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土只有297平方公里中国实际人口为19.5亿那么多粮食少吗?

原标题:中国工程建设能力究竟多么强大?看完就知道多牛!

2017年的中国,在基础设施硬件方面的成就,想必已经不必证明了。

中国2016年投在基础设施上的钱,总金额为11.89万亿人民币,折合1.75万亿美元,如果按照GDP排名,可以排在世界第10位,差不多是日本2015年GDP总量的41.6%,注意日本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都拿不出这么多钱搞基础设施建设。

疯狂砸钱的结果,就是中国的各大城市,机场,地铁,高铁车站,都非常现代化,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更像发达国家。

举个例子,中国各大城市的地铁,自动屏蔽门已经几乎是标配了,然而如果你到欧洲去坐地铁,去纽约坐地铁,恩地铁站台是没有防护的。

在欧洲,澳洲这些发达国家坐公交车,你会发现他们很多城市,包括悉尼这样的首都,还在使用原始的车票打印机,上车之后把纸质的车票放到打印机里面,机器再吐出,表示检票了。中国嘛,很多年前就已经是公交卡刷卡了,现在更进步到刷手机了。

中国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都是世界最长,已经连接了全国主要城市,而且还在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增长。

作为普通的中国人,如果你在省会和一线城市的街上看到一个来自发达国家的老外,你要有这样的自信,你的城市的基础设施95%的可能性比他的家乡好。

全世界各种各样的建筑之最

例如最高的桥,最长的桥,最长的隧道等等,都在中国。比如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第一是青岛海湾大桥,41.6公里,第二是杭州湾大桥,35.7公里,第三是珠港澳大桥,35.6公里,第四是上海的东海大桥,32.5公里。

再比如世界最高的桥梁,世界前六名都在中国,下图是中国第六,也是世界第六高的贵州清水河大桥,桥面到谷底406米,世界第一是贵州北盘江大桥,高度565米。

当然中国的基础设施有一点比较差,就是软特性。

例如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盲道的设计,无障碍设施对轮椅的通行方便性都很差。在中国的大街上,很少看到残疾人,而事实上,中国的残疾人有多达六千万,并不是他们不想出来逛街,而是中国的基础设施对残疾人并不友好。

举个例子,中国的地铁入口,很多只有自动扶梯和阶梯,那么坐轮椅人士怎么办呢?可以说无法进入地铁。同样中国的公交车很少有无障碍地板让坐轮椅的残疾人上车。

我曾经在欧洲一个小国,这个国家地处东欧,并非发达国家,然而在其地铁入口的阶梯上,却有供残疾人轮椅上下的滑道,残疾人只需要把轮椅走到一个平台上,这个小平台就能缓缓向下,方便其进出,可见其对人文的关怀。

除了人文关怀以外,中国的基础设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农村和小县城的基础设施水平低于大城市比较多,就拿厕所来说,大城市的公共厕所,洁净程度远远高于县城和农村。

另外还有母婴室,中国大城市的商场才有母婴室,方便年轻父母给小孩换尿片,但是在小城市和县城,则可以说基本没有这个条件。

发达国家比我们好的地方有什么,就是小地方的公共厕所也很干净,基础设施对残疾人士友好,对带小孩的家庭也很友好。

当然软特性不只是靠政府修建设施,国人的素质也需要提高,举个例子,在深圳的大商场例如kkmall之类,母婴室里面会有纸尿布,我想如果是在深圳稍微档次低点商场的母婴室,如果放这个东西,恐怕早就被拿走了。

我们回到正题,说下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基建狂魔。

就拿西方文明的巅峰古罗马帝国来说吧,相信很多人看过电影《角斗士》,里面出现帝国首都罗马的时候,那个气势之恢弘,街道之宽阔,感觉吊炸天了。

西方人有一点比中国人强,就是公共宣传能力一直遥遥领先我们几个世纪。

事实上,古罗马城非常小,古罗马城街道也非常狭窄,整个城区只有凯旋门那几条主干道比较宽阔,可以用于阅兵,集会之类,其他街道嘛,只能叫巷子。

古罗马帝国在公元271-275年修了Aurelian城墙,用于保护其首都,这个时期的中国是三国末年时期。Aurelian城墙总长度为19公里,城墙内的面积是多大呢,13.7平方公里,这已经是古罗马城墙最大的时候了。

下图红线内是就是Aurelian城墙内的古罗马城,图中那根蓝线是在六七百年前的公元前4世纪开始建的古罗马Servian城墙,面积更小。

中国古代最大的超级城市是唐长安城,当然这么比肯定不公平,因为唐朝已经是7世纪了。

我们拿比古罗马修Aurelian城墙还要早几百年的汉长安城来和古罗马城比较一下,主要在公元前100年以前的西汉时期修筑的汉朝长安城。

长安城有三大宫殿群分别是长乐宫,未央宫和建章宫,仅仅长乐宫一个宫殿群,周长就有10公里,是古罗马Aurelian城墙长度的一半,长乐宫面积就有6.6平方公里,是古罗马城面积的48%,而长安城内不只有长乐宫,还有面积4.6平方公里的未央宫,是古罗马城面积的33.6%。

另外城内还有桂宫,北宫,明光宫等,整个汉长安城的城墙周长为25.7公里,在城墙内的面积为36平方公里,是古罗马城面积的2.63倍。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实际上,三大宫殿群,长乐宫和未央宫在城墙内,而建章宫还是建在长安城墙以外,而当时长安城的老百姓大部分也住在城墙以外,建章宫遗址区面积9.38平方公里,另外汉朝还在城墙外面修建了礼制建筑,遗址面积10.83平方公里,如果和城墙内的汉长安城加起来,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是古罗马城面积的4倍。

西方历史学家,不少人认为古罗马城人口超过100万,难以想象,14平方公里居住100万人是一种什么场景。一个罗马人来到汉都长安,不知道会不会被如此恢弘的大城市震撼一下?

唐朝长安城,城墙周长更是扩大到了36.7公里长,面积扩大到了87.27公里,是世界古代史上面积最大的城市,是古罗马首都面积的七倍,和唐朝同时期的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城面积的6倍,是君士坦丁堡城面积的7倍。

什么是天朝上国,只有当时的阿拉伯人和各种西域人大规模移民中国居住,而中国人则没有人愿意移民去阿拉伯帝国居住。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和港口广州,都聚集了大量外来移民,以至于后来酿成了灾难,这是后话。

中国古代的大城市当然不只长安,还有扬州,南京,杭州,开封。

例如北宋的开封,面积27.37平方公里,城内商铺有6400多家,《清明上河图》不用说了,读下描写当时开封情况的《东京梦华录》,绝对会对当年开封的繁荣有深刻印象。

例如南京的明城墙,现存25.1公里左右,也是现存世界上最长的城墙。

除了建城市,中国人对建造大型建筑群也很感兴趣

世界最大的宫殿类建筑遗址----阿房宫遗址。1992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勘察,确认阿房宫遗址在宫殿类建筑中名列世界第一。

当然阿房宫并没有修完,秦朝就亡了,今天的阿房宫遗址公园,核心区面积为2.3平方公里。

阿房宫最大的建筑,阿房宫前殿的遗址,长1270米,宽426米,高7—9米,占地面积接近60万平米,是故宫的三分之二。注意下面的石碑文字上说阿房宫是被项羽烧毁,这是因为石碑被西安市文物局立于1995年,实际上21世纪的考古发现,不能确认阿房宫是项羽所烧。

唐朝帝都长安的大明宫,也是辉煌壮丽,面积3.3平方公里。

面积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四个紫禁城,十二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

明朝年间由江苏人蒯祥设计的北京故宫,是现存世界最大宫殿之一,72万平米也就是比法国凡尔赛宫小一点,比白金汉宫,克里姆林宫都大的多。

还有世界最大的陵墓群之一的秦始皇陵,至今没有完全发掘。

除了城市和宫殿,中国人在古代还建造了即使是今天人类大多数国家仍然无力建造的两个超级工程: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

我说21世纪人类大多数国家都无力建造,实际上是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谦虚,事实上是要建造这样的工程,首先要有辽阔的国土,然后还要有钱。

先说领土辽阔,全世界面积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只有29个。然后这29个国家里面,把GDP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国家筛选出来,只有中国,美国,印度,巴西,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7个国家,也就是既国土辽阔,又还算有点钱的国家,只占地球国家数量的4%不到。

而这七个国家里面,除了中国和美国GDP在10万亿美元以上,其他5个国家GDP最高的印度的也就只有2万亿美元。

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也就是中国和美国有能力建这样的超级工程。

让我们中国人可以自豪一辈子,或者说可以吹一辈子牛的是,我们在古代就已经把这两个超级工程建成了。

中国有两条世界级的5000公里长的河流,长江和黄河,然而中国人早在1000多年前的隋朝开始,就把这两大水系用人工河流连接到了一起。今天从北京到杭州,京杭大运河全长178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一直到2012年,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宁,经过江苏省到浙江的南运河段,而北运河段到2020年,北京通州经过河北到天津武清段100多公里也会复航。

谁能想到下面的河流居然是中国人的祖先自己挖出来的?

那么除了京杭大运河,世界上第二长的运河是谁?

美国在19世纪建造的伊利运河是世界第二长,全长584公里,只有京杭大运河的三分之一。世界其他运河,没有一条超过200公里。

苏伊士运河世界第三,才190公里。另外国人熟知的巴拿马运河,只有82公里左右。

在今天,任何国家想建一条1800公里长的人工河流,其投资都是天量。

中国今天已经完成的国家战略项目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就利用了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河流向北方输水。

万里长城,在英语里面独享“Great Wall”一词,除了长城,其他的wall都不great。除了万里长城,世界第二长的城墙是哪个?相信没人知道。

长城到底有多长?中国现在的长城,基本是明代长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经过壕堑359.7千米,自然天险2232.5千米。

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

特朗普说要在美墨边境建隔离墙,美墨边境总长度3169公里,就算美国人真的建成了,也就是世界第二而已,只有长城长度的六分之一,只有现存的万里长城长度的40%。

在21世纪的今天,以美国世界第一的国力,修3000公里的隔离墙也绝非易事。要知道,美墨边境很长部分是平地,而且防备的只是以个体单位的非战斗人员,修建难度低于长城。

而中国人修长城的地方一般都是选择地势险要的崇山峻岭,城墙面临的是全副武装的野蛮人军队,对长城城墙的要求远远高于前者。

可以想象,中国人的祖先,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在崇山峻岭之上修筑这样的超级工程,该是多么的伟大。

除了上面两个21世纪的人类仍然很难建造的超级工程以外,还有世界古代水利史上唯一留存到现在,也是现存最古老,把四川打造成天府之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区达到数百万亩。

都江堰修建于2000多年前,同时期的世界,只有小型灌溉系统,没有这样宏大的水利工程。

郑和的宝船是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最大的船只。《明史·郑和传》中记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2004年,考古专家在南京龙江造船厂出土了一把古代工匠用来标注自己所生产商品的木尺——“魏家琴记”。而 “魏家琴记”的出土,也解开了近些年来宝船体积之谜。发现这根木尺,证明了明代当年造船实用尺为一尺等于现在的31. 3厘米,那么根据这个尺寸,可以换算出44丈约等于138米。

关于宝船的排水量,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祖堂山社会福利院抢救性考古发掘了明代太监洪保墓,这位太监曾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副使。让专家们兴奋的是,虽然古墓遭到盗劫,但里面发现了非常完整的墓志,上面刻满了铭文,介绍到了郑和下西洋铭文中提到:“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

经过研读,南京市博物馆研究员王志高发现,短短几句话,不仅有船号的记录,还有船的载重量。王志高说,洪保作为郑和船队的二把手,应该乘坐的就是郑和宝船了。而这艘宝船叫“大福号”,能容下“五千料”。料在古代是一种容量单位。五千料,相当于现在排水量2500多吨。

这是世界造船史的奇迹,也说明中国很早就进入了文明国家行列。郑和下西洋87年后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船只排水量最大才100吨;郑和下西洋100年后环球航行的麦哲伦船队,总共只有5艘船,旗舰“特里尼达”号排水量110吨,其他4艘都不足百吨。

用木头造载重数千吨的船,意味着锚的重量要有几千斤,意味着方向舵要承受以吨为单位的力来实现船只的转向。

拥有如此领先的技术,可惜中国还是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也因此渐渐落后西方,落后其实不要紧,如果能够保持对外开放,那么思想和技术一定会在交流过程中流到中国,和西方的技术不会产生代差,中国又处在和西方强国万里之外的位置,处于西方力量的薄弱区,如果不是有技术代差,绝不可能沦落到四亿人打不过四千远道而来的英国兵。

实际上,俄国和日本,都是凭借和西方在地理上有一定的地理距离,处于西方力量的薄弱区域,从而获得了崛起的机会。中国在近代史上面临的三次西方入侵,规模都不大,鸦片战争英国入侵,兵力规模仅仅四千人,后续才增兵到一万多人;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也就1.8万人;第三次八国联军也就是五万人(其中40%是日军)

可惜中国后来在17世纪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关键时刻反而被边疆落后民族征服,闭关锁国200年,彻底丧失了紧跟世界的最后机遇。

而民国虽然腐败落后,国家也没有真正统一,但是从上到下,从共产党到国民党都知道国外的东西好,保持着开放态势,不断引进德式,苏式和美式武器,派人到日本,西方和苏联学习,引进各种包括共产主义在内的各种近代思想和国家建设经验,建立仅仅26年后遭遇全面入侵,竟然也能对抗近在咫尺的数千万近代化日本人而没有亡国。

而四亿中国人在满清统治下打不过四千英国兵,最大的理由是技术代差太大,相差了几个时代,决定战争胜负的其他要素,例如政治的清明,士兵的士气与勇敢,军官的作战经验,都在巨大的技术代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而同样贫穷积弱,基本没有重工业的民国,四亿中国人在腐败的国民党带领下,单独对抗七千万近代化日本人四年多而没有亡国,最大原因是双方在技术上差距虽然大,但是依然属于同一时代。可见中国决不能闭关锁国,否则一定落后,如果没有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来敲门,让中国继续孤立发展,中国现在搞不好还是清朝皇帝统治的封建社会,当然这是后话。

世界现存最老,最高的木塔和最早,最大的单拱石拱桥

山西应县木塔,,建筑使用木料2600多吨,高度67.3米,有20多层楼高,建于公元11世纪,距今1000年时间,经历了多次地震仍然屹立不倒,设计非常科学。

世界上为数不多能和应县木塔比较的知名古代塔式建筑,就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建于公元12世纪,高度也有50多米,不过有意思的是,比萨斜塔从1173年开工,一直修了两百年,到1372年才完工。

中国人修建筑有一点比较好,因为中央集权的原因,修建筑都很快,效率高。西方的著名建筑,因为政治不稳定,缺乏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一般修建的时间都非常久,例如科隆大教堂,从13世纪一直修改19世纪末,用了600年才修完。

河北石家庄的赵州桥,全长50米,建成于605年,距今已经1400多年,是世界现存第二早的石拱桥,另外现存最早的小商桥,也在中国,小商桥就是宋代名将杨再兴战死的地方。

赵州桥是单拱桥,中国桥梁学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也提到。

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距今1400多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7.6级地震,赵州桥距离震中只有40多公里,都没有被破坏。

赵州桥单拱跨度37米,其实如果拿来修石头建筑,也是可以的,可以修成西方人爱好的穹顶建筑,不过中国人似乎对石头建筑没啥爱好。

我们对比下欧洲最著名的古代桥梁,下图是意大利威尼斯最宏伟的桥梁里亚尔托桥,建于1503年,比赵州桥晚了900年,这座桥经过了一项新石桥设计竞赛选拔,参赛者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大师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帕拉弟奥(Palladio)和圣所维诺(Sansovino)等名建筑师,最后冠军竟然凑巧的落在安东尼·达蓬特(Antonio Da Ponte,Ponte即是桥的意思)身上。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面,就提到过这座桥。

不管是单拱的跨径,还是弧度的平滑度,都比不过赵州桥。赵州桥的设计师李春如果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一定会被奉为座上宾。

实际上,欧洲桥梁主要是下图这种多拱样式,下图是世界著名的捷克布拉格查尔斯桥,建于15实际初,比赵州桥晚了800年,也是捷克知名旅游景点,可以很容易看出单拱的跨度都不大,赵州桥高达37米的单拱跨度长度可以说代表了古代桥梁的最高技术水平。

领先世界800年的自贡天车钻井技术

四川自贡的井盐,中国人在自贡打了13000多座盐井,一千多年来累计产盐超过七千万吨。

中国人在北宋年间发明的自贡井盐深钻汲制工艺,遥遥领先全世界,应用天车冲击式钻井技术,井深可达数百米,更是世界第一次钻井深度超过了1000米,最高大的一部天车,高度达到113米。

和世界其他文明对宗教建筑的狂热爱好不一样,中国人搞基建都是偏于实用性,为人服务是中国建筑的主要功能。

世界其他文明现在留存的建筑,十有八九是教堂。而中国人留存在世界的建筑,宫殿是为皇帝办公和居住,各大城市的城墙和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京杭运河是为了国家交通,都江堰和郑国渠是为了农业发展。

除了这些实用性基建外,中国人对庭院还有独特的偏好,有钱人家必须有个院子,不然怎么体现自己有钱呢?归有光写诗都知道说“庭有枇杷树”,低调的炫富。

对庭院的追求更进一步放大成了园林建筑。

成熟于宋代的江南园林,可以说直到今天仍然是世界美学的高峰,中式园林很多美的要素,到今天仍然毫不逊色,以荷叶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画面,相信很多人都会喜欢。

实际上,除了我已经列举的上面这些古代基础建设外,中国人建立的各种各样工程还有很多,比如喜欢建在世外桃源的道观,下图是武当山。

其他还有新疆坎儿井,奠定了华夏民族在岭南经济地位的灵渠等等。

除了各种各样的建筑,中国人还写了一些建筑学经典著作,比如堪称教科书的宋朝《营造法式》等等。

中国人对搞建设有一种可以和种菜相媲美的执着和热情。如果我们生活的地球真的有上帝,我们假设当初他把一万中国人,一万外国人空投到了地球上,从原始社会开始发展,然后过了几百年,几千年,上帝来地球又看了看,恩~他会发现世界其他地区最经典的都是宗教建筑,而中国人生活的地方,除了一定会出现的菜地以外,还出现了各种水利工程,人工运河,大型城市,各种园林,钻井天车….而宗教建筑,只是在强大的中华文化下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

为什么印度没能用29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养活12亿人

北大校长演讲读错字公开道歉惹争议:勇于承认自己不足的人格局都很大

那些年,我们一起刷过的ACCA!

千万别跟北上广男人谈恋爱

百度教育内容、品牌合作请联系

}

(一个地理区域的人的数目)

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

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构成和社会关系、经济构成和经济关系。是一定数量个人的综合,强调规模。人口的出生、死亡、婚配,处于家庭关系、民族关系、经济关系、

及社会关系之中,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同人口发展过程相关。

原始,传统,过渡,现代型
  1. 居住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的总数。

    ·王莽传上》:“ 羌豪良愿等种,人口可万二千人。”

    《条画合行事件札子》:“本军头口老小正兵七万人口。”


    《海涛集·流沙》:“这表示厂里并不止那烧窑老一人,一定还有相当的人口的。”

  2.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有钱的纳宠妾买人口偏兴旺。”

    》卷二七:“不动干戈,能入虎穴,取出人口,真奇才奇想!”


    《香稻米》第三幕:“这种时候,偏偏还要添人口!”

  3. 人的口,指言谈、议论。

      《孔丛子·抗志》:“夫其亲敬,非心见吾所可亲敬也,则亦以人口而疏慢吾矣。”

    《诗薮·遗逸上》:“惟其好立异名,故纷纷人口不已。”

人口按居住地可以划分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还可以按年龄、性别、职业、部门等构成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人口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由于社会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口发展过程不同,人们对人口现象的认识和反映也不同,所以在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人口思想和理论。

  •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仅见于一些

  •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为发展中国家,如亚洲的

  • 过渡型:介于传统型与现代性之间的一种类型,出生率由高转向低,死亡率由高转向低,自然增长率亦由高转向低。

  •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很低的

    ,如欧洲的德国,东亚大部分国家除蒙古及

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更加明显。

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呈现负增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是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总体看来,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有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能否顺利实现转变,对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就是根据现有的人口状况并考虑影响人口发展的各种因素,按照科学的方法,测算在未来某个时间的

人口预测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重要信息,预测的结果可以指明经济发展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借以帮助制订正确的政策。人口预测始于1696年,当时英国社会学家G.金使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对英国未来600年的人口发展进行了粗略的计算,虽然这一结果与以后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但他的思想却对后人的工作很有

人口增长计算公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

出生率是一年内出生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人口的数量自有记录以来,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

的增长速度才大大加快。

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5亿。

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如今,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根据联合国数据,世界人口已经达到70亿。与之相伴,世界人口的增长却极其不均衡,发达国家人口要么已经停止增长,要么增长缓慢,而很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仍然很快。每年新增的7800万口很大一部分分布在最贫穷的一些国家。

如今,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大大低于更替水平。2005年~2010年,发达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1.6,其中低于1.3的国家有14个。在平均生育年龄为30岁的稳定人口中,1.3的总和生育率意味着人口规模每年下降1.5%,人口规模45年就会减半。

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在150个发展中国家中,2005年~2010年,仍然高于每个妇女5个孩子生育水平的国家有27个,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妇女平均每人生育4.4个孩子,其中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每个妇女平均生育5.3个孩子。如今,非洲大陆人口已经达到10亿,且以每年2400万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将超过20亿。

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会增加30亿左右,其中97%的新增人口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将从82%上升到87%,发达国家的比重相应地从18%下降到13%。世界人口的不均衡增长正在给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

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

),年出生人口高增长(

)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由于人口出生率较难控制(特别是进入少子化社会以后更难于实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抑制或鼓励育龄妇女的生育胎次来实现。要实现代际均衡(零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13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要实现代际低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2胎(中产二胎,金领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2.5胎(普通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长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18110,其中“城市”为0.88210,“镇”为1.15340,“乡村”为1.43755。要将中国的生育率调控到2.3胎,实行

“鼓励二胎、充许一胎、征税多胎和无胎”

的生育政策是最理想的选择(俄罗斯已经实行鼓励多胎和征税无胎的政策),这有利于实现人口调控的“

”,并从根本上减少中国政府的

,改善政府形象。同时,还有利于形成“普通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和少胎”的理想人口结构,有利于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尽快使中国形成

人口的理想结构如下图:

国家统计局2011428发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见后附文),依据其趋势好坏(民族构成、地区分布和人口的流动的好坏较难确定),可概括为:

一、趋势向好的数据有:

  1. 人口增长趋缓。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1999年来中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2. 总人口性别比下降。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3. 老龄化加速(注:老龄化与少子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4.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上升。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5.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二、趋势向坏的数据有:

与老龄化有本质的区别;

,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这次人口普查,

,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实现代际均衡的总和生育率,在发达国家为2.13,在发展中国家为2.30;实现代际低增长的总和生育率,在发达国家应达2.2胎;在发展中国家应达2.3胎~2.5胎(普通一胎,中产二胎,少数多胎或无胎)

2008年中国人口结构如下图:

资料1:3000万人口以上国家的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网站)

资料2:中国人口出生率(09年中国卫生统计):

21.0‰以上为超多子化;21.0‰~19.0‰为严重多子化; 19.0‰~17.0‰为多子化;17.0‰~15.0‰为正常;15.0‰~13.0‰为少子化;13.0‰~11.0‰为严重少子化;11.0‰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3: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国家统计局数据)

(注:总和生育率:5.0以上为超多子化;5.0~3.0为严重多子化;3.0~2.4为多子化;2.4~2.1为正常;2.1~1.8为少子化;1.8~1.5为严重少子化; 1.5以下为超少子化。)

————————————————————-

(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少子化社会白皮书)

资料5:1990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了1989 年的日本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7% 的惊人数字,这在日本被称为“1.57”危机。这一数字震动了日本政府和国民,“控制少子化进程,促进适龄妇女生育”就成为了当时日本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厚生省因此紧急设置了“有关今后家庭及抚养孩子的谈心会”,该谈心会主要讨论: 从“为了企业生产活动的家庭生活”向“为了家庭生活的企业生产活动”的转变,今后要营造男女共同生育抚养子女的环境。并指出,教育、居住状况所带来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女性分娩、抚养孩子与继续工作的矛盾、女性的晚婚化、年轻人的单身化意识是当时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57”冲击就此拉开了日本政府与少子化斗争的帷幕。

日本当局一项新调查显示,日本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最理想的状况是每对夫妇诞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这极低水平。“少子化”即生育率低,在日本已达到危害“国家兴衰”的地步,日本政府一份内部文件就将少子化的严重程度,称为“静默发生中的紧急状态”。

资料6: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曾指出,出生率急剧下降,将导致劳动人口减少、国内市场规模缩小、中青年负担增加等问题,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实际上,在现今的日本,人口少子化已经给经济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首先,少子化加速了日本高龄化社会的进程。少子高龄化的结果,给日本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这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特别是波及到经济增长的减速以及家庭模式的变化。

其次,少子化对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化最明显的特征是人口减少,同时,高龄人口的消费呈减少趋势,儿童数量减少也造成需要减少。从供给方面来讲,劳动人口的减少造成劳动供给缩小。供求双方的缩小将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高龄化会增加社会保障成本,给企业带来福利负担,甚至会给日该企业竞争力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日本经济企划厅2000年6月发表的推算统计显示:2005年后的15年间,因人口减少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6.7%(日日本内阁府网站)。

资料7:当进入了严重少子化社会后(年人口出生率低于13.0‰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18%或总和生育率低于1.8),人口均衡难于恢复,人口衰退不可避免!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亿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199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中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1999年以来中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后,在全国随机抽取了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通过与现场登记结果比对,这次普查的漏登率为0.12%。

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中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详细汇总和分析,并将陆续予以公布。

用来形容某地区的人口突然快速地增长,就像炸弹爆炸的一瞬间般。

通常都会发生在战争之后的一至两年,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人口爆炸。

全球人口数量爆炸性的增长:从1820年的10亿、1930年20亿、1960年30亿、1974年40亿、1988年50亿、2000年60亿、截至2011年世界人口突破70亿,正是因为人口爆炸我们国家一直在努力做人口普查,很多大学都有人口普查小组负责和协助当地的人口普查工作.

(英文:census)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

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

。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

1677年,荷兰布商列文虎克先估计荷兰人口为100万上下,然后,利用地图和一点球面几何学知识,他计算出地球表面有人类居住的区域面积是荷兰的13385倍。当时的荷兰人口已颇为密集,很难想象世界各地都像荷兰这般拥挤,所以,列文虎克得意地总结道,地球上的人口不会超过133.85亿。

当今历史学家估算,在列文虎克的时代,地球上只有5亿左右的人类。那时候,经过几千年的缓慢增长,人口刚开始进入迅速膨胀阶段。150年后,另一位科学家宣告发现人类卵细胞,当时的世界人口已经翻倍,超过10亿。又过了100年,1930年前后,数量又翻了一倍,达到20亿。从那以后,世界人口一直以令人瞠目的速度飞增。20世纪之前,还无人得以在有生之年见证人类数量翻倍,但如今,已经有人亲身经历过“×3”的过程。据联合国人口司称,2011年下半年某时,人类家族将扩充至70亿个成员。虽然这场爆炸式的增长势头正逐渐趋缓,但离结束还远得很。如今,人类寿命得到延长,而且,尽管与前代人相比,如今妇女生育子女的数量减少,如今,全球大量妇女(18亿)进入生育年龄,因此,至少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仍会持续增长。2050年,总数可能达到105亿,也可能停留在80亿——差距取决于每名妇女多生还是少生一个孩子。联合国人口统计学家采取中庸路线,作为他们的最佳估计值:当下他们预测2050年之前——也就是2045年,世界人口可能将达到90亿。最终数据究竟是多少,还得取决于每对夫妻在从事人类最亲密行为期间所做的抉择。

人口仍在以每年8000万的速度增长,势必引起人们警惕。当今地球,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受侵蚀,冰川融化,鱼类逐渐灭亡,每天都有近10亿人忍受饥荒。几十年后,可能会多出20亿张吃饭的嘴,多数来自贫穷国家。将多出数十亿抱有脱贫愿望与权利的人,如果他们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砍伐森林、焚烧碳和油、随意施用化肥和农药,那么他们同样会对地球自然资源造成巨大压力。究竟该如何采取对策?人口警报早已拉响多年,得知这一消息或许能让我们略感欣慰。法国人口统计学家埃尔韦· 勒布拉说,从一开始,人口统计学就笼罩在末世恐慌的情绪中。奠定该领域基石的部分论文发表于列文虎克的发现之后仅几年的时间内,作者是威廉· 配第爵士,英国皇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估算出,等到《

(预期将发生于约2000年内),世界人口将翻六番。到那时,人口将超过200亿——配第认为,地球无力养活数目如此之巨的人类。“于是,如《圣经》所预言,必将发生战争、杀戮等等。”配第写道。

勒布拉提出,随着关于世界末日的宗教预言势力消减,人口增长本身带来一种类似末日审判的替代机制。“它把古人对末日的恐惧甚至希冀具象化。”他写道。1798年,英国牧师兼经济学家托马斯· 马尔萨斯公开阐明了自己的人口定律:人口增长必定超过食物供给,直至战争、疾病和饥荒降临,减少人口。事实证明,马尔萨斯写下此话时,最后一批足以对世界人口造成重创的瘟疫已经结束。历史学家认为,14世纪的

之后,世界人口就再也没有减少过。

马尔萨斯宣称世界人口不会继续飞增,但此言发表之后的二百年中,趋势恰恰朝着与其言论相反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始于我们如今所称的发达国家,那时,这些国家仍处于发展中。玉米、土豆等来自新大陆的农作物得到推广,再加上化学肥料的应用,欧洲得以消除饥荒。起初,不断扩张的城市成为疾病滋生的温床,但从19世纪中期往后,开始出现下水系统,把人类排泄物与饮用水分开,之后再对水源进行过滤和消毒,因此大大减少了霍乱和伤寒的传播。

》使他成为当代马尔萨斯学派中最富盛名的成员。20世纪70年代,埃利希预言道,“数亿人民将饥饿而亡”,并且做什么都为时已晚。“

这颗恶性肿瘤……必须切除,”埃利希写道,“自愿方式行不通,就采取强制措施。”此言一出,美国的命运岌岌可危。虽然语言辛辣,或者说,正是由于其语言辛辣,这部作品得以成为畅销书,就像当年马尔萨斯的著作一样。而且,这一言论同样被证明只是一枚炸不响的哑巴弹。当时,结合高产种籽、灌溉技术、农药和肥料的农业革命已经开始,导致粮食产量翻倍。如今仍有许多人营养不良,但大规模的饥荒已十分少见。

但有一点埃利希说对了,那就是,随着医学拯救众生,人口必将飞增。二战后,在

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的援助下,发展中国家迅速注入了一股预防医疗力量。青霉素、天花疫苗、滴滴涕(尽管后来引发争议,但仍拯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性命)等,转瞬间通通登场。印度的人均寿命从1952年的38岁增长到如今的64岁,中国则从41岁延长到73岁。发展中国家有数百万人本有可能在幼年夭折,如今他们都活了下来,并有了自己的后代。这就是人口暴增蔓延全球的原因——因为众多将死之人被救活了。而且,妇女一度保持高生育率。在18世纪的欧洲或者20世纪早期的亚洲,每名妇女平均生育6个子女,但实际上其后代仅取代了她和配偶的位置,因为多数孩子都活不到成年。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后,夫妻们最终会减少生育后代的数量——但这一转变通常需要经历至少一代人的努力。当今

,每名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的生育率可保持人口恒定;而在发展中国家,要达到收支平衡的状态,“更替生育率”则要更高些。出生率与死亡率渐趋平衡的过程中,人口已然暴增。人口统计学家把这一两段式的进化过程称作人口转型。各个国家在其各自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这一转变,这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一个国家若完成这一变迁,就等于从自然手中争取到了至少一部分生杀大权。全球人口暴增是种无法避免的副作用,其作用如此强烈,以至于某些人怀疑人类文明能否抵抗得住。但实际上,当埃利希拉响警报时,人口增长率已经达到顶峰。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世界各地的生育率已开始以前所未料的速度骤降。从那时起,人口增长率已下降超过40%。

生育率下降的现象如今正席卷全球。在不同国家,这一现象始于不同时期。法国属于最早的一批。17世纪中期,路易十四宫廷中的贵族妇女可充分享受性事,但同时生育子女不超过两个,她们依靠的办法与列文虎克从事研究时采取的方法相同:体外射精,也叫性交中止。各村庄的教区文书记录中显示,18世纪晚期,这一风潮已传播至农民阶级。19世纪末,在缺乏现代避孕手段的情况下,法国的生育率已降至每名妇女3个孩子。法国人口研究所的吉勒· 皮松说道,改革的关键不在于避孕手段,而在于观念的改变。启蒙运动以前,“生育后代的数量由上帝决定,人们无法想象自己也能掌握决策权。”

其他西方国家最终赶上法国的势头,二战开始时,欧洲部分地区和美国的生育率已下降至接近更替水平。然后,经历了突然涌起的“婴儿潮”之后,又出现一场锐减,让人口统计学家们措手不及。他们原以为,在某种本能的驱使下,妇女们会维持足够的生育量,以保证物种的延续,但实际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20世纪90年代后期,欧洲

下降至1.4。“据我所知,妇女压根不关心物种更替之事。” 乔尔· 科恩说。

来两种重大经济效应。首先是“

”——几十年的时间里,婴儿潮中出生的人口壮大劳动者行列,需靠人供养的老幼人口也相对较少,因此有大量余钱可作他用,人民生活幸福美满。随后,第二种效应开始出现:婴儿潮中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退休年龄。人们原以为可长期维持的人口发展秩序,却成了一场被迫终止的狂欢。美国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争论日益激烈,2009年,法国为推迟退休年龄发生罢工,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供养老龄化的人口。“2050年的时候,工作人口创造的财富足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吗?”位于海牙的荷兰跨学科人口研究所负责人弗兰斯· 维勒肯斯自问自答道:“答案是否定的。”工业化国家历经几代人的时间,生育率才下降到更替水平或更低,而当这一转变开始在其他地区发生时,其发展速度则快得多,让人口统计学家们惊讶不已。中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尽管数量仍在增长,但已低于更替生育率,并且已经维持这一水平将近20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1979年开始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就在不久前的1965年,每名中国妇女仍平均生育6个孩子,而现在只有1.5个左右。在伊斯兰政权的支持下,伊朗的生育率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下降幅度已超过70%。同一时期内,信奉天主教的民主制巴西妇女生育率降低一半。“我们仍未弄清,为何在如此之多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群体中,生育率下降得如此之快。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联合国人口司负责人阿尼亚·

“此刻,虽然仍存在高生育率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一现象只发生在世界16%的人口中,大多数都在非洲。”兹洛特尼克说。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生育率仍然高达每名妇女5个子女,而在尼日尔,这一数量达到7个。但另一方面,该地区有17个国家的人均寿命不超过50岁,并且刚开始进入人口转型期。然而在世界多数国家,家庭规模已骤然缩减。联合国预计,2030年世界人口生育率将达到更替水平。“总体来看,世界人口正朝着非爆炸型的方向发展——这是个好消息。”兹洛特尼克说。

70亿人口背后的不均衡之忧

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所谓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尽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他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现实中的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的人口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但实际消耗的资源总量却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也远远超出了该国的范围。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若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解决的难度也很大。可见,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护人口的合理容量,其任务十分艰巨。

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就各国、各地区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市人口:市管辖区域内的全部人口(含市辖镇,不含市辖区县);

镇人口:县辖镇的全部人口(不含市辖镇);

市人口:设区的市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

镇人口: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

县人口:除上述两种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

年数据为第一种口径的数据,1982年以后的数据为第二种口径的数据。

) 指十五周岁及十五周岁以上人口中从事一定的

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

指十五周岁及十五周岁以上人口中未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包括在校学生、料理家务、待升学、市镇待业、离退休、退职、

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总负担系数=被抚养人口/15-64岁人口×100%?

负担老年系数 指(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负担老年系数=老年人口/15-64岁人口×100%?

指少年儿童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负担少年系数=少年儿童人口/15-64岁人口×100%

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打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中经济原因是主要的,如为摆脱贫困和失业,改善生活,或为发财致富,谋求事业成功等。此外,政治、宗教、文化及战争和灾荒也可能导致迁移。人口迁移的直接后果表现在对迁出、迁入地区人口数量、性别和

的不同影响。一般移民中男性多于女性,年轻人多于儿童和老人。从间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看,迁出地人口压力减轻,可能得到移民汇款收入,但劳动力减少,特别是具有熟练技能与

水平的劳动力迁出,使迁出地的抚养、教育费用受到很大损失。对迁入地区,由于人口和

增加,经济上有利,但也可能带来民族矛盾或其他社会问题。

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国家的政策,特别是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的影响。合理的政策可以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但是如果政策不合理,或者虽然合理而实施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引起的欧洲人口迁移达到3000万人。20世纪末发生在非洲

、刚果地区部族战争,引起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口迁移。

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

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

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世界人口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就全世界而言,如今,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陆地上;而大陆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就区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国之间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亚洲陆地面积占全球的29.4%,但人口占60%(1980年)。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人口1亿以上的7个国家的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5%以上。在各国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如中国以爱辉(

)—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以东地区土地占全国的42.9%,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4%(1982年)。

②随纬度、海拔和离海远近呈有规律的变化。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地势低平和沿海位置对人口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现在世界人口的79.4%集中在北纬20~60°地区;世界海拔200米以下地区人口占全球的56.2%,海拔200~1000米地区人口占全球的35.6%;世界距海岸200公里以内地区虽只占全球陆地面积不足30%,但拥有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人口分布往往明显落后于

发展和经济中心的转移。其原因在于人口分布的变化依赖于自然增长率和净移民率的时间积累效应,速度比较迟缓。只有在

很少的新开发地区,移民因素才能立即产生显著效果。全球、各国和各地区人口(现象)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研究,几乎构成

在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居住状况。全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0%以上的人口集聚在10%的土地上,不到10%的人口散居在其余90%的陆地上。中国的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如果从东北黑龙江省的爱

划一直线(称为爱辉—腾冲线),约有9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42.9%的东南部地区,约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57.1%的西北部地区。人口分布的状况与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有关。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自然资源的多寡,都会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和

,从而造成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一般来说,人口最稠密地区都是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历史悠久的地区。而人口稀少的地区,主要是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尚未开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目前,大洋州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0.5%,北美洲为6.9%,欧洲为10.5%,南美洲为6.7%,非洲为12.5%,亚洲为63%。

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

人口普查登记具有个别直接性。从调查方法上来看,原则上个人的数据应当由当事人直接申报。但在实际调查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自行申报,比如婴幼儿或正值到外地出差、旅游、当时不在家的人就不能自行申报,应由每户指定一位熟悉情况的人如实代为申报。

由于出生、死亡、迁移等原因,

是在随时变化的,所以人口普查必须以一个特定时点为标准,全国同时进行调查。不论普查员实际入户登记时间在哪一天,都应该以标准时间为准,好比用照相机把当时的人口状况拍摄下来一样,以免重登或漏登。

此外,人口普查组织还具有一些其他特点,如具有高度集中性,人口普查必须由国家统一组织进行;具有严格统一性,全国有统一的普查方案,统一的工作步骤和进度等;具有定期性,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已规定,每隔五年或十年举行一次人口普查。

是一个国家根据该国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

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不同的国家,因该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而且,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还会随着该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例如,泰国20世纪上半叶时期推行的是提倡与鼓励生育,到60年代中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2%;由于人口剧增,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供应紧张,于7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家庭生育计划”,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70年代初的3%下降到1.5%。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国家为了提高出生率,缓解老龄化程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人们多生育。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内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或过程。国际上,一般以60岁或65岁为老年人的年龄起点,老人比重占5—10%称为成年型人口,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向老年型人口的转化以及在老年型人口内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都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将增加

、医疗卫生等方面带来影响。

  • 2. 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2003年及2004年版
  •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4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实际人口为19.5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