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因为习惯造就未来作文人生的人

2016年全国Ⅰ卷点评及

(适用地区:河南 河北 山西 江西 湖南 湖北 广东 安徽 福建)

名师分析我省作文 出乎意料却贴近实际

2016全国I卷 高考作文题

阅读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生可以由漫画联想到自己、他人,也可联想到某类群体,可以抽象为人类;分数可以能理解为学业成绩,也可以理解为工作业绩乃至团体、社会、国家的进步程度;人物脸上的唇印、掌印,看成亲吻、掌掴之外,还可视作一般意义的表扬与批评;而成绩浮动与奖惩变化之间的多重反差对比,能引发考生对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起点与程度、数量与质量等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一人因得受到表扬,另一人因不及格而受到批评,这是教育及至整个社会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并无特别之处;漫画的意趣来自比照,第二组漫画并非高分就表扬,低分就批评,而恰是相反。这样,寓意就出来了,人们总是以某一尺度去衡量评价,达到最高标准就获得高度肯定,达不到最低标准就会受到批评;人们往往又将这种标准固定下来,要求高分者恒高,低分者不断进步;这种僵化而不切实际的思维方式需要反思,正如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必须批判。

从两人不同遭遇看,其中一人分数由55分到61分,虽只有6分的进步,但由批评转为表扬,另一人分数由100降为98,却由表扬变为批评;低分者获得进步值得表扬,但满分者变为98分就进行批评,这就提供了另一思考角度,事物起始阶段都有发展空间,但到一定高度后,其提升空间越来越狭小。如何看待事物达到一度高度后的发展态势,并提供更好的发展可能,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写作的重点还可以放在如何辩证看待进步与退步上,而如果敢于突破,这个立意还可以写成记叙文或小小说。

100分和61分得到表扬,98分和55分受到批评,前者我们能够接受,因为达到了最高标准和最低要求,但98分就受批评毫无道理,机械地拿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事物是不应该的。所谓起点低则进步快,高水平则求稳定,所有发展到高水平的事物,都该被容许在合理区间内浮动,而这个角度将带来更深的立意。

“读图”难度增加 联系社会生活

■倪宁馥(泉州一中高级教师,泉州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

漫画作文不是高考作文常考的类型。作为材料作文的一类,审读材料(即“画面”)并据此立意,是关键的一步。

本幅漫画的内容清晰,容易把握:甲同学第一次考了100分得到父母的亲吻,第二次考了98分则挨了耳光;乙同学第一次考了55分被扇了嘴巴,第二次考了61分则得到亲吻。这样的画面,并不鲜见,符合考生特别是家长的生活实际,反映了当下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如何面对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问题。

诚然,重视分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如此“唯分数论”给孩子带来的身心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应试教育“高烧不退”的大背景下,诸多家长迷失家庭教育的主体方向,变相的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排名、考试分数等,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家庭、社会矛盾和问题。如何理性看待分数、进退,如何避免陷入“功利主义”误区,如何促使教育真正回归本原,都是此次作文值得讨论的问题,也是相对容易把握的方向。其他如“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建立合理的奖惩制”等,亦是较为准确的立意选项。而具体到谋篇布局,就多数同学选择的议论文体而言,可以先概述画面,再揭示寓意、明确主旨,然后联系社会生活,展开合乎情理的论述。

其实就本届考生而言,虽然今年的考题有些出乎意料,但其实并不陌生。今年的题目,相对以往常见的“文字”材料作文,增加了“读图”的难度;相对重点准备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则因所谓“任务”的消失,降低了构思的难度。考生若能保持平稳、积极的心态,调用之前(尤其高一高二)训练的积累,相信不难应对。

把握好画面内涵 透过现象看本质

■陈宏明(泉州五中特级教师)

这次福建考生参加的全国卷所提供的作文材料是一幅漫画,内容是两个孩子两次不同的考试成绩所得到的不同“待遇”,以及孩子的不同情绪反应的对比。

正确把握漫画的内涵是作文不偏题的前提。就此而言,我们要在看懂画面内容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一个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太高,第二个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偏低。但这还是不够,因为考生可能仅停留在对其中一者或两者进行对错的简单议论上,这样的立意较浅。如果要使作文的立意深刻,我们还要进一步开掘漫画的寓意,也就是作者隐含在漫画背后的主观价值判断:两种极端的做法折射了两种极端的教育观念,一种严苛一种宽松,它们都不利于孩子的学业进步和身心健康。

这个题出得好不好?这问题可能引发一场大讨论。在高考考场上,题出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是不是能够既让大部分考生不离题又有让一小部分考生发挥深刻见解的余地。从这个角度看,这个题理论上是个不错的题。实践出真知,我们拭目以待吧。

多角度探究 选择稳妥总论点

■罗浩(泉州七中高三语文老师)

刚看到作文题以为是打开方式不对,不过冷静一想,每一个高考作文题都是“乔装成陌生人的老朋友”。只要将漫画转化为文字,发现和福建卷作文模式有某种契合,“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其实,材料作文也好,任务驱动型作文也罢,掌握表情达意的能力才是硬道理。

漫画贴近生活实际,但正因为熟悉,反而难以深刻。我们发现,这组漫画为动态发展性漫画,横为对比,纵为变化。由于出现了一个对立性、矛盾性的情境,那么,就需要考生进行多角度探究。

从家长角度着眼,横比,奖优罚劣,纵比,奖进罚退,这种教育方式最容易使学生从家庭教育的误区入手,通过“现身说法”批判唯分数论的弊病。

另外,家庭、学校、社会,采取怎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心理成长也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家长的“唯分数论”会导致孩子成为分数囚徒,极端功利地去追求某种成功。这种不健康的心态犹如传染病一般,一代一代传下去,最终吞筋噬骨,戕害孩子一生。

从学生角度着眼,优秀者精进困难,高处不胜寒,平庸者期望值不高,小赏即知足。但成绩不管是优异还是差劲,都遭受着极大的压力。即便进赏退罚,对于学生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不是正确的评价和培养人才的体系。孩子到了社会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坐头等舱的难道会比经济舱的先到达目的地?难怪别人家的孩子总招人嫉恨。

从社会角度着眼,98分要被惩罚,61分却受奖励,这显然是双重标准。考生可以推及到社会现象:金牌选手拿了银牌,一样优秀,但却不受青睐,甚至招来辱骂;某项球类运动平时水平烂到家,突然小组出线,就被一阵热捧,这都是社会评价体系出了问题。

出漫画形式或许还有规避宿构现象发生的考虑。这里提醒来年考生,我们不能不生产思辨,只做大的搬运工。也要避免为思辨而思辨,不认真分析事件背后的立意,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偏颇了思考方向。另外,考试过程中局部创新会优于整体创新,即选择一个稳妥的总论点,随后用你的分论点进行创新,这样比较稳妥。

由画窥人 提出解决方法

■余新乐(泉州现代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

本次作文命题出乎意料地采用了多年未见的漫画型作文形式,以图代文,不对漫画做任何的文字说明。在开放多元的前提下,学生按照“任务驱动型”写作要求来成文。可以说,命题者通过灵活的漫画形式找到了作文中“材料话题”与“任务驱动”的一个平衡点。

本次作文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理解上没有太大难度,在立意上也有多种选择。但如果要就此现象深刻说理则并不容易,需要深入反思产生这一现象的现实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由画窥人,对比观照才有精彩文章。

从家庭层面分析,可从以下角度立意: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上的反思。教育是长期工程,用吻与巴掌的方式代表父母的殷切期望是否过于简单粗暴?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是社会畸形的成才观,而家长的教育理念常常被社会评价机制绑架。二是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的反思。以分数来评价孩子(香吻或巴掌),到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是知耻后勇的奋进心还是扭曲极端的自我认识?成绩的波动原因有许多,父母的爱不能只停留在分数上,更应有深入温暖的心理关怀,这样才有健康的青少年。

从社会层面分析,可从几个角度立意:一是切实健康的心理预期定位。当把孩子定位于100分“学霸型”,对于98分的成绩自然难以接受;当把孩子定位为及格线下的“学困生”,那么取得61分就显得满足。只有健康的心理预期定位,才有平和的心态,才有更为幸福的下一代,更为和谐的家庭。二是临界点对得失心的影响。100分与60分是人为设定的临界点。如果前后两次成绩不在临界点上,那么细微的分数起伏大概不会引起截然不同的态度,由此想到人的得失在临界点上就显得格外敏感。三是固化的不切实际的群体思维模式。认为分数高的要始终保持高度,分数低的要不断进步,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需要反思。

考查思维能力 放宽视野创新立意

■施清杯(石狮一中语文高级教师)

这道作文题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具备一定的纵向思维能力考生,可以通过连续追问、思考,才能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逐渐探向事物的本质,走向深刻思考。

显然,试题图像内容中,两组图中的两位小孩,可以认为前一个是优秀者、后一个是一般者,做出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学校),也可以是家长(家庭),更可以是社会,图像内容指向的,可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可以是社会管理与评价。如果考生的思维广阔些,跳出教育,用更为宽广的视野来认识、评价这种现象,其分析就具有更为广阔的社会意义。

写作中,要求考生在思辨性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现象的深入分析、理性判断来表达自己意见,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仅仅是简单“证明”一个论点。这样的写作涉及知识,涉及价值观,更关乎学生的思维品质。我想说,习得良好的思维能力,锻造出色的思维品质,是全国卷考生作文写作成功的核心素养。

形式回归漫画,内容富有新意——评新课标全国一卷2016高考作文题目

一、形式上回归漫画作文,富有新意

2016年高考作文出炉后,引得大家一片惊呼。漫画式材料,生活气息浓,考生有话说,区分度数高。这则漫画作文是继2007年、2010年漫画式作文的延续,值得点赞。

近年来,全国一卷一直在考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今年又回归漫画类材料作文,富有新意。2010漫画作文《有鱼吃还用不用捉老鼠》,2007年漫画作文《摔了一跤》让很多考生记忆犹新,时隔六年由考查漫画作文,确实出乎意料,这也是对今年任务驱动类作文和时评类备考的一个突破,命题反猜题意识很强。

二、审题难度大于去年,要注意审准寓意

今年这则漫画作文,运用纵横两组对比手法,鲜明地表现了我们对孩子的评判标准:唯分论英雄,功利心太重。我们要以赏识激励的方式去鼓励孩子,不以分数论英雄,进步均有可取处,不宜体罚孩子。

具体写作角度,可以从家长、老师和社会切入,也可以从孩子、学生等受教育者入手。文体的选择更为自由,可写议论文、记叙文,可写书信、小说,只要紧扣漫画寓意均可。比如,如果考生选择了书信体,题目为“不以分数论英雄——致师长的一封信”,新颖独特,自出机杼,如果写得出色,就会赢得高分。

最佳立意:不以分数论英雄,进步均有可取处。

主要角度:家长、老师和社会要以鼓励为主,看到孩子的进步之处,不以分数论英雄,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正确看到孩子的进步之处,不能分数高就奖励,分数低就惩罚。不宜体罚学生。反对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鼓励的阳光下幸福成长。如果一味惩罚可能适得其反,反而让优秀的孩子有挫败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次要角度:孩子、学生等受教育者学会自我成长,进步均有可取处,暂时的退步也不要气馁。分数进退均要理智看待。分数不等于实力,分数不等于能力,等等。

也可以从教育入手,进行适度拓展,如联系各行各业管理者均要注意以鼓励为主,激励每一成员积极提高业绩,不以数字论英雄,多些正面激励,多些人性化管理。

三、内容贴近生活,比较接地气

作文命题从内容上讲,突出“激励赏识,关爱孩子”的热点,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选材来源于社会生活,贴近新课改实际,这种命题具有非常强劲的导向性作用,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关注家庭生活,要注意正面激励,共建和谐,是一道好题。

四、得高分要在发展等级上多挖掘

“图文型”是新材料作文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在审题立意方面除了要遵循材料作文的基本规律外,还要注意细心审阅画面,读懂画意画旨非常重要,包括标题文字和图片中的文字。漫画作文审题立意有三部曲:看懂漫画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审题立意写作。前两步很容易做到,第三步审题立意是关键。这一步能彰显一位考生的思维品质的高低优劣,进而影响作文分数。如何做到由表及里、抓住本质去写,成为写作的重要一环。

另外,作文立意是否辩证深刻,情感是否真挚感人,材料是否准确丰富,结构是否明晰,语言是否有文采,这些需要一些平时的真功夫,仍要在深处挖掘。在确保审题准确的前提下,作文要想得高分必须在发展等级上至少占一条优势。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辛辣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或事。以漫画作话题的写作训练,要注意以下四个步骤:(1)读懂画意画旨。拿到题后,首先就要仔细的读图,细心审阅,包括标题文字。(2)抓住形象特征。抓住特征,把握本质,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3)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漫画的画中之话,话外之音。展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不但可以获得大量写作材料,而且可以加深对画旨的理解。(4)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议论画面,综合构思成文。写作者必须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要扬长避短,一般适合写成观点鲜明的议论文,做到内容集中,注重辩证分析。

2010全国大纲卷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提示:①专注于本职工作,不管别人的风言风语、冷嘲热讽。②赞扬现代社会中,即使有鱼吃、有条件享受也不忘“捉鼠”,即不忘职责的人。提醒人们,即使条件好了,也应居安思危、努力进取。

200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提示:寓意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存在问题——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态度等方面都有待改进,对孩子的成长过分关注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家庭、学校、社会事无巨细都在替孩子操心,关注“无微不至”,使学生没有了独立自主锻炼成长的空间。

河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张定勇老师

河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崔矿山老师

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审题分析: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与相对性

安徽省淮南第六中学  程道流老师

18.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引得大家一片惊呼,有些出乎预料,因为前几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目,都没有出现过这类漫画材料作文题目。

其实,漫画材料作文在高考中并不鲜见,恢复高考以来,在全国试卷中就曾出现了四次。依次是1981年漫画《挖井》,1996年两幅漫画《给六指手整形手术》和《截错了》,2007年漫画《摔了一跤》为,2010年漫画《有鱼吃还捉老鼠》。时隔五年,漫画材料再次出现,尤其是全国的师生都在大谈什么“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语境下,的确有些出人意料。

如此命题,本人猜想,除了有反猜题的因素外,更多还是命题多样性的考虑,漫画也是一种材料,它还涉及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问题。而且本幅漫画材料,生活气息浓,切近考生生活,考生有话说;正是由于漫画存在一定的解读难度,区分度可能比较好。

一般而言,漫画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喜剧化、夸张化、荒诞化表现,它往往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反映社会现象。审题时先要观察漫画构图,把握画面基本构成要素;再对应现实,发散思维,将漫画的寓意与现实相结合,确立一个写作中心。如果是多幅漫画,一般先要概括每幅图画内容;再分析图与图之间的关系,确定寓意侧重点,不能偏于一隅,顾此失彼;更要注意整体理解和重点把握的关系;最后联系现实,确立写作中心。

今年的漫画材料就是多幅漫画,由两幅漫画组成。在第一幅漫画中,一位男孩得了100分,被亲了一口,笑容满面;另一位男孩得了55分,挨了一巴掌,哭丧着脸。在第二幅漫画中,那位原得了100分男孩考了98分,挨了一巴掌,哭丧着脸;另一位原来得了55分男孩考了61分,被亲了一口,笑容满面。

需要注意的是他们脸上的印记——“唇印”和“手掌印”,有其象征意义。“唇印”代表亲吻,象征“表扬”、“肯定”、“奖励”等;“手掌印”代表耳光,象征“批评”、“否定”、“惩罚”等。

漫画往往具有较强的讽刺性,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但它真正的指向是建设性的,即通过对社会中某种现象的讽刺、否定来表达积极的态度和观点。所以,漫画,尤其是讽刺性的漫画,可以从画面的现象入手分析其寓意,但需要从正面立意,需要能通过现象把握本质,多幅漫画一定要有整体观念。

该幅寓意的解读应该需要两幅漫画纵横对比着进行,即“横看”和“竖看”,也就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

第一个层面:就“分数”变化呈现的意义来解读——评价标准的单一性。一个孩子受到奖励或惩罚的原因就是一个——考试成绩。考试分数上升了就受到奖励,反之就受到惩罚。反映出我们的教育评价中的问题——“唯分数论”,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是这样。但写作中心的确立需要从正面入手,即倡导评价的多样性。

拟题参考(论点或论题):①唯分数论要不得。②吻痕掌印,莫唯分数论。③教育怎能分分计较。④评价应有多元性。⑤唯分数论可休矣。……

第二个层面:就漫画整体所呈现的现象来解读——评价标准的绝对性。两个学生一个共同的特点——分数的升降直接与奖惩相关,不论你原来的起点如何,退步了就要批评,进步就应受到表扬,奖惩的方法多么简单,这也许有其合理的存在。但将两个学生对比来看,右边的尽管进步到61分的学生,与左边尽管下降到98分的学生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可是受到待遇却截然相反。如果从这个角度深入,它启示我们:奖惩不能过于简单,要有一个合适的标准,还需要区分出不同的对象,要因人而论;否则就跌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简单粗暴的评价泥坑中去了。它反映出的也正是国人思维的深层问题。同样,从正面切入,即以“评价标准的相对性”来确立自己的写作中心。

拟题参考(论点或论题):①评价标准与奖惩方式。②奖惩要据情而定。③非此即彼的奖惩观值得反思。④奖惩不能优劣错位。⑤评价要正视人的差异性。⑥评价的标准不能过于机械苛刻。⑦评价不仅要看现时成绩,还要看发展趋势。……

有的考生如果从孩子的角度立意,也可确立“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外界的奖惩”的中心,但不是好的角度。至于“奖惩就应该分明”“要树立正确的成功与失败的观念”之类的立意,不能说完全偏离了材料含意,但要慎重对待,更需要辩证思维。

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 一个充满隐性挑战的作文题

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

2016年高考全国II卷作文题:

如何学习语文:1.课上有效的学习;2.课外大量的阅读;3.社会实践活动。

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这三种学习方式,谈如何提高学习语文素养。

2016年高考全国III卷作文题:

请以“某人推出花茶新工艺,但很快被模仿,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假冒伪劣,他担心会破坏这一市场。于是公开工艺流程、并制定行业标准。最终规范了市场,自己也成了致富带头人。”为材料,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分析:审题没难度,但其中蕴含的分析层次之多,历年考题中少见

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包括卷Ⅰ、卷Ⅱ和卷Ⅲ,作文题分别是“漫画《奖惩之后》”、“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和“小羽的创业故事”,从立意到模式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说得直率一点,应该是全面突破。其中最有趣、最贴近考生直接经验的,应该是用于福建和广东的全国卷Ⅰ“漫画《奖惩之后》”。

这个题目最突出的优点在于贴近学生的直接经验,审题几乎没有难度。但是,其中蕴含着分析的层次之多,对考生智商和思维能力的区分功能是历年考题中少见的。考题的挑战不在表面,而在深层。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体分析能力、逻辑推演能力的挑战,是含而不露的,其潜在的思辨层次相当丰富。

第一层挑战:把两组矛盾结合起来,呈现立论的全面性

对于一般考生来说,把视觉图画转化为抽象的、简明的语言,将其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双重矛盾,准确地、完整地、富有逻辑性地概括出来,而不是片面地表述,难度并不大:得了100分就得到亲吻,考了55分则遭到一记耳光。对比很鲜明,一望而知。某些概括力不强的考生,可能立论仅限于此一矛盾,联系自己或者同学的切身经验,把矛头指向打耳光的家长,对此等野蛮的(甚至是侵犯人身权利的)行径给予批判。

文章如果做到这样,按历年阅卷的经验,也可能及格,文字再丰富一些甚至可以得到更多分数。但是,高考系选拔性考试,这样的立论,是缺乏竞争力的。

这个考题的好处在于,分析的焦点是全面的对比,更深刻的挑战乃是前后两组对比的结合,考生要对双重矛盾进行具体分析。考了61分的,比考了98分的低那么多,却得到了亲吻,而考了98分的却得到一记耳光。题目的挑战性在于立论的全面性。把这两组矛盾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把论题深入分析下去:亲切的亲吻和野蛮的耳光,表现上是绝对背道而驰的,但是,其内在的标准是一致的,那就是唯分数论,把分数当成绝对标准。

第二层挑战:向哲理方面拓展余地,分析矛盾的可转化

一般的考生可能满足于此了,但是,这并不是考题寓意的终点。更深的思考应该是,对分数的重视,隐含着对人的轻视,甚至对人的侮辱。

分析到这里,并没有穷尽考题隐含的思维空间,这里还隐含着另一个层次,对61分的表扬,应该是对其进步的肯定,而对98分的耳光应该是对其退步的惩罚。这不但是对孩子的绝对无理的鞭挞,而且是对学业进步的机械愚蠢的偏见。学业的进展,不可能是直线前进的,应该是曲折甚至是螺旋式上升的。

正是因为这样,考题提供的分析空间,还可以继续。野蛮的教育观念之所以横行,是因为思维僵化,前进与后退,是相对的,一是与他人相比,可能分数比较差,但是与自己相比则有了进步。这个进步也许不大,但也是日后追上他人的基础。

这个题目虽然很具体,但是包含着向更普遍的带着哲理的方面去拓展余地:相对的进步的积累,是改变绝对的落伍的前提。矛盾是可以转化的,不仅对于学业而且也对于事业,不仅是对于人,而且是对于历史。在这样层层深入的具体分析中,激发思维,强化思辨,这是培养独立思考,具有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从命题模式到理论的创新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预警

全国卷Ⅱ的《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和全国卷Ⅰ的漫画有所不同,其挑战性是显性的。题目包含的要素相当丰富,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种三元组合,和国人习惯的二元对立的素材,已经大不相同。加上人的终身发展,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这样丰富的立论要素,对考生化无序为有序能力的挑战是比较严峻的,考生要全面立论,就要在这看似纷繁的要素中,抓住主要线索,将其逻辑化、有序化。例如,首先是课外和课内的关系,其次书本与实践的关系,再次是个人能力与国家软实力的关系。

这个题目施展的空间相当大,但是,破题切中要害却是相当困难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命题不但在我国是新颖的,而且对于一味提供二元对立的美国固化的托福作文命题模式也是一种突破。

另外一道作文命题《小羽的创业故事》,在思想上更有突破性。以往国人往往盲目强调贴近学生生活,这个题目似乎远离学生生活,但是对于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培养来说,却并不遥远。这个题目似乎有点超前,提出的问题是创新遭遇假冒之后的对策,可以分析的余地更大,难度也就更大。这样的命题从模式到理论都是创新的,对于中学作文教学来说,可能是一种预警。

2016年高考作文命题思路评析(全国卷Ⅰ)

从作文材料的漫画看,漫画中人,考生可以想到自己,也可以想到某类群体,甚至可以抽象为人类这一集合概念;人物手举的分数,不仅能理解为学业成绩,也能理解为工作成绩甚至团体、社会或国家的进步程度;人物脸上的唇印、掌印,看成亲吻、掌掴之外,还可视作一般意义的表扬与批评;而成绩浮动与奖惩变化之间的多重反差对比,足以引发考生对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起点与程度、数量与质量等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首先,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是涉及价值判断的核心问题。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于政治、经济、道德、金钱等所持有的总的看法。试题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材料,就应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其次,起点与程度,涉及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的问题。因此,这道题“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引导学生思考、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于隐去原漫画题目,材料更加直观,避免了观念上的直接导引,可选择性较强。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勾连,能切合学生的写作实际。材料本身丰富的张力、寓意中包含的思辨色彩,尤其是“结合材料的内容与寓意”的任务型要求,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有利于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可以说,试题力求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写作空间,不仅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学生,也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写作优势,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考查。

按漫画标注的组别,从上往下看,第一组,一人因得满分受到表扬,另一个人因不及格而受到批评,这是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并无特别之处;漫画的意趣来自与第二组的比照,第二组并非高分就表扬,低分就批评,而恰是相反。这样寓意就出来了,人们总是以某一尺度去衡量评价,达到高标准就获得高度肯定,达不到最低标准就会受到批评;人们往往又将这种标准固定下来。要求高分者恒高,低分者不断进步;这种僵化而不切实际的思维方式需要反思,正如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必须批判。

如果忽略组别,从左往右看漫画,右边人的分数由55到61,虽只有6分的进步,但由批评转为表扬,左边人的分数由100降为98,却由表扬变为批评;低分者获得进步值得表扬,但满分者变为98就进行批评,这就提供了另一思考角度,事物起始阶段都有发展空间,但到一定高度后,其提升空间就会越来越狭小。如何看待事物达到一定高度后的发展态势,并提供更好的发展可能,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写作的重点还可以放在如何辩证看待进步与退步上,而如果敢于突破,这个立意还可以写成记叙文或小小说。

甚至也可以交叉地看漫画。100分和61分得到表扬,98分和55分受到批评,前者我们能够接受,因为分别达到了最高标准和最低要求,但98分就受批评则毫无道理,因为机械地拿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事物,这是不应该的。所谓起点低则进步快,高水平则求稳定。所有发展到高水平的事物,都该被容许在合理区间内浮动,而这个角度将带来更深的立意。

首先,作文材料为漫画,没有标题,没有文字说明,材料客观真实,避免了观念上的直接导引,显示了测试的公平公正性。其次,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是较明确的任务型指令,考生不仅理解其内容,更要阐发其寓意,增强了写作的针对性,能够有效地防止宿构、套作。第三,作文材料直观,没有审题障碍,便于考查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能力,并由浅入深地生发多种立意。

所有考生均可从家庭或学校教育层面入题,思路开阔的学生可以引申到整个社会评价体系层面阐发其寓意,更为优秀的考生还可以立足哲学思辨的高度进行思考,从而让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真正脱颖而出。

名师简介:孙绍振,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福建省语文学会顾问,海峡语文网顾问。出版专著有《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和情感逻辑》《怎样写小说》《孙绍振如是说》《你会幽默吗?》《挑剔文坛》《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等等。

初见漫画作文的惊讶折射了什么?

作者:广东茂名一中 吴彬丽

2016高考全国乙卷的作文题为漫画题,实在是让任务驱动型训练得火热的广东着实凉了一把。

老师和考生们都大呼:“说好的任务驱动型呢?怎么欺骗我们的感情?”心慌之余不禁有些气愤,有些无奈。然而,在笔者看来,其实这也是任务驱动型的另一种形式而已,我们并没有被欺骗,只是我们还没有看透。

什么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通俗一点来理解就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写作,既然有着既定的任务,那么作文就可以避免以往的宿构和套作之类的假大空写作现象。这也就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中谈到的“如2015全国新课标甲卷和乙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那么,任务是什么?这个任务既有广义也有狭义的,而我们平时训练的多是狭义的任务。除了2015新课标甲卷乙卷的作文题之外,2016广州一模“哪个新闻更适合选入《暖闻》栏目”,2016广州二模“大黎转会引发非议,请选取一个立场去回应”等等,任务都是具体而明确的。在这种任务的要求下,学生不得不抓住中心事件来谈自己看法,并且根据材料来得出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的的确确是考查了考生对于事件的思考和表达。

而除了这种具体的任务,其实广义的任务也是任务。这几年,广东高考的新材料作文虽然没有像2015的全国卷有着明确的任务要求,但是在实际写作的时候,我们也是在完成着一个叫做“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的任务的。

对于数码照片和黑白胶片,你怎么看?对于亲近自然,你怎么看?对于校服涂鸦,你怎么看?像这些作文题,只要后面加上两三个人的看法,然后再来一句“你觉得哪个人的看法更合理,为什么”,那就是任务驱动型的典型了。

而此刻,全国1卷的漫画作文也遭受到如此多的非议,并不是出题人有意耍了我们一把,而是像赵老师所说的“是小伙伴们把任务驱动型作文给玩坏了!”——在这一年的作文训练中我们逐渐陷入了对任务驱动型的误区,“不可自拔”。

首先,我们对任务驱动型的理解或许狭隘。惠州教研员周瑞彬提到:“对‘任务’的褊狭理解,使材料作文类比联想没了,据事说理没了,因事证道没了,即事抒感没了。生发、说理、悟道、兴感都没了,只剩下就事论事一径,路似乎越来越窄。在此背景之下,漫画作文突兀重现。使人联想到岳飞‘还我河山’的誓言,八路军‘到敌人后方去’的战略战术。”

其次,我们在进行任务驱动型的训练的时候,有了写作的模板,却没有把握到任务驱动型写作的真谛。训练任务驱动型训练的是就事论事、缘事析理的能力,对事件的敏感,对事件的本质的挖掘,对事件的外延的想象以及对事件本身分析和升华延伸两者比例的把控能力。如果后者未能真正掌握,那么不管分析那种材料,都会捉襟见肘,拙态百出。

回到今年的漫画作文,它没有对事件的文字描述,只是用图画的形式来表达一种现象,而这个画面则可以描述为:“当考卷拿到100分的时候,被奖励了一个亲吻;当考卷分数降低为98分的时候,被打了一个巴掌;当考卷拿到55分的时候,被打了一个巴掌,后来考卷分数升到61分的时候,被奖励了一个亲吻。”漫画只是比文字多了一个步骤,把图表转换为文字而已,而剩下来要做的就是根据这个现象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这不就是最简单的“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吗?

这样看来,在高考备考时训练的关于任务驱动型的思考方法和写作技法、写作思路也就自然而然地派上了用场。既然是客观存在的现象,那么肯定有着其存在的原因或者根源,那么可以用抽丝剥茧式来进行分析;既然是客观存在的现象,那么肯定有着其两面性,而这矛盾的两面到底是正面还是负面占主导呢?那么则可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去评价,去彰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例如有篇下水作文《仁而有礼,理性待人》,从事件到联系社会,自然流畅又贴近生活,颇有现实价值;又例如笔者的《进奖退罚合情理?》就是按照2016广州二模“大黎转会”下水文《转会合情理,非议实不该》思路来写,材料虽变,但分析起来一样游刃有余。

可是,为什么我们手持利器,面对一个身穿可爱盔甲的对手,霎时间却慌了神?

常言说,见多识广,而作文题目也是见多了淡定的,漫画类作文题少考也少见,一拿到手觉得有点惊讶,加上全省全地一直在热火朝天地训练文字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对比之下,心理上自然有点难以接受,而这初见的惊讶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在考场内外的我们,即使在遇到一个看起来很新颖的对手的时候,也必须沉下心来,细细思考和挖掘其中的含义,这就不仅仅是考查考场心理素质,更是考查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水平了。其实,我们平时在训练当中已经形成了对事件的剖析方向和方法的习惯,那么自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以已之矛去挡其之盾了。

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作文题也好,还是人类自然的发展也好,都是有着其本身的规律的。作文的训练,形式丰富自然是需要的,而培养考生的阅读和关注现实和表达个人看法的习惯,在他人的观点和个人的观点中思考和感悟,养成客观、理性、思辨的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养成更为独立、自由的人格才是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应该思考和坚持的课题。

初见漫画作文题,吃了一惊,希望吃了一惊之后,还能吃一个惊喜!

网校老师独家点评2016高考作文

全国卷Ⅰ:图画作文 旧题新考

(适用地区:河南 河北 山西 江西 湖南 湖北 广东 安徽 福建)

在近些年新材料作文大肆流行的情况下,全国1卷的图画作文像是一阵清风给考生带来了些许新意,但从具体内容上而言,图画所展示的仍旧是我们讨论过的“老题”。

画面中有两个学生分别展示自己的考试成绩,图画左边的学生甲第一次成绩是100分,得到一个吻(奖励),第二次成绩是98分,得到一个巴掌(惩罚);右边的的学生乙第一次成绩是55分,得到了一个巴掌(惩罚);第二次的成绩是61分,得到了一个吻(奖励)。

图画中施行奖励或者惩罚的评判者可以是家长、老师、学校,甚至是社会,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评判一个孩子的标准以及教育的成败,依靠的是分数的多少和进步还是退步这两个维度,不免有些极端和过于片面,那从大的层面上讲,我们在看待一件事对待一个人的时候,应该多角度多层面的去认识和分析,理性全面的评判事物才是我们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命题人希望考生提炼出的深层含意。高考作为一个选拔性的考试,希望学生能够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体现你个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深度,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去挖掘本质,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又是如何选择评判的。比如2015年全国1卷的材料作文——“女儿举报父亲”,体现的就是,当中国“亲亲相隐”的这种伦理传统与现实生活中依法治国的政策相互碰撞时,学生如何选择?如何评价?如何处理这种实践中的法与情?通过观察学生在文章中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深度,来确定学生是否符合大学这种高等学府的招生需求,这是高考的选拔性所在。

和去年作文的任务驱动型命题方式相比,虽然外在形式是图画作文,但其内在还是结合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不论是讨论教育还是评判事物的标准,在立意上还是有一定的限制性,和近两年高考作文规避套作、防止使用模板的命题理念是相符的;同样,立意的多角度也具有其开放性,总体而言,不算是大的变化,学生也不用因为命题形式的改变而惊慌失措,按照我们之前讲解写作的方法去练习,不难写出一类文的立意。

总体而言,虽然漫画的命题形式和教育主题选材是作文中的“老题”,但今年全国1卷的图画作文所展示给我们的立意角度还是很新颖的,能将旧的话题考出新的立意,也是其作文命题的成功之处。

一、奖惩必须要考虑标准的相对性(根据网络材料编写)

从表面来看,漫画讽刺了一些家长面对孩子分数高低时简单粗暴的方式,非此即彼的奖惩方法。但仔细分析就可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55分本来可能很好,但有了身边100分的比照,55分就不会得到认可;61分本来不怎么样,但有了前面55分作为基础,61分就可以接受;98分相对身边61分很好,可是有了前面100分作比照,98分也就不可原谅。

这不是绕口令,它反映了评价与奖惩的标准问题。漫画意在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关涉到缜密的评价系统,每一项评价都是在前后左右的参照系中才能做出。如果机械地仅仅根据一个参照系,就轻易否定或肯定,那也未必是客观真实的。对他人的评价是这样,对自己的期望也是这样。

对一个上了十几年学的我来说,这方面的感受太深了。我们天天都处在父母、老师、同学的评价中。拿了100分,已是峰巅,没有了进步空间,要想保持住这种状态,本身压力就很大,而且必然有跌落的时候,那么,耳光式的指责就过于苛刻。60分,起点本来就低,进步也比较容易,而且还可以持续增高;但有了一点点的进步,就有了奖励,也实在太过美好。所以,面对成绩或差错,需要参照系,需要分析,需要理性。

对我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评价,同样反映出以上的道理。以前,衡量一个地方政绩的标准往往就是GDP越多越好。这样,一些沿海发达城市或经济基础本来就好的大城市,不断地得到表扬;一些边远地区的领导却灰土灰脸。可人口、交通、垃圾、雾霾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现实终于教育我们,GDP不能当作唯一的标准,发展必须是均衡的,既要考虑经济发展,也要考虑生态保护,更要关注综合平衡,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自己的认知也是这样。物质上的需求要向低标准看齐,精神层面的追求必须高大尚。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试着降低对生活的期望值,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幸福指数。

我以为,评价和奖惩的过程中,不可以绝对地看待,辩证合理为宜;如若适当修正自己的标准,改变我们的态度和方式,可能会赢得更多的惊喜!

二、福建省高考同题笔会优秀作品选

白乾政(双十中学高二学生)

一组言简意赅的漫画,直指教育的核心目的,引人深思。漫画中,考过100分的优生因退步两分而受惩罚,而原只有55分的差生因考了61分而受到奖励。表面上是在讽刺当今教育的不公平,实则是在叩问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精英或是鼓励差生?

我的回答是后者。教育的目的不应简单地以功利主义的结果论来裁决,而应以培养并激发普通人的潜能使之有能力追求更高的美德以及更幸福的生活为宗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98分的优生考得比61分的差生好却遭到惩罚,因为教育的初衷是让他们突破自我的桎梏,而非同他人比较。

这组漫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莫过于今年沿海地区高校招生名额向西北内陆转移而引发的史上最大的家长维权活动。表面上看有能力考98分的考生无法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而仅仅考了61分的西北地区考生却能轻松上名校是一种不合乎逻辑的行为,是违背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的行为。然而,细剖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道德哲学的充分考量,我们必须承认:这是完全符合教育公平原则以及分配正义的要求的。

西方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曾指出:“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就是分配正义。”这其中的“社会公平”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公平的问题。当前中国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政策的倾斜看似荒谬不合理,实则是为了最大程度上维护教育公平与分配正义。我们不能否认沿海考生的努力及成就,但受制于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影响,让沿海考生与西北内陆考生同场竞技,无疑只会加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和不同地域关系的紧张程度。因此,适当地“照顾”西北考生,是我国教育理念的一次提升。这说明传统的“择优取士”已逐渐向现代教育理念靠拢——无论是考过100分的优生,还是只有59分的差生,卷面的分数已不再是衡量教育成效的标尺,卓有成效地挖掘每个个体内在潜能并赋予个体追求自我幸福生活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要达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论高度,就必须努力推广教育资源的公平以及分配正义的理念,让不同水平的人能享有同样的机遇去发挥自我潜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优生的培养。只是在一套相对公平的体制下,每个个体都能因自我的突破而获得嘉奖和鼓励,也需要有人鞭策退步的人奋发图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与分配正义。

亚里士多德曾言:“教育活动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培养具有美德的公民。”惩罚98分的优生和奖励61分的差生,都旨在培养共和国的公民,使之具有更高级的道德追求,而不应一味鼓励高分而扼杀天性。教育公平与分配正义的理念应当体现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如此,方能有道德完善素质良好的公民撑起共和国的大厦,推动中国崛起。

点评:小作者审题之时能跳出大众思维,没有千人一面地或从家长角度去论如何对待分数,或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讨论应该怎样教育优差生,而是联系当前教育领域中“高校资源西倾”的热点,站在“教育公平与分配”以及育人本质的高度去思考。这样的立意不但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性,而且还体现出针砭时弊,正本清源的深度。同时,行文论证逻辑严密,层层深入。追因溯源之间,通过朴素而又哲理性强的语言将道理缓缓托出,这充分体现好文章“忘乎其形而见其神”的特点。(双十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谢业昌)

失衡的土层培育不出健康的花

廖航(双十中学高二学生)

惠灵顿公爵在击败拿破仑后感慨道:“胜利是仅次于失败的第二大悲剧。”在当下这个遍历世态的世界,教育的失衡、观念的偏差、主观的误断……无不冲击着当代花儿——万千学子遍历世态每一种可能性从而获得健康进阶的机会,失衡的土层注定培育不出健康的花儿。

显而易见,在漫画中的两个小孩前后成绩差绝对值同为两分的情况下,境遇却大有不同:当以满分为开门红的小孩第二次退步两分后,待遇由亲吻转为了巴掌,而55分不及格的孩子在刚触及及格线后即得到了嘉奖。值得关注的是,还有他们的表情,面对98分的高分与巴掌,小孩神伤;面对61分的不理想分数,小孩雀跃。两个人的主观情感似乎完全为外界因素所左右,却遗忘了成绩的净重量所蕴含的真实本质。这是以进退标榜成就的失衡观念引起的不必要却必然的主观误判。

毋庸讳言,个体的自身因素对于其所获成就的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进退的意义凸显出来,然而人们过分迷信“能者多劳”等高匹配标准的同时,却弱化了客观事实所代表的基本标准线。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下,人们都不可否认“98分是高分,61分是低分”这一铁打事实,但当成绩前面缀上主语后,观念的天平就失衡了,产生了偏颇,引发的争议也将其再一次推上风口浪尖。依此事件,人们尤为应正视心中的成败标尺,自省何为胜利,抑或何为失败。这样的理性思考才真正具有烛照与启智的力量,以免过分严苛的要求或过分宽松的对策扰乱了事态的发展进程。

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置身于这个电光火石激烈碰撞的时代,我们理解师长对于进退的重视来自于社会的巨大压力,也明白要求的严苛是必要的成长催化剂。但我们终究是尚未发育完全的花儿,任何一种理念上的失衡或极端主义都易浇灭向上勃发的热情。于是乎,以客观事实予以评判,奖罚并重才是外部应关注的重点。

人生的自主权终究掌握在自己手中,外界与自身的界限仍需有意识地划定,由此,在失衡的土壤中我们也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灵性追求心灵的守望。

点评:文章能准确把握漫画寓意,对“分数至上”的失衡教育观念的危害进行剖析,并能以自我的视角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思路清晰。从学生和教育者两方面立论,角度稍显繁多,可以更集中一些。对相关的社会现象联系可以更广泛一些,对“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的社会原因、危害可以分析得更深入些,以增强分析的深度。(双十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马刚耀)

分数,挥之不去的“雾霾”

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刘卫平

面对一张“优秀之星”的奖状,兴奋袭上心头;面对一张“进步之星”的红榜,微笑温暖心田。然而,面对这幅漫画,心里却增添一份沉重与刺痛。分数由100分不幸滑到98分,由55分逆袭跃至61分,每个跃动的分数都拉紧我们的神经。分数,成为我们心头无法挥去的“雾霾”。

不可否认,在“胜为王败为寇”的王朝理念下,分数有其存在的土壤,它是一把客观的标尺,标度着角逐的实力。想想,人生任何一场考试都不是以分数来论英雄吗?比如科举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没错,分数成为定夺上下的一把利器。

可是,细想一下,分数有那么神奇吗?我们为何对分数如此敏感啊?

人们总喜欢用分数来为学生贴上标签,将分数与“好生”、“差生”对号入座。分数高,则把“好生”的荣光慷慨地放大;若是分数低,则把“差生”的帽子冰冷地扣上。就这样,我们把分数的功效妖魔化,人为地拔高分数的价值,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于是,学生苦苦拼搏,追求分数,可忘记了健康的体魄和美丽的灵魂;老师呕心沥血,汲汲于分数业绩,却忽略了学生灵魂的塑造和创新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唯分数论”的价值观在作祟。

人们总认为分数提高一点就是进步,降低一点就是退步。分数面前,我们变得如此小气、敏锐。从“亲吻”到“手掌”,从奖到罚,我们眼中只有学习的分数,却漠视孩子背后的努力,无视孩子的学习能力。那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正演绎着喧嚣的功利主义。看看,今天虎妈狼爸不就是功利主义的罪魁祸首吗?棍棒教育不就是教育走上“快车道”的加速器吗?这幅漫画中,惩罚变得如此简单,奖励变得如此廉价。穷其原因,教育的功利主义肆意泛滥。

在“分数”被神化的今天,功利化教育雕饰出来的是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心愈加浮躁,事事只求政绩。以利润多少考核企业,以GDP高低选拔官员。可教育从来就不是政绩的附属品。若我们的教育演变成“政绩利益争夺战”,那所谓的人才早晚会成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黑心人。

说实在,分数已成教育的心头大患,以分数论奖罚,绝非教育改革的出路,更不是教育的本质。这样的做法是粗糙的,甚至是粗暴的,换来的绝不是教育的春天,而是教育的寒冬。还记得龙应台恳切地对儿子说:“孩子,我要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

只有当盘绕在教育头顶上那一片分数“雾霾”净化之后,我们才能回归真正的教育。各位真正关心教育的人,请还孩子一片宁静的天空,别让分数成为孩子挥之不去的“雾霾”。

 【引】有这样一副漫画: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100分,得一亲吻;第二次考98分,得一巴掌。第二个孩子第一次考55分,得一巴掌;第二次考61分,得一亲吻。显而易见,这漫画讲的是一个如何看待进步与退步的问题:有的人不管别人起点如何基础如何,只是机械地看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然后依此进行奖惩。(概述、解读原材料)

【议】我的看法是:此等举动,实在是简单粗暴,不合情又不合理。传统儒家文化告诉我们:待人接物,无非“仁、礼”二字。对进步还是退步的问题,我们也要从“仁”出发,以“礼”相待,理性来看。(亮出观点,彰显文化品位)

 “仁者,二人也。”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在奖惩孩子之前,我们首先得看看他(她)这考分的背后,实际上意味着什么,而不是让区区一个阿拉伯数字就主宰了我们的想法。考试得100分,并不意味着孩子对知识就百分之百掌握了,也许还有20分不会的,这次并没有考到而已;考试得98分,也不意味着比原来退步了2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可能只有15分不会了,只是这次偏偏考到了其中不会的那2分。同理,从55分增加到61分,也未必一定是进步了,也可能只是试题更简单了、考前正好复习到了、多蒙对了两个选择题、阅卷老师这一回发慈悲……。据此就判断考98分的退步了,考61分就进步了,这种家长,其逻辑水平,本身就值得怀疑。

而且,自己满意就送一个吻,自己不满意就扇一巴掌,随心所欲地走极端,本身也是思行毫无定数、毫不守礼的表现,我们鄙视之。(分析原材料,就事论事)

我们的主张是:理性看待孩子成绩的进退,根据孩子的基础、试题的难易、要达成的目标等,给一个客观的标准。孩子将来是要考名校、做学者的,某些科目的目标分高一点,自然可以理解,但也无需搞成强迫症。孩子若愿意将来只做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也未尝不可,那么,“堂吉诃德的马叫什么名字”这一类的题目,答不出来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怎么办)

【联】当然,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还是得告诉孩子:到了社会上,无论干哪一行,一个至少中上的成绩还是必须要的。开餐馆的,总不能说:我的菜由煮不熟进步到只是咸淡不均了,食客该满堂了吧?卖时装的,总不能夸口:我的衣服由怎么看都难看进步到仔细看才难看了,女士们该蜂拥而至了吧?卖楼盘的,也不会宣传:我的房子由到处漏水进步到只是偶尔渗漏了;卖汽车的,也绝不会狡辩:我们造的车原来是发动机底盘都出问题,现在只是偶尔漏机油、断轴而已了……生活总会让孩子们知道:从55到61分的“进步”,没什么用。倒是从100分到98分的“退步”,还可能让人暂时忍耐一二,比如苹果手机明显没有了乔布斯时代的完美,但目前粉丝还算多。(联系社会生活,继续讲进步与退步的问题)

历史上很多时候也是无视进退,只看最后成绩的。比如尧出身高贵,本人又高大帅气,舜却是典型的矮挫穷出身,但最后两人都是被人传诵的帝王,没人会强调舜的进步更大;刘邦无赖出身,项羽世代将门,但刘邦战胜项羽靠的是他的仁政和用人之道,而不是他进步有多大……(略举几个典故,提升一下文化逼格)

【结】结论是:学生时代,我们不苛求完美,也不要被没有质变的“进步”所蒙蔽;但展望将来的需要,我们务必要让自己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准,然后再力求完美。那时候,社会自然会给我们一个客观的奖惩。父母们,仁而有礼,理性待儿即可。你们真是太性急了,何苦呢?何必呢?(总括全文,回扣原材料,再次点明主旨)

何以高处不胜寒  董越(北京大学)

人处于世间,恰如蜉蝣渺于沧海。是选择做一只曳尾游鱼,乘兴而来,了然自适;还是选择做那一跃龙门的锦鲤,追求飞黄腾达的掌声与荣耀;这无非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两种人生态度。是否大鹏就一定要一飞冲天,翔于九天之上?是否可登高处,便要永居于高,一旦拾级而下,便要为世之不齿?

不知从何时起,“优秀“就像一种标签,一旦被贴上,就难以摘下,甚至成为一种责任。得了一百分的孩子,成绩优异似乎就成了他的责任,稍有失误,即使仍有不错的成绩,也是被谴责的对象。而曾经不及格的孩子,自然而然被贴上了“六十分万岁”的标签,只要刚刚及格,便会得到褒奖。这种评价标准表面上是对”超越自我便是胜利“的摇旗呐喊,但更进一步,这样的评判是否对那些身居“高处”的人太过不公。为何一日为高,就要终身为栖身高处而不懈努力?为何“高处”就一定要“不胜寒”?

不得不承认这世上的偏见依旧存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虽随着各种政治活动和社会问题不断被推翻,社会秩序在不断地向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往往会忽视,这社会对优秀者的偏见。这种偏见被“能者多劳”不断地粉饰、放大,成为优秀者一定要做成大事的筹码。社会的这种期盼使得被冠以“优秀者”标签的那类人,永远被戴着“只能得一百分”的镣铐,甚至稍有不慎,便被裹挟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而这种偏见,却恰恰容易被期待与希望粉饰,成为高处不胜寒的元凶。

在百度搜索栏中输入“北大学生”或是“高校学生”,仅从其搜索条中自动跳出的结果,便可以看出这社会中对于大学生群体,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偏见与恶意。近年来的新闻噱头中,标题党屡见不鲜:“北京大学学生军训惊现低头族”、“北大学生卖猪肉”、“清华毕业难找工作”、“北大博士做中学老师”、“被埋葬的北大精神”。这些新闻报道无一不点击量数万,成为社会大众舆论的话题,“北大”、“清华”被看成是“本应有所作为的一类人”而因“卖猪肉”、“做村官”、“当老师”而被冠以没出息、浪费资源的体现,这种想法何尝不是社会的悲哀。这对已经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成人来说,可能只是人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当这种议论被尚未有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却影响深远。当有一个孩子问你“我学习有什么用,读完北大的不还是去卖猪肉”的问题时,社会就应该反思,这些所谓的言论究竟是一些不成功的人在自我安慰,还是说这世上所有的北大人就一定要走传统的从官求仕路,来追求传统意义上的成功?

社会只看到北大学生卖猪肉,却没有看到其公司已经做成了产业链,上市市值已达130亿元;只看到北大博士做老师,却没有看到其在边远山区桃李芬芳,收获人生价值;只看到了“军训惊现低头族”,却不知道大多数的学生是用读书来打发休息时间。先放下人们所没看见的“后半句”而言,即使这些人没有收获后半句,“卖猪肉”、“当老师”、“就业难”是否就应该作为大学生失败的标准吗?优秀与否的确应为社会大众的普适价值,但这样的标准是否太过表面、太过庸俗了呢?

能够拿到满分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束缚,可以拿来证明自我,而不应被用来框定未来。这世上对高处者有过多的期待,表面上是重视,内里则是被粉饰的偏见和伤害。

人生本就是拾级而上的,期待高者的再登高峰本是无可厚非。但人们却常常忘记路上那沟沟壑壑与岔路丛生。究竟走什么道路才算成功,却难成定论。说不定一味地爬高,走到末了成一处悬崖;而高者恰逢其时地下了几重台阁,也可能见到看到不为人知的美景。你可能为他停在半山腰而止不住惋惜,却不知他已阅尽赏心乐事,获取人间千言。

 高处本应花紧簇,高处何以不胜寒。

 但求社会重抖擞,不拘一格待人才。

能够参加这次“海峡两岸大学生高考作文竞写活动”,我的内心是十分复杂的。写作的过程中甚至比当年自己高考时还要谨慎。一是因为自己的名字前写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这样的定语,就如同我作文中内容所写的一样,这种聚光灯效应使我迟迟不敢下笔,自知自己水平有限,无论写成什么样的文章都难以代表中文系;另外大学生的身份也使自己反复思考自己的写作立场。究竟还是写高中时候那传统的八股应试文,还是像个大学生不限字数,徜徉开去。最后还是选择了这样一个比较规范的文体,来带入这样一个主题,即社会上对所谓的”优秀群体“不应有过分的评判,应有理解之宽容。不同的社会道路选择本就无可厚非,而现在人们对于优秀的评价过于苛刻,使得高处愈加不胜寒。这本就是一种社会舆论的捆绑,是不适合当今人才发展的。

董越,1996年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现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喜欢尝试生活中的新事物,拒绝一成不变的生活。喜欢文学但却还知之尚浅,希望未来在这条路上能够走得更远。

只有强者,才会被求全责备  唐维(清华大学)

这个世界真不公平。我猜这个考了98分的孩子一定会这样想。

拿了61分竟会备受赞扬,考了98分却要挨一个巴掌?这世上怎会有这样毫无道理的咄咄怪事?

可是这世上这样的怪事还真不少。生活中似乎总有这样的例子,好人一时糊涂,便要一生背上道德污点;恶人良心发现,却莫名被颂为人性之光。这个世界仿佛得了一种怀疑的怪病,专顾着求全责备,颠倒黑白,好像把所有好的说成了坏的,没本事的说成了有本事的才满意似的。

我们究竟是了为什么,才会对一些人如此宽容,却对另一群人如此严苛呢?

曾经有一个段子流行一时:当四川人对一个人失望的时候,他会说什么呢?他会说,算了,鸳鸯锅就鸳鸯锅吧。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的父母对你失望的时候,他们又会说什么呢?

“挺好的,挺好的,至少,你已经及格了。”

所谓美石当攻玉,朽木不可雕。没有希望,恐怕也就不会有失望了。倘若你把及格当作追求的目标,那61分的确够好;可如果你把100分当做自己的志向,那98分也无法令人满足。我们之所以对98分的孩子严苛,是因为他还有可能成为强者;对61分的孩子宽容,却是因为他太弱,以至于失去了成为强者的资格。

从55分进步到61分,得到的不是赞誉,而是人们对一事无成者的怜悯。从100分退步到98分,收获的不是责备,而是人们对功业未竟者的惋惜。赞誉与赞誉,批评与批评,在这里,是截然不同的。

这世界上没有人会执着地要求一个只考了六十分的人再多考两分——他本来就是个弱者,及格就好了,何必斤斤计较,求全责备。但所有人都会期待着,那个考到了九十八分的人可以更进一步,日臻完满,进而登上神坛。所以弱者得到的,永远是“及格就好”的宽慰,而强者承受的,却是“为何没能更进一步”的指责。

强者生来就是要被批评,被诋毁的。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要接近真理,所以不得不承受凡人殷切的期望;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要接近至善,所以不得不忍受世人灼热的目光。他们要忍受着世人的苛刻与不解,才能在通向真理与至善的道路上前进小小的一步,而这一切只因为,他们是强者。

这个世界其实非常公平,那些尖酸的批判与苛刻的指责,其实是对强者最好的赞赏。只有一个人立于世界之巅,才有可能被人指指点点,而那些水坑里的蛆虫,的确活得怡然,可是又有谁会关心他们的命运呢?

能忍受多少诋毁,就能承受多少赞美。宽慰的话语其实比尖酸的批评更加难忍,平庸地死去其实比力战而亡更需要勇气。伟大永远伴随着挑剔与严苛,也正是这些痛苦使得伟大变得更加伟大。

不要成为一个畏惧痛苦的人,要成为一个畏惧平庸的人;不要成为一个渴望鲜花的人,要成为一个渴望伟大的人。

因为,有缺憾的战士依旧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依旧是苍蝇。

漫画的意义,在于激发人的思想,让人看到人性之深邃。看图作文,便是要将透于纸背的“力”抒写出来。唐维同学此文,完满地实现了这一写作目标。

文章将画面中左右两片背后的代码进行了破译,一唇一掌的表象近似,所蕴藏的恰是社会中强者与弱者从付出、成就、贡献、地位、身份及回报的一系列的差异,是“美石当攻玉,朽木不可雕”的河水井水之别,是神坛与平地、战士与苍蝇的天壤悬隔。文章的标题,已然深刻地印证了鲁迅那句千古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指导老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顾涛)

唐维,就读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不好读书,不善交际,不通言辞。偶作词曲,聊以自娱。思而不学,不求甚解。暂时不擅长一切,但依旧热爱世界。

高处不胜寒  李茜(复旦大学)

人们常说“百尺竿头、更近一步”,但这一步往往比之前的九十九步更难。但旁观者往往不知其中奥义,照例理所当然地去期待更完美的表现。这就是高处不胜寒的悲哀。

因此,我们习惯性地对强者更加苛责,却对弱者报以宽容。我们只看到强者停滞不前甚至稍显退步,就忽视了他为夯实之前的积淀做出的努力;却为弱者的点滴进步而欢呼雀跃。

想起刘翔两次因伤病退出奥运会,随之而来便是国人的猜疑、斥责、怒骂甚至诽谤,他们不能接受“亚洲飞人”就这么错失了为国争光的机会。但刘翔本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就已经获得了奥运会冠军,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惊喜成绩,实现了无数优秀运动员无法实现的梦想,这本身就值得掌声和喝彩。但在退赛之后,刘翔的所有成绩似乎都被抹杀了,人们只愿意分享他获得金牌的喜悦,却从未在意他与伤病做的艰苦斗争。这就是强者的悲哀,被记住的永远是失败,哪怕之前的成绩再圆满,也被选择性的遗忘了。

金庸小说中拥有天下第一剑法的剑客名叫独孤求败,其他剑客都被湮没在其光芒之下。杨过之于他,只是蛮横任性的无知儿童;令狐冲之于他,如同落魄悲情的市井之徒。独孤求败,已经没有对手,但求一败,无敌而又寂寞。金庸笔下的这个剑客不正是一种隐喻么,他的剑道已然是其人生境界,是寂寞虚无,不通人情的。这种无敌的境界正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傲视天下,身畔无人,人生再无乐趣可言、再无目标可寻。这种境界,何其孤冷又何其悲伤,人真正到达完美的极致,也就远离了俗世的贪嗔喜乐。所以,完美是一种非人的境界,也就是说,凡人永远不可能达到不败的顶峰。这是隐喻,更是忠告。对完美过分苛责,只会坠入虚无。

龙泉寺的存在也许是高处不胜寒走向极端的例子。龙泉寺的“高知僧人”让其成为“清华北大分校”,法师班底有清华大学博士、北航教授、中科院博士等。柳智宇就是其中一个,与无数学霸一样,他通过数学竞赛走进了北大,但他最后走进了龙泉寺。从小在一群高智商的孩子中长大,是天子骄子中更优秀的个体,在与分数的斗争中获得更美好的前程。但他也忍不住困惑,他十几年来几近左右手互博的竞赛人生是为了什么,虽然在外人看来,他是如此春风得意、前途无量。最终他在佛教中找到了久违的宁静,觉得那是自我修养的正道。曾经学校和父母都对他寄以最殷切的希望,他也没有辜负众人的期待,也许有困难也许有失败,他最后做到了。但没有人能解释做到的意义是什么,也没有人真正给予他关怀——除去分数和前程外对个体的关怀。

然而现实往往要我们学会在最惨烈的优胜劣汰的社会系统中成长。人们眼中看到的是强者,甚至期待看到强者越来越强。没有理所当然的成功,但多的是理所当然的看客。

黑塞的《悉达多》曾这样讲述一个青年人寻找世界真理、生命真理、自我真理的故事:“世界并非是不完美的,或是正处在一条缓慢通向完美的路上……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所希望的、臆想的世界相比,与一种我凭空臆想的完美相比,而是听其自然,爱它,乐意从属于它。”希望高处不止是孤独和寒意,而多一点关怀理解;希望高处不止是竞争与残酷,而多一点沉思的空间;希望高处的人也能有机会欣赏沿途的星光璀璨,做一个自由的人,心不为形役,形也不为心劳。

这篇文章从“高处”的不自由入笔,深入探讨了人生的两难处境,很有哲理性。文章的材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现实,却看到了其中大众心理的乖缪,进而寻找出“高处不胜寒”的社会原因,将问题推进到更深层的人类精神症状,有犀利的现实批判性。(指导老师:梁永安,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茜,就读复旦大学中文系,只是个读者。好美文,耽佳句。文字本无主,闲者便是主人。

期待  钟荧(浙江大学)

一年级开学日,背着书包的懵懂孩子们蹦跳着走进教室时,还不知站在学校大门口挥手的父母,有着怎样热切的期待目光。随着年月见长,那些粘附在他们身上的期待日渐沉重,在每次考试和评比中一点点显露出来。相对公平而严厉的规则促生了比较,在简单的学生时代里,满足这一期待,似乎悄悄成为了浮夸口号下真正的目标。

这样看来,漫画中场景的出现似乎也变得现实而理所当然:考过满分的孩子固然可以得到表扬,但当他身上的期待值已经被默认成为一百分后,最微小的失误也会被看作耻辱;反之,如果一个孩子始终徘徊在及格线之下,那么他偶然的一次超常发挥,便会赢得奖励和赞赏。

可惜,无论是赏是罚,对两个孩子而言,都只是一个悲剧。因为被期待绑架了的奋斗,与好奇和智慧都毫无关系。人们一边呼吁着素质教育,一边让孩子活在被期望的环境里:他们一边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目光中的地位而拼命,一边又被固定在某一种层次的期望之中——被期望着成为英雄与被期望着成为乞丐一样可悲。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小擅长作文的三毛,在题目为“我的理想”的课上第一次受到老师严厉的责罚——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拾荒者。路边的杂物对于童年的女孩而言俨然是蕴藏着无限神秘的宝藏。但这种理想并不能被老师所承认,它不符合老师对三毛的期待,也不符合整个社会对一个上学女孩未来的期待;那些轻生的名校学子们,也不一定真真正正就是彻底的失败者,很大的程度,是因为接受不了自己与期望之间的落差,在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指责和压力前,便用一巴掌狠狠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有一些中途辍学或在中专里碌碌无为的学子,在别人的期望中塑造出低人一等的自我认知,稍有进步便已知足,又有几个人有勇气向上向前?

即使成人,我们依然生存在别人的期待中:学校品牌、工资高低、生活城市、成家与否……这些标准如同当年的成绩单,将一个人变成枯燥的指标集合。我们像筛选流水线中的优品劣品一样筛选出成功者与失败者,并默默地给他们贴上标签。但人与物品毕竟不同,人始终会不断地变化:工资降低、工作调动、婚姻生变……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从“100”到“98”的两分之差,招来无数冷嘲热讽;也都有可能成为从“55”到“61”的意外之喜,赢来无数艳羡目光。更何况,人生路上本就没有“100”之说,我们再怎么努力奔跑,永远都只会是芸芸众生之中,非顶尖的一员。

因此,何必再困于期待。

父母固然期待孩子一路优秀直到衣食无忧,但满分和不及格的孩子,同样都只是孩子,期待永不是我们改变对他们温柔态度的理由;孩子也无需因为实现某人的期待而活,外人看他的目光是艳羡还是鄙视,都与他本人生命的精彩无关。

我们奔跑的方向与动力,永远只能来源于自己心中的火苗。

期待与现实之间,从来都是一架失准的天平,一高一低。文末提及“何必困于期待”,显然,作者是有所悟的。文章又以“奔跑的方向与动力,永远只能来源于自己心中的火苗”作结,可见作者不满足“不困于期待”,而是有所期冀的。杨绛先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恐怕并非要平淡消极人生,而是适意于绚丽之后的宁静。我想,此文作者也是此心罢?(指导老师:浙江大学中文系罗天华)

钟荧,天津武清人,1996年生,现就读于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从初中起开始在《妙笔阅读经典》《做人与处事》等刊物发表作品。2014年出版第一部散文集《英华少年》,2015年作品《丑石》获第二十四届“东丽杯”全国孙犁散文奖比赛新人奖。

漫话“分数背后”  陈楚敏(华南师范大学)

这些数字,自我们小学还没有完全懂得算术时,就已经明白了它们背后的含义。

第一眼看到这幅漫画的时候,我的反应是:两名孩子和我小时候一样,会忐忑手上的试卷分数,会担心让父母失望,会害怕不合格被别人笑话,会有愧于上次满分而这次却差点拿不到满分……

这些看上去都是正常的表现和反应,漫画中的“小学霸”拿100分就该奖赏与快乐,拿98分就该被家长责骂;相反地,“小后进”拿55分不能合格只能被骂与哀伤,拿了61分就得到了赞赏与鼓励。大家难免都会觉得这是我们应试教育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常态,哪怕我们囔囔着要“多鼓励孩子”、要“奖赏分明”、“不同的孩子可以用不同的标准对待”,甚至上升到孔圣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等……

如果仅仅还是停留在漫画表面、分数等级、家庭教育的标准等等问题上,我觉得“小学霸”和“小后进”只是未来更多哪怕就算走过高考独木桥的“牺牲品”的影射。他们两人行为的共同点还不是标准判断的本身,而是需要他人的标准来判断自我的初衷。

首先,判断的岂止是分数,还有价值的认可。数学学习里面,有一个函数概念叫作“定义域”。由于函数的复杂性,当处于不同的定义域时,同一条函数公式,变量运算得出的就是不同的结果,有时候甚至无解。这与我们的漫画表层意思很相近,划分在不同的定义域,两位小孩会得到不同的外界反馈。

但我想强调的是,小孩从小就以为他的价值是需要别人给他划分的定义域来判断的,这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吗?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等都交由在他人对他手上那张答卷来判断,那如果人生不再存在考卷,他的人生价值在哪里了?他的定义域又在哪里了?

接着就是,影响的何止是学习,还有人生的态度。单纯来说,我们的学习需要得到权威的一个判断确实是无可厚非的。但其实两名孩子行为的初衷,并不是奖与赏,罪与罚的问题,而是他在“乞求”外界的眼光、态度与认定,当你说这是值得赞扬的,他就快乐;当你说这样是很差劲的,他就垂头丧气了。可见,他拿着的答卷与分数,换来的还不只是“精彩”或“糟糕”的评价,还有他对自己未来的学习,甚至人生态度的判断。

最后,还有一个本质问题就是,找到的并不是差异,而是定距性的平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测验,总结出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反映在同一样测试里面是有一个固定的区间,上下浮动差距为30分。就是说,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下不会比他平均水平差30分;相反学生能力弱的学生,往上也不会高于平时平均的30分;只有跳出这个区间才叫“失常”或“超常”。可见,对于“小学霸”与“小后进”而言,单纯的几分差距更多是人们长期以来的标准给予他们的主观情绪判断,并没有让他们明白到彼此其实一直处于“定距性的公平”,也并没有所谓的“小退步”与“大进步”。一切还是常态地发展着……

作为以分为命、以秒为金的高考过来人,我深刻明白到分数很多时候确定可以界定和限制了我们很多的意义。但感谢这幅漫画给我机会去漫话,去告诫我们的孩子,自我的价值、学习的成效、人生的态度,你也可以是一把尺子,你也可以去界定自己的定义域。

分数的背后不是要划分人的等级,不然阿拉伯人岂不受尽学生唾骂?分数是一个符号,人本身也是一个符号,而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符号赋予丰富的价值与内涵。

本文由“漫画”引发了深刻的“漫话”,从自身作为高考过来人的身份谈“分数背后”的意义。最大亮点是从三大维度“口出狂言”,谈到“分数”对学子的本质性影响,以及分数本身作为“符号”,人应该发挥主动性去赋予自己应有的意义。(指导老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周老师)

陈楚敏,广东佛山人,顺德清晖诗社成员、广州市青年作家,现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热爱大自然,平时阅读中特别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与大自然结合的相关书籍,如《诗经》等。写作、口才演说能力突出,曾多次参与清晖诗会朗诵原创作品或主持活动,读书心得《莎菲的梦想,女性的梦想》获广州市“书香羊城”征文一等奖、2015年首届西樵山征文大赛一等奖、首届海峡语文网微作文大赛优秀奖等。

成与败  周杰(重庆师范大学)

岂能因一次霜降而厌拒寒冬,何苦为一次失败而否定成绩。  ——题记

败走麦城的关羽,是否因此不被尊称为武圣;刺秦失败的荆轲,是否因此不被称为英雄;垓下身死的项羽,是否因此不被叫做霸王。古之伟人尚且如此,我们又岂能因一次失败而为之否定。

何为失败,仅仅因为一次失败便否定所有?勾践失败过,但能因此否定他卧薪尝胆后越甲吞吴的战绩吗?唐朝崩溃了,但能因此否定它独立世界万邦来朝的雄伟吗?红军失败过,但能因此否定它长征万里后解放中国的伟大吗?所以失败并不能因为一次而给予否定。

也许对于我们,对比的永远是比我们厉害的成功的,往往没有人会去和比自己差的不好的对比,即使所对比的就是自己。当我们这一次并没有以往所取得的成绩高的时候,嘲讽我们的也许正是以前赞扬你夸奖你的那些人,为什么没有上次取得的成绩高?为什么他都有进步而你没有?即使是他只有满分的一半而你上次已经是满分。

人生旅途,只因为我们的眼睛在前方,所以我们只能和前方的相比?每个人小时候是否都有被父母说过,谁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开始放羊了……但是我们为什么要从小开始这样比较呢?

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较并不是堕落,而是明确认识自己的位置,人无完人,你能在自己班上是最厉害的,那么年级呢?学校呢?全国呢?国际呢?即使成为了国际最厉害的,那你上次满分这次并不是是否就是失败了?

当我们自己努力取得成绩之时,无论是从满分到一半,还是从不及格到及格,那都是一种成功,仅仅因为最后成绩的对比而确认一个人的成败那便是一种无知,否定了一个人所有的努力。攀登珠峰,能上者便已功成,我们能为每}

命题作文审题立意,命题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特殊的价值。它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学习的意图,避免写作偏向某一方面;有利于写作者思想迅速集中,在短时间内朝着一个目标思考;有利于作文批改和讲评;有利于密切配合阅读,巩固和发展阅读收获。,【考点解说】,原因:未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审题不到位,将会有以下的后果:,1、 作文走题。,2、 中心位移。,原因:理解偏差,未能对题目作整体把握。,3、思路蔽塞。,原因:未能对题目的关键词进行多角度的会意,寻找出自己熟悉的材料,激活自己的素材储备。,4、 拥挤撞车。,原因:对关键词语理解浮浅,思维认识表面化,或者也曾想到要独辟蹊径,因为没把握,担心走题,只好保守行事。,命题作文类型,(一)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字或者是词语。如《追求》《尝试》《镜子》《脸》《肩膀》等等。 2.短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独自面对》《跑的体验》《我能》《北京的符号》《留给明天》《过程与结果》。 3.句子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二)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完全式命题作文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 2、半命题作文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请以“生活因________而精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请以“ 的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3.材料式命题作文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如2006年江苏卷作文《人与路》: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还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三)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四种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 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人生处处是考场》。 2.论题型命题作文 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3.寓意型命题作文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考场》《肩膀》。 4.关系型命题作文(短语类中的并列关系)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树木 ,森林, 气候》。,1、理解词语 2、扩展 3、化虚为实,化大为小。,一、词语型审题技巧:,审题可以采用的方法不外是如下几点:①审读词语含义②化实为虚、化虚为实法③大题小作、小题大作法。审好了题,我们就要确定文体。一般来说,独词式作文的体裁选择比较宽,可以是讲一个道理,写成规范的议论文;可以是抒一段情,写成散文;可以是记述一件事,写成记叙文;当然也可以写成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性强的文章。,(一) 名词。 1)、如当我们看到《习惯》这个题目的时候,怎样做呢?首先应该确定什么是“习惯”。习惯的内涵是指在长时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一个人的习惯……一个家庭的习惯……一个民族的习惯……还可以是习惯产生的根源,还可以是习惯的作用和弊端。,2)如2005年江西卷的“脸”。 注意有无比喻义,抽象义。可以想到本义的“人的脸面”。可以想到延伸义的“表情或一种情感”等。如“微笑的脸”、“害羞的脸”、“丑陋的脸”、“可爱的脸”……同时也可以想到其比喻义,如“表面的”、“一种面貌”,然后我们要把这个词语具体化——“虚伪的脸”、“城市的脸”,(二)动词。要注意动作行为的本身的意思,然后给这个动词添加宾语,使它的动作性更加明确。如2006年安徽卷的“读”。我们知道“读”这个动词的含义主要是指阅读,那么阅读什么呢?我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宾语,如具体的读某一本书,抽象的还可以读自然、读人生,读社会,读人等。这样文章写起来就会具体而不空泛了。,(三)形容词要了解这个词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性质、状态。如”新”:它的含义是刚出现的或刚经历到的。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具体的词语,我们可以联想到物之新,联想到人之新,联想到事之新;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新,如创新,新颖、新潮等。如2004年上海卷“忙”,这个词语应该是表示人处在一种没有空闲的状态中。这个状态可以是形容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的状态,可以是忙得有收获,也可以是忙得无结果,是一种忙乱。,注意事项,一、审题立意方面: 1、必须要明确文章的重点是什么? ——如通过理解、扩展后,写出了中心句为“我读项羽”。文章的重点,突出的应该是什么?在“读”的过程中自己确有哪些收获。才是本文的重点。并且必须用文字明确表述出来。 2、写作时,切入的角度要小一点。 ——如“读书”,则是范围太大,如读青松,读李白,读毛泽东的诗,读秋、读自己,读某某老师、读母亲等等。,(一)、判断短语的结构类型。 ——偏正、动宾、主谓、并列 (二)、找准短语侧重点。 ——不同结构方式的命题,侧重点就有所不同,二、短语型审题技巧:,例题《心灵的选择》《生存的智慧》,文章重心应是什么?偏正结构“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即正部是写作的内容,偏部是写作所限定的范围及重心。 ——题一应体现是“心灵的”。应体现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现你是如何去选择的。 ——题二应内容在智慧的基础上,只能限定于写生存方面的。即在生存这方面你如何展现你的智慧。,1、偏正短语型,例题1:2008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 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2、动宾短语型,《 触摸都巿》《感受乡村》,文章重心应是什么?动宾结构“题眼”往往是谓语。即宾语是文章论述的对象范围,但动词是文章的重心。 ——“都市”“乡村”是中心词吗?不是,它们只是地域概念,只是你论述的对象。而 “触摸”“感受”才是中心词,你需要在文中体现这个动作的过程。究竟你(主语可以再定)是怎样触摸都市的,触摸到了都市的什么?你(主语可以再定)是怎样感受乡村的,感受到了它的什么?,我们可以触摸都市的现代文明:高大林立的楼群、宽阔的街道、先进的医疗条件和娱乐设施等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当然,我们也可以感受乡村的宁静:淳朴的乡俗、新鲜的空气和泥土的气息等都让我们流连忘返。,例题2《 回到原点》(2011广东题)该题的重心应是“回到”,“原点”有比喻的性质,应当是美好的事物。为什么要回到原点?怎样才能回到原点?命题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思考生活,比如对当前的社会风气、文化形态、人的情感我们应保持什么样的态度,应怎样做、如何思考等等。由此可以立意如下:,(1)亲情、友情、爱情经历波折之后回归到幸福的原点。(2)人生经历了起起落落、迷失自我之后回归到本真的原点。(3)道德(诚信、善良等)经历了社会的变化之后重新回到了原点。(4)环境的破坏经过了艰难的治理又回归到了原点。,例题3:,题眼就在“留给”上。围绕“留给”,首先应明确“明天”一词指的是“未来”,而“留给”的可以是具体的东西,也可是抽象的精神。由于“留给明天”主语、宾语的空缺,给了我们很大的联想、想像空间。①从“谁”留给明天的层面思考:可以是“我”要留给明天什么(可借此对自己的未来表态,回答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可以是我们这一代人要留给明天什么,也可以是历史上某位名人已留给明天什么。②从到底该留“什么”给明天的层面思考:“把口碑留给明天”、“把色彩留给明天”、“把记忆留给明天”、“把微笑留给明天”、“把遗憾留给过去,把梦想留给明天”、“把青山绿水留给明天的子孙后代”……,如2005年天津题《留给明天》,例题4:《 怀想天空 》(江苏高考题),文章重心应是什么? ——“天空”就是写作的范围,需要明确“天空”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它的比喻义、引申义。如“自然的天空”、“人生的天空”、“社会的天空”、“历史的天空”…… ——“怀想”即“追忆畅想”,这是支配“天空”的方式,一“怀”一“想”,又增添了一重修饰。 ——审题时不可偏废,立意时有所兼顾,行文时既要突出你的追忆畅想的过程,也要突出你想到了什么。,怀想天空我考试的地点在五楼,透过半开的窗可以看到天空,那蔚蓝又寂寞的天空。犹记得儿时的天空。一群小朋友在芦苇荡里捉迷藏,我躲了许久也没有人发现我。于是,我便躺倒在苇荡的怀抱中,仰望无尽的天空。突然,空旷的天空中传来寂寥而又欢乐的“啊——啊——”声。接着,硕大的雁阵便出现在蓝色的画板上。几十只大雁“人”字形向南方飞去,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的哀愁?每每表现出如此忧伤时,我都会被人嗤之以鼻。他们以为我矫情作态。这些朋友,往往热衷于网络上炒作的美女,以及传贴的搞笑的动画!他们永远不会明白,自然的天空和文化的天空一旦寂寞,人们的心也会寂寞的。,的确,对于如今的快餐式文化,我是落伍的。我不看武侠奇幻,不听周杰伦或是摇滚,不爱上海滩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只爱 丽江的石板路和周庄的乌篷船,只爱中国人心中的文化“雁阵”……你可以对我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可是,你知道,当我听到伊能静的《念奴娇》时,心中是怎样一种彻头彻尾的悲伤?旋律低劣且置一边,那一句“羽扇纶巾”仿佛一把尖刀刺向我的耳膜!我赶紧躲开,塞上耳机,继续听我的“二泉映月”,我的“春江花月夜”。我并没有拒绝现代文明。我家中也是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我也看炒作至热的电影。但是,在现代商业文明的裂缝中,难道不能萌发一些永恒民族文化的新芽?那些缺失的情感,丢失的文化,我是多么想把它们的种子找回来,种到人们心中去啊!我亲爱的寂寞的天空,我该如何帮你找回“雁阵”的影子?前些日子,和七岁的小弟弟一同回乡。走在儿时嬉戏过的河边,心中又是一阵怅惆。天空中突然传来寂寂寥寥的“啊——啊——”声。我大喜,抬头却只见两只大雁孤零零地飞过。弟弟摇着我的手问:“哥,那是什么鸟呀?”我吸了吸鼻子,说:“哥不知道。”我不想告诉他那是大雁呀,因为真正的大雁不是这个样子的。它们本应该三五十个一群,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唱着大风之歌,欢快地向南方飞去。我只得愣在那里,发了好一阵呆,怀想着那曾经喧闹过的天空。,名师点评本文出彩之处在于笔墨集中、经济,充满诗情画意。作者于“长天”“雁阵”的选材之中,去尽情玩味“自然的天空”和“文化的天空”。文章从“儿时的天空”写起,读着那“芦苇荡里捉迷藏”,“看雁阵”的画面描写,使人犹如欣赏一幅水墨画,清新怡人。接着作者又从“年少的我”和如今的“我”,去描写寻找自然“雁阵”和文化“雁阵”的失落,语言含蓄蕴藉,给人以启示:人类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家园。,例《我能》,文章中心应该是什么?主谓结构的短语题目的主旨、精神或题眼往往在谓语动词上。 ——把握住“能”,“我”只是说明必须从自身出发,但是在文中一定要体现能做的事,或者说通过写你是如何地做的,如何冲破重重的困难,最终体现我能的。,3、主谓短语型,4、并列短语型,在多数情况下,关键是找出并列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索取与贡献》,重点是让我们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决不能单纯地议论什么是“索取”,什么是“贡献”。再如,《勤奋和成功》是因果关系,《知识与能力》是相关关系,《欢乐与痛苦》是相反关系,《自尊与自强》是递进关系等等,只在在审题之意时抓住了这种关系及转化,就是切合了题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习惯造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