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对已婚杜佳楣女儿程度最坏到什么程度?大家伙举举例子?

下午四点多,接到女儿的电话,突然想起,今天是煊煊和盈盈舞蹈六级考级,估计是“汇报”战况吧。

接通电话,果然听到两个小家伙七嘴八舌的说起来。

“妈妈,煊煊姐姐没考过”。毫无悬念地,每次抢着说话的当然是二女儿盈盈了。

“老师说我跳得很好。”煊煊每次都会坚持这个观点,在她的心中,她觉得每个人都喜欢她、表扬她。

“煊煊今天真的跳得很好,一个动作都没有错。不过舞蹈六级要求很多细节,可能还需要练习。”彭彭姐姐补充道。

渐渐的,我理解了事情的经过——今天煊煊和盈盈一起参加舞蹈六级考试,盈盈考过了,煊煊没有考过,虽然煊煊的动作已经到位了,但是很多细节要求她还不是很到位。毕竟,从小没有练过基本功。

我知道煊煊最近为了这个考试已经很努力了,每天都要花上几个小时练习舞蹈。看到她能把那么复杂的动作连贯地记下来,看到她一边跳舞一边眨着眼睛看着我,似乎想告诉我“妈妈,你看我多努力!”,我不禁有种温温的感动。

想起从前,煊煊的肢体动作都不太自然,如今不仅能跳舞,还能把一整套连贯的舞蹈表演下来,个中滋味,只有我们母女二人清楚。

“妈妈,今天晚上我们想出去吃饭。”正想着,就听到煊煊理直气壮地说。一般来说,请缨要吃的都会是煊煊开口。

“好啊,想吃什么?”对于煊煊的要求,我几乎是来者不拒。

“自助餐!”听到煊煊急切的声音。

“去哪儿吃自助餐呢?”

“好伦哥”煊煊的声音激动了起来,估计这会儿她的眼睛一定冒着光。

“好!”做母亲,该出手时就出手。

快六点才处理完手头上的若干工作,匆匆忙忙赶回家。突然想起有好几个月没有和孩子们坐在一起吃顿晚饭了,不禁对今晚的聚餐有种喜悦和期待,宛如当年跟朋友约会一样。这或许就是家的意义,让人心里觉得很踏实。

刚到楼下,等候已久的孩子们就欢快地跑了过来。车子启动,我们奔赴革命圣地“好伦哥”。

途经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时候,煊煊突然跟我说“妈妈,我在这儿上过学”。

看到当年连“你要吃什么?”都不会回应的孩子现在能主动跟我分享她的经验了,我忙不迭地回应说:“是的啊,你小学在这儿上的”。

“我在这儿上了五年级”。

“是的,你小学一直在这儿上,中途五年级去了分校”。

我诧异于煊煊的记忆力,几年前的事情,她居然还能记住。我又想起了两岁半的煊煊,让她做两步指令“先拍手再跺脚”,她总是记住了后面的“跺脚”而忘记了前面的“拍手”,没想到居然有一天,她能主动回忆起几年前的事情。

说话间,好伦哥到了。我们一家四口冲了进去。

因为担心煊煊她们饿了,我赶紧说:“你们先上去,爸爸妈妈交完费就来。”

盈盈直接往上走,煊煊恋恋不舍的看着我,边走边说“妈妈赶紧来。”

等我和先生上楼后,发现煊煊已经选好了一大盘好吃的,有鸡腿、香肠、粉丝啊,使我想起我爸爸的一句话:“小时候担心你们不吃饭,长大后才发现一座山都能被你们吃掉。”这句话更像是煊煊的写照。想当年,煊煊挑食,不吃鸡肉。为了训练她对鸡肉脱敏,几乎啥招都用上了,没想到,现在该担心的不是她吃不吃,而是她吃太多的问题了。

一家人坐定下来,就看到煊煊津津有味的吃着,不一会儿功夫,一盘就吃完了。煊煊一边看着我一边站起来说“我想再去拿一点。”一点没有觉得自己吃多了不好意思的样子。

又一盘被吃掉了,煊煊看着我,乖巧的说:“我不能吃太多,吃多了容易发胖”。两大盘下去了,她才想到身材问题,是不是有点后知后觉啊。女儿果然长大了,知道爱美了,都开始“注意”身材了。

我还没说话,煊煊又很自觉的说:“我去拿点水果吃。”一会儿功夫,一大盘水果就端来了。看着她不断胀大的肚子,我忍了忍,还是没有说话,只是自言自语了一句:“哎呀,吃多了,好胀啊”。煊煊立即警觉的看了我一眼,意犹未尽的放下了叉子。看来,她对老妈多少还是有点小小的了解的。

为了让她干点活,消化下,我故意使唤她:“煊煊,妈妈想吃点水果,帮妈妈去拿一些呗。”

煊煊看了我一眼:“你自己去拿吧。”看到“训练有素”的煊煊居然拒绝了我,不禁有点意外。我开始耍赖了:“不行啊,我不好出去,你帮妈妈一下呗。”

煊煊没办法,只好起身去帮我拿水果。我不禁暗暗得意:“呵呵,跟我斗,你还嫩了点!知道妈当年为什么那么拼命的训练你吗?不就为了有这么一天也可以剥削你一下?”

自助餐确实让人有点管不住嘴,一顿饭下来,我们一个个吃的圆滚滚的了,四个大皮球心满意足地下了楼,当然还少不了那个自己啥也不敢拿,专等着捡我们拿多吃剩的中国好公民——煊煊她爹了。

“妈妈,我想到中央民族大学操场上去跑步。”看来,煊煊这个饭后消食的习惯还是挺好的。

“好啊!”想到几乎大半年没陪过孩子散步了,我内心挺愧疚的。

北京的晚上,大雨过后,阵阵清风吹过,甚是凉爽。晚风拂过波光粼粼的湖面,树枝也在为我们扇风,我们一家人都沉浸在此刻的欢乐中。

煊煊、盈盈一脸的满足,或许是因为饱餐了一顿,也或许是因为今天爸爸妈妈都陪在身旁。

终于可以有一会儿放空下来,不用考虑房租,不用考虑场地,我也开始轻松起来,感叹地跟先生说:“其实,没有压力,每天能够陪着孩子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先生点点头,一贯严肃的脸上也开始柔和起来。

“妈妈,我想跟你一起走。”煊煊看到我开心,自然而然地想走过来。

“不要不要,爸爸妈妈在度蜜月!”鬼精的二女儿,看到我和先生今天都很高兴的样子,不知道怎么就把“蜜月”都给用上了。

看到煊煊顿了顿,我赶紧说“好啊,我要带着我的闺女们一起度蜜月。”说完,我搂过煊煊,开心地走着。

煊煊偎依在我怀里,跟着我不紧不慢地走着。突然她看着我的鞋子,跟我说:“妈妈穿的是凉鞋。”

我眉头一颤,知道煊煊有个刻板行为,对别人的脚趾头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尽量“冷”处理。

“是啊,夏天凉鞋凉快。”我摸了摸煊煊的头。

“我以前在清华的时候把凉鞋扔到水里了~”煊煊突然回忆起来。看到煊煊能将刻板行为转化为主动分享,我不禁有点心醉:看来,只要方法得当,我们是绝对可以做到变废为宝的。

“对啊,那是一双新鞋子呢,为什么要扔啊?”其实,这是我多年来一直不理解的,我一直以为她是孤独症才会出现的怪异行为,我也以为煊煊早就忘了,没想到她还一直记着。

“我想看到鞋子在水里沉浮。”煊煊很自然地解释到。

听到这个解释,我释然了。自煊煊诊断开始,我就一直把她所有的“怪异”行为理解成“因为她是孤独症”, 原来,这些行为跟“孤独症”并没有什么关系。大概,她只是因为好奇,因为想探索?当然,不排除理解力不够,或许她是没有理解到鞋子扔到水里会泡坏或者捞不回来就没有了这个道理的。

听到我们说话,盈盈也走过来牵着我的手,我开心地牵着煊煊和盈盈,看到盈盈机灵的笑脸和天真的微笑,看到煊煊沉静而欣喜的表情,我觉得幸福而满足。

突然回想起一句话:“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恍惚间,我忘记了煊煊诊断那天我的绝望,我忘记了每天给煊煊训练六个小时的艰辛,我忘记了煊煊彻夜不眠带给我的焦虑......

多么希望时光静谧在这一刻,安静而美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要不是9年前的一纸孤独症“判决书”,英语老师杜佳楣还会和正在清华念博士后的老公一起骑车,穿过清河那条宽宽的石板路,回家给女儿做饭。

在得知两岁半的女儿患有孤独症的一瞬间,杜佳楣跌坐在了诊断室的板凳上,抱着头放声哭了近半个小时。站在一旁的丈夫,扶着妻子颤抖着的肩膀也红了眼睛。而怀中的女儿,始终没有表情。

9年时间,让一个绝望的普通母亲脱胎换骨。杜佳楣证明了,你虽然不能治愈孤独症,但有力量拯救自己和他人。

2002年,煊煊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这个圆脸小姑娘立刻成为了家里的“小太阳”。直到孩子两岁半上幼儿园,杜佳楣才意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她不跟老师打招呼;不和其他同学说话;只是一直晃动自己手里的玩具;老师的话也一概不理;连看都不看任何人。

杜佳楣抱着煊煊来到了医院。进入诊室门的一瞬间,两个大夫就指着孩子叹息:“你看,一点眼神都没有。”

2004年8月30日,医院下了孤独症的“最终判决”。那一天,杜佳楣不记得她是怎样回的家,只记得抱着煊煊的手越来越紧,眼泪一直往下淌。“就在知道女儿患病的那一刻,生活完全改变了,希望也破灭了。”

从小就喜欢读书的杜佳楣,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去哈佛念书,没能实现,就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她从怀孕就开始看有关教育的书籍,从出生起就刻意地培养煊煊的记忆力以及识字能力等。

第二天早上8点,杜佳楣就跑到新华书店,买光了所有相关孤独症的书籍。身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英语教师的她,以前对孤独症完全不了解,“感觉这种病离我们太远了”。

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脑发育障碍,属于精神系统的疾病,也是一个尚未被社会知道、了解的病症。它发病率极高,美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每88个儿童中就有一名为孤独症儿童。它又是世界性难题,现今医疗手段上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进步,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高密度的康复训练。

主治医师告诉杜佳楣,患病儿童即使成年,也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他们无法找到工作,无法结婚生子,多数患者一辈子只能依靠父母照顾供养和政府救济。“或许是因为这件事对我们刺激太大了。我和丈夫三天三夜没合眼,也几乎没吃饭,除了陪煊煊说话,就是一直看书,希望能从里面找到帮助她康复的训练方法。”“煊煊小时候特别聪明,你说哪个字,她就可以相应找出来。她从只会哭到都认识字了,我感觉她一直在进步。”身为教师的杜佳楣,曾经决定付出自己的所有去教育她。

“而现在一切都改变了,以前是教育,现在是训练,以前我希望她念哈佛,现在我希望她可以自立地活着。”

11岁的煊煊坐在沙发上安静的玩着她的芭比娃娃,好像发生的一切都跟她无关。

“煊煊!”听到声音,她迟缓地抬起头,眼神游离地看着你,用缓慢的语速回答:“嗯,姐姐。”但她不会主动和人聊天。“她仿佛有着自己的世界。”妈妈说。

杜佳楣在阅读了13本孤独症的相关书籍后,找到了ABA孤独症治疗法――强调对行为进行分析,分析行为本身,前提及结果,从而改变行为本身。“我跟孩子的爸爸研究,觉得这个方法可行。我俩就开始分工,他负责维持家里生计,我负责煊煊放学后的康复训练。”

杜佳楣对煊煊的第一个训练就是说话。煊煊一直吐字不清楚,通过专家分析,发现关键的问题在于她的吹和吸的基本能力不够。杜佳楣就用她感兴趣的蜡烛来训练她。起初,让她从吹生日蜡烛开始,等她生日蜡烛近距离能吹灭了,再把距离拉远,然后再把蜡烛变成普通蜡烛,就这样一步步的加大难度。直到煊煊的呼吸平稳,吐词清晰,杜佳楣才开始下一项训练。

3岁半时,煊煊让爸爸妈妈惊喜了一场。她终于学会了自己穿衣服。“煊煊没有任何自我学习能力,刷牙、洗手、洗脸、穿衣服、吃饭、甚至连去卫生间,每一项都是我一到两个月的时间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教会她的,等她掌握这些基本的生活能力时已经6岁半了。”

杜佳楣回忆,让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教煊煊用筷子。煊煊一直到5岁都不会拿筷子,我原以为是她手指没力气,后来才发现这也是孤独症的一种表现。为了让煊煊有动力学习使用筷子,最开始我会把她最爱的旺仔小馒头包在一张揉皱了A4纸中间,让她用筷子夹出来。每次成功后,她都要先夸:“煊煊你真棒!”再给她喜欢吃的东西。再后来,纸被不断地减小、对折再对折,逐步增加难度。就这样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5岁的煊煊,学会了拿筷子吃饭。

艰难的训练里,也有感动的温暖。

煊煊8岁那年,杜佳楣带她去北大未名湖滑冰,遇到了一个小男孩。男孩特别热心地指导煊煊滑冰的技巧,还牵着煊煊的手带她滑了近两个小时。有时他们相视而笑,有时他们好像在说话,直到男孩的爷爷叫他回家,他们才相互道别。

“那个画面,我曾在心里幻想过无数次。至今我还记得那个男孩的名字。”杜佳楣说。

8岁时,煊煊学会了跟其他人简单交流。“虽然至今依然无法辨别其他人的情绪,但PEP已接近同龄人的水平”。而这一切,是没经过高强度训练的孤独症儿童永远无法达到的。

杜佳楣告诉记者,11岁煊煊现在已经小学三年级了,在班级成绩并不是最差的,还学会了弹钢琴、吹葫芦丝、滑冰、打乒乓球等很多技能,也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小伙伴。煊煊的葫芦丝吹得很好,表演起来从不扭捏。她缓缓地走进卧室,缓缓地将葫芦丝取出,再缓慢地放到了嘴边,吹响了《星月神话》。只不过,全程没有一丝表情和情绪。

从“煊煊妈妈”到“星星妈妈”

9年时间,让杜佳楣脱胎换骨。

现在的她,成为了众多孤独症父母眼中的“专家”。她每天接到四五个孤独症孩子家长的咨询,甚至有家长慕名找到了她的工作单位。

“后来,我就想为什么不能办一个孤独症的机构呢?那样不就可以帮助更多像我这样的家庭吗?”杜佳楣说。

2011年1月,她创办了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作为一家非营利机构,它挂靠于北京市昌平区残联,为孤独症、阿斯伯格症、多动症、社交缺陷、智力发育迟滞、语言发展迟缓等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早期干预与康复训练。

开办至今近两年的时间,星希望并没有任何收入,甚至欠下了一些外债。但杜佳楣坚持不肯透露金额:“我会坚持独立把它办下去。”

在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里,孤独症的孩子被称为“星星的孩子”,而杜佳楣则被称为“星星的妈妈”。

杜佳楣认为,这些孩子有着自己的世界,像星星一样孤独,需要大量时间的陪伴。而这种陪伴不仅来源于他们的父母,也需要一些爱心人士能够“捐赠”他们的空闲时间,陪伴他们,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独。

在“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个固定的指导老师。

上课的时候,老师会手把手教他们拍手,和他们聊天,引导他们的注意力。下课的时候,杜佳楣还会召集老师一起带着孩子们做操,“这也是锻炼他们模仿力的一种形式”。

“星希望的坚持,是希望帮助每一个‘星星的孩子’和家庭,帮助这些特殊儿童尽早融入正常社会,可以在社会中生存下去,能有一份工作。”杜佳楣说。

4岁的婷婷卖力的模仿着老师的动作,一个酿跄差点摔倒。婷婷来到星希望已经3个多月了,现在回家会主动跟家人说话了,“叫她也会看着你并回应你”,还偶尔会对爸爸妈妈笑笑,而这是之前想都没敢想过的。

本文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佳楣女儿程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