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6分伊朗油田卖给谁一单位二十多年了,一直荒废着,我能收回或者使用吗?

俄罗斯经济二十五年
  日,时任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他的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控制权移交给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晚,戈尔巴乔夫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讲话。之后,克里姆林宫降下印有镰刀和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升起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国旗。第二天,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宣告解体。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二次大战后形成的美苏两级冷战格局结束,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二十五年来,继承前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先后由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担任最高领导人,并由普京于2012年再度掌握最高权力,其经济和政治转型历经曲折的过程。今天,我们向读者奉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先生回顾俄罗斯二十五年来经济转型艰难历程的长篇文章。该文共计三万余字,具体篇章架构如右所示。我们期待各界方家批评指正。  2000年至2008年,普京当政时期总结了叶利钦时期经济转型的深刻教训。图为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大克里姆林宫宣誓就职后,与前总统叶利钦一同检阅总统警卫团。  叶利钦当政时代,由于经济萧条,俄罗斯芭蕾舞演员难得有一次表演的机会。   一、曲折的经济转型  (一)叶利钦时期(年)  1.通过私有化,实现产权制度改革,打破国家对经济的垄断,形成私营、个体、集体、合资、股份制与国有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2.在确立以建立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转型的目标后,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俄罗斯对宏观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  (1)财政体制改革  (2)税收体制改革  (3)金融体制改革  (4)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5)对外经贸合作体制改革  (二)普京时期(年)  1.普京力求实现的总目标与治国思想  2.普京时期的政策调整与改革措施  (三)“梅普组合”、“普梅组合”时期  1.俄罗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迫切性  2.俄罗斯经济现代化要着力解决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  二、复杂而艰难的经济发展进程  (一)叶利钦时期严重的经济危机  (二)普京时期的经济增长  (三)“梅普组合”、“普梅组合”时期  (四)目前的复杂经济形势  (五)出现非常复杂经济局面的原因  1.长期摆脱不了严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2.工业内部结构严重失衡,制造业严重衰退  3.中小企业发展缓慢  4.对石油美元使用不当,忽视基础设施建设  三、发展前景  ●一直到1991年解体,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应该说,经过25年的经济转型,俄罗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目前,俄罗斯能源等原材料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0%左右,高科技产品出口不仅数量少,而且逐年下降。2004年俄罗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世界中的比重为0.13%,这一比例比菲律宾少67%,比泰国少78%,比墨西哥少90%,比马来西亚和中国少92%,比韩国少94%。  ●俄罗斯2015年之所以遭遇复杂的经济形势,更重要的还是其内部因素所致。如果只从油价下跌与西方制裁的角度去分析俄罗斯2015年的经济困境,就无法解释,2013年在油价年均超过100美元一桶,且没有西方制裁的情况下,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何以降至1.3%。  ●尽管克里米亚并入了俄罗斯版图,尽管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很大成功,令俄罗斯国内带有浓厚民族主义色彩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普京的民望大大上升,但普京未来的政治生命,主要还是取决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状况,不论是其国家现代化,还是兑现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与强军的承诺,都离不开经济发展这个基础性条件。  日,时任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电视上发表辞职演说;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代表们以举手表决方式通过一项宣言,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俄罗斯于日实行一次性大范围开放价格,推行被称为“休克疗法”的激进改革,正式启动向市场经济转型。不论以哪个时间作为标志,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已独立执政25年。在这25年间,不论其经济体制转型还是经济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曲折与复杂的过程。  一、曲折的经济转型  (一) 叶利钦时期(年)  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不仅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领土(占苏联总面积的76.3%)、经济实力(占不包括土地、森林和矿藏在内的国民财富的64%)、生产固定基金(占63%)、社会总产值与工业产值(均占60%)、科技力量(占64%)与军事力量(占2/3),而且继承了传统的经济体制。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未取得成功,原因很多。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共同性原因是没有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只是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的后期,即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激烈争论,俄罗斯的大多数政治力量和民众在必须向市场经济过渡方面才达成共共识。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还没有创造出比市场经济更为有效的东西”,“市场经济是人类在经济运行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不应把它拒之门外”,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停留在继续寻找计划与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上,否则,“对传统体制起不了治本的作用”。因此,最后得出结论:“除了向市场经济过渡,别无选择。”但是,戈尔巴乔夫还未来得及实施以市场经济模式为目标的改革,他就下台了。这样,俄罗斯独立执政后才得以实际推行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  由于在苏联时期历次改革未取得成功,斯大林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俄罗斯新的执政者鲍里斯.叶利钦()上台时所面对的乃是原来的传统体制,如何通过根本性改革实现体制转型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执政者认为,人们对旧体制对社会经济所带来的严重恶果已看得清清楚楚,并且也认识到,如果改革还像苏联时期一样,只是修修补补,那就会使人们失望,难以取得成效。因此,俄罗斯新执政者上台后,在经济体制转型方面采取的政策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加速转型进程,尽快消除苏联时期留下的经济基础,使得向市场经济过渡变得不可逆转,为此采取了被称为“休克疗法”的激进转型;二是经济体制转型与政治体制转型紧密相结合,转型与制度变迁同时进行,或者说经济体制转型是整个制度变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说,当时俄罗斯执政者通过体制转型,要改掉斯大林时期建立起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要在政治上建立民主体制,同时在经济上建立市场体制。  由于苏联时期历次经济改革失败,俄罗斯启动改革时经济日趋困难,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1992年初,俄罗斯政府之所以最后决定实行“休克疗法”,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极其严峻的经济形势。到1990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3%。而到苏联解体的1991年,其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国民收入下降11%,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3%,工业与农业生产分别下降2.8%和4.5%,石油和煤炭开采下降11%,生铁产量下降17%,食品生产下降10%以上,粮食产量下降24%,粮食的国家收购量下降了34%,对外贸易额下降37%。1991年,国家预算赤字比计划数字增加了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财政状况与货币流通已完全失调。消费品价格上涨了1倍多(101.2%),而在1990年价格还只上涨5%。外汇危机十分尖锐,载有进口粮食的货轮停靠在俄罗斯港口而不卸货成为惯常现象,因为没有外汇去支付粮款、装卸费和运输费。  经济状况严重恶化,使得市场供应变得十分尖锐。1990年,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有95%以上的商品供应经常短缺,211种食品中有188种不能自由买卖。到1991年,国家不得不在所有城市实行严格的票证供应。到1991年末,苏联居民的食品供应量是:糖每人每月1公斤,黄油0.2公斤,肉制品0.5公斤。即使这个标准也缺乏实际保证。零售贸易中的商品储备减少到破纪录的最低水平,只够消费32天。1992年1月,粮食储备约为300万吨,而当时俄罗斯国内粮食消费每月为500万吨以上。在89个俄罗斯地区中,60多个地区没有粮食储备和面粉,都在“等米下锅”。“社会局势紧张到了极点,人们纷纷储备惟恐食品完全匮乏。”  1991年10月至1992年4月,笔者在苏联(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作为访问学者考察当时正处于准备与起始阶段的经济改革,亲眼目睹了这个时期苏联(俄罗斯)市场商品奇缺的状况,局面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真是“空空如也”。2002年,叶利钦的夫人奈娜回忆1991年随叶利钦访问德国科隆的情况时曾表示,当时应邀参观市场和路旁的店铺,那里商品丰富,琳琅满目,使她想到了俄罗斯商店里商品奇缺的情况,羞愧得恨不得一头钻到地底下,心想:“我们一辈子都在工作,完成五年计划,但是,为什么我们什么都没有呢?”  对新上任的俄罗斯领导人来说,面对如此紧张的社会经济局势,实行渐进改革已不大可能。因此可以说,极其严峻的经济形势,是促使俄罗斯新执政者实行激进改革方案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原苏东国家经济转型的情况说明,一个国家采用激进的过渡方式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它们或者是在多次采取措施而仍无法控制通膨时被迫一次性放开价格;或者是在国内市场极其不平衡、赤字庞大、通膨失控、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完全崩溃的条件下,通过政府有效控制,逐步实行价格改革已不可能,而不得不采用激进方式。另外, 还应指出的是,当时俄罗斯民主派在确定以建立市场经济模式为改革方向之后,总结过去改革的教训,决定改变过去把改革停留在口头上、纸上的做法,而是采取实际行动,快速向市场经济过渡,以此来解决当时俄罗斯面临的依靠传统体制根本无法解决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  俄罗斯在1992年初实行激进的“休克疗法”,其基本内容一般归结为自由化、稳定化与私有化。俄罗斯围绕这“三化”推行的激进改革措施是:  (1)从日起,一次性大范围放开价格,结果是90%的零售商品和85%的工业品批发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2)实行严厉的双紧政策,即紧缩财政与货币,企图迅速达到无赤字预算、降低通胀率和稳定经济的目的。紧缩财政的措施主要有:普遍大大削减财政支出;提高税收,增加财政收入;规定靠预算拨款支付的工资不实行与通胀率挂钩的指数化。紧缩货币的主要措施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与信贷规模。(3)取消国家对外贸的垄断,允许所有在俄罗斯境内注册的经济单位可以参与对外经济活动,放开进出口贸易。(4)卢布在国内可以自由兑换,由原来的多种汇率过渡到双重汇率制(在经常项目下实行统一浮动汇率制,在资本项目下实行个别固定汇率制),逐步过渡到统一汇率制。(5)快速推行私有化政策。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各领域的改革。  1.通过私有化,实现产权制度改革,打破国家对经济的垄断,形成私营、个体、集体、合资、股份制与国有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产权多元化,因为单一的国家所有权排斥产权多元化,企业不可能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也不可能形成平等的市场竞争。因此,所有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不论其转型方式与最后达到的目标模式有何不同,都无例外会涉及所有制的改革。可以说,所有制改革是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而国有企业改革又是所有制转型的关键。这也决定了叶利钦执政后在改革经济体制时把国有企业改革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另外,对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来说,国企改革的迫切性比其他转型国家更为突出。因为在苏联时期建立了以国家所有制为主体的、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苏联剧变前的1990年,在所有制结构中,国有制的比重为92%,在工业部门占99%。还要指出的是,对于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民主派来说,通过私有化还要实现两大政治目标:一是铲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基础,使经济体制朝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变得不可逆转;二是培育与形成一个私有者阶层,成为新社会制度的社会基础的政治保证。  俄罗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以遵循西方产权理论指导的私有化方式进行的。这一理论的著作与代表人物不少,但普遍以科斯定理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以私人占有权为主要基础来实现产权交易与重组的机制;私人产权是最有效的产权,私有产权制度是最具效率的产权制度形式;私有产权才能保证给个人行动提供最大的激励与必要的成本约束。很明显,科斯产权理论最重要倾向是产权的私有制,或者说其制度偏好是私有制。上述西方产权理论,符合20世纪90年代初刚上台的俄罗斯民主派对国有制企业改革的思路。当时以叶戈尔.盖达尔()为首的俄罗斯政府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是建立在国家应不管经济和国家所有制绝对没有效率这个总的思想基础上的。盖达尔一再主张,要最大限度地限制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离开市场经济。1994年,盖达尔还撰文强调:“要尽最大可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在上述理论与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俄罗斯政府制定了私有化纲要。对私有化一直存在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是,私有化是指所有权的转化;广义的理解是,私有化不只包括所有权的转化,还应包括经营权的转化与经营方式的改变。俄罗斯的私有化是广义理解的私有化, 实际上是指国有经济的非国有化过程,所有非国有化的形式(包括个体、合作、股份等),都属于私有化的范畴。  到1996年,俄罗斯以转让国有资产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产权私有化已基本结束。私有化企业在俄罗斯企业总数中的比重与产值占全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约为70%。但正如前面已指出的,由于俄罗斯的私有化是个广义概念,因此,俄罗斯统计上使用的“私有化企业”所含内容很杂,不只包括真正意义的私有化企业与个体经济,还包括租赁企业、承包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各种形式的合营、合伙与合作制企业。据有关材料估计,1996年真正的私有经济大约只占俄国内生产总值的25%。私营部门、混合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部门的就业人数占俄罗斯就业总人数的63%。  从实施结果看,经叶利钦执政八年(1991年7月至1999年12月)的私有化,俄罗斯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私有化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比例数大体为70:30,截止到日,俄罗斯总计有31000家开放式股份公司和13万家私有化企业。属于国有的公共企业有11000家,国有股份公司有3500家。这标志着国有经济已不再占有主导地位,俄罗斯已形成了以非国有经济为主体的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格局的所有制结构。  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在所有制改革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亦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由于俄罗斯私有化首先考虑的是政治目的,因此,指导思想与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严重失误。如改革国营企业,采取强制的方法,人为确定在每个时期要把国有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多少。为尽快培植起一个广泛的私有者和企业家阶层,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实行无偿的证券私有化,结果使广大居民手中持有的私有化证券大部分落入原企业领导人手中。俄罗斯61%的新企业主曾经被列为党、政府、企业的精英成员。就是说,私有化为原领导人和投机者大量侵吞国有资产大开方便之门。他们从事投机,大发横财。在改造国有企业过程中,没有考虑如何保护国有企业已经形成的潜力,并使其继续发挥,而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匆匆把国营企业推向市场。在改革国有企业的同时,也并没有去研究和解决如何改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问题。这些因素也是导致俄罗斯在转型初期产生严重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是原苏东国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三是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私有化后,经济效益没有提高或者变化不明显。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是俄罗斯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在传统体制下都忽视设备更新,生产技术十分落后,急需更新设备与技术,而私有化后的新企业主往往缺乏资金,没有新的投入。这样就难以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益。私有化打破了国家的垄断,但在俄罗斯又出现私人垄断和行业垄断。垄断不打破,就不能通过竞争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从客观条件来讲,较为完善的发达市场经济条件尚未形成。  四是产生的社会问题甚多。主要有失业人数增加,经济犯罪日益严重,加速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五是通过私有化也没有达到大量增加预算收入的目的。从年,预算从大量的、全面的私有化中仅仅得到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1%的收入,其余所有的全落入人数很少的所谓“寡头”集团的腰包。  六是国家政权的“寡头化”。俄罗斯经济转型进程中,出现了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互相融合与发展,也就是出现了金融工业集团。金融寡头的出现,从大环境来讲,是俄罗斯社会经济转型的结果;从具体条件来讲,最直接与重要的是俄罗斯国家实行的私有化政策与采取的全权委托银行制度。这些条件促成已握有财权和管理权的大企业与大银行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通过与权力的结合而更快集聚资本。  2.在确立以建立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转型的目标后,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俄罗斯对宏观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  (1)财政体制改革。不论在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财政作为分配与再分配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职能并没有多大区别,即国家都凭借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以之作为保证国家职能顺利实施的财政基础。但在实现分配社会产品这一职能的过程中,财政所采取的政策、政策目标、途径与作用,在不同经济体制条件下,则有很大区别。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体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国家在参与企业分配时,不以企业是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在具体政策上实行的是统收统支。在这种条件下,从国家与企业的财政关系看,企业是政府的一个下属行政机构。这是由国家对企业实行直接管理与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  俄罗斯在1992年初推行激进经济转型政策时,也对财政体制进行了根本改革。主要内容有:  一是国家财政向社会公共财政转变。在改革财政体制时,开始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财政职能转变的重点有两个:其一,财政作为政府行为,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主要解决市场不能满足的一些社会公共需要,如社会保险、义务教育、防疫保健、国防、社会安全、行政管理、基础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其二,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方式由以直接的行政方式为主,转向以间接的经济方式为主 。  二是调整预算结构。1992年推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始阶段,俄罗斯预算制度的调整带有明显的分权性质。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颁布了一系列预算法。日通过(于日正式生效)的俄罗斯联邦预算法典规定,俄联邦预算体系建立在俄罗斯联邦经济关系和国家制度的基础上,是受法规制约的俄罗斯联邦预算、俄罗斯联邦各主体预算、地方预算和国家预算外基金的综合体。就是说,俄罗斯的预算体系仍由三级组成。再就是合理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主要目的是划清各级预算支出与收入的权能,从而保证各主体、地方权力机构财政的独立性与责任心,提高它们在管理公共财政方面的兴趣,实施有效管理,支持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是改变收支结构。苏联时期,预算收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家集中全国的资金量大,一般要占国民收入的50%到70%。财政体制改革后,俄罗斯国家预算收入总额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国家预算收入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税收占比日益增大,税收形式的缴纳一般要占俄罗斯预算收入总额的80%到90%。从预算支出结构来看,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国家组织经济、直接干预经济作用的削弱,一个突出变化是,用于国民经济的拨款大大减少。在苏联时期,国家预算用于发展经济的支出要占全部预算支出的50%以上。而到1998年和1999年,国民经济拨款占俄罗斯联邦统一预算支出总的比重分别为19.8%和17.5%。发生上述变化的一个直接原因是投资主体的改变。随着私有化的推行,过去的投资主体是国家,现在主要是企业。从俄罗斯经济转型头几年的情况来看,其基建投资资金的三分之二来企业自有资金。  (2)税收体制改革。为使税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特别是成为调节宏观经济的有力工具,税制改革不仅要保证国家有效筹集资金即发挥集中收入的功能,还要与刺激投资有效结合起来。纵观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税制改革的发展过程,其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实行分税制,统一税制、简化税率,实行当今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主要税种是增值税、利润税、所得税和消费税。  1999年之前,俄罗斯税收体制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税制复杂与混乱。1994年俄联邦税费一度增加到40种,联邦主体税费达到70种,地方税费增加到140种,三级税费相加竟达到250种。如此复杂的税费,极大增加了征管的难度,也妨碍了税收任务的完成。二是税负过重引起种种后果。由于俄罗斯的税制改革基本上以完成国库任务为导向,从而削弱了税收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税款占了企业总收入的80%到90%。过高的税收不仅限制了生产的发展,而且引发大量逃税,将相当大一部分经济变成了所谓的“影子”领域。三是税收体制的非市场特点。表现在:对税收纪律执行宽严等问题上,往往取决于官员的态度,因此,寻求与政府机构建立非正式的不正常关系的渠道和形式,成了企业经营行为的重要目标。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官员腐败和大量的偷税漏税。有关资料显示,商务机构利润的20%到50%用于贿赂国家各级机构官员。四是由于地方缺少骨干税种和税量小等原因,使得地方财政难以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3)金融体制改革。为向市场经济过渡,金融体制市场化的改革成为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通过金融体制改革要使其在调控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大大提高。  在经济转型初期,俄罗斯金融体制改革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银行从财政分离出来,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并与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二级银行体制。二是通过立法,实行利率市场化。俄罗斯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就开始放开商业银行的利率,逐步形成了以央行再贷款或再贴现率为基础的利率体系。三是发展证券市场。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证券市场的出现成为必然,它对融资、资金配置的市场化、促进银行体制改革和公司治理等,均有重要意义。作为俄罗斯证券市场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债券市场也有了发展,债券主要可分为联邦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和国际债券。四是改革卢布汇率制度。日,俄罗斯政府开始实行卢布统一浮动汇率制,内部自由兑换,并决定从日起,实行浮动汇率。就是说,央行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通胀率变化、国际外汇市场行情、国家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因素,自行决定卢布对美元的汇率。  金融体制改革虽进展快,但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银行的独立性经常受到干扰,国家往往要求央行通过商业银行向经营效益差的企业贷款。就是说,银行并没有真正做到依据市场经济的法则去配置资源,这也是银行不良债务迅速增加的原因之一。二是商业银行规模小,发挥职能有很大的局限性。1997年,俄1800家商业银行中有一半的银行资本在15万美元以下。三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活动不在生产领域,即资金不是用于生产性贷款上,而从事金融投机,即主要从事股票和政府债券等货币交易。四是由于1992年俄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商业银行,一半是有企业或企业集团创建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存款,十分容易造成银行的活动要服从企业的利益,参股企业在取得贷款方面有优先权。这样导致出现大量内部贷款,对银行失去监控。五是一些国有大银行保持垄断地位,加上法制不健全,银行之间正常的竞争难以形成,金融市场出现大量违法与犯罪问题,金融市场十分混乱。  (4)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经济学界把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社会保障体制,视为经济转型继宏观经济稳定化、经济活动自由化与国有资产私有化这三大支柱之后的第四大支柱。社会保障体制主要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险与住房制度等三项制度。  在叶利钦执政时期,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一是逐步放弃国家包揽一切的做法,实现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二是在处理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重点由过去的重视公平而忽视效率转向重视效率兼顾公平;三是不断提高养老金水平。  在1997年前,在这一领域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在俄罗斯除了实行自愿投保养老外,所有公民与企业事业单位均必须参加强制性养老保险,其基金来源与国家预算脱钩,建立专门的俄联邦预算外自治养老基金,基金来自联邦与各联邦主体预算拨款、投保单位和个人三方面;二是领取养老金的条件与苏联时期一样,男年满60岁、工龄不少于25年,女年满55岁,工龄不少于20年。由于通胀率高并且变动大,因此,从1992年起对养老金实行指数化。指数化主要根据以下因素计算:市场价格的变动、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数额和养老金领取者原有的工资与优抚金水平。  在医疗制度方面,应该说,苏联时期在保障广大居民获得医疗服务方面还是有成效的,医疗卫生事业亦取得不少进步。  苏联时期的医疗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是:首先,由于医疗服务不是采用社会保险形式,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随着享受免费医疗人员的增加,对医疗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国家财政负担难以承受;其次,由于经费不足,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导致医疗设备长期落后、药品短缺、医疗服务水平低下,实际上广大居民看病难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解决;第三,由于医疗机构由国家实行统一行政方式管理,资金主要依赖国家,医疗保险不可能社会化,更谈不上市场化,医疗机构之间缺之竞争,年复一年一年地在维持现状;第四,苏联虽实行全民免费医疗,但各阶层居民在享受该权利时有极大差别,各级官员在医疗方面享有种种特权,有专门的医院,那里医疗设备先进,配有高水平的医务人员,而普通()只能承受在一般医院的低水平医疗服务,并往往受排长队之苦。  叶利钦时期医疗制度改革主要内容包括:  所有俄罗斯境内的常住居民均须参与强制医疗保险,保险费由国家及企业共同承担。有工作的居民,由其所在单位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强制医疗保险,没有工作的居民由国家预算支付强制医疗保险。强制和自愿医疗保险缴费是俄罗斯医疗保障体系的主要资金来源。在强制医疗保险范围内由政府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其数量和条件依据联邦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批准的强制医疗保险基本纲要执行。改变医疗保险给付标准,国家为居民提供的医疗保障拨款不再以个人工资为标准,而改按其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采用多缴多付、少缴少得的原则。除强制医疗保险外,设立自愿医疗保险,保费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在居民享受免费之外的医疗服务时,由非国有保险公司承担其费用。之后,又通过有关于建立强制医疗保险的法律,从而使强制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得以基本建立。  但要指出的是,在叶利钦执政期间,由于这一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转型危机,市场混乱,各种法律难以执行,因此有关医疗制度改革的法规与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俄罗斯广大居民最得益的是住房制度改革。苏联时期,住房一直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改善进展缓慢,尽管在客观上有战争破坏等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苏联的住房制度造成的。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苏联的住房制度具有福利性质,它的主要特点是,由国家大包大揽,即靠国家解决住房问题,大多数公民的住房主要由国家负责建造和无偿分配给与,实行低租金与高补贴政策。  这种住房制度的弊端十分明显:一是国家承担沉重的财政负担;二是极低的房租无法弥补住房折旧与保养维修维修,差额高达三分之二,这要靠国家大量补贴解决;三是助长了人们对国家的依赖心理,削弱了多渠道建房的积极性;四是在分配住房的过程中,由于苏联是官本位制度,很难按统一规定分配住房,往往领导人利用权力多占住房。  总之,苏联的住房制度,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问题,并且矛盾越来越尖锐。据官方相关部门负责人1993年年底发表的谈话,俄罗斯仍有1700万人的住房面积低于5平方米,约有1100万户几家合住一套住宅,约有200万户住在旧房和危房中,全俄罗斯缺4000万套住房,平均等房期长达20年之久 。  针对上述情形,俄罗斯必须对住房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改革的政策,一是实行公有住房私有化,即以无偿方式把房产权交给居民;二是改变原来主要靠国家建房并无偿提供给居民使用的住房制度,即国家不再分配住房,实行多渠道筹资建房,并鼓励公民个人建房与购房;三是提高房租,使其接近住房实际价值,以克服原来低房租的平均主义;四是尽快建立与发展房地产市场,使其与国企大规模私有化和整个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相适应。  俄罗斯的住房私有化是根据自愿、无偿与一次性三原则进行的。自愿原则就是公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住房私有化,使公有住房归己所有。无偿原则是,所有公民均可按规定标准无偿获得已住房屋的所有权。无偿转为公民所有的住房按俄罗斯人均住房面积确定,不得少于每人18平方米;特殊条件下,可按住房性能再向每户提供9平方米,超标部分按一次性或分期付款方式解决。一次性原则是,公民可按私有化方式一次性获得归己所有的住房。  在推行住房私有化的同时,俄罗斯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公民建房与买房,如提供建房买房信贷。俄规定,银行可通过缔结信贷和抵押合同,向法人与公民提供三种信贷:用于得到建房地段的短期或长期贷款;用于建设住房的短期贷款;用于购买住房的长期贷款。政府还通过发放住房券以吸引居民用手中资金投资建房。住房券是具有保值作用的有价证券,持有者可用来分期购买住房。另外,以自有资金和专项贷款建房、买房的公民,政府对其个人存入住宅专项储蓄账户的钱款免征个人所得税。  (5)对外经贸合作体制改革。在叶利钦执政期间,俄罗斯在对外经贸合作领域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废除国家对对外经贸的垄断,对外经贸活动实行自由化。日,俄罗斯通过了《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法令》。该法令明确规定,废除国家在对外贸易中的垄断制,放开对外经营活动。还规定,凡是在俄罗斯境内注册的企业,不论其是何种所有制,均有权从事对外经贸活动,包括中介业务。二是推行全面对外开放政策。叶利钦强调,要用新的思维对待国际经济关系,不受意识形态束缚,并采取了一些实际措施,如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建立自由经济区。  叶利钦执政期间,由于废除了国家对对外经贸活动的垄断制,实行了开放政策,使俄罗斯在整个经济严重下滑的条件下,对外贸易在1992年到1999年的8年期间,只有三年是负增长。另外,外贸一直保持顺差。这些对俄罗斯缓解经济困难与改善国内市场供应都起了积极作用。  总的来说,在叶利钦执政期间,通过改革,俄罗斯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二)普京时期(年)  日,叶利钦宣布辞去总统一职,普京成为代总统。2000年3月,普京赢得总统选举。2004年3月普京再度赢得选举,连任成功。普京任两届总统,共八年。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经济转型进入新的阶段。普京在这八年中推行的经济体制转型政策与目标虽有所差别,但总的说来,是通过实行修补、整治与改革等政策,使混乱无序的市场转向有序,以便为消除叶利钦时期出现的严重以及持续多年的经济转型危机,并为今后经济快速与稳定发展,创造适合俄罗斯国情的制度环境。  日,普京在其第二任期第一次发表的总统国情咨文中说,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俄罗斯在发展中走过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打破过去的经济体系,习惯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被打破,出现了尖锐的政治和社会冲突,社会经历了严重困难;第二阶段是清除旧建筑坍塌的废墟,同时成功制止了最危险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普京认为,俄罗斯在不久前才开始走向发展现代化国家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俄罗斯才有可能高速发展,有可能解决大规模的社会问题,才有足够的经验和必要的手段,可以为自己提出真正长期的目标。  显然,俄罗斯发展的第一阶段系指叶利钦执政时期,第二阶段系指普京总统的第一任期,而第三阶段系指起始于普京当选第二任总统。普京把他的第一任期即俄罗斯发展第二阶段的主要政绩,简要归结为成功制止了最危险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  下面我们从转型视角简要论述一下普京在其第一任与第二任期实施的改革。  1.普京力求实现的总目标与治国思想。  普京在2000年5月就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当时俄罗斯正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时期,大概这是俄罗斯近两三百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第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普京面临的形势是十分复杂的,经济问题尤为突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普京提出了富民强国的竞选纲领,呼唤战胜贫困,改善民众生活,洗刷掉国家贫穷的耻辱,还国家以经济尊严。  为实现富民强国,普京一方面一直坚持叶利钦时期转型的大方向,即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日,他在总统国情咨文中再次强调,俄罗斯发展的目标不变:“这就是发展俄罗斯的民主,建立文明的市场和法治国家。” 另一方面,针对叶利钦时期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在政治、经济转轨的具体政策等方面提出新思路与新方针,把转型的重点由过去主要摧毁旧制度转向主要是建设新制度。  普京的治国思想是他在1999年底发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这一纲领性文章中提出的“俄罗斯思想”。其中包含的内容:一是“爱国主义”,即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历史和成就而产生的自豪感”;二是“强国意识”,强调俄罗斯过去与将来都是“强大的国家”,这“决定着俄罗斯人的思想倾向和国家的政策”;三是“国家观念”,即认为拥有强大权力的国家“是秩序的源头和保障,是任何变革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四是“社会团结”,强调俄罗斯人向来重视“集体活动”,“习惯于借助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和支持”来“改善自己的状况”。  十分明显,“俄罗斯思想”实质上是带有浓厚俄罗斯民族主义色彩的爱国主义,其核心是“国家”的观念,即突出国家的地位与作用,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和强国地位。关于这一点,普京在日向俄罗斯联邦议会提交的总统国情咨文中说得更加明确。他说:“俄罗斯惟一的选择是选择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做一个不反对国际社会,不反对别的强国,而是与其共存的强国。” 普京认为,为了使俄罗斯成为强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历史已雄辩地证明,任何专制和独裁都是短暂的,只有民主制度才能长久不衰。尽管民主制度也存在着种种不足,但人类还没有想出比这更好的制度。在俄罗斯建立强大的国家政权,即是指建立一个民主、法制、有行为能力的联邦国家。”  在普京看来,为使俄罗斯成为强大的国家,应使俄罗斯经济成为有效的经济。他强调,要形成有效的经济,主要途经是保证俄罗斯实现市场经济的改革。1999年11月普京就明确地说:“我相信,只有市场经济能让我们实现目标。政府必须把市场经济改革一直进行下去,直至市场经济能够全面运作时为止。” 日,普京在新一届国家杜马(俄罗斯联邦议会下院)的讲话中也表示,俄罗斯将广泛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同时,普京强调,这种市场经济不是像叶利钦时期那样的野蛮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是文明的、建立在法律与平等竞争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这也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一般原则要求的“自由经济”。普京认为,在保持强有力的中央政治控制下推行“自由经济”,对推动市场经济的改革与经济发展可取得最佳效果。  他在2000年的总统国情咨文中说:“我们极为重要的任务是学会利用国家工具保证各种自由:个人自由、经营自由、发展公民社会机构的自由。” 2001年7月,普京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讲:“我们明白俄罗斯努力方向是什么,即追求经济的自由化,杜绝国家对经济的没有根据的干预。我要说明一点:只是杜绝没有根据的干预,不是完全取消国家的调节职能,而是要杜绝没有根据的干预。”  2.普京时期的政策调整与改革措施。  在第一任期,普京针对叶利钦时期存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改革政策方面,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普京在其《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指出:“俄罗斯必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他还强调:“在确定国家调控体系的规模和机制时,我们应遵循这一个原则:‘需要国家调控的地方,就要有国家调控;需要自由的地方,就要有自由’”。  第二,在经济转型的方法上,强调今后“只能采用渐进的、逐步的和审慎的方法实施”,切忌1990年代机械搬用西方经验的错误做法,俄罗斯必须寻觅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  第三,重视社会政策。普京强调:“对俄罗斯来说,任何会造成人民生活条件恶化的改革与措施基本上己无立足之地。”因为,俄罗斯国内出现了十分普遍的贫困现象。1998年初世界人均年收入大约为5000美元,而俄罗斯只有2200美元。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这一指标更低了。普京还指出:俄罗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是个尖锐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制定新的收入政策,新政策的目的是在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的基础上确保居民的富裕程度稳步提高。  第四,反对重新国有化。  第五,要有经济发展战略。在过去实行经济自由化、自由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切实可行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对此,普京强调,为使俄罗斯有信心走出危机,走向振兴之路,增强国内凝聚力,需要制定15到20年的经济发展战略。  为有效实行其市场经济的改革方针,普京在2000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下政策措施:  首先是保护所有权。国家应确保股东能获得有关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防止资产流失。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应当得到保护,他们的住房、土地、银行存款及其他动产和不动产的所有权应当得到保障。其次,保证竞争条件的平等。不允许一些企业被国家处于特权地位。因此,应当取消各种毫无根据的优惠及对企业实行毫无理由的各种直接与间接的补贴。第三,使经营者不受行政压迫。国家应始终避免对经营活动进行过多干预。应当发挥法律的直接效率,将部门的指示减少到最低限度。此外,还应简化企业登记、鉴定、拟定投资项目等活动的程度。第四,减轻税负。目前的税制加剧了普遍的偷税漏税和影子经济,降低了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俄罗斯国家竞争力的下降。第五,发展金融基础设施。俄应将没有生命力的金融机构清除出银行系统,保证银行活动的透明度。证券市场应成为募集投资的真正机制,资金应当放到最有前途的经济部门。第六,实行现实的社会政策。  总之,普京在总结叶利钦时期经济转型深刻教训的基础上,为实现其富民强国的目标,强调要以“俄罗斯思想”作为今后治理俄罗斯的思想。  在调整经济转型政策的同时,普京亦采取了不少改革措施。  首先是整治寡头。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召集了30多位寡头开会,提出约法三章:守法经营、依法纳税、不得涉足政治。俄罗斯在处理寡头问题上涉及的问题极其复杂,并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因此,普京处理与寡头的关系时既有斗争又有妥协,并没有采取大规模“经济革命”的行动,也没有对过去十多年的私有化项目进行大规模的重新“审理”,搞国有化运动,因为这样做必然使社会陷入全面混乱,使已形成的市场经济框架遭到破坏。日,普京对到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霍斯特.克勒明确表示:对个别寡头与大企业,如出现涉及国家重大政治与经济利益,将实行“个案”处理。  其次是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2004年前,普京提出,所有制改革的大方向是反对重新国有化,用法律来规范和保护私有产权,以保留和完善业已形成的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并主张政企分开,使政权与寡头保持距离,重点打击那些干预政治的寡头。从2002年开始,俄罗斯每年都提出新的私有化计划和企业目录。但从2004年起,俄罗斯放慢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度,并为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主导作用,彻底摆脱寡头干预政治与经济,开始组建超大型国家公司,强化了国家对战略性行业的掌控。2007年以来,新组建的“国家集团公司”集中国家资源快速发展原子能、航空、船舶、通信、微电子等高科技领域,重新确立了国有经济在战略经济领域的主体地位。  借助打击寡头的机会,俄政府收回并管控了大多数传媒机构和能源、银行、核能、军火出口等主要战略性产业及装备工业。同时确定涉及国防、石油、天然气、运输、电力、外贸、银行、渔业、钢铁制造业等领域的1063家大中型企业为国有战略企业,规定政府无权对这些战略企业实行私有化。  据保守估计,年间,国有股在俄罗斯资本市场中的占比从24%上升到40%,2009年达到50%。  年,国有经济比重从30%反弹至67%,银行业、加工业、石油天然气行业中国有股份占比分别达到60%、50%和45%。  第三是实行土地私有化的改革。在叶利钦时期,有关土地私有化,虽然通过了相关法典,并签署了一系列总统令,但并没有解决一个关键性问题——农用土地的自由买卖。普京执政后,在农业问题上强调以下两点:  首先是为解决俄罗斯农业中存在的大量问题,急需尽快通过长期争论不休的新土地法典。2000年1月,他在国家杜马发表讲话时就呼吁尽快通过土地法典。接着他在日向俄罗斯联邦国务委员会上讲:土地关系领域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在所有制领域制定出各种法律关系的规定;二是清点土地数量;三是建立土地资源有效管理的体系。”  日,俄罗斯联邦议会最后通过拖延七年之久的《俄罗斯联邦新土地法典》,并由普京总统签发生效。但这一法典并未解决农用土地私有化与自由买卖问题。日,《俄罗斯联邦农用土地流通法》获得批准。应该说,这项法律的出台,标志着俄罗斯土地私有化有了重大发展,即最后解决了农用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的问题。  《俄罗斯联邦农用土地流通法》明确规定了农用土地地块和具有共同所有权的土地份额的流转(交易)规则和限制条件。还规定,“不允许俄联邦主体通过法律法规包括附加条款,对农用土地地块的流转进行限制”。这里要指出的是,有关农用土地自由买卖还是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俄罗斯联邦农用土地流通法》作了一些限制性的规定:如禁止将农用土地卖给外国人、无国籍人士和外国人的股份超过50%的法人。  再就是调整农业发展道路。叶利钦时期主张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业,即大力发展农户(农场)经济。事实证明,这不符合俄罗斯的国情,因而未取得成功。普京执政后,强调要搞大农业,具体就是搞大型的农业综合体,并作为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四是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宏观体制。  在税制方面,2000年普京执政后的基本思路是:在减轻税负的同时又不能减少国家财政收入;简化税制、减少税种的同时扩大税基、强化税收征管,以提高税收征缴率;税制改革与预算体制改革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主要措施是:降低企业利润税税率;自然人所得税由原来的累进税率改为13%的统一税率;强化税收纪律与征管工作。俄罗斯放弃累进税的目的是使高收入者能够诚实申报实际收入,鼓励他们主动照章纳税,也是为让“影子经济”(“黑色收入”)走出来,减少偷税漏税。  在银行体制方面,普京执政后,实际上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整治工作。对银行进行清理,属于救助无望、不能继续运转的清盘退出,有250家银行的经营许可证被吊销。俄罗斯国有银行由1998年金融危机前的2600家减少到2001年9月的1322家,减少了近一半。二是完善银行体制。虽然经过整治,俄罗斯银行业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小银行数量过多、规模小、资本金严重不足问题仍未得到解决;金融秩序混乱,银行参与投机和洗钱等犯罪活动仍十分严重;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没有打破,使得银行业的正常竞争难以进行。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银行信誉差,银行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功能很弱。在俄罗斯,一有风吹草动,往往就会出现挤兑风波。显然,银行体制方面存在上述问题,对俄罗斯经济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并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育。普京完善银行体制的主要措施包括:充实有发展前途的银行的资本实力,同时继续将经营不良的银行退出;进一步使银行资本集中;提高银行系统的清偿能力;促进银行与实际经济部门的结合,等。  在社会保障体制方面,普京在2004年5月发表的总统国情咨文中提出,十年内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要实现翻番,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军队现代化。普京总结说:“上得起学、看得起病、买得起房,能够帮助我们缓解贫困问题。”  这次国情咨文所谈福利问题尽管不完全属于社会保障领域,但可以看到普京在这一领域改革的原则与思路。年,俄罗斯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主要是加以完善。1997年,俄罗斯参照世界银行提出的模式,对养老金保障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实行 “三支柱”养老保障制度。  第一个支柱是社会养老保险,仅限于为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特困人群提供帮助,由政府财政出资。第二个支柱是强制养老保险,这是“三支柱”中最重要的部分,其资金来源是企业和职工的缴费和基金收益,2001年通过开征统一社会税形成。该税是把原来的养老基金、社会保险基金、强制医疗保险基金合并到一起。第三个支柱是补充性养老保险。这样,俄罗斯养老保障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之后的一些改革都是针对第二支柱即强制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调整。  到2009年,因人口老龄化压力日增,养老保障体系出现赤字,仅靠财政补贴逐渐难以运转。俄罗斯遂在2010年初决定实施以“税”改“费”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向保险原则过渡,即公民所享受的养老金权利和养老金额度直接取决于个人向国家养老基金的保险缴费。从而使养老金收入由依靠税收收入向依靠保险收入转变。  在住房制度方面,普京的主要改革有:完善有关法律体系,继续推进住房私有化;增加住宅建设面积与住房按揭贷款额,降低贷款年利率;保证完成国家对低收入者和特定人群的保障住房承诺。  在医疗改革方面,在普京第二任期开始后,俄罗斯医疗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体现民生保障。为此,对免费医疗救助的范围、救助主体、各级预算应当承担的责任、人均享受的医疗救助数量标准和财务标准、最低标准救助额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另外,实施健康国家优先发展纲要,明确了四大优先方向:发展初级医疗保健、强化疾病预防、发展高科技医疗服务和提高对孕产期妇女的医疗救助水平。  在对外经贸关系方面,普京执政后,对入世持积极态度,而且在多方面采取了实际行动。2006年俄罗斯解决了入世问题。这对俄罗斯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扩大对外经贸关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梅普组合”、“普梅组合”时期  日,梅德韦杰夫正式成为俄罗斯第三任总统,8日普京被俄罗斯国家杜马批准为政府总理。这样,“梅普组合”正式形成。2012年3月普京又当选总统,而梅德韦夫改任政府总理,又形成“普梅组合”。这一次,普京的总统任期由原来的四年延长到了六年。不论是“梅普组合”还是“普梅组合”,起主导作用的都是普京。这期间俄罗斯面临应对经济危机与国家现代化两大问题,前一个问题我们将在本文第二部分论述,这里着重从转型视角论述经济现代化问题。  这期间俄罗斯转向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着力解决由发展路径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  2009年11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提出的国情咨文报告正式提出,俄将以实现现代化作为国家未来十年的任务与目标。他提出的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其中经济现代化是极其重要的内容。  1.俄罗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迫切性。  俄罗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迫切性突出表现在:它在转变经济体制的同时未能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模式与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  一直到1991年解体,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应该说,经过25年的经济转型,俄罗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2009年9月,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俄罗斯,前进!》一文中指出:“我们大部分企业的能源有效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得可耻。”日,俄罗斯联邦工商会主席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在一次会议上表示:“俄罗斯每生产一吨钢,要比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多消耗两倍的电力,每生产1吨化肥要比阿拉伯国家多耗费5倍的电力。”  至于经济发展模式,俄罗斯独立以来一直在努力从资源出口型向以高新技术、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但并未取得多大进展。目前,俄罗斯能源等原材料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0%左右,高科技产品出口不仅数量少,而且逐年下降。2004年俄罗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世界中的比重为0.13%,这一比例比菲律宾少67%,比泰国少78%,比墨西哥少90%,比马来西亚和中国少92%,比韩国少94%。  2.俄罗斯经济现代化要着力解决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  不论是普京还是梅德韦杰夫,都一再强调俄罗斯现代化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俄罗斯经济从当前的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日,时任总统普京在俄罗斯联邦国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做了《俄罗斯2020年前的发展战略》的讲话,其中明确指出:  第一,经济实行创新型发展,这是俄罗斯“唯一的选择”。 第二,增加人力资本投入:“要过渡到创新发展道路上去,首先就要大规模地对人的资本进行投资。”第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普京认为,俄罗斯今后重点发展的高科技领域主要是:航空航天、造船业和能源动力,还有信息、医疗和其他高新技术领域。第四,调整经济结构。普京说,尽管最近几年俄罗斯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经济并未摆脱惯性地依赖能源原料的发展版本。  时任总理普京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应当首先与技术更新联系起来。因此,新阶段的税收改革将致力于支持创新。”梅德韦杰夫任总统后,更加强调俄罗斯经济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的迫切性。他在《前进,俄罗斯!》一文中强调: “再经过数十年,俄罗斯应该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她的富强靠的不是原料,而是智力资源,靠的是用独特的知识创造的‘聪明的’经济,靠的是最新技术和创新产品的出口。”  2011年12月出台的《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创新发展战略》提出,要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创新能力。《战略》还详细规定了至2020年前推行创新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实施方案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战略》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高技术产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当前的10.9%增加到17%至20%;创新产品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提高5至6倍;创新企业的数量从当前的9.4%增加到40%至50%;到2020年,包括核能、航空和航天器材在内的高技术产品和知识型服务所占比重要提高到5%至10%,在国际上位列第5至7名。  为推进《战略》的实施,俄罗斯成立了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委员会。在该委员会首次会议上,普京强调,今后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委员会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继续完善科研体系,为经济现代化、创新活动及创新技术商业化创造综合的发展环境;二是在具体的经济领域,特别是在生物、纳米技术、新材料、未来医疗、节能技术、信息化、航空、核技术领域制定计划。普京在第三度就任总统后提出,到2020 年俄罗斯高科技和知识产权部门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达到50%,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要占到企业总数的25%。  二、复杂而艰难的经济发展进程  25年来俄罗斯经济发展经历了十分复杂与艰难的过程,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又与经济体制转型及发展政策有关,还受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一)叶利钦时期严重的经济危机  叶利钦时期()的八年中,俄罗斯经济除了1997年和1999年分别增长0.9%和5.4%外,其他六年都是负增长,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4.5%,1993年下降8.7%,1994年下降12.7%,1995年下降4.1%,1998年下降4.6%。经济转型以来,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40%。  有人把产生经济转型危机的原因仅归咎于“休克疗法”。笔者认为,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出现严重的经济转型危机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必须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切忌简单化。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写道:“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所遇到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继承了苏联式的经济所付出的代价。要知道,在改革开始之前我们没有其他经济。我们得不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上,而且有着笨重和畸形结构的体制中实施市场机制。这不能不对改革进程产生影响。”与此同时,普京也写道:“毫无疑问,改革中的某些缺点不是不可避免的。它们是我们自己的失误和错误以及经验不足造成的。”  从历史原因来说,苏联时代的旧体制、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与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等惯性作用在短期内不可能消除。苏联转型过程中新旧体制的摩擦、矛盾与冲突比任何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国家都要尖锐和严重。这是因为:苏联历次改革未取得成功,这样,经济问题越积越多,潜在的危机因素也越来越增加。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经济已处于停滞状态。正如我们在前面分析叶利钦推行激进改革原因时指出的,苏联经济的负增长在1990年已出现,而实行“休克疗法”的第一年(1992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幅度是14.5%,这比1991年也并不大多少。  另外,苏联80%的工业与庞大军工有关,导致后来的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转型要困难得多。苏联解体前军工领域各部门创造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在俄罗斯经济转型起始阶段的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如此高的军工企业的武器生产几乎下降了六分之五,军工企业生产总规模下降七分之六。  还要看到,1991年经济互助委员会解散,这对俄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据有关材料分析,在经互会解散的1991年,苏联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的50%以上,是与经互会方面的经济联系遭到破坏造成的。这里还要考虑到苏联解体后,原各共和国之间地区合作和部门分工的破裂对经济产生的严重影响。  这里可以大致看到,仅军工生产的大幅度下滑和经互会解体这两个因素,对俄罗斯出现经济转轨危机就造成了多大影响。  比如恶化投资环境。在以上两大因素作用下,本来已经很高的银行贷款利率(一般为13%至15%)还在不断攀升。这使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加上西方制裁,外资就不断撤资,仅2014年俄罗斯资本外流就达1520亿美元,2015年资本外流为1150亿美元。外国在俄罗斯的不少投资项目开始撤走,如莫斯科南部的卡卢加州,许多外资汽车企业已经撤离或给员工放无薪长假。阿迪达斯关闭了在全俄的600多家连锁店。俄罗斯与挪威和荷兰等国联合开发北冰洋新油田的项目也告暂停。西方制裁还切断了俄罗斯企业与银行融资的渠道。这些因素使得在推动俄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投资萎缩,2015年投资比去年下降8.4%。  对拉动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的内需受到制约。2015年,俄罗斯零售商品流转额下降10%,居民的劳务支出下降1.9%。这些数据都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据俄罗斯《新消息报》日报道,据调查,40%的俄罗斯居民开始购买廉价品牌商品,30%的居民放弃和减少了某些食品的消费,13%的居民开始少去商店。调查还显示,50%的俄罗斯居民开始在食品以外的商品和服务上省钱,51%的人主要用节流的方式来应对物价上涨。  还应看到,因卢布大幅度贬值,俄罗斯2015年进口减少了三分之一。在俄罗斯的进口中,食品与食品原料一直占很大比重,并且占第二位,如今俄罗斯大城市食品供应中的50%靠进口。俄罗斯为应对西方制裁而实施的进口替代政策,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这样不可能不影响到市场供应。  (五)出现非常复杂经济局面的原因  2015年俄罗斯经济出现非常复杂的局面,这绝非偶然,是十分复杂的现实与历史因素叠加而成的。  从现实来看,主要原因是2015年,国际市场油价继续出现更大跌幅,这对25年来经济一直没有摆脱能源、原材料部门依赖的俄罗斯来说,显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至今俄罗斯能源与原材料出口仍占其出口总额的80%(仅能源出口就占70%以上),其50%的预算收入与60%的外汇收入来自油气出口。所以,油价暴跌,必然导致预算收入减少,压低卢布汇率并推高通胀率,最后使整个经济处于困境。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不仅油气价格暴跌,还使俄罗斯出口的其他原材料产品价格下降。  另一个因素是西方的经济制裁,这对俄经济的主要影响突出反映在融资受到制约,使俄很多大公司丧失了直接从西方获得融资的资格,而这些公司对西方资金的依赖程度很高。这方面的负面影响还间接地体现在:一是外汇储备减少,从2014年的5000多亿美元已降到2015年的3000多亿美元;二是外债减少,2012年外债总额7296亿美元,已减少到目前的5000多亿美元。  除了上面现实外部的直接原因外,俄罗斯2015年之所以遭遇复杂的经济形势,更重要的还是其内部因素所致。如果只从油价下跌与西方制裁的角度去分析俄罗斯2015年的经济困境,就无法解释,2013年在油价年均超过100美元一桶,且没有西方制裁的情况下,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何以降至1.3%。我们讲的内部因素涉及多方面。  1.长期摆脱不了严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笔者曾多次指出,这几年来俄罗斯出现的严重经济衰退乃至危机,是结构性的。这种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过渡依赖能源,这个问题国内外都有共识,也是大家熟知的,所以这里不再多作评述。这里要研究的问题是,俄罗斯早就意识到过度依赖能源的经济结构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缘何长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首先,惯性地迷恋于资源红利。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在世界上是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它的自然资源占世界自然资源的40%。俄罗斯与苏联时期一样,充分利用了这一条件,在资源配置上重视能源生产与出口,尽力巩固其在国际上的原料供应基地的地位。拿2015年来讲,尽管整个经济大幅度下行,但石油生产量还是比上年增加1%,尽管对外贸易额下降三分之一,但石油出口却增加7.5%。这说明,资源禀赋决定了俄罗斯的比较优势与发展模式的选择。  还应看到,近几年来世界再生能源有大发展,但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起主导作用的仍是化石燃料,这也决定了俄罗斯在短期内不会放弃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能源供应国地位。从政治上来讲,俄罗斯一直利用的油气资源出口,除了帮助其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还助其获取了最大的外交利益。大量出口油气,对提升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巩固与发展其与别国特别是欧盟的关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二,追求增长速度,热衷于“赶超”战略。从沙皇俄国到当今的俄罗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热衷于“赶超”战略,是一直存在的通病。针对叶利钦时期出现的严重经济危机,普京在1999年发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强调,“经济必须尽快快速发展”,“达到应有的增长速度,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这也是一个政治问题”。2009年俄罗斯公布的《到203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文件中规定,俄罗斯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的三种方案为6.4%、6.9%与6.2%。不管哪种方案,增速都超过6%。为了保证增长速度,不得不支持能源部门发展,通过大量出口油气获得外汇收入,用来增加投资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扩大内需。这样,势必弱化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  其三,新兴产业乏力。前面我们已谈及,俄罗斯早就提出通过从资源型经济过渡到创新型经济,创建新兴产业,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普京在2008年御任总统前提出,要大力发展航天航空、造船和能源动力、信息与医疗等新技术领域。梅德韦杰夫任总统后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高效节能技术、核子技术、航天技术、医学技术与战略信息技术五个战略方向展开工作,并在莫斯科近郊建立类似美国硅谷那样的高科技园区。但这些设想,由于俄罗斯企业创新积极性差(只有10%的企业具有创新积极性,5%的企业属于创新企业),加上投入创新领域的投资不足等因素,力图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来调整经济结构的设想未取得明显效果。目前,俄罗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在全世界同类产品出口中的比重连0.2%都不到。  其四,进口替代政策无法短期见效。遭遇西方制裁后,俄罗斯把实施进口替代政策作为经济工作的优先方向,并在日成立联邦政府进口替代委员会,总理梅德韦杰夫亲自任主席。问题在于,相关政策的实施会遇到不少困难,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缺乏资金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再加上创新能力差、缺乏技术力量,进口替代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短期内难以体现。而且,俄罗斯经济有个顽疾:一旦能源价格上升了,就会忘记过度依赖能源对经济造成的后果。  以上一些因素,在客观上引诱或者说迫使俄罗斯实行了有利于能源部门发展与出口的宏观经济政策。从而,其经济已对能源产业形成严重的惯性依赖,并且越陷越深。  2.工业内部结构严重失衡,制造业严重衰退。  在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在整个工业中能源与原材料工业占33.5%,制造业占66.5%,而到2013年,这两者比例倒过来了,前者占66.7%,后者降至33.3%。由于苏联时期制造业产品质量差、缺乏竞争能力,加上因经互会解散,其成员国不再购买俄罗斯的制造业产品,一旦实行开放政策,俄罗斯的制造业很快就被西方国家冲垮。制造业的严重衰退,导致这一领域进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在苏联时期的1970年代,机器设备与运输工具占出口总额的24.81%,而到2014年,这个比重下降到5%。美国总统奥巴马称俄罗斯为“什么也不能制造的国家”,这当然言过其实,但的确说明俄罗斯经济的脆弱性。像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很难保证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亦难以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  3.中小企业发展缓慢。  谈到经济结构,不得不谈及企业规模结构中中小企业的问题。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对经济发展还是对变革所有制结构,均有重要作用,而且在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现代化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但目前俄罗斯中小企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仅21%,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应该说,俄罗斯自推行经济转型政策以来,对发展中小企业是重视的。普京在2015年发表的总统国情咨文中,谈到如何应对经济困难时强调,要“支持中小企业自行扩大”。但事与愿违。俄罗斯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点:  首先,转型过程中有关支持中小企业的一些机制、法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无法执行,即已形成各种制度起不到作用,政府部门往往把中小企业视为市场经济的副产品,只在需要时加以利用,有时甚至把发展中小企业视为政府的一种负担。  其次,中小企业一直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尽管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不少解决融资难等问题的服务性政策,但至今,据有关资料表明,43%的中小企业认为需要政府帮助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吸收的外资占俄罗斯外资总额的3%~5%),67%的中小企业希望给予税收优惠,13%的中小企业希望政府提供信息支持。  第三,行政审批中官僚主义盛行,企业经营环境不佳,提高了企业的开业成本。2008年俄罗斯的企业经营环境排在世界的120位。  第四,俄罗斯经济垄断程度高,很多重要经济领域如能源、矿产、交通基础设施,中小企业很难进入。  4.对石油美元使用不当,忽视基础设施建设。  《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普京执政16年的总结》的文章。其中尖锐批评说,俄罗斯本来可以利用丰富的石油出口掙得的美元为未来数十年的经济腾飞夯实基础。然而,现在的真实情况是,没有把石油出口挣得的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文中称,所有经历繁荣,哪怕是石油美元带来的繁荣的国家,第一件事情都是修路、铺高铁、建主干道、架设桥梁和立交桥、发展电网,中国便是最好的例子。这是国际惯例,但俄罗斯属于例外。“16年来,它没有铺设哪怕1公里的现代化高速铁路。年,每年兴修公路1200公里,相当于2000年时的四分之一。上世纪90年代便开工的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公路,现在还未建成。”  文章接着批评指出:“16年来,俄所有港口的吞吐量增长仅相当于上海1个港口的50%,2014年通过北方海上航道运输的物资仅有13万吨,较1999年的46万吨更少。从哪里重新站起来?俄罗斯疆域的广袤和居住的便利体现在哪里?只有千篇一律的美好承诺。在这些年间,普京承诺将‘国内总产值翻番’,‘摆脱石油依赖’。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第一个口号于2003年提出,但按目前的经济走势,俄罗斯2018年的国内总产值倒是很可能退回到2003年时的水平。至于后一口号,下列数字很能说明问题:1999年时,石油、石油产品及天然气在出口中所占比例为39.7%,而2014年则已高达69.5%。”  三、发展前景  当今俄罗斯经济面临的困难局面还将持续一个时期。据有关媒体报道, 日召开的一年一度的盖达尔论坛会场的气氛悲观,发言人一再提起1988年苏联解体前夕的经济混乱状态。把俄罗斯眼下的严峻经济局势与苏联1988年的经济危局相提并论,竟然成了论坛上的热门话题。会场上弥漫的低沉情绪比窗外的风雪更加让人心绪难安。  出现这种悲观情绪的原因包括: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市场上石油供大于求的情况短期内不会改变,油价继续走低,日,油价已跌至每桶29美元;欧盟的经济制裁将延长半年,对俄经济影响不可忽视;俄罗斯军费开支不断增加,据俄政府高层消息人士透露,平均每天在叙利亚的行动开销达230万至400万美元,在当今俄罗斯经济形势下,这无疑是加大了财政压力;油价下跌令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这既遏制了俄罗斯的投资增长,还使得在俄经济中占55%的国有经济在发生困难时得不到财政帮助。2016年1月下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已将俄罗斯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从萎缩0.6%调至萎缩1.0%。  经济严重衰退对俄罗斯的不利影响将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俄罗斯在世界中的地位将被削弱。一个大国的实力,说到底由经济决定的。其次,普京2008年提出的到2020年的一些目标——如:经济进入世界五强;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目前的13700美元增加到3万美元;三口之家的住房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中产阶级在总的居民结构中最低限度不少于60%;经济主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至少要提高三倍;人均寿命提高到75岁,死亡率减少三分之一等——很可能难以达到,或者要大打折扣。第三,到2020年要通过投入7700亿美元更新70%的武器装备,这个强军目标也难以实现。第四,弱化的经济将是构成威胁俄罗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五,经济形势恶化,在相当一个时期低速乃至负增长,最终会影响到俄罗斯国内政局的稳定与普京的执政地位。  尽管克里米亚并入了俄罗斯版图,尽管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很大成功,令俄罗斯国内带有浓厚民族主义色彩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普京的民望大大上升,但普京未来的政治生命,主要还是取决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状况,不论是其国家现代化,还是兑现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与强军的承诺,都离不开经济发展这个基础性条件。
责任编辑:wq
禁止发表不文明、攻击性、及法律禁止言语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发送评论,请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符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以下为热门自选股
代码|股票名称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庆油田二级单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