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举例说说“我不是圣人的说说所见略同”,大致都有哪些略同?

我们都知道事先进行教学设计不僅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把握课堂、传授知识还能帮助同学们更加容易理解与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我们学大教育专家为大家带来了高中语文课文最大的麦穗第5种教学设计希望不仅能够拓宽老师授课思路,还能帮助同学们学习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後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夶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古希腊有一位夶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涳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們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雖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赱,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請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吔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尛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偅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朂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嘚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鼡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囿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滿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弚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夶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實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舉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邊有这样的例子吗?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該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師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囚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攵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哆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要抓住机遇)

高中语文课文最大的麦穗第5种教学设计,在上面文章中我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整理希望能对老师的授课,同學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
  • “英雄所见略同”:指彼此对某些問题的看法、认识、评价不谋而合乃对对方的恭维言辞。
    ***此语既有抬高自己又含抬高对方之意!***
    全部
}

2018年6月8日“香港文学一代宗师”劉以鬯离开了。刘以鬯先生是香港文学史绕不开的一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现代派的重要人物,但即便在去世时掀起讨论他的文学价值依然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这对刘以鬯和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遗憾为了重新发掘刘老作品的文学价值,让他的优秀作品被更多读者道“劉以鬯经典”系列于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上市。这套书包括刘以鬯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经典作品:长篇小说《酒徒》长、短篇小說合集《对倒》及中短篇小说集《寺内》。2018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又推出了刘以鬯小说散文合集《我与我的对话》。

作为香港乃至中国文學现代派的代表人物刘以鬯的小说虽不宏大,却必将留在文学史中在现代性写作迟滞的中国,他的探索如同一股清流开拓出自己的趣味。只可惜岁月挡住了刘以鬯继续前进的脚步,他未完的事业只能交给后生继续努力。

经典不应该只留在角落里经典因重读而再喥闪耀。刘以鬯先生以百岁高龄谢世在他百岁冥诞(2018年12月7日)来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于12月5日(本周三)19:30特别邀请著名学者、馫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老师,为读者在线分享他对刘以鬯先生的解读

主题:许子东解读刘以鬯

地点:人民文学出版社“刘以鬯微信读者群”

嘉宾: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主持:陈彦瑾(“刘以鬯经典”系列责编)

您和刘以鬯先生都是上海人,我注意囿报道说你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用上海话交谈了很长时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许子东:那个时候三联书店要我编一套《香港短篇尛说选》(香港的严肃的纯文学的小说选,每两年出一本)我接手后就去拜访几位重要作家,刘以鬯、西西还有其他一些人。当时刘鉯鬯是《香港文学》的主编我就到他的编辑部去。

我们见面感觉很亲切、很温暖他平常没有太多机会讲上海话,我在香港也没有机会講上海话所以我们用上海话讲了好几个小时。他讲他原来在上海怎么开始喜欢文学跟姚雪垠他们的来往,到香港以后怎么辛苦又去喃洋编报纸,总而言之主要是说在香港做纯文学真不容易他说他写的东西分两种,一种是娱己一种是娱人。为了生存他写娱人的小說,写好多不同的专栏整个五六十年代估计写了五六千万字。但是他照样抽出时间写娱己的作品像《寺内》《对倒》《酒徒》这些都昰娱己的作品,今天传世的作品

您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刘以鬯?读他的小说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许子东:我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读他嘚小说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他的长篇小说《酒徒》。

初读《酒徒》是什么感受?

许子东:比较注意他的意识流技巧后来思考多的是他哏郁达夫、跟五四传统的关系,还有就是《酒徒》中“一个男人几个女人”的这种模式。

许子东:现代文学开始的时候两种形象是最荿功的,一种是农民一种是知识分子。农民形象最好的、最早的当然是鲁迅的阿Q知识分子形象就是郁达夫小说里的一系列人物形象。鬱达夫这些人物形象有两个传统来源一个是中国传统的青楼小说,才子遇到风尘女子之类的;另外一个就是俄罗斯文学里的“多余人”如奥涅金、毕秋林、罗亭等等。俄罗斯人检讨他们的国民性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找出一个阿Q,他们找出一个没用的贵族概括起来是聪奣的无用人。这两种人混在一起就变成了郁达夫小说里的抒情主人公现在,这个主人公到了香港

《酒徒》里的主人公,很多地方像郁達夫小说里的主人公比方说喜欢看书,比方说喜欢女人而且有很多不同的女人,在社会上处处失败充分显示了一个文人在商业社会嘚无聊、无用、无奈。可以说刘以鬯《酒徒》的主人公是郁达夫的文学传统到了50年代以后最好的继承者。

《酒徒》里有一句话:“所有嘚记忆都是潮湿的”这句话也被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引用,而且刘以鬯先生去世时王家卫在微博发的悼念文里只有这一句话这句話究竟要表达什么?

许子东:很简单就是记忆有生命力,记忆里面带着感情带着很多潜意识。但最主要是他的表达方法这种方法钱鍾书说过,叫做“通感”记忆是一个抽象的词,潮湿是一个可以接触的感性的词通感就是人的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觸觉它们在诗歌里面会互相串来串去,这是一种从古就有的诗歌的手法钱鍾书有专门的文章讨论。所以这句话意思很简单:记忆是囿生命力的。很多时候表达的意思并不重要表达的方式才重要。

为什么偏偏是潮湿这种潮湿感会不会是刘以鬯到香港后在地生活的一種特别的感受?

许子东:这倒是有趣的联想我倒没有想过。潮湿南方都会有吧北方下了雨也会有吧。以后谁到四川写小说难道会说“所有的记忆都是辣的”?

从1918 到2018百岁刘以鬯的一生可以说参与了中国文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怎么评价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许子东:劉以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条就是他是五四文学跟香港文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桥梁狭义的香港文学是1949年以后才跟内地的文学、跟台湾攵学区分开来的,这个香港文学到后来是以本土性为共同主题的而刘以鬯在这个香港文学当中是跟五四现代文学关系衔接得最完整的一個,他不是来了香港以后才识字写作的人他在上海已经开始了文学活动,认识了一些作家但是他又不像徐訏、曹聚仁、张爱玲那样在仩海已经出名,那些作家后来我们不把他们称之为香港作家称之为“南来作家”,而刘以鬯又不是典型的南来作家他在上海已经形成叻他的以五四文学为主的三观,但他还没有非常出名所以他来了香港以后,他在香港文坛的底层开始奋斗

他是香港文学跟五四现代文學之间重要的桥梁。考虑到1950年代以后的当代文学对五四文学有很多隔断在某种意义上,刘以鬯是比五六十年代其他中国作家更能够衔接伍四文学神韵的一位作家

这方面能不能举例说说?比如《酒徒》这部小说是如何体现对五四文学的衔接刘以鬯以五四文学为主的三观,主要受哪些流派、哪些作家的影响

许子东:《酒徒》里有一段,主人公和一个年轻人边喝酒边谈文学。年轻人问他茅盾的《子夜》恏不好巴金的《激流》好不好。主人公避开了没有直接去评价茅盾和巴金,但是他说他更喜欢李劼人更喜欢端木蕻良。在另外一些哋方这个酒徒表示他更喜欢沈从文,更喜欢张爱玲他说“在短篇小说这一领域内,最有成就、最具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首推沈从攵。沈的《萧萧》《黑夜》《丈夫》《生》都是杰作”他说“张爱玲的出现,在中国文坛犹如黑暗中出现的光”。

《酒徒》写于1962年劉以鬯是没有看过夏志清用英文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那时候这本书还没有用中文翻译出来所以刘以鬯对张爱玲、沈从文的推荐,可以说是跟夏志清英雄所见略同但因为夏志清写了学术著作,刘以鬯是借小说人物之口说出自己对现代文学的独特看法学术史上我們都说夏志清发现了沈从文、发现了张爱玲、发现了钱鍾书,我们不会说刘以鬯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什么贡献这是很吃亏的。刘以鬯莋为作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性,主流跟支流的关系艺术跟政治的关系,等等都看得比较清楚。一个作家对文学史有自己独特嘚看法这已经是比较少了,把这些看法放进自己的小说人物里面那又更少了,

《酒徒》里谈到五四文学的时候对沈从文和张爱玲的嶊崇,更多强调的是他们有独特的style(风格)这与夏志清推崇沈从文和张爱玲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许许子东:这是很好的问题虽然他们嘚结论有相似的地方,但是相对来说夏志清更有冷战的政治的背景而刘以鬯是出于作家的敏感,他直接从文字风格上感觉到这几个作家嘚独特性这是他们的殊途,但是他们对于五四文学主流、支流的独特看法是同归刘以鬯在《酒徒》中说张爱玲有“一种章回小说文体與现代精神糅合在一起的style”,这是非常精准的判断今天回头来看,张爱玲也的确在这方面有建树夏志清错过了端木蕻良,他也没看到蕭红而刘以鬯在《酒徒》中列举的十多篇五四以来的优秀的短篇小说,其中就有端木蕻良的《遥远的风沙》《鴜鹭湖的忧郁》有萧红嘚《小城三月》。可惜他都写在小说里了

你看这哪里像喝醉酒的谈话?他是在很认真地开书单那个时候的香港大学应该请他去做教授,让他在报纸做编辑真是浪费了人才

所以有论者说《酒徒》是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刘以鬯先生是借《酒徒》言自己的文学志向

许子東:确切说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小说。讨论小说本体技巧方面反而不是那么多

《酒徒》里谈到小说出路的问题,刘以鬯认为诗歌昰拯救小说的唯一出路所以他试图在小说写作中引入诗歌,把小说当做诗来写他的这个实验是中篇小说《寺内》,长篇小说《酒徒》其实也是

许子东:这大概是因为刘以鬯当时看到香港畅销小说的主流都是武侠、言情,都是以情节为主的所以他觉得他心目当中的小說要找出路,就要找诗歌体当然作为个人追求是可以的,但作为整个文学史发展方向这有很多可以讨论的地方。

那么在您看来刘以鬯文学生涯中最重要的贡献有哪些?他被誉为“香港文学一代宗师”的理由是什么

许子东:刘以鬯的贡献有三个。一个是前面说过的怹是香港文学跟五四文学的桥梁。第二从他开始了香港文学的现代主义,使现代主义成为香港文学的主流这个现代主义比台湾后来白先勇、余光中他们的现代主义要早,比内地1980年代以后出现的现代主义当然更早虽然现代主义在1930年代穆时英、施蛰存、刘呐鸥、张爱玲那批作家里已经有一些发展,但是作为一个主要潮流现代主义在香港发展是最完整的,这方面刘以鬯有巨大的贡献还有第三个,刘以鬯主编了一些报纸副刊像《快报》的文艺副刊《浅水湾》,创办了《香港文学》培养了一批香港年轻的作者,包括西西、也斯等人后來这些人成了香港文学本土派的中坚力量。本土派作家都是在刘以鬯的扶持下成长起来的所以,为什么说刘以鬯是“香港文学一代宗师”就是这个道理。

第一他衔接了五四文学。第二他开创了香港文学的现代主义主流。第三他培养了不少后来成为主流的香港文学嘚作家。

在香港刘以鬯是香港严肃文学的最主要的代表,所以任何研究香港文学的学者都绕不开他的但是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當中,刘以鬯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注意

许许子东:这个原因可能有点苛求了。因为香港是以台湾为出版市场依归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个人觉得余光中、白先勇的文字都比刘以鬯更Sophisticated(精致) 刘以鬯比较多一点五四老派文人的写法。至于在内地我开玩笑说,主要原因是刘以鬯的“鬯”字

太难读了很多人读不出来。严肃地讲就是内地的读者包括一般的文学青年对香港文学有偏见,他们知道金庸他们也很熟悉倪匡、亦舒,甚至张小娴但是对于刘以鬯、西西、也斯这一路的作家,重视得不太够

刘以鬯的文学贡献跟香港这座城市是密不可分的。有意思的是张爱玲1952年去香港,三年后离开香港去美国而刘以鬯1957年定居香港后从此再没有离开。他的作品大都反映香港现实小说《对倒》就写了1970年代香港街头的庶民生活。对香港张爱玲是过客,刘以鬯是扎根

许子东:香港对张爱玲非常重要,很有意思她在香港的时候一点都不写香港,可离开以后不管在上海还是在美国,张爱玲一直在写香港香港对张爱玲来说,第一是异国情調是一种伪西方;第二是一种破落的传统,一种晚清的气息或者说伪东方;第三很重要是一个冷战的环境。张爱玲没打算留在香港她一开始起步就是用英文写作的。

刘以鬯无处可去他必须留在香港。所以他在香港必须通过香港的文化环境来求生也就是说他不能像峩们这样躲在大学里,他也不能像已经成名的曹聚仁、徐訏、叶灵凤那样吃过去的本钱所以他要编各种各样的杂志,同时他还帮助香港嘚年轻人所以刘以鬯,香港人是认他为香港作家的而张爱玲、余光中,他们都不认为是香港作家香港文学这个概念有它非常狭义的保守。上海编了一套《海上文丛》把所有跟上海有关系的人都纳进去了,沈从文也算梁启超也算,什么人都算编香港作家文丛的时候,不要说张天翼、萧红不算张爱玲都不算,余光中在香港待了那么久都不算但是刘以鬯算,因为刘以鬯全部的文学生涯真的是跟香港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关系如果我们要从香港文学找两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金庸一个是刘以鬯。

刘以鬯被称作是意识流茬中国的传人他的小说写作和乔伊斯、伍尔夫这些经典意识流作家有什么异同?

许子东:刘以鬯的意识流是中国式的太清醒了,他的意识流不是主人公的意识在流动是作家安排主人公,或者这样说他不是人物的意识在流动,是作家安排这个人物的意识流动比如《酒徒》有一段回忆他的个人经历,每一段开头是“轮子不断地转”然后带出他的一段回忆。太理性化了他的意识流不如当时香港一个莋家叫昆南。简单说昆南写的主人公是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真不知道自己想什么而刘以鬯的主人公是很清楚他要什么,他对香港文學环境的愤懑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于五四知识分子的道德的坚持都是太清醒了,这是他思想的成熟却是他艺术的缺陷。在某种意義上后来内地出现的王蒙的意识流跟刘以鬯是非常像的。

但无论如何刘以鬯是第一个用长篇小说来尝试意识流写作的中国作家,1930年代嘚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他们都是写的短篇而且《酒徒》最初是一段一段在报纸上连载的,想想这个作品生产的机制跟社会环境那昰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您觉得意识流有清醒的意识流也有相对混乱的非理性的意识流吗?意识流必须是非理性的吗伍尔夫和乔伊斯的意识流属于非理性的意识流吗?

许子东: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可以写很多文章来研究。但是就个别到《酒徒》来讲我觉得这个主人公太清醒了,而且他这个人像开关一样一喝酒就可以想一些问题,不喝酒就想其他问题而且我们知道,其实刘以鬯先生是不喜欢喝酒的所以你看他整个小说里边说是酒徒,他根本没有好好写酒白先勇的《游园惊梦》那种意识流是我相对比较喜欢的。

刘以鬯的《酒徒》虽嘫从宣传上来讲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但这也(无非)是一个宣传,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此

《酒徒》的主人公三观很明确,三观佷正他非常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得不到而已所以与其说他像西方现代主义的那种孤独、绝望,不如说更接近郁达夫血缘的俄羅斯19世纪的那种“多余人”的痛苦一种文人在社会面前的无力感。

前面说初读《酒徒》时,它的“一个男人几个女人”的模式引起您的思考,这种模式在文学上有什么来龙去脉

许子东:《酒徒》在描写男女关系方面有一点突破,它开创了一个我称之为“一个男人哆个女人”的模式,这个模式后来在香港文学中一直有遗传《酒徒》里面男主人公他看上去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又生活在一个现代嘟市里面其实他身上充满了中国文人传统的很多根深蒂固的DNA。

他一共碰到四个女的一个叫张丽丽,是一个有钱的女的但最后骗了他。第二个是房东的十六七岁的女儿叫司马莉,很主动但男主人公拒绝了她。还有一个是女房东但是男主人公喜欢的是一个舞女杨露。为什么这么多女的喜欢他当然这是中国文人的幻想了。但有趣的是从鲁迅对晚清小说的分析去看。鲁迅把晚清的所谓狭邪小说分成彡类一类叫溢美,就是说写得比真实的更美比如说《花月痕》里面的妓女跟恩客天长地久的爱情。第二种叫做近真接近于真实,那僦是《海上花》里面的妓女有好有坏,变成像家庭一样第三种是溢恶,写得特别坏特别坏的代表作就是《九尾龟》。对照一看《酒徒》的男主人公恰恰符合这三种狭邪小说的传统。他幻想的这些女的张丽丽就是溢恶的,女房东和司马莉是近真的而杨露是溢美的,完全美化的可以在风月场中找到纯情这么一种文学传统。难怪《酒徒》的主人公后来很多人模仿,变成香港文学里面的一个传统

劉以鬯的《酒徒》,虽然小说的手法用的意识流小说的生活背景是一个现代都市,但这不妨碍主人公身上流着中国传统文人的DNA

刘以鬯既学习西方小说技法,同时对中国古典文学也很有研究像小说集《寺内》里的一系列故事新编,《蜘蛛精》《蛇》《除夕》有代表性嘚《寺内》,等等如何看待这类小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戏仿?他和鲁迅的故事新编有什么异同?

许子东:香港的故事新编是非常有意思的它颠覆得非常大胆,这是从刘以鬯开始的张生不是跟崔莺莺好,是跟红娘好了后来发展他的文风,李碧华的《青蛇》里法海昰同性恋。大家要是看过陈汗编剧的《赤壁》林志玲可以跨过长江跑到曹操面前。香港文学里面有一个大胆新编中国传统戏的传统这昰从刘以鬯开始的。它既说明香港文化工业对内地传统的看重又说明他们的肆无忌惮,因为在内地你要这样编比如陈汗的《赤壁》在內地就被很多人反对,可是在香港无所谓反过来香港擅长恶搞的周星弛电影到了内地反而被解读成后现代的作品。

说到刘以鬯对于香港現代主义潮流的影响除了他的诗化的语言、意识流的技巧以外,对于传统的颠覆也是很重要的一面

但是刘以鬯的小说从文字的诗意、奣朗到主人公的三观、情怀和做派,却又是非常传统的他是如何把现代和传统结合的?

许子东:我想刘以鬯在构思上比较受西化的影响但是他在具体的语言上,希望回到中国传统诗词的境界刘以鬯有一个文学观,他认为写实是过时的一定要写现代的。当然我们作为評论家不大能够同意他这个看法写实也可以写出经典的作品,不一定越现代就是越好的刘以鬯有点文学进化论的观点。但是这不妨碍怹自己的探索他自己的确是这样相信的,他喜欢用创新、探索的精神来写作品

刘刘以鬯开创的这种写作方法,后来在香港发展的情况怎样是延续还是发生一些变化?在今天“刘以鬯式”的书写在华语世界普遍吗?有没有传人

刘以鬯对香港文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主要的是他把现代主义变成了严肃文学的创作主流而不是现实主义。香港的浪漫主义都被通俗文学拿去了无论是武的武侠和文的言凊,香港的现实主义写实的作品非常弱尤其是跟内地来比。但是香港的现代主义写作很难说哪一个作家具体像刘以鬯,跟他风格比较接近的是昆南昆南早期的小说《地的门》一点不差于《酒徒》,但是后来昆南也要在香港复杂的文化工业环境中挣扎晚期作品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但是他还在努力写作西西的风格跟刘以鬯完全不一样,非常理性不像刘以鬯那么痴情,但在现代主义这一点上是非常楿似的具体很难说有谁很像刘以鬯的风格,也很难说他开创的流派有多少追随者但是我只能这样说,作为个人刘以鬯有别人无法替玳的贡献,从对香港文学的长远影响来看刘以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他也非常值得内地的文学读者来阅读放在整个中国文学版图当中看,刘以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家

许子东,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曾兼中文系主任。生于浙江天台早年求学华东师大,师从钱谷融先生成名作《郁达夫新论》开启“新人文论”系列,成为“八十年代青年评论家”(包括赵园、陈平原、王晓明等)与陈思和负责修訂过《辞海》的现代文学和作家条目。1989年应邀赴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后于加州大学进修,师从李欧梵1993 年受聘于香港岭大。著作还有《许子东讲稿》(三卷)以及《呐喊与流言》《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等,主编有《香港短篇小说选1994—1995》等与王德威、陈思和合编有《一九四九以后》。自2000年起担任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栏目嘉宾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1918年生于上海,1948年底定居香港著名作家、编辑家。著有长篇小说《酒徒》、长短篇小说合集《对倒》、中短篇小说集《寺内》等逾四十種文学著作其中,《对倒》《酒徒》分别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成电影《花样年华》《2046》作品入选多种选本、鉴赏辞典和大学教材,被译为英、法、意、荷、日、韩等多国语言2015年以97岁高龄荣膺香港艺术发展局“终身成就奖”。

十四篇新颖多彩的中短篇小说熔想象与詩意、古典与现代于一炉,或为故事新编如《寺内》《除夕》;或表现香港现代都市之人与事,如《对倒》《链》《吵架》《赫尔滋夫婦》《龙须糖与热蔗》《圣水》等;或探求生命哲理如《蟑螂》……

这部结集于1977年的经典小说集,篇篇有创意篇篇是佳构,以“求新求异”的文体实验彰显现代小说的新锐与性灵,至今令人惊艳而掩卷慨叹: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一个是上海移居香港在回忆中怀旧嘚中年男子;一个是香港土生土长,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们互不相识,各自游荡在70年代的香港街头带着各自的见闻和感受迎面洏行,又背向远去仅有的一次邂逅,也是擦肩而过……

“对倒”指一正一负双连邮票借用此形式,作者于1972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对倒》后又浓缩为短篇,本书为长、短篇合集2000年,《对倒》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花样年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商品经濟盛行文艺也高度商业化。一位艺术良心未泯的作家挣扎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不愿典卖自我价值而不能只好一面煮字疗饥,靠寫文字垃圾求取生存一面自责忏悔,借酒麻醉沉沦为不能自拔的酒徒……

《酒徒》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被誉为“中国首部意识流小說”入选“20世纪现代小说经典名著百强”。2004年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2046》2011年由香港导演黄国兆拍摄成电影。

《我与我的对话》收录香港著名作家刘以鬯具有代表性的四部长篇小说节录、二十五篇短篇小说及微型小说、十三篇散文一册在手,即可了解刘以鬯百年創作全貌正如作者所说:“我无意写历史小说,却有意给香港历史加一个注释”本书不仅是刘以鬯作品大观,也是香港历史不可忽视嘚注脚对于刘以鬯研究者、香港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不是圣人的说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