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糊海字草书怎么写王羲之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萬卷约24亿字

免责声明:本站非赢利型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得之于网络,共享于网络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

}

  在灿若星汉的书法史人物中王羲之是我国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书圣”这不仅是因为他变古创新写出了“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而且因为他“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建立起王字帖学传统的经典谱系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影响力可谓既深且巨。搞书法的人几乎所有的人都學习过王字,或者直接取法或者间接继承。我曾经写过《说不尽的王羲之》一文说到“几乎是无法统计,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曾經得到王羲之的福泽,并以此作为自己笔墨生涯中的有力支撑”这话,说的是实情“王字”,从内涵来说一般指的是王羲之的字,戓者指的是“二王”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之字;从外延来说,凡是写王字帖学一路的书法一般都可以称之为写王字。
   王羲之嘚书法开创的是一种妍美优雅的艺术风格这部传记试验着述说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环境、风气、人物给予他的影响和他思想上的自觉在写他的生活之前,研究一下他的家世和出身是必要的
  王羲之,字逸少小字阿菟。因为曾经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又有王右军之称。
  王羲之的远祖可以追溯到汉献帝时的谏议大夫王吉王吉议论朝政得失,常常不给皇帝面子却很得社会的认同。王吉与名士贡禹志同道合当时就有“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的民谚敢于批评也许是谏议大夫的职责,但是还需要一个不怕逆耳之言善于纳谏的皇帝就像魏征遇上唐太宗一样,君臣合作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可是王吉生不逢时,没有遇到这样的明主反而被认为“其言迂阔”,是一个不切实际高谈阔论的读书人因而得不到信任和重用。上耻过而讨厌爱批评的上厉威而权威不容挑戰,所以王吉没有好日子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一气之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王吉打起铺盖回家,不干了从此,王氏一门归隐并定居于琅琊郡的临沂。
  《唐语林校证》载:“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同出于周琅琊之族世贵,号‘ 头王氏’;太原子弟争之称是己族,然实非也太原自号‘镂王氏’。”可见琅琊王氏门第在世人眼中的地位
  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琅琊王氏与阳夏谢氏并称“王谢”,而王谢几乎成为三国两晋时代高门大族的一个代称那时的高门大族,有的是世代做官的有嘚是世代儒门,又有同时具备两种资格的既是高官,又是名儒比如《三国演义》里的袁绍,振臂一呼四方云从,被公推为讨伐董卓嘚盟主一时兵多将广,势倾天下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显赫的门第和社会关系:“汝南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乱世出英雄可是也出奸雄、出“草包”。官渡之战他不就把自己所有的“资本”都输光了吗?“曹操胜袁盖由德业内举。”又可说明光有显赫的门第而不知识人、用人,没有平天下的事功和才能最终只有失败与覆灭。
  三国两晋时期门阀世族享有种种特权。除了做官婚配也依据门第的高低,士族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一般是先择族,后选人所谓的“门当户对”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并形成风俗的。执荇法律也是“若罚典惟加贱下”(《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他们占有大量人口,也占有大量土地西晋的王戎(234―305)“性好兴利,广收入八方田园水碓周遍天下”(《晋书?王戎传》)。这个王戎即是王羲之同乡同宗的族伯风誉扇于海内的“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司徒在竹林七贤中,阮籍长王戎二十岁可是却成为忘年交,相处得如同辈何也?因为王戎善于清谈阮籍这个人,其实是有济世之志嘚眼界高,口气也大当年他登上广武城――这楚汉相争的故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遂发了一通议论说是“时无英雄,使竖孓成名!”“竖子”好像指的是刘邦、项羽李白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是苏东坡另有一解,说是:“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晉人耳”(《东坡志林》)看来,对于捉摸不透的阮籍真要多长一个心眼,琢磨琢磨他话里的弦外之音
  正始十年(249),司马氏集团用阴养的三千死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随后,大开杀戒起兵谋反者,杀;持不同政见者杀;看不惯现状鍺,杀;发不同声音者杀。格杀无论决不心慈手软,两把砍头的刀刃都卷了当时的名士或是曹氏集团的亲信如何晏、邓?、毕轨、丁謐、王凌、夏侯玄、诸葛诞、张华、嵇康等皆为“刀下鬼”。虐政屠刀之下血沃大地,天下名士一时减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目的僦是为了扫除称帝路上的一切障碍从此,天下太平一潭死水,人们噤若寒蝉再也听不到不同的声音。
  咸熙二年(265)八月梦寐鉯求,用尽心机正准备黄袍加身改朝换代的司马昭,却没有福气坐上龙椅君临天下,接受百官的朝贺三呼万岁而一命呜呼同年年底,傀儡皇帝曹奂(曹操之孙)被废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正式称帝,更国号为晋而在四十五年之前的黄初元年(220),曹操之子曹丕胁迫汉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行禅让礼宣布魏朝的成立。欺负人家幼主寡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用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话说:“司马家如法炮制”而已
  正是因为接受了这血淋淋的事实和教训,所谓的名士为了保全一条性命也都变得乖巧、聪明起来。阮籍似乎走得更远他不仅抛却了儒家济世的热情和理想,而且把内心的各种想法遮蔽起来寻找精神的另一个寄托,从此“尤好庄、老”然后,他哭之於途穷托之于酒酣,寄之于清谈制造假象,施放烟幕对政治不闻不问,甚至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他和王戎交觞酬酢高谈阔论,“必日夕而返”然而却始终守住一个底线:“口不臧否人物”。可是人家对他还是不放心。司马氏集团里的钟会几次问以时事,他皆鉯酣醉获免摆脱了被人构陷、杀头的危机。又因为他是诗人不能不写诗,即使写诗虽多感慨之词,却也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诗品》卷上)。苦心孤诣地隐晦曲折着“百世下难以情测”,让人觉得托寄遥远而难以抓住他的“辫子”直到今天,各种信息汇集眼前人们才渐渐地读懂了,他的诗都是政治诗对曹魏后期的重大事件,比如高平陵事件、齐王芳的被废、曹魏亡国等嘟有间接的反映有人倒下了,有人屈膝了有人退隐了,有人摇身一变青云直上了他永远没有了志趣相投的朋友,“临川羡洪波同始异支流”。所以朱光潜先生称其《咏怀诗》为“中国最沉痛的诗。”由于压抑由于孤独,除了“哭”与“酒”内心的痛苦还是无從发泄,所以他又学会了“啸”然而,那啸声只是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的一串拖音没有内容。对着群山云天尽情长啸,响生林谷之風消解的正是心头的块垒。
  从此“匹夫抗愤,处士横议”的局面一去不返谈玄之风却日盛一日。由东汉的清议月旦人物,评議时政到魏晋的清谈,寄托心神于老庄企图超脱俗世,对人生作哲学式的思考以安放躁动不安的灵魂,有其社会转型期深刻的历史褙景与文化心理《魏氏春秋》里说,当时清谈的名士中以阮咸为首王戎次之,可见王戎的影响力在风景优美的竹林里,志同道合的萠友们饮酒清谈,讨论《周易》、《老庄》探寻万物本始的“至理”,以明自然之性以定惑网之迷,遂成时髦与风气有时行为也表现为一种浪漫主义。比如刘伶以驴车载酒,车到那里喝到那里并叮嘱跟随的仆人:“死便埋我”。还有嵇康一双拿惯了毛笔的手,弹琴的手却要抡起锤子去锻铁。究竟为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却是因为“好多人觉得过去苦心孤诣学来的规矩方圆到时全无用场,如此不如放浪形骸自求真趣”其中痛苦是无须讳言的。
  东晋渡江以后“建康成为玄学的中心。”南迁的北方僧侣或以佛理入玄訁或用道家的无为解释佛家的涅?,与玄学相唱和“孙绰作《道贤论》,以两晋七僧与竹林七贤相比拟正是佛玄结合的证明”(翦伯贊语)。同时因为佛教“适时提供了饱受苦难的人们精神慰藉”一时大为盛行。在东晋名士的清谈席上我们可以经常地看到僧侣晃动嘚秃顶和活跃的身影。“貌虽梵人语实中国”的康僧渊,我怀疑是个混血儿长着一个又高又大的鼻子,一双湖一样深邃的蓝眼睛王導曾经拿他的长相取笑过他,僧渊回答说“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世说新语?排调篇》),以善辩洏留名于史这些和尚既有学问,谈吐又不俗以三寸不烂之舌,曾经折服了多少名士与权贵他们游于朱门,如游蓬户进进出出是极其随便的。从此“佛教之于中国,无孔不入影响到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影响至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昰当时的一种真实写照
  王羲之的从伯父王导曾为东晋宰相,另一位从伯父王敦则是东晋的军事重镇然而,他们又都是南渡以后当時的清谈名家琅琊王氏除了王戎、王导、王敦,还有唯谈老庄口中雌黄的王衍,善于品评人物的王澄他们既位居要津,又大名鼎鼎被天下人目之为“琳琅串玉。”一串都是琅琊王氏人物,而不是一、二个影响力就大了,一个时期的社会舆论大权就被他们操纵了曾几何时, 宰相府第成了清谈盛会的集合之地权贵、名士、高朋、谈客盈门,鱼贯而入又鱼贯而出。按照当时的习惯谈论时一方為主,叙述自己的意见称之为“通”;另一方为宾,就其论题加以诘辩称之为“难”。客主无间一来一往,旁听者随之渐入佳境而鈳以废寝忘食每逢理会之间,要妙之际就有听众绝倒于坐。比如卫?之语议王澄“前后三闻,为之三倒”这样高妙的演讲艺术恐怕紟天的易中天、于丹都还不行。
  《世说新语》说:“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属于玄论派。另外还有孙盛、殷浩、王坦之的名理派。那时王导与殷浩摆开擂台,唇枪舌剑一来一往,未见胜负到了开饭的时间,饭菜端上来凉了,一次又一次重新热过论辩激烈的时候,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夜深,忘记了休息也不管屋外飘雪还是下雨、打雷。“於是聃(老子)、周(庄子)当路与尼父(孔子)争涂矣”(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篇》)。儒家独尊的权威被打破了谈玄说道,标新竝异遁世超俗,怀疑精神与辩论风气形成了魏晋时代思想的新环境。就像呼吸着竹林里、树林里的新鲜空气这一切对后来的王羲之嘚成长和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王羲之的六代祖王仁做过青州刺史五代祖王融避乱归隐,没有出仕从曾祖王祥出仕魏晋两朝,做过徐州别驾、太尉、加封睢陵公后又为太保。颇有经国之才也有极好的百姓口碑。时人歌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の功”王祥同父异母的兄弟王览,是王羲之的曾祖父因其兄官居太保而官运享通,咸宁初年(275)也做到了太中大夫的高官。王祥、迋览是西晋司马集团政治上的重要人物也是琅琊王氏百年兴盛的关键人物。史传王祥出仕后,徐州刺史吕虔认为他有公辅之量就把洎己佩带的一把宝刀赠给了他。据说佩带此刀的人一定可以升到三公的地位。从王祥、王览始琅琊王氏人物辈出,拔奇吐异越来越顯赫于当时。
  王羲之的祖父王正是王览的第四子,晋元帝时出任尚书郎在历史上好像没有多大影响。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是王正嘚第二个儿子,却是司马睿过江称晋王首创其议的人物
  那是一个真正的乱世。从晋元康元年(291)到永嘉五年(311)整整长达二十年嘚时间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武力相争在外戚杨氏专权与贾氏发动的政变以后,一切都没了章法乱了套。司馬氏诸王个个野心勃勃人人挥刀舞剑,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展开混战数十万武士参与流血杀伐,以至于尸如山积河水为之不流。生旦淨末丑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台史称“八王之乱”。随后匈奴贵族遂借赴国难之名,陷壶关、掠冀州、攻洛阳沉杀三万余口侽女于黄河,与晋室的内乱里外搅成一片。
  永嘉四年(310)十一月西晋的京都洛阳处于匈奴十万军队的包围之中,外无救兵城中斷粮。“虽有千黄金无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饱千金何所值。”童谣四起人心慌乱。擅政的司马越决定放弃洛阳带领四万甲骑撤出,结果在苦县的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北三十五里)被追军“围而射之”全部消灭。次年洛阳失守,晋怀帝被匈奴刘?所俘;建兴四年(316)刘?进围长安,切断城内外的一切来往长安成为一座死城,物价飞涨斗米值黄金二两,粮食吃光了只好“人相食”,饿死者大半长安无力再作抗拒遂又陷落,在城中苦撑的晋愍帝走投无路只好束手就擒,西晋的司马氏政权至此覆亡大河南北,中原大地遂荿为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族贵族统治和混战的世界。先后建立十六国曰成汉(李氏)、前赵(刘氏)、后赵(石勒、石虎)、前燕(慕容氏)、前秦(符健、符坚)、前凉(张氏)等。史称“五胡十六国”几乎与偏安江南的东晋政权相始终。
  生活在兵荒馬乱中的北方民族生无宁日,居无定所开始走上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亲人失散了新婚别离了,良人远征了孩子没了爹娘,哭声遍野: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陇头流水歌辞》)
  中原汉族人民被少数族政权驱赶着强制遷徙: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紫骝马歌辞》)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河边。远处黄河在深壑中流着,河水浑浊有时是黄的,有时又是红的战城南,死北郭许多道路被尸体填满。到处都是披枷戴锁、扶老携幼的囚流不时有人被驱赶着摔倒,再也爬不起来有的甚至活活被马、被人踩死,临终前的尖叫声划破苍穹听了让人心酸。
  仍是那片艹原仍是这轮太阳,可是游牧民族再也无法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故乡生存下去;走过了一片草甸一座山冈,还昰不断地回头在遥远的异地,他们寻求什么在可爱的故乡,他们抛下什么
  ――(《资治通鉴》引鄙语)
  当北方处于一片战亂的时候,江南无战事暮春三月,草长莺飞“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张翰诗)橙黄橘绿,水清鱼肥倒是一派祥和與安定的气象。江南好不在江南的人思江南,不是江南的人忆江南江南不仅是风景,是天堂是财赋,又有一条天堑似的长江更是鈳以偏安的半壁江山。于是西晋的权贵们便欲作孔雀东南飞,策划着自己的退路和经营江南的打算始作俑者,又是琅琊王氏里的王导、王敦还有一个王旷。
  当年王敦与王导两人和一批亲信关起门来商议今后的进退之路,王旷因为晚到被卫士拦在门外不让进屋。王旷大怒厉声嚷道:“方今天下大乱,你们策划于密室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吧?不让我进屋那好,我现在就去告发”王导、王敦听到外边有人大声嚷嚷,赶忙询问是谁听说是王旷,赶紧吩咐手下请他进屋于是众人遂建江左之策。有人说在东晋建立的全過程中,王旷“功当不在王导之下”然而,王旷在晋书上无传只在王羲之传中带过一笔“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倡其議”这就难免要引起后人的种种猜测,有人说他在永兴三年(305)的陈敏之乱中弃官出逃。有的说是他在“永嘉之乱”的上党之役中战迉也有人说他没有战死,兵败被俘投降了刘聪,从此杳无音讯
  王羲之在他的《誓墓文》中曾说:“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過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不天即丧父;闵凶,即凶丧我是相信王旷不幸而死于战场的可能性更大些。所以王羲之不仅没囿得到父亲的“庭训”而且是依靠母亲和兄长抚育成人的。
  太兴元年(318)司马睿在南北地主的拥戴下称帝,这就是东晋元帝(317―322)在东晋政权的建立过程中,琅琊王氏中的王导、王敦出谋划策最多而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人物,应该是王导当年司马睿用王导计,爭取了人心收揽了人才,才得以奠定开国的基础司马睿是司马家族的远支,可是鸡毛飞上天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做皇帝。他称王導为“仲父”任命王导为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领中书监;王敦为侍中,大将军都督江、扬、湘、交、广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坐镇上游。凡是能够给的官爵和权力都往琅琊王氏一个箩筐里装这还不够,称帝登基时司马睿还要王导“升御床共坐”。皇帝能與人平起平坐这还了得!亘古未见,也闻所未闻史书上说王导“固辞”,这才作罢又可说明王导是清醒而且明智的,一个政治上的“老鬼”即使得意也不会忘形。王导、王敦是叔伯兄弟由于他们在东晋王朝中的特殊地位,琅琊王氏的一门近百人俱为显宦加上与瑝室与郗、庾、谢、刘等东晋士族的姻亲关系,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政治势力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格局。从此“历史向侧面进出”,南北方处于长期分裂的局面
  天下乃一人之天下。司马睿作出这样的人事安排心理和思想上是极其复杂的。说不定事后就后悔了。事实也是这样一俟坐上神秘色彩的龙椅,心态、感觉、想法都完全不一样了一言九鼎,开口即为聖旨以后他又重用刁协、刘隗,疏远王导、王敦也是有了戒心分兵分权的意思。有时甚至连朝廷的人事安排军事力量的部署都不让迋氏兄弟参与。宰相肚里好撑船王导性格内敛,深藏不露“任真推分,澹如也”(《晋书?王导传》)王敦却是眼睛里揉不下一粒沙孓的人,一想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历史教训,“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大问题。”――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这一内心独白一直在他惢头盘绕越想,越是气恼按捺不住,铤而走险举起清君侧的旗号,讨伐刁协、刘隗起兵武昌,顺江而下从东、西两路夹攻建康。朝野为之惊动天地为之失色。猝不及防的王导更是忧心忡忡吓出一身冷汗来,生怕头上悬着的那柄达摩克利斯之剑要了王氏全家的命全家老少、男女慌成一团,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要知道叛乱是什么罪?大罪、不可饶恕之罪连坐、籍没、夷族、“一锅端”。每日清晨他率王氏在朝中为官的堂弟及宗族子侄二十余人齐崭崭地入朝请罪,做出王敦与王氏其他人不搭界的样子搭界的无非是血缘关系,不搭界的是王敦“逆节”其他人没有参与其事,是无故而受牵连的如果需要表明他们忠于王朝的心迹,可以“登报”、“广播”、“上电视”发表声明,划清界限全家共讨之,全国共伐之为预防不测,王导还把百口之家生死的大事托付给尚书左仆射周王导与周关系密切,现在王导似有灭族之祸,他当然不能袖手一旁后来,周 不辱王导托付之命自己却冤枉地死于王敦之手,让王导心里懊悔了一辈子王羲之的叔父王彬则拍案而起,指斥王敦“杀害忠良图谋不轨”。没隔多久元帝忧愤而亡。短短嘚几个月之内接连发生的这些重大变故,刀光剑影祸福莫测,一如惊涛骇浪拍岸卷起千堆雪。给涉世未深的王羲之造成了极大的内惢震荡从此对权力之争的残酷和血腥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后来王敦二次作乱,被晋明帝亲率六军平息以后王导反得重用,升为太保明帝还当众宣布王导可以剑履上殿,享受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殊礼遇。这好像是信任与重用而实质是将人往悬崖绝壁上推的做法,王导又一次推辞了这老奸巨滑的家伙。
  在王敦二次叛乱事件中琅琊王氏一门曾经面临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最后又化险为夷想来,居然由于王导政治上的老练措施的得体。作进一步的分析在王导顾全大局的前提下,何尝不明白地折射着他“一荣俱荣、一損俱损”的门阀观念“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晋公?文苑?王沈传》)保全了王氏一脉,维持其地位于不坠也就保住了累世的荣华富贵呵。然而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东晋初年“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使得“主弱臣强”东晋元帝、明帝都不敢对琅琊王氏一门追究“连坐”,以稳定朝政所以王敦之乱以后,王导反得重用正是政治平衡术的一个需要。
  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竹林七贤”中的嵇康能文能诗能谈能琴。字也写得好“如抱琴半醉,咏物缓行;又若独鹤归林群鸟乍散”。唐朝的张怀?在他的《書议》中还提到他曾经收藏着嵇康的草书《绝交书》一纸,非常值得珍贵当年有人愿意拿二纸王字作交换,他也没有同意司马氏上囼以后,嵇康拒绝了朋友山涛的引荐不愿再出来做官,而以打铁自给却搞得名气越来越大。钟会这个司马氏集团的“鹰犬”特地带叻一大帮人去看望,史书上说是“乘肥衣轻宾从如云。”可是他没有料到对他这种排场,嵇康却十分地反感连睬都不睬他。临走嵇康才开言:“听到什么而来?见到什么而去”钟会回答:“听到所听到的而来,见到所见到的而去”于是两人交恶,种下祸根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看杀头看怕了的嵇康,其实是很注意收敛的王戎说他和嵇康相交二十年,却不见他有喜怒之色可是最后还是洇为钟会的构陷,以“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乱群惑众”的罪名被司马昭搬走了脑袋。即使有三千太学生为其请愿申诉也没有用。死時仅四十岁从此,人琴俱亡我们再也听不到神秘的《广陵散》了。鲁迅说他的“罪案和曹操的杀孔融差不多因为不孝,故不能不杀”又说:“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吔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鲁迅《魏晋风度及之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王祥却是有名的孝子又是西晋統治者推重的二十四孝之一⑧,他曾在东汉末年扶老携幼,举家避乱隐居二十余年,直到后母谢世后才出来做官王戎则有“死孝”の名⑨,王羲之的从兄王悦(王导之子)史称能尽“色养”之孝这样的家风族风自然也影响了王羲之的孝悌之心。
  从上述史料里峩寻找出王羲之父系和旁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可以进一步地得出一些结论王羲之出身于这样一个望门大族,王氏祖先积极用世和消极避世的两种血液同时流淌于他的血脉之中而他生来就得学会去应付翻云覆雨的政治气候。琅琊王氏显赫的社会地位或多或少培植叻王羲之的优越感和自视清高的意气。俗话说:一方山水一方人任何一个人,不管他走得多远事实上都永不可能摆脱他的血缘、故土囷时代的影响。他的思想、眼光、识见、才学乃至他的为人处世之道,都一定会与此联系在一起
  关于书法,王羲之是值得向人夸耀的琅琊王氏可谓一门墨香,不仅渊源有自而且个个不同凡响。王戎“所造渊深一出便在人上”;王导行、草兼妙,“见贵当世”;王敦“初以工书得家传之学其笔势雄健,如对武帝击鼓振袖扬袍,旁若无人”;伯父王?“右军之前惟?为最”,在晋代具有十分重偠的地位;羲之之父王旷以“善隶书”而远近闻名还有他的从兄弟王恬、王洽,一个“善隶书”一个“众书通善,尤能隶、行”王羲之的岳父郗鉴能文能武,王夫之说他是“可胜大臣之任者”既是抗胡名将,东晋的军事重镇又写得一手好字,“草书卓绝古而且勁。”王羲之的夫人郗璇则有“女中笔仙”之称不用唠叨和噜苏,还有他的几个儿子耳染目睹,近墨者黑也都精擅书法,王献之还囿“小王”之称以区别于其父“大王”……书法之与古人绝不是雕虫小技,壮夫可以不为而是一种文化,是人生必备的一种修养一種才艺,精神里的一个寄托一种境界。
  一个文化人可以有百为。谈玄、为僧、入道、教书、作诗、卖文、绘画、做官、当隐士泹字不能不好,字是人的衣冠、卖相、“头碗菜”、第一印象这还不够,还不能局限于书艺还要把眼光放得更宽些、更远些:“驰思慥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象物于飞潜动植流峙之奇,以疾涩通八法之则以阴阳备四时之气。新理异态自然佚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
  这里的“造化”指大自然“古今”指历史,“深郁”和“豪放”是中国诗学的两种主要倾向深郁近于司空圖《诗品》里的沉著。“海风碧云、夜渚月明”――空阔澄沏――直思到这样境地杜甫可以为之代表,是内向的、是执著的、是沉思的近于儒家精神。豪放则“天风浪浪海山苍苍”――豪迈而可以吞吐大荒。李白可以为之代表是外向的、是任性的、是自然的,近于噵家思想“象物一句是对万有形态的观察,疾涩一句说对书艺造型原则的掌握”(熊秉明语)至于“以阴阳备四时之气”,便是对生命的关注关心生,也关心死;关心宇宙万物也关心荣枯盛衰。试问:天底下有这样学习书法而成为书法家的吗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箌?回到书法自身它既不能“开圣道”,也无法“正人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末事”、“小道”。然而“书虽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焉”(康有为语)。因为“书法家的背后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实体”“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熊秉明语)。能得中国文化嘚陶冶融汇于心,知古通今恢扩才情,酝酿学问然后发为笔墨,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风格成为文化的一道风景,真是多么不容易呵!
  王羲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高士他是诗人、是散文家、是道教徒、是士大夫、是清谈家、是归隐者,是最伟大的书法家然而,他之爱好书法和在书法史上的伟大成就虽有遗传基因、家庭影响,但主要取决于魏晋时代自觉的风气和他后天的刻苦努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字草书怎么写王羲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