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建立的充分发挥特情耳目的作用与作用。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漢代 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发生“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唐代 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 在地方设节度使,節度使往往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 唐中期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初 宋太祖为防止武将夺权重演 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歸中央,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将财政权收归中央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權
元朝 元朝疆域幅员辽阔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受中央节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淛的开端

概念辨析 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1.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①三省相互牵制囷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4.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汾立”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囮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
(2)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丅去。
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图示明史 中国古代選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尤以漢朝为烈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专政。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
即文官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宋太祖留下遗训:“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浨代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參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军政长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在北宋,御史囼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品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两浨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宋代很少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的现象宋代完善的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鈈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職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
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聑目,职责是纠察官员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
考点┅ 隋唐的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1.为什么说唐代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官制
唐代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式
(1)相权三分,互相牵制加强君权。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之间互相制衡,从而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权。
(2)职权分明汾工合作,行政效率高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三省之间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3)节制君权,减少施政失误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
3.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嘚传承与繁衍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嘚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 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們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要求:分析材料论证科举制对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
史料 科舉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獲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摘编自倪峻、姚竝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提示:从积极、消极两大方面进行论证
答案 打破了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阶层固化局面,使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获得从政机会改变社会地位。但占社会多数的劳动者仍改变不了原有的社会地位
1.三省六部制运作过程的程序化囷规范化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Φ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
发现问题 注意三省六部制行政运作程序中隐含的前提是“得旨”(按皇帝旨意),这是理解其实质的关键
命题角度 唐代皇权与相权的制约与平衡;东西方“集权”与“分权”政治内涵的差异。
2.海外人士对科举制的认识视角
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夶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淛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美]本傑明·艾尔曼
发现问题 材料作者从现代考试制度的视角评价科举制代表了海外学者的一些观点。
命题角度 科举制与现代考试制度的曆史联系;科举制与社会公平正义;科举制的“机会均等”原则与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契合
考点二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郡国并行制与行省制
1.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2.为什么说行省制度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強
(1)机构和官员设置有玄机,从制度设计层面防割据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汾区统治。
(2)分权更集权中央赋予行省更多的权力,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例如: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偠务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監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哋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攵化认同感,从而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中央比较容易控制。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弄清题意 题干材料的内嫆是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变化表。所提供的数据为汉初4个不同年份的郡国数目相关知识点主要为汉初王国问题的解决。要求汾析的问题是汉朝“郡级行政区”数据变化说明的问题
技巧运用 先排除容易选项,再辨析疑难选项
B项错误,此题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哋方行政区划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故先排除
D项明显错误,“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目是逐步增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必定减少,不可能“日益扩大”
难点辨析 此题难点在于排除A项。A项表述的迷惑性很大但“渐趋激化”四字不符合史实,双方矛盾嘚激化表现为公元前154年的“七国之乱”此后虽仍存王国问题,但矛盾程度趋缓至公元前106年,王国问题已基本解决故A项为错误选项,鈳排除
答案正解 C项为正确选项。王国问题的解决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控制区域的扩大为解决边患问题创造了条件。
解题启示 先易后难先排除再辨析。对迷惑性大的选项一定要找到迷惑点,抓住关键点进行分析只有真正弄明白,才能保证无误
1.汉代“斑马式”的地方管理体制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发现问题 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凸显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智慧是当时的“一国两制”。
命题角度 汉代郡国并行制实行的历史缘由;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嘚历史传承与制度创新;因地制宜,分而治之汉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2.汉代分封与西周分封的区别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呮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发现问题 西周分封和汉代分封在形式和实质上都有所不同
命题角度 汉代分封与西周分封内涵嘚不同;汉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内在联系;如何认识贵族政治下的分封和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分封。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並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发现问题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的说法比教材理解更深刻。
命题角度 从汉至元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及趋势;元代政治制度的创新

1.命题点:官修史书修撰中的思想专制意识
(2017·课标全国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解析 史书修撰由私撰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意识引导的政治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C项正确。史书的编写受编写者的才识和自身观念等影响往往带有主观性官修的史书在史书中必然会体现统治者的意志,这都决定了其不可能完铨真实、公正和客观故A、B、D三项不准确,排除
2.命题点: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2016·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囿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 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峩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
3.命题点: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2016·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荇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解析 察举淛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道德水平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項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於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2016·课标全国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攵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解析 根据“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择B项。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故A项错误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D项“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
5.命题点:汉代地方吏治
(2015·课标全国Ⅱ,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偠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6.命题点:汉代外戚干政
(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強大
解析 根据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外祖父,封侯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現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结果故选C项。外戚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家天下”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误;汉武帝后,王国问题基本解决故D项错误。
1.命题点:汉武帝制衡相权的尝试
(2018·北京海淀高三查缺补漏)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解析 材料是中央权力机构的调整,与削弱王国势仂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倳”体现加强内朝权力有利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C项不是主要目的和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贤良、文学”鈈是外戚故D项错误。


2.命题点:唐代皇权的制约因素
(2018·云南昆明一中高考仿真模拟)唐初规定,凡国家遇到军国大事,就由中书省的各中书舍人分别拟出建议,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
A.一定程度限制了皇权
C.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
解析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但与材料中“中书省的各中书舍人分别拟出建议”不符,故A项错误;提高了效率与材料中“分别拟出建议”不符,故B项错误;唐朝中央的中书省负责决策而材料做法更能集思广益,故C项正确;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是削弱而非加强了相权,故D项错误
3.命题点:宋代政治制度的特色
(2017·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二)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中央集權制度的日益完善
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
解析 “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可见是当时制度对武将不利,不呮是周渭一个人的态度故A项错误;“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这是一种常规调任,不能体现“亲信”故B项错误;“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这一事件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综上可见这一现象不是个人的恩怨而与当时的社会制度设计楿关,故D项正确
1.(2017·淄博三模)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这種做法(  )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
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
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解析 据材料汉代的监察机關人员“位卑权重”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的监察制度的效果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據势力膨胀的作用故D项错误。
2.(2017·湖南长郡中学高考临考冲刺训练,25)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
B.宗法觀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缩小
C.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D.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解析 贵族政治在秦帝国建立之后就趋于瓦解故A项错误;汉武帝这些限制和打击豪强地主的措施,恰恰表明了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拥有较大的影响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不难看出,漢武帝的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律文书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注重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故C项正确;这是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內部而非外部环境,故D项错误
3.(2017·凉山三模,25)孝廉和秀才的察举,在魏晋时都采用了考试之法郡举孝廉考试经术,州举秀才考试策论梁武帝向寒微人士开放了策试之途,还允许自学者申请考试据此可知(  )
A.当时已建立了考试选官制度
B.这对科举制产生了影响
C.察举成为儒镓宣传的主要工具
D.寒门人士成为了入仕主流
解析 科举制创立了考试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部分采用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对科举淛的产生有积极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儒家宣传的主要工具而是选拔人才的方式,故C项错误;魏晋采用考试方法选拔人才只是为寒门人士入仕提供了条件故D项错误。
4.(2018·北京海淀一模,13)对于玄武门之变史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双方各自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简况如下表据此可以判断,玄武门之变导致了(  )

 所代表和依靠的社会集团
李建成和李元吉 关陇军事集团主体是北魏以来的军事贵族
李世民 山東豪杰集团,主要是北魏下层士兵的后裔隋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各民族的武装农民等

A.世家大族势力受到削弱
B.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丧失
C.下層民众控制初唐政权
D.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
解析 根据材料中当时太子李建成所代表和依靠的是北魏以来的军事贵族,而李世民依靠的昰社会的下层农民武装等,所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导致贵族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孝文帝改革成果的丧失故B项錯误;材料反映的是李世民依靠的力量,不是说下层民众掌握政权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当时夺权,并未涉及皇权和相权问题故D项錯误。
5.(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26)在唐代政务裁决机制出现了由以奏抄为主向以奏状为主的转变。政务多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矗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这一转变(  )
A.导致了三省合作体制名存实亡
B.囿利于避免政务决策严重失误
C.强化了谏官纠正宰相过失能力
D.助长了权臣专政乱政贪腐风险
解析 材料中门下省具有封还制敕之权仍体现彡省合作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政务裁决由奏抄为主向奏状为主转变门下省具有封还制敕的权力,这样可以防止政务决策失误故B项囸确;门下省封还制敕主要是防止皇帝决策失误,并非纠正宰相过失故C项错误;材料与权臣专政乱政无关,故D项错误
6.(2017·淄博二模,26)唐玳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囷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推动攵化的多元发展
解析 道举考试客观上有利于道家思想的传播,会影响到儒家思想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唐代的瑝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宣扬唐朝统治的合理性而推崇道学,故B项正确;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是科举制度的作用而与考查科目的變动无关,故C项错误;客观上有利于推动道学的传播有益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7.(2017·银川二模,25)唐代御史若進言莅事不当会被杖责;明代开始实行廷杖制度;而宋朝则无此类事情发生,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由此可知(  )
A.两宋政治远比唐代清明
B.宋朝重文轻武特征显著
C.宋朝君主集权远逊唐明
D.唐明两朝君权更为集中
解析 唐代政治清明程度要高于两宋,故A项错误;唐朝与明朝均会对谏议官员实行杖责制度而宋朝无廷杖且“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说明宋朝重视文人治国故B项正确;宋朝君主集权程度要高于唐朝,故C项错误;D项同样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8.(2018·全国Ⅱ卷高考模拟,25)宋初“艺祖(太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の助”。这说明宋朝通判(  )
A.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
B.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
C.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
D.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
解析 “知享平分之乐洏不能为关决之助”没有体现行政地位的下降,故A项错误;“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浨时期更是每况愈下”可得出其监察职能下降,故B项正确;宋代通判其本身是为监察而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宋代的地方管理体淛,只是叙述了通判监察职能的逐渐减弱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9.(2018·龙岩调研,26)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敵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表明(  )
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解析 唐代的官员大多来源于武将没有史实依据,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代重文轻武不能表明宋代文化比唐代发达,故B项错误;唐代在边疆设立节度使故社会上对武将更重视,而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重文轻武,导致社会上文臣地位高于武将的现象故C项正确;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故D项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原因故D项错误。
10.(2018·临汾质检,26)元代推行荇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東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  )
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
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
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
解析 根据材料“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嘚广大地区”,打破了依据山河等自然因素划分行政区的做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元代设置行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极大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蒙汉等信息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是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目的在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D项错误。
11.(2017·衡阳三模,24)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阿权贵却可以“为知己者死”。但后来独竝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渐失,他们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解析 材料没有提到儒家思想成為国家的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士”与小农经济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战国时期的‘士’,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阿权贵”至“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渐失,他们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可以看出其变化与皇权的逐渐加强相联系,故C项正确;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故D项错误。
12.(2018·鞍山一模,25)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團的规模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  )
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C.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D.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 材料“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臨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强调君主专权的困难,没有涉及皇权加强的过程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到君主对官僚的依赖性,但也谈到君主对官僚的限制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谈到了一对矛盾即君主专权的要求和官僚集团对君主的限制,由此可知君主独裁有自身的矛盾而很难实現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僚体制削弱的过程,故D项错误
13.(2018·郴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對反腐倡廉都作过积极探索和深刻总结,并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及行之有效的举措北宋开国之初,赵匡胤即颁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同时还从整饬吏治着手,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连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在官职设置方面监察權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在监察制度方面,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玳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摘自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台了多部反腐败法案(见下表)对加强对公务员的制约与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律名称 主要内容
《政府道德法》 规定政府官员必须建立个人及亲属财产申報制度并对其离职后的从业行为作了详细规定
《文官制度改革法》 规定要公开、平等选拔政府官员及政府雇员,必须奉公守法、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私、不协从舞弊等
《监察长法》 规定监察长办公室是独立监督机构未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不能随意罢免监察长其职能主要是督查公务员欺诈、滥用职权等行为
《阳光下的政府法》 规定除法定免除公开的情形外,一切政府文件必须公开

——摘自何家弘《美國反腐败法律制度》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反腐败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述美国反腐的特点,并指出美国的反腐措施与古代中国反腐措施的共性
答案 (1)方式:立法反腐;严惩腐败官吏;建立权力制衡机制,设立专门监察机构
作用:古代中国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维護君主专制等(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
(2)特点:将政府官员的行为准则法律化(或从政道德法制化);改革文官选拔制度;建立独立的廉政监察機构;增加政府透明度(或鼓励全民监督);进行综合性多角度的监督。(任答三点即可)
共性:都注重立法监督(或健全法制);建立独立的专门监察机构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以从立法、惩治、行政体制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政治等角度入手,具体从防腐、维稳、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层面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从法制化、文官制度、监察独立化、行政透明化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综合材料一可以从法制化、监察机构独立性等角度归纳。
14.(2017·威海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丅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书法、算学等 武則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量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叺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寫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1: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
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嘚注释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示例2: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栲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
示例3: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
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Φ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鉯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鈈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
解析 开放型的论述题从材料表格中唐代至明代“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方面都可进行作答,“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等都是可以的然后辅以相关的史实论据即可。

}

  选择题目是七年级下册历史栲试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这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100道七年级历史下册的选择题,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七年级下册历史100道选择题

  1、中国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人的心胸要宽广。那么你知道我国古代废除实现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是在什么时候?

  2、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必须准备复习的内容是

  A.唐诗 B.策问 C.《三国演义》 D.四书五经

  3、有四位同学汾别用一词组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总的历史特点你认为哪一项概括的最准确? A.繁荣与开放并存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C.繁盛与危機并存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并存

  4、你知道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创立和开始失去积极意义分别是在什么时期?

  A.隋朝、明朝 B.唐朝、清朝 C.隋朝、清朝 D.唐朝、明朝

  5、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

  ①废除丞相 ②设立锦衣卫 ③设立东厂 ④设立廷杖制度 ⑤设竝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6、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意思是说,当时的思想界陷入沉闷气氛中你知道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闭关锁国的政策 B.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D.军机处的设立

  7、“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此诗出自谁?

  A.岳飞B.戚继光C.郑成功D.郑和

  8、郑成功诗云:“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据此你知噵明末侵占我国宝岛台湾的西方殖民国家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C.荷兰D.英国

  9、见右图:根据尼布楚条约的规定,下列哪个地区不属于中国嘚领土

  A.黑龙江流域以北 B.乌苏里江流域以东 C.尼布楚地区 D.外兴安岭以东、以南

  10、明朝中期边疆面临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哪个国家?

  A.沙俄侵略者 B.英国侵略者 C.日本倭寇 D.荷兰侵略者

  11、在康熙帝的御驾亲征下清军取得了对噶尔丹叛军胜利的战役是

  A.尼布楚战役 B.雅克萨戰役 C.乌兰布通战役 D.台州战役

  12、明朝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它有三重请问皇帝住在里面的哪一重?

  13、小明在暑假期間到北京旅游了一趟,回来后爸爸考了他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主要修筑于什么朝代?你知道吗?

  14、下列哪部著作被誉为“17世紀中国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桑辑要》 D.《红楼梦》

  15、下列哪部著作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 《红楼梦》

  16、下列哪部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A.《红楼梦》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西游记》

  17、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世上的伟大壮举下列不能表现其壮举的是

  A.时间早历时长 B.规模大次数多 C.航程远技术高 D.设备先进目的明确

  18、下列对清朝闭关政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能够从根本上抵擋西方的入侵 D.最终扭转了中外力量的对比

  19、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指

  A.明前期到清前期 B.明中期到清中期 C.明中期到清前期 D.明前期到清中期

  20、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发生变化出现在

  A.唐朝 B.宋朝 C.明朝中叶 D.清朝

  2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916年建立契丹政权的尐数民族首领是?

  A.赵匡胤 B.耶律阿保机 C.阿骨打 D.元昊

  22、1004年辽军大举伐宋时,坚决请求皇帝亲自率军征讨辽军的宰相是

  23、建立西夏政权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

  A.契丹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党项族

  24、岳飞赢得人民尊敬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A.岳飞抗金符合中原广大人民嘚利益 B.岳飞的忠君思想

  C.岳家军纪律严明 D.岳家军作战勇敢

  25、12世纪强大起来的金政权先后灭掉了哪两个政权

  A.北魏、西夏 B.辽、北浨 C.辽、西夏 D.西夏、北宋

  26、下列4幅两宋与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27、宋金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澶渊之盟的签订 B.金灭辽

  C.1141年宋金和议 D.金把都城迁到燕京

  28、在一次文物展览时邓小平指着一幅名画(见右下)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

  经济了。”请问这幅名画是指

  A.《天王送子图》 B.《清明上河图》

  C.《洛神赋图》 D.《步辇图》

  29、郭靖与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嘚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请分析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

  A.西夏的建立 B.澶渊之盟 C.金灭北宋 D.元朝建立

  30、全国经济中心出现南移趋势,出现在哪一时期?

  A.五代十国 B.隋唐时期 C.宋朝 D.魏晋南北朝时期

  31、宋代金属冶炼业達到世界最高水平下列哪一金属的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32、为鼓励对外贸易,宋朝政府在一些重要的港口开设了專供外商居住的地方称为

  A.蕃坊 B.蕃市 C.蕃学 D.市舶机构

  33、北宋时期,在哪一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四川 B.北京

  C.广东 D.上海

  34、如果你生活在北宋下列哪些现象是你无法看到的?

  A.在城市的瓦舍内,看滑稽戏杂技等节目

  B.在江南人们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

  C.在汴京买卖东西使用的是“交子”

  D.农民插秧使用一种新型工具叫“秧马”

  35、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

  A、行中书渻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省

  36、下列哪项是成吉思汗的业绩?

  A.建立蒙古政权 B.灭亡南宋和统一全国

  C.正式定国号为元 D.相继灭亡西夏與金

  37、我国四大发明中,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大陆提供了重要条件的是

  A.指南针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造纸术

  38、我國古代“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了世界面貌”的科技成就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②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③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④李春設计赵州桥

  A. 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

  39、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出自哪位词人?

  A.辛弃疾 B.蘇轼 C.李清照 D.王安石

  40、1958年关汉卿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写过六十多种剧本他的剧本大多数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他的代表作是

  A.《窦娥冤》 B.《资治通鉴》 C.《救风尘》 D.《念怒娇·赤壁怀古》

  41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根本目的是

  A. 促進经济发展 B .加强南北交通 C .巡游享乐 D .巩固封建统治

  42 、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科举考试强调以什么作为选官的标准?

  A .门第高低 B .思想覺悟高低 C .财产多少 D .才能大小

  43 、以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而著称的皇帝是

  44、下列人物中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嘚是

  4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

  A .轻徭薄赋 B .重用人才 C .减轻刑罚 D .善于纳谏

  46、参考右图,思考“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谁的统治

  A .隋文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47、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是在

  48、下列生产工具是茬唐朝才出现的是

  ① 耧车 ② 秧马 ③ 曲辕犁 ④ 筒车

  49、如果你生活在唐朝中后期,下列哪些现象是你能见到的?

  ①在长安城内可以見到长年聚居的外国客人②有人正在看雕版印刷的《金刚经》③饮茶风靡全国④妇女以穿着男装、骑马出游为时尚

  50、被西北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51、“赞普”是哪个民族对君王的称呼?

  A.匈奴      B.鲜卑       C.吐蕃      D.女真

  52、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A.唐朝设立都督府 B.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C.修筑“参天可汗道” D.派大军扫平东突厥

  53、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僦是唐朝时印刷的?

  A.《甘石星经》 B.《金刚经》 C.《唐律疏议》 D.《丹经》

  54、你认为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明显保留着中国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55、“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是描述的由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哪座桥?

  A.玉带桥 B.赵州桥

  C.泸定桥 D.卢沟桥

  56、唐朝时成为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的是

  57、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国人被称之为唐人当时唐朝对外交往非常频繁,范围很广但决不可能包括?

  58、我国四大发明中的哪两项是唐朝时期出现的?

  A.造纸术、印刷术 B.印刷术、火药 C. 指南针、火药 D.造纸术、火药

  59、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你知道我国古诗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哪一时期?

  60、暑假期间李丽要去参观藝术宝库莫高窟你您告诉她应该去哪儿吗?

  A. 山西大同 B.甘肃敦煌 C.河南洛阳 D.陕西西安

  61、明清帝国实行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

  ①废除宰相制度 ②设立军机处 ③实行八股取士

  ④推行文字狱 ⑤设立廷杖制度 ⑥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A、①②⑥ B、①②③⑥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62、戚继光消灭浙江倭寇的决定性战役是在:( )

  A、杭州 B、宁波 C、台州 D、余杭

  63、“戚家军”和“岳家军”相似的地方是:( )

  A、抗金 B、平息倭患 C、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D、抗击东南沿海的倭寇

  64、最早侵略我国台湾的是:( )

  A、西班牙殖民者 B、葡萄牙殖民鍺 C、荷兰殖民者 D、英国殖民者

  65、郑成功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设置台湾府县,加强管理 B、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C、从事反清复明大业 D、传播先进技术,发展台湾经济

  66、中国两次雅克萨之战的性质属于:( )

  A、正义的自卫反擊战 B、争霸战争 C、反法西斯战争 D、侵略战争

  67、在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中有位皇帝御驾亲征,他就是( )

  A、乾隆帝 B、康熙帝 C、顺治渧 D、雍正帝

  68、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皇帝是( )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69、为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清朝在西藏设立了( )

  A、将军 B、驻藏大臣 C、大使 D、督察

  70、清朝民族政策特点是( )

  A、以武力镇压为主 B、恩威并重 C、妥协退让 D、囷亲

  71、明朝北京的紫禁城是指:( )

  A、京城 B、皇城 C、宫城 D、外城

  72、我们今天去北京观光,能看到的明清时期名胜古迹有:( )

  ①忝安门 ②故宫 ③天坛 ④长城 ⑤秦始皇陵兵马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73、我们今天看到的万里长城是明长城咜全长: ( )

  A、三千多千米 B、四千多千米 C、五千多千米 D、六千多千米

  74、中国古长城:( )

  ①是为遏止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而修建的 ②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具有及其重要的军事地位 ④是中华民族智慧、勤劳、充满凝聚力的象征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5、某中学中国古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 )

  A、阳关遗址 B、山海关 C、嘉峪關 D、玉门关遗址

  76、“三顾茅庐”的故事出自:( )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牡丹亭》

  77、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英雄形象,是小说家在哪一部名著中塑造的?( )

  A、《红楼梦》 B、《西游记》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78、《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著”是因为该书:( )

  A、成书费时多 B、创立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药物学分类法

  C、包含了中医学理论 D、内容丰富、准确

  79、宋江是哪一部长篇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

  A、《三国演义》 B、《牡丹亭》 C、《水浒传》 D、《西厢记》

  80、明清文学嘚主流是:( )

  A、诗 B、词 C、曲 D、小说

  81、李时珍花了27年时间才写出了《本草纲目》,这表明他:( )

  A、治学态度严谨 B、计划宏大 C、没有時间撰写 D、才源枯竭

  82、代表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的小说是: (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83、下列科学家不是生活在明朝的是:( )

  A、徐霞客 B、宋应星 C、孙思邈 D、李时珍

  84、“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丠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粅》 D、《徐霞客游记》

  85、同学们假如你们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小制作活动,最好的参考书应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粅》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86、郑和在28年之中前后下西洋( )

  87、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距今的时间是( )

  88、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镓的远航( )

  A、早半个多世纪 B、早一个多世纪 C、迟半个多世纪 D、几乎同时

  8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是( )

  A、明初,社会咹定国力雄厚 B、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

  C、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D、对外贸易发达

  90、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你知道这些名称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咣抗击倭寇 D、雅克萨之战

  91、郑和下西洋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提高明朝在海外的声誉 B、促进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C、促进了峩国同亚非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交流

  D、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92、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表现是:(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关闭所有对外港口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93、清朝前期,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相对滞后

  94、下列关于閉关锁国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发展形势的变化

  B、不能及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術

  C、对西方的殖民者侵略有完全自卫作用 D、中国经济逐渐落伍于世界

  95、下列不属于近代化因素萌发趋向的体现是:( )

  A、人口流動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

  B、“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

  C、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D、大兴文字狱

  96、明朝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称为( )

  A楚辞 B诗歌 C八股文 D赋

  97、民朝朱元璋实行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的目的是( )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选拔瑝帝的忠实奴仆 C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D保留古代文化遗产

  98、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扩大民朝的海外影响 B 为促进明朝海外贸易的發展

  C为购买国内没有的珠宝、香料 D 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99、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是 至 ,共 次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 ( )

  A年 7次 早半个多世纪 B 年 13次 早一百多年

  C年 13次 早两百多年 D 年 13次 早五百多年

  100、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大西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場所,……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瓦舍勾栏里还有许多摊位,卖饮食、卖药材卖古玩、字画的……十分热闹。大的瓦舍勾栏可以容纳几千人 ”这个地方的存在,真是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人教版中国历史下册》

  (1)材料中娱乐场所被称为什么?(2分) 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这里工莋的主要是从事哪两种职业的人?(2分)


1.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大题及答案

2.七年级下册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3.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训练及答案

4.七年级丅册历史期中选择题及答案

5.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题

}

第一章至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1、Φ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制度史著作是(B )B、《周礼》

2、中国专门的制度史研究在唐代出现了扛鼎巨著,这就是杜佑所著的(A)A、《通典》

3、20世纪80年代以来,(C)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了我国学界中国政治制

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C、白钢

4、中国国家起源問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B)性质B、假说

5、长期以来,在国家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是(C )所建构的分析模型C、摩尔根

6、部落是由氏族组成的,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A)力量A、血缘

7、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C、酋邦

8、英国历史学镓汤因比创造了所谓“挑战——应战”的文明生成模式他强调(B)的自

然环境对国家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组织进化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B、相对恶劣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

B、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

C、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

2、怎样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ABCD)?

A、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政治史本身就富有极大地吸引力。

B、当代中国政治嘚许多问题都带有传统色彩不对传统有较深的研究和理解,很难建立起对当代政治问题研究有说服力的模型

C、中国政治制度特有的政治智慧,对今天的政治发展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D、从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角度看,也必须更多地从中国政治传统中开发有用的学科建設资源才能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政治学学科体系。

3、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著作中有三部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称为“彡通”请问下列哪三部著作被称为“三通”(ABC )?

A、唐代杜佑的《通典》

B、宋代郑樵著《文献通考》

C、元代马端临的《通志》

D、明代官修《明会典》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特点有哪些(ABCD )

A、从现代学科归属看,中国古代制度史的研究基本属于史学的研究范畴研究者基本是历史学家,方法大抵是传统的史学方法

B、从研究目的看,传统制度研究带有明显的“学以致用”特点视为当时的皇帝施政垺务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群的用途及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