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哥们,问一个严肃的问题,高考物理传送带问题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

「大多数穷人只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和「不要让一张考卷决定未来
看问题答案有感:如何评价深圳13岁少年穿阿玛尼列席两会并呼吁「不要让一张考卷决定未来」?~~~~~~~~~~~~~~~~~~~~~~~~~~~~网友回复:
~~~~~~~~~~~~~~~~~~~~~~~~~~~~网友回复:
没资源的人,希望规则严格透明,这样才能保护自己;有资源的人,希望规则宽松灵活,这样才能利用自己的资源。同一件事,身在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看法。人倾向于合理化那些符合自身的利益的事。
~~~~~~~~~~~~~~~~~~~~~~~~~~~~网友回复:
不知道大家看过刘慈欣的一篇小说没,有个外星球,很类似地球,上面虽然有贫富分化,但是仍然有阶级交流,直到出现知识可以直接灌输进大脑的技术,于是富人得到知识的能力开始远远甩过穷人,最后富人和穷人就变成了两个物种。
~~~~~~~~~~~~~~~~~~~~~~~~~~~~网友回复:
科举制度是中国最伟大的制度创新,没有之一。高考是科举制度的现代化衍生。就选人这点来讲。中国古代上千年的封建已经给了我们提供了无数的方案。方案好坏,方案对谁有利,对谁有害,历史书上都写了。想了解的自己去翻翻史书就可以了。所谓素质和的…
~~~~~~~~~~~~~~~~~~~~~~~~~~~~网友回复:
很多时候看似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其实你已经被扣圈了
~~~~~~~~~~~~~~~~~~~~~~~~~~~~网友回复:
当你在学校琴房练琴的时候,我在上数学补习班,不是因为我不想,是因为我们学校没有;当你出国跟世界的小朋友谈笑风生的时候,我还在为自己的发音是不是有河南味而担心,不是我不想,而是因为我老师高中毕业;当你在学校的足球,穿着最新的耐克球鞋奔跑的…
~~~~~~~~~~~~~~~~~~~~~~~~~~~~网友回复:
有人来说高考由一张试卷跟四五张试卷决定是一件事,真是好笑,语数英生理化政史地是一回事?拿浙江省来说,总共六门科要考,考一本还有一个模块考试,这是一张试卷?按文理分科还不够你耍的?高中阶段科目分的这已经差不多够细了吧,美国本科阶段都还有化学…
~~~~~~~~~~~~~~~~~~~~~~~~~~~~网友回复:
高中班主任的一段话一直在我脑海,与君分享。那时正值高三上学期,每天早起是十分痛苦的事,早读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人打瞌睡,班主任没有批评任何一个打瞌睡的,像是自言自语似的:你说高考在你们心里代表什么?我知道你们很多人都不知道。告诉你们高考能…
~~~~~~~~~~~~~~~~~~~~~~~~~~~~网友回复:
所以我们成功将教育投入不足的坑转进到了选拔方式上,就像我们把医疗投入不足的坑扣到医生上一样。
~~~~~~~~~~~~~~~~~~~~~~~~~~~~网友回复:
多明显的意思,非要扯来扯去分析分析分析,然后说“对”。
~~~~~~~~~~~~~~~~~~~~~~~~~~~~网友回复:
有些文不对题…不好意思但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个问题第一个就想到这个图!网转…侵删
~~~~~~~~~~~~~~~~~~~~~~~~~~~~网友回复:
高考是目前的局部最优解吧(
~~~~~~~~~~~~~~~~~~~~~~~~~~~~网友回复:
带队上井冈山也是一条出路,本朝太祖就走通了嘛,如果彻底关闭高考大门,我觉得肯定有人带队上井冈山,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毕竟中国有这个传统
~~~~~~~~~~~~~~~~~~~~~~~~~~~~网友回复:
越是玩素质教育,出身寒门的人越是玩不过那些拥有丰富资源的人!
~~~~~~~~~~~~~~~~~~~~~~~~~~~~网友回复:
没关系。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的奋斗。但是呢,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你看贺知章,年少的时候也很出名啊,但是皇帝钦点他当状元啊!名气倍增!成了大文豪!虽然就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不过,竖子年方十三,现在呢,你那么早就出来政治场合发声,会不…
~~~~~~~~~~~~~~~~~~~~~~~~~~~~网友回复:
现在的高考是大多数中产及以下的普通人上升阶层的相对最好办法。它有需要改进之处,但绝不是撇掉应试的属性。总觉得很多人似乎并不能清楚知道和改变自己的位置。一个出身贫寒的人通过教育能够在城市立足过上一般的,就已经是高考能够发挥的比较好的…
~~~~~~~~~~~~~~~~~~~~~~~~~~~~网友回复:
没有高考哪里来的?没有高考,我这种家庭背景出身的人是不会知道的,要知道,中国还有一半左右住在农村,住在城市的还有很多底层人。大家虽然没法享受飞机游艇,但是享受教育还是有很大可能性的,我感谢高考真的,虽然培养出来的我只会背书。
~~~~~~~~~~~~~~~~~~~~~~~~~~~~网友回复:
有关系。那就是越穷的人越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网友回复:
我们都是普通人,穿不起阿玛尼,也不可能和他一样小小年纪就列席政协会议,我们除了好好多考几分上个好大学,还有什么选择呢? 一个小赵家人,怎么可能站在普通人角度想问题呢?他的起点太高了,可能我们努力一辈子说不定也达不到他的起点。
~~~~~~~~~~~~~~~~~~~~~~~~~~~~网友回复:
考试是最公平的选拔方式。因为知识的对错是绝对的。但艺术特长、孝顺程度、教师印象都是主观的,可以“操作”的。随意,不让考试决定命运,就会让出身决定命运。那些鼓吹“新版九品中正制”的人,请看看西晋下场如何?
~~~~~~~~~~~~~~~~~~~~~~~~~~~~网友回复:
如果在素质教育中,会种地和会养牲畜能与会弹琴和会作画一样,得到相同的加分,那么可以试行“不要让一张试卷决定人的未来”。如果只给精通琴棋书画的加分,那么高考将是大多数穷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补充:推广素质教育非常有希望终结“一张试卷决定人的…
【「大多数穷人只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和「不要让一张考卷决定未来】
请将本文分享给你的朋友:
「大多数穷人只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和「不要让一张考卷决定未来 的相关文章
------分隔线----------------------------
北京联盟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联盟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北京联盟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求函数y=3sin(π/3-2x)的单调增区间_百度知道
求函数y=3sin(π/3-2x)的单调增区间
2kπ+3π/2)时单调增故单调增区间是:x∈(kπ+5π/12,kπ+11π&#47解:y=3sin(π/3-2x)=-3sin(2x-π/3)在2x-π/3∈(2kπ+π/12)
k∈Z如仍有疑惑;2,欢迎追问。
祝:学习进步
为什么不能用复合函数同増异减来解呢
也可以的,我个人更倾向于使用我写的这种而已。如果您习惯使用符合函数的方法,那么这么做:g=π/3-2x是单调减函数为使f单调增必须f=3sin(g)单调减因此g∈(2kπ+π/2,2kπ+3π/2),k∈Z接下来把g用π/3-2x替代,就跟之前的方法一样了。最终答案都一样的,看个人喜好而已。
采纳率:80%
kπ-π/2≤π/3-2x≤2kπ+π/12所以函数y=3sin(π/3-2x)的单调增区间为【-kπ-π/2解不等式得-kπ-π/12,-kπ+5π/12≤x≤-kπ+5π&#47
-π/2+2kπ≤π/3-2x≤π/2+2kπ
-π/4+kπ≤π/6-x≤π/4+kπ
-π/12-kπ≤x≤5π/12-kπ[-π/12+kπ,5π/12+k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函数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大家]高考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摘要]这些年中学老同学三两相聚之时,常发现日子过得滋润的似乎并非当年考取名校的同学;而那些考试方面不太上进的同学,倒是在电力局、银行以及诸多事业单位寻到了不错的差事。作者:乔治孙,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著有《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英国议会往事》等书。 冬天的市政广场上,布满了裹着大衣的人们。他们嘴里有节奏地吐出白色的蒸汽,随着股股气息起伏的,是震耳欲聋的呐喊:“I could speak English”(我能说英语)。词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群众话音未落,一个站在广场临时主席台上的演讲者开始了撕心裂肺的演说:“如果你不把功课学好,你不去奋斗,你首先就对不起你的爸爸妈妈,你就是一个人渣。是不是?”台下爆发出兴奋的叫喊——“是!”。这个场景是导演张元在1999年拍摄的纪录片《疯狂英语》里的一小截片段,它令我至今难忘的原因在于我总能从中找出当年高考的影子。大考前夕,为动员考生,校长、教导主任、学生代表当年都曾站在台上发表过狗血程度和下限远超李阳的演讲,“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之类喊得震天响的口号至今犹在耳畔。倏然十几年过去,高考往事恰如男生宿舍的一床床脏被单随记忆东流去。但参考多年后,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是,高考好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我们当中任何人的命运。这些年中学老同学三两相聚之时,常发现日子过得滋润的似乎并非当年考取名校的同学;而那些考试方面不太上进的同学,倒是在电力局、银行以及诸多事业单位寻到了不错的差事。 80后这代人,从小八卦,同学里谁的爹是处长,谁的叔是局长,念书那会儿我们就打听得清清楚楚。多少年后再一对号入座,更不出所料:公务员的子女也当了公务员,当年念书苦逼的孩子,现在生活依然苦逼。你说高考到底改变了谁的命呢?也不是没有。记得有一女同学,当年成绩不错,土得掉渣,后考取北京某大学。四年本科,学无寸进,化妆穿衣经验值倒是暴涨。再后来嫁给一北京本地爷们,解决了户口工作。谁要今天再跟我眼前说高考改变命运,我一定跟谁急。生活的经验教育了我们,改变学生命运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户口本和家庭出身。但是,反过来一口咬定说高考谁的命运都没能改变,我觉得这也属于罔顾事实。其实高考也切实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但主要不是学生。每当昔日同窗小聚闲聊,打听当年的一些老师的近况时,“高考改变命运”这句话就越来越像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发挥着普遍的作用。十三年前,我隔壁班有一班主任老师,上课原也平平,但他们班偏偏当届冒出一个本市文科状元。从此,有媒体采访、家长咨询、教学心得恳谈邀约不断。不出几年,做上了教务主任、副校长,聊天间又听说,此师志不在此,将来大有跻身教育局从政的势头。这位老师的命运,是大大的被他学生的高考成绩改变了。而当年他班上的那位状元,早已不知所踪,泯然众人。再比如,当年的英语、数学、理化老师若干,焚膏继晷地带出几届考分不错的高三学生后,身价大涨,据说如今仅靠补课费就远超普通白领收入。又趁着多年前校方集资建房的福利,一倒一卖,赚了不小一笔。类似案例不胜枚举,总之一句话,高考说穿了毕竟是门产业,和李阳的《疯狂英语》一样,一路打鸡血折腾下来的最终目的是要在经济上盈利。众所周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到初中为止。高中以上,不在“义务”范畴之内,言下之意,即是完全交给“市场”操办。恰如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表面上看似理想丰满、慷慨激昂,但本质上也是一桩市侩的买卖:现场演讲、教学带、课时费等等无一不可被换算为具体的金钱数额。高考何尝不是如此呢?但凡重点中学,基本上从高二开始,学生们一直在被校方打理想的鸡血,但他们也从来没有一秒钟忘记跟你的父母收补课费和教材教辅费;校外卖“三勒浆”的经理会说服校方,隔三差五来为同学们宣传服用高考补品的好处;各路专门负责补课的“名师”如牛鬼蛇神般纷纷涌现……真是好大一个高考江湖。过去听人说,高考独木桥是寒门子弟出人头地的通道,现在,情况好像比这复杂得多。高考这杯羹里的商业利益诉求似乎已经远远大过了这场全国性考试的教育意义。之前说的教师、补课以及高考周边产业的利益诉求不过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最大的收益方恐怕还是高中。每一年夏天高考最终成绩单出炉,总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考生的一本重点线百分比率、名校的百分比率、考取清华北大的人数、状元的人数——这些实打实的硬指标决定了学校的经济效益,决定了教师的绩效考核,决定了来年报考这所高中的人数。学生,在今天就意味着撬动经济的杠杆。看过一则报道说,大约十年前,高考状元和高分考生的分布比现在要分散。比如,河北省2004年的两名高考状元分别来自正定中学和石家庄一中,2005年分别来自邯郸一中和石家庄二中。陕西2004年的两名状元分别来自西工大附中和镇安中学,2005年来自西安博迪学校和西工大附中。但近两年,各省份的高考状元产地往往向当地几所名校集中,这些学校不仅能“批量”生产状元,而且这些学校还会囊括全省的高分考生。这样子的“市场化集中”并不奇怪。当年我曾就读的某市重点中学,基本上从高一入学联招考试开始,学校就会四处寻访高分考生,用奖学金、名师、优越的学习条件来搜罗尖子生,必要时校长会亲自出面恳谈。有时候,不同的重点高中为了抢夺一位被同时相中的尖子生,还会发生冲突。大家深知,挖到一个高分考生,甚至比挖到一个名师的意义更大。那些成绩优异的“明星”考生,确实不负众望,做高了校方的纸面业绩,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分数不够录取线的“议价生”主动掏钱求录取(稍知名的重点高中基本是每人五至八万元起跳)。在很多地方的重点高中,生源分布似乎也存在一个“二八定律”:百分之二十的尖子学生贡献了考取名牌大学的人数,而百分之八十的“议价生”则提供了学校绝大部分的经济来源。曾有媒体统计,仅高考教材教辅一项,全国就有约60至100亿的市场,要是再加上各种“协议包过、不过退款”的补习班以及“议价生”为考上名校交的天价学费等等,人们为高考花费的金钱总量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高考,不仅拉动经济增长,更改变着这条产业链上每一个从业者的命运。如此庞大的考试产业链,已经不容许我们做“假如没有高考,世界会怎样”的设问。这实在是令人焦虑的问题。假如没有高考,高中各个科目的老师不就都失去工作了,还有那些补课的、卖保健药的、卖教材教辅的、做高考志愿咨询的、高考酒店住宿的……这么一大帮人都面临待业下岗,想想也替社会感到不安。至于说高考到底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多余的、不讨人喜欢的问题。据说,广西桂北某学校高三复习班的墙上挂着横幅“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我不知道这幅对子是不是有点自我调侃的意思,但即使是调侃,也多少能反映出人们的潜意识,那就是毫无底线地崇尚功利、把高考的分数换算成赤裸的社会资本和权力。如此赤裸的鸡血、如此虚荣的心态,在一个浮躁短视并且“不差钱”的年代,为高考的生意写下了最佳的市场宣传语。——————————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lanxinda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ZT [人物]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还相信高考改变命运吗?
王锦春与武平一中2005届高三七班的部分同学在校园里合影,身后黑板上的字是几个月前的高考留下的痕迹&纪录片《高三》拍摄于2005年,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一中高三七班的同学们,埋头于成堆的书本和试卷中,听着班主任王锦春一脸坚定地说,「读书不会读死人的,你就拿出半条命来读就可以了
很多人好奇,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还相信高考改变命运吗?
这十年来,同学们大多工作,结婚,生子,步入生活的庸常,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回答,相信。满意自己的现状的,他们感谢高考。对自己现状不满意的,他们反思导致这一切的根源——高中时不够努力,不够拼。也有人总是回避关于高三的一切:不去回忆那段经历,不主动和高中同学联系,不愿参加高中同学的聚会……
而班主任王锦春,早已头花花白,还在武平教书,对高考的期待从未动摇。在他看来,没有上大学而成功的,终究只是特例。因为——他教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无爹可拼的。
《人物》微信账号:renwumag1980
文|刘磊 &编辑|张卓 摄影|张佳佳
王锦春与高三的同学们
雷同的故事
前不久,我在一个纪录片放映活动上第二次看了《高三》。三年前无意间看这部片子时的第一感受是,中国的故事有时真是雷同啊。几乎就是我所经历过的高中生活的略加修改的回放:早晨逐渐人声鼎沸的教室;几乎要将人埋没的成堆的书本和试卷;出口成章,扮演成功学推销员角色的班主任;从相貌到说话都一本正经的政治课女老师;总是一脸忧虑,心事重重的1号女同学……
我能从片子里嗅到我熟悉的亲切的气息。尽管我一点也不喜欢那种气息。
这次重看,我才意识到片子里的同学们其实和我是同年结束高三生活的。他们是福建省龙岩市的武平一中2005届的高三七班。武平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城,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班主任王锦春在片中一个劲儿地鼓励学生们考出武平:「你说铁路,铁路也不从我们这边过。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目前为止最起码也没有(注:现在有了)。这样的地方,要说资源也没什么资源,待在武平能有什么出息?」
我在江苏北部的乡下长大,与武平相距甚远,并无太多的共同之处。但我的高中母校和武平一中有相似的地方,都是那种以乡下孩子为主的县城中学(我们那儿从行政上来说是一个区,但相当于县城)。
豆瓣上有很多网友的感受和我一样,他们都像是在看自己曾经的高三生活的回放。中国的故事有一些的确是雷同的。《高三》呈现了中国教育的部分真相,而且是具有相当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那部分真相——这个国家有无数所像武平一中这样的县城中学,有无数个像王锦春一样兢兢业业带领学生征战高考的班主任,有无数个一心想考北大的林佳燕,有无数个在挣扎中反抗的钟生明,有无数个因成绩总是上不去而心生绝望的张兴旺……
看完片子,我冒出了一个念头,想去见见屏幕里的他们。他们过得还好吗?一个多月后,我搭上了前往厦门的飞机。
黑板上的这段话是大学时的王锦春在课堂上记下的,现在,他每年高三动员时都会给学生们写下这段话
摆不上台面的声名
到武平的第二天,王锦春邀请我参加晚上的一场饭局。他骑摩托到我住的酒店接我。我们在酒店大堂里见了面。他明显老了,夹杂在黑发间的一缕缕白发清晰可见,这两年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走路一瘸一拐的。
饭局的主角是王老师2014届的几个学生,其中有两个分别在清华和北大就读,就是他们打破了武平自2010年以来连续四年清华北大录取人数为零的局面。王老师说,最近几年,学校和社会的聚焦点从本二、本一的上线人数转移到了清华北大的录取人数上,他自己的聚焦点也只好随之转移。
清华、北大崇拜症我一点也不陌生,在我的老家也是。人们聊起名校话题时总是用清华、北大指代,似乎全国只有这两所名校。每年看到状元们填报学校和专业时,总是让你感到,在我们这个国家里,连读大学都那么地缺乏自我和想象力,而且他们还是中国最优秀的一群孩子。
我问王老师,为什么非得是北大清华?
王老师说:「复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之类的,这个毕竟学校多了,学校多了,这个东西就不好比啊。」
除了王老师去年刚毕业的这几个学生,饭局上还有他很早以前的学生,也有他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他们身份各异:当地的银行行长,公司老总,从清华毕业的副县长……我坐在王老师旁边,他和我讲起纪录片《高三》带给他带来的影响。一言以蔽之,就是收获了一份「不能拿上台面」的声名。
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很多人看了纪录片之后都说,这真是个好老师啊。贵州省仁怀市的一个老教师特地打电话过来向王锦春表达敬意,还给他寄来了家乡的茅台酒。
武平一中2005届高三七班的部分同学回到当年的教室里,重温王锦春的谆谆教诲
王锦春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作为这份声名摆不上台面的证明。2014年全国模范教师评选,他成为武平县唯一的候选人。他猜测县里推选他的原因有一部分来自《高三》的影响,「觉得我在全国名气比较大,把我推上去的把握比较大」。后来,他落选了。
有同行将《高三》下载后刻录成光盘,寄到了省教育厅,并将他在纪录片中的有可能作为「罪状」的话悉数列出——比如,拿出半条命来读书;父母如果想离婚的话,等孩子高考完再离,等等。这位告状的同行要以此证明,王锦春是应试教育的模范,不是素质教育的模范。王老师自己事后猜测,即便没有这位同行的举报,自己也可能因为纪录片中这些容易让人往应试教育上联系的言辞而落选。
王锦春清楚他自己的局限性。在纪录片的开头,他开门见山地说,自己在片中的表现可能会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我和他谈及另一种教育,那种不会引起专家学者质疑的教育。我举了范美忠的例子,那个毕业于北大,以「范跑跑」的标签而为人们熟知的中学语文教师。范美忠和王锦春完全是两种人,范美忠特立独行,是应试教育体制的反叛者,一心想着践行人文的,理想主义的教育。
王锦春:「可能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范美忠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更高大上的东西,但是呢,因为我生活在这个地方,我永远都是以家长他们的愿望为基础的,因为我觉得家长把孩子交到我的手里面,无非就是让他们改变他们家庭的命运甚至一个家族的命运。我要最起码为家长着想。」
王锦春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是这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是在中学阶段,而是(等)你到大学以后。如果你到大学以后,你能够特立独行,或者有自己的思考,有你对这个世界的,对这个宇宙,包括对人类的(思考),……你可以的。但是我不一样,我的身份就是一个中学教师,如果是你连这个大学都没有上的话,你谈那些高大上的东西我觉得没意义,真的没意义的。」
王锦春有一个信条,「虚心接受(批评),坚决不改」。即便官方不承认他,被别人贴上应试教育的标签,他也不在乎。他生活的环境,自己的经历决定了他必须如此,这是他的职业道德。
「我们要遵循生活的本来面目。」他说。
王锦春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浏览网络新闻,他在给学生们“励志”的时候会及时地融入当下的新闻热点和网络流行语
「存在即合理」
王锦春和我讲起他的大学经历,你能感到这是一个通人情世故的人。读大学时,为了毕业时能分到县城而不是乡下,他特意经常写一些文章给学校里的同乡教授,让他提意见。时间久了,他和教授熟悉了,最后毕业分配的时候,教授确实帮上了忙,写了一封推荐信给老家的教育局,他因此顺利分到了武平一中。
王锦春相信,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存在即合理」。在我和他的几天短暂接触中,他反复讲起这句话,我觉得他生活里的一切似乎都被这一信条理所当然地合理化了。但他曾经的一位学生后来对我说:「(其实王老师)内心没有那么平静,只是在不喝酒的时候表现得平静。他矛盾的地方挺多的。他其实是一个追求自由和表达的人,但日常生活不允许。」
不过,王锦春性情的一面有时终究还是战胜了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不允许」。比如,曾经有私立学校高薪挖他,他觉得在公立学校更自由,所以几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王锦春是一个好老师吗?我问自己。发现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一方面,我赞同导演周浩说的,在他那个行业里面,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对得起自己的职业,敬业负责;在教育方式上用心,讲究灵活性,有独特的智慧;真诚地关心学生,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最重要的,从教26年来的高考战绩也很辉煌。如果你是一个一心要在高考中考出一个好成绩的学生,这样的老师堪称完美。
但另一方面,我又无法承认他是一个好老师。周浩说,我们谁都不是旁观者,我们都是这个体制的一部分。高考体制的复杂性正在于此,它让很多人同时成为获益者和受害者。
肖兴旺在镇上的一家线路板厂上班,困在老家,他时常感到压抑,但家庭、孩子让他脱不开身
纪录片里那个因为数学成绩一直跟不上而借酒浇愁的张兴旺,现在叫肖兴旺。母亲改嫁,他随着改了姓。肖兴旺对我说,大学是他迄今为止全部人生里最美好的时光。高中则是特别不美好的记忆:一直在爬坡,爬到一半又掉下来,再爬,爬到一半再掉,最后灰心丧气不想再爬了。
他总是回避关于高三的一切:不去回忆那段经历,不主动和高中同学联系,不愿参加高中同学的聚会……
对我来说,大学也是最美好的时光。那种无所事事的美好。刚到大学校园时,连呼吸都变得令人格外舒畅,全是自由的气息。回顾我受教育的全部经历,我觉得,进入大学之后,一切才真的开始。以前的时间全浪费了。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它的目的只应有一个,那就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独立思想。教育应该扩展人的视野,而非相反。为了一场场考试而拼命的教育显然属于后者。这就好比为了看一场2小时的电影,你需要先罚站6个小时——这6个小时其实是在浪费你的时间,它本可以被用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有办法吗?
似乎没有。
罗艳去年11月从加拿大卡普顿大学毕业后,在边找工作,边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在国外,她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自己
罗艳,那个在纪录片中高考完趴在同学肩上哭的女孩,本科毕业后申请了加拿大的MBA。正如我们可以预见的那样,国外的生活经历改变了她很多。其中最大的收获是,她找到了自己,懂得为自己而活。
有次男朋友问她,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她想了想,除了学习以外,好像什么兴趣爱好也没有。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在兴趣爱好方面是完全缺失的。以前在简历上填兴趣爱好的时候,她会像很多人一样填读书,听音乐之类——「这种其实你自己根本不是真的喜欢或真的爱,你只是一种,因为你自己不知道你兴趣爱好是什么,所以你就copy了,你就抄袭了别人的兴趣爱好」。
她开始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找到了很多:制作鱼缸;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给围巾染色;到社区做种菜的志愿者;到二手市场淘家具,然后动手油漆,做旧,让它变成八十年代的样式……
「来到这个世界上你一定要为你自己活,你为了自己活你才会开心。」罗艳对我说。
但当被问到这十年最重要的人生节点是什么的时候,她的回答却不是出国,依旧是高考。她至今仍然笃信班主任王锦春的话:「读书不会读死人的,你就拿出半条命来读就可以了。」
她的理由你几乎无法反驳:现在自己所拥有的这「另一个人生」是通过高考开启的。因为高考,有了到北京读大学的机会;因为在北京读了大学,毕业后才想到了出国。
2014年11月从卡普顿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在边找工作,边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而关于自己想做什么,这在她出国前接受的教育里,似乎完全不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王锦春与肖兴旺已经很久没见了,他们在聊各自的生活
一种温柔的残酷
自从2005年底《高三》播出以后,总是不断地有人问,片中的主人公们现状是怎样的。一位豆瓣网友说,他想亲眼目睹,曾经那么纯洁的梦想,是如何被现实一点点地撕破的。这位网友提供了一个好故事的角度,但我在与他们接触之后发现,我无法写出这样的故事。
第一个问题是,一定要考上大学,考出武平——这曾经的梦想固然纯洁,但它们单调得近乎一个执念。至于考上大学之后意味着什么,将来要做什么,这些几乎没人去想。而必须要考上大学近乎是一种集体信仰的意识形态,就像肖兴旺对我说的,从小到大,父母,亲戚,老师,整个社会给你灌输的都是你要去考大学。不上大学?完全不是一个选项。
第二个问题是,步入社会,面对各种生活的庸常和无奈,这当然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在他们身上。但生活逻辑从来不服从戏剧逻辑,如果说「撕破」是已经并正在发生的,那么它也是以一种微妙而无声的方式进行的。
我一遍遍地问他们,这十年,你们有哪些曾经的东西被自己或现实推翻了?
很遗憾,几乎一无所获。他们就这样按部就班地接受着每个阶段到来的一切,考大学,结婚,生子,就像王锦春在课堂上告诉他们的那样,每个阶段做每个阶段该做的事儿。一切看上去是和谐的,激烈的冲突从来没有。
我采访的近十位同学中,大多都已结婚生子,为各自的生活奔波着。也许在做着一份自己未必满意的工作,也许结婚的对象只是勉强满意。「反正生活嘛,过日子嘛,就这样子了。」一位同学对我说。
2011年底,肖兴旺回了老家,现在在邻镇的一家线路板厂上班,CAM工程师。这是一份初中甚至小学学历就可以胜任的工作。他其实内心还是有抱负的,现在困在这儿,很压抑,但有了家庭,第三个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又能怎么办呢?前两年,他常常后悔,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早结婚。
「已经人到中年的感觉了。」在开车送我回县城的路上,肖兴旺突然冒了这么一句。
谢怡在龙岩的一个乡镇中学做音乐老师。现在,她最烦别人让她唱《那些花儿》,高考后,她再也唱不出纪录片《高三》里的感觉了
谢怡,纪录片里那个唱《那些花儿》的女孩,发现人拥有超乎我们想象的「习惯」的能力。她在龙岩市区长大,从集美大学毕业后,先在厦门一所小学做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2011年为了编制,考回龙岩的一个乡镇中学做音乐老师。乡下学校的种种破败让她失落极了。开学的第一天晚上,回家之后,她一边冼澡一边大哭。
现在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适应了。甚至不愿离开这儿了,而当初她觉得到这所学校任教是人生最错误的选择。
听着像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一种温柔的残酷。
班长钟淑梅在一家汽车4S店任人事行政部门的经理,她曾经的理想是做一名女市长
高三十年后
高三的印记现在仍然以不同的方式留在高三七班同学们的生活里。谢怡会给班上的学生们讲王老师当年讲过的话,比如,「辛苦这一年,开心一百年」。肖兴旺会把「我都不行,你们行吗,笑死掉了」作为自己的口头禅。纪录片里那个参加入dang积极分子大会的班长钟淑梅一直把王老师那句「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记在心里。
很多人好奇,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还相信——高考改变命运吗?
接受我们采访的同学们无一例外地回答:相信。满意自己的现状的,他们感谢高考,比如罗艳。对自己现状不满意的,他们反思导致这一切的根源——高中时不够努力,不够拼,比如肖兴旺。
导演周浩也相信。在拍纪录片时,他劝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钟生明:在中国现有体制下,如果上了大学,打个比方,你成功的概率有20%;如果你没上大学的话,也许能成功,但成功的概率只有5%。
班主任王锦春更是从未动摇。在他看来,没有上大学而成功的,终究只是特例,不值一提。至于社会上流行的拼爹现象,对他的信仰更是构不成丝毫的威胁。因为——
我教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无爹可拼的。
2010年4月,毕业于武平一中2005届高三七班的刘伟辞职创业,现在他在广州和佛山分别拥有两家小公司。他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但现在回首高三,仍嫌自己当年不够拼
两个小故事。
2009年,福建省文、理科状元分别出自王锦春任教的两个班。他回忆起最令自己快乐的事情时,这是最重要的一件。
王锦春说,后来县里有一段时间开始广泛流传一个谣言:这两个分别在北大和清华读书的状元都因为在大学里读不下去退学了。还有的说,他们得了精神分裂症。好多人向王锦春打听,听说你教的那两个状元都退学了,是吗?
无独有偶,在我的老家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我的高中母校1998年建校,历史不长。在建校的第4年,出现了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同学,轰动一时。一年多以后,老家开始有传言说,这位考上北大的学姐,因为成绩跟不上,而且只会死读书,什么才艺都没有,在北大待不下去,退学了。当时这个传言也是人尽皆知。后来当然证实纯属子虚乌有。
中国的故事,连谣言都能如此雷同。真是有意思。
(感谢实习生朱艺艺、李晓磊协助采访,文中所述的纪录片《高三》为138分钟完整版。感谢王越、钟弘欣、刘伟、莫晓兰、冯银婧等武平一中高三七班同学在采访中提供的帮助)
本文系《人物》新媒体原创稿
我相信键盘改变命运
反正我是信了
梦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相信很多JRS看过《高三》这部纪录片吧?
当时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大一,边看边哭,因为高三实在是太苦了我觉得高考给了我们走出去看世界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改变,但没有决定我们的命运
[&此帖被阿尤欧凯在 16:47修改&]
高考是改善自己轨迹的最容易的道路。
P.S.:最难的是投胎。。。
连“命运”是什么都搞不懂的我是不是很丢人
我前不久刚看 唱那些花儿的时候很感动
我一直觉得并不是高考改变了什么,而是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的人,大多数从人格上来说都有专注和坚持的本质,所以高考虽然很操蛋,但是它真真实实地讲大多数有这种特质的人提炼了出来,如果没有高考,那些有这种特质的人依然比其他人更可能成功,但是目前国家的困局,特别是经济的困局,教育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高考改变命运 ,这句话在当初mnad后恢复高考那一时期,是真的。
都是知青,很多都已经在下乡地结婚生子,这辈子都在那扎根了。就是因为恢复高考。才有了回城市的机会。那时候回城市有很多限制的。
现在算一算,很多省部级guan员,大多都是恢复高考后进入校园,毕业之后分配到国家各个部门。
改变命运考的是自己,自己肯努力,能把握机会到什么时候都能改变,高考不过是个机会而已,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不要因为成功就夸高考好,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失败就说高考不好,一个最简单的机会都抓不住,反过头来怪机会不够好,只能说这种人是*河蟹*
会改变,但是不会决定!
考好了,你能上好大学读研究生,命运就改变了
你说改变不了?别骗自己了,好好学习吧
明知道中国有高考这种制度,即便可能不尽合理,但是有的人不管这些,既然规则这样,我就在如此的规则中获得优势,这就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很多人在中国不成功,觉得国外的教育好,这只是个幌子而已。成功的人各种各样,但是有一条永远是共同点,那就是勤奋。
如果你没啥背景,,为人处事不行,,做生意又没啥头脑,也吃不了苦,,你不高考还能干什么?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我想知道卖点卡的那个哥们如何
高考的确改变命运……高考估计是中国最公平的竞争力……的确能改变寒门学子的命运!
引用16楼 @ 发表的:
高考的确改变命运……高考估计是中国最公平的竞争力……的确能改变寒门学子的命运!
相对公平,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相当不容易了
高考当然可以改变命运,但是这是相对的,你想通过高考真的变成大富大贵,那还需要后续的努力,不是靠你高中大学几年努力努力就行的,高考给你一个平台,但后续的发展仍旧要靠自己,没有高考你连上这个平台的机会都没有,也不是说绝对没有,但是肯定要少得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583人参加团购169.00元&299.00元
498人参加团购950.00元&1399.00元
213人参加团购189.00元&629.00元
191人参加团购249.00元&499.00元
638人参加团购249.00元&569.00元
118人参加团购269.00元&599.00元
382人参加团购139.00元&599.00元
1285人参加团购679.00元&1199.00元
905人参加团购428.00元&999.00元
219人参加团购149.00元&229.00元
336人参加团购59.00元&129.00元
434人参加团购159.00元&539.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哥们带你打江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