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老师这是什么石种求解答石金龟多少钱一斤运宝

  74、庐山东林寺 

  位于庐山西北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50公里。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是我国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发源地,隋朝以后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我国南方佛教中心,对日本、印尼和印度的佛教徒影响较大,被日本净土宗视为祖庭。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目前是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另两处是云居山道场和三合寺)。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重点说明寺庙。

  东林寺建成于东晋太元九年(384),由慧远创建。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慧远(334~416)先在西林寺以东结“龙泉精舍”,后得江州刺史桓伊之助,筹建东林寺。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问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的始祖。东林寺在唐时达到极盛,有殿、厢、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间,藏经一万多卷,为当时全国寺院之首。扬州高借鉴真东渡日本之前,曾来过东林寺,后偕东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慧远和东林净土宗的教义也随之传人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庐山东林寺慧远为始祖。

  由于开山祖师慧远大师的巨大影响,东林寺历代倍受朝野崇敬,殿宇辉煌。但”文革”期间却惨遭破坏,庙宇被封,僧徒遣散去自食其力从事农业劳动,现建筑是1978年以后修复、增建和扩建的。现有护法殿神运殿玉佛殿远公塔院古译经台白莲旧社藏经楼等主要建筑,以及虎溪、出木池、聪明泉,石龙泉、白莲池、文佛塔、尊胜陀罗尼经幢等古迹和历代文物、碑刻。

  东林寺群山环抱,溪水回流。寺南翠屏千仞,一泓清流迂回向西而去,溪上跨着一座石砌拱桥,这就是中国文化史上传为佳话的“虎溪三笑”故事发生地。据传,慧远和尚来东林寺后,“影不出山,迹不出俗”,一心修行,连送客也未曾越过虎溪桥,若是过了桥,山上的神虎就要吼叫。一天,慧远送友人也是白莲社居士陶渊明与陆修静别去。三人携手边走边谈,不觉过了石桥。此时山上的神虎便吼叫不止,他们这才恍然大悟,三人相视仰天大笑。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文苑佳话“虎溪三笑”。这个故事也从深层反映出儒、释、道三家融通共处,为后人确立了典范。唐代大诗人夜宿东林寺,写了两首关于东林寺的诗篇,都着重咏叹虎溪:《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夜怀》中抒发了水清月白的虎溪清夜,诗人与天地共生入冥的禅悟:“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今日东林寺内有“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桥畔的石虎,都源出这则传说,宋代石恪亦曾绘《虎溪三笑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虎溪三笑图(南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过虎溪桥,北行约百余米为东林寺的第一道山门,门墙书有“秀辑庐峰”四个篆体大字,山门上竖挂着“晋建东林寺”石刻。跨进第一道山门有一条南北伸展的石砌甬道,甬道东侧屹立着一棵苍劲挺拔,形如圆盖的古松一棵,虬枝盘结、树影婆娑。此松为慧远大师亲手所植,本名为“罗汉松”,因植于东晋,已有1600多年历史,故称“六朝松”,有人亦将它誉为“庐山第一松”。据说此松颇具灵性,几度枯荣皆与东林兴衰息息相关:寺兴树则荣,寺衰树则枯。古松旁为护法殿, 正中盘坐着大肚弥勒佛,其后立着韦陀佛。发挥?护法殿之后,即 “白莲池”。

  位于护法殿和神运殿之间。此池最初由中国山水诗鼻祖——东晋名士谢灵运所凿。池中白莲,古称“青莲华”,花色青白,格外清香,每朵有130多枚花瓣,东林白莲,中外闻名。公元1321年,日本僧人澄圆将莲种带到日本,并大力弘扬净土教义,青莲花随之开遍日本国。1992年,在名界人士的努力下,日本佛教界将东林莲种回赠东林寺,杨成武上将为修复的莲池题写了“莲池”二字。今日莲池一方,白莲朵朵,清波凌凌,绿叶田田。至此,“青莲华”又重新开在了东林祖庭。

护法殿和神运殿之间的白莲池

  是东林寺的主要佛殿,高19米,进深24米,总建筑面积386平方米,此是1989年重建的一座仿宋建筑,是东林寺的主殿。一般寺院的主殿称为大雄宝殿,东林寺的主殿则称“神运宝殿”,这又与东林寺的创建者慧能有关。相传慧远初到庐山选择结庐之处,认为今日的东林寺址位于丛林之中,无法建寺,打算改到香谷山去结庐。此夜梦神告:“此处幽静,足以栖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风拔树。翌日该地化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为建寺之材。“神运”之名,由此而来。神运殿殿堂高大,精雕细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殿内共有大小金身佛像七十余尊。殿内有一口神话传说中出木建寺的“出木池” 据传,神运宝殿就是用“出木池”中涌出的良木建造而成。

  大殿旁还有珍贵文物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主体为八面石柱,高约2米,刻于唐永淳二年,为东林寺现存最古老的石刻,是罕见的文化瑰宝。另有护法力士两座石像,相传在修建神运殿时,有位力大如牛的僧人,整日汗流浃背地劳动,不肯稍事休息,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慧远大师对他特别赞赏,称其“护法力士”。后来寺院僧众为纪念护法力士,特为他雕凿了两座石像,供奉于寺内。1975年,当地农民在建“大寨田”时,无意中掘出,经考证当为唐代遗物,石凿线条古朴简洁,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位于神运殿东、西两侧,为东林寺重要佛殿之一。东林寺旧有五百罗汉阁,为北宋开宝九年,曹翰下江州,调发巨舰十余艘,尽载金帛,将东林寺五百铁罗汉置其上,归至颖川。现五百罗汉堂为1987年后重修,在重塑的五百罗汉为泥塑,生动古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又称“远公堂”、“十八高贤影堂”、“祖堂”、“念佛堂”,在藏经楼东侧,出木池旁。东晋元兴元年(402),慧远大师与高僧慧永、佛陀跋陀罗,名士彭城刘遗民、南阳宗炳等123人,于东林寺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立下誓言,共同结为“白莲社”(简称“莲社”),令刘遗民著《发愿文》,专修念佛三昧,期往西方净土。123人有18人修持精进,德高望重,世称“十八高贤”。此处为慧远与“十八高贤”诵经之处,故亦称“念佛堂”。后人为纪念他们,刻十八高贤像供奉于寺。宋时陆游,明代王思任,清朝黄宗载、李慎街等人,游东林寺后对此皆有记载。北宋元丰三年,北宋大画家李龙眠来东林寺,特绘成《十八高贤图》。其后李伯之、晁补之、叶梦得各作《白莲社图记》,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1987年东林寺全面复修时移建于此,堂内东西两壁嵌有刘程之、雷次示、高僧慧远、梵僧佛驮跋陀罗等“十八高贤”石刻像。雕塑精细,形象逼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对白莲社和十八高贤,历代皆有咏歌,也成为东林寺独有的文化景观,如唐代释怀悟《莲社图云:“晋室凌夷帝纪侵,群英会集匡山阴。楼烦尖师挥麈尾,十八高贤争扣几。才高孰谓人中龙,反使伊人思谢公。烟飞露滴玉池空,雪莲蘸影摇秋风”。宋代江西派始祖黄庭坚也到过东林寺,盛赞白莲社和寺中白莲,写诗二首,其一云:“白莲种山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禅律定知谁束缚,过溪沽酒见天真”。其二云:胜地东林十八公,庐山千古一清风渊明岂是难拘束,正与白莲出处同。(《东林寺二首》)

李龙眠《十八高贤图》(局部)

  又名“下方塔院”,在东林寺西半里许。慧远大师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圆寂,后人建塔供奉,是为“远公塔院”,又因其墓塔叠石如荔枝,明代王思任称为荔枝塔。故又称“荔枝塔”。旧有塔院在清代已毁圮,现塔为1983年重修,2000年又修葺一新,院内有一棵“佛手樟”,相传为慧远大师手植,距今已有1600多年。

慧远大师手植“佛手樟”

慧远大师墓塔 “荔枝塔”

  一泓清泉在玉佛殿后,是慧远与其好友南朝名士殷仲堪经常一起研究“易经”、谈天论教之处。据《高僧传》:“东晋名士殷仲堪来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二人行至山脚,见此处苍松翠柏,泉水潺潺,就于此听泉谈《易》,殷将军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慧远大师指泉赞道:‘将军之辩,如此泉涌,君侯聪明,若斯泉矣!’”唐太宗亲题“聪明泉”三字。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诗云:“一勺如琼液,将愚拟圣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

  此泉四季不涸,泉水洁净,清澈异常,寺僧称为“东林圣水”。

  又名上方塔、舍利塔,为天竺高僧佛驮跋陀罗禅师所立。该塔六面七级,雄伟高耸。塔身嵌有众多佛像,每层亦供奉有佛像。佛驮跋陀罗禅师从西域带来的数颗“释迦牟尼佛舍利”即葬于此。古塔几经兴废,今塔为1998年重修。

  在“藏经楼”后,是东晋时佛驮跋陀罗尊者在东林寺翻译经典之处。尊者佛驮跋陀罗(法号“觉贤”),姓释迦,迦维罗卫国人,甘露饭王之苗裔。早年父母双亡,出家为沙弥。年十六,博学群经,深达禅、律。在罽宾国僧人伽达多共同研修大乘经典。罽宾为古代中东东北部的一个国名。位于兴都库什山南麓,扼守大夏通往喀而尔、克什米尔和印度的大道的咽喉,是古代中东及印度西北的交通和战略要地。听说鸠摩罗什大师在长安,遂由罽宾即往从之。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将佛驮跋陀罗迎到东林寺主持佛经翻译,法业、慧义、惠严、慧观等协助笔录师先后译出《观佛三昧经》、《般泥洹经》、《修行方便论》,及法显所得《大僧只律》,凡十五部。宋元嘉六年(429),念佛而化,塔于庐山北岭。

  东林寺自东晋以来,作为净土宗祖庭高僧辈出,其代表人物有慧远、慧远的胞弟慧持、昙顺、僧睿、佛驮耶舍尊者(“觉明”)、 佛驮跋陀罗尊者、昙恒、道昞、昙诜、道敬、刘程之 、张野、 周续之、张诠、 宗炳、 雷次宗等。

  慧远(334—416),俗姓贾,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世代书香之家。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13岁时便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学,旁通老庄。21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于是悟彻真谛,感叹“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深得道安器重。道安赞叹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慧远精于般若性空之学,年二十四即登讲席,时引《庄子》一书以说明佛教之实相义,使惑者晓然领解,自此以后,道安乃听其以“俗书”解释佛典。东晋太元四年(379),道安大师为前秦苻坚执入长安,其徒众星散,东晋太元四年(379),慧远公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广东罗浮山,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在刺史桓伊赞助下,建造东林寺。

  慧远自此以东林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三十余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不过虎溪一步,致力于经典之研究。他鉴于“江东之地,经典未备,禅法不闻,律藏残缺,遂命弟子法净、法领等,远寻众经以传译之。每逢西域三藏,辄恳恻咨访”。太元十六年,迎请罽宾沙门僧伽提婆译出《阿毗昙心论》、《三法度论》等以及《达磨多罗禅经》大乘佛教经典。又听说鸠摩罗什在长安,即遣弟子道生、慧观、道温、昙翼等赴长安师事之,学龙树系之大乘空观;又常以书信,与罗什往返研讨义理。昙摩流支来华时,慧远又派遣曾遣弟子昙邕参与译出《十诵律》。于是慧远融通佛教大乘、小乘二端,宣扬大乘般若学之同时,亦提倡小乘禅数之学,在中国佛教上具有独特贡献。鸠摩罗什大师曾赞称慧远为“东方护法菩萨”。东林寺亦成为当时南方佛教中心,与鸠摩罗什所居之长安北方佛教中心并肩。庐山东林寺也以净土宗第一祖庭的地位屹立于佛教之林,开山祖师慧远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初祖。

  东晋元兴元年(402年)七月,慧远与慧永、慧持、道生、刘遗民、宗炳、雷次宗等123人缔结白莲社,专以净土念佛为修行法门,共期往生西方净土。凿池种莲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莲叶,随波旋转,分刻昼夜作为行道的节制,称为莲漏。白莲宗遂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重要流派。

  慧永临终前制订遗嘱,依古礼露其形骸于松林,与鸟兽结缘。至期果然安坐而化,寿八十三岁。后由唐、宋诸帝赐赠谥号“辨觉大师”、“正觉大师”、“圆悟大师”、“等遍正觉圆悟大师”。著有庐山集十卷、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大乘大义章)三卷、明报应论、释三报论、辩心识论、沙门袒服论各一卷,以及大智度论抄序等。

  佛驮跋陀罗尊者(见“古译经台”介绍)

  佛驮耶舍尊者(觉明),罽宾国人,婆罗门种族,红胡子,善解《毗婆沙论》,人称时“赤髭论主”。鸠摩罗什在姑臧(今甘肃武威民勤县),去信邀请他来中国共同译经。对鸠摩罗什译出的《十住经》,“更相征决,辞理方定”。后秦姚兴弘始中(408年前后),译出《四分律》(四十四卷)、《长阿含经》(二十二卷)。东晋安帝义熙八年(412),来庐山加入白莲社社。后辞还本国,自罽宾以《虚空藏经》一卷,让商客带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市)。

  宗炳(375—442)字少文,河南南阳人。对于佛理深有研究,入白莲社,与慧远、慧坚都有交往。在东林高僧中以绘画和绘画理论著名,他是南朝宋代著名画家,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开创者。平生喜好山水,游踪遍及江南湘鄂名山大川。晚年将生平所见名胜“图之于室”,作为“卧游”(《宋书?宗炳传》),宗炳在中国绘画史主要贡献是所著的《画山水序》。此文虽仅五百余地,但却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最早文字。在文章中,他提出画山水以“澄怀观道”、“畅神怡身”为宗旨,即通过对天地自然的描绘和欣赏,来领悟老庄超脱无争之道,抒发精神追求,怡娱身心。这样也将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道家“游心物外”思想合而为一。他的看法奠定了日后山水画向“虚”、“静”、“无争”、“游目骋怀”的方向发展在《画山水序》中还提到山水画的画法:“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及要求画家忠实于山水本来的面目和色调。同时又提出作画必须“应目会心”,必须“万虑融其神思”,而且要求“不违天励之丛”,然后“披图幽对”,就会觉得无比的“畅神”。《画山水序》中还提到绘画中的“透视”问题:“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令张绡素以远暎,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图画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在绘画还没有很好解决透视法的宗炳时代,他提出了这些透视上的基本原理,对于绘画上的“置阵布势”自然有很大的帮助。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唐末五代前蜀著名画僧、诗僧。工画,所作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笔法坚劲,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兼善草书。七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博闻强识,日诵《法华经》千字,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远近闻名贯休一生风萍浪迹,天南海北,他的云游路径自江浙至赣鄂,然后入四川。在这个路径中,贯休曾长住庐山东林寺修学。曾有首《题僧院》,通过对东林寺冬日虎溪夜月和松枝戴雪等风物的描摹,表达一种持修之中闲逸、清雅的意境。诗曰:“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俗姓吕,辽宁庄河人,原籍辽宁省庄河县。幼年因家教,信仰佛教。1947年在本县青堆子镇普化寺随崇仁法师研习佛学,1954年于江西永修县云居山真如寺出家,1955年受戒,虚云老和尚授其为沩仰宗第九代传人。1960年9月,入学于中国佛学院,1965年毕业后复归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任典座兼副寺(出纳)。1966年9月,“文革”被遣至云山垦殖场城山分场种菜。“文革”后于1978年秋,应邀往诣浙江天台国清寺。1980年由中国佛教协会派往日本佛教大学进修三年并考察日本佛教教育。归国后,1984年任中国佛学院教务长。1987年任副院长,1994年8月就任东林寺方丈,1999年兼任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2010年2月3日当选中国佛教协会新一任会长。编著翻译有:《从远古到释尊家系》打印本,《佛陀传记文献》传印摘译自日?水野弘元着《释尊之生涯》增补版,油印本;《八相成道》 传印编述打印本;《法上部等四部派差别义》 传印编述,中国佛学院,手写油印;《佛教僧团组织》手写本;《六群比丘》传印编写,中国佛学院;《异学沙门——外道六师》 传印编写,1986,中国佛学院打印;《无着、世亲菩萨传》(兼论众贤论师),传印编,1987,手写油印;《龙树、提婆菩萨传》附录:1、附图:龙树龙宫取经考,参见《妙云集》22册,211页;《关于印度佛教史的分期》 传印,手写油印;《大月氏》 (贵霜王朝),传印编写,手写油印;《笈多王朝》 传印编写,中国佛学院打印;《笈多王朝》 传印编写,手写油印。

1994年8月,东林寺迎请传印长老为该院住持

  东林寺之所以成为国内著名古刹,除了历史悠久、高僧辈出外,与地处山水名区庐山,有着国内寺院不多见的山水园林关系很大。它地处大江之滨长江南岸,庐山西麓。南面正对庐山香炉、天地诸峰,北倚分水岭及上方塔,西北有香谷,东南有乌龙潭,地势雄伟。寺前明堂开阔,香炉峰呈趋拜之势,千年紫烟不断;虎溪具眷恋之情,万载常流。唐大书法家柳公权曾写下“流泉匝寺”四字,盛赞此寺之妙。寺内园林进行规划,避阴抱阳;松竹名花,荫檐侵阶;曲径通幽,石径苔合。徜徉其中,莫不神清气爽,心旷而情怡,透出世外桃源,人间净土之神韵。东林寺还是寺庙园林中寺外山水与寺内园林环境一体化的综合式园林的代表和开创者。慧远创建的东林寺,有意与庐山山水融为一体:既有山林型的自然美景,又有寺内的独立园林,将自然界的山水美景与寺内的人工构筑结合起来,从而开创了“寺院综合园林”这一园林美学类型。《高僧传·慧远传》描绘这所山林型寺院风景之美时写道:“远创造精舍,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旁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裁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这座东林寺,既有香炉峰下自然美景,又辅以人工造景,“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构成了寺外山水与寺内园林环境一体化这种综合式景观。慧远在《东林杂诗》中细致地描绘了东林寺一带山水寺庙园林美景和居处其中的感受:“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当然,东林寺之所以成为国内著名古刹,除有着国内寺院不多见的山水园林这个独特的条件外,更与其中有着别的寺院(即使是一些著名寺院)更深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东晋以还,中国历代大诗人、学者、佛道儒代表人物如智顗大师、鉴真大师、陶渊明、谢灵运、唐太宗、孟浩然、王昌龄、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邕、柳公权、杜荀鹤、刘长卿、杜牧、周敦颐、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陆游、范成大、朱熹、王阳明、岳飞、康有为等都到过东林寺或讴歌过东林寺,或与禅门高僧慧能有过交往,或对其表达过仰慕之情。寺内文物甚多,从东晋远公与西域经师译经驻锡的译经台,到清末康有为题刻的《柳公权残碑记》,时间跨度千余年,每一处古迹都寄寓着一段历史典故,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陶渊明经常从同在庐山西麓的九江县沙河寓所,到东林寺与慧能谈禅说理,慧能送他和陆修静过虎溪的“虎溪三笑”已成为文坛佳话。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对此加以咏歌:用过一诗中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别东林寺僧》)。他在另一首《庐山东林寺夜怀》中还抒发了夜宿东林寺,面对水清月白的虎溪清夜,诗人与天地共生入冥的禅悟。慧远法师圆寂是,谢灵运闻讯,悲恸地写了著名的《远公法师诔》。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在《晚泊浔阳望庐山》中,描绘了他迫近东林寺的感受和对慧能的仰慕:“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杜甫亦有《留别公安太易沙门》:“隐居欲就庐山远,丽藻初逢休上人。数问舟航留制作,长开箧笥拟心神。沙村白雪仍含冻,江县红梅已放春。先蹋炉峰置兰若,徐飞锡杖出风尘”。白居易冒雪探访东林寺,与寺僧相谈甚欢,天色已晚,意犹未尽,索性留住寺中,继续围炉夜谈,并写诗《夜宿东林寺》以记此事:“经窗灯焰短,僧炉火气深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唐代鉴真也与东林寺有缘:唐天宝九年(750)春,鉴真第六次东渡,是时已双目失明。途经东林寺是曾在东林寺停留,与东林寺僧人智恩志同道合,最后一次东渡时即由智恩相陪共行,将净土教义传入日本。因此,东林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也起过积极的作用。宋代名将岳飞也告诉东林寺僧,表示功成以后身退东林,要在白莲社静修:“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征灭土酋。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作赤松游。殷勤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寄东林慧海上人》)唐?释怀悟?《莲社图》晋室凌夷帝纪侵,群英会集匡山阴。楼烦尖师挥麈尾,十八高贤争扣几。才高孰谓人中龙,反使伊人思谢公。烟飞露滴玉池空,雪莲蘸影摇秋风。

  江西派始祖黄庭坚也到过东林寺,盛赞白莲社和寺中白莲,写有《东林寺二首》诗二首。宋代最著名的还是苏轼兄弟与东林寺关系: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偕弟辙曾上过庐山,但没有到东西二林寺,故苏辙有《不到东西二林》诗:“山北东西寺,高人远永师。来游亦前定,回首独移时。社散白莲尽,山空玄鹤悲。何年陶靖节,溪上送行迟”。四年后,苏轼由被贬之地黄州量移汝州,路经寻阳特访庐山。首先到园通寺拜访他父亲以及弟弟苏辙的好友远慎禅师,然后与参寥和尚游西林寺和东林寺这次来,东西二林均已修复,所以他不仅向东林禅师献偈,同时在游西林寺时,还兴致勃勃,然地挥笔题就《题西林壁》那首千古绝唱。然后夜宿东林寺住下,与主持常总禅师(法名照觉)就“无情”二字,彻夜长谈,第二天一早他就呈上一偈。偈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法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君”。

  明代著名理学家王守仁亦有首《远公讲经台》,表达对慧能的仰慕:“远公说法有高台,一朵青莲云外开。台上久无狮子吼,野狐时复听经来”。

  能仁寺在全国有七座,湖北、浙江、江苏、四川、广东各有一座,江西境内也有两座:一座位于庐山北麓九江市内;一座在进贤县进贤县城北里许的尧城山。其中九江市浔阳区庾亮南路的能仁寺为江西名刹,九江三大丛林之一,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1983年国务院确定的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据《九江能仁寺同戒录》和《德化县志》载:能仁寺原名承天院,创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普通年间(502-527),后毁于兵燹。它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能仁寺旧名承天院,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后来被毁;唐大历年间(766~779年)又重建。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南宗南岳法系十二世白云端禅师来院主持。他一面鸠工庀材,扩建殿宇,一面开堂示讲,传灯阐教,一时众如云集,承天院亦声名藉甚。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增建并改名铁佛寺。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寺庙又因战火被毁,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再次重建;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改承天院为能仁寺。明世宗万历元年(1573)重建了藏经楼。同治年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清代乾隆皇帝又赐给能仁寺《大清三藏经》,清咸丰年间(185l—1861)遭太平天国战火,寺院毁坏殆尽。现存建筑多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所建。

  能仁寺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为九江市现有最大的古建筑群。寺院建筑整体依坡就势。寺内地势平坦,局部略有起伏。寺院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分前中后三个院落,在中轴线上展开。纵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双阳桥、大雄宝殿、铁佛殿、藏经楼等建筑,寺内殿宇栉比,佛像庄严。其中大雄宝殿能仁寺内最具特色的建筑。砖木结构,单层重檐,八角高翘,朱柱回廊,显得古朴庄严。殿内供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三尊木雕金佛像,威严安详,光辉普照。左右两边塑有十八罗汉,形态各一,栩栩如生。

  能仁寺位于庐山北麓,濒临大江,甘棠湖在东侧大约500米。三面环坡,紫烟作屏。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整个寺院显得宽宏幽深。奇异奥寂,别有洞天,引人入胜。寺内原有“能仁八景”:大胜塔、石船、雨穿石、双阳桥、诲尔泉、铁佛、冰山、雪洞,现在大部遗迹尚存。其中大胜塔、石船,双阳桥、雨穿石为年代悠久的古迹文物。

  是九江市的标志。它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明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清咸丰三年(1853)被拆毁三层,同治九年(1870)由九江兵备巡道景福倡修。塔高42.26米,分七层六面,石凿成栱,砖砌牙檐。塔为砖石结构,七级六面楼阁式。塔门朝西,从第二层起,每层六面均有门,三实三虚。塔内有砖砌梯阶,可盘旋而上。此种塔梯结构在我国众多的古塔中,仅为一例。登塔眺望,匡庐雄姿历历在目,浔阳风光尽收眼底。

  位于天王殿东侧的水池中。 石船槽状,长一丈五、宽尺余,侧面有铭记,凿于北宋庆历六年。起源于“铁佛渡江”这一佛教传说:相传宋哲宗元祐年间,寺僧梦见一面目奇古的铁佛托梦于他,将乘石船浮江至浔阳。次日寺僧至江边迎接,果有铁佛乘石船泊岸,遂找人搬入寺内供奉。现飞来石船放在天王殿东侧的水池中,船上坐一赤膊跣足,面貌奇古的铁佛。铁佛,生铁铸就。文革中被毁,现置于石船中的铁佛,是用水泥雕塑而成。   

  位于新旧天王殿之间,为一座三孔拱桥。它跨于人工开凿的放生池上,造型平稳简雅。池周围有石栏。桥将池分为东西两半。相传每当夕阳西沉,立于池东可观赏到池中有双日倒影,故得此名。双阳桥据传建于宋元祐年间(),后来僧人在天王殿迦依泉开凿一长方形放生池,面积240平方米,深3米,池上有三孔石桥一座,石刻雕栏,飞龙走兽,花草卷纹盘刻其上,池水清澈,游鱼可数。 

  位于大雄宝殿石廓檐下的花岗岩石,呈长方形。长、宽二尺余,高三尺。正面雕有云头花饰,底部有铭文,为北宋庆历三年所凿。上面一漏斗形洞穴,相传因久置檐下为雨水滴成,故名。

  位于江西省永修县西北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山顶“莲花城”内,距南昌市约七十公里。真如寺在全国亦有七座:上海真如寺、长治武乡真如寺、江苏江都真如寺、乐清市磐石镇真如寺、福建省霞浦县真如寺、山西省繁峙县真如寺和江西永修县真如寺。其中永修县真如寺是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以其秀丽天成的风景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人们称道,为中国佛教“三大样板丛林”之一(另外两所为四川成都道劫寺,福建莆田光华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位于高山之巅的云居山真如寺

  永修县真如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当时道容禅师与司马头陀同游云居山,登上山顶时,见这里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龙珠峰、袈裟峰、钵盂峰、象王峰环列如屏障,就在这里开基建寺,因山峰常年云蒸霞蔚,故取名云居禅院。道容建寺后,与弟子全庆、全诲等相继居住约70年之久。至唐僖宗时赐寺名为“龙昌禅院”,僖宗中和三年(883),道膺禅师应邀住持龙昌禅院前后三十年,才使此寺闻名天下。道膺法师(835—902),是佛教禅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传人。道膺到云居山弘法,僧众云集,达1500多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一1016),宋真宗敕改名为“真如禅寺”,一直沿习至今。宋代曾对真如寺多次进行大规模的营建,当时有僧众500名。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僧妙心移至今址(后山门5号)。元朝末年,兴盛了三百多年的真如寺在火灾中化为灰烬。明初,寺院的殿堂房屋、湖田山产逐渐被当地豪右侵吞盘夺。

  明洪武年间及弘治年间,僧道馨、法雷2次重修。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北京万佛堂住持洪断和尚到云居山重建真如寺。神宗母亲“慈圣皇太后”得知消息后,派使赐予紫衣等法物和一尊千华卢舍那佛铜像,铜像高达丈余,还赐了《大藏经》一部共678函。万历三十年(1602年)殿堂僧舍相次落成,神宗皇帝御书了匾额楹联。禅堂联云:“智水消心火,仁风扫世尘”。

  匾曰:“寡过未能”。真如寺在经过明代多次重修后,正殿四周陆续增添了许多偏殿楼阁:东庑有送子观音殿、伽蓝殿;西庑有十王殿、痘司殿;寺东有东岳行宫、忠显王殿;寺西有城隍行宫、地藏殿;寺前有韦驮殿、鄂王殿、鲁班殿、财神殿、北方殿;寺后有大悲阁、文昌阁、西方境等,形成规模颇大的寺庙建筑群。据史书记载,洪断法师把他重兴真如寺的经过,简记刻石,与前代渗金古释迦像、舍利磁瓶、梁公砚、古炉瓶等法宝文物一起,埋藏于大殿佛座下地宫石涵内,作为永久纪念。据说,此物至今尤存。直到清朝,真如寺一直兴盛不衰,成为我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寺院。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由真如镇米商杨氏发起,同上海寿圣庵僧念岸、念伦募钱1.5万缗(千文),又重修大雄宝殿。

  抗日战争期间,真如寺毁于日军的炮火,只有卢舍那佛铜像遗存在残垣断壁之中。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虚云和尚主持了重建工作,重建寺庙,再塑佛像。至1959年,殿堂僧舍相继落成,建筑面积约662l平方米,新塑寺内佛像50余尊,有120多名僧人住持。1959年5月,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重修,正殿仍恢复元代单檐式样。“文化大革命”中又遭毁坏,殿内檀木释迦牟尼等佛像和铜弥勒佛被毁,许多珍贵碑刻文物被砸。文革后,1979年,真如寺进行维修,正殿内额枋底部仍保留“大元岁次庚申延佑七年癸未季夏月己巳二十乙日巽时鼎建”双钩阴刻墨字,为该寺建造年代的佐证。1991年后,真如寺恢复为宗教场所除大雄宝殿外,还兴建了卧佛殿、方丈室、后院、内院、外院、两廊、办公室等,面积由原来的800多平方米扩大到4700多平方米。1992年1月初,由新加坡法师林高僧性仁捐赠的3尊玉佛及一些经书,入寺供藏。

  现塔林有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寺内还保留著南宋至明代的出土文物,清康熙年间铸造的千僧大铁锅等。寺庙周围有历代僧塔二十馀座,寺前还保留著 今日真如寺寺区建筑面积八千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玉佛殿、禅堂、虚云老和尚纪念堂、寮房等,多为砖木结构的宫殿式重庑双檐大开间,上盖生铁铸瓦。建筑面积达4764平方米。另有道容、道膺等历代祖师塔4l座,以及佛印与苏东坡的谈心石、赵州关、明月湖等石刻多处。寺中尚存千年古银杏十馀株,其中有唐朝道膺禅师手植者,直径达二米,拔地参天,蓊郁苍翠。

真如寺创建者唐朝道膺禅师手植银杏树

  寺院正院门前碧溪之上,有座“碧溪桥”,为宋代高僧佛印禅师所建。传说原名叫“鼻涕桥”。传说当年寺院兴建不久,有一罗汉爱上了这里的山水风光,扮作小沙弥充当伙夫,做出的饭菜无比可口。寺僧暗中发现,小沙弥炒菜时擤几把鼻涕甩在锅里。寺僧大惊,便把他赶出山门。仙僧出门来到寺前桥上一跺脚,青石桥随即断裂。众僧方知是罗汉降临,跪求宽恕。罗汉为之所动,便向桥面又擤了一把鼻涕,顿时桥面自行合拢,留下一道断痕,因此得名鼻涕桥。碧溪桥今犹存,为纪念建桥者佛印,改名佛印桥。桥畔有巨石,莹洁平整,石下流水淙淙,古树浓阴,相传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曾谈经论法于此,故名谈心石。上个世纪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主席虚云长老主持真如禅寺重建时,掘地发现谈心石,上有苏东坡亲笔书“石床”二字,才知此地为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坐谈之处。虚云老和尚手书碑刻立于石畔,记载此事。

佛印桥(后面并行者为后建的新桥)

  跨过佛印桥即到山门,名曰赵州关,得名之因乃是纪念曹洞宗曹山法系传人道膺法师。道膺住持龙昌禅院三十年,从未未出山门。道膺是赵州人,后人便称此山门为“赵州关”。苏轼有诗云:“一行行到赵州关,怪底山头更有山”(《和黄庭坚游云居山之作》)。今日“赵州关”三字由原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五十年代真如寺主持虚云大和尚所题。山门右侧“赵州关”三字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邑人许德珩所题。山门的两旁是两只威武的石狮子,寺门两边的厢房内塑着二尊身高过丈彩色金刚。穿过院内的甬道,就是几十级台阶,台阶上面是一片平地,过了平地才是真如寺的大雄宝殿正门。

  此殿为元代建筑,长、宽各20米。江南地区现存的元代建筑物极少,除真如寺外,仅有苏州三清殿,吴县轩辕宫和金华天宁寺3处。真如大殿共有木柱16根,每根木柱的地基,用黄土和铁渣分层夯筑而成,阔1.8米,长3米,深1.8~2米;各柱地基,以木相连,为古建筑所罕见,是宋元建筑的重要特征。在历次重修时,还发现柱子、梁枋、斗拱等各项构件的背面及接榫处,留有当时工匠用毛笔墨书的名称,多为江南工匠的习用俗语,有研究价值。为此,有关部门拟辟为古建筑展览馆,长期不作宗教场所开放。大殿内最珍贵的是卢舍那佛铜像,高达丈余。为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北京万佛堂住持洪断和尚到云居山重建真如寺时。神宗母亲“慈圣皇太后”所赐。抗日战争期间,真如寺毁于日军的炮火,只有卢舍那佛铜像独存。清光绪二十年(1894)由真如镇米商杨氏发起,同上海寿圣庵僧念岸、念伦募钱1.5万缗(千文),将单檐3间改成双檐5间,原梁架等主体结构仍保留元代款式,两侧楹联:东为“佛日光辉崇盛世群生咸悟真如”,西为“皇风祥辑衍遐龄万姓同跻仁寿”。

  大殿前有韦驮殿,亦为元代建筑。据洪复章《真如里志》载:“元至顺三年,平江路嘉定州僧嗣文创建,明正德八年僧法雷重建。清乾隆三年里人陆伟功重修,乾隆四十年陆伟功、陆茂功捐资同修。”殿内著名的铜弥勒佛系明代所制,铜佛背后镌有“明乙酉年住山比丘回闻募铸。”太平天国及抗日战争时期,真如寺几经战火,配殿及附属建筑大多被毁,仅存大雄宝殿1座。

  虚云(一八六○-一九五九年)近代著高僧,俗姓萧,晚年自号虚云,原籍湖南湘乡。据说一次开水溅出,茶杯坠地,一声破碎,遂悟透禅关。少年出家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后依妙莲受具足戒并受衣钵,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代法嗣。曾在鼓山隐居岩洞多年,冬夏一衲,常以野菜充饥。二十七岁离开鼓山云游,四处拜师学禅。为报父母养育之恩,用三年时间三步一拜地从普陀山一直拜到五台山。又曾从西藏到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朝礼佛迹。曾在云南鸡足山、广东南华禅寺、云门寺当住持,一九五三年被礼请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主持振兴禅宗,提倡持戒,实行农禅并举,禅净并重。虚云弟子众多,印度、尼泊尔和东南亚及美洲大陆均有其门徒。

  坐落在虚云生前居室“云居茅蓬”遗址上,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外墙全用花岗石砌成,堂高12米,宽19.5米,深ll米,为木石结构仿宋宫殿式建筑,上覆褚色琉璃瓦,十分古朴庄重。殿中安放着高1米、重500公斤的虚云和尚铜坐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了“虚云纪念堂”五字匠额。殿内还展出虚云和尚生平事迹图片以及著作、遗物等。从明月湖侧转过山口,山坡上则有虚云法师舍利塔。

  千年古刹真如寺,是曹洞宗源地所在,被宣传为 “全国三大样板丛林”之一。千余年来,香火鼎盛,高僧辈出。

  道膺法师(835-902),生于唐文宗大和九年,死于昭宗天复二年,五年后唐亡。俗姓王,二十五岁在翠微寺受戒,28岁到江西洞山追随曹洞宗宗主良价,是佛教禅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传人。禅宗从初祖菩提达摩创建后,传到六祖慧能时分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其后又分化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个派别,所谓“一花五叶”。曹洞宗由良价(807—869)和本寂(840—901)分别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创立,主要是宣传理事不二、体用无碍的思想,“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据《高僧传》,道膺在洞山与良价之间有段机锋对谈,从而见性明义,得曹洞要旨:

  良价:“汝爱色不?”

  良价:“汝未在好与”(你不知道爱色的好处)

  道膺:“和尚还爱色?”

  道膺:“正与么见色时作么想?”(你见色时有何感想?)

  良价:“如似一团铁”。

  从此,道膺领悟了曹洞宗“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的真谛。道膺35岁时离开洞山,云游天下,37岁到云居山真如寺弘法,住持龙昌禅院三十年,足不出山。而曹洞宗曹山这一法系四传后就断绝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一脉绵延流传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道膺圆寂后谥弘觉禅师。

  道膺之后,在五代至宋这段时间里,先后有道简、道昌、怀岳、怀满、德缘、智深住持,仍提倡曹洞宗;而清锡、道齐、义能、慧震、契环、佛印、晓舜、自宝、守亿等人,则先后倡导法眼宗和云门宗,再其后是仗锡、元佑、蓬庵、圆悟、宗振、法如、顽庵、普云、蓬庵、梵琮、如山、一翁、即庵、掩室、呆庵、小隐、慈舟等法师任住持,则是临济宗的代表人物。可见禅宗五派中,除沩仰宗,皆在真如寺有所继承和宏大。这当中最著名者当属佛印。

  佛印(1032-1098)法号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江西省)浮梁人。是位神童,三岁就能背诵唐诗,五岁就能背出二百多首来。入学不久便通晓《五经》,接着便研究诸子百家的学说。有天,在竹林寺读到《楞严经》,发觉这才是真理。十六岁时便出家研究佛学,很快名闻全国。佛印曾中进士一度为官,后不堪纷扰请求出家,正好神宗皇帝要一替身代其出家还原,便将其剃度,并颁赐一个“高丽磨纳金钵”给他,因此名声更大;当时很多佛寺都请他去住持。曾住持过江州承天寺、淮山斗方寺、庐山开先寺、归宗寺,镇江金山寺、寺焦山、江西大仰山等刹。与永修云居寺法缘更深,尝四度住云居。

  佛印精通禅宗多门教义,身为云门宗僧,后拜宝积寺日用为师,学习禅法。有人曾问佛印∶“佛法在什么处”?师云∶“在行住坐卧处,着衣吃饭处,屙屎撒尿处,没理没会处,死活不得处。”可见是个彻底的“心外无法,身外无佛”的禅门空宗实践者。他又参访庐山开先善暹,复参圆通居讷,对于净土思想甚为关心,曾担任青松社社主,整编白莲社流派。

  更为可贵的是,他从禅宗多门出发推而广之,具有含容儒佛道三教的气质,与纯粹的佛教僧人风格不同。关于这一点,日本学者阿部肇一的《中国禅宗史》第三篇第五章有如下之描述:“与其说佛印是佛教僧侣,不如视之为道家者流。而其儒学思想亦能与释、道二者相合。元丰五年九月,佛印自庐山归宗寺回到金山寺时,即有癴道冠儒履佛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匁之语,颇有三教兼容,形成一宗的气概”。他虽然继承开先善暹的法统,可是其行动与思考却具有强烈的世俗意识。他经常参加酒宴而高谈阔论。所结交的朋友多士大夫官僚之辈,僧人方面反而较少,宋代之笔记小说中,常有佛印轶事之记载。可见师是当时士林中众所周知之名僧。其中与苏东坡之交谊和机锋对驳,尤脍炙人口。《宋稗类抄》有则“东坡输玉带”的故事:当时佛印禅师为庐山的归宗寺住持,苏东坡正因“湖州诗案”被贬为黄州通判。两地一江之隔,经常往来。一天,苏东坡到寺,恰巧碰到佛印禅师正要讲经,殿内挤满听众。佛印禅师对苏东坡说:“苏居士!你来得真不巧,这里没有你的座位了。”苏东坡听了!知道这句话中是含着禅机,也就针锋相对答道:“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暂时借你的四大(指身体)来做座位呢?”佛印便答道:“也好,但是我有个问题问你,你如果回答得出,我就把身体给你当座位;假如你回答不出,就要解下所配玉带作赎”。于是佛印便问道:“刚和居士说要借我四大来做坐位,居士是懂得佛法的,佛经上不是说:‘四大皆空,无蕴无我’请问居士到底要向那儿去坐呢?”。佛印所说的便是六祖慧能战胜北宗神秀的著名佛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此间本无物,何处有尘埃”,苏轼自然哑口,只好认输。佛印此番机锋,自然不是为了玉带,而是要开导苏轼,对于此番政治打击不要存于胸中,因为“四大皆空,无蕴无我”。苏轼后来被贬到更远的惠州,佛印则在真如寺住持,曾派道人卓契致书苏轼云:“尝读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愿不遇主知,犹能坐茂林以终日。子瞻中大科,登金门,上玉堂,远放寂寞之滨,权臣忌子瞻为宰相耳!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贵,转盼成空。何不一笔勾断,寻取自家本来面目。万劫常住,永无堕落。纵未得到如来地,亦可以骖鸾驾鹤,翔三岛为不死人,何乃胶柱守株,待入恶趣。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到这地位不知性命所在,一生聪明要做甚么?三世诸佛则是一个有血性汉子。子瞻若能脚下承当,把一、二十年富贵功名贱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宋人轶事汇编》卷二十),亦是开导之语。

  民间关于佛印和苏轼对谈机锋的趣事更多:有次苏轼拜访佛印,佛印正在食鱼,怕苏轼见到不雅,便将鱼盘藏入身旁的磬中。苏轼装作未见,做思索状,请教佛印曰:“今日得以上联,不知下联如何作对”。佛印说:“何联能难倒苏学士,请说出听听?”苏轼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大笑:“这有何难?随口答道:‘积善之家庆有余’”。苏轼亦大笑:“真是“罄(庆)有鱼(余)吗?”随即从罄中掏出鱼盘,大啖之。另一次则是佛印报复苏轼,同样是吃鱼:佛印回访苏轼,苏轼正在吃鱼。佛印于是请教苏轼:“蘇学士的‘蘇’,有人将鱼放在左边,有人又放在右边,究竟应该放在那边?”苏轼随口答道:“各人习惯不同,两边皆可”。佛印大笑道:“还是放到左边吧”,说着便将鱼盘挪了过来。苏轼见上当,亦大笑。 

  佛印在真如寺住持时,苏轼和黄庭坚皆去拜访过。今佛印桥畔有块巨石,莹洁平整,石下流水淙淙,古树浓阴,相传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曾谈经论法,故名“谈心石”,上有“石床”二字,乃苏轼手书。苏轼有首《和黄庭坚游云居山之作》:“一行行到赵州关,怪底山头更有山。一片楼台耸天上,数声钟鼓落人间。瀑花飞雪侵僧眼,岩穴流光映佛颜。欲与白云论心事,碧溪桥下水潺潺”最后两句说的就是碧溪桥和谈心石。

谈心石镌刻有《和黄庭坚游云居山之作》石碑

谈心石上苏轼手书的“石床”

  中国佛教近代禅宗泰斗,对中国佛教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生平见前“虚云纪念堂”介绍.虚云在他120岁的人生中,处处充满神奇的色彩——铁树开花、猛虎皈依、树神受戒、灵狐护法。重建南华寺、云门寺、云居山,整顿鸡足山、鼓山等名山古刹。1934年,虚云应大名山大寺诸山长老之请,续接为沩仰宗第八世传人,并着手整理沩仰宗理论资料。1953年虚云老和尚在江西庐山大林寺静养期间,云居山真如禅寺几位禅师前往陈述,1939年该寺被日本侵略军炸毁以后,一直荒废。迎请虚云重建真如寺。虚云来云居山后在茅蓬住下,发愿重建真如寺。又因为沩仰宗法脉无寺传承。决定在云居山挂沩仰宗钟板,边重建边考察座下的学子,至圆寂前,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十多人被传为沩仰宗法子,其中著名的有:宣化上人、圣一老法师、性福大和尚、海灯法师、心明法师、传印法师、一诚长老(再传法子)、戒全老法师(再传法子)等等一批当代佛教界精英骨干。

  作为法嗣,虚云一身肩挑五宗:传临济、曹洞,续云门、法眼、沩仰,创办佛学院培育僧才,组织建立中国佛教协会.正如他对自己百年的总结:“坐阅三朝五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真如寺有较深的文化积淀: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等众多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诗作画,目前仍保存着摩崖石刻、唐代铜佛、康熙千僧锅等文化遗迹和文物。尤其是保存有自唐至今的历代僧塔群近百座,广泛散布于山上山下,在江西乃至整个江南地区都属罕见,是云居山作为佛教名山最具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

  比文化积淀更为著名的是其作为著名的佛教旅游胜地。云居山真如寺,在庐山旅游的延伸线上,位于庐山西南约九十公里,与庐山西海同属于一个景区。因山势雄伟高峨,气温变化无常,经常是白云缭绕,浓雾扑面,故称云居山。享有“云岭甲江右,名高四百州”的声望和“冠世绝境,天上云居”之美誉。云居山风景名胜区有莲花城、百花谷、青石湖、桃花溪、黄荆洞、泉祠坳等六大景区50多处景点。山之东怪石多姿,石屋藏仙;山之北,峰密峭削,下临柘林湖风景区。百花谷被誉为仙境,百花溪瀑奇潭碧,樱花、杜鹃、丹桂、红梅随季飘香吐艳。五龙潭瀑布落差80多米,平时素练飘逸,雨后倒海翻江,声震数里,极为壮观。

  山上植被繁茂,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旅游度假和佛教朝圣的理想场所。

  真如寺则坐落在群山环抱的一片盆地中,周围群峰环绕,状如莲瓣攒簇,形成“莲峰簇簇绕华台,一钵中央倚镜开。对寺面看云捧出,当湖直逼海浮来”的美妙画图。中间一片平坦开阔之地,有良田,有湖泊,有小溪,有水坝,环山是修林茂竹,绿荫覆盖,真是一个人间仙境。登上云居山顶,一泓湖水,长平如镜,拱卫寺门,湖形似月,纹名明月湖。每当红曰初升,金光荡漾,寺殿生辉;入夜皓月当空,满湖明月,映出莲城古寺影像,显得无比恬静!寺僧元凤曾说:“澄湖高涌乱峰头,照澈睛空古镜湖;……天上云居真绝景,一泓收尽万山秋。”

真如寺坐落在群山环抱的一片盆地中

  真如寺最具特色之处是它的农禅并重的寺风。据介绍,早在宋朝时,住持法如禅师就提倡,“披蓑侧立于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可见,宋朝的真如寺就有农禅并重的传统了。明朝时,住持颛愚法师艰苦朴素,与众同劳,深受众僧爱戴。今仍有寺属水田一百馀亩、山林三千三百馀亩。出寺门,梯田层层,林果满枝,稻谷飘香。  

真如寺周围寺属水田和山林

  青原山净居寺位于吉安市河东乡南境青原山上。青原山自古寺庙众多,尤以净居寺最负盛名。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寺庙之一。

  据《青原山志略》和清代施闰章《毗庐阁记》:净居寺始建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原名“安隐寺”,为唐代高僧禅宗七祖行思禅师道场。行思,庐陵(今吉安)安福县人,自幼足具慧根,八岁出家,后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山南华寺受六祖慧能真传,敬奉六祖十五载,四十一岁时回净居寺弘扬禅宗顿悟学说。他恪守六祖惠能大师的“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之说,不立文字,把禅宗从单纯的学问修行,引入道德修行,开创了禅宗青原派系,该系乃南宗两大法系之一。“公既去,命其徒兴树守之。今药地、宏智又同公受学天界者也,总贯会通爰集其成,而青原至是为极盛世”(清施闰章《毗庐阁记》)。后发展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家,成为佛教禅宗一代祖师,世尊七祖。影响远及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玄宗天宝十年(751)辛卯,正式在行思禅师道场上建寺。武宗“会昌灭佛”时废。代宗大中五年(850)辛未重建。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丙午赐额“安隐寺”,徽宗崇宁四年(1105)改名“净居寺”至今。元末毁于兵燹。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丙辰僧师巩复修。洪武二十四年改为为丛林;嘉靖年间,姚江之门人在创会馆,讲学寺旁。万历年间僧寂为住持,认为儒、佛不可共一祖庭。於是,“邹南阜、郭青螺、刘孝则诸君子议别建五贤祠及会馆,而以寺还僧。恢扩栋宇,崇墉广殿”,并兴建“毗庐佛阁”,中途因会僧寂出世而耽搁下来。三十馀年后,笑峰大然师为住持,乃建成此阁“岿然为寺冠”。并将静居寺与儒家的“五贤祠馆”彻底分开,在静居寺前立颜真卿所书“祖关”石牌为标志,五贤祠馆前则立“圣域”石牌。笑峰是进士出身,“历官曹郎,被谗在狱七年,日端居学易,旁通楞岩、南华诸经,视生死患难如浮云。酉戍间为僧,受具戒於云居顓公,又從天界浪公,受禅定久之,尽得其学。其来青原也”(清施闰章《毗庐阁记》)。看来不仅精通佛学,也很有行政能力。清顺治康熙间,眉庵、笑峰、药地相继住持,寺院复兴。静居寺历代屡经兴废,先後曾遭六次毁灭性的破坏。最严重是在“文革”期间,红卫兵用炸药把七祖塔炸毁,毗庐阁内藏的万卷佛经全部散失,大雄宝殿被农民用做牛栏。近年得以修复。

  净居寺现有一组富有江南庭院色彩的明代建筑群。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大雄宝殿和毗卢阁。山口处有一座石雕牌坊作为界碑,立碑者为明代万历年间静居寺住持笑峰大师。当时静居寺与儒家的“五贤祠馆”混在一起。笑峰认为儒佛不可共一祖庭。为将二者彻底分开,在静居寺前立“祖关”石牌为标志,五贤祠馆前则立“圣域”石牌。“祖关”题额二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手书。

颜真卿手书的“祖关” 题额,清代著名诗人施闰章重立

  寺门横额“青原山”三字为宋末文天祥手书。大雄宝殿和毗卢阁,大雄宝殿四面为池,以拱桥相联。大雄宝殿两侧有八通石碑,分刻着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长诗《游青原次韵周元翁》。为毗卢阁为明代嘉靖年间僧寂创始,至万历年间笑峰大师建成,前后三十多年,在当时“岿然为寺冠”。大雄宝殿两边厢房为念佛堂、药树堂和僧房;还有地藏殿、藏经楼等。后面山上有纪念行恩禅师的七祖塔。

  据《青原山志》:清代寺院的规模是:“入寺门,九楹两廊二十四楹池,中为大雄殿,三桥拱之。后为毗庐阁,藏亲王赐经。又后为七祖归真塔,唐开元勅建,明王守仁手书“曹溪宗派”额之。塔旁有荆树,即行思倒插黄荆。黄辉题曰:“法荫人天”,旁基为元宋长者荣甫祠,法荫堂在毗庐阁右,归云阁左,药地愚者建方丈在殿左。寺基左山脊为五笑亭,亭稍下一坡临龙潭为钓台寺,南数十式为凝翠亭,守道赵进美新之。翠亭上有晚对轩,知县于藻建,今废。临涧阁,唐刺史韩衢建。曼殊阁、雷泉亭、洗耳亭,唐刺史李彤建。印水矶茅亭,唐刺史张勉建。水阁,刺史韦悦建。徘徊亭、百花亭,刺史谢良弼建。寝堂,元僧定休建。善法堂、传心堂,元元监建。蒙堂,元师巩建。归云阁、詹卜轩,胡瑜书额,今皆废”。

青原山净居寺山门,“青原山”三字为文天祥手书

山门前待月桥及祖关牌坊,“祖关”二字为颜真卿手书

  净居寺作为禅宗七祖行思禅师道场,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自不必说。但更吸引人的还是他的文化底蕴和山寺风光。

  吉安最早的书院青原书院(后改名阳明书院),也设在青原山上。历代文人学士多慕名而来,游山礼佛,讲学授徒,吟诗作赋,留下许多珍贵墨迹,仅《青原山志》就收集诗文500多篇。颜真卿、黄庭坚、李纲、王守仁和文天祥等人的手迹石刻更为山中之墨宝。

  现山中有净居寺、七祖塔、飞来塔、祖关、待月桥、迎风桥、龙潭、虎跑泉、试剑石等名胜古迹供游览,处处留下古人兴吟咏的手笔诗章。其中颜真卿篆书的“祖关”牌坊,文天祥手书的“青原山”静居寺山门,黄庭坚手书的《游青原次韵周元翁》八通石碑,宋朝抗金名相李纲的《游青原山记》11块石碑,被历代誉为“青原墨迹四宝”。另外还有明代著名理学家王守仁手书的“曹溪宗派”石碑,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手书的“天在山中”,都是古迹墨宝。据《青原山志略》记载,赞咏青原山的诗篇有近500首。除上述诗文外,唐代诗人杜甫,北宋苏东坡,南宋大臣周必大等也为青原山题诗作文。宋代江西派代表人物黄庭坚除《游青原次韵周元翁》外,还有诗作《次韵吉老知命同游青原二首》。据《青原山志》唐代寺前还有唐代著名学者段成式的“寺记”,“天宝六年碑”,“北宋纪事”中还载有有“蒋之奇碑”,翠屏山之阳有“五贤祠”。寺基左山脊有五笑亭,亭稍下一坡临龙潭为钓台寺,南数十式为凝翠亭,翠亭上有晚对轩;寺外还有临涧阁、曼殊阁、雷泉亭、洗耳亭、印水矶茅亭、水阁、徘徊亭、百花亭等亭阁;寺内还有善法堂、传心堂、蒙堂、归云阁、詹卜轩等等,“今皆废”。

  南宋著名学者周必大在《遊记》中记他在孝宗隆兴元年(1162)游清源山的情形,其中写道:

  隆兴元年十月戊午朔丙寅,遊青原山净居寺七祖大师行思道场也。自永和镇渡江,行六七里,冈峦环拥。逼山门方见瓦屋,其寺颇迫窄。塔在山之巅,蹑阶上下,塔左有三泉。号:卓锡、虎跑、雷震。颜鲁公题,及元丰六年黄鲁直二诗并刻泉侧。饭罢,南过钓台,面对大山,下临清溪,气象幽深,可以隐居。溪浅而源远,其支流循寺而出。唐大中五年四月前刺史段成式〈寺记》〉云:景龙三年为蘭若,天宝十载为寺。所载亭台颇多,今皆不可考。

  可见上面提到的许多文物如段成式的“寺记”,黄庭坚的《次韵吉老知命同游青原二首》,颜真卿题写的“卓锡、虎跑、雷震”三泉刻石仍存,只是庙宇规模很小。

  静居寺处于清源山间。青原山海拔320米,峰峦连绵10余公里,山上古木蓊郁,奇葩芬芳;碧泉翠峰,各具情趣。潭、泉、溪、峡共30余处。有喷雪、虎咆、珍珠、百茅溪、小三叠、飞龙潭等泉,攀天岳、芙蓉、翠屏、鹧鸪、西华、华盖等奇峰,挺拔巍然,秀色可悦;还有试剑、石漱、青峡、坠字石、剑台、滴水崖、飞云石等名胜,飞瀑怪岩,古木蓊郁,奇葩芬芳,碧泉翠峰,各具情趣。因此净居寺自古便人“天上云居”之说。南宋诗人杨万里赞它是:“山川江西第一景”。

  78、济南市千佛山兴国禅寺

  落在济南市南约2.5公里处的千佛山上。千佛山风景优美,层峦迭嶂,苍秀深幽,是济南市著名的游览胜地。它古称历山,相传舜虞曾躬耕于此,故有舜耕山之称。隋唐时期,山东佛教昌盛,这里的悬崖峭壁上雕凿了众多佛像,又建千佛寺,故称名“千佛山”。 为以北魏、隋代石刻佛像所在地、著名的千佛山首刹。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隋开皇年间,僧众在舜耕山镌佛像多尊,并建“千佛寺”,始称千佛山。唐贞观年间(627-649)“千佛寺”改名“兴国禅寺”,寺名岁沿至今。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重修扩建。元末明初因战乱,寺院已“兵焚废弛,殿堂蓁芜,无存一砖一瓦”。明成化四年(1468)德府内官苏贤捐资重建佛殿、僧寮和库房,殿内重塑释迦牟尼佛、大悲观音、地藏王菩萨、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像,遂成香火胜地。清朝嘉庆至咸丰年间(1796-1860)又加以修葺,并增建观音殿等建筑。民国七年、十六年和建国后的五十年代都有较大的修缮。1959年辟建公园,占地面积166公顷。“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大雄宝殿因遭白蚁而拆除。1983年国务院确定兴国禅寺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庙。1984年以来进行了全面维修,恢复了原貌。

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山门,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题额

  兴国禅寺居于千佛山山腰,现存寺庙主要是明清时格局和规模。共有7座殿堂,分四个院落,习称“东庙”和“西寺”。东庙原是一个佛、道、儒各教混杂的禅院,反映出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院内有大舜祠、文昌阁、鲁班祠,文昌阁,一览亭,北魏,唐,宋时代的石刻造像。西寺是兴国禅寺的主要部分。内有大雄宝殿,观音堂,弥勒殿,对华亭。南侧千佛崖,存隋开皇年间的佛像10余尊。寺外山崖上由西向东,次有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吕祖洞等名胜古迹。

  兴国禅寺依山而建,从西盘路拾级而上,经过古木掩荫的唐槐亭、“齐烟九点坊”、穿过“云径禅关”坊,迎面就是兴国禅寺的大门。“齐烟九点”牌坊名是借用唐代诗人李贺《梦天》中的名句:“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中国古代将神州大地分为“九州”,齐鲁大地属于“齐州”。当地人也将“九点”落实为北郊的“卧牛山、华山、鹊山、凤凰山、标山、药山、北马鞍山、粟山、筐山 ”九座山峰。“齐烟九点”也是登山拜寺必经必游之地。站在“齐烟九点”牌坊处眺望四方,视野开阔,北郊的九座群峦拱卫,“处处泉水、家家垂杨”的泉城济南尽收眼底。

兴国寺前的“齐烟九点” 牌坊

  从“齐烟九点”拾级而上,便是“云径禅关”坊。“云径禅关”后即是兴国寺山门。山门面西,门楼黑色大理石上雕刻“兴国禅寺”四个金色大字,为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两侧楹联:“暮鼓晨钟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山门两侧为钟鼓二楼。新建的弥勒殿和大雄宝殿坐东面西,大殿正中须弥座上祀释迦牟尼木雕像,南北两壁为文殊、普贤和十大弟子立像。南配殿为观音殿,外匾“慈航普渡”,北殿为卧佛殿。院中新置“万年宝鼎”、“双耳香炉”和“青铜云板”等。

  兴国寺最有价值也最吸引人的是寺内南侧的千佛崖。崖壁下有极乐洞、龙泉洞、黔娄洞3个自然洞穴,9座石窟,现存隋开皇年间和唐贞观年间开凿的石窟造像群。最早为隋开皇七年(587)刘茂景敬造的弥勒像。还有部分是唐代贞观年间造像,尚能看出全貌的有130余尊,楼刻精湛,是研究隋唐石刻艺术的重要史料。其中极乐洞中的佛像最为宏伟、精湛。是寺内石窟造像的主体。洞内有佛像87尊,正面石壁上镌刻西方三圣,中间阿弥陀佛跏趺而座,像高3米,跏趺而坐,左右侍立观世音、大势至二大士像,各高2.5米,三圣佛神态安详自如,雕工精细,线条优美,是隋代石刻精品。其他造像因洞就势,大小不等,均凿壁而成。

极乐洞内“西方三圣”石雕

  洞内有水深3米的泉水,洞内有悬岩浮雕佛像20余尊。洞内下方为一天然积水池,水深约3米,清澈见底,为当年僧侣食用水源。明代《历泉》作者刘勒曾赞此泉:“云绕山寺宝,苔浸石佛头。洞中多法水,为客洗烦愁”。

  春秋时齐国高士黔娄隐居之所。黔娄战国时期鲁国人,是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曾著书四篇,阐明道家的主旨,尽管家徒四壁,然而却励志苦节,安贫乐道,视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齐、鲁国君都请他做官,他坚辞不就。齐威王曾亲临此洞请教,为了表示尊重,他远远就下马脱靴,徒步进洞。他妻子也是同道:黔娄死后,因家贫如洗,盖体的被子太短不能盖满全身,有人建议将被子斜盖以盖住全身,黔娄的妻子说:“斜之有余,不如正之不足,先生生前不斜,死后斜者,不是先生之意。”

  黔娄洞洞高约2米,洞深数丈,曲折回环,内有一20多平方米的空间镌黔娄坐像和6尊佛像,已残缺不全。1980年对洞穴进行了整修,在洞内迎门石壁上镶嵌石碑一块,记载了黔娄子的上述故事。

  千佛岩东,在高出寺院10米的平台上,有明代建造的“对华亭”,原是僧人坐禅习静、讲经说法的地方,也是居高临下观赏泉城美景的好处所,现在这里是寺院客堂。寺内北廊房墙上镶有赵朴初撰写的“齐鲁青来”和董必武、郭沫若游千佛山而作的诗词碑刻。从兴国禅寺上行至东西盘道分叉处,沿小路顺山势西行约四、五十米,有一块15平方米的崖壁,光滑平直像一座巨大的影壁,上刻有“第壹弥化”四个大字,每字高两米多,是全省最大的石刻。

  湛山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太平山东麓,国内香港和国外加拿大多伦多等国外寺庙名曰“湛山寺”者甚多,青岛湛山寺是影响较大的一座,也是青岛市区唯一的佛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青岛湛山寺兴建是时间并不久,建于1932─1935年间,是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的143所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中历史最短的一座寺院。1931年,由当时南京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中东铁路稽查局长陈飞青居士和佛学家周楞伽发起,由现代名僧倓虚法师主持创建湛山寺。湛山寺筹建于1931年夏,由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和佛学家周叔迦等倡议,得到当时的青岛市长胡若愚、沈鸿烈及胶济铁路委员长葛光庭、青岛市佛学会会长王湘汀的支持和赞助,委托时任哈尔滨极乐寺住持倓虚法师于1932年来青岛主持兴建的。第一期工程1934年4月开工,兴建了三圣殿、僧寮及围墙、放生池,同年9月落成,12月8日举行了开光仪式。1935年续建了讲经堂、方丈寮、执事寮、厨房、库房、茶房、浴室等。所需资金全部是募捐所得。第二期工程1937年动工,兴建了大雄宝殿和旧东院(后改为男居士念佛堂),1938年竣工。所需资金全部由王湘汀捐赠。第三期工程1937年动工,兴建了藏经楼及药师塔,1938年落成。资金由周志辅、周志俊(原青岛华新纱厂经理,建国后曾任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兄妹捐赠。第四期工程1941年动工,兴建了天王殿和新东院(后改为女居士念佛堂),1943年竣工。资金由张伯祥、崔岱东捐赠。第五期工程1944年动工,兴建了山门及台阶,1945年竣工,所需资金由林耕宇捐赠。年间,倓虚法师任湛山寺住持达11之久,经过倓虚法师十多年的全力建设和苦心经营,湛山寺建成殿堂、经楼十余座,皆为五脊歇山古宫殿式和结构。倓虚法师并且订立寺规,革除寺院积弊,使之成为青岛佛教首刹,驰名中外。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湛山寺被迫关闭,僧人被遣送,大殿及配房被挪做他用。文革后逐步恢复:1983年国务院确定湛山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在全国的重点开放寺庙。1984年7月,原占湛山寺的单位全部搬走,青岛市人民政府先后拨款150万元,将被破坏的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藏经楼以及山门、石狮子、药师塔、方丈寮、僧寮、客房、讲经堂等进行了全面大修。在修复湛山寺的过程中,得到上海龙华寺明、玉佛寺真禅两位大法师和苏州西园寺安上法师的鼎力协助和支持。1985年香港大光法师向青岛湛山寺赠送了佛舍利和虚舍利。1986年12月30日湛山寺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北京广济寺首座明哲法师应邀来湛山寺兼任方丈。

  今日湛山寺占地200余亩。分中、西、东三个院落。中院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四重殿堂。西院有倓虚法师纪念堂、三学堂和齐堂。东院设有安养院和素香斋,供老僧颐养天年及宾客食宿。

湛山寺东南药师琉璃光如来宝塔

  寺前有石砌莲花放生池。池东有药师塔,塔高七级,灰砖灰瓦,古朴庄严,内部五层,可登塔远望。山门左右原有石狮一对,系北魏年间的珍贵艺术雕塑,原在益都衡王府门侧,德国人修筑胶济铁路时掠至青岛。1934年由胶济铁路委员长葛先庭赠送给湛山寺。“文化大革命”中两个石狮子均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在修复湛山寺时将被砸坏的石狮子也一并进行了修复。山门题额“湛山寺”,以及门旁两侧“常住、三宝”,东西石墙“转大法轮”、“佛日增辉”皆为创建者倓虚法师手迹。门内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西方三圣殿和藏经楼后有东西两院,有海印堂、功德堂、方丈室等建筑。殿堂内重新雕塑佛像34尊。另外,香港郭兆明居士,美国李文玲居士捐巨款新建钟鼓楼两座,日本华侨王淑兰、孙盛兰捐资于放生池畔新建兰亭一座。

青岛湛山寺倓虚法师题额

旧日湛山寺请山门北魏年间石狮子

  入山门即天王殿,内供无冠弥勒菩萨,左右为四大天王及护法韦驮菩萨。天王殿后大雄宝殿,是寺院僧众早晚课诵和法会朝拜参修场所。宝殿庭院阔大,青松参立,石板铺路。大殿雄壮,内供释迦牟尼佛、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左右为16尊者塑像,殿后供海岛观音。大雄宝殿后为西方三圣殿,殿内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后供地藏王菩萨。寺内最具特色的是“海印堂”。“海印堂”又称“功德堂”。

  明代高僧憨山大师德清公,曾建“海印寺”于崂山那罗延窟之旁,后憨山大师被诬,罪谪广东韶州,海印寺被毁,从此佛法绝迹。1931年叶恭绰等人发起兴建湛山寺,就是为了追念340年前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德清憨山大师弘法罹难故地。殿前横匾“海印遗风”。由于是倓虚弘法建湛山寺,论者称倓虚为“憨山再来”,因此“海印堂”旁又建“倓虚大师纪念堂。

  湛山寺风景也非常秀丽。它南对黄海,东、西、北三面,浮山、湛山、太平山屏列,烟岚变幻,海阔天空。“湛山清梵”为“青岛十景”之一。湛山寺至今历四任住持,第一任住持是倓虚大师。关于倓虚的生平、业绩和佛学造诣,在《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三)“哈尔滨市极乐寺”中已作介绍。1932年来青岛筹建湛山寺,由于工作得力,工程进展顺利,于是法缘大开,受到青岛佛教界人士的大力支拥戴。 1944年,虚因年事已高,宣布退居,1949年春去香港。

  第二任住持善波(俗名李宝俊)。北京人,幼年出家五台山普济寺,后求学于北京广济寺,1932年来青岛协助倓虚筹建湛山寺,1944年接替倓虚任湛山寺住持。1950年10月还俗,改名李波,1978年7月10日在青岛病故,终年66岁。第三任负责人真法(俗名孙绍安)。山东省莱阳人,家境贫困,幼年赴东北谋生,后皈依辽宁省辽阳县千山佛爷洞(今鞍山市千山)化一老和尚出家。1932年来青岛协助虚筹建湛山寺。善波还俗后,倓虚从香港来信委托真法负责湛山寺的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遣返原籍,1978年病逝,终年85岁。第四任住持明哲。山东省济宁人,1949年2月8日在上海园明讲堂出家,系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园瑛大法师的弟子,1956年中国佛学院第一期本科毕业。曾任北京广济寺首座,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副教务长。1988年应邀兼任湛山寺住持。

  湛山寺兴建时间不久,之所以成为国内名寺,被列为国务院汉族重点寺院,主要是由于它的佛学教育和佛籍典藏。1934年,倓虚大师在创建湛山寺,当时因湛山寺建于市外,居士们来往听经不便,于是由居士王湘汀出资,同期在市里兴建了一处居士们礼佛诵经之所,名“青岛佛学会”,倓虚法师将其改为“湛山精舍”,作为湛山寺的下院,湛山寺作为出家师傅重修之所,湛山精舍则为居士们修行之处。每逢星期日下午,倓虚法师或其他法师在此讲授佛教经义。其间,慈舟法师、弘一律师等大德均曾锡飞此处,为青岛的淄素两众诵经讲律,传播佛学。每次集会,男女居士可达二三百人,风雨无阻。从此,湛山寺便成为我国最年轻的汉传佛教寺院,北方地区重要的丛林,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湛山精舍”位于鱼山路(福山支路)11号小鱼山顶上。占地12公亩,为二层楼房,上、下各为9间,上层中间5间为佛堂,楼下5间为讲经堂,可容听众200人左右,右两间为佛经流通处。山下有石坊2座,前书“湛山精舍”,为叶恭绰手书,后书“回头是岸”,是吴郁生所题。青岛解放后,精舍的活动虽有所减少,但每周的讲经集会一直延续到1956年。1959年因房屋逐渐倒塌被拆掉。1982年由园林部门将精舍旧址辟为小鱼山公园。 

现为小鱼山公园的 “湛山精舍”

  湛山寺藏经楼内旧藏珍藏《龙藏》、《续藏》、《大正藏》、《百纳藏》等佛经六千余卷,共有七部藏经:影印宋《碛砂藏》,原藏共591函,6362卷,1532部,影印时合订591册;清《龙藏》,共718函,7168卷,1662部,系周志辅、周志俊、周叔迦所赠;《百讷藏》亦称《杂藏》,系周志辅、周志俊、周楞伽所赠;影印日本字《续藏》,1942年倓虚从北京带来青岛;《频伽藏》为常住出资,易如法师从济南买回;《大正新修大藏》(全藏),系周志辅、周志俊、周楞伽所赠。《大正藏》,此藏只有半部,有显藏,缺少密藏,系日本福田居士赠送。藏经楼内还有一部宋代金银书《妙法莲华经》,十分珍贵,赵朴初先生称赞此经:“天雨曼陀罗,到眼光烂漫。端严杂流丽,书法殊精湛。明人补缺处,笔态隔霄汉,谛视亦可珍,精诚有一贯,斯宝世所稀,不独一市冠”。

  藏经楼内还保存许多珍贵佛像,系1945年日本投降遣俘时,一日本人将其在华搜掠的弥勒佛铜、瓷、金、银铸之各种大小法身90余尊,留赠湛山寺。另外湛山寺还有各种玉雕、木雕、铜铸佛像10余尊,其中,最大一尊木质观音为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所赠。这些佛像,有的系隋、唐时代所造,十分珍贵。此外,还有名人字画,明版书籍、斯里兰卡巴利文贝页经10余页等名贵文物。这些藏经及文物在“文化大革命”中绝大部分被毁坏或失散,只有少部分经及时抢出,幸免毁坏,后保存在青岛市博物馆内。

  藏经楼下还有“湛山寺印经处”。系居士张伯祥所赠,先后共印刷佛典20余种,主要有明藕益大师的《梵室偶谈》,清见月老人的《一梦漫言》,倓虚法师的《金刚经讲记》、《天台传佛心印记释要》、《始终心要义记》、《普门品讲录》、《大乘起信讲义》等。

湛山寺藏经楼和“湛山寺印经处”

  80、长沙市麓山寺 

  又名慧光寺、鹿苑、万寿禅寺,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山腰,是历史悠久的著名佛寺,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被称为“湖湘第一道场”,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重点佛教寺院。

  麓山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由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初名慧光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距佛教传入中国仅200年左右,因此它不仅是湖南第一所佛教寺庙,也是我国早期佛寺之一。继开山祖师竺法崇之后,晋代住锡麓山寺的高僧还有法导和法愍和尚。南北朝的时期,麓山寺得到历朝统治者的护持,不少官宦留书藏石,别构正殿,“建涅盘像于寺中”,“献贝叶经于层阁”,使这座寺庙建筑更加完备。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文帝在麓山寺赐建舍利塔一座,供奉印度僧人带来的舍利。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游化荆、湘二州,住麓山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弘扬天台宗“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教义及“圆顿止观”禅法,使该寺声望大增。唐代的麓山寺殿堂雄伟,规模宏大,杜甫称它是“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砂湖”。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佛时,麓山寺殿堂全部被毁,僧侣离散。宣宗大中初年开始逐步恢复,景岑禅师在旧址上重建慧光寺,改名麓山寺。现寺内“虎岑堂”就是为纪念他重修麓山寺而建。元、明时,麓山寺两废两兴,明神宗万历年问(1573-1620)妙光和尚在清风峡寺旧址处重建大雄宝殿、观音阁、万法堂、藏经楼等建筑,赐名“万寿寺”。

  寺院的建筑范围在清风峡以上,清风峡以下殿堂未能修复。明末,禅寺又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在智檀、文惺等法师主持下,在智檀、文惺等法师主持下,对麓山寺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修建,前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都焕然一新。弥篙、天放、笠云等诗僧辈出,称为中兴时期。抗战时期,麓寺的弥勒殿、大雄宝殿、禅堂和斋堂等大部分建筑被日本飞机炸毁,仅存山门及观音阁。1953年9月,长沙市人民政府把麓山寺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寺内有僧人7名。“文化大革命”中寺院被毁,僧人赶出,改成公园。1983年,麓山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岳麓公园将麓山寺移交给长沙市佛教协会管理。1985年1月,僧人进驻寺内,恢复了中断许久的佛事活动,重修了大雄宝殿、弥勒殿、讲堂、神堂,使这座佛教古刹补具规模。1994年8月圣辉大和尚任驻寺方丈,1999年经国家宗教局批准该寺创办湖南第一所佛教院校。

  现在的麓山寺总面积是8428平方米。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唐时头山门在湘江滨,头山门在湘江之滨,杜甫有诗:“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砂湖。”二山门即今天的麓寺山门。山门作牌楼式,额书“古麓山寺”,旁有一副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说明了它的历史地位。入麓山寺大门后可见放生池,前进为弥勒殿,佛台上供弥勒佛像。弥勒殿左有钟楼,右为鼓楼。中进为大雄宝殿,即正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顶,殿内佛台供奉释迦牟尼佛三身佛像。殿左是五观堂和客堂,殿右是讲经堂。后进为观音阁,又叫藏经阁,阁前坪有两株罗汉松,称“六朝松”。两树对立,虬枝交错,宛若关隘,称“松关”。阁右下方有一井,名龙泉。沿清风峡回廊婉蜒而上,经舍利塔、观音阁、藏经阁、讲经堂、法华泉,可直至山顶之法华台。

  麓山寺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道场之一,历代高僧辈出,有昙捷、权武、智谦、摩诃衍那、首楞严、惠镜、惠齐、兴哲、景岑、山晖、智海、憨山德清大师等。智顗、憨山等著名宗教领袖也到麓山寺开讲弘扬佛法。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游化荆、湘二州,住麓山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弘扬天台宗“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教义及“圆顿止观”禅法在此传经说法,宣讲《法华玄文》等天台名著,一时听众云集,对三湘佛教影响深远。后人将他讲经处命名为讲经堂。今讲经堂已毁,原址在今蔡锷墓处。唐代高僧摩诃衍那,唐德宗时曾入藏讲经,力倡禅宗,一时西藏僧人风靡相从,贵族妇女30余人从其出家。后赤松德赞派人从印度请来寂护的弟子莲花生,传印度佛教,于是发生了长达三年之久的两派辩论,史称“顿渐之争”或“拉萨法诤”。据西藏史书记载,摩诃衍那辩论失败后,返回内地即在岳麓寺修持。摩诃衍那与莲花生的这场辩论,至今还是国际佛教学者研究的课题。宋代麓山寺诗僧辈出,有山恽、文袭、从悦、清素、慕哲、悟新、惠洪、智才、智海等,称为中兴时期。明末高僧憨山大师德清(1546-1623)曾住寺讲经。当时文坛领袖李东阳、张洵、张邦政、蒋希禹、陶汝鼎、冯一第、胡尔恺等皆与之过从,留下了佳句。

  麓山寺佛学历史悠久,也富有深厚的佛教遗存和文化积淀。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是麓山寺碑,为唐开元十八年(730)刻于古麓山寺,明代砌亭覆盖,清咸丰年间移嵌于岳麓书院楼壁间,“文革”期间被毁,残碑现保存在湖南大学。碑高2.72米,宽1.33米,是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碑额篆书“麓山寺碑’四个大字,碑文为行楷书,内容叙述自晋太始年间建麓山寺至唐开元立碑时,寺的兴废修葺和历届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还描写了岳麓风光,全文共1413宇,因其文采、书法、雕刻都极美,又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称《北海三绝碑》。碑后有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书写的“襄阳米芾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16字。麓山寺碑,集汉魏碑刻之长,对后来的书法艺术有很大的影响,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工书善文,名满天下,善以行、楷书碑,自成一格。此碑对后人影响较大,宋代苏轼,米芾稍袭基法,元代书法家越孟“每作大字,一意拟之”。明董其昌誉其“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李邕撰文并书“麓山寺碑”

  该寺所珍藏的佛经和古籍极为丰富,石刻的阎立本、吴道子、牧溪、仇英等作的观音宝像,贯休的十六应真,湘绣怀素草书《自叙贴》等均为珍品。

  岳麓寺也是中国历代诗文渊薮:唐时,麓山寺盛极一时,寺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堂华丽,声名蔚成大观。文人雅士竞相携游,或赋诗,或作文,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作:杜甫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之吟咏。韩愈、李邕、刘禹锡、沈传师、唐扶、韦蟾、刘长卿、宋之间、曹松、罗隐、喻鬼、戎县等都写诗吟文,赞美麓山寺。宋代岳麓寺大殿改为“岳麓书院”,成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寺内智檀、文惺、弥篙、天放、笠云等诗僧辈出,称为中兴时期。他们能诗擅文,工于书画,并著述行世。智檀法师有《岳麓衡书》、《剪曼篇》、《滇游集》、《望云草》行世,文惺法师著有《妙法莲华经笺》、《南岳游仙记》、《岳麓杂咏》、《晓云诗集》。弥篙著有《三会语录》、《南岳山居诗》、《岳麓山居诗》等。天放著有《十笏斋诗集》,并编纂《麓山寺志》3卷,使我们对麓山寺历史能有较多的了解。明末高僧憨山大师德清)曾住寺讲经。一代文宗李东阳、张洵、张邦政、蒋希禹、陶汝鼎、冯一第、胡尔恺等也都留下了佳句名篇。

  岳麓寺的景色也十分秀丽岳麓山是南岳衡山延伸到长沙的山脚,为南岳2峰之一,海拔295米,与湘江相依。这里古木参天,幽涧婉蜒,山峦秀美,风景宜人。夏日枫林葱郁,浓荫覆地,深秋层林尽染,红叶似火。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描写这里的景色。岳麓寺坐落于岳麓山腰,左临清风峡,右饮白鹤泉,前瞰赫曦丹枫、长岛湘流,后倚禹碑风云、深壑林海。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有“高殿呀然压苍穹 ,俯瞰长沙疑欲吞”之惊叹。

  81、长沙市开福寺 

  在长沙城北新河与湘江交汇处,已有一千零五十余年的历史,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寺院,三湘名刹,国内为数很少的比丘尼丛林。是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中国佛教汉族重点寺院。长沙市佛教协会设在寺内。

  开福寺创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后楚明宗天成二年(927)。当时长沙是封建割据的小王朝楚国的首都。楚王马殷及其儿子马希范费巨资建会春园,内有嘉宴堂、拔楔亭等,作为文人饮酒游宴的场所。当时高僧保宁在此说法传经,马殷即将会春园中部份建筑物施舍给保宁做了寺院。开福寺当时规模很大,寺内僧人达一千多人。楚国共历五主,只存在五十七年,为南唐所灭。马氏亡国后,该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留存下来。

  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后。整个宋代是开福寺比较兴盛的时期。佛事兴隆,高僧辈出。宋太祖赵医胤召见过开福寺僧首洪蕴,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真宗咸平初(998),封洪蕴为僧官右街首座,转左街副僧录。宋仁宗嘉祐年间,在沙门紫河主持下,对开福寺进行了一次大修和扩建。北宋末年,这个寺院已经成为一个别具特色的风景区,寺内寺外有所谓十六景:紫微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鸳鸯井、凤咀洲、木鱼岭、拔楔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南宋初著名理学家张栻游览开福寺后,曾写过一篇《题开福寺》的散文,极言其风景幽美。

  明代开福寺,又有过两次修建:第一次是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由沙门彻堂重修;第二次是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寺宇倾记,由吉藩募集当地士庶重建,明未又毁于兵火。此时开福寺周围风景仍引起人们游览的兴趣。明代文人李冕,写有题为《开福寺》纪游:“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采久,花落满间庭。”

  到了清代,先后修建了四次:第一次是顺治十七年(1660)由沙门佛国当住持时募修;第二次是康熙八年(1669)总兵卜世龙倡捐重建,巡抚周召南等撰有《重修紫微山开福寺碑记》,这是开福寺留存下采的最早的清代碑刻;第三次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寺后制造火药,寺宇被焚,巡抚梁国治命僧募修;第四次是乾隆六十年(1795),寺后又因制造火药,引起火灾,把后殿烧掉了,复为修葺。

  光绪江南福山镇总兵陈海鹏曾请当时名士王闿运、王先谦,诗僧寄禅、笠云等道俗一十九人,于光绪十二年(1886)在此组织碧湖诗社,饮酒赋诗,一时传为文坛盛事。次年,徐树钧撰有《长沙开福寺碑》,今存。

  光绪二十四年(1898)到三十四年(1908)之间,日本佛教徒水野梅晓,前往南岳,途经长沙,拜访过当时著名诗僧笠云,谈到白本佛教界“随潮流之转移,与国运以俱新”,兴办佛学教育的经过。于是笠云“假开福寺,创立僧学”,组织了湖南僧立师范学堂,由笠云主持其事。光绪三十一年(1905),笠云应水野梅晓之约,率领门人筏喻、道香等,东渡日本东京等地参观访问,受到日本佛教界人士极其热情的接待。笠云著有《听香禅室诗集》八卷《东游记》(日本纪行诗)一卷。

  民国年间,一九一八年大殿被焚。第二年住持慧修重修毗卢殿。一九二一年继任住持宝生,从一九二二-一九二四年先后修建大雄宝殿,三圣殿。他并邀请天台宗憎人空也法师在此开办湖南佛学讲习所。一九三九年八月十四日,由巨赞法师率领的佛教青年服务团,组织了僧尼七十人,在此举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爱国集会。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四九年开福寺又曾开办过湖南佛学讲习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一九五二年拨款一亿三千万元(旧人民币),重新修复了开福寺,殿堂楼阁,焕然一新,以明真法师为住持。“文化大革命”以前,寺内保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如:唐人写经、名人字画、各种图书、佛经、雕刻佛像,据统计:一般书籍达一万二千一百二十五册,大藏经六部(即影印宋砂藏、明南藏、明北藏、青龙藏,大正藏、频伽藏各一部),字画一百六十四件,碑帖一百一十四件,大小佛像一千二百尊,其中有明代吉王所造铜质观音像,重达一吨半。但在十年动乱中均被毁,所有文物,荡然无存。

  近年来,开福寺佛事兴盛。特别是1994年被定为尼僧修学道场、比丘尼丛林以来,对开福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桥、钟鼓楼等;维修了大雄宝殿、法堂、禅堂、念佛堂、摩尼所、斋堂、客堂、藏经楼。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高僧大德来访,佛教文化交流也不断增多。日本临济宗派佛教高僧几乎每年都来开福寺拜谒祖庭}

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并非原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金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