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总是脑子里出现莫名的画面难受 爱哭 脑子每天都会控制不住的想很多东西 每天睡觉都会做梦

人们把我当作一个怪物,我很高兴.艾达说.我把这句话当作理解简坎皮恩作品的钥匙.这位女导演的作品我只看过两部,另一部是<我桌旁的天使>.我爱这女人,因为我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在她的作品中.假如你从小就因为丑陋,孤僻,神经质,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假如你象个傻子似的写诗,写文章却没有人要,而且还死不改悔,假如你热爱那些没用的东西,我仅指艺术,痴迷却毫无成就,假如你写的稿子被人当面象废纸一样仍掉,假如你会为了一本毕加索的画集被人怀疑看黄色书刊挨凑,假如你倔强的一滴泪水也不掉.那你就看懂了这片子,我是说

有一种声音叫做寂静--重温<钢琴课> 文/LIAR     某一天我决定认真的去看一场电影,在这个房间最冷清的晚上. 如同在冬天沐浴了一场冰冻的雨水,如同在生命里遭遇了最冷清的夜晚,就是这部寒彻心底的<钢琴课>. 从一个孩子的声音开始,从一双遮住视线的双手开始,一个几近与世俗生活隔绝的美丽奇崛的生命以一种孤守的姿态出现在镜头里,是一张美丽苍白,平静到以至于你感受不到温度的脸,就象一幅永远不能接近的肖像.镜头从她的脸上升起,以优美的速度越过葱郁的树冠,看见她优美的身影.     艾达

我不知道从男性的视角看这部电影会有怎样的感触,但是我想如果说这是一部纯粹的女性电影大概不会有人反驳吧.毕竟这种特殊的细腻的情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了解,所以能够跟这部电影产生共鸣连我自己也有些意想不到.女主角的心灵世界是多么丰富而又贫乏,她的灵魂是系在钢琴上的,这是一种幼稚但是炽热的感情.多半因为生活单纯的缘故,钢琴与她相依为命,让她引以为傲.这个时候她需要的只是一个聆听者,这就是为什么她的丈夫在不愿搬钢琴的时候就败下阵来.很多时候对男人失去的尊重是再也找不回来的.所以就算她的丈夫对她再怎么好,她

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就象在冰冷的墓穴里在冰冷的墓穴,在深深的海底 --托马斯·胡德(英国,) 1 时间距离电影<钢琴课>的问世已过去了10多个年头,可是在重温这部电影之时,我仍旧再一次被它深深打动.在讲述了2个小时关于寂静与激情的故事之后,英国诗人托马斯·胡德的一首名为<寂静>的小诗出现在影片的结尾.那是女主角艾达的心灵在低语: "夜深人静之时,我就想起我那葬在海底的钢琴.有时,好象自己就飘在它的上面.海底寂静无声,催人入睡,那是一种怪

一架古老的钢琴,一个荒凉的海岛.一个女人,一个男人.  钢琴课.我.一个下午.    难得有这样的星期三下午.可以提前下班.  没有和同事一起去逛,径自回家,只想沉寂着.    忽然,我想,如果我是个哑巴该有多好.  那么很多时候我就有正当的理由沉默了.    象艾达,<钢琴课>的女主角,她从六岁起就没说过一句话.  她是个哑女.  她以为很多人说的话,都是废话.  她拒绝了一切问候和干涉.  她只用钢琴和这个世界沟通.    她是简爱一般模样的女子,小小的,灰灰的,柔弱的,却有着不相称的倔强

贝加尔湖畔 评价:5颗星

曾经有一个人跟我说,高考的时候,她早恋的小男朋友每天带她出去玩,考完后,跟她说:我知道我成绩没你好,所以我想这样我们两个都考不上了,我们就能一直在一起了.想起这一段是因为<钢琴课>里的一个思路:农夫通过占有艾达来抵达自己的理想.看起来一个是毁灭,一个是正道,但其实是一样的:通过毁灭或者说占有自己心里美好的.想要占有的东西,从而抵挡更深层次的美好--比如理想.故事的设置是是在一座孤岛.一个被家庭嫌弃的再嫁的哑女带着和前夫的女儿来到一座孤岛.丈夫并不爱她,更不要提懂她,当然,她也没有这样指望过.女

我常常沉默着,即便内心悲喜轰鸣,也只是习惯安静的微笑.说话是思想和心绪交流的出口,可我时常困惑于语言的虚假与苍白.我不相信内心某一瞬间生动鲜活的喜悦,或者轻轻流淌的忧伤可以仅仅通过语言完全倾诉于你.过分的夸张和粉饰让我觉得恐惧,因为它映射出的已经不是真正的内心.而轻描淡写的触及却常常令人疑虑,你是真的懂我吗?所以,我常常忽视语言的表现,而宁愿选择用气氛和感觉彼此交换内心.无边无际的心绪蔓延开来,你的眉间浅笑.轻轻的叹息.闪亮的双眸--一丝一缕都透露着内心极欲坦言的密语.很显然,The

我系小卷儿 评价:5颗星

完全看不到两性,只有女性,精灵一般的Ada的自我.最后和Baines还有几分爱,我觉得是两分(10满).两男主(在我心里算不上主角的诶)都渣但是也各有隐忍.让步,但是正是这样才令人难受甚至恶心. 很多人关于结局不爽的,觉得Ada一定死,不死看着不舒服.个人认为即使看起来不符合套路,导演安排Ada重生也是毫无问题的,will of life是女性灵魂里顽强的一部分,死了去做谁的"烈女"反而失去了意义. 影后确实实至名归. 好想做Ada,曲子怪怪的也不会说话的 评价:4颗星

听到这个曲子,眼前仿佛有一只鸟儿,从开阔的海面上的洞口飞出.午夜的大海,在一轮饱和的月光照拂下,发出银色的波光,像倾斜的水银.这只鸟儿和它身下无尽的波浪似乎有些神秘未知的东西.它越飞越高,天空变成了银色.渐渐地,这银色黯淡下去,天空开始发暗.海旁的星空贴在薄薄地云层上,群星像一盏盏点燃的灯笼,在明灭中描绘着上帝和诸神的模样.黑夜,一个人,漆黑的海洋,没有什么可怕.值得祝福的黑暗.不过,它的黯淡是渐进的,令人察觉不到.只有那只鸟儿,在整个世界的荒原上御风而行.它穿过黑暗,它的身下是贫瘠的沙滩和无尽

拔萝卜的考拉 评价:4颗星

总是不自觉的把钢琴与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联系在一起..镜头一直在男人燃烧的眼神和艾力优美的发髻,白皙的肩颈,钢琴的黑白键之间切换.柏其实也不懂钢琴,艾力能够背叛丈夫是因为柏被艾力钢琴所吸引和感染.钢琴象征着精神的魅力.柏用土地换来了钢琴.送还给了艾力.女主角称不上漂亮,不过眼神和肢体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个外表拘谨,内心丰富的哑女对自由的渴望,或者说其实是她对自身放纵情欲的本能追求?电影两个片断给我印象很深刻 断指和沉琴.如果没有这两出,这整个故事就显得有点儿平庸.断指不免有些恐怖,一开始丈夫是克制

偶然才听说这部电影,于是在一个半夜三更的时刻,在一架摇摇欲坠的手提电脑上欣赏完这部新西兰女导演的作品.就像很多女导演的作品那样,细腻的风格,优雅抑郁,说出很多她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她带着我们走回世纪以前的新西兰,在哪个古老优雅的年代,所有的灰尘都将变为珍宝.在那片遥远浪漫的陆地上,珍藏的一切都是不易.那个沉默的女人带着自己小小的女儿颠簸万里去见从未谋面的丈夫,在节日的欢庆中他牵起妻子带着手套的手指,是骄傲也是理所当然,但是他不懂得妻子对音乐的热爱,不懂得那唯一的声音就是她所有的寄托."我们都

昨晚过了12点宿舍却很离奇的没有熄灯,于是一宿舍人窝在电脑显示器前看完了<钢琴课>.真是部经典的片子!!4个女生都被Ada这个女人的执著和勇气所折服. 主演Holly Hunter是个很实力的演员,她把Ada这个角色的不羁从一开始就表现在她棱角分明的轮廓上.Ada对钢琴的挚爱使她可以为它付出所有..不会说话的她,钢琴是最忠实的傍侣,钢琴表达她的心声她的爱..可以说Ada对感情有过度的偏执,但那一切的偏执都是因为她对钢琴的无法割舍,她为它生,亦可因它而亡..可是当最后钢琴对她来说代表的只剩痛苦和

云淡风轻 评价:4颗星

女儿在海边拎着海草跳舞,女主角微笑着弹奏出那段经典的配乐,仿佛她当时的心情,虽然外表非常平静,内心却波涛汹涌起伏,非常的喜欢.

      这是ADA从海底上上来的台词,我不知道为什么特喜欢这个镜头,觉得很唯美,我似乎很难用语言试图让别人去体会这样的美.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类似这样的文艺片,有时候静

薄荷小叶 评价:4颗星

这部电影有着非常细腻的女性视角开头就会有一种平淡,温和的感觉,并不会让你觉得激情四射热情洋溢,反而整个都是平淡,细腻,缓慢的发展基调,微妙的情感和欲望,整个的色彩也是柔和浪漫的,直到结尾-这个结尾出乎我的意料觉得想象不到但是一切又在情理之中这样一个温婉而安宁的女主最后会如此的坚决果断随着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什么,于是即便要付出代价也要去追寻这真的真的是一件充满勇气又让人感动的事情

先说喜欢的.色彩和配乐完美契合整体人物性格,忧郁的蓝明亮的黄,超一流.女主的表演也是载入史册的,敏感细致坚毅,情感变化和自我觉醒好细腻.但是我不认同这种爱情走向,也许"通往女人灵魂的通道是阴道".而所谓电影里女性主义,我理解的是在两个男人面前可保持自己的独立克制,有选择的表达激情爱欲,直到最后My will has chosen life的生命觉醒.女主的那抹笑很动人.

要读PHD也要美美 评价:4颗星

若不是女主与情人之间爱情故事无力的叙述与推进,这部电影里太多我爱不释手的因素能够让我偏执地把最后一颗星加上.最爱最爱的是这部电影中的一首主要钢琴曲 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那样悠扬舒畅的旋律,就仿佛在森林里绵长的深呼吸.干涸土地上落下淋漓的春雨.炎热的沙漠吹进一缕带着水汽的微风.幼雏第一次张开双臂学会飞向天空,美得让人不敢呼吸或者让人急促地深呼吸,想把这样的旋律用耳朵.用嗅觉.用心跳的节奏,一一记住,就跟这首曲子的名字一样,关于心.关于快乐.关于没有束缚的自由

艾达未婚生子,有个可爱的女儿,同她开始沉默那年一样的年纪,不同的是女儿没有同她一样沉默,不时担任她同其他人的之间的&q

这部电影是老公选来看的,我本来已经拿了一本书准备看会儿睡觉的,但是被女主角的气质所吸引,觉得电影里的她很真实,是个有故事的人,很想知道她身上的故事,于是就放下书本,和老公一起观看起来.片子一开始没有什么大起大落,老公看着看着就打起呼噜,睡觉了,我兴趣浓厚,所以很自觉的调低音量.开始看这部哑巴的无声电影.女主角很自律很固执,这点从她对船夫的态度能够看出来,一脸的强势,其实船夫也就是好心,怕她们孤儿寡母的有危险,没想到被刺了一下,所以果断抛下她们走了.海边风大,又没有帐篷,聪明的女人把自己的蓬蓬的裙

这是一部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Jane Campbell PiEn)精心打造的一场女性意识成长与觉醒的视觉盛宴. 与世隔绝的孤岛.神秘的原始森林.野蛮无知的土著人,这一切似乎与远嫁而来.来自文明社会.有着极高音乐修养的Ada McGrath格格不入,但Ada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感诉求却与这原始.自由而野性的自然环境相和谐一致.畸形的婚姻,疯狂的背叛,残忍的报复,种种"婚外情"元素构成的桥段令观众为之动容.在导演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关照之下,Ada从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变为捍卫

看这电影的两点结论:1.通往女人心灵的通道是阴道.2.养小孩就是祸害自己.反抗父权主义(拒绝说话.主动凝视男体)之类的解读网上挺多了,看看还觉得学习了不少.其实不喜欢这剧情,不管把片中的丈夫刻画得多么市侩丑恶,情人多重视女主角的情感需求,个人还是觉得不应该鼓励出轨,用"陪伴"换琴键也很荒唐.电影还是挺好看的,小时候cctv6还放过,但因为有裸露镜头另外男主角又肥又丑而不想看,哈哈.

好久了,今天又想起重温,然后欲罢不能......看到有些评论说很差,我宁愿相信是因为没看到完整版.从维多利亚时期阴冷的苏格兰到潮湿蛮荒的海岸,Ada始终近乎偏执的追寻着尊严和爱.剧情的发展是一步步非常细腻的进行着的,对照原剧本,大概能感觉到导演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握,缺一不可,也有一些场景没有表现出来.在那个年代,女性的名誉比生命还重要,如果没有压抑.犹疑,就没有后来的爆发,少了那些关键情节,整个影片的主旨都会改变了,变得没有味道却充满道德批判的"烂"片,从海边的彷徨,遗失钢琴的落寞和哀伤

也许她是有问题的. 她的性格,她的闭口不言. 她的怪异. 海边 海水涌上来漫过钢琴脚 印象深刻 茫茫海边一台无人的钢琴   她选择沉默,选择了钢琴.  钢琴寄情么?  一堂堂的课,相爱了.依旧沉默.  看到送琴键的场景真的很讨厌她的女儿,那是怎样心里的一个女孩.怎可以信任一个陌生人.也证明相信一个陌生人会是怎样.她使她的母亲承受了什么,断指和失望.   男人还是有自知和有感情的.虽然痛苦,但还是放下了,让好朋友和妻子一起走了.带着那台钢琴.   船上,钢琴沉落.总觉得代表什么的结束了.也许是她一

一直是压抑的感觉,直到钢琴沉入大海的一瞬间,心才明朗起来.是海的静谧和碧蓝打动了我.而不是艾达.艾达爱谁?我想她是不爱柏的.她不过是想要柏尝试着拯救她.她怕自己的一直引

海松小姐 评价:4颗星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最后....竟然....很无语了.我在想我肯定不是第一遍看肯定是今年夏天的某一天零零碎碎的看过没有看出什么头绪于是放弃了第一次有很异样的感觉感觉和别人的评论那么有出入我甚至是站在斯图尔特这一边的..

很喜欢的作品之一 反复了3遍情节起伏钢琴波澜的旋律与海浪的融合沙滩上那跳跃动的海马爱情海浪般不妥协 不惧怕对抗着他们还是成功了

笨虫毛毛 评价:4颗星

男女之间的感情结合有很多种,有纯粹为婚姻而结合,有为情感依托而结合,有相互爱慕而结合,等等.很多女性朋友都说,情愿找个爱自己多点的男人结婚,也不愿自己爱得辛苦.那我要说,与其对方爱自己多点,不如对方欣赏自己多些,不一定多么爱你,可一定是个懂你的人,懂理解你,懂尊重你,更懂得欣赏你.      <钢琴课>,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爱"与欣赏的凄美爱情故事.自己的第二任丈夫,一个声称"爱"她的丈夫,努力让自己的妻子喜欢上自己,处处谨慎行事,也竭力克制住自己的私欲

新西兰是个常常阴雨绵绵的地方,埃达因痛失第一个爱人便不再说话,她的所有情感都宣泄在她心爱的钢琴上.当她初次踏上新西兰这块蛮荒之地时,她是静默的,却也是坚毅的.当心爱的钢琴无法带回去的时候,她便找了贝因带她去海边,在那里,她纵情地弹奏着,与天,与海,融为一体.也许,就在那时,贝因就爱上了她,这个看上去冷漠而又静默的女子.贝因以钢琴课的名义不断接近埃达,欲望渐渐无法抑制,但他还是还回了钢琴.因为,他不想让心爱的埃达沦为妓女.而原来,埃达也渐渐爱上了这个男人.原本死去的心似乎也活了过来,疯狂地亲吻.爱

不器用只想發呆 评价:4颗星

最后的十几分钟让我给了四星.艾达是个哑巴,但她不觉得自己很安静,因为钢琴,这应该已经是她的一部分.片尾时,经过一系列的磨难男人带着艾达和她的女儿离开蛮荒的岛屿去英国.风浪使得要放弃那钢琴,琴向海底沉去,带着绳子,一圈圈的绕开,艾达的眼神让我觉得她就会被带下去,我自己会觉得是潜意识里一种跟随,果然绳子缠住她的脚带着她像那沉寂的海底沉下去,开始是平静的,似乎是她意识最终做了选择,她开始挣扎,退去靴子向着光亮的海面浮上去,影片唯有的第二处女主角的声音说,我竟然选择了生.不知道是自己看过还是为什么,我总

重温了<钢琴别恋>这部电影,很喜欢这个寓言般的故事.女主人公艾达与其说不会说话,还不如说是她自己放弃了说话的权力.记得影片中艾达的女儿说过:"自从丈夫死后她就不再说话,因为人们说的话大多都是废话."所以她用心来说话,用钢琴.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她而言钢琴已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自己情感宣泄的道具,你听那大海边徜徉的琴声似乎诉说着艾达对这片陌生土地和未来生活的迷茫.她身边长久以来只有年幼的女儿与之为伴,周围所有的人都无法理解她,把她当作异类般看待,其中也包括她改嫁的丈

这几天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脑海里:你有最珍爱的东西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然后我就想起了这部电影.看这部电影已经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我们看了电影,搜了所有的影评(那时候还没有什么Internet),然后我们讨论各种细节,包括到底是Ada被卷进了绳索还是她有意如此.现在看来这种讨论多少有点可笑.其实,一部电影做到的只是表现,而最终的理解因观众和时间场合的不同而各异.已经不太记得那时候的自己是什么感受了,应该是震憾吧,作为女子,自己感觉能够理解Ada的所有感受,能够理解她所有爱与不爱,

仔细的看了一遍,刚才又大致浏览了一下,我的感觉和简介不一样,艾达的琴弹得很好,可是我不喜欢她恶狠狠的手语,我感觉不到美,我觉得她是自私的,尽管这自私出于执著,但我仍然不喜欢.我佩服她的勇气和为了心爱的钢琴愿以牺牲一切的执著.写到这里有点写不下去了,我无法否认她的勇气,对钢琴,对爱情,对婚姻甚至对人生.尽管她的表现我不喜欢.喜欢小女孩的表演,很到位,很讨人喜欢.她早熟的有点让人心酸.或许如果要活出自我就要对自己残忍一点吧.很晚了,很困了,以后再续.

既然钢琴对她那么重要为什么不表达出来而是隐忍-?既然已经不爱自己的丈夫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而选择去偷情-?

人真的很奇怪,有些人明明是伤害你的人,但是到最后你却爱上了他难道真的爱情是盲目的吗?看的云里雾里,完全和正常的逻辑不一样,也可能是自己太古板了.经常是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就生虫了,不管是不是有道理.

以下内容是我从网上搜到的一篇影评,因为比较喜欢其中对主要角色的分析与总结,所以作为收藏,转贴至此,感谢发帖人.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音乐非常浪漫,爱死了小小年纪的安娜.帕奎恩---这个现正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海伦.亨特亲自演奏片中的钢琴乐章是在难得! 以下是它的人物分析: 女儿-----这个由安娜.帕奎恩扮演的小鬼是这部电影中最吸引我的角色.在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角逐中,十一岁的安娜击败众多年长资深的前辈而获奖,从而成为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女配角.她在片中的多处演出可以说是达到了与年龄

真是不应该在这么不多愁善感这么理智的时候看这种风月的电影...虽然事实上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候我就一直保持在这个状态,在工作上感情用事在感情上冷酷无情.像lucky you 里的一句经典台词一样.只不过他是把生活当赌博把赌博当生活!即便如此我还是想说点什么,关于这部电影的.如果电影也像酒一样品尝,那么钢琴课属于后劲十足并且让人难以忘怀但是绝对不敢轻易再次尝试的烈酒类型!关于情节,甚至是有些不伦的.从其中一个中文译名就可以看出来了.钢琴师和她的情人.关于主角,哑女,6岁开始就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寡妇

我哭了,看电影很久没哭了.艾达,一张刻板的脸,幽灵般惨白的脸,美丽的脊背,琴音里,极尽诱惑.斯图特要砍艾达手指的那一刻,她倔强的眼神换取了我的泪水.一根手指,是爱?是背叛的代价?是女人的固执?结局太美满,我不喜欢.也许应该像海洋之心那样把一切埋葬.深海里,被那沉重而华丽的钢琴牵绊住的灵魂,安静的睡着,面朝着远处岸上的一片浮华--

艾达随着钢琴坠入海底,是因为想到受伤的手指再也不能弹钢琴了吧.钢琴之于艾达,是一种媒介,是一份寄托,是一项喜好.不能弹钢琴的悲伤,让她难过得想死.       但在濒死之际,她的求生欲望被激发出来.那一刻,她想到了什么呢?是爱情的力量吗?爱情能否弥补弹不了钢琴的遗憾和伤痛?

阿拉斯瓜 评价:4颗星

谁都有浅薄 谁都有深邃.一直认为自己是属于过分自恋的那一类有时候还会担心别人到底怎么活啊都没有思想 没有深浅 没有烦恼吗这种天生的自负不知道要怎么才能扭转谦卑一点一点点电影里这个女人想起一句台词如果你喜欢怪人,那么我很美.那样无惧 清高甚至头都一直仰着.对自己坚持的事物中(无论是感情还是艺术,甚至是对自己身份的坚持),要埋葬自己的那一部分在深海,才可使自己为人完整.置之死地,才可重生. 明明白白地在用姿态问别人我是深海你要溺水吗最后还是要丢掉自我 一部分.也许磨合是成全 是完整 是重生也许 什么

昨天晚上看完电影之后,好震撼啊感觉.觉得这电影不按套路出牌啊,然后看到好多批评的影评,说故事情节似乎脱离了本想表达的意思.一开始给人的感觉电影要表达的应该是女主同钢琴之前的感情.想法设法弹琴,然后钢琴落入别人之手,也想法设法弹琴,甚至答应一些很无理的要求.一开始我真心觉得B是个很猥琐的色狼好吗?从他躲在下面摸那袜子上的破洞开始,所以我内心是希望最后女主反抗什么的,应该往那个方向发展的,这样一个猥琐的色狼,怎么可能喜欢上他啊,女主脑子有病吧,,,然后女主老公真是憋屈啊,自己那么尊重女主,都没有碰她

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关于简介里说"本因听出了艾达内心的苦闷",因为爱才带她去海边弹琴并要求用土地换钢琴,这是一种理解:也可以说本因在艾达刚来时就看上了她,为了得到她的人和她的心,用土地换钢琴并诱惑其做钢琴课以外的事.见仁见智而已.虽然艾达一开始不愿意,觉得是背叛了丈夫,但日久生情势不可挡.谁不愿自己丈夫对自己好一些,但丈夫把艾达视为生命的钢琴留在了海滩,这等于要了她的命.于是她的心渐渐倾向了本因.性爱的欢愉和偷偷滋长的爱情让两人不能回头.就算是斩下了一只手指也不会再改变.在这场博弈

这是精确的寓言,极其完整,一字不多.领会不到就只是一部奇怪且很不娱乐的电影,莫名其妙.豆瓣上文艺腔儿浓郁的评论汗牛充栋,无一得要领,此明证也.本片无关乎人生,亦不沉重(世上没有沉重的数学公式,也没有沉重的原子模型).它是关于艺术生态的四元模型.赞助人:既不懂艺术,也不感兴趣.甚至不爱艺术家.做赞助人的唯一原因是"拥有拥有艺术的人"这件事让他们兴奋.赞助人身份让其靠近更高的圈层,但只要价格够好,会毫不犹豫地用艺术来换钱.艺术品消费者:不懂艺术,但受其吸引.受到"艺术+艺术家&q

敏敏特穆尔 评价:4颗星

电影一遍一遍地倒带,一遍一遍地重来,时间过去了将近五个小时.我停留在画面上依然提不起笔来写,我不知道从哪一个字开始写.好像每一次开始敲字的时候都很久没有写过了,心里迟疑又迟疑,后来,也许某些真正触动我的声音没有出现吧,片中的Adda没有说过一个字,不断地看下去,我觉得喉咙里哽咽着,含着莫大的一些情绪像鸡蛋一样.我曾经遇见过盲人,也遇见过聋哑人,在他们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我总是一遍一遍问自己,要是你能选择,做个聋子或者盲人,你要怎样选?我仔细地思量,外部的世界黑暗倒不可怕,心里的寂静令我战栗,我宁

有的地方有点深看不太懂 = =影片刚开始看会觉得有些沉闷但是高潮部分矛盾很激烈结尾还比较出乎我的意料喜欢影片的结尾曾经固执的 自缚的"她"已随钢琴沉入海底在挣脱掉绳子的那一刻她选择了活下去新的生活已经展开他送了她美丽的金刚指琴声依旧响起....

卖阿玛尼手表 评价:4颗星

沉默的<钢琴课>带来的却是轰动的成就. 对女主人公艾达而言,作为哑女的她,唯一可以倾诉恋慕的就是她的钢琴.她对生活顺从而沉默,她所有的一切都通过钢琴来抒发.可是当她听从父亲安排远嫁大洋彼岸,在         白天黑水的涌动间,她的新丈夫却将她唯一用来诉说的钢琴扔在了海边. 这对艾达来说是个太大的打击,她一天也无法舍弃这钢琴,天天跑到海边弹琴.这举动引起了一个粗俗的房地产管理员贝恩斯的注意.他提出以土地为交换,将钢琴带回家,并且让艾达去他家教钢琴. 在教课的过程中,贝恩斯提出了以肉体接触交换钢

<钢琴课>的音乐是主角,如同<悲情城市>中的旋律时时响在人心中.都是海岛上祖辈的悲欢离合,故事会逐渐模糊,但海风会记起,会时时把那旋律吹回.打向我们朝向的那片海的脸,那片海也是母亲曾望向的那片海. 如果说侯孝贤把<悲情城市>献给台湾的话,我想简.坎皮恩是把<钢琴课>献给新西兰.故事发生的18-19世纪也正是新西兰拓荒的世纪,有多少的家庭从英格兰,从苏格兰,从美国--来到新西兰拓荒就有多少颠沛流离的故事.无论中西老照片里的旋律却是那么的相似.       小女

多罗罗罗 评价:4颗星

一切源于爱,三人都无过错.怯懦的斯图尔特是可悲的,静静的等待与期盼,一次次自我欺骗式的原谅终究没能换来妻子的心,愤慨之下唯有折去她的羽翼以留下一丝自己的痕迹,绝望之后慷慨的成全了他们.贝因,看似原始粗野,其实有着无比细腻的心思.用十八亩地换取钢琴,请调音师校音,这些都四两拨千斤的打动了艾达.相比斯图尔特痴痴的保持距离的等待,贝因巧妙的走进了艾达的内心.炙热狂放的爱也就燃烧的格外苍劲有力.艾达,封闭执念的女人,唯有用钢琴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当她把锁匙赠予贝因,既是把内心世界承接给了他.一切源于爱~"

ISIS吴小姝 评价:4颗星

看完这部影片,我并没有深刻得感觉到爱情的存在.反而有两个存在感,一个是倔强自主,一个是女人对性爱的觉醒.处处可见的倔强,尤其是在切断手指的那里,印象深刻.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是个哑巴,因为我是那么不善于表达自己.然而,是否越是如此,内心,越是有一团潜藏的山火.而后者,我想应该是当时维多利亚年代的一种渴望表达女性电影的意愿吧,ada曾午夜起来触摸她不爱的丈夫,我想这是女性对于自身的觉醒(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

电影爱好者 评价:3颗星

对于这部片子,之前完全是奔着女主角霍莉·亨特传得超神的演技来的.在奥斯卡迄今为止近九十名影后里,她仍被众多影迷奉为最佳演技Top3.说实话看过一两遍感觉也就是普通的文艺电影,但多看几遍,会发现其实故事讲得很好,关于一个独立女性的另类史诗,特别是贯穿全片的钢琴曲,悠扬动听,让这个悲喜交加的故事更添余味!一个漂洋过海,远嫁到新西兰小岛的女人艾达,有着精致的五官和似水的柔情,但喜怒哀乐均不形于色,因为哑巴说不出话,她便把所有的情感都深藏于内心之中.不需要倚靠男人的轻抚和众人的同情,她把所有精神寄托都留

斯图尔特他永远无法理解艾达的内心世界,因此也不能走进艾达的心. 而贝恩斯则不同.贝恩斯带艾达母女去沙滩,见证了艾达弹钢琴如痴如醉的那一幕.夕阳下,辽阔的沙滩上,一个美丽的女人如痴如醉地弹奏钢琴,琴声与艾达地生命已融为一体.贝恩斯被这一幕深深震撼住了,这也使得他愿意以80亩土地与斯图尔特换一架钢琴,同时要求艾达教他钢琴. 事实上,贝恩斯并没有向艾达学钢琴.他在艾达弹钢琴的时候,要求做一些动作用以交换几个钢琴键.电影发展到这里,我们会如艾达刚开始认为的那样,贝恩斯只能迷恋艾达的情欲,他并不爱艾达.但

首先还是得缕清楚剧情.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还是很清楚的,钢琴的位置的变化就代表了情节的推进:楔子:钢琴在储藏室.这一段是专门介绍艾达个人情况的.开端:钢琴在海滩.这一部分又分几个小部分.1.上岸:这一段主要体现了艾达对新环境的抵触,当地男人的粗俗也衬托了艾达的高贵与纯洁.2.迎接:斯图尔特和贝恩登场,准备将艾达接回城市.这里的冲突主要是在艾达和斯图尔特对是否要带钢琴走的争吵上,斯图尔特赢了,但是这个胜利所展示出的是他对艾达的不理解,算是他们婚姻一个非常糟糕的开始.3.婚姻:一些琐碎的蒙太奇,

凌晨,手握着一杯热腾腾的甜牛奶,安静地在电脑前看<钢琴课>.泥泞的环境给人一种湿嗒嗒的窒息,a.d带着她的女儿开始她新的生活.她不愿意,也许是不会说话.她用她的眼神,她用她的双手表达她的感情.新的丈夫把她的钢琴留在了海滩上,将她与这个世界交谈的权利狠狠地扼杀.他是爱她的,只是他不理解她.她并不爱他,因为她有自己的世界,一个属于钢琴的世界.她去找了一个叫柏的男子,让他带她去海滩上见她的钢琴.柏并不请愿地带着a.d和她的女儿走了很远的路来到了a.d登上这片土地的海滩上,一架钢琴依旧孤独地伫立在那.

原谅我的安静原谅我弹我的曲子被迫的,狂妄的,热爱的我的话可以很多,可以很安静找个钢琴聊天,很简单一个人安静,不难相信我,我不是自闭 安宁的样子.心里不会有任何波澜这个是我想要的但,不要忘记,安静,是心甘情愿写给自己的文字弹给自己的歌曲Words on the water边写边磨灭忽而结束,看不到留下的痕迹而故事继续在谁的记忆里繁衍,看到人们留给我的语言时而温暖,时而快乐如果可以拥有,选择不加世故的放肆,这个是我钢琴里的祝福遗骸的音符,也会渐渐消失,哪怕当年他们拥有我那么多的快乐单纯,美好,干净的

不知什么时候起,不喜欢这样的电影.不喜欢里面的主角不管不顾,任着自己的性子,做世俗不认可的事. 在艾达跳下大海的那一刻,我甚至有些惋惜,她抛下自己的女儿,和两个为了她你死我活的男人.她沉寂在海底,享有无边宁静,而活下来的三人该如何难过.就好像一场幻梦一场空,果真就如艾达丈夫所说,我宁愿这是一场梦,我要醒来.艾达丈夫是简单的人.简单的想娶一位夫人,有一片庄园.虽然世故,短浅,却仍在梦想,希望自己美貌古怪的妻子可以安心过日子.甚至在他目睹艾达和柏的奸情时还有这样的期盼.他是有梦的.而我,已经失去了做

<钢琴课>电影剧本编剧:简·坎皮恩导演:简·坎皮恩摄影:斯图尔特·德赖伯格主演:霍莉·亨特.安娜·帕奎因.哈维·基特尔获奖:获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编剧.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8项提名,获最佳女演员(霍莉·亨特).最佳女配角(安娜·帕奎因).最佳原著编剧(简·坎皮恩)3项奖:获第51届金球奖最佳戏剧片.最佳戏剧片女演员.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4项提名,获最佳戏剧片女演员奖:获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搁奖和最佳女演员奖编译:胡祥文题图:

下的电影.不小心碰上了没有字幕的英文发音.然后凭着感觉把它看完了.忘了是看了谁的影评而决定看的,只是觉得看了以后有点点哀伤.哀伤一个女人在面对自己的人生时的无奈,为了生存,她嫁给了自己一个并不爱的男人,哀伤女儿的不懂事,让母亲就这样与自己的音乐与梦想,爱情与人生擦肩,哀伤一个丈夫只能砍断自己女人的手指,然后看着她离开.他们心中的爱情都太过粗犷,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爱着,恨着.可是爱的表达方式很重要吗,重要的是传

}

咨询标题:控制不住的想一件事,担忧

控制不住的总去想担忧一件事情

主任您好,我前些日子特别爱生气,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其实我也知道这点事不值当生气,就会劝自己,就会想老生气对自己奶水不好,因为还在哺乳期,也怕老生气对自己不好,担心得癌症,可是我越控制越不管用,前半个月,我突然不生气了,就觉得很低落,然后我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抑郁症了,我就反复思考,思考的自己都要崩溃的那种感觉,每天脑子里都在作斗争,有没有得抑郁症,有没有得焦虑症,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自己有没有低落,低落怎么办,今天的状态有没有比昨天好些,然后这一天都是在想这件事,弄得干什么都没精神,有的时候通过自己的调节好很多,情绪时好时坏,咨询您之前,也考虑好久,担心咨询后听到大夫说自己有问题,可是这种状态真的让自己好难受,而且还在哺乳期,怕对孩子不好,道理都清楚,家里人也都很疼我,可是我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和自己较劲

医小助提示:问诊开始。
1、问诊期间,医患对话不限次数;
2、医生给出明确建议后,问诊结束;
3、问诊最长48小时,到期将自动结束。

您好,您生完孩子多久了? 情绪不要控制,控制反而更糟糕。正确的是疏导宣泄。 你睡眠好吗,身体有否不舒服?有否委屈悲观厌世?

 宝宝是16年出生的,身体没有不舒服,但是明显食欲不振,对什么都不敢兴趣,越不敢兴趣自己越觉得恐慌,就往抑郁症方面带自己一样,会想以后会不会都这个状态了,会不会走不出来了,以后会不会自杀,然后每天还会劝自己,没事的,什么事都没有,整得感觉好累,要崩溃一样,然后就会想,总这样会不会哪天精神崩溃了,会不会神经了,如果自己神经了,孩子怎么办,自己就会哭,就会往神经方面带自己,家里人都劝我,告诉我什么事都没有,可是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在这个状态出不来,觉得很难受,现在睡眠也受到影响,半夜醒来就是这些事。睡不沉,然后就告诉自己,什么事都没发生啊,然后慢慢睡着

有时间你去妇产科化验一下性激素。 我可能是分娩后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情绪问题。激素正常了,心情自然就好了。 回头将化验的结果告诉我。再联系!

医小助提示:问诊结束。
1、本次问诊已到期(最长48小时),问诊结束;
2、医生已赠送您两次追问机会,如有未尽问题可继续提问;
3、服务评价、意见反馈请点击反馈箱。

}

孩子总爱哭闹耍赖怎么办

孩子总爱耍赖怎么办?孩子为什么总爱哭闹耍赖,爸妈知道原因吗?作为家长,该如何应对这种刷赖皮的呢? 

前两天闺蜜电话跟我求助:

“我家小崽子最近脾气越来越大了,一点不顺着他就满地打滚,你说的那些安抚的方法我都用了,对他都不管用。快教教我还有没有厉害的办法治住他。”

我了解闺蜜的个性,心里估摸着猜到了七八分,问她:

“你用了各种方法都不管用,然后呢?你怎么处理的?”

“能怎么办?最后还不是就顺着他。”

在亲闺蜜面前我也不绕圈子:

“这不就是症结所在了,你前面说不可以,孩子一哭你又心软了,这不就是变相告诉他哭是最有用的方法吗?”

闺蜜说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家庭都会遇到。

我们常常出于本能的对孩子脱口而出太多的“不要、不能”,可孩子一旦哭起来又忍不住要妥协。也有时在我们其实知道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为了当下“止哭”而说出一些并不能兑现的承诺。

这些总结起来,就是在孩子面前没有做到“说话算话”。

我们常常会觉得孩子脾气越来越大,但其实很多时候,是大人的说话不算话、前后不一致,破坏了孩子心中的信任感。

父母说话算话,孩子才会遵守规则

之前也和大家分享过很多和宝宝立规矩讲道理的方法。

这些方法,都是从“温和”的角度去说的,比如用“演道理”、“复盘事件”、“绘本讲道理”等这些孩子更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帮助孩子遵守规则。

可这些方法,也并不是小主们每次都会买账的。

记得潼潼Terrible2的时候,也常常倔强得让我这个老母亲回想起来都虎躯一震。有时候“大招”都放完了,小妞依旧哭得天崩地裂,而这时候你会选择怎么做,其实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以后的“管教”是否“有效”。

在原则性问题上,当用了温和的方式,潼潼依旧不肯接受哭闹抗拒时,我并不会用妥协来放弃阵地,而是平静接纳她的情绪,允许她用哭来释放和消化自己挫败感。

而孩子会在这样“坚定”中明白,妈妈说不可以的事,是说话算话的。

“温和”和“坚定”就像是硬币的两面,是缺一不可的。

如果失去了“坚定”的支持,“温和”就很容易变成无力和妥协。给孩子立规矩,只有在前后一致的情况下,才会有效。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父母对待孩子左右摇摆的态度,让孩子在一次一次的试探中,深谙了父母所说的“不行”只是“说说而已”的套路,掌握了用“夺命连环哭”和“花样百出闹”来控制大人的必杀技。

当然,正如“温和”很容易变成无力和妥协一样,“坚定”也会一不小心变成严厉和控制。这个平衡和火候,也需要我们去反复的拿捏,让孩子在“坚定”中感受到爱和尊重,在碰壁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小暖也有一些在面对孩子情绪时,如何去“坚定”做好的心得跟大家分享:

1?“哭没有用,好好说才有用”

比如潼潼小时候吃完饭想下来时,常常会用哭和扔碗的行为表达,我就会说:

“潼潼,你这样哭妈妈不知道你想干什么。你是不是想要下来?你可以和妈妈好好商量。”

然后我就指着地教给潼潼说:“下。”

这样可以在生活点滴中,培养孩子用语言表达诉求的习惯,当孩子会用语言表达需求的时候,情绪控制能力也增强,减少用哭闹来达到目的的思维定式。

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不”

娃们从一岁多开始就会变得非常有自我意识,在我看来,只有当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时能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在原则问题上跟孩子说“不”时,才会更有效。

比如潼潼几个月的时候,总是好奇的这爬爬那摸摸的探索,她感兴趣的东西,只要不危险,我都是洗干净给她尽情的探索。

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当我告诉她“这个很烫不能摸”时,她就比较容易接受。

而我们家那几位长辈往往不是这样。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往往习惯在遇到问题时先跟孩子说“不”,然后孩子一哭后就马上妥协说“好好好”。比如这样的常见场景:

“潼潼,别在地上爬!”

“好好好,你爬吧爬吧!”

每每见到这种情形,我都很无奈。我总会劝说,一些小事不要轻易跟孩子说不行,一旦说了,那就一定要坚持得住。要不然,想让孩子以后听你的,就没门儿了。

其实大人在相处的过程中也是这样,当我们觉得自己的想法被尊重理解了,别人对我们提的要求也会更容易接受。

对于孩子的要求和想法,只要我觉得不是原则性的问题,都会尽量的满足她,让她体会“我有自己的权利、可以自己做主”的掌控感。

用平静和接纳让孩子感受到爱

在孩子哭闹的当下,我又必须坚持原则时,我也会尽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平静的对待孩子的哭闹。

记得潼潼一岁多的时候有阵子总不愿意去睡觉,我知道其实这个时候她已经困了,只是用自我意识去对抗睡眠。每次讲完睡前故事要关灯前,她都会哭喊:

“我还要讲故事,我还要再玩一会儿。”

但是无限制的拖延入睡时间会打乱她的作息,也会因为错过睡眠窗口更加难以入睡。这时候我会抱着潼潼,平静地接纳她的情绪:

“妈妈知道你还想再跟妈妈玩一会儿,还想再听好多好多个故事,对不对。”

而她不愿关灯的情绪,我也会“温和”智取:

“潼潼我们关了灯,妈妈带你看月亮婆婆和小星星好吗?”

这时候通常她会爽快的答应。我们就一起关了灯,拉开窗帘,看一会儿星星,再把她抱到床上。

在平静的坚持中,通常没多久,潼潼就会明白,按时睡觉是妈妈会坚持的原则,在这件事情上,妈妈一定会“说话算话”,不会因为哭闹就任由她“再玩一会儿”。

孩子总是会一再的试探界限在哪里,而我们的坚持正是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也有需要他们遵守的界限和规则。

父母说话算话,孩子才能学会等待

孩子都是活在当下的小动物,想要什么常常一秒都不能等,如果不能立刻得到满足,就会又气又急得山呼海啸。

孩子的性急,是因为他们控制冲动的大脑前额叶就像他们的小胳膊小手一样还不够成熟有力。

学会等待和克制冲动,是孩子在耐心引导和时间酝酿下才能长出的智慧。

可如果,我们常常用不打算兑现的“妈妈没带钱,下次给你买”“现在不能玩,我们明天再来”来搪塞和哄骗孩子,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等待就慢慢会和失望画上等号。

如果父母总是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会用哭闹换取立刻得到满足。即使对成年人来说不也是这样吗?当未来是值得期待的,我们才愿意安心的等待,更别说孩子。

被满足的孩子,才能学会等待,因为我们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同时,也满足和丰盈了孩子心中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但满足并不等于不分场合不分情况的“百依百顺”,有技巧的满足才能培养孩子学会等待的能力。

●及时满足孩子的感情需要,当孩子需要爱和关注时,别让孩子等太久

有时我在家写稿,潼潼会跑进屋里来说“妈妈抱抱”。

对孩子这种精神需求,我通常不会让她等一等,而是会拿出几分钟放下手上的工作,好好的抱抱她亲亲她,跟她解释:

“宝贝你看,妈妈正在工作。”

这短短的几分钟,其实就是蓄满孩子心里爱之杯的过程,孩子常常需要不停的确认“妈妈是不是爱我”。当她的感情需要被满足了,反而不会一直黏着我,而是蹦蹦跳跳心满意足的跑出去自己玩了。

●如果当下不能满足孩子,承诺“下次”或者“明天”时,一定要说话算话

从潼潼很小的时候,只要答应了她的事情,我就一定会做到。

有阵子潼潼很迷恋公交车,有次我们出门的时候她一直嚷嚷着“要坐公交车”,但我们那天时间比较紧急,我会先承认潼潼的愿望,并告诉她需要等待的原因:

“潼潼很想坐公交车是吗?可是今天时间来不及了,明天我们早点出门,妈妈带你坐公交好吗?”

潼潼知道妈妈给出的承诺一定会兑现,就爽快的答应了。

孩子并不是不明事理,只要我们始终抱着一颗尊重孩子的心,孩子也会回报给我们最大的理解和配合。

●在生活点滴中培养孩子等待的能力,让等待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们常常在需要孩子冷静等待的场景才发现孩子没有足够的自控力。但其实,足够的自控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生活中有很多自然发生的需要等待的场景,都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等待的能力。

想吃苹果时,需要先洗一洗;饭很烫时,要先凉一下;出门时妈妈还没收拾好,需要宝宝在门口先等一下。

这些小的场景里,我们都可以培养宝宝控制冲动学习等待的能力。

在等待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宝宝找点事做,比如:

“这个苹果上好多细菌呀,宝宝等妈妈洗一洗,我们一起边数数边等待好吗?”

“宝宝摸一下这个饭是不是很烫,来,这样吹一吹可以快点凉下来。呼,就像吹蜡烛一样。”

“宝宝,《熊猫先生》里的小企鹅说我愿意等,你愿意等吗?”

时间长了,潼潼有时在等待时还会安慰自己:“等一等,很快就好了。”或者去安慰小伙伴:“好东西需要等待。”

父母说话算数,孩子才能克服分离焦虑

关于分离焦虑的提问:“每天上班孩子都会哭着不让走,怎么办?”

对于很多来说,每天早上宝宝哭着说“妈妈不走妈妈不上班”总是超级虐心,让不能常常陪伴宝宝的班妈们愧疚感爆棚。

一位女友曾跟我聊起过一次特别愧疚的经历。有次急着出差,宝宝舍不得妈妈走,情急之下她只好骗孩子说:

“妈妈出去买东西,马上就回来。”

可直到晚上妈妈也没有回来,宝宝哭得怎么也哄不住,跟妈妈视屏时也撅着嘴不愿意理妈妈。

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哄骗孩子虽然一时有效,但孩子发现父母说话不算话时,却是真真伤了小人儿的心。

失去信任感的孩子,在下次面临分开时,可能会更加歇斯底里。

有次潼潼爸急着要赶飞机,潼潼却舍不得他走,急中生智的潼爸告诉潼潼:

“爸爸给你买了一个小礼物,但是快递叔叔不小心寄到别的地方了,爸爸去给你找回来。”

等他回来时,也会真的说话算话的给潼潼带一个她喜欢的礼物。

当我们因为情况紧急而没有太多时间安抚孩子的情绪时,其实完全可以用一些可以实现的“白色谎言”来平复宝宝不愿离开爸爸妈妈的心情。

但克服分离焦虑,功夫还是在平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通过躲猫猫帮助克服孩子理解“物体恒存性”,可以帮助小月龄的宝宝减轻分离焦虑。

●和宝宝分开时,接纳孩子舍不得妈妈离开的情绪:“好想让妈妈陪着你是吗?妈妈也很想和宝宝在一起呢。”

●不要用愧疚和“可怜宝宝”的语气去和孩子告别,试着用愉快、轻松的语调向孩子暗示,分别不是那么可怕的事。

●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解释你要去哪,什么时候可以回来,分别时不要拖延太久,笑着跟宝宝道别后就果断的关门离开。

其实孩子的哭闹,正是安全依恋的表现形式,只要我们分别时不隐瞒、不哄骗、不纠结,在一起时用高质量的陪伴在孩子心里灌满爱,孩子就会一步步走向独立。

这么一看,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其实就来自于父母说话不算话带给他们的不安。

孩子们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他们用明澈的眼睛洞察着父母的一举一动,当他们伤心失望时,却无法清晰的解释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惶然,于是用恼人的行为申诉自己希望得到的关注和归属。

父母的每一次说话不算数,都在侵蚀着孩子心中宝贵的信任感。而信任感其实就像孩子心中的定海神针一样,让孩子可以乐观而充满自信的探索这个世界的美好的同时,抵御暴风雨的侵袭。

正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如果儿童在最初几年对养育者没有足够的信任,没有形成健康的个体感,就埋下了心理失调的种子。”

我们常说世界正在偷偷惩罚放不下手机的父母,其实,世界又何尝不是在偷偷惩罚说话不算数的父母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子里出现莫名的画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