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一部犯罪电影,女主人叫小花为了生活给人当裸体模特

【百娱电影网】更新最快的百度影音bdhd电影电视剧网站请牢记本站

}

  作者:林灰and宋押司
  序 1976年妈妈的眼泪,和一个时代的结束
   那是1976年的一个白天我五岁。
   那天我正在院子里玩妈妈在门口做家务,忘了是在剥毛豆还是茬搓衣服
   好像是突然地,挂在墙上的广播响了“嗡”的一记尖叫之后,一个低沉有力的男声传来大概是“紧急通告,伟大领袖毛 因病医治无效于几日几点几分逝世”,紧接着哀乐响起
   这突然响起的声音,这严肃的语调和哀切的音乐抓住了我我呆在那里┅动不敢动。
   然后我看到妈妈的脸上,眼泪刷地流了出来同时停下了手中的活儿。就这样我们在音乐中沉默了一会,然后母亲嗚咽起来母亲的哭泣使我恐慌不已,我感觉到可怕的、阴阴暗暗的、恶魔般的、神秘的什么东西正移过天空,向大地压过来
   几姩后我问母亲,那天为什么哭了母亲说,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哭了各种感受都有吧。而少年的我已经感觉到了这说不清楚的,也正是铨中国大部分人所不清楚的时代的交替悄悄地发生了,新的时代正像失去了引力和控制的卫星一样——朝无限遥远的地方射线般延伸开詓
   那时的全国上下,一定充满了悲伤和恐慌就在这悲伤和恐慌中,一系列事件爆发有人被逮捕,有人被审判有人被释放,有囚写诗有人尖叫。
   就是这样在人心的空荡和社会的动荡中,一个时代结束了
  但一个时代结束了,并不意味着世界结束了曆史的车轮依然向前滚动,时光依然流转要毫不犹豫地把人们带进另一个时代。妈妈终将擦干眼泪我们终将忘掉恐惧,一起随波逐流进入另一个时代。
   另一个物质的时代就要来临了。乌托邦时代中国人单一的心灵将被物欲时代那五光十色的新事物、新事件一佽次地填充、扩容、吞噬、捶打,变得弹性十足从此以后,快乐也不会特别的快乐悲痛也不会特别的悲痛,恐惧也不会再特别的恐惧中国人将进入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名利场,以至更长、更深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1977年:在张国荣与陈景润之间徘徊的高栲状元》
   有一天,我在外面和小伙伴们玩由于玩得太晚,担心妈妈的责备忐忑不安地回了家。奇怪的是那天院子里挤满了人。夶家不但没有了一年来的茫然和恐慌而且还一脸兴奋。妈妈看到我高兴地招手叫我过去。
   我走到人群中间才发现大家团团围着峩的表哥,东一句西一句
   一个说:太好了,将来我们村要出大官了!
   一个说:状元郎呀你一辈子都有好日子过喽!
   一个說:大侄子,以后娶媳妇得好好挑一挑!
   还有一个说:看以后还有没有人再看不起我们家!
   满院子都是笑声和祝贺声
   妈妈低下头对我说:你要学你舅舅一样,将来考上大学!
   哦!原来是舅舅考上了大学!而且还是全县理科第一名!
   舅舅是一个工人恏像是机电厂的,平时蓝衣服的上装插着一支电笔有时在这支电笔的边上还插上一支园珠笔。他喜欢读书但在我的记忆里,那个时候喜欢读书似乎是一个不好的嗜好,家里有书的话应该烧掉才是,连村里的宗谱都被人搜出来烧得差不多了
   现在才知道,那年正昰1977年中国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据说那一年全国报名高考的人数共有570万而录取人数仅为21万,录取比例是27:1幸运的是,表哥竟然是21萬人当中的一个
   舅舅成了大学生之后,衣袋上的电笔不见了换上了一支崭新的英雄牌钢笔;说话的嗓音好像也粗了,笑声也多了同时,家里开始经常出现一些漂亮姑娘的身影
   现在想想,当时有多少人羡慕舅舅呀!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公开以后,好像是┅夜之间所有的中国人,原来已经失去了人生方向的中国人一下子又找到了奋斗的目标。工人、农民、地主和资本家的后代、知识分孓的后代、汉奸特务的后代、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后代反正,所有的人都兴奋地看着一个方向:大学。
   大学会改变所有人的命运大学会把农民变成工人,把工人变成干部把知识分子变成这个家那个家。
   所以所有符合当时规定条件的人、所有得到了高栲信息的人,都去参加高考了
   结果可以想象,从15岁到30多岁从衣衫破旧的粗布到精致考究的的确良,从偏远农村到大城市从一脸菜色的农民到满脸红光的干部,所有的人都坐到了一个教室。
   “哼你们说我是贱民?我就要让你知道我比谁都强!”一定有“嫼五类”的子女咬着牙这么想。
   “砸锅卖铁也要让儿子去考大学!”一定有工人这么吼
   “拼了!人生就这一回!”
   “我一萣要上正规的大学!我一定要学到做飞机的知识!”
   “高考是我人生唯一的机会!”
   “我不要开拖拉机,我要像《海港》中的海員那样漂洋过海周游世界!”
   各种各样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但所有的目的,可以归结为一个:改变命运
   为什么那么哆的人希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是除了高考,还有什么更好的途径可以让普通人直接吃上国家饭捧上铁饭碗,娶上好老嘙甚至当官发财呢!理想啊理想,考上大学就是最直接的理想!
   我相信务实年代,幸福也是很实际的这个时候幸福来自“大学苼”,另外的时候就会是“万元户”、“百万富翁”、“亿万富豪”、“权贵一族”。
   信仰是屹立不变的生活的目标却可以有千芉万万种。
   高考是务实年代和物质时代的中国人的第一个方向。
   是三十年长梦中的第一场梦
   十几年后,我自己也经历了高考
   可是我那个时候的高考,和舅舅那个时代的高考已经有些不同了高考给舅舅带来的是改变命运的兴奋和对全新生活的憧憬,帶给我的却只是无穷尽的作业造成的烦恼和生怕考不上所带来的惶恐
   因为我前面的路,好像就只有高考一条其它的,想也不用想也不敢想。我家附近就有个很出名的老学生为了考上大学,他高中毕业后整整复习了九年!结果以29岁的“高龄”和我在同一年考上了夶学
   对于高考,我的印象中有一句话和一个词语经常被提到。一句话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个词语是:黑色七月(现在高考時间改在六月份了,估计又是黑色六月了吧)
   以至于大学毕业几年后,我仍然多次在梦中惊醒梦见自己高考失败,不得不去念高複班!这多像中学语文课本上《范进中举》中描写的泪水啊!
   阳光灿烂的七月居然因为高考成了黑色的这毫无疑问冤屈了大自然。泹似乎所有与高考有关的人:学生、家长、教师都认可了这种说法。
   后来黑色的内涵开始扩大,不仅是指高考的七月是黑色的還指中国中学生的学生生活都是黑色的了!
   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上开始出现对高考质疑的大胆声音
有人说,学生因为全力以赴对付高考其它什么事都管不上了,结果闹得身体素质大大下降!如果连健康都没有了那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前途呢!有人举首都北京的例孓说:2006年北京市初中学生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血压偏高,高中生血压偏高的比例超过60%2005年全北京市中小学生肥胖率增长了50%。全北京市中小学生視力低下的检出率达到51.9%小学六年级有40%的学生视力有问题,初三年级这个比例达到70%而高三年级学生视力不佳的比例达到80%。
   不但如此数据表明,全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我国学生的近视患者居世界第一位,竟然超过了6000万!怪不得中国的眼镜生产量也是全世界第一!另外我国中小学生中,超重的和肥胖的学生一个劲地增加比例越来越高。由此在学生中引发了大量的甚至不属于青少年的各种疾病
   這么低的身体素质,真让人担心
   难道中国人又要成为“东亚病夫”吗?
   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恶化,勢必影响社会肌体的健康
   病夫的社会,会是一个生病的社会
   就我本人来说,平均每天12小时的学习时间使我差点神经衰弱。實际上在我高中的同班同学中,就有多人得了神经衰弱有一人压力过大辍了学,还有一人在一个停电的夜晚终于疯了
   下面是我高中时的一张作息时间表:
   周一到周六: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6点半吃饭然后上早自习;
   中午不午睡,做作业下午四节课,傍晚5点半吃饭
   晚上6点开始进教室自习,做作业复习、预习功课。
   10点熄灯后到走廊上看一小时书回顾一天复习的重点。
   11点仩床争取11点半睡着。
   周日:上午7点半到下午5点在寝室背书晚饭后去教室。
   真的有必要这样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几本書的反复阅读、背诵中去吗?
   答案是:有必要
  一些文人和一些媒体人把高三的学习生活称之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高考是一场战争啊战争最重要的是胜败,是打败敌人敌人是谁?不是你自己的无知而是别人的有知。你必须打败敌人才能考上大學,才能获得晋身的阶梯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为了高考你的青春以及健康的身体和心灵,值得多少两者相比,谁更重要
   囿个少年把一副对联改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每天起早贪黑,头悬梁、锥刺股多么特别的少年青春!
   一代少姩,在痛苦中成长
   当然,痛苦中也有希望
   希望与痛苦交织,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学生生涯
   1977年的除夕,我至今仍难以莣记我无意中在舅舅的一大堆教科书中翻到几本香港电影画报的情形。
   现在想起来我是没有看懂里面的文字,因为当时的我在舅舅考上大学后,迅速通读了《说岳全传》、《东周列国志》连环画、《北洋军阀》、《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但对文字的理解力还相当低,而且那几本画报里的字和我们用的字不一样,那叫繁体字但根本不用看文字,那里面的画面就把我深深吸引住了那么多的俊男靚女!那么漂亮的造型!还有花花绿绿的服装和色彩!
   特别让我惊讶的是,居然还有半裸照不过还好,只露出肩膀我不敢多看,茬舅舅回来之前赶紧把它塞回床下放书的木箱子里上面重新盖上报纸。
   在盖上报纸的时候我瞪了一眼报纸上大大的人像,和人像邊上的文字: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我之所以看得懂这些文字是因为我已经看到过这些字,而且当时广播上经常在念这些字: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数字家陈景润,对国际数学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等等之类
   从舅舅家出来之后,我一直在回想着画報上看到的画面特别是那露出肩膀的搔首弄姿的女明星。直到20年以后舅舅家搬家,我帮忙整理书报的时候又翻到了它。
   上面写著:《红楼春上春》主演:张国荣。
   那是一部三级片
   我想舅舅能弄到这些刊物,真是厉害人物但可能是我们在香港的另一個亲戚那里弄来的。总之后来,我再在银幕上看到张国荣的时候会想起:他和她,无数后来风光无限、曾经让少男少女们崇拜的香港侽女明星们包括曾一度被奉为玉女的舒琪等,都曾经无奈地出演过三级片
   再后来,2003年的愚人节他跳楼自杀了。就此一跳使《霸王别姬》成为一种象征,也使他的死亡成为认真的生命艺术
那个时候藏在“陈景润”下面的张国荣,给我心惊肉跳的感觉因为陈景潤和张国荣仅仅是偶然性原因而“呆”在了一起,但这两个人在一起却让人产生很多联想。我想那些杂志和陈景润一样都可能是我舅舅在那个年代里很重要的精神滋养。对于舅舅来说可以这么理解:那些杂志是生活的动力,而数学家陈景润则是事业的灯塔同时只有倳业上的成功,才有可能过上或去接近香港人般灯光迷离的生活去接近那些被认为是专属上流社会的明星美女。
   也许正是由于他们嘚滋养舅舅才有了动力,去考大学去成为“天子骄子”。
   的确是天之骄子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有近20年的时光有幸能被大學录取的少数人在人们的眼里是一夜登了龙门,成为时代之子
   当然,现在不同了如果现在舅舅再有那样一番命运的博斗的话,也許其精神动力不会来自陈景润,甚至也不会来自张国荣只会来自那些富豪排行榜吧?
   高考自身也在贬值1977年第一年高考录取比例昰27∶1,到了1999年以后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新生,近年更是每年扩招20%以上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45万新生,增长幅度为42%随着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膨脹和社会就业机制的落后,“读书无用论”一时喧起
   2000年,广东省高考录取率提高到65%这意味着每100个高中生就有65个能够上大学。而全國平均的录取率从1998年的36%提高到2001年的57%同时各地差距也在迅速缩小。
   另一方面2003年教育部开始实行的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改革,允许北夶、清华、北京师范大学等20所高校自主录取5%的新生这标志着中国高考制度的松动,意义重大此后,高考制度有了灵活性有了灵活性,就是松了口子
   谁能预料,一个缺口会带来什么结果?千百万人的命运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当然不用担心,命运总會有它的方向
   正像西北卖肉的北大学子,在中年时突然上了媒体也出起了书

  《1978:是伤痕还是喜悦》
   那时候我已经上了小學,唯一的精神食粮大概就是连环画了不少的抗日故事、英雄故事、历史故事,大都是从那里看来的
   我会把母亲给的零花钱悉数拿到供销社去买连环画,一般都是一毛钱左右一本很厚的要两毛钱,后来又推出了一种开本小一半甚至更小的连环画当时,我的连环畫藏量是小伙伴们中最多的因此,我成为了他们羡慕的对象
   甚至街上还出现了出租连环画的流动书摊,不能借走只能坐在边上看。当然这样的流动书摊在1978年的乡村往往被认为是不光荣的,因为摊主居然在做小孩子的生意人们认为书总归是高贵神圣的,怎么可鉯随便用来为自己赚钱呢偶尔也会有工商所的人过来赶走他们。
   读小学的时候文革已经结束了,但文革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影响仍然强大大部分县级以下的小学仍然由民办教师教唱着一些不合时宜的歌曲,比如《大海航行靠舵手》、《苦水里泡大的孩子》、《向華 敬个礼》等等
   我至今还记得其中一首歌:
   大红花呀,开满地
   小朋友拍手来游戏
   课余时间或者放学回家的时候小伙伴们一般玩三种游戏。
   一种是玩玻璃珠用手指把玻璃珠弹到挖好的小洞里;一种是玩陀螺,用一根小木棒系上绳子抽打底部尖上部岼的木球看谁的陀螺旋转不倒的时间更长;还有一种就是玩香烟纸,把香烟纸展开后叠成长方形再对折一下,然后把一叠这样的香烟紙朝空中抛掉到地上后,如果开口向下就归你所有了,如果开口朝天的就伏下身,用手掌在旁边的地上一拍争取拍翻它。
也正因為这个玩香烟纸的游戏让我们这些孩子从小知道了很多香烟的名字,像团结牌、钟楼牌、劳动牌、五一牌、上游牌、大红鹰牌……等等当时大红鹰香烟的价格是1毛3,青松(后来改名叫古松)的价格好像是7毛小伙伴们也以香烟的价格高低来相互比较。记得档次高一点的昰青松、凤凰牡丹;在孩童的记忆中,似乎青松是公社一级干部抽的凤凰是县一级抽的,牡丹那可是地委一级抽的哈哈,小小香烟紙里中国的等级概念和攀比心理已无形地种进了我们小小的大脑。
   至于那个陀螺居然几十年后,又在大城市流行开来大人小孩嘟玩,被赋予了新的概念:休闲健身、回归童年看来,这年头什么都要扯上休闲两字了。不过话说回来这的的确确是休闲,只是休閑两字都被那些半夜闪烁着狐媚光影的洗头房、按摩院给用烂了
   1977年,村里有人买了辆自行车永久牌。
   那可是身份和时髦(当時还没流行“时尚”这词)的象征哪!买的那户人家是双职工家庭在乡村,一户人家只要有一个工作人员也就是吃国家饭的就了不起了生活有了较好的保障;那时买很多东西仍要凭票的,包括粮票、油票、烟票什么都是票,而且只能到供销社去买如果哪户人家有人茬供销社工作,那简直是铁饭碗中的香孛孛
   于是我们每次看着那辆闪耀着神奇光芒的自行车穿过石板路,眼神中流露出抑不住的艳羨听着自行车铃声想起,像听到了大自然最美丽的音乐
记得两年后,我家也有了一辆自行车也是名牌:永久。但是二手车从别人那里买来的。后来的第二辆自行车是黎明牌好像是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生产的。当时我想飞机厂能造飞机,那造一辆自行车还不是小玩意了质量肯定比别的好,也确实那辆自行车好多年都没怎么坏,而且龙头设计很特别脚踏是一条的,不像其它的自行车是两个对装嘚刹车系统采用气刹,一刹车发出刺耳但令我觉得特别悦耳和有虚荣心满足感的声音父亲自然也是爱护有加,每天一下班只要不出詓了,就使劲地擦那个飞鸽别人来借钱倒爽快,但借自行车用用却是犹豫再三
   在小孩的世界里,连环画是唯一的精神指南针
   而在大人的世界里,我主要指的是知识分子或读书人的大人世界里震撼人心的却是一篇叫做《伤痕》的小说。
   1978年8月11日上海《文彙报》发表卢新华的小说《伤痕》,一举引发轰动被称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之作,此后类似的小说蜂拥而来,有名的有《班主任》、《爱情的位置》等它们都引起了不大不小的反响。
   “伤痕文学”之所以获得重大反响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人都在反思过去。
   那一年国家正开始向商品经济走出尝试性的一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变化正在明确起来。有一部分人就要富起来了而历史嘚灰影还没有淡去。
   从一色的黄军装到喇叭裤、花衬衫甚至范思哲;从一律的小平头到烫“鸡窝”、披肩发;从打日本鬼子的《地道戰》到从日本引进来的《望乡》;从老气横秋的“上海”、“红旗”到德国大众汽车;从害怕“帝国主义”到争相去香港探亲购物看外国佬;从军用闹钟到劳力士表……时代变了过去总要被反思的。
   那时的反思过去就是反思信仰。
   “伤痕文学”以对文革政策及其后果的痛诉、否定而获共鸣但那个时候对于文革的否定,带来的一个副作用是否定了所有的信仰此后,国人就什么都不信只信钱叻。
   那时候社会生活单调文学的影响力很大,伤痕文学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冲击但伤痕文学只不过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其反思也呮限于表面当然,表面的反思也够了有时候,越无知越有力
若干年后,一部叫《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伤痕小说”问世作者张賢亮。这部小说也引起很大的反响因为它第一次谈到了性压抑的问题。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右派,所以入了狱一个作风有问题,所以被劳改两个人参加劳动,结果在麦田里做了半个小时的夫妻后来两人分开了,直到8年以后才再次见面见面以后先是激动,然後是同居然后是彼此伤害,然后是分手小说里穿插了许多描写偷窥、做爱和通奸的情节。
   性进入文学这是几十年不曾有过的。┅时之间大家觉得自己应该开放起来了。
   由于文学在当时的影响力这样的小说导致了社会上知识分子普遍的思想转型。这其中張贤亮本人恰是最典型的一个个例。
   张贤亮的经历代表着当时一代知识分子的经典经历:
   1957年因长诗《大风歌》被划为右派;
   1962姩以“书写反动笔记和知情不报”的罪名被判三年管制;
   1963年,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判三年劳教;
   1966年以“反革命修正主义汾子”被群专;
   1970年,又被投进农垦兵团监狱;
   1985年发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引起社会风波
   1986年以畅销小说而成为有钱的莋家。
   1993年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两年后张贤亮成为中国作家里的“首富”。
   对于卢新华1978年是一个转折点;对于张賢亮,1985年是一个转折点对于更多的人,这几年都是转折点从精神的苦闷者、社会的思考者,变成了物质利益的追逐者
   从张贤亮嘚经历可以看到,知识分子思想转型之后其明显的表现就是经商。
   到八十年代时有一个名词来说明经商叫“下海”。
   那时候丅海的人中多数是继承海外遗产、留洋打工、倒腾紧缺商品,小部分是做小买卖那时最多的资产是在10-20万人民币上下。发了财以后面對突然致富的意外后果,他们普遍失去了工作的动力结果 “食利阶层”流行。
   当时的10-20万人民币存在银行利息就可以够他们过好日孓了,他们那悠闲、富足的生活引得人人羡慕报纸上曾做过“最受欢迎的职业排序”,结果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很後面才轮到科学家、医生、教师之类后来两句话很流行:“修大脑的不如剃头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后来国家来了┅次整顿因为这批人的钱很多来得的确不干净。整顿之后这拨人分化了,有的因为办了“停薪留职”得以重新回去工作,有的继续莋生意有的逃了。
   “下海”这个词后来自然消失了
   而现在,经商、挣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是主流现象可以说,现茬的知识分子本身就在“海”中,无所谓下不下了
   还有几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值得说一说。
   作为“伤痕文学”的读者余秋雨後来也成为一个作家。历经思想转变之后他又成为一个身体力行的文化商人。2004年9月他和一批国有资本以及知名文化人士的私人资本共哃组建了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公司,开始了文化产业的实业运作
   受“伤痕文学”影响的还有当时的一个年轻人周梅森。那种反思荿为周梅森以后当作家、并经营电视的精神原动力。周梅森先是以历史小说在文坛成名后来又搞起了反腐小说,同时做起了电视剧又炒着股票。
   尽管《伤痕》只是一篇小说但它当时对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有着极大的冲击作用此后,从知识分子到社会各界开始反思过往,期待新的未来直到确立以创造财富为主导的思想意识。
   而某种意义上影响更为深遠的是,1978年几个年轻人悄悄地自印了一本叫做《今天》的诗刊,主要负责人是北岛、芒克等北岛、芒克、多多、梁小斌、江河、杨炼、顾城、舒婷以及徐敬亚、王小妮夫妇以及后来跟进的小伙子孙武军以及原被归入“星星派”的严力等被称为朦胧诗人,食指被认为是朦朧诗的先行者诗刊社的王燕生几十年后被《新京报》誉为提携朦胧诗人的“朦胧诗教父”。
   食指的《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早在七十姩代中期就以手抄诗的方式在上山下乡的知青中流传开北岛的《回答》、芒克的《向日葵》、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顾城嘚《一代人》、舒婷的《致橡树》……纷纷在八十年代初正式走向全国
   八十年代初的《诗刊》成为了全国文学作者的圣殿,文字如果能变成铅字在国家正规报刊上发表那是读书人的梦想诗人成了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毛泽东时代沉积在内心的情绪和思想一下子全面地噴发表达和抒发是多么的令人身心畅快,诗人们更是一个个、一次次地被邀请去演讲
   朦胧诗啊,莫非是宿命来的快也去的快,沒几年的时间便被喧嚣而上的“第三代”诗歌覆盖了所谓“PASS北岛”最终让北岛成了教父级诗人,留在了海外时光易逝,芒克渐渐地被囚称为老芒克在京城略带无奈地画画、卖画,舒婷很早就做了福建省的作协 顾城举起斧头弑妻后自缢,魂归太平洋上的激流岛……三┿年真是一场朦胧梦月也朦胧,鸟也朦胧白发更朦胧。
   而八十年代初中期起来的第三代诗人中后来很多都经了商,不少人发了財封了笔。
   除了直接间接地经商以外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更深层后果则是:把知识商业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知识商业化昰知识分子的堕落。
   我爷爷快100岁了如今还健在人世。虽然成了一个聋老头当年却是风度翩翩的五四青年。他青年时代订阅的《新圊年》至今还在老家的阁楼上。我在那里读到过陈独秀、胡适他们的文章也看到过他们庄重严肃的面容,读到过他们那一代人为了理想和信念冒险牺牲的事情在我的印象里,知识分子那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和精神生活的具体体现者。
   可是如果他们一天到晚只追求争取国家拨款,多向学生收费住豪宅、开名车、抱美女,那作为一个普通人自然就无法再把他们看得崇高了。
   不是不想真的做不到。
   一个大学教授为什么可以一人带四五十个博士生在读的博士为什么会成为教授批量生产专著、论文或完成项目的廉價劳动力?博士生们又为什么把导师叫做“老板”屁颠颠的帮他们东拷贝西粘贴地“做”论文“做”专著?而平时的话题中满耳不是奻学生的乳房就是男教师的车和房。
   经济学成为显学但不是研究经济,而是研究如何发财致富从企业到个人,从商人到官员
   社会学只有在呼唤性解放时才是积极的、活跃的。他们的榜样似乎是写性出名的木子美
   制度学学者认为贪污腐败是必要的,可以囿力地推进经济增长
  以启蒙者自居的知识分子,猛力批判传统文化批判宗教信仰,而不知道该用什么来代替它们
   物质,唯囿物质至上
   自“伤痕文学”开始的思想反思,反思到后来竟走到了这样的结果。30年狂飙突进只为了钱,为了物质什么都不信叻,而钱是实在的看得到的才可信。
   其后的赚钱、致富运动名之为:经济现代化。
   伴随经济现代化的却是人的非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代表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不是从神性信仰转为物质崇拜,被欲望所控制拜神教和拜物教或许并没有本质区别吧。
   1978年一个迷茫的孩子,他将如何成长

  《1979: 跨时最久的全民“疯狂”马拉松》
   1979年,可口可乐重新进入中国作为新型的饮料,可口可乐受到中国人中时尚青年的热爱后来渐渐占据了中国碳酸饮料市场的第一把交椅,无人不知可口可乐但同时众所周知的是,鈳口可乐和后来的肯德基、麦当劳一样被中国人接受、追捧更主要归因于美国文化或欧美文化构成的渲染力和诱惑力同样是1979年,中国大陸“Follow Me”学英语节目开始掀起了中国人盛久不衰的学英语运动,莫非这是一种冥冥中的巧合
   这是一套英语听力教学节目,横扫1979年之後风行于80年代上半期。
   作为一个不通世事的孩子我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以后我们得学两种语言了一种当然是汉语,一种就昰这个Follow Me
   《Follow Me》之所以流行,一个原因是它本身做得不错应用情景对话,内容简单易懂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中国人想往外看了甚至是渴望往外溜了,或许是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哪怕是走一圈,见一见世面或透一透气
   《Follow Me》流行时我还小,所以基本影响不夶。但后来却来了一个同样流行的“疯狂英语”这下让我也一度着了狂。
   黑压压的人群狂热地高喊着这句英语。上面是一个年轻囚他叫李阳。想不到这是在学英语实在想不到。集会很难被允许的但如果是学英语,就可以了
   后来我看到很多关于李阳和疯誑英语的报道。李阳这么说过:让三亿中国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三亿外国人讲一口流利的中文!
   他就是带着这么个疯狂的梦想,開始他的疯狂人生的但恐怕他的“让三亿外国人讲一口流利的中文”的口号只能带到下辈子去了。任何语言都是有其充分的魅力的语訁的诱惑力与使用频率其实不在于语言自身的魅力,而在于国家与民族的强大与否、市场的吸引力如何
   他在中国100多个城市和地区举辦英语素质教育巡回讲学,在中国贫困地区援建100所李阳•克立兹希望小学率领志愿者从中国大陆的边境开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地去推廣英语;他还以企业赞助的形式向中国边远贫困地区赠送英语书籍和教学设备。
   这是一个因为教学英语而成为社会名流的年轻人
   可以说,这是当代中国三十年来一个最有名的青年教师
  其后我还看到过很多种英语学习方式,“逆向式英语”、“四轮学习法”、“双向式英语”等由它们的创始人带着,到各地的课堂讲学、在电视上讲学还卖书、卖磁带。
   我本人买过一套《双向式英语》的课本和磁带学了几天就放弃了。这套教材后来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近些年,更有国外的韦博英语学校等涌向国内很多城市招苼状况之好,令许多国外的教师张口结舌无法相信。
   其实中国人想学英语的心思应该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开始的“Follow Me!《跟我学》”昰此后掀起的第一波高潮。
   似乎是《跟我学》之后学英语就成为持久不息的热潮,一直到现在还是在热潮当中。时间之久、规模の大真是前所未有。不但孩子学年轻人学,中年人学老头老妈也学。据说由此带动了数百亿元的教育产值和数十万计的工作岗位被称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究竟是什么力量带动起这个热潮的
   刚开始的时候,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后来人们发现学好数理化,根本走不遍天下
   后来人们改动了一下,叫做“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老爸”。
  可是有个有地位或有钱的老爸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人还必须靠自己去奋斗。
   于是并随着国家的开放程度提高,英语成了学校里最重要的一門课学不好英语大学就考不上,研究生更不用谈作为学生能不好好学吗?
   学生要学可是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要学?
   一般人会說理由太多了,国家改革开放加入WTO,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都需要我们懂外语!
   有些人会说,不懂外语工作都不好找不说外企,許多国内单位招人都要求英语几级几级的甚至有的地区交警上岗也得外语过关。
  看来外语的确很重要
   出境旅游的时候可以直接对话,免得被人拐了;碰到外国人可以搭话许多外语系的女生,不就是靠这个才搭上了去国外的便车吗就在不久前,我还在地铁中看到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偎依在一个须发苍苍的外国人怀中那个女孩十有八九是外语系毕业或说不定现正在念外语系的!
   往大处说,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语种之一我们的确需要有较大数量的人去专门学习,以便实现有效的交流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囮。至于其它外语也是需要学习的,尤其如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
   但问题是,如果全民几亿人口都在那里一窩蜂地学英语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
   全民学英语真正用得着的有多少?
   全民学英语效果究竟好不好?
   就我个人来说从初中算起,到高中到大学,10年英语又学到了什么?现在碰到外国人要说话恐怕还得结结巴巴地从头学起。
   这里的关键问题昰:你没有那个环境
   其实所有学外语的人,都面临这个问题:你得在外语的环境里学外语你得在英美国家里学英语,在法语国家裏学法语这样才学得好,才用得着才有意思。
   再说了你想想,要是南美洲有一个国家比如说阿根廷,全国人民都在学我们的漢语你什么感觉?是否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阿根廷人要举国移民到CHINA
   这不是很奇怪吗?
   现在身边的许多人繁体字不识就不說了,连唐诗宋词都看不懂更遑论离骚汉赋,却天天在念英语中华自己的文化都忘了,却只会说英语除非你要做英国人、美国人、歐洲人?可偏偏你又是一辈子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
   现在的大学,很多情况是哪怕一个专科也必须要考出英语四级才发给毕业证书,而这种规定其实已经违反了国家的法律;硕士、博士无论专业必须要过英语关,硕士六级、博士八级难道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先秦文学的人必须依赖于英语?花了一半的精力在几乎无用的英语上又如何在研究专业本身上有所造诣简直是荒唐透顶。
   外语一定偠学即使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也不是这么个学法
   在中国,从众心理使然许多事容易热,而凡事一“热”就总会有偏执的地方。
   外语热就是这样
   一个人偏执了,力气大的人可以把他拉回来一亿个人一起偏执了,拉回来可真有点难
   个囚热还没有关系,单位也热部门也热。单位一热个人不跟不行,否则可能扣奖金;部门一热个人不跟更不行,不然很可能丢了工作
   一些单位热,表现极端的是连招个清洁工也要求外语三级;一些部门热表现极端的是什么都要考外语,考过了才有资格提薪升职
  结果,学外语变成了为学而学为热而学,为别人而学考试一完,随即抛完
   那么,这不是浪费财力物力精力吗
   甚至囿传言今后所有的小学必须授课英语。这样的话以后学英语的人数还得直线上升。
   我国究竟有多少人用得到英语用得到外语?
   13亿中国人10亿农民,有多少农民用得到外语
   现在虽说大学不断扩招,可是入学率毕竟也才20%左右,也就是说从小接受义务教育嘚人里面会有70-80%的孩人上不了大学。现在大量的精力、财力花费在上面不是浪费吗?拿这点时间和金钱去学点技术该多好!现在国内特别缺蓝领工人要是学点实际的,对个人对国家,都有好处英语教授许国璋不是说过嘛:小学生专注外语,通盘的文化基础自然削弱
   对于真正需要英语的人,用得着英语的人英语的学习却又是很简单的。
   有一位英语学习专家说:“一个美国农民掌握的英语单詞不超过1000个(英国农民也基本上是这一水平)所以,就是你一点英语基础也没有通过4至6个月的学习,至少能达到一个美国农民的水平——关键在于你要敢于交流”就是这样。
   其实任何潮流都是这样只有到潮流过去,你才会明白汹涌的大浪没有用,它留下的只昰几只贝壳而已
   而真正想要贝壳的人,根本无需来一次潮流他们自己会去沙滩上、海洋中采集。
   说到底为现实利益驱赶着嘚人,终究要被裹挟进一拨又拨的潮流之中不管它是喇叭裤、露脐装、“超级女声”,还是英语
  我认为:全民学外语,不如全民學四书五经学唐诗宋词,学中国传统文化!
   还是让我们看两场电影、唱两首歌、跳一支舞来轻松一下吧谁叫学英语在大陆的很多囚眼里已经成了必须的任务和痛苦费劲的回忆呢。
   快回家搬长凳、短凳吧!露天电影即将开始!
   电影第一场:日本片《追捕》,主演高仓健
   这或许是继望乡之后第二场引进当代中国的日本电影。
   这一年《追捕》火了,高仓健火了
   电影里高仓健嘚硬汉形象从此成了中国人追求的“男子汉”形象的代表,成了女孩子和女人们的梦中情人、择偶标准男人们都学起了高仓健,装内涵装忧郁,不说话女人们用头脑中的高仓健形象往大街上的男同胞头上套。这一年人们因为高仓健而忘记了“小日本”,因为高仓健洏放下了“仇恨”这一年,人们开始用眼光重新定位东京和四岛
   甚至几十年后,被媒体称为“中国最大导演”的张艺谋还要拉上高仓健来出演电影《千里走单骑》的主角并告诉高仓健,你一直是我的偶像我要认你做干爹。而中年女人们同样还认高仓健的帐一時间,票房被怀旧的力量撑起
   高仓健啊,你牛1979年,你被“追捕”1979年之后,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被你“俘虏”!
   电影第二场:國产片《小花》,主演陈冲、刘晓庆
   这是新时期中国电影史上重要的一章,它贡献了爱情、奖杯和女人
   陈冲和刘晓庆,双雙走进中国人的公众视野
   之后一个去了好莱坞,记得中途剃过光头拍过《诱僧》。陈冲自去了美国后国内的知名度渐渐不如刘曉庆。
   可是刘晓庆哪有陈冲的福气呢虽然岁月对红颜的拳法是一样的。但作为一个中国女人刘晓庆恐怕永远无法有“削发为尼”嘚痛快体验,甚至还风波迭起、深陷囹囫
   《小花》确实在内容和风格上让当时的中国观众耳目清新,但回头一看也谈不上什么艺術价值。《小花》的价值就在于盛放了两多小花尤其是刘晓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少年时期少数的电影女明星之一我们关于少年成长嘚记忆中总是抹不去她的身影,相信大部分中国人的记忆中也是无从抹去无论她是一朵原野上的小花,还是出书写传的亿万富婆
   苐一首歌:《童年》
   这首校园歌曲创作于1979年,在八十年代初期流行大陆已成了经历数十年时间考验的经典之歌,相信它会永远经典丅去、流传下去以至成为时间的一部分。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那蝴蝶停在上面……啊,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迷迷糊糊的童年”
   多么优美的旋律,多么准确的描写多么纯净的心境,一曲《童年》家喻户晓
   让每个人对童年的回忆多了一份载体,也让少年的伙伴在长大后甚至年迈时的相聚中多了一份温暖的惬意更让我们在这个物欲时代保留一份暂时的童真。
   是啊童年是如何的短暂,连人生也只是一瞬间
   如果我们以对待童年的态度对待人生,那么我们就只有對生的眷恋不会有对死亡的恐惧。我提议在家人或朋友离去时,请不要用哭泣来送行请轻轻地甜甜地齐哼《童年》,让他在童年的囙忆和《童年》的美好中合上双眼罗大佑,如果愿意成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音乐牧师吧!
   第二首歌:《甜蜜蜜》
   “甜蜜蜜,伱笑得多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哦,在梦里梦里依稀见过你,是你是你,梦见的就是你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
   这首《甜蜜蜜》,有很多人唱过也因此有很多版本,最近进驻中国的韩国女星张娜拉也翻唱了起来雖然有些君迷们觉得“亵渎”了这首歌,但不正侧面说明了这首歌的魅力、邓丽君的魅力吗
   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邓麗君是第一个拥有国际号召力的当代华人流行歌手,也是拥有最强大FANS团的偶像成龙、李宗盛、王菲、梅艳芳、刘德华等明星以及无数的巨贾高官都是邓丽君的崇拜者,无论男女在海外如此,在大陆也是如此
   虽然邓丽君的歌在大陆流行初期曾被不怀好意地称做“靡靡之音”。
   可是谁又能挡得住“靡靡之音”的诱惑呢,谁叫人们厌倦了阶级斗争的生活、渴望人性中“靡靡”声色的呼唤呢甜蜜蜜,唱的人心中也甜蜜蜜恋爱或失恋的人更是唱着这首歌走向花前月下或幸福地回忆思念。这是三十年长梦中少见的甜蜜轻盈之梦
   让我们记住:1979年,也就是邓丽君于香港伊丽莎白体育馆主办的连续五场个人演唱会的前三年《甜蜜蜜》专辑正式发行,八十年代初中期奶酪般风靡大陆
   舞蹈:迪斯科/disco
   或许现在的中小学生对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了,现在街头上可见的主要是被称之为“街舞”的項目
   而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期,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迪斯科的
   一开始,迪斯科只在大城市里热着只在大胆、时髦的青年男女中热着,只在涉外舞厅里关起门来热着后来,连那些曾经激烈反对或批判的老爷大妈们也加入进来
   迪斯科,加上后來风行的国标舞渐渐从地下走向公众,从室内走向广场从青年走向所有人,由带有“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和“精神堕落”标簽的前卫节目成为全民健身运动促使很多城市的操场变成了露天舞厅,促使很多被喇叭裤或牛仔裤包裹着的臀部扭动起性感的音符促使草坪、溪滩和录音机成为迪斯科的三姐妹。
   有一首张蔷的歌就是直接“歌颂”迪斯科的,还记得几句:
   “没有七彩的灯没囿醉人的酒
   我们在月光下,跳一曲跳一曲
   这是心灵的安慰,不是物欲的追求
   不要做短暂停留月光好比美酒
   1979年,除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人民已需要安慰。

  《1980:一次无法相会的约定》
   记得是上小学二年级下半学期的时候奇怪地发现大街变叻。
   大街当然不会那么快就变是大街上的人们变了,是人们的下半身变了
   那时我穿的是大档裤,有时候也穿灯芯绒肥筒裤夶家差不多也是这样子的。没有想到有人竟然穿起了别样的裤子。
   这种裤子不但颜色多种多样——除了我们常见的黄色和绿色,咜还有白色、紫色、红色等而且,它们的上部屁股和大腿,都是紧紧的下面小腿才是宽宽的,这有点像肥筒裤但是比肥筒裤夸张。
   就这样街上有人穿起了与大家不一样的裤子!
   开始的时候,大家感到奇怪接着,大家开始羡慕接着,大家都穿了起来還有一种情况是,开始的时候感到奇怪到最后还是感到奇怪。
   两种心态我属于前一种。
   但那时我还小所以,只是觉得挺好看的没能亲身穿穿。
   喇叭裤其实78年就出现了流行开来应该是80年。喇叭裤的英文是bell-bottom trousers直译的话,就是喇叭裤子意思是裤子像喇叭┅样,这就是说这种裤子是臀部收紧、臀部或者膝盖以下却慢慢张开的裤型。而且大多是低腰短裆设计
   喇叭裤是海外传过来的,夶概来自香港要不就是台湾。大陆的源头应该是广东福建那一带靠近港台比较近的地方。
   但有来源是不够的这个东东要流行,┅定是需要精神动力的要知道,商人光是推销裤子也许可以卖掉几条,但绝对创造不了流行那么喇叭裤为什么流行呢?
   有一次囿机会看“琼瑶电影回顾展”看到三十年前的老片子,发现电影里面的主人公,林青霞他们穿的都是喇叭裤。他们穿着喇叭裤一個个是那么的漂亮英俊,生活也是那么的浪漫美好充满了爱情和笑声。这种生活这种形象,怎么不让人神往呢
   另外,当时李小龍的电影流行港台李小龙在电影里穿的也是喇叭裤。
   难怪喇叭裤会在大陆的年轻人中风靡了。
   有偶像这是一种精神动力。叧一种精神动力是反叛
   年轻人的精神动力,永远是这两种
   对于穿喇叭裤的年轻人来说,反叛什么反叛千篇一律的服装,和咜所象征的一成不变的秩序
   当时学校里的规定中有这一条,说明了这的确是反叛的表现当时这么规定:学校里不准穿喇叭裤!
   这不是正好证明了喇叭裤是反叛传统教育秩序的吗?
   远方的偶像和身边的反叛我想这就是喇叭裤成为时尚的奥秘所在了。
   联系另一件事情就会更清楚。
   1980年的某一天上海芭蕾舞学校到湖南演出,舞台上出现穿白色紧身衣的男子当时,观众看到这个身穿皛色紧身衣的青年男子出现的时候都惊呆了因为他们认为这和完全裸体已经没有区别了,而且中间的部位骄傲地突起很多人站起来抗議,很多人退场
   最后,一个干部高声大喊:“这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
   还有一个30多岁的女性竟紧跟着高喊:“流氓!”
   昰啊,这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烫发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喇叭裤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 是不是没关系的都是流氓?
   再问下去那么覀装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
   也是在这一年1980年4月14日,一家报纸报道记者在上海看到一家照相馆的橱窗里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這里出租西服”记者觉得这很奇怪,于是跟踪采访发现借西装拍照的上海人还真不少。
   也是在上海在照相馆,还写着:出租婚紗牌子旁边是一幅大大的白色婚纱照。
   婚纱跟中国有什么关系
   1980年,7000万人看了法国电影《佐罗》超过1亿人看了美国电视剧《夶西洋底来的人》。后者的主人公麦克•哈里斯所戴的黑色墨镜——“麦克镜”一夜间让所有的中国青年喜欢上了墨镜。
   外国电影和電视跟中国有什么关系
   1980年,新《婚姻法》出台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并经调解无效。这也可以那离婚哏中国有什么关系?
  1980年邓丽君的歌声飘满大街小巷。那“我爱你我想你我念你”跟中国有什么关系
   从没有关系到发生关系,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喇叭裤终究是一种时尚,虽然它有偶像崇拜和秩序反叛的精神内涵它依然只是一种时尚。
   所有的时尚都难逃被追逐它们的人所冷落、遗弃的命运
   所以,喇叭裤很快就被其它造型的服装取代了它的流行,也就只有短短的几年
   不过,喇叭裤的流行和它以后的时尚服装的流行,其意义是不一样的因为,喇叭裤毕竟是中国大陆服饰时尚潮流的第一波
   第一的意義,总是远远大于后面的第二第三第一百因为第一是一种开端,是一种象征
   喇叭裤的流行,就是从此以后中国人将进入一个不断縋逐物质潮流的新时代的象征
   而这个时代的人,都只有在把握了各种潮流以后才能够迅速崛起,获取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时尚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的。时尚的背后一定是财富的涌动。
   所以时尚,是群体心理与财富的中介物
   从服装到钟表、墨镜、摩托车、电视机、轿车、电脑……无不是在一波接一波的时尚潮流之后,发展了相应的产业而那些产业的进入者,自然成了“先富起来嘚人”
   在喇叭裤营造的时尚纷纷被主流意识嗤之以鼻的同时,另外的流行却正受欢迎
   父亲在右派平反后重新走上了教师岗位,那时特地托人买了一块上海产的宝石牌石英电子表
   老式的手表需要隔几天就拧发条的,而电子表居然可以“自动”地走下去不會累,不会停不会错过时间。这让很多人觉得新奇于是到1980年,有点收入的人都努力戴起了电子表说“努力”两字,是因为那时普通笁作人员的月工资一般只有三、四十元我印象中听人说过,好像中央领导的月工资也只有五、六百元而一块上海产的手表要卖一百多え。
   有了手表就不一样了感觉时间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感觉前途随着秒针的嘀哒越走越远但秒针、分针、时针永远是转圈的,命运终究也在那儿打着圈那些最初戴上电子表、拿着粮票油票、抽屉里放着居民户口本的工作人员们,在商品经济直到市场经济的火车Φ大部分人被从软卧席赶到了硬座车厢。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
   1980年各种消息传来了。
   如果在半夜你可能会看到电视上有关解放军牺牲的报道。当然更多的是振奋人心的胜利这种胜利通过广播、电视、报纸,通过战斗英雄表彰会、战斗英雄报告会通过电影、文艺汇演铺向祖国的闹僻大地。
   《铁甲008》一部“对越自卫反击战”题材的电影,可能极少有人记得了
   我也鈈太记得其中的内容了,只知道铁甲是指的电影中的坦克008是一辆英雄坦克的编号,那天晚上在村里的露天电影场看的
  小孩子虽然鈈大真看得懂,但电影放映的日子是一种节日可以早早地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搬了凳子占位子,可以向父母要五分、一毛甚至两毛钱去买零食什么烧饼呀,薄荷糖、姜糖呀什么绿豆棒冰、凉粉呀。更小的孩子就在电影正式放映前在整个操场(晒谷坪)上穿来穿去对了想起来了,诗人潘维当年就是个露天电影放映员
   同时,另两部美好的、令人感伤的“运动”题材的电影成为那一代人心中定格的镜潒一部是《庐山恋》、一部是《天云山传奇》。
  所谓“运动”题材是我的概念,指反映建国后各种政治运动时期涉及的人物、故倳、背景由于运动实在太多了,一个接一个一波接一波,就把它们统称为“运动”
   现在《庐山恋》仍然在庐山上天天放映,很哆年轻的游客或许领略不到其中的辛酸可能大都把它当作一个名词、一道旅游辅助餐。《天云山传奇》在当年的大城市里也是经常播放现在是鲜见了。
   1980年来了终于掀开了八十年代的幕。
   终于抓起了中国人民的脚正式按在了新时代的第一级阶梯上。
记得1978年上尛学一年级时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下:1978、1979、1980、1981…..一直写到2000,在老师一边写的时候我们一边念我们越念越快,老师的粉笔也越滑越快當我们起劲地喊到2000、正准备喊2001的时候,老师的粉笔啪地断了!老师把剩下的一小截粉笔扔向窗外气吁吁地说:没办法再写了!太遥远了!然后看看我们,又看看窗外的天空说不清楚是兴奋、迷茫、期许还是痛苦。
   老师说等到八十年代就好了。于是我们期待着八十姩代的到来像等待一个无形的庞大礼物,或是空中透明的美丽蜻蜓现在八十年代到了,我们等着礼物的渐渐现身老师说,九十年代會是怎么样呢两千年更会是怎么样呢?我应该老了吧
   是的,在孩子的眼中八十年代是可期待的礼物,九十年代是可幻想的星空2000年后则是无法想象的虚无,到了2000年后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神话都可能变成现实……
   1980年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开始从局部悄悄地进攻城市青年的心。
   一曲《甜蜜蜜》融化了多少曾经上山下乡的黄绿军装包裹下的身躯
   而在主流渠道,另一首歌突然伴着风琴或掱风琴响起迅速钻进大街小巷,钻进工厂农村钻进田野矿井,飘向祖国的大江南北、高山平原
   另一首歌叫做《年轻的朋友来相會》。
   让我们一起唱吧: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春风惹人醉,花儿香鸟儿鸣,风光多明媚……年轻的朋伖们明天再相会……光荣属于我们八十年代新一辈!”
   那时,几乎没有人不会唱这首歌在主旋律力量的支持下,到处有人教唱、囿人们合唱学校里上午做广播操的时候唱,中午和下午放学的时候更是由大喇叭在放
   很多人的奋斗历程,很多人的英雄事迹很哆人的加班加点,就是在唱着这首歌的时候进行的“四个现代化”到现在还是没有完全实现,但如果没有这首歌恐怕还得更加遥远。
   后来到了九十年代我们还曾经把最后一句改为“光荣属于我们九十年代新一辈”,再后来到了2000年后再也改不了,我们发现自己已經是“老一辈”了后边的“新一辈”都排了好几茬了。
   随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盛放一批新歌纷纷传唱。像《泉水叮咚响》、《金梭和银梭》、《小草》、《大海啊故乡》、《再见吧妈妈》、《妹妹找哥泪花泪》……等都留驻在我们心里、暂住在卡拉OK厅的点歌夲上
   1980年,更多的是起跑时的好奇和冲动包括特异功能的流行。

  《1981:比琼瑶更厉害的是她的先生》
   我表姐年轻的时候那癡迷的神态是很吓人的。
   1981年我十来岁,暑假到她家里去住了一个星期那段时间,她话不多一天到晚痴痴呆呆地。舅妈说她是走吙入魔了我却发现,她所有的时间都在看两本书。有一次趁她不备我偷翻了书。一本是《聚散两依依》、一本是《梦的衣裳》
   那一年中国大陆的年轻人,知道了一个台湾女作家的名字:琼瑶
   那是美玉的名字。
   她写小说那故事和文字,真是琼和瑶
   《窗外》、《聚散两依依》、《梦的衣裳》、《在水一方》,她的多部小说犹如一股温柔的劲风,所刮之处鲜花盛开。她的小说后来大陆少男少女简直是人手一册,没有也会借一册
   她那些小说的形象代言人是林青霞、林凤娇。
   林凤娇现在管着和成龙一起的家一般人都看不到了。
   林青霞现在也已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富婆了
   但是,20多年前她们是成千上万年轻人的梦中情人,天使和偶像
   缠绵浪漫的爱情,加上中华第一美女林青霞的魅力琼瑶小说不红也难。小说红了自然就畅销了。据悉琼瑶的小说累計销量已达三千万册。这股热销的潮流在80年代后期有所减缓但到了2000年,因《还珠格格》系列再次风靡神州就这样,20多年琼瑶一直畅銷,影响了三代人
   而琼瑶先生平鑫涛做老板的皇冠出版社,也因出版琼瑶小说而从一家仅两三个人的小公司一跃成为蜚声两岸三地嘚大型出版公司
  琼瑶让中国做文学梦的人和知识分子眼红,她先生的出版公司则渐渐地更让所有的人羡慕。
   这里非常有意思嘚是琼瑶小说和皇冠出版社的受欢迎指数,先是琼瑶小说遥遥领先皇冠远远落后,后来距离不断拉近直到现在,皇冠的受欢迎指数反过来遥遥领先
   这个有趣的对比,充分说明了这20多年来中国人心态的变化
  从羡慕文学的成功者,到嫉妒商业的成功者时代惢态就这样变了。
   可以说是琼瑶小说的畅销揭开了大陆图书产业的序幕。
   琼瑶小说的持续畅销引发了大陆引进港台流行小说嘚潮流,也引发了大陆作家写作流行小说的潮流两股潮流合拢,大陆开始进入畅销书制作时代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茬20多年,金庸的小说长期在畅销“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部对联“虾米”(侠迷)皆知,14部金庸小说迷倒所有中国囚直到90年代,三联书店与金庸签约成为大陆正式出版商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传奇真正落实。
   从1980年代算起到现在广州出版社的新版本金庸小说的正版发行量就超过了亿册。如果算上盗版那绝对在两亿册以上。
   可以说从琼瑶开始,书籍是否畅銷作者和操作者能否赚到钱,成为重要衡量标准
   近几年,福布斯中国富人榜里经常有作家的名字虽然之前也有报道说一个青年莋家写作致富花70万买了一幢别墅,而琼瑶、金庸、王朔、余秋雨更是早就闻名的富人作家但富人排行榜仍是一个信号,它明确告诉人们写作也可以致富。
   《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04年中国名人榜”中余秋雨、海岩、池莉、郭敬明、刘震云5位作家榜上有名。余秋雨年收入420万人民币收入排名第60位;海岩年收入330万,收入排名第66位;池莉年收入320万人民币收入排名第68位;郭敬明年收入160万人民币,收入排名苐92位;刘震云年收入120万人民币收入排名第97位。
   他们在经济上的成功引发了新一代年轻写作者的狂热跟风
   书中自有黄金屋啊,呮不过古代那时候指的是做官发财,现在的含义就更广了
   过去,特别是科举盛行的朝代书与黄金之间的桥梁仅有一座:那就是讀书做官,有官便有权有权便有钱。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如今呢今古之间的差别是书与黄金之间的桥梁由一座变為多座。知识多可能写得多卖得多就能挣得多。
   琼瑶畅销的时候中国女排正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并且随后走上了“五连冠”之蕗女排姑娘成为大众偶像。
   那时女排成为了一种精神符号,老师们以女排的精神来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后来居上
   于是,两種偶像开始在中国青少年的内心交织一是琼瑶式的俊男靓女,一是女排式的“国家英雄”
   下一年接着又来了一个偶像:光头。
   如果说梦想琼瑶人物的是女青年多一些那么,后来梦想成为李连杰式的武功高超的少林和尚的则以男青年居多。《少林寺》观看人數至少1个亿少林武功人人皆知,天下向往许多人因此而离家出走到少林寺拜师学艺;似乎很多男孩子都梦想成为武僧。 
   无论是奻排队员这样的体育精英还是《少林寺》的演员,当时都没有想到在自己的名声之外,另有一条生财之道等着:出书体育名人和演藝明星,要到多年以后才认识到出书的好处明星出书热在10年后盛极一时。从中国足球那些不争气的球员到演艺圈那些表面严肃的演员,人人出书个个挣大钱。
   但当时1981年,图书市场还只是琼瑶和她先生平鑫涛的天下
   是的,不止是琼瑶还需要平鑫涛。后者昰出版商拥有一家出版社——皇冠。要让书生出黄金要卖得多、卖得好,光是写得好可不够更需要出版商的运作。
   如果没有平鑫涛的市场运作琼瑶只是一个“三流言情作家”,不会是一个一流的畅销书作家
   多年以后的现在,出版商已成为一个阶层了这說明图书出版已经成为一个产业,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
   在出版商的操作下,几本普通的书成了畅销书比如,有一本《学习的革命》有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还有一本《穷爸爸 富爸爸》都发行几百万以上,盈利几千万以上
   更多想从书里挣钱、却既没有莋作家的才华、又没有资金做出版商的人,想到了一个妙招:编书怎么编?为回答这个问题又整出个图书策划的行当。这样子这个荇业就更加热闹了。
   不是名人不是作家,不是专家那就编。很多人靠编教材和教辅挣了大钱也有人以编会计考试卷和律师考试卷发了财。有一本叫做《政府采购手册》的书卖出几十万册还有一本《高考状元经验谈》的书卖出了上百万册。
   畅销书在国外不是個新鲜事它是现代社会里的必然。其实中国明清的时候也有以编书写书为生的《儒林外史》里就写过这类人物。
   所以做畅销书也昰普通的一种市场行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十分正常不正常的在于,许多知识分子、作家、过气明星正业不干,却以胡编乱造、瞎摻水的劣书、假书来糊弄读者并且行业内又抄袭、欺诈成风,弄得中国的书失去了信用现在读者到书店,总是再三审视这本书是不昰问题书?千万别买一本问题书回去
   这不是,现在问题太多了连书都成了问题。
   1981年的小学教室和学校的宣传橱窗一抬头就能看见四个字。
  这四个字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因为它毕竟只是一句中国特色的口号。
  但如果一有人提起来你马上会记忆犹新,叒同时有恍然隔世的感觉
   这四个字就是:“五讲四美”。
   后来又加上三个字成了“五讲四美三热爱”。
   现在我也记不清昰哪五讲哪四美了依稀记得其中有“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心灵美”、“语言美”等。
   几十年过去中国人民不知道做得怎样了?公交车上小伙子不让座的例子比比皆是天安门大街上一辆疾驶而过的高级轿车突然开了窗吐出一口痰,一年比一年多嘚腐败官员当年就是念着“心灵美”背着书包上学堂的至于“妈的B”、“奶奶的”少了但多了“Shit”、“Fuck you”……。
   更糟糕的是文明變成了一个低浅的庸词,文明与礼貌没有了差别真正的文明早被忘记甚至唾弃。如果一个国家、民族它的民众不了解甚至不热爱自己嘚文明精华,又怎么可能真正地“讲文明”呢!
   于是我们只能到少得可怜的一些当代特征的文化碎片中去寻找
   我们去看《牧马囚》。它后来获了奖
   它的男主角朱时茂带着质朴、含蓄的气息站了出来。
   后来朱时茂都做了啥呢朱时茂在他的趣味不高的小品中继续“牧马”,最后吃的是草挤出的还是草。
   于是不如阅读《读者》做一个《读者》的读者,算是有点儿品味了这本以刊摘小智慧文章见多的新杂志1981年创刊了,成为小资知识读物的领头羊成为知识女青年的精神盒饭和包装形象。
   于是我们阅读《山海经》这本创刊于浙江的杂志却和古老的《山海经》无关。老《山海经》似乎满纸神异却确有其根,只是其伟大的价值没有被主流意识形態认可罢了;而新《山海经》看起来满足了一部分中国人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却内容浮杂、品味不登大堂。可是我仍然要感谢《山海經》杂志你,让我的少年多了份可爱的记忆
   正在大部分国人看《牧马人》、读《读者》、翻《山海经》的时候,北京的极少数人囸参加一个神秘的考试
   1981年,北京举行首次托福考试
相信现在,全国各地、上过高中以上的人没有不知道“托福”这两个字的中國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正像《夜宴》中“葛优”说的“我泱泱大国”,咱泱泱大国在文字技巧上特别厉害体现在翻译上便让人咋舌称渏。比如汽车中的“BMW”翻译成宝马、“BENZ”翻译成“奔驰”现在“TOEFL”翻译成托福,不仅音准更是神似,咱中国人见面时常说“托您的福”这不,托您英国人、美国人、欧洲的人福让我通过这次考试,让我去您那或和您一块过上幸福生活呗
   幸福生活真的就要来了,尤其是女性们的幸福生活、或许是男性们的可怕生活就要来了1981年,资生堂飘扬过海来到了北京德国威娜公司提供的洗发水威娜宝成為首个国外日用品品牌。
   1981年的中国各地还处在八十年代的新鲜和过去时代的余音中,北京这个中国心脏,已出现了象征性的变化那就是托福和资生堂。

  《1982:李连杰和李宁究竟谁是英雄》
   1982年,年少死读书的我有了第一个异性偶像——山口百惠。
   几┿年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三口百惠就是咱们中国人的后代,老家就在浙江省三门县沙柳镇杨家村四百年前姓杨,偶像来偶像去崇拜的原來还是自家人
   那一年,我每天晚上都背着小凳子到村祠堂看日本电视剧《血疑》我发现很多人也和我一样,背着小凳子去看那時,很多人像我一样喜欢山口百惠但女青年们则喜欢着光夫,还有中年女人喜欢大岛茂
   喜欢的结果很出人意料,竟然是很多个體户发了财!那时候,个体户已经流行
   原来,那个时候已经有商人从日本人那里学到一招:既然你喜欢这些明星你一定也会喜欢怹们用的东西!于是,一夜之间中国城市满大街都是“幸子衫”、“幸子头”、“光夫衫”、“大岛茂包”。
   好家伙!那些个体户賺了个钵满盆满!
   可以说那是文化作品转变为商品的第一次。那个时候人们只是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这样的东西可以卖个大价钱!但没有人有意识地认识到这就是“明星效应”。
   这种效应将在以后的岁月里越来越泛滥,直到2000年以后成了灾
   除了《血疑》,还有一部电视产生了商品效应这就是日本动画片《森林大帝》。这部讲述小狮子雷欧成长故事的片子是由日本广告商提供的,中國的电视台可以在节目进行30分钟后插播1分钟商业广告据说,这就成了标志标志着中国广告业进入新时代。
   看《血疑》和《森林大渧》的年轻人除了争相去买幸子衫和光夫衫,除了开始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说“味道好极了!”还有一点引中老年人侧目:他们穿起了犇仔裤!从此,牛仔裤流行至今
   《血疑》和《森林大帝》看完以后,大家总算开始看国产的电视剧《武松》成为第一部引起轰动嘚国产电视剧。但是影响不大,那时男青年正在学少林武功女青年还在学幸子腔,孩子们在想象自己是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
   那邊文化产业还跟不上趟,这边出现了疯狂的“神童计划”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类似“10岁少年考上清华大学”之类的新闻。某些部门开始制萣神童培养计划许多大学纷纷开办少年班,父母们为制造神童着迷投入各种关系网,四处奔波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中国青年异軍崛起征服了亿万青少年。
  这个青年就是李连杰
   记得是一个周五,父亲突然带我去了县城
   赶到县城的电影院时,根本僦买不到票赶紧托人帮我们弄了张无座的票,带上他递给我们的两把小凳子挤进了影院楼上。那个人我印象特别深刻是父亲一个学苼的家长,在县城做个体户摆眼镜摊摊就设在电影院边上。
   从电影院出来感觉特别的兴奋。像其他孩子一样我也涌起了要去少林寺学武的冲动。
   《少林寺》很快传遍全国乡村
   几乎每个乡、每个村都成立了武馆或设了练武场,从外地甚至寺院请来了武术敎头沙袋系在家里的梁上、梅花桩设在村里的操场上,小青年们剃光了头夏天光着膀子、秋天穿着刚刚在全国复苏的军装,冬天卷着袖子每天听见“哈!哈哈!嚯哈!”的洪亮声音在村子的上空或某个角落想起。
   李连杰个子不高,相貌英俊一个体校的大孩子,因为《少林寺》而一举成为全国性的名人没有多少年后,又走进好莱坞成为了国际性名人,称之为国际影视巨星
   从此,李连傑不仅仅代表了希望、力量更代表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武术的健和文化,成为脚踏“明星”和“英雄”两条豪艇的“两栖”名囚
   如今,国际巨星李连杰已成为亿万富豪在国外购置了豪华别墅,娶了亚姐生了小子
   当年乡村里以李连杰为偶像的习武少姩中,则很多进了少管所和监狱有些还因打架滋事、砍来砍去丢了性命。
   当李连杰加入外籍后网上批李言论陡起。
   愤青们啊别老把狭隘的民族主义拿来当自己娱乐甚至攻击他人的工具,以掩饰虚弱、甚至有时龌龊的内心
   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个中国青年囸悄然崛起
   在两年之后,成为一个和幸子、李连杰受欢迎程度相当的大明星而且他在成名以后的表现,对中国的一个产业产生了較大的影响
   这个产业就是体育产业。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全国上下无人不知李宁。
   而人们知道他主要是两件事情:
   ┅个是,在1984年的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李宁一个人就获得了3金2银1铜,接近中国代表团奖牌总数的1/5是该届奥运会中获奖牌最多的运动员。
   一个是因为和奥运会有关的事据说有个老华侨非要把三个女儿都嫁给他,事实好像是让他在三个女儿中挑一个以讹传讹,传成了偠把三个女儿都嫁给他
   但其实在这之前的1982年,李宁就已经是明星了
   那年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中,当时20岁的李宁一举夺得了7個项目中的6枚金牌。
   这个记录引得媒体大幅度地报道因为在体操史上这样的记录是前所未有的,同时这次成绩还被收录到吉尼斯卋界纪录大全。
   从此李宁就成了闪亮的明星。本来嘛体育夺得好成绩的运动员多了去,再有历史性的记录那也只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好同志、英雄、榜样,成为明星那真是前所未有的事。
   明星和英雄、榜样什么的是不一样的。明星有娱乐色彩是现代社會的产物。英雄什么的自古就有,并不稀奇
   自从李宁成了明星以后,体育圈里的明星就越来越多了
  “英雄”变成“明星”,正是信仰时代过渡到物质时代的表征之一
   明星和英雄最大的不同在于,英雄是神一般的人物是用来学习的,用来瞻仰的;明星則除了用来瞻仰还可以拿来做别的事,比如用来做谈资用来娱乐,等等社会群体意识的变迁,使得高高在上的英雄消失了代替的昰艳光四射的明星。
   商业社会群众需要明星。
   而明星本人也不用不食人间烟火了,也可以用明星的身份来做别的事了比如紦名字做成品牌,去经商
   李宁就是这样的。
   李宁作为一颗明星在中国闪耀以后明星的身份使他面临着很多机会。当然开始嘚时候,机会都是自动上门的后来,则需要自己去把握了
   李宁把握住了一个机会。这一把握最终为整个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可以说1980年代初期,大陆走红的人中称得上明星的,都是来自港台林青霞是,李小龙是周润发是,但大陆还几乎沒有大陆当时的电影人,名气最大也只能称之为“演员”无非前面加上一个“著名的”、“德高望重的”,或者“青年新秀”
   所以,追溯起来李宁似乎是中国大陆第一位大众明星。而且不仅仅是体育明星完全是一个大众明星。
   天时地利人和除了中国正茬进入商品社会的天时地利,李宁本人也的确具备成为明星的素质他的成绩使他引人瞩目。他一共获得过14个世界冠军这其中包括3个奥運会冠军和8个亚运会冠军。他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中的第一个亚洲人1999年6月,他与迈克尔乔丹、贝肯鲍尔、贝利等25人一起被国际体育记者协会评选为“本世纪最佳运动员”
   这样,当公众拿着明星的桂冠要找到一个适合戴它的人的时候一下就找到了李宁。
   洏李宁恰好帅气阳光、态度谦和具备做这第一个明星的素质。
  但李宁没有局限于做一个明星明星的身份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起点他很好地起步了。
   1989年退役后李宁就应邀加盟广东健力宝集团,然后就专门成立李宁公司创立“李宁”体育用品品牌,然后又以贊助90年亚运会中国代表团为契机开始了李宁公司的经营业务,并获得成功从而开创了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的先河。
第一步成功之后李宁再接再厉,继续经营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李宁牌”被选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专用领奖装备这样就借助于中国运动员把运动装的廣告做到了世界。从那次奥运会起李宁公司成为每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赞助商。2001年以后李宁公司与中国体育的合作全面扩大,曾赞助过体操、乒乓球、射击、跳水、羽毛球等12支单项运动队2005年,“李宁”品牌又成为“NBA战略合作伙伴”在签约仪式上,李宁作为李宁有限公司董事长登台亮相
   国内著名体育用品品牌与国际顶级赛事的第一次合作,算是为中国体育产业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经过十多年的经营,“李宁”品牌已成为中国体育用品的第一品牌并且前途无限,现在“李宁”品牌已经同海外九个国家和地区的經销商签订了代理协议,大有势不可当之状
   而在李宁顺利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中国的体育产业也正开始起步。
   事实上在李宁搞他的李宁公司以前,中国的体育从来就不是一个产业从来就只是一种事业,一种社会的福利事业体育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都屬于上层建筑。
   作为一项福利事业体育的发展当然要靠国家财政拨款,体育本身是不盈利的没有什么经济功能。球票什么的都昰单位赠送,也没有什么广告商、赞助商
   体育人的形象,就是英雄绝对不是明星。因为体育作为爱国主义运动,属于民族精神范畴
   当然,也不是说中国的体育产业是靠李宁一人之力说到底,即使是最大的明星也没有这个能力。李宁只是正好站到了时代嘚浪尖上起到了“形象代言”作用,真正的原动力还得靠大势。
   1980年代开始中国的体育正在改革,开始了产业化体育投入渠道甴单一的政府财政向社会各行各业开放,体育场馆经营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出现了场馆出租、土地转让、公司承包等多种形式。
  進入1990年代更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先是成立了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再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进行足球产业化试点于是足球产业先行發展起来。接着篮球、排球、网球等项目也纷纷走向职业化道路,竞技体育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然后是1994年,中国体育用品博览會召开标志着体育竞赛市场的开放,同时发行了中国体育彩票成立体育基金。再然后是1998年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上市,终于赱上了资本的快速通道
   然而,同其它许多事业的产业化一样体育的产业化,也带来很多问题当以物质利益的追求为做人和做事嘚出发点的时候,总会在疯狂追求的过程中迷路甚至误入歧路。一个行业的整体产业化和市场化更需要超越性的道理和价值观作为后盾,来为经营、算计提供诚信、合情、合理的心理和社会保障
   山口百惠。李连杰李宁。
   1982年三个响亮的名字三支炫目的舞台仩的灯。
   而我们不应忘记另外三个人的名字他们是:张华、罗中立、侯德健。
张华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系学生,为了救一位跌落粪坑的老伯而自己熏倒在粪坑里24岁的生命嘎然而止。上面很快就号召大家学习张华舍己救人的精神同时,张华救人事件引起了社会上的夶讨论:值不值得用一个年轻大学生的生命去换一个从事环卫工作的老伯的生命当然有很多人认为这不值得,但至少心中肃然起敬换莋是现在,恐怕连讨论也没有了大部分人根本不当这一回事,甚至挖苦笑之时代已经彻底地变了。
   罗中立目前已是中国美术界嘚大腕级人物,四川美术学院院长1982年创作成名作《父亲》(油画)时,还只是四川美院的一个学生《父亲》并非后来流行的另类艺术戓装置艺术、观念艺术,也非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野兽派就是那“传统”的人物创作却令当时的中国油画界及观众震撼,获得了“Φ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侯德健,因为一曲《龙的传人》而被大家耳熟闻详“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这首歌成为我们激励民族精神的打气筒,成为海外华人相聚时的粘合剂我们自觉地唱,也被动地唱全国上下都在唱,每次集合活动时唱胜利或失败的时候都唱。龙的传人这是美好的情感,也是致幻的鸦片
   除了这另外的三个囚,1982年我们还不应忘记三套(本)书。
   那一年商务印书馆推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套丛书延续了很多年系统地把海外的思想学术经典介绍到中国,成为高端读物直接影响了八十年代初中期的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开拓了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视野和思路积极而混乱地思考各种新的可能,重新寻找价值坐标、人生意义、社会真理内在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发展进程。
   那一年金庸修订出版了36册的《金庸作品集》,迅速波及台湾及内地形成金庸热潮。《金庸作品集》为中国大陆的尤其青年人、大中学生提供叻全新的阅读空间、诗意的想象空间和现实之外的栖息空间怪不得华罗庚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金庸作品集》的出版为金庸嘚武侠电视进入大陆、掀起狂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一年,延边人民出版出版的《玫瑰梦》被查禁这成了中国现代出版史早期的┅个焦点事件。一年中正式出版社被查禁的淫秽色情图书30多种,六家出版社遭停业整顿查处的因刊有淫秽色情描写或封面插图“低级丅流”的期刊达130多种。咳在性道德卫士过于紧张的时代、在谈恋爱仍然偷偷摸摸的时代、在未婚同居被纷纷指责甚至被道德警察查抄的時代,不让人看这些那是憋得慌呀。
  1982年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现在那些活跃的80后作家以及已长大的新新人类们可能想不到自巳和这遥远的规定有关。1982年随着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确定,时代无法不走向撒娇

  《1983:“严打”中开始的春节晚会》
   像所囿的中国人一样,从阳历1983年初也就是阴历1982年底开始我也有了新形式的“年夜饭”——春节联欢晚会。
   那一年影响全国人民过年的朂盛大的电视节目——春节联欢晚会正式登场,从此纵横中国20多年
   那时候我虽然年少,但由于家里刚刚有了电视机非常的新鲜,所以所有我看到的电视节目,好几年里印象都特别深记得那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人装模作样地吃鸡的情形事实上根本没有鸡,呮是装作在吃但装得太像了,惹笑了所有的人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哑剧”,那个节目就叫“吃鸡”表演者王景愚从此以后成了铨国大名人。
   我还记得主持人当中有那个胖胖的马季还记得李谷一唱了几首很好听的歌,还有热闹的场面好像是刘晓庆拜年。那個时候现场空前地热烈掌声、笑声、欢呼声一刻不停,好像还有直拨电话铃声一直在响。
   据闻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整台晚会的淛作总花费不到20万元,是一台只有十来个人的即兴娱乐表演节目但它给中国老百姓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电视在当时的中国还不是十汾普及这个节目一上就引起了关注,从而为以后的“中国晚会文化”打下了观众基础
   晚会一直风行了20多年,并且现在还是电视及各类庆典等集体活动的重点节目恐怕以后也仍然会是。
   “中国晚会文化”是一个特别的现象因为它是中国特有的。
   它把文艺(包括戏剧、音乐、杂技、魔术等)、游戏、演讲、讲话、会议、教育、表彰、家庭团聚等种种形式融为一体一起在台上表演,统称文藝晚会
   的确,“晚会”出现的人物全是高尚而有情义的英雄。所有的“晚会”全是高雅的、很有教育意义的、欢天喜地的歌曲、小品、舞蹈、戏剧、相声,等等等等种类齐全的文艺样式、欢天喜地的表演方法、积极向上的主题、昂扬的乐曲,再加上阅读观众来信、含泪的拥抱、观众席上配主持人话外音的表演等等,组成了“中国晚会文化”
   当然,所有这些晚会中最重要的还是它的开創者——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那年以后春节晚会成为大年夜的一种必然形式,成了过年的重点之一
   由于它深入每家烸户,参加的表演者就纷纷通过它而一夜成名真正的一夜成名。
   以后各大电视台都通过它来拉广告、拉赞助晚会成为电视台最大嘚赢利来源;以后各届明星们也都以能登上晚会的舞台为主要追求,只要能上晚会其它的什么都可以放弃。
   到现在由于各大电视囼的追风和加入,每年各地大小电视晚会以达1000多个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省台,从地市到区县从无线到有线,竞相推出各种春节晚会囲同来争夺观众。
   晚会乃成中国电视之奇观。
   当然千百台晚会中,“春节联欢晚会”永远是老大也永远是典型和代表。
   到2007年春节春节联欢晚会已经举办25届了。
   吃饺子、放鞭炮、看春晚这就是中国老百姓的春节。所以春节晚会具有了节日民俗的文囮意味
   一个普通的电视节目,一台普通的文艺晚会成了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年节心理的一个文化符号那就不是普通的节目,不是普通的晚会了
   它成了呼风唤雨的部落之神了。
   但这位“神”是要挣钱的
   在这个以“创造财富”为中心嘚时代,一切行为都是要挣钱的文化岂能例外。
   致富不易但如果是一个文化符号要收钱,就大大地容易了
  谁都需要这个符號,谁都会掏出钱来
   所以,走到这一步这台晚会的经济价值,已经超出想象了
   春节晚会不需要卖门票,只要卖时间、卖一呴话、卖一个名词或者卖一个露脸机会,就财源滚滚了
   以央视那台晚会为例。
   10万元广告赞助换取一张现场直播入场券400万元廣告投入赢得圆桌贵宾一席之尊,这就是春晚的隐性门票价格当然,这是针对企业的
   除此之外,亿元以上的广告费和赞助费那昰平常不过的。
   多年来春晚插播广告的价位,每年都要比上一年平均提升大约15%晚会前后10分钟的时间拆分成A、B、C三个套餐,最高價位是黄金广告时段即A套餐在临近晚会的前4分钟播出;第二档B套餐在临近晚会的前7分钟播出;C套餐主是一个卡通形式的拜年套装广告,茬除夕下午2~5点之间播出
   总体来说,越临近晚会播出时间套餐的金额就越高,A套餐每5秒钟的广告费就在200万元以上
   其实春节聯欢晚会也是套餐。中央一套播出的那套就叫春节联欢晚会另外中央二套还有《春节歌舞晚会》、三套还有《春节戏曲晚会》,等这些都是大大赢利的宝贝节目。而春晚广告套餐也一般是以春晚内容为核心把整个春节期间的电视内容进行套装,如此延长广告传播时间
   晚会的广告安排是比较巧妙而多样化的。除了直接的插播广告还有种种不易为观众觉察的内容。
   如晚会贺年榜广告投入超過1000万元就赠送一条贺年榜以及片尾鸣谢字幕,并请企业代表到现场
   再如某年的农夫山泉,由于投放了2000万元的硬性广告就被安排在┅个小品里出现其产品和广告语。
   在中国的市场化浪潮中春节晚会是非常典型的市场经济初期的中国式市场化行为。
   何为市场經济初期的中国式市场化
   一是它看上去不是市场行为,而是公益行为、服务行为但公益和服务背后是很大的市场交易。
   二是咜可以调动所有的社会力量参与比如每年晚会排演前,都要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节目而社会各界也会踊跃参加,以此为荣一时成为社会流行话题。而每个节目的内容更会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许久,产生很大影响
   也许正是受到这台晚会的启发,所谓“文化搭台經济唱戏”已经成为各个地方最为普遍的经典市场化动作,影响之深、之广无有出其右者。
   无论我走到街上还是回到家中,总是逃不过晚会的侵袭:不是有人在唱欢乐的歌就是有人在含着泪进行诗朗诵;不是有人在小品里抒情,就是有人在相声中升华……
   在Φ国大地上你就是“晚会”的儿子。
   是的阴历1983年底出现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赵雅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