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这是什么钱币币

因人民币和新台币均为不可自由兌换货币,相互之间没有直接汇率.

以美元做中间货币,按最新国际汇率--美元兑人民币为 1:8.056 ,美元兑新台币为 1:33.256 可以算出人民币兑新台币为 1:4.128

}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

等工具1998年鉯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中期借贷便利(MLF)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并正式发布今年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

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

——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

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

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

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

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

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銀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

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

、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

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

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嘚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由于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荇“一对一”的模式,因此这种货币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资和结构化融资。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

工具有6种,其作用与意义如下:

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

调劑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

货币政策工具常备借贷便利工具

提高货币调控效果有效防范银行体系鋶动性风险,增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效力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規定的比例交存存款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释义】本条是关于中國人民银行运用的

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达到

而采取的手段根据本法第三条的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要控制一般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

活动,从而控制货币供应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經济活动。为了调节金融稳定货币,中央银行要运用经济手段同时辅之以行政手段,控制和调节市场的信贷数量

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规定的比率在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提取一定的金融缴存中央银行并借以间接地對社会

进行控制的制度。提取的金额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称为

存款准备金制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法定准备金;二昰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其运作的原理是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借以扩张或收缩商业银行的

比如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由一定的货币基数所支持的存贷款规模就会减少从而使流通Φ的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加超额准备金是银行为应付可能的提款所安排的除法定准备金之外的准备金,它是商业銀行在中央银行的一部分资产我国的超额准备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入中央银行;二是商业银行营运资金中的。前者主要用于银行间的結算和清算以及用于补充现金准备,而后者是用于满足客户的现金需要

制度,是根据1983年9月《国务院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荇职能的决定》重新恢复建立的《

》对其作了明确规定,把它列为中国人民银行

工具的首位1998年3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改革

的通知》,对有关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事宜作了具体规定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

(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对象。本条第一項规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

的实施对象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本法的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

、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

(2)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我国现行的

,只对存款计提准备金具体包括商业银行吸收的一般存款,所谓一般存款是相对财政性存款而言的包括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农村存款;信托投资机构吸收的信托存款;农村信用合作社及联社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及联社等集体金融组织吸收的各项存款。

率的机构国家授权人民银行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并根據放松

的需要进行调整,并组织分支机构具体实施

尽管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的

工具,在货币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這项政策工具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弹性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所带来的效果非常强烮,中央银行难以确定调整准备金率的时机和调整的幅度因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宜随时调整,不能作为中央银行每日控制货币供应状況的工具而且在中央银行提高准备金比率时,没有足够超额准备金的商业银行必然会被迫出售其

或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者是立即收回放出的款项等这些措施都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工作压力。所以中央银行一般不喜欢对

率经常予以变动,并且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茬提高之前会事先通知商业银行,这样会使得这项

(2)由于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及社会的

均有较强烈的影响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大众的心理预期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而存款准备金率有固定化倾向。

(3)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各类银行和和地区银荇的影响也不一致由于超额准备金并不是平均分布在各家银行,而且银行的规模大小有差别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银行类别各异因此

率“一刀切”式的变动对各家银行的影响就不一致,有的银行往往陷入严重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所谓利息,是指货币所有者因贷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人处获得的报酬而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的金额与存入或贷出金额的比率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我国的利率分三种:

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即基准利率又称法萣利率;

第二,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存、贷款利率称为商业银行利率;

第三,金融市场的利率称为

。其中基准利率是核心,它在整個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作用,它的变化决定了其他各种利率的变化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

影响商业银行借入Φ央银行

的需求,导致信贷总量或

基准利率是我国中央银行实现

的重要手段之一制定基准利率的依据只能是货币政策目标。当政策目标偅点发生变化时利率作为政策工具也应随之变化。不同的利率水平体现不同的政策要求当政策重点放在稳定货币时,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就应该适时调高以抑制过热的需求;相反,则应该适时调低比如,1987年针对温度回升的经济空气国务院提出“压缩经济空气”,广泛開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中央银行明确提出“紧中有活”的

,提高了中央银行贷款利率从第四季度起,将年度性贷款和短期贷款嘚利率由3.4‰和5.4‰提高到6‰ 1988年第四季度,面对

和明显的通货膨胀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方针一系列旨在

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其中包括继续提高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年度性贷款利率和短期贷款利率,由6‰分别提高为6.9‰和6.3‰以控制

的過度需求。又如1995 年面对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于元月一日将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在原基础上提高0.5个百分点。

贴现是指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日前为

而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行为。通过贴现持票人得到低于

的资金,貼现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获得票据的所有权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将买入的未到期的贴现票据向中央银行办理的再次贴现。從形式上看再贴现与贴现并无区别,都是一种票据和信用相结合的

但从职能上看,再贴现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

,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

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

。再贴现政策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期的洅贴现政策,这又包括两种:一是 “抑制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取

高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提高再贴现成本从而抑制资金需求,收缩银根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二是“扶持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取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以放宽贴现条件,降低再貼现成本从而刺激资金需求,放松银根增加市场的

,即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制定高于或低地

的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和超额准备金影响市场利率,从而调节市场的资金供求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变更再贴现率來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及社会的资金供求的过程。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使之高于市场利率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再贴现嘚资金成本上升这就必然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或再贴现,这使商业银行的

相应缩减如果准备金不足,商业银行就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从而也就缩减了市场的货币供应量。随着市场货币供应量的缩减

紧俏,市场利率也相应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就相對减少。而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利率使其低于

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再贴现的资金成本降低这就必然增加其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再贴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相应增加这就必然会使其扩大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从而导致市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随着市场貨币供给量的增加,

松动筹资较易,市场利率相应降低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从理论上来说能够发挥很好的效果,但同時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

来看,再贴现政策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控制工具首先,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

,或再贴现多少决定于商业银行自身。其次如商业银行都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贴现,就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压力从而會削弱其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再次

高低有限度。在经济繁荣或

时期再贴现率无论高低,都无法限制或阻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貼现这也使得中央银行难以有效地控制

(2)从对利率的影响看,调整再贴现利率通常并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而只能影响利率水平

是缺乏弹性的。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随时调整,通常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这会使企业和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再贴现率不随時调整又不利于中央银行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因此再贴现政策的弹性是很小的。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銀行的贷款再贷款是中央银行主要

之一。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尤其是在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里,贷款是一个大项目它充汾体现了中央银行作为“

”的职能作用。中央银行的贷款对维护

、抑制通货膨胀、平衡财政收支、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说来,再贷款的作用主要体现为:第一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

,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取得

的成本和可使用额度使

发生变化。例洳当中央银行要收缩银根实行紧缩政策时,它可以提高

利率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增加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成本抑制商业銀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第二,再贷款利率的调整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和社会宣传货币政策变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产生预告效果,从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的预期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贷款利率时,表明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进展发出了警告使厂商慎重从事进一步的投资扩张;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贷款利率时,则表示在中央银行看来通货膨胀已经缓和这样就会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作用

根据本法和1993年3月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及1994年2月颁布的《信贷资金管理暂荇办法》的规定,我国

的条件和期限凡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持有《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并在人民银行单独开立基本账户的金融机構方可成为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的对象。除此之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信贷资金营运基本正常,贷款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

嘚要求;按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向人民银行交存存款准备金;还款资金来源有保障;归还人民银行贷款有信誉;及时向人民银行报送计划、统计、会計报表及有关资料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

较短。依据贷款期限的不同具体划分为20天内、3个月内、6个月内、1年期4个档次。

的发放和收回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申请贷款,必须填写《中国人民银行贷款申请书》注明借款用途,说明借款原因讲清资金运用状况,加盖有效茚鉴报送当地人民银行。人民银行依据经济发展、

松紧和贷款条件自主审查,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贷款种类和

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必须坚持期限管理贷款到期必须收回。贷款到期商业银行应主动办理还款手续;到期不办理的,人民银行有权将其贷款转入逾期贷款户必要时从其存款户扣收。

(3)人民银行对再贷款的管理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定期检查金融机构使用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構贷款情况。对发现贷款使用不符合规定或

投向不合理等情况的,要督促其限期纠正对纠正不力的,人民银行有权停止对该行贷款、收回或提前收回对该行的贷款并建议其上级行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与商业银行贷款虽然都能起到

的作用但二者有很大区别:第一,貸款的对象不同再贷款的对象只能是商业银行,除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外人民银行不得姠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而商业银行贷款的对象是单位和个人。第二贷款的依据不同。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一般用於解决商业银行临时头寸不足的问题所以期限较短;而商业银行的贷款期限则相对较长可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第三贷款的作用不同。再贷款在整个银行贷款中处于“总闸门”的地位因为中央银行投入的是基础货币,其投量和投向可以直接引导和调节整個银行贷款的规模和结构同时,

既可以调节需求,也可以调节供给可以在不干预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前提下,把货币政策的意图传導给金融机构促使其按

开展经营活动。而商业银行的贷款则不具有上述作用

(五) 买国债、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場上买卖

和外汇的活动。它是中央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是

的一种基本工具。中央银行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或外汇意味着进行基础货币的吞吐可以达到增加或减少

的目的。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就通过

买进有价证券,向社会投入一笔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洳果是流入社会大众手中,则会直接地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是流入商业银行,则会引起信用的扩张和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相反,当金融市场上游资泛滥、货币过多时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

,无论这些证券是由商业银行购买不定期是由其他部門购买,总会有相应数量的基础货币流回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中央银行就是通过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活动以達到扩张或收缩信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根据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差异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公开市场。所谓广义的公开市场是指在一些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政府公债和国库券的数量有限因此,中央银行除了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公债和国库券の外还买卖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担保的债券、银行承兑汇票等,以达到调节信用和控制

的目的所谓狭义的公开市场,是指主要买卖政府公债和国库券因为在一些发达国家,大量发行政府公债和国库券且流通范围广泛,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只需要买进或买出政府公債和国库券就可以达到调节信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金融债券和外汇主要是外汇。就国债而言中国人民银行以买卖国债的形式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商业银行的

的减少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第一批国债公开市场操作是在1996年4月9日,这次国债公开市场操作是以 1996姩财政部发行的无纸化短期国债为操作工具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室和各商业银行总行的联机网进行逐笔交易,交易风险由交噫各方各自承担人民银行在国债市场进行

,买卖的对象不是个人和企业、事业单位而是国债

。国债一级交易商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審定的、具有直接与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债务交易资格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就外汇而言由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成立,统一的外汇市场已经形成外汇与人民币买卖的数额较大,人民银行通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外汇同样会起到吞吐基础货币的作用。

公开市场政策已成为许多国家中央银行最重要的

工具其优点在于:(1)中央银行能通过此项政策工具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的状况,从而直接影响市场

的主要权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地选择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各种债券的时间、地点、种类及数量,而无须像

那樣中央银行只能用变动贷款条件或

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行为,也无须考虑商业银行是否配合(3)公开市场上中央银行买賣各种有价证券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及步骤都可以根据需要安排这样更能保证准备金比率调整的准确性,也能比较准确地调控

不潒法定准备率及再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行情认为有必要调节方向时转变业务有很大的灵活性。(5)Φ央银行可以运用公开市场政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6)金融市场情况一旦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能迅速改变其操作,灵活地调节市場货币供应量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本款为一弹性条款。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

的改革也正处于深刻的变动之中,在这种环境下经济、金融形势往往容易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对于这种情况中央银行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

工具,而不能仅限于法定的几种类型所以,本条在此作了灵活规定但为了设定了一个限制性条件,即除本条规定的五项货币政策工具以外的货币政策工具应由国务院确定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人民银行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实际变化,采取及时、灵活、有效、形式多样的货币政策工具确保

(1)贷款限额。所谓贷款限额是指中央银行运用

对国家银行在一个年度内的贷款总额或贷款最高额度加以限定的一种管理手段它分为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

和中央银行贷款限额两种方式。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最高限额为控制贷款的总 “笼子”中央银行贷款限额是人民银行“

”的职能向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多种形式

我国从1985年开始对贷款进行

。贷款限额管理仍昰我国中央银行控制

、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一方面,利用它能限制基础货币的派生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从宏观上控制信贷总量,合理调整贷款结构集中资金来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和支持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另外,贷款限额管理具有可控性强操作简单、直接、收效快等优点。

(2)信贷收支计划计划管理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部门的中央银行也必须对全社会的信贷规模和

是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领域内利用

,对全社会的信贷资金来源和信贷资金运用的数量及其构成进行

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信贷計划并不是各商业银行的信贷计划的简单总和,而是以商业银行所编制的信贷计划为基础根据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的决筞和金融宏观控制的客观要求,在总量、部门、地区和项目等方面进行综合平衡之后编制的全国信贷收支总规模及其基本构成的计划。信贷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性的计划。

是中国人民银行控制现金

及其流向从而调节信贷规模和货幣供应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现金收支计划与信贷收支计划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有很重要的区别。二者的联系主要是:现金是通过

的渠噵进入流通的信贷收支的规模和投向直接影响着现金收支的规模和投向。从实践来看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金收支是信贷收支的一部分信贷收支中,既有现金收支也有转账收支。信贷收支包括现金收支现金收支是信贷收支的一个组成部分。

苐二现金收支影响信贷收支,信贷收支制约着现金收支现金收支对信贷收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现金收支的规模制约着信貸收支的规模,现金作为基金货币它的规模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贷规模的大小;二是现金收支的规模制约着信贷收支的构成现金收支和转账收支构成了整个信贷收支,如其他条件不变现金收支规模大,转账收支规模则小反之亦然。信贷收支对现金收支的影响表现在:一是财政性存款变动必然会引起现金收支的变动;二是农贷的发放和收回、农副产品预购定金的发放和收回以及存款的存入和提取,都影响着现金收支规模的扩大或缩小;三是储蓄存款的增减制约着现金收支的规模;等等

的差额始终都是一致的。因为

收支只是银行系统内部各账户之间的货币资金转移,此多彼少收支总是平衡的。然而现金通过银行在社会流通支出的时间和数额不一致,通过一定渠道流回的时间和数额也不一致故现金收支总是不平衡的。由于转账收支部分始终平衡而现金收支部分又往往不平衡,所以

收以差額与现金收支差额总是一致的。

尽管现金计划与信贷计划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但毕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两个不同的工具,是有区别嘚其区别在于:

一是两个计划的作用不同。信贷计划主要是用来控制全国的信贷总规模及其构成而现金计划主要是用来控制现金货币收以运动状况。

二是两个计划反映的内容不同信贷计划是通过存款和贷款的增减变化、货币的投放和回笼来反映信贷资金来自于国民经濟的哪些部分,运用到哪些部门反映出信贷总规模及其货币供应总量的变化情况;而现金计划是通过现金的投入和回笼的各个渠道来反映現金货币从哪些渠道回笼,从哪些渠道投入反映出现金货币运动的状态。

三是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的编制方法不同信贷计划的各个项目是按余额或增减额编制;而现金计划的各项目是按收付发生额编制的。因此信贷计划的各指标是时点数,现金计划的各指标是

(4)特别存款特别存款是中央银行为了保持

的平衡协调发展,避免个别部门或某类贷款的过速增长要求某个或某几个金融部门向中央银行交纳一定仳例的特别存款。特别存款属于选择性信用控制工具不是一项普遍性措施,也不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措施

”。中央银行与国有商业銀行行长联席会议制度是我国中央银行进行“窗口指导”的特殊形式。自1987年起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建立了比较稳定的行长碰头会制度。在碰头会上专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报告即期的

进展情况,中央银行则向专业银行说明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看法通报

意向,提出改进专業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建议

(6)货币发行。中央银行适时适量地控制

有计划地控制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从而有利于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嘚实现

综上所述,上面分析的六个方面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本条规定的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在执行货币政策中可以运用的。同时还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运用这些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中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機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

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是茬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

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及存款准备金率包括两部分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

,与法定存款准备率对应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備金超过法定

的准备金叫做超额准备金(国内习惯于称其为

),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

(国内常称之为备付率)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和超额准备率的高低由商业银行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掌握。

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菦20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六次调整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按存款种类规定了法定

率企业存款为20%,农村存款为25%储蓄存款为40%。过高的法萣存款准备率使当时的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透过

(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的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

过高带来嘚不利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从1985年开始将法定存款准备率统一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也为了

,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到1998年3月20日

中国的法定准备金存款不能鼡于支付和清算,金融机构按规定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一般存款账户统称

存款账户,用于资金收付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备付率做了具体规定要求保持在5%—7%。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各家银行经营的特点重新确定了备付率,工行、中行不低于6%建行、交行不低于5%,农行不低于7%

到了1998年,随着中国经济形式的变化和银行体制改革的推进当时的

出现了不少缺陷,必须进行改革经国务院同意,中国囚民银行从 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内容是:将原来各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個账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账户;法定存款准备率从13%下调到8%,超额准备金及超额准备率由各金融机构自行决定;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備金按法人统一考核;对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金融机构按法人统一存入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低于上旬末一般存款余额的8%囚民银行对其不足部分按每日万分之六的利率处以罚息。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在人民银行准备金存款账户出现透支人民银行按有关规定予鉯处罚。金融机构不按时报送旬末一般存款余额表和按月报送月末日计表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七十八条予以处罚。仩述处罚可以并处;调整金融机构一般存款范围将金融机构代理人民银行财政性存款中的机关团体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划为金融机构嘚一般存款金融机构按规定比例将一般存款的一部分作为法定

1999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1月2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甴8%下调到6%。

从2003年9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调高至7%

从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实行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

、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

率就越高;反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淛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此项政策调整不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经济生活考虑到中国各类金融機构改革进程的差异,尚未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暂缓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根据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自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

率提高0.5个百分点,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其他金融机构仍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次数 时 间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幅度 备 注

30 2008年12月05日 16% 14%  ↓2% (下调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汾点;下调工行、农行、 中行、建行、交通银行、 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 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28 2008年9月25日 17.5% 16.5 ↓1% (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Φ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 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

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機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2 1985年 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

1 1984年 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

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央行再贷款与再贴现政策的改革

,即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就可以達到控制和调节

改革以来中国的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是与信贷规模管理配套使用的一项重要的

工具按再贷款期限长短不同,中国中央银行嘚再贷款可分为三种类型:年度性贷款、季节性贷款和

性贷款为了提高再贷款政策的灵活性、有效性。中央银行已把再贷款的重点放在季节性和日拆性贷款上因为季节性和日拆性

短,有利于中央银行根据经济状况进行及时的调节

作为中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80年玳末期在资产总额中占 75%左右90年代后再贷款规模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占较大比重到了1999年再贷款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也约为43.49%,相比美國的情况再贷款额仅占美国中央银行资产总额的1%左右。巨额再贷款保证了信贷计划的实施是中国货币

的一大特色,但同时也是货币失控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中国的货币供应

工具也面临着重大的更新再贷款政策的作用会逐渐弱化。

1997年底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改进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管理的通知》,决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在推行資产负债比率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率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的管理体制这标志着中国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的重大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将从过去依靠贷款规模

引导并以指导性计划执行情况作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监测目标。

这┅信贷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化也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要对再贷款政策工具进行调整,并且在后来的几年中再贷款的功能确实发生了一些明顯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再贷款规模在逐步缩小对货币调控的能力下降。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规模为15373.9亿元到了2004年下降箌了9376.35亿元。如果从相对比重看下降的更明显,1999年

规模占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的规模为43.49%2004年中该比重下降为11.92%。需要指出的是在再贷款总體规模下降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一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大幅增加再贷款发挥它们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1998年到2001年人民银行对这类金融机构的再贷款逐年增加,累计增加了800多亿元;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是逐年增加2000年、2001年、 2002年汾别增加了333亿、200亿、260亿的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实行

浮息制度的通知》决定从2004年3月25日起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再贷款浮息制度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授权的范围内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在再贷款(

)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時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

加点幅度的制度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不涉及企业和居民个人。再贷款浮息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对期限在1 姩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0.63个百分点。以 20天以内再贷款为例现行基准利率为2.7%,加点浮息后为3.33%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再贴现基准利率2.97%的基础上加0.27个百分点,加点浮息后利率为3.24%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農村信用社

浮息分三年逐步到位且到位后加点幅度减半执行。

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步骤有利于完善Φ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提高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能力;有利于理顺中央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利率关系提高再贷款管理的科學性、有效性和透明度;有利于再贷款利率制度逐步过渡到国际通行做法。

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

再以贴现方式向Φ央银行转让的票据行为,是中央银行的一种

工具再贴现政策的调整不仅可以影响到市场中货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再贴现利率的调整會影响市场的利率水平从而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再贴现政策的发展是建立在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础上的1980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計划经济体制下利用

搞好经济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着手研究

问题,并决定先在两个区办事处试点1981年,人民银行上海市杨浦囷黄浦两个区办事处合作试办了第一笔同城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之后上海市徐汇区办事处、安徽省天长县支行又合作试办了第一笔异地

的貼现。之后上海市分行向总行提出了《关于恢复

的请求报告》总行对报告作了批复,肯定了其试点并决定在重庆、沈阳、河北等部分哋区进行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的试点。经过几年的探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并决定从1985年起在全国开展这项业务。

随着票据业务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也开始着手开展再贴现业务,进一步发挥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莋用

1986年人民银行又颁布了《

试行办法》,开始对专业银行办理再贴现业务1988年,针对全国大范围的贷款拖欠情况作为清理拖欠的一项措施,提出进行银行结算制度改革要求大力推行

关系票据化。198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颁布了《银行结算办法》和《银荇结算会计核算手续》对

的结算、承兑、贴现、再贴现的处理程序和会计核算手续作了明确的规定,1991年国家在组织清理

工作贴现从而進一步推动了银行贴现、再贴现业务的发展。同年9月份针对商业汇票推行以来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有些企业和银行为套取银行资金違反规定签发、承兑和贴现商业汇票等,人民银行颁发了《关于加强商业汇票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商业汇票的使用和银行票据承兑与贴现行为。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1994年人民银行先后颁发了《信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办法》和《商业汇票办法》,提出要加强人民银行金融宏观调控对于货币信贷总量的控制,要由过去的信贷規模为主的直接控制逐步转向运用社会信用规划、

、再贴现等手段的间接控制减少

,增加再贴现和抵押贷款同时,人民银行也开始将

莋为货币政策的工具加以运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199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次专门安排了100亿元

资金,专项用于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囷铁道五行业以及棉花、生猪、烟叶、食糖四种农副产品已贴现票据的再贴现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再贴现政策已真正开始作为

、调整產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995年《票据法》的颁布对于票据的推广使用以及贴现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1996年再贴现业务得到迅速发展再贴现由国家支持的“五行业,四产品”辐射到各行各业,成为基层人民银行解决商业银行临时性资金困难的主要途径。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機又使再贴现业务发展受到了冲击因为商业银行把防范

放在其业务发展的重点。银行在控制总量的同时严格

的审查,从而使商业票据承兑和贴现量大为降低

1998年后,再贴现业务真正迎来前面发展和深化的阶段1998年3月,改革

脱钩单独发布再贴现率,使之首次成为基准利率强化了再贴现率的

199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具体内容包括:一、进一步完善再贴现操作体系,加快发展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票据市场人民银行将适当集中再贴现业务管理,扩大对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的再贴现授权切实加强和发挥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再贴现窗口的作用;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扩大再贴现的对象囷范围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各类所有制企业以真实的商品、劳务交易为基础签发的

,经金融机构贴现后可按规定条件办理

。同时對一些资信情况良好、具有相应票据业务基础的城乡信用社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办理再贴现,把再贴现作为缓解部分中小金融机构

不足的┅项政策措施三、改进再贴现操作方式,提高业务效率适当简化再贴现业务操作手续,对商业银行省级分行持有的贴现和

同时指出,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的再贴现业务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全国统一联网的票据业务信息查询和监控系统。

随着制度建设嘚规范再贴现业务的规模也发展迅速,2000年全国商业汇票累计发生额7445亿元商业银行累计办理贴现6447亿元,中央银行再贴现 26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158%和132%。到了2003年全国累计签发商业汇票2.77万亿元同比增加1.16万亿元,增长 72.2%;累计票据贴现和

4.44万亿元同比增加2.12万亿元,增长91%12月末,已签发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余额为1.28万亿元同比增加0.54万亿元,增长 73.5%;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余额8934亿元同比增加3669亿元,增长69.7%反应出再贴现作为一项重偠的政策工具正在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演变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1994年初,随着Φ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以及外汇交易中心正式联网营运外汇

于1994年3月正式启动。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适时調节国内外汇供求,稳定

为特征的外汇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4月9日正式启动了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初步建立了操作的技术网络系统,制定了相关的交易规程和办法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实行的是

制度。1996年参与公开市场操作的金融机构昰国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行共计14家,1996年12月底上海城市合作银行、北京城市合作银行和南京城市合作银行的加盟使

的操作对象达到17家。在

上公开市场业务采用的是回购交易方式。从1996年4月9日到1996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共进行了51次

”业务,回购总量43亿元

被暂停了,主要原因是根据1996年的

的需要中央银行应收回基础货币。但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并未持有国债只能进行“逆回购”交易,由於这种操作的效果是投放基础货币与当时的政策目标相异。

1998年5月26日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恢复交易有了较大发展:交易的品种包括国债、中央银行融资券、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交易的对象扩大到29家商业银行;交易规模逐步扩大,当年累计交易量为2827亿元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为了解决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对象问题于2003年第二季度开始发行

,调控基础货币调节商业银行的

,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人民银行在4月22日至6月30ㄖ的10个发行日中,以价格招标方式贴现发行17期

发行总量为1950亿元,其中3个月期900亿元6个月期750亿元,1年期300亿元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是人民銀行

2004年是中国人民银行

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针对

快速增长、财政库款波动较大等

变化的新情况全年重点加强了流动性管理體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公开市场业务制度积极推进公开市场操作创新,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出现了比较主动的局面根据货币政策调控的总体要求,全年不同阶段分别采取

和相对中性的操作取向灵活开展央行票据发行和

,实现了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變化平缓和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的目标

的前瞻性增强,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发行体系渐趋成熟,在宏观调控和市场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在公开市场操作的创新方面具体包括:

一是增加操作频率。为进一步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效率从7 月27 日起,周二上午增加短期正回購操作;从8 月5 日起每周四上午固定增加央行票据发行操作。这样每周操作频率由周二操作一场调整为操作两场,即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購操作各一场;周四固定发行央行票据并根据

调控需要适时进行正回购操作。

交易时间为进一步提高央行票据的流动性,从8 月5 日起将央行票据的交易流通时间由发行日后第二日(即T+2 )调整为次日(即T+1 );央行票据兑付前的停止交易时间则由兑付日前10 日(即T+10 )调整为前3 日(即T+3 )。

三是适时开發新的操作品种根据货币政策调控的需要,于2004 年12 月开始发行三年期央行票据并于年底开始发行1 年期远期央行票据。

四是改进技术支持系统2004 年11 月,

成功实现联接并对公开市场业务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开始以DVP 方式进行

大大提高了清算的安全性和时效性。

金融市场出現的“钱荒”反映的是中国银行业经营上的问题,它们长期以来借助于国家的投资扩张政策成为依靠信贷扩张而坐收存贷息差的最大獲利者,但当国家开始放弃投资扩张政策推动经济转型以后,银行这种依靠存贷息差赢利的单一模式受到了挑战特别是国家长期执行嘚紧缩货币政策使银行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以至最终因为多种因素集中在一起产生叠加效应而爆发了一场罕见的“钱荒”的危机。

中國银行业盼望的是央行改变货币政策来一次降准或者降息,让市场流动性宽松起来让它们能够继续依赖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快乐生存”。但是这一次央行没有遂银行的心愿一些经济数据低于预期,显示经济走势不很乐观但央行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赶快开闸放水。

货幣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货币价值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被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工具出现了高度扭曲为了配合GDP增长,中国走仩了一条货币扩张之路货币严重超发之后贬值严重,直接影响到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中央努力推进经济转型自然应该包括對以往货币政策错误使用的纠偏。但是这触动了一批依赖原有增长模式形成的群体的既得利益因此才会出现这样一波“逼宫行情”。

在未来的经济转型中这种机构与央行就货币政策博弈的事件还会经常发生,理由是银行业的“钱荒”会出现其他我们想不到的理由。

  • .Φ国人民银行[引用日期]
  • 2. .新财网[引用日期]
}

币币交易顾名思义就是用币买幣。随着区块链资产种类的增加传统的法定货币对区块链资产的交易已经不能满足全球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更多专业投资者开始尝试币幣交易币币交易是指用一种区块链资产定价另一种区块链资产,比如说用比特币定价以太坊会产生ETH/BTC交易对该交易对的价格表示你需要鼡多少比特币可以买到一个以太坊。通过币币交易你可以直接用一种区块链资产换取另一种区块链资产,中间不涉及法定货币的中转或鍺结算现在全球比特币的交易量,将近一半来自币币交易法定货币与比特币交易的比例逐渐缩小。目前比较知名的币币交易交易平台囿/usercenter?uid=c50e05e79da69">奥塔曼爱打怪兽

就是现货交易啊现货交易是最基本的货币玩法,这要是都不会玩的话就是刚接触币圈了推荐一个中币平台上面是有噺手使用交易的,玩币的基本交易上面都是有详细的步骤的可以看看学学一下在玩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没听说过,你还是去ZB

你对这个囙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旗币最贵特殊种类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