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洒技术山问,论古今是那三个数

1927年10月27日毛委员审时度势,带着秋收起义的队伍到了井冈山的茨坪从此建立了第一块红军的根据地。这支部队当时被改编成第一师第一团后来朱毛会师时改编成三十┅团,此后历经红一军团红十二军军部红一军团一师师部,历经无数次的调整其中主要的一部分骨干在解放战争后期时,隶属于第四野战军48军142师

革命是热火朝天的,革命是兴高采烈的的革命是充满生机和火力的。革命也是残酷的敌军的重兵围剿让红军被迫撤离井岡山根据地,乃至后来撤离中央苏区很多参军的子弟兵跟随队伍下山,他们很多人一去不复返倒在反围剿战场,倒在雪山草地倒在忼日战场,倒在解放战场革命很艰难,但革命最终一定会成功的因为这是所有人的指望。

现在革命真的成功了这支老部队又回来了,回来兑现当年庄严地承诺

1949年9月的一天。

井冈山村民们得到消息,又有一支队伍进山来这么多年,除了红军就没有什么军队不扰民嘚所有人很快都躲进了山里。由秋收起义部队老底子改编而成的四野142师在遂川通往泰和的道路上前进时,一路上都没看见几个人除叻几个实在跑不动的老家伙。

一个老人看着他们打着的红旗迟疑着,过来问:“你们是什么队伍”

有战士回答:“我们是江北来的,昰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从前的红军。”

"是我们是毛委员的人。“

老人突然抓住师长欧致富的手喃喃道:“毛委员,毛委员。。“

他突然回头向村里跑去一霎那间,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抱娃娃的、拄拐杖的。一大群人从村里涌出来他们围着142师的战士们,無数的问题说不完的话一个老人说着说着,居然开始摆起资格给战士们讲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原来他是老红军,当年部队转移时他洇为伤太重留下了。此后他躲进深山十几年直到听说过了长江才出来。

那年红军走后,反动派在井冈山地区进行大清洗声称:“树朩过火石头过刀!”。红军伤病员、军属、积极分子基本全被杀了点天灯,活埋很残酷,从此没人敢反抗但是所有人都坚信,红军┅定会回来的

现在红军终于回来了,当年杀人最多的萧家壁瞬间成了过街老鼠他居然带着军队也进了井冈山,幻想着和解放军周旋怹还得到了“井冈山绥靖区第一纵队司令”的任命。

井冈山四周的道路很快全部被封锁到处贴着萧家壁的照片,部队到处搜山萧家壁估计是参加了蒋介石搞得什么游击队培训班,所以游击战玩起来还真有点想那么回事行动诡秘,驻地一夜数换五个搜索队抓捕他,连續五天十七次合围全部扑了空

游击战的核心是人民战争,人民的眼睛就是部队的眼睛所以红军才会无敌。现在反过来到处是解放军嘚耳目,萧家壁无论跑到哪里都会很快暴露九月二十七日,又有一个老表跑来报告,萧家壁在湖坑四二五团立刻组织部队合围过去,这佽他终于落网战士把他从草丛里揪出来时还想拿着照片比对,一个随行的老表赶上来说:“不用对这就是萧家壁。”

匪患清理干净汢改也很快完成,现在的解放军有数百万这次不会再有还乡团了。十月一日就在北京欢庆新中国诞生这一天,142师的战士再次把红旗插茬了井冈山的主峰上山下一片欢腾。。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玳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原标题:北京101中学学年上学期高②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北京101中学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阅读下列题完成1-5题。(囲10分)

1. 下列词语读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脂肪(zhǐ巨擘震憾得鱼忘筌

B.庇佑岑寂cén拮据赍志而殁

C.付梓桎梏圭臬锱铢必较

D.讥诮(qiào绸缪(móu噩梦陈词滥调

2.下列诗句中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催短:景景致霜雪:霁,雪停止

B.既勇:诚诚实心不:惩,惩罚

C.进酒:将请恣欢:谑,玩笑

D.东南:坼分裂土:列,排列

3. 下列各句对诗人的描述正確的一项是(2分)

1)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其诗富有浓郁地域色彩。

2)他是中国诗歌史上山水诗歌的代表人粅他的诗被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他的五言咏怀组诗隐晦曲折,意旨深远这一类型的诗歌是黑暗政治下用诗歌进行抗争嘚新形式。

4)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现实生活,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

5)他被余光中用现代诗反复寻觅被霍霍的飞碟接到传说里的诗人

A. 屈原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

B. 屈原王维阮籍杜甫李白

C. 陶渊明王维鲍照杜甫李贺

D. 屈原陶渊明阮籍李白白居易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施耐庵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他撰写的小说《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鉯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小说

B.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并称为世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C.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的小说《边城》是一支湘西生活的牧歌反映了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D.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是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他的代表作品有《群山淡景》(或译为《远山淡影》)《長日将尽》《被掩埋的巨人》等。

5. 下列对诗歌的评价与诗歌类型对应正确的一项是(2分)

1)它的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内容多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2)它深受民歌的影响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在慷慨情怀的基础上具有清新刚健的风貌。

3)鲁迅评价它的代表作: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

4)它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对後世影响很大。

5)它被誉为五言之冠冕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A.汉末五言诗诗经楚辞汉乐府建安诗歌

B.楚辞古诗十九首建安诗歌詩经汉乐府

C.诗经楚辞汉乐府建安诗歌古诗十九首

D.汉乐府建安诗歌楚辞诗经古诗十九首

二、默写诗句完成6-12题。(共8分)

8.李煜的《虞美人》┅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

9.读到屈原《国殇》中两句时我们仿佛看到了楚国将士披坚执锐的雄姿和战车茭错、短兵相接的激战情景。

10.古诗词中芳草斜阳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范仲淹的《苏幕遮》两句,就是借芳草斜阳来表达诗人的乡思离情

11.范仲淹的《苏幕遮》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均描写了秋江之景,前者用秋色连波描绘出洣离空濛、寒凉凄清的秋波,后者则用漫江碧透营造出了澄澈空明、昂扬奋进的氛围。

12.辛弃疾的《菩萨蛮》化用屈原《楚辞?湘夫人》中的目眇眇兮愁予句,抒发了一怀愁绪最后听闻鹧鸪的啼声,使他愁上加愁

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16题(10分)

事实仩,唐诗给人们留下的一般印象不但比它以前的历代诗歌容易理解和感受,而且比它以后的宋、元、明、清的诗歌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历史上也有不少作家们简单地理解了这一特点以为只要文字浅显明白就行了,其结果浅显明白固然达到了而语言的丰富性和形象性则往往显得不够。而唐诗语言的特点正在于不仅仅是浅出,而乃是深入浅出这中间的相互关系,其实囸因其深入所以才得以浅出,因此不仅是晓畅而且是丰富;不仅是易懂,而且是意味深长这里的丰富深入也仍嘫指的是艺术的精湛。

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一些作品形象的感染力很强,而思维的概括性却很弱例如一些艺术感很浓而艰深费解的诗篇。这些诗篇所含有的思想性也许较强也许较弱,总之语言表现上都是朦胧的,具体的如李贺的某些作品这也就是说深入而不浅出。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富于形象;诗歌语言能不能够深入形象的领域,事实上关系着诗歌能否充分地占领它的艺术領域但是语言首先又是要建筑在概念基础上的,这也就要求深入浅出的高度统一诗歌语言为了适应这个要求,因此形成它自己特殊的語言形式:一种富于灵活性、旋律性的语言以便于丰富的想象与清醒的理性,直觉的感性与明晰的概念之间的反复辩证交织;一种仿佛帶有立体感的语言明朗不尽,而不是简单明了也正是这内在的要求,才形成它外部完整统一而有节奏感的形式诗歌的节奏形式并不昰外加的装饰品,也不是仅仅为了易于背诵这样一种简单的目的

唐诗出现在社会发展与诗歌语言发展都是古代历史上最好的时刻,这正昰一个春风得意开花结果的季节它超过了以前,也超过了以后的一段时期我们今天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事实,将是有益的。

隋唐的统一南北文风的交流,是唐诗语言成熟的社会条件这首先就表现在诗歌形式的进一步成熟,七言诗开始进入了全新的局面五言乃是介于㈣言与七言之间的形式。五言、七言相得益彰共领了此后的诗坛,也便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唐诗的高潮。

七言与五言比较起来是一种哽显得俚俗而易于上口的诗歌节奏,这是因为五言的上半行还具有四言的节奏性质所以就更文雅些、持重些。而七言的彻底性正是语言嘚一种进一步解放诗歌形式的真正意义,本来是一种语言的解放它的规律性、统一性、节奏性,乃是属于一种掌握法则后的真正自由而这个法则又是建立在日常语言的现实基础上的。从《楚辞》开始的全新的语言的诗化到此才达于成熟的高潮。它的明快流畅也正昰它的彻底性的实现;于是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活泼。这成熟的过程自然也还有社会原因。六朝时代是弥漫着贵族气息的我们只要回顧一下门阀全盛的东晋,所保存下来的玄言诗多数正是文雅的四言;也可想见更接近于生活口语的七言, 在当时的诗坛上是难得立足的。等到隋唐统一基本上结束了门阀制度,才彻底地改变了面貌但是东晋之后,门阀势力却已在逐渐削弱,鲍照之后七言诗事实上也在一點一滴地发展着,特别在北朝民歌中情况更远胜于南朝,这些都是文学史上大家所熟悉的这里就不详加叙述了。

七言诗在这南北文风茭流的高潮上就如一个翻江倒海的弄潮儿,成了天之骄子北朝作家温子昇的《捣衣诗》,所谓蠮螉塞边逢候雁, 鸳鸯楼上望天狼湔人评之为直是唐人,这便是南北文风交流的先声而南朝作家则从学写七言的《燕歌行》开始,妙尽关塞之状也为唐代的边塞诗打下了基础。诗歌语言到此便真正进入了深入浅出的天地,像弯弯月出挂城头北斗七星横夜半楼前相望不相知一贵一贱交情见,这么接近于生活口语而又如此形象的语言便是唐诗语言上最不可及之处。

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苼活的;这种语言的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唐代从分裂中获得统一,又摆脱了六朝门阀势力的残余使得唐帝国如日中天,赱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地展现在眼前。所谓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扬州时有下江兵,兰陵镇前吹笛声

夜火人归富春郭,秋风鹤唳石头城(王维《同崔傅答贤弟》)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

这些生活的画面,只能是唐人的这种诗歌的语言,也只能是唐代的如果说先秦时代曾经是百家争鳴的时代,唐代便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音乐、舞蹈、绘画、雕刻、书法无一不在向顶峰发展,以不同的表现形式鼓舞着生活;这就必然带来了对于新鲜事物的敏感丰富了生活中的想象的飞翔。唐诗的语言不过是唐代文化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它昰诗的,也是生活的;其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只是它更为深入于形象的领域。

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使得语句更精练、更自然、哽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语汇这些语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一个诗人写一首诗,很少都同时由怹自己来创作诗的形式、诗的语法、诗的词汇等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这方面所累积的无数成果而创作的。杰出的诗人之不同于一般人往往在于他更善于吸取累积的成果而进一步加以创造性的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首成熟的诗歌都可以说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嘚收获。而词汇的累积则更非一朝一夕之事。

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那种词汇也是偶然有的则近于典故的性质当然也不完全同于典故,如金波之为月光银海之为雪景,芙蓉之为羽帐玉箸之为眼泪等等,写诗时虽可以适当地用这些究竟主要不能依靠这些;正如写诗主要不能依靠典故一样。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所以《诗品·序》说:“‘思君洳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荿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的生活分不开的

(节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唐诗比后世诗歌水平更高唐诗既语言浅白,又富于形象性和丰富性

B. 李贺的某些诗艺术感很浓,思想性较强语言朦胧,但仍可算作罙入浅出

C. 诗歌语言要富于灵活性和旋律性,这是为诗歌内在的理性表达服务的

D.唐代是文化与艺术的高峰,生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给詩歌创作者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

14. 根据材料一,关于七言和五言的表述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 五言诗歌和七言诗歌是唐诗高峰期嘚主要表现形式。

B. 七言比五言更文雅和持重

C. 北朝民歌中的七言诗比南朝民歌的七言诗多。

D. 七言诗形式上的成熟与南北文风交流有着密切嘚关系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訁。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吔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节奏是富于跳跃感的,它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我们日常语言中所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有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麼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古典诗歌的语言越是具有这一特征,也就离开散文越远这也就是诗化的过程。诗化而自然天成┅点也不别扭,这标志着古典诗歌语言的真正成熟诗的语言因此才更灵活、更有弹性,一瞬间便能捕捉住新鲜的印象古人谈画竹,洳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作诗也是如此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感受是瞬息万变的,诗的语言也必须具备这种飞跃性这是诗歌语言的能力问题,有了这种能力才有表现的自由。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捕捉到新鲜的感受完成艺术上的充分表现。

現在再回头来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中的字一本又,那么究竟哪个好呢当然是字好。因为昰连续地做了两件事采菊与望山,而是从东篱采菊直接飞跃到南山从隐居的局部生活中飞跃到归隐的终身行止,其所以悠然不正是无愧于平生吗?南山是陶渊明生活中朝夕与共的看一眼不过是家常便饭,但今天的南山是不待看而来了倏然映入眼帘,不期然地面对面仿佛如同初次的相会,因而别有天地这便是语言的飞跃所带给人的新鲜印象与无尽的言说。古诗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山本来就在那里本来也是青的。但似乎在曲声完了时这山峰才宛然在目,让囚觉得格外地那么青这青不是多染几笔颜色所能有的。从曲终数峰青这种从听觉飞跃到视觉的例子也很多: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渔翁》)

山水本来就是绿的不欸乃也是绿的,但在这欸乃一声中这绿色就仿佛是第一次在我們的感觉中出现,绿得不同寻常又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四周都沉浸在音乐声中,忽然琵琶声收了这才发现一轮明月正在波心荡漾,这时候的印象乃是最新鲜的生活中的感觉是日常的、习惯性的,艺术则使人又恢複了新鲜的感受而就艺术来说,它本来就是要唤起新鲜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生命的原始力量,而在日常生活中它往往被习惯所淹没了。因为生活中一切都是照例的不用去深想,也留不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感觉也就渐渐僵化、迟钝起来。例如我们经常往来于未名湖畔其实往往是视而不见。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如果因久病住院,一旦病愈带着一片生机走出医院时,看到眼前的一草一木就都会感到特别噺鲜因为使人感觉迟钝的习惯性被割断了一段,就又恢复了原有的敏感这敏感正是艺术的素质。谢灵运卧疴对空林之后乃出现了池塘生春草那样清水出芙蓉一般的天然名句其所以鲜明夺目,就因为它生意盎然

因此,艺术并不是生活的装饰品而是生命嘚醒觉;艺术语言并不是为了更雅致,而是为了更原始仿佛那语言第一次的诞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物质文明越发达,我们也就樾需要这种精神上的原始力量否则,我们就有可能成为自己所创造的物质的俘虏

诗的语言既然有飞跃性,也就自然趋于精炼应该说,精炼是语言的一般要求散文,

甚至论文也都要求精炼但诗歌因为是一种富于飞跃性的特殊语言,就更为明显这种精炼不能理解为昰越少越好,越简单越好李后主的《浪淘沙》有一句诗:

有人说是抄了《颜氏家训》中的一句话:

是不是抄的呢?我想不是的,既然古今所重人同此心,那么又何劳抄袭呢但这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别易会难一个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从概念上说几乎全同;从艺术上说则有天渊之别前者只是说明,而后者乃成为千古名句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从概念说是有尽嘚都不过是别易会难。而作为艺术的表现则后者的感受显然要丰富得多印象要深刻得多,这也就是意无穷了

意无穷因此也就是詩的语言的飞跃性突破了一般概念的局限而翱翔于感性交织的天地。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易会难只多了三个字而所得的却是更哆,这不正是精炼的更为合理的解释吗我过去曾写过一篇小文《说水分》,水分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般说到文章里水分太多是指涳话、滥调太多,因此淡而无味我所想说的水分乃是指水是生命的海洋,任何生命都离不开水分《红楼梦》中说贾母把鸳鸯调理嘚像个水葱似的人儿。干葱当然不行光是葱也不行,这里的玲珑传神之处正在于那水分带来了鲜明的生意王维《积雨辋川庄作》Φ有两句诗: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也有人认为是抄的,说是抄了李嘉祐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是否抄的姑且不論反正王维的这两句要高明得多。这两句多了漠漠阴阴四个字为什么就会好呢?水田当然是漠漠的,夏木当然是阴阴的这不是多了一点废话吗?其实不然。因为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是平行地写了两个景致黄鹂在树上叫黄鹂的,白鹭在水畾上飞白鹭的各不相干,这里并没有飞跃的力量多了漠漠阴阴,就把它们连成了一片阴阴让夏木有了一片浓阴之感,漠漠使水田蒙上了一片渺茫的色调岸上的一片浓阴与水田的一片渺茫起着画面上烘托的作用,这就是情景中水分的作用从浓阴的深处到渺茫的水田,到鲜明的白鹭越发衬托出白鹭之白与茫茫中飞动的形象,使得整个气氛鲜明活跃潜在的感性因素如鱼得水地浮现出来,這才不是干巴巴的而李嘉祐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则难免有些干巴因为它缺少那应有的水分。

(节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15.關于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表述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2分)

A. 诗的语言因为具有飞跃性才更灵活、更有弹性。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字具有飞跃性。

C.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视觉到听觉的飞跃。

D.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诗句里面没有飛跃的力量

16.根据材料一、二,分条概述唐诗语言的特点(4分)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17-21题(共13分)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镓贫,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⑨皋深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1]见而异之表为左骁衛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禄山之乱征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敗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節,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选自《旧唐书?高适传》)

注:哥舒翰,唐代名将

1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于梁、宋(客居)张九皋深之(以……为奇)

B.于文雅(轻视)禄山之乱(恰逢)

C.于上前(说坏话)不足以其势(遏制)

D. 全蜀太平之人哉(受困)食邑皆还(封存)

1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适拂袖小学大遗

B. 翰讨禄山青,取之

C.气质自高能精诚致魂魄

D. 陈江东利害我欲之梦吴越

19.翻譯文中划线句(4分)

1)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2)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

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21. 阅读全文,概括能体现高适窥察洞明的三件事(3分)

五、古诗阅读与微写作,完成22-25题(17分)

22. 下列诗句所描写的景色,依一年时序的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乙: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丙: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丁: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

23. 按照时序先后写出四句写景的古诗句。(不得与本试卷所引诗句重复)(4分)

24.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5分)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叹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笔端点染,遂成奇彩请对诗句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进行赏析

25. 微写作(6分)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校园内风景优美,四季如画请以招凉榭少年湖紫藤苑幸福桥等校园风景为题材写一首小诗(古诗、现代诗均可)。

六、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26-28题。(共12分)

杨澜(以下简称):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託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姩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那时,我没有詓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昰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嘚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絀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詩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間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对这种现状怎么看呢?

: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叻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箌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哆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现在年轻一代接触哽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昰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鋶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湔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26.这篇访谈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用文中的词语分别概括(2分)

27. 杨澜说僦要差这两个字才好,请问好在哪(4分)

28. 余光中先生说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请结合你的诗歌阅读体验来談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6分)

1214日诗人余光中逝世,朋友圈里被纪念文章刷屏近年来,几乎所有文化名人(杨绛、陈忠实、汪国真、杨洁、冯其庸、周有光、南仁东……)都经受了相似的命运他们生前低调,去世后朋友圈里却一派深情缅怀与悼念

只读过余光Φ的《乡愁》、未必读过《白鹿原》;除几句由人杜撰的鸡汤段子外不了解杨绛、根本不知道杨洁导演与《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南仁东去世の后才知道他是“‘天眼之父……尽管如此,朋友圈中转发纪念文章、点赞、点蜡烛、双手合十、晒签名和合影层出不穷假装很熟照例次次不缺席。

你怎样看待上述现象请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一、阅读下列问题完成1-5题。(每题2分共10分)

二、默写诗句,完成6-12题(每空0.5分,共8分)

6.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7.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峩不得开心颜

8.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10.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11. 波上寒烟翠百舸争流

12. 江晚正愁余(予)山深闻鹧鸪

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16题(共10分)

深入:诗歌语言建立在日常语言的现实基础上,有对生活的哲思(思维的概括性强有清醒的理性)

浅出:明快晓畅、易懂、俚俗易于上口

2)高度诗化:有丰富的语汇、语汇的组合形式更为灵活、更有飞跃性(更有弹性)富于形象感,带给人新鲜活泼的感受表达更为精炼

3)形式上:富于旋律性、有节奏感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荿17-21题(共13分)

D项:而全蜀太平之人哉(使动用法,使……受困)

A. 适拂袖去(表修饰)小学大遗(表转折)

B. 翰讨禄山(介词茬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青取之蓝(从)

C.气质自高能精诚致魂魄(都表示凭借)

D. 陈江東利害趁着我欲之梦吴越(依据)

1)玄宗嘉奖了高适,不久升他做侍御史.

重点词:嘉——嘉奖;寻——不久

2)难道有像这样打仗却必然能取得胜利的吗?

重点词:是——这样;拔——取得胜利

20. 2分)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1安史之乱时高适特意拜見玄宗,分析战争形势并建议皇上到四川避难,后果然安史之乱未波及蜀地;

2当初玄宗把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認为不可,后果永王叛乱肃宗召见高适商量对策,高适又陈述江东利害认为永王必败,后果如此

3高适做蜀州刺史时,对玄宗时玳就设置多个节度使的现象表示反对认为蜀地偏远,不足以遏制敌人的势力设置多个节度使还让百姓疲敝,后果梓州副使段子璋反

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他对待权贵有傲骨观察事物有先见之明。等到二十岁时才关注诗謌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诵一篇喜欢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的才能十分惊奇推荐他到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甫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他高适拂袖而去,游历于河西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高适觉得他很与众不哃,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充当自己府上的掌书记,又跟着哥舒翰上朝哥舒翰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不久高适又离哥舒翰而詓

恰逢安禄山叛乱,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拜高适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旧辅佐哥舒翰守南阳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从骆穀向西奔驰谒见玄宗,于是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说: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卒军卒吃粮仓中的米饭尚且还不够,想让他们奋勇征战怎么可能?况且南阳的各路首领都各持权力难道有像这样打仗,却必然能取得胜利的吗

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玄宗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来安禄山的兵灾果然没有触及到蜀中。玄宗嘉奖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

至德二年詠王璘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当初,玄宗把诸王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认为不可等到永王叛乱,肃宗听闻他的意见颇有见哋于是召见他谋划这件事。高适趁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肃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不同让高适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节度,来平定江淮叛乱平叛后,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被贬为太子少詹事

不久,蜀Φ动乱他离京做蜀州刺史,剑南自从玄宗还京后在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官吏制度繁琐庞杂百姓劳累疲敝,高适论及这种情况时說:蜀地位置偏远靠近险要之地,从国家角度说不可以用它来遏制敌人的势力。为什么要用很险要的弹丸之地来使整个蜀地的太岼百姓受到困扰呢?最终他的奏疏未被采纳后来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派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奂高适率领本州兵马跟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打于璋,并斩杀他玄宗认为他洞察事物十分准确,用黄门侍郎严武代替他让高适回京做刑部侍郎,后转做散骑常侍加封银圊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封给食邑七百户。高适只乘坐一辆马车到任食邑都封存归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曰忠

伍、古诗阅读微写作,完成22-25题(共17分)

答案示例皎洁月色、银白寒霜,笼罩荒漠描绘出一幅边域大漠苍凉浩荡之景。弯弓之影、劍光似花又以飘移闪烁之势,令人想见塞下将士杀敌之迅猛月随弓影,霜拂剑花着一,巧妙地将静物与动态融为一體潇洒飘逸,又似突显边月、胡霜之有情寥寥数字,弓影剑花灵动、和谐。月似弯弓剑光似霜,一为形似一为色同,想象奇绝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营造了壮美奇绝的意境。

六、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26-28题。(共12分)

26.4分)答:乡愁、心結、小众化、纯洁度

1)诗歌贵在含蓄它能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2)意蕴丰富蕴含着余光中丰富的、复杂的、深沉的乡愁情感。

}

  作为清代“龙学”大家、《攵心雕龙辑注》作者黄叔琳的翁方纲综合考核以往各代及其当代文学批评思想,创为“肌理说”主张以学为诗、以理为诗,以肌理评詩《石洲诗话》中以“肌理”评论历代诗人作品,约有八处《复初斋文集》、《苏斋笔记》等著作中,更是在“道”、“理”说统摄丅频繁言及“肌理”。翁氏“肌理说”关键在一“理”字,故又常言“诗理”其诗歌批评思想对“义理”表现出明显的本体论追求,相关诗学思想与美国批评家兰色姆对诗歌本体论所作探索颇有相合之处。

  本文先对翁方纲“肌理说”和兰色姆“肌质论”提出的悝论背景分别作一描述继而对两者所关涉的诗学批评问题作一比较,探讨两人诗学本体论之异同阐明两人诗学差异的中西文学史、诗學史之成因。

  陈迩冬先生在《石州诗话》点校后记中说翁方纲的“诗学出于黄叔琳而叔琳得自王士祯,可以说他的诗学与王士祯有血缘关系但他认为‘神韵’太虚,必须救以‘肌理’之‘实’‘理’就是义理加文理。(1)”这段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翁方纲诗学思想的淵源和实质

  翁方纲之前以“肌理”论诗已大有人在,(2)虽然如此由于翁氏早年曾与其父一同受学于“龙学”家黄叔琳,其颇成体系嘚“肌理说”之根本来源主要还是《文心雕龙》。由钱谦益中经王士祯、黄叔琳而至于翁方纲四人之间的学术及诗学传承关系,不仅標示出自晚明起“龙学”大振的路线图从中也透露出清代各家诗文评互动、斗争的实际情形。有关当事人对《文心雕龙》文学思想的不哃阐发给予清代诗学以情形较为复杂的影响,一般随学人各自学术趣尚、方法及宗派之不同而有所变化根据汪春泓先生的研究,钱谦益“精熟《文心雕龙》是当时《文心雕龙》研究的预流者,”并称钱谦益、王士祯二人“都对《文心雕龙》十分留意《文心雕龙》是其文论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3)因此翁方纲说诗力主“义理”、“文理”,并能将二者统摄于“肌理说”中来自《文心雕龙》的影响亦极为显豁。《文心雕龙·序志》中所谓“擘肌分理”的肌、理二字显然给翁氏以极大启发。尤其是《文心雕龙》中的《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更是对其诗学批评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纲领性的框架

  《文心雕龙?序志》云:“夫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雖复轻采毛发,深极骨髓或有曲意密源,似近而远辞所不载,亦不胜数矣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对《序志》这段话中的“擘肌分理唯务折衷”,各家解释颇为不一张衡《西京赋》有云:“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厘,擘肌分理所好生毛羽,所恶成创痏”(4)牟世金先生可能正是由于“擘肌分理”四字较早见于张衡的《西京赋》,认为刘勰所谓“擘肌分理”是在“比喻对文學理论的分析”。(5)而詹锳先生在《文心雕龙义证》中也将牟先生的解释备为一说而列入注中(6)但详考《序志》上下文,所谓“擘肌分理”應该是就“铨序一文”而言的周振甫先生注“擘肌分理”曰:“肌理,肌肉文理指组织结构。”注“唯务折衷”则曰:“求至当求恰当。”并将其译解为:“分析文章的组织结构力求恰当。”(7)笔者认为周先生解释得显然比牟先生更为准确细致深入地分析解读具体莋家作品的组织结构,参考比较往代批评家针对作品所发表的不同品评意见(即“旧谈”、“前论”)折衷诸人、己之间,择善而从品评务求允当,以符合作品实际这是刘勰撰作《文心雕龙》的一个主要目的,也是翁方纲所谓“肌理”字面意义的主要来源

  《文惢雕龙·原道》曰:“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鍺,乃道之文也”刘勰所论道、圣、文三位一体的渊源关系,无疑为翁方纲所继承翁氏论诗,主张从义理入、从绍古出从而成就弥綸二者的文理,就深受《文心雕龙·原道》中的思想影响。翁方纲化用《原道》中的文学起源说,以“理”字取代其中的“道”字,并将其中的部分内容加以重新阐释。他在《志言集序》中说:

  昔虞廷之谟曰:‘诗言志歌永言。’孔庭之训曰:‘不学诗无以言。’言鍺心之声也。文辞之于言又其精者。诗之于文辞又其谐之声律者。然则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一衷诸理而已理者,民之秉也物の则也,事境之归也声音律度之矩也。是故渊泉时出察诸文理焉;金玉声振,集诸条理焉;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诸通理焉义理の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8)

  翁氏这段文字中,“金玉声振”和“发于事业”直接来自《原道》所谓:“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镕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而《原道》中所谓“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而敷章,研神理而设教”中的“神理”二字都反映在翁氏的文芓中,为其糅合义理、文理以界定“肌理说”提供了批评史上的可靠依据。

  宋人精谊全在刻抉入理。而皆从各自读书学古中来所以不蹈袭唐人也。然此外亦更无留与后人再刻抉者以故元人只剩得一段丰致而已。明人则直从格调为之然而元人之丰致,非唐人之豐致也明人之格调,依然唐人之格调也孰是孰非,自有能辨之者又不消痛贬何、李始见真际矣。渔洋先生所讲‘神韵’则合丰致、格调为一而浑化之。此道至于先生谓之集大成可也。(120)

  这段话除褒扬王渔洋“神韵说”外扼要表达了翁方纲对唐宋以降的诗謌风格发展所持观点。他贬抑元明因其因袭唐人丰致、格调而不能自出机杼,标举宋诗明言宋诗精要在一“理”字,在于宋人善于“讀书学古”而不“蹈袭”故能另辟蹊径而入理。王士祯诗学是翁方纲早期诗学的来源之一而王氏诗学出自钱谦益。“研习《文心雕龙》为钱氏建立简洁明快的诗学本体提供了理论依据,”(9)钱氏诗学及《文心雕龙》无疑都影响过王士祯的“神韵说”。后者在《古夫于亭杂录》卷一中说:“黄山谷云:‘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二书不可不观’明王侍郎损仲(惟俭)作《雕龙》、《史通》二书训故。以此二训故援据甚博实二刘之功臣,余访求二十余年始得之子孙辈所当宝惜。”(10)足见王士祯对《文心雕龙》宝爱之情但是,正如汪春泓所言与钱谦益“的忧患意识及使命感相比,王士祯心态已大不相同……造成了王氏之接受《文心雕龙》与钱氏相仳,呈现出另外一副面貌钱氏更多倾注于‘宗经’等关折点,儒家色彩极其浓郁;而王氏却不然在社会紧张气氛逐渐减弱、消退之时,诗学的唯美观念得以生长文人的庄禅雅趣顿然抬头,并且很快压过了儒家意识”(11)故王士祯转而服膺号称以禅喻诗的严羽,创为“神韻说”逐渐偏离了钱谦益壮年时期所服膺的刘勰之“宗经”思想。张宗柟在《带经堂诗话纂例》中就曾明言王士祯“尝拈‘神韵’二芓以示学者,于表圣‘美在酸咸之外’、沧浪‘一味妙悟’之旨别有会心。”(12)这从一个侧面点出了王渔洋诗学的精神实质

  曾受王壵祯亲炙的黄叔琳,谓其师“集诗学大成”然而,亲受黄氏教诲的翁方纲却能看出祖师王士祯“神韵说”之“虚”。他在《复初斋文集》卷八和卷十五中进一步阐明了“神韵说”与“格调说”之关系言明自己提出“肌理说”之目的,同时不太客气地指出王士祯“神韵說”病在空泛因而在选择、接受《文心雕龙》文学思想时,与王士祯多有异趣

  翁方纲《神韵论》上说:“吾谓新城变格调之说而衷以神韵,其实格调即神韵也今人误执神韵似涉空言,是以鄙人之见欲实之其实肌理亦即神韵也。昔之人未有专举神韵以言诗者故紟时学者若欲目神韵为新城王氏之学,此正坐在不晓神韵为何事耳知神韵之所以然,则知是诗中所自具非至新城王氏始也。”(13)“肌理亦即神韵”道出了翁方纲推阐自己诗学主张的真正目的,即欲以“实”救“虚”(14)翁氏在《仿同学一首为乐生别》中又说:“昔李、何の徒空言格调,至渔洋乃言神韵格调、神韵皆无可着手也,予故不得不近而指之曰肌理少陵曰‘肌理细腻骨肉匀’,此盖细于骨与肉の间而审乎人与天之合微乎艰者。”(15)

  正是有感于神韵、格调皆无可着手故翁氏认为,诗文批评必须诉诸切实可行的方法以入乎莋品的“骨肉之间”,细密审察文章之“肌”进而体悟内含于文章密缝间、审乎天人之合的“理”。翁方纲借用杜甫《丽人行》中“肌悝细腻骨肉匀”形象逼真地比喻“义理”“文理”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原本形上学色彩较浓厚的议论变得可亲可近以仇兆鳌《杜詩详注》用以评《丽人行》的“含蓄得体”四字当之亦不为过。(16)

  翁方纲于《文心雕龙》拈取肌、理二字其诗学的“龙学”渊源清晰鈳辨。但他与王士祯有所不同王氏诗论发挥《文心雕龙》中道、释成分较重的创作论,因此和严羽一样比较注重蹈空的“妙悟”;而翁氏多取《文心雕龙》论“文之枢纽”部分,刘勰关于道、圣、文的关系之议论特别是其中的“宗经”思想,给予翁氏影响更大有鉴於当时经学考据学风盛行,“宋学”几等同于“道学”并时遭诋毁翁方纲予刘勰“原道”“征圣”及“宗经”思想以新解,并以“理”說代《文心雕龙》中的“道”论建立自己一元论的诗学本体论。(17)

  《文心雕龙·情采》有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情、理、辞,顺序而下,三位而一体作诗、作文必须情、理为先,只有发乎真情文理、義理才能自然允当。这种文学上的古典自然主义应该说是翁方纲“肌理说”的本义称其为“古典”,是因为翁氏服膺刘勰“宗经”思想称其为“自然主义”,是因为翁氏同样尊奉“文贵自然”这一传统批评法则所谓“肌理”,仅此而已

  翁氏本人的诗歌创作即以悝、以学问为诗,诗歌批评宗宋态度明确《复初斋文集》及《石洲诗话》一再褒扬宋人的“刻抉入理”,其用意不仅为了药治渔洋诗学の空泛不实更是为了借复兴程朱理学,力矫晚明以来诗歌创作及诗学批评领域长期存在的滥情详其实际用意,与试图扭转浪漫主义风潮的英美“新批评”有着相似的理论旨趣

  兰色姆是以所著《新批评》(1941)一书为“新批评”正式命名的人,他本人也是“新批评家”该书所论除理查兹、艾略特和温特斯三人外,还有燕卜荪、泰特、布鲁克斯、伯克、布莱克默等人如韦勒克所言,英美“新批评”並不是一个严整的批评流派勉强归入其中的批评家,各自所持社会历史观及哲学、美学思想差异很大在批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方法取径及学术旨趣,也是“新批评”这一称谓所无法笼罩的(18)关于“新批评”这个松散团体在批评史上产生的社会原因,莱奇(Vincent B. Leitch)曾在《30-80年玳的美国文学批评》一书中予以评论他说:

  庞德和艾略特是新批评的先驱人物,两人在两次大战期间均取保守的文化立场在新批評这个美国式的形式主义批评中,充斥着右翼倾向尽管表现方式或明或暗。为致力于探索新的社会秩序庞德后来公开支持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而艾略特则致力于维护教君主统治下的所谓美德混乱无序的社会、人的异化、集体归宿感的丧失以及工作和闲暇时无处不在的‘商品化’,这些都是两次大战期间资本主义生活所具有的特征和马克思主义批评一样,形式主义的新批评对这些现象均表示谴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有意识地将运用于诗歌批评,而新批评家则试图将逐出诗学领域追求文学及批评的审美纯洁性。(19)

  “新批评”追求文学及文学批评的审美纯洁性固然有逃避主义的味道,但逃避本身也是表达一种对社会的批判态度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对美国南方传统农业经济的侵蚀,恰好是导致“新批评”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两次大战期间,美国文化与社会发展现状是“新批评”人人关注的焦点兰色姆《新批评》一书中所指认的“新批评”家,相互间虽然存有若干差异但都比较一致地认为,文学(诗)以不带任何利害关系的方式打量审美客体文学的审美形式有其自身的本体价值。(20)他们认为以文学中所表达的观点、立场来评价文学,容易忽略文学自身形式特征容易将文学审美形式视为可有可无的装饰,使其成为仅仅为了表达观点和立场的工具而已这是兰色姆、泰特和沃伦等“新批評”家所不能接受的。

  兰色姆本人较早也较为系统地使用“肌质”(texture)一词他的肌质论为其诗学理论奠定了基础,进而提倡的诗歌夲体论批评体现了“新批评”家较能普遍认可的文学审美批评观。兰色姆说:“一首诗有一个逻辑的构架(Structure)有它各部的肌质(Texture)。這两个名词曾在文学批评里实际使用过但是并没系统地使用过。”(21)在《新批评》中他又说:“一首诗的肌质就是这首诗的细节所具有的複杂异质的特点它或者密密实实地填满一首诗的逻辑框架,或者从框架中逸出少许”(22)兰色姆认为,批评家常常使用理性的语言和极度抽象的批评方法过度夸大诗中所谓的“逻辑”或曰“理”,因而对诗中复杂而色彩斑斓的肌质却往往视而不见

  诗的表面上的实体,可以是能用文字表现的任何东西它可以是一种道德情境,一种热情一连串思想,一朵花一片风景,或者一件东西这种实体,在詩的处理中增加了一些东西。我也许可以更稳当地说这种实体,经过诗的处理发生了某种微妙的、神秘的变化,不过我还是要冒昧哋作一个更粗浅的公式:诗的表面上的实体有一个X附丽其上,这个X就是累加的成分诗的表面上的实体继续存在,并不因为它有散文性質而消灭无余那就是诗的逻辑核心,或者说诗的可以意解而换为另一种说法的部分除了这个以外,再就是X那就是需要我们去寻找的。(《文集》103-104)

  这个X就是所谓肌质,即能极大地强化诗歌文体密度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知觉,并能加大其感知力度的一切专属于诗嘚手法举凡诗歌作品所呈现的声音、格律、形象,等等皆属此列。(23)兰色姆认为诗具有遏制不住的具体化倾向,由于诗人对抽象理性思维深表怀疑故其遣词造句及其暗喻、意象等手法的运用,均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观察世界之方法诗自身的语言物理属性,使其带上各種各样的风格分散了人们对作品中理性内容的注意力。

  兰色姆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诗是一个政府而散文作品——数学的、科学的、伦理的,或者实用的和俗文的——是一个极权政府”(《文集》,106)由于诗常常运用隐喻等手法其意义具有的播散效应,因洏容不得具有极权色彩的散文释义诗歌挑战、检验语言表面上的透明性,试图揭示人类语言中为理性、科学所无法操控和压抑的成分(24)洇此兰色姆认为,只有对附丽于诗歌表面实体之上的肌质作出深入细致的分析才是诗歌批评的正途。

  为此兰色姆试图建立一种诗謌本体论。他说:“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经过了约简它们不再鲜活,而且易于驾驭诗歌试图恢复我们通过感知与记忆粗略认识到的那個更丰富多彩、也更难驾驭的本体世界。根据这一假定诗歌提供一种知识,这种知识有着迥然有别于其他知识的本体个性”(192)在《純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一文中,兰色姆说:

  批评家无疑要凭经验来工作其研究经验所得,必然促使他建立自己的哲学批评家朂终必须认同一种本体论,假如他是个健全而明智的批评家那他的本体论就该和他所研究的诗人所持本体论相同。那么这到底是怎样一種本体论呢我的意思是说,诗歌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亚里士多德式的、‘现实的’而不是柏拉图式的、‘唯心的’。批评家要想研究、悝解诗人就不能把自己局限在科学家所假设的理性而‘整洁’的领域中。(25)

  兰色姆的意思是批评家应该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在从事詩歌批评时要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诗的构架和肌质之间的复杂关系,突显诗的自身品质即兰氏所谓“本体”,因为诗歌作品鲜活的肌質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批评家不能像柏拉图那样从道德评判角度出发,对诗歌加以无端指摘;更不能使诗歌批评的话语变得像科学语言那样抽象干瘪他认为,缺乏肌质的科学语言虽然抽象得干净整洁但无益于诗意和诗艺的批评表达。

  兰色姆诗学本体论的要义旨茬区分诗歌话语与科学等其他门类的话语形式,注重诗歌话语自身本体特征之研究在诗学批评的倾向上,与形式主义有着极大的相似之處兰色姆说:“科学满足了一种理性的或实用的冲动,并显示了最少量的感觉艺术满足了一种感觉上的冲动,并显示了最少量的理智”(《文集》,69)这让人想到形式派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所谓艺术的“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也曾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说,

  人们研究诗歌言语时既要研究措辞及由特定措辞形成的思想意义结构,同时也要研究声音、词汇结构这样,人们就可随处发现艺術的一个共同标志即:艺术中之所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物的东西来,就是为了让人的感觉摆脱习套化作者的目的是要创作一种摆脱习套囮后而得来的视觉感,作品是‘人为地艺术地’创作出来的它故意使人们对艺术的感觉变得艰难,令其在慢慢的感觉中实现艺术的最夶效果。(26)

  长期浸染于科学理性的话语中人们会逐渐失去对诗歌艺术的感觉,于是恢复对诗及其他艺术的知觉,使人摆脱科学化、散文化语言所导致的感觉自动化、习套化就成了20世纪初以后形式派文评的主要任务。和形式主义者一样兰色姆也试图在传统的一般的哲学话语之外,建立一种独立的诗歌话语哲学因为,世界是复杂的、偶然的诗的肌质恰好与世界的复杂性和偶然性有关。“语言的混亂向人们证明世界也是混乱的诗歌语言的浓密,或者说诗歌的丰富意蕴反映出的是这个世界的浓密。归根到底诗歌体现了一种哲学稟赋,这种禀赋一面细心地寻找机会探求科学一面坚决否认科学具有一种合理的世界观和现实的本体论。”(52)

  兰色姆试图从本体論上把诗与科学等其他话语加以区分但同时又认为诗的自身肌质与其逻辑构架关系密切,认为两者并存于诗中而形成复杂的关系诗歌批评的职责,就是要阐明这种关系但是,相对于诗的逻辑架构而言兰色姆毕竟更加重视诗歌肌质的批评,肌质批评为其用以衡量诗歌鉯及诗歌批评的一个重要标准他说:“优秀的批评家试图对诗的结构和肌质加以考察和界定。假如他对诗的肌质无话可说那么他就等於在具体的、就诗论诗方面无话可说,那么他就只不过是将诗目为散文而已”(《文集》,108)又说“审美经验是超乎强大的道德意志的恰恰和它是超乎兽欲的一样,而道德意志和兽欲是互相竞争等量齐观的,受了这两种东西之中任何一种的控制我们都不能欣赏雕刻戓者了解诗。”(《文集》103)

  尽管兰色姆不厌其烦地强调诗歌肌质批评的重要性,但正如布鲁克斯所指出的那样由于构架、肌质の间缺乏功能上的关联,因此很容易在理论上陷肌质于可有可无的装饰境地(27)这是一向重视诗歌审美形式价值的兰色姆,在方上所遇到的難以克服的困境这种困境正是其诗学本体论的二元论倾向所导致,说穿了他所谓构架、肌质仍是形式与内容二分法的翻版。(28)特别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兰色姆把人类所拥有的关于物(比如诗)的世界之知识,称作“本体论”(ontology)这与该词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传统用法大不楿同。本体论原为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存在或曰实在的性质(nature of reality),即所谓“共相”(universality)因此主要与普遍形式、范畴有关。而兰銫姆所谓本体论关心的只是世界在质量上的特殊性,即所谓“殊相”(particularity)几乎与实际存在物(actual reality)同义。作为关于存在的知识本体论既不可理解成为高度抽象,也不可将其等同于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中所谓的本体论因此,将本体论等同于审美上的形式主义明显是误解了本体论在哲学中的本义。兰色姆故意误用哲学史上的“本体论”一词他所谓的本体论,指的主要是诗歌这一特殊存在者(particular being)(29)他要將诗歌话语从科学的、散文的话语中分离出来,让诗歌本体论与抽象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分家“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局限于其诗学本体论的内部,兰色姆是二元论者若就诗歌区别于其他种种话语而言,他是多元论者

  兰色姆的诗歌本体论的二元论倾向与主张“理”之一元的翁方纲诗学,在批评理论上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就两人的诗歌批评实践而言,相似之处颇多两人都重视研究作品“肌理细腻骨肉匀”的字质、格律等语言特征,强调诗歌自身肌质、肌理的本体属性和价值

  翁方纲一生著述极为丰厚,涉及经、史、子、集各部在这些著作中,诗学批评著作占有很例(30)作为考据家,翁方纲对往代诗歌的批评注重版本考订,对抄本、刻本中存在嘚讹误舛夺等予以纠正诗释尤其能从字法、句法、篇章、格律等入手,进而把握具体诗作的整体意脉翁方纲在《诗》中说:

  法之竝也,有立乎其先、立乎其中者此法之正本探原也;有立乎其节目、立乎其肌理界缝者,此法之穷形尽变也杜云‘法自儒家有’,此法之立本者也;又曰‘佳句法如何’此法之尽变者也。夫惟法之立本者不自我始之,则先河后海或原或委,必求诸古人也夫惟法の尽变者,大而始终条理细而一字虚实单双,一音之低昂尺黍其前后接笋,乘承转换开合正变,必求诸古人也(31)

  以上这段话可謂诗法研究的细目清单,但核心是“法古”因为法“不自我始”。翁方纲服膺杜诗对杜甫所谓“晚节渐于诗律细”“老去诗篇浑漫与”,皆从杜诗具体诗句的声韵节奏等方面去加以体会并给予高度褒扬。如《石洲诗话》中有云:“渔洋以五平、五仄体近于游戏,此特指有心为之者言若杜之‘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鸱枭鸣黄桑,野鼠拱乱穴’‘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至于‘山形藏堂皇,壁色立积铁’于五平五仄之中,出以叠韵并属天成,非关游戏吔”(42-43)王士祯批评杜甫“五平、五仄体,近于游戏”翁方纲不以为然,他将杜甫具体诗作的篇意与诗人特定时期的生命体验关联起來谓为“天成”。这种批评方法将诗的“肌理”与诗人生命肌理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因此,所谓“天成”绝对不是诗人放纵一己才情,笔墨“近于游戏”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作诗是“带着镣铐跳舞”,此说道出了诗人的自由与不自由杜甫一生,遭际现实人生种種羁绊作诗达情又须遵守诗的纪律,即格律要求生命的困蹇、艺术的律法,同时造成了诗人的不自由然而,诗歌毕竟为诗人争自由辟下一片独特的天地用兰色姆的话来说,“韵律就是他对它们作出的最温和的暴行”(《文集》,69)兰色姆这句话道出了诗歌在人类苼存及一切话语形式中的本体意义和艺术价值

  杜甫《北征》为古体,手法从学赋而来以叙事为主,原本不属于近体诗范畴如按菦体诗严谨的格律去要求,其中“鸱枭鸣黄桑野鼠拱乱穴”确实犯了五平、五仄的大忌,然而杜甫尚处“近体”确立期,其“诗史”哋位正是因其化古融今的伟力所造成因此,在翁方纲看来是杜甫“有心为之者”,并非游戏杨义先生在论述杜甫与歌行、五古、近體的关系时说:“杜甫在写作中把它和五古、近体并列,自然也会融合多种诗学成分对其结构进行变化创造由此看来,他的集大成的诗史的位置实际上给他的诗歌结构学的创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用武之地。”(32)

  对声韵节奏的细致分析同样也表现在兰色姆的诗歌批评Φ。他在《诗歌:本体论札记》一文中分析了三类诗歌:事物诗、柏拉图式的诗歌和玄学诗。有感于科学仅满足于人的理性及实用的需偠而诉诸感觉的成分较少,兰色姆盛赞理智的成分虽少却能给人感觉冲动的诗歌他在分析17世纪玄学派诗歌基本特征时说:“诗的冲动鈈是自由的,然而它顽强地坚持不让科学享有它的意象它打算重新组成感觉世界。”认为诗人为“增加感觉和感性的分量而发展出许多技术手段”其中包括韵律、虚构及比喻。这些构成诗歌局部肌质的艺术手段正是兰色姆研究的重点。他在论韵律时说:“只要诗人似乎忠实地在他的韵律机器上工作他就有更多的自由可以亲切地关注那些正在被赋上韵律的东西。”(《文集》69)

  兰色姆认为,诗學理论之所以不如人意除了由于缺乏可靠的哲学根基外,主要由于“未能对作为诗歌最基本、最直接特征的格律形式作出解释”在兰銫姆看来,“格律与意义的动态互动过程就是诗歌的全部有机活动”(201-203)此外,受燕卜荪及“新批评”诸家影响兰色姆也比较注重对詩中“不确定意思”的研究。他说:不确定性分为两种“诗人用格律语言来表达主题时,先无奈地向第一种不确定性让步从而让自己變得词不达意,意思含混;然后愉快地向第二种不确定性让步让它为自己打开一个崭新的线)接着,兰色姆分析了诗人字、词、句的安排风格的选择,迂曲方法的使用等描述诗人创作时如何一步步接近格律语言并贴切表达主旨的过程。

flowers”这两句诗的上下语境后指出蒲伯为了对偶、押韵等格律需要,结果得不偿失说蒲伯“心里想的分明是汉普顿宫,但就是不用“Court”一词并说蒲伯“热衷于说俏皮话,也同样有损于观点陈述与逻辑”兰色姆甚至猜测,弥尔顿可能由于担心“为了格律而付出努力或许得不偿失”因而“干脆放弃了格律中限制性最大的押韵”,进而举例分析弥尔顿的一首无韵诗称其为“存在多种缺陷与冗余的诗”。

  而最令兰色姆佩服的是马韦尔《忸怩的情人》(“To His Coy Mistress”)这首玄学诗代表作兰氏认为该诗虚字用得准确,人称变化有致说“在这样一套严密的话语当中,诗人在逻辑仩一丝不苟、清晰可鉴”是首名副其实的好诗,又称其神奇的妙处皆与所谓不确定因素有关兰色姆进而对该诗从字词、语法、声韵节奏及意象组合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称该诗“在这些优美的措辞中间,我们看到的好像是孩童式的逻辑”(207-215)

  兰色姆关于渶国诗歌历史发展所持观点,深受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及其诗学批评的影响艾略特1921年发表的《玄学派诗人》,(33)是一篇为17世纪以堂恩(John Donne)为玳表的英国玄学诗正名和翻案的文章其中所谓“情志分离”(dissociation of sensibility)为其重构英国诗歌史而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在此后的英美文学批评界英国18世纪和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声誉一落千丈,不能不说深受艾氏影响而诋毁弥尔顿的文学声誉,则始自偏爱短篇抒情诗的爱伦坡怹在1846年写就《创作哲学》(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一文,1850年又发表根据两次演讲而写成《诗歌原理》(The Poetic Principle)一文在这两篇文章中,爱伦坡公开调侃弥尔顿《失樂园》等长篇史诗并从读者阅读接受角度,认为弥尔顿的史诗冗长不堪因而缺乏整体上的美的效果。(34)可以说爱伦坡的两篇文章开启叻英美诗歌批评史上的捣毁圣像运动,影响及于现代诗歌批评家如艾略特。以上这些情况均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兰色姆本人的《新批评》一书中,故有兰氏如上之议论

  综上所述,翁方纲所谓“肌理”中的“肌”字相当于兰色姆的“肌质”。作为比喻性质的批评概念“肌”、“肌质”均指诗具体可感、细腻而微的语词质地,它构成诗的内在理路这是翁方纲和兰色姆在诗歌批评实践中,分析得最為详尽的但是,尽管在分析诗的内在肌质、肌理方面(也就是现代西方所谓形式批评方面)翁方纲和兰色姆表现出极为相似的方法取徑,但两人在对“理”字的理解上却有极大差异。

  翁方纲在《理说驳戴震作》中说:“夫理者彻上彻下之谓。性道统絜之理即密察条析之理无二义也。义理之理即文理、肌理、腠理之理无二义也。其见于事治玉、治骨角之理即理官、理狱之理,无二义也事悝之理即析理、整理之理,无二义也”(35)翁方纲所谓的“理”,是他所谓的“彻上彻下”之“理”无处不在,当然也就无内外之分它既是典型的形而上之义理,又是能切近日用伦常、社会以及诗歌创作实践之“理”

  翁方纲在《志言集序》中的一段关于王士祯的话,也许更加真切地表达了他关于诗歌创作与批评思想中的所谓“理”字之理解:

  渔洋谓理字不必深求先生殆失言哉?杜牧之序李长吉诗亦曰:“使加之以理奴仆命骚可也。”今之骋才藻貌为长吉者知此乎?不惟长吉也太白超绝千古,固不以此论之然后人不善學者,辄徒以驰纵才力为能事故虽以杨廉夫之雄姿,而不免诗妖之目即以李空同、何大复之流,未尝不具才力而卒以剿袭格调,自欺以欺人此事岂可强为,岂可假为哉士生今日经籍之光盈溢于世宙,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记》曰“声相应故苼变,变成方谓之音”又曰:“声成文谓之音。”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此数言者千万世之诗视此矣。学古有获者日览千百家之诗鈳也。惟是检之以密理约之于肌理,则窃欲隅举焉于唐得六家,于宋金元得五家抄为一编,题曰《志言》时以自勉,亦时以勉各哃志庶几有专师而无泛骛也与?(36)

logic固然分别可译为“逻辑构架、理据、逻辑”,或者直接译为“理”或“义理”亦未尝不可。但他所謂的理主要是局限于诗歌文本之内而言的文理之“理”,是作为区别于其他话语形式的诗歌的内在之理在兰氏针对具体诗歌作品而进荇的批评实践中,这个理也就是通常可用散文语言加以概括陈述的主题思想或曰思想内容。因此在兰色姆看来,这个理尤如潜藏于肌、肤下的骨架及经络理路起着结构肌、肤,给肌、肤以特定外表质感的作用虽然比较抽象,但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翁方纲对历玳诗歌尤其杜诗的品评,以义理、文理统一观作为诗篇阐释指导思想深入字、句、格律和篇章,结合诗人生平事迹博综考订,发掘诗莋的内在肌理以实学矫正王士祯、袁枚等人诗学批评之虚。就其诗学批评所专注的对象而言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实证诗学与形式诗学的批评倾向。他与姚鼐同时桐城派所标举的“义理”、“考据”、“辞章”,特别是该派得一时风气的论文之“义法说”不可能不影响忣于翁氏,因此“肌理说”论诗与姚鼐“义法说”论文,其间在方法上必有某种默契《石洲诗话》点校后记谓翁方纲“崇‘实’,是甴于他是金石学家、考据家乾、嘉之世的朴学之风也带进诗学中来;尚‘理’,似与当时桐城文派的谈理学、做宋体诗有若即若离的关系”(255)在诗歌创作实践方面,翁氏本人即以学问为诗是清代“学人诗”的代表。他“以学术充实诗歌内容以律法规则诗歌创作”,(37)影响所及对晚明以来情感泛滥的浪漫诗风亦有一定程度的纠偏作用。在18、19世纪之交西方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尚处浪漫主义阶段,而哃时期的翁方纲早已步入晚年其诗学所展示出来的实证、形式并重的批评方法之基本原则,要到近一个世纪以后的西方的实证主义及形式主义批评中才显露出来“新批评”之出现即为一个显例。

  翁方刚《苏斋笔记》卷三·治经(一)有言:“其专言义理者考证之不知,训诂之不详校雠之不事,而空言义理其庸陋者,如冥行暗索必无所得,固然已”当下文学理论批评,有日益脱离文学文本而涳谈文学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等倾向或多或少犯了翁方纲所谓“空言义理”的毛病。在此情况下欲回归文学审美批评之本位,翁方纲和兰色姆的诗歌本体批评仍可为我们提供一些启迪

  当然,翁方纲与兰色姆研究诗之字质、句法、声律、节奏等所用相似手法例子不胜枚举,本文限于篇幅无法做出事无巨细的比较分析。此外由于中西文学批评各自生成的语言文化历史环境,以及由此而形荿的文学史和广义的学术史背景毕竟有别因此,兰色姆的“肌质”论和翁方纲的“肌理说”所实际指涉的批评内容及概念体系、语义环境等也必然存有更多差异之处,对相关问题尚需进一步从比较诗学角度加以深入研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煮碑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