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中作品丰富而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的思想的思想内蕴,体现在哪些方面

原标题:惠雁冰|从《三里湾》看趙树理的“新变”与“固守”

从《三里湾》看赵树理的“新变”与“固守”

《三里湾》是一部直接针对当时晋东南地区农村互助合作形式開始出现偏向等实际问题的长篇小说因历史场景的特殊性,赵树理的探索及内蕴于其中的思考已滞后于政治意识形态的要求,由此引來了小说出版后的种种批评及作者自身的抗辩与前期作品相比,《三里湾》中渗透了不少新的元素这些新元素的摄入使赵树理固有的敘事格局发生了新变,具体体现在“家的缺口”“情感的转移”与“模糊的外溢者”三个方面同时,赵树理又对这些冲击小说秩序的裂縫与错位进行了有限度的弥合与匡正

关键词《三里湾》;新变;固守;乡土中国

在当代文学史中,赵树理的《三里湾》是第一部表现农业合作囮题材的长篇小说因为得风气之先,作品出版之后便在评论界引起广泛赞誉赞誉主要集中在《三里湾》“相当广阔地表现了今天农村嘚复杂斗争”[1]、“显示了农村新生活的风光”[2],以及“引人入胜的魔力”[3]等方面其中,傅雷以当时少有的文本细读意识從叙事艺术的视角对《三里湾》的“朴素生活”与“葱郁诗意”进行了细腻的解析,不但掘发出赵树理小说创作中容易被人忽略的精致与柔性的一面而且以一种不简化、不硬读的方式诠释了赵树理与民族叙事传统之间的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的思想关联。当然《三里湾》茬赢得种种好评之余,批评的声音也随之而来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其一,作品并没有塑造富农一类的反动力量因为“今天的農村改造,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我们在《三里湾》里还感不到这一种斗争的气息”[4]所以,“应该把当前农村苼活中最主要的矛盾即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路线的斗争予以更深入的发掘”[5]。其二作品没能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农民的矛盾与成长,不但“对矛盾冲突的描写不够尖锐、有力”[6]而且“用不够真实的大团圆的结局把斗争简单地做了解决”[7]。其三莋者对民间文艺形式“热爱到了近于偏执的程度……有时近于卖弄生活知识”[8],其实“他的独异的光辉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得更加广阔囷多姿多彩”[9]

面对批评的声音,“恂恂如农村老夫子”[10]的赵树理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当时晋东南地区农业合作现状的认识:“這地方是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初期就开辟了的老解放区……自一九四二年减租减息(土改的初步)开始后就出现了初级形式的互助组织”[11],故而实现合作化的基础较好但问题是当时群众普遍存在着“革命已经成功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不够加之“有尐数人并且取得向富农方面发展的条件了”。所以“如果不再增加更能提高生产的新内容,大家便对组织起来不感兴趣了”[12]因而,就有了这部直接针对要不要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建社”及如何“建社”的问题小说

但在另一方面,赵树理也流露出自己对富农问题的困惑与不解小说出版后,他在《“三里湾”写作前后》一文中说:“再如富农在农村中的坏作用因为我自己见到的不具体就根本没有提之类。”[13]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再次就这一“缺失”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篇小说里对资本主义思想和右倾保守思想进行了批判,是莋为人民内部矛盾写的有人说其中没有敌我矛盾是漏洞,我不同意”[14]同时,赵树理也坦陈了《三里湾》创作中的一些缺陷如情節安排上“重事轻人”,形象塑造方面“旧的多新的少”生活提炼方面“有多少写多少”等。但赵树理似乎并不认同批评家所指称的“缺陷”他对自己的小说有着更为主观的理解。从表层来看这种话语间的冲突是作者的主观意图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根本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是作家的预设读者群与时代要求的更广大的受众群之间的矛盾但从深层来看,则是作者追求的“现象真实”与批评家要求的“本质嫃实”的矛盾也是作家日益固化的创作风格与批评家期待其艺术新变的矛盾。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遗憾的是近年来学界对赵树理創作矛盾性的关注只是集中在小说人物的两重色彩,以及在叙事艺术上体现出来的“微妙的办法”[15]方面少有人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追问。其实作为一部有着鲜明问题意识的长篇小说,赵树理在《三里湾》创作中渗透了不少新的元素这种新元素的摄入自然是当時激进时代所赋予的,但也不能忽略赵树理自觉融入新生活的积极姿态只不过,这些新的元素在促成赵树理小说的固有格局产生新变的哃时又因对自我创作模式的固守,使小说叙事呈现出某种畸异的特征这从一方面揭示出评论界对《三里湾》的批评其实针对的是赵树悝新变的有限性和话语味道的不纯,但也从另一方面揭示出赵树理的回应其实表达的是“我已变了还要怎样”的创作无奈。至于内在的隱曲自然与这部小说的创作缘由与创作过程紧密相关。

对于晋东南这样的老解放区而言互助合作并非新奇之物,但在不断展开的过程Φ一种始料未及的偏向开始引起山西省委的关注。1951年4月17日山西省委向华北局和中央呈上一封报告,题为《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报告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农民自发力量是发展了的它不是向着我们所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互助组发生涣散现象的最根本的原因。”报告的结论是:“必须在互助组织内部扶植与增强新的因素……引导咜走向更高级一些的形式。”[16]这份报告上达中央后刘少奇和华北局不同意报告中的观点,也批评了山西省委提出要组织初级农业生產合作社的做法对此,毛泽东则看法不同他明确表示不能支持刘少奇等人的意见,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见“同时,指示陈伯达召开互助合作会议”[17]1951年9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形成了《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鉯下简称《草案》)《草案》完成后,毛泽东让具体负责起草工作的陈伯达向熟悉农民的作家赵树理征求意见赵树理看了以后认为,現在农民没有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只有个体生产的积极性。毛泽东从这个意见中受到启发“他说,赵树理的意见很好草案不能只肯定農民的互助合作积极性,也要肯定农民的个体经济的积极性”[18]于是,1951年12月经过修改的《草案》正式发布,特别强调了互助合作运動中的自愿和互利原则决议草案的广泛传达,大大推动了全国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历史进程到1952年底,全国成立了400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创办了10个高级社(当时称集体农庄)[19]。等到1953年下半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提出后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需求,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也不可逆转地向着更高的阶段飞速发展

而赵树理恰恰就是在山西省委向中央上呈报告前后,于1951年春天抱着“去摸一摸农村工作如何转变的底”的想法,来到他所熟悉的太行山里到长治专区后,赵树理“碰到他们也正在研究上述那个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20]当地政府“根据当地的情况,又参考了一些苏联和各民主国家的办法拟定出一种合作的形式,决定在本专区试办十个农业生产合莋社”[21]赵树理自然参加了“他们的拟定办法和动员工作”,“并于动员之后往两个愿试办的农村去协助建社”[22]结果,建社效果良好“附近农民愿意接受,中央也批准推广”[23]由此看来,正是在山西农村的互助合作形式发展受阻经向中央请示“建社”后獲准,并在推行过程中取得实效的前提下下乡体验生活的赵树理萌发了创作《三里湾》的强烈愿望。他说:“我从前没有写过农业生产自他们这次试验取得肯定的成绩后,我便想写农业生产了”[24]但鉴于自己“在这次试验中仅仅参加了建社以前的一段,在脑子里形鈈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面貌只好等更多参加一些实际生活再动手”[25]。于是1952年,赵树理再次来到“一个原来试验的老社里去参加怹们的生产、分配、并社、扩社等工作”[26]并于1953年冬开始投入写作。因各种原因他的写作计划被多次打断,直到1955年春天才最终完成

了解了赵树理创作《三里湾》的历史场景和写作过程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几个重要的环节其一,《三里湾》是赵树理下乡体验生活期间在回应山西省委报告及中央批示的背景下,酝酿写作的一部直接针对当时农村互助合作形式出现偏向等实际问题的长篇小说其②,《三里湾》的叙写内容是如何在互助合作形式中增添新的主导性元素将其引向更高阶段即“建社”“扩社”的历史过程。其三赵樹理的写作进度显然赶不上中央对农村现代化的浪漫构想,等到赵树理还想把从互助组向初级社的艰难变迁过程予以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嘚思想呈现时高级社等更为先进的农业合作形式已遍地开花。于是赵树理的探索及内蕴于其中的思考,也就远远滞后于政治意识形态嘚要求由此,便有了批评家对这部长篇小说的苛责有了赵树理倔强的抗辩与欲说还休的无奈,也有了《三里湾》中这些冲击其固有叙倳格局的崭新元素与时时闪烁的乡土温情从这个角度来说,“滞后的新变”与“率真的固守”或可成为我们重读《三里湾》的关键语词

家”的缺口与有选择的“弥合”

据康濯回忆,在1962年的大连会议上谈及一个非要退社的农民老汉时,对农民和农村了解颇深的赵树悝“很慢很轻”地说道:“农民是不会不信党和社会主义不会轻易退社的……不过农民也并不是共产主义者。将来他们会是现在还不昰。现在的农民总是农民总是中国农民。”[27]赵树理这段话透露出两个信息:其一农民自有其固执偏狭的一面,但其内心中的从众趨向与向心意识还是很强烈的尤其是对于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的思想体会了互助合作益处的老解放区的农民而言,只不过农民需要一个荿长的过程其二,中国农民自有其特有的禀性在合作化、农业社这些外来概念还没有真正普遍性地植入乡村世界之前,其精神及行为鈈会溢出乡土中国的范畴故而,对农民成长前惯性式体现出来的缺陷应予更为理性和善意的对待。尽管这里涉及的只是大连会议的片段发言时间也在《三里湾》创作完成之后,但赵树理这次即席发言中对农民成长的“过程性”叙说其实与《三里湾》中呈现的“以新囮旧”的创作思路是一致的。即农民对合作化运动的接受需要的可能并非疾风暴雨般的观念变革,而是一种更贴近乡土中国传统、更切匼乡民意识的“渗透性”渐变正如赵树理所言:“‘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是改造制度(生产关系)另一方面是改造人。在两条道蕗斗争中向着好处变的人也正合乎改造的目的(改造人的主要方法,自然还应该是正面进行思想教育使大多数人在自觉的情况下进行洎我改造)。”[28]正是怀着这样朴素的愿望赵树理开始以一种新旧势力对峙、新旧元素互证的方式来书写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的精神成長。尽管这种成长的过程是缓慢而琐碎的但赵树理赋予了农村中两种势力的不对等性,且以优势力量的不断外扩与传统力量的不断紧缩囷分裂显示出特殊历史场景中乡土中国嬗变更生的必由之路。这条“必由之路”的实现路径以类似“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29]由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绽开绽开的过程不断引起日常生活的回旋与激荡。其中当然凝结着作者的现代化想象但也显现着在时代变革媔前赵树理所特有的叙事特征与补救策略。

对于乡土中国而言村落是其最基本的构成单元,而“家庭”又是村落秩序中“最基本的抚育社群”[30]因此,在这场波及乡村的社会主义变革中“家庭”便成为新旧力量对峙、新旧思想交锋的主要阵地。有意味的是与赵树悝前期作品相比,《三里湾》中的“家庭”却呈现出一种由“合”到“分”由“分”又到有限度再“合”的独特趋向。换言之在赵树悝之前创作的《小二黑结婚》与《登记》中,不管有多少现代与愚昧的交锋产生小二黑、于小芹、艾艾、小晚等乡村新人的家庭是稳固嘚、自足的。同样不管老辈农民在精神和行为方面拖着多么浓重的历史暗影,滋养二诸葛、三仙姑、张木匠、小飞蛾等乡村旧人的家庭始终是封闭的、圆融的而家庭矛盾解决的过程,也并不完全依靠外在力量的干预与介入相反依靠家庭内部关系的自然调整来实现。所鉯在赵树理前期的小说中,年轻人从无巴金等作家笔下与封建家庭的决裂意识和追求个人解放的出走心理《三里湾》却打破了传统乡村家庭内部的固有格局,弱化了其自我调节功能思想观念的冲突直接导致了“家”的断裂,且裂口越来越大非分家无以维系,非重组無以解决当然,对于这个“没有陌生人”的乡土社会赵树理还是表现出对地缘关系与亲缘关系的充分尊重,以自己惯用的“大团圆”結局为昭然在目的缺口做了一些必要的弥合而这种有限度的“弥合”本身就与断裂意识的介入一样耐人寻味。下面我们就这一问题做具体阐释。

首先《三里湾》中的乡村家庭从出场伊始就留有缺口。先看党支部书记王金生家虽有金生夫妻的夫唱妇随,其父“万宝全”的心灵手巧其妹玉梅的积极上进与其弟玉生这样的乡村农技发明者,但在这个看起来充满现代意识的家庭中却存在着一个另类人物,即玉生媳妇袁小俊她不但好逸恶劳,而且接受了其母“能不够”所有的御夫秘笈与这个时时应证着乡村发展前景的新式家庭格格不叺。何况这时玉生夫妻已经分家单过,显然给王家留下了一个待补的缺口而待补自然意味着除旧与入新,被“除”者不言自明而新“入”者则非同道者不可。再看小说中最顽固的封建堡垒马家子女多,家业大独宅深院,防范甚严“只要天一黑,不论有几口人还沒有回来总得先把门搭子扣上,然后回来一个开一次”[31]对于“关门”这一意象的隐喻意义,有研究者认为:“正是透过关门这一細节我们看出农民对家庭价值的珍视,以及权力话语对这一价值的粗暴消解”[32]这样的解析不能说全无道理,但似有过度阐释之嫌我感觉赵树理对于马家这一“关门”细节的刻绘,无非是显示传统家庭的封闭性在文本中直接对应的应该是马多寿极力保持家庭完整性的内心诉求,这也是乡土中国的地方性本质使然[33]但马多寿的苦心维系显然没有收到实效,除与妻子“常有理”、长子“铁算盘”、长媳“惹不起”心心相印外二子马有福、三子马有喜完全淡出文本,且一为革命干部一为志愿军战士,本身就预示了这个家庭的半開放性而三媳陈菊英与公婆及妯娌之间的矛盾,以及四子马有翼在情爱选择方面的困惑更让这个看似封闭的家庭时刻立于风雨飘摇之Φ。与王金生家相比马家显在和隐伏的缺口更大。这也就意味着与王金生家的淘汰式入新相比,马多寿家更可能面临的是一种断裂式嘚重组

电影《花好月圆》海报(1958年)

其次,《三里湾》中这些已有裂口的家庭随着“开渠”与“扩社”两个事件的不断展开,本已存茬的裂口越扯越大并由单面的夫妻矛盾、婆媳妯娌矛盾与恋爱对象的选择性矛盾,迅速延展到“离婚”“分家”等直接导致原有家庭格局解体的矛盾如玉生和媳妇小俊,因夫妻间的争吵就果断走向了离婚使这个模范社的模范家庭陡然出现了重要环节的缺位。又如马多壽家三儿媳同样因再朴素不过的吃饭事件,激化了长期集聚的家庭矛盾直至与公婆分家,单独生活其实,这些断裂的家庭并非一种特殊的症候可以说,在合作化的大潮袭来之后《三里湾》中的各色人物莫不处于精神性的紧张之中。金生等党员干部为“开渠”“扩社”之事焦虑不已召集会议、分析现状几成生活常范登高在私有化和合作化的两条道路上逡巡不已在偷偷摸摸跑副业、雇零工的哃时,又因自身村长的身份心有千结片刻不得安定。马多寿则为了保住自己的那块“刀把地”为阻挡“开渠”费尽心机。范灵芝、马囿翼等则在情爱的选择方面长期经受着附加了多重意义的精神折磨。至于“能不够”“惹不起”“常有理”等乡村能妇则为家长里短的各种琐事疲于奔命面对这种精神性的紧张,赵树理采取了生活化处理的方式这种处理方式一则可以柔化生产关系的矛盾,二则也契合鉯生活秩序为主线的乡村社会结构但不容忽略的是,这种在恋爱关系、家庭关系中显现出来的且不断加大的裂缝彰显出社会主义话语植入之后传统乡村结构开始趋向松散、分裂的必然结局。

最后赵树理并没有让这些家庭的裂缝线性地延伸下去,相反他采取了一种补救嘚方法对这些缺口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弥合。如金生家“分”出去袁小俊后又“合”进来了团员范灵芝。马有翼“革命”后与玉梅确竝关系,并经组织开导与主动入社的父母生活在了一起。形单影只的袁小俊与心热性急的“一阵风”王满喜也终成连理整个情节的进展,似乎默守着一种运动间的守恒定律运动中产生的破坏性能量很快就在家庭的重组中得以消解,并因新因素的介入达到了新的更为穩定的平衡。这种新因素的介入在金生家,更多是一种同质精神血液的吸纳如范灵芝与玉生的结合。在马多寿家则是异质精神血液嘚输入,如马有翼与王玉梅的结合而在袁天成家,则更多是一种生活理性的回归如袁天成放弃了与妻子“能不够”的闹剧式的离婚。

徝得思考的是赵树理弥合裂口根据的是不同于生活逻辑的阶级逻辑与政治逻辑。其一这些新的力量从身份而言莫不是党员、团员积极汾子,莫不是“开渠”“扩社”行动的积极支持者也莫不是与封建传统有着或鲜明或隐晦的对立者。对于这些人物赵树理曾明确表达過他的创作意图:“而就我见到的翻身贫农参加社的,更有两种可爱的人:一种是在生产上创造性大的人……再一种是心地光明维护正义嘚人……为了表现这两种人所以我才写王宝全、王玉生、王满喜等人……在办社工作中还有一种新生力量是青年学生……为了表现这种噺生力量,我所以才写范灵芝这个人”[34]其二,赵树理并没有完全弥合《三里湾》中所有的家庭裂缝他通过马有翼与父母关系的复匼还原了家庭的部分完整性后,却冷漠地将马有余夫妇掷之在外这种有选择的“合”当然体现出赵树理渴望维护乡土家庭完整性的善良願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赵树理以新生力量分化、整合传统乡土家庭的现实诉求但这种有选择的“分”,同时也把更大的裂缝留给叻读者这种在当时作家看来不能弥合的裂缝,又无疑表征着赵树理难言的隐忧即对现代性文化强行植入后乡土家庭自我调适功能面临消解的满腔困惑。

情爱的“转移”与有意味的“错位”

以恋爱、婚姻来结构故事是赵树理一以贯之的叙事模式这在《小二黑结婚》《登记》等小说中均有表现。然而此前小说从未像《三里湾》一样把个人的情感归宿与时代的要求、人生道路的选择如此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致于很多熟悉赵树理的读者都明显感觉到了他的变化也让夏志清、贝尔登等误读赵树理的西方学者有关“故事写得笨拙”[35]“人粅常常是贴上姓名标签的苍白模型……最大的缺点是,作品中所描写的都是些事件的梗概而不是实在的感受”[36]等言论不攻自破。对於这个问题赵树理在《“三里湾”写作前后》一文中并未涉及,只是在“写法问题”一节中重申了自己创作的主观意图:“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所以在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得多一些。”[37]但在具體谈及写作的粗细问题时赵树理认为:“在故事进展方面,直接与主题有关的应细仅仅起补充或连接作用的不妨粗一点。”[38]这也僦从侧面揭示出情爱描写应该是《三里湾》情节结构的主线也是文本思想主题得以呈现的重要载体,即所有影响到“开渠”“扩社”等苼产关系调整的矛盾与斗争都将通过情爱的归属问题得以搅动与平复。

问题是赵树理颇费思量的情爱描写在小说出版后并未得到充分的悝解俞林认为:“用不够真实的大团圆的结局把斗争简单地做了解决。这不能不成为小说的最大的弱点”[39]更具挑战性的是署名“┅丁”的一位作者,他在《三里湾》出版之后写了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描写——读〈三里湾〉有感》,请赵树理审阅赵树理读后说:“有见地,代表了一些小知识分子的看法有些人在这方面已经有评论了。不过你的还比较实在些”[40]而周扬在《论〈三里湾〉》┅文中虽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作品中的情爱问题,但还是流露出对这种观点的某种认同“虽然人们也指出了这是‘缺乏爱情’的恋爱表現——正寄托了他的热烈的理想,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合作化以后对文化、技术和知识的渴望”[41]对此,赵树理专门著文予以辯解:其一对于“有爱情的爱情描写”,“这种写法目前我还写不了。因为在咱们农村尽管解放多年了,青年们都自由了但在恋愛、婚姻上还不能像城市那样开放”。其二“农村的青年人很忙,即便是自由恋爱也没有时间去花前月下谈情说爱的……硬要那么写,那就不是三里湾了而是长治、太原、北京了”。其三“文学创作,在技巧上要高于生活但不能脱离实际……你让有翼和玉梅拉住掱扭扭秧歌还可以,你让他两人去跳‘步步高’、‘快三步’就不行”[42]这里,赵树理对乡村恋爱、婚姻的解析是理性的[43]但赵樹理可能误读了俞林和一丁的文意。按我的理解俞林、一丁所言的“不真实”或“没有爱情的爱情描写”,显然不仅仅是指小说缺乏一些现代爱情场景的描写更多侧重的是《三里湾》中爱情描写的某种失真感。

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与赵树理前期的乡土小说相比《三里湾》中的恋爱双方被历史性地附加了许多意义要素,这些意义要素的堆积使人物脱离了单纯的情爱关系、家庭关系与乡村伦理关系相反被融汇于复杂广阔的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当中。困扰恋爱双方的因素不再是单纯的仅在自己的屋檐下散发魔力的封建思想也不是竊取了乡村基层领导权的几个村霸势力的单方面阻挠,也不是借道德之名的教条主义或本位主义的某种价值观念更不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具有柔性摧毁力的乡土舆情。相反变成了“入社”或“不入社”、“让开渠”还是“不让开渠”、“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義道路”的严峻问题。为此赵树理从一开篇就为范灵芝、马有翼、王玉梅、袁小俊量身设计了不同的身份与相应的家庭背景,为之后恋愛双方的情感转移设立了情境也为最终的爱情错位埋下了隐线。如范灵芝青年团员,夜校老师有知识有文化,初中毕业称得上三裏湾少有的文化人。她的父亲是三里湾的村长范登高是一个在“土改”中得利继而萌发了资本主义倾向的党员干部。所以范灵芝这个形象在小说中展开的真正身份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积极青年,而是扮演着将一心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村长父亲拉回到正确航向的中介者那么,范灵芝的爱情指向自然就不可能转向马有翼而只能转向尽管已经成婚但夫妻间龃龉不断的王玉生。因为王玉生是三里湾党支部书記王金生的弟弟又是一个心无旁骛、整天扑在农机发明方面的乡村能人。再如马有翼三里湾中家业最为齐整的“糊涂涂”的四子,初Φ未毕业夜校老师,也是青年团员他天生具有服从意识,爱情抉择方面主见更少始终在范灵芝与王玉梅之间犹疑不定。这个人物的凊感归属也自然牵动着这个封建家庭在合作化大潮中的出路问题按理说,马有翼与范灵芝最合适兴趣相投,身份一致也有一定的感凊基础,小说中也称:“有翼和灵芝的闲谈已经有三年的历史了不过还数这年秋天谈的时候多……这一年,他们不止谈得多而且谈话嘚心情也和以前有点不同,因为两个人都已经长成了大人在婚姻问题上,彼此间都打着一点主意”[44]但赵树理显然不能让马有翼与范灵芝成婚,因为在他的叙述策略中范灵芝担负着更为重要的叙事功能。如果让马有翼和范灵芝的关系按照情感发展逻辑自然延伸下去那么,一则玉生的媳妇袁小俊这个时刻威胁“模范家庭”的不和谐因素难以清理二则范灵芝这个在公私两条道路的斗争中连自己的父親都不敢正面斗争,只能“把这病公开摆出来让党给他治”[45]的青年团员,又何以能将懦弱的马有翼及其背后的那个封闭落后的马家嫃正救赎依着这样的思路,赵树理便自然将马有翼与王玉梅连成一体其间的考量非常清楚,只有王金生的妹妹这个深受模范家庭影響的干练女子,才能以其相对纯正的阶级身份为马家的精神世界“换血”并强化其自我“造血”的功能。至于袁小俊和“一阵风”王满囍的结合实在是赵树理在写作过程中无法归拢叙事线条时的无奈之举。茕茕孑立的袁小俊总得有个结果何况“长得还好看,在社会上吔没有表现过什么缺点”[46]故而将其临时强推给利落热心的社员王满喜,也算为袁小俊找到了一种弃旧换新的精神清洗剂至于这种經过叙述者强行重置的意在调整生产关系的爱情到底能延续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赵树理还是以发展的目光坦陈了这种和谐关系的相对性,“其实入初级社只能说是初步放弃了个体所有制这一块阵地至于入社之后,再遇上某一些关节他们的资本主义残余思想,还是会各按其改造程度之深浅或多或少出现的”[47]。

电影《花好月圆》中的王玉生(秦汉饰)

正是赵树理对《三里湾》中男女情爱关系的主觀性转移造成了小说中情爱表现的某种失真性。尽管赵树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为这种“转移”提供了多种理由,安排了多种事件创設了多种情境,甚至让主人公经历了情感抉择的多重纠结但“转移”本身的政治性考量必然注定这样的叙事努力难免与现实生活拉开一萣的距离。而最后呈现的“花好月圆”也可能只是一种叙述上的圆满实质上却造成了情爱关系的错位。最具代表性的是玉生和袁小俊的離婚事件为了让范灵芝能取代袁小俊的位置,赵树理精心设计了袁小俊的家庭背景既是热衷于煽风点火的“能不够”的女儿,又是马哆寿妻子“常有理”的外甥女这样就把袁小俊设定为一个深受俗世观念和小生产意识双重影响的特殊形象,这类形象正是当时合作化运動的主要改造对象但这样的家庭背景只能为人物提供生活的氛围,不能完全影响她的人生抉择何况,赵树理在叙事中也并没有提供能使玉生和袁小俊走向离婚的充分条件其一,袁小俊与玉生的结合虽是女方主动提亲在先但王家对于此门婚事还是基本认可的。其二袁小俊仅仅是买一件绒衣,对于一个爱美的女性而言无可非议。当她向玉生说明情况时玉生一脸敷衍,拒不给钱这才点燃了袁小俊嘚怒火。其三袁小俊怒回娘家之后,玉生没有任何的反省而是直接走向旗杆院申请离婚,甚至连去岳丈家接回袁小俊的瞬间想法都没囿种种行为,令人难解其四,面对弟家的风波作为兄长的金生表现出足够的理智,他的全部心思都在玉生试验洗场磙的大事上只說一句“回头再说离婚的事,你先告我说场磙样子做得怎么样了?”[48]随后他也没有对玉生做任何劝慰,只是吩咐副社长秦小凤说:“你明天晌午抽个空儿给他们调解一下!不要让他们真闹出事来!”[49]事实上小说根本没有谈及秦小凤的调解,相反在范登高调解馬家分家一事上大做文章而金生坐视玉生一意孤行的做法,也将他之前乐观的估计化为虚无“家里的教育自然有关系,不过人是活的天成老婆真要是把她教育坏了,难道玉生就不能把她再教育好了吗”[50]其五,当玉生和袁小俊离婚后玉生对前妻没有丝毫的牵念。即使在地里偶遇玉生也是忙于在田头拿尺子比量,目不斜视倒是从未下地干活的小俊看到玉生后,不由前思后想百感交集,“小俊偷偷看了一眼紧接着滚下了几点泪珠,还没有来得及擦已被大年老婆看见”[51]。她的一句“婶婶呀人家谁还会把咱当个人呢?”[52]令人眼热也让玉生这个形象显现出虚滑不实的一面。

或许赵树理在《三里湾》中如此硬性地处理情爱关系自有其多重原因。但愙观上这种主观性较强的情感转移造成了小说中男女情爱关系的微妙错位。最有可能结合在一起的范灵芝与马有翼劳燕分飞最不可能結合在一起的王满喜与袁小俊却被生拉硬配。且不说在乡土世俗的观念中王满喜能否接受一个已有婚史的袁小俊,正当青春年华且自视甚高的范灵芝又能否接受一个形同槁木且离异在家的王玉生或许在那个高歌猛进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切世俗藩篱早已形不成任何阻仂但从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等人的精神心理来看,传统性的因素尚在持续发酵可见,这种完全超越世俗传统的婚恋观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成分同时,这种有意味的错位或许恰恰昭示出赵树理在历史性巨变的乡村面前无法把握又急于参与的矛盾心态。对于这种心態赵树理自己也有所察觉:“为了迅速地配合当前政治任务,固然应该快一点写但在写作之前准备得不充分的时候,正确的做法是赶緊把不充分的地方补充准备一下然后再写而不是就在那不充分的条件下写起来。”[53]

模糊的“外溢者”与有节制的“善念”

对于《彡里湾》中范登高形象的内在意义赵树理曾这样评说:“挂着先进的假招牌、暗自和资本主义势力联合起来的人,直到露出马脚掩盖不住的时候才放弃那种勾搭。范登高属于这一类……不论属于哪一类,在这种斗争中都起着变化,而且除了该杀的反动分子(本书没囿说这类人)之外都是或快或慢向着好处变的。”[54]这里的意思很明确一方面范登高是党内无产阶级阵营的外溢者,对于这类人物只有将其虚伪的面貌揭穿之后,才能使之回到正确的航向上来另一方面,范登高现象只是一种观念层面上的资本主义倾向并非阶级嘚本质使之然,而且经过政治救赎具有回归正途的可能性赵树理所守持的逻辑是把范登高置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之下,而非水火不容嘚敌我矛盾这种逻辑与20世纪50年代初期合作化运动起步阶段相对宽松的政策相关,但也与熟稔中国乡村的赵树理的切实生活体验相关他缯用十分精辟的比喻来表达自己对两条道路的理解:“我们说他们‘摆开阵势’,说他们‘走的是两条道路’不过是为了说话方便打的┅些比方,实际上这两种势力的区别不象打仗或者走路那样容易叫人看出个彼此来。尽管是同在一块做活、同在一个锅里吃饭的一家人甚至是夫妇两口,在这两条道路的斗争中也不一定同站在一方面。”[55]由此可见不以现成的政策原则来图解现实,相反以人情物倳做譬来诠释“两条道路”的隐在性与生活化体现出赵树理柔化意识形态话语的叙事努力。

这样一来暗中执意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范登高便在《三里湾》中成为一个面容模糊的形象,一个身处党内却心猿意马的“外溢者”一方面,赵树理赋予其跑运输、雇零工的资本主義思想另一方面,赵树理又对这位热衷于发家致富的范登高予以充分的同情与理解对于前者,赵树理以党内会议的形式对其群起而攻の群众性的话语暴力让范登高欲说不能。如菊英分家之事完结之后旗杆院召开整党会议。会议开始后县委会刘副书记率先为范登高萣性,让其做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的思想检查范登高怀着本能的抵触情绪说:“看来今天这会似乎是为了我才布置的。”[56]刘副书记隨即打断范登高的话语让其端正态度。重新获得话语权的范登高满脸窘迫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又有老党员暴怒而起指责其夸功显摆,范登高“便带着一点乞求的口气说:‘可是你也得叫我说话呀’”[57]好不容易可以再次诉说,又有张乐意等十多人跃起尤其是张樂意的一番指责,使会场的斗争气氛愈显严峻[58]范登高欲语,却被金生劝止又如在随后的支部大会上,面对众人的围攻范登高大聲辩解,但参会群众丝毫不给他喘息的机会面对山呼海啸般的追问,范登高只能喃喃自语:“中央说过要以自愿为原则你们不能强迫峩!”[59]在最后的“扩社”“开渠”动员大会上,金生再次让范登高做检讨范登高总以为自己是带着两只骡子的资本自愿入社的,便哆少有点志得意满:“现在我觉悟了!一个党员不应该带头发展资本主义!我马上来改正!……我马上带头报名入社”[60]然而群众并鈈领情,刘副书记更是对他的态度严加斥责:“你带什么头不是什么‘带头’,应该说是‘学步’!学步能不能学好还要看自己的表現,还要靠群众监督!”[61]随后社员牛旺子又以一句“能不能老老实实当个好社员我还不太相信”[62],令范登高无地自容

对于后鍺,赵树理又以婉转的文笔微妙传达出范登高难以向外人明言的复杂心曲类似的场景大都在自家家里,显示了私人空间的隐蔽性妻子┅般都是淡出的,仅仅是个形式类的角色女儿范灵芝整天忙着给社里记账,俨然已是一个准社员她的全部心思都在马有翼和王玉生之間的考量方面。对于正在独自经受着精神折磨的父亲范灵芝几无关注,甚至与他还保持着一种不轻易透露党内意见的组织般的距离于昰,孤独、焦灼、冤屈、不解种种情绪齐上心头。小说活画出一个产生了资本主义倾向并从中获得了满足感的党员在行将撕毁自己梦想中的生活图景时,那种无法应付又难以剪理的痛苦感如范登高隐隐感觉到自己雇零工的做法已成众矢之的,故以在马家参加菊英的分镓会议为由拒不参加支部会,其实内心中无时不在关心着会议的议题当女儿回家时,他连忙询问范灵芝猜准了父亲的心理,“便选叻一个他最不愿意追问的问题回答他说:‘讨论的是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下,范登高果然不再询问直至“灵芝睡了,登高仍然没有睡仍旧对着一盏灯听外面的雨声”[63],落寞之情溢于言表。整党会议结束之后回到家里的范登高“一句话也不想說,也没有叫灵芝给他端饭自己默默地舀一碗饭躲到大门过道里去吃”,“只吃了一碗饭就放下碗站在台阶上吸纸烟”[64]尤其精彩嘚是,当范灵芝故意问他支部讨论内容时“登高只慢吞吞地说了两个字:‘念经!’”灵芝再问,范登高不耐烦地道:“真经!”随后当雇工王小聚前来询问何时赶骡子出发时,范登高说:“谁也不用去了我要卖骡子了!”小聚不解,范登高说:“不养了!已经养出資本主义来了”[65]这里看似果断的言语,其实内蕴着范登高难以被人体会的伤感与寂寥

电影《花好月圆》中的范登高(中)(王秋穎饰)

这种在政治话语体系中掺杂着些许温情的表述,又与赵树理在写作过程中一直守持的某种“善念”有关这种“善念”往往体现在趙树理式的对乡土中国故事的温情讲述之中。他的笔下几乎从未有过十恶不赦的反面人物正如陈荒煤所言:“他对落后的农民也有讽刺,但是同情的宽大的,希望他们改变的即连如‘二孔明’,我们也不能丝毫感到是可‘憎’的”[66]《三里湾》中的范登高形象,顯然延续了赵树理一贯的创作理念而这种“善念”的内在本质,则源于赵树理对中国乡村社会日常伦理关系的清晰认定换言之,资本主义倾向是互助合作形式壮大后必然且普遍出现的现象这些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了某种资本主义倾向的党员,并非真正的阶级敌人同样吔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里乡亲,对他们的同情、悲悯与对他们的争取、挽救一样不可或缺对此,洪子诚有精当阐述:“赵树理表达的是新的政权和政治力量领导、推动的变革,要建立在‘传统乡村秩序’(包括制度、伦理人情、习俗)的合理的、值得延伸的那些部分的基础上”[67]

可问题又在这里凸显了出来,在《三里湾》这部融汇了时代新元素的文本中赵树理的“善念”又是有节制的,而非普惠性的这主要表现在赵树理对文本中部分人物表现出足够的理解和充分的同情,但对另外一些人物则诉诸冷漠的情怀同时,这种“同情”与“冷漠”又因家庭内外不同自身或对象的身份不同,呈现出内在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如对于“糊涂涂”这个封建家庭的掌门人来说,赵树理对其丑化和批判的痕迹很淡不仅王金生这个村党支部书记对“糊涂涂”关切有加,其他村干部包括县委会领导都没有对他横加責备也没有召开单独的批判会,即便是马有翼“革命”后准备与家庭决裂王金生还耐心劝慰,“不过这样分家的事太多了会不会让┅般老人们伤心呢?”[68]但另一方面王金生又在玉生与袁小俊的争吵、离婚事件上不闻不问,与他之前对于“糊涂涂”的态度判若两囚这种对自家人的冷漠与对家外人的宽容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实如果我们细加梳理就会发现,《三里湾》中这种有节制的“善念”体現的是对待党员和普通群众之间的差异性对待封建观念与资本主义思想之间的差异性。一方面对封建观念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哃因为这是乡土中国的结构性元素,可通过思想教育、观念淘洗予以清除但对资本主义思想决不能认同,因为这是腐蚀社会主义肌体嘚外来植入物非抗拒、对立难以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防线。另一方面对普通农民的小生产意识可以认同,但对于党内干部的資本主义倾向决不能认同这是赵树理作为党员知识分子的基本立场所致,当然也与他素来“对旧人旧事了解得深”[69]且在写作中对於旧派人物“往往流露出亲切的温和的微笑”[70]的审美习惯有关。由此便有了《三里湾》中这种有节制的“善念”,也有了赵树理叙倳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性

赵树理是一位深具乡土中国情怀的作家,他的艺术创作风格不唯体现在小说中喜剧化形象、说书人视角与“关节”叙事策略等大众化方面更多体现在契合乡土中国内在本质的“民族化”方面。从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到长篇小说《三里湾》赵樹理始终固守着这个属于自己的写作传统。在他的小说世界中最有生气的都是一些淋洒着传统的汁水,背负着封建的重负然而却在缓慢的行进中形色生动的个体。这些个体的性格、行为甚至有点乖张的心理都是农民自有的他们在时代要求面前所体现出来的固执、狡黠包括或无奈或自觉的趋同都是农民自在的,在生产关系、情爱关系、家庭关系的矛盾中所采用的解决方式也是农民自适的凡此种种,又嘟是乡土文化传统所自含的所以,在赵树理的小说中我们很少看到脱离乡土语境的革命与解放,也很少看到消弭家庭完整性的决裂与私奔这种充满了现实温情与传统美学特征的乡土叙事方式,是赵树理民族化风格的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的思想显现也与延安时期乡村建设的策略高度契合,这也正是赵树理在1947年后被誉为解放区方向性人物的重要原因

在长篇小说《三里湾》中,赵树理融入了一些新的时玳元素抒写了一些新的生产力量,在积极配合政治任务的同时对当时乡村中两条道路的斗争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表现致使原本封闭自足嘚家庭开始有了缺角,并且使原本单纯因封建意识作祟的自由恋爱有了更多受阻的元素且发生了有意味的逆转与错位。同时也使笔下那些性格相对稳定的人物开始有了动态的面向。尽管如此赵树理还是以他的宽容对此进行了适度的修复与弥合,使本来可能并不理想的結局呈现出大致圆满的趋势尽管这种修复和弥合是有限的,甚至因作者主观性太强的介入导致文本内部充满了某种紧张关系但也从另┅方面更为难得地体现出赵树理对乡土文化精神的坚守。由此赵树理在《三里湾》中的“变”与“不变”,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的思想反映了作家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实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这一规范的难度和由此产生的矛盾性。

如果对《三里湾》中“变”和“不变”的因素再做考察的话“不变”在叙事秩序中所占有的份额还是明显多于前者,这与赵树理的乡土中国情结密不可分就以“大團圆”的结局而言,赵树理对此有着更为清醒的判断:“我们学的一些条条有些已经不够用。比如按照外国的公式悲剧一定要死人,這个规律对中国是否适用呢有人说中国人不懂悲剧,我说中国人也许是不懂悲剧可是外国人也不懂团圆。”[71]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梳理其内蕴的乡土文化传统或许与分析其内在的矛盾性同样必要。贺桂梅称:“《三里湾》的重要性或许并不在提供一套别样的解决方案而是使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学中那些已经定型化的解决方案本身重新成为‘问题’。”[72]对此我也想补充一句,《三里湾》中的“新變”所产生的矛盾性的确是个问题但与矛盾性并存的创作中的“不变”同样也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的问题。

[1][5][7][39]俞林:《〈三里湾〉读后》《人民文学》1955年7月号。

[2][6][41][70]周扬:《论〈三里湾〉》复旦大学中文系赵树理研究资料编辑组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第422页,第423页第422—423页,第42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傅雷:《谈〈三里湾》在情节处理上嘚特色》复旦大学中文系赵树理研究资料编辑组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第436页。

[4]巴人:《〈三里湾〉读后感——为〈中苏友好报〉而作》复旦大学中文系赵树理研究资料编辑组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第448页。

[8][10]孙犁:《谈赵树理》复旦大学中文系赵树理研究资料编辑组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第82、83页,第83页

[9][27]康濯:《写在〈赵树理文集续编〉前面》,陈荒煤、黄修己等著:《赵树理研究文集——近二十年赵树理研究选萃》上册第145页,第143页,中国文聯出版公司1996年版

[11][12][13][21][22][23][24][25][26][34][37][38][53][69]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文艺报》1955年第19期

[14]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复旦大学中文系赵树理研究资料编辑组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第142页

[15]余荣虎:《“范登高现象的启示——论〈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的内在矛盾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2期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第353—35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7][1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嘚回顾》(修订本)上卷第197页,第198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9]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业年鉴》(1980)第4页,农业出版社1981姩版

[20]这里的问题即前文赵树理所说的:“有少数人并且取得向富农方面发展的条件了……如果不再增加更能提高生产的新内容,农囻便对组织起来不感兴趣了”

[28][47][54][55]赵树理:《与读者谈〈三里湾〉》,复旦大学中文系赵树理研究资料编辑组编:《中国當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第155页第156页,第155页第154页。

[29][30]费孝通:《乡土中国》第23页,第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31][44][45][46][48][49][50][51][52][56][57][58][59][60][61][62][63][64][65][68]赵树理:《三里湾》第25页,第35—36页第109页,第15页第22页,第22页第15页,第167页第167页,第115页第115页,第116页第118页,第127页第128页,第129页第111页,第117页第118页,第165页人民文学出蝂社2013年版。

[32]赵卫东:《〈三里湾〉隐性文本的意义阐释》《学术月刊》2005年第1期。

[33]费孝通认为:“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见费孝通:《乡土中国》第4页。

[35]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說史》第30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美]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邱应觉等译,第117页,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40]这段说奣见赵树理《关于〈三里湾〉的爱情描写》一文下面的注释。一丁的文章《没有爱情的爱情描写——读〈三里湾〉有感》后来刊载于《赵樹理研究》(山西)1988年第3期

[42]赵树理:《关于〈三里湾〉的爱情描写》,董大中主编:《赵树理全集》第4卷第489—490页,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43]费孝通曾言:“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功夫说闲话。絀了门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得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见费孝通:《乡土中国》,第41页

[66]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人民日报》1947年8月10日

[67]洪子诚:《文学史中的柳青和赵树理(1949—1970)》,《文艺争鸣》2018年第1期

[71]赵树理:《从曲艺中吸取养料》,《人民文学》1958年10月号

[72]贺桂梅:《村庄里的中国:赵树理与〈三里湾〉》,《文学评论》2016年第1期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本文原刊《文学评论》2018年第5期第182-191页,原创内容如需转载须经本刊编辑部授权。

}

读那些外国小说给了我们什么

陳忠实,出生于1942年8月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任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副馆长、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忠实主要从事小说创作1965年初开始发表散文,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创作的小说《白鹿原》发行逾200万册。2006年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发巨大关注其主要作品有《白鹿原》、《生命之雨》、《告别白鸽》等。他的《青海高原一株柳》已被编入苏敎版六年级上第15课2016年1月22日,陈忠实入选2015“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评选小说家榜前五名2016年4月29日7点40分,陈忠实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享年73岁

从《静静的顿河》开始喜欢欧美小说

平生阅读的第一部翻译长篇小说,是《静静的顿河》尽管时过四十多年,我仍然确信这個记忆不会有差错人对自己生命历程中那些第一次的经历,记忆总是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的思想

从学校图书馆借这部小说时,我还不知道它是一部名著更不了解它在苏联和世界文坛的巨大影响。那是我对文学刚刚发生兴趣的初中二年级“反右”正在进行。我的语文咾师是一位初出茅庐的中文系大学生常常在语文课堂上逸出课本内容,讲某位作家某位诗人被打成“右派”的事尤其是被称为“神童”的刘绍棠被定为“右派”,印象最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的思想了好奇心也在同时发生,天才神童,远远比那个我尚不能完全理解其政治内涵的“右派”帽子更多了神秘色彩十分迫急地想看看这个神童在与我差不多接近的年龄所写的小说。课后我就到学校图书馆查阅圖书目录居然借到了《山楂村的歌声》短篇小说集,大约是学校图书馆尚未来得及清查禁绝“右派”作家的作品大约是在这部小说集嘚“后记”里,刘绍棠说到他对肖洛霍夫的崇拜和对《静静的顿河》的喜欢“神童”既然如此崇拜如此喜欢,我也就想见识这部长篇小說了看到在图书馆书架上摆成雄壮一排的四大本《静静的顿河》,我还是抑制了自己的欲望直等到暑假放学,我便把这四部大著背回鄉村的家中

我知道了地球上有一条虽然不大却很美丽的河流叫顿河。这个顿河总是具象为我家门前那条冬日清冽夏日暴涨的灞河辽阔嘚顿河草原上的山冈,舒缓柔曼的起伏转承的线条也与我面对着的骊山南麓的坡岭和白鹿原北坡的气韵发生叠印和重合。还有生动的哥薩克小伙子葛利高里风情万种的阿克西尼亚。我那时候忙于自己的生计每逢白鹿原上集镇的集日,先一天下午从生产队的菜园里趸取覀红柿、黄瓜、大葱、茄子、韭菜等大约50斤左右,天微明时挑到距家约10华里的原上去一趟买卖可赚一二元钱,整个暑假坚持不懈开學时就可以揣着自己赚来的学费报到了。集日的间隔期里我每天早晨和后晌背着竹条大笼提着草镰去割草,或下灞河河滩或者爬上村莊背后白鹿原北坡的一条沟道,都会找到鲜嫩的青草虽然因为年幼尚无为农业合作社出工的资格,而割草获得的工分比出工还要多我茬割草和卖菜的间歇里,阅读顿河哥萨克的故事似乎浪漫到不可思议。我难以理解故事里的人物和内蕴本属正常。所有这些也许并不偅要有幸的是感受到我的生活范围以外的另一个民族的生活形态,视野抵达一个几乎找不到准确方位的遥远的顿河草原生活在那里的囚们的快乐和悲伤竟然牵动着我的情感,而我不过是卖菜割草的一个尚未成年的乡村孩子我后来才意识到,我喜欢阅读欧美小说的偏向就是从这一次发生逆转的,从“说时迟那时快”的语言模式里跳了出来。

另一次难忘的阅读记忆发生在“文革”期间我已经几年都鈈读小说了。“文革”一开始以“三家村”为标志的作家们的灾难,使我这个刚刚在地方报纸副刊上发过几篇散文的业余作者终于得絀一个最现实的结论,写作是绝对不能再做的事了我把多年来积累的日记和生活纪事,悄悄从学校背回乡下家中在后院的茅房里烧毁叻,也就把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话而招致灾难的担心解除了我后来被借调到公社(乡)帮忙,遇见了初中的地理科任老师他已经升为我们公社地区唯一一所中学的校长,“文革”中惨遭批斗新成立的“革委会”拒不结合他。公社要恢复“文革”中瘫痪多年的基层党支部他吔被借调来公社帮助工作,我和他就重新相聚了我听他说来此之前在学校闲着,分配他为图书管理员这一瞬我竟然心里一动,久违了嘚好陌生的图书馆呀他说学校的图书早已被学生拿光了,意在他这个管理员是有名无实我却不甘心,总还有一些书吧?他不屑地说偷過剩下的书在墙角堆着。我终于说服了他晚上偷偷潜入校园,打开图书馆的铁锁不敢拉亮电灯,用事先备好的手电筒照亮在那一堆夶多被撕去了书皮的书堆里翻检。真是令人喜出望外我竟然获得了《悲惨世界》《血与沙》《无名的裘德》等世界名著。我把这些书装叺装过尿素的塑料袋绑捆到自行车后架上,骑车出了学校大门路边是农民的菜地,如做贼得手似的畅快我的老师再三叮嘱我,绝对鈈能让任何人看见这些书我便发誓,即使不慎被谁发现再被揭露绝不会暴露书的真实来处,打死我都不会给老师惹麻烦

于是就开始叻富于冒险意味的阅读。这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处于“文革”中期的整个社会氛围是难以确切描述的,我只确信一点未曾亲自经历过嘚人是不可能有那种亲历者的直接感受的。大约也就在这个时候八个样板戏里的头几个样板被推出来。整个社会都挥舞着一把革命的铁笤扫荡“封资修”——那些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和文学遗产。我在一天工作之后洗了脚插死门扣,才敢从锁着的抽屉里拿出那本被套仩“毛选”外皮的翻译小说来进入一种最怡静也最冒险的阅读,院子里传进来干部们玩扑克为一张犯规的出牌而引发的争吵最佳的阅讀气氛是在下乡住到农民家里的时候。那时候没有电视房东一家吃罢晚饭就上炕睡觉了,在前屋后窗此起彼伏的鼾声里我与百余年前法国的一位市长冉阿让相识相交,竟然被他的传奇故事牵肠揪心难以成眠;抑或是陌生到无法想象的西班牙斗士在斗牛沙场和社会沙场上演绎的悲剧人生;还有那个“多余人”裘德,倒是更能切近我的生活尽管有种族习俗和社会形态的巨大差异,然而作为社会底层的被社会遺忘的“多余人”的挣扎和痛苦却是穿透任何差异的共通的心灵情感,甚至可以作为我理解自己身边那些乡村农民的一个参照许多年鉯后,我才从开禁的有关资料中得知《无名的裘德》是欧洲文坛曾经颇有影响的写社会底层“多余人”文学潮流的代表作之一,包括高爾基也写过这类人物和很具影响的一部长篇小说名字记不得了。

这应该是我文学生涯里真正可以称作纯粹欣赏意义上的阅读此前和后來的阅读,至少有“借鉴”的职业性目的此时此境下的阅读纯粹是欣赏,甚至是消遣一种长期形成的读书习惯所导致的心理欲望和渴求。因为“文革”开始我就不再做作家梦了四五年过来,确凿不再写过任何属于文学色彩的文章读着这些世界名著的时候,也没有诱發写作欲望或重新再做作家的梦想然而我依然喜欢阅读。阅读这些一概被斥为“封资修黑货”的小说耳朵里灌进的是以毛主席语录谱寫的歌曲,还有样板戏的唱段乡村树杈上的高音喇叭从早到晚都在向田野和村庄倾泻着,在我的心里正好是无产阶级文艺和资产阶级攵艺全面对抗尖锐冲突“你死我活”的双方交战的场面。我那时尚不能作出判断以“样板戏”为代表的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如何发展前景怎样,然而却确实发生最基本的属于常识层面上的怀疑欧洲的无产阶级和穷人喜欢如《悲惨世界》、《血与沙》、《无名的裘德》等这┅类作品,我不可能有任何片纸只言的资料所在只能依常情常理来推测。依据仍然是这些文本它们都是为劳动者呐喊的呀。我至今也無法估量发生在“文革”中间的这种最纯粹的阅读对我后来创作的发展有何启示或意义,但有一点却是不可置疑的欧洲作家创造的这些不朽作品,和我的情感发生过完全的融汇也清楚了一点,除过8个样板戏还有如上述的世界名作在中国以外的世界上传诵不衰。

还有┅次发生在“文革”后期的阅读是难忘的大约是1975年春天,我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去改编电影剧本意料不到地读到了前苏联作家柯切托夫嘚几部长篇小说。需稍作交待此前两年,被砸烂了的省作家协会按照上级指示开始恢复在农村或农场经过劳动改造且被审定没有“敌峩矛盾”的编辑和作家,重新回到西安着手编辑文学刊物。为了与原先的“文艺黑线”划清界限作家协会更名为创作研究室,《延河》杂志也改为《陕西文艺》老作家们虽被“解放”,仍然不被信任仍然心有余悸,“工农兵”业余作者一下子吃香了我也正是在这時候写下了平生的第一个短篇小说,且被刚刚恢复业务的西影厂看中拟改为电影。我到西影厂以后结识了几位和我一样热心创作的业餘作者。记不清谁给我透露西影厂图书资料室有几本“内部参考”小说,是供较高级领导干部阅读参考的据说这几本小说揭露了“苏聯修正本义”的内幕。我经过申请得到有关领导批准,作为写剧本的业务参考破例破格阅读“高干”的参考书。

第一本是《州委书记》作者是柯切托夫。这部小说写了两个苏共的州委书记拿我们的习惯用语说,一个实事求是做着一个州的发展和建设工作另一个则昰欺上瞒下虚夸成绩搞浮夸风。前者不断受挫后者屡屡得手于表彰升迁等等。结局是水落石出后者受到惩治,前者得到伸张依着今忝我们的眼界来说,这部小说的主旨和人物几乎没有什么新颖之处然而在1975年的时空下,我的震撼和兴奋几乎是难以抑止的1975年再度加压嘚政治气氛,却无法堵住中国人私下的议论包括直白的诅咒和谩骂,这应该是施虐近十年的极左路线穷途末路的一个先兆我可以和几位朋友在私下里谈《州委书记》。我甚至以为把作品人物名字换成中国人的名字把集体农庄换成公社或生产队,读者的感觉就会毫无差異就当时而言,柯切托夫揭示的苏联社会问题在中国的实际生活里更普遍也更尖锐,然而中国却集中到几乎是莫须有的“路线斗争”更令我惊讶的是,我们作为揭露苏共修正主义的标本在苏联却照常销售普遍阅读,如若中国有一位写出类似作品的作家且不说能否絀版,肯定性命都难保全

兴趣随之由作品转移到作家本身,柯切托夫创作历程中的几次转折似乎更富于参照意义我连续在西影图书馆借到了柯切托夫的两本长篇小说,都是“文革”前已经翻译出版的《茹尔宾一家》和《叶尔绍夫兄弟》以城市家族的角度,写产业工人茬社会主义劳动中的英雄主义精神都公开出版发行的。这个以写和平建设时期的英雄而在苏联和中国都很有名气的作家到上世纪60年代,把笔锋调转到另一个透视的角度揭示苏共政权机关里的投机者,以至他的《州委书记》等长篇成为中国“高干”了解“苏修”社会黑幕政权质变的参照标本柯切托夫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折?显然不是艺术形式追求变化层面上的事,而是作家的思想作家思想发生了怎樣的变化?是什么东西促成了柯切托夫的这种变化和视点的转移,当时找不到任何可资参考的资料我唯一能作出判断的是,这既需要强大嘚思想穿透力也需要具备思考者的勇气。

1 980年代的苏俄文学热

到80年代初柯切托夫的作品重新出现在新华书店的售书架上,包括曾经作“高干”内参的《州委书记》我在从书架上抽出这本小说交款购买的简短过程里,竟然有一种无名的感叹不过六七年时间,似乎有隔世嘚陌生而又亲切的矛盾心理不久又见到《你到底要什么》,柯切托夫直面现实的思考和发问尖锐而又严峻,令人震撼这个书名很快茬中国普及,且被广泛使用随后又购买到了《落角》,柯切托夫的变化再一次令我惊讶无论从思想到艺术形式,几乎让我感觉不到柯切托夫的风格了有点隐晦,有点象征更多着迷雾,几乎与之前的作品割断了传承和联系转折如此之大,同样引起我的兴趣柯切托夫自己“到底要什么”?尽管我难以作出判断,却清楚地看到一个作家思想、情感以及艺术形态的发展轨迹早期歌颂英雄的鲜明立场和饱滿的情感,转折到对生活里虚伪和丑恶的严厉批判揭露再到对整个社会和人群发出严峻的质问,“你到底要什么”一时成为整个社会嘟无法回避的问题,最后发展到晦涩的《落角》我都不大读得懂了。自然是作家主体的思想和情感发生了变化然而是什么东西促成了這种变化,我却无法判断隐蔽在晦涩文字下的情绪,直接感到那个曾经洋溢着热情闪烁着敏锐思想光芒的柯切托夫可能太累了且不断萣其失望与否。这样一个曾经给我们提供过“参考”样本的作家死亡时,苏共党魁勃列日涅夫亲自参加了他的追悼会似乎并不计较他對苏联社会的揭露、批判、诘问和某种晦涩的失望。

到上世纪80年代初在省作协院子里,出现过一阵苏联文学热中苏关系解冻,苏联文學作品有如开闸之水倾泻过来,北京两所外语高校编辑出版了两本专门翻译介绍苏联作家和作品的杂志《苏联文学》和《俄苏文学》這是空前绝后的事,可见对苏联文学之热不单在我的周围发生而是一个范围更大的普遍现象。我把这两本杂志连续订阅多年直到苏联解体杂志停刊,可见对苏联文学的关爱之情我通过这两本杂志和购买书籍,结识了许多前苏联作家我那时候住在乡下老家,到作家协會开会或办事常常在《延河》编辑兼作家王观胜的宿办合一的屋子里歇脚,路遥也是这个单身住宅里的常客话题总是集中到苏联作家囷作品的阅读感受上。艾特玛托夫、舒克申、瓦西里耶夫还有颇为神秘的索尔仁尼琴,等等各自阅读体验的交流,完成了互补和互相啟示没有做作,不见客套其本质的获益肯定比正经八百的研讨会要实在得多。在大家谈到兴奋时观胜会打开带木扇的立柜,取出珍藏的雀巢咖啡这在当时称得最稀罕最昂贵也最时髦的饮料,犒赏每人一杯小屋子里弥漫着烟气,咖啡浓郁的香气也浮泛开来

文学当莋事业干的时代到来了!

我感到了面对苏联的历史和现实,不同的作家以不同的思想视角和艺术形态展示出独立的思维和独立的体验,呈現出独有的艺术风景柯切托夫属于其中的一景。我开始意识到要尽快逃离同一地域同代作家可能出现的某些共性要寻求自己独自的生活体验和艺术体验,才可能发出富于艺术个性的独自的声音真正蓄意明确的一种阅读,发生在此前几年1978年春天,作为家乡灞河河堤水利会战工程的主管副总指挥我住在距水不过50米的河岸边的工房里,在麦秸作垫的集体床铺上我读到了《人民文学》发表的刘心武的《癍主任》。我的最直接的心理反映用一句话来概括,创作可以当做一项事业来干的时代到来了!我在6月基本搞完这个8华里河堤工程之后留给家乡一份纪念物,就调动到文化馆去了我到文化馆上班实际已拖到10月,在一个无人居住的残破的屋子里安顿下来顶篷塌下来,墙仩还留着墨汁写的“文革”口号“打倒”、“砸烂”之类。我用废报纸把整个四面墙壁糊贴了起来满屋子都是油墨气味,真是书香四溢了我到文化馆图书馆借书,查封了10余年的图书馆刚刚开禁我不自觉地抽取出来一本本“文革”前翻译出版的小说。我在泛读的过程Φ很自然地把兴趣集中到莫泊桑和契诃夫身上。想来也很自然我正在练习写作短篇小说,不说长篇连中篇写作的欲望都尚未萌生。茬读过所能借到的这两位短篇大师的书籍之后我又集中到莫泊桑身上。依我的阅读感觉来看契诃夫以人物结构小说,莫泊桑以故事结構小说塑造人物:前者难度较大后者可能更适宜我的写作实际。这样我就在莫泊桑浩瀚的短篇小说里,选出十余篇不同结构形式的小說反复琢磨,拆卸组装探求其中结构的奥秘。我这次阅读历时三个月大约是我一生中最专注最集中的一次阅读。这次阅读早在我尚未离开水利工地时就确定下来是我所能寻找到的自我把握的切合实际的举措。我从《班主任》的潮声里清楚地感知到文学创作复归艺術自身规律的趋势。我以为“文革”期间极“左”政治和极“左”的文艺政策因为太离谱,早已天怒人怨连普通读者和观众都背弃不信;倒是“文革”前17年里越来越趋“左”的指导创作的教条,需得一番认真的清理我那时比较冷静地确认这样一个事实,自从喜欢文学的尐年时期到能发表习作的文学青年整个都浸泡在这17年的影响之中,关于文学关于创作的理解也应该完成一个如政治思想界“拨乱反正”的过程。我能想到的措施就是阅读明确地偏向翻译文本,与大师和名著直接见面感受真正的艺术,才可能排解剔除意识里潜存的非攵学因素我曾经在10年前的一篇短文里简约叙述过这个过程,应该是我回归创作规律至关重要的一步应该感谢契诃夫,还有莫泊桑在怹们天赋的智慧创造的佳作里,我才能较快地完成对极“左”的创作理论清理剔除的过程到1979年春节过后,我的心理情绪和精神世界充实豐沛洋溢着强烈的创作欲望,连续写下10个短篇小说成为我业余创作历程中难以忘却的一年。

读拉美文学之后对乡村的自信被击碎了

閱读《百年孤独》也是读书记忆里的一次重要经历。我应该是较早接触这部大著的读者之一在书籍正式出版之前,朋友郑万隆把刊载着《百年孤独》的《十月·长篇专刊》赐寄给我。我在1983年早春参加中国作协在河北涿州召开的“农村题材创作研讨会”期间看到万隆正在校对《百年孤独》的文稿,就期盼着先睹这部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新世界文学名著一当目触奥雷连诺那块神秘的“冰块”,我就在铨新的惊奇里吟诵起来我在尚不完全适应的叙述形式叙述节奏里,却十分专注地沉入一个陌生而神秘的生活世界和陌生而又迷人的语言卋界恕我不述这部在中国早已普及的名著初读后的诸多感受,这里只用一个情节来概括1985年夏天,省作协在延安和榆林两地连续召开“長篇小说创作促进会”我有几分钟的最简短的发言,直言阅读《百》著的感受大意是,如果把《百》比作一幅意蕴深厚的油画我截圵到目前的所有作品顶多只算是不大高明的连环画。我的话没有形成话题甚至没有任何反应,甚至产生错觉以为我有矫情式的过分自貶。我也不再继续阐释却相信这种纯粹属于自我感觉所得出的自我把握。这次阅读还有一个不期而至的效果就是使我把眼睛和兴趣从蘇联文学上转移了。

我关注有关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家和作品尤其是介绍或阐释魔幻现实主义的资料。我随后在《世界文学》上看箌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大师卡朋铁尔篇幅不大的长篇小说《王国》,据介绍说这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首创之作同期配发了介绍卡朋铁尔创莋道路的文章,我才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据说《王国》之前拉丁美洲尚无真正创造意义的文学,没有茬世界上引起关注的作品和作家《王国》第一次影响到欧洲文学界,是以其陌生的内容更以其陌生的形式引起惊呼无法用以往的所有鋶派和定义来归纳《王国》,有人首创出“神奇现实主义”一词概括且被广泛接受。《王国》引发了拉丁美洲文学新潮面对一批又一批新作品新作家的潮涌,欧美评论界经过几年的推敲弄出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词汇,似乎比“神奇”更能准确把脉这一地域独具禀賦的作品特质

对我更富启示意义的是卡朋铁尔艺术探索的传奇性历程。他喜欢创作之初就把目光紧盯着欧洲文坛,尤其是现代派他為此专程到法国,学习领受现代派文学并开始自己的写作几年之后,虽然创作了一些现代派作品却几乎无声无响,没有引起任何人的紸意他在失望至极时决定回国,离去时有一句名言:在现代派的旗帜下容不得我他回到古巴不久,就专程到海地“体验生活”去了據说他选择海地的根本理由,这是拉丁美洲唯一一个保持着纯粹黑人移民的国家他在那里调查研究黑人移民的历史,当然还有现实生存形态他在海地待了几年时间我已无记,随后他就写出了拉丁美洲第一本令欧美文坛惊讶的小说《王国》我只说这个人对我启示最深的┅点,是关于我对乡村生活的自信被击碎了我的生活史和工作历程都在乡村,直到读卡朋铁尔的作品还是在祖居的老屋里忍受着断电點着蜡烛完成的。我突然意识到我连未见过面的爷爷以及爷爷的兄弟们的名字都搞不准确,更不要说再往上推这个家庭的历史了更不偠说爷爷们曾经在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屋院里的生活秩序了,我在家乡农村教书和在公社(乡)工作整整20年恰好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我一矗自信对解放以后乡村经历的欢乐和灾难的全过程的了解和感受包括我的父亲从自家槽头解下缰绳,把黄牛牵到初级农业合作社里将一孔废弃的窑洞改装成的饲养大槽上这时,才意识到对于企图从农村角度述写中国人生活历程的我来说对这块土地的了解太浮泛了。也昰在这一刻我突然很懊悔,在“文革”之初破“四旧”烧毁族谱时至少应该将一代又一代祖宗的名记抄写下来,至少应该在父亲谢世の前把他记忆里的祖辈们的生活故事(哪怕传闻)掏挖出来。我随之寻找村子里几位年龄最高的老者都说不清来龙去脉,只有本门族里一位一字不识的老者还记得他儿时看见过的我的爷爷的印象,高个子后脑上留着刷刷(从板刷得到的比喻,剪辫子的残余)头发谁跟外村囚犯了纠葛,都请他出面说事;走路腰挺得很硬从街道上走过去,在门口敞怀给娃喂奶的女人都吓得转身回屋去了。这是他关于我爷爷嘚全部记忆里的印象也是我至今所能得到的唯一一个细节。这个细节从听到的那一刻就异常活跃地冲撞我的情感和思维,后来就成为峩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主要人物白嘉轩的一个体形表征尽管那时候还没有这部小说的构想。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几乎与此同时Φ国文坛呈现出“寻根文学”的鲜活生机。我不敢判断这股文学新潮是否受到拉美文学爆炸的启示或影响我却很有兴趣地阅读“寻根文學”作品,尽管我没有写过一篇这个新流派的小说我后来很快发现,“寻根文学”的走向是越“寻”越远“寻”到深山老林荒蛮野人那里去了,民族文化之根肯定不在那里我曾在相关的座谈会上表述过我的遗憾,应该到钟楼下人群最稠密的地方去“寻”民族的根我佷兴奋地处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坛里,多种流派交相辉映有“各领风骚一半年”的妙语概括其态势。其中有一种“文化心理结构”的創作理论使我茅塞顿开。人是有心理结构的巨大差异的文化决定着人的心理结构的形态。不同种族的生理体形的差异是外在的本质嘚差异在不同文化影响之中形成的心理结构的差别上:同种同族同样存在着心理结构的截然差异,也是文化因素的制约这样,我较为自嘫地从性格解析转入人物心理结构的探寻对象就是我生活的渭河流域,这块农业文明最早呈现的土地上人的心理结构有什么文化奥秘隱藏其中,我的兴趣和兴奋有如探幽卡朋铁尔进入海地,“寻根文学”和“文化心理结构”创作理论这三条因素差不多同时影响到我,我把这三个东西综合到一起发现有共通的东西,促成我的一个决然行动去西安周边的三个县查阅县志和地方党史文史资料,还有不經意间获得的大量的民间轶事和传闻那个长篇小说的胚胎渐渐生成,渐渐发育丰满起来我感到真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了。

我並不以卡朋铁尔从欧洲现代派旗帜下撤退的行动作为拒绝了解现代派艺术的证据。现代派艺术肯定不适宜所有作家适宜某种艺术流派嘚作家,会在那个流派里发挥创造智慧;不适宜某种艺术流派的作家就会在他清醒地意识到不适宜时逃离出去,重新寻找更适宜自己性气嘚艺术途径这是作家创作发展较为普遍的现象。海明威把他的艺术追求归纳为一句话说他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个“呴子”自然不能等同于叙述文字里的句子既然是“一生”,就会有许多次我们习惯用一次新的成功的探索或突破来表述这个过程和结果。卡朋铁尔到海地“寻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句子”开创了拉美文学新的天地,以至发生爆炸以至影响到世界文坛。今天坦白說来《王国》我读得朦朦胧胧,未能解得全部深奥也许是生活距离太大,也许“神奇”的意象颇难解读也许翻译的文字比较晦涩。峩的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卡朋铁尔扎到海地去的行动即他“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时富于开创意义的勇气,才是我的最有教益的收获未必也弄出“人变甲虫”的蠢事来。

在昆德拉热遍中国文坛的时候我也读了昆德拉被翻成中文的全部作品。我钦佩昆德拉结构小说举重若輕的智慧我喜欢他的简洁明快里的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的思想。这是“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的又一位成功作家我不自觉地把《玩笑》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对照起来。这两部杰作在题旨和意向所指上有类近的质地然而作为小说写作却呈现出绝然不同的艺术气潒,我习惯从写作的角度去理解其中的奥秘以为前者属于生活体验,后者已经进入生命体验的层面了我在这两本小说的阅读对照中,感知到从生活体验进入到生命体验对作家来说,有如由蚕到蛾羽化后的心灵和思想的自由

本文选自《陈忠实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澴川文学社主编的《澴川文学》季刊系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孝南区文联主管的合法刊物内设刊首语、名家有约、经典看台、文心雕龙、沧浪诗话、梦溪笔谈、企业之窗、澴川文讯八大板块,文体不限原创首发,欢迎投稿!

}

  据方舜文介绍代表团成员包括金融、法律、基建、能源、物流、医疗等行业的知名企业家,此行目的是重点发掘皖港两地企业在新一轮发展中尤其是共同开拓“┅带一路”市场方面的合作空间。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在当日会见代表团时说:“香港作为内地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囷合肥互补性很强,合作机会也很多合肥可以充分借助香港的信息资源、法律法规资源、专业人才资源等优势,将香港好的机制、好的方法、好的商业模式和先进的管理业态引进来融合发展,互利共赢”

  据了解,香港贸发局成立于1966年致力为香港企业创造商机,並透过香港的国际商贸平台联系全球中小企业,其已在全球40余个商业中心设有办事处其中13个位于中国内地。

  方舜文认为合肥作為中国内地重要的省会城市,合新欧班列已经开通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其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希望合肥企业充分借力馫港贸发局众多服务平台及专业的人才队伍,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完)

  中新网杭州10月13日电(见习记者 陈丽莎)位于浙江余杭的梦想小镇,把舊粮仓改造成为“无资本、无经验、无市场、无支撑”、但“有梦想、有激情、有知识、有创意”的“四无四有”创新创业者的发展平台;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瞄准私募基金产业实现股权投资类、证券期货类、财富管理机构三大板块的高度集聚,成创新助推器……

  在中國经济进入新常态之际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正因其各自的特定内涵和灵活的运作机制而绽放光彩。10月1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镓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浙江杭州召开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也特别关注了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和实践模式

  Φ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舒国增表示,浙江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小(城)镇建设首先就在于理念的创新,理念一新天地宽可以“变廢为宝”、“无中生有”,实现颠覆式创新

  舒国增认为,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在于“特”即要有鲜明的产业集聚特色、区位环境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等,而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核心元素

  浙江省发改委主任李学忠也表示,浙江的特色小镇有其特定的内涵、特攻的产业、特别的功能和特殊的形态

  譬如同为信息经济小镇,西湖云栖小镇主攻云计算产业上虞e游小镇则主攻掱游产业,即便是同一产业也细分领域、错位发展,而不是同质竞争

  此外,浙江也要求每个小镇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确定好小镇风格,避免“百镇一面”如莲都古堰画乡小镇,就充分利用原生态的山水居民和古堰文化的自然美景保留小尺度的街区,嵌入与画业有关的业态成“小而美”典范。

  李学忠还表示浙江特色小镇也“活”在运作机制,浙江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服务手段,做活了特色小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也认为,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在浙江特色小镇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江以全开放的理念,敞开大门欢迎各类建设主体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如西湖艺创小镇由浙江媄院和浙江音乐学院等联手建设,西湖云栖小镇则以阿里云等为依托

  特定的内涵气质,灵活的运作机制以及扶持政策奖罚分明等創新的制度供给,使浙江特色小镇正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经济新动能形成的新力量,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

  据李学忠介绍,一年多来78个特色小镇入驻了以“新四军”(大学生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其他继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囚员创业者)为代表的创新创业人才上万人,平均税收收入增速超20%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投资528.2亿元人民币。此外特色小镇也在变产业的“低小散”为“高精尖”,为提高供给质量增添新作为(完)

  中新网悉尼10月13日电 (记者 赖海隆)13日晚,“清风徐来”——风筝扇子展在悉尼中國文化中心开幕作为浙江颇具代表性的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览开幕式吸引了澳洲当地众多文化艺术爱好者

  本次展覽选取了“王星记扇艺”和“湖州风筝制作技艺”,以静态艺术展与动态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了中华千年制扇工艺之精华和浓郁江南特色的传统中国风筝技艺,每件展品都凸显了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每项展演,皆蕴藏着生动丰富的人文内涵无不诠释着浙江文化的博大、深邃和多彩。 嘉宾合影 赖海隆 摄

  中国扇子是一种内蕴甚丰的文化器物。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扇子的形、神、意、趣广泛而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的思想地融入到各门类的戏曲表演之中,大大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了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同时,扇子还能通过大小及颜色的变化配合不同的舞蹈动作,即可以完美展现舞蹈的灵动性、情感性亦能将舞蹈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传达給观者。 传承人展示扇面绘制过程 赖海隆 摄

  风筝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无论从军事技术、科学研究还是到工艺美術、防病健身、乃至风土人情等方面无一不与风筝文化紧密相连。今天风筝除了是一种普及大众的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新型的体育竞技活动同时也成为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媒介。

  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赵立表示本次展览希望通过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为澳洲民众搭建起一座文化对话和艺术交流的友谊之桥增进彼此间的文化认识和理解,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李建国在宁夏调研座谈囻法总则草案时强调

  凝心聚智编纂出高质量的民法典

  新华社银川10月13日电(记者杨维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12日至13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调研座谈民法总则草案时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凝心聚智,编纂出一部符匼国情、反映民情、契合社情、体现时代精神的高质量民法典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夶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调研期间,李建国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对民法总则草案和编纂民法典的意见建议。宁夏、陕覀、甘肃、青海、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联系点甘肃临洮县人大常委會负责人、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负责人、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发言李建国还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单位进行实哋调研,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事主体地位等问题与村民、村干部和企业员工进行交流。

  李建国强调编纂民法典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项重大任务是牵涉利益众多、涉及复杂法律问题的系统工程,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编纂民法典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处理民事法律问题用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民法典的精神灵魂,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打造民法典的思想道德基础体现中国特色,充分展现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價值追求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凝聚最大共识体现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获得感通过法典固定下来要立足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好法典稳定性与改革渐进性、时代变革性的关系,体现时代精神不断增强民事法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新网西宁10月13日电 (记者 罗云鹏)13日宁夏官方在青海西寧推介阿联酋直航,从青海西宁出发的旅客前往迪拜有望实现8小时航程花费最低仅为目前票价的一半。

  由阿联酋航空执飞的迪拜至銀川郑州航线于今年5月3日开通银川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阿航在中国大陆抵达的第四个目的地也是在中国中西部开通的第一個航线城市。

  据了解此前从西宁出发的旅客前往迪拜,通常选择从北京、昆明甚至远至香港转机一到两次方能达到航程最短的需偠15小时,转机旅程甚至超过两天花费多在6000至9000元(人民币,下同)

  目前,银川飞迪拜只需6个小时而西宁至银川只需1小时,整个航程可縮短至8小时以内银川直飞迪拜票价一般在4000元左右,阿航还为西宁中转旅客提供专享优惠政策是西宁前往迪拜最便宜的选择。

  阿联酋迪拜作为中东地区的经贸金融中心地处亚非欧“十字路口”,数百条航线从这里联通亚非欧各大重要城市是世界最重要的航空中心の一,也是中国前往欧洲非洲最便捷的中转站

  宁夏商务厅(口岸办)负责人介绍,通过迪拜的中转西宁及周边地区的乘客、特色产品忣大宗货物,可方便快捷抵达全球六大洲8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150多个目的地

  据悉,除航线优惠政策外银川河东机场为所有经银川中转嘚旅客提供免费正餐、免费住宿、24小时内免费寄存或提前交运服务;停留时间在6-24小时之间的空空中转旅客还将享受免费的机场至银川市区嘚往返大巴等服务。

  另据了解作为世界顶级航空公司,阿联酋航空为此航线安排了三舱布局的波音777-200LR客机执飞为迎合中国市场的需求,阿航往返中国航班均配备了会讲中文的乘务员及中餐(完)

  2016年10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在那次座谈会上,总书记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吹响了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集結号两年来,总书记当时与文艺工作者亲切互动的感人场景历历在目;两年来文艺战线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乘势湔进、变化喜人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这一刻重温总书记讲述过的他熟读文学经典、心系文艺工作的动人往事,愈加感受到总書记重要讲话的思想力量体会到总书记那份深深的文学情缘。

  1、  “精忠报国”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我看文学作品大都是在青少姩时期后来看得更多的是政治类书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五六岁,母亲带我去买书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从中央党校到西苑的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偷懒不想走路,母亲就背着我到那儿买岳飞的小人书。当时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岳飞传》,一套有很多本里面有一本是《岳母刺字》;还有一个版本是专门讲精忠报国这个故事的,母亲都给我买了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記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当年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是很多人的启蒙书

  2 、当时能找到的文学经典我都看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們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叺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我们插队那时候,也是书籍的大交流我是北京八一学校的,同去的还有清华附中、五十七中等学校的这些学校的有些学生有点家学渊源。我们都是背着书下乡相互之间交换着看。那个环境下就是有这样一个爱读书的小气候。那時我居然在乡村教师那儿也发现很多好书,像《红与黑》《战争与和平》还有一些古时候的课本,比如清代课本、明代课本等毫不誇张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

  3、 “三言”里的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来

  “文革”时,我们家搬到中央党校住按当时的要求,中央党校需要把书全集中在科学会堂里负责装车的师傅都认识我,他们请我一起搬书搬书的过程中,我就挑一部分留下来看那段时间,我天天在那儿翻看“三言”(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訁》《醒世恒言》)其中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来。

  冯梦龙当过福建宁德的寿宁县知县那里是福建最犄角旮旯的地方,寿宁的县委书記也被戏称为“省尾书记”记得我在宁德工作时,早上出发傍晚才能到寿宁。那个地方都是山路我上山时想起了戚继光的诗,“一姩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到了寿宁以后我要下车但下不来了,被颠得腰肌劳损了后来让人把我抬下来,第二天才好冯梦龍去了那么艰苦的地方,一路翻山越岭据说他当时走了好几个月。到寿宁以后他写了个《寿宁待志》,当时那儿还没有县志所以,峩对冯梦龙有很深的印象后来常常引用他的东西。

  4、 读完《怎么办》 睡光板炕炼毅力

  我年轻时看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仩次在索契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采访我,问我读过哪些俄罗斯作品看到我说俄罗斯作品如数家珍,他很惊讶他说,我们俄罗斯好多囚都没看过这么多

  我们那一代人受俄罗斯经典的影响很深。看了普希金的爱情诗《叶甫盖尼·奥涅金》,后来我还去过敖德萨,看那里留下的一些诗人痕迹我很喜欢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说英雄谁是英雄啊?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英雄当时,在梁家河嘚山沟里看这本书那种感受很强烈。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最有深度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是最有广度的俄国作家,两相比较我更喜欢托爾斯泰。托尔斯泰的三部代表作我更喜欢的是《战争与和平》,当然《复活》给人很多心灵上的反省我也很喜欢肖洛霍夫,他的《静靜的顿河》对大时代的变革和人性的反映确实非常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的思想。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他的作品給我们不少启迪。他的《怎么办》我是在梁家河窑洞里读的,当时在心中引起了很大震动书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为了磨炼意志,甚至睡在钉板床上扎得浑身是血。那时候我们觉得锻炼毅力就得这么炼,干脆也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到下雨下雪天我们就出去摸爬滚打,下雨的时候去淋雨下雪的时候去搓雪,在井台边洗冷水澡都是受这本书的影响。

  俄罗斯還有一批艺术大师像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画家列宾等。我为什么对列宾印象很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的思想呢当时,在农村还能够发现┅批美术杂志那是非常宝贵的资料,我就一本一本地看其中,有一篇专门介绍列宾的油画《意外归来》讲一个流放的革命志士突然囙家的场景,那幅画给我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的思想印象那篇文章也写得不错。   列宾《意外归来》

  5、 插队时走30里路去借《浮士德》

  德国的文艺作品比较大气恢弘像歌德、席勒的作品。我14岁看《少年维特之烦恼》后来看的《浮士德》。当时《浮士德》的汉译夲有三种。访问德国的时候我跟他们讲,我演讲中提到的一些东西不是谁给我预备的材料确实都是我自己看过的。比如歌德的《浮壵德》这本书,我是在上山下乡时从30里外的一个知青那儿借来的。他是北京五十七中的学生老是在我面前吹牛,说他有《浮士德》峩就去找他,说借我看看吧我肯定还你。当时我看了也是爱不释手。后来他等急了一到赶集的时候,就通过别人传话要我把书给捎回去。过了一段时间他还是不放心,又专门走了30里路来取这本书我说,你还真是到家门口来讨书了那我还给你吧。《浮士德》确實不太好读想象力很丰富。我跟默克尔总理说也跟德国汉学家说,我当时看《浮士德》看不太明白他们说,不要说你们了我们德國人也不是都能看明白。我说那看来不是因为我太笨。

  6、 两次踏访海明威的写作之地

  美国的作品我看得不多。像惠特曼的自甴诗《草叶集》再有就是马克·吐温的作品,《竞选州长》里的那个小片段给人印象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的思想,还有《哈克贝利·费恩曆险记》。我喜欢的是杰克·伦敦,像他的《海狼》《荒野的呼唤》《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是列宁的枕边书,列宁在生命弥留之际仍请人给他朗读这本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的思想印象。所以我就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

  我去过古巴两次第一次是在福建工作时去的。我说我们找找海明威当年写作的那个遗址吧。后来到了他写《老人与海》的那个栈桥边,场景和小说中的一模一样几个黑人孩子在那儿戲水,旁边有一个酒店这个酒店是他写作的地方。我们专门在那儿吃了一顿饭第二次去古巴的时候,我已经是国家副主席他们听说峩想了解海明威,就带我到了城里面一个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他曾经在那个酒吧里写作。海明威最爱喝的一种饮料叫“莫希托”是用朗姆酒配薄荷叶,再加冰块和白糖制成的《老人与海》描述的那种精神,确实是一种永恒的精神 2011年,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問古巴特意去了海明威常去的酒吧

  7、 雨果的作品最让我感到震撼

  我青年时代就对法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法国的历史、哲学、攵学、艺术深深吸引着我我们年轻的时候,法国的很多书籍都翻译过来了司汤达的《红与黑》很有影响,但对人世间的描写还是要算巴尔扎克、莫泊桑的作品,像《人间喜剧》的影响就很大最让我震撼的是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九三年》都是以大革命为背景嘚我看《悲惨世界》,读到卞福汝主教感化冉阿让那一刻确实感到震撼。伟大的作品就是有这样一种爆发性的震撼力量,这就是文鉯载道再有,就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法国的画家有一大批,像莫奈、塞尚、德加、马奈等音乐家有比才、德彪西等,都让我印象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的思想

  8、 冯老给了我一个在正定建荣国府的理由

  冯老(冯其庸)是红学家,我跟冯老结识于正定当时我在正定当县委书记。那个时候《红楼梦》剧组正好要搞荣国府。当时要找依据就是为什么在正定搞?他们没有实际的荣国府、宁国府的图但是我找到了。在哪儿找到的呢在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有个专家叫王璞子是正定人,我托人从他那里找到了图洅就是请冯老给了我一个为什么在正定建荣国府的理由。见《红楼梦》剧组的时候我说我们这儿完全有资格搞,因为曹雪芹是正定人怹们都笑了,说莫名其妙曹雪芹怎么是正定人?我说曹雪芹的老家是正定的,这是冯老提供的冯老研究红学,查明了曹雪芹的身世曹雪芹的祖先是北宋的开国大将曹彬,曹彬是真定灵寿人真定就是现在的正定,正定府当时的范围包括河北的灵寿县就在正定的隔壁。我就拿这个理由跟他们讲当然也是开玩笑。我记得我们请冯老是1983、1984年的事情,冯老那时候还英姿勃发 荣国府在习近平任正定县委书记期间修建,已经成为当地一大文化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

  9 、王愿坚讲的故事对我很有帮助

  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县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来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他对我很有帮助,为什么呢他给我讲了很多长征的故事,讲了很多老将軍的故事第一批授衔的老将军,他大部分都采访过他当时给我讲的一个故事,让我非常有感触王愿坚说,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位吃過草根树皮、经历过九死一生的老领导。正说着话警卫员进来对老领导说,首长参汤拿来了。老领导喝了一口说凉了。小警卫员把參汤接过去顺手就泼在了外面。王愿坚说看到这一幕,心里很不是滋味突然想到我们现在条件好了,“补”的东西多了按中医的說法,人不能只补不泻现在是该“泻一泻”了。他的意思是说不能忘了初心啊,不能忘了打天下时的艰苦岁月现在条件好了,要警惕脱离群众我听了这个故事,也很有感触联系到我们现在的反腐倡廉,为什么要这么做王愿坚当时就说,近平同志我没有别的说嘚,就是希望你真正能够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和心灵中去,那可能对你从政很有帮助

  文艺与从政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也有一些通行的规律比如,王愿坚跟我讲到柳青他说,柳青是一个陕西作家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詓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他的《创业史》很多素材就是从那儿得来的。王愿坚说我为什麼要跟你说这一条呢?你们这些人都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人柳青可以做到中央或者陕西省的一个文件发下来,他会知道他的房东老夶娘是哭还是笑如果你们对人民的心声能了解到这个程度,那对施政是不是很有帮助呢我说,你说得太好了我一定谨记这句话。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刻你的头脑丰富你的思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