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团队正能量经典语录合作意识,且不谦虚的新员工怎么培养。

  所谓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对于一个团队至关重要,设团队总能力为A,队长的团队组织能力为a,每个队员的平均个人能力为b,对中人数为c,团队协作能力为d。那么有:A=a×(bc)(bc)(bc)......(bc)(bc) (共d个(bc))相乘。可见团队协作能力的巨大作用。   团队协作能力现在也被部分企业纳入个人考核范围内,一个好的团队不是要一个特别优秀的人带领一群平庸的手下,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的是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好的团队并不是说每一份子各方面能力都特别棒,而是能够很好地借物使力,取团队其它成员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也把自己的长处优点分享给大家,互相学习交流,共同进步。团队协作能力的作用  1. 团队大于个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它同时也强调成员的共同贡献。但是,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   大家都知道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但把更多的筷子放在一起,想要折断是很困难的事。 2. 团队协作的本质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切实可行、具有挑战意义且让成员能够为之信服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团队的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不分彼此,共同奉献。在一个团队里面,只有大家不断地分享自己的长处优点,不断吸取其它成员的长处优点,遇到问题都及时交流,才能让团队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   3. 团队合作与个人的潜力。   当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坦诚相待,都有一份奉献精神时,取长补短,个人的能力肯定会得到大大的提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大家把团队里面每一份子的优点长处都变为自己的长处优点,灵活运用,不仅团队的力量日益强大,自己的能力,潜力也慢慢得到升华。   团队协作能激发出团队成员不可思议的潜力,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出最强的力量。但是,一加一的结果却是大于一,也就是说,团队工作成果往往能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   4. 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协同合作是任何一个团队不可或缺的精髓,是建立以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无私奉献,团队成员因此而互补互助团队协作能力 - 如何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了解团队成员的性格品质  团队强调的是协同工作,所以团队的工作气氛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团队的合作能力。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无敌的团队,团队中的个人能力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即能造就出一个好的团队,所以才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之说。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作为团队的一员应该主动去寻找团队成员的优点和积极品质,学习它,并克服自己的缺点和消极品质,让它在团队合作中被弱化甚至被消灭。如果团队的每位成员,都主动去寻找其它成员的积极品质,那么团队的协作就会变得很顺畅,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团队精神最高境界“不抛弃,不放弃”。包容团队成员  团队工作需要成员在一起不断地讨论,如果一个人固执己见,无法听取他人的意见,或无法和他人达成一致,团队的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团队的效率在于配合的默契,如果达不成这种默契,团队合作就不可能成功。为此,对待团队中其他成员时一定要抱着宽容的心态,讨论问题的时候对事不对人,即使他人犯了错误,也要本着大家共同进步的目的去帮对方改正,而不是一味斥责。同时也要经常检查自己的缺点,如果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不妨将它坦诚地讲出来,承认自己的缺点,让大家共同帮助你改进,这是最有效的方法。获得支持与认可  要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认可,而不是反对,必须让大家喜欢你。但一个人又如何让别人来喜欢你呢?除了在工作中互相支援、互相鼓励外,还应该尽量和大家一起去参加各种活动,或者礼貌地关心一下大家的生活。要使大家觉得,你不仅是他们的好同事,还是他们的好朋友,那还会有谁不喜欢与自己的朋友合作吗?保持谦虚精神  任何人都不喜欢骄傲自大的人,这种人在团队合作中也不会被大家认可。可能你在某个方面比其他人强,但你更应该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强项上,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自己的肤浅和无知。因为团队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有自己的专长,所以必须保持足够的谦虚。资源共享  团队作为一个整体,需要的是整体的综合能力。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诺个人能力没有充分融入到团队中,到了一定阶段必定会给整个团队带来致命打击。资源共享作为团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很好的评估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也是一个团队能力的客观提现。故提高团队的资源共享度是可以让团队健康发展,稳定发展的基础。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的几个要素一、尊重,内外兼修的美德  尊重没有高低之分、地位之差和资历之别,尊重只是团队成员在交往时的一种平等的态度。平等待人;有礼有节;既尊重他人、又尽量保持自我个性。这是团队合作能力之一:尊重的最高境界。团队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每一个团队成员首先是一个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个体人,然后才是一个从事工作、有着职业分工的职业人。虽然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在一定的生长环境、教育环境、工作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与他人不同的自身价值观,但他们每一个人也同样都有渴望尊重的要求,都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而不论其资历深浅、能力强弱。尊重,意味着尊重他人的个性和人格,尊重他人的兴趣和爱好,尊重他人的感觉和需求,尊重他人的态度和意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义务,尊重他人的成就和发展。尊重,还意味着不要求别人做你自己不愿意做或没有做到过的事情。当你不能加班时,就没有权力要求其他团队成员继续“作战”;   尊重,还意味着尊重团队成员有跟你不一样的优先考虑,或许你喜欢工作到半夜,但其他团队成员也许有更好的事情可以做。只有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尊重彼此的意见和观点,尊重彼此的技术和能力,尊重彼此对团队的全部贡献,这个团队彩绘得到最大的发展,而这个团队中的成员也才会赢得最大的成功。尊重能为一个团队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使团队资源形成最大程度的共享。二、欣赏,高段位的品质  学会欣赏、懂得欣赏。很多时候,同处于一个团队中的工作伙伴常常会乱设“敌人”,尤其是大家因某事而分出了高低时,落在后面的人的心里就会很容易酸溜溜的。所以,每个人都要先把心态摆正,用客观的目光去看看“假想敌”到底有没有长处,哪怕是一点点比自己好的地方都是值得学习的。欣赏同一个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就是在为团队增加助力;改掉自身的缺点,就是在消灭团队的弱点。   欣赏就是主动去寻找团队成员的积极品质,尤其是你的“敌人”,然后,向学习这些品质,并努力克服和改正自身的缺点和消极品质。这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第一步。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人的身上都会有闪光点,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并学习。要想成功地融入团队之中,善于发现每个工作伙伴的优点,是走进他们身边、走进他们之中的第一步。适度的谦虚并不会让你失去自信,只会让你正视自己的短处,看到他人的长处,从而赢得众人的喜爱。每个人都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比其他人强,但你更应该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强项上。因为团队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因此,你必须保持足够的谦虚,这种压力会促使你在团队中不断进步,并真正看清自己的肤浅、缺憾和无知。   总之,团队的效率在于每个成员配合的默契,而这种默契来自于团队成员的互相欣赏和熟悉——欣赏长处、熟悉短处,最主要的是扬长避短。三、宽容,让心胸更宽广  美国人崇尚团队精神,而宽容正是他们最为推崇的一种合作基础,因为他们清楚这是一种真正的以退为进的团队策略。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阔的则是人的心灵”。这句话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适用的,即使是在角逐竞技的职场之上,宽容仍是能让你尽快融入团队之中的捷径。宽容是团队合作中最好的润滑剂,它能消除分歧和战争,使团队成员能够互敬互重、彼此包容、和谐相处、从而安心工作,体会到合作的快乐。试想一下,如果你冲别人大发雷霆,即使过错在于对方,谁也不能保证他不以同样的态度来回敬你。这样一来,矛盾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反之,你如果能够以宽容的胸襟包容同事的错误,驱散弥漫在你们之间的火药味,相信你们的合作关系将更上一层楼。如果有人握着拳,还用一副愤怒的表情来见我,我敢肯定,我的拳头会比他握的更紧,我会比他更加愤怒。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宽容,是指容纳各自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及适当程度的包容,但并不是指无限制地纵容,一个成功的团队,只会允许宽容存在,不会让纵容有机可乘。   宽容,并不代表软弱,在团队合作中它体现出的是一种坚强的精神,它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团队战术,为的是整个团队的大发展,以及为个人奠定有利的提升基础。首先,团队成员要有较强的相容度,即要求其能够宽厚容忍、心胸宽广、忍耐力强。其次,要注意将心比心,即应尽量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衡量别人的意见、建议和感受,反思自己的态度和方法。四、平等,真正以人为本  美国企业在这一点上的所作所为让人叹为观止,从无差别的办公室到无等级之分的停车场,每一个管理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平等精神。当每一个团队成员都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时,他们之间就不会产生距离感,他们在合作时就会形成更加默契、紧密的关系,从而使团队效益达到最大化。五、信任,成功协作的基石  美国管理者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如果连起码的信任都做不到,那么,团队协作就是一句空话,绝没有落实到位的可能。人们在遇到问题时,会首先相信物;其次是相信自己和自己的经验,最后,万不得已才相信他人。而这一点,在团队合作中则是大忌。   团队是一个相互协作的群体,它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信任是合作的基石,没有信任,就没有合作。信任是一种激励,信任更是一种力量。团队成员在承受压力和困惑时,要相互信赖,就象荡离了秋千的空中飞人一样,他必须知道在绳的另一端有人在抓着他;团队成员在面临危机与挑战时,也要相互信任,就象合作猎捕猛兽的猎人一样,必须不存私心,共同行动。否则,到最后,这个团队以及这个团队的成员只会一事无成、毫无建树。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职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越来越需要集体的合作。个人的能力再强、工作做的再出色,也不能离开团队这个大的氛围。因此,团队成员只有相互信任、主动做事、乐于分享,才能共同成长,共达成功的彼岸。信任,是整个团队能够协同合作的十分关键的一步。如果团队成员彼此间没有充分的信任,其交流就很难发生,就会丧失彼此合作的基础,整个团队也就势必形同散沙,毫无力量可言。   高效团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也就是说,团队成员彼此相信各自的品格、个性、特点和工作能力。这种信任可以在团队内部创造高度互信的互动能量,这种信任将使团队成员乐于付出,相信团队的目标并为之付出自己的责任与激情。如果你不相信任何人,你也就不可能接纳任何人。根据团队交往的交互原则,你就不信任别人,别人也就不会信任你;相反,你以坦诚友好的方式待人,对方也往往会以同样的方式待你,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信任是缔造团队向前的动力,它同时也是团队成员对自身能力的高度自信。   正是基于这种自信,他才会将自己的信任和支持真正交付给自己的合作对象。所以,若想获得最大的成功,就必须让自己拥有这份自信!六、沟通,管理的桥梁  敢于沟通、勤于沟通、善于沟通,让所有人都了解你、欣赏你、喜欢你。   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将“少说话,多做事”,“沉默是金”奉为瑰宝,固执认为埋头苦干才是事业走向辉煌的制胜法宝。可却忽略了一个人身在团队之中,良好的沟通是一种必备的能力。作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能力是保持团队有效沟通和旺盛生命力的必要条件;作为个体,要想在团队中获得成功,沟通是最基本的要求。沟通是团队成员获得职位、有效管理、工作成功、事业有成的必备技能之一。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都不能容忍另类思维的存在。于是,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我们不断重复着“瞎子摸象”的游戏,也许你摸到了“墙”,我摸到了“绳子”,他摸到了“柱子”……而每个人都抱着固有的思维不放,顽固地坚持着自己的意见,不管这个意见是否全面、具体。沟通能力在团队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当你有了好想法、好建议时,要尽快让别人了解、让上级采纳,为团队做贡献。否则,不论你有多么新奇的观点和重要的想法,如果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没有。   持续的沟通,是使团队成员能够更好地发扬团队精神的最重要的能力。团队成员惟有冲自身做起,秉持对话精神,有方法、层次地对同时发表意见并探讨问题,汇集经验和知识,才能凝聚团队共识,激发自身和团队的力量。建立团队精神时必须掌握的沟通语言:最重要的八个字:我承认我犯过错误!最重要的七个字:你干了一件好事!最重要的六个字:你的看法如何?最重要的五个字:咱们一起干!最重要的四个字:不妨试试!最重要的三个字:谢谢您!最重要的两个字: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字:您……七、负责,对团队的忠诚  负责即敢于担当,对自己负责,更意味着对团队负责、对团队成员负责,并将这种负责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的细节之中。团队在运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若是每次出现错误都互相推卸责任,那么这个团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并且一个对团队工作不负责任的人,往往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也是一个无法体会快乐真谛的人。要知道,当你将责任推给他人时,实际上也是将自己的快乐和信息转移给了他人。任何有利团队荣誉、有损团队利益的事情,与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是息息相关的,所有的人都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我是公司的老板,如果有谁说那不是我的责任之类的话,我就会立刻把他开除,因为这种人显然对整个团队没有足够的专注和忠诚,缺乏责任心。八、节俭,以小显大  在美国,节约是整个团队的事,而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浪费都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越是优秀的员工,越要懂得事事从小处着眼,因为很多细小的环节都是与公司的前途休戚相关的。正所谓细节决定命运。所以,为了团队的整体利益,所有的团队成员都应该养成节约成本的好习惯。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想在短时间内就将浪费的习惯彻底改掉,确实有很大的难度。但只要你下定决心,从骨子里树立自己的节约思维与习惯,那么,你就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由浪费到节约这个艰难的过程。在今天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里,即使企业员工从小处节俭,最后聚少成多,企业所获得的成果也是十分可观的,甚至真的可以造成企业赚钱和赔钱的本质区别。   因此,当我们在工作中自主、自动和自发地极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时,无形中就会使整个团队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实际上也就等于为整个团队增加了利润。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够形成习惯性节俭,使他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那么我们就会因为这些习惯而获益,并最终赢得辉煌的事业。九、诚信,不容置疑  古人说:人无信则不立。说的是为人处世若不诚实,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和建功立业。一个个体,如果不讲诚信,那么他在团队之中也将无法立足,最终会被淘汰出局。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作为一名团队成员所应具备的基本价值理念——它是高于一切的。没有合格的诚信精神,就不可能塑造出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也就无法得到上司和团队伙伴的信赖,也就失去了与人竞争的资本。唯有诚信,才是让你在竞争中得到多助之地的重要条件。团队精神应该建立在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而只有当你做到了“言必信,信必果”时,你才能真正赢得同事的广泛信赖,同时也为自己事业的兴盛发达注入了活力。十、热心,帮助身边每一块“短木版”  职场之内,人们一致认定的竞争法则是:强者有强者的游戏规则,弱者有弱者的生存法则。作为一个团队成员,必须记住,只有一个完全发挥作用的团队,才是一个最具竞争力的团队;而只有身处一个最具竞争力的团队之中,个体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当你是团队中的那块“短木版”时,应该虚心接受“长木版”的帮助,尽一切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让自己拖整个团队的后腿,当你是团队中的那块“长木版”时,你不能只顾自己前进的脚步,而忽略了“短木版”的存在,那么,你收获的终将是与“短木版”一样的成就。当我们身处于一个团队中时,只有想方设法让短木板达到长木板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十一、个性,坚持自己的特质  团队精神不是集体主义,不是泯灭个性、扼杀独立思考。一个好的团队,应该鼓励和正确引导员工个人能力的最大发挥。团队成员个人能力的最大发挥,其实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最好体现。个人英雄主义在工作中往往表现为个性的彰显,更包含有创造性的工作,以及勇于面对压力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团队若能给团队成员提供一个充分施展、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那么,这将会为团队带来永不枯竭的创新能力!诚然,团队精神的核心在于协同合作,强调团队合力,注重整体优势,远离个人英雄主义,但追求趋同的结果必然导致团队成员的个性创造和个性发挥被扭曲和湮没,而没有个性,就意味着没有创造,这样的团队只有简单复制功能,而不具备持续创新能力。   团队不仅仅是人的集合,更是能量的结合与爆发。作为团队成员,不要因为身处团队之中就抹杀了自己的个性特质。记住,团队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成员的才能,只要你不逾矩,那你就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八仙过海,各显省通”地开展你的工作。十二、团队利益,至高无上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团队精神不反对个性张扬,但个性必须与团队的行动一致,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要考虑到整个团队的需要,并不遗余力地为整个团队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只有当团队成员自觉思考到团队的整体利益时,他才会在遇到让人不知所措的难题时,以让团队利益达到最大化为根本,义无返顾地去做,自然不会因为工作中跟相关部门的摩擦而耿耿于怀,也不会为同事之间意见的分歧而斤斤计较,更不会因为公司对自己的一时错待而怨恨于心。对上司和公司的决定需要保持高度的认同感,这也是全局意识的一种体现。因为上司或公司高层正是一支团队的指挥中枢,每位下属或员工都必须听命于他们,与他们精诚合作,这个团队才能保持旺盛而持久的战斗力,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在团队之中,一个人与整个团队相比,是渺小的,太过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永远不会真正融入到团队之中!而拥有极强全局意识的人,最终会是一个最大的受益者!十三、超越自我的团队意识  强调团队合作,并不意味着否认个人智慧、个人价值,个人的聪明才智只有与团队的共同目标一致时,其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成功的团队提供给我们的是尝试积极开展合作的机会,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其中寻找到我们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乐趣——工作的乐趣,合作的乐趣。团队成员只有对团队拥有强烈的归属感,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是团队的一员,才会真正快乐地投身于团队的工作之中,体会到工作对于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十四、永远不要抛开你的队友  杰克·韦尔奇有句关于团队的名言:你可以拿走我的企业,但不能拿走我的团队,只要我的团队在,我就能再开创一个更加辉煌的企业。这是通用的路标,也是我们现代企业中生存必须秉持的原则。现代企业需要协调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员共同奋斗,如果你不是一个领军型人才,如果你缺乏一定的合作精神,那么,你的晋升之路将倍加坎坷,甚至遥遥无期。十五、“我们”,Forever!  不是“他们”、“你们、“你”、“他”、“我”,而是“我们”!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团队领导,甚或只是一名合格的团队成员,那么,你就必须努力养成不在团队中使用第一人称的习惯,因为你在团队中所做过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是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的,都是由“我们”共同来承担的。   所以,当你又想说出“我”这个字的时候,请你认真回想一下你所有的同事、伙伴和下属,以及那些你可能遗漏的人们……如果你经常使用“你们”、“他们”等人称,那么在无形中你就会表现出一种疏离感,散发出一种“生人勿近”的气息,久而久之,你会被整个团队孤立起来,成为一个和谐团队中最不和谐的音符。这样的你,又何谈事业与前程?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在用“我”来代替整个团队的“我们”时,就已经习惯了把整个团队的功劳归于己身,在论功行赏时忽视整个团队的努力,使整个团队都成为“我”本身的附属品,致使团队人心涣散、一盘散沙,战斗力也无从谈起。一个企业就象一部机器,机器的正常运转需要每个部件的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效率,使整个团队处于瘫痪状态。团队协作能力 注意事项  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一、团队的核心是人。  团队协作的基础是团队,一个团队不能只依靠一个人的力量,重视一个人的力量,要依靠整个团队协作的力量创造奇迹,要着力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而不是一个优秀的个人,要始终把团队放在第一位,一切以团队的利益为主。团队就是一个人,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步伐、二、了解团队成员的优缺点。  没有完美的个人,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团队强调的是成员互帮互助,协同工作,所以,团队的每个成员应了解其他成员的优点和积极品质,学习它,并克服自己的缺点和消极品质,让它在团队合作中被弱化甚至被消灭。   如果团队的每位成员,都主动去寻找其他成员的积极品质,那么团队的协作就会变得很顺畅,工作效率就会提高。三、包容的心态。  对待团队的其他成员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团队工作需要成员在一起不断地讨论,如果一个人固执己见,无法听取他人的意见,或无法和他人达成一致,团队的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   团队的效率在于配合的默契,如果达不成这种默契,团队合作就不可能成功。为此,对待团队中其他成员时一定要抱着宽容的心态,讨论问题的时候对事不对人,即使他人犯了错误,也要本着大家共同进步的目的去帮对方改正,而不是一味斥责。四、让大家喜欢你。  要让别人喜欢人,就要经常检查自己的缺点,承认自己的缺点,让大家共同帮助你改进,这样才能够得到让大家喜欢你,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认可。   在工作中要互相支援、互相鼓励,关心大家的生活,要使大家觉得,你不仅是他们的好同事,还是他们的好朋友,那还会有谁不喜欢与自己的朋友合作吗?五、保持谦虚。  没有一个人喜欢骄傲自大的人,这种人在团队协作中也不会被大家认可。即使你在某个方面比其他人强,但也不能因此而盛气凌人;或者一味的关注他人的弱项,进而讽刺。   团队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有自己的专长,所以必须保持足够的谦虚,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强项上,只有这样在这样的压力下,才能看到自己的肤浅和无知,才能促使你在团队中不断地进步。

}

  管理的第一要素即是管人,也就是要根据人的心理和思想规律,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来改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和管理效率。

  古人云:“人事之最难在于知人”,我们在每天的工作中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进行“心理上的较量”。那我们怎样才能在和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周围一切的人力资源,让他们尽最大可能的为您服务呢?这其中包括您的员工、您的上下级关系、您的同事、甚至你的客户。这时若您能将管理心理学知识利用起来融会贯通,使之服务于我们的工作、生活,那您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成为无往而不利的强者!我们可以列出这样一个递进的等式:了解人的心理====驾驭人的心理=====支配人=====支配世界。由此可见,我们任何一位渴望成功、渴望支配世界的人都应当而且必须了解并掌握一些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

  如果您是一位企业的决策者,通过掌握管理中的心理学,可以有助于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效益,以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如果您是一位企业的中层管理者,通过借助管理中的心理学准确找到自身的定位,了解与缓解自己上下级关系的压力和情绪,矫正管理中的偏差,找到最佳的激励自我和下属的有效方法,从而发挥每一位员工的能动性,逐步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职员和管理高手;

  如果您是一位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那您更需要通过学习管理中的心理学,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修养,才能纠正理智上、行为上的“错位”,才能在工作中充分体现出真实的人格与自我价值。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看了这么多您也许会想:这么专业的心理学会很难掌握吧。错!我们出版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您能通过轻松愉快的阅读来学习并掌握专业的管理心理学知识,本书不同于一般心理学书籍那样繁述,而是力求语言通俗易懂、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版式分明有致,让您乐学其中!

  最后想说的是,任何事物都不会尽善尽美,本书的编撰还存在很多缺陷,希望热心的朋友予以体谅,并给予帮助、指正!

  对于企业的管理,其最大对象是管人,即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从本质上说,人本管理就是要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思想规律,通管理的第一要素即是管人,也就是要根据人的心理和思想规律,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来改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和管理效率。

  古人云:“人事之最难在于知人”,我们在每天的工作中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进行“心理上的较量”。那我们怎样才能在和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周围一切的人力资源,让他们尽最大可能的为您服务呢?这其中包括您的员工、您的上下级关系、您的同事、甚至你的客户。这时若您能将管理心理学知识利用起来融会贯通,使之服务于我们的工作、生活,那您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成为无往而不利的强者!我们可以列出这样一个递进的等式:了解人的心理====驾驭人的心理=====支配人=====支配世界。由此可见,我们任何一位渴望成功、渴望支配世界的人都应当而且必须了解并掌握一些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

  如果您是一位企业的决策者,通过掌握管理中的心理学,可以有助于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效益,以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如果您是一位企业的中层管理者,通过借助管理中的心理学准确找到自身的定位,了解与缓解自己上下级关系的压力和情绪,矫正管理中的偏差,找到最佳的激励自我和下属的有效方法,从而发挥每一位员工的能动性,逐步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职员和管理高手;

  如果您是一位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那您更需要通过学习管理中的心理学,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修养,才能纠正理智上、行为上的“错位”,才能在工作中充分体现出真实的人格与自我价值。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看了这么多您也许会想:这么专业的心理学会很难掌握吧。错!我们出版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您能通过轻松愉快的阅读来学习并掌握专业的管理心理学知识,本书不同于一般心理学书籍那样繁述,而是力求语言通俗易懂、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版式分明有致,让您乐学其中!

  最后想说的是,任何事物都不会尽善尽美,本书的编撰还存在很多缺陷,希望热心的朋友予以体谅,并给予帮助、指正!

  对于企业的管理,其最大对象是管人,即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从本质上说,人本管理就是要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思想规律,通管理的第一要素即是管人,也就是要根据人的心理和思想规律,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来改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和管理效率。

  古人云:“人事之最难在于知人”,我们在每天的工作中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进行“心理上的较量”。那我们怎样才能在和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周围一切的人力资源,让他们尽最大可能的为您服务呢?这其中包括您的员工、您的上下级关系、您的同事、甚至你的客户。这时若您能将管理心理学知识利用起来融会贯通,使之服务于我们的工作、生活,那您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成为无往而不利的强者!我们可以列出这样一个递进的等式:了解人的心理====驾驭人的心理=====支配人=====支配世界。由此可见,我们任何一位渴望成功、渴望支配世界的人都应当而且必须了解并掌握一些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

  如果您是一位企业的决策者,通过掌握管理中的心理学,可以有助于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效益,以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如果您是一位企业的中层管理者,通过借助管理中的心理学准确找到自身的定位,了解与缓解自己上下级关系的压力和情绪,矫正管理中的偏差,找到最佳的激励自我和下属的有效方法,从而发挥每一位员工的能动性,逐步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职员和管理高手;

  如果您是一位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那您更需要通过学习管理中的心理学,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修养,才能纠正理智上、行为上的“错位”,才能在工作中充分体现出真实的人格与自我价值。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看了这么多您也许会想:这么专业的心理学会很难掌握吧。错!我们出版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您能通过轻松愉快的阅读来学习并掌握专业的管理心理学知识,本书不同于一般心理学书籍那样繁述,而是力求语言通俗易懂、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版式分明有致,让您乐学其中!

  最后想说的是,任何事物都不会尽善尽美,本书的编撰还存在很多缺陷,希望热心的朋友予以体谅,并给予帮助、指正!

  对于企业的管理,其最大对象是管人,即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从本质上说,人本管理就是要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思想规律,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为搞好人本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如果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手段和成果,找到人类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一定有好办法。古人云:“人事之最难在于知人”。如何使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管理的难题和研究重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动是由思想支配的,思想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的每个行为都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行为结束后,又会有新的需要产生新的动机,引起新的行为。因此,“需要”是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根本动力。做好人本管理工作,首先就要研究和满足人的心理需要。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结构的。人们的现实需要主要包括: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成就的需要、求知成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以上这些需要,物质需要是前提和基础。因此,人本管理工作要重视人的物质需要,贯彻物质利益原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人的积极性。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最主要的是要关心群众生活,从多方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管理者要时刻关心下属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关心他们的工资、奖金、住房、医疗、保险等物质利益。要确立这样的认识,那就是管理工作一旦撇开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势必会软弱无力。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地位、职业、文化程度、社会关系等的不同,各类人员的需要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管理工作者要善于观察人,了解人的需要,这样才能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方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调动不同类型的人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力。同时,管理工作还应该通过分析具体人的具体需要来掌握人的行为的规律,以提高对可能出现的行为的预见性和控制力。

  人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的不同,他们的心理也各有特点。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又是多变的,而且还具有锁闭性的特征,即心灵深处的东西往往不愿意轻易地暴露。因此,企业的管理工作者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也正是我们出版这本书的初衷,希望通过本书使企业各阶层的管理者懂得一些心理学的理论。这样不仅可以使管理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加强自我修养,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工作对象的个性差异,讲究审时度势、“量体裁衣”,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从而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第一篇 自我的心理管理 做好心理准备

  所谓心理管理即是人通过对自己心理的调节,力图保持某种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自我的心理管理从始至终起着一种内部调控的作用。自我管理是人类对自身的管理,是一个人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作为管理者,进行管理活动是工作的重点,这其中除了对员工的管理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者还要进行自我的心理管理。也就是说,管理者应该从自己的心理上进行准备和提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把管理工作做好。

  心理准备就是在进行某项行为之前所做的心理管理,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机能提高到和行为相适应的高度上来,以便行为的顺利实施。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活动之前,首先应该从心理上对所要进行的管理行为做必要的心理准备,在自己的心里有一个预期和提前量,这样才能在管理的过程中将管理行为和管理思想真正贯彻到位。

  作为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表现是很重要的,因为员工会将你的行为在潜意识里形成自己的行为标准。而一个管理者首先应该在思想上将所有员工装在自己心里,用一杆秤去衡量所有员工的表现。这就要求作为管理者应该是一个无私的人,一个会将所有员工平等对待的人。这是管理者必须要做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培养。

  一个管理者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员工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在管理者完成自我的心理管理过程之后,他需要将自己的这个心理能力运用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去。比如,他要考虑如何把所有员工的心力集中到一起,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协力完成共同的目标。因此,管理者要从心理上认识到其工作的重点应该在员工身上,而不是工作本身。尤其是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比那些高层管理者更多地接触到员工。既然是与员工接触,管理者必须首先做到心底无私,在自己的心里将员工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管理者的心既不能偏左,也不能靠右。如果一个管理者不能真正从心理上完成这样的自我管理,那么他就很难要求自己的员工,甚至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反感。因此,管理者必须首先做到“心底无私”,才能赢得“天地宽”。

  在工作中,往往为了工作的需要,管理者要抛开自己的心理偏向,比如手下得力员工的调动,就是一件让每个管理者头疼的事情。因为,本身得力下级就是管理者自己很器重和欣赏的,是从心理上得到认可的,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工作方法自己都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共同工作中,相互已经建立了心理默契和愉快的工作关系,甚至私下的交情也不错。现在要被突然从你的团队中调走,的确令人苦恼。但是为了工作的整体需要,那么此时就需要你首先从公司的人事部署、经营策略和本部门的工作方针考虑,明确自己的工作需要;再仔细分析下级的工作能力、性质、耐力和其他的潜质;然后,就是你运用自己心理管理能力的时候了,你就应该做出自己的选择,决定取舍。当然,你还必须和你的下级讲清楚,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心理趋向,这需要诚恳的态度和心理上的沟通。如果你真的做到了以上的心理准备,那么你就可以开门见山地去说:“这是出于整个公司和工作的考虑,尽管你一直工作很努力,工作成绩也很好,但你对本部门工作的熟悉正是你的优势,何况从整体上和将来的发展考虑,在别的部门更能发挥你的能力。”这虽然总是让人感到难堪,但你要知道,在公事上你应该是对公司负责,而不是对某个下级负责。这自然也与你的心理偏向和个人感情无关,你私下里可以耐心地向他做出更详细的解释,就不至于因此而影响相互的关系。

  我们常说“公事公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心底无私才是你赢得员工认可和尊重的前提。这尤其在你解雇自己得力和喜欢的员工时表现得更加突出。当然要做到公事公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你要放弃自己已经形成的心理认同,进行自我的心理调试和管理,不让你的心理判断影响思想的理性判断。这可能很难,但你必须这么去做,因为,心理判断往往应该服从思想的理性判断。但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做到,甚至公私不分,那你的下级也会效仿,从而导致公司秩序混乱。不仅如此,员工也会因此对上级产生不信任,并产生反抗的心理。尤其是那些富有正义感的员工,总会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那公司的情况就会更糟糕。

  由此可见,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在内心不能掺杂任何私人感情。当然,从赏罚的角度来说,人们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一般人都喜欢奖赏而害怕惩罚,但赏罚分明可以让员工士气大增,更容易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这同样也是管理者进行自我心理管理必须经历的过程。

  我们都熟知“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历来都被人们津津乐道,这可以说是赏罚分明的一个典范事例。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很熟知那段历史,当时,街亭是魏蜀两军的必争之地。蜀将马谡熟读兵书,深得诸葛亮的赏识,诸葛亮在心理上已经建立了对马谡的高度认同。当马谡自己力争为先锋去镇守街亭时,诸葛亮明白事关重大,让他立下了军令状,还任命大将王平做他的助手。但是由于马谡并没有完全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加上他自己刚愎自用,不理王平等人的劝阻,弃城不守,舍水上山,犯了兵家大忌。结果,魏军将蜀军团团围住,切断其水和粮草的来源。蜀军大乱,在魏军强大的攻势下不可避免地溃败了,街亭战略要地失守。结果导致诸葛亮整个战略难以实施,丧失最佳的战略时机,一出岐山宣告失败。诸葛亮退回汉中之后,严厉追究马谡街亭失守的责任,最后以军法论处。

  我们都能看到诸葛亮心里的难受和激烈的内心斗争,以及他有多么的不忍心,但诸葛亮更明白,如果不按军法从事,他将失去手下大将的人心,兴复汉室的理想就彻底成了一句空话。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会有深刻的印象,诸葛亮犹豫,在中军帐反复思量,是有爱惜人才的因素,但他内心深知,这是必须要下的决心。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完成了一次意义重大的心理救赎。他的内心斗争,也是原有的心理机制与自我心理管理能力的一次较量,这个较量的结果就是对自我心理管理的最好诠释。

  诸葛亮赏罚分明的做法赢得了手下大将的拥护和诚服,也更加强了自己的威性。

  一个聪明的管理者,或者说一个懂得自我心理管理的管理者,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使用个人感情,更知道什么时候必须使用自我心理管理的能力来做出有利于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取舍,那就是一碗水端平。

  把握化敌为友的技巧

  职场有时像战场,难免会碰到一些“敌人”。但是职场又不能完全像战场,每个人都得有团队的概念,才能够成就事业。所以在职场上,作为管理者,当你在工作上非常需要某个人的协助,而这个人又跟你有某种程度的不合时,你该怎么做?逃避和放弃,是最笨的方法,这么做只会显示你的懦弱和无能。要化敌为友的确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

  最有用的办法就是先把握你的“敌人”的心理,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地接触“敌人”的武装,达到心理沟通和认可的目的,真正做到化敌为友。

  当别人抓住你的错误大加指责时,你在恼怒之前,不妨先平复自己的心态,认为他是对你的关心。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要比无休止的争论对错强得多。如果你能挖掘对方句句带刺的话里隐藏的积极因素,那么就会大大消除出现敌对场面的可能性,从而减弱攻击的心态。接着,你要有直面问题的心态,努力找出合理的办法解决它。可以先分析原因,自己先想想,是不是做了哪些事、说过哪些话让对方看不顺眼。如果不明就里地去找对方兴师问罪,只会更加激起对方的“反感”心理,让对方看你更不顺眼,激化矛盾。

  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向对方问清楚原因。你可以问他:“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是否可以告诉我是什么问题。”如果对方什么话也不愿意说,那说明对方对你的敌意较深,那你干脆直截了当地跟对方说:“我知道你对我似乎有些不满,我认为我们有必要把话说清楚。”实在不行,可以向对方发出委婉的警告。如果对方不肯承认他曾经跟别人说过不利于你的话,你也不必戳破他,因为对方已经从心理上感到了自己的言语和态度的不当之处,这时你只要跟他说:“我想可能是我误会了。不过,如果以后你有任何问题,希望你能直接告诉我。”你的目的只是让对方知道:你绝对不会坐视不管。这时你的心理优势已经确立,你就可以向对方发出化解矛盾的信号。因为,当对方成为你的“敌人”后,他会产生躲避的心理,会尽量避免在同一个场合碰面,但是否你在心里更加注意对方呢?因为要知道他的行踪以便避开,要知道他有没有在背后说你是非。所以,如果你想化解仇怨,不妨先发出点信号,找寻和对方碰面的机会,温和地注视他,看看他的反映,是尴尬?腼腆?躲避对视?还是怒目而视?只要不是最后一条,那就有戏。

  如果你觉得这样直接向对方示好从心理上还难以接受的话,那你可以借助第三者。也许你很突然向对方示好,会让对方怀疑你的居心。不妨借和其他同事聊天的机会说她几句好话,或向知道你俩关系的人倾吐反悔之意,相信总能传到对方耳朵里。只要对方接收到你的信息,他肯定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有“再见还是朋友”的心理愿望,对方也肯定有,毕竟“人之初,性本善”,爱一个人比恨一个人舒服。所以你所做的一切,对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说不定也甜在心里呢!如果是这样,你的“化敌”计划就大获成功了!

  事实上,很多时候你和别人的关系搞僵,并不是涉及到什么原则性的问题,而更多的则是平常的一点一滴小事不注意造成的。所以,这就要求你首先培养这样的心理机制――小题大做,也就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把小事重视起来。

  比如对方出于炫耀心理抨击你,那你即使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也肯定会感到在心理上被伤害,你心理本能的反应就是还击,想办法赢回心理的平衡和优势,自然就和对方产生了对立情绪。其实,原本可能就是对方顺口一说,根本就没往心里去。而你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用宽容的心来对待这件事,可能就会将事情的僵局在未出现之前就扼杀掉。但相反,只能是把关系搞僵。不如本着低调的心理,这样既会平息冲突,也会让他在体察到你低调的同时有所歉疚收敛。让人三分不为懦,愿意承认对方的长处,将为你赢得一个朋友。

  许多时候,矛盾的产生是你说了不该说的话。比如,如果同事能将自己的隐私告诉你,说明他对你有足够的信任,但要是他从别人嘴中听到了自己的私密,不要说,她肯定在心里认定是你出卖了她,也肯定会在心里不止千遍地骂你。因此,用你的诚心换别人的信任,加强你们之间的友情,那么,你们的友谊会促进相互思想认识的统一。不随意泄露个人隐私是巩固职场友情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一点做不好,不仅没有哪个同事敢跟你推心置腹,更会将曾经的朋友变成仇人。

  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有“有容乃大”的X襟和气度。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中,凡事具有包容别人的X襟,绝不能逞一时心理之快。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人才齐聚你的麾下,将你的思想顺利贯彻下去。我们一般会对自己赏识和喜欢的人格外宽容,但对和自己顶撞的人有着心理本能的抵触和反感,甚至产生成见,这是很危险的。只要是对方本着对工作负责的心情和你发生冲突,那你就应该区别对待,你的宽容和大度会很快化解对方的怨气,使他们更加受到感动而加倍努力工作。

  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仅对于自己的忠诚者要包容,就是对于和自己有不同嗜好、主义或主张的敌对者,也要有包容的心。你会发现,包容是化解一切不快的最好良药。

  今天的职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发现别人要把你拉下马,一定要勇于面对问题和挑战,但不要以其人之道还施其人之身。否则情况会更加糟糕。目前已不是可以独享功劳的时代,与别人分一杯羹,获得双赢的局面,才是现代职场人要学习的主要问题。

  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能以大局为重,甚至对个人的暂时损失也不计较,这是豁达大度的表现。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人类要开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学会宽容。“人生活在世上,不管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总有不顺心之事。当人内心矛质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以解除时,机体内分泌功能就易失调,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等,还常伴有头晕、多梦失眠、倦怠无力、心绪烦乱等症状。这些心理与生理异常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身在职场,难免会和人产生矛盾,发生纠纷,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这个看似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解决不好,就可能给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作为管理者,可能最常碰到的就是来自上级或者下属的反对意见。这其实并不是坏事,相反还是好事。

  想想看,首先对方之所以向你提出反对意见,就证明你的想法有不妥当之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那这部正是你需要提高的地方吗?另外,从对方的角度和心理来分析,对方之所以能提出反对意见,证明对方用心研究了你的提案,这也正是对方对你的重视。所以,你应该放宽的是自己的心态,平衡的是自己的心理。你不应该一听到反对意见就从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相反,应该静下心来耐心听听对方的意见,相信对你帮助一定不少。

  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不光要听得进去反对意见,还要善于使用反对意见的人。

  在1968年的美国大选中,基辛格是作为尼克松对手的智囊人物出现的。尼克松在吹捧自己的“老板”的同时,自然避免不了大肆攻击对手尼克松,他甚至在电台呼吁:“在所有候选人中,尼克松当总统最危险。”还挖苦说:“建议尼克松去做副总统候选人,因为他当副总统的经验很丰富。”总之,基辛格把尼克松算是骂绝了。但是,恰恰尼克松获得了大选的胜利,当选美国第37届总统。

  尽管基辛格攻击尼克松,但尼克松捐弃前嫌,力邀基辛格加入自己的幕僚班子。在他上任后,曾两次亲自约见基辛格,甚至会谈中忘记了午餐。通过交谈,基辛格改变了对尼克松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对其委以重任。基辛格后来回忆说:“在对外政策上,尼克松比1956年以来的所有总统候选人都好。”基辛格对尼克松的宽宏大量和宽厚无私心怀好感,同时认为他识人的眼力的确高人一筹。

  这一消息传开,各界纷纷赞赏尼克松的大度和气量。他的这一举措,也使得新政府一开局就赢得了喝彩,很好地提高了白宫的声誉。尼克松起用基辛格,正是看中了基辛格的才能,同时也利用了媒体的作用,改变了人们对政府的心理偏见,为新政府赢得了良好的开局。

  作为管理者,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具有平易近人、心X宽广、宽厚容人、虚怀若谷、与人为善的高风亮节。这样的管理者不仅能够对被领导者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有助于在组织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量,使人感到亲切温暖,心情舒畅地忘我工作。同时,对于领导班子群体形象具有示范作用。实践证明,主要领导者的开阔X怀是凝聚整个班子的“粘合剂”,只有在领导班子内部创造和谐的民主气氛,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才能开诚布公、推心置腹、互不设防地讨论和研究问题。

  善于使用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甚至内心里反对自己的人,是《三国演义》识人用人的出奇之处。诸如孔明之用魏延,曹操之用司马懿,从而把唯才是举的思想推向完美无缺的境地。

  气量也是一种力量。气量是一个人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内在力量。拥有大气量者可成大事,小肚鸡肠难成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刘邦善用部下之长,才使自己夺得天下;项羽虽武功盖世,却因“自矜功伐,奋其私智”,专横跋扈,结果自刎乌江。因此,作为管理者要有博大的X襟,要有气量、有肚量,能容事、能容人、能容话,不计自己对他人之恩,不计他人对自己之怨。

  作为管理者不但要善于团结志同道合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特别是反对自己的人。要受得住委屈,经得起“误会”,对相互间的纠葛和矛盾要善于淡化,善于遗忘,切不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要时刻以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有“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雅量。要有容人纳贤的肚量,敢于用那些比自己强的人,能容人之长、容人之功,更要善于容人之短、略人小过。就像刘邦所说的:论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论筹划粮草,我不如萧何。但张良、韩信、萧何皆能为我所用。这正说明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有眼界开阔,X怀开阔,才能团结各方面的人才一到干大事,成大业。别人才会对你更加钦佩敬重,才能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宽容是一种不需投资、保持心理健康的“维生素”。一个管理者只有保持心理的健康,才能更理智和长远地看待事业和人生,也才能营造更大的成就。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被许多X怀大志的人用来自勉。但通往塔尖的天梯太狭窄,并不是每一个X有点墨的人都能顺利到达,所以,如何学会适时低头,懂得及时规避,蓄势待发,使自己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从而运用耐心和智慧成为最后的赢家。记得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说:“三尺!”那人不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苍穹?”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

  没错,这个道理对普通员工适用,对管理者来说同样适用。作为管理者来说,由于自己的职业地位相较于普通员工来说,已经算是有所成就的了,而正是这一点让他们更容易迷失自己。所以,管理者必须时刻有低头的心理准备,简单地说,就是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否定自己才能更进一步。

  不断否定自己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认可和自信,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他才能做自己的主人,独立地做出判断和从事行动。他才能够不怕否定、批评和指责,有自己内在的标准。他才能够不寻求赞许,不为了得到赞许而丧失自我。他才能够不停留在现在的安全感里,敢于展现勇气去追求自我实现。

  这种不断否定自己展现出来的自信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外在形式,而是一种内在的质量。只有那些惧怕失败与否定、没有自己的人生优势的人,才会是真正的自卑,才是对自己心理能力的一种彻底否定。如果你不否定自己,不否定自己的所谓内向,接纳自己,提高自己不怕失败、不怕否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渐渐地你就会真正自信起来。

  切瑞虽然怀揣着MBA的证书,但她还是接受现有的这个低层的公关职位,因为她需要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但工作并不如她想象的那样轻松有趣。上级身兼数职,所以平时工作繁忙,经常出差,案头的工作和资料堆积如山,这自然成为切瑞的事情。因为对工作的情况并不熟悉,每天的整理和安排都让她忙得晕头转向。上级是个大忙人,对下级要求很高,布置工作从来都是提纲挈领,需要下级对工作有相当的熟悉程度和悟性。所以,刚开始工作的一段时间,切瑞有种强烈的紧迫感,并且常常会有千头万绪不知从何下手的感受。

  同事间的竞争一刻也没有停止。切瑞想,与其和她们较劲,还不如自己动手。每项工作她都尽力拿出最好的设计方案。然后又不断地否定自己,以期做得更好、更出色。逐渐地,切瑞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更强的自信心。也在不断的否定中逐渐看到自己的潜力,并将这种潜力逐渐开发了出来。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说:“三尺!”那人不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苍穹?”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

  没错,这个道理对普通员工适用,对管理者来说同样适用。作为管理者来说,由于自己的职业地位相较于普通员工来说,已经算是有所成就的了,而正是这一点让他们更容易迷失自己。所以,管理者必须时刻有低头的心理准备,简单地说,就是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否定自己才能更进一步。

  不断否定自己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认可和自信,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他才能做自己的主人,独立地做出判断和从事行动。他才能够不怕否定、批评和指责,有自己内在的标准。他才能够不寻求赞许,不为了得到赞许而丧失自我。他才能够不停留在现在的安全感里,敢于展现勇气去追求自我实现。

  这种不断否定自己展现出来的自信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外在形式,而是一种内在的质量。只有那些惧怕失败与否定、没有自己的人生优势的人,才会是真正的自卑,才是对自己心理能力的一种彻底否定。如果你不否定自己,不否定自己的所谓内向,接纳自己,提高自己不怕失败、不怕否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渐渐地你就会真正自信起来。

  切瑞虽然怀揣着MBA的证书,但她还是接受现有的这个低层的公关职位,因为她需要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但工作并不如她想象的那样轻松有趣。上级身兼数职,所以平时工作繁忙,经常出差,案头的工作和资料堆积如山,这自然成为切瑞的事情。因为对工作的情况并不熟悉,每天的整理和安排都让她忙得晕头转向。上级是个大忙人,对下级要求很高,布置工作从来都是提纲挈领,需要下级对工作有相当的熟悉程度和悟性。所以,刚开始工作的一段时间,切瑞有种强烈的紧迫感,并且常常会有千头万绪不知从何下手的感受。

  同事间的竞争一刻也没有停止。切瑞想,与其和她们较劲,还不如自己动手。每项工作她都尽力拿出最好的设计方案。然后又不断地否定自己,以期做得更好、更出色。逐渐地,切瑞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更强的自信心。也在不断的否定中逐渐看到自己的潜力,并将这种潜力逐渐开发了出来。

  不断否定自己其实更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暗示”,一种不断告诉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个人通过不断否定最佳的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这种自我暗示,常常会于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生理状态产生影响。比如对于病人来说,积极的自我暗示,会使人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心境,从而有益于病情的稳定和症状的消除。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破坏和干扰人的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以致体内各种器官功能紊乱,抗病力降低。同样的,不断否定自己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一个人增强心理能力,更勇敢和自信地面对更大的挑战。

  人们很容易有抱残守缺的心理,这就是一种不自信的消极心理。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不能做出更好的成就来,那还不如先守住现在的成果。一个有远见的管理者明白,今天的一块钱就是明天的十块钱,而投入赚来的十块钱,就可能得到一百块、一千块钱。相反,如果害怕把十块钱投入进去,没信心赚回更多的钱,那他只能永远守着自己的十块钱,而羡慕别人赚到的一百块、一千块钱。只有不断地否定自己,才能激励自己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不断否定自己就是不断看轻以前的自己,赢得更满意的另一个自己。年长的人总是忘不了给那些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忠告:在人生的路上,要多把自己看轻些。看轻自己是一种智慧,它并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一种经营。诗人鲁藜说,还是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会有被埋没的痛苦。曾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年轻气盛的他,挺X抬头迈着大步,进门撞在门框上。迎接他的前辈见此情景,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记住低头,就是要记住不论你的资质、能力如何,在社会而言,你无疑是渺小的,要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态,就得把自己看轻些,把奋斗的目标看重些。富兰克林从中领悟了深刻的道理,并把它列入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中,最后终于完成了一番伟业。

  如果在一个团队里,老把自己当作主角,别人不仅不会接受,反而会嘲笑你,现实会让你感到格格不入。只有看轻自己并不断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够不断汲取教训、加强自身内心修炼、提高自己的心理能力,才会在各种挫折面前心安理得,并奋发向上。

  看轻自我,其实是一种力量的寻找;看轻自己是一种智慧,它并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一种经营。人都是在失败中不断否定自己,然后认清自己,既而再次树立自信的。

  善于沉默,保守秘密

  保守秘密是一个职场中人很重要的职业操守,尤其是对于那些管理者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作为管理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有很多条件和机会接触到公司和上级的秘密,如果不能保持保守秘密的操守和心理素质,那就很容易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也会给上级和自己的声誉带来负面的影响,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前途。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就任总统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他的一位朋友想打探有关潜艇基地的计划,这自然是一个机密。罗斯福煞有介事地向四周看了看,小声问:“你能保密吗?”

  对方以为情报即可到手,马上说:“当然能。”

  没想到罗斯福也说了一句:“那么,我也能。”

  《大长今》中有郑尚宫娘娘训导众小宫女的一个情节。在郑尚宫所说的重要戒律中,有一条就是要“善于沉默,保守秘密”。

  长今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坚持有一种保守秘密的心理机能,因此得到了郑尚宫、皇上和皇后对她的敬重和信任。

  保守秘密,是身为职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和心理机能,是事业发展的需要。机密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关系到上级的声誉与威望。身为职业人一定要牢记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对保密事宜做到守口如瓶。保守秘密,是身为职业人取信上级的重要一环。

  这就要求首先从心理上建立一个屏障,将知道的秘密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如果你思想松懈、心理屏障倒塌、说话随便,说了不该说的话,有意或无意地造成泄密,那么,轻则会使上级的工作处于被动,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重则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伤害,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这是下级对上级的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势必会使上级在各个方面处于不利。这样的事,即使发生一次,也会使上级难堪,对你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作为泄密者的你也会从心理上失去对企业的忠诚感觉和思想。所以,事关工作机密,管理者一定要处处以企业利益为重,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之又慎。

  1990年9月,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宣布解除空军参谋长杜根将军的职务,原因是杜根将军向记者公开发表了美国同伊拉克的作战计划,透露了美国的“具体作战方案”,泄露了有关美国空军的规模和布防的机密。

  在诱惑颇多的今天,人很容易出于心理诱惑的驱动,背叛自己的忠诚而出卖别人或公司,而能够守护忠诚的就显得更加可贵。

  克里丹?斯特是美国一家电子公司很出名的工程师。这家电子公司规模不大,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时刻面临着来自规模较大的比利孚电子公司的压力,处境很艰难。

  有一天,比利孚电子公司的技术部经理邀斯特共进晚餐。在饭桌上,这位部门经理对斯特说:“只要你把公司里最新产品的数据资料给我,我会给你很好的回报,怎么样?”

  一向温和的斯特一下子就愤怒了:“不要再说了!虽然我的公司效益不好,处境艰难,但我决不会出卖我的良心做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我不会答应你的任何要求。”

  “好,好,好,”这位经理不但没生气,反而颇为欣赏地拍拍斯特的肩膀,“这事儿当我没说过。来,干杯!”

  不久,斯特所在的公司因经营不善破产了。斯特失业了,一时又很难找到工作,只好在家里等待机会。没过几天,他突然接到比利孚电子公司总裁的电话,说想见他一面。

  斯特百思不得其解,不知“老对手”找他什么事。他疑惑地来到比利孚公司,出乎意料的是,比利孚公司总裁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且拿出一张非常正规的大红聘书―请斯特做技术部经理。

  斯特惊呆了,喃喃地问:“你为什么这样相信我?”

  总裁哈哈一笑,说:“原来的部门经理退休了,他向我说起了那件事并特别推荐你。小伙子,你的技术水平是出了名的,你的正直更让我佩服,你是值得我信任的人!”

  斯特这才明白过来。后来,他凭着自己的技术、管理水平和良好的诚信,成为了一流的职业经理人。

  保守秘密是一种职责,更是内心的一杆标尺和对忠诚的心理认同。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样的高度心理认同,才能不被心理诱惑所左右和驱使,而作出违背心理尺度的事情来。

  秘密好比俘虏,放走秘密,只有严惩看守。你对下级说“这件事千万不要对别人说……”时就已变成了一个该受处罚的看守了。上层的决策也许对你来说压在心里不好受,但是如果你透露给了下级,下级反而就失去了对你的信任。因为秘密必须由知道秘密的人自己严守。

  感恩是一种心理互动活动。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我们不少管理者,在得到了金钱、地位、名誉之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幸福。他们整天口口声声说老板不理解他们,同事不理解他们,下属不理解他们,客户不理解他们,就连父母、妻子、孩子也不理解他们?这其实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身边的人和物,你会突然感到原来世界如此美好。

  感恩是一种利人利己的内心责任。很多时候我们对自然、社会、公司、股东、老板、同事、下属、客户等等,甚至父母妻儿的付出漠然置之,认为那是自己应该得到的,是天经地义的。其实,并非如此。中外历史上很多英雄豪杰,成在“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败在“离心离德,孤家寡人”。所以,感恩其实就是一种利人利己的内心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对亲人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公司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因为只有铭恩于心,才会有恒久的责任。

  做人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是这样的。如对我们的父母要心存感恩,这是由于他们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更健康地成长,让我们放飞心中的理想;对师长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了我们许多教诲,让我们抛却愚昧,懂得思考,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对兄弟姐妹心存感恩,因为他们让我们在这尘世间不再孤单,让我们知道有人可以和我们血脉相连;对朋友心存感恩,因为他们给了我们友爱,让我们在孤寂无助时倾诉、依赖,看到希望和阳光。心存感恩,一句非常简单的语言充满了神奇的力量,让那些琐碎的小事在很短的时间里变得无比亲切起来。

  一个工作单位,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庭。也许每一个人都了解并知道,大家都是这里的一员,我们努力地工作,努力地生活,努力地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虽然平凡,但我们有自己的光芒,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虚浮,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光和热。正是有了这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我们的事业才变得如此璀璨与辉煌。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感恩是一份美好感情,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动力。

  一位普通的邮差因其平凡但持之以恒的送给人们快乐的工作,而获得了日本政府颁发的国家级奖项――终身成就奖。

  终身成就奖在通常的情况下,只授给各界名流、社会精英,授给一个普通的邮差却是破天荒的事。然而,真正的快乐是金钱无法买到的。授予他终身成就奖,皆因他在清苦的工作中,把快乐传递给了人们。

  他每天一大早出门,用自行车驮着报刊和邮件,穿梭于大街小巷。在现代社会的日本,很少有人以此为终身职业,因为这差事辛苦且收入微薄。但是,他一干就是25年,且不打算放弃。人们这样评价他说:“凡是接受过他服务的居民都很喜欢他,因为他每天都很快乐,居民从他手中拿到信件的时候,也收到了一分快乐。”

  每一个人都应该像这位邮差一样,始终抱着感恩的心,把快乐送给每一个人。作为管理者,你有信赖的上级对你委以重任,有团结的部属为了工作不遗余力,有合作愉快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有那么对真心为你的成就喝彩的人……你的感恩的心,会像邮差一样将快乐送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你也一样会赢得周围人的尊敬和信赖。

  国际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说过这样的话:“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人生怀有一种感恩心理,这是值得追求的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我们认可这种追求,但是,对于给我们造成形形色色不幸,带来灾难痛苦的逆境,包括我们的对手和敌人,也要怀有感恩心理。霍金用他的成功告诉我们:逆境让我们学会了刻苦、忍耐、淡泊和宽容,仅从这种负面的角度看问题,将会使我们永远生活在心灵的阴影之中。换一个角度,我们会发现,逆境和敌人原来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感恩,会使我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在不幸时得到慰藉。就像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进取的信念。

  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有了感恩的心情,我们即使遭受挫折,感觉到我们受到某些不公正的待遇,碰到一些无法逾越的障碍,也不会怨恨失望,更不会自暴自弃。同时我们只有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放开自己的X怀去宽容待人。

  作为管理者除了感恩自己的家人,还要感恩自己的老板、同事和下属,让感恩这种心理动力成为工作的积极推动者。

  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谦虚是一种美德,这一点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一个管理者如果拥有这样的优良品格,必然能做出非凡的成就,也更能赢得上级和部属的喜欢和拥戴。管理者虽然身居高位,但要知道,这并不能说明你就在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比你的下级强。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管是谁,都有别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长处和优点。因此,你的谦虚是你拉近和下级距离的最好武器。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里,成为了这个所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听说他俩也就是本科生学历,有啥好聊的呢?”这么想着,他只是朝两人微微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似地跑到对面上厕所去了。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刚才没去打招呼,现在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了几步,也迈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了。

  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过了一会,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于是也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生学历的人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扑咚”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而就掉水里了呢?”

  两位所长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

  任何人都不喜欢骄傲自大的人,这种人在与他人合作中也不会被大家认可。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比其他人强,但你更应该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强项上,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自己的肤浅和无知。因为团队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所以你必须保持足够的谦虚。谦虚会让你看到自己的短处,这种压力会促使你在团队中不断地进步。

  其实,人和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就像一句谚语中说的那样:“光滑的瓷器来自泥土,一旦破碎就归于泥土。”再高的学历也只代表过去,而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有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而你作为一个团队的带头人,更是要首先具备这个优良的品德。

  老子曾经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是说,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相反地,老子告诫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字伐着无功,自夸者不长。”

  的确,作为管理者的你谦虚时显得他高大;你朴实和气,上级和下级就愿与你相处,认为你亲可靠;你恭敬顺从,上级的指挥欲得到满足,认为与你配合很默很合得来;你愚笨,同事就愿意帮助你,这种心理状态对你非常有利。相反,你若以高姿态出现,处处高于对方,咄咄逼人,对方心里会感到紧张,做事就没把握了,而且容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使交往和工作难以继续。

  谦虚可以使你永远把自己置于学习的地位,并有助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但是,谦虚决不是通常意义的客套与虚伪,也不是遇到工作时的退缩与推委,更不是所谓的韬光养晦,深藏不露。如果公司需要你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且你也有这样的能力,你必须知难而进,当仁不让,决不能把谦虚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机敏圆通,游刃有余

  一提到“机敏圆通”,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浅薄轻佻、卖弄小聪明、耍嘴皮子、请客送礼和善于投人所好等。不可否认,“机敏圆通”的确有以上所说的一面,但是,更重要的是看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来这么做的,必须要区别对待。比如,作为一个管理者这么做,如果是从工作的角度出发的,那首先他的心理动机就是无可指责的;其次,他这么做既可以很好地领略上级的意图,把握工作的方向,又可以更好地团结下级,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那就是可取的。

  职场竞争的异常激烈,使得职业人要想在职场中游刃有余,仅靠自己的个人形象的好坏以及个人工作成绩的优劣,是完全不够的!在注重个人内外兼修的同时,还应该善于经营人际关系,注意为人的口碑,确保自己可以在与同事交往中能够游刃有余。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融入同事的爱好之中。接受、了解同事们的一些感兴和爱好,从中寻找共同话题,通过交流尽快融入团体之中,这对增进工作友谊有很大的帮助。

  不随意泄露个人隐私。要是同事能将自己的隐私信息告诉你,那只能说明同事对你是足够的信任。要是同时在别人嘴中听到了自己的私密被公开后曝光,他肯定认为是被你出卖了。那么你们的关系也就破裂了,也许还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困扰。因此,不随意泄露个人隐私巩固职业友情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一点做不好,恐怕没有哪个同事敢和你推心置腹。

  闲聊应保持距离。在办公之余,大家相互在一起闲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有些人多半是为了在同事面前炫耀自己的知识面广,其实也不过是皮毛而已。如果遇到打破砂窝问到底提问,对方马上就会露馅了。这样会让喜欢神“侃”的同事难堪;相信以后再闲聊的时候,同事们都会有意无意地避开你的。因此,在闲聊时,不求事事明白,适可而止,这样同事们才会乐意接纳你。

  远离搬弄是非。流言是职场中的“软刀子”,搬弄是非,会让单位上的其他同事对你产生一种避之惟恐不及的感觉。要是到了这种地步,相信你在这个单位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因为到那时已经没有同事把你当回事了。

  低调处理内部纠纷。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小矛盾或者某个下级的错误,处理时要注意方法,要理性处理摩擦事件,不要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样子。就算你有理,就算你是上级,如果理不饶人的话,他们也会对你产生敬而远之,以后也会时刻提防你的,这样你会失去同事和下级的支持。此外,他还会怀恨在心,你又会多一“敌人”。

  切忌随意伸手借钱。不到万不得已,不随意向同事借钱,更不要向下级借钱。如果借了钱,一定要记得及时归还。不要因为个人经济方面的疏忽,使同事和下级对你丧失信任感,从而疏远你。

  牢骚怨言要远离嘴边。不少人总是怒气冲天、牢骚满腹,总是逢人就大倒苦水,这样做会让同事和下级感到既然你对目前工作如此不满,为何不跳槽,去另寻高就呢?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情绪。

  得意之时莫张扬。得意之时,不要张扬,以免招致一些人的嫉妒,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当失意的时候,不能在公开场合诉说对上级的不满,甚至还牵扯到其他同事和下级,这样,不但会招致上级的厌烦,也会引起下级的怨愤。

  照顾好上级的同时,讨好同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讨好上级很重要,讨好同事也很重要,顾上不顾下,会引起同事的排斥、反弹,不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顾下不顾上会引起上级的不满,以致影响加薪、升职。

  机敏圆滑是善于人际交往的代名词,虽然人们对它怀有敌意,但那是一种偏见。如果你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将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驾驭个人情绪,做脾气的主人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尽管可能谁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并不是谁都能在遇到不顺的时候很好地化解问题,许多人更是把发脾气当成发泄。而恰恰是这一点使他错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还会给人留下一个浮躁、懦弱的不好印象。想想看,作为一个管理者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尽快想办法解决问题,弥补损失,而是大光其火,追究下级的责任,甚至将下级骂个狗血喷头,那他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给上级留下推卸责任的印象,给下级留下无能的印象。因此,首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树立形象的必需。一个“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管理者,更会赢得他人的信赖。

  曾经担任过美国作战部长的斯坦顿,早年做过林肯的战地机要秘书,一天,他气乎乎地告诉林肯,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

  林肯听了也很生气,于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他甚至说:“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斯坦顿马上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拿给林肯看,林肯看后高声叫好。但是当斯坦顿把信收好时,林肯问他干什么去,他回答说:“寄出去呀。”林肯大声说:“千万不要胡闹,这信不能寄,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这么处理。你写这封信时,已经解气了,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就把扔掉,再写第二封吧。”

  林肯是一个自我约束力很强的人,当他知道别人的批评是真诚的并且有道理时,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

  他手下的米德将军就曾因为拖拖拉拉不服从他的命令而贻误了战机,错失了一举歼灭敌对方李将军的大好机会,林肯知道后,气得浑身发抖,对自己的儿子罗伯特喊到:“上帝呀!这是什么意思?他们已经在我们的手边了,只要一伸手,他们就成我们的了;可是我的言语和行动就没能使我的部队动一动,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任何一位将军也能把李将军打败。如果我去那里,我将亲手给他一个耳光!”

  就是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林肯给米德写的信仍保持着高度的克制:“我亲爱的将军,我相信你并不了解李将军逃跑所造成的后果将是多么的严重。他已经落到了我们手里,如果歼灭他,就会立即结束战争,可是这样一来,战争将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你当时怎么会在南岸那么做呢?要说你现在还能再做出更多的成就,那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我现在也根本没这个指望。你的黄金时间一去不复返了,而我也因此感到无比遗憾。”就这样一封信,林肯写好后却一直夹在他的文件夹里,直到去世后才被人们发现。

  如果说林肯发出这封信,那他心情是痛快了,然而既然良机已经错失,对米德的责备只能使米德为自己极力辩解,减弱他作为一个指挥官所该发挥的作用,或许还会迫使他辞职也未可知。

  要想控制别人,就要先控制好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人总会有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在造成自己困扰的时候,首先要在心理上建立克制的意识,把不满的情绪用积极的思考来转移,反击回去或发泄给别人都有失管理者的领导风度,林肯这种解气的方法堪称一绝。

  用微笑去面对陌生环境

  谁也不会在一个环境里呆一辈子,必然会面对不熟悉的陌生环境,那么显然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勇敢地去面对。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由于工作的需要,要跟很多陌生的客户和环境打交道,职责所在,必须要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那么如何调整和处理自己面对陌生环境的心理状态,就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常说“微笑是最美的表情”,和陌生人交往,微笑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最好武器。更重要的是,要用一种微笑的心境来面对一切陌生,可以更大程度上减小对陌生的恐惧感,让自己以一种自信平和的心态来处理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在工作中难免会接触到或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他们会习惯性地板起一张面孔,保护着原本虚弱的尊严,以免受到来自外界的侵犯和伤害。结果,陌生的环境照例还是陌生的,他所担心的“危险”仍然潜伏在他的周围。这样,不是反倒把自己搞得很累、很乏吗?如果我们换一副表情,尝试着用微笑面对,会不会好些呢?

  当你面对陌生的工作岗位、陌生的下级,如果你把自己伪装起来,给对方一张严肃的面孔,那么你会发现,你在工作中的障碍会越来越多,很多工作甚至根本就无法展开,你的下级也对你有了天然的抵触,你交代的工作他们不是马上去完成,而是先静观其变。你和下级、上级之间就像有一道无形的墙隔着,互相之间有了提防,那就人为给团队的团结加入了分解剂,而不是黏合剂。但如果你展现的是一张微笑的脸,无形中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你的微笑也会化解他们的抵触情绪,他们也愿意试着了解你,彼此的感情就会有增进的机会和可能。这才是团结的黏合剂,工作也会因此变得顺利起来,你的身旁增加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学会在陌生的环境里微笑,还是一种自尊、自爱、自信的表现。微笑是人类面孔上最动人的一种表情,是社会生活中美好而无声的语言,她来源于心地的善良、宽容和无私,表现的是一种坦荡和大度。微笑是成功者的自信,是失败者的坚强;微笑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也是化敌为友的一剂良方。微笑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爱心和诚心的一种礼赞。

  在陌生的环境里学会微笑,你就学会了怎样在陌生人之间架一座友谊之桥,也掌握了一把开启陌生人心扉的金钥匙。

  让我们学会在陌生的环境里微笑吧!首先是一种心理的放松和坦然。对待陌生人,我们该多一些真诚和友善。我们根本用不着为那些人伪装,因为我们都只是擦肩而过的人生过客。你的冷面、他的冷面、所有人的冷面,构成了陌生的人际环境,制约着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而我们学会了微笑,你的笑脸、他的笑脸、所有人的笑脸尽管依旧“陌生”,依旧要擦肩而过,但我们的内心却再不会疲惫和紧张,我们的心里也变得轻松而愉快。人与人之间虽无言但很默契,我们在陌生的环境里感到的不再是陌生与冰冷,而是融洽和温暖。

  第一篇 自我的心理管理 态度决定高度

  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态度了!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态度就是一种心理能力,这种能力足以左右你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因此,这种心理能力只有不断得到加强,才能更有助于你的成功。

  国外有一群心理学家在做实验:选择一群非常优秀的人和一群平庸的人进行调查,想知道为什么优秀的人可以达到那么大的成就,那些普通的人为什么这么平庸。结果是非常惊人的:他们之间的最大差别,并不在于外在的能力,而在于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心理素质决定了他们的外在能力,而态度是心理素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你这辈子要做一个主人,要先具备做主人应该具备的一个心态:只要我在做,我就要做到全力以赴。我们可以看到,好的管理者,开始都要做一个很好的跟随者,在做跟随者的时候,如果就是随便做一做,混一混,就不会成为一个很棒的管理者,当你未来去管理的时候也会产生问题,大多数好的管理者,他最初就是一个好的跟随者。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心理管理,将自己的心理能力逐渐提升到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水品高度上来。

  这将会是一个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因此,你必须始终对你所从事的工作保持高度的热忱。

  热忱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能够鼓舞和激励一个人对手中的工作不断地采取行动。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感染性,不只对其他热心的人士能产生重大影响,所有和它有过接触的人都会有心理感应。

  热忱不完全等同于热情。热忱是一种带有执着心理状态的持续不断的热情。它的内涵是对事业的渴望。未来的赢家是具有系统思考能力和心理能力的组织者。他们是真正的领袖,因为他们能用自己的热忱,持续不断地鼓舞起整个团队的心理产生持久的群体热忱。

  要获得热忱,并也让别人获得热忱,管理者自己首先应该从心理上明白: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你最不能缺少的是什么?你最不能没有的是什么?你最喜欢干的是什么?)能让你朝思暮想而心跳,能让你白日做梦而欢笑,是快乐的源泉,生命的目的;是内心的渴望,是一定要像沙漠中的缺水者,像断炊后的饥饿者一样的心理需求;是能产生创造明天的心理动力,能产生为之努力并享受努力过程的快乐。这样才能产生热忱,像火山岩浆一般。

  比如,个人内心的愿景是什么?

  心目中的自我形象: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期望的财富:你希望拥有多少财产?

  理想的家庭:在你理想中,家庭生活环境是什么样子?

  人际关系:你希望和同事、朋友、家人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工作:你理想中的职业是什么样子?

  健康:你对于健康有什么期望和追求?

  环境:你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和社会中?

  其他:在生活和工作的其他方面,还有什么需求?

  这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非常重要的心理特质。管理者的能力非常重要,而且他的能力也会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同样,对待事业的热情,也可以起到很大的心理吸引作用。一个管理者,对工作的每一个步骤都非常热忱,影响和带动了你周围的人,他们就会跟随着你,这就是一种群体心理效应。

  安东尼?罗宾是当代美国最成功的激发心灵潜能专家,曾辅导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的戴安娜王妃,还有网球名将阿加西。使曾跌到世界排名138名的阿加西,重新成为世界第一。安东尼?罗宾经常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说,在新加坡,有3800人参加他的课程,他现场激励每一个人。当有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安东尼?罗宾会指着那个人说,YOU!你,你的情绪不好,你会影响到别人,你现在站立起来。然后那个人就站起来,再一次强调这种热情的带动作用,结果现场所有的人都被他带动起来了。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定要对工作当中、生活当中的每一件事情,充满热情地去做,才会把你的热忱散发出来,进而去影响你周围的每一个人。

  人们都有这样的观念:金钱是价值的交换。现实当中,人们总希望自己的收入变得更高一点,有一个观念很重要,就是金钱是价值的交换。只要你能够为你所服务的团队创造出很好的价值,你就会获得应得的金钱。不管今天在什么样的企业工作,不管这家企业是什么样的性质,你应该坚持一个习惯:每天帮助公司想三个创造价值的方法。

  成功的管理者常要换位思考,永远思考别人的利益点,就是在想获得之前,先去想付出。人生的最大乐趣是什么,是找到一个值得为之付出的团队,并且做到全力以赴。这样,你会养成一个非常好的一个自我品质。

  这样做首先体现的是一种来自心理的态度,另外更是一种思想认识和自我的心理管理。思想不同,对于一件事情的决定也是不一样的。决定不一样,又使得人们采取了不同的行动。行动不一样造成了不同的结果。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下决定的决心。人生最美好的结果,由所下的最正确的决定开始,最正确的决定又开始于最正确的思想和心理。所以你要对一件事情的结果负责,最重要的是,你首先要对你的思想和心理态度负责,因为思想不同,态度不一样,下的决定也不一样。如果你不肯为你独有的人生负责任,那你就任由别人来摆布吧。所以每个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对自己的人生产生的结果负责任。

  人生目标贯穿于整个生命,你在工作中所持的态度,使你与周围的人区别开来。日出日落、朝朝暮暮,它们或者使你的思想更开阔,或者使其更狭,或者使你的工作变得更加高尚,或者变得更加低俗。

  工作是否单调乏味,往往取决于我们做它时的心境。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做,而且应该全身心地尽职尽责去做。

  卢浮宫收藏着莫奈的一幅画,描绘的是女修道院厨房里的情景。画面上正在工作的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天使。一个正在架水壶烧水,一个正优雅地提起水桶,另外一个穿着厨衣,伸手去拿盘子――即使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也值得天使们全神贯注地去做。

  每一件事情对人生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你是砖石工或泥瓦匠吗?可曾在砖块和砂浆之中看出诗意?你是图书管理员吗?经过辛勤劳动,在整理书籍的缝隙,是否感觉到自己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你是学校的老师吗?是否对按部就班的教学工作感到厌倦?也许一见到自己的学生,你就变得非常有耐心,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了。

  如果只从他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工作,或者仅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工作或许是毫无生气、单调乏味的,仿佛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吸引力和价值可言。这就好比我们从外面观察一个大教堂的窗户。大教堂的窗户布满了灰尘,非常灰暗,光华已逝,只剩下单调和破败的感觉。但是,一旦我们跨过门槛,走进教堂,立刻可以看见绚烂的色彩、清晰的线条。阳光穿过窗户在奔腾跳跃,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人们看待问题的方法是有局限的,我们必须从内部去观察才能看到事物真正的本质。有些工作只从表象看也许索然无味,只有深入其中,才可能认识到其意义所在。因此,无论幸运与否,每个人都必须从工作本身去理解工作,将它看作是人生的权利和荣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个性的独立。

  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做。不要小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是最普通的事,也应该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小任务顺利完成,有利于你对大任务的成功把握。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便不会轻易跌落。通过工作获得真正的力量的秘诀就蕴藏在其中。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尽心尽责,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求得不断的进步。这不仅是工作的原则,也是人生的原则。如果没有了职责和理想,生命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无论你身居何处(即使在贫穷困苦的环境中),如果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最后就会获得经济自由。那些在人生中取得成就的人,一定在某一特定领域里进行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无论做何事,务须竭尽全力,因为它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败。一个人一旦领悟了全力以赴地工作能消除工作辛劳这一秘诀,他就掌握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了。能处处以主动尽职的态度工作,即使从事最平庸的职业也能增添个人的荣耀。

  高效执行,拒绝借口

  现在的企业有这样一种怪圈现象:企业的高层怪中层,中层怪员工,员工怪中层,中层又反过来怪高层,形成一个怪圈,却没有一个人真正地负责,也没有一个人保质保量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这说明企业的执行力很差。执行力很差不仅仅是基层员工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任何一个管理层面的问题。

  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企业高层、中层还是基层员工,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就不会出现执行力不佳的问题;如果每个人在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阶段都做到一丝不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推诿扯皮现象。如果执行力得到有效的落实,那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会生生不息。反之,一个企业如果在执行力做得很差,即便有再好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发展也是一句空话。执行力并不是工具,而是工作态度。很多人工作态度始终不够认真,造成执行力的偏差。所以在端正态度后,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从自身做起,用认真的态度来执行。所谓“上行下效”,你的行为必然会成为你的员工效仿的模板。

  当然,执行力是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级和每一个阶段都应重视的问题,企业的所有员工都应共同担负起责任。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在什么岗位,每个人都有其担负的责任,都应做好份内事,这也是执行力的基本要求。一个人连份内的事都做不好,何谈执行呢?“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或“在其位而乱谋其政”其结果必定是“失职”。“责任重于泰山”这句话是在提醒我们:履行责任是执行的首要任务!

  一个人只要有认真的态度,就会随时保持自己的紧张感,就会负起自己的责任,会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做好了份内的事情,会经常思考改进完善工作的方法。

  其次,作为管理者应该从细节上加强自己的执行力。一个做事不追求完美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要做事完美,就必须注重细节。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强调伟大的事业不要忽视微小的细节。然而,环顾我们周围,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随处可见,“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几乎、似乎、将近、大约、大体、大致、大概、应该、可能、等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许多重大决策都停留在了纸上。许多}

原标题:无论你是否身处领导职位,都该具备一些领导力(建议收藏)

来源:李开复(ID:kaifu)

领导力不仅仅是领导的方法和技能,也不仅仅适用于领导者,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或实践的一种优雅而精妙的艺术。

文章较长,但里面有很多引人深思的观点和案例,建议大家收藏起来,慢慢阅读体会。

在21世纪,当社会变革、国际交流、信息技术、个性发展等诸多挑战与机遇降临到社会分工的每一位参与者面前时,无论我们是否身处领导者的职位,都应该或多或少地具备某些领导力。

领导力意味着我们总能从宏观和大局出发分析问题,在从事具体工作时保持自己的既定目标和使命不变;

领导力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跳出一人、一事的层面,用一种整体化的、均衡的思路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

领导力还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关心自我需求的同时,也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给予更多的重视,并总是试图在不断的沟通中寻求一种更加平等、更加坦诚也更加有效率的解决方案……

如果非要给领导力下一个定义的话,我更愿意用比较简明的语句把领导力描述成:

一种有关前瞻与规划、沟通与协调、真诚与均衡的艺术。

1954年,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是这样描述经理人的基本任务的:

1.决定目标,分配工作

经理人需要决定目标应该是什么,分析达成目标所需的活动、决策和关系,将工作分门别类,并分割为可以管理的职务,然后将这些单位和职务组织成适当的结构,选择合适的人来管理这些单位以及需要完成的工作。

2.分层管理,制定衡量标准

经理人必须保证组织中每个人都有适用的衡量标准,衡量标准既把重心放在整个组织的绩效,也关注个人的工作绩效,并协助个人达到绩效目标。

同时,经理人需要与部属和上司沟通这些衡量标准的意义和结果。

3.评估员工,奖罚分明

经理人透过管理,透过与部属的关系,透过奖惩措施和升迁政策,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同时,经理人透过管理方式,激发他们的潜能,强化他们的操守,训练部属以正直负责的精神完成任务。

应当说,彼得·杜拉克的观点是我们在上一世纪的管理工作中非常熟悉的。

这种普遍的,在今天仍有广泛影响的观点将领导力视作某种方法或技能,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视作井然有序的层级关系,将经理人对员工的领导等同于一台工业机器的设计者对于每一个齿轮和螺丝钉的安排……

我们不能说彼得·杜拉克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我们一成不变地、简单而僵硬地使用这个理论,那么我们就无法也不可能适应今天这个多变的、平坦的、信息化的世纪。

举例说来,如果每一家企业的每一个新产品研发的决定都来自少数的管理者,那么,在用户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需求变更也越来越快的今天,恐怕很少有几家企业能长期得到用户的青睐;

如果每一位员工都在严密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考评制度中按部就班地完成分配给自己的工作,那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出现像iPod,GMail,Wii这些充满创意的产品。

新的世纪需要新的领导力,新的世纪需要我们使用一种更加平等、均衡,更加富有创造力的心态来认识、理解和实践领导力。

作为一名管理者,我个人曾先后在苹果、SGI、微软和Google等四家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IT企业任职。

在我从事领导工作的时候,我很少会按照彼得·杜拉克1954年的思路,用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为我所领导的每一名员工安排工作。

反之,我更习惯于将自己与员工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把自己视作激励者、协调人或沟通桥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督促者或命令中心。

我认为,今天的经理人仍然需要具备彼得·杜拉克所说的那些有关决策、组织、评价、奖罚等任务的基本技能,但21世纪为经理人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为了从一个传统的“管理者”转变为一名成功的“领导”,我们最需要做的不是完成既定的任务,不是设计好团队的组织结构,也不是熟练地发号施令,而是为所有员工营造一种充满激情和创新的环境——领导力不是一种方法或技能,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

以我自己的经验,领导力这门艺术大致包含了宏观决策、管理行为和个人品质这三个范畴的内容,三个范畴又各自包含了三种最为重要的领导力:

宏观决策:前瞻与规划的艺术

管理行为:沟通与协调的艺术

个人品质:真诚与均衡的艺术

下面,我就结合我自己在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分别谈一谈这九种最为重要的领导力以及它们各自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些经验是从一流的企业中积累而来的,但它们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企业或所有管理者。

我所强调的领导力更多反映了一种趋势,它并不包含什么深奥的理论,普通人在平时或在校园里就可以积累、培养。

它可以为现代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可以为大家提供有关领导艺术的最新诠释。

2、九种最重要的领导力

在吉姆·柯林斯著名的《基业长青》一书中,作者指出,那些真正能够留名千古的宏伟基业都有一个共同点:

有令人振奋、并可以帮助员工做重要决定的“愿景”。

愿景就是公司对自身长远发展和终极目标的规划和描述。

缺乏理想与愿景指引的企业或团队会在风险和挑战面前畏缩不前,它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不可能拥有坚定的、持久的信心,也不可能在复杂的情况下,从大局、从长远出发,果断决策,从容应对。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企业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将100%的精力放在对企业组织结构、运营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上。

这种依赖于自上而下的指挥、组织和监管的模式虽然可以在某些时候起到一定效果,但它会极大地限制员工和企业的创造力,并容易使企业丧失前进的目标,使员工对企业未来的认同感大大降低。

相比之下,为企业制定一个明确的、振奋人心的、可实现的愿景,对于一家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其重要性更为显著。

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的小企业可能会将更多精力放在求生存、抓运营等方面,但即便如此,管理者也不能轻视愿景对于凝聚人心和指引方向的重要性;

对于已经发展、壮大的成功企业而言,是否拥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就成为了该企业能否从优秀迈向卓越的重中之重。

优秀的领导者会与员工分享企业的愿景,如果可能,还会让员工参与愿景的规划。

如果能让员工充分理解管理者对企业长期发展方向的思路,让与自己一同工作的所有人拥有相同的努力目标,那么,一家企业就会拥有无穷的源动力。

例如,以前我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曾向公司领导建议,从不同部门调集多媒体及相关技术的精英,组成一个新的团队,研发一系列极有潜力的多媒体产品。

当时,公司的资深副总裁批准了我的请求,并要求我的主管副总裁帮助我抽调人员,组建这个团队。

但主管副总裁担心新产品的风险较大,他一方面要求相关人员必须亲自表达意愿才可以加入我的新团队,另一方面又告诫大家我要研发的新产品有不小的风险,希望大家慎重选择。

照他的意思,我们只要做一个问卷调查,看看60多位技术人员中有多少甘冒风险的就可以了。

而当时在公司年年裁员的压力下,如果采用他的方法,这个新团队的计划就可能无法实现了。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决定利用愿景来激励这些工程师与科学家。

我找来这60多位技术人员开会。在会上,我描述了未来互联网与多媒体相结合后,相关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巨大发展空间,与他们分享了我关于新产品的规划和设计,以及我为新的产品部门制定的愿景。

然后,我鼓励他们分成小组,讨论这个愿景的可行性,以及自己的潜力将会如何因这样的愿景而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最后,我给所有人念了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诗《未选择的路》(Robert Frost, The Road Not Taken)。全诗的最后几句深深打动了大家(这里使用的是顾子欣的译文):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我对他们说:“这条路没有人走过,但是我们恰恰应该为了这个理由踏上这条路,创立一个网络多媒体的美好未来。”

会后,90%的人都决定冒这个风险,离开相对稳定的研究部门,随我加入全新的互动多媒体部门,而这个部门也正是苹果公司后来的许多著名网络多媒体产品(QuickTime, iTunes等等)的诞生地。

这表明,制定并与员工分享美好的愿景,可以充分激发员工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可以让整个团队保持激昂的斗志和坚定的方向,是领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像每个人都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一样,每个企业也需要拥有正确的、符合公司的价值观。

在这里,价值观其实就是企业长期坚守的,影响企业行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根本信念。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是成功的企业能够保持基业长青的秘诀。

每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都应当把坚持正确的信念,恪守以诚信为本的价值观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不能只片面地追求某些数字上的指标或成绩,或一切决策都从短期利益出发,而放弃了最基本的企业行为准则。

相比之下,正确的信念可以带给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反之,如果把全部精力放在追求短期指标上,虽然有机会获得一时的成绩,却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方向的偏差,使企业很快丧失继续发展的动力。

成功的企业总是能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例如,Google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永不满足,力求最佳”。

Google 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指出:“完美的搜索引擎需要做到确解用户之意,切返用户之需”。

对于搜索技术,Google不断通过研究、开发和革新来实现长远的发展,并致力于成为这一技术领域的开拓者。

尽管已是全球公认、业界领先的搜索技术公司,Google仍然矢志不移地坚持“永不满足”的信念,不断实现对自己的超越,奉献给用户越来越好的搜索产品。

同时,公司整体的信念或价值观也必须在员工身上体现出来。毕竟,任何一家企业都是由该企业的所有员工组成和推动的。

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在论述员工评价标准的时候指出,对员工绩效的考察必须与对其价值观的考察结合起来,并着重看该员工的价值观与公司的价值观(尤其是坚持诚信的信念)是否吻合。

这其中一共有四种可能:

绩效达标,价值观与公司吻合——很简单,公司将毫不犹豫地为他提供奖励和晋升的机会。

绩效没达标,价值观与公司不吻合——也很简单,马上请他走人。

绩效没达标,但与公司的价值观吻合——再给他一个机会,考虑为他重新分配工作。

绩效达标,但价值观与公司不吻合——这是那种足以杀死一家公司的人。现实证明,很多公司就是因为雇用了这些工作能力出色,但品格很差,或个人信念与公司背道而驰的人,才走向崩溃的。

因此,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21世纪,无论怎样渲染甚至夸大人才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21世纪的主流经济模式是人才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经济。

拥有杰出的人才可以改变一家企业、一种产品、一个市场甚至一个产业的面貌。

例如在Google,公司最顶尖的编程高手Jeff Dean曾发明过一种先进的方法,该方法可以让一个程序员在几分钟内完成以前需要一个团队做几个月的项目。

他还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计算机语言,可以让程序员同时在上万台机器上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极为复杂的计算任务。

毫无疑问,这样的人才对公司来说是有非常特殊的意义的。

对于21世纪的企业管理者而言,人才甚至比企业战略本身更为重要。

因为有了杰出的人才,企业才能在市场上有所作为,管理者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管理者应有的价值。

没有人才的支持,无论怎样宏伟的蓝图,无论怎样引人注目的企业战略,都无法得以真正实施,无法取得最终的成功。

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当把“以人为本”视作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不遗余力地发掘、发现人才,将适合企业特点的优秀人才吸引到自己身边。

通常,一名经理人如果不能将10~50%的工作时间投入到招聘人才的工作中,那么,他就无法让自己的团队获得持久的动力,他就不是一名合格的经理人。

当然,这里所说的“招聘”并不仅仅限于直接的面试和聘用行为,它也包括更多地结识业内的朋友,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以便从中发现更多、更好的人才。

好的管理者重视员工的成长,给予人才最大的发展空间,为人才提供足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

例如,我开始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和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时,雇用的人才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

这些毕业生都非常聪明,拥有很好的发展潜力,都是来自中国各名校的顶尖人才。但是,他们普遍缺乏工作经验。

于是,我对他们采取的是“指导培养”的原则:

记得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时,每一位新员工加入后都会经历3个月的培训,我使用自己亲自为他们设计的课程,一节课一节课地为他们讲解各种相关的知识、经验。

而在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培训的时间更长:

包括各种课程、到总部3个月的培训、甚至公司还愿意出学费让员工到斯坦福大学读硕士。

当然,公司安排的培训并不是纯粹的课程学习,同时也要求员工很快投入到具体的项目工作中。

在员工刚加入的初期,优秀的领导者会尽量分配给新员工一些不是特别紧急的项目,并允许他们在项目中犯错误、积累经验。

经过这种实践与学习紧密结合的培训,几乎每一位新员工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很快就适应了实际工作的需要。

很不幸,今天有不少企业对人才的思维方式仍然保持在上个世纪的水平,他们认为员工只是企业这台“大机器”中的零件或劳动力,不愿意花大力气培训员工,生怕他们接受培训后就“跳槽”“走人”。

这是非常短视的看法,这种不重视员工成长的做法只会让更多的员工选择“跳槽”“走人”。

只要拥有人才,企业就可以实践任何宏伟的战略。反之,如果没有人才,再壮丽的企划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在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中,团队利益总要高过个人。

企业中的任何一级管理者都应当将全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部门利益其次,个人利益放在最后。

这样的道理说起来非常明白,但放到实际工作中,就不那么好把握了。

例如,许多部门管理者总是习惯性地把自己和自己的团队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而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公司的整体战略方向和整体利益。

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如果公司无法在整体战略方向上取得成功,公司内部的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团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而团队无法成功的话,团队中的任何个人也不可能取得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成功。

好的管理者善于根据公司目标的优先级顺序决定自己和自己部门的工作目标以及目标的优先级。

例如,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也许某个产品的研发无法在短期内获得足够的市场收益,部门管理者似乎应该果断放弃对该产品研发的投入,否则,部门在该年度的绩效数据(如果仅以市场收益衡量的话)就有可能不是那么出色。

但是,如果从公司整体的角度出发,假设该产品是帮助公司在未来二到三年内赢得潜在市场的关键因素,或者该产品的推广对于提高公司的企业形象有重要的帮助,那么,对于该产品的投入是符合公司整体利益的,部门对于该产品研发目标及其优先级的设定就应该符合公司的整体安排。

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作为管理者,还应该勇于做出一些有利于公司整体利益的抉择,就算对自己的部门甚至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损失。

例如,我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曾经管理着一个实际效果非常糟糕的项目。该项目的项目经理是我当时的老板的朋友,而这个项目也是我老板最为看好的一个项目。

当时,我清楚地知道这个项目有多么糟糕,该项目的项目经理也不是一名好经理,但因为我的老板重视该项目,我始终没有勇气来处理这个问题。

此外,我也担心,如果解散了这个项目团队,对我自己的工作其实也是一种否定,因为我已经管理这个团队一年多的时间了。

终于有一天,我决定在一段时间后离开公司。

那时,我觉得公司多年来对我不错,我应该在离开前对公司负责,做一件对公司有益,但我一直为了自己而犹豫不决的事情。

于是,我决定把这个项目和该项目的项目经理裁掉——大不了,这种做法会让我的老板不满,但它的确对公司是有好处的。

当我真正裁掉这个项目后,出乎我意料的是,公司内部的绝大多数员工没有表示不满,反而告诉我,他们是多么认可这个决定,他们认为我有勇气,有魄力。

公司领导也没有责备我,反而认为我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做法非常值得赞赏——连我的老板也觉得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也就是说,当公司利益和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管理者要有勇气做出有利于公司利益的决定,而不能患得患失。

如果你的决定是正确、负责任的,你就一定会得到公司员工和领导者的赞许。

此外,管理者应该主动扮演“团队合作协调者”的角色,不能只顾突出自己或某个人的才干,而忽视了团队合作。

在工作中,如果遇到各部门不积极配合,互相推诿的情况,我就会给大家举打篮球的例子:

“公司里的一个团队和篮球场上的一支篮球队其实是一样的。打篮球时,后卫不能脱离整个团队独来独往,不同位置的队员需要按照战术安排紧密配合,互相支持,这样才能赢得比赛。

在我们的工作中,市场人员需要帮助产品部门寻找产品的合适定位,要为销售部门提供潜在的客户信息,而管理者会承担起教练的角色,为整个团队制定合适的战术。

你们能够想象,篮球教练在布置战术时只是一对一地与每个队员单独讨论吗?

那样的话,后卫不知道前锋在想什么,前锋不知道后卫的助攻策略,球队不输球才怪!”

最后,公司的中层管理者要善于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让自己成为老板和员工之间沟通、协调的桥梁,而不要让自己与老板或员工对立起来。

例如,有一些管理者很容易陷入对自身角色的误解,他们要么把自己和“雇主”等同起来,与“雇员”做利益上的对抗,或者把自己视作普通员工,与老板对立。

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其实,中层管理者既代表公司利益,也代表员工利益,他们应该:

认识到自己的中间角色,不要和员工一起盲目、片面地指责公司,也不要成为高高在上的监管者,对员工指手画脚。

以公司的整体利益为先,主动扮演协调人的角色,既考虑公司发展的需要,也为员工的个人需求着想,解决好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让公司的整体协作效率达到最高点。

自己做了决定后,就要勇于承担相关的责任,不要把责任推到员工、老板或公司身上。

21世纪的管理需要给员工更多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员工本人的积极性,最大程度释放他们的潜力。

21世纪是一个平坦的世纪,人人都拥有足够的信息,人人都拥有决策和选择的权利。

将选择权、行动权、决策权部分地甚至全部地下放给员工,这样的管理方式将逐渐成为21世纪企业管理的主流。

在21世纪,放权的管理会越来越接近于员工的期望,是最为聪明的管理方式。

因为当企业聚集了一批足够聪明的人才之后,如果只是把这些聪明人当作齿轮来使用,让他们事事听领导指挥,那只会造成如下几个问题:

员工的工作满足感降低。

员工认为自己不受重视,工作的乐趣和意义不明显。

员工很难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员工个人的才智和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为了给员工更多的空间,为了更好地发掘个人的潜力,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推出了相应的举措。

例如,Google公司允许工程师在20%的时间里从事自己喜欢的项目或技术工作,这一制度一经实施,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出色效果。

因为有了20%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许多拥有出色创意,但没有时间付诸实施的工程师可以花费自己20%的时间,或者说服两三个同事一起在这20%的时间内完成某个出色创意的产品原型,然后发布给公司内部的同事使用。

如果这个产品创意确实吸引人,它就有可能成为Google推向世界的下一个“震撼级”的产品或服务。

事实上,像GMail和Google News等Google引以为豪的许多产品,都是最先由工程师在20%的时间内创造出来的。

因为有了20%这样的管理模式,我们发现:

20%时间内完成的产品的成功率很高,因为员工更加投入。

20%的管理模式让员工意识到公司对他们的信任和放权,这营造出了非常好的管理氛围。

在员工调查中,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总是高于我曾经工作过的其他公司。

很多管理者追求自己对权力的掌控,他们习惯于指挥部下,并总是将部下的努力换来的成绩大部分归功于自己。

这种“大权在握”,“命令为主”的管理方式很容易造成:

管理者身上的压力过大,员工凡事都要请示领导,等待管理者的命令。

团队过分依赖于管理者,团队的成功也大半取决于管理者个人能否事无巨细地处理好所有问题——而通常说来,没有哪个领导可以事事通晓,也没有哪个领导可以时时正确。

整个团队对于外部变化的应对能力和应对效率大幅降低,因为所有决策和命令都需要由管理者做出,员工在感知到变化时只会习惯性地汇报给领导。

因此,“授权”比“命令”更重要也更有效。

但是,管理者该如何做好授权呢?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即,在向员工授权时,既定义好相关工作的权限范围,给予员工足够的信息和支持,也定义好它的责任范围,让被授权的员工能够在拥有权限的同时,可以独立负责和彼此负责,这样才不会出现管理上的混乱。

也就是说,被授权的员工既有义务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并为自己的工作结果负责,也有义务在看到其他团队或个人存在问题时主动指出,帮助对方改进工作。

为了做好授权,可以预先设定好工作的目标和框架,但不要做过于细致的限制,以免影响员工的发挥。

在我以前的公司,有一位技术很出色的副总裁,他在授权方面做得就很不好。

例如,他设定了目标后,总是担心下属会因为经验不足而犯错误,于是他总会越过自己属下的经理,直接去找工程师,然后一步一步地告诉工程师该怎么做。

甚至有一次,一位工程师在洗手间遇到这位副总裁,竟然被副总裁在洗手间里念叨了20多分钟。

后来,副总裁属下的经理实在受不了了,向总裁如实反映了情况。经过多次警告却仍然没有改进之后,这位副总裁被解职了。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领导的工作是设定目标,而不是事无巨细地控制、管理、指挥和命令。

在授权时,设定的目标一定要清晰,并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衡量,这样,每一位员工才能真正理解哪些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是可以由自己决策、选择并实施的,哪些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是不能随意决定的。有关目标设定,我推荐大家使用著名的SMART原则。

所谓SMART原则就是:

S——明确(Specific):目标的范围是明确的,而不是宽泛的。

M——可度量(Measurable):制定目标是为了取得进步,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

A——可实现(Attainable):目标应当是可实现的,而不是理想化的。

R——结果导向(Result-based):目标应该基于结果而非基于行动或过程。

T——时效性(Time-based):目标应当有时间限制。时效性的要求可以让你明确这个目标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目标。

领导应该和员工一块儿拟定合适的SMART目标,衡量这些目标的方法,目标分工的模式,还有在适当的时候修改目标,但是领导不应该过度地去告诉员工如何具体地执行。

如果一个领导过分地控制在员工权限内执行,他就是在“micro-manage”,而且违背了“授权”最基本的要求。

授权非常重要,但是授权不仅仅代表分摊所有的职责,然后由领导做协调的工作。

制定团队的目标,并且大家都同意把团队的目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

整个团队彼此互相帮助、监督,大家有话直说,看到问题直接提出。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尽管分工不同,但管理者和员工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积极向上、同心协力的工作氛围。

1)平等的第一个要求是重视和鼓励员工的参与,与员工共同制定团队的工作目标。

这里所说的共同制定目标是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让员工尽量多地参与进来,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但最终仍然由管理者做出选择和决定。

这种鼓励员工参与的做法可以让员工对公司的事务更加支持和投入,对管理者也更加信任。

虽然不代表每一位员工的意见都会被采纳,但当他们亲身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当他们的想法被聆听和讨论,那么,即使意见最终没有采纳,他们也会有强烈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会因为被尊重而拥有更多的责任心。

多年以前,我接管一个部门时,为了提高效率,我在一个星期内定下了团队的工作目标,并召开会议宣布了我的所有决定。

但没想到,会议进行得很不顺利,有的员工一片茫然,有的人没精打采,有的人则对我的计划百般挑剔。

我一下子明白过来:自己选择目标时过于武断和草率了。

于是我对他们说:“很显然,我对未来太天真了。现在,让我们重新来过,一起制定出大多数人认可的团队目标。”

我当场把我的计划撕掉,然后宣布成立三个员工小组,分别解决部门面临的三大问题。

一个月后,这三个小组各自呈上他们的报告,然后我和三个组长一起定下最后的目标。

这次,全体员工欣然地接受了新的目标。

有趣的是,新的目标与旧的目标之间,除了存在措辞方面的差异外,几乎一模一样。

我的助理向我抱怨说:“我们浪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又回到了原地。”

但我对他说:“不是的,此前我是靠直觉选择了目标,没有调查数据的支持,无法令员工信服;现在,经过一个月的工作,大家都有了信心。更重要的是,旧的目标因为没有经过员工参与,即使实施起来,他们也很难全身心投入。”

2)平等的第二个要求是管理者要真心地聆听员工的意见。

作为管理者,不要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事事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应该平等地听取员工的想法和意见。

在复杂情况面前,管理者要在综合、权衡的基础上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决定。

不善于聆听的领导无法获得员工的支持和信任。

例如,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公司一度面临经营上的困难,需要调整方向。

当时,董事会新请来了一位以有战略眼光著称的首席执行官(CEO)。

这位CEO刚来公司时,就告诉所有员工:“不必担心,这家公司的境况比我以前从鬼门关里救回的那些公司好多了。给我一百天,我会告诉你们公司的出路在哪里。”

但是,这一百天里,他只和自己带来的核心团队一起设计公司的“战略计划”,而从不倾听广大员工的心声。

一百天后,他果然推出了新的战略计划,但是,公司员工对该计划既不理解也不支持,他自己的声望也开始走下坡路——因为员工觉得他虽然能干,但是很自大,不在乎员工的想法,所以员工们并不真正信服他,也没有动力去执行他提出的战略计划。

半年后,公司业绩继续下滑,这位CEO召开了一次全体员工大会。

他不但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在台上指着所有员工说:“你们让我很失望,大家没有努力执行我的计划,今后,我绝不允许你们再犯类似的错误。”

结果,这次大会后,他失去了大多数员工的支持,不久就被董事会解雇了。

后来,有人这样评价他:

“他以为他可以用智慧和经验改变公司的一切,他做了战略决定后就直接开始执行,却没有花时间寻求所有员工的支持。其实,他的战略方案不无道理,但他做事的方法是完全错误的——他不是一位懂得倾听、懂得理解的好领导。”

平等也意味着管理者和员工在平等的环境里顺畅地沟通。

例如,我在2000年被调回微软总部出任全球副总裁,管理一个拥有600多名员工的部门。

当时,作为一个从未在总部从事领导工作的人,我更需要倾听和理解员工的心声。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选择了独特的沟通方法——“午餐会”沟通法。

我每周选出十名员工,与他们共进午餐。在进餐时,我详细了解每一个人的姓名、履历、工作情况以及他们对部门工作的建议。

为了让每位员工都能畅所欲言,我尽量避免与一个小组或一间办公室里的两个员工同时进餐。

另外,我会要求每个人说出他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件最让他兴奋的事情和一件最让他苦恼的事情。

进餐时,我一般会先跟对方谈一谈自己最兴奋和最苦恼的事,鼓励对方发言。

然后,我还会引导大家探讨一下所有部门员工近来普遍感到苦恼或普遍比较关心的事情是什么,一起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案。

午餐会后,我一般会立即发一封电子邮件给大家,总结一下“我听到了什么”“哪些是我现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何时可以看到成效”等等。

使用这样的方法,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就认识并了解了部门中的每一位员工。

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在充分听取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尽量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安排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上下一心,才能更加顺利地开展工作。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做领导就必须高调,有魄力,像一个精力充沛、一呼百应的将军一样。

其实,这样的领导也许很适于一个19世纪的工厂,但他不是一个21世纪的好领导。

在著名企业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的《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和统计,讨论并分析了一家企业或一位企业的领导者是如何从优秀(Good)上升到卓越(Great)的层次的。

该书的重要结论之一就是:最好的领导不是那种最有魄力的领导,而是那种具备了很好的情商,能够在不同的个性层面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的“多元化”管理者。

柯林斯指出,优秀的公司和优秀的领导者很多,许多公司都可以在各自的行业里取得不俗的业绩。

但如果以卓越的标准来衡量公司和个人的成绩,那么,能够保持持续健康增长的企业和能够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领导者都非常少。

一位企业的领导者在成功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使自己的企业保持持续增长,使自己的个人能力从优秀向卓越迈进,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在“谦虚”“执着”和“勇气”这三个方面的品质。

许多领导者在工作中唯我独尊,不能听取他人的规谏,不能容忍他人和自己意见相左,这些不懂得谦虚谨慎的领导者也许可以取得暂时的成功,但却无法在事业上不断进步,达到卓越的境界。

2)执着是指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保持矢志不移的决心和意志。

无论是公司也好,还是个人也好,一旦认明了工作的方向,就必须在该方向的指引下锲而不舍地努力工作。

在工作中轻言放弃或者朝三暮四的做法都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3)成功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挑战。

任何事业上的成就都不是轻易就可以取得的。

一个人想要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就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必须正视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

只有那些有勇气正视现实,有勇气迎接挑战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超越自我的目标,达到卓越的境界。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勇气不是缺少恐惧心理,而是对恐惧心理的抵御和控制能力。”

此外,均衡的,多元化的管理者尤为重视对自己的情商培养。

在领导力方面,情商远远比智商更重要。

许多人可能认为领导力最重要的是战略、运营、技术等,其实,这些“硬技能”固然重要,以情商为核心的“软技能”更加重要。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以“情商”为中心的“软技能”定义为一种艺术,它包括了与人相处、团队合作、以诚待人、以身作则、同理心等等至关重要的组成元素。

均衡的、多元化的管理者善于用理智的、全方位的思维分析复杂的情景,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团队,或团队的不同发展阶段灵活选择管理方式。

当员工表现不佳或是新手时,企业碰到重大危机时,可以更多地亲身参与管理,更多地使用命令的方式;

当企业改变方向时,或员工因不理解方向而士气不高时,可以多与员工分享企业的愿景;

当员工对工作能得心应手时,或发现部门协调有问题时,可以更多地强调和鼓励团队合作;

当员工懂得较多,或没有危机时,可以更多地让员工以民主讨论或投票方式来做出选择;

当员工能力很高又是专家,且员工积极自主时,可以尽量授权给员工;

当员工有动力但是能力和经验不足时,应当尽量考虑员工的长期发展,安排有启发性的工作,慷慨地做员工的“教练”。

管理者应善于理解自己,能够在工作中自觉地、理智地进行自省、自控和自律。

管理者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清醒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白哪些事情是自己擅长的,哪些事情是自己办不到的。

只有充分地自省,才能在各种复杂情况面前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在与同事或下属合作时,得到他人充分的信任。

在发生危机或面临挫折的时候,管理者要能够充分自控,并在理智、冷静的基础上做出审慎的选择。

在高压的环境中,能够控制自己的反应,并且让自己和自己的团队镇定下来,冷静处理问题。

理解自己的位置和影响力,懂得自己随时都在被他人(上级、下属、其他部门乃至客户)关注。

利用各种机会,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团队。

管理者在沟通时,必须明白,你的一举一动都在被他人关注。

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员工向我抱怨说:“为什么你不喜欢我的部门?”

我回答说:“没有啊,你为什么这么说?”

他说:“昨天开会,你表扬所有的部门,为什么提到我的部门时声音最小?”

也就是说,领导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改变员工。

如果领导努力工作,员工也会努力工作。如果领导在乎产品,员工也会在乎产品。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不能及时自控,事情的结果就可能变得令人难堪。

记得我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曾经开过一次会。

当时,有一位员工因为自己的妻子和朋友被裁员,对公司的政策非常不满,就把怒气都发在我的身上。

他当面说出了一连串很难听的话,其语言的粗俗程度即使在最鲁莽的美国人中也极为罕见。

当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气愤,因为他这种侮辱谩骂的做法非常恶劣。

但我随即想到:“人难免会在亲人受到伤害时失去理智,难免会在被灾难惊吓时失去风度。”

接着我又想到,虽然他的表现异常粗鲁,但是,一定有不少员工持有同样的想法,只是不敢表达出来罢了。

最后我想到,作为这个部门的总监,我代表的是公司的利益,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影响了正常工作的进展。

于是,我冷静地告诉他说:“现在这个时候,对你、对我、对公司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时期。我理解你的心情。等你冷静下来,如果有什么建议,请你告诉我你认为最合适的做法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仔细聊一聊。”

后来,那个员工私下向我道歉,并感谢我没有在整个团队面前让他难堪。

一段时间后,这位员工举家搬到了欧洲,他和他的妻子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他每年都会寄贺卡给我,也常常表示希望能到我领导的部门工作。

除了自省和自控,管理者也应当时刻保持自律,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以身作则,不能有特权阶级的作风。

例如,Google聘请的CEO施密特刚刚加入公司时,Google所有员工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但员工们还是觉得有必要给他一个相对安静的办公场所,就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小的独立办公室。

有一天,一个工程师自己来到施密特的办公室说:“别人都是共享办公室,我那边太挤了,所以我想坐到你这儿来。”

施密特很惊讶,问他:“你有没有问你的老板?”

那位员工去问了老板后回来说:“老板也觉得我该坐在这儿。”

于是,他们就共享一个办公室,直到公司后来购买了更大的一栋楼。

即便是在新的大楼,施密特还特别要求“我的办公室应该尽量小”,以避免被误解“特权阶级”的出现。

真诚是所有卓越的管理者共同的品质。管理者应当学会以诚待人,尊重员工,让员工知道你理解并且感谢他们的工作。

一些领导为了“面子”,处处维护自己所谓的“权威”,不愿将自己的真实一面暴露给员工。

殊不知,这种遮遮掩掩的领导是很难得到员工的真正信任和支持的。

真诚意味着管理者善于使用同理心,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例如,管理者应该多给员工回馈,在人前多感谢,在私下(有建设性地)批评,并多和员工沟通。

这并不是说在人前就不可以批评。如果是对事,还是应该坦诚地在人前讨论,但如果是对人,那就不要当众伤了他的自尊。

对管理者来说,体现同理心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体谅和重视员工的想法,要让员工们觉得你是一个非常在乎他们的领导。

拿我自己来说,我在工作中不会盲目地褒奖下属,不会动不动就给员工一些“非常好”“不错”“棒极了”等泛泛的评价,但是我会在员工确实做出了成绩的时候及时并具体地指出他对公司的贡献,并将他的业绩公之于众。

这种激励员工的方式能够真正赢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能够对企业的凝聚力产生巨大的影响。

真诚意味着管理者需要对员工充分信任,不要对员工指手画脚,也不要任意干涉员工的行为方式。

既要坦诚地面对自己,也要坦诚面对他人,努力赢得同事或下属的信任。

信任是一切合作、沟通的基础。

如果一个团队缺乏合作,或者欠缺效率,那么,最重要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信任。

有一次,当我发现我的团队彼此不够坦诚的时候,我把他们带到了郊区,开了两天的会议。

我首先解释了信任和坦诚的重要,然后我希望每个人轮流谈谈自己对团队最大的贡献和自己最大的不足,以及自己想从哪些地方弥补不足。

为了打开僵局,我自己先坦率地讲出了自己的贡献与不足,而且暴露了我自认为最大的缺点。

然后,我要求我的团队对我提出他们的看法和补充。大家看到我的真诚,也就开诚布公地做了非常好的讨论。

会后,不但大家都更愿意敞开心扉,也都愿意信任他人,我们为团队互信建立起了非常好的基础。

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团队也需要有建设性的冲突。

中国人传统上喜欢避免冲突,息事宁人。

但是,一个好的团队必须坦诚地面对各种问题。如果大家都能够对事不对人,那么,公开的辩论会更有效率。

只有把所有的信息放到桌面上,一个团队才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做出最好的决定。

一个领导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应该鼓励每一个人开放地听取并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鼓励建设性的冲突和辩论,引导团队达到共识。

当共识无法达成的时候,则引导团队做一个智慧的选择,而不是为了安抚大家而做简单的折衷。

从本质上说,信任就是相信别人的出发点是好的。

在充满信任的环境里,我们不必隐藏真面目,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和失败,或者声明自己需要帮助。

一个领导者需要创立一个充满信任的环境,不但自己坦诚面对员工,也鼓励员工坦诚地面对其他人。

真诚意味着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可以在平等的环境中,直接了当地沟通。

21世纪的步伐非常快,如果犯了错还不知道,结果会非常严重。

在企业内部沟通的过程中,如果什么事都要打太极拳、猜测别人的想法,不直接沟通的话,那么,整个公司就会丧失效率,并最终走向失败。

在直接沟通这方面,管理者不但要以身作则,而且必须反复向员工灌输直接沟通的优越性,用实际行动鼓励员工直接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我在Google提出,希望员工可以向我提出真实的意见,就算我不同意也没有关系。

有一次,我在公司的博客上提出一个观点,但是有一位员工认为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

他在一个会议上当着很多人的面说出了他的担心。我不但接受了他的意见,而且多次在不同场合表扬、感谢他。

领导对员工的直接反馈也一样重要。

发生问题时,管理者要及时地给员工以清晰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员工,管理者应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要通过第三者传话。

当与下属沟通不顺畅时,应当多改进自己的沟通方式,使用不同的方法,在信任的基础上与下属交流。

领导力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它不仅仅包含了各种具体的管理技能和管理方法,也囊括了前瞻与规划、沟通与协调、真诚与均衡等更诸多要素。

要想成为一名符合21世纪产业发展要求的管理者,要想具备一名卓越管理者应有的基本素质,我们就必须在宏观决策、管理行为、个人品质等不同层面认真学习、体会并实践21世纪的领导力。

当然,文中的建议不见得适合在任何一个企业中一成不变的执行。在有些企业(例如外企、创新企业)可以更加放权、平等。

但是在其他企业(例如国企、传统企业)只能适度地做。

但是,我衷心相信在本文中提到的九种领导力无论在任何企业,都应该适当地提升,也应该适当地运用。

我相信这九种领导力可以帮助领导提升自身潜质,帮助企业提升21世纪的企业文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团队正能量经典语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