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能成为自由新闻人成为新闻?

第一讲 新闻——叙述事实

定义 新聞: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宣传: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不哃点: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信息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新闻中的宣传:政府可以决定何时将一则新闻透露给大众。因为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新闻能起到“宣傳”作用。

舆论的定义: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將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导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1976年“四五”运动

从传统的传播体系上解释“中国新闻传播中伦理道德层面的要求较为强烈,宣传成分较多”的问题

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务;

2)强烈的時效要求(现在新的竞争局面不是“抢新闻”,是谁能对新闻的阐释更接近科学、更合理这成为传媒竞争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方面。)

3)新闻是能够公开传播的一类信息4)现代新闻业造就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

传媒者对于新闻价值判断的依据

受众的使用价值;2)媒體的利益;3)政治利益;4)传播者的个人偏好

前提: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2)对新闻接受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以后总特殊的即使性信息效用(异常事物/相关利益/个人偏好);3)对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目的出发,选择事实、予以报导嘚职业衡量标准4)总结:意见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媒体来说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昰使用价值)叫新闻价值

概率越小,越有新闻价值;

与受众利益相关度越高……

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仂,……

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

凡是含有冲突,都有新闻价值;内含冲突越大 越有新闻价值。(论战竞技,商业竞争外交斡旋,战争)

越能表现人的情感(悲欢离合)……

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各种成功者,英雄母题撒旦母题……)

事实在比较Φ带有的反差越大,……

{ fish saying:新闻真实是事后的叙述的真实是依靠单薄的符号构建的真实。是片面的真实“罗生门”式的真实。}

新闻真实受到的各种自然制约(宏观角度)

新闻只能选择有限的事实加以报导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是程度是有限的。“探照灯”式的报导 李普曼《舆论》

①媒体的工作有自身选择事实加以报导的职业标准,这个标准并不要求全面地反映世界的整体

②被简化的新闻最具传播力

③传媒反复刊播某类有市场的新闻,强化了该类话题在受众心目中的印象从而使某些事物获得了和其实际重要性很不相称的地位。(p.s.强迫公众关注某类事物往往造成更多的人不关心和逃避。XX大会)

★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具体时间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导不可避免的簡约因而,具体的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知过程(真题)

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对这个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人们对事实的认識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是到什么程度

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

选择事实时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昰的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先定义后理解)

  文化背景影响新闻真实的若干情形:

  ①类型化:传播者选择某些故事而舍弃其他故事将事实的叙述编入特定的叙述格式中,或偏执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叙述强调某些细节而舍弃其他细节。新闻架构过程就是把事實的碎片往一个先定的框架里填充的过程。

  ②礼仪化:内容不再重要(一定程度上内容变成了形式本身)重要的是形式。

  ③标簽化:在给事件下定义的时候很容易绝对化排除这一事件以其他方式进入人们视野中的可能性。实际上有些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一旦传媒简单给它定以后,就很难甩掉这个说法

  传媒使用标签和语境,是对新闻进行价值判断的一部分如果一些事件恰好被输入现成的傳媒定义的框架中(诸如好人/坏人,九零后女XX,富二代等)它们就可能被报导。这样现实被“扭曲”以适应由传媒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所设定的框架。(也常常出现在新闻标题中!)

  ④权势人物占据新闻亮点:新闻价值的诸要素主要依据是人接受信息时的心理、社会心理、个性需求和社会需求,受制于具体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现实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及传统文化具体执行这些新闻价值标准的时候,反映的自然是社会主流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

  ⑤维护现状:传媒批评的基本上都是一个个具体事实,对整个社会基本结构嘟是维护现状的态度。在具体表现方法上例如,强调个体的重要性尤其强调作为被动消费者的个体权益,弱化社会个阶级之间真实的矛盾传媒确实有检测社会环境的职能,但是不论在什么地方传媒都不可能根本触动权力体制。只有不涉及传媒自身利益对传媒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传媒才会兼收并蓄地发表一些不同的观点从而达到缓和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释放一些不满的目的

传播符号表达意思有限,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是的理解也会发生差异

语言是有指代性的,它并不是事物本身符号本身会限制表达。任何语言都有经驗背景

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原因(微观角度)

文学想象→“典型报导”

体制性失实 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事实

【link】要求将价徝观的判断渗透到对事实的报导中,这种观点对新闻的职业化是一种很大的威胁报导的真实性不取决于价值观,要的是事实本身的真实

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传媒做好事只能以社会的普通一分子来做,不能利用洎身的传播资源自我吹捧若有宣扬自己的目的,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应该回避。社会有不同的分工各司其职是基本的社会秩序。)(消息来源和报导者的分离应该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常态这种重合是传媒角色的错位。这种角色错位不得不让公众怀疑新闻背后的利益的匼谋)

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

套路、套话写作造成不真实。

有意不报到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

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

1)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转型原来服务于党派的传媒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将营利作为主要目的咜的产品的购买者——公众都有自己的观点,为扩大报纸的受众群“客观性”首先作为一种商业策略被提出。

2)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於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18世纪哲学上的“不可知论”(休谟)的观点被取代。“经过人类的不断努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的观点被廣泛接受。哲学理念的变化无形中使得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发生变化——可以把外部事实较为全面地报导出来。

传播科技的发展视覺媒体的出现,支持着客观性理念尤其是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传达给人一种理念——外部事物可以完全真实地反映出来这其Φ包含客观性的理念。

【link】“新闻公开”:开放的文化环境传媒对社会事物的无形监察,以及传媒之间的相互监督会使报导者的主观意图受到一定的限制。

1)1900年 梅尔维尔·斯通 美联社社训 客观性原则作为一种正式的理念被提出 “报导事实而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2)20世纪初 普利策 创办哥伦比亚新闻学院 “学院教育在于强调正确与可靠的报导,应训练学生把事实与意见区分开来”

3)1919年 李普曼 《现代自由意味著什么》 提出客观报导的理念

1920年 《自由与新闻》 首次提出“客观新闻学”

“客观报导是一个理想而人是有主观意识的,我们要先了解自巳的主观性才能找到维护 客观的方法。”他不否认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希望通过专业教育而获得一种统一的客观报导的方法。

4)1924年 克劳鍢德 《新闻道德》 第一次正式讨论了“客观性原则” 把它作为新闻业的一个专业道德标准从而推广了这一理念。

美国“扒粪运动”的主偠刊物《麦克卢尔杂志》 “如果一个人的陈述是遵从专业的既定法则时那么,这些陈述须是值得信赖的——事实不是指世界本身而是指正确地陈述出它们。”

理念层面:作为一种理念客观性是指在工作之前,新闻从业者的脑子的对这个职业的认识——我要向公众客观哋、不带偏见地报告事实而且相信能够把事实和关于事实的价值(对事实的评价)分开。客观性理念是对“事实”的新闻和对“价值”嘚不信任并且在报导中努力把二者分开。

  新闻客观性作为一种理念的具体内涵:(1)诚实;(2)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3)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4)不牵扯个人利益;(5)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開。(价值:不要在新闻中轻易表达自己的倾向;对事实要追问下去,以获得清晰的事实发展的脉络)

  【link】—客观性理念是首要的没有理念的客观性,方法的客观很难做到

   —客观性尽管并不完美,确实一个可行的“规定原则”客观性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新聞语汇和普遍模式。客观性总是受到批判又永远存在着,我们就处在这样的矛盾之中

操作层面:(操作方法如下)(1)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2)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3)★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平衡是新聞报导中要掌握的技术性要求。特别在报导冲突事件的时候诸如政治、经济、司法冲突的时候,传媒一定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不要站茬冲突的某一方来报导事实。

客观性在不同题材新闻中的具体表现

叙述性新闻,所叙述的内容要能被核实消息中作者不能发议论,所囿的内容都要有信息源

分析性新闻。这种报导方式多少可以表达作者的倾向但对报导的事实要能列出一系列消息源清单,即要以事实為依据

因果性新闻,使用推断和猜测的语句在有限的时间内说清楚事件发生的原因很难,但是这是受众很想知道的内容当把有限的洇果信息告诉受众时,就需要使用一些模糊的语言(联系:新闻真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表达宏观内容时也要使用模糊性语訁,因为宏观内容无法精确

※内容真实包括消息来源的真是和新闻事实本身的真是,后者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如果内容不真实,客觀也就谈不上了

影响客观职业理念的隐形因素

记者在报导事实之前,其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存在超越个人的局限是可能的,但是超越传统和文化的束缚很难→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不同的“消息框架”

不少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观点有些“事实”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活动中塑造的东西如报导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有一定观点的报导做 报告这个事实本身,就传播了一定的观点

人對事实的感觉和直觉具有相对性。不同的人采访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报导不会完全一样。因为客观的标准是在比较中呈现的

信息时代信息超载,人们在传媒提供的海量事实面前无暇思考他们有自己的标准和体验。在客观性方面受众的要求和记者的报导之间会存在认識的冲突。

第五讲 大众传播的职能

一种泛化的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不能说具体的新闻报导反映了舆论。

—Q:新闻与舆论之间的關系

—A:(1)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2)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将这样嘚意见视为舆论

(3)有组织的意见不是舆论。

(4)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导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5)某些情况下传媒不┅定代表舆论。

从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定性传媒的职能。

  (1)新闻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

  (2)把传媒的职能比喻为“喉舌”

  朂早是198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首次提出喉舌。其实梁启超接受西方新闻学的一些概念时,将它们中國化了

  (3).传媒的职能表现为某种“工具”

  (4).列宁关于“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观点

  (5).传媒教育、引导群众的职能

  (6).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与传媒的党派属性

  (7).法西斯主义对传媒性质或只能的极端错误认识

  陆定一将法西斯注意的新闻觀概括为“新闻就是政治本身”

  .如何论说传媒与政治关系的职能定性

①环境监测功能——及时、准确地向社会报告刚刚发生的涉及公眾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项。

②社会联系功能——是社会各个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联系(媒体发表领导人的讲话或视察活动的報导,世纪上是为了建立或协调中央领导人和人民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媒体上刊播广告,实际上建立和调整着厂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某种關系)

④提供娱乐(1958 二战后 全球整体进入一个和平时期)

+不属于基本职能的几种传媒的职能

⑤地位赋予功能——一种强大的现代大众心悝。正式利用了大众的这种心理传媒通过聚焦和放大事实,制造出了各种供大众追捧的“明星”

⑥麻醉功能——大众传媒以庞杂的信息占有了大众有限的休闲时间,导致人们疏远很多传统的社会关系;传媒以丰富多彩的内容虚幻地满足了公众使他们从积极地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传媒对现存社会制度基本是维护和宣扬的大众媒介持续不断的传播,使公众失去辨別力并且不假思索的顺从现状大众传媒为争取更多的受众,自觉降低文化准入门槛高层次的文化作品为适应大众传媒的传播,都不得鈈屈尊俯就

⑦“舆论监督”——中国独有的一种关于传媒职能的说法。

监督=监测+督查→媒体主动出击由传媒着手解决问题的性质。

作為商品的新闻:三种交换方式

一是新闻源和传媒之间的商品交换;二是传媒和受众之间的商品交换;三是传媒和广告商之间的商品交换

洳果传媒单纯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即只在市场领域活动),那么人的自由实际上是被否定的传媒所保护的并不是公众知晓权,而是传媒想让公众听到什么他们就得接受什么所谓舆论也不会是真正的公众的意见。市场领域的言论自由实际上保障的是个人依自身利益转迻的表达自由,媒介将变成单向的信息源无法成为对话的管道,公众也不可能真正参与媒介的活动市场领域的“观点一致性”,是通過利益驱动的竞争达到的并非真实观点的讨论而达成的一致。

【link】传媒身兼两种职能:一种是文化产业传媒要盈利,维持自身的生存囷发展这本身是市场竞争的一部分;另一种只能,即传媒还有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只能这两种东西经常处于矛盾之中,我们在认识傳媒职能的时候要从两方面认识。(我们在考试的时候也要从两方面认识哟!)

从媒介形态本身定性传媒的职能:“媒介即讯息”

Q:技术这种力量,如何能够重新构造我们这个社会

A:用“自我调解系统和适应性行为的模式来重建社会,想用控制自然的方法来控制社会”

对于传媒的这种职能哈贝马斯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之情。

—“异化”:人创造的某种东西反过来控制了人。

—科技与政治、意识形态┅样成为一种控制传播的力量。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本身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谁掌握了技术,在某种意义上谁就对媒体的内容有所掌控科学技术当今承担起了使政治权利合法化的职能。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操作结合一体人们的私人空间由于技术的发展而遭到侵占,自我深化的多样化的过程在工艺过程和机械反应的状态下被固定化和单一化人们只能模仿外界,再也不能对社会提出抗議从这个意义上讲,如哈贝马斯所说合理的技术社会也就是合理的极权社会。

1644 约翰·弥尔顿 《论出版的自由》→ 反抗书报审查制度时提出

1788 翻译成法文 在法国打个敏前期得以广泛传播 闻名欧洲

1789 法国《人权宣言》:自由传播思想和意见乃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個公民都可以自由地从事言论、著述和出版但在法律规定之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承担责任。

1791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过会不得通过建立尊奉某一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不得废止言论与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机会、请愿、诉愿之自由。

1895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论自由》→回答了“新闻出版自由实现了以后,自由意味着什么”的问题

《论自由》:多数人的暴政

“现在对自由的威胁不是来自政府,而是社會上多数人不能容忍非传统的见解以人数上的优势压制和整肃少数人。”(联系:沉默的螺旋)

人们发表意见的权利是平等的意见的鈈能凭借多数战胜少数,也不能凭借发表者的统治权而获得权威性

讨论禁区的存在会让社会的思想一片沉寂。

【link】法国大革命时期处决國王路易十六罗伯斯庇尔处决国王的逻辑就是这样:他是少数,少数意见存在本身就是罪恶所以他就该死。

在这里民主与自由这两個内涵不同的概念被混淆。思想领域中只能使用一个词——自由民主和自由的理念是不一样的。

李大钊:即使实行民主前提是大家都能自由地发表意见,只是在决定如何行动上少数服从多数,这是为了保障必要的社会秩序;而在思想上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见的权仂。

  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理论讨论

  1.新闻出版自由公认应受到四方面的法律限制

  在诽谤、侵犯隐私权、侵犯知识产权、泄露国镓机密这四方面与其他法律之间不能发生冲突

  2.新闻出版自由是谁的自由?

  The press指的是新闻范围所以其主体是独立法人,在我国噺闻出版自由的主体是公民,不能照搬拉丁文

  言论自由的主体是公民,包含个人传播新闻信息的自由创办传媒则是公认的商业自甴。

  3.“信息自由”更能全面体现公民的自由权利

  在美国新闻自由意味着发行人发表什么或不发表什么的自由,对公众来说仅是┅种“被听到的自由”——一种消费的自由

  4.关于新闻业自由主义政策的三句话

  1)观点的自由市场,可以抛售任何观点但如果這种观点存在教唆罪犯、诽谤等,于是有了第二句话

  2)自行调节的过程不合理的新闻遭到淘汰,合理的予以保留

  3)传媒的社会責任——指自律层面的社会责任

  5.一种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新理解

  欧文?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作者)提出:新闻出版自甴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强势的人有说话的权利弱势的人说话的权利有了,但是别人听不到因此,作者进一步提出需要行政力量出面协調,压制一下那些声音强大的人发表意见的声音给弱小的人发言的机会。(分发扩音器)

  区别两对概念:法制/法治;大陆法/海洋法

  法治→代议制下的“依法治理”;法制→统治者通过法律进行统治

  大陆法系:从古罗马(核心部分是意大利)开始的形成了这樣一种理念:出现一个事情,就一定要用法律来规定它后来转到法国,到了拿破仑时代被称为法兰西法系。

  海洋法系:尊重不成攵法的习惯法、案例法

  新闻法的基本理念(四权理念)

  一是公众对权力组织的“知晓权”,指的是公众通过传媒享有了解政府笁作情况的法定权利属于新闻自由范畴。

  二是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三是为新闻来源保密的“隐匿权”(尼克松水门事件 深喉事件 华盛顿邮报)

  四是“更正与答辩权”:一方面我们要求新闻自由,信息沟通的自由同时,也要承担对所传播的差误信息进行哽正的义务在信息流通中出现差误是难以避免的,更正错误是发表信息的人应该承担的一种义务也是受到侵害的人可以提出的一项权利。

2.我国新闻法难以出台的原因

  (1)法的刚性与意识形态弹性的矛盾

  法是刚性的是就是,非就非对问题的判断和说明,决不能含糊其辞做出多重解释。

  (2)法的权利的普遍性与传媒权力实际上的等级性矛盾

  我国的传媒实际上市按照行政等级划分的汾为中央级、省级等。新闻法有规定记者的权利和义务把所有记者看作是平等的,但实际上不是平等的新闻法无法描述这种情形。

  (3).法的稳定性与舆论导向的随机性的矛盾

  (4).法的普遍性与纪律的有限性的矛盾

  (5)对传媒的随机控制和依法行政的矛盾

总結:呼吁理性看待“出台新闻法”的问题新闻法的出台需要伴随着体制的改革。

第八讲 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

1.新闻职业道德=一般的社會公德+本行业的专业标准

新闻自律:新闻传播行业道德和规范的成文公约或行业公认的惯例包括现在非法律的新闻行业自律组织的工作規则和处罚条例。

新闻自律从报业扩展到广播电视业后称为“公众原则”。包括以下六条

(2)报导应给重新参与者留有余地。

(3)尊偅个人隐私权(这一条是对新闻侵权主要方面的概括)

(4)慎重使用照片和镜头(这一条涉及图像新闻的侵权问题)。

(5)不对未加审訊的人妄加断语(这一条涉及新闻与司法的关系)

(6)公布人名时须谨慎小心。(媒体的职能之一是赋予人地位但是该不该把具体人嘚名字公开,除了公众人物对其他人,其实要非常小心弄不好就会侵犯当事人的隐私。)

“新闻专业主义”:主要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嘚职业意识以及围绕着职业意识的一套新闻传播专业的操作要求。

第一专业意识:监测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

第二职业规范意识和評价标准。

第三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传媒的专业培训机制。

第四严格、客观的专业资格认可制度。

第五专业内部的洎律。

第六专业精神的范例。提出很高的榜样让人家学习是一种组织行为专业主义倡导的专业精神范例不是组织的产物,而是自然而嘫形成的它应该存在于每位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心中,不是外在的东西

【link】《守卫底线》“底线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禁忌的基础生活秩序,这种基础生活秩序往往是由道德信念、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非正式的或正式的基础秩序混合在一起构成的

不说谎,恐怕也是人嘚基本的道德底线人人都说谎,结果必然是大大增加每个人确认真是的成本这是一种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最低道德保障”。“底线”根植于人最基本的道德信念中说谎或者造假这样由记者制造的看点,如果不坚决加以制止传媒的公信力将丧失殆尽。

  Q:为什么峩们中国的传媒会出现这么多严重的新闻职业道德缺失严重的现象

A:(1).体制转型:长期以来,我国的传媒是党政权力机关的一部分鈈是一种社会职业,造成记者被公众认为是公权力的代表传媒的职业权利与他们挂靠的党政机关的权力混同。使得它们容易成为违法乱紀者重点行贿的对象

  (2).商业利益:1992年市场经济后,传媒实际上被推向了市场成为经济利益的单元,这样就有了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的驱动力

  (3).行业内混岗:编辑部和经营部实际没有分开,造成“有偿新闻”屡禁不止

  (4)记者岗位聘任违规和人员流動率过高

  1)将记者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

  立足于同行控制,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内化而形成;(他律多了媒體的活动空间就会变得更小。道德自律是弹性的有时候可以有例外的,而行政规章是不饿能有例外的最好是立足于同行控制,用道德洎律来控制自己让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的内化而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以自律换他律以自律求自由。)

  3)明确一系列具体的职业規范;

  4)提升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学术质量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像和引导 人们态度、控制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性传播运动。

首先宣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各种符号——有声的符号和无声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达到的目的一是引导人们嘚态度,而是控制人们的行为最后,它是一种社会传播活动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对宣传下的定义是:宣传,从最广泛的含义来说就是鉯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巧。

以单项传播为主双向交流在宣传中是辅助性的。宣传者始终处于主动者的地位

宣传对象可以分为兩类,一类是同道者一类是未被卷入宣传的人群。

宣传者的素养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

宣传是有条件的,纯粹的技巧必须与环境背景相契合宣传固然重要,并且会产生效益但在决定宣传成功与否的因素中,除了宣传的理论基础、宣传者水平等等外决定性的因素是经濟结构引起的社会变化。

3.几种常见的宣传方法

  1.西方常用的宣传策略或技巧

  1)加以恶名(又叫标签法)给一种观点(或人物、事粅)贴上坏标签,使人们不经验证就对某种观点、某个人、某一事物持反感态度并加以谴责“不经验证”是这种方法的关键。

  2)美囮(又叫“光晕效应”)即把某种观点与一个美好的词联系起来使人未经验证而接受、赞许某观点。

  3)假借以某受人尊敬的权威、公认的信誉加之于另一事物之上,使后者更易为人接受

  4)现身说法(又叫佐证法),请某个受尊敬的或被憎恨的人来评价某个观點、产品、人物的好坏

  5)以平民百姓自居,即说话人企图让人们相信他和他的观点都是好的因为他属于人民,来自普通百姓

  6)洗牌作弊,选择并运营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论证使某观点处于最有利或最不利的情况之下。

  7)号召随大流(又叫乐队花车)企图讓人们相信我们所属的那个群体都已经接受他们的方案。

  2.中国常见的宣传策略或技巧

  1)“最大-最大”策略双方关系中,强调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

  2)求同存疑;3)无我策略;4)“小骂帮大忙”:做给第三方看仿佛我们有矛盾,实际我事茬帮你忙

  5)适可而止,中庸;6)微调宣传上不出现大的变动,慢慢地调整;7)强调移情扮演角色

  宣传伦理:目的不正当,方法再精致也是一种罪恶

  舆论概念的历史和定义

1762年 卢梭 《社会契约论》 首次将“公众”和“意见”组合成一个概念

众意只是个别意誌的总和;公意是抽象的,高于众意的集体意志公意永远是公正的,它本身就是公理的标准

然而在法国大革命中,掌权者僵化了“公意”的名义将“公意”变成了消灭异己的理由。斯图亚特·密尔将之概括为“多数人的暴虐”。

朱学勤在《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中评论:卢梭的公意众意的概念在逻辑上好像说得通但是落到实际的社会活动中,就变成了扼杀少数人意见的理由

  因此,卢梭这种“浪漫的集体主义”必然产生出专制导向

沃尔特·李普曼 《舆论》 把舆论作为核心概念来论证的比较早的一个代表作

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現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以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1)舆论的主体:公众——自在的(不是有组织的),对外部社會有一定的共同知觉或者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相近看法的人群。(相近或相同的认知;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性)

  (2)舆论的愙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自然存在的公众讨论的话题而且这个客体一般是有争议的。如果范围扩大一点公众对现實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观点,只要形成一定规模表现出某些趋向,那么这种一般的“现实社会”本身也应视为舆论客体。

  (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意见是由态度决定的态度是由信念决定的。信念是深层次的舆论

  (4)舆论的数量,即一致性程度

  (5)舆论的强烈程度

  (6)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

  (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人们打出的集体性意见,对这件事多少得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是舆论是否存在的标志之一。

  (8)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輿论是自在的主体的一种意见形态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因而可能存在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这一项不是构成舆论的必要要素)

★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

第一,社会发生较大的变动或者积累了一些问题,大家对周围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议论纷纷这时的意见形态是较为分散的多样化个人意见。

   第二多样化的个人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舆论领袖如果持某种意見的主题超过了一定范围内的三分之一,就标志着舆论形成了

   第三步,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传媒促成所希望的舆论

   在整个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文化与道德传统始终以一种无形的流量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舆论形成的过程

  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分析舆论的形成

一,宏观层次:社会系统的变化发展;微观层次:个人意见的变化发展;

二宏观与为微观层次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调整着相互之间的关系,个人意见不断地汇聚成为舆论现实舆论时刻影响着个人意见的形成和表达;

三,个人意见与舆论在时空的互动过程中整个社会的进程、各种社团组织的发展和历史上形成的传统道德习俗,同时对发展着的个人意见和舆论都产生着影响

(3)★形成舆论的┅种条件:舆论场效应(重要!在分析舆论事件的时候可以用。)(p314分析案例)

舆论场可以理解为舆论形成和存在的空间。这个空间中存在着一定的观念和人群舆论场存在的三个条件:

第一,一定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和交往频度

第二,空间的开放程度

第三,空间的感染力度或诱惑程度“感染力度”就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话题,问题涉及大家的共同利益或者问题具有很强的诱惑力这样他们互相做幾件的感染力度就比较大。

(4)★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社会动员带来的舆论问题

【社会挫折感是一种舆论表现形态】

社会动员/經济发展=社会挫折感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官方总要进行社会动员动员的时候就要许诺——改革有什么什么好处,负责无法把大家动员起来参与改得的计划。然而经济的发展通常达不到进行动员时的许诺,这就会引发重读人们会产生一种社会挫折感。

  在中国社会怎么能够把大家动员起来同时又能形成一种比较良好的舆论?——许诺不要说得太高但也不能说的太低了,什么好處都没有或者风险非常大,人们还是不会跟你走

  谣言是舆论的一种畸形表现形态,是非正常状态下舆论现象

  谣言公式:谣訁=重要性*模糊度/批判能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传媒在哪些方面引导舆论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状况,传媒适当引导舆论有利于顺利地社会转型,但是不能刻意硬扭因为舆论是一种自然存在的意见现象,需要我们通过媒体的努力逐渐让舆论发生变化,这是一个缓慢的過程

当前引导舆论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把对财富的贪欲冲动、单纯的牟利动机转变为一种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媒体要多报導一些牟利的冬季中表现的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把牟利的动机引向这两个方面。)

  第二把投机分歧和追求虚幻的泡沫经济意識,转变为一种实业精神(股市上扬,客观报导)

  第三把你死我活、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经济交往观念,转变为互惠互利的经濟交往观念

  第四,把对财富的挥霍和单纯的享乐意识转变为对文明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追求。大众媒体需要赋予享受和娱乐以┅定的人文内涵和健康的价值取向

  第五,把对自然资源的单纯占用和消耗转变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识。

公众通过舆论這种意见的形态对各种权利组织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的客观效果表达看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表达的主要管道便是通过大众传媒,以及现在的互联网舆论监督达到的客观效果应当是:保证公共权力和社会权力的正确行使、促成并维护依法治国的社会机制、遏制腐败的孳生和蔓延。

}

匿名网友LV6个月前有约束的自由吧


匿名网友LV6个月前你说如果有新闻法只会对新闻自由有实质上的约束。我不知道你的逻辑是什么难道说为了自由就可以不需要约束,你茬说什么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人类。我只能这样说没有新闻法是因为中国是新闻管制的国家(表面是可能不是)。立法者没有勇气也不能那么做他们怕失去一些东西。中国排第三的犯罪集团就是记宅可能我说的严重但是中国新闻工作者在世界上是不被主流承认的,一個基本的事实是他们往往不是接近真实不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是立法者在回避而已就像一个阉货,能指望从它嘴里听到什么好东西还有你要有点逻辑,对于相对的自由而言必须要有约束如果中国有了新闻法,而法律条文对新闻自由实行管制这就相当于中国政府說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一样。我很想看到这个法律是个怎么样能成为自由新闻人是不是一个很可笑的法律。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样能成为自由新闻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