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贱那能酬水镜八奇,年荒无以报琼华怎么解释

1.亦作“璚华”美石。《诗·齐风·著》:“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毛 传:“琼华,美石,士之服也。”《十洲记·昆仑》:“碧玉之堂琼華之室…… 西王母 之所治也。”明 何景明《荣养堂歌》:“被霞襦兮簪琼华母氏乐兮乐且遐。”清 方文《奉酬范质公司马》诗:“身贱那能酬水镜八奇年荒无以报琼华。”

2.神话中琼树的花蕊似玉屑。《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咀噍芝英兮嘰琼华”颜师古 注引 张揖 曰:“琼树生 崑崙 西流沙滨,大三百围高万仞。华蘂也,食之长生”

3.即琼花。唐 韩愈《春雪映早梅》诗:“未许瓊华比从将玉树亲。”元 王沂《寄苏昌龄》诗:“别后琼华几度芳花前顾曲忆 周郎。”参见“琼花”

4.喻雪花。前蜀 韦庄《冬日长安感志》诗:“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华咏散盐。”宋 辛弃疾《上西平·会稽秋风亭观雪》词:“九衢中,杯逐马,带随车,问谁解爱惜琼华。”

5.喻美好的诗文等元 耶律楚材《和北京张天佐见寄》:“琼华赠我将何报,聊寄 江 南古样絃”清 方文《赠阎百诗续娶》诗:“腹如经笥饱,才比剑锋銛锦字随时缀,璚华信手拈”

  1. 《诗·齐风·著》:“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毛 传:“琼华,美石士之服也。”《十洲记·昆仑》:“碧玉之堂,琼华之室…… 西王母 之所治也” 明 何景明 《荣养堂歌》:“被霞襦兮簪琼华,母氏乐兮乐且遐” 清 方文 《奉酬范质公司马》诗:“身贱那能酬水镜八奇,年荒无以报琼华”

  2. 神话中琼树的花蕊,似玉屑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咀噍芝英兮嘰琼华。” 颜师古 注引 张揖 曰:“琼树生 崑崙 西流沙滨大三百围,高万仞華,蘂也食之长生。”

  3. 唐 韩愈 《春雪映早梅》诗:“未许琼华比从将玉树亲。” 元 王沂 《寄苏昌龄》诗:“别后琼华几度芳花前顾曲忆 周郎 。”参见“ 琼花 ”

  4. 前蜀 韦庄 《冬日长安感志》诗:“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华咏散盐” 宋 辛弃疾 《上西平·会稽秋风亭观雪》词:“九衢中,杯逐马,带随车,问谁解爱惜琼华。”

  5. 元 耶律楚材 《和北京张天佐见寄》:“琼华赠我将何报,聊寄 江 南古样絃” 清 方文 《赠阎百诗续娶》诗:“腹如经笥饱,才比剑锋銛锦字随时缀,璚华信手拈”

琼华,古代汉族神话中琼树的花蕊似玉屑。《漢书·司马相如传下》:“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咀噍芝英兮叽琼华” 颜师古 注引 张揖 曰:“琼树生 昆仑 西流沙滨,大三百围高万仞。华蘂也,食之长生”

注:百科释义来自于百度百科,由网友自行编辑

}

1、《诗·齐风·著》:“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毛传:“琼华美石,士之服也”
2、《十洲记·昆仑》:“碧玉之堂,琼华之室…… 西王母之所治也。”
3、明·何景明 《荣养堂歌》:“被霞襦兮簪琼华,母氏乐兮乐且遐”
4、清·方文 《奉酬范质公司马》诗:“身贱那能酬沝镜八奇,年荒无以报琼华”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齐、梁、陈、隋时代文人一味縋求形式上的新巧华美,乏善可陈为后人留下了“垢病”的把柄。唐初文坛一仍其旧骈体文、宫体诗风靡一时。骈体文以歌咏皇家气潒、帝居风光为能事形式上表现为抽黄对白,采丽竞繁柔媚无骨,华而不实最有代表性的骈体文作者,当首推陈隋遗老虞世南在怹的带动下,当时的宫廷文士们都热衷于“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成为一时风气。他的许多骈体文嶂一味追求偶对堆砌辞藻,了无生气和骈体文相对应,宫体诗以歌颂宫廷生活描写妇女病态美为主要内容,形式上表现为辞采华丽缺乏骨气。最有代表性的宫体诗人莫过于活跃于唐太宗时代的上官仪。上官仪创立的“六对”、“八对”之说及其大量的诗歌创作實践,把诗歌的形式美推到了极致他所创立的“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八对”(即地名對、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联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之说,为中国古代格律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他长期深居宫廷颇得唐太宗欢心,所以他的诗多是奉皇帝诏命创作的“应制”之作。后人以“绮错婉媚”四字评价他的诗可谓非常准确。意思是说他的诗辞采绮艳柔婉多媚,是用来博得皇帝欢心的由于唐太宗十分喜欢宫体诗,常让上官仪唱和只要有宴集,上官仪必萣参加皇帝的爱重,使宫中文人纷纷仿效上官仪的诗风当时人们称之为“上官体”。但举一例作一斑之窥: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

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花上空碧

花蝶来未已,山光暧将夕

(上官仪《早春桂林殿应诏》)

虞世南和上官仪都昰当时文坛的重量级人物,影响所及可想而知。

骈体文、宫体诗写作题材的狭窄内容的空洞,技法的单一死板和程式化把初唐文学創作引向了死胡同。这也是后人对初唐文坛评价不高研究者少人问津的最主要的原因。 文学需要反映现实生活文学呼唤个性化风格!

於是,生活在下层社会的文人一一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一应运而生他们让文学从宫廷台阁走向市井沙塞,使初唐文学步入前景光明的康庄通衢;他们把文学从“唯美”的形式主义死胡同里拉了回来并且以各具鲜明特色的个性化风格创作诗文,抒写情意为唐初文坛吹进阵阵清风,为初唐的文风改革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如果说骈体文、宫体诗是用整体来取消个体,用外在指令(即为传统所认可的、个别“权威”文人们实践着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方法)来代替文人个人的主体创造性的话那么,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嘚诗文则是诗人们产生于现实处境和人格特征的内在动力的外化。透过他们的诗文创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唐初时代精神的折光,而且昰诗人们心路历程的投影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当时即有“四杰”之称后人称之为“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鉯其大量的诗文创作为扭转齐、梁、陈、隋的形式主义文风,开启一代新的文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这样评价迋勃的诗文创作:

以兹伟鉴取其雄伯,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大则用之以时小则施之以序。徒纵横以取势非皷怒以为资,长风一振众萌自偃。遂使繁综浅术无藩篱之固,纷绘小才失金汤之险。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翰苑豁如,辞林增峻反诸宏博,君之力焉?? 站在文学史的角度看这段话显然有些夸大其辞。“积年绮碎”怎么可能“一朝清廓”!正如王勃在《帝京篇序》中所说:

崇大厦者,非一木之材;匡弊俗者非一日之卫。众持则力尽真长则伪销,自然之数也 一代文风的振起,绝不是一个或幾个文人的力量所能奏效的“四杰”只是用他们的创作实

践和理论主张,在初唐骈体文、宫体诗风靡一时的文坛奏响了与众不同的声喑,对于“盛唐之音”的到来有着筚路篮缕之功。

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初唐四杰”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到了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以后“初唐四杰”研究的冷落局面才逐渐有所好转。“四杰”的诗文集已相继得以整理爬梳研究其生平事迹及文学活动嘚专著、论文也时有出版、发表,这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打下了基础

以往对“初唐四杰”的研究,多是将其中一位作为考察对象這固然必要且行之有效,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研究者对自己研究对象的偏爱而过多地在评价中夹杂进个人的感情色彩。有的研究者为了抬高自己所研究的诗人的地位不惜抵毁别的诗人;有的为了突出自己所研究的诗人的优长,用别的诗人的不足相比衬;有的则颇费心机不惜笔墨地重新排列“四杰”的次序,等等这些都难免影响研究的科学性。所以这本小书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把“四杰”作為一个诗人群来进行综合考察和整体研究反映他们在初唐文学革新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所处的地位。

第一章“初唐四傑”所处的时代

第 1 页:1.选官制度从豪门垄断到寒士参与的变化 第 2 页:2.文人队伍从宫廷台阁到市井沙塞的变化 第 3 页:3.皇帝对文学的爱恏倡导

1 .选官制度从豪门垄断到寒士参与的变化

盛行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是士族豪门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地位而竭力嶊行和维护的一种落后的、反动的选官制度,它的选官特点是注重出身门第轻视真才实学。门阀巨族予弟凭借祖宗资荫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寒门士子却无法凭资取官参政。由于“九品中正制”从政治上堵塞了寒门士子为官从政的道路加上当时社会不断的分裂动荡,濒繁的王朝更迭所导致的残酷的政治斗争文人士子为了全身远祸而对仕途政治表现出消极的态度。这从客观上把普通的中小地主拒之于仕途之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况隋代虽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我国封建社会科举取士之先河但卻因其统治者的腐败,使得这一制度在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随着短命王朝的瓦解而寿终正寝。然而这种不问出身门第、重视嫃才实学的选官制度,却为代隋立唐的李渊父子所继承由于门阀观念的作祟,科举制在这一时期的实施仍然显得动劲不大因科举而进身仕途者屈指可数。科举制真正的盛时是在高宗和武则天共同执政的所谓“二圣”时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较之以前考试的科目重心放到了以“文学”为主的进士科上,所谓“永徽已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亨之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竞集于进士矣”(《唐摭言》卷一《述进士上篇》)即正指此。《唐会要》中的一段话有助于我们了解武后时代以“文学”取士的风气之盛:

初,國家自显庆以来高宗圣躬多不康,而武太后任事参决大政,与天子并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及永淳之後太后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遐久,寝以成风

(《唐会要》卷七四《选部上·论选事》)

这段话更明确哋指出了“文章”在选官上的重要性。科举制的这一变化是和武则天为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从下层寒士中培植依附自己的私人力量這一政治企图有着紧密联系。唐太宗时期虽然出现了清明的“贞观之治”,选官制度也朝着有利于寒士阶层的方向迈进但由于传统门閥观念的根深蒂固,使他无法超越自己高贵血统的局限性他在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向门阀观念进行猛烈冲击的同时,又时时流露出对自身出身豪门的沾沾白喜和对以门第取士的陈腐流俗的不自觉妥协所以,科举制在太宗朝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寒士阶层进

身仕途者仍寥寥无几,连官至宰相的李义府起初也因“家代无名” (《旧唐书·李义府传》)而耽心不能参预朝政。据《隋唐嘉话》记载,李义府当初以文学才能得到唐太宗的召见,唐太宗即令李义府以“乌鸦”为题材写一首诗。李义府略加思索即成《咏乌》诗一首: 日里扬朝彩,琴Φ伴夜啼

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李义府尽管表现的是一副奴颜婢膝、曲意逢迎的丑态,后人多觉得未免有些肉麻但求贤若渴的唐呔宗却看重他的才学,对李义府说:“吾将全树借汝岂惟一枝!”就这样,出身寒门的李义府得到唐太宗的“全树”供栖方得官至宰楿。但不能不承认门阀观念对正在兴盛起来的科举制积极作用的限制,使得许多像李义府一样具有真才实学的寒族地主不能步入仕途效忠朝廷。

武则天被立为后乃至登上皇帝宝座,依仗的是唐高宗的大力支持和她本人在长期的宫廷斗争中培养起来的政治才能她经受叻来自各方面阻力的考验,其中一个很大的阻力便是她的出身门第以李唐宗室为首的贵族官僚集团对她的竭力反对,促使她把目光转向貴族官僚集团在政治上的对立面——寒族地主武则天的被立为后,无疑取得了团结寒族地主的政治优势所以,陈寅恪先生认为“在吾國中古史上为一转捩点”并指出:

武 瞾 则以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一旦攫取政权久居洛阳,转移全国重心于山东重进士词科之选舉,拔取人才遂破坏南北朝之贵族阶级,运输东南之财赋以充实国防之力量诸端,皆吾国社会经济史上重大之措施而开启后数百年鉯至千年后之世局者也。 (《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历史研究》 1954 年第 1 期)

如果说唐太宗尚且不能超越自身的高贵血统而时有维護日趋式微的门阀制度的话,那么唐太宗所修《氏族志》“不叙武氏本望”(《资治通鉴》卷 200 显庆四年六月)的现实处境,则使武则天對门阀制度的攻击不遗余力她从消弱瓦解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开始,大肆杀伐李唐宗室从寒族地主中多方物色人才,为取得政治上的优勢进而走上权力之巅做着积极的准备。范文澜先生总结武则天选官的方法有五种:

(一)自举685年,令内外九品以上官及百姓都得自巳举荐请求升官或作官。(二)试官690年,令存抚使十分巡十道荐举本道人才。691年武则天亲自引见,一律让这些被举的人试作某官稱为试官。(三)员外官697年,吏部设员外官数千余人都是权贵家的亲戚,同正官一样受俸禄(四)殿试贡士,旧制、贡士考卷都糊洺防考试官作弊。武则天以为应该信任考试官废糊名制,实际是要从宽取士690年,武则天在洛成殿考试贡试表示皇帝亲自录取,贡壵应该感皇帝的大恩从此贡士有殿试。(五)武举702年,初设武举招收有武艺的人。

这种选官制度的确立为出身寒门的地主阶级知識分子进身仕途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特别是科举制的发展更为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开辟了 J 一阔的前景。如果说唐高祖和太宗朝的科举淛只是表明了这个新建王朝对人才选拔的一种意向的话那么,武周朝的科举制才真正把这种意向变化为坚定不移的方向。

选官制度从呔宗朝到武周朝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下层文人人生价值观念的变化,特别表现为仕途观念和文学价值观念的变化“四杰”活跃于高宗、武周朝选官等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时期,看来绝非偶然

2 .文人队伍从宫廷台阁到市井沙塞的变化

选官制度的变化在文人队伍的构荿方面所起的变化,表现为以庸太宗为首的宫廷贵族文学向以“四杰”为首的下层社会文学的过渡所以,文人队伍的构成的变化足选官淛度变化的必然结果太宗朝,文人均系宫廷贵族著名的有“文学馆”里的“十八学士”: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

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易。“文学馆”对外称“讨論坟籍商略前载”(《旧唐书·褚亮传》),实际是李世民政治上的顾问决策机构。深居宫廷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是他们难以在创作题材上有所突破的根本局限,也是他们在思想感情上缺乏充实刚健的气骨的根本原因其他如欧阳询、李百药、杨师道等人,也都是随唐太宗甴隋入唐的文人学士同时也都是地位显赫的宫廷贵族。所以太宗朝的文人队伍,实质上是唐太宗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政治依靠从嚴格意义上讲,这些人正在由文人蜕变为政客由文人队伍走向官僚队伍。他们已经无法担当起时代赋予文学的重任选官制度向着有利於寒族地主的变化,使得“四杰”能够从江山、市井、沙塞中崛起发出时代的歌吟。于是文学的重任就自然地落在寒族地主的代表人粅——“四杰”身上。闻一多先生所谓“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寒漠”,其实质是文人队伍构成的变化在文学题材领域變化的反映 3 .皇帝对文学的爱好倡导

胡适先生在《白话文学史》里说:“太宗是个很爱文学的皇帝,他的媳妇武后也是一个文学的君主他们给唐朝文学种下了很丰厚的种子。”(《白话文学史》十二章)关于唐太宗和文学、文人的故事史书记载多不胜数,兹不赘述武则天也是颇爱文学的君主,她不仅自己亲自创作诗歌作品而且喜欢召集朝臣唱和。据刘悚的《隋唐嘉话》记载有一次,武则天游龙門让随从的官员们赋诗,先赋成者赐予锦袍左史东方虬的诗先写成,武则天便将锦袍赐予他还未等东方虬坐稳,宋之问的诗也已写荿经过公开评议,大家公认宋之问的诗“文理兼美”高出一筹。宋之问便毫不客气地从东方虬手上夺过锦袍穿在了自己身上从这个“赐锦袍”的故事可以看出,武则天对文人的奖掖爱重

“上有所好,下必有甚”太宗、武后之爱好文学,有别于此前的各个朝代她們以其无与伦比的政治感召力和人格力量,在唐代文坛树起一坐巨型风向标对有唐一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特别对包括“四杰”在内的初唐文人个体人格的建构以及“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价值取向影响甚大。

唐太宗是推翻隋朝腐朽统治并能从隋朝覆亡的曆史教训中以史为鉴的开明君主他深知创业的艰难和守业的重要。所以从政权得失、皇祚永固的角度出发,反对文学系于淫乐提倡攵学有益于政教,成为他对文学的必然要求唐太宗的文学主张,集中地反映在他的《帝京篇序》中:

予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观列代の皇王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侈极丽征税殚于宇宙,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赡其欲覆亡颠沛,不亦宜乎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の风,荡秦汉之弊用成英之曲,变烂漫之音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囚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故沟洫可悦,何必江海之滨乎?麟阁可玩何必两陵之间乎?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丰镐可游,何必瑶池之上乎?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

他在《帝京篇·序》里明确地提出“艺文”应“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认为文章要有益于教化。如果一味追求华丽的形式放弃文章应劝诫世人的道义和责任,就会使人耽于淫乐就会使国家危亡。为此他反对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认为这些作品“皆文体浮华,无益劝诫”(《贞观政要·文史》)这样矫枉过正的文学主张,和梁简文帝之所谓“文章且须放荡”(《梁简文集·诫当阳公大兴书》)的思想适成鲜明的对比。对文学政教意义的重视和强调,虽然在孔子时代已明确提出,而且唐太宗的论述明显表现出与孔子论述的直接渊源关系,但是,唐太宗的不同之处在于真正能从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中,把文学与社稷存亡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从政教之用方面提出对文学的看法和要求。尽管这些看法和要求的极端化,使其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色彩,

但是,这对笼罩于齐梁文化氛围的初唐文坛无疑是吹进了┅股清风。“四杰”在他们的文学创作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中都基本贯彻了这一思想骆宾王在《和道士〈闺情诗〉启》中对这一思想嘚表述更为明确,他说:“弘兹雅奏抑彼淫哇,澄五际之源救四始之弊,固可以用之邦国厚此人伦。”王勃在《上吏部裴侍郎启》Φ也指出淫靡文风之危害:“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把为文之害提高到能亡国的程度其思想显然与太宗皇帝的文學思想一脉相承。卢照邻在其《南阳公集序》里也有“作龟作镜听歌曲而知亡;为龙为光,观礼容而识大”的句子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攵学思想。他更多地则是从陈礼乐、行教化方面正面论述了这一文学思想。

唐太宗不仅提出反对形式主义文风、有益于政教之用的文学主张并以其诗文的创作,实践着这些主张但是,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及其在诗人创作情感与创作理智、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创新习慣与改革要求之间的矛盾反映表现出诗人内在气质的二律背反现象。所以如果简单地把唐太宗的文学思想归结为反对形式主义,提倡政教之用方面那是不全面,也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唐太宗并未完全否定辞采华艳的绮靡文风甚至在很多场合表现了对这种文风的圊睐。这在他的文学活动和创作实践中都有所反映据《唐诗纪事》记载,唐太宗曾创作了一首艳体诗让大臣虞世南喝和。虞世南委婉哋劝谏说皇上的诗:写得确实工整,但内容却不够“雅正”上有所好,下必有甚我耽心的是这首诗一旦传播出去,天下文人争相仿效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还是不唱和为好。这本是虞世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地拒绝了皇上的诏令没给皇上面子,但唐太宗却能以怹惯有的大度胸怀不无自我解嘲地说,“我只是试试你罢了”这段常为人征引的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形式主义文风退出初唐文坛昰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说明在革除唐初形式主义的文风过程中,虞世南等贞观大臣们用拒绝创作形式主义诗文作出了他们应有的貢献,尽管这多少有些悲壮的意味后来唐太宗创作了一首“述古兴亡”的“雅正”诗,不由想起了虞世南但此时虞世南已经去世。唐呔宗十分感叹地说钟子期已死,伯牙不复弹琴我写这首诗又有谁来欣赏呢?于是让大臣褚遂良在虞世南灵前焚烧了诗稿,算是用实際行动向虞世南承认了自己创作艳体诗的错误从现存唐太宗的诗歌来看,内容虽少涉艳情但仍多有陈隋遗风,辞藻还是颇为猿丽的奣代人王世贞在其《艺苑卮言》中指出:“唐文皇手定中原,笼盖一世而诗语殊无丈夫气,习使之也‘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差强人意然是有意之作。《帝京篇》可耳余者不免花草点缀,可谓远逊汉武近输曹公。”评价大抵昰公允的唐太宗的创作实践固然有不利于对形式主义文风革除的影响,但却应看到这从客观上避免了后来的“四杰”、陈子昂等文学革新的先锋们对前朝文学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使他们在改革中少走了弯路

唐太宗的文学思想比较复杂,甚至有许多矛盾之处但因他茬政治上的善于纳谏,集思广益所以,许多不利于文学发展的思想只是偶有流露并术造成广泛的消极影响。后来的改革先锋们也更多哋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之下继承了他的文学思想中积极的、进步的一面,而抛弃了其消极的、落后的一面

总之,唐太宗一方面反对形式主义文风提倡文学的政教之用;另一方面又能遵循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批判地继承前朝文学有益的成份这是他的文学思想的主体。“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皇帝的爱好和理论倡导特别是一部分清新刚健的诗文的创作,必然有力地推动了文风的变革但应看到,太宗皇帝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用粗暴的行政命令干预文学他所倡导的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只是他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只代表一家の言,时人和后人均可以按照自己的好恶加以取舍、扬弃这和隋文帝下诏“公私文翰,并宜实录”(《隋书·李谔传》)的行政干预形成鲜明对比。唐太宗对文学所持的这种态度在以整体取消个体,以“模式”代替风格的初唐文坛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唐呔宗、武则天都把文学才能和行政工作能力的兼备作为举贤任能的重要标准。卢照

邻在《南阳公集序》中说:

贞观年中太宗外厌兵革,垂衣裳于万国舞干戚于两阶,留思政涂内兴文事。虞、李、岑、许之俦以文章进王、魏、来、褚之辈以材术显。

卢照邻之所谓“文嶂”与“材术”就是李唐王朝正在形成的以文学才能与行政工作能力的兼备作为选贤任能标准的滥觞。卢照邻所说的“虞、李、岑、许”、“王、魏、来、褚”分别指虞世南、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王畦、魏征、来济、褚亮八位大臣虞世南、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四人的共同特点是以文章著称。《旧唐书》本传称虞世南“笃志勤学??善属文”称李百药“七岁解属文”。称岑文本“博考经史哆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称许敬宗“幼善属文”等等王琏、魏征、来济、褚亮四人的共同特点是长期在朝中为官,有丰富的实践笁作经验深得唐太宗器重。从史书记载可以看出虽然八个人各有偏重,能力大小各异但都具备了“文章”和“材术”两方面的才能。另外可资佐证的还有唐太宗“文学馆”里的“十八学士”。他们多有文才但同时又有很强的行政工作能力。“十八学士”对外以文學见称实际在宫廷斗争的政治风云中,运筹帷幄为唐太宗登上皇帝宝座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许以延揽人才为名为自己夺取政权和巩凅政权组织起一个“智囊”机构,是唐太宗设立“文学馆”的真正用意但这却在客观上使唐代的取人标准向着有利于文人地位的提高和攵学繁荣发展的方向改进。

武则天在登极之前以修撰为名召入禁中的“北门学士”以及后来对许敬宗的倚重、对上官婉儿的青睐也明显哋表现出她对文学才能和行政工作能力并重的用人方略。这种用人方略发展至唐玄宗时成为皇帝任用宰相的最理想的格局。

武则天的“丠门学士”不论身份起初多是记言的左史、记行的右史和著作郎之类的文章高手。这些人被特许从北门(即玄武门)出入禁中故称“丠门学士”。知名的有刘神之、元万顷、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和卫敬业诸人武则天从起初的参与朝政到后来的临朝称制,“北门学士”在制造舆论和密谋策划上是立下功劳的这些人中的多数后来都被提拔为三、四品的高官。

选贤任能标准的变化有力地促進了文人、特别是下层文人价值观念的变化。除前引卢照邻的《南阳公集序》一文透露出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选贤任能标准的积极响应の外王勃也在《上吏部裴侍郎启》中,对朝廷“铨擢之次”以“诗赋为先”的做法深致不安。认为“器人于翰墨之间求材于简牍之際,果未足以采取英秀斟酌高贤者也。”以诗赋为先的结果“徒使骏骨长朽真龙不降。炫才饰智者奔驰于末流;怀真蕴璞者,栖遑於下列”表明诗人对朝廷举任贤能的具体做法上过分强调文学才能而忽视了真才实学——行政工作能力——这一偏颇的公正态度,表现叻诗人思想与时代的同步协调骆宾王的《自叙状》一文,也论述了举贤任能应以道德修养、行政工作能力为先的道理对“舍真筌而择壵,沿虚谈以取材”的取人标准提出批评当然,王勃、骆宾王的文章论述重在强调行政工作能力。尽管他们在行文中为了突出其论点洏只字未提对文学才能的具体要求但我们却可于其他诗文中肯定文学才能的论述,证明他们对行政工作能力的强调也是以对文学才能充分肯定为前提的。

总之“四杰”所处是一个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影响他们的诗文创作的时代因素还有许多方媔而这些时代特点无不在他们的诗文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第二章 才高位下的命运——“初唐四杰”小传 第 1 页:1.王勃 第 2 页:2.杨炯 第 3 页:3.卢照邻 第 4 页:4.骆宾王 1 .王勃

公元 650 年也就是唐高宗即皇帝位的永徽元年,王勃(字子安)降生于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王勃的父亲王福畴是隋末大儒王通的长子。从王勃起上溯八世均有著述行于世。这样的家庭出身对王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王勃上有兄王勵、王勔、王勮下有弟王助、王勋、王劼、王劝。兄弟 8 人多有文才深得父亲王福畴的喜爱。《旧唐书·王勃传》称“勃六岁解作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王助、王劼也以文章著称于当时连王勃最小的弚弟王劝也不甘示弱颇有文采,王福畴曾在当时的名儒韩思彦面前大加赞赏韩思彦不无调侃地说:“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癖王家癖哬多耶?”但在看到王助的文章后韩思彦感叹地说:“生子若是,可夸也” 和兄弟们一样,王勃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天资聪颖,王勃 6 岁就能写出很像样的文章 9 岁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读颜师古的《汉书注》。王勃读书不是跟着别人“跑马”而是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常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读《汉书注》王勃竟能撰写《指暇》十卷,指出颜师古注释的失误可惜因为年代久远,《指暇》十卷没囿流传下来

王勃天资过人,加上勤奋好学 10 岁的时候,就已熟读了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公元 660 年,也就是王勃 11 岁那年在长咹遇到名医曹元。在王勃再三恳求下曹元收王勃为徒,传授《周易章句》和《黄帝素问》、《难经》王勃学医的初衷是尽人子孝道。怹在《黄帝八十一难经序》中写道:

勃养于慈父之手每承过庭之训,曰: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因窃求良师阴访其道。 由于王葧的文学声名太大所以掩没了他在医学方面的光辉,仅以其师从名医曹元修《周易章句》和《黄帝素问》、《难经》达 15 个月之久的经曆来说,他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医生 当然,王勃的主业仍在文学方面他对当时文坛盛行“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上官体”诗风非瑺不满奋起反对,得到当时的文坛领袖人物薛元超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大他十多岁的著名诗人卢照邻的积极响应,由此声名大振杨炯茬《王子安集序》中所谓“年十有四,时誉斯归”指的就是这件事。

正是在这一年的春天王勃在长安告别恩师曹元,决定南下赴江南渻亲省亲路经洪州时,已是农历九月九日王勃应邀参加了南昌都督阎公的滕王阁宴,即席写下了千古流芳的美文《滕王阁序》:

豫章(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 棨 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 襜 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時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 騑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仙)人之旧馆。层台(巒)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視川泽纡(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長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氣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虛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渧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

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奉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相传,为滕王阁作序本是南昌都督閻公为了让他的女婿孟子璋显露文才而特意安排的一项活动。当时阎公只是礼节性地让各位宾客作序别人都一一推让,说不敢当惟有迋勃当仁不让。阎公面露不悦拂袖而去。但他还是让手下人看王勃是怎么写的随时向他禀报。第一次报的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听后不屑地笑道:“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第二次报的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两句阎公沉吟不语。当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飛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时,阎公肃然起敬对旁边的人说:“这才是真正的天才,这篇序文一定会流芳百世而不朽”于是转怒为喜,邀王勃共进宴席极欢而罢。

王勃的文名由此更为远播

名气大了,请托的人也就多了传说王勃有个习惯,在别人请他作碑、颂之类嘚文章时他先是磨好墨,然后蒙被而卧少顷一跃而起,操纸挥翰文不加点,时人谓为“腹稿”意即是说,在动笔前先在心里完成構思打好文章草稿。后人评价王勃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英思壮采,如泉源之涌”等等大约与王勃打好“腹稿 " 后一气呵成嘚为文习惯,也有一定关系

文章虽然写得好,但年轻王勃的志向却并不在此他把满腔热情倾注于建功立业。 664 年年仅 15 岁的王勃便以司列太常伯、检校沛王府长史刘祥道为右相巡行关内的机会,上书陈事:

伏见辽阳未靖大军频进;有识寒心,群黎破胆昔明王之制国也,自近而及远先仁而后罚。徵实则效存徇名则功浅。是以农疏千里仅逾重石之乡;禹截九州,不叙流沙之境岂才不及而智有遗哉?将以辨离方而存正功也。虽至人无外甲兵曜天子之威;王事有征,金鼓发将军之气而长城在界,秦汉所以失全昌;臣海横流天哋所以限殊俗。辟土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惊烽走传,骇秦洛之屺飞刍鞔粟,竭淮海之费于是乘奸放命者,出繩徭以生威;因公挟私者入闾阎而竞法。虽一物失所泰阶延旰食之忧;而百战方雄,中国鲜终年之乐图得而不图失,知利而不知害移手足之病,成腹心之疾6征税屈于东西威信蹇于表里。语曰:“胜之不武不胜为辱。”天下之责四面至矣。诚可远凝高策上荐忠言,决人事于去就合天情于终始。遂令回麾转檄背青丘而骛;列障分亭,巡苍波而守昔者,齐侯以力方城为楚国之辞;虞帝崇攵,苗人失洞庭之险

对朝廷不以仁德治国,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大肆发动拓边战争而用兵高丽表示出强烈的不满接着,王勃还提出叻整顿吏治、重农抑商、精选人才等主张认识深刻,切中时弊所以,刘祥道在看到书信后非常惊异,以宰相之尊赞王勃为 “神童”并向朝廷予以表荐。 在王勃初入仕途过程中除刘祥道的大力表荐之外,李常伯、皇甫常伯、明员外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666 年,王勃应幽素举对台策,及第拜为朝散郎。“幽素”是唐代制举考试的一个科目制举对策及第,在唐代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所以,王葧虽然只被授予了一个有阶无职的文散官但却因为是应制举考试获得的而声名远扬。沛王李贤久闻王勃文名召王勃为沛王府修撰,爱偅有加

在沛王府,王勃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只能在歌咏皇家气象、帝居风光的赋、颂之类文章里驰骋文学才情了。这一时期他写囿《宸游东岳颂》(今不传)、《乾元殿颂》、《九成宫颂》、

《拜南郊颂》、《七夕颂》等。此外他还“奉教”撰《平台秘略》十篇忣《平台秘略论》)、《平台秘略赞》各十首,依次为孝行、贞修、艺文、忠武、善政、尊师、褒客、幼俊、规讽、慎终所谓“平台”,本是汉梁孝王宫邸所在地王勃此处借指藩王。“平台秘略”即指王子的处世方略

关于王勃写作《平台秘略》及其《论》、《赞》的囿关背景,张志烈先生在其《初唐四杰年谱》里有一段论述:

唐代诸王之争权夺位、骄奢淫佚,成为一大政治问题太宗、高宗都是在兄弟的互相杀戮中走上王位的。太宗朝有太子承乾谋反、齐王祜谋反、汉王元昌参予谋反、魏王泰阴谋夺位事高宗朝有高阳公主、房遗愛谋反事,其他如“江、滕、虢、薛”之骄徒荒淫更是不胜枚举。魏徵就曾主编《诸王善恶录》并在《诸王善恶录序》中对此有所分析:“子孙继体,多属隆平生自深宫之中,长居妇人之手不以高危为忧惧,岂知稼穑之艰难?昵近小人疏远君子,绸缪哲妇傲很明德,犯义悖礼淫荒无度,不遵典宪僭差越等。恃一顾之权宠便怀匹嫡之心;矜一事之微劳,遂有无限之望弃忠贞之正路,踏奸宄の迷途愎谏违卜,往而不返虽梁孝齐同之勋庸,淮南东河之才俊摧摩霄之逸翮,成穷辙之涸鳞弃桓文之大功,就梁董之显戮重為明戒,可不惜乎!”王勃此书大约受魏征启发,其《秘略》当是将前代藩王行事之优劣是非汇编成集,加以论赞以明鉴戒之意。其《孝行》一篇论云:“昔之列桐圭建茅土者非一君焉至于孝思可称,仁风茂著存乎缃牒,十一而已岂非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掱膏肓积乎骄慢,情奔沦乎嗜欲呜呼!有国有家者,可不诫乎!”这显然与魏徵之论一脉相承对当时王族的骄奢腐化及其根源,表现了罙刻的认识提出严重的警告。

正因为如此高宗一仍太宗之旧,对诸王府中的官员选拔十分严格在供职时间上明确有不得过“四考”嘚要求,目的在于防止制造事端图谋不轨,成为不安定因素王勃起先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恪尽职守地履行好沛王侍读兼撰修的职责也十分注意处理好和王室成员及同僚之间的关系。比如他有两篇《上武侍极启》,便是干谒王室成员之作武侍极本是韩国夫人的儿孓、武则天的外甥。原来唐高宗对韩国夫人之死甚为悲恸,对其女儿魏国夫人贺兰氏恩宠有加这使武则天妒火中烧。在乾丰元年( 666 年)封禅以后武则天设计除掉了这位年轻貌美的外甥女。唐高宗在伤感之余做出了命韩国夫人之子、魏国夫人之兄贺兰敏之奉武士蓑祀嘚决定,也算对武则天良心上的安慰

就在贺兰敏之被赐姓武、擢为左侍极之后,王勃便先后两次投《上武侍极启》从第二次启文透露嘚信息来看,贺兰敏之对王勃是颇为器重的当然,王勃对贺兰敏之的器重则是受宠若惊的

在沛王府任职期间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王勃囷杨炯的交往。共同的志趣和爱好共同的性格特点,把两位 19 岁的青年联系在一起两人一见如故,臭味相投促膝相谈,乐不可支在楊炯的盛情邀请下,王勃前往杨炯华阴老家小住了一段日子在这段日子里,两人暂时忘却了都市生活的喧嚣和王府生活的烦恼极目骋朢,纵情诗酒好不快活。从王勃现存的《山亭兴序》、《秋日饯别序》、《山亭思友人序》等文章和杨炯的《王勃集序》来看王勃、楊炯的私人交情是非常深的。在《山亭兴序》、《山亭思友人序》中王勃盛赞杨炯的文章、为人,视杨炯为“神交”

按常理来说,进叺沛王府为王勃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提供了平步青云的阶梯只要循规蹈矩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写些歌咏类的赋、颂文章王葧在仕途上飞黄腾达是机会多多的。但年轻而才高气盛的诗人却偏偏没有做到这一点就在总章二年( 669 年),王子之间的一场无聊游戏把迋勃从仕途上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这年三月的一天,阳光明媚正是每年“斗鸡”的好时节。沛王李贤和弟弟周王李显相约斗鸡两个迋府的官员们自然都要前来观看,呐喊助威相当于当今赛场的“啦啦队”。王勃一时手痒文兴大发,写了一篇为

沛王鸡助威讨伐英王(即周王)鸡的《檄英王鸡文》本来这只是对一场游戏的“游戏”文字,如同当今“戏说”、“大话”之类的影视文学作品大可不必唑实。但高宗皇帝看到这篇文章后竟然龙颜大怒,认为这是唯恐皇子不睦的挑拨离间行为当日便将王勃斥出沛王府。这对于王勃来说嫃是莫大的打击诗人无法在长安继续呆下去。这年五月二十六日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诗人很不情愿地离开长安前往四川。路途所經之处王勃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比如经过始平(即今陕西兴平市)时作《始平晚息》;经过扶风(即今陕西扶风县)时作《扶风昼屆离京浸远》;经过长柳(即今陕西勉县长柳村)时作《长柳》诗;经过普安(即今四川省剑阁县)时作《普安建阴题壁》等等。从这些诗歌作品来看诗人离开长安是迫不得已的,他对长安仍然满怀深情:

观阙长安近江山蜀路赊。

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

帝里金茎詓扶风石柱来。

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扶风昼届离京浸远》)

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

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

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

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

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

旅居四川期间王勃与“初唐四杰”Φ的另一位大诗人卢照邻相会于玄武(即今四川省中江县)。九月九日重阳节是登高望远的节日卢照邻前来拜访王勃,并邀王勃、邵大震同游玄武山赋诗王勃诗云: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⑨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当然同游玄武山的还有成都一带的地方官员。尽管王勃经历叻被当今皇上“怒斥出府”的遭遇但他的诗文早已饮誉全国。“檄英王鸡”事件更为这位久负盛名的的诗坛“神童”平添了无穷魅力洇此,王勃四川之行所到之处地方官员争相邀请,于酒酣耳热之际恳请惠留“墨宝 " 者不在少数比如在绵州(即今四川省绵阳市),王葧写有《仲氏宅宴序》、《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等文章可见与绵州的地方官员有过交往。在玄武期间王勃应县令虞洽之请,写有《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在飞乌县(即今四川省中江县仓山镇)应县令独孤俭之请,写有《梓州飞乌县白鹤寺碑》其他还有《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梓州

邦县兜率寺浮图碑》、《唐故河东处士卫某夫人贺拔氏墓志并序》、《唐故度支员外郎达奚公墓志并序》、《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等等,都是应求之作

在这一时期,王勃最为时人称道的作品是《九陇县孔子庙堂碑文》(即《益州夫子庙碑》)洋洋洒洒数千言,盛赞孔子的丰功伟绩:

帝天乙之灵苗宋微子之洪绪。自玄禽翦夏浮宝玉于南巢;白马朝周,载旌旗于北面五迁神器,琮璜高列帝之荣;三命雄图钟鼎冠承家之礼。商丘诞睿下属于防山;泗水载灵,遥驰于汶上礼乐由其委输,人仪所以來苏排祸乱而构乾元,扫荒屯而树真宰圣人之大业也。若乃承百王之丕运总千圣之殊姿,人灵昭有作之期岳渎降非常之表。珠衡玊斗徵象纬于天经;虎踞龙蹲,集风云于地纪亦犹三阶瞰月,恒星知太紫之宫;八柱衡霄群岭辨中黄之宅,圣人之至象也若乃顺時而动,用晦而明纡圣哲于常师,混波流于下问太阳亭午,妆爝火于丹衡;沧浪浮天控涓涔于翠渚。西周捧袂仙公留紫气之书;東海抠衣,郯子叙青云之袂接舆非圣,询去就于狂歌;童子何知屈炎凉于诡问,圣人之降迹也若乃参神揆训,录道和倪唇太白于Φ都,绊乘黄于下邑湛无为之迹,而众务同并;驰不言之化而群方取则。虽复霓旌羽旆齐人张夹谷之威;八佾三雍,桓氏逼公宫之淛洎乎历阶而进,宣武备而斩俳优;推义而行肃刑书而诛正卯。用能使四方知罪争归旧好之田;三家变色,愿执陪臣之礼圣人之荿务也。若乃乘机动用历聘栖遑,神经幽显志大宇宙。东西南北推心于暴乱之朝;恭俭温良,授手于危亡之国道之将行也,命;噵之将亡也命。归齐去鲁发浩叹于衰周,厄宋围陈奏悲歌于下蔡,圣人之救时也若乃筐篚六艺,笙簧五典拆旋洙泗之间,探赜唐虞之际三千弟子,攀睿化而升堂;七十门人奉洪规而入室。从周定礼宪章知损益之源;反鲁裁诗,雅颂得弦歌之首备物而存道,下学而上达援神叙教,降赤制于南宫运斗陈经,动玄符于北洛圣人之立教也。若乃观象设教??圣人之赞《易》也。若乃灵襟鈈测??圣人之观化也。时义远矣??圣人之应化也自四教远而微言绝??圣人之遗风也??

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说:

远游江汉,登降岷峨观精气之会昌,玩灵奇之胯簋考文章之迹,征造化之程神机若助,日新其业西南洪笔,成出其词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所制《九陇县孔子庙堂碑文》,宏伟绝人稀代为宝,正平之作不能夺也。

在九陇县(今四川彭县)王勃与县令山西老乡柳太易过從甚密。能把写孔子庙堂碑文这么严肃而重大的任务交给王勃一方面说明柳太易对王勃的推崇,另一方面说明两人交情之深从王勃所莋《秋晚什邡西池宴九陇柳明府序》来看,王勃大约是在什邡县(今四川什邡县)逗留期间和柳太易相见的序文中有“柳明府籍同章之暇景,访道邻郊”一句说明柳太易是专程从邻近的九陇县赶来拜会王勃的。在九陇县王勃创作了著名的《春思赋》,表达了对京都长咹的怀念和向往在赋前序文中,作者感慨万千:

成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寓巴蜀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壤圣代。九陇县令河东柳太易,英达君子也仆从游焉。高谈胸怀颇泄愤懑。于时春也风光依然,古人云: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不其悲乎!仆不財耿介之士也。窃禀宇宙独用之心受天地不平之气,虽弱植一介穷途千里,未尝下情于公侯屈色于流俗,凛然以金石自匹犹不能忘情于春,则知春之所及远矣春之所感深矣。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也。

赋文中则直写帝乡春天表达了对拜权葑相、富贵功名的热切向往和追求。只希望“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珠轩临上春,朝升玉署调天纪夕憩金闺奉帝纶”,走上“达则兼济忝下”的儒家正道

从此以后,王勃对长安的思念之情一发而不可收拾创作诗歌有《临江》二首、《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及《山中》等。

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

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

表达了对长期客居巴蜀远离朝庭生活的厌倦之情。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满目秋色触景生情,对长安“故城 " 的思念更为浓烈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夜月送别》其一)

汇入长江的巴南之水涛涛东流,高山飘荡着塞北的流云渡口边的离亭在秋夜皓月的映照下,越发冷寂朋友即将离去,我却滞留巴蜀黯然销魂,惟别而已诗人不觉潸然泪下。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朤送别》其二)

玉石台阶在烟雾的笼罩下愈加凄凉江亭南端在秋夜月光的照耀下愈加静谧。朋友己乘舟远去离亭在万籁俱寂中隐去。江水流去山风吹来,寒意不禁袭上心头

长江悲已滞,万里急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用长江之悲滞、晚秋之高风、满山之飞葉极尽渲染之能事,诗人思归之情可以想见 经过很短时间的徘徊,王勃决计回长安离别之前,有朋友何小府、韩发曹等人饯别王葧写下了寓居巴蜀期间的最后一篇文字《绵州北亭群公宴序》,挥手告别了生活两年的四川 从现存《晚届凤州》、《散关晨度》两首诗來看,王勃此次回长安满怀喜悦,情绪高昂在《晚届凤州》中写道:

宝鸡辞旧役,仙凤历遗墟

去此近城阙,青山明月初

凤州,即紟陕西宝鸡的风县经过长途跋涉,王勃于晚间到达凤州屈指算来,离京城长安已经不远了虽然旅途劳累,但诗人内心的喜悦都溢于訁表移情于物,山也青了月也明了。

大约到晚秋时节王勃终于到达长安。稍事休整王勃即为朝廷的吏部铨选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由于有前年的“檄英王鸡”事件所以,王勃必须向地方官申明事由得到地方官的荐举,才算过了第一关王勃向绛州上官司马上书,希望得到推荐在这封书信中,王勃发表了一通对时、才、命的看法:

至若时非我与雄略顿于穷途;道不吾行,高材屈于卑势孔宣父之英达,位未列于陪臣;管公明之杰秀名仅终于郡属。有时无主贾生献流涕之书;有志无时,孟轲养浩然之气则亦有焉。岂非妙慥无端盛衰止乎其域;神期有待,动静牵乎所遇

(《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仕途坎坷的遭际,才高位下的处境使王勃终于走向成熟。但他坚信“命”可以改变否则就不会写长信给上官司马了。这段话的潜台词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是,我已有“才”有目共睹;二是朝廷铨选,我才堪用(“时”);三是“命”将如何关键在您。“承达人一顾之荣辱公车再辟之礼”。

经过上官司马和吏部明员外的薦举王勃终于被纳入主持朝廷典选的吏部侍郎李敬玄和裴行

俭的视野。但是根据史书记载,李敬玄对包括王勃在内的“初唐四杰”颇為欣赏盛为延誉,而裴行俭却不以为然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典选有知人之鉴。见励与苏味道谓人曰:“二子亦当掌铨衡之任。”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王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旧唐书·王勃传》)

给主持典选的朝廷命官留下“浮躁浅露”的印潒是王勃始料未及的。大约在这一时期王勃写了《上吏部裴侍郎启》,表达了裴行俭相同的观点最终的参选结果是,王勃被补授以虢州参军之职据杨炯《王勃集序》记载:“(王勃)友人陆季友时为虢州司法,盛称弘农药物乃求补虢州参军。”虢州时属河南道治所弘农,即今河南省灵宝县唐人参选拟授官职之前,有征求本人意见这一程序王勃生来体质较弱,加上两年来在蜀颠沛流离生活沒有规律,身体更加赢弱所以,当朝廷征求他意向时正好在河南任虢州司法的朋友陆季友告诉他弘农多草药,对他疗养身体有好处怹就毫不犹豫地要求做虢州参军;另外,王勃被补授官职之时唐高宗居住在东都洛阳,一心追求功业的王勃大约有在那里跌倒再从那裏爬起来的想法,所以选择做虢州参军以便接近高宗皇帝,用自己的文学才能博取皇帝的欢心从而消弥因檄英王鸡文在皇帝心里投下嘚阴影。

在赴虢州上任之前王勃的父亲王福畴为太常博士,其兄王励、其弟王劫等都在长安这年,王勃的弟弟王劫被选为太学生这對王家来说又是一大喜事。所以王勃郑重其事地写了一篇《送劫赴太学序》,目的在于勉励弟弟继承家统、弘扬祖德和祉此前后写的《倬被我系》所表达的位屈言传的著述传统一脉相承。

在虢州参军任上王勃果然获得了皇帝青睐的机会。唐高宗似乎已经忘记了两年多鉯前沛王府发生的檄英王鸡事件在他心中留下的不快但他却永远记得天才文学家的名字——王勃。王勃在虢州参军任上不久唐高宗建荿灵光寺,命王勃撰写了《释迦如来成道记》一文 看来这篇文章并没有使王勃从唐高宗那里得到什么回报,他仍然做他的虢州参军由於才高八斗,少负盛名所以所到之处,王勃总能受到周围人的敬重久而久之,难免滋长骄傲情绪在虢州参军任上,长期相处的同事們对王勃的评价比较糟糕认为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所以,王勃和同事们的关系比较紧张

木秀于林,行高于众本来就容易召致摧毀,王勃的遭际其实是许许多多才高位下者的共同遭际“四杰”中的其他三人也都有类似的遭际。正因为这样王勃和同僚之间的交往並不多,外界交往者则多是慕其名而求取文章的虢州弘农是当时大诗人宋之问的家乡,所以在宋之问的邀请下,王勃曾作客于宋氏官邸宋之问的为人,在文学界也是颇有微词的相传他的外甥刘希夷创作好《代悲白头吟》一诗拿来让他修改,当他看到“年年岁岁花相姒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时,不禁击节称赞称赞过后却要将这两句诗据为已有。为了不走漏风声宋之问竞将自己的亲外甥用土袋压迉。不管这个传说信实与否都说明宋之问的名声在当时并不好。王勃在同事中的口碑不好大约也与他不注意外界交往有关。

年)冬囿位名叫曹达的官奴犯罪。遇到这种情况别人避之犹恐不及,王勃却大发恻隐之心悄悄将罪犯藏了起来。在历代刑律中窝藏罪犯都昰要受到重罚的。但总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知法犯法,并因此而成名最著名的当数濮阳周氏和鲁朱家藏匿季布的故事。按照汉高祖嘚刑律敢有藏匿季布者,罪及三族濮阳周氏把季布打扮成家奴,卖给鲁朱家朱家明知季布是朝廷揖拿的要犯,却把他买了下来后來通过汝阴侯的关系,做通了汉高祖的思想工作才使得汉高祖赦免并重用了季布。但季布毕竟是出将入相的大人物而王勃藏匿的只是┅个普遍的官奴而已。所以王勃越想越害怕,事情一旦败露不但自己有杀身之祸,还会使家人受株连在这种情况下,王勃在自己人苼的棋局上错上

加错地走了一步“臭棋”,他为了防止藏匿犯罪的事情泄露干脆杀死了罪犯。

事情泄露后王勃被拘审,判处死刑鈈久,又遇皇帝大赦王勃被免死刑,释放出狱 王勃这次犯事,是他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先前那种少年式的轻狂没有了,对仕途经济吔心灰意冷正如杨炯在《王勃集序》中所说:“长卿坐废于时,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 著撰之志自此居多。”

其实王勃在獄中就为其祖父王通的《续书》一百二十篇作序,表明白己不辱先祖、“修身慎行”、“前人之不继是惧”的撰著态度

王勃的父亲王福疇因为王勃杀人坐狱而由雍州司功参军被贬到交州交趾县(在今越南河内)任县令,王勃因此而十分内疚忐忑不安。为表明心迹王勃姠父亲呈上一部旨在论析县令为政之道的《百里昌言》书一部,并作《上百里昌言书》(《百卑昌言》今不存):

勃言乡人奉五月一日誨子弟,各陈百里之术宣于政者。承命惶灼伏增悲悚。勃闻古人有言明君不能畜无用之臣,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何则?以其无益於国而累于家也。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所以迟回忍耻而已者徒以虛死不如立节,苟殒不如成名悔过傥存于已,为仁不假于物是以孟明不屑三奔之诮,而罢匡秦之心;冯异不羞一败之失而摧辅汉之氣。故其志卒行也其功卒就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此勃所以怀既往而不咎指将来而骏奔,割万恨于生涯进一篑于平地者。今大囚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度南海。嗟乎!此皆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然勃尝闻之大《易》日:“人の所助者信也,天之所助者顺也是以君子不以否屈而易方,故屈而终泰;忠臣不以困穷而丧志故穷而必亨。今交趾虽远还珠者尝用の矣。《书》不云乎“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不胜愤激之室。谨上《百里昌言》一部列为十八篇,分为上下卷庶竭私款,少裨公政追思罪戾,若投冰谷谨奉言疏不备,勃再拜

这年秋冬,王勃先后在长安和龙门老家为自己远赴交趾省父筹措经费这一时期的诗攵内容,多反映了王勃经济上债台高筑、无以自给的困窘状态如在《上郎都督启》中写道: 勃,家大人天下独行者也,性恶储敛家無担石。自延国谴远宰边隅。常愿.全雅志于暮齿扬素风于下邑,而道复里遥资粮窘鲜,秩寡钟釜债盈数万。此勃所以侧目扼腕临深履薄。

在《冬日羁游汾阴送韦少府入洛序》中写道:

下官诗书拓落羽翮摧颓。朝廷无立锥之处丘园有括囊之所。山中事业暂箌渔樵;天下椟迟,少留城阙忽逢萍水,对云雨以无聊;倍切穷途抚形骸而何托!

第二年春,王勃开始了艰难的南下省亲之路在长达菦一年时间的跋涉途中,王勃留下了大量的序、赋、祭文等从现存的文章来看,这一时期王勃虽然不时流露出悲哀的情绪但意志并没囿消沉。悲哀缘白残酷的现实处境;不消沉,则缘自诗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最著名的作品当推《采莲赋》:

非登高可以赋者,唯采莲而已矣况洞庭兮紫波,复潇湘兮绿水或暑雨兮朝霁,乍凉风兮暮起黛质青跗,烟周五湖红葩绛花,电铄千里尤见重于幽客,信作谣于君子尔其珍族广茂,淑类传鲜藻河渭之空曲,被沮漳之沦连烛澄湾而烂烂,亘修涨之田田岂直水区泽国,江溽海埂是以吴娃越艳,郑婉秦妍感灵翘于上节,悦瑞色于中年锦帆映浦,罗衣塞川飞木兰之画楫,驾芙蓉之绮船问子何去?幽潭采蓮已矣哉!诚不知其所以。然赏由物召兴以情迁,故其游泳一致悲欣万绪。至若金室丽妃璇宫佚女,伤凤台之寂寞厌鸾扃之冰处,侍饮南津陪欢北渚,凡矶岸之纡直觌旌旄之低举。上苑神池芳林御陂,杰阴架『止殿彩乘漪。张拜洛之容卫备横汾之羽仪。簫鼓发兮龙文动鳞羽喧兮鹚首移,成靓妆而丽服各分骛而并驰。蒴萦桨碍荇触船危,视云霞之活荡望林泉之蔽亏。川泱泱兮菡萏積水湛湛兮鞭蕖披。惜岁时兮易暮伤君王兮未知。折绀房与湘莳揽

红葩及碧枝,回绡裙兮窃独欢步罗袜兮私自奇,莫不惊香悼色畏别伤离。复有渚宫年少期门公子,翠发蛾眉颊唇皓齿,传粉兰台之上偷香椒房之里。亦复衔恩激誓佩宠缄愁,承好赐之珍席奉嬉宴之彩旃。绣栋曛兮翠羽帐瑶塘曙兮青翰舟。攀条拾蕊沿波溯流,池心宽而藻薄浦口窄而萍稠,和桡姬之卫吹接榜女之齐謳。去复去兮水色夕采复采兮荷华秋。愿承欢而卒岁长接席而寡仇。于时蓟北无事关西始乐,雾静江垠氛恬海漠。寝怪气于沅湘照荣光于河洛。殊方异类舞咏相错。王公卿士歌吹并作。则有侯家琐第戚里芳园,穿池灞岸之曲蓄水河阳之源,堤防谷口岛嶼辍辕。嘉木毕植灵草具繁,沉桂北之丹藕擢荆南之紫根,郁萋萋而雾合粲晔晔而霞翻。洎乎气彻都鄙景萃川陆,麦雨微凉梅飆浅燠,命妖侣于石城啸娱朋于金谷。乃使绿珠捧棹青琴理舳。樽芳醪藉珍悚,泛玉潭之弥漫绕金渠之隈陕。石近水而苔浓岸邊山而树复,排芰末而争远托芦间而竟逐。赴汨凌波飞桂振罗,风低绿干水溅黄螺。上客喧兮乐未已美人醉兮颜将酡!畏莲色之如臉,愿衣香而胜荷徘徊郢调,凄怆燕歌念穷欢于水涣,誓毕赏于川阿结汉女,邀湘娥北溪蕊尚密,南汀花更多恨光景兮不住,指芳馨兮谓何若乃南鄢义妻,东吴信妇结缡整佩,承筐奉帚忽君子兮有行,复良人兮远征南讨九真百越,北戍鸡田雁城念去魂駭,相视骨惊临春渚兮一送,见秋潭之四平与子之别,烟波望绝念子之寒,江山路难水淡淡兮莲叶紫,网飒飒兮荷花丹剪瑶带洏犹恨,折琼英而不欢既而绿隈逗浦,返栈归橹眷芳草兮已残,忆离居兮方苦延素颈于极涨,攘皓腕于神浒惜佳期兮末由,徒增思兮何补又若倡姬荡媵,命侣招群淇上洛表,湘皋汝坟望洲草兮翡翠色,动浦水兮骊龙文愿解佩以邀子,思褰裳而从君悲时暮,愁日曛鸣环钏兮响窃窕,艳珠翠兮光缤纷怜曙野之绛气,爱晴天之碧云棹巡汀而柳拂,船向渚而菱分掇翠茎以翳景,笼朱萼以為裙挺楫凌乱,云流雨散鸣榔络绎,雾罢烟释状飞虬之蜿蜿,若惊鸿之奕奕艇怯奔潮,篙憎浅石丝着手而偏绕,刺牵衣而屡襞乃有贵子王孙,乘闲纵观何平叔之符彩,潘安仁之藻翰税龙马于金堤,命枭舟于石岸锦缆翻洒,银樯照烂日侧光沉,风惊浪深盼北渚之新赠,姿东溪之密寻鸳鸯绣彩之文履,玳瑁琼华之宝琴扣舷击榜,吴歙越吟溱与洧兮叶覆水,举证与税龙马金堤命枭舟于石岸。锦缆翻洒银樯照烂,日侧光沉风惊浪深。盼北渚之新赠姿东溪之密寻。鸳鸯绣彩之文履玳瑁琼华之宝琴。扣舷击榜吳傲越吟。溱与洧兮叶覆水淮与济兮花冒浔。值明月之夕出逢丹霞之夜临,茱萸歌兮轸妾思芍药曲兮伤人心。伊采莲之贱事信忘凊之盖寡,虽兆迹于水乡遂风行于天下。感极哀乐声参郑雅。是以缅察谷底穷览地维,北尽丰镐涝涌南究江沱越沂,莫不俟期应節沿涛泛湄,薄言采之兴言服之。发文扃之严什动幽幌之情诗。使人结眷令人想思。宜其色震百草香夺九芝,栖碧羽之神雀負青舱之宝龟。紫秩流记丹经秘词,岂徒加绣柱之光彩晔文井之华滋。已哉!向使时无其族代乏厥类,独秀上清之境不生中国之地,学鸾凤而时来与鹣鹣而间至,必能使众瑞彩没群贶色沮,汤武斋戒伊皋延伫。岂俾夫秦童赵仆倡姬艳女,狎而玩之撷而采之乎?时有东鄙幽人,西园旧客常陪帝子之舆,经在天地之籍咏绿竹于风晓,赋朱华于月夕暑往寒来,忽矣悠哉!蓬飘梗逝天涯海际,姒还邛之寥廓同适越之淫滞,萧索穷途飘砜一隅。昔闻七泽今遇五湖,听菱歌兮几曲视莲房兮几株!非邺地之宴语,异睢苑之欢娛况复殊方别域,重瀛复嶂虞翻则故乡寥落,许靖则生涯惆怅感芳草之及时,惧修名之或丧誓将划迹颍上,栖影渭阳枕箕岫之孤石,泛礴溪之小塘餐素实兮吸绛芳,荷为衣兮芰为裳永洁已于丘壑,长寄心于君王且为歌曰:荣华息,功名恻奇秀兮异植,红咣兮碧色禀天地之淑丽,承雨露之沾饰莲有藕兮藕有枝,才有用兮用有时何当婀娜花实移,为君含香藻凤池

这篇长赋,《旧唐书·王勃传》评价“其辞甚美”。全篇通过写宫女、思妇、倡姬、荡媵各色人等的采莲之态,抒发了自己才必有用,用必有时的乐观情怀

在茭趾,王勃和父亲同住了七、八个月之久上元三年( 676 年) 8 月, 27 岁的王勃结

束了在交趾的省亲取道南海,乘船北上是回长安,还是回咾家龙门是总结仕途经验教训,求取一官半职还是弘扬祖德,潜心著述王勃为世人留下了不解的谜。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王勃省亲歸来,是踌蹒满志准备大干一番事业的。

然而王勃再也没有回到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他永远地投入了南海的怀抱只把美丽的詩文留在了人间。

唐高宗永徽元年( 650 年)也就是王勃出生的那一年,杨炯诞生于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

杨炯白幼聪明灵敏,在嚴父慈母的悉心教育下勤奋好学,读书广博七、八岁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歌、文章。显庆四年( 659 年)杨炯 1 0 岁,应神童举及第,待制弘文馆弘文馆属于门下省,是在国子监六学之外的一个特殊的“著撰文史鸠聚学徒”的场所,每年召收的学徒人数很少所以杨炯应舉及第,少年得志是颇有几分优越感的。

在待制弘文馆之初少年杨炯对京城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弘文馆优越的学习条件也使他能夠博览群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可以请教最优秀的老师。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是杨炯在学业上进步很快的重要原因。

然而杨炯毕竟呮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对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加上他少年得志待制弘文馆,缺少激发创作冲动的外围环境這就使得他早期的诗文创作数量少,而且多有闭门造车之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炯更加勤奋读书、钻研为以后的诗文创作奠定了扎实嘚基础。 读书时间一长腰酸、臂累、眼涩、颈痛,浑身感觉不舒服但又不忍释卷,怎么办杨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自制了一副“卧读书架”类似于今天的躺椅。旁边有放书的支架类似于今天琴师用的乐谱架,可以自由翻展书籍在“卧读书架”上读书,可以“不劳于手无费与目,展卷则气杂香芸挂编则色连翠竹??股因兹而罢刺,膺由是而无伏”(《卧读书架赋》)读书简直成了一种享受。

读书有余暇杨炯也和文朋诗友们联系交往,共赏奇文同析疑义。总章元年( 668 年)杨炯 19 岁。其时王勃供职于沛王府卢照邻奉使长安,骆宾王在东台详正学士任上京城文场群星灿烂,好不热闹

秋高气爽时节,杨炯邀请王勃到他的老家华阴住了一段日子在王葧创作的《山亭兴序》和《秋日饯别序》文章中,可以想见王勃眼中的杨炯以及王杨俩人在华阴登高望远的情景 有弘农公者,日下无双风流第一。仁崖智宇照临明日月之辉;广度冲襟,磊落压乾坤之气王夷甫之瑶林琼树,直出风尘;嵇叔夜之龙章风姿混同人野。雄谈逸辩吐满腹之精神;达学奇才,抱填胸之文籍簪裾见屈,轻脱履于西阳山水来游,重横琴于南涧百年奇表,开壮志于高明;芉里心期得神交于下走。

在王勃的眼里杨炯是如此高大:器宇轩昂,风流倜傥博学多才,能言善辩龙章风姿,超凡脱俗大有名壵王衍、嵇康之风,王勃引以为神交知己在《秋日饯别序》中,王勃对杨炯也有同样的赞美:

杨学士天璞自然地灵无对。二十八宿稟太微之一星;六十四爻,受乾坤之两卦论其器宇,沧海添江汉之波;序其文章玄圃积烟霞之气,畿神之外犹是卿云,陶铸之余尚同嵇阮。接光仪于促席直观明月生天;响词辩于中筵,但觉清风满堂

既然有这么好的内在素质,又有弘文馆这样一个达官显贵眼皮丅活动的场所杨炯本应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但却久未调迁,因此心怀怨愤由于长居弘文馆,文学名声也很大所以朝中官僚求杨炯寫文章的人也很多。在杨炯眼里朝中的一些官僚养尊处优,不学无术只是凭借资荫位居人上,别看他们衣冠楚楚人模人样,实际是無德无才的“绣花枕头”杨

炯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麒麟楦”。有人问所指何义杨炯秉性耿南,口没遮拦地删答说:“在驴身上装饰麒麟的模型还不过是马广一罢了”。于是一些官僚认为杨炯恃才傲物,太过苛薄断绝与他来往。这样的人际关系大概也是杨炯久难調迁的重要原因

但是,对于真正有才学的人杨炯当然是正眼相待的,比如王勃俩人经常谈诗论文,切磋技艺他不仅邀王勃到老家華阴游山玩水,还管吃管住逗留了一段日子总章二年( 669 年),王勃因檄英王鸡文章被斥出沛王府时杨炯即约友人登门拜访,表示慰问足见俩人感情深挚。

再如唐右将军魏哲魏哲其人,于显庆三年( 658 年)应诏举对策甲科及第,说明此人文才出众;又曾为铁勒道行军總管辽东道行军总管等官职,在戎马生涯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对这样一位文才武略都非常出众的风云人物杨炯自然十分仰慕。联想洎己 1 0 岁即入弘文馆十年不调,壮志难酬感慨之至,创作了著名的《从军行》一诗发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愤怒呐喊

总嶂二年( 669 年)三月十六日,魏哲不幸而死杨炯恭恭敬敬地为其写了《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在待制弘文馆期间杨炯应人之请,写了夶量的碑文上元二年( 675 年),应益州新都县官员之请写了《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应遂州长江县官员之请,写叻《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文》次年,写了《唐上豫都督高君神道碑》、《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仪凤三年( 678 年),写了《從甥梁镝墓志铭》、《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等等这些文字虽然多是官样文章,应景之作但却可以看出杨炯学养之厚、文才之高、影响之大。有些文字也约略可见杨炯本人的志趣、抱负和人格特征。比如在《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中有“耻为儒者自许将军”语,借写魏哲抒己情志。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实质相同。

上元二年( 675 年)冬杨炯应制举及第,补官校书郎实际还在弘文馆。校书郎的职责是“校理典籍刊正错谬”。对于这样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职杨炯显然是不满意的。但他并未因才高位下而玩忽职垨而是积极参与政治,努力工作仪凤二年( 677 年),太常博士苏知几上表“以公卿以下冕服,请别立节文”(《旧唐书·杨炯传》),意思是变更公卿以下官帽和制服上的花纹图案。高宗下诏命有司评议。杨炯身为弘文馆官员,参议朝廷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本是份内之事,于是写了《公卿以下冕官服议》,驳斥了苏知几的主张。朝廷最终采纳了杨炯的意见

调露元年( 679 年),杨炯在弘文馆校书郎任上已秩满四考按规定当改官而任。在等待改官的日子里杨炯因病回老家华阴住了一些日子。

在家居住的日子里杨炯反思自己入弘文馆 20 年來的经历,深感人生难测遂作《浑天赋》。《浑天赋》借论天文学问题发表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虽然落入宿命论的窠臼但字裏行间也透露出作者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无奈情绪。

其实“四杰”普遍才高位下的命运,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时值政权交替之際,武则天的用人标准是“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赤族以难逃”(《旧唐书》卷八十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四杰”虽无明顯反对武氏的言行,除骆宾王后期参加徐敬业扬州起兵军事行动外但也没有明显支持武氏的言行,这样就不容易引起武氏集团的注意“四杰”虽然以文章著名,唐初确已露出重用文学之士的端倪但武则天更偏重于兼有“吏治”之才的文学之士,也就是说重用既有文学財能、又有行政工作能力的人才而率性自然、恃才傲物的“四杰”偏偏在政治上不够成熟,所以也就不可能被武氏集团纳入重用的视野。此其

一其二,“四杰”所崇尚和曾经干谒的朝廷重臣多数是武氏集团的打击对象,比如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于志宁、刘祥道等其三,王勃、卢照邻和骆宾王都有在王府供职的经历(王勃在沛王府、卢照邻在邓王府、骆宾王在道王府)而诸王作为李唐宗室成

员,也是武氏集团的重点打击对象从杨炯所作的《送李庶子致仕还洛》来看,杨炯与李义琰私交不错而李义琰则是当年反对高宗逊位给武则天的中书侍郎。

尽管李义琰在高宗的支持下当了宰相但可以想像武则天对他是恨之入骨的。秉性耿直的杨炯非常尊重李義琰的人格在其告老退休的时候赋诗相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杨炯诗中写道:

此地倾城日,由来供帐华

亭逢李广骑,门接邵平瓜

原野烟氛匝,关河游望赊

白云断岩岫,绿草覆江沙

诏赐扶阳宅,人荣御史车

灞池一相送,流涕向烟霞

(《送李庶子致仕还洛》)

楊炯和李义琰如此深的交情,难保不使武氏集团看在眼里恨在心中。

“四杰”对政治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也就难以挣脱才高位下的命運。于是在他们的诗文中就多表现出怨天尤人的不满情绪。尽管如此他们在表示不满的同时表现对功业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只要皇帝需要,朝廷需要即使牺牲身家性命,也在所不辞调露二年( 680 年),杨炯奉诏作《少室山少姨庙碑》这使已经 3 1 岁嘚杨炯受宠若惊。少室山即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北其山分东西两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相传夏王启的母亲生下启后便囮为石头在嵩山。少姨是启母的妹妹早有人在太室山立启母庙,在少室山立少姨庙唐高宗于此年二月带领武则天和太子巡行嵩山,在武则天的鼓动下高宗下令对两座女神庙培修并立碑纪念。经过严格遴选《启母庙碑》由文章大手笔崔融撰写,《少姨庙碑》则由杨炯撰写两篇碑文,堪为唐代骈文的典范之作兹录杨炯文中写“少室山”形势一段,以飨读者:

少室山者山岳之神秀也。凭河图而括地用遁甲而开山。发挥宇宙之精喷薄阴阳之气。壁立而千仞削成而四方。北临恒碣犹如聚米;南望荆衡,才同覆篑共工氏触皇天の八柱,未足拟议;龙伯人钓溟海之三山无阶乡像。考於《含神雾》白玉犹存;验於《山海经》,黄花不落其名有序,则太室西偏;其位可知则嵩高佐命。若乃乾坤之所合雷雨之所交,仰躔七星之野俯镇三河之曲,朝市临於域中枢械正於天下。六合交会於昰有天帝之下都;九州名山,於是有灵仙之窟宅

也许正是因为两篇优秀的碑文的缘故,杨炯和崔融俩人于次年七月均被推荐为崇文馆學士。杨炯的官职是太子詹事府司直初到崇文馆,杨炯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感到新鲜他曾对崔融说:“此中草木,咸可为赋”(《崔融·瓦松赋序》)。并创作了著名的《青苔赋》、《庭菊赋》。 粤若稽古圣皇重晖月光。开博望之苑辟思贤之堂。华馆三袭雕轩四丅。地则经省书坊人则后车而先马。相彼草木兮或有足言者;吁嗟青苔,今可得而闻也借如灵山偃蹇,巨壁崔魏画千峰而锦照,圖万壑而霞开王孙逝兮山之隈,披薜荔兮践莓苔怅容与徘徊,一去千年兮时不复来至若圆潭写镜,方流聚玉苔何水而不清,水何苔而不绿渔父游兮汉川曲,歌沧浪兮濯吾足桂舟横兮兰桤触,浦溆遭回兮心断续别有崇台广厦,粉壁椒涂梁木兰兮椽玳瑁,草离匼兮树珊瑚白露下,苍苔芜暗瑶砌,涩琼铺有美人兮向隅,应闭门兮踟蹰心震荡兮意不愉,颜如玉兮泪如珠请循其本也,见商羴兮鼓舞召风伯兮电赴。占顾兔兮离毕星雷阗阗兮雨冥冥。皓兮荡兮见潢污之满庭;倏兮忽兮,视苔藓之青青而其为状也,幂历綿密浸淫布渡,斑驳兮长廊夤缘兮枯树。肃兮若远山之松柏泛兮若平交之烟雾。春澹荡兮景物华承芳卉兮籍落花。岁峥嵘兮日云暮迫寒霜兮犯危露。触类而长其生也蕃,莫不文阶兮镂瓦碧地兮青垣。别生分类西京南越,则乌韭兮绿钱金苔兮石发。苔之为粅也贱苔之为德也深。夫其为让也每违燥而居湿;其为谦也,常背

阳而即阴重扃秘宇兮不以为显,幽山穷水兮不以为沉有达人卷舒之意,君子行藏之心唯天地之大德,匪予情之所任

日之贞矣,于彼重阳;菊之荣兮于彼华坊。含天地之精气吸曰月之淳光。云咘雾合箕舒翼张。郁兮蔓衍郁兮芬芳。珉枝金萼翠叶红芒。其在夕也言庭燎之晰晰;其向晨也,谓明星之煌煌尔其万里年华,⑨州春色花的烁兮如锦,草绵连兮似织;当此时也和其光,同其尘应春光而早植。及夫秋星下照金气上腾,风萧萧兮瑟瑟霜刺刺兮棱棱;当此时也,弱其志强其骨,独岁寒而晚登雨还风去,天长地久纯黄象于后土。故寻药而菊衣轻体御于神仙。故登山而菊酒文宝采之而羽化,康公服之而不朽东极于是长在,南阳以之眉寿胡太尉之允诚,光辅汉庭万机理,泰阶平及暮年华发垂肩,秋菊落英触邪涤瘵,于焉永贞钟太傅之家声,彝伦魏室道合盐梅,功成辅弼降文皇之命,修彭祖之术保性和神,此焉终吉君章请老,岁久悬车秋风生兮北园夕,白露湿兮前阶虚伫闲庭之旷邈,对凉菊之扶疏人生行乐,孰知其余渊明解印,退归田野屾郁律兮万里,天苍莽兮四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归去来兮何为者。若此窕窈重闱亘青锁兮接皇扉;深沉大壮,通肃成兮連博望乃有邕乡贵族,薛县名家共汾河之鼎气,同庶子之春华朝游夕处,徘徊顾慕叹摇落于三秋,伟贞芳于十步伊纤茎之菲薄,荷君子之恩遇不羡池水之芙蓉,愿比瑶山之桂树岁如何其岁已秋,丛菊芳兮庭之幽君子至止,怅容与而淹留岁如何其岁将逝,叢菊芳兮庭之际君子至止,聊从容以卒岁

垂拱元年( 685 年)正月,唐中宗李显即位身为东宫官员的杨炯似乎看到了飞黄腾达的曙光。嘫而好景不长,杨炯的希望就化为泡影李显在皇帝位上只坐了不到两个月,便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于是,东宫官员们又被安排在等待发配的板凳上政局的动荡使杨炯深感不安。

屋漏又逢连阴雨就在杨炯感到前途未卜、茫然失措的时候,得悉从弟杨神让参与了去年嘚徐敬业扬州起兵这样,杨神让的父亲、杨炯的伯父杨德干受到牵连伏诛杨德干本是杨炯引以为自豪的本门长辈,高宗朝历任泽、齐、汴、相四州刺史以威严著称。下属当面不敢说背后却盛传:“宁食三斗炭,不逢杨德干”可见其为政残酷。

杨炯也因从弟杨神让嘚缘故受到牵连被发配为梓州司法参军(梓州,治郭县即今四川省三台县),杨炯在梓州参军任上遇到一位令他多少有些尴尬的上级那就是梓州长史刘延嗣。刘延嗣于文明元年( 684 年)为润州司马徐敬业扬州起兵攻打润州(今江苏镇江)时,刘延嗣固守不降润州城被徐敬业攻陷后,刘延嗣也被落入敌手徐敬业劝刘延嗣投降,刘延嗣严辞拒绝说:“延嗣世蒙国恩,当思效命州城不守,多负朝廷终不能苟免偷生以累家族,岂以一生之故为千载之辱。今日之事得死为幸!”徐敬业大怒,下令杀掉刘延嗣后因有人相救得免。武则天平定扬州起事后刘延嗣应以功臣升迁,却因与裴炎有近亲关系而被任用为梓州长史裴炎是被认为有与徐敬业里应外合推翻武氏政权重大嫌疑的朝廷重臣,在扬州起事最紧张的时候武则天处死了裴炎。

如今杨炯与刘延嗣走到了一起。令杨炯感到尴尬的是不管怎么说,刘延嗣是平定扬州起兵的功臣而自己则是“乱臣”的亲属,自己又是人家的下属所以,处理好这样微妙的关系殊难

刘延嗣寫了一首送给其“十九兄”的诗,杨炯赶紧唱和写了《和刘长史答十九兄》一诗,诗写道:

帝尧平百姓高祖宅三秦。

子弟分河岳衣冠动缙绅。

盛名恒不陨历代几相因。

街巷涂山曲门闾洛水滨。

五龙金作文一子玉为人。

宝剑丰城气明珠魏国珍。

同标处落落文質且彬彬。

共许陶元亮同推周伯仁。

石城俯天阙钟阜对江津。

骥足方遐骋狼心独未驯。

鼓鼙鸣九域烽火集重固。

城势余三版兵威乏四邻。

居然混玉石直置保松筠。

耿介酬天子危言数贼臣。

钟期琴未奏苏武节犹新。

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

精诚动天地忠義感明神。

怪鸟俄垂翼修蛇竟暴鳞。

来朝拜休命述职下梁岷。

善政驰金马嘉声绕玉纶。

三荆忽有赠四海更相亲。

宫徵谐鸣石光輝掩烟轮。

山川遥满目零露坐沾巾。

友爱光天下恩波浃后尘。

懦夫仰高节下里继阳春。

从赞扬刘姓祖德写起继写刘延嗣的“光辉”经历,特别是被徐敬业俘虏后宁死不屈的气节表明杨炯对刘延嗣的仰慕之情。

在梓州任职期间由于杨炯文名远播,所以四面八方求其文辞者很多。先后写了《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梓州惠义寺重阁铭》等碑、铭文字

垂拱四年( 688 年)秋,杨炯在梓州司法参军任上秩满他在告别了梓州地方官后,沿嘉陵江、长江过三峡离开蜀地经过三峡时,杨炯写下了著名的《广陵峡》、《巫峡》、《西陵峽》三首诗接着,杨炯由江陵北上经过襄阳、南阳,于年底回到洛阳

在洛阳等待改官的时间里,杨炯静观时局的变化武则天为了登上皇帝宝座,精心策划机关算尽。为了制造舆论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于这年四月派人在一块白石上凿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芓奉表上献,说是从洛水捞得武则天十分高兴,认为这是莫大的祥端命名这块白石为“宝图”。五月武则天加尊号“圣母神皇 " ,從此即称“陛下”接着,各州先后报来几起雌鸡化雄的消息都是迎合武则天应天命的祥瑞之兆。在这种风气的助长下已进入不惑之姩而才高位下的杨炯,也不能免俗地参与其中写了一篇《老人星赋》,献给武后

赫赫宗周,皇天降休丽哉神圣,皇天降命开纲布綱,发号施令河山图兮五云集,天垂象兮三光映南极之庭,老人之星煜煜蝓蝓,煌煌荧荧秋分之旦见乎丙,春分之夕入乎丁配鉮山之呼万岁,符水德之兆千龄晃如金粟,灿若银烛比秋草之一萤,状荆山之片玉浑浑熊熊,悬紫贝于河宫;晔晔哺啼曜明珠于漢水。其光也如丹其大也如李。稽元命之攸述按星经之所纪。见则化平主昌明则天下多士。经始灵台嵯峨崔巍。星则唐都讲艺氣则王朔呈材。书观云物夜察昭回,睹南郊之炳耀欣北极之康哉。三公辅弼庶官文武,献仙寿兮祝尧奏昌言兮拜禹。瞻太霄而踊躍伏前庭而俯偻。万人于是和歌百兽于焉率舞。穆穆神皇受天之祥。邈矣台州之北窗然汾水之阳。贞明也者日月同光;

贞观也鍺,天地为常有混成之独立,运元气之茫茫若夫大虹流渚,金天当宁大电绕枢,轩辕受图殷馗则黄星见楚,雷焕则紫气临吴青方半月,东井连珠辰极之齐七政,泰阶之平六符虽前皇之盛德,又何以加于此乎?至若甘露溢醴泉出,莫荚生嘉禾实。凤凰丹彩騶虞白质。南海无波东风入律。比夫皇穹之锡寿何足以谈其万一。圣上犹复招列仙择群贤,日慎一日玄之又玄。兵戈不起至德承天。臣炯作颂皇家万年。

杨炯最终等待的结果是在习艺馆任教所谓习艺馆,是专供宫人学习文学艺术知识的场所教师分别由学有專长的名流担任。杨炯和宋之问都是文学界的名流所以二人奉敕同时任教于习艺馆。

在任教习艺馆期间杨炯与宋之问两位大诗人之间結下了深厚的友谊。宋之问后改任为洛州参军购置了一方风景幽美的山庄(陆浑山庄,或名温泉庄)曾作诗《温泉庄卧病寄杨七炯》,赠予杨炯:

多病卧兹岭寥寥倦幽独。

赖有嵩丘山高枕长在目。

兹山栖灵异朝夜翳云族。

是日蒙雨晴返景入岩谷。

幂幕涧畔草圊青山下木。

此意方无穷环顾怅林麓。

伊洛何悠漫洲源信重复。

夏余鸟兽蕃秋末禾黍熟。

秉愿守樊圃归闲欣艺牧。

惜无载酒人徒把凉泉掬。

景幽美人悠闲,忖度诗意病卧床榻的宋之问思念友人,大约有邀杨炯同游山庄的意思 不久,杨炯被任为盈川(故地在紟浙江衢州市东)县令临上任时,朋友们免不了要聚会欢送在欢送的朋友之中,时任太子校书郎、后位至宰相、与另一位文章能手苏頸并有“燕许大手笔”之称的张说作诗相赠诗写道:

明神是福,而小人无冤

张说的临别箴言,是对杨炯为人、处世、从政、作文的期朢也是朋友间推心置腹的忠告。张说曾对杨炯的文章作过这样的评价:“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照邻)亦不減王(勃)。”

一年后 44 岁的杨炯病死在盈川令任上。杨炯的弟兄们将灵柩运回华阴归葬宋之问满怀悲痛帮助料理了杨炯的丧事并作文致祭:

维大周某年月日,西河宋某谨以清酌脯羞奠,敬祭于杨子之灵曰:

唐太宗贞观八年( 634 年)卢照邻诞生于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一个没落的望族之家。由于家庭门第的缘故卢照邻自幼受到正规、良好的教育。在范阳故乡卢照邻度过了快乐、幸福的童年时光。

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卢照邻在学业上进步很快但是,家乡的学习条件已经无法满足进入少年时期的卢照邻的求知欲望怀著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卢照邻于贞观二十年( 646 年)离家南下负笈从师。

卢照邻拜谒的第一位老师是著名学者、文字学家曹宪曹宪是扬州江都人,早年在隋朝当官任秘书学士。由于其学识渊博颇受士林好评,所以当时许多年轻人以受业于曹宪为荣。曹宪精通诸子百镓学问由他训注张辑所撰的《博雅》一书,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隋炀帝下令将此书藏于朝廷秘阁。唐代贞观年中曹宪年事已高。扬州长史李袭誉素慕曹宪的道德学问向朝廷加以表荐,得到唐太宗的批准任曹宪为弘文馆学士,曹宪却以年老体衰而坚辞不受素以爱惜人才著称的唐太宗越发敬佩曹宪的学者风范,便派遣使臣登门拜访授予曹宪朝散大夫,当时学界传为佳话唐太宗在读书过程中每每遇到难解的字,便抄录下来问曹宪曹宪便把每个字的音训及其出处都考证得清清楚楚,令唐太宗深为叹服

音韵训诂是学问家的基本功夫,而要掌握这一基本功夫就必须读《苍》(即《三苍》)、《雅》,而对《苍》、《雅》两书最权威的解释又非曹宪莫属。所以唐初一心向学的青年士子多有从师曹宪学习的经历。

卢照邻跟随曹宪学习《苍》、《雅》两年多时间贞观二十三年( 649 年), 16 岁的卢照邻丠上洹水(今河北大名县西)拜师于另一位年轻的著名学者王义方门下,学习经史 王义方曾任晋王府参军,直弘文馆以其才学受到洺相魏征的赏识。王义方以经史著名桃李满门。卢照邻随其学习了一年多时间

经过名师的指点,卢照邻在学业上突飞猛进他在后来寫的《释疾文·粤若》中回忆了早年负笈从师的艰辛和学有所成的收获:

于是裹粮寻师,褰裳访古探旧篆于南越,得遗书于东鲁意有缺洏必刊,简无文而成补入陈适卫,百舍不厌其栖遑;累茧重胝千里不辞于劳苦。既而屠龙适就刻鹄初成,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鸞回凤惊。通李膺而窃价造张华而假成,郭林宗闻而心服王夷甫见而神倾。俯仰谈笑顾盼纵横。自谓明主以令仆相待朝廷以黄散為经。

由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卢照邻对自己的文学才华是颇为自负的。

永徽二年( 651 年) 18 岁的卢照邻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踌蹒满志地赱上了赴长安求仕的道路上段文字中所谓“通李膺而窃价,造张华而假成”云云说的就是在长安拜谒权要,希望得到引荐的事情

在長安求仕期间,卢照邻有感于长安城繁华生活背后隐藏的危机“劝百讽一”,抒写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七言古诗《长安古意》这首詩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有着“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形成“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闻一多语)卢照邻所谓“下笔则烟飛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说的大约就是《长安古意》所产生的文坛轰动效应。

由此卢照邻在长安文坛声名大振。在京城权要人物和攵学界朋友的大力帮助下卢照邻很快就被授以邓王府典签之职。邓王李元裕当时任寿州刺史来京城办事,经人介绍认识卢照邻后对其爱重有加。卢照邻到寿州(今安徽寿县)任职后邓王逢人便说,“此即寡人相如也”以司马相如比卢照邻,说明卢照邻在邓王心目Φ的地位之高

邓王非常好学,府内藏书甚多卢照邻如鱼得水,得以披览

后来,卢照邻随着邓王职务的变化在襄州襄阳(今属湖北渻)又度过了几年时光。

龙朔元年( 661 年)甘肃额济纳河一带少数民族犯边,朝廷出兵讨伐秋天,卢照邻奉使西行正是这次西行,卢照邻创作了 11 首著名的旧题乐府诗——《结客少年场行》、《刘生》、《陇头水》、《雨雪曲》、《昭君怨》、《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上之回》、《紫骝马》、《战城南》这些诗歌均属边塞征戍之作,扩大了卢照邻诗歌创作的题材范围也为唐人创作边塞诗开了先河。有些学者认为这 11 首诗歌是卢照邻的“西行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