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力钻一定要在能被磁性微球磁力方向吸到的金属上用吗?如果放在木桌就用不了?机械工作很摇晃就算用铁得去哪买大铁

& 小学科学机械和工具
小学科学机械和工具
[导读]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 一 我们常用的工具 教学目标:1、能说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3、知道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 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教学难点: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教学用具...
机械和工具
我们常用的工具
教学目标:1、能说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3、知道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
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教学难点: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教学用具: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工具、启瓶器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从而引导到需要些什么工具上。
二、教师提出问题
1、生活中常常需要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说一说我们曾经使用过哪些工具,用它们做了些什么事情?
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好记录。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2、我们是怎样使作这些工具的?
学生自由描述再当众表述。
3、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
分组记录:(表一)
可心以完成的工作
二、试用工具
1、 试一试,要将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起出来,选择什么工具会更加方便省力?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并解决问题,再分组表述及演示)
要求:用不同的工具来做这件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发现了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 打开油漆桶
2、 打开一瓶饮料
   (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它能帮助我们工作。杠杆都有三个点。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3、 通过观察着重让学让认识这几个点并形成印像。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工具名称
特点剪刀榔头钉锤二
打开盖子的工具
教学目标:1、认识杠杆这种简单的机械,知道杠杆上有三个点:重点、支点、力点。
2、能在打开盖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3、能够持续认真地参与探究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这种简单的机械。
教学难点:能在打开盖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教学用具:空油漆桶、铁片、尺子、玻璃瓶及开瓶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各自准备的油漆桶等,尝试打开桶盖,发现了什么?
请学生描述变化过程:盖子一端上翘,铁片各部分三个点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板画于黑板上,并出示杠杆机械的概念。重点  力点
二、 打开一瓶饮料
仔细观察开瓶器的结构,注意观察开瓶的变化过程。
学生描述:瓶盖一半凸陷处为支点。
请学生尝试画出开瓶器这种杠杆的三点。
比较铁片、开瓶器这二种杠杆的异同。
三、 找找身边的杠杆
说说应用过程,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支点重点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1、认识什么东西叫作杠杆(即杠杆的特点)
2、 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及它是如何参生作用的。
3、 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
教学用具:杠杆尺、钩码、标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杠杆能在生活中参生这样大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
二、杠杆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1、 出示杠杆尺,认识杠杆尺的结构。
2、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杠杆能省力吗?
1、 杠杆尺是研究杠杆的好材料。
(我们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当杠杆尺平衡时,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2、 如何将使用杠杆尺。
(将杠杆尺调平: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当在杠杆尺右边的第1、第2、第3、第4孔上也挂上两个钩码时,杠杆尺会处于什么状态?)
3、 对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作好记录。(P6)
4、 实验:(1)分别改变挂在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改变?
(2)把那些有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P7)
5、 分组分析统计数据。
不省力杠杆
四、思考问题
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要求进行使用。并想一想那些用的是省力杠杆,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杆?
板书设计:左边实验现象右边格数钩码数格数钩码数四
螺丝刀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1、认识螺丝刀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些方便。
2、认识螺丝刀的力臂的原理在那里。
教学重点:认识螺丝刀的力臂的原理在哪里。
教学难点:认识螺丝刀的力臂。
教学用具:螺丝刀、钩码、铁架台、水龙头、滑轮。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观察螺丝刀的构造,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观察议论,发现其特点)
1、 先出示一点方向盘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一个轮和一个轴。
2、 再结合方向盘让学生与螺丝刀对比,看两者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与不同之处。
3、 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什么叫轮轴。
(像螺丝刀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
4、 体验活动:体验哪种方法更省力。
(1) 用一根绳子把几个钩码系在螺丝刀的刀杆上,转动刀柄,将钩码吊起;
(2) 把这几个钩码系在刀柄上,转动刀杆,将钩码吊起。
三、轮轴的研究。
1、 实验操作:
(1) 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2、 扩展练习。
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
它给我们的生活也生产带来了哪些方便?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还和到很多利用轮轴来帮助我们生活与学习的。你可以把你今天学习的内容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让他和你一起想一想生活中运用到轮轴的地方。支点板书设计:
轮轴的轮上省力,因为离支点较远!
动滑轮和定滑轮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轮轴进一步认识滑轮。
2、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在我们日常中生活中的使用。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用具:铁架台、滑轮、钩码、线、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利用挂图让学生了解在码头,那些庞大的货物是怎样被装上船和运上岸的。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指名表述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
1、 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台的旗杆顶(或回忆长旗仪式),想一想为什么轻轻一拉绳,旗帜就能长那么高。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旗杆顶有一个轮子)
2、 结合导入新课的内容让学生头脑中的问题逐渐清晰。
并通过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焦点凝到了那个轮子上。
3、认识定滑轮的定义。 P10
4、实验操作了解定滑轮的作用:
(1) 试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
(2) 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5、仔细体会利用定滑轮后有什么不同?
(指名学生发言,把探讨内容引到省力上)
5、 可以用挂秤实际测试。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认识动滑轮的下义。
2、 讨论动滑轮在生活中主要在那些地方得到使用。
3、 比较动、定滑轮有什么不同。
四、拓展训练
如果说定滑轮也是一处杠杆,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1、知道滑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产生的具大作用。
2、知道滑轮在生活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并认识共工作的原理。
3、学会开动脑筋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些小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定、动滑轮是如何工作的。
教这难点:认识其工作的原理。
教学用具: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解决问题
1、 滑轮组的作用。
观察结构图P12
2、 实验探讨滑轮的作用。
(1) 试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下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组合图)
(2) 增加滑轮的数量,试试吊起同样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交老师检查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3
并将游戏结果用表格作好记录。
四、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板书设计:滑轮组七
教学目标:1、知道斜面也能够省力。
2、认识斜面是如何省力的。
3、 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用具:圆筒、层板、
教学过程:
一、 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在家都上过缙云山吧?我们在上山时会发现山路弯弯曲曲盘旋在山间。山路为什么要这样修呢?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 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
2、 试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反映斜面可以省力。
(如:沿着公路的斜坡把自行车推上去比你把自行车扛上去要轻松些)
3、 定义:像人行公路的斜坡一样,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4、 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分组用层板搭一个斜面,并可以研究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斜面上提长时的情况。)
(并要根据自己的问题作出本组的研究计划)
(分组实验要做好记录见表1)
斜面的状况ABCDE使用力的大小
5、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找一找,要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板书设计:
我的自行车
一、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 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 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3、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二、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怎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板书设计:
应用机械的位置类型所起作用其他自行车样式,品种
自行车优点,缺点
自行车的窍门
形状与结构
教学目标:
1、 认识弯曲产生的原因。
2、 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3、 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用具:纸、回形针、尺子、钉子、木板
教学过程:
一、 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二、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3) 表格设计:表1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预测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 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 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板书设计:
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控制条件:跨度不变,回形针放的位置不变,弯曲程度一样(或都放一个重物,看弯曲程度的不同),纸的宽度、长度和质地一样,放的手势一样。
《抵抗弯曲》课堂教学实录
(出示一张纸条):问我在纸条上放重物会怎样?
生:会弯曲。
生:两头翘起来。
师:怎样就不会弯曲了?
生:两边压重物
生:下面垫石子。
师:出示厚薄不同的纸(一号纸和二号纸),问:能通过增加纸的厚度来增加它的抗歪曲的能力吗?怎样比较一号纸比二号纸的抵抗弯曲的本领?
生:看垫圈放的多,谁放得多谁抵抗弯曲的能力就强。
师:要做这个实验需要控制哪些量不变?
(小组讨论)
生1:控制垫圈的大小和重量。
师板书:圈的大小和重量。
生1:距离一样(也就是纸的架空长度)
生1:纸的长短。
师:谁要补充的?
生2:盒子高低一样。
生3:垫圈放的位置要一样。
师:出示两张纸,观察对你的实验有什么帮助?
生:可以控制垫圈的位置。
师:弯曲程度,刚才我们的标准是看谁先着地,为了节省时间我建议大家在下面放一个橡皮擦,以碰到相皮擦为准。
(取出材料,分组实验)
师:实验完成了吗?
(分组交流)
生:一号1个垫圈着地、二号纸6个垫圈着地。
生:我们发现和我们原来的预想不同,原来以为厚度增加了一倍,放垫圈应该是它的两倍。
师:现在老师给你3号纸,它的厚度是1号纸的3倍,你猜猜能放几个垫圈?
生1:12~15个,
生2:8~10个,
生3:12-16个,因为我们认为6倍的差距没那么大。
师:出示表格,同时完成3号纸的实验后,预测和实验4号纸。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流大小的测试记录
5005、11、(
一张纸的厚度
二张纸的厚度
三张纸的厚度
四张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力的 大小预测实测
(分组实验)
生1:我们小组猜测3张纸的猜测是12-16个,结果是18个
24~26个,结果34个。
师:做了有什么想法?
生1:垫圈要一个一个放。
生2:预测12~16,实 16
预测20-24
生: 预测12-16,实20个,预测24~28个
实 42(我们开始是5个5个放,快接近相皮擦
师:看到这个数据,你有什么想法?
生:纸是一张一张的增加,而承受弯曲能力在成倍增加。
生2:我发现3张纸后增加的幅度要降低了。
师:(出示统计表),科学家常常用这样的表格,来记录数据,怎么看?
纵向表示什么?
(分组记录)
生1:坡度一直在上升,坡度在不规则在上升。
生2:我们发现垫圈数和纸的厚度有关系。
师:如果有人问你纸的厚度和抗歪曲能力有怎样的关系?怎样描述?
生:我们觉得纸的厚度和增加垫圈的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
师:出示"增加纸的厚度可以显著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师:出示建筑的横梁图片,对横梁按放这一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增强抗变曲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发现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
2、 了解条形建筑材料常见的形状结构("工"型、槽型、"T"字型、"L"型,直角型等)。
3、 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
教学难点:了解条形建筑材料常见的形状结构。
教学用具:瓦楞纸、小刀、厚纸、金属泊、测试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 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
(这种纸叫瓦楞纸)
1、 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
(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 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 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 测度记录: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 小黑板出示问题:
(1)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 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拱形能够大大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了解拱形结构在建筑上的应用。
2、通过实验知道拱形提高抗弯曲的能力是如何得来的,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难点: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用具:纸板、铁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吗?
二、 拱形承受压测试。
1、 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 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 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 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 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 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 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 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了解生物体结构中存在的拱形结构,加深对生物体的认识。
3、 培养学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能用已有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4、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用具:完整的和剖成对半的乒乓球若干个,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瓶若干个。塑料安全帽、贝壳、几个相同的拱形、相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贮油罐、电灯泡塑料瓶肋骨、头骨、脚骨
龟壳、贝壳、蛋壳
教学目标:
1、认识框架结构能的优点是什么?
2、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产生的。
3、发现生活中用到框架结构的地方。
教学重点:认识框架结构能的优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参生的。
教学用具:一次性木筷、橡筋、剪刀、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 研究简单框架
1、 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 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 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 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 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 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板书设计:
制作的原则
做成的形状稳定承压大用料少六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塔的优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2、塔的结构是怎样发挥它的优点的。
3、能在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塔,并去探究它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到塔的优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塔的结构是怎样发挥它的优点的。
教学用具:图片资料、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 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 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 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 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 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 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 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 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教后反思:
请一部分到沙坑实地进行实验,一部分在沙盘中实验,比赛谁的发现更多会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目标:
1、发现我们生活中的桥,主要类型是些什么。巩固学过的形状结构知识。
2、知道拱桥的特点是什么,其优点是什么。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提高观察、比较、分类、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拱桥的特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拱桥承受压力大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用具:木块、线、支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1、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2、 (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以实际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太平桥作说明)
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
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
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板书设计:
拱的高度不同
     拱的两边推力不同拉索桥教后反思:
拉索桥的实验材料应该提早准备好,教师可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模型或图片,请学生本堂课带来以供研究。
设计建造我们的桥
教学目标:
1、 巩固已学过的设计程序,能制定设计方案,会画设计草图。
2、培养动手能力,发展表述和评价能力。
3、实际运用形状和结构的知识,能发现设计和制作中的问题及改进。
4、培养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点:表述能力及评价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动手能力及改进设计的能力。
教学用具:各种桥的图片,统一的纸,吸管材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合作带来的各种桥模型,请学生按照展览要求先报名,再统一在讲台前参展。
二、请各在座的评委检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统一,然后讨论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模型?教师提出要求,板书如下: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单项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
三、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
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
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
预计能承多少重量。
板书设计:
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
                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
最佳作品奖
最佳评委奖
教学目标:
1、 能体会到我们身边有那些物体能发出热
2、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3、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教学难点: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教学用具: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观看几种发出热的图片:太阳、灯、火、运动(参考问题:这些热是从哪里来的?)
二、 让我们热起来
1、 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以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运动、吃东西、烤火、在太阳下
2、 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太阳为我们带来了热、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能量。衣服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三、 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
1、 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全起来)
(1) 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 而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参生了怀疑?
(3) 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同组的思考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
2、 分级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3、 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
4、 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
(1) 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2) 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
(3) 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5、 根据提问和自己的实验思考以上问题。
四、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衣服并不能自身发出热量。而热量却来源与我们的自身,那我们身体里的热量又是怎样参生的呢?同学们可去思考和查一下资料。
板书设计:
运动(摩擦、跑步等)
热源(太阳、烤火、电热毯、泡温泉、拥挤的人群)
热起来了:
吃食物(菜、热饭、火锅)
发烧、紧张、害羞等
加穿衣服、盖棉被等
是保温而不能产热,如何设计实验?
哪杯水温度高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认表方法。
2、知道如何保管温度计,培养爱护器材的习惯。
3、知道热量可以相互转递。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认表方法
教学用具:玻杯、温度计、开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桌上有两杯水,它们是同样多的。同学们猜测一下,它们的温度一样吗?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的温度是否相同,对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温度。
(对杯分别编号记下两杯水的温度)
1、 产生问题,如果把这两杯水混合,将会有什么变化?水温将是多少呢?
(请学生猜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并分别写下自己的猜想)
2、 实验:把两杯水混合在一起,拿温度计测一测,看结果怎样?
3、 两杯同样多的的冷热不同的水混合后,水温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4、 温度相同的两杯热水,第一杯跌水是第二杯的两倍。如果在两杯水中加入同样多的凉水,这两杯水的温度还会一样吗?哪杯水的温度高?
5、 通过实验进行比较,小组讨论一份详细的实验方案,并按照自己珠实验方案,检测一下,混合后哪杯水的温度高?
二、研究质量不同的水混合后的水温变化。
1、 温度相同的两杯水,第一杯中的水是第二杯的两倍。如果在两杯水中加入同样多的凉水,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 两杯混合后两杯水水温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
3、 做出推测,并说说推测理由。
4、 小组议论方案。
5、 实验并记录。
6、 结果怎样?有什么新发现?
7、 你们还相研究什么问题?
三、思考延伸
1、看书上最一个问题,混合后,哪杯水的温度高?
2、做出推测,并说理由。
3、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量取50毫升冷水,测得温度?
混和成100毫升后温度?
量取50毫升热水,测得温度?
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目标:
1、 经历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关于热递的推测的活动过程。
2、 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3、 深入思考,乐于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教学难点: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教学用具:红色热水、无色冷水、不锈钢勺、热水、蜡烛油、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一杯冷水与一杯热水混合后,温度会发生变化。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
1、 想像一下热在冷水和热水之间是怎样传递的?
2、 仔细观察冷水沿杯壁倒入红色水中的现象。
3、 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说说有什么新的想法。
4、 冷与热液体之间是怎样进行热传递的呢?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二、 热在气体中的传递。
1、 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
2、 学生做出推测,并说说理由。
3、 点燃一根蜡烛,手在哪个位置感觉更热一些。
4、 热在气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三、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1、 推测将整个不锈钢勺放入热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
2、 如果只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溉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吗?
3、 老师演示实验,请学生上台讲感受。
4、 换一个比这个勺柄更长的钢勺进行实验。
5、 热能传上去吗?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6、 我们有没有办法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7、 小组议论方案,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四、 课外延伸。
还有哪些传热的方式?
太阳是怎样把热传递到地球上的呢?
板书设计:
       液体--对流
       气体--辐射
       固体--热传导
教学反思:
如何做到用尽量少的实验器材达成探究效果,且提高探究效率?(火柴少用几根,凡士林少涂一些,蜡烛少点一会儿。)
如何做到在实验前先设计实验过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将是有目标的。
如何从板书上得到实验的启发?
让水凉得慢一些
教学目标:
   1、 经历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2、 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3、 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尝试对科学现象人出解释。
教学重点:经历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教学用具: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 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
1、今天老师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一些?
3、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
4、 观测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材料石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什么原因引起的?
5、 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二、 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
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
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
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
5、学生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倒水的时间,水的温度等变量要保持一致。
6、交流实验结果。
三、 做一个保温杯
1、小组合作制作一只保温杯。
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
3、评出最佳保温杯。
四、 讨论如何才能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
1、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
4、假如保温杯外的温度比里面水的温度高,热是怎么传递的?
5、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
板书设计:
传导快、吸热快、散热快--热的良导体
为什么做?寻找材料--良导体?
不良导体!--耐热--保温性好
怎样做?--横向做--封口做与不封口做的实验比较
纵向做--三杯水中同时倒入相同的水,包上不同的材料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研究物体燃烧与某些因素有关的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或资料得到解释。
3、知道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燃点有可帮助燃烧的空气。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研究物体燃烧与某些因素有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燃点有可帮助燃烧的空气。
教学用具:酒精灯、木材、大小相同的蜡烛两支、两只大小不同的杯子。
教学过程:
如果要让保温杯里的热水保持原来的温度,我们有什么办法?
二、 加热引起的变化
1、 如果物体不停地加热,会使物体发生什么变化呢?
2、 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3、 将纸、干木材、酒精等物体同时加热,这些物体会同时燃烧吗?说说你们的想法。
4、 你们觉得哪种物体最先燃烧?哪种物体最后燃烧?
5、 你们这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6、 这是这几种物体的燃点表,这些数据有示什么意思?你们刚才的推测对吗?
7、 出示一根木材,将木材分成粗细不同的两条。把它们同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推测:哪一根木条先燃烧?
8、 观察 丙 木在酒精 灯上加热出现的不同现象。
9、 你们怎样解释这个现像。
三、 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 一个物体要燃烧,一定要传递给它足够的热,使物体的温度达到燃点才能燃烧。
2、 这样推测有一定的根据吗
3、 学生实验:点燃两支蜡烛,一支蜡烛罩上玻璃杯。
4、 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怎么解释这个现象象?
5、 杯子里的空气真的被烧完了吗?怎么检查杯子里是否有空气?
6、 教师演示:检验杯子里不有没有空气。
7、 燃烧究竟需要空气吗?我们怎么研究?
8、 阅读相关材料。
四、 燃烧需要的条件
1、 如果要让一个物体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觉得需要哪些条件上?
板书设计:
  大小火柴燃烧的现象
燃烧需要哪些条件?--一定的温度 足够的空气
  杯中蜡烛燃烧的现象
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目标:
1、 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 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3、 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扒测的思维过程
教学用具:两个下班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棋子若干、塑料吸管、洗耳球。
教学过程:
如果将点炮灰的蜡烛罩在玻璃里结果会鼾声样?你是鼾声么想的?实际观测多少时间后玻璃杯里的蜡烛会熄灭。
二、 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 点燃一高一低两支蜡烛,同时罩上两个大小的玻璃杯,推测:蜡烛能燃烧多久?哪支先熄灭?
2、 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推测?
3、 试一试,实际是怎样的?蜡烛熄灭的次序是怎样的?
4、 假如现在有一支更长的蜡烛,熄灭的时间可能会怎样?
5、 假如现在有一支更短的蜡烛,熄灭的时间可能会怎样?
6、 玻璃杯中的氧气燃烧完了吗?你们怎样解释蜡烛熄灭的时间不相同?
7、 不管是长蜡烛还是短是,在石油子里燃烧一段时间后都会熄灭。如果在杯子的下面垫上棋子,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
8、 怎么解释这个实验现象?
三、 保持蜡烛继续燃烧
1、 怎样才能保持蜡烛继续燃烧呢?用桌子上的这些材料我们能进行研究吗?
2、 这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在实验的过程 中填写科学实验观察报告。
(实验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和将自己的发现与研究方法及时记录,形成观察实验报告。)
3、 汇报交流:在研究中,做了哪些实验?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是怎么想的?这些实验是受到了生活中哪些现旬的启发?
板书设计:
我们的猜测:
延长燃烧时间
垫高后,蜡烛燃烧的时间
低的蜡烛不垫七
教学目标:
1、 了解日常生上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现一些解释;
2、 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3、 初步学会使用灭火器。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日常生上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现一些解释
教学用具:酒精灯、纸盒、火柴、汽水、吸管
教学过程:
蜡烛在玻璃杯里熄灭了,是什么原因呢?
二、 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
1、 当我们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后是怎样熄灭酒精灯的?
2、 学生在小组内自自己亲身体验。
3、 当我们盖上灯帽时,那么旺的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4、 平时,我们还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5、 能说说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吗?
三、 水的灭火原理
1、 老师这里有两张纸,一张是湿的,一张是干的,让它们以相同的距离靠近酒精灯的火焰,哪张纸先燃烧?
2、 你们推测的根据是什么?
3、 试一试,结果怎样?
4、 刚才这两张纸在靠近酒精灯火焰的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
5、 你们的推测对了吗?怎么解释这个结果?
6、 把一个装满水的小纸盒,入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小纸盒会燃烧起来吗?
7、 你们为什么觉得小纸盒不会燃烧起来?
8、 实验:将装满水的小纸盒入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9、 小组讨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四、 做一个二氧化碳来灭火器。
1、 在一瓶汽水的盖子上开一个小孔,插入一支导管。晃动汽水,使气体从导管中逸出,对准火焰,有什么现象?
2、 怎样解释这处现象?
3、 你们是在跛女子些地方看到过用二氧化碳气体来灭火的?
4、 你们都见过哪些类型 的灭火器?
5、 会使用灭火器吗?老师演示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6、 小组讨论:油锅着了火,用什么办法把火熄灭?
7、 为什么油锅着火了不能用水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方法来灭火?说说你们的理由。
8、 油锅着火了用什么办法灭火
板书设计:
把火熄灭的方法--人力法:扑打等
降温法--水、干冰等
隔绝法--灭火器
火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 了解火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安全用火的常识;
2、 经历一个研究关于人类用火历史的活动过程;
3、 能够用已有的关于热的认识解释各个时期用火的原理。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火的常识。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研究关于人类用火历史的活动过程。
教学用具:两块打火石,打火机,关于人类用火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是什么?你知道火的其它知识吗?你能提出有关火的哪些问题?
  预测孩子的问题:生活中如果真的遇到了火灾,该怎么办?
  火是怎样发现的?火有哪些作用?火带给我们哪些灾难?
二、火的历史:
远古时候人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取火的?请同学准备好的资料互相交流。
古代人的护火故事。
古代人应用火的一些故事及作用。
现代人对火的依赖事例。
三、取火的试验:
为什么钻木和敲击火石能取火?能不能当场试验?
打火机又是怎样打火的?
四、生活中的火:
  除了上堂课同学猜测的各种着火场景外,生活中还会发生怎样的着火场景?你曾听到过什么样的火灾?你有经历过吗?
五、面对突如其来的火灾,该怎么办?
  请学生模拟表演,其它同学作评委,得出一些防护的基本常识。
               
               
               
板书设计:
               
  火的历史
  火灾的历史
  火灾的防护
  火灾的应变
               
               
               
               
4-1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目标:
1.认识能量有哪些形式,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的能量;
2.能根据生活经验、资料和实验来认识能量,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准备:大烧杯、圆底烧瓶、橡皮塞、开水、塑料杯、线、一小截火柴棍。
教学活动:1.引入当我们听到"能量"这个词时,我们会想到什么?
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具有太阳能,食物给了我们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同学们还知道一些其他能量,看来对能量的认识还不少,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能量的世界里,我们周围到处都存在着能量。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将深入地研究能量。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2.认识哪里有能量
刚才同学们听到"能量"这个词时,就想到了那些有"力量"的东西,它们能使物体动起来。风、流水、电、汽油能使什么动起来呢?
它们都有一种"力量"能使物体动起来,我们就说它们具有能量。能量也可以简称能。风和流水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电具有的能量叫电能。汽油具有的能量叫化学变化,使人体保持体温、能够运动,食物也具有能量。
光、热、声音是能量吗?
c)根据学生的讨论,介绍激光打孔、切割材料的机器,做下面的实验。
i.分组做"热能使橡皮塞冲出去"的实验。
ii.讨论橡皮塞是靠什么能量冲出去的。
iii.分组做"声音能使水溅起来"的实验。
让学生留意观察,用手捋线发声后,有什么现象,讨论是什么能量使水珠四溅的。
d)小结:能量有很多种形式,声、光、电、热都是能量的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烧中。
3.寻找我们身边的能量
a)我们来寻找一下周围的能量,看谁找到的多。
b)小组研讨,交流各自知道的能量形式和具有能量的物体。
c)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带来的资料。老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准备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供全班同学研讨。
d)把同学们寻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类。
板书设计:
能量在哪儿?太阳能
风能、流水能、电能
光、热、声能
即: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烧中
4-2能量的转化
教学目标:
1.认识电能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并进一步了解多种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
2.会描述能量的转化。了解能量转化和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
3.培养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准备:塑料瓶、粗线、筷子、小刀、松香。
教学设计:1.引入我们已经知道能量有很多种形式,你们知道我们用得最多,也是用途最广的一种能是什么吗?
2.研讨电能为我们做什么
1)提问:你们家里有哪些用电的东西,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用途?
家用电器都是一种能量的转化器,它们把输入的电能变成了其他形式的能输出来(举电灯的例子)。我们现在用填表的形式来分析一下各种家用电器输出什么能量,能为我们做什么。
3)分组讨论,填表。
4)全班交流。
5)拓展到家庭以外的设备,如电车、电影、电动门等的能量转化。老师适时播放影像资料。
各种不同的用电器可以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光能、热能、声能、机械能等,用途非常广泛。
3.讨论电能是怎么来的
1)提问:电的来源有哪些?哪些能量转化器把什么形式的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2)分组交流,把交流的内容整理成表。
3)全班交流。根据情况,老师适时播放相关影像资料。
风、流水产生的机械能,煤燃烧产生的热能,以及原子能、光能等都可以转化成电能。
4.能量的互相转化。
1)提问:只有电能才与其他能量转化吗?除了电能,你们还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2)分组实验:
用手用力捋绳子,体会手的感觉;反复弯折金属丝,摸弯折处的温度;快速地在纸上擦橡皮,马上用手背感觉橡皮摩擦处的。
3)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在这些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4)谈话:我们来做一个玩具,它可以发出像青蛙一样的叫声。
5)学生动手制作,实验。
6)提问:"蛙声筒"是怎样的一个能量转化器?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你们还能制作什么能量转化器?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板书设计:
风、流水产生的机械能
煤燃烧产生的热能
可以转化成电能
原子能、光能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和制作电磁铁,使学生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会制作简易的电磁铁并判断电磁铁也有南北两极。
教学准备:导线、电池、小磁针、大铁钉、大头针。
教学设计:1.引入电流有磁性吗?你们也许觉得这个问题真奇怪,电和磁是两回事嘛!在100多年前,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想的。1820年4月的一天,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他在课堂上演示物理实验时,偶然把通电的导线平行地放在磁针上面,他看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这个现象当时并没有引起在场其他人的注意,而奥斯特却是个有心人,他非常兴奋,紧紧抓住这个现象,以反复做了几十次实验。终于确定了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发现。这个发现是什么呢?
2."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的实验
1)你们想做奥斯特做的这个实验吗?我想你们也会有重大的发现。
2)老师示范实验方法,告诉只能通电很短时间,讲解这样做的原因。要求学生观察:接通电流时,有什么现象;断开电流后,有什么现象?
3)分组实验。
接通电流时,有什么现象?断开电流后,有什么现象?
根据过去的经验,怎样做才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现在小磁针发生偏转,这说明什么?
5)小结:通电导线能产生磁性,断开电流后磁性消失。
3.作一个电磁铁
i.科学家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后,继续研究并制作出了电磁铁。现在我们也来做一个电磁铁。
ii.讲解制作方法,提醒不要把电磁铁线圈长时间接在电路中。
iii.学生制作电磁铁。试试电磁铁能吸起多少根大头针。
iv.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提出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4.究电磁铁的南北极
1)磁铁有南北极,那么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2)分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材料?
3)汇报设计的方法。
4)分组实验,寻找自制电磁铁的南北极。
5)汇报交流:电磁铁有南北极吗?是根据什么道理找到南北极的?
6)提问:你们的钉尖是南极还是北极?为什么各组会不同呢?可能和什么因素在关?你们打算怎么研究?
板书设计:
电磁铁的组成:铁钉和线圈
电磁铁的性质:通电后能产生磁性
电磁铁也有南北两极
4-4电磁铁的磁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2.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以改变的,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系;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电池;铁芯;形状不同的铁芯,绝缘导线;大头针或回形针。
教学设计:1.引入(出示电磁起重机正在吸废钢铁的图片)
你们知道这是一部什么机器吗?(简介电磁起重机的用途、优点。)
这个电磁铁怎么会有这样大的磁力呢?上节课你们制作的电磁铁能吸起多少根大头针?
2.做出假设
a)要想造出磁力很大的电磁铁,就要知道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研究这个总是应当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
b)分组讨论,进行假设: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根据什么理由这样假设?
c)汇报建立的假设,并把影响电磁铁的因素板书出来。
3.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a)讨论:要检验这些假设,需要什么材料?怎样设计实验?需要变化的条件是哪一个?应当控制不变的条件是哪些?
b)汇报讨论结果,同学们和老师进行质疑。根据材料和条件,确定用实验检验的假设,去掉暂不研究的假设。
c)对研究的问题按小组分工。
d)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
A.实验要多做几次。
B.记录表的设计应有"研究的题目,变化的条件,不变的条件,吸起大头针的数目"
4.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a)科学交流会:
分研究课题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记录下他们的研究成果。相同研究课题的组可以进行补充。
我们对几种假设进行了实验检验,现在我们知道了哪些因素影响电磁铁磁力,要制作一个磁力强的电磁铁,可以怎样做?
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
c)教师小结
现代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众多人共同完成的工作。大家一起分析问题、制订方案、分工研究,最后汇集成果,共享成果。没有分工合作,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的研究任务的。
利用今天共同研究出的方法,你们可以制作出一个磁力更强的电磁铁了,课后比一比,看谁做的电磁铁磁力最强。
板书设计:方法数据结论原来的吸附数
后来的吸附数
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有:增加电池
增加线圈缠绕数
4-5水的变化与热的传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冰融化、水蒸气要吸收热量,水结冰、水蒸气变成霜要放出热量。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是一个能量传递的过程。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根据科学事实进行解释的能力。
3.巩固用温度计进行定量观测的技能。
教学准备:烧杯、塑料试管、温度计、纱布、盐、深色饮料罐、温水、冷水、冰(冰最好能取来冰柜内的雪花,加入盐后的降温现象非常明显,当然,也得有一定量的冰块准备好,最好能分成小块的供其他几个实验,以节省实验的时间,提高实验效率)。
教学设计:(先设计实验,然后实验课后再进行讨论思考)1.引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在自然界以什么状态存在着?
2.明确实验目的
a)谁知道水的三态存在着哪些变化?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它们之间的变化?
b)如实验1,在烧杯中加入冰后会怎样?如何用实验知道热量是怎样传递的?出示温度计,请孩子思考实验过程。出示表格:
实验前的温度
实验后的温度
实验现象结论往水中加冰
c)看实验2,请学生自由说说实验目标及实验过程,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实验前的温度
实验后的温度
实验现象结论往水中加冰
包纱布后的温度计
3.讨论实验3的相关内容。
a)讨论:需要哪些材料?怎样设计实验?应当测量的数据是哪些?猜测实验的现象会有哪些?
b)思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实验中用到的盐和冰粉的量为1:3,注意缩短实验时间。
c)按小组分工各司其职。
d)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此实验环境最低温度会降低到零下20摄氏度。)
实验前的温度
实验后的温度
实验现象结论往水中加冰
包纱布后的温度计
试管中的水
铁罐外的水蒸气
4.汇报交流,共享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
5.讨论思考相关水的三态变化与热的传递的内容。
板书设计:
水的三态:浪花、白云、热气、冰山、雾、霜、雪、冰雹等。
实验前的温度
实验后的温度
实验现象结论往水中加冰
包纱布后的温度计
试管中的水
铁罐外的水蒸气
先找主角:冰--水
再看变化前后温度差异:0--3
热量传递:吸热过程
对水来说:温度差异:10--3
热量传递:放热
[教学契机:窗玻璃上有大量的雾:水蒸气--水(放热过程),这个思考过程学生更感兴趣。]
4-6永不停步的旅行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不,了解水循环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2.体会自然界事物之间存在着广泛联系,处在永恒运动之中。
3.会做自然界水循环模拟实验,加深对模拟实验的认识。
教学准备:大烧杯、三角架、石棉网、干净的沙子、塑料薄膜、橡皮筋、冰块。
教学设计:1.引入天上的雨雪年年下,为什么总是下不完呢?江河中的水日夜流,为什么流不尽呢?你们有什么想法?
2.研讨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运动的
a)观察课文插图:图中有哪些物体和现象?箭头表示什么?说说水在自然界是怎样运动的?
b)看来水中自然界的运动挺复杂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水在自然界的运动,先要思考下面一些问题:
自然界哪些地方有水?
水是靠什么到天空中去的?
海洋上空的云又是怎样到陆地上来的?
天上的雨、雪降落到地上又怎样了?
是什么能量使水不断地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循环呢?
我们假定一个起点--海洋,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跟着水去"旅行"一番。看看水在自然界到底是怎么运动的,是什么能量使它运动的。
c)分组讨论。学生汇报:有条理地讲述水在自然界的旅行,其它同学适当补充。
d)能用文字和箭头记下水这位旅行家的足迹吗?学生交流设计的图示,然后全班补充、完善。
3.模拟自然界水的循环运动
谈话:我们已做过不少模拟实验,可不可以建立一个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的科学模型呢?
介绍实验装置--说明装置作用。
演示模拟实验,研讨:观察实验中发生了什么现象?这与自然界中什么现象相似?
实验中什么相当于陆地和海洋?什么相当于太阳给予的热?什么相当于高空中冷的环境?
4.讨论水的循环给我们带来什么?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有什么意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自然界没有了水的循环运动,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板书设计:
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
   太阳的热量
地球的引力
4-7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机械和工具
品德与社会
Copyright& 北京学而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号-1)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磁性微球磁力方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