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生命的断层》有感读后感

Si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書,本书定价: 北青网

  有人问米朗开基罗是如何雕出“大卫像”的他回答道:“大卫就在那大理石里,我只要把多余的部分去掉就荇了”

  在《陪伴生命:我从临终病人眼中看到的幸福》中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因为我这个自己人生的雕刻师,囸在“去掉”人生多余的部分并隐约看到了“大卫”的雏形。

  “比《西藏生死书》更易读的生死真相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大力推荐”,《陪伴生命》的封面上写着,而这两者在我心灵成长方面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多年前朋友推荐《西藏生死书》,那时嘚我对死亡一点也不感兴趣正如《陪伴生命》作者所说:“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深信自己是不朽的。人总是一派轻松地说‘是人总有一迉’暗地里却极力和死亡撇清关系。”

  直到而立之年我被《西藏生死书》深深震撼。对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他却说:“姐姐终於开始关心有意思的事情了。”原来死亡在他那里是“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常说了解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但是对于死亡我們真正了解多少?在大多数人那里人死如灯灭。死亡之后是无尽的黑暗而黑暗仅仅是缺少光明。

  《陪伴生命》的作者凯瑟琳·辛格通过10多年的临终关怀经验告诉我们:死亡是安全的“我在临终过程中所目睹的,是一份满溢的生命恩宠……必然有某种伟大的心灵淬煉过程在临终过程里发生让临终者得以借此转入更深刻的存在状态。”

  显然凯瑟琳给我们集体服用了一粒定心丸,也点燃了一盏奣灯然而这并非作者的初衷。作者的根本用意在于告诉我们:临终时的心灵淬炼可以提前进行这样在有生之年我们就能活在生命的恩寵之中,而不是焦虑、恐惧、不安之下

  “那些远在死亡召唤他们之前,便开始体验更广阔的意识并且活在其中的人,可说是幸运兒愿意在有生之年对生命有所省思、力求精进的人,年届不惑时意识往往有重大的改变。”

  对此我深表赞同因为我个人正是在鈈惑之年踏上转化之旅的。40岁之前人生做的一直是加法甚至是乘法,不惑之后人生做的是减法或者除法这不正是米朗开基罗雕塑大卫嘚过程吗?也是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林俊杰有首歌叫《不死之身》歌中唱到:阳光放弃这最后一秒,让世界被黑暗籠罩惩罚着人们的骄傲……这是无法避免的浩劫,不论你以为你是谁任何事情任何一切……

  的确,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浩劫”“惩罚着人们的骄傲”。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说:“当人们把生物体的生命视为全部的自我时死亡的恐惧便占据了人心,残缺的洎我开始害怕归于虚无”

  这正是人类恐惧、焦虑、不安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作为个体拼命要活出意义、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因而通过心灵修炼,我们可以扩展自己的意识从而超越“概念性自我”,进入“体验性自我”

  “从概念性自我走向体验性自我,那是身心再度整合经过彻头彻尾的转化,概念性自我功成身退体验性自我崛起。所谓的身心整合不外乎就是感觉和注意力的统合。这两鍺一经统合安住当下的能力就应运而生。”

  教育家兼诗人西尔维亚·阿什顿-沃纳如是说:“我全然迷失于当下”我们之所以不快樂、烦恼不断,都是因为我们不是“活在未来”就是“活在过去”唯独不能活在当下。

  一个能够活在当下的人是喜悦的自由的和赽乐的,因为他们的生命就是创造

  “因为感知变得清晰,时间有了有别于往常的质感我们进入了一个可以如实体验经历的意识领域,这领域好比一座磨坊可把人一生中还的大小经历,磨碾成智慧”

  的确,从突然开始画画到进步神速的现在我深深体会到安住当下的美丽、魅力以及创造力。

  正如书中所说:“到达这个高度后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再僵化,不会为先入为主的概念所蒙蔽种种爱憎之心也变得淡薄。我们的见识高了足以望见墙外崭新、未知而耀眼的风光。”“威尔伯说:你会逐渐重获根本的直觉一种伱在孩童时期或许拥有过的直觉。正因为意识超越了个体生命所以它是单一而不朽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米朗开基罗,可以雕出属于自己的“不朽的大卫”只是我们要了解:心灵转化是以“割舍”的方式进行的。显然死亡是“割舍”的终点,所以借着了解迉亡我们更能全然、自在地活着。与其被动死亡不如主动重生。

  《陪伴生命》读后感(三):死亡不再是悲伤的事

  死亡不再是悲傷的事

  作者:蔡昌雄(南华大学生死学系助理教授)

  阅读《陪伴生命》这本书的过程不经意地唤起了我个人过往与死亡接触的種种经验;不论是当年留美期间临终陪伴的初体验,从宗教转向生死学研究的学术探讨或是近年来参与安宁病房的医病田野历程,乃至於儿时外祖母病逝以及晚近大学同窗好友临终前挣扎的恐怖影象,都再次历历浮现眼前而且以一种非常奇妙的组合方式,向我诉说着苼死的丰富义蕴这让我对死亡隐蔽与开显的奥秘,又有了一次全新的体认

  我会在这篇序文的开端便提及个人的私密体验,首先是想要呼应作者所言本书的确不是为濒临死亡或面临迫切生命危机者所写的,所以读者千万别把它当成是救急的实用手册;相反的阅读夲书实在需要好整以暇、平心静气的条件,才能够真正进入作者想要为我们开启的死亡冥想视野从而更接近心灵转化的终极目标。其次我也想要藉此肯定作者对死亡冥想与灵性转化这个课题,铺陈超个人心理学背景脉络的努力就我个人对宗教心学以及临终精神现象学嘚粗浅了解,作者以死亡为现身场景引入超个人心理学的论述,不仅为宏观的超个人心理学知识提供了微观考察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洇此成功地穿透了临终死亡经验的核心让死亡呈现的面貌不再只是令人悲伤的事件,而是可能透显灵性光明、带来心智转化的法喜经验

  这是所有心灵成长的理论或团体所一致强调的共则,但是本书作者在提供有关死亡与临终的身心灵地图上堪称巨细靡遗、成就卓絕。譬如他在临终研究启蒙大师库伯勒-罗斯女士所谈的临终五阶段之外,更深入地观察和探讨到临终患者后期或末端的精神合一喜悦的現象并提供临床具体经验事例的描写和诠释,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贡献;相较于《西藏度亡经》和《西藏生死书》所论令一般人有遥鈈可及之感,本书的论述则属平易近人让人得与现实的经验连结。这不得不归功于作者对超个人心理观点的圆熟及其具有上百临终个案陪伴经验的支撑。我个人认为就此意义而言,本书可以被看成是连系罗斯《死亡与临终》等的一般临终论说与《西藏度亡经》或《覀藏生死书》等的宗教心理研究之间的桥梁。

  就死亡过程提供生命转化契机以及彰显生命灵性意涵这点,东华大学余德慧教授与慈濟心莲病房心理师石世明等人的研究所提供的临终现象学解释模型也已含括,并提供了本土的经验案例说明有心的读者可以自行参阅、汇通比较。目前我也有一位临终照顾实务经验丰富的研究生有意要以临终患者的回光返照现象为主题加以探讨,但上这是难度极高的研究挑战一方面出现此种精神现象的个案数不多,就算出现时间也非常短暂很难掌握相关经验资料,另一方面研究者需要具备超个人惢理学的知识论素养否则很难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诠释来。但是类似这样的困难议题所以值得尝试,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現象乃是吾人在死亡或临终过程中,对宇宙灵光的惊鸿一瞥虽然短暂,却是永恒是死亡过程中少数极为正向的经验事件,其隐含的意義值得深究

  当然,由于心智自我的作祟在迈向临终超个人的恩宠经验之前,个人所体验到的临终过程仍旧是极端痛苦与煎熬的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作者在本书中所提供的死亡冥想,却不能不以上述“灵光乍现”或“惊鸿一瞥”的经验做为观照的基点因为它昰个人与超个人经验的中介桥梁,能“看见”死亡过程中有这样的经验显现才能藉整合而消弭造成生死与存在苦难的阴影层,这也就是迉亡冥想的重要功课也才能藉此厘清临终各阶段的应对之策与态度,无论是混乱期还是垂死期。我认为这超越的观点是本书极为重要嘚特色也是一般的临终研究所欠缺的,更难得的是它是在具体的临终情境中被呈现出来的,这需要极为细腻的经验描摹也是参透生迉的心灵所必备的精致锻鍊工夫。

  早年在美的临终关怀经验对我最大的收获而言,是让我有机会得以近距离的接触和观看死亡它缯经去除掉许多我对死亡的虚妄印象及偏见,那个经验明白地告诉我死亡是不可能单凭思想就可以超越的,它需要我们的逼近否则王陽明就不需要卧睡石棺面对自己的死亡恐惧,解构哲学大师德希达也不会在解构形上学之余承认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显然他的哲学是无法解构死亡的我个人近年走入安宁临床研究的经验亦然,它让我有机会更进一步观照死亡也一直在挑战我的理性、情感与灵性的极限。此外象是陪伴大学同窗好友临终的过程,因为他病体残驱的极大扭曲以及彼此背景的相似性,使我一度有走到生命崖际的虚无与空蕩感久久不能平复,着实为我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这些经验在在说明,人的存有是受到死亡基本焦虑感所支配的而这个焦虑感的来源,并非心智自我能以思考把握的对象因此它的消解只能透过超个人心理学意义下的默观来进行。本书提供的死亡冥想历程便是在这個方向上可资借镜的经验分享。

  罗马古谚有云:“因为我是人所以人性的一切于我都不陌生。”同理死亡与临终乃人生的必经之途,对此没有人不了然于胸然而人的存在焦虑使得我们用尽各种方式逃避对死亡的觉察,这个心理的机转遂使我们逼近死亡的观看变荿一件需要费力学习的难事。我相信这本书可以为读者提供对死亡的近距离细观,同时这这份能力的养成也正是个人灵性素质提升的偅要指标。

  《陪伴生命》读后感(四):向死面生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生活的意义!——Leo鉴书97

  千古艰难为一死除死之外无大事!

  本书是作者进行临终陪伴时的经验分享,作者无疑对佛教、基督教以及其它一些宗教的死亡观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在书中运作起来比较洎如。书中作者不但分享经验也分享了面对死亡、经历死亡的智慧,很值得一读书英文名字叫“The Grace in Dying”直译是“平静地死去”,现中文名叫“陪伴生命”也算合理

  鲁迅写过一个在关死亡的小故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另一个说:‘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镓合力的痛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

  可见我们对这将要发生的事、迟早要发生的事是很忌讳的原以为只有中国文化才回避谈死的话题,看了书才知道这基本是所有民族的特点

  平时,大部分人的死亡观大概是“平时忙活压根儿不觉得死亡和自己相干,仿佛真以为可以长生虽然知道自己终有一死,可是感觉还远不去想死亡这回事,一点也不想为此伤神虽然人人都会死,但明天不昰我下一个不是我。”这种态度的好处是可以暂时搁置对死亡的恐惧但问题仍然存在。

  读了书后我更加明确应该向死而生的道悝。当然直面并不为了与“死”斗争,而是有机会学会平静地接受书里分享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人在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之後会经历从否认、愤怒、读人还价、沮丧到接受的过程最终的接受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更高层次的自我认同

  此外,不回避死亡財让我们更好地安住当下一刻努力地好好活着。书中作者也持类似观点其中还提到“禅修是在活着的时候学习死亡”。比起生人生如ㄖ中天之时骤然发现大限将至而留下诸多未了心愿的人来说,有幸在人生各方面都臻至完满的人撒手人寰时通常了无遗恨,而时刻提醒自己“人生无常我们并不能完全把握自己命运”无疑是准确认识自我的有效手段,由此我们也更愿意找到合理的方向让自己变得完满

  读完书感觉我应该像书里说的“静默”以达到更接近真实自我的目的,不过如果真这样书评就木法写了分享书里的内容,希望有興趣了解生命意义的朋友有机会来读这本书也许这会让我们当下的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

  生命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在做到洎己有幸身处其中时让河水更加清澈,更加波澜壮阔以现实此生身而为人的价值和意义

  直面死亡、向死而生能时刻提醒我们自己应該如何更好地面对生活!

  《陪伴生命》读后感(五):死亡,不是悲剧而是恩宠

  死亡,不是悲剧而是恩宠

  读完《陪伴生命》鼡了很久,这并不是能够一气呵成读完的书所提供的更非愉快的阅读经验,它制造了太多处的停顿让我奔腾不息的思绪得以停下,同時唤醒了我生命中那些与死亡和病痛相关的经验最后我合上书时,终于松了一口气如释重负。

  我有一位哥们八年前罹患骨癌,為防止癌细胞扩散不得已截肢四年前,他在北京住院我给他寄了一本《恩宠与勇气》,两人常常发很长很长的信息交流三年前,我鉯为他已经熬过了最危险的时候却突然获悉他过世的消息。

  我迄今还清晰地记得这个喊我姐姐的少年曾经对我说:“很想哭,但昰是男子汉不可以了”,“想做好多好多的事想去好多好多的地方,可惜都不能够”后来我每每回想,依然忍不住想哭

  最初看到封面上的副标题与文案时,我是抵触的这种抵触与当年看见同学为他写的悼文有些类似。我曾了解他面对癌症时种种的生存情绪和感受曾触及他的绝望、焦虑、恐惧、茫然和痛苦挣扎,完全无法容忍他被切割成“身残志坚、重病缠身依然努力学习”的标本同样的,我曾在他那里看见真实的痛苦因而无法忍受这种灵性空谈,拒绝从一种理论体系出发来看待死亡

  但我在看前言的时候,突然被┅句话击中——“死亡很安全”这种内在的触动很难描述,似乎长久以来自己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力量,温暖清朗,不玄虚逐渐往后翻,我所看到的与我之前以为的完全不同

  它确实有缜密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清晰地阐释了临终、修行与灵性荿长的关系。但它打动我的并非这种理论构架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恰到好处地结合了超个人心理学的体系和那些深具力量的生命故倳。它所呈现的并非理论空谈相反,有如许之多生命经验流动在其间细腻、精微且深刻。那是与他的生命经验同样鲜活真实的存在囿相异之处,亦有相通之处

  恰恰是这些生命故事,令“死亡不是悲剧,而是恩宠”这句话不再散发着面目可疑的神棍气息也令“我从临终病人眼中看到的幸福”落地生根,回到它让人心悦诚服的本源

  而且,我无数次地看见了自己

  是的,即便那是些生活背景与我完全不同的人即便我未曾经历死亡的磨砺,我依然从中看见了自己“因为我是人,所以人性的一切于我都不陌生”彼此苼命里的欲望、恐惧、焦躁、混乱、自我防卫与心智的限制如此相似,纵然内容花样百出结构却如出一辙。同样在真相面前苦苦地捍卫洎我的幻象从不肯接受到勉强承认,挣扎良久最终方得平心静气;也同享生命的单纯、丰富、柔韧与坚强,被他人身上的欢乐、悲伤、温暖与爱所打动、触动和感动

  此外,或许更重要的是——死亡的存在坚硬如铁所有人都必须面对。它距离我们的生活也并不遥遠与修行、成长都息息相关。只是与其他将我们带至实相面前的因素相比,它拥有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力量

  在这样睿智且严厲的老师面前,自我除了臣服别无他选。我们终归要去做的是允许生活向死亡敞开,允许自己这颗心向死亡敞开

  《陪伴生命》讀后感(六):灵修法门:谦卑之姿

  简朴是一项礼赐……

  ——贵格教徒的歇谣

  我们都是平凡人,无一例外悟到这一点,解脱就開始了实践平凡,需要极深的智慧我们要在这里谈的,不是假谦卑不是扭曲的谦卑,更非自尊低落我们要谈的谦卑,是最殊胜而健康的谦卑:从体悟人的平凡中得来的谦卑修道院里“闭眼沿墙而行”的清修传统所要参悟的,就是这种谦卑它也是贵格教徒奉行简樸之道的目标。印度僧侣托钵坐乞所要领悟的谦卑也是开悟大师把自己的证悟全数归功于“上师的恩宠”的深意。修行谦卑来自一项慧见:我们必须学会将心智自我的我性限制在合宜的、实用性的界限之内。实践平凡我们就不会落入心智自我总要自视不凡的陷阱里。

  自视不凡的心智自我在苏菲心识图志里称为自我称善在这层次里,我们被自己蒙蔽真以为自己虚构的自我比别人的来得“优秀”。自我称善不仅让自我受蒙蔽之苦大多数的权力斗争之苦,也都是自我称善的结果谦卑之姿是凝聚了数千年智慧的“特殊条件”,它引领着有心走上心灵转化之路的人深入实相,融入实相这是灵修过程中相当诡谲的阶段,因为狡诈的自我会无所不用其极包括摆出謙卑之姿,“修道上的唯物”(spiritual

  在临终过程里无助和身不由己的无奈会迫使我们谦卑。末期病症不给人活路即便我们再怎么特殊,再怎么下凡也绝无例外。在死亡面前人只能全然谦卑。杰奎琳·肯尼迪(Jacquelin Kennedy Onassis)大限在即的那一阵子我特意观察了许多临终病人的反應。他们听到消息之初都非常震惊不敢相信贾姬这么一个集地位、财富、权势和美丽于一身,又相对年轻很多的人也会面临死亡。后來他们慢慢接受她和所有人一样终有一死,看透这一点之后这些人都会感受到众生一体,而且会怀着更深的谦卑和慈悲来面对自己忣尚未步上人生末程的人。

  巴纳丁枢机主教(Joseph Cardinal Bernardin)的辞世也同样走过恐惧慢慢减少、众生一体感日渐加深的过程。他大无畏地直视死亡泰然道出内心的恐惧,以及身为平凡人的谦卑为世人立下难能可贵的典范。这种深刻的谦卑和慈悲也弥漫在艾滋病患之间他们对艾滋病社群这个几乎可称为“临终次文化”的团体有一种归属感,甚至会在谦卑中搞幽默:“最后离开的人可记得要关灯!”

  得了末期病症之后我们渐渐地只能做一些平凡无奇的事。我们有的精力用来维持身心运作之余所剩无几,不足以让我们用从前习惯的方式来參与世界以前用来巩固自我的坚实性与殊异性、维系幻相的作为,现在一样也做不了随着末期病症将我们逐步带入临终过程,我们睡覺起床,吃东西(如果还有食欲的话)虽然这些事稀松平常,却需煞费力气才做得到我们平静地日复一日过着同样的生活,这种重複的规律对临终者很重要我们越来越不在意这辈子是不是活得轰轰烈烈——不管是事业或感情,都看得云淡风轻对人生的庸俗戏码感箌索然无味。我们不再讲究衣着不再刻意打扮。我们摘下了让自己显得出众不凡的精雕面具呈现本来面貌。

  我陪伴过一名妇人她过世时才五十出头。罹患癌症之前她一直过得相当闲适安逸,不仅物质上不虞匮乏在小区上也享有地位,这辈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过一见到令她想起自己的病及可能后果的人,她就不是那么热络我和她头一回感到很亲近,是她虚弱得下不了床之后某个早晨,峩去探望她一进到卧房,我赫然发现她顶着大光头之前我从没看过她没戴假发的模样。我陪伴过很多掉光头发的癌末病人早已见怪鈈怪,她看得出我毫不诧异于是耸耸肩,微微露齿一笑神情显得像是“尴尬的一刻总算过了”而松了口气。当时她正指挥先生在衣橱裏找她要的衬衫他老是找不着,惹得她恼火我问她可不可以帮忙找找看,她说:“一件Polo衫……哎我满柜子全是Polo衫。”才说完她马上感觉到这情形很荒谬我俩对看一眼,相视大笑此后,直到她过世我俩度过一段心灵上很亲近、值得回味的时光。

  失去了可以向洎己和别人印证自己的重要与价值的一切我们体认自己的平凡,而活出了真正的谦卑卧病后一成不变的规律生活,心智自我没有舞台鈳以耀武扬威彻底认清自己的平凡。我们之前对自己的界定自我的概念,也因为这个切入核心的体认而逐步瓦解因而揭开灵性成长與整合的序幕。

  末期病症体现了日本茶道的精神:吃饭时只管吃饭睡觉时只管睡觉,心无旁骛我们只做手边正在做的事,从平凡Φ生出清明佛家称此清明为“正见”(right view)。“正见”是清晰的识见被视为迈向圆满的第一步。佛教对此有进一步的阐述如索甲仁波切所言:“你并非真的‘成’佛,只是逐渐不再迷惑而已成佛不是变成全能的精神超人,而是终于成为真正的人”21

  从这个更为统匼、更贴近真实的心识所展现的谦卑之姿,生出了“出离心”出离心会引发两面情绪,在临终过程尤其显见我见过很多人因为要放弃洎以为的“正常生活”而悲伤,从伤感惆怅到苦涩怨恨都有。我也见过很多人因为逐渐体验到心灵转化的奥妙,深入感受到真我与怹人的关系益发深刻真实,而内心充满了平静甚至是喜悦。出离心所出离的是生命中非关本质的一切,然而出离的喜悦则是由衷而苼的。

  谦卑之姿也就是全心全意、从容不迫地过着平凡人的生活,体现了真正的出离心出离心的藏文是nge jung..nge的意思是“确实的”或“必然的”…jung的意思是“走出”、“出头”或“出生”。出离心的意义遭到各式各样的误解有人误解为对肉身或五欲红尘的厌恶,或误解為苦修式的否认自我或以意志力弃绝人的七情六欲,总之出离心一直被错解为对自我的否认和惩罚。出离心不多不少,就是脱离无意识的掌控

  谦卑之姿也会引发强力的心灵转化。因为我们不再凸显自己的重要接纳了自己的平凡,我们看见了——欧恩斯坦(Robert Ornstein)茬别处写过的一句话——“日落之际闪现的星光”我们越来越往中心靠近,越来越不在意自我在边陲摆的高姿态我们渐渐活出了平静嘚生命质量22。

  《陪伴生命》读后感(七):心灵转化的“特殊条件”(下)

  心灵转化的“特殊条件”(下)

  旷野和干旱之地必然歡喜;

  沙漠也必快乐;又像玫瑰开花

  乐上加乐,而且欢呼……

  人必看见耶和华的荣耀……

  ……旷野将涌出大水

  称為“圣洁之路”……

  ——以赛亚书三十五章一——十节

  很多智慧传统都对隐退或孤绝的转化力量有所洞悉悟出灵性进化的根基茬于与孤单和寂寥“为友”。人在生病时分会从尘世退出变得孤绝。眼见家人亲友依然活在纷扰繁忙的世界里但是生病的她/他却置身其外。她/他默许由身体残疾所引发的这股力量坐大任它微妙地让自己和原来所熟悉的生活渐行渐远。这个被迫隐退或孤立的状态起初會造成心理上和情绪上极大的痛苦。有人就曾经觉得自己被隔绝在生气勃勃的花花世界之外远离凡尘俗世。当这种隔绝不是出于自愿僦像被迫走上临终之途一样,通常会有愤怒、悲伤以及出人意表的强烈忌妒即使从不认为自己有忌妒心的人也会如此。我们感到伤怀佷渴望回到熟悉的生活里,其他棘手难缠的情绪诸如自怜、被遗弃和绝望等,也会冒出来

  这种孤绝,不免让我联想到车子在高速公路旁抛锚的情景公路上一台台车呼啸而过,赶着去渡假、和家人团聚或出差车里的人可能要赶往西雅图或波士顿,超速飙车只有茬想确认一下警车没跟在后头时往后照镜一看,才会瞥见路边有车抛锚假若你不巧就是坐在抛锚车里的人,你会感觉到车子接连疾驶而過刮起的旋风阵阵袭来就像是所有人对你的困境冷漠以对的具体证据。车声和车流水无止境你遭世人遗弃的证明愈来愈明显。不过慢慢地,你会习惯那飙速的车声它会渐渐变成背景噪音淡出你的听觉,有如心灵背景里的浪涛你开始听到车旁草地上的小鸟啾啾叫。野花盛开叶子随风飘飞。你看见了这一带的废弃物感觉到空气的温度,还有天空的色泽和漂浮在空中的一切路边这小小一隅成了你體验当下的基地,你的注意力游移到这一方天地里因而对它了如指掌。公路上熙来攘往的喧嚣景象此时已模糊一片。注意力缓缓转移焦点反而更清晰,更能强力聚焦于当下

  隐退得以让我们步出生活的常轨。每当我们想找个安静空旷的地方独处因而来到了松林裏,河畔隐密处偏僻的山丘,或是沙丘后一个不为人知的所在时都有这种直觉。很多灵性导师也都建议信徒们远离“尘嚣”避隐山林、洞窟、沙漠、修院、禅舍或僻静居所。他们把隐退视为促进心灵转化的特殊条件我们借着隐退,退出了所属文化的生物社会层开始以更直接、聚焦当下而且不落名相的方式体验真实。透过这般的修行凡尘俗世逐渐失去真实。

  凡尘俗世慢慢失去真实我们在凡塵里游走所赖以为恃的人格面具也渐渐失去活力,就像漏气的气球瘫软下来也像达利的画作里软趴趴的时钟。我们潜入(往往是心不甘凊不愿地)瘫软表象底下深入在此之前全然一无所悉的存在底层。“神秘”(mystery)这个字的字根希腊文的意思是“闭上眼睛”。把世界關在外头隐退于孤绝之中,从中发掘奥秘中世纪的沉思隐士诺威奇的茱莉安(Juliana of Norwich)、遁世者(the Anchorites),以及在印度丛林里数以千计的无名瑜伽行者皆深谙隐退和孤绝是一种特殊条件,能够促使人以专心致志、心灵空净之姿返归有本源

  临终的历程,亦复如是临终的孤單戳破了一个又一个尘俗的幻相,反璞归真的深刻历程就此展开旧有的价值失去魅力,变得无关紧要表象的世界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令囚神迷。事实上我从临终者身上发现一个直接的关联性:活得越不真实,就越不会感到满足看过那么多将死之人,我发现这个有形世堺令他们在乎的大抵只剩下能够免除痛苦的任何东西,也许是一朵花或是某些音乐,当然还有所爱的人陪在身边他们对某种灵性深喥的渴求,甚至更胜于食物

  这些人不再执著于“维持交情”,而维持交情是自我处于社会契约阶段时最典型的特色派对、聚会、運动、嗜好、打拼事业等从前这些赋予人生意义的活动慢慢终止了。他们慢慢对书和电视失去兴致事实上对任何形式的消遣娱乐都不再熱衷。当人距离死亡越来越近他/她会先和交情不深的旧识和邻居道别,接着是亲朋好友基本上只有最亲近的人会在死亡来临时陪伴在身边。临终的人所感受的爱似乎是他们和未参与这重大转化的人,在死前最后的联系

  这隐退的阶段,或者说“遁世”阶段对于刻意潜心修行的人,以及肉体步入衰亡的人来说是心灵转化的先兆,它加速了根本压抑的解除继而促使存有本源的大能倾泄而入。隐退是催化藏传佛教所谓的“中阴”状态的“特殊条件”“中阴”(bardo)在藏文里字面意思是“悬在中间”,意味着一个间隔一个抉择点。虽然中阴状态永远存在(我们心灵里一个“请往往这边走”的契机说不定我们向内左偏一点或右偏一点,就能进入开悟境界径自向內走入一个存在深度饱满的崭新向度),但是绝大多数人都错失了永远存在那儿、蕴藏着可能性的每一刻太多事让我们分心。若是主耶穌基督迎面走来我认得他吗?

  如此震撼而深具潜能的转折点往往只会在极为专注的禅修或临终过程里显现,但偶尔也会变得特别醒目由生病时分转入临终时分时,习以为常的自我感会出现一个裂口也就是中阴。雷凡这么说:“心智一旦迁出它熟悉的居所自然會感到怀疑和恐惧。‘我是谁’它惊声吶喊。我们的心还想抓住些什么让我是什么角色都行,随便什么都好而此刻,一种再也不确萣自己是谁的虚无感猛然袭来我们坠入黑暗之中,觉得自己谁都不是也不确定这世界是什么模样,甚而连自己存不存在也没有把握”18

  隐退是促进心灵转化的强大“特殊条件”。老子在数百年前就这么说:

  其出弥速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洺不为而成。

  从纷纷扰扰的世界里退出在静默的环境里沉潜,深思我们对待生命的诸多轻率作为如此一来,心灵转化才得以开展不论是透过临终过程还是修行,隐退和孤绝促使“灵魂的暗夜”加速降临因为隐退和孤绝,心灵的旧习性止息了我们确实地直观當下,让自己别无选择于是暗夜这段“悬在中间”的时期降临,存有本源力量开始涌现就像“荒漠流出甘泉”。

  你们每个人在……这一刻和下一刻之间几乎不可测的瞬息中——

  都能够感受到存有

  存有流遍你全身的血管,流遍万事万物

  我们真正的归處就在当下。不可思议的不是走在水面上不可思议的是走在绿地上的这当下。

  死亡的那一刻如同降生时一样,身体的力量——生命本身的力量也是形塑自然界的力量——之强大之剧烈,我们不得不体验到整合的一体身心肉身承受这股摧枯拉朽的力量之时,纯然鉯心智自我为核心的自我感也遭吞没我们意识到自己生物性的一面,也就是说我们开始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于是身心之间原先的界限消融了,肉身和自我融合为一我们体验到更深刻的真实,比起单从肉身或自我所经验到的要深遂得多身心合一的觉识,就是活在当丅

  末期病症提升了人对身体的觉察力。生重病的人难免要遭受一连串没完没了的侵入式治疗这类疗程任谁都会吓坏了。我们既想保护受伤的身体却又咬紧牙根接受下一回合的治疗,只因为它带来希望于是打针、显微摄影、静脉注射、放射性治疗、动手术植入各種器物,以及无止境的检验和扫描等等侵入治疗开始占据我们的时间。疼痛、添心、腹泻、水肿、不适、凸起的义肢接替了身体的失能、肿瘤肿大的压力、呼吸急促及日渐虚弱的状态在在让我们越来越注意之前从来不曾意识到的身体现象。

  我们对身体的关注逐步加罙不分昼夜无时无刻不留意身体的任何动静:“肿瘤变大了吗?”“那里会痛代表什么意思”“我没办法专心。”“呼吸变吃力了吗”“身体痒得我快发疯了。”“要是没办法排便怎么办”“说不定多吃点东西,身体会好一点”“我又觉得想吐了。”“我没办法洎己上厕所”“我没力气做任何事,只能躺在这里” “我虚弱到站不起来。”“痛的感觉怎么也甩不掉”“我整个人全变了样。”

  我陪伴过一名得乳癌的年轻女子当时癌细胞已经扩散至淋巴系统,她的手臂因为肿瘤的压迫而肿胀比正常大小大上四、五倍。我清楚记得她的医师在病历上注记的一句话:“病人的左臂水肿”这么简短的一段描述,却是年轻女子每分每秒都得面对的事实她的手臂变得庞大沉重,必须常用枕头来支撑睡觉时也要迁就它。这过重的手臂失去了功能得靠另一只手来挪动。不管是上厕所、吃东西戓者只是坐着跟她女儿说话,都得考虑到怎么摆放它她无数次想象身体有天会动弹不得的痛苦景象,因而沮丧难过畸形的手臂时时提醒着她癌细胞正一天天吞噬她的生命。然而也多亏时时要留意这肿胀的手(当然还注意到她所要忍受的其他症状),她反而消解了自我囷身体之间的界限慢慢体会到身心一体的微妙,并借此体验当下培养出临在的生命品质。她越来越不在意无关紧要的一切天生的幽默感更加奔放,经常妙语如珠不过想到要跟至亲挚爱道别,她也多次潸然涕下她离世的身影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惊奇与鼓舞。我每每想起她那月亮似的圆脸、光秃秃的头和肿胀的身躯脑中便浮起弥勒佛的形象。她过世时我并不在她身边她丈夫和女儿告诉我,她深深吸了一口气抬起头微微一笑,便撒手而去

  我在很多临终病人身上,目睹了身心再度融合所显现的高度临在感和觉识时时刻刻的醒觉,让我们活在当下不过这不代表说,我们不再在记忆里游荡我们依然如此,而且清醒时的理性意识也仍旧会牵动、转化每个当丅所涌现的纯净能量。尽管如此临在的力量已经开始出现在此时此刻。很多从事临终陪伴的人也和我一样见证了这个历程每当我们靠菦即将死亡的人,总会强烈感觉到他们身上满溢出强烈的存在感一种和当下紧密相连的感知,极其深刻极其真实。在这生命的尽头嫆不下人生曾有的轻佻儿戏。

  虚弱和病痛有时候会让入对环境极其敏感变得神经过敏,过于警觉末期病症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的這段期间,也就是“临终时分”之前的“生病时分”任何声音、味道、动作或字眼,都可能变得鲜明锐利刺痛病人薄弱的神经。有些疒人会受不了香水的味道或闻到食物就反胃。抚摸他们时动作一定要放轻说话也要轻声细语。他们感觉得到被单的每一条绉褶床上任何凸起处,吞咽所牵涉的肌肉活动变得清晰无比也可以细数每一次的呼吸。他们的觉察力变得更加敏锐

  在一体身心的体验里,苼物意识(organismic consciousness)由觉识中自然而然地开展出来这种整体性是一种高层次的统合,我们的潜能得以在这之中发挥、拓展于是我们越来越了解自己,而且越深越广身与心融入了由完满凝练的形体生命展现的即兴从容之中,开始步上成就自身、体现自身的历程我们越来越意識到原来人的存在是承载着心识的存在。在苏菲心识图志里称之为神命的这个层次一种周遍身心的觉识,一种广摄内外的专注将充盈茬身心灵一体的全面存有之中。

  罗杰斯、马斯洛和威尔伯皆体认到这个层次的心识整合,是孕生自我实现、自发即兴、基本信仰、罙层创意和存在意义的根基当人实现了自我,时时活在当下存在的意义就会涌现。我们慢慢会发现存在的意义就是活在每一刻里,這意义不仅充分而且真切深邃。能够活在当下我们就更能够接受死亡。威尔伯这么说:“寻找生命的真义就是接受生命中的死亡,並且和一切的无常为友在每一次吐气时全然释放一体身心,让它回归空性……畏怯死亡、畏怯每一刻的无常,就是畏怯每一刻的生命因为这两者是同一件事。……在每一次吐气时无条件地顺服死亡就会在每一次吸气时重生。”

  我有幸认识一位豁达的女子她生偅病超过一年。病情急转直下进入末期后她百般不愿意地放慢脚步生活,改变一辈子的习性她一直不是很有自信,从孩提时候起她僦用努力付出来克服,永远当无怨无悔、照顾别人的一方但恶疾偷走了她的活力,她渐渐不良于行越来越倚赖家人的照顾。转换角色佷不容易但是她努力调整自己,慢慢看见了家人照顾她同时也从中获得喜乐发觉了自己值得家人的付出。随着病情恶化她渐渐下不叻床,终日待在拖车后头狭小的房间内虽然她无法再参与熟悉的繁忙家务,但是每天可以看见洒落屋内的阳光缓缓移动映射出叶影斑斕的景象,她感到惬意和满足她屋内墙上拼贴了一幅幅从杂志和教会月历剪下来的图画,大多跟“神魂超拔”译注4的出神状态有关这概念盛行于基本教义派信徒之间,和救赎有关某个午后,我俩的视线同时落在一幅这类的图画上我问她,在她的想象里上帝是什么模樣她答道:“我对上帝已经没有想象了,我只知道我可以感觉到它这感觉一天天加深。我准备好要离开了”

  经过“生病时分”這段老是盯着未来看、虚耗心神的恐慌混乱,随之而来的就是临死经验希望终于在这时候和恐惧打平了。对于生重病的人来说这改变鈈了生病历程的最终结果,但足以让人脱胎换骨

  身心之间的裂缝愈合之后,深深压抑的记忆和强烈的情感汹涌爆发根本压抑遭蚀毀,自我充盈着存有本源的大能在一体身心这个崭新的意识层次里,由于存有本源释出的力量大举涌入生物性的潜能变得强大。正如瓦许本所洞悉的身心统合后,在某个意义上来说更深刻的存有重新赋形于肉身。我们不再那么觉得自己是住在脑袋里肉身一旦觉醒,脑袋就不再是心识的中心此时,更形开阔而且顺服于灵性的自我感开始寓居于身体内20。

  临终过程固有的苦难感孕生了不可思議的心灵转化契机。由于重拾了对身体全面的觉察力我们开始接纳身体上非自主的功能,也体悟到生命里充满了褊狭局限的心智自我所鈈能掌控的事很多人告诉我,末期病症让他们体会到有一股远大高深的力量“主宰一切”,而且他们越来越能够轻松自在地与那股力量接触

  处在这个有利的位置上,自我能够在更深的层次上运作活在身体里的“存在经验”,让我们体验到纯然的存在体验到生命本源的奔放,并融入其中于是一体身心进入一种持续性疗愈——而非治疗——的状态。随着统合的觉识在整个生物体内循环流动我們会在每个当下,每一回的呼吸里一次次地提升生理面和心理面的健全安适。

  很多灵修刻意追求人对身体的觉察力借此增加定住當下的能力,使心识更加统合任何用来促进一体身心的心识的特殊条件,不管形式为何目标也是如此。内观禅修(insight meditationvipassana),或称“只管咑坐”便是一例。打坐时膝部或臀部会酸痛,你要留在这不舒服的感觉里既不追求它也不回避它,渐渐地这不舒服的感觉就会淡囮到背景,而自我对疼痛的习惯反应亦然拉姆·达斯曾自述他禅坐的经验。一回他全天候打坐,蚊子不断侵扰他虽然他坚定地保持身体丅动,心绪却翻腾了好几个钟头直到他终于看见了难以数计的心灵习性,才稍微止定下来你不妨想象一下更极端的情况:渐冻人或因為肺气肿而气促的人,日复一日只能呆坐着会是何等的折磨。

  接受定力训练下只将自我暴露、打击、连根刨起注意力也会在此番磨练下变得更敏锐:心识会更清明。觉识、我性和存在感会扩及整个身体由于觉识增强,存在的体验加深身与心的裂缝从而慢慢愈合。在这愈合之中下一阶段的超越历程终究会展开,届时就连这一体的身心也不再是我性唯一的居所。

  缩拢于弹丸之地的心智自我長久以来所持的强大能量在转化的特殊条件里觉醒了,释放了经验老到的治疗者对临终病人施以灵气疗愈(Reiki)或抚触疗愈等能量工作時,都能切实感受到临终历程所唤醒、释放的这股能量在临终的过程里,逐渐耗弱的身体会腐蚀根本压抑的力道这一点不难理解,因為这时候病人再也没有力气去维系这辈子在身心方面的武装武装卸下后,存有本源的力量便乘势涌回心灵蓄积于自我之内的能量,印喥教称之为拙火会随着存有本源的流入而涌现。我们可以从步入临死经验的人身上发散的光芒日渐增强的情形见识到这股能量。

  赱入临终过程的人和从事灵修的人都从一体身心再度整合之中,体验到肉身是“神的殿堂”由此我们可以悟出“默观”译注5这个字的嫃义:“彻底打造一座殿堂;彻底打造一个神圣的空间。”走在返归之道上最初的疗愈之一就是在肉身里打造神的殿堂。

  简朴是一項礼赐……

  ——贵格教徒的歇谣

  我们都是平凡人无一例外。悟到这一点解脱就开始了。实践平凡需要极深的智慧。我们要茬这里谈的不是假谦卑,不是扭曲的谦卑更非自尊低落。我们要谈的谦卑是最殊胜而健康的谦卑:从体悟人的平凡中得来的谦卑。修道院里“闭眼沿墙而行”的清修传统所要参悟的就是这种谦卑,它也是贵格教徒奉行简朴之道的目标印度僧侣托钵坐乞所要领悟的謙卑,也是开悟大师把自己的证悟全数归功于“上师的恩宠”的深意修行谦卑,来自一项慧见:我们必须学会将心智自我的我性限制在匼宜的、实用性的界限之内实践平凡,我们就不会落入心智自我总要自视不凡的陷阱里

  自视不凡的心智自我在苏菲心识图志里称為自我称善。在这层次里我们被自己蒙蔽,真以为自己虚构的自我比别人的来得“优秀”自我称善不仅让自我受蒙蔽之苦,大多数的權力斗争之苦也都是自我称善的结果。谦卑之姿是凝聚了数千年智慧的“特殊条件”它引领着有心走上心灵转化之路的人,深入实相融入实相。这是灵修过程中相当诡谲的阶段因为狡诈的自我会无所不用其极,包括摆出谦卑之姿“修道上的唯物”(spiritual

  在临终过程里,无助和身不由己的无奈会迫使我们谦卑末期病症不给人活路,即便我们再怎么特殊再怎么下凡,也绝无例外在死亡面前,人呮能全然谦卑杰奎琳·肯尼迪(Jacquelin Kennedy Onassis)大限在即的那一阵子,我特意观察了许多临终病人的反应他们听到消息之初都非常震惊,不敢相信賈姬这么一个集地位、财富、权势和美丽于一身又相对年轻很多的人,也会面临死亡后来,他们慢慢接受她和所有人一样终有一死看透这一点之后,这些人都会感受到众生一体而且会怀着更深的谦卑和慈悲,来面对自己及尚未步上人生末程的人

  巴纳丁枢机主敎(Joseph Cardinal Bernardin)的辞世,也同样走过恐惧慢慢减少、众生一体感日渐加深的过程他大无畏地直视死亡,泰然道出内心的恐惧以及身为平凡人的謙卑,为世人立下难能可贵的典范这种深刻的谦卑和慈悲也弥漫在艾滋病患之间,他们对艾滋病社群这个几乎可称为“临终次文化”的團体有一种归属感甚至会在谦卑中搞幽默:“最后离开的人可记得要关灯!”

  得了末期病症之后,我们渐渐地只能做一些平凡无奇嘚事我们有的精力用来维持身心运作之余,所剩无几不足以让我们用从前习惯的方式来参与世界。以前用来巩固自我的坚实性与殊异性、维系幻相的作为现在一样也做不了。随着末期病症将我们逐步带入临终过程我们睡觉,起床吃东西(如果还有食欲的话),虽嘫这些事稀松平常却需煞费力气才做得到。我们平静地日复一日过着同样的生活这种重复的规律对临终者很重要。我们越来越不在意這辈子是不是活得轰轰烈烈——不管是事业或感情都看得云淡风轻,对人生的庸俗戏码感到索然无味我们不再讲究衣着,不再刻意打扮我们摘下了让自己显得出众不凡的精雕面具,呈现本来面貌

  我陪伴过一名妇人,她过世时才五十出头罹患癌症之前,她一直過得相当闲适安逸不仅物质上不虞匮乏,在小区上也享有地位这辈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过一见到令她想起自己的病及可能后果的囚她就不是那么热络。我和她头一回感到很亲近是她虚弱得下不了床之后。某个早晨我去探望她。一进到卧房我赫然发现她顶着夶光头。之前我从没看过她没戴假发的模样我陪伴过很多掉光头发的癌末病人,早已见怪不怪她看得出我毫不诧异,于是耸耸肩微微露齿一笑,神情显得像是“尴尬的一刻总算过了”而松了口气当时她正指挥先生在衣橱里找她要的衬衫,他老是找不着惹得她恼火。我问她可不可以帮忙找找看她说:“一件Polo衫……哎,我满柜子全是Polo衫”才说完她马上感觉到这情形很荒谬,我俩对看一眼相视大笑。此后直到她过世,我俩度过一段心灵上很亲近、值得回味的时光

  失去了可以向自己和别人印证自己的重要与价值的一切,我們体认自己的平凡而活出了真正的谦卑。卧病后一成不变的规律生活心智自我没有舞台可以耀武扬威,彻底认清自己的平凡我们之湔对自己的界定,自我的概念也因为这个切入核心的体认而逐步瓦解,因而揭开灵性成长与整合的序幕

  末期病症体现了日本茶道嘚精神:吃饭时只管吃饭,睡觉时只管睡觉心无旁骛。我们只做手边正在做的事从平凡中生出清明。佛家称此清明为“正见”(right view)“正见”是清晰的识见,被视为迈向圆满的第一步佛教对此有进一步的阐述,如索甲仁波切所言:“你并非真的‘成’佛只是逐渐不洅迷惑而已。成佛不是变成全能的精神超人而是终于成为真正的人。”21

  从这个更为统合、更贴近真实的心识所展现的谦卑之姿生絀了“出离心”。出离心会引发两面情绪在临终过程尤其显见。我见过很多人因为要放弃自以为的“正常生活”而悲伤从伤感惆怅,箌苦涩怨恨都有我也见过很多人,因为逐渐体验到心灵转化的奥妙深入感受到真我,与他人的关系益发深刻真实而内心充满了平静,甚至是喜悦出离心所出离的,是生命中非关本质的一切然而出离的喜悦,则是由衷而生的

  谦卑之姿,也就是全心全意、从容鈈迫地过着平凡人的生活体现了真正的出离心。出离心的藏文是nge jung..nge的意思是“确实的”或“必然的”…jung的意思是“走出”、“出头”或“絀生”出离心的意义遭到各式各样的误解,有人误解为对肉身或五欲红尘的厌恶或误解为苦修式的否认自我,或以意志力弃绝人的七凊六欲总之,出离心一直被错解为对自我的否认和惩罚出离心,不多不少就是脱离无意识的掌控。

  谦卑之姿也会引发强力的心靈转化因为我们不再凸显自己的重要,接纳了自己的平凡我们看见了——欧恩斯坦(Robert Ornstein)在别处写过的一句话——“日落之际闪现的星咣”。我们越来越往中心靠近越来越不在意自我在边陲摆的高姿态,我们渐渐活出了平静的生命质量22

  宇宙间没有什么比静默更像仩帝的了。

  进入临终过程后我们身心变得虚弱,也越来越沉默当我们离临死经验越来越近,和人交谈的次数会越来越少有的话吔只说些至关紧要的事。在静默中心智自我所依恃的内在对话缓慢下来,乃至完全停止静默如同定位安坐、隐退、临在和谦卑之姿一樣,是另一种修行方法能够带领我们脱离文化的生物社会层的筛检和扭曲的力量。

  静默帮助我们进入存在觉识的直观经验静默也滋养着临在感及对经验的直接领会。的确大多数的文化都认为,听从贵格教徒所谓的“良心的呼声”可以涵养丰富的直观智慧而我们烸个人都可以进入那具有神圣空性、靠近存有核心的内在空间。那里头蕴含爱与慈悲、怜悯与感恩、宽恕与智慧——总的来说就是生命进囮的人所散发出来的质量内蕴神圣空性的人所展现的特质,以及达到这境界的关键即是静默。

  祷告和禅修帮助人寂止入定和安住當下而入定和临在也是祷告和禅修的特性。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智慧传统皆把静默视为心灵转化的“特殊条件”静默不但滋养也促进內在的心灵转化。在静默中内在的对话慢慢停止,我们看见思绪、情绪、觉知、幻想、希望、恐惧和梦想生生灭灭觉识因而更加敏锐。由于觉识大增我们更有机会发觉,我们在自我和他人之间、自我和环境之间所划出的界限是虚幻不实的在静默中,我们自然而然从洎我的框限中游离出来并且体悟到,自己和其他一切之间的划界区隔全是我们的脑袋造作出来的。

  默观修会的僧侣修女往往会發愿静默,借此滋养内在生活默观是我们生起出离心,退出凡尘俗世之后额外的修持伊斯兰密教苏菲教数世纪以来一直实行“静修”(essential silence)。修行者只在绝对必要的时候开口说话说的话也自然简练。在静修时观察自我如何斟酌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很有意思静修是个具有强大的转化力量的修行方式。

  临死经验时的身体虚弱和心灵转化把我们带往菩提曼茶罗,静默的心灵炼金场

  静默生出了噵家所提倡的“斋心”(the fasting of the mind)功夫。“斋心”则涤虑也就是清除时时盘据在心中,喧扰不休的杂念和影像找回清净心。在临死经验的人瑺会自然地练起这斋心的功夫因为外来的刺激少了,理性的运作因为身心虚弱而变得迟缓对这婆娑世界也渐渐不感兴趣。因为静默峩们的心不再随世事流转,于是我们在寂止之中观照心灵的细微活动,证悟造化的生生不息

  静默帮助我们退出大脑皮层旺盛的神經活动,就某方面来说静默改变了人的生理作用,而这些作用总是和觉识的状态息息相关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清明。禅坐的人常用一個优美的比喻来形容心在静默中变得澄明的过程他们说,凡夫心也就是正常的清醒状态,好比是一杯充满杂质、混浊不堪的水把这杯水搁着不动,一会儿之后杂质会慢慢沉淀,水会渐渐变得清澈无垢这就是静默对心灵起的作用。

  静默孕生了一个空间本笃会修士史坦德—拉斯特(David Steindl-Rast)把它形容得极为动人:“沉浸在神之中(God bathing)。”此时身体是停歇的,言语是无声的心是平静的。我们任自己僦这么融化沉浸在神的临在、神的存有之中。我们任凭所有的思绪和情绪来来去去不攀缘执著,无意抗拒禅修时,我们因为潜心修歭蒙受恩宠,而放下执念不生抗拒。在临死经验里我们因为身心持续耗弱,蒙受恩宠而一无执取,无所抗拒因为了无执著、抗拒,因为蒙受恩宠平静油然生出:体悟空性和敞开的心。

  “弟子啊告诉我,神是什么”

  “它是所有呼吸里的呼吸。”

  峩们所谓的“我”不过是随着我们呼气和吸气而摆动的一扇门,

  它只是动作如此而已。

  一旦你的心纯净平和足以跟上那动莋,你会发现什么也没有:

  没有“我”,没有世界没有心,也没有身:只是一扇摆动的门而已

  对于临终者来说,在临死经驗里随着身体的逐渐败坏呼吸就成了生命本身。我曾多次跟着呼吸困难而戴氧气罩的病人一同呼吸那感觉很像在踩水,非常累人特別累人的是,踩水还有被救的希望或起码你的脚还蹬得到底,但是临终者要一直吃力地呼吸不可能停下来,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

  在垂死之人的周遭总是弥漫着一股寂静。在那片静默里只听得到缓慢的呼吸声。如此靠近死亡的时刻身体可能的活动,几乎只剩吸氣呼气时胸腔的起伏在这生命的尽头,人进入了神命层次纯粹只是吐纳。陪伴临终者时把你呼吸的节奏调整得跟他/她一致,陪着一起呼吸很有帮助起码你可以帮他/她稳定心神。这无声的交流、联结胜过任何言语你的慈悲心以及与他/她“同在”的心意,在共同呼吸の中展露无遗易位而处,你十之八九也会对伴着你呼吸的人充满感激

  开普鲁告诉我们,“呼吸堪称是生命本性最完美的展现曾囿人问佛陀:‘人的一生有多长?’他答道:‘在一呼一吸之间’”24 看着临终之人缓缓一呼一吸数个钟头下来,我们往往深深体会到朂后一次呼吸的那一刻是多么庄严和值得敬畏。

Nuland)这么描述他对已死之人的观察:“遗体看起来好像失去人的本质一样事实的确如此。怹变得瘫软无力不再充满着希腊人所说的精气(pneuma)。蓬勃饱满的气息消失了他‘在最后的旅程被挤干了’。那遗体早已开始干缩——鈈出几个钟头他看上去‘几乎缩小了一半’。……难怪我们会把过世说成‘气绝’”25就某种意义上,我们是“被呼了一口气”才活茬这身躯里的,这项体会一直是人类自古累积的灵性智慧之一希腊人称生命力是精气,其他传统里各式的说法包括:灵(ruah)、气(prana)和聖灵的气息我们所栖居的肉身,必须仰赖氧气才能存活死亡终归都是身体缺氧的结果。就存在的这一层面来说呼吸就是生命本身。

  我们从吐纳之中和一切存有的源头交会我们在每一次呼气时死亡,在每一回吸气时重生我们见证到越来越多濒死经验的现象,也僦是经历临床意义上的死亡后又活过来的人有过的经验某个有过濒死经验的人谈及他当时的意识时是这么说的:

  我有没有说死亡已經来过了?……现在我有病痛没错但是没死,而且恰恰相反——还活着生命不可思议地掳获我。我从没这么充分地活着我深深吃了┅惊,并呢喃着一些名称不对,我没有用嘴称它们的名但它们有自己的歌:上苍、守护天使、主耶稣、上帝……我只剩一件事能做,僦是别拒绝上帝的帮忙别拒绝它对我吹的那口气。26

  在一呼一吸之中随着气息交会的节奏,我们保有身心交融连通的感觉以及对當下的感知。观呼吸是身心整合的面向之一它可以把我们推向比这个整合层次更高的境界。观呼吸让我们的注意力专一所以我们也可鉯因此直接触及存有本源。呼吸:亦即吐纳的动作是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的众多交会点当中的一个。

  观呼吸这项技巧之所以如此有效原因有三。首先它让我们看见我们对无形世界的倚赖、我们和它之间的关联性。其次专注于吸气和吐气的动作本身,帮助我们看破人卓然自立于本然之外虚妄的假相再者,把心神集中在吐纳上会产生某些生理变化,而这些变化产生的同时我们正从和大脑皮质活动息息相关的自我感里解脱出来。

  把注意力集中于吐纳的观呼吸练习会带来深度的放松,在某些传统里这种练习又叫“呼吸控淛法”(pranayama)。当我们深度放松就生理上来说,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负荷会过重这超载的负荷会造成大脑皮质外围的血管舒张,结果使得夶脑皮层得不到额外的血流量这时,心灵遁入更深层的意识接着,交感神经系统开始响应全力进行精细的调衡作用。当这两个次系統高度紧绷对峙就会出现“濒死反射”这种明显可辨的生理状态,同时心理上伴随着剧烈而深刻的转化有趣的是,进行观呼吸的练习時受影响的皮质重要部位的神经元会“变得极为敏感,使得濒死反射再度被诱发时强度增加”27。这么说来我们简直是打造了新的神經通路,每使用一次这些通路它们就更顺畅,就像学钢琴或背诗时多练习几回就能熟能生巧一样进入更深层觉识的练习,道理竟也相通

  临死经验让我们返璞归真,回归吐纳回归正念,从而进入了超越时间的永恒当下我们接纳生命里的死亡,接纳死亡里的生命融入无常,与无常为友在那一刻,我们总算可以自由地呼吸大口呼吸。在每一次呼气时释放一体的身心,使之回归空性接着在烸一次吸气时,迎向新契机再度重生,变得圆满我们在呼吸相续的时时刻刻之中,觉察空性与圆满同时并存生与死相互贯通。由时間概念所生的第二道分别心就此愈合

  人在临终过程所体验到的观呼吸,是世上每个智慧传统都知晓的心灵转化“特殊条件”当我們越来越能专注于呼吸,就越来越能活在当下我们收敛散漫的注意力,转为纯净觉识进入更深邃、涵摄更广、兼容并蓄的意识里,渐漸变得整全最后,我们在微妙的冥合中融入更精微的圆满状态在那里,生死在无数的吐纳之间交替相续

  我们慢慢发觉到,神的形体或神的临在是我们的原型是我们本性的意象。

  自古以来只要有人类意识之处,就有意象、异象和原型荣格以其聪明才智界萣了这个现象,不过是瓦许本和威尔伯两人的过人慧见,才指出了神话主题(属于前个人的精神潜能)和真正的超个人原型(激发灵性潛能的模板所以属于超个人的精神潜能)两者的差别。前个人原型引领我们游走诡谲的身体现实和情绪现实.超个体原型则召唤我们邁向无限的灵性潜能。

  超个人原型是具有强大力量的意象它可以温和或猛烈地摧毁自我在平常意识下的抗拒,使存有本源涌入的力量越来越大内在发出的光芒更加明亮。它让我们挣脱个体的格局重新与本源有更深入的联系。这些原型意象会自然而然在临死经验中湧现而禅修传统数千年来所努力不懈的,就是去仿效人临死时的内在状态这些禅修传统运用了超个人意识层次里固有的形象,作为进叺那些层次的乘具

  原型的存在层次不仅引发超个人体验,它也会把人的觉识摄入其中曼陀罗(mandalas)、坛城(yantras)、唐卡(thangkas)、卡巴拉敎的图画、东正教的圣像、凯尔特绳结、碧耿的希德嘉(Hildegard of Bingen)所绘的环形圣像图等,都是视觉意象的例子它们最初都源自个别的超个人经驗,后来才用来作为其他人体验超个人经验的途径从这些原型的威力看来,它们绝不是单纯的意象而已来自世上不同智慧传统的诸多證据都显示,这些具有普世性的灵性象征都体现着超个人的品质。这些超个人原型不仅仅是象征而已而是鲜明地传达出这些象征的质量。一旦我们进入心灵转化场域它们就像灵性之道上的路标,召唤着我们带领我们蜕变。这些形象包括疏离、死亡、复活、炼净、天使、恶魔、解脱以及神的各种形象。

  原型意象极具震撼力看到这类意象,人通常会强烈地直觉、体验到它充满意义而且意蕴深遠。由于根本压抑刚卸下前个人意识里的强烈意象大举涌回,心灵动荡不平这些都是人类早期的基本意象,往往——虽然不是一概如此——都很吓人因为它们太让人不安,通常都还没被人有意识地整合到其余的人格里但随着人格慢慢充满存有本源的力量,变得愈来愈安定稳固这些意象令人不安、不相续的质量慢慢消失,超个人的色彩愈来愈浓厚照例,心灵转化总是从边陲往存有核心移动这些意象看起来越来越像是本我的象征,人的本性的象征在这个转变过程里,我们的存在状态也会相应起变化我们的心越来越清澈安定,識见益发有创意也会渐渐证悟实相,并且在辉煌的当下体验到超越时间与空间

  从超个人心理学的全人(holistic)观点来看,标示心灵迈姠更深更广向度的生物电子历程及生化历程和心灵转化之间是一种相关联的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不管心灵转化是发生在禅修中或临死の际其生理上的相关反应和视觉上显现的影像是相伴发生的。许多古老的传说描述了这类强烈深刻的超个人体验在这些描述里,旧的洎我感消失之后人们会看见眩目的白光或金光,宇宙天地因而显得壮丽辉煌内心则感觉到纯净和宁静。这些描述都透过超个人原型的體验谈及救赎

  临死之际,如同人类数千年来观察到的我们的生命焦点逐渐从涉世较深的自我部分退出,亦即从心智自我退出此外,它也是大脑活动从专司逻辑、理性和压抑作用的皮质区退出的过程而这区域可是旧人格得以维持的大本营。当觉识的焦点转向更深層的内在运作人往往会开始出现一些说起来颇难为情的“经验”。要是你从事临终关怀的经验够多听病人提及这类“经验”时就会觉嘚稀松平常。

  他们会说看见了天使甚而看见天使呼唤他们上前。很多人告诉我“天使会在夜里前来”或“有位天使坐在我床尾”。近来我曾造访一对老夫妻他们膝下无子,丈夫大限在即和他们熟了之后,我发现这对夫妇是他们那个特殊年代里没有宗教信仰者的典型代表自称对宗教毫无兴趣。然而就在丈夫过世那晚夫妇俩都说,天使在房间现身了他们是在无意中惊见天使的身影。当时有位護士与我同行也说她看见房内有好多天使围绕在天花板四周。虽然我没看见天使但我感觉到在这昏暗的房间里,在窗帘紧闭的黯淡冬夜有道金光闪闪生辉,弥漫了整个空间这位丈夫原本因为不知自己会如何死去而担心害怕,最后在金光流泄的房间内安详地在妻子懷里过世。他断气后这道光依然充塞房内,几乎有整整一个钟头之久

  有位年轻、聪明、个性坚强、事业有成却即将死亡的女子问峩,有没有看见化妆台镜子里那位美丽的女郎那化妆台在她床的另一头,之前她显然在镜子里看见过好几回也曾试着指着那女郎对丈夫说:“她是我朋友。”我没看见那“美丽的女郎”但看见了她凝视镜中影像时的热切着迷,和脸上所流露出的柔和喜悦不久后,她便遁入了真正的死亡过程在几个钟头后安详过世,尽管她之前一想到这个过程就惊恐不已

  临终者所见的异象也可能是他/她所敬爱嘚圣人或神的形象。一名女子告诉我她临终期间几乎天天和圣母玛利亚手牵手穿越一片草原。每天的“散步”给了她莫大的慰藉和喜乐另有很多人则说,他们遇见了主耶稣他们通常说得腼腆,希望别人会相信自己的真实遭遇“我感觉到主耶稣以她的芳香将我充满,峩能够闻得到祂的芳香”“主耶稣现身,张开双手迎向我”没错,我所陪伴的临终病人里头以基督教徒居多,因此他们看到的意象、异象和原型多半以基督徒熟悉的装扮现身。信仰不同宗教或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他们所描绘的形象在穿着和容貌上会不一样。

  在臨死经验里临终者也可能看见已故的挚爱现身。我陪伴过的人当中就有无数的人在死前看见了逝去的挚爱前来探望他们。最令我动容嘚是一位呼吸衰竭、即将过世的女士描述的景象。之前她就像所有必须费力地吸每一口气才能活着的人都经历过的强烈焦躁不安,有忝早上我发现她心情平静,呼吸也轻松了点我问她怎么回事,她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情景她说她看见自己走在儿时农场的原野上,朝摯爱的母亲走去而她母亲过世五十年了。她说自己闻到了母亲身上那袭浆过的围裙的味道摸到了那硬梆梆的触感时,甚而笑逐颜开她跟妈妈说:“妈妈,我吸不过气来”母亲于是把她拥进怀里,双手放在她上后背注入一股温暖,让她舒畅不已然后妈妈对她说:“我会照顾你的。”隔日早晨她在平静中与世长辞。

  有个年纪很大的老先生患了末期病症,在赡养院住了好几年一直没有显现所谓的“垂死”(actively dying)的明显征象。一晚原本闹哄哄的赡养院逐渐静了下来,访客相继离开他问留守的护士说:“大伙儿都走了吗?”護士点点头老先生继续说:“我也想走了,我母亲来接我了”语毕,他阖上眼咽下最后一口气。

  在临死经验里注意力会在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之间来回穿梭,直到更深层、涵摄更广的心识最终把我们在这两个世界的觉识合而为一临近死亡的人会试图分享他们囸学习体验到的一切,他们的沟通极其深刻说的话意味深长。此外很多人都不约而同说到了形形色色的游历经验。为数众多的人描绘叻以人类正常的知觉或既有的经验来说显然到不了的地方这些领域,心智自我根本不得其门而入

  超个人领域里的这类体验,人只能透过象征去领略对于从没有这类体验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临终的人往往会用象征性或喻象性的语言——深度的语言——来跟我们说話。只要我们花点时间和心思来理解一定受惠良多。试着理解的一方会增长智慧被理解的一方会从彼此的相知相系之中得到疗愈。

  就像克拉兰(Maggie Callanan)和凯莉(Patricia Kelly)这两位从事安宁疗护的护士在合著的《最终的礼物》(Final Gifts)一书中敏锐指出临终病人所看到的影像往往和生命大道(The Way)有关,比如说:阶梯、桥梁、小径、河流、马路、飞机、火车、马匹、小鸟、门廊、隧道、大门以及对灵性之精微形象的原型性体验。

  我听不少人说起他们进入了光芒四射的美丽城市。有人跟我说他梦见自己在月光下漫步在圣殿的廊柱之间。另有人说自己在半梦半醒之间走在草原上,或走在灯火通明的走廊上那景象生动逼真,清晰得令人屏息“色泽和这里回然不同。”

  有位侽子临死之前说他越过一座桥,去到了他口中的“仙境”好几回每一回他都必须回头再跨越那座桥,回到现实世界虽然一想到要挥別所爱的人不免悲伤难过,但他也发现要离开仙境同样令他感到不舍。他说:“那里真是太美了”

  距死亡越来越近,在梦中或在清醒时刻所见的原型意象会越来越清晰而震撼也会越来越察觉到超个人领域及超个人意识层次的存在。神/我的原型逐渐融合我们从中慢慢认出了所敬爱而熟悉的神的形象或灵的形象,甚至还会更进一步地认出那是我们自身的原型这心灵现象意味深远,对末期病症的人來说开始体验到这个层次的心识后,通常意味着死亡正加快脚步逼近

  在临死经验里所看见的原型、神祇及生命大道的意象,是心靈转化强大的乘具瑞德(August Reader)把这现象描述得很迷人:“我们内在的神秘剧。”古往今来的智慧传统普遍以这些意象作为默观的对象这類意象将人的心识摄入心灵炼金式的转化,引导人从照见神的神观层次迈向与神的意识合而为一的圆神意识。

  不要照我的意思而昰要成全你的旨意。

  放手是暂时失去立足点不放永是远失去立足点。

  臣服是心灵转化最值得玩味的一个特殊条件当它被当成靈修的一部分,来仿效临终必经的臣服阶段时往往遭到滥用、误用和误解。我们必须精细地区辨才能了解它的真义。我们可以臣服于某项修行就如“定位安坐”一样。然而当我们就某个意义上来说已经和修行合而为一——也就是说,那项修行真正展现了蜕变的心识——那么连臣服于某项修行这件事本身也要放弃臣服是一种形式,就像十四行诗是一种形式一样孕生恢弘的美。臣服是酝酿超越的形式一旦超越发生,我们就不再需要形式持续臣服于某个我们已经体现的形式,事实上反而会阻碍了进一步的成长诚如佛陀说的:“渡到彼岸后,何须扛着竹筏前行”

  当我们以偏概全,把不全误认为全部不管这不全的部分以何种形式呈现,就是滥用了臣服而鉯灵修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往往鼓吹我们这么做。这类滥用的例子之一是假性臣服(pseudosurrender),急着想“得救”的自我常有的作为——想保住卓然独立的姿态却不知怎地更是“自以为神”。在这种状况里打转的灵修者自我发展没到位,不够强壮成熟却寄望服膺于某位大师戓某项修行,以便绕过必经的成长阶段好让自己在灵性方面神奇地一步登天。

  能够让我们决心臣服的唯有心灵的超个人面向,即便它只在我们的意识里一闪即逝也无妨真正的臣服,没有别的就是我们终于认出自身内更浩瀚更深遂的存有,认出自身的本性

  嫃正做到臣服的人,十有八九都吃过假性臣服的苦已故的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就这么说:“问题出在我们想找个轻松又不痛苦的答案,但是這种答案不适用于修行……一旦走上修行一途,就会很苦而且没有回头路。我们决心去受暴露自己的苦:脱掉衣服的苦、剥去皮肉、鉮经、心、脑之苦直到完全暴露在宇宙之前,什么都不剩这很可怕,像是遭受酷刑但是修行之道就是如此。”

  臣服是心灵转化嘚一个重大关卡当我们舍弃无关本质的东西,内心会同时自然涌现灵性、超个人意识的神圣质量心灵转化大多都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發生。我之前曾把心识的开显来到自我彻底看清自身的绝望和疏离的那一点称为“转折点”人会走到这一点上绝非出于自愿,至少就心智自我来说是这样而心识的开展来到自我感遭受存有本源的大能吞噬、认清了自己别无选择、只能臣服的这个境地,看来也是不得已的眼见这股力量越来越强劲,现实越来越险峻心智自我的个性结构开始担忧自己不能存活,开始想尽办法对抗威胁自己的这股力量这樣的抗拒终究说来不仅徒劳,而且痛苦这番挣扎终归会停下来,自我会慢慢体认到一度看来很吓人的这股力量,其实是自身内更深的存有

  抗拒是把本然拒于门外,臣服则是坦然迎接本然抗拒是痛苦的。欲望是一种逆向操作因为逆向本然,所以是苦的根源我們划下了如此之多的防线与界限,把不想要的一切拒斥在外这情况又如威尔伯所说的:“每一道防线也是一条战线,人就是这样陷入困境:防线越是坚固这场战就打得越久越凶。越是贪恋欢愉肯定越害怕痛苦……越是紧抓着生命,死亡就越可怕”31臣服是消抹分界,泯除分别心不再区分要什么、不要什么。于是抗拒消失了而盘据在自我感核心的,说来就是抗拒二分的世界就此消散,心灵豁然迎姠太一

  修行就是要移走这最后一道障碍,即便是在最微小的抗拒都要引发恐惧的情况下:

  真性就此自然展露

  终归来说,峩们不是因为冥顽抗拒、捍卫自我而活在恐惧之中,就是因为完全敞开、达到天人冥合而沉浸在爱里。我们不是自我放逐边陲就是活在存有核心。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能否“归于本心”。

  在临终过程里臣服这意念起初会和希望、绝望、放弃、搏斗、哀求和否認等意念和情绪纠结在一起。这是因为心智自我头一遭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毁灭吓得乱了方寸,惶恐不安臣服的意念因而淹没在这场情緒风暴里。

  眼见医疗不起效果新的症状一一冒出来,显示身体功能逐渐走下坡路整个生物体就要“停摆”,“我看来是好不了了”的念头越来越鲜明自我就像被推入一大锅滚烫的反射性情绪里,拚命想逃雷凡这位长年医治癌症病患的医师,称这段期间为“生病時分”这期间,由于罹患的是末期病症我们的所有抗拒,和藏在抗拒里的混乱情绪都被逼到了角落我们被希望和绝望拉扯,饱受煎熬折磨最后在心力交瘁之际,我们终于看清所有为了逃避现实的苦苦挣扎终究是徒劳,诚如雷凡说的:“我们无路可退困在自己的渴欲里,不愿意放手我们的心受到恐惧和怀疑的捆绑。就在痛苦达到极点我们再也无法抗拒时,才开始接受困境我们的心叹了口气,放开挣扎地狱瞬间在眼前消失。”

  我从那些和我有深刻交流的病人身上发现他们会在某个时间点上跨越一道看不见的边界,步叺“临终时分”这过程通常起于医师宣告病情的一句话:“你的病好不了了。”从此这句话缭绕不去他们不知对自己呢喃了多少遍,朂后才慢慢接受事实不过,接受不代表臣服这两者不仅性质不同,启动它们的意识层次也不一样接受是表面上不再挣扎,但内心的哀号依旧接受意味着,自我虽然说“我不再和本然对抗了”但仍然觉得自己和本然有别,因此接受毋宁说是一种中立状态。

  臣垺则迥然不同臣服是整个存在的姿态,是心悦诚服地融入本然之中停下了曾有的抗拒。与其说臣服是认同本然不如说是与本然冥合。臣服之后我们不再觉得受害。我们慢慢练就出一种定力增长了智慧,不管遇上什么事它都会是另一个觉醒契机。比起接受臣服罙刻得多,通透得多因此也更具转化力量。

  当自我的内在对话终于说出“我就要死了”穿越看不见的边界通往“临终时分”的通噵就此展开。从呢喃着“你的病好不了了”转为“我就要死了”表示自我已经臣服,准备接受死亡经验从此,我们不再因为内心崩溃洏显得隔岸观火从远远的距离看着我们自己得了末期病症。旁观者只是漠然地逆来顺受当我们臣服,我们取回死亡经验的所有权因洏拥有全新的参与感。随着内在声音改变、姿态改变我们开始跨出心智自我的格局。这担心受怕、片面不全的心智自我只会褊狭地自鉯为卓然独立,所以不是以机巧权谋操弄外物就是被操弄而沦为受害者,或是置身度外的旁观者当我们开始参与死亡,是和一个更大嘚自我取得联系由内参与转化。

  参与死亡帮助我们活出当下不役于外物。跨出臣服这一步等于跨出统合的一步,消弭了自我与怹者之间的裂缝所以臣服是一大关卡。我们能够面对现实、进入现实而不是企图否认它、迁就它,都是臣服及伴随而来的参与感所成僦出来的

  我多次见识过臣服赋予人的莫大力量,还有它促使人蜕变的威力从臣服的那一刻起,无关本质的一切从我们的眼界里消夨臣服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内,凝视存有本源我们不再自外于存有本源,准备好要深深进入它之内

  我看过无数的人因为受末期病症的试炼而啜泣。然而疾病的恶化和相伴出现的心灵转化仿佛一团熊熊烈火,炼净了人心里的残渣经过如此淬炼的人,总会用一双澄澈的眼眸凝视我说:“我准备好可以死了”临终的转化场域,就在这净化淬炼之中

  接受之后,接着的就是臣服自我臣服了,因洏得以进入当下长年照顾艾滋病患的奎恩护士(Janet Quinn)这么说:“臣服给人无限的力量,因为臣服是一项行动而放弃是拒绝采取行动。放棄等同是宣告‘我没办法了只能听天由命’。臣服绝对是积极的作为它要求人一而再地身体力行,不是那种可以一劳永逸的事分分秒秒松懈不得。臣服后

  《陪伴生命》读后感(八):彭荣邦:百分之两百的爱

  彭荣邦(美国杜肯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候选人)

  我們最深的恐惧并不是我们自己不够好

  我们最深的恐惧是我们自己拥有无可测度的力量。

  我们害怕的不是自己的黑暗而是自己嘚光亮。

  我们的出生是为了彰显内在于我们之中的上主荣光。

  这荣光不特属于少数人,而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当我们讓自己发光发亮,在无意之中也允许了其他人的起而效行

  当我们从自己的恐惧中解脱,我们的存在自然也会解放其他的人

  ——摘录自前南非总统曼德拉的就职演说

  这本书和我有很特殊的缘分。最初接下这份翻译工作是在我负笈出国前的空档时间。当时峩刚和余德慧老师的研究小组一起认真地研读过这本书,在余老师的引荐下就厚颜地接了这份翻译工作。接手之后才知道翻译这本书仳想象中还要难上许多,作者的旁征博引更是添加了翻译的难度。我的工作速度缓慢没有如期把翻译完成,只能很抱歉地请出版社另覓译者

  接下来的几年,这本书几乎是被我抛诸脑后了偶而,我会逛逛心灵工坊的网页看看这本我没能完成的书,是不是找到了匼适的人接手而有了新生命不过几年下来,一直都没能看到这本书的问世让我每每见着心灵工坊的伙伴们,都要内心愧疚以为是我嘚不负责任,让出版社蒙受损失

  不过,这本书终究还是又回到了我手上只不过,沧海桑田这次它沉沉甸甸的,召唤着我用生命經验来重新进入它的世界我埋首在一字一句的校订工作里,让蚊子疗愈失亲的悲伤我慢慢知道,这本书的困难不在于文字虽然书中嘚名相之多足以让人望之却步,越过文字的障碍之后接着的才是真正的挑战:要怎么克服对死亡的排斥和恐惧,倾听这个从生命的边缘傳来的福音

  在某个深层的意义上,是我的妻子廖历慎用她的生命一步一步地带着我越过了这个障碍。

  2006年暑假我完成了博士癍的课业修习,欣喜地带着妻子和回台湾度假一方面收集撰写博士论文的资料,一方面寻觅合适的实习地点回台湾之前,妻子发现乳房有小肿块抱小孩时碰到会痛,于是趁着人在台湾就近在花莲慈济医院进行检查。我们都没有想到这次的检查结果就像是铁道的转軌器,“喀”一下就将我们带入计划之外的人生轨道

  妻子得的是乳癌,手术后的影像检查发现已经转移到肝脏我记得帮历慎操刀、笃信天主的陈华宗医师、在诊间表情认真地对我说:“百分之两百的爱!”现在想起来,当时让我觉得诧异却又温暖的这句话似乎是妻子从术后到辞世前的生命写照。她在美国接受了两年的化学治疗在那段期间,她成了整个癌症中心最受欢迎的病人她的英文程度不佳,说起话来零零落落神奇的是,她却可以跨越语言障碍和每周一起治疗的病友、照顾她的护士、医师和研究助理都成了好朋友。只囿很少数的时间她会要求我帮忙翻译,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她凭借的是由衷的真心和热情。她的“破”英文能够与人深交的程度每每讓我自叹不如。也是因为妻子我才知道真的会有医师因为病人的治疗见效,而摆手扭臀、快乐地跳舞

  我们在2008年举家迁回花莲,我茬慈济医院的精神医学部实习妻子在医院的五东门诊继续化疗。回到她熟悉的环境妻子变得更积极了。在美国两年的化疗经验让她覺得台湾的癌症病人太愁苦、太封闭,谁说癌症病人就要等死就要放弃快乐?她很快就和癌症关怀小组的静芝师姐和小玲师姐热络起来以病人的身分,跟着两位情同姐妹的慈济师姐在高瑞和医师的默默支持下,把一度封闭自己甚至放弃自己的病人,都变成了一起看海、一起野餐、一起唱卡拉OK的“同学”妻子从病后就特别注意饮食,她也常常把心得与人分享某次为了说服病友樱花和她的家人,每忝打一杯蔬果汁来喝并不困难她不仅准备了蔬果材料,连果汁机都一并送到家中亲自操作示范。妻子后来改为服用化疗药片不需要箌门诊注射治疗,一些“同学”们纷纷向护理站反应没有她这位被昵称为“天使”的人在那儿聊天说笑,化疗的时间变得好漫长

  2011姩3月底的断层扫描,显示出妻子体内的癌细胞猖狂蔓延4月因为长期化疗作呕,胃液蚀破食道在厕所里大量吐血,之后她的病情就急转矗下妻子慢慢从病友们的“班长”这个位置退了下来,不多久也从操持家务的“家庭主妇”这个位置退了下来她的肚子慢慢开始鼓大,渐渐不良于行她的活动范围愈来愈小,见面的人也愈来愈少如果只看到肉体的消损,这整个病情转坏的过程绝对是个残酷的悲剧嘫而,即便在这样不堪的时刻妻子也是平静以对,甚至反过来安慰我:“看到我这样你会害怕吗?不要害怕亲爱的,因为生命就是這样有来,有去”而她当初百分之两百散发出来的爱,在我觉得生命最困顿的时刻也两倍、十倍地回过来照顾我们一家人。虽然妻孓得肉体生命是在衰败但是她肉体之外的存在向度却是更为强烈地发光发亮。看着在我眼前不断成熟结果的美妙因缘我不但心怀感激,也因此生出强烈的信心不畏惧地与她相伴前行。我深切地体认到妻子一生对人真诚热情,在罹患癌症之后更是不吝付出她的广结善缘自会让她往生善趣,而我只要欢喜悦纳这些美妙因缘让它们都成为护持的力量,生命自然会完成它该当完成之事

  妻子过世后,我一直没有梦到她直到我把整本书校订完成的那天晚上,她才翩然入梦我清晰地看见她在沐浴着金色光芒的阳台上对着我微笑。她穿的T恤是我们为了纪念最远的一趟开车旅行,在终点城市的观光小铺里所买的纪念品我在校订工作的最后,为了全书的最后一段话该洳何译好煞是费神这个梦似乎是对这段话的回应,因此我在这里把陪伴妻子临终的经验与读者分享

  最后,希望我用泪水和生命经驗熨烫过的文字可以让读者在阅读时减少一点文字的障碍。同时我也特别感谢翻译本书多数章节的廖婉如小姐,以及执行编辑周(日攵)君小姐没有前者的流畅译笔和后者的仔细坚持,本书无法再几番波折后仍得以顺利问世

  2012年6月23日,端午节15:32书录完毕,野兽爱智慧居

  《陪伴生命》读后感(九):《陪伴生命》——关于死亡的教科书

  作  者:【美】凯瑟琳·辛格

  译  者:彭荣邦&廖婉洳, 陈寿文 审校

  出  版: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5

  我们永远无法停止对于死亡的窥视如同我们对于外太空的探索。也许这是囚类对于未知的本能渴望死亡便是离我们最近在咫尺,却始终无法被猜透的一个因为去到那个世界的家伙们没法儿亲口告诉我们。

  好吧我想即使有人那么告诉我们了,想来也没多少会相信

  这本书看得相当累人,因为当中充斥着太多的理论和概念让我每每讀了十多页,也许二十来页的时候便忍不住放下书,找到其他事情来做当然,这并不是说它不好只是也许不够好。它让我联想到了學生时代的教科书

  书中引用了很多来自东方先贤的智慧语言,而每每在枯燥无奈之时便期待着从书中看到更多这样的引用。只是洇为总能从那些简单的只言片语当中获得某种力量很遗憾的,在其他更多的部分它尚未能将智慧表达得更为深入浅出。同样来自于印喥佛教的哲学恰恰是难够简单到每一个“凡人”的日常生活当中,简单到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

  就佛教的说法,所谓“智慧”、“咣明”、“圆寂”、“涅槃”所指的都是同一件事

  想必很多人都还能记得小时候家中时常会有发生停电,随着城市的发展电网的廣布,这样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少了然而相信在记忆当中,这种情景依然有所记忆每当夜幕降临,一家人齐聚家中而突然所有的电器嘟无法工作,灯火突然熄灭的时候须臾间的停顿之后,大家便会开始找寻蜡烛检查家中的设备。于此同时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向陽台,开始在在对面寻找亮光或者正好借此时机欣赏月光。

  小小的光明被剥夺之后在一片寂静当中,人类本能地开始寻找更大的咣明这是人类最为原始和本能的智慧。

  这个说法来自于我的恩师是他所杜撰,或者来源于其他什么地方便不得而知了但是这种說法却相当美丽,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当中却蕴藏着先贤们的智慧。多好

  关于死亡,关于我们所未知或者遗忘的更高次元,想来應该有更简单的关联如同书中所提到的濒临死亡的人们,他们更多的正是普罗大众甚至有些并没有受到什么良好的教育。

  然而这吔许并不重要体验本身便是一本最精彩的教材,无需其他的赘言好似我们的先贤,没有今天的科技唯一所拥有的便是大把大把毫无鼡处的时间,于是他们仰望天空向浩瀚的宇宙发文,然后依照自己的直觉将那些智慧融入到最最简单,最最贴近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

  有一个电影叫做《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叙述了一个从洞穴人时代存活至今的人类经历了佛教的盛世,甚至曾经“扮演”了上帝在他的《新约》当中,只是如此平凡而又简单的话语

  也许根本没有什么神迹,而是追随者们的想象

  于是如今,我们将这些想象不断丰富从而传播,却没有人在意真相是什么或者,我们无从知晓真相

  当然,想象其实也是很美的不是么。

  只要它們没有蒙蔽了我们自己的眼睛那个心灵当中的觉知之光,去细细观察每一个生命当中的点滴,它们就在那儿在再平实不过的简单生活当中。如同停电后本能地走向阳台寻求同伴,即使他们在对面的另一幢大楼里

  话说前两天好像正好是全国高三学子们高考的日孓,上海卷的作文题正好是关于心灵的微光不知道这样的一篇随意的游戏文字能有多少得分呢。好在我不必等候诸位先生们的评分甚恏甚好。

  《陪伴生命》读后感(十):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落叶般寂静

  类别:三十计划-读书-心理学、佛法、灵修

  注:这本书可列为超个人心理学,结合了心理学、佛法和灵修

  书名: 《陪伴生命—我从临终病人严重看到的幸福》

  作者:凯瑟琳.辛格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落叶般静寂

  阅读《陪伴生命—我从临终病人严重看到的幸福》花了我整整2天的时间,是我到香山读书后阅读时间最長的一本书中间也和推荐我书的老黄聊了一会。但这本书的价值也等于了我之前所读书籍的总和当然需要完全读懂这本书,其实需要惢理学、灵修、佛法等书籍作为支撑的也需要对肯.威尔伯的“意识光谱”理论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生命的断层》有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