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很内向,裸辞半年,要接受外贸业务员的要求工作吗

这里有做外贸业务员相关工作的人吗?求同行解闷。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作者:Kris(K叔)

昨天,网上开始流传着一个90后女孩,写下的这封辞职信:

从2012年入职,到现在已经6年时间了。而这6年的职场生活,显然磨光了女孩的耐心,她的7条辞职理由,条条扎心。我把这7条精简了一下:

没有前途,公司已经走在下坡路

想混日子了,我还年轻,不想安逸

很多年轻人,对照着这7条理由做自我检查,发现几乎条条中招,上班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真的比上坟都痛苦,也纷纷开始考虑,老娘/老子也准备辞职,不伺候了!

很多读者也在问我,对于这封信是什么看法,我回复:

“我也几乎条条中招……”

但是,如果问我,这种情况下要不要辞职,我依然持保留意见。

一方面,我们只看到了一页A4纸,7条理由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个姑娘的工作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只能靠想象。

另一方面,既然有那么多人都纷纷中招,是不是也侧面说明了,这种职场困境其实非常普遍,同样也在折磨着其他人,就算换一份新工作,或许遇到的困难比这个还要多。

换句话说,这种职场环境如果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不是说换个地方继续被折磨,而是从自身的角度来看,是否有改变自己的空间和余地,能不能靠自己来破局。

否则,即使跳槽到一家新公司,可能这7条职场残酷现状依然成立,甚至会更多。

当然,辞职女孩的真实状态,我们无法得知,所以,既然她做出了这个勇敢的决定,就应该支持和鼓励,但对于我们这些依然在职状态下的人,反而要放下冲动和情绪,认真地反思,到底是公司和老板出了问题,还是自己出了问题。

最怕的真相就是:嘴上喊着不想安逸,但身体上对工作却不停的逃避,然后把这个锅甩给了公司和老板。

没有完美的工作,也没有完美的老板,只能靠不断追求完美的自己,来破局。

很巧,上周我周记中的一个小伙伴,提出的问题,和这个杭州女孩有些像,我把问题和答案放上来分享一下,也希望那些在职场上迷茫和抱怨的朋友们,吐槽老板和公司之外,也记得好好梳理一下自己。

谢谢你一直以来的分享和引导。你的周记和文章给了我持续的动力和光芒。

但是由于自身的不努力和不坚持,生活还是陷入的一个纠结的状态。希望有机会能得到你的指导!

我是201x年普通二本毕业,本专业会计。但因为我表姐在xx开外贸公司需要招人,我对外贸也比较有兴趣,所以就到表姐公司工作了。

本想希望在表姐带领下走向康庄大道,但我却把的路越“作”越窄。

公司办公室一共四个人,三个业务员和一个文员。

201x年1月到xx,单证请长期产假,我用了一年时间去做文员(中间有请假2个月回老家)。在这段时间里,我通够自学保持自己的学习力,从论坛上学习如何写邮件,天天都有上网课补充英语。但是由于忧患意识不够强吧,一年下来并没有任何收获。原本是年年拿奖学金的人,现在是逢考必不过。实际的工作能力也是渣到不行。

第2年,正式做业务,参加了两次广交会和两次国外展会。这一拉出来亮相,才发现能力严重不足。虽在学习英语,但是水平好像比在大学还低(大学六级)。在国外只能应付工作上的内容,根本谈不上和老外流畅的聊天。

因为办公室和生产厂家在两地,我对产品生产流程和部件名称都搞不清楚。在和客人沟通时,也受到过客户鄙夷。好在能靠运气,现在也有了几个稳定客户。

我在思考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的同时,也在抱怨公司没有培训。

我表姐既是老板也是业务员,但她只上半天班,上完班就走了。对我的指导也就是开始时候发了一份行业标准,讲了大概的工作流程。从未开过任何会去分配任务或总结。我也没有任何业绩要求和指导培训。

每天上午做完事,下午办公室就我和文员在办公室。文员一般上午做完工作也没事了,就看电视。我虽然不看电视,但发100封推广邮件给老外,可能得不到一封回复。到现在,我已经失去开发客户的信心和动力。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低得想打瞌睡。所以基本上只能算工作半天。

来xx这么久,认识的人也只有公司的几个人。对外,只有健身房等场合遇到的泛泛之交。我也觉得我快要失去社交技能了。

第三年,参加春季广交会遭遇滑铁卢,一个客人也没接到,加上两年的差强人意的工作经验,我好像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对自己的信心,也急迫地想要和外界接触。

于是,我压缩个人提升的时间,去做兼职辅导老师,做了一个学期,到今年7.8月结束。我发现我本职工作的能力水平更差了,也找不到重点去工作。产品,业务技能一窍不通。这个月,因为粗心,工作上造成了经济损失,压力也很大。个人的心态也严重失衡。

今年一直在和一个香港业务员对接,现在成了朋友。交流时,发现他们是有章法地在做业务,而我只是机械地有事做事,根本没有技巧可言。这时,他也建议我去大公司工作,见见世面。

今年也是我到xx的第三年,我也承诺自己如果工作三年都没有任何起色的话,就回老家。可是,眼看第三年快结束了,我确实没把工作做好,也失去了回去重新找工作的勇气。甚至觉得自己比大学时的我更差,已经被同龄人甩在后面。

我知道问题就是出在我自己身上,太懒了,但我不知如何去改变了。有些不甘心,想在这里再搏一搏,看后面情况会不会更好。也有一点贪恋在表姐公司工作无压力,没有业绩要求,期待明年他们会把重心转到业务上。也想回老家,至少作为一个独生女能常常回家看看父母。但又怕找不到工作。

总之~现在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做起去调整自己,也不知道三年之期到了,我是去是留?

PS,文员32岁,在公司5年,月薪3600元。她曾想离职,最后被老板劝住了。理由是现在工作这么稳定,为什么要出去找一个又累又有压力的工作呢,为什么要把自己放在不利的处境了。我好怕自己也成为那个30多岁还是月薪3000+的人,但这些话,我也听进了心里。

哈喽,St……感谢提问哈!

看了你的问题,让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之前在周记中也强烈推荐过的一部韩国电视剧《未生》,这也是少有的几部我看过不止一遍的电视剧。(豆瓣评分上9,绝对值得看)

所以,我倒觉得,你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那部电视剧里找到答案。倒不是因为评分高,而是《未生》的背景,就是一家外贸公司。

可能你现在遇到的很多工作内容,和其中的桥段和剧情都是极其相似的,一旦相似,就会很有共鸣。

当然,我不能扔给你一部电视剧,就算草草了事了,还是说一些我自己的看法,供你参考。不过,我将会拿《未生》中的剧情和角色来和你做相应对比,所以,建议可以先把《未生》看完,再重新来读我的文字,可能会更有感觉。

梳理一下你的问题,我觉得需要解决的有三点:

01欲望与能力的不匹配问题。

在《未生》的开始,就讲的是一堆实习生竞选最终成为正式员工的故事。

而所有的新人们,几乎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唯独主角张格莱是一个空降兵(之前一直在学围棋,由于围棋失利,只得进入社会,靠着亲戚关系成为实习生)。

正是因为自己并未读过大学,所以,他在所有实习生中,无疑是工作技能最差的一个。

这其实和你在第一年工作时的状态有点类似,你没有同期的同事,直接和那些老业务员们一起工作,一定会对自身的工作技能有质疑,这是必然的。

但对于这种差距,张格莱是怎么做的呢?

领导交给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让他整理资料,然后他硬是加班熬夜完成了工作;

领导经常会说一些外贸中的英文术语,而他完全听不懂,于是抱着领导给他的那本厚厚的英文术语书,硬是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没错,也是靠熬夜;

所有实习生被派去一线工作,任务是从臭烘烘的海鲜桶里,找到掺杂进去的章鱼,其他人都消极怠工,只有他不怕脏,不怕累,毫无怨言地完成了工作……

类似的事情太多了,你会发现,张格莱在面对自己差距时,真的是在拼尽全力,因为他知道,自己只有这一个机会,决不能白白浪费。

拼命工作,我想是所有年轻人在初入职场时,最应该达到的状态,当然我也没能做到,但看完张格莱之后,真的会有很大的改变。

你的那种能力无法达到的焦虑,我特别理解,但你的问题就是,过于放大了自己的差距,以至于放弃了弥补自己的差距。

很简单,你在展销会上发现自己的英语不达标,那就花大力气学英语啊!不用觉得这是一个浩瀚的大工程,如果真的扎实去学,不出半年,口语的状态会有天地之别,相信我!

02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心态作祟。

你在表姐公司工作,其实对于你来说是双刃剑,好处是有个照应,坏处是亲戚的状态,会不自觉的让你产生懈怠,尤其是从你的问题来看,表姐对你基本处于放养状态。

就像那位香港朋友说的,去大公司看看,他的建议不一定要选,但其实核心是,你没有接受到足够完整和流程化的培训。

所以,你对于培训不够的抱怨是非常能理解的。

但,要想清楚的是,即使换了一家公司,培训足够,你的掌握情况就一定会好吗?不一定,换了新环境,同样会有新的问题。

再回到《未生》,张格莱在进入公司之后,真的是啥都不会。前辈们出差,只剩下他一个看家,结果接一个电话,听不懂,第二个还是听不懂,很多新人就干脆放弃,不接算了。

但他不是,他硬着头皮跑去找同届的一个学霸帮忙,一次,两次,三次……

即使自己不懂,也要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干脆逃避。

同样的,还是那本英文术语书,领导其实只是随手扔给他,让他抽时间学一学,这算培训吗?当然不算,领导们都很忙,哪有时间一个个教他,但他就是用的笨功夫,竟然把一本书都背下来了。

就连领导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种人,不是教不教的问题,而是只要给他一个小小的入口,他就会拼了命地去学,去做。

所以,建议,你也应该找到自己的小小入口,或者叫突破口,从单点出发,逐步扩展到线、面、体,不要以为有了培训就大功告成了,所有的培训只不过是给你提供一个入口,无非是大或者小而已,核心还是要看你能不能把这个入口撕开,让它足以支撑你,获得更快的提升。

03三年之期,是约定,但其实你早已经违约了。

我很欣赏你给自己制定的止损线,这也是我经常会用的一种方式,但是所谓止损线的约定,前提是,你是否真的按照约定百分百执行。

我猜,你在定下三年之期的时候,一定是假设自己足够努力的吧?

那么,你回想一下,这三年,是否是按照你给自己的要求来执行的呢?

从你的问题看,似乎执行的大打折扣。

也就是说,看起来三年是期限,但按照你的用功程度来看,或许只不过是过了1年而已。

(这是个算术题,如果真的是按你说的,每天只上半天班,充其量就是过了一年半……)

有些人的一年,比其他人5年还要充实,那么,进步当然要比5年的人还要快。

同样,还是看《未生》。张格莱被公认为最差新员工,但是他却始终不放弃学习,短短一年时间,他竟然成了第一个独立运作项目的新人,这个过程,真的是他一点拼来的。

看起来,大家都过了一年,而他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其他人,思考深度、实践程度,同样也远超同批同事,这么看,他成为第一个,也就不足为奇了。

止损线很好,但一定要看自己是不是严格按照内心约定执行了,如果自己先违约了,那么我建议,重新给自己设定一条止损线,包括自己的用功程度,然后再次上路挑战。

好啦,以上是我对你问题的三点思考,希望对你有用。

另外,再次强烈安利你这部电视剧,还是那句话,等你看完之后,相信问题会迎刃而解。当然,答案好找,可具体到自己身上,总是太难。

如果坚持不下去了,那就再去看一遍,打打鸡血。

实话实说,这也是我为什么看《未生》不止一遍的原因。哈哈哈哈。

祝新一轮约定,顺利实现!加油!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原标题:“丧”文化: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轻人

尝 试 不 粗 糙 的 生 活

周一对于上班族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日子

刚经历了周末,不愿上班的感觉就愈发强烈

看看这篇文章,似乎对上班的你来说有些启发

文章选自公众号中国三明治(id:china30s)

这篇文章,或许会给你一种不一样的视角

让你认识“周一厌班症”

“每天走进办公室都觉得喘不过气,胸口一阵污气排不出去。”

Kiki这么形容自己不想上班时的状态。她之前在一家小型广告公司做AE。公司地点位于一家联合办公场所,从电梯走出去就是一个个玻璃格子间。一年中有70%的时间都是开着空调的,门窗关闭,环境给人感觉很闷。而工作上准备了好几个月的案子,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直没办法顺利推进。

在她的感受中,上班的日子就好像一团黑雾,污浊,沉闷。

Kiki公司里其他几位同龄同事都是一样的感觉。他们经常下午约好一起去公司楼下的便利店,哪怕并没有什么特意想买的,也要出去“透透气”。几个人一边喝着便利店里面机器做的咖啡,一边互相抱怨着作妖的甲方和三天两头改主意的上司。

在年轻人群体当中,类似这样的表述还有“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生无可恋”,“感觉身体被掏空”等,在社交环境中被频繁使用。舆论将这类现象统称为“丧”文化——颓废,什么也不想做,不想上班,只想瘫在某个地方放空。

HR们习惯性地给90后贴上“任性,不负责任”的标签,但其实在各个公司里面加班最多的也是90后们。

这群天天抱怨着“不想上班”的年轻人其实并不是完全不想付出劳动,但是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愿意在重复、无趣的工作消磨自己的时间。而且摆在他们面前的确也有更多机会,不再只有在传统的就业岗位上爬升这一种可能。

当这群年轻人对目前工作感到厌倦的时候,他们会问:“有没有什么工作可以边做事,边拿钱,边旅游的?”

艾音决定辞职是在她用上班的时间刷掉一部16集韩剧之后,“可想而知,我的工作内容有多闲。”

这份工作是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北京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处理商务方面的事情。

因为从小到大都生活在青岛,没有离开过,所以当大学毕业后,她特别想要去北京工作,体验独立生活的滋味。

公司上下有百来号人。到后来,她发现自己这个位置可能恰好是公司的一个“管理漏洞”。在她上头并没有直系管理的小领导,基本上每天都是等待大老板发落。有事做的时候,会跟着同事一起出去跑跑市场,没事的时候,一整天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打发时间。

公司上班是打卡制,章程规定上午十点半上班。但是有时候她下午两点钟才到公司,也没人责备。

以前挺宅的她,在那段时间的周末反而安排得比工作日还要紧凑。见朋友,聊八卦,看电影,看剧……不过这些活动并没有缓解她心里逐渐累积起来的焦虑和毫无产出的工作所带来的“无意义”感。

她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目前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否应该继续下去。

而在外贸公司做业务员的Lydia,想要离职的理由则是因为每天的工作都忙到基本“没有什么个人时间”。

最夸张的一次是连续一个月周一到周五晚上12点之后下班,而且星期天下午还去公司加班到晚上11点左右才走。到后来,她爸妈都劝她赶紧辞职,因为二十四五岁的人,“工作这么忙,都没有时间找对象了”。

太闲和太忙,都不符合年轻人对于工作的期待。

根据国内某大型求职网站发布的《2017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近三年应届生的离职率持续走高,2016年应届生的离职率更是高达26.5%。另外,一线城市的员工离职率增长较2015年高出4.1个百分点,为22.4%。

前程无忧发布《2017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了近年来一线城市的离职率情况

豆沙在毕业后的两年时间里,就换了三份工作。

第一份工作是坐在那种隔断式的办公室,当时的工作需要负责的事情不多,偶尔会被总经理秘书差去帮忙听译会议内容,她感觉在那里没有太多发展前景就辞职了。第二份工作在一家电商公司,做了挺久时间的,但是后来部门解散了。如果要继续做下去的话就要接受转岗到客服。这显然不是一个让人能乐意接受的决定。

而最后一份工作,从入职前雄心壮志到气愤提出辞职,前后不过两个月左右。

辞职前夜,她还在为了赶老板布置的工作,通宵写了一晚上的稿子。但是因为任务量实在太大,只好先交出了一个半成品。结果老板看到后,立马就拉了一个微信群,和部门经理一起责问她,最近工作态度是怎么回事。

“他摆明就是要赶我走啊”,豆沙生气地说。

豆沙刚开始接触美食自媒体这份工作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挺新鲜的。因为有机会可以接触到很多美食界的大亨,认为这里将会是自己可以大展宏图的地方。但其实接触久了,豆沙发现老板三天两头改主意,今天刚谈好策略,明天又突然说公众号总体要改一个全新的走向。

2015年,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年轻人创业。小型创业公司遍地开花,给年轻人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也给他们带来全新的挑战,比如说豆沙遇到的创业公司里存在着老板独断专行,公司整体发展方向不明晰的情况。

不想上班的年轻人能找出十万条“不开心”的理由:公司管理不当、和老板三观不符、同事太闷、对个人生活感到迷茫……

这其中有些问题,其实是几乎每一代年轻人都会遇到的职场难题。比如说,职场人际关系如何处理,新人如何快速融入行业等等。只是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更不愿意将就自己,委曲求全。相比于职业上升渠道单一的传统行业,更多年轻人趋向于到新兴行业里的小型创业公司谋职

我有朋友找工作一年半了,越找越不好。我有种她今年上半年还是找不到工作的感觉。很夸张吧”,豆沙说起自己一位朋友的经历。她并不是完全没有工作机会,但是觉得已经拿到offer的工作工资太低,或者感觉自己应付不来工作场合的应酬,便一再放弃,继续面试下一家。总之,“毕业以后没工作,一直到现在。”

大大毕业之后就进了银行工作,因为性格沉稳,得到了小组长的器重。这种“器重”一到了聚餐场合,就成了“大大啊,这酒你一定要喝”。

银行同事之间的聚会并不是法定节假日才发生。几乎每一两周,就会有人攒局,这次去新开的海鲜店,下次就换成市里排队最火爆的火锅店。餐桌上的中年领导喝到兴头上,都是白酒和啤酒交替着喝。即使是小姑娘,只要不对酒精过敏,都很难推脱。有次大大故意干杯后只抿一小口,小组长后来特意单独和她说,“这样不礼貌”。

喝混酒容易醉。大大自认为酒量不错,但是每次聚完会,快到午夜才回到家的时候,脑袋昏昏沉沉的,想睡觉但是觉得自己身上脏兮兮的,想洗澡又没力气,在卫生间里一呆就是很久。

这样的社交让她觉得很痛苦。有段时间,一直在脑海里幻想着自己在某次重大的款项结算时犯点差错,可以顺道引咎辞职,“这样就可以不用去见那些同事了”。

大大和家里提过要从银行辞职的事情。但是家里人觉得她目前的工作很稳定,并不太支持她贸然离职,劝她说,“你可以利用下班的时间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如果做得好,可以养活自己,我们肯定同意你辞职。”

家人这种“欲擒故纵”的政策让大大本来很激烈的想辞职的心情开始摇摆。虽然她对画画感兴趣,但是还达不到能开张接单的水平。如果找其他的工作,好像在薪酬和工作量上,也不能保证可以比银行的工作更好。

大大知道家里人并不是担心自己辞职之后养不活自己,因为家里本身条件也比较殷实。父母唯一期许就是女儿工作的稳定就好。

相比于一工作就要立即接棒成为家庭经济顶梁柱的时代而言,90后们的家庭条件都有了普遍提升。而60后父母也对子女的期许降低了许多,甚至有些会明确地告诉孩子,“你只要能养活你自己就好了,不用管我们。”

另外,越来越多教育观念开明的父母会主动鼓励子女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对于子女提出要辞职休息一段时间或者辞职创业的想法也能欣然理解,而不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不务正业。

艾音从北京公司辞职回青岛的决定并没有和父母商量,只是单纯“通知”了一声。但是爸妈的反应还挺开心的,因为女儿可以从北京回到青岛,陪在自己的身边。

不工作,吃住都在父母家的生活,在外人看来就是“啃老”。但她给自己起了另外一个称呼,“全职女儿”

艾音小时候给自己设立的目标是希望自己能在大学的时候就实现经济独立。但是后来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太过天真,可能“也还是没有被逼到绝境上。”

她刚去北京工作的时候,前三个月的房租是家里帮忙付的。“我知道我身边有些朋友即使在工作之后也还在问家里面拿钱。也的确是钱不够嘛。还要租房子什么的”。

艾音在家的这段时间,父母仍然会给她零花钱用,但是她自己秉承着“能刷信用卡,就刷信用卡”的原则,然后用积蓄来还信用卡账单。

“我爸妈这方面完全没有介意,是我自己有点介意”,她认为还信用卡利息的那笔钱是她在为自己的自尊心买单。

之前去北京工作的那段经历,是她第一次离开家,独自生活。她大学也是在青岛念书,每周末都会回一次家,和父母的相处模式好像从小到大都没有改变过。所以大学毕业后,特别渴望出去。挑选工作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去北京”。

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当时的决定,艾音觉得自己只是想成为一个“一心离开家的女儿”。上班之后,有时候一周也很难和爸妈通上几通电话。

在艾音和其他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她发现很多朋友都是一样的,离开家工作之后,和家人的感情越来越疏离,之后很自然就成为了社会话题经常热议的逢年过节回家被家长“催婚”,和父母关系变冷淡,两代人难沟通的问题。

在北京所遇到的工作挫败很快让她意识到单纯为了逃离家庭而换一个城市工作的行为是幼稚的。她认为自己需要重新回到家庭关系当中去修复自己。

在做“全职女儿”的期间,她开始写《与父母相处日记》,把生活当中与父母相处时碰到的矛盾、家庭日常温馨时刻或者自己情绪很激烈的时候,都记了下来。每天都能发现很多素材,她自己也在写作的过程当中重新思考自己和父母、和亲人的关系。有时,还会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虽然不上班的生活,其实每天睁开眼来,也面对着大把的时间。但是艾音觉得自己比以前工作时候更有成就感,“也有可能是我合理化了我的行为”。

在她以前写下的与父母相处的日记中有一个段落:从北京刚回到青岛的时候,艾音记得奶奶还在睡觉,但是爸爸一定要她打断奶奶睡觉也要去问好。奶奶看见她的时候很开心,抓住她的手。她也很配合地对奶奶说:“这次回来就再也不出去啦。”

从“不想上班”的心情到真正不上班的状态,提出辞职的过程对于年轻人而言仍然是一道门槛。

Kiki在裸辞之后的第一个月,为了散心,一个人去台湾环岛旅游。在看山,看海的时候,觉得心胸很辽阔。但是回到上海后,便又重新感到很大的生活压力。

北上广的房价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可望不可及,他们每天生活在其中,却从没有盘算过要存钱买房。没有存钱的长期目标,也导致了很多年轻人的消费观都是及时行乐,今天吃好穿好玩好就行了。Kiki之前的工资也基本上“月光”。

唯一在某种程度上勒紧他们腰带的绳子是在一线城市高居不下的房租。

辞职之后每月还要支付两千元房租,即使呆在家里不吃不喝,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Kiki后来是想到以前公司交的社保里还有一笔公积金可以提现交房租,才多支撑了一段无业的自由日子。

前程无忧做过一项“裸辞准备金”的调查,只有14%的人表示“做得不开心,先辞职再说”。大部人都存了几个月的工资,才敢裸辞。

Lydia 之前做外贸业务员的时候,虽然加班情况很疯狂,但公司的年终奖也很高,两年下来存了十万多积蓄。在辞职后的一年里,她没有急着去找下一份工作,而是和不同的朋友约了好几趟旅行,包括欧洲七国,美国东部,马来西亚等。

虽然她的习惯一直比较节俭,但是机票钱、酒店钱就花出去了一大笔。再加上,身边朋友都知道她辞职了,平时约饭局都会叫上她,而她也没别的理由可推脱。每周的“聚会费用”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去年年底,她从日本旅游回来之后,有朋友约她春节去不去旅游,她委婉地拒绝了。因为盘算下来,一年的折腾,已经把前两年所有的积蓄都基本用光了。

不上班之后的生活开销,因人而异。有像Lydia这样,因为旅游而花光积蓄的,也有人节衣缩食,用下降的生活水平去交换与延长不用上班的日子。

但是如果物质准备和心理建设都没有做好,只是凭借冲动裸辞,往往会让那些以为不上班就能实现自由的年轻人在触碰到生活坚硬现实之后,感到巨大的失落和茫然。

另一方面,辞职成本除了金钱之后,还有时间和经验。

对于一些已经做到中高层的不想上班的人群,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已经触碰到了行业的天花板,不得不求变。

很多年轻人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两三个月,就以为自己“看透”工作的本质了,觉得当前工作不能带给他们很多。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了解到行业的核心,没有从职场汲取到他们应该学会的本领。

这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年轻人在从学校学生转化为社会人过程中,依然有“玻璃心”,“巨婴”,“浮躁”等心理因素作祟,导致适应过程缓慢艰难。

当他们消耗完了能够支撑自己不上班,自由生活的资本之后,想要重新回到职场,花费在自我心理建设上的时间,以及和同龄同事之间的工作经验差,都是辞职后的沉没成本。虽然无法量化,但是在职场这个竞赛场中足以拉开一大段差距。

目标感对年轻人而言是奢侈

在一份腾讯出炉的报道当中,出生于互联网时代里的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得票率最高的是主播/网红,其次是声优、化妆师、Coser、游戏测评师。

数据来源:QQ浏览器大数据《95后的就业观》

这些不同于常规的职业类型是60后们年轻时难以想象的。现如今,社会职业多元化给新一代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不想上班”的出路。而他们也的确更追求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并且凭借这个技艺去过自由的生活,即使所从事的事情在外人看来是小众、冷门的。

婘婘是去年八月份辞职的,后来倚靠副业逐渐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她目前主要的工作是做塔罗疗愈师。她从高中开始接触塔罗牌,之后有跟着占卜师正式学习塔罗。后来在豆瓣上免费给人做过几次,积累经验。然后才开始向客人收费。

在她看来,塔罗并不是算命招鬼的把戏,更像是做心理咨询,为自己的客户提供一些心理调整的建议。但比起心理咨询来说,塔罗牌可能更轻松,更容易被接受。另外,有时候,她也会为公众号撰稿,总之不上班,依然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的收入。

现在,她在自己的家乡湛江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一步步走向实现自己更大梦想的路上。

但另一方面,太过纷繁的选择,有时反而让年轻人丧失了目标感,无从选择。

Kik在裸辞之后,有过很多谋生的想法。她想过要找家咖啡馆学做咖啡,想过回自己家乡,在新开发的旅游景点附近开一间airbnb,想过要找一个小众的欧洲国家申请奖学金,出国念研究生。仿佛每种想象都可以展开瑰丽的人生冒险,但是就是下不定决定到底要选哪一条路。

在上班的时候,会觉得“我随便做个什么,都能养活自己,为什么要在办公室遭罪受呢”,但是当年轻人真正丢掉工作的饭碗后,要怎么为自己找到最适合的出路,成为了摆在这群渴望实现自我的年轻人面前最大的难题。

这也是年轻人经常说的所谓的“上班痛苦,但是不上班更痛苦”的心态。

在中国三明治发起的一期“不想上班”投票调查当中,“自己内心的焦虑”打败了“金钱”成为了影响年轻人做出辞职决定的最大因素。

中国三明治“不想上班”投票调查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逐渐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开始渐渐明晰自己未来的方向。

在美食自媒体做小编时,老板希望团队每个人都能成为多面手,既要负责内容,还要“顺带”跑腿去做市场推广。

“后来还有人问我,现在的小编还做市场部的活啊”,豆沙说,“真是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

辞职之后,豆沙开始专注在写稿和画自己的插画作品上。有一次,朋友介绍她为某公众号写稿,后来因为表现不错,便一个人接下了整个公众号运营的外包工作。

她现在已经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了,每天下午都在家写东西,上午和晚上的时间可以自己安排。收入大抵能够养活自己的生活,只不过目前比较大的烦恼是这样的工作状态并不算稳定。

另一批还没有完全找到自己未来方向的年轻人,将自己不上班的成本消耗到差不多的时候,又开始重新计划着回到职场,接受社会的锻炼,挣钱,以及继续找寻自己的理想生活。

Kiki是在换到第三份工作的时候,才感觉工作状态稍稍对了起来。

尽管现在每天在通勤路上,单程都要花上一个小时,可是因为这份工作的内容、环境、工资都和自己期许的相符,发展前景也不错,所以加班也不觉得太糟心。偶尔还是会抱怨工作上的种种不顺,但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分分钟都想要冲去找老板提辞职”的状态了。

而让艾音重新找工作的最直接动力是还信用卡,没有个人收入的“全职女儿”在家几乎把之前的积蓄花得差不多了,还透支了信用卡的一部分额度。

不过,不像上次单纯为了逃离家庭而选择外地的工作,这次她不排除去外地找工作的可能,但是会综合考虑工作各方面的条件再做决定。

她相信自己这次重新出发可以真正“去过一个独立的生活”。这比什么都更重要。

魏小河出品 微博 豆瓣 知乎 @魏小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贸业务员的要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