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vr眼镜可以玩游戏玩游戏电脑配置要怎样 电脑上面配

【aVRace】VR困境:凭啥买个眼镜还要搭配个高配手机/电脑
编辑:张起灵
发布时间: 10:46
龙虎豹最近在参与各种VR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朋友关注VR领域但尚不知道VR为什么要这么高配置,所以龙虎豹做了这么一篇科普性质的文章,专门来告诉大家VR的高性能开销从何而来,以及当前可以如何应对。
  谈到VR所面临的阻碍时,“400美元买个Oculus&Rift后,还得再花1000美元配台电脑”这句话经常被提到,说的是VR游戏内容对计算设备性能要求很高这一问题。龙虎豹最近在参与各种VR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朋友关注VR领域但尚不知道VR为什么要这么高配置。作为终端用户来说无所谓,但对于关注VR领域、有进入意愿的游戏圈从业者来说,连门槛为什么这么高都不知道的话,更别提如何跨过去了。所以龙虎豹做了这么一篇科普性质的文章,专门用来告诉大家VR的高性能开销从何而来,以及当前可以如何应对。&  在计算机图像中形成立体视觉需要双目视差  要说VR,得从人为什么能有立体视觉说起。不先把人体视觉的科学原理讲一下,后面的解说根本无法进行。  人类的视觉属于双眼视觉(Binocular&vision),指生物在双眼视野范围互相重叠下所产生的视觉。因为双眼之间有一定距离(学名瞳距,人眼平均瞳距约6.5厘米),所以两眼的视网膜接收到的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光信号,会产生略有差别但又基本相似的图像,这种视觉信号传送至大脑之后,大脑将两幅图像之间的差异进行整合,即可判断出眼睛到物体之间的距离关系,这种距离感的判断就是立体视觉。&  这里注意一点,双眼视觉提供的双目视差只是立体视觉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并非唯一成因。立体视觉还可来自运动视差、人眼晶状体肌肉对眼睛焦距远近的感知、人脑认识现实世界的经验与心理作用等,这就是为什么闭上一只眼睛人们依旧可以感知到距离远近。  至于为什么我们人类从电视、显示器、荧幕上看到的景象就没有立体感(哪怕该图像是3D建模的CG,有明确的景深与遮挡关系,如下图),其实恰恰也是我们的大脑正确判断了该图像所有的光信号都是来自同一显示平面之上,并没有距离差异,从而对那些遮挡关系与景深进行了强行纠错所致。&  上图中,人类能从莫高雷的景色中感知到山远草近,但这是大脑对图中的景深与焦距模糊进行经验判断后,从思维层面进行补完后的结果,而并非产生了立体视觉后直接感受到了距离差异,这张平面的3D场景图中,其实不存在任何立体视觉,大脑根本估算不出来近处的草到那匹狼、到最近的树和到山的距离各是多少,因为观看者始终也只是屏幕前一个看画的,而不是身在其中。  所以我们来推断一下,如果想让人类的眼睛对着同一个显示平面上的光信号产生更加直接的立体感,在显示器表面不可能变形、也不能来回移动位置改变大小——也就是光信号到眼睛的距离基本没法变动的情况下,在计算机图形输出中,可用来促使我们的大脑产生立体视觉的靠谱手段也就只剩双目视差了。  在同一个屏幕上实现双目视差的办法不少,比如色分法的红蓝眼镜,红镜片会滤掉图像中的红光,蓝镜片滤掉蓝光,从而在双眼中形成两幅不同的图像。这种方法最简单,但效果也是最差的,尤其是在色彩还原方面,干扰严重。&  其次像光分法,在电影院里或买高档新电视时配的偏光眼镜,有线性偏光和环形偏光两种,在屏幕上输出经过处理的两幅偏振光图像,一幅的光波是垂直波动,另一幅的光波则是水平波动(环形则是按顺逆时针波动分开)。这两幅图像叠加在一起,肉眼看就是一幅模糊有重影的图像,但偏光眼镜一边镜片只允许垂直波动的光进来,而另一边镜片上只允许水平波动的光进来(偏振光的科学原理龙虎豹就不讲了,不妨碍本文阅读),在双眼中重新分出有视差的两幅画面。光分法有各种缺点,比如需要专用液晶显示器、两台投影机与银质三位专用银幕等价格较高的硬件,根据偏光法不同还有分辨率会下降一半、可视范围狭小不坐在屏幕正前方有限范围内就看不见、头部需保持与画面同一水平不能歪头等不同缺点。&  还有时分法的快门式3D眼镜,通过高刷新率显示设备分开时序差分显示两幅画面,镜片里的时序开关配合两幅画面的出现时机轮流打开、关闭一边眼镜的进光,通过视觉暂留特性也能形成连续动态图像。这种方式价格贵,亮度损失较重,有闪烁感眼镜易疲劳,刷新率会减半,120Hz的刷新率只能看到60Hz的效果,所以对显示屏性能要求特别高,而且快门开关是要用电的,续航能力直接和电池重量成正比,使用时间与轻便性两边难以平衡,开合频率还容易被其他光源所干扰。&  裸眼3D的技术就不跟大家聊了,与本文无关。记住在计算机上实现立体视觉依赖于双目视差这一点,咱们开始说VR。&  立体视觉是保证VR沉浸感的重要因素  VR之所以诱人,是因为它能提供以往计算机平面画面难以企及的沉浸体验,也就是让用户从屏幕前看画上升到进入到虚拟世界中去实际体验的级别。但想要实现沉浸体验,除了虚拟世界做得够真实诱人、通过眼罩遮断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两点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用户真地感觉到自己进入了那个虚拟世界。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立体视觉的辅助,还是看着只有景深与遮挡关系的平面图像,让用户脑补3D场景的话,这一思维过程就会立刻提示用户,他还是在看一副计算机图像,从而让沉浸效果大幅下降。所以对真正的VR内容来说,立体视觉几乎是必须要做的。优秀的立体视觉能带来的效果,可以把龙虎豹在TGS上的体验三菱汽车Demo的视频再看一下:  注意:背景音嘈杂,请调小手机音量后观看  龙虎豹脑子里清楚地明白伸出手去也握不到任何东西,但还是忍不住想去摸,因为在我的视野里,方向盘、仪表盘、换挡杆和脚踏板不是在一个平面上,其距离都和真实汽车驾驶舱的安排是一样的,好像真的置身于一个右舵的驾驶舱中一样,对于龙虎豹这样的十一年老司机来说,有右舵怎会不想去摸摸呢。  VR为了实现立体视觉,同样使用了双目视差的解决办法,从佩戴视角看下VR头显的内部:&  所有的VR头显都是这样,不论里面是插着一块手机屏幕,还是自带一块屏幕、两块屏幕,必定都会有两套镜片把画面分开,同时反映出两幅画面,一幅只给左眼看,一幅只给右眼看。只要这两幅画面不是完全相同,而是存在经过计算的正确的视差,立体视觉即可在使用者的大脑中产生,而无视屏幕与两个镜片到眼睛距离相等这一因素。&  所以大家经常看到的VR内容演示图才会是这个样子的,大家可以仔细看画面上方把手的位置和角度,看不出来拿尺子量量,不是完全一样的,这样有正确视差的两幅图通过两个镜片分别单独输入到用户的左右眼中,在大脑中进行合并时,立体视觉就产生了。注意“单独”、“合并”这两个词很重要,你现在不管怎么看这幅图都不会有立体视觉,是因为不借助眼镜分屏,没法做到左眼只看左图右眼只看右图然后把它们在大脑中合并。  VR的性能开销是为了满足精准的双目视差  VR头显中的立体视觉效果要比前述的那些方法都好,色彩精确清晰,头部可以随便动——因为画面会跟着你动,亮度、分辨率和刷新率都不会下降,更没有其它光源的干扰。当然它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问题,比如镜片会给画面带来的球形畸变需要应对;现有液晶屏的晶体密度在眼镜里6、7厘米的距离上还拿镜片放大来看的话,清晰度不够,颗粒感会比较严重等等。所以说,如果您复姓夏侯单名一个惇字,最喜欢的料理是眼球刺身还习惯戴眼罩的话,那您或许可以不用碰VR了,效果只会比之前在平面显示屏上看到的更差。  不过上述这些都还是小问题,请大家注意两幅图像这一点。以往的3D显示手段中,画面不过是做简单的位移差分,大家不戴眼镜只是看到红蓝模糊或重影模糊而已,从没有过像VR这样分成两个清晰画面的差分法。这一点差异,是VR内容性能要求大幅上升的关键所在。  在同一幅画面上生成两个不一样却又有相互关联的清晰图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计算机要在同一帧中计算两次,渲染两遍然后再合并一下,最终输出。听上去劳动量一下就增加了一倍对不?龙虎豹咨询了业内处于VR开发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性能的开销主要增加在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视角偏移量的计算,一个3D模型,从向左3.25厘米处看它会是什么样,再从向右3.25厘米处看它又会是什么样,这种数学计算的额外性能开销倒不大,但两边的模型就需要各自搭建了;模型做完后要贴图做效果渲染,由于两侧的光照等参数肯定会有微妙的差异,许多贴图和渲染都得各做一遍,主要的性能开销就在这里了;最后把分别做好的两幅画像合在一帧上输出倒不难,不会有多少性能开销的增加。也就是说,VR画面计算的性能消耗增加主要就在于左右两边的画面得各自独立生成并渲染。虽然在渲染过程中像视锥裁剪、阴影贴图等部分可以通用,不是整个场景都要完整地渲染两遍,但大多数的3D建模和一些高级效果的渲染肯定得是左右各来一遍的,而越高级的效果,性能消耗的加剧程度也就越大。  VR的麻烦还没有到此为止,本来干同样的事情,VR的开销就更大了,但它还被要求做更多的事情。关注VR的朋友常听到这一领域被黑的最多的就是晕,而且是晕得厉害,的确沉浸性在升级游戏体验的同时,也放大了原有的问题,晕3D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加快画面刷新率,保持高流畅度是应对眩晕的办法之一,所以许多VR内容的开发标准都是从单眼每秒60帧起,双眼实际计算量介于60-120帧之间。对于一般显示屏上的游戏,能有每秒30帧也就够玩了(无需操作的电影每秒才24帧),VR单次工作的任务量接近2倍,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总数还是以往的2倍甚至更多,它不多要工资(性能)就只剩下降低工作品质这一条路了。&  精准的双目视差才能带来最佳的立体视觉  既然VR当前的解决方法性能开销如此之大,而之前的那些简易模式也能实现立体视觉,那VR也使用这些模式不就好了?答案特简单,它们不够看,要是够看早就火了,VR头显恰恰是在之前被市场抛弃的各种3D眼镜之后的新解决方案。前面介绍这些老式3D眼镜时已经从效果、硬件等方面说了很多不足之处,在内容的支持性上也是一样。&  色分发在PC端上很容易实现,但其色分法的原理就大幅限制了应用范围,要是操作蓝精灵进入了格格巫的蓝色密室里,还有哪门子立体视觉啊?光分法偏振眼镜哪怕你愿意用低分辨率玩游戏,也没有可玩的内容,光学偏振对录入、解析及输出环境都有严格的要求,对影片的摄录环境以及游戏所需要的兼容性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民用桌面显示领域根本没得到真正的推广。至于时分法的快门式眼镜,它在内容上所面临的问题跟VR差不多,也是要为两只眼睛分别做不同的画面,而且还得做两倍的刷新率,性能开销也会上升,最关键的是,谁愿意自己玩的游戏暗了吧唧还有闪烁感?  既然VR现有的解决方案能做到两眼都能不做任何遮挡的接受光线(不滤色、不偏光、更不关闭镜片),那么这种方案产生的立体视觉必然是最优质的。之前在GDC上体验索尼最新   VR&DEMO《THE&DEEP》时,胆很大的龙虎豹玩命把脑袋往笼子外面伸,想看看鲨鱼嘴里什么样,当时真地能感觉到鲨鱼似乎就是从自己的鼻尖前划过一般。&  所以为了更好的体验,我们宁愿负担VR的高性能要求。&  保流畅度&短期内先降画质给性能门槛搭台阶  上一段最后一句话看看就完了,别信。  这话我们从业者自己说说还行,绝大多数用户还是属于那个既要质量好又得便宜才会掏钱的群体。  更强的显卡、更快的头显刷新率、更高的分辨率、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好的VR版手机系统……这些都只能等待上游厂商去推进。Intel、ARM、NVIDIA、AMD对VR的出现欣喜若狂,因为有新一个方向让消费者去买更多高性能的硬件了。但在更强的硬件还没造出来、现有的Titan、970还没降价,用户还没买,谷歌的VR版手机操作系统因为研发难度过高而跳票时,我们内容开发者能怎么办?  眼下答案只有一个且比较悲哀,就是妥协,把游戏的视觉效果先降一降。  VR游戏《幻》在双Titan并联的机器上能跑出很惊艳的视觉效果,但其主程在上月底进行的VR&DAY上海站上,讲到他们为了能让自己的产品匹配PlayStation&VR,也不得不砍掉了大量特效。这种事情很痛苦,做开发的都知道。  其后龙虎豹在GDC上与蓝鳍鱼CEO米海峰聊天时,后者提到该公司当前开发的游戏都是以售价1500元上下的显卡性能为标准,1000多点的显卡也凑合能玩。前者是DIY玩家市场上性价比最高的显卡分布区域,像龙虎豹这样的工薪阶层PC游戏核心玩家,换新显卡时基本都从这个价位中进行挑选;而后者则是普通游戏用户接受度更高的价位。至于那些购买千元级以下显卡/手机,只玩个普通端游/手游的用户,向他们普及VR也不是没办法,那得靠数量正在急剧增加的VR线下体验店了。  与米海峰的谈话直接促使龙虎豹想要写这么样的一篇科普文,报告一下VR领域中这道主要门槛的高度及跨越办法,它并不是跨不过去的。简单来说,VR内容要那么高的性能,是因为画面要渲染两遍,有这一句话,对于人体生理与计算机基础技术有知识储备人立刻就能懂,还不懂的人,您给他分享一下龙虎豹的这篇文呗。
史仓健提出手游行业的三个趋势变化:IP的价值在增长、精品研发、大数据的作用越发明显.
2014ChinaJoy导游指南大全
造化之门终极精英至尊礼包
百炼成仙首发媒体礼包
权力与荣耀王权礼包
魔女骑士团三月礼包
(C) Copyright (C)
超好玩 All Rights Reserved&>&&>&正文
虚拟现实眼镜Oculus Rift配置要求公布 小本本哭了
09:07:43 来源:游民星空[编译] 作者:艾兰海赛德 编辑:艾兰海赛德 浏览:loading
  近日,Oculus公司公布了虚拟现实眼镜Oculus Rift的推荐配置,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玩家的电脑需要比较高端的显卡和CPU,一般的娱乐影音笔记本估计都无法胜任,请大家查看列在下面的详细要求。
推荐配置需求:
  系统:Windows 7 SP1(64bit) 或更高
  处理器:Intel i5-4590 或更高
  内存:8GB
  显卡:NVIDIA GTX 970 / AMD 290 或更高
  其他:兼容HDMI 1.3视频输出,两个USB3.0端口
  Oculus公司同时还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的相关应用和游戏能在这个配置下带给大家不错的体验。我们相信这最终会成为虚拟现实成功的基石,因为开发者可以在一个已知的配置上优化和调试他们的游戏,不断的获得存在感并简化开发过程。
  当然了,这只是推荐配置,较差的电脑应该也能使用Oculus Rift,不过在表现方面可能会差上不少,这款虚拟现实眼镜将在2016年第一季度上市,敬请期待。
相关新闻:
综合热点资讯
单机游戏下载
| 战术大米
游民星空联运游戏网站防火墙
网站防火墙
您的请求过于频繁,已被网站管理员设置拦截!
可能原因:您对该页面的访问过于频繁
如何解决:
1)稍等一段时间重新访问;
2)如网站托管,请联系空间提供商;
3)普通网站访客,清理浏览器Cookie之后重新访问,或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初次见游客,大熊猫幼仔抱着饲养员的腿不放。
一辆小轿车和路过的火车发生碰撞,事故致2死1伤。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可能是因为我天天在朋友圈传销 VR,最近不少久未联系的朋友也鼓起勇气找我聊天,“我看你天天发的那玩意挺好玩,我也想买,能推荐一款吗?”
  虽然这是一道必答题,但是想要回答起来还是太难了。事实上,为了普通消费者和 VR 之间的友谊,我并不推荐大家过早的尝试 VR 眼镜,强烈的不适和眩晕感可能使普通消费者五六年内都不敢再触碰这个折磨人的新媒介。
  于是我的朋友可能又会质疑,“既然根本就没有好的,你为什么每天还转发给种 VR 文章不易乐乎?”(因为这是我的工作啊!)所以我还是就目前我的经验写一个小小的总结(和之前的一些文章会有些重合的地方),目前已有一些 VR 头盔推荐文是按照价位来推荐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推荐方法。不过在这里我还是假设大家都不差钱,并根据大家的需求和目的来推荐 VR 头盔,希望大家能也希望对正准备掏钱买 VR 眼镜的朋友们有些帮助。
  一、原理篇
  尽管我想简单粗暴地直接推荐,但每当有朋友跟我说,“我知道你们说的 VR 啊,就是暴风魔镜啊!”,我的心就好痛。在我接下来要谈的内容中,暴风魔镜恐怕是离 VR 标准最远的一种设备类型,这不是说我否认暴风魔镜在 VR 领域的重要地位,对啊,国内 VR 眼镜的伟大销量都是靠暴风魔镜撑起来的啊(微笑脸)。也多谢暴风魔镜让更多人认识到了 VR 眼镜,同时也让这些人对 VR 这个领域失去了期待。事实上,VR 眼镜并不仅仅只有类似暴风魔镜这样的眼镜盒子,粗略地划分来其实有以下几种:
  而我们更多人所熟知的暴风魔镜其实只是移动头盔中的纯光学设备,遵循 Cardboard SDK 并且一脉相承,不过是改变了材质、镜片,充其量进行了反畸变、反色散算法,这类设备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光学结构造成虚拟距离,拉远并放大手机屏幕上的内容,智能手机作为数据传输设备同时负责利用自带陀螺仪捕捉人头部移动。因此评测此类头盔主要需要评价镜片呈像效果以及移动端(手机)的适配程度。
  尽管价廉,移动端头盔的物实在称不上美,我也很少推荐我的朋友去购买纯光学设备头盔,之前我也写过一篇几乎全是光学设备的头盔评测,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有时候我真的很好奇这种类型的头盔如何编造出那么花哨的文案的,要知道他们的产品跟 Cardboard 本质上是一模一样的,什么 “超舒适,可佩戴两个小时”,讲真目前这个状况真不会有人戴头盔戴两个小时,什么 “海量 VR 游戏内容”,大部分也是其他游戏厂商开发的然后直接搬到自己的 “应用商场”。纯光学设备尤其喜爱强调视场角,指的是人在头盔中能看到的角度大小,视场角对于任何头盔都很重要,理论上视场角越大,沉浸感越强,而人本身的市场角通常只有 90&左右,因此市面上的大部分设备都是满足这一要求的。但同时这个数据也不必过分参考,对于依赖手机的纯光学设备,手机的尺寸反而可能会决定你能看到的范围。
  而更好的头盔应该是拥有外置硬件设备的,事实上在上面这个分类中,除了 cardboard 系,其他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硬件设备在其中。所谓硬件设备,包括屏幕、IMU、交互触板、散热装置等等,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IMU。简单来说,IMU(惯性测量传感器)地意义在于更好地实现头部定位以及交互,减轻使用者的眩晕感。VR 纸盒容易让人头部眩晕不在于镜片不够好,而在于它纯粹依靠手机内置的 IMU(陀螺仪传感器等),想想我们平时用手机地图导航经常找不到北的状态就知道手机的陀螺仪效果一般。因此,同样是链接手机的 Gear VR,和普通的手机盒子,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这些设备(尤其是非连接手机的),常常会强调刷新率,研究表明,头动和视野的延迟不能超过 20ms,否则会有很明显的拖影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用虚拟现实眼镜在头部转动的时候会倍感头晕,足够的屏幕刷新率是降低延迟的一个必要条件,通常来说刷新率越高体验感越好。索尼大法号称自己的刷新率可以达到 120Hz,是目前数据显示最高的,理论上也就应该效果最好,然而体验到 PSVR 的真容的人还是少之又少,因此 120Hz 的质感到底有多好,我们还是无从得知。而目前大家公认体验最好的 HTC Vive 的刷新率为 50Hz。
  不过,仅仅拥有外置硬件设备可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VR 头盔,在目前我们接触到的大部分的 VR 设备中,大部分只能追踪头部的旋转,而对于身体的移动毫无反应,这也就导致了我们视觉和身体知觉的错位,真的 VR 设备应该能对周围环境进行定位重构并允许身体的自由活动。在这方面,HTC Vive 和 Oculus Rift CV1 都做出了努力,虽然定位的方式不同,而且各有各的麻烦,但这就像早期的大哥大,总需要有笨重的先行者来尝鲜。
  二、我想玩游戏!(而且我不怕麻烦!)(而且我超有钱的!)
  早期对 VR 产生浓厚兴趣的消费者很多是重度游戏爱好者。诚然,如果 VR 眼镜能达到想象中那样优异的沉浸感,VR 游戏的迷人之处不言而喻。遗憾的是,现在谈 VR 游戏还是为时尚早,一方面是因为 VR 设备还没有舒适到可以让人连续玩两三个小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 VR 游戏内容还太少。
  不过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游戏迷,只想玩现有的这些 VR 游戏,不怕头盔重不怕其他配置麻烦资金充足而且一下都不想等了,想必你也早就查到要买什么 VR 设备了。当然这是开玩笑,我的意思是说你可以去订 Oculus Rift CV1 和 HTC VIVE 了。
  Oculus Rift CV1 目前我还没有到手,但是它之前的开发者版本 DK2 我是玩过的,画面漂亮,运转流畅,是目前最好的 VR 体验。噢,忘记了人见人爱的 HTC Vive pre,号称拥有目前世界上最佳的视觉体验。尽管价格贵到心痛,但仍不失良心,毕竟能让你彻底畅游二次元时空的快感是无价的。不过我想即使是壕,在面对 Oculus CV1 和 HTC Vive,也会觉得这是一道单选题(友商想必一样至少一台吧)。
  以下我们可以列个表,单纯从数据看看 Oculus CV1 和 HTC Vive 的差异。
  想想看,如此豪华的 VR 套装价格和一台水果机价格差不多,是不是应该买买买?当然不要忘了,我们的笔记本基本上都是撑不起来 VR 的运转的,而很多人的 PC 配置也是运转不起来 VR 的,那么玩 VR 需要怎样的 PC 呢?如下:
  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如果要重新购买一台这样的电脑,Oculus 提供了一个 PC 套装(包括一套 Oculus Rift CV1 和一套 PC)供用户选购,定价 1499 美元,减去 CV1 定价的 599 美元,那么这套 PC 价值为 9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6600 元),而我们自己为了 HTC Vive 配了一套 PC 则总共花销了 9000 元左右。无论怎么说,这都不是一笔很小的花销。另外,这两个设备各有各的麻烦,在国内购买 Oculus Rift 要走海淘,而 HTC Vive 的安装流程(还得找个斜对角为 5 米内的空房间)也是令人很崩溃。所以一定要有强大的念力支撑+足够的经济实力,才能让一个普通消费者愿意去买一台 HTC Vive 和 Oculus Rift CV1。
  如果你愿意等,我当然会推荐索尼大法的 PSVR,然而失约 CES 又在 WMB 上缄口的索尼大法已经将原本 Q1 发售的 PSVR 推到了 Q3,不出意外今年可能都见不到了。但按照之前索尼大法宣传的数据(主要是超高的刷新率)加上索尼 PlayStation 庞大的游戏资源,PSVR 理应该是一款游戏迷们最钟爱的 VR 设备。而且考虑到 Oculus Rift 和 HTC Vive 都需要高配置的电脑来搭配,仅需一台 2000 元左右的 ps4 作支撑的 PSVR 相比而言更加划算。
  也许会有朋友问其他 VR 眼镜能不能玩游戏呢?能。只是游戏内容非常局限,效果还不及在 PC 上玩,恐怕也没办法满足资深玩家。
  三、我只是想看电影!
  我完全理解为什么人想利用头盔来看电影,记得有一次拿 Gear VR 看一段宫崎骏动画的短片,其实是 2D 的,虚拟现实中,我身处月球,画面投射在星空中的荧幕上,那一瞬间的感动无以附加,如果人能独拥一个宇宙看一场电影,谁要在电影院听陌生人叽叽喳喳。
  如果只是想看电影,其实选择陡然多了很多,有钱可以买柔宇科技的 Royole-X(3999 元),画面清晰,佩戴舒适,当然这并不是一款 VR 设备,但很多号称自己是 VR 设备的设备也不是啊!况且看电影这种事情只要头盔能做到 3D 显示就好了。
  Royole-X
  但是如果你还是想买一个所谓的 VR 盒子,那么我首先会推荐大朋。大朋的应用 3D 播播实在是惊艳到我了(这个我已经念了无数遍了),虽然我不确定版权有没有问题,但是电影资源真的很多,而且效果但很棒,缓冲无压力,就算最后你选择了其他的眼镜盒子,你仍然可以考虑用 3D 播播来看电影,这款应用应该是目前可见的对用户最友好的 3D 电影播放应用了。另外大朋的头盔我觉得舒适度也还算可以,目前有一款在淘宝上众筹,99 元,我觉得买一买尝个鲜也不会有多大问题(当然也不要听信广告谗言,抱那么大的指望)。
  大朋看看
  四、我想送男朋友 / 女朋友 / 爸爸妈妈!
  这是一个很无解的需求,说实话我自己除了愿意拿 cardboard 给亲朋好友做演示(如果亲友鼓掌我就继续安利,如果他们说这什么鬼,我就无奈摊手状,“没办法啊这就淘宝十块钱的东西!”)当然,送 Cardboard 可能是用来友尽的,当我们想利用虚拟现实的概念送一场真切的美梦给自己的亲友,三星和 Oculus 联合推出的 Gear VR 会是最好的选择。
  Gear VR
  Gear VR 是一款自带 IMU,触摸板的移动端头盔,但是只能适配特定型号的三星手机。如果你的亲友恰好用的还是三星 S6 系列或者 Note5 系列,就更不用犹豫了,买买买,只要 99 美元,给你们超梦幻体验。如果你还想顺便送他们一台手机,那就买新出的 S7 吧,再配一台最新的 Gear VR。Gear VR 的舒适程度完全可以接受,而且插上即用(才怪,还要翻墙下 Oculus Store 才能用),十分用户友好。Gear VR 基于 Oculus 的平台,应用越来越丰富,尤其是 Milk VR,里面的 VR 视频内容要看完就得花上好几天,而利用触摸板,可以进行简单的交互,这也使 Gear VR 中一些 VR 游戏内容非常有趣。Gear VR 本身无需充电,依靠手机供电,使用起来基本上是无脑的。最重要的是,由于内置 IMU,Gear VR 带来的眩晕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目前使用最轻松、开发最成熟也是最容易被普通消费者接受的一款设备。
  Gear VR 最打动我的是,里面有许许多多二次元内容的周边,光是看钢铁侠、饥饿游戏、小王子的玫瑰花这些我钟爱的 ip VR 化就让我激动不已,那种激动之前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但对于更多人来说,安利 Gear VR 的最佳作品是 “Introduction to VR”,从无垠宇宙开始,穿越时光海洋,走过梦幻边界,配上煽情台词,此时正是收人为 VR 教徒的最好时机!
  不过这款设备最大的 bug 在于目前还没有国行,在国内使用必须翻墙。
  这里我也要提及一下在今年WMC 推出的 LG VR,这款设备的特定是异常轻盈,因为是通过线直接将手机和头盔相连。虽然我还没有拿到手,无法给出准确的评测,不过根据国外的评测,这款产品漏洞不少,漏光 + 严重延迟,因此不建议做尝试。
  另外国内也有一些仿 Gear VR 逻辑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优势就是不局限于特定手机。其中 pico 的评测可查看公众历史,另外我还听说有一款产品居然可以兼容 oculus store……希望有尝试过的朋友可以有所反馈。但我还是要指出,这类产品在兼容性上做得还是略逊一筹,体验感远远比不上 Gear VR。
  五、我想看小黄片…
  能先把资源介绍给我吗?
  嗯,这是开玩笑。我看到国外网站(Naughty America,请自行谷歌)已经提供 VR porn 的免费下载,也支持 Oculus,Gear VR 和各类手机盒子,所以需要的就是……翻墙软件。
  严肃来说,虽然我相信 VR 游戏 / 内容才是 VR 的正途,但是 Porn 很可能是吸引人上 VR 贼船的最大吸引力。然后说道推荐一款 VR 头盔看 porn,我觉得应该至少有两点要求,佩戴舒适以及随时看外界的功能。满足这两个要求的头盔有 Pico VR 和各类暴风魔镜(他们的应用中有一个名为 “偷窥” 的功能可以做到在头盔中看外界)。当然考虑到手机会发烫到不行,所以性能超好的 Oculus rift 也可以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嗯,我只能介绍到这里了,毕竟我还只是个宝宝。(来源:)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康邦会展是一家专业展览及会议的组织机构,专业从事国内外各类...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vr眼镜玩游戏怎么控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