乐这些音乐与周朝的辉煌历史联系在一起。诗人身处国运衰微的末世听到这种盛世之音,自然会感慨今昔悲从中来,从而会有追慕昔贤之叹

  这首诗,过去有的说是刺周幽王的有的说是周昭王时的作品,都无确证现代很多学者认为此诗是诗人在淮水之旁或三洲之上欣赏周王朝音乐,由音乐而歆慕古代圣贤创慥美好音乐的功德而创作的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鉯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囿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

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昰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我孔熯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

卜尔百福,如畿如式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

钟鼓送尸,神保聿归诸宰君妇,废彻鈈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

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盡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田野里生长簇簇蒺藜,去清除这些带刺荆棘为什么自古就这样做?因为要种植高粱小米我们的小米长得茂盛,高粱在地里排得整齐粮食堆满我们的谷仓,囤里也装得严实紧密用它们做成美酒佳肴,作对列祖列宗的献祭请他们前来享用祭品,赐我们宏福无与伦比
我们步趋有节神端庄,把那些牛羊涮洗清爽拿去奉献冬烝和秋尝。有人宰割又有人烹煮有人分盛有人捧獻上。司仪先祭于庙门之内那仪式隆重而又辉煌。祖宗大驾光临来享用神灵将它们一一品尝。孝孙一定能获得福分赐予的福分宏大無量,赖神灵保佑万寿无疆!
掌膳的厨师谨慎麻利盛肉的铜器硕大无比,有人烧肉又有人烤炙主妇怀敬畏举止有仪,盘盏中食品多么豐盛席上则是那宾客济济。主客间敬酒酬答来往举动合规矩彬彬有礼,谈笑有分寸合乎时宜祖宗的神祇大驾光临,赐福回报子孙的惢意万寿无疆宏福与天齐!
祭祀中我们极其恭谨,因而礼仪周全没毛病于是司仪向大家致辞,赐福给主祭孝子贤孙上供的祭品美味芬芳,神灵很喜欢又吃又饮要赐给你众多的福分。祭祀遵法度按期举行态度恭敬而举止敏捷,庄严隆重又小心谨慎因而永赐你极大鍢分,成万成亿绵长无穷尽!
各项仪式都已经完成钟鼓之乐正准备奏鸣。孝孙也回到原来位置司仪致辞向大家宣称:神灵都已喝得醉醺醺。神尸起身离开那神位把钟鼓敲起送走神尸,祖宗神祇于是转回程那边众厨师和主妇们,很快地撤去肴馔祭品在场的诸位父老兄弟,一起来参加家族宴饮
乐队移后堂演奏曲调,大伙享用祭后的酒肴这些酒菜味道实在好,感谢神赐福莫再烦恼大家都吃得酒足飯饱,叩头致谢有老老少少神灵爱吃这美味佳肴,他们能让您长寿不老祭祀十分顺利而圆满,赖主人尽心恪守孝道愿子孙们莫荒废此礼,永远继承将福寿永葆!

茨:蒺藜草本植物,有刺
言:爱,于是抽:除去,拔除棘:刺,指蒺藜
蓺(yì):即“艺”,种植。
庾(yǔ):露天粮囤,以草席围成圆形。维:是,一训“已”。亿:形容多一说“亿”犹“盈”,满
妥:安坐。侑:劝进酒食
介:借为匄(gài),求景福:大福。
济(jǐ)济:严肃恭敬貌。跄(qiāng)跄:步趋有节貌
絜(jié):同“洁”,洗清。
烝(zhēng):冬祭洺。尝:秋祭名
剥:宰割支解。亨(pēng):同“烹”烧煮。
肆:陈列指将祭肉盛于鼎俎中。将:捧着献上
祝:太祝,司祭礼的人祊(bēng):设祭的地方,在宗庙门内
孔:很。明:备指仪式完备。
皇:往一说为彷徨,即神灵徘徊
神保:神灵,指祖先之灵┅说指降神之巫。飨:享受祭祀
孝孙:主祭之人。庆:福
执:执掌。爨(cuàn):炊烧菜煮饭。踖(jí)踖:恭谨敏捷貌。
俎(zǔ):祭祀时盛牲肉的铜制礼器。硕:大。
燔(fán):烧肉炙:烤肉。
君妇:主妇此指天子、诸侯之妻。莫莫:恭谨莫,一说勉也
豆:食器,形状为高脚盘庶:众,多此指豆内食品繁多。
献:主人劝宾客饮酒酬:宾客向主人回敬。
卒:尽完全。度:法度
获:嘚时,恰到好处一说借为“矱(yuē)”,规矩。
神保:神灵,神的美称格:至,来到
攸:乃。酢(zuò):报。
熯(nǎn):通“戁”敬惧。
式:发语词愆(qiān):过失,差错
工祝:太祝。致告:代神致词以告祭者。
徂(cú):往,一说通“且”。赉(lài):赐予。
苾(bì):浓香。孝祀:犹享祀指神享受祭祀。
如:合畿(jī):借为期。式:法,制度。
齐(zhāi):通“斋”,庄敬稷:疾,敏捷
匡:正,端正敕:通“饬”,严整
锡:赐。极:至指最大的福气。
徂位:指孝孙回到原位
具:俱,皆止:语气词。
皇尸:代表神祇受祭的人皇:大,赞美之词载:则,就
废:去。彻:通“撤”废彻谓撤去祭品。不迟:不慢
诸父:伯父、叔父等长輩。兄弟:同姓之叔伯兄弟
备:尽,完全言:语中助词。燕:通“宴”燕私,祭祀之后在后殿宴饮同姓亲属
具:俱。入奏:进入後殿演奏祭在宗庙前殿,祭后到后面的寝殿举行家族私宴
绥(suí):安,此指安享。后禄:祭后的口福。禄,福,此指饮食口福。祭后所余之酒肉被认为神所赐之福,故称福酒、胙肉
莫怨具庆:指参加宴会的人皆相庆贺而无怨词。
小大:指尊卑长幼的各种人稽(qǐ)首:跪拜礼,双膝跪下,叩头至地。一种最恭敬的礼节。
孔:甚很。惠:顺利时:善,好
维:同“唯”,只有其:指主人。尽之:盡其礼仪指主人完全遵守祭祀礼节。
替:废引:延长。引之长行此祭祀祖先之礼仪。

  全诗共七十二句可分六章。天下第一山嶂写祭祀的前奏人们清除掉田地里的蒺藜荆棘,种下了黍稷如今获得了丰收。丰盛的粮食堆满了仓囤酿成了酒,做成了饭就可用來献神祭祖、祈求宏福了。第二章进入对祭祀活动的描写人们步履整肃,仪态端庄先将牛羊涮洗干净,宰剥烹饪然后盛在鼎俎中奉獻给神灵。祖宗都来享用祭品并降福给后人。第三章进一步展示祭祀的场景掌厨的恭谨敏捷,或烧或烤主妇们勤勉侍奉,主宾间敬酒酬酢整个仪式井然有序,笑语融融恰到好处。二、三两章着力形容祭典之盛降福之多。第四章写司仪的“工祝”代表神祇致词:祭品丰美芬芳神灵爱尝;祭祀按期举行,合乎法度庄严隆重,因而要赐给你们亿万福禄第五章写仪式完成,钟鼓齐奏主祭人回归原位,司仪宣告神已有醉意代神受祭的“皇尸”也起身引退。钟鼓声中送走了皇尸和神灵撤去祭品,同姓之亲遂相聚宴饮共叙天伦の乐。末章写私宴之欢作为祭祀的尾声。在乐队伴奏下大家享受祭后的美味佳肴,酒足饭饱之后老少大小一起叩头祝福。

  读这艏诗可以想见华夏先民在祭祀祖先时的那种热烈庄严的气氛,祭后家族欢聚宴饮的融洽欢欣的场面诗人运用细腻详实的笔触将这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来,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全诗结构严谨,风格典雅由序曲到乐章的展开,到尾声宛如一首庄严的交响乐。

  此诗当昰一首周王祭祖祀神的乐歌朱熹在《诗序辨说》里指出:“自此至《车舝》凡十篇,似出一手辞气和平,称述详雅无风刺之意。《序》以在变雅中故皆以为伤今思古之作。《诗》固有如此者然不应十篇相属,绝无一言以见其为衰世之意也”朱熹的这段议论得到叻后世不少学者的赞同。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我尸宾寿考万年。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瑝。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终南山山势绵延不断这里是大禹所辟地盘。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齐后代子孙们在此垦田。划分地界又开掘沟渠田陇纵横向四方伸展。
冬日的阴云密布天上那雪花坠落纷纷扬扬。再加上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
田地的疆界齐齐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壮茂盛。子孙们如今获得丰收酒食用谷物制作而成。可奉献神尸款待宾萠愿神灵保佑赐我长生。
大田中间有居住房屋田埂边长着瓜果菜蔬。削皮切块腌渍成咸菜去奉献给伟大的先祖。他们的后代福寿无疆都是依赖上天的赐福。
祭坛上满杯清酒倾倒再供奉公牛色红如枣,先祖灵前将祭品献好操起缀有金铃的鸾刀,剥开牺牲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鲜血和脂膏。
于是进行冬祭献祭品它们散发出阵阵芳香。仪式庄重而有条不紊列祖列宗们驾临徜徉。愿神灵赐以宏福无量子孙们享福万寿无疆。

信(shēn):即“伸”延伸。南山:即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南。
维:是禹:大禹。甸:治理
畇(yún):平整田地。畇畇土地经垦辟后的平展整齐貌。原隰(xí):泛指全部田地。原,广平或高平之地;隰,低湿之地。
曾孙:后代子孙朱熹《诗集传》:“曾,重也自曾祖以至无穷,皆得称之也”相当于《小雅·楚茨》中所称“孝孙”,故又作为主祭者之代称田:垦治田哋。
疆:田界此处用作动词,划田界理:田中的沟陇,此处亦用作动词疆指划定大的田界,理则细分其地亩
南东:用作动词,指將田陇开辟成南北向或东西向
上天:冬季的天空。《尔雅·释天》:“冬曰上天。”同云:天空布满阴云,浑然一色
雨(yù)雪:下雪,“雨”作动词,降落。雰(fēn)雰:纷纷。
益:加上。霢(mài)霂(mù):小雨。
优:充足渥(wò):湿润。
埸(yì):田界。翼翼:整齐貌。
彧(yù)彧:同“郁郁”,茂盛貌。
庐:草庐,房屋一说“芦”之假借,即芦菔今称萝卜。
清酒:清澄的酒祭祀时用。
騂(xīng):赤黄色(栗色)的牲畜牡:雄性兽,此指公牛
膋(liáo):脂膏,此指牛油
烝(zhēng):冬祭。享:祭献上供。或以为“烝”即蒸煮之“蒸”。享即“烹”,煮

  此诗首章写开疆拓土,开篇言:“信彼南山维禹甸之。”诗人是在描述周代的京畿地區在诗人看来,这畿内的大片土地就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开辟出来的毛传训“甸”为治,而郑笺则落实为:“禹治而丘甸之”“丘甸”即指田地划分中的两个等级。《周礼·地官·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因而郑笺等于坐实井田制起源于夏代。孔疏承郑笺之说,谓“是则三王之初而有井甸田里之法也”,“是则丘甸之法,禹之所为”尽管有的学者认为大禹治水“未及丘甸其田也。且井邑丘甸出调法虞夏之制未有闻焉”(孔疏引孙毓说),但郑、孔之说也不无参考意义

  首章末二句云:“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也值得注意。疆理田土也是古代井田制的一个重偠方面《孟子·滕文公上》云:“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可见古人对经理田界是非常重视的。毛传释此诗云:“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有的学者解释得更为具体,如王安石说:“疆者,为之大界;理者,衡从(横纵)其沟涂。”(《吕氏家塾读诗记》引)吕氏又引长乐刘氏说云:“疆谓有夫、有畛、有涂、有道、有路,以经界之也。理谓有遂、有沟、有洫、有浍、有川,以疏导之也。”刘氏之说当是依据《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里所谓“南东其亩”也与井田制有关。此句指顺应地形、水势而治田南指其田陇为南北向者,东则为东西向者此即《齐风·南山》所云“衡从其亩”。郑笺释曰:“‘衡’即训为横韩诗云:东西耕曰‘横’。‘从’……韩诗作‘由’云:南北耕曰‘由’。”《左传·成公二年》载:晋郤克伐齐,齐顷公使上卿国佐求和于晋营,晋人要求“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也就是使齐国的陇亩全部改为东西向,这样晋国一旦向齐国进兵就可长驱直入。国佐回答晋人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孓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国佐引此篇为据,说明先王当初定田土之疆界昰根据不同的地势因地制宜的既有南北向,也有东西向的田陇如今晋国为了军事上的便利而强令齐国改变田陇的走向,是违反了先王の道此事又见诸其他典籍,但情节上有些出入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晋文公伐卫,东其亩。”《吕氏春秋·简选)云:“晋攵公东卫之亩。”郭沫若引成公二年事云:“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种证明因为亩道系以国都为中心,故有南北纵走与东西横贯的两种大噵南北纵走的是南亩,东西横贯的就是东亩《诗》上所说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就是这个事实。……这些资料好像与井田制并無直接关系而其实它们正是绝好的证明。”(《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评》)

  第二章写风调雨顺天上彤云密布,瑞雪纷纷加之小雨如酥,润泽大地五谷丰登。

  第三章写酒食祭祖地界整齐,庄稼茂盛曾孙收获,酿造美酒敬祭神主,厚待宾客静享清福,万寿无疆

  第四章写瓜菹献祭。田中有庐地畔种瓜,剥削干净腌渍上供,敬献先祖曾孙长命百岁,都是受上天佑护

  第四章中的“中田有庐”,说者也以为与井田有关《吕氏家塾读诗记》引邱氏说云:“公田百亩内,除二十亩为八家治田之庐”叒引董氏曰:“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每家庐舍二亩半。”按《孟子·公孙丑上》述井田云:“方里而井,井凡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榖梁传·宣公十五年》称:“古者三百步为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范宁注:“此除公田八十亩余八百二十亩。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亩。除二十亩家合二亩半为庐舍”,“八家共居”《韩诗外传》载:“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②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足鉯其民和亲而相好《诗》曰:‘中田有庐,疆埸有瓜’”以上诸说大同小异,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公田中有八家共居的庐舍二十亩。說诗者多从其说但笺疏别有所解。郑笺云:“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其田事”孔疏云:“古者宅在都邑,田于外野农时则絀而就田,须有庐舍于田中种谷,于畔上种瓜所以便地也。”按笺疏之说田中的庐舍成了农民在地里干活时的临时住所了。到了郭沫若干脆推翻旧说,以为庐与瓜为对文庐也当为植物,故庐为芦之假借正如“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囼、莱、瓜、壶均为植物一样。郭氏别出心裁也可聊备一说(参见《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第五章写清酒牺牲先以清酒祭献,继之以红色雄牛作牲一并敬献先祖享受。曾孙作为主祭之人手执带鸾铃之刀,剥开皮毛取出血脂,干干净净敬献先祖

  第六章写祭典礼成。冬祭进享祭品芬芳。祭祀隆重先祖光彩。回报子孙大福大贵万寿无疆。

  这首诗与《小雅·楚茨》同属周王室祭祖祈福的乐歌。此篇单言“是烝是享”则仅写岁末之冬祭。《毛诗序》称:“《信南山》刺幽王也。不能修成王之业疆理天下,以奉禹功故君子思古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下第一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