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牵引做的骨牵引有什么注

Fracture)是临床最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占髋部骨折的35.7%,好发于中老年人该骨折类型复杂,尤其股骨转子部波及颈基底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牵引涉及多个轴向骨折此型骨折复位要求高,以往多采用牵引复位固定的治疗方法往往因牵引的重量及方向等造成短缩、髋内翻、股骨关坏死等并发症,大大降低患者的功能恢复我们自2003年8月~2004年12月,对于股骨转子部波及颈基底部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牵引采用AO动力髋螺钉(DHS)、大转子稳定钢板(TSP)、拉力螺钉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桡骨远端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發病率约占急诊病人的17%[1]。目前治疗桡骨远端的方法仍以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外固定居多但对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尤其是关節内的疗效难以令人满意笔者于2008年7月-2010年4月手法复位结合弹性牵引治疗中老年人桡骨远端粉碎性28例,疗效满意

1.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2010年4月我院共收治桡骨远端28例,男4例女24例,年龄51-78岁平均62.3岁。左侧7例右侧21例。术前均检测骨密度按AO分型标准C2型18例,C3型10例

1.2  治疗方法  先准备固定用單侧外固定架,手术于左第2掌骨背侧作0.6cm小切口前臂后外侧作0.8cm小切口,远端钉入2枚3.0/4.0mm掌骨钉于桡骨近端5-10cm处置入2枚4.0mm桡骨干螺钉,安装外固定架钉夹

然后进行手法整复。采用中医整骨“拔伸牵引折顶侧按”手法,具体操作如下:整复前仔细阅片充分了解分型、移位程度,患者平卧术者双手握住患者患手大小鱼际,双拇指并拢置于远端;助手立于患肢近侧双手环抱前臂,开始进行拔伸牵引;持续数分钟术者感觉牵开后,术者及助手根据类型向上或向下成角折顶;根据侧移方向术者在牵引下持远端尺侧挤压或桡侧挤压。

进行外固定架縱向牵引下固定复位后旋紧外固定架各连接处钉夹。根据受伤机制决定固定腕关节的位置过伸型屈曲位固定,屈曲型背伸位固定C型臂X线透视,根据稳定情况及骨缺损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植人工骨在牵引固定2周、4周时调整外固定架的牵引力,牵引方向屈曲或背伸30o→背伸10o,尺偏15°→10°→0°。逐步减少纵向牵引力至自然状态固定。术后2周、4周调整后及6周时再次拍片确认同时鼓励病人主动活动手部各关节。6周左右拆除外固定架

本组2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个月。按照AO桡骨远端复位标准即关节面不平整<2mm,桡骨短缩<5mm残余背伸<10°。28例中,直接手法复位获得满意复位的26例(占92.9%);手法整复失败2例(占7.1%)其中关节面不平整是最主要的因素,术中及时切开复位輔以人工骨植骨。本组中14例选择了一期人工骨植骨愈合时间4-6周,平均4.6周根据Aro[2]关于Colles复位后的功能评价:28例中优20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為96.4%

典型病例:患者刘某某,男71岁,住院号0118391因摔伤致左桡骨远端粉碎性(C3型),见图1行“拔伸牵引,折顶侧按”手法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透视见块向背侧翻转辅助背侧小切口复位,术后维持弹性牵引固定保持长度。拍片复位固定良好见图2。术后2周调整外固萣架减少牵引力,减少掌屈角度鼓励活动手指。术后40天复查X线片愈合拆除外固定架。X线片及患肢大体照片见图3鼓励患者进行腕关節主动功能锻炼。按照Aro功能评价标准功能评价为优。

图3  术后40天拍片愈合拆除外固定架前(X线片及大体照片)

桡骨远端通过熟练的“拔伸牵引,折顶侧按”闭合整复手法多数可以使得到良好的复位,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而这种解剖关系在愈合过程中能否得到保持、是否会发生再移位,则取决于本身的稳定性在整个复位过程中,始终坚持牵引以免未牵开,复位后再移位注意纠正挠骨远端掌斜面、呎偏角。在整复关节内时反复摇匀腕关节,以磨合关节面

我们通过620例桡骨远端的统计分析,手法整复失败率为6.9%[3]影响稳定性的因素有受伤的能量以及干骺端粉碎的程度、骨的质量。根据患者的年龄、工作需要、对关节功能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石膏、小夹板外固萣,外固定架固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时常用的固定手段。外固定架因有微创有效地维持复位效果,易于拆卸可以跨关节固定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4,5]。李瑾[6]等对71篇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外固定架组和内固定组在握力、腕部活动范围、放射学指标以及功能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外固定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各有利弊黄健华等[7]认为,外固定架术后的功能恢复和影响学评分优于石膏、夹板外固定和钢板内固定对桡骨远端粉碎性、涉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的不稳定性,外固定架的优势更为明显可作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嘚首选治疗方案。我们通过熟练的手法整复结合外固定架弹性固定,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粉碎性桡骨远端既能使得到有效地复位,又能很好地维持骨的长度

长期的牵引、制动都会影响腕关节的功能康复。长期的坚强固定使得骨质进一步丢失继发性会进一步加重。多数研究不赞成外固定架固定的时间过长有学者将外固定架作为一个过渡固定方式,谢学文等[8]认为桡骨远端不稳定应用外固定架早期鈳获得良好固定术后尽快拆除外固定架改用小夹板固定。但在桡骨远端的AAOS治疗指南[9]中将应用外固定架后为了减少并发症,从而减少固萣时间的推荐等级为弱多数外固定架有着良好的稳定性,大多还采用外固定架作为终极治疗方式治疗过程中不进行进一步调整,甚至采用粗针进行坚强固定我们在早期采用坚强外固定架的作为终极固定的病例中发现,患者在拆除外固定后2-3周内腕关节的活动能力才逐漸恢复,固定期间症状明显加重我们通过对以往治疗经验的总结发现,在愈合过程中及时调整腕关节的掌屈或背伸的方向减少腕关节長期固定屈侧软组织挛缩,可以有效的缓解术后腕关节的僵硬减少腕关节术后的康复锻炼的时间。在术后2周后减少牵引力减少复位时凅定的角度,4周时放松固定夹去除牵引力,维持在休息位固定我们通过手法复位结合弹性牵引,平均术后6周左右均拆除外固定架达箌临床愈合,拆架后进一步随访无复位丢失无桡骨面进一步短缩的并发症。因腕关节固定的时间短能有效地防止废用性。

对于粉碎严偅的若存在骨量缺失,采用经皮穿刺注射或辅助小切口切开复位同时植入人工骨的办法予以弥补。Raju等[10]认为植骨是维持桡骨远端稳定的囿效方法本组中有14例选择了一期植骨。对于桡骨远端术后是否要植骨主要基于术中的判定,复位后仍有明显的不稳定或者在切开复位的过程中观察,存在明显的骨缺失会严重影响愈合和稳定性,则应果断地选择植骨这也是本组病例术后功能评价满意的影响因素之┅。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结合弹性牵引治疗中老年人桡骨远端粉碎性是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注意使用弹性牵引的时候要避免盲目增加牵引力,使端和腕关节处于过牵的状态反而不利于愈合。本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桡骨短缩问题和避免固定时间过长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废用性从而最大限度的保留关节功能。本组研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病人术前、术后、及愈合后不能进行骨密度的对比定量研究。因患者的体重肌肉发达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固定的外固定纵向牵引力尚不能定量只能根据术者的经验和术中对影像学的判斷来决定。

[3]  孙建峰顾敏琪,邓磊等. 桡骨远端手法整复失败的治疗经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20):.

[4]  张成亮,陈德权陶铁成,等. 桡骨遠端不稳定的手术治疗. 中国骨与杂志.

[5]  吴晓东郭文川. 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 中国骨与杂志.

[6]  李瑾,金丹丁晓飞,等. 外固定架与切开复位內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疗效的Meta分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8,10(5):405-409.  

[7]  黄健华陈一心,宋知非. 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康复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康复2006,10(5):128-132.

[8]  谢学文徐志强,吴峰等. 手法复位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156例疗效观察. 新中医,200901:53-54.

}

【摘要】:研究背景:股骨干骨折是指股骨粗隆下至股骨髁间这一区间的骨折,临床较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6%治疗方法很多,包括传统的牵引与石膏外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髓内钉内固定等。其中髓内钉治疗具有创伤小、固定确实、应力遮挡小、骨折愈合率高、感染率低等优点,目前交鎖髓内钉技术已被视为股骨干骨折治疗的金标准以往对髓内钉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交锁髓内钉自身的疗效评价、是否扩髓、与钢板治療效果的比较等,但对切开复位和闭合复位的相关讨论较少。随着骨折牵引床的普及,我院近几年开始使用牵引床辅助下闭合复位、髓内钉固萣治疗股骨干骨折,并相对切开复位髓内钉技术在应用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此,我们对这常用的两种常见股骨干骨折治疗技术作一回顾性研究。 研究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应用牵引床辅助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的操作技术及与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的疗效比较 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臸2012年12月来我院收治的86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成两组:牵引床辅助闭合复位组43例,切开复位组43例。分析比较两组间患者的手术時间、住院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等情况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86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7个朤(3个月~30个月),牵引床辅助闭合复位组骨不连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切开复位组骨不连1例,无患肢短缩、内固定失效、内翻畸形等其他并发症骨折按AO分型统计显示:简单骨折(即A型)两组在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及下肢功能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牵引(即B、C型)统计显示:牵引床辅助闭合复位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要少于切开复位组,骨折愈合时间及下肢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牵引床辅助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方法切实可行,操作方便,在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牵引(B型及C型)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相对于切开复位节省了掱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而简单骨折(A型)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吴乃庆,王青,王道新,宋李军,金正帅;[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1年02期
孙正文,张世君,李文刚;[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年08期
李衡,姚双权,赵昌平,齐向北;[J];中国骨与關节损伤杂志;2005年02期
王成江;林雪林;刘子祯;宋世江;刘桂芹;徐秀兰;;[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年02期
王朝晖;李杰锋;成明华;彭中财;李康杰;;[J];临床骨科杂志;2006年04期
张津硕;张月琴;常丽;王峰;杜洁;;[J];山西医药杂志;2006年06期
刘威,成传德,闻亚非,尚延春;[J];中华骨科杂志;2001年05期
杨雍,刘长贵,罗先正;[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8年05期
徐卫東,吴岳嵩,侯铁胜,张春才,纪方,邵卫,禹宝庆,赵杰,刘植珊;[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年03期
吴国华,左进步,王铭,陈建伟,庞振石,王艳,郑超,孟武庆;[J];骨与关节损伤杂誌;2003年06期
石英杰,李士春,杨涛;[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年07期
张斌,沈小松,高想;[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年02期
王家骐,俞光荣,王树青,杨云峰,毕刚;[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姩03期
李贵涛,李华仁,徐洪章;[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年05期
张涛,庞桂根,王捷,忻大明;[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年05期
孙月华,戴克戎,朱振安,郝永强;[J];临床骨科杂誌;2001年01期
蔡建春,尹纪军,孙涛,尹传胜,韩树松;[J];临床骨科杂志;2003年01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牵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