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师专官网(现变为汉江师范学院)的数学财经系狗头老师徐玉华,原来在

杨献珍、欧阳友权、周照群、陶德斌、胡安梅、邹壬申
立德、启智、修能、笃行
中文系、外语系、教育系、教育二系、计算机科学系等
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
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 郧山书院时期(1904年以前)

二十六年(1547年)郧阳巡抚于湛在府署东北所建的“郧山书院”(已淹没),礼部侍郎马理为之作《郧山书院记》,郧阳知府徐桂亦作有《郧山书院尊经堂记》,表彰于湛之功德,赞为“大雅之政”。万历十四年(1586年)知府沈鈇增修。

十一年(1733年)守道鲁之裕因书院坍塌而重建之;

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张世芳重修,四十七年知府曾恒德再修;嘉庆二年(1797)东西斋舍多有倾圮,知府王正常补葺,改名“龙门书院”;道光二年(1822年),皇帝下圣旨拨付郧山书院办学经费,次年学政杨怿曾将书院从府署东北移至移建于旧通判署址(今郧县城关镇),后知府李羲文修理讲堂学舍;咸丰九年(1859年)知府李宗涛又重修;由于地势低佳,不适宜办学,同治八年(1869年),知府金达迁郧山书院至郧阳城北三元宫(今郧山中学校址),并作《移建郧山书院记》,后来的郧阳府师范学堂、郧山中学、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郧阳中学校址均在此处。

三十年(1904年)根据两湖总督通令,各州、府、县书院一律改为中学堂或师范学堂旨意,郧山书院更名为“郧阳府师范学堂”,生源来自郧阳府属各县秀才和优秀的童生,民国初年郧阳府属各县的初等、高等小学堂教师,大多是“郧阳府师范学堂”的毕业生。

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推进社会教育。他改中学堂为中学校,学堂监督改称校长,“郧阳府师范学堂”因而易名“郧山中学”,学制四年,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杨献珍于年在这里求学。

民国十一年(192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实行新学制,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易名为湖北省立初级中学,设简易师范班。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增设中师班。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全省中学联合,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郧阳分校”,含高中、初中、师范三部分,校址一度迁至郧阳府学宫大成殿(今郧县城关镇西岭街郧阳汽车改装厂内,即将淹没)。学校接纳来自山东、武汉、襄阳等沦陷区流亡师生数千人,办学规模一度达到2400人,居全省之冠。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经房县籍省参议员段锡三提议师范部搬到房县,拟抗战胜利后搬回郧阳专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郧阳联中一分为三,即省立第八女高、省立郧县初级中学和省立房县乡村师范学校。同年9月,郧县原址新组建省立郧县简师,丁裕超任校长。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省立郧县简师并入,改为八师分部。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鉴于八师房县本部与郧县分部相距300余里不便管理,宜昌地区已无师范,八师房县本部改名为湖北省第六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迁往宜昌。同年6月在郧县的八师分部扩建为湖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属于中师。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省立八师由三皇庙迁到城内察院街,后又改名省立郧县师范学校。郧县解放前夕,学校曾被迫先后迁往

全国解放后,经省政府批准,留校师生又从公安县等地迁回

1950年3月28日,省教育厅通知郧阳专署,批准成立“湖北省立郧阳联合中学”,郧阳联合中学内设中学部、师范部和师训部,还办有附属小学,王少白任校长,吴逢亮任师范部主任。师范部即郧阳师范学校的初创阶段。

1954年秋,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经省教育厅批示,郧阳联合中学分为郧阳中学和郧阳师范学校,师范部从郧阳联中分出,单独建校,校名为湖北省郧阳师范学校,迁至郧县老城朗日郧阳府衙(已淹没)为校舍。

1956年前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试行了《师范学校规程》和《师范学校教育实习法》,颁发了《师范学校教学计划》,编写出版了师范学校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

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上马,学校后靠,迁至郧阳中学(三元宫)东侧,是为第2次搬迁。

1967年,因修建丹江口水库,郧阳师范老校址被全部淹没,经

同意,郧阳师范学校迁到

白浪公社马路大队,是为第3次搬迁。

1970年,为支持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学校服从上级安排,将整个校区转给铸造二厂,并经过认真选址并报地区同意,新的校址选在了郧县城东四公里杨溪公社红旗大队的香炉洼,是为第4次搬迁。

1975年9月,学校在中文、数学两个专业开设“高师班”。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湖北省政府批准,郧阳师范学校改为华中师范学院郧阳分院,开始招收三年制大专生,开办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5个专业。

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在华中师范郧阳分院的基础上成立郧阳师范专科学校,学制三年。

1979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从郧县搬迁至丹江口市东北郊七华里的金岗山为校址。

1980年元月,丹江口新校基建工作全面铺开,1981年至1983年暑假,各专业陆续从郧县迁到丹江口新校址,郧阳师范专科学校完成了历史上的第5次搬迁。

1982年省教育厅对师范专科学校的专业结构设置进行调整,郧阳师专被确定为文科为主的学校,停止了物理、化学两个专业的招生。

1983年经教育厅批准,增设政史专业,同时开办干部专修科、教师进修班和成人函授教育,生源以

1985年9月,物理、化学专业恢复招生。

1987年,学校成立成人教育处。

1989年,在郧西、郧县、房县、丹江口市15所中学建立实习基地。

1993年6月2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郧阳师范专科学更名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增设应用电子技术、化工工艺和体育教育专业。

1997年,学校开设本科班,校园规模全面扩大,办学层次、师生数量及招生省份增加,先后开办了会计、电子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等专业。

2005年,学校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同年,十堰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学校进行整体扩建,省政府原则同意扩建方案,新校区建设正式启动。

2008年,学校召开了十堰市大学生顶岗实习研讨会,按教育部要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非师范专业改为2+1”模式,师范专业改为“2.5+0.5”模式。

2009年秋季,十堰新校区正式启用。

2010年10月,学校办学主体迁入十堰城区。

2011年,学校报请省教育厅批准,在丹江校区开办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并利用暑期为竹山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开展职后培训。

2015年9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申报新设为汉江师范学院,并接受考察。

2016年3月22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同意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汉江师范学院。

截至2016年12月,专任教师640人,兼职教师170人,其中高级职称220余人,研究生220余人,“双师型”教师286人,全国优秀教师和湖北名师各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4人。聘有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

人民大学等100余位知名学者、博导为客座教授,聘请有7名外籍专家常年在校任教。

湖北省名师(1人):王进

湖北省优秀教师(4人):

喻斌、罗远芳、孟宪杰、李晓燕

国家级、省级专家名单:

郑格予、张昌斌、杨立志、杨洪林、杨立志、龚举善、周天宏、潘世东、陈俊、杨华山、孙勇、徐玉华

杨前明、李厚贵、张苏、戴志远、曾科、叶付仁、陈少华、徐爱华、张志锋、陈默、许文海、曾春、陈尚文、殷嘉新

省级教学团队(专科):

语文教育(负责人:程明安)、物理教育(负责人:陈俊)

截至2016年12月,设有中文、外语、旅游与管理、数学与财经、汽车与电子工程、生物化学与环境工程、艺术、计算机科学、教育、体育、教育二系11个教学系,9个本科专业,42个专科专业,形成了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为主干的学科体系,以及以教师教育专业为基础、非教师教育专业协调发展的发展格局。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1000人,面向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语文教育、文秘、新闻采编与制作

旅游英语、英语教育、 商务英语、应用日语
历史教育、旅游管理、法律事务、酒店管理
数学教育、会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投资与理财
物理教育、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
化学教育、生物教育、科学教育、应用化工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图形图像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物联网应用技术
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咨询
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装潢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拥有校内6个教学实验教学中心(实训基地),109个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152个,建有集教学、科研和实习实训于一体的附属示范幼儿园1所。有央财支持重点专业、央财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各2个(专科),承担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子项目3个(专科),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置换培训子项目1个(专科);湖北省高校实习实训基地1个(专科),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专科),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专科);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各1个(专科),湖北省重点专业7个(专科);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专科),省级精品课程11门(专科),校级精品课程68门(专科),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专科)。

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专科):

计算机软件与应用技术实训基地、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

湖北省高校实习实训基地(专科)

湖北武当山太极湖发展集团实习实训基地

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专科):

新闻采编与制作实训基地、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

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专科):

、应用电子技术(汽车电子方向)

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专科): [7]
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专科): [7]

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专科):学前教育原理、教师语言

“职前职后一体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3年第七届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3年第七届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汉字识字教学基础教程》

《武当文化概论》课程开发

2009年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师范院校《教师口语》教学新探

——《教师口语》与《大学语文》的整合与优化

2001年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古代文学全方位散点教学法

1997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高等代数中矩阵初等变换的教学

1993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法学概论”教学与普法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

1989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学研究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有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1个,十堰市科技创新团队1个,4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珍稀药用植物繁育创新团队

武当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汉水与十堰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应用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应用物理学科研究中心、学前教育研究中心

2010年至2016年,学校教师公开发表论文2170篇,其中被SCI、EI、CPCI收录76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2部,研究成果获省、市政府奖励69项,获国家、省、市(厅)级立项教科研课题109项,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成果鉴定4项,授权专利10项;获湖北省科研成果三等奖4项,十堰市科研成果奖72项。

截至2016年4月,汉江师范学院(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属湖北省教育厅管理;馆藏纸质图书近125万册,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

,设有武当文化研究、汉水文化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与应用研究、编辑出版研究、法学研究、政治经济研究等栏目;已出版发行150多期,先后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职高专十佳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

校训:立德、启智、修能、笃行

立德,为树立德行,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启智,为开发智慧,语出《六韬》:“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

修能,为培养能力,语出《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笃行,为努力实践,语出《礼记·中庸》:“明辨之,笃行之”;

综合起来,意思是树立高尚的品德,积极开发智慧,认真培养能力,努力付诸实践。

汉江师范学院校名采用毛泽东书法字体集字而成,风格豪放酣畅,苍劲有力,底蕴丰厚,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品位。

汉江师范学院校徽以蓝白两色为基调。外沿部分由毛泽东书法字体“汉江师范学院”和学校英文全称“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构成。中心部分由“汉江”和“师院”两词的首字母“H”、“S”变形而来,分别为两片船帆与蜿蜒流淌的汉江的抽象图案,寓意着莘莘学子在这里扬帆启航,开始人生的新起点;“1904”标明学校前身“湖北郧阳府师范学堂”创办于1904年。整个校徽构图简洁、形象鲜明、寓意丰富。

截至2016年4月,汉江师范学院有

、棋艺协会、楚韵汉服社、书画学会、环境保护协会、科技协会、空手道社团、职业生涯发展协会、读书协会、Ace魔术社、演讲协会等社团。

党委委员、副校长:陈 俊

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孙丽平

  • .汉江师范学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范学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11.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范学院[引用日期]
  • 15.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17. .汉江师范学院新闻网[引用日期]
  • .汉江师范学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范学院[引用日期]
}
杨献珍、欧阳友权、周照群、陶德斌、胡安梅、邹壬申
立德、启智、修能、笃行
中文系、外语系、教育系、教育二系、计算机科学系等
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
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 郧山书院时期(1904年以前)

二十六年(1547年)郧阳巡抚于湛在府署东北所建的“郧山书院”(已淹没),礼部侍郎马理为之作《郧山书院记》,郧阳知府徐桂亦作有《郧山书院尊经堂记》,表彰于湛之功德,赞为“大雅之政”。万历十四年(1586年)知府沈鈇增修。

十一年(1733年)守道鲁之裕因书院坍塌而重建之;

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张世芳重修,四十七年知府曾恒德再修;嘉庆二年(1797)东西斋舍多有倾圮,知府王正常补葺,改名“龙门书院”;道光二年(1822年),皇帝下圣旨拨付郧山书院办学经费,次年学政杨怿曾将书院从府署东北移至移建于旧通判署址(今郧县城关镇),后知府李羲文修理讲堂学舍;咸丰九年(1859年)知府李宗涛又重修;由于地势低佳,不适宜办学,同治八年(1869年),知府金达迁郧山书院至郧阳城北三元宫(今郧山中学校址),并作《移建郧山书院记》,后来的郧阳府师范学堂、郧山中学、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郧阳中学校址均在此处。

三十年(1904年)根据两湖总督通令,各州、府、县书院一律改为中学堂或师范学堂旨意,郧山书院更名为“郧阳府师范学堂”,生源来自郧阳府属各县秀才和优秀的童生,民国初年郧阳府属各县的初等、高等小学堂教师,大多是“郧阳府师范学堂”的毕业生。

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推进社会教育。他改中学堂为中学校,学堂监督改称校长,“郧阳府师范学堂”因而易名“郧山中学”,学制四年,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杨献珍于年在这里求学。

民国十一年(192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实行新学制,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易名为湖北省立初级中学,设简易师范班。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增设中师班。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全省中学联合,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郧阳分校”,含高中、初中、师范三部分,校址一度迁至郧阳府学宫大成殿(今郧县城关镇西岭街郧阳汽车改装厂内,即将淹没)。学校接纳来自山东、武汉、襄阳等沦陷区流亡师生数千人,办学规模一度达到2400人,居全省之冠。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经房县籍省参议员段锡三提议师范部搬到房县,拟抗战胜利后搬回郧阳专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郧阳联中一分为三,即省立第八女高、省立郧县初级中学和省立房县乡村师范学校。同年9月,郧县原址新组建省立郧县简师,丁裕超任校长。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省立郧县简师并入,改为八师分部。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鉴于八师房县本部与郧县分部相距300余里不便管理,宜昌地区已无师范,八师房县本部改名为湖北省第六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迁往宜昌。同年6月在郧县的八师分部扩建为湖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属于中师。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省立八师由三皇庙迁到城内察院街,后又改名省立郧县师范学校。郧县解放前夕,学校曾被迫先后迁往

全国解放后,经省政府批准,留校师生又从公安县等地迁回

1950年3月28日,省教育厅通知郧阳专署,批准成立“湖北省立郧阳联合中学”,郧阳联合中学内设中学部、师范部和师训部,还办有附属小学,王少白任校长,吴逢亮任师范部主任。师范部即郧阳师范学校的初创阶段。

1954年秋,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经省教育厅批示,郧阳联合中学分为郧阳中学和郧阳师范学校,师范部从郧阳联中分出,单独建校,校名为湖北省郧阳师范学校,迁至郧县老城朗日郧阳府衙(已淹没)为校舍。

1956年前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试行了《师范学校规程》和《师范学校教育实习法》,颁发了《师范学校教学计划》,编写出版了师范学校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

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上马,学校后靠,迁至郧阳中学(三元宫)东侧,是为第2次搬迁。

1967年,因修建丹江口水库,郧阳师范老校址被全部淹没,经

同意,郧阳师范学校迁到

白浪公社马路大队,是为第3次搬迁。

1970年,为支持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学校服从上级安排,将整个校区转给铸造二厂,并经过认真选址并报地区同意,新的校址选在了郧县城东四公里杨溪公社红旗大队的香炉洼,是为第4次搬迁。

1975年9月,学校在中文、数学两个专业开设“高师班”。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湖北省政府批准,郧阳师范学校改为华中师范学院郧阳分院,开始招收三年制大专生,开办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5个专业。

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在华中师范郧阳分院的基础上成立郧阳师范专科学校,学制三年。

1979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从郧县搬迁至丹江口市东北郊七华里的金岗山为校址。

1980年元月,丹江口新校基建工作全面铺开,1981年至1983年暑假,各专业陆续从郧县迁到丹江口新校址,郧阳师范专科学校完成了历史上的第5次搬迁。

1982年省教育厅对师范专科学校的专业结构设置进行调整,郧阳师专被确定为文科为主的学校,停止了物理、化学两个专业的招生。

1983年经教育厅批准,增设政史专业,同时开办干部专修科、教师进修班和成人函授教育,生源以

1985年9月,物理、化学专业恢复招生。

1987年,学校成立成人教育处。

1989年,在郧西、郧县、房县、丹江口市15所中学建立实习基地。

1993年6月2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郧阳师范专科学更名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增设应用电子技术、化工工艺和体育教育专业。

1997年,学校开设本科班,校园规模全面扩大,办学层次、师生数量及招生省份增加,先后开办了会计、电子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等专业。

2005年,学校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同年,十堰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学校进行整体扩建,省政府原则同意扩建方案,新校区建设正式启动。

2008年,学校召开了十堰市大学生顶岗实习研讨会,按教育部要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非师范专业改为2+1”模式,师范专业改为“2.5+0.5”模式。

2009年秋季,十堰新校区正式启用。

2010年10月,学校办学主体迁入十堰城区。

2011年,学校报请省教育厅批准,在丹江校区开办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并利用暑期为竹山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开展职后培训。

2015年9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申报新设为汉江师范学院,并接受考察。

2016年3月22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同意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汉江师范学院。

截至2016年12月,专任教师640人,兼职教师170人,其中高级职称220余人,研究生220余人,“双师型”教师286人,全国优秀教师和湖北名师各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4人。聘有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

人民大学等100余位知名学者、博导为客座教授,聘请有7名外籍专家常年在校任教。

湖北省名师(1人):王进

湖北省优秀教师(4人):

喻斌、罗远芳、孟宪杰、李晓燕

国家级、省级专家名单:

郑格予、张昌斌、杨立志、杨洪林、杨立志、龚举善、周天宏、潘世东、陈俊、杨华山、孙勇、徐玉华

杨前明、李厚贵、张苏、戴志远、曾科、叶付仁、陈少华、徐爱华、张志锋、陈默、许文海、曾春、陈尚文、殷嘉新

省级教学团队(专科):

语文教育(负责人:程明安)、物理教育(负责人:陈俊)

截至2016年12月,设有中文、外语、旅游与管理、数学与财经、汽车与电子工程、生物化学与环境工程、艺术、计算机科学、教育、体育、教育二系11个教学系,9个本科专业,42个专科专业,形成了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为主干的学科体系,以及以教师教育专业为基础、非教师教育专业协调发展的发展格局。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1000人,面向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语文教育、文秘、新闻采编与制作

旅游英语、英语教育、 商务英语、应用日语
历史教育、旅游管理、法律事务、酒店管理
数学教育、会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投资与理财
物理教育、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
化学教育、生物教育、科学教育、应用化工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图形图像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物联网应用技术
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咨询
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装潢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拥有校内6个教学实验教学中心(实训基地),109个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152个,建有集教学、科研和实习实训于一体的附属示范幼儿园1所。有央财支持重点专业、央财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各2个(专科),承担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子项目3个(专科),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置换培训子项目1个(专科);湖北省高校实习实训基地1个(专科),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专科),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专科);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各1个(专科),湖北省重点专业7个(专科);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专科),省级精品课程11门(专科),校级精品课程68门(专科),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专科)。

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专科):

计算机软件与应用技术实训基地、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

湖北省高校实习实训基地(专科)

湖北武当山太极湖发展集团实习实训基地

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专科):

新闻采编与制作实训基地、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

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专科):

、应用电子技术(汽车电子方向)

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专科): [7]
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专科): [7]

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专科):学前教育原理、教师语言

“职前职后一体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3年第七届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3年第七届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汉字识字教学基础教程》

《武当文化概论》课程开发

2009年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师范院校《教师口语》教学新探

——《教师口语》与《大学语文》的整合与优化

2001年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古代文学全方位散点教学法

1997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高等代数中矩阵初等变换的教学

1993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法学概论”教学与普法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

1989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学研究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有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1个,十堰市科技创新团队1个,4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珍稀药用植物繁育创新团队

武当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汉水与十堰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应用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应用物理学科研究中心、学前教育研究中心

2010年至2016年,学校教师公开发表论文2170篇,其中被SCI、EI、CPCI收录76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2部,研究成果获省、市政府奖励69项,获国家、省、市(厅)级立项教科研课题109项,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成果鉴定4项,授权专利10项;获湖北省科研成果三等奖4项,十堰市科研成果奖72项。

截至2016年4月,汉江师范学院(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属湖北省教育厅管理;馆藏纸质图书近125万册,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

,设有武当文化研究、汉水文化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与应用研究、编辑出版研究、法学研究、政治经济研究等栏目;已出版发行150多期,先后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职高专十佳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

校训:立德、启智、修能、笃行

立德,为树立德行,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启智,为开发智慧,语出《六韬》:“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

修能,为培养能力,语出《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笃行,为努力实践,语出《礼记·中庸》:“明辨之,笃行之”;

综合起来,意思是树立高尚的品德,积极开发智慧,认真培养能力,努力付诸实践。

汉江师范学院校名采用毛泽东书法字体集字而成,风格豪放酣畅,苍劲有力,底蕴丰厚,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品位。

汉江师范学院校徽以蓝白两色为基调。外沿部分由毛泽东书法字体“汉江师范学院”和学校英文全称“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构成。中心部分由“汉江”和“师院”两词的首字母“H”、“S”变形而来,分别为两片船帆与蜿蜒流淌的汉江的抽象图案,寓意着莘莘学子在这里扬帆启航,开始人生的新起点;“1904”标明学校前身“湖北郧阳府师范学堂”创办于1904年。整个校徽构图简洁、形象鲜明、寓意丰富。

截至2016年4月,汉江师范学院有

、棋艺协会、楚韵汉服社、书画学会、环境保护协会、科技协会、空手道社团、职业生涯发展协会、读书协会、Ace魔术社、演讲协会等社团。

党委委员、副校长:陈 俊

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孙丽平

  • .汉江师范学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范学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11.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范学院[引用日期]
  • 15. .汉江师院[引用日期]
  • 17. .汉江师范学院新闻网[引用日期]
  • .汉江师范学院[引用日期]
  • .汉江师范学院[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东湖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