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个水蛋,山西话水解蛋白什么意思思?

推荐到广播
44699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其仔么么大)
(缪缪小姐)
(Black Queen)
第三方登录:太原话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太原话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指现今在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六个城区(、、、、、)的通用语。太原话内部又大体分为三种口音:原城区口音、原北郊口音及原南郊口音,其中原北郊口音与原城区口音比较接近; 原南郊口音更存古,与原城区后期口音有些不同,而与城区110年前基本一致。其中新派的太原话(区别于太原口音的普通话),即目前太原城市居民所使用的方言,是20世纪后逐渐形成的,是在太原本地的基础上受到外来移民及普通话推广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方言。目前在太原市六城区,形成新派太原话与传统的本地话并存的现象。注意,此处所述的新派太原话不同于太原口音的普通话,后者指的是普通话的一种,不属于方言范畴,只不过带有当地口音。从语言学(汉语言音韵学)角度,严格意义上定义的太原话特指太原土话。且太原新派和太原普通话已经不属于山西话(晋语)范畴。
太原话区别
太原话论述
相较其他地区,新派太原话与普通话的差异要小许多,外地人容易听懂。
而老派太原话(太原土话)是晋语核心代表,属于晋语并州片,发音难度大,不易听懂。其用词考究存古。
太原话近几十年来发展变化很快,这是由于语言系统的内部调整、人口大量流动(迁入)和普通话的影响所致。老派太原话在年轻人听起来,已“不”太像太原话,有些音接近南郊话,有些特点又像北郊话。这种特点在别的城市也可以见到,例如上海市。所以有学者认为,郊区方言往往较完整地保留了城区方言的一些早期特点。
广义上的太原话也可包括远郊的、、(严格意义清徐话不算太原话,但和太原话是“亲兄弟”,而阳曲话受历史因素影响掺杂了一部分五台片忻州话。)等地的方言,下辖的方言基本上不算作太原话的范围。现在出现太原新派方言与传统的、本地的太原土话并存的现象。
太原话新老派主要区别
老派太原话可以和山西中部无障碍交流,新派太原话使用者无法听懂任何山西本土语言。
老派无翘舌音和儿化音,只有非翘舌音的儿尾;新派有翘舌音,有儿化音。
老派入声完整,且分阴阳,常用字舒入声一般不混同;新派入声大量脱落,不分阴阳,且舒声随意促化成入声。
老派句子中连续变调丰富婉转;新派变调不明显。
老派符合晋语核心区果宕合流特征(ang读音为o),新派均发音成普通话的ang。老派曾摄、梗摄韵母具有脱落鼻音的白读音,例如:听ti、明mi、坪pi;耕jie、棚bie、杏xie。
老派区分古汉语部分团音:下(ha)雨、咸(han)菜、柳巷(ho) 、哪(a)了及(geh)呀 等等;新派几乎不区分,全部按普通话发音颚化。
老派多用本土词汇;新派多用普通话词汇。
老派文白异读丰富系统;新派无白读音。(具体看下方语音)
老派浊音一律不送气;新派按照普通话规律处理送气方式。
太原话语音
太原话概述
太原话为山西省内方言的代表方言,有,不分阴阳(无与普通话对应的二声或者说没有二声),老派太原话(参考小店口音)文白现象较多,古字今白读不论全不送气,有较多的现象,与以为代表的官话方言有较大不同。
太原话有声母21个(包含)。太原话有基本韵母41个。[单字声调太原话与其他地区方言一样,有平声11,53,45,阴入2以及阳入54等5个单字声调,古上声今归为去声,古上声及次浊仍读上声,古入声全清及次浊今归为阴入,古入声全浊归为阳入。
太原话声调
A.太原话标准调值
声调平声上声去声阴入阳入调值115345254a.说明
1.声调调值类似于音乐简谱。
2.古汉语入声具有入声韵尾p,t,k三组,太原话合并成喉塞方式的入声?。并且太原话入声按照古汉语清浊声母,将入声分为阴阳两调。
3.其中阳曲县声调变异使得平声区分阴阳,并且阴平和上声混用。晋源区调值有降低趋向,且晋源街办、罗城街办及其附近,上声在年轻人口中变异成513,阳入逐渐弱化消失,句子中连读变调急剧简化。在听感表现上,“十”和“湿”两字声调合并,如有此现象,请及早进行太原话正音。
阳入调有并入阴入调的趋势,且有按照普通话归派入其他声调的趋势。太原话在时产生一个新的变调入声声调:阴阳入35(下文为了好理解,称作变调阳入)。
b.太原话的声调例字及与普通话对比:
太原话平声(一声、二声)无上声(三声)去声(四声)阴入(五声)阳入(六声)兵人明求西使走是市告具六离湿六七八百柏立十石白普通话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无无兵湿七八人明十石白离使走百柏是市告具六说明:
1.部分字如今舒入两读,比如“六”,可以入声,可以去声。
*2.虽然太原话平声不分阴阳(只有一声,二声合并到一声中),但是老派太原话中的固有的多数老地名和高频率使用词汇的阳平字(二声字),在句子中存在,且拥有较为独立的阳平声调调值24(听感很像太原话去声(四声)45)。例如词汇:
日头(dou)、月明(mi)、香炉(lou)
亲贤、三贤、鹅归(fei)店、黑驼(de/dou)……上述词汇中的阳平字(二声字):头、明、炉、贤、鹅、驼。调值均是阳平24。
例子很多,不再多余阐述。
B.成句后连续变调
太原话有较复杂的规律:
单字原本声调调值平声(一声、二声)上声去声阴入阳入115345254变化后的声调调值  (此变调仅有老派太原话符合)平声(一声、二声)上声去声阴入阳入21和3333124阴平(一声)字前变成阳入5435注:
1.句子中变化声调是为了照顾前后字声调,使听感更加和谐动听。
2.阴入2在阴平前变调阳入54,仅在小店口音中表现良好,且现今此特点也逐渐消失。
C.举例说明连续变调
a.平声+平声
叠词 原本平声11+原本平声11→原本平声11+变调平声21
②部分变调为 原本上声53+原本平声11 如“本本”。
非叠字: 歌词 原本平声11+原本平声11→变调上声331+原本平声11
b.上声+上声
叠词: 婶婶,小小 原本上声53 + 原本上声53→原本上声53+变调上声331
非叠字: 表演,有瘾 原本上声53 + 原本上声53→平声11+原本上声53
c.去声+ 去声
叠字: 舅舅 原本去声45+原本去声45→原本去声45+原本上声53
非叠字:爱好 原本去声45+原本去声45→原本平声11+原本去声
d.平声+上声
原本平声11+原本上声53→变调平声33+原本上声53
e.入声变调 例词
*阴入2+阴平11→阳入54+平声11
此处有个最好的例子 :
(地名)花塔 ,花塔村: “塔”在“花塔”中声调为本来的阴入2;但是在“花塔村”中因为后字“村”为阴平11,引发“塔”从原本的声调阴入2变化成阳入54。
此外举例:扎针,八斤……均符合此规律。
阴入2 + 上声53→ 变调阳入35+原本上声53
阴入2 + 阴入2 → 阴入2+35(阴入+变调阳入) (叠词)
阴入2 + 阴入2 → 阳入54+原本阴入2(阳入+阴入)(非叠词的偏正、动宾)
阴入2 + 阳入54→ 变调阳入35+原本阳入54
阳入54 +上声53→变调阳入35+原本上声53
阳入54 + 阳入54→54+2(阳入+阴入)(叠词)
阳入2 + 阳入54→变调阳入35+原本阳入54 (非叠词)
太原话声母与韵母
基本声母22个(包含零声母?),部分语言点为20个声母,此外还有自由变体声母(用“/”并列)。
注意:此处用专业的国际音标注音,括号内附带普通话拼音,如普通话没有的不附带。黑体字是白读音(本土传统正音);斜体字是文读音(多数为模仿普通话音);一般字体为一般性读音。
A.基本声母
p(b) 婆布别皮葡孵阜爬比
p?(p) 怕破皮扑铺蜂比跑爬m(m) 门马磨米摸f(f) 飞说风冯符水睡树归刷涮栓爽税顺蜂
v(咬下唇w) 问握软润闰如入味为万午无五t(d) 桃淘多夺大刀萄台同铜头驼提t?(t)桃太套台同铜他头n(n) 女你硬砑语压眼颜雁牙咬言弄仰银研(磨)l(l) 弄凝蓝路吕绿哪?(舌面贴口腔上腭的n)呢难南压ts(z) 才迟知招子泽在长肠厂揪藏椽触ts?(c)吃尺昌尝长肠厂菜才仓藏娶输(赢)渣双霜躁深程成城椽s 愁尝柴四十时是山三散伞丝岁随宿俗深顺爽双霜程城说谁水树刷税祠辞z (平舌r)肉柔黏碾人认日容荣t?/??(j)前京精钱强墙织藏囥几及就球渠家徦加齐给隔解虹巩拱菊勤骑茄t??/???(q)渠去娶亲琴秋求气起七齐勤揩?(x)西岁随俗宿修心斜孝歇鞋学肥费k(g) 去徦及贵归国给高改规哥隔割居供驹瑰柜k?(k)看开跪规瑰?/?(浊音h,一般人耳难以听到)我恩淹严午x(h)鞋解下夏咸衔孝泄红胡回灰学虹横?(零声母) 影一月约烟尾二而荣容眼牙咬哪仰严银歪燕恶语言白读音字需要大家认真耐心对照老派F老词汇中的老口音才能发现。
B.罕用声母
d?仅仅用于驾驭骡马左转说明:
自由变体声母:?和? ,t?和??,t??和???是自由变体。其中第一组现今绝大部分时候、绝大部分地方读耳朵难以听到的?;中间两组多读t?和t??,细音配合三合韵母前(细音指韵母中带i)多读??和???。
此外,古汉语疑母在太原话中,洪音读作?或?,如:我[??];细音读作n和?,如:咬[niau](niao)、牙nia、眼[nien](nian)、研(nian)脚(硌脚)。
无翘舌音,但是翘舌音(昌徐型)不可与闭口呼(韵母中带u)搭配,在老派太原话中,白读音多数转化为唇齿声母:
?u(shu)→fu,比如 水[fu??]、树[fu??]、说[f???],
?u(ru)→vu,比如 如[vu??]、软[vae??];
文读音转化成平舌音即可:
?u(shu)→su,比如水[su]或[suei]、树[su]、说[su???]。
?u(ru)→zu(平舌ru)如[zu],软[zuae]。
4.老派太原话白读音中,无论平仄,一律不送气。为了大家简便理解记忆,不严谨点说,普通话中二声的声母发清辅音对应的浊辅音,如:
头[t?u](dou)
葡萄bu dao
前北屯 jian bieh tong
在60多年前的太原府城内也符合这种特点,后受外来语言影响,送气规律逐渐变成普通的送气规律。
5.m、n、?老派实际音值是mb、nd、?ɡ,但是逐渐简化成m、n、?,并且?基本脱落消失,仅极少部分地方较完整保留。
6.p?、t?、k?带有舌根擦音x。
7.部分口音过于保守人,哪[la]、仰
[nio]等字具有声母,而现在通用音为零声母。
8.“学”声母为x(拼音h)仅有“学扮”一词。
8.v声母摩擦性比较小。
9.古汉语喻母字,老派读零声母,新派受普通话影响读作[z](平舌音的r)。
如:容 老派[yu?](üong) 新派[zu?](平舌rong)
基本韵母41个,最常用的36到39个,此外还有自由变体韵母。变体韵母并列且用“/”分割。
注意:此处用专业的国际音标注音,括号内附带普通话拼音,如果和普通话一样或普通话没有的不附带。黑体字是白读音(本土传统正音);斜体字是文读音(多数为模仿普通话音);一般字体为一般性读音。并将现存最老的太原话口音(小店口音)和百年前太原府城(百年前迎泽区、杏花岭区)口音做了大致对比。
A.基本韵母
韵母表备注ɑ/a 爬沙哪俩大张差iɑ/Ia 牙卡谢泻卸加uɑ/ua 横话花划ya/y? 哕ya/y? 此韵母下辖字极少o/u?(ue) 坐多错搓索帮黄巷课科和浪光广上汤糖唐长io/y?强墙将讲姜酱疆凉抢枪梁根据现代科学的语音实验,以小店代表的老太原话,发现年长者发音是标准的o和io韵母;年轻人实际发音偏向u?和y?。? 午吴目前发现的此韵母字仅此两例,比如“午”也仅仅是在“晌午”中发音为??e 第低里此韵母仅在90后之前太原话功底足够深的人中才会出现。Λ /?/?/?? 二儿耳而?(er)韵母是杏花岭区、迎泽区和小店区亲贤的新口音。根据实地调查,迎泽区老口音为?和ai两种。i?/ie 姐茄谢街夜耕迸猛揩杏行棚硬ye/y? 权员原老口音中发音为ie,新口音发音为i?;ye/y?韵母迎泽区代表的府城口音在上世纪50年代消失,如今在小店80后之后的年轻人极不稳定,视为消失。?(e) 河多大左差搓我破婆坡罗螺骡摞个课科yEi(üei) 靴yEi韵母在在小店还有所保留。此外yEi韵母常用字还有一个表示捉迷藏的 寻猫猫圪qüei qüei(暂未找到正确字)i 地气第明命陵精听被备悲卑碑肥费性星赢凝宁u 古故母吴住数抱堡谋眸否输都y/jy (ü/iü)雨鱼女驴累泪嘴醉垒y韵母在旧派口音(以小店现今百岁以上老人为代表),多发音为半元音j,后过渡到jy,最后变成y。?(合齿i) 知是事死四自次鸷正整蒸ai 爱来每妹霉煤梅外牌摆排配赔背杯辈倍泄iai/ii 界解街揩戒uai个雷(旧白读音)催会回灰悔怪歪ɑu(发音末尾闭口ao) 宝跑桃淘烧高骆iɑu(iao) 要咬叫教敲表尿料/ae/ɑ?/ ae?(an) 干咸三胆山衔i/iae/ien(ian) 见监前千眼连u/uae/uae?/uɑ?(uan) 完官穿椽短乱y/yae/yae?/yɑ?(yuan) 圆卷选捐恋联注意“联”发音是[lyae](lüan),而不是lianei 伟非飞杯妹霉每梅煤肥贼费归uei(ui) 跪毁最罪脆柜贵慧雷(新白读音)吕铝旅揪给内泪垒回会灰悔归嘴醉催?u/??/e?(ou) 后斗丑路住鲁炉卤芦庐粥i?u/i??/ie?(iu) 九求留有六?u为小店区老派发音,目前刘家堡乡仍然是?u;?为小店区中、北部和晋源区、万柏林区大部分70后及后代发音,其中晋源区晋源街办北河下语言点、罗城街办开化村语言点90后尾脱落,导致ou类韵母和[?]e韵母不分(实际晋源区此韵母堕落语言点不止这两个,而是很多),而小店区却普遍能够清晰发清楚此韵母;e?为尖草坪区和阳曲县以及万柏林区南部的沙沟村发音,和晋源区类似,不少已经合并到ei里。太原府城内根据记载本土发音是单纯的ou,且不仅有ou韵母还有eu韵母,但根据现在迎泽区新派实际发音特点,只有一个ou韵母并且应当记为?。?n(en)/??(eng) 针镇梦门盆跟跟灯拢垅笼农浓脓横耕神甚趁晨愣棱狠顺in/i??(in/ieng) 零行音因紧硬军寻星性听停杏u?(ong)村春红混婚魂工功总龙顺yn/yu?(un/üong) 群裙穷轮论训拱巩军yn实际发音偏[y?n],现存最老派实际发音为[j?n];in为太原南部普遍发音,但是根据小店村年轻人此韵母语音特点观测,in韵母逐步有转化成ing的趋势,和迎泽区百年前相似。?? 泽瞎客索作插扎杀八泼发法塔答鸽乐(意)隔i??/iae?页叶鸭夹甲u?? 鹿落录刮活戳络粥划此组韵母中所有的??在迎泽区老口音(110年前)代表的府城口音发音为ɑ? ,但是如今迎泽区使用的新派太原话此组入声韵母全部消失;目前在小店按年龄组对比,老人是标准的??,年轻人是A?。?? 黑木日郝入贼德i??隔德约甲乙(音)乐略接杰力七切业白柏激烈百拍北迫u?? 骨律率氯绿出六霍入足y?? 脚药缺确足月越(音)乐说明:
表格中最后两排是入声韵母。老派上述两组至少完整,部分口音保守的人还存在列表中未列出的y??,甚至残留??组入声韵母(比如小店区刘家堡乡西南部的南马村老口音);新派太原话最多有??这一组,甚至入声韵尾完全脱落消失完按照普通话方式归派古汉语的入声声调。
符合晋语核心区果宕合流的特征,即后鼻音a?(ang)、ia?(iang)、ua?(wang)在太原话中的正确发音是o、io、vo(咬下唇wo)。而城区在110年前(1900年左右)已经出现个别字文读的端倪,比如“张”文读成[tsa](za),上世纪六十年代(1960年左右)开始受北方官话(如河北移民带来的河北话)、普通话影响大量文读,致使太原城区太原话的果宕合流特征消失,读成了普通话发音的a?(ang)、ia?(iang)、ua?(wang),随后不久原北郊区北部跟随城区变异(只是未增生后鼻音韵尾?),近一两年原南郊区河西部分(今晋源区)也步入太原城区后尘,重蹈覆辙,原南郊区河东部分(今小店区)虽整体良好,也如同110年城区一样出现文读端倪。整天来看,如今此特点表现最好的地点有:万柏林区南部(大王、小王、沙沟等),小店区中部(小店、西温庄、黄陵)、迎泽区东部(郝庄)。
太原城区受普通话影响严重,如今韵母残缺不全,表现较好的也只有36个韵母,甚至更少,而太原城区110年前明确的韵母就有39个,且多为发音难度较大的三合元音韵母;如今能够反映这些特征的反而是原南郊区河东地区中南部(今小店区小店镇、北格镇、刘家堡乡),不过小店口音相对太原府城内口音鼻音轻,在撮口呼中多用前鼻音(既韵母中带介音ü的韵母),府城多用后鼻音。
蟹摄韵母,老派能够按照古汉语分成四类:i、ai,uei、[y](ü),新派多按照普通话发音。(为了好理解,这里只是不严谨的讲述,因为有的并不是古汉语蟹摄韵母。)举例:被[pi](bi)、每[mai]、内[nuei]、累[ly](lü)。
o、io韵母有并入?、u?/y?的趋势。
ai、au的实际发音为eai、eau,且动程较短
e韵母中动程极其短,甚至难以听到,因此导致尖草坪区部分地区ou类韵母听起来很像ei。如:楼lei
老派太原话,m、f声母不可以和韵母?u/?u(ou)搭配,需要转化成u,例如:谋mu、否fu;l和n声母不可以和韵母u搭配,需要转化成?u/?u(ou),例如:路[l?u](lou)、努[n?u](nou)。
古汉语梗摄韵母,即普通话韵母eng类,
在老派太原话梗摄二等知庄章精组中读作[?](合齿i),比如:
蒸[ts?](zi):蒸馍馍 zi me me
生[s?](si):生人面 si ren mian(r为平舌)、过生儿:guo si a(过生日的意思)
此外,非知庄章精组梗摄二等读作ie,比如:
耕[t?ie](jie):耕地jie di(动词)
杏[?ie](xie):杏树xie fu、杏花岭:xie hua li
猛[mie](mie):戳猛[ts?u?? mie](cuak mie 释义:敢于拼搏闯荡) 、猛防了(mie fo le 释义:多指预料之外猛地一下)。
孟[mie](mie):孟家庄mie a zuo(清徐县地名,清徐口语中,此字发音偏mai,是民国初年清徐河东话简化所致)、孟家井mie a ji(迎泽区地名)
古汉语梗摄三等、四等韵母,在老太原话中读做i,比如:
听[t?i](ti):听见 ti jian
明[mi](mi):天明咧tian mi lie
井[t?i](ji):水井儿 fu ji a
可以简单记作普通话韵母ing类,在老派太原话读作i。(现代汉语普通话不区分曾梗摄)
古汉语曾摄韵母在老太原话中也读作i,比如
陵[li](li):黄陵 huo li(小店区地名)
古汉语麻韵三等字(ia)太原话有极少数残留:
泻药[?ia?? y???](xia yuek)
卸下来(xia ha lai)
谢世(xia si):指老人正常善终去世,寿终就寝。
韵母iai/ii大部分语言点合并到韵母i?/ie,在小店西南、晋源区仍然明显保留。
普通话中的uo韵母,在本土老太原话中的非入声字,不可和m、n、l、d、t搭配,应该转化成e韵母。如:
B.声母自成音节韵母
m 们?你?嗯说明:此类韵母所辖字极少,且多为口语化发音或答应语气字词,是将声母不拼读韵母单独发音形成的特殊韵母。
C.罕见韵母
a?(ang ) 卬说明:普通的ang在太原话不可读成ang,而是o,ang读音仅仅可出现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卬”,但是如今“卬”的意义很多地方合并到第一人称所有格“俺”,残留的地方多发音成a。
(四)分音词
分音词,又叫做切脚词,是太原话乃至整晋语普遍现象;指的是将单个汉字的单音节拆分成双音节甚至三音节。
举例常见分音字(用国际音标和拼音注音,拼音注音中,末尾的h代表喉塞音入声)
例字太原话单字读音太原话分音读音分音词文字近似拟音拌、绊pae45(ban)p??2lae45(beh lan)不烂杆kae(gan)k?lae(geh lan)格揽巷xo (ho)xu?? lo lo(huoh lo lo)火落落传ts?uae(cuan)tu??lyae(duoh lüan)读栾卷t?yae(juan)ku?? lyae(guohlüan)国卵圈t??yae(quan)k?u?? lyae(kuoh lüan)圐圙拨p??(bah)p??l?? (beh lah)薄拉吊tiɑu(diao)t??liɑu (deh liao)的料搅t?iɑu(jiao)k??lɑu (geh lao)歌老尖t?ien(jian)ts?? lien(zeh lian)择连奸t?ien(jian)k?? lien(zeh lian)割连说明:
太原话分音词中,古汉语见组、精组字不颚化,区分古汉语尖团音,单独的本字读音却颚化。例如“卷”古汉语发音是“güan”,声母是g不是j,太原话分音词中也是g,但是单独本字发音是j。
隋唐古汉语《切韵》中,知组字在分音词中仍读知组,但是单字简化读为现代汉语的精组。例如“传”古汉语发音是“drüan”,声母是翘舌的d,不是翘舌的ch,太原话分音词是平舌d,单字简化为平舌的c。
太原著名的家常面食小吃“不烂子”,这个叫法其实就是太原话分音的产物,本字应该写成“拌子”。
太原话词汇
太原话常见口语词
模样——眉数 念mī sǔ / 球视(“视”不卷舌,球视为非敬语)
那——外 那儿——vei了 那么——veh来(程度副词),vai lao(连词)
欺骗 /糊弄——日(发音介于“日”和“热”之间,不卷舌)哄
冲——扑(入声) 例如,你扑死的去哪了来?(你去哪里了,带有不快之意)/ 扑上去(冲上去)
棱 / 长的突起——圪棱子、圪棱棱
思考——定顿(地懂)/定醒(di xi)
羡慕,嫉妒——眼红/眼气
喜欢——待见
不错——不赖
小伙子——后生
马上——立马(“立”字短促)
聊天——导(倒)歇
吹牛的口气聊天——瞥擦
老练——油
可爱—可亲了/真切塔(双字均入声)了
没本事——不球行/不起三
非常好——好的不行行(两个“行”音调不同,属连续变调)(形容词+的不行行,包括好,好吃,干净,讨厌。大部分为褒义词)
不好——不怎呢
脏——日脏/耐耐(对小孩说的)/湿耐/恶心五乱(脏乱到感到恶心才用这个)
窝囊——窝鸡八囊(nuo)
没出息——么出烂息/么出蛋息
穿着打扮得整洁好看/办事利落——精干
看起来机灵的/打扮干净的——光眉(读mī)
爱占别人便宜/没骨气——么油烂水
酸(人或味道)——酸泼烂气
不好好说太原本土话或故意不识趣媚外说外来语言,使得语言听感难听——酸ma子割五
吝啬——毬毛/黢绿鬼/小气烂五 /小气八擦
讨人喜欢的——习xie人
弯弯曲曲——圪遛拐弯
水分大——水不叽叽(滋滋)的
胖胖的——肉圪妞妞的
?——是了?
行,可以——行唠,行唠哇(va)
开玩笑了吧?——pie了哇?
怎么啦?——咋啦?(或者“咋地啦?”) 老式太原话为 怎逆咧(现多见于近郊)?
有成就——起三
指代某人——念“niā ”或na, 例 如,niā小方......为泛指性人称代词,也相当于文言文中的句首发语词“夫”(怀疑是古汉语人nin家gia的合音,可以简写成“若”或者“伢”)
那(个)人——外货/那 (wai)货【带货字在太原话中指代人为非敬语】/外(怪=个)人
指某人不大好相处/沟通——寡 寡逼货/圪撂逼
性格跟大家不太一样 比较怪异(微贬)——圪撂【本指东西不直,后泛指任何不直爽的东西 包括性格】
拿——荷(声调为)【文言词,敬语】 /闹【非敬语】
勤奋——勤jin谨
明白/使清醒——精ji明mi
不要——嫑 太原人习惯将不要连读
某人由于性格不紧不慢、拖拖拉拉——扬误(“扬”字发音是yo)
某人故意不紧不慢、拖拖拉拉——摆误
某人因疏忽大意而错失机会或耽误了重要事情——疏耽(&疏&字发音sou)
舅妈——妗子
隐瞒——偷三瞒逼
用不端庄、轻浮的行为 挑衅等——攉撩 /欺撩/欺丹
野外空旷之地——茂野不滩
大声叫影响别人——吱(zi)溜添哇
形容外表不行——求眉(mi)性眼
手绢——片片/脓带布子(&脓&字发音neng)
形容说话没有逻辑——三侃滥头
十分会说——鬼谝遛道
太原话文言词或古代白话文词
谁——孰(近郊读作fu)
拿——荷(声调为上声,晋源等地发音如音标[h?u])
泛指圈形东西——圐圙(是“圈”的分音)
潇洒——臊洒
雨停了——雨霁咧 最传统的太原话中存在,现在只有爷爷辈的会这么表达(古汉语中有证,如“云销雨霁”)
抬一抬—— 臾一臾 最传统的太原话中存在,现在只有爷爷辈的会这么表达(例句:臾起来打你个不沾土。)
小的那种可以坐的凳子—— 凳凳/床床 现在只有 、小店 这么表述 和 媒人下床去 中的床 一个意思
地方狭小——仄ze逼bie 只存在太原土话(均为短促的入声)
捣鬼——日鬼 第一个字在太原话中念ri 不卷舌 舌尖抵下齿发出
蹲——圪蹴 蹴,一个很古老的字,《说文解字》如此解释:“过蹑也。从足,就声。”字典里,这个字读“cù”。例如,成语“一蹴而就”。“圪蹴”的“jīu”是这个字的第二种读音,解释为一种方言,但没有说哪个地区的。也许,华北地区还有很多地方的人说这个词:圪蹴(蹲下)
太原话语气词
太原话语气词复杂而多变 仅仅举例几个 恕无法写全
咾 咧 喝呀 么 了 哇 ……
啊兀底/兀的了/可不了(兀 字咬下唇发音 表示肯定回答 带有不耐烦的感情色彩)
ra一ra(褒义语气词 表钦佩 也可褒义贬用)
án?(表疑问,没听清等)
嗯?(表反问)
哼哼 :表不满意的感情色彩 快速发音
诺 念成 ne和nuo的中间音 文言语气词 如:甲人:借给gui下ha你的宰东西。
乙人:诺 【表示同意 并且已经正把东西拿出,提醒甲人注意】
太原话人称代词
随词性的变化而表达及发音变化
主格单数主格复数共有主格复数宾格单数宾格复数主有式所有格单数从属式所有格单数所有格复数强调式主格第一人称我(e)卬们(a m)咱(za)们我俺们卬我的卬们的咱(za)(将复数用作单数表强调)第二人称你nie们nie几个(guai)你nie们nie你的nie们的嗯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他几个他他们他他的na们的nia/na(可以泛指)
太原话叠词
名词的重叠式
刀刀 碟碟头头
AA式有“”的意思,如“刀刀”指小刀子,“碟碟”指小碟子。还有专指的意思,如“头头”专指头目、领导。
笑窝窝 酒盅盅 洋码码
ABB式也有小称和专指的意思,如“酒盅盅”指小酒杯,“洋码码”专指阿拉伯数字。
AAB式有专指的意思,如“金金纸”专指锡箔纸,“悠悠伞”专指蒲公英。
瓶瓶罐罐 虫虫(zong)牛牛 肥(xi)肥大(de)大
AABB式总称某类事物,如“瓶瓶罐罐”是器皿的总称,“虫虫牛牛”是昆虫的总称。
路边边起(路边) 肉泡泡眼(鼓眼泡) 单皮皮眼(单眼皮) 二楞楞眼(双眼皮)
玻璃罐罐 琉璃蛋蛋(玩具玻璃球) 西瓜瓣瓣
刷(fak)牙(nia)缸(go)缸
动词的重叠式
动词可以通过AA式转化成名词,如“淋淋”是漏斗,“盖盖”是盖子。
圪坐圪坐 圪转圪转
“圪A圪A”式表示动作短暂,如“圪坐圪坐”表示稍微坐一坐,“圪转圪转”表示稍微转一转。
形容词重叠
形容词也可以通过AA式转化成名词,如“红红”是胭脂,“尖尖”是尖儿。
“AA底的”式
高高底的 长长底的
黑铁铁(面色阴暗无生气) 黑踏踏(光线极暗且无声)
肉墩墩(形容人身材矮胖而结实) 肥踏踏(食用肉肥得使人满意)
皮皮撮撮(形容碎屑) 毛毛泛泛(形容纺织物磨损)
扰扰闹闹(形容纷乱) 悄悄秘秘(形容悄悄的)
猴手猴脚(做事看上去麻利,但粗心马虎) 忽提忽撩(形容人举止轻浮) 不吭不哈(形容人不爱说话) 圪地圪弯(非常弯曲)
丝丝(用于像丝一样极细的东西) 抓抓(用于一手抓起的数量)
钵钵 枝枝(用于带枝子的花朵)
会儿会儿(表示动作或事情经过的时间很短)
象声词重叠
嘀嘀 呱呱 嘎嘎 咔咔(象带掌鞋跟踏地的声音)
兀里兀啦(说话的声音)
太原话逆序词
太原话短语
怎么了?——咋啦?/咋地咧?/怎逆咧?
那就算了。——外就算老哇.
做什么呢?——闹甚啦?/干甚了?/做甚了?
去掉吧。——闹唠哇。/zao老挖.
我们去做……吧。——咱们干……走哇.
气死人了-------------作死人了/气杀人咧
哪里去呀——哪了及geh呀,及使用白读音ge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话 我爱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