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本质观点的人的类本质理论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人的类本质、人的现实本质——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pdf 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80 &&
人的类本质、人的现实本质——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2006年第 3期 总第 20期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 9 月
JOURNAL OF
GUAN GZHOU
& TV UN IV ER SITY
人的类本质 、人的现实本质
———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
广州 龙洞  5 10520)
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构成的一个对立统一体 。人的类本质是人区
别于其他自然物的活的规定性 ,
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出自由自觉性 、主动创造性和 自我意识性 ;
现实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区别的特性 ,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只有将人的类本
质 、人的现实本质对立统一起来对待 ,
才能对人有一个完整全面的理解 。
关键词 : 人的本质 ;
人的类本质 ;
人的现实本质
中图分类号 :
A 81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人的本质是一个古今中外思想家求之不解
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忽视了对
“类本质 ”的研
的斯芬克斯之谜 。几十年来 ,
国内学术界通常
究 , 甚至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认
把人的本质简单地归结为
“社会关系的总和 ”,
的类本质 ”之说的。其实 ,
马克思关于人的类
其根据是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
本质有着丰富的论述 ,
《1844 年经济学 ———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哲学手稿 》中 ,
他阐述了一系列关于人的类存
物 , 在其现实性上 ,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
在 、类生活 、类本质 以及类本质异化 的观点 。
马克思指出:
“人是类的存在物 。这不仅是说 ,
和 。” 这段话 。但这并不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
质的完整思想 。人是各种关系 、方面 、层次的
人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把类 ———既把
多样性统一体 ,
仅仅从某一个层次和方面概括
自己本身的类 ,
也把其他物的类 ———当作 自己
作为整体的人的本质 ,
或者把这种多样性加 以
(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
机械地分割 、拼凑 ,
就会导致对人的本质的曲
人把自己本身当作现有的、活生生的
解 。本文试图从人的类本质 、人的现实本质角
类来对待 ,
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 自由的存在物
度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 。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9月29日中午,长征二号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火箭王者归来,走在科技前沿。一起来了解下我国火箭史,长征系列火箭诞生,火箭设计等前沿科技吧。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1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意义
下载积分:400
内容提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意义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38|
上传日期: 06:41:0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4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意义
官方公共微信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兼评学界的几种常见理解
《教学与研究》杨学功 楼俊超
  作者简介:杨学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哲学和当代社会理论研究(北京100871);楼俊超,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9-08  《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于1939年和1941年分两册在莫斯科第一次以德文公开发表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西方,它被称为继1932年《巴黎手稿》发表后的“第二冲击波”。自首次公布以来7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学界虽然对这部手稿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却一直争论不休。目前争论最为激烈的莫过于[笔记本][货币章]中马克思对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描述。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1](P332)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对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决不是为了提出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历史哲学,而是要提供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和灭亡的理论”。[2](P156)本文试图通过对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形成脉络的梳理,阐明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界的几种常见理解进行反思,以期澄清若干问题。  一、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脉络  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马克思在《年经济学手稿》中正式提出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来回答这一问题。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某种学术思潮的影响,有人认为它只是马克思一时“偶然提出的”,是《手稿》中的“孤立事件”。事实上,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思想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并且有着自身的发展脉络。  1.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阶段。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是年,代表作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对黑格尔的政治国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黑格尔认为,国家是宇宙精神的体现,它决定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这就完全颠倒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在任何地方都把观念当作主体,而把本来意义上的现实的主体……变成了谓语。而发展却总是在谓语方面完成的。”他还说:“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在思辨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3](P14、10)在这里,马克思运用费尔巴哈的主宾颠倒方法,以反思辨的方式把黑格尔颠倒了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阐明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重要思想。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虽然已从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研究深入到社会结构的研究,但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他所理解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的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也没有具体阐明为什么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尽管如此,手稿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仍不失为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一个起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验性文本。1844年3月,马克思来到巴黎,在这里阅读了一系列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斯密、萨伊、穆勒、李嘉图、斯卡尔贝克等的著作,以及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此时,马克思正在经历思想“临产前的阵痛”,所以手稿中夹杂着大量非常琐碎的东西。但是,从手稿的内容来看,最重要的是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有四个要点: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劳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与此同时,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在他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P310)所以“世界历史”的阶段性可以通过人的劳动形式来进行划分。由此出发,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尚未发生异化劳动的阶段;(2)异化劳动占统治地位的阶段;(3)异化劳动被扬弃的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这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雏形。  2.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年,代表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批判了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而且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认为,“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4](P80)由此出发,他以社会的生产工具形态、生产关系、所有制、分工等发展的不同阶段为依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不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自然形成的社会”;第二阶段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文明创造的社会”;[4](P103-104)只有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消灭了旧式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之后,人类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并“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形成的社会——文明创造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马克思又相继写了《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在这两部著作中明确提出了“社会”这一概念,并对此进行了解释说明。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4](P142)这是从生产力(生产工具)的角度来界定社会发展阶段。他又进一步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4](P345)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界定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此时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路,但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成熟。因为这时马克思虽然已经认识到社会结构的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但他还没有把这些认识上升到社会形态的高度,也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形态”这个概念。  3.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成熟阶段。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第三个阶段是年,代表作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年经济学手稿》。其中,《年经济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完全成熟。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在1851年写成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形态”(Gesellchaftsformation)的概念。马克思说:“新的社会形态一形成,远古的巨人连同复活的罗马古董——所有这些布鲁土斯们、格拉古们、普卜利科拉们、护民官们、元老们以及凯撒本人就都消失不见了。”[4](P585-586)这表明,在新的社会形态形成时,一切旧的事物都会消失,人类历史也就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根据日本学者大野节夫的考证,[5](P292-293)“社会形态”这个概念是马克思参考当时的地质学术语“形态”(formation)后创制合成的。“形态”原本是用来表述在地壳的历史中先后形成的不同岩层,一个形态就是一个不同的岩层单位。相应地,“社会形态”就是指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它表达人类社会发展不同质态的范畴。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因质变而区分为具有不同规定性的各个历史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便构成特定的社会形态。这样的界定就比《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所提出的“社会”概念更进了一步,从而为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19世纪50年代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在这一《手稿》中,马克思系统地研究了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并把它和整个人类历史联系起来,形成了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新认识,标志着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完全成熟。
第一页1&&&
我有话要说……
已有条评论
导读 · · · · · · · · ·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的类特征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3,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4,人的自然属性是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承担着,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看.人们常说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空白.我认为决不能说马克思主义不讲人的问题,只能说它很少讲个人问题.怎能说以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不讲人呢?难道无产阶级不是人吗?难道整个历史唯物主义讲的人类社会不是由人组成的吗?难道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作用的发现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功绩吗?为人民服务,向群众学习,难道我们讲得还少吗?论证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指出他们的历史命运和自己解放自己的道路,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但是,关于个人过去的确讲得不多.尽管历史唯物主义也有一个题目讲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但主要是讲领袖人物的作用,而没有或很少讲一般个人的作用.至于个人的地位、价值、尊严、个性,马克思主义从来也没有否认过;但由于一讲这些东西就有宣传个人主义的嫌疑,人们就讲得更少了.马克思主义从来也不否认个人的利益,但主要是讲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这当然是对的,却很少讲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的必要性.有一个时期,人生观和伦理学由于考虑的是个人的种种问题,几乎被认为是个人主义的东西而被取消了.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空白不是笼统的人的问题,而是个人的问题,要补充的正是关于个人问题的理论.关于这个问题,分歧很大,但首先要解决的是对这个概念的理解问题,即一般所说的方法论问题.何谓人的本质呢?本质这个概念,按照当时和今天的用法,是相对于现象、非本质的东西或本质的表现而言的.一种事物的本质应该是这种事物之所以为这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据或最根本的属性,而其他属性则是它的表现,它为这种事物的一切分子所共有.弄清楚了这种事物的本质,也就可以给这种事物下定义了,类的定义和类的分子的定义完全是一回事,费尔巴哈就是这样做的.他把人的本质看作一切个人所共有的最根本的属性,即理性、爱情和友谊,它当然也就是人这个类的最根本的属性.在《手稿》中,马克思大体上也是这样做的,他也是把人作为一个类来进行抽象的.但结论和费尔巴哈的不同,他不把人的本质看作理性、爱情和友谊,而看作生产劳动,他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又说:“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同上书,61页.这里所说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对对象世界的改造即生产劳动,他所采取的方法和费尔巴哈的方法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即把个人看成人这个类的分子,然后从之抽象出共同的最根本的东西.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这段话全文如下: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批判的不仅是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具体规定,而且是他规定人的本质的方法.
人的个体无疑可以构成一个类,即人类.但是人这个类同其他事物的类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人类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而其他的类则否.例如鸟类、兽类、果类、豆类的个体,即一只鸟、一头兽、一个苹果、一颗豆子,都可以单独存在,一群鸟是鸟,一只鸟也是鸟,但人则不然,个体的人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只能存在于他和别人的社会关系之中,离开社会关系,他便不能生产劳动,不能生存,不成其为人.社会关系首先和基本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它还包括阶级关系.在现代分工的条件下,单独一个人当然无法生存,即使在原始社会条件下,一个人离开一定社会组织也是无法生存的,类人猿是作为猿群,而不仅是作为猿的个体变成人的.在生产关系基础上还有政治、法律、伦理、思想等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的人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现实的历史的人.马克思不是根本反对对人的根本属性进行抽象,而是认为只有把人摆在社会关系中来抽象,才能真正找到人的本质.马克思说,“实际上,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提法显然不是马克思给人的本质所下的完整的定义.因为作为一个定义,它应该对人的个体或类进行抽象,而这个论断并没有进行这种抽象.过去有人做过一种理解,说马克思的这段话认为只能对人类社会的本质进行抽象,对人的个体的本质进行的任何抽象都是错误的,特别是反对对阶级社会中的个体的人进行抽象.我认为这种理解未必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首先,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中的“人”是单数,不是复数,显然他不否认对人的个体进行抽象.当然,即使是复数,这里也仍然可以是对人的个体的抽象.其次,马克思不但在《手稿》中多次谈到“人是类的存在”,而且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仍然在对人的个体进行抽象,例如他说,“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把马克思当时的一些思想综合起来,也许可以给人的本质下这样一个定义:人的本质是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中制造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也就是说,不能离开一定社会关系来谈人的本质.这样来理解人的本质,当然也是一种抽象,但它是科学的抽象,而不是空洞的抽象.费尔巴哈所说的人的本质则是一种空洞的抽象,因为他所说的人仅仅是单个的人即在社会关系以外的孤立的人,他所说的类仅仅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的类,他所说的人的本质仅仅是一种内在的(没有表现出来的)、无声的(看不见听不到的)共同性;而马克思所说的人固然是单个的人,但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所说的类固然是由个体组成的类,但是由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组成的类;他所说的人的本质固然是内在的抽象的共同性,但也是现实的具体的共同性.马克思不是完全否定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而是克服了他的片面性,从而把空洞的抽象变成了科学的抽象.这个方法论上的分歧正是马克思根本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地方.
这里顺便谈一谈人的两种本质,即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问题.这里首先有个对人的本质这一概念的理解问题.如果把本质了解为属性,人无疑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为人不但是人,而且是动物,是生物,是物质.但是,如果对本质概念作前面所述的理解,说人有自然本质则是不恰当的.一个具体的人,如张三,可以说他具有多层本质,不仅有人的本质,而且有不同类的人的本质,如他是党员,则有党员的本质,如是教师,则有教师的本质,等等.也可以说他不仅有自然本质,而且有不同类的自然的本质,如他有哺乳动物的本质,还有脊椎动物的本质,等等.但我们这里谈的是一般的人,而不是某一具体的人,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东西.它只能是社会本质.人的自然本质这一概念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有的同志认为人的自然本质指的不是人的一般自然属性,而是指的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自然属性,如人的能劳动的前肢(手)、能直立行走的后肢(脚)、能思维的大脑、能说话的声带和口腔,这些生理结构一方面是属于人的自然方面,一方面又为一般动物所无而为人所独有,所以它们是人的自然本质.问题是:人的生理结构能不能说是人的本质?无疑,它们是人所独有的自然属性,但按照前面所说的对人的本质这一概念的理解,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东西,即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劳动.这只是我们的抽象,实际上还有许多因素与它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其中不少因素具有区别人与动物的意义,如思维、语言等等,除此而外,它还有不可缺少的自然生理基础,如手、大脑、声带等等.如果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劳动是最根本的,我们称之为人的本质,那么,手、大脑、声带等等最好称为人的本质的自然基础.人的本质及其自然基础是在相互推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人本质观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