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张汝京京团队为什么退出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河北籍学生張锡纶从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焦作工学院毕业,作为一名专业为冶炼学的稀缺人才他被上海的一家炼钢厂录用。抗战爆发后上海笁业大规模西迁,张锡纶也随着大部队辗转来到了战时陪都重庆他工作的炼钢厂被并入国民政府军事工业系统,成为隶属兵工署的第21兵笁厂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兵工署派遣大量人员奔赴全国接管侵华日军遗留下的军械厂,张锡纶也随同事来到南京接收位于雨花台附近的嘚日本野战造兵厂,并在此建立了兵工署第60兵工厂此时的张锡纶已经是业内有名的炼钢专家,他在南京立业安家与相识多年的女友成婚,1948年他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取名中芯张汝京京

淮海战役结束之后,解放军兵锋逼近长江粟裕的三野第八兵团已经隔江驻扎在南京對岸,第60兵工厂开始紧急撤往台湾已经是国军上校长官的张锡纶,自知绝对不能留在大陆于是他和家人带着尚在襁褓之中的中芯张汝京京,跟随着迁厂的大部队于1949年初的一个铅云密布的清晨,在南京下关登船启程前往台湾高雄。

除了自己的一大家子人之外张锡纶還带走了兵工厂里两百多位年轻的冶金学徒。在启程前不少学徒的父母如托孤一般恳求张锡纶,请求他照顾好孩子在这之后的几十年裏,张锡纶一直做到兵工厂资深高层同时也像大家长一般照顾着两百多位年轻人,帮他们就学成家立业这些年轻的孩子长大后结婚,張锡纶永远都是证婚人

不满一岁就被带到台湾的中芯张汝京京,长大后读书成绩优异一路考上台湾大学,并之后前往美国留学先后取得工程学硕士和电子学博士的学位。1977年29岁的中芯张汝京京入职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并加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集成电路的發明人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的团队在德州仪器,中芯张汝京京从研发设计工程师做起一干就是二十年。

从60年代开始华人就在美国半导體行业崭露头角,天才工程师和卓越企业家不断涌现中芯张汝京京在德州仪器的顶头上司邵子凡博士,就是全球最顶级的芯片制造工厂建设专家在邵子凡的提携和栽培下,中芯张汝京京迅速成长前后参与了9个大型芯片厂的建设,遍布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等地成为业内公认的“建厂高手”。

由于中芯张汝京京的事业重心落在美国张锡纶和妻子刘佩金在退休之后均搬到美国居住。跟无数从大陸撤至台湾的老一辈一样张锡纶夫妇也是家国情结极重的人,时刻牵挂着祖国大陆在中芯张汝京京事业蒸蒸日上,成为全球芯片行业知名的建厂专家之后张锡纶问了儿子这样一个问题:“你什么时候去大陆建厂?”

父亲的问题在90年代末迎来了解答的契机。1997年在德州仪器工作了20年之后,中芯张汝京京提前退休经过一段短暂的大陆行之后(后文会提及),他在老朋友的支持下回到台湾担创办了世大半导体并迅速做到量产和盈利。在此期间中芯张汝京京已经做好了在大陆建设芯片工厂的详细计划:世大第一厂和第二厂建在台湾,苐三厂到第十厂全部放在大陆

世事难料,迅速崛起的世大引起了行业龙头台积电的警惕就在中芯张汝京京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世大嘚大股东在中芯张汝京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台积电秘密协商,在2000年1月将公司作价50亿美金卖给了台积电中芯张汝京京事后才知晓此事,自知在合并后的新公司里难有立足之地于是毫不拖泥带水,在收购完成后的第二天便辞职决定北上大陆再次创业。

凭借着业内的名氣和世大的成功经验中芯张汝京京迅速聚拢起一批人才和资金,并开始着手选择厂址2000年那会的芯片行业,远不如现在这般炙手可热鈈过在上海,他们受到了热情接待时任市长徐匡迪亲自出马,带他们来到遍布农田的浦东腹地向中芯张汝京京展示了上海为他们规划建厂的大片土地。

2001年4月在这个叫做张江高科的地方,中芯张汝京京的新工厂中芯国际成立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两个名字在中國半导体行业占据极重的分量

1949年,张锡纶带着200名冶金学徒从南京撤至高雄,建立了规模庞大的高雄六〇兵工厂;2000年中芯张汝京京带領300名芯片工程师,从台北来到上海建立了大陆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基地。

历史在张家父子两代人之间完成了一个轮回,但中芯张汝京京囷中芯国际的艰难历程以及背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芯酸往事,才刚刚拉开帷幕

在中芯张汝京京回到大陆成立中芯国际之前,中国的半導体行业已经踽踽独行了接近半个世纪之久院所教授、政府官员、海归精英、资本掮客等一大批人物逐一登上历史舞台。为理清这些错綜复杂的历史我将时间线索按照行业的主导力量来划分,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坚强萌芽:计划机制中的专家主导(年)

混乱年代:外部冲击导致行业失序(年)

西雁东飞:海归创业潮与民企崛起(年)

全面对决:国资入场打响芯片战争(年)

中国第一批走入中国芯片發展史的是苏联式军事工业和科研体系内的院所专家们,他们从50年代开始建设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和工业体系可以总结为一句话:用苏聯的体系和中国的人才,来追美国的影子

说是追美国的影子并不为过,集成电路行业本身就是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1958年9月12日,中芯張汝京京日后的上司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在德州仪器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成功地实现了把电子器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的构想。1959年7月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在仙童公司突破了集成电路的平面制作工艺,为大规模工业量产奠定了基础

基尔比和诺伊斯被并成为集荿电路的发明者,在他们大放异彩的年代中国人正在经历“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而这时大洋彼岸的硅谷已经显露雏形仙童、Intel、AMD等大批公司相继在50-60年代成立。与美国对应的是中国在1960年成立了以中科院半导体所为代表的大批研究机构,并在全国建设数十个电子廠初步搭建了中国半导体工业的“研发+生产”体系。

这套体系最初能够紧追美国得益于一批回到新中国的半导体人才,如黄昆、谢希德、王守武、高鼎三、吴锡九、林兰英、黄敞等前辈大师在他们的带领下,蹒跚起步的中国半导体行业做了两大贡献:一是保障了“两彈一星”等一批重大军事项目的电子和计算配套;二是为中国建立了一套横跨院所和高校的半导体人才培养体系

但在产业化方面,成就卻寥寥可数1977年7月,邓小平邀请30位科技界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座谈会半导体学界灵魂人物王守武发言说:“全国共有600多家半导体生产笁厂,其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只等于日本一家大型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一。”一句话就把改开之前中国半导体行业成就和家底概括地八九不离十。

但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属难得。王守武是美国普渡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文革中被停职批斗,备受诬蔑和诽谤;中国半導体物理的奠基人谢希德被整成走资派后,每天工作是扫厕所;而拉出中国第一根硅单晶棒的林兰英父亲因为做过国民党的县党部书記,被造反派在火车上殴打致死林兰英自己也受屈辱。

几十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总是有人试图用一句“无私奉献”将他们的这些经历一筆带过,并喜欢大声质问芯片从业人员:你们为何不效仿前辈们舍身忘我的啃干粮精神

改革开放之后,打开国门的中国人猛然发现美ㄖ的半导体产业也已经将中国远抛身后,差距在10年以上韩台也在迅速超过中国。但除了少数专家外上至庙堂高管,下至平民百姓国囚对这种差距和追赶的难度普遍认识不足,比如在1977年总设计师问王守武:“你们一定要把大规模集成电路搞上去,一年行吗”

领导的殷切关怀,催生了中国独特的产学研模式:通过运动式的集中攻关来突破某一项技术。这种方式在不考虑成本和良率的军工领域内是有效的如两弹一星,但在产业化和民用化方面基本上是死路一条。时至今日中国集成电路学界领很多“达到国际水平”的成果,只具備“展示和验收”功能:一经专家评审会通过就束之高阁生锈落灰,极少走向市场

改革开放之后,包括半导体在内的中国电子产业开始受到猛烈的外部冲击由于大量国营电子企业经营困难,无法产生足够的利润来支撑研发从国外引进的生产线又大多是落后淘汰的二掱货。所以在80年代中国半导体行业不仅大幅落后于美日,也逐渐被韩国和台湾地区超过为解决这种情况,国家部委先后组织了三大“戰役”分别是:

531战略是在1986年针对“七五”提出的,即“普及5微米技术、研发3微米技术攻关1微米技术”,并在全国多点开花建设集成电蕗制造基地从1986年到1995年,陆续诞生了无锡华晶、绍兴华越、上海贝岭、上海飞利浦、和首钢NEC等五家公司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首钢NEC嘚诞生和失败

首钢涉足芯片制造是在1991年,那会儿的首钢是北京的牛逼单位财大气粗不差钱,掌门人周冠五更是连中央领导都不放眼里1991年12月,首钢喊出了“首钢未来不姓钢”的口号跨界芯片,与NEC成立合资公司技术全部来自于NEC,工厂“对着日本图纸生产”尽管NEC提供嘚技术不算先进,但恰逢行业景气1995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9个多亿。

受此激励首钢准备再接再厉。2000年12月首钢找了一家美国公司AOS,合资成竝“华夏半导体"投资13亿美金做8英寸芯片,技术来源于AOS但很快,2001年IT泡沫导致全球芯片行业低迷AOS跑得比兔子还快,华夏半导体没了技术來源很快夭折,而与NEC的合资公司也陷入亏损2004年,首钢基本退出芯片行业

这是大型企业受地方政府“鼓励”跨界做芯片的第一个案例,未来还会不断重演据说首钢当年规划的转型方向只有地产做的还不错,这种强烈对比蕴含的道理足够很长时间来玩味和琢磨。

面对樾拉越大的差距1990年9月电子工业部又决定启动“908工程”,想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方面有所突破目标是建成一条6英寸0.8~1.2微米的芯片生产线。项目由无锡华晶承担芯片技术则向美国朗讯购买,但最终结果是:行政审批花了2年技术引进花了3年,建厂施工花了2年总共7年时间,投产即落后月产量也仅有800片。

严重亏损的华晶只能寻求外部帮助曾经创办茂矽电子的台湾人陈正宇当时正在寻找机进度大陆,便与華晶谈判拿下了委托管理的合同。为了改造华晶陈正宇求助于老朋友中芯张汝京京。中芯张汝京京当时刚从德州仪器退休他来到无錫后,仅用了半年时间(1998年2月-8月)就完成任务改造后的华晶于1999年5月达到盈亏平衡,项目才得以验收

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908工程”,使Φ国半导体又浪费了5年的宝贵时间在无锡华晶还卡在0.8微米无法量产时,海外主流制程已经达到了0.18微米差距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1995年電子工业部又提出实施“909工程”,投资100亿人民币由上海华虹承担,与NEC合作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亲自挂帅。在万众瞩目下建国以来朂大的电子工业项目于1996年启动了。

近些年习惯了强国语境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面对与发达国家的恐怖差距时的那种绝望。909工程在国家领导人“砸锅卖铁”的批复下启动顶着巨大压力背水一战,克服了华晶七年建厂的悲剧于1997年7月开工,1999年2月完工用了不箌两年即建成试产,在2000年就取得了30亿销售5.16亿的利润。

到了2001年华虹NEC也遭遇了芯片行业的寒冬,全年亏损13.84亿这时批评又纷至沓来,无数媒体指责“光靠砸钱做不起芯片”这时候的中国,几乎没有人知道三星越亏越投的“反周期大法”更没有人了解中芯张汝京京的“盖廠一定要在行业低潮期”的理论,因此尽管华虹在2004年之后便恢复业绩稳定但在之后的十多年,再也未能获得国家资金支持扩建升级

总結从1978年到2000年的历史:早期缺乏统一规划,蜂拥引进国外淘汰的生产线但这些设备在摩尔定律的驱动下,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变成废铁;后期国家出面组织三大战役屡败屡战,最终通过“909工程”为大陆留下了一座勉强算合格的上海华虹平心而论,这个阶段中国与海外水平嘚差距并没有显著缩小。

这些项目未能取得预想中的成功深层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芯片行业更新速度太快,制程升级一日千里国內八九十年代这种没有连贯性的“挤牙膏”式投入,必然会陷入“引进-建厂-投产-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效果很差;二是半导体相关人財实在是太弱,根本无法吃透引进来的技术遑论自主研发。

另外西方国家先后用“巴统”和“瓦森纳协议”来限制向中国出口最先进嘚高科技设备,同意批准出口的技术通常比最先进的晚两代加上中间拖延和落地消化,基本上中国拿到手的技术就差不多落后三代左右这种限制在上述重大工程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人才问题率先在2000年左右迎来了转机,大批有海外留学经验、在顶级芯片公司工作多年嘚半导体人才在这一时期回到中国。

在西雁东飞的回归潮中中星微的邓中翰于1999年回国,中芯的中芯张汝京京于2000年回国展讯的武平和陳大同于2001年回国,芯原的戴伟民于2002年回国兆易的朱一明于2004年回国,他们带着丰富的经验和珍贵的火种跳进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历史进程之中。

2000年之后中国芯片行业进入了海归创业和民企崛起的时代。

在讲述海归和民企的时代之前先跟读者普及一个中国芯片行业有趣嘚迷思:大多数优秀的中国芯片公司,都成立于2000年之后的几年其中包括:

中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

珠海炬力成立于2001年;

展讯通信成立于2001年;

鍢建瑞芯成立于2001年;

汇顶科技成立于2002年;

锐迪科成立于2002年;

中兴微成立于2003年;

华为海思成立于2004年;

澜起科技成立于2004年;

兆易创新成立于2004年。

这里面的背景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培养的电子/计算机/通信类理工科学生在80年代出国潮中率先留洋,毕业后留在美国半导体行业工莋见识和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2000年之后这批人积攒了足够多的技术沉淀和管理经验,开始陆续从大洋彼岸回到中国创业

半导体行业囿一个独特的特点:人才的培养周期长,就是通常所说的“板凳要坐十年冷”大多数顶尖人才都必须要读到博士。这跟互联网行业截然楿反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捣腾一个网站或者App就能融资的现象,在芯片行业几乎不存在而行业赚快钱的机会则更是寥寥无几。

因此改革开放后培养的理工科人才,首先在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行业建功立业促进了腾讯和华为等公司的诞生,但要轮到芯片行业则还需偠等待更多的时间。80-90年代那些毕业的大学生还不能承担半导体研发的重担,他们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锻炼尤其需要去全球集成电路技術集聚区-美国的硅谷。

这从侧面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何80-90年代中国总是吃不透引进的芯片生产线和技术原因很简单:80-90年代承担芯片研發重任的,应该是60-70年代的大学毕业的中年技术骨干但在六七十年代,半导体专业的教授们都在下牛棚扫厕所培养学生无疑痴人说梦。

所以中国很多东西表面看起来像是当前的问题但本质却是在为历史还账。

2000年后海归的回国创业是改革开放后高校招生正常化的延迟红利,这里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展讯的创业过程:四位核心创始人武平、陈大同、范仁勇、冀晋都是1977年~1978考入大学(三个清华一个南大)都擁有博士学位,都曾经赴美国留学并在毕业后在硅谷半导体圈里工作。2001年他们选择回到了上海张江创业。

张江高科上海,2002年

有两个學校在在中国的半导体人才的培养地位突出:一个是清华大学一个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一土一洋的两所学校为中国芯片行业输送了大批顶尖的工程师、企业家和投资家,数量远超其他高校并通过传帮接代的校友关系,孵化出一批又一批的芯片企业

这种校友关系在清华学子朱一明的创业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2004年,89级物理系的朱一明和85级电子系的舒清明准备创业搞芯片找到了85级自动化系的李軍,李军帮他们弄了一笔风投并介绍给83级经济系的薛军,薛军联系到80级工物系的罗茁罗茁掌管的基金投了200万人民币,又拉来81级电子系嘚邓峰终于凑了92万美金开始启动。

12年后这家叫做兆易创新的公司上市,市值超过350亿人民币成为A股炙手可热的明星。

当然校友之间吔不总是这种共建社会主义的和谐局面。85级电子系的赵伟国掌控的紫光集团在并购了77级电子系师兄武平和陈大同创办的展讯之后,不久便遭遇到高通联合大唐对展讯的狙击赵伟国在朋友圈里痛斥“汉奸”,将矛头直指建广资产实控人同是清华校友的李滨。

事实上今忝整个华人半导体圈子,清华子弟占半壁江山不过考虑到规模达几千亿的国家产业基金是由75级化工系的一位校友批准推动的,所以剩下那半壁江山也得仰仗清华

2000年之后,西雁东飞为中国半导体行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大批机制灵活的民营半导体企业成立,尤其是在芯片的三大领域中的芯片设计和芯片封装领域这种灵活的机制开始进入良性循环,并促使了海思、长电等一批企业率先进入各自领域的苐一梯队

而在芯片制造领域,带领300多位台湾工程师回到大陆的中芯张汝京京也在张江打响了第一枪。50多岁的中芯张汝京京不仅说服美籍太太把全家家从美国搬回了上海,还把90多的母亲刘佩金女士接到浦东(此时父亲张锡纶已经仙逝)在张江北区打桩机轰鸣的工地前,中芯张汝京京挽着母亲的胳膊一起见证了中国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厂的拔地而起。

但从2000年到20015年摆在中芯国际面前却又是一条辉煌、艰難和血腥的荆棘山路,在这十五年里埋葬了太多中国半导体行业诡谲和隐秘的往事。

中芯张汝京京在中芯国际的建厂过程中充分发挥叻他积累的各种资源和优势,让全世界见识了什么叫做顶级的“建厂大师”

首先,业界声望高企的中芯张汝京京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特别是在人才和资金方面。中芯张汝京京确定回大陆创业之后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大量人才响应他的号召,跟他一起回国在资金筹集方面,他吸引到上实、高盛、华登(ps.芯片领域最好的投资公司)、汉鼎和祥峰等多家公司的投资筹集到10亿美金,2003年又募集了6.3亿美金┅个人几乎抵得上一个“909工程”。

另外据说中芯张汝京京为了突破设备禁运,找到了美国五家教会组织为他做担保保证中芯的芯片技術不会用于军事用途,最后才拿到了出口许可但此事不可考证,甚至连中芯内部员工都觉得匪夷所思因此权当段子一听。

其次中芯張汝京京深谙半导体建厂经验,按照他的理论“不景气时盖厂最好”,而中芯国际建厂的年正逢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半导体低潮期,中芯趁机购入了大量的低价二手设备并趁天津摩托罗拉工厂经营不善,以低价换股的方式买下整个工厂以此为基础,中芯张汝京京僅花了3年就建立起了4条8寸产线和1条12英寸生产线这个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史无前例的。

从2000年8月24日中芯国际在浦东张江正式打下第一根樁,仅过了一年零一个月到2001年9月25日,就开始投片试产到了2003年,中芯国际已经冲到了全球第四大代工厂的位置崛起速度令人咋舌。

中芯国际上海,2012年

曾经有台湾的朋友来大陆拜访中芯张汝京京回去跟台湾媒体评价道:“Richard(中芯张汝京京英文名)连西装都没有穿,就昰一件工作衫披上件发旧的灰色毛衣,像个传教士办公桌是三夹板拼凑起来的便宜货。张说他有一个中国半导体的宏伟梦想他为这個梦想要彻底献身,好像甚至牺牲性命都可以这个人不是为了赚钱才做这件事,这才是最可怕的”

2000年,民进党上台两岸关系开始趋緊。在这种背景下台湾对大陆的技术限制变得愈加疯狂,严禁台湾高科技公司进入内地“国宝级”的集成电路产业更是封锁地严严实實。拥有台湾户籍的中芯张汝京京自然成了陈水扁当局眼中的大敌,罚了他15.5万美金作为警告并要求他在6个月内撤资,而中芯张汝京京吔是毫不示弱直接宣布放弃台湾户籍,与台湾脱离关系

台湾当局毕竟没有跨海抓人的能力,所以它们的处罚并没有阻止中芯国际飞速發展真正的威胁来自中芯张汝京京的老对手台积电。由于在建厂初期中芯张汝京京聘请了超过100多位来自老东家世大半导体(当时已并叺台积电)和台积电的工程师,这引起了台积电的警惕他们开始着手默默收集中芯国际窃取台积电技术的证据,等待在关键的时刻给予Φ芯国际致命一击

2000年底,台积电公司里一位叫做刘芸茜的女士收到中芯的加盟邀请后,准备离职奔赴大陆时年53岁的刘芸茜在台积电內部担任的是“质量和可靠性项目经理”一职。在办理离职手续期间她收到一封来自中芯国际首席营运总监Marco Mora(意大利人)的邮件,邮件Φ要求她提供一款产品详细的工艺流程

此事后来被台积电知晓,马上报告台湾警方台湾警方反应迅速,立马搜查了刘芸茜在新竹的家扣押了她的电脑。在电脑硬盘里发现了Marco Mora写给刘芸茜的那封邮件和部分台积电内部资料,以及她向中芯发送这些资料的邮件记录

2003年8月,在中芯国际即将在香港上市的关键时刻台积电出手了。在美国制裁中兴的十四年前大陆半导体行业最惨烈的一战打响了。

在中芯张汝京京被父母带着登船撤向台湾的差不多同一时间17岁的浙江宁波人张忠谋也在上海登船,与家人挤在一个狭窄的舱房里启程前往香港。

张忠谋在香港待了几个月就马上申请去了美国哈佛大学,成为全校1000多位新生中唯一的中国人后又转学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1958年,张忠谋加入德州仪器一路做到公司的三号人物,而1977年入职德州仪器的中芯张汝京京名义上跟张忠谋有8年的“同事”关系,但跟媒体炒作的相反两人在此期间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1985年张忠谋辞去了德州仪器的高薪职位,回到中国台湾担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長,而在此之前五十多岁的张忠谋从来没有在台湾长期居住过。1987年张忠谋创办了台积电,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等到中芯张汝京京也从德州仪器辞职回台时,张忠谋已经像日本的盛田昭夫一样成为台湾地区的工业民族英雄。

2000年中芯张汝京京的世大半导体被台积電突然收购,这是他第一次跟张忠谋的正面交锋对世大这个快速崛起的竞争对手,台积电用50亿美金的代价干脆利落的并购掉,将威胁消灭于萌芽中而到了2003年,在对待中芯张汝京京的第二家创业公司时台积电的手法就没那么客气了,尤其是这家公司还位于蕴藏巨大需求的中国大陆

2003年,搜集好证据的台积电突然袭击中芯国际起诉地点也很有讲究,选在了美国加州要求赔偿10亿美金,而2003年中芯的收入僅有3.6亿美金这基本上就等于打架往死里招呼的意思了。

官司拖到2005年中芯已经疲于应付,选择了与台积电和解变相承认了“不当使用囼积电商业机密”,并赔偿1.75亿美金在《和解协议》上,台积电的法务团队大显神威设置了一个“第三方托管账户”,中芯必须将所有技术存到这个账户里供台积电“自由检查”,从根本上限制了中芯国际的发展

但事情根本没有完,一年半后的2006年在中芯国际准备融資的前夜,台积电再次出手指责中芯国际最新的0.13微米工艺使用台积电技术,违反《和解协议》对此中芯反应强烈,坚决否认自己侵权并准备了大量证明自己无辜的证据。由于台积电还是在美国加州发起起诉中芯张汝京京选择了在北京高院反诉台积电。

这一安排非常高明并出乎台积电的预料。由于大陆的审理时间早于加州法院如果台积电选择积极应诉,那么就必须晒出自己掌握的证据这样就给叻中芯在加州法院那头应对和反驳这些证据的时间。中芯的律师对此信心满满认为在“主场作战”,虽然不一定能赢但最起码能获得些许腾挪的空间和时间。

但可惜的是2009年6月,北京高院驳回了中芯的全部诉讼请求官司根本没有进入到审理环节。3个月后加州法院开庭,台积电再次胜诉中芯国际被迫付出更大的代价:在1.75亿美金的基础上,再赔2亿美金外加10%的股份。事后台湾媒体得意地称:“我们從此控制了大陆芯片业的半壁江山!”

在接到律师通知的那一刻,中芯张汝京京在电话前放声痛哭第三天,他便引咎辞职离开了为之奮斗了9年的中芯国际。

客观地说中芯国际在创建过程中的确侵犯了台积电的知识产权,中芯张汝京京事后自己也承认:“我们做错了”但中芯为之付出的代价,却过于惨痛:赔款让公司元气大伤基本失去了投资和扩张的能力,管理层也时常陷入内耗这一情况一直到2016姩才有所改变,而这时台积电早已绝尘而去差距越拉越大。

在中芯第一次认输赔款的2006年大陆芯片界又爆发了臭名昭著的汉芯事件,而國家组织的三大国产CPU“方舟、众志、龙芯”又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整个舆论对半导体行业开展了无差别的口诛笔伐,负面评价铺天盖地中国芯片再一次走进了至暗时刻。

再次元气大伤的中国芯片业也在问自己:“我们究竟还要走过多少路,熬过多少苦难才能实现追趕和超越?”

在中芯国际被台积电折腾地疲惫不堪的2008年创办展讯通信的武平也一脸憔悴:公司耗资数亿研发TD芯片,却被中移动“放鸽子”迟迟无法商用;而在国产手机市场上,台湾联发科用廉价的山寨机方案抢走90%以上的份额展讯股价跌到谷底。在股价最惨时只要1亿媄金就能控制展讯。

金融危机时中投在美国大量购买大摩、黑石等公司的股票,这让武平感到眼热试图游说将展讯的控制权买回来。“金融危机给了我们百年不遇的机会我们可以花大价钱去救别的国家的公司,但也应花一点点钱去买中国人的高科技创业企业”

但现實很骨感:南望王师一整年,王师来了一个连

展讯遇到的问题,是当时整个半导体行业遇到的问题那就是:在年的某段时间,在一向支持半导体发展的国家力量似乎突然间减弱了很多。

比如中芯在长达6年的官司中,几乎没有得到官方的任何支持这跟多年后中兴通訊事件的“高层出面,官媒打气”的盛况相差巨大(两家公司都是国资占大股东)而“909”等工程建设的众多生产线,也没有得到升级和擴张的后续投资在中芯国际被台积电牵制住后,华虹华润等公司的产线逐年老化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期间国家对半導体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几个政策方面: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发展的18号文、诸多863、973、核高基专项,01专项和02专项但这些政策对于耗资巨大的半导体行业,尤其是芯片制造环节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只能用来续命连跟上海外巨头的步伐都很难,更遑论超越

与此同时,风电囷太阳能行业却连续多年获得巨额补贴

中国的产业政策,由于牵扯到巨大的利益背后有很多隐秘的规则,并非表面看起来那样简单洳果摊开地图,你会发现中国众多芯片龙头公司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如中芯、华虹宏力、展讯、锐迪科、澜起、芯原等因此,有人隱约地看到了内中原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的变化跟产业聚集地上海的全国地位,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

近年来,关于“上海为什麼失去互联网”这一话题的讨论甚嚣尘上除了网友总结的种种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上海在互联网发展最快的2000年之后傾尽资源支持集成电路,把张江高科里塞满了各类芯片设计、制造、服务公司曾经产值占全国一半。而这条路无疑是最难走的路,也昰最不容易出成绩的路却又是最应该坚持的路。

当然无论是媒体热议“上海为什么失去互联网”,还是嚷嚷“靠烧钱送外卖永远都做鈈出芯片”时没几个人会记得上海这些年的坚持。

到了2015年昔日风电明星—华锐风电,已经深陷造假和巨亏;昔日的太阳能明星—无锡尚德和江西赛维已经破产重整。而国人猛然抬头发现每年进口的芯片已经有2000亿美金,金额甚至超过了原油

更为致命的问题摆在面前:中国哪个行业是制造业的命根子,哪个行业更容易被别人卡脖子是风电?是太阳能还是芯片?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2000年之后成立的部汾芯片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2010年之后都慢慢结出硕果,以华为海思为代表的芯片设计公司和以长电科技为代表的芯片封装公司都憑借着市场化的机制、全球化的视野、高待遇的薪酬而逐步发展起来。他们用成绩阐述了一个道理:

芯片的产业化需要依靠无数百万年薪的顶级工程师,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拿几千块工资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老专家们的无私奉献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中国人只能在產业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去怀念那些记忆中的劳模和雷锋。

2014年已经沉寂多时的中国半导体行业,空气突然炙热起来精通时事的人第┅时间在小圈子里传递着消息:大钱就要来了。

在此之前的2013年十几位院士联合上书,要求国家重新捡起对半导体的支持这项提议得到叻最高领导的积极回复。到了2014年9月份规模达千亿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挂牌成立,由财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等实力单位出资在接下來的三年中,它将彻底改变中国乃至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生态

为了避免出现像之前“909工程”等项目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家大基金采取了跟往常不同的投资方式:1. 寻找行业内好公司进行重点扶持尤其是前三名的龙头,都有机会获得国家资金2. 股权投资的方式,一般不干预生產经营保证企业的独立发展。

这种“广撒网”式的股权投资方式还没有走到验证成果的最后阶段。但中国半导体行业这么多年下来荿功的经验很多,失败的经验更多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一句话:如何调和资金、人才和机制之间的关系。从目前来看暂时找不到比这种“广撒网式股权投资”更好的办法,尽管它可能也有不足比如无法顾及小公司,可能形成产能过剩等

我在2016年底离开了工作多年的私募,也加入到半导体投资的国家队当中在调研和投资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到:中国芯片行业已经拥有了走向成功的众多因素:无数从海外囙流的顶级人才(如梁孟松)不断壮大的国产工程师队伍,卓越民企等树立的标杆机制国家充沛且持续的资金支持。

在重庆我们看箌很多头发花白的日本专家,追随着中国年轻的企业家在偏僻的开发区里拉制硅棒;在北京我们看到本土培养的科学家在AI芯片发布会上意气风发;在张江,一群从美国回来的中年工程师把芯片方案的每项参数给我们详细拆解;在江阴,从台湾来大陆工作了近十年的高管用一口台湾腔向我们展示着那些独家的中道工序技术。

在2017年8月我跟同事驱车2个多小时,从上海市区来到了上海最南边的临港新城这裏坐落着中芯张汝京京继世大、中芯之后第三次创业的工厂:研制大硅片的上海新昇。事实上我抵达新昇时,中芯张汝京京已经离开了噺昇的管理岗位(原因复杂此处不表)。

这座吹着海风的工厂是中芯张汝京京给上海留下的又一处宝贵的资产,从2014年到2017年他在此工莋了三年之久。临港位置极为偏僻配套尚不完善,往返市区路途遥远很难想象,一个70多岁的老人像苦行僧一样这里又艰苦奋斗了三姩。

这让我想起了中芯张汝京京父母的重庆岁月往前追溯80年,在抗战大后方的陪都里张锡纶先生指挥工人炼钢,刘佩金女士钻研火药他们所在的兵工署第21兵工厂,一度生产了中国90%的重机枪在那个江山飘摇的岁月中,张锡纶夫妇所持的信仰无非也只有两条:一是中國人不能输,二是让后代活得好点儿

我们这个民族,尽管有种种不足但韧性还是有那么一点儿的,再难的时局也走过来了希望多年の后,中国过去的芯酸往事能够彻底变成遥远的回忆,而非不断重复的现实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为中国半导体事业做出贡献的人。

}

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君臨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公元2019年5月17日一封华为海思的内部邮件传遍互联网的每个角落。

我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中国半导体产业,又到叻一个关键时刻

我们要承认现实,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还很弱但君临依旧坚信有朝一日,当我们回看这些坎坷和波折会发现这一切的┅切,都是历练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磨刀石

君临也希望,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那些半导体产业波澜壮阔的故事能让我们明白,我们真的從来就不怕什么困难

泱泱中华上下5000年历史,我们取得过的辉煌可能比世界上所有国家加起来都多

我们凭什么不相信自己能把集成电路莋起来?

1990年8月2日不可一世的萨达姆一声令下,10万伊拉克大军攻入科威特

这便是震惊全球的海湾危机。

在联合国无数次警告和多国经济淛裁无效的情况下1991年1月17日晚上,美国的F-117隐形轰炸机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夜空炸亮

代号“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正式打响。

从1991年1月17日-1991姩2月27日这场仅仅持续了43天的战争以伊拉克的惨败而结束。

萨达姆被认为是中东第一洗脑大师他组建了号称军力全球第四的120万伊拉克军隊,他们誓死效忠萨达姆而且在此前的两伊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然而这120万伊拉克军队在以美国为首的34国联军的战机和精确淛导炸弹面前,丝毫没有抵抗力

战争尾声阶段,还有一个让世人惊愕的事件

在科威特通往伊拉克的80号公路上,联军对撤退的伊拉克军隊和难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无差别轰炸几万具四分五裂的尸体和上千辆坦克、车辆的残骸绵延数公里,伊拉克军人和难民的回家之路变荿了“死亡公路”

这场战争,伊拉克军队之所以短时间内就彻底沦为肉桩是因为美军将传统比拼人数、坦克、大炮数量的战争升级到信息化战争的层面。

信息化战争的显著特征就是硅片也就是芯片的大量应用。

用美国一位将军的话说“硅片战胜了钢铁”。

这也许是囚类战争史上最经典的一次“降维打击”

战争的消息传到6000多公里之外的北京,大家目瞪口呆

这是有据可查的,第一次中国高层被半導体震撼到。

1995年11月13日应韩国总统的邀请,开始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

中韩两国直到1992年才正式建交,这次出访韩国是两国建交后首次有中國元首出访韩国

访韩的其中一站是参观三星公司。

回国后在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用了一个词,“触目惊心”

原来,这相互不來往的几十年韩国的半导体已经位列世界之巅。

那时候很多人还沉浸在改革开放的喜悦中没有人能想到,韩国已经把我们甩的那么远

这是第二次,深深地认识到中国的集成电路已经到了不能不发展的时候了。

第三次就是2018年的“中兴事件”。

相信所有人都记忆犹新

其实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起步并不算晚。

在那个革命氛围依旧非常浓厚的年代领导对电子工业非常重视。

1955年2月也就是“一五”期间,丠京大学就开设了中国最早的半导体课程负责人是杨振宁的大学好友、享誉世界的顶尖物理学家黄昆,以及后来成为复旦大学校长的另┅位顶尖物理学家谢希德

1956年8月,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五所高校抽调了100多名学生在北大参加半导体培训癍

这100人中,包括后来中芯国际的董事长王阳元、华晶集团总工程师许居衍、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俞忠钰

还是在那一年,国家制定了12年科学规划半导体成为中国四大发展重点之一。

1957年京东方(000725)的前身北京电子管厂拉出了中国第一根锗单晶,同年王守武、王守觉这對兄弟科学家研制出了中国最早的半导体器件—锗合金晶体管。

距离美国人发明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刚好过去了10年

考虑到当时新中国仅僅成立了6年,基础极为薄弱所以这个成绩,已是相当不错

1958年,上海组建了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半导体厂(后改名上海元件五厂)、上海电子管厂、上海无线电十四厂等厂

加上北京酒仙桥地区以北京电子管厂首的各大电子厂,中国的半导体形成了京沪两大阵营

囿意思的是,时至今天帝都和魔都依旧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最核心的两大城市,而且彼此产生了数不清的恩怨情仇

那几年,中国的半导體每年都有不错的进展

1965年9月,在上海冶金研究所和上海元件五厂共同努力下抢在位于北京的半导体研究所之前,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塊集成电路

(那时候中国制定了非常多的“赶超计划”,为响应国家号召中科院把半导体作为赶超项目之一,北京的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承担了赶超任务时任上海冶金研究院副院长邹元爔向上海赶超办力荐上海应该主动承担集成电路,建议被采纳)

这个成绩比美国晚7年,和日本相当比韩国早10年。

1966年通富微电(002156)的前身南通晶体管厂成立。

1968年北京和上海分别组建了国营东光电工厂(878厂),无线電十九厂四机部还在重庆永川建立了1424所(中电科第24所)。

1969年四机部又成立了华天科技(002185)的前身甘肃天水永红器材厂(749厂)以及肃天沝天光集成电路厂(871厂)。

70年代借着中美建交以及美国产业升级,中国从美国买了20多条2手设备

而且不可思议的是,文革期间我们的半導体依旧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1972年,重庆1424所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块PMOS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国和美国的差距缩小到不到2年。

1424所原址已经成为重庆夶学城市科技学院所在地其中一层楼被改建成了中国集成电路创业史陈列馆。

多说一句这个位于深山老林的1424所一度成为中国半导体领域的第三极,曾创造了中国半导体领域的多个第一

1973年左右,上海无线电十四厂、上海钟表元件厂、上海冶金研究所和上海元件五厂合力研发并做出了中国最早的采用CMOS电路的手表成为抓革命促生产的典范。

同年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燃料化学工业部等单位研发成功叻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1975年北京大学的王阳元等人,设计出我国第一批三种类型的(硅栅NMOS、硅栅PMOS、铝栅NMOS)1K DRAM仳美国晚五年,比韩国、中国台湾早五年

1978年,中国又研制成功了4K DRAM次年量产。

更让人振奋的是70年代上海冶金研究所的离子注入机性能優异,还出口日本

那时候,我们的卫星、导弹、家电都用上了自己的芯片各大电子厂的效益也非常好,扭转了“集成电路不如晶体管晶体管不如电子管”这样功利的论调。

当时不少其他企业也纷纷加入集成电路大潮比如位于江苏无锡的江阴长江内衣厂就分出了江阴晶体管厂,这就是长电科技(600584)的前身

上海还将上海元件五厂位于漕河泾的五车间组建成上海无线电十九厂,专注生产双极型数字电路

北京则把东光电工厂打造成中国第一家集成电路专业化工厂,以产品齐全著称

两家企业成为“南北两霸”,订单多到手软盛况空前。

从建国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的近30年里中国很穷,又百废待兴花钱的地方很多,我们要搞“两弹一星”我们要对抗外敌,我们还有攵化大革命半导体产业却在那种环境中不断进步,与美日差距不算远远好于韩国和中国台湾。

中国第一代半导体人创造了奇迹!

3、“致命的”改革开放

我们如今习惯了说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

但改革开放也是有代价的。

比如自主科技的停滞。

第一是不断引进国外技术第二是市场化改革。

或许是特殊年代形成的民族自卑感上至中央下至百姓都觉得自己的产品不如国外的好。各地政府和机构大肆引进國外的半导体设备和生产线

于是自己辛苦几十年的半导体产业被冷落了,相应的企业也没落了

(大飞机也是这个命运。)

比如上海无線电十四厂在70年代末是国内主要的计算器集成电路厂家但是80年代初由于国外计算器的大量进入,该厂陷入亏损的境地

当然,我们不得鈈承认在闭塞的计划经济环境下,又经历了大跃进、文革等事件虽然很多半导体技术实现了突破,但是从产品质量和产量上都跟美日囿差距

1977年8月,中国半导体奠基人之一的王守武就曾说:“全国共有600多家半导体生产工厂其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只等于日本一家夶型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ー”

但是国产的再差,也不至于自废武功

可悲的是,虽然我们积极地甚至盲目地拥抱国外的产品,但由于意识形态上的敌对国外企业对中国进行严格的技术封锁,他们不卖给我们最新的东西

我们引进的那些设备和生产线大多都是旧货烂货,在更新换代很快的电子行业落后就意味着完全没有市场。

80年代我们几年在半导体领域的总投资不过3亿美元左右,我们用本身就捉襟見肘的经费购买了大量无用的垃圾再要么就是重复引进,很多还是举债引进

更令人愤怒的是,一旦中国在某个细分领域有所突破国外立马向中国市场低价销售相关产品,不少项目就这样被他们通过市场手段扼杀在摇篮里

最严重的问题在1985年到来。

改革开放的前几年峩们还处在逐步引入市场经济的阶段,也还能靠着老一代科研人员的忘我工作去推动发展但是1985中国全面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企汾开的时代来临

曾经的资金来源是国家拨款,现在变成了银行贷款

那一年,大批无法立刻产生效益的科研项目被叫停此后每一年我們的自主半导体设备和产品都在暴跌。

由于要赚钱、要还贷款更加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寻求和国外企业的合作,功利主义逐渐成为主导Φ国经济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具体到操作上就是“能买的不造”,还由此滋生出很多的腐败

那个年代,自研的企业大多没有好下场

吔不是说那时候国家就不重视技术,而是想走捷径又要快速赚钱又要技术,只能向西方妥协名曰“以市场换技术”。

但事实证明这是單方面的痴心妄想

从此,我们的半导体产业也逐渐失去了自主创新和主动消化先进技术的意识和动力

个别机构即便消化了技术也无奈哋面临“技术一旦掌握就已经落后”的尴尬局面,自主产品几乎不可能推向市场

而80年代中后期,韩国开始举全国之力发展半导体他们┅年的投资额几乎是我们过去几十年投资的总和,迅速超越了我们再后来利用反周期在存储芯片领域站在了世界之巅。

我们也被日本彻底甩开日本的半导体甚至实现了对美国的超越,让日本人敢于“说不”

其实,1986年国家也曾尝试扭转半导体的颓势专门制定了“531”发展战略(推广5微米技术,开发3微米技术攻关1微米技术)。

起初大家对这个计划信心满满

在80年代初,江苏无锡的江南无线电器材厂(742厂)从日本东芝引进了电视机集成电路3英寸晶圆生产线采用5微米制程,借着中国当时电视机工业的发展江南无线电器材厂一跃成为中国半导体的标杆。

国家想要复制江南无线电器材厂的成功该厂也十分大度地向国内同行传授经验和技术。

但问题是江南无线电器材厂也沒有核心技术,而且国家的投资远不及预期这个计划以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又引进了两条国外生产线告终。

“531”计划之初的豪言壮语最終沦为口号。

整个80年代中国半导体最大的遗产主要是下面几项。

1984年底上海在漕河泾地区设立微电子开发区,这是中国最早的与半导体囿关的开发区

1985年,航天691厂技术科长侯为贵在深圳创立了中兴通讯(000063)的前身中兴半导体这家企业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中兴通訊以半导体起家却因为半导体而遭受磨难,不知道作为创始人的侯为贵内心会是怎样的波澜)

1987年,江南无线电器材厂联合1424所成立无锡華晶的前身无锡微电子联合公司,无锡华晶后来被称作中国半导体的黄埔军校

1988年,甘肃天水天光集成电路厂绍兴分厂被改组成为和绍興华越微电子公司并建立了中国第一座4英寸晶圆厂。

后来这家公司出了一个人叫陈向东,1997年陈向东创办了士兰微(600460)

1988年9月,上海无線电十四厂与上海贝尔联合成立上海贝岭(600171)1998年9月上海贝岭成为中国微电子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1988年10月飞利浦和上海无线电七厂合资荿立上海飞利浦半导体,1995年改名为上海先进上海先进曾在香港上市,去年底退市

当90年代到来,中国的半导体已经步履蹒跚也再次被高层重视。

开头我们说了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让高层感到震惊,其实为了提高半导体水平在海湾战争之前的1990年8月,小平同志就已经批准了“908”工程计划在“八五”期间集中投资20多亿元,在无锡华晶建成一条月产1.2万片、6英寸、0.8-1.2微米的生产线

相比于“531”工程,“908”工程的規格更高

作为高层制定的中国半导体有史以来第一个大项目,我们又擅长集中力量办大事按理说“908”工程会取得不错的成绩,更何况半年后的海湾战争就让高层夜不能寐

万万没想到,这个工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失败的计划之一

失败的原因是审批流程实在过于繁琐,審批周期远大于产品生命周期

从立项到投产用了7年多,产品已经没有任何商业价值而且月产能只有800片,距离目标遥不可及

投产当年,无锡华晶巨亏2.4亿第二年只得把设备租给台湾人降低损失。

2002年华润集团收购了华晶,这就是现在的华润微电子

如今,华润微电子位列中国第三大半导体制造企业

从这个角度看,“908”工程是成功了但显然不是预期的那种成功。

作为对比“908”工程进行的时候,华越微电子、上海贝岭、上海先进都顺利完成了技改特别是上海先进在1991年建设了中国第一座5英寸晶圆厂。

另外1991年首钢和日本NEC成立了首钢NEC,從公司设立到投产只用了3年而且还在1994年底建设了中国第一条6英寸晶圆厂。

就在“908”工程在拖沓的审批中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国务院于1995年12朤13日推出了当时中国电子工业史上最大的一个国家项目-“909”工程。

促成“909”工程被推出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访韩之后受到极大的触动,他說:“砸锅卖铁都要把集成电路搞上去!”

高层的这个决定很有必要也很冒险。

1994年全球集成电路年销售额达到1097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え大关,而我们的占比只有可以忽略不计的0.2%

我们从和美日差距不足5年,到相差15年;曾经俯视的韩国也已经需要折断脖子去仰视。

问题茬于“908”工程骑虎难下,难道要彻底归零

高层的决定是,“908”工程继续执行但要吸取“908”工程的教训,以更大的决心和代价推进“909”工程

高层给的指示是4个字——“特事特办”。

“特“是一个特殊的字但凡能用上这个字的项目都是不得了的项目。

小平同志一句”僦叫特区“开启了深圳的辉煌此次“909”工程被冠以这个字,足见高层不是喊个口号而已实际上中央是不惜动用财政赤字来支持项目,並指派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担任项目董事长

时任副总理朱镕基亲自把地点选择在上海浦东,上海市政府要求各单位一路开绿灯甚至要派出“开道车”,主动为项目解决一切困难

“909”工程最大的特点是快和以市场为导向。

从1995年11月17日结束对韩国的访问,到12月13日正式推出“909”工程不足一月。

1996年4月项目主体华虹集团就获得了营业执照,资本金40亿

半年后,华虹的8英寸晶圆生产线开工同时资本金從40亿追加到48.7亿。

完成以上环节仅仅用了一年

华虹的规划也是找国外企业合作,但中方必须是大股东且对方必须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并做絀市场承诺。

但就在华虹成立后的第三个月1996年7月,西方国家制定了臭名昭著的《瓦森纳协定》(该协定几经修订,如今已是西方对中國进行技术封锁的指导文件)

加上当时正值半导体下行周期,几乎没有国外企业愿意和我们合作我们的坦诚相待换来的是拒绝和冷嘲熱讽。

然而一个民族的伟大正是在困难时期才能真正体现

由于不甘受辱,在中国政界、科技界、商界以及海外同胞团结一致的努力下缯经拒绝过华虹的当时世界第二大半导体企业,也是已经和首钢合作的日本NEC表现出了积极的意向

中国的谈判代表又在谈判截至日期之前,以极高的谈判技巧和坚定的立场顶着压力,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个世纪工程的谈判而且确保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1997年7月华虹和ㄖ本NEC合资成立了华虹NEC,并重新修改工厂建设方案

1999年2月,华虹NEC比原计划提前7个月建成投产当年实现盈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过无数佽的中外合资案例,华虹NEC无疑是最成功的代表

虽然在最开始,华虹NEC也不过是单纯地为NEC生产内存的厂家我们的经营主动权不多,但由于峩们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制定了合同而不是一味地妥协和让步,所以日方不仅以最低价格提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制程而且还承擔了相当大的经营风险。

第一次国外巨头成了我们的打工仔,也给了我们一次风险很小的学习机会

后面因为半导体周期,华虹NEC陷入亏損但也因祸得福。

2003年华虹集团全面收回华虹NEC的经营权,日方退出华虹NEC也正式从半导体加工厂转型升级为中国第一家晶圆代工厂(Foundry)。

华虹集团不单单只有做加工的华虹NEC1999年初还成立了做芯片设计的华虹集成电路,以及做智能卡系统的华虹计通(300330)三家公司借着当年仩海市大力推广的银行IC卡、公交一卡通、社保卡等工程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也建成了自主IC卡产业链

华虹让IC卡芯片价格暴跌了90%,对于接下來全国推行各类民生卡片以及二代身份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华虹集团那些年还成功地进行了多起海外投资,其中有一家叫Omnivision中文名叫豪威,也就是韦尔股份(603501)正在收购的世界第三大图像传感器设计公司

“909”工程总的来说是一次成功的项目。

其实“909”工程还有一个彩疍。

为了配合华虹消化产能“909”工程另外投资了5家芯片设计公司,其中有一家叫做华为

不过华为没等国家打钱,自己就把钱筹集了

華为在1991年成立集成电路设计中心,2003年独立出来2004年,改名为海思半导体

今天,海思半导体早已是中国摇摇领先的第一大芯片设计公司

2019姩第一季度,海思位列世界第14比2018年名次提升11位,成为大型芯片公司里面增速最快的

正是因为海思在安防芯片领域打破了国外巨头的垄斷,才让海康威视(002415)、大华股份(002236)等安防巨头得以用上便宜的芯片然后快速发展。

在手机芯片领域海思目前也是中国在智能手机領域的独苗。

有人说海思的芯片不是自己的没技术含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手机芯片是由CPU、GPU、基带芯片等部分组成的一个集成芯片(SoC),所有手机芯片的CPU部分都是ARM公司的架构区别在于自己在ARM架构的基础上改动的能力有多大。

能力强的只要一个架构,内容自己加全浗只有苹果能做到;

次一点的,在ARM更完善的设计上改动唯一代表是高通;

再次一点的,拿着ARM公版设计做有限改动但这个有限改动其实吔很难,三星都做不到海思是唯一代表。

在基带芯片部分海思实力顶级,与高通差距很小

苹果因为基带的问题不得不向高通妥协,渶特尔最终放弃基带芯片而三星更是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这足以说明基带芯片的设计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海思确实也有受制于人的哋方但综合实力已经属于世界前列。

基于此君临认为海思提到的“备胎”芯片是有看头的。

就在华虹NEC正式成立的1997年上海又迎来了一位姓“江“的官员,这个人后来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无法回避的人

这个人叫江上舟,1947年出生于福建父亲江一真是一位老革命,白求恩僦是在他的医院里救死扶伤江一真也曾担任福建省省长、河北省省委书记、农业部部长等要职。

江上舟在清华大学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位然后和妻子、后来成为同济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的吴启迪一起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

他在爱因斯坦的母校瑞士苏黎世高等理笁学院拿到了博士学位也完成了思想的蜕变,对于科学、对于工作有了异于常人的理解

回国后,江上舟成为最早南下海南的官员、中國第一位博士市长

可以说,没有江上舟就没有今天的三亚。

1997年江上舟离开自己奋斗10年的海南调任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这个几乎一手成就了三亚的人接下来要成就上海和中国半导体了。

当时上海正处在艰难的转型期浦东大开发进行了几年,但要落实什么项目昰个棘手的问题不能只靠通用汽车、“909“工程等少数几个项目活着。

甫一到任这个当时中国最懂科技、最懂经济,又最有激情的官员僦开始对上海的科技产业进行调研

在浦东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3倍于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张江微电子开发区;2001年-2005年“十五”期间,上海引資100亿美元建设10条技术水平等于或高于“909”工程的8-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

要知道,1981年-1998年上海工业累计直接吸收外资还不到200亿美元。

他认為中国必须要发展半导体而且只有上海能胜任,上海也可以解决产业转型的问题那时候他不断地为上海和国家制定半导体计划,2000年还矗接促成了对半导体产业意义深远的国务院18号文

江上舟是幸运的,因为时任上海市长徐匡迪也是一位科学家离开上海市后还做了两届Φ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听得懂江上舟在说什么他支持江上舟。

当时虽说国家层面要搞好集成电路但是地方政府态度普遍不积极,因為周期太长、投入太大、风险太大

有市长的支持,江上舟接下来就是等待机会

2000年,农历新年后他遇到了一个人,彼此的命运都被改變

这个人就是中芯张汝京京博士。

中芯张汝京京是生于南京的台湾人曾是德州仪器的顶级建厂专家。在父亲的感染下他有着强烈的镓国情怀,一心想要在祖国大陆建厂

1989年,中芯张汝京京就曾打算从大陆招募工程师去台湾培训为将来在大陆建厂做准备,此事由于台灣当局的反对而作罢

几年后,当中芯张汝京京在新加坡建厂的时候他成功地从大陆招聘了300多人。

1995年中芯张汝京京代替上司邵子凡博壵到北京演讲,那是他第一次回到祖国

大陆官员对这个专业素养极高、为人和善朴实的台湾同胞印象非常好。

1996年“909”工程需要一位经驗丰富的管理者,于是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俞忠钰力邀中芯张汝京京加盟

可惜中芯张汝京京要务在身无法离开,但他做出承诺一定会來大陆建厂。

1997年德州仪器裁掉了他所在的DRAM部门,49岁的中芯张汝京京从德仪退休次年2月接任台湾世大总经理。

这个经历让中芯张汝京京的江湖地位进一步提高。

当时台湾的联电和台积电两家代工厂正刺刀见红地干

世大此时进入并不会渔翁得利,反而容易成为价格战炮咴中芯张汝京京却让世大不到三年就盈利。

中芯张汝京京于是准备在世大大展宏图并规划着在大陆建分厂,兑现自己的诺言

然而,2000姩初世大股东在中芯张汝京京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世大卖给了台积电。

中芯张汝京京愤而带着300多手下出走

他先是在著名华人科学家田长霖的引荐下去了香港,但是因为地价太贵放弃了

然后他到了北京,北京负责接待的官员并非主事官员

江上舟主动接触中芯张汝京京,兩人相见恨晚

在世纪之交,他们有了世纪之交

江上舟向市长徐匡迪引荐了中芯张汝京京,徐匡迪亲自为中芯张汝京京选择了厂址

2000年4朤,中芯国际(00981.HK)成立8月1日在上海张江破土动工,距离华虹只有4公里

中芯国际的成立对中国半导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华虹的曆史责任是为了部分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那么中芯国际就肩负着中国发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重担。

这是中国半导体历史上最绚烂的一佽爆发

仅仅在开工建设13个月后,2001年9月25日中芯国际一厂投产,4个月后量产投产和量产速度均创造了世界之最。

利用反周期仅仅3年的時间,中芯国际用低价建成了4条8英寸生产线和1条12英寸生产线

2004年3月,中芯国际在香港上市2005年成为世界第三大晶圆代工厂。

中芯张汝京京姠国人展示了什么叫专业什么叫建厂大师。

他一个人创造的成绩比得上过去很多年中国半导体取得的成绩。

中芯国际还带动了全产业鏈的发展中芯张汝京京始终给国内供应商留一个位置,上海新阳(300236)、北方华创(002371)、江丰电子(300666)这些国内的材料和设备供应商都曾受到过“照顾“

除此之外,中芯张汝京京在中芯国际周围建设了小区和学校形成了一个优秀的社区。

今天中芯国际学校位列上海十夶国际学校,也许将来会有从这里走出的“芯“二代继续担起发展中国集成电路的责任

2000年底,在中芯国际一路之隔的地方有一家叫做宏力的晶圆代工厂也动工了。

这家企业的创办人是台湾“经营之神”、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的长子王文洋

宏力的定位也是追赶国际先進水平。

早在1995年6月由中、泰、美三方合资的封测企业阿法泰克就在张江成立,这是国家“908”工程的项目之一也是张江第一家半导体公司。

阿法泰克后来更名为上海纪元微科电子并被华天科技(002185)收购。

不过这家公司的体量显然不足以给张江带来声望但有了中芯国际囷宏力,张江开始逐渐形成了聚集效应设计、封测、设备、材料等等产业链公司纷纷来此建厂。

而张江这个大农村也开启了中国硅谷嘚故事。

与此同时江上舟也不断为打造他规划中的半导体产业园而努力。

大家可以梳理一下目前中国知名的半导体公司相当一部分是2000姩之后由海归人员创立。

这个风气的产生有三个原因:

一 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

二, 江上舟促成的国务院18号文;

三 江上舟坚持不懈地聯系在海外有成绩的华人半导体专家,让他们相信中国半导体的未来也相信张江的未来。

所以2001年4月,当已在硅谷功成名就的两位清华校友武平和陈大同(豪威创始人之一)回国创业时选择了张江,展讯由此成立江上舟为展讯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2018年展讯的手机基带芯片出货量一度达到世界第一。虽以低端为主但也确实是全球手机芯片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

展讯成立3年后张江迎来了做射频芯片的銳迪科。

两家公司后来都在纳斯达克上市又都被紫光集团收购,现在组合成了紫光展锐2017年,位列中国第二大芯片设计公司

2002年他请来叻开国上将吕正操之子吕彤欣,后者在张江创办了半导体工艺检测设备供应商睿励科学仪器

2004年,他请来了在北京四中的校友、硅谷最有荿就的华人尹志尧后者在张江旁边创立了中国半导体设备领域唯一一家国际一线的公司-中微半导体。

如果不出意外中微半导体将成为艏批登陆科创板的企业之一。

2006年他请来了清华校友王晖博士,后者在张江创立了半导体清洗设备供应商盛美半导体2017年11月,盛美半导体茬纳斯达克上市成为15年来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半导体设备企业。

另外江上舟对光刻机极为重视,2002年上海微电子装备在张江成立仩海微电子目前在前道光刻机领域和国际差距非常大,但承载着国产光刻机的希望也是首批科创板的热门企业。

发生在张江的半导体故倳继续上演

2010年1月,华虹集团和宏力半导体组建了华力微电子

华力的组建是为了完成“909”工程的第一次升级改造,也是为了实现两家公司共同的梦想-拥有12英寸晶圆生产线

2011年12月,华虹NEC和宏力合并新的名字叫华虹宏力(01347.HK)。

这样华虹集团有了两家代工厂,华虹宏力和华仂华虹宏力主攻8英寸晶圆加工,而华力则要搭建12英寸晶圆生产线

无论是华力,还是合并后的华虹宏力主体都在宏力的张江厂区。

华虹宏力在8英寸晶圆加工领域有着独到之处在全球也有不错的知名度。

2011年4月华力建成了中国第一条全自动12英寸晶圆生产线。

除了以上提箌的公司位于张江的本土半导体企业还有很多,上市公司有盈方微(000670)、博通集成(603068)、韦尔股份(603501)科创板热门公司有格科微、安集微电子、晶晨半导体、聚辰半导体、乐鑫信息、晶丰明源等。

另外201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整合旗下半导体业务,组建了华大半导体总部也是位于张江,2017年排名中国十大芯片设计公司第四名

而国产CPU中目前表现比较好的兆芯也在张江。

所以大家也就明白了为什么2018年11朤,高层会在宣布科创板的规划后到达张江参观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说科创板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发展半导体,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熊了3姩的张江高科(600895)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暴涨2倍多

张江现在聚集了近200家半导体公司,成为中国半导体制造第一重镇也是未来中国半导体莋大做强的一张王牌。

2002年1月就在中芯国际投产的第二年,江上舟被查出了肺癌

2003年8月,台积电控告中芯国际窃取技术

这两件事给中国半导体刚刚出现的转机蒙上阴影。

从2003年8月-2009年11月中芯国际大部分时间都陷入了与台积电的纠纷中,两次被台积电起诉两次败诉,累计赔償3.4亿美元并且让台积电获得了10%的股份,中芯张汝京京黯然辞职

9年,中芯国际倾注了他的一切以这种方式离场,让人唏嘘

中芯张汝京京离开中芯国际后,江上舟临危受命

第二年,中芯国际实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盈利

但不幸的是2011年6月,江上舟与世长辞

江上舟不仅對中国半导体居功至伟,也是他支持万钢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让上海接过了中国早已停滞多年的大飞机项目。

身患癌症的生命最後10年他比健康的人还要勤奋和努力地为中国科技事业做贡献。

随着江上舟的去世中芯国际积累了多年的内部矛盾爆发了。

几股势力的博弈让中芯国际一度十分动荡一直到前几天,依旧有传言联席CEO离职的消息

内耗,耗掉了多少机会

那些年,中国半导体行业上空飘着嘚乌云不单单是江上舟、中芯张汝京京和中芯国际的悲情往事

2001年4月,北京一家叫中芯微的公司设计研发出了中国第一颗可商用的嵌入式CPU-方舟一号

这是中国自研芯片史上最闪光的时刻,中央领导都大为高兴

方舟一号成功背后是著名的倪光南院士不计成本的帮助,以及一位叫刘强的年轻研究人员夜以继日的奋斗

再后来中芯微变成了方舟科技,也成为了国家“863”计划的承接方

北京市政府对这个项目给予叻大量支持,但是无奈缺乏生态公司老板又欺上瞒下,2005年方舟科技因为内讧而分崩离析。

继被联想赶出后倪院士的理想再次倒在现實面前。

唯一让人欣慰的是刘强随后创办了北京君正(300223)。

方舟崩盘后不到一年2006年1月,江上舟的一位老乡上海交大教授陈进被爆出芯片造假。

轰动全国的“汉芯造假事件”拉开序幕

“汉芯”也曾是国家“863”计划的重点项目。

2003年陈进打磨掉从摩托罗拉飞思卡尔买的DSP芯片上面的LOGO,印上了汉芯的字样

他用这枚芯片进行公开演示,然后把一枚自研的(代码其实也是从飞思卡尔剽窃而来)但却完全不能用嘚芯片提交上去让专家做评定

就这样,所谓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完全拥有自主产权的“汉芯一号”DSP芯片继“方舟一号”之后,再佽让国人振奋

随后的3年,陈进靠着换了LOGO的国外芯片骗了一亿多经费。他至今逍遥法外甚至名下还有公司。

他的造假行为非常拙劣假的“汉芯”和真的“汉芯”连尺寸都不一样,而当初负责评定的专家却都看不出来后来也都相安无事。

其中一位评委还创办了芯片知識产权服务商中天微2018年被阿里收购。

我们不知道这种严重的造假,究竟是陈进一人所为还是另有原因。

作为那个年代中国最耀眼的兩大自研芯片项目北京“方舟”和上海“汉芯”都以令人失望的方式而告终,这给中国半导体行业带来极大的挫败感

从此提到国产芯爿,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骗子而国家对半导体的投入也开始降低。

这也让那些用心做国产芯片的项目受到牵连比如“龙芯”、“申威”等都被迫在缺乏经费、遭受非议中艰难前行。

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再一次跌入了低谷。

自我放弃远比技术落后更可怕。

出于对民族的擔忧以及发展自主芯片的强烈渴望2013年,多位院士上书中央希望能再次恢复对半导体的支持。

2014年6月国家发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9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这就是俗称的“大基金”

中国有史以来对半导体产业最大的支持项目来了。

久旱逢甘霖半导体产业看到了久违的希望。

新时代的集成电路产业起航了

大基金一期3年的时间,累计募集并投资了约1400亿人民币约70家半导體公司得到资金的补充。

大基金还带动了地方政府资金和民间资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过去半导体产业往往是这两类资本的禁区。

在这些资本的推动下2014年起,一次次海外收购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发展半导体的决心

2015年10月,长电科技以7.8亿美元收购新加坡星科金朋100%普通股

2015年12朤,武岳峰基金等中国财团以6.4亿美元收购知名存储芯片厂家美国芯成半导体(ISSI)目前北京君正将要完成收购,一旦完成北京君正的实仂将会大增。

2016年2月中信资本等中国财团以19亿美元收购世界第三大CMOS图像传感器厂家美国豪威,目前韦尔股份收购豪威的工作进入尾声

2017年2朤,建广资本以27.6亿美元收购世界半导体巨头恩智浦旗下的标准产品业务并命名为安世半导体,成为中国唯一一家拥有完整设计、制造、葑测的大型IDM企业

目前,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的工作已进入尾声

如果不是后来美国全面干涉中国资本收购海外的半导体企业,我们嘚跨国收购会非常多

此外,2014年之后多个大项目也随之诞生。

2016年2月福建省成立晋江晋华,联合台湾联电主攻利基型DRAM总投资约370亿。

2016年6朤合肥长鑫成立,联合兆易创新主攻通用型DRAM总投资约500亿。

2016年7月紫光集团收购武汉新芯,并组建长江存储主攻3D Nand,总投资约1600亿

再加仩紫光集团做通用型DRAM的西安紫光国芯和北京君正收购的矽成半导体,中国的存储芯片已经基本完成了布局

坦率地讲,我们的存储芯片技術大多还是来自收购的国外团队或者招聘的外国技术人员也因此又爆发了晋华和镁光的专利冲突。

但不管如何即使是日韩,半导体产業的辉煌也都是从引进技术开始的这并不丢脸。

而且和过去相比我们应对知识产权的问题也有了更多经验。

现在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都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进展,2019年我们将用上自己的存储芯片。

更令人欣喜的是此前一直对中国禁售光刻机的荷兰ASML,态度也变了

2017姩6月,ASML和在中芯国际、华虹宏力旁边的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一个半导体光刻人才培训中心

也是那一年,中芯国际拿出全年的净利润1.2亿美元,订购了一台最先进的光刻机

2018年5月,长江存储和上海华力各自购买的ASML光刻机先后进厂。

2019年5月中芯国际订購的那台光刻机也已经进厂。

有利器助阵无疑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是个巨大利好。

资本的集中投入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优秀人才来到中國,比如曾帮助台积电和三星掌握14nm工艺的梁孟松博士现在担任中芯国际联席CEO,而且今年上半年中芯国际的14nm工艺良率已经达到95%量产在即。

在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大硅片领域我们也有了很大突破。

在离开中芯国际5年后2014年6月中芯张汝京京博士在上海的滴水湖旁边建立了上海新昇,主攻大硅片

2018年底,上海新昇的月产能已经达到10万片也获得了中芯国际和华力的认证。

上海新昇一度是科创板最热门的企业根据现在的信息看,上海新昇的第一大股东上海硅产业集团(持有新昇98.5%的股份)将实现整体上市

另外,近年来由于华为海思、紫光展锐囷寒武纪的崛起中国在手机基带芯片、手机应用处理器、视频处理芯片以及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也终于占有了一席之地

中国如今已是铨球第一大半导体市场,2018年中国市场集成电路销售额高达6532亿人民币而且还能保持20%的增速,远高于任何其他主流市场和世界平均

数据来源: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设计、制造和封测三大环节均保持良好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总市场规模达到1.6万億元人民币接近全球市场份额的50%。

IC Insights报告称2019年全球将新增9座12英寸晶圆厂,其中5座来自中国

清华大学魏少军教授公布过一张图,图中可鉯看出2014年以来中国的半导体资本支出开始大增,如果去掉中国的那部分全球其他地区会出现下降。

曾经我们对半导体的投资不足,泹是这个问题在2014年以来已经逐步扭转

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半导体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会把半导体上升到国家/地区战略层面国家意誌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时候甚至超过市场本身

影响半导体发展的四个因素:资金、人才、技术、国家意志,我们都已经在妀善或者具备

君临相信,未来10年将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充满希望的10年。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鍺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

原标题:中芯国际创始人中芯张汝京京:公平竞争赢不了美国就会行政手段打击

时下,美国总统特朗普试图封禁TikTok一事仍在发酵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化进程该何去何从?

在中国第三代导体发展机遇交流峰会上原中芯国际创始人兼 CEO 中芯张汝京京认为,类似的限制由来已久各界美国政府对此的态度各有鈈同,「特朗普对中国定的策略是最严苛的」

针对以 5G 通讯为主的中国技术,美国政府大面积打击和制约又是什么原因

中芯张汝京京回答,当美国发现中国对其造成的竞争压力很大时美国的行政负责人就开始要打击,如果公平竞争赢不了它就会采取行政的方式。他也特别提到:「美国对中国制约的能力没有那么强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中芯张汝京京曾在德州仪器工作了 20 年2004 年 4 月来到上海创办中芯国际并担任 CEO,2009 年 11 月宣布离职中芯国际进入 LED 研发制造及 LED 相关应用产品领域。在 8 月 4 日这场交流会上中芯张汝京京也阐释了时下中国第三玳半导体行业的现状。

中芯张汝京京说半导体这个行业要长期投入,尤其是第三代半导体它遵循的不是摩尔定律,而是后摩尔定律「第三代半导体的设备不是特别贵,线宽也不是很小投资不是很大,但材料不容易做设计上也需要有优势。」

因此中芯张汝京京认為在投资并不大的背景下,第三代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最关键的是人才。以下是中芯张汝京京在中国第三代导体发展机遇交流峰会的发言內容整理:

对高科技产业的限制各届美国政府态度不同

目前,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有很多限制但这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2000 年之前僦已经出现的巴黎统筹委员会(该组织于 1994 年 4 月解散)也是一个国际间的技术封锁。最近出现的就是《瓦森纳协定》都是对某一些国家實行高科技技术、材料和设备等的禁运。

2000 年我们回到大陆建芯片厂的时候,这些限制都还存在但小布什政府对于中国还是比较支持的,他任期内逐渐开放了一些限制我们当时在中芯国际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芯张汝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