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作者在描绘舞秋风小游戏时间时,都写出了舞秋风小游戏时间的什么特点

灰暗学院最新章节,秋风中的你,灰暗学院全文阅读-大文学
《灰暗学院》作者:秋风中的你
小说灰暗学院简介:小说《灰暗学院》秋风中的你/著,
  在这个都市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热血、青春、敢爱、敢恨,但却灰暗、狂暴、血腥、冲动。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是我们眼中的异类,是社会的败类,也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所在! 他们就是一群热血的高中学生,充满幻想和灰暗的狂暴青年......
本书讲述了一个青涩青年如何从懦弱、怕事,到后来的一战天下的王权霸主。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经历爱情、欺骗、背叛、失去兄弟、爱人。从疼苦中成长变强......
敬请期待《灰暗学院》......
通过键盘左右方向键"→"或"←"可以转到《灰暗学院》上一页或
《灰暗学院》下一页,回车可返回《》目录
灰暗学院 正文
【阅读提示】
①本小说作者:秋风中的你的最新力作:灰暗学院,大文学网友提供上传!
②书友如发现本小说灰暗学院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或含有不健康和低俗内容,维护网络文明和谐发展需要您的帮助,请马上向网站举报
③秋风中的你的小说灰暗学院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有任何疑问,请直接联系作者。
④网友评论精选:灰暗学院这本小说,开创了这类型小说的新思维,新流派,无论是文字的精炼,还是情节安排,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底,引人入胜,让读者有一种代入感,情节起迭,处处有伏笔,当你认为故事的结果是某个之后,却反其道而行,让我诧异无比,情不自禁的想看下去,为主人公时而担心,时而高兴,时而哀愁,时而兴奋,可以说,这本:灰暗学院,是近来网络小说界中的精品,值得一看!
【书友阅读帮助】
键盘左移动上一页,键盘右移动下一页,回车回书目录。六年高考三年联考
六年高考三年联考___诗汇总.txt 我是天使,回不去天堂是因为体重的原因。别人装处,我 只好装经验丰富。泡妞就像挂 QQ,每天哄她 2 个小时,很快就可以太阳了。第一节 诗 第一部分 六年高考题荟萃 2009 年高考题 1.(09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 “悠悠” ,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 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 备,打下了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 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 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 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 调 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2.(09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 、 答: 答案 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 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 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 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 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 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 达更富有韵律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 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 “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 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 3.(09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 ,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 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解析 鉴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 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 “竹” ,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 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色侵书帙晚”一句描绘竹子的形象,注意描写的是竹影,结合全句加以描绘。注意鉴赏具 有刻画效果的词语,即要锤炼的字“侵”的动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 理解诗的主旨要紧扣住诗的最后一联“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因为咏物诗往往寄寓作者 的某种思想情感, 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 这种题的答案不求一致, 但求合理。 就 像 对诗经中“窈窕淑女”的理解一样,她可以是现实的人,也可借喻理想,这里也求一致。 但是,出题人在设置考点时似乎对内容的考查拟题重复,前两个小题都是对形象的鉴赏,虽 然一概括一具体,但我本人觉得这一点有些欠缺。 咏物诗往往扣住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阅读鉴赏时要注意抓住咏物诗的这 些特征就可以读懂了。解题时注意考题的考点,注意筛选答案要点。 4.(09 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 ,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 答案 (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 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 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 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 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5.(09 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 答案 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 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 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 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⑵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答案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 、雁“断” 、月“新” 、潮“生”的凄迷景 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 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 D,鉴赏评价。考 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 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 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 “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 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 ;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 6.(09 年全国 I\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 湖居士。②姜夔(?)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 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 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 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 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 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⑵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 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 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 “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 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解析 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 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 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 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 ,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 ,理解内容, 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鉴赏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 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 “桥西一曲水通村” ,自然是江 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 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 ,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 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 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 “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 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 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 以“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 , 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 “藕花多处别天 门” ,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 格、胸襟、情趣。 7.(09 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 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 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 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 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 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 “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的思 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 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 , 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 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 ,理解内容,分析 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鉴赏 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 。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 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 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 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 ,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 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 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 “昨 夜秋风” ,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 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 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 节。因此, “昨夜秋风”一到军城 ,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 “朔 云”“边月” 、 、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 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 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 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 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 “更 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 、 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 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 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有如此坚实的思 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 然可信、豪气倍增。 8.(09 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 ,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 加以说明。 答: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 。 影) 。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 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解析 第一小题: 明写好找, 暗写相对难些。 “暗写” 也就时侧面描写, 结合诗歌和平时所学, 一般不难判断。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 : 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 沙堤。 ”通过“几处”“新燕”“浅草”等表现“早” 、 、 。 第二小题:题目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考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 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 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 阳城。 ”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 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 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 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 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 动时的OO@@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 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 ,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 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回应“积水涵清” ,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 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 此。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 ,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 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 : ” : 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 ” : ” : 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 ”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山影”也 一样精彩。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张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 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 ,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 安) ,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 (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 ( 林诗话》卷下) 。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 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 词写得很有情韵。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 。 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 《天仙子》; )「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 ( 朝欢》; )「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一丛花令》中有「沉思细 ( ) 。 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贺裳在《皱水 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 。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其词含蓄项正,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里影响巨大,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 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正堂清末词家陈廷焯云: “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堍此则 为晏殊 欧阳修 、为温庭筠韦应物 ,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 秦观柳永 、为 苏轼 辛弃疾、为周邦彦姜夔,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 ”《白雨斋词话》 唬洞恃邸分幸饷菲兰墼?“子野上结晏、欧之局,下开苏秦之眨诒彼沃罴抑 。 适得其平,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既正,气 格亦堤,非诸家能及也。 ”南宋中后期“醇项”派中姜夔的词受其影响极大。 《词渭馈分 先著提到:(子野)白描领手,为姜白石之先驱。 张先一生宠享富贵,诗 “ ” 酒风流,颇 多佳话。好友苠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燠燕忙”为其生活写照。据传张先在八 占岁时仍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一次家宠上,苏轼再度赋诗调侃: “十八新娘檬桑圆园 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 《宋史》无传, 《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著有《张子野词》 ,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9.(09 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 分 析其独到之处。 答: 答案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 景物中) 。 解析 这首诗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高中语文第二册《说“木叶” 》中出现过。学 生如果熟悉课文,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感情。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 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 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 ,但喜中 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 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 联“平生自有分(情谊) ,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 ” 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 司空曙“磊落有奇才” ,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 ,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 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 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 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 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 。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 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 ,却隐约透露出“悲” : “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 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 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不是单纯的比喻,而 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 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 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 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 “黄叶树” 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 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 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 强了悲凉的气氛。 “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 的艺术手法。 、 10.(09 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 ①觉:醒。 (1)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 答案 香山居士 解析 没有任何技巧,完全是考察考生的识记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 ,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答案 B 解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 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 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 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 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 (3)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 答案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 “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 “乍轻”呼应 “新脱” ,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 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鉴赏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 ,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 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 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 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 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 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 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 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 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 , 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半 “ 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以致诗人忘了自身 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 。 “新脱冬衣”表明正是 早春气候, 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 轻松爽快, 所以说 “体乍轻” 。 “体乍轻” “头仍重 ” 而 ,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 。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 觉, 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这样的境界中, 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 ,这两句照应诗题, 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 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 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11.(09 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答: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 分析。 答: 答案 (1)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 “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 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 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 失望与埋怨。 解析 (1)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 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炼字(用词巧妙) ,风格特色,意境。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 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 ,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 整合,准确表述。 第一问: “炼字” 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 , 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某字,你认 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 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 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 赏析。 第二问: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手 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 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 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 、 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 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 枯终见血” ,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 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 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 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 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 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y》所追忆的“中年 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 ; 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 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 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 ,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 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 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 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 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 “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 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 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 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 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 跃然可见。 2008 年高考题 1.(08 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 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 君忧民。? 解析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 快, 极其优美。 “凤凰台” 在金陵凤凰山上, 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 乃筑台, 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 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 水: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 ” 连。陆游《入蜀记》云: “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 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 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 ,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 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 “总 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 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 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 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2.(08 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 761 年) 。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 “点 污琴书” “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 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 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清净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 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解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 “熟知” ,是就 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 着说“故来频”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 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 实感。 3.(08 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答案 (1)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 “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 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 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这首五律写诗人幽居山中所见景物, 表现其悠然闲适之情。 分析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要联系词语所在诗句及整首诗的意境。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应考虑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表现 了怎样的情感,要注意联系诗人的个性与写作背景。 4.(08 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 ) :字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 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 “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 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 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 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 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 竿客” ,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中归去!? 解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黄 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 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 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 (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 词的表现力。 (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 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 5.(08 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 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 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 留住春天。这个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 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 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 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 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 ,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 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漫天丝雨想像成弥天大网, 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与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 ,则是诗人的独特想像。丝雨虽欲网春, 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惟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 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惆怅也更深 了。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这里用“张罗 地”借指自己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 “宿鸟”应上 “黄昏” 。宿鸟声在这里恰恰反托出了张罗地的冷寂。 “自掩门”的“自”字,传出了一种空 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 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6.(08 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 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 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 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 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 ,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 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 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后四句 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豪情。 7.(08 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 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 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 渴望。 ?解析 《初入淮河四绝句》是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进入淮河后触景伤怀所写下的绝句, 共有四首,所选为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 涉;一过淮河,似乎成了天然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 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8.(08 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 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 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 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答案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 在溪边) ,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 、树林(落叶) 、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解析 本诗属题画诗。解答时,先读懂全诗,找出构成画面的景物,串联在一起,进行描述, 再从整幅画面中体会其气氛。 (2) 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 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 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答案 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 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 丰富多彩。 解析 画面往往展现的是具体的物象,为静止的事物。动的景物不能展现,如“水潺潺”和 “秋风瑟瑟” 由物象所感知到的东西也不能展现, 。 否则就没有想像的余地了。 如诗中的 “村” 与“寺” 。 9.(08 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答案 (1)屈原 白居易 (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 华易逝的伤感; 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解析 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水国指的是蔡州。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 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 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 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 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 10.(08 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 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 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 (1)A ? (2)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 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3)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②简要分析: 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遇、 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 融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解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愁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 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 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是日” (1) ,这一天,指九月九日 季节。 “秋老” ,指暮秋时节。
年高考题 1.(07 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 q① 采采]q,薄言②采之。采采]q,薄言有③之。? 采采]q,薄言掇④之。采采]q,薄言捋⑤之。? 采采]q,薄言K⑥之。采采]q,薄言礻颉 ⑦之。? 【注】 ①选自《诗经?周南》 ,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q(fú yǐ) :车前(草 名) ,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 :摘取、拾取。⑤ 捋(luō) :成把地握取。 ⑥K(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礻颉(xié) :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2)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3) 前人读这首诗说: 反复吟咏, “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 。 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答:答案 (1)赋(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 (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 欢快的劳动景象。解析 《]q》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 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2.(07 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答案 (1)分别是“明”和“出” 。? 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 ,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 ,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 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 ,诗人才能看到农人 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 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开头两 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空气明净清新,原野空旷开阔。中间四句写周围景色。郭门、 村树,远近结合。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与晴日辉映, 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青翠的山峰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更富层次感。最 后两句中,作者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动态人物,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3.(07 湖南)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 长安君为王安石()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 王安石于宋仁宗嘉v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答案 颔联:①“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 “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 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②“草草杯盘”与“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 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③“草草” “昏昏”是叠词妙用。 “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 有些许不足; “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①“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②“湖 海”久隔, “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 加深了一层。③“三年”言时间之长, “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 更为浓烈。 解析 解读这首诗,首先要根据注释理清“长安君”与王安石之间的兄妹关系。写这首诗时 的背景是王安石于宋仁宗嘉v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诗中表达了真挚而又深沉的相逢之 欢与离别之悲。根据题中要求: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 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对中间两联的内容逐联进行赏析。 4.(07 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答: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 愁,点明“乱” 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 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 首联落笔就从情上布景。 “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 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意是半轮“缺月” ,且月色“昏 昏”“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 。 “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 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 ? 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 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 尾联中“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 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 感情。 5.(07 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 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 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v元年(1275) ,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 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2)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 (1)表达了诗人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 (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 贞自励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2) 这句诗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意 思对即可) 解析 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 ,指抗元兵败后的十年间从未还家。这里不说“未还家” ,却 说“无梦得还家” ,简直连还家的梦都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二句又绝不纯是写武夷奇 观,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 写照。第三句一转,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息,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末 句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6.(07 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 “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答案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 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 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解析 这首《溪亭》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首联破题,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 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诗人徒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透 过迷蒙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颔联写景,高高的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 月,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心绪不宁。颈联写诗人举止。 “独行穿落叶” ,踽踽独 行之状可见,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的情绪。独行无聊,借数流萤以排遣内心的苦闷 无聊,这两句将其复杂矛盾的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末联写景。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 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 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 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余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7.(07 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 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的, “爱棋”是爱棋盘 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 “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的, “怜琴”是爱琴弦 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 “因局 方”的句意。 解析 解答此类问题应先读懂全诗,理清诗人的思想、情感脉络,在此基础上按照题干要求, 认真做答。 (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答案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 ,来写自己的“志” :直――正直、 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 “万事妨” ,只落得小斋独 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解析 本诗是一首感物抒怀诗。 作者写 “琴” “棋” 二物, 托物言志。 借琴的 “直” 棋的 、 “方” , 来表现自己的“直、方”之志,抒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8.(07 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 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芜:丛生的草。 (1) “葱葱” “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2)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答案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 这首五言绝句写的是春景,下联想像新奇: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间中来。这 是我们都感受过却不易写出的情景,应该说是一首好诗。 9.(07 山东)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 :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 ,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 一种版本?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2)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 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 明。 “桃花” 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和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解析 此诗着意刻画当征人远行出关那一刹那的感情,诗人曾随军出居庸关,对此有真切的 体验,当通过关隘时,但见前方白雪皑皑,荒寒一片;而身后却仍是桃花盛开,春意盎然, 这怎能不使出关的将士回首凝视,瞻顾家园呢?诗句的奇绝处恰在于征人回首的瞬间里,凝 聚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生体验。? 10.(06 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 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②到安西。 【注】 ①碛(qì) :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 “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驼铃丁当清脆入耳。?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 实。 解析 本首诗是七言绝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句描写了边塞傍晚下起雨,雨中的 大雁飞得很低;二句描写新生的芦笋在雨中渐渐长齐。作者由远及近,由高到低,运用动静 结合,描绘出一幅边城暮雨图。三、四句由一、二句写景到叙事,引出长长的驼队带着白绢 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11.(06 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 ①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2)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 (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 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 ,赋予“山溪渡” “风波” 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解析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借事说理。第一、二句写溪水一去不复回,溪水上的小舟也开篙 远去,暗示小舟上 的人要离去了,寄寓一种离情别绪。而三、四句运用对比、比喻、象征等 手法,把“山溪渡”比作“交情” ,借“山溪渡”来抒发友人之间的“交情” ,赋予“山溪渡” “风波”以象征意义, “交情”深厚,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波”的考验。? 12.(06 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的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 (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 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 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对” 用 或其他词难以收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 ( “对” 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 “红树”以及 “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 解析 《端居》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端居” ,即闲居之意。首句所写是诗人在 盼远方来信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叹息,怅然若失。次 句写出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 “敌”字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 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 室外的“青苔” “红树” ,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两句中“青 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的景 , , 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夜不能寐、思念远人已非一 夕。? 13.(06 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 而薄于石”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答案 (1)示例一: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 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示例二: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景,写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第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 子,骑着老黄牛。第三层,议论,抒发感想,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2)第一问: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第二问:示例: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 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 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 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此题无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4.(06 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周 密 夜深归客依筇①行,冷烙┚弁岭蟆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 ①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2)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答案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 ,刻画出“归 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 “萤” “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 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 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 意味深长。? (2)这幅画描绘的是诗人想像(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 出来。青灯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 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解析 这首小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一开头, “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 。透过 归客倚杖蹒跚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顿的旅况和返乡情切的 心理。第二句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见到的是村店,随着画面 的延伸, 一幅充满人情味的图景 “竹窗斜漏补衣灯” 展现在眼前。 写景句句扣住 “夜” 字,写情句句扣住“归”字,读来真切感人。? 15.(06 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 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答案 (1)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 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 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 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 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 “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 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诗一开头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 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 市人为财利所驱,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惟幽人才有雅事。后两句一个“莫嫌” ,一个“自 爱” ,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对比中凸现了出来。? 16.(06 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 ①将:岂。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 怎样表现的? 答:答案 (1)DE 解析 A 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 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 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 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项 ;C “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 表现出来的。? 解析 本诗写诗人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的情味。以“春秋”发端,说明一年四季中常 有生活的乐趣。对作者来说,新迁南村,登临胜地,更觉欣慰。除登高赋诗之乐外,更有与 邻人过从招饮之乐,忙时闲聚之乐。 17.(05 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 析这首诗。? 答:答案 (1)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 , 。?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 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解析 此题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历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 啼的愁绪。诗的前两句直接写景。作者站立在宜阳城头观赏景致,只是城下大片土地荒芜, 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写远处, “涧水东流复向西” ,清冷冷的山泉没有人汲引灌溉, 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 。三、四句更进一步,继续写景。 “芳树无人花自落” ,这里强调“无” 人,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经过了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欣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谢 了。 “春山一路鸟空啼” :春山一路,不禁使人想像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 啼”二字,却是以乐写哀,以闹衬静,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虽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却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充分显示了诗人对 时代的深沉叹惋。 18.(05 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 么? 答:(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 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 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 在云间 “下 榻” ,在天上“行杯” ,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19.(04 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 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答案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 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0.(04 上海)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3)题。 赤 壁 杜 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 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舻:船只首尾 相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 ” 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 “ 与上面诗歌中的“ ”一句同说一事。? (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 (80 字左右)? 答:答案 (1)对仗(或对偶) (2)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3) “荒矾鸥鸟满烟芜”是一句写景的诗句,但景中含情。在荒芜的赤壁,借鸥鸟以动写静, 更衬托出此地的凄凉,间接表达作者内心孤寂,而前一句“过此不堪回首处”是直抒胸臆。 而前三联都是叙述,只是结尾前半句直抒胸臆,后半句情景交融。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 2009 年联考题 1.(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 2009 年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答: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 (1) 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 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 颈联运用比喻手法, 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 (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 ,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 (意思对即 可) 2.(黄山市 2009 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 ‘ ‘政”通“正” ,正当的意思; “清和”指农历四月。 (1) 试从“绘色”的角度对这首诗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答: (2) 结合你对尾联的理解,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旨的。 答: 答案 (1) 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 调对比强烈。诗的中间两联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 (2) 尾联是作者的感想,意思是说,在这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 是这样的美, 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 究竟是为了谁呢?这首诗的前三联描写农村 的美好风光,目的就是这最后一句。在主旨上,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用田园乐趣来衬托辞官归隐的愿望。 3.(安徽省怀远县第三中学 2009 年高三第七次月考)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天。 小雨症谌思倜拢蕴B砟霾雄弧 【注】 ①乌:乌鸦;②郑杭啪参奚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秩瞬幻拢蕴砟霾惺&。其中&不 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答案 (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 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 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因心绪不宁,只得& 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的&卧&,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 (说&不寐& 好,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 4.(安徽省泗县 2009 届高三语文期末综合测试题)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中 秋 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 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 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 想情感。 答: (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答:答案 (1)白诗: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 落等)之情。 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表达了应珍惜眼前美 好时光及时享受快乐的思想。 (2)昔年与今年的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 贬后的湓江边度过。 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今之愁苦。 5.(蚌埠市 2009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河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 “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 (2) “漫漫轻云露月光” 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诗中主人公是什么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 , 感情,请作简要回答。 答: 答案 (1)照应诗题;表现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衬托思妇(主 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 (2)①承前启后。 (承上句长夜不眠,故而引起望月,为思夫做铺垫。 ) ②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 ,或“……的中年女子”。 ) ③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 6.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闻邻船吹笛 杨 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 分:料,料想。 ( 1 ) 下 面 对 诗 歌 的 赏 析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 ,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 “折柳”含伤别之意, “陇头花”即“陇头梅” ,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 答: (3)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 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 答: 答案 (1)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 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发了诗人共鸣)(意思对即可) 。 (3)杨诗中 “江空月寒露华白” ,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 奠定了全诗悲凉、 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 动人效果。 7. (北京市宣武区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 面问题。 梅 花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⑴从本诗末句透露的信息可知,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 (人名) 。 ⑵本诗首句表现了梅花 的品格。次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 的景象。 答案 ⑴陆游 ⑵①不畏严寒,坚贞不屈 ②比喻 ③梅花纯洁、繁茂,漫山怒放 8.(北京市西城区 2009 年第二次抽样测试)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遇旧友 吴伟业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 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 1 ) 下 列 对 诗 句 的 理 解 ,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 A.消息苦难真:听到关于朋友的消息,也苦于难辨真假。 B. 拭眼惊魂定:擦干百感交集的泪水,惊悸的心安定下来。 C.衔杯笑语频:难得相遇的老朋友举杯同饮,笑语频频。 D. 白首两遗民:战乱中我已白发苍苍,成了被遗忘的人。 (2) “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 “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 答: (3)请简析“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年锦时秋风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